农业金融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金融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各种金融政策来支持促进农业发展,不仅仅是各个国家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或者税收优惠的补充手段,更是能够促进农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必要措施。
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构筑金融支农的基础保障。
从我们国家将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作用截然分开的习惯来看,国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完全政府所有或者主导的,例如美国的商品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金库,印度的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等;另一种是民间非政府组织主导的具有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如韩国的“农协”等。当然也有一些政府、民间共同参与协作的,如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
主要做法和作用。一是配合政府的农业政策,支撑国内商品流通领域的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产品销售,借以引导和控制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如美国的商品信贷公司,以实物补贴支持休耕计划和农产品结构调整、提供差价补贴等多种方法来稳定农民收入。二是通过提供利率较低、期限较长的贷款来弥补纯商业性信贷资金缺口,支持本国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的投资,例如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建设基础设施、提供灾害补贴以及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小企业发展等。例如韩国在“新村运动”初期,政府采取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并举的办法,即在政府出资补贴的基础上,由农协向农民普遍发放最长可达3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来帮助农民建房。此外,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还向农业生产者提供担保,弥补农业生产者担保力不足的缺口,扩大农业生产者的融资规模。
非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惠农的全面覆盖。
市场经济国家非常重视发挥政府以外市场主体的力量,打造多元化农业金融体系。一些国家要求非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要配合政府农业政策的实施,而国家给予相应的财政税收补贴。比如美国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对其给予一定的财政税收补贴;另外还规定如果农民不参加农业保险计划,就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农产品价格支持、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一些国家通过限制性规定推动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投入农村发展。例如按照印度储备银行的规定,商业银行只有在没有银行的农村开设4家分支行,才能在大城市和其他有银行的地区开设1家分行,从而造就了一个遍布全国城乡的商业银行网。
小额贷款组织。是一种民间自发的金融安排形式,主要向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存款、保险等金融服务,尤其是还向穷人提供小规模贷款,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农村金融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小额贷款组织具有贷款规模小、期限短、主要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的特点,适合农村低收入阶层和贫穷者的需要。
私人和商业性质的信贷机构。美国的私人农业信贷机构主要包括商人、代销商以及其他个人放款者;商业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等机构,主要提供不动产贷款和生产性短期贷款。英国的一些大商业银行深入农村建立分支机构,在农村金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用无抵押形式向农民发放短期贷款。
合作农业信贷机构。一些国家基本上形成了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合作金融组织管理体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与国家政府部门相联系。例如德国,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架构分为三个层次,即地方性基层农村信用合作社、地区性的管理机构、全国性的中央管理机构,同时由合作审计协会对合作金融组织的机构、资产及业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在美国,合作农业信贷系统是农村金融的骨干力量,主要包括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间信贷银行、生产信贷协会以及合作社银行,这些机构自成体系,不受美联储监督,但要接受联邦农业信贷管理局的监管。
农业保险――防范农业风险的金融屏障。
许多国家采用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法来发展农业保险,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具有一定强制色彩。例如美国1994年《农业保险修正案》明确规定,农民必须购买巨灾保险,然后才能追加购买其他的保险;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其他福利计划,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的支持。又例如日本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实行强制保险,只有对达不到规模的农户才实行自愿保险。
政府提供补贴和再保险支持。一是提供保费补贴。美国2000年平均补贴额为纯保费的53%,日本则是保费费率越高,补贴也越高。二是提供业务费用补贴。美国政府承担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包括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至25%的业务费用补贴。三是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美国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对参与农业保险的各种私营保险公司、联营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
中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较为薄弱,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完善,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在银行、保险、证券三大类金融机构中,面向“三农”的保险和证券类金融机构很少,银行类金融机构中为“三农”服务的供给主体也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农村金融组织。这直接导致了资金供给规模、结构和服务品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单单从信贷期限来看,就与“三农”实际需要不相匹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中长期大额融资需求大量增加,但各金融机构涉农中长期贷款占比偏低,以北京市为例,2005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仅占11%,比全市中长期贷款占比低40多个百分点。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政府有力支持。
对农业发展进行政府扶持是各国普遍采取的做法,但我国财政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地对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特别是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一直以来是由政府主导的,在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的现实影响下,农村金融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除邮政储蓄银行之外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从县域经济实行战略性撤退,留下来的邮政储蓄银行贷款能力又极其有限,金融支持“三农”严重供给不足。而且由于缺乏政府支持,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薄弱,缺乏适应“三农”实际的担保机制,很大一部分乡镇企业和农户因为达不到抵押担保要求而贷不到款。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未充分体现。
严格的金融管制严重压抑了涉农金融机构的发展,例如很多学者已经达成共识,严格控制的低利率其实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极大损害,直接导致了涉农金融机构效益差、效率低、成本高、道德风险严重的状况,但是却始终得不到主管部门的认可。很多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机构积极性比较高,也能起到在广阔的农村市场填补空白的作用,但是缺乏生存的政策空间。
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建议
建立形成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
要着眼于构建一个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相结合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解决过度管制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活力的现状。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农村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业务、农村金融市场等方面加强政府工作力度,争取尽快形成以地方性农村商业金融为基础、以国有商业性金融(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和国有政策性金融(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以商业性和政策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保险等)为两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结合的多元农村金融体系。
支持地区性涉农金融机构的发展。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县域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探索市区两级政府财政资金与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结合使用的新机制,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鼓励区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充分的资金保障。
支持民间金融合作组织。
民间金融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加强对民间金融的合理引导和规范而非简单地清理打压已成为共识。规范民间金融的主要方向是引导其向正规化、合法化方向发展。借鉴孟加拉国的经验,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结合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大力推进“协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信用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弥补金融信用供给的不足。同时按照国家金融改革政策,稳步建立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民间贷款组织,引导和规范其发展,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监管工作,在继续完善其对农村二三产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的同时,鼓励其积极为农户、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提供担保,切实解决农民和农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建立、完善多渠道的农业保险制度。
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设立政策性保险机构或委托商业性保险公司政策性保险业务等方式,争取尽早建立起农业保险制度,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给予经营费用补贴,培育政府、企业及农户共同构成的风险互助保障机制。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参保险种、参保产业、参保农户,完善和细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选择一些条件成熟的区县作为试点,积极探索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积极开发销售涉农保险产品。要根据险种和地区差异等因素,加大对农户和保险公司的补贴力度,有效调动各方面的保险积极性,推动农村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
篇2
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其总体目标是:通过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把农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把村庄建设成为让农民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农民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形成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使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实施“强龙兴农工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控能力、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要求。根据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从农发行当前“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构架、政策性金融具有的职能和全面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三个层面来看,我省农业政策性银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1.积极支持全省粮棉等大宗农副产品流通和物流体系建设。浙江作为全国粮食主销区,每年粮食缺口在200亿斤左右,需要从省外调入,同时作为用棉大省,年产棉纱80万吨以上,纺纱加工能力居全国第4位。根据“十一五规划”,五年内全省将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流通服务业,加快创建现代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增强产业化经营中产加销各个环节的有效链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和物流体系,重点培育100家成交额超5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有30家;积极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营销方式,重点建立50个农产品推广中心,10个大型配送中心和5个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初步形成功能完备的农产品营销促进体系。同时,省政府已制订出台了《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计划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建设省级粮食物流基地,以杭州、温州为支撑,建设中心城市粮食物流中心,以其他地级市为补充,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加上县市粮食批发市场,形成覆盖全省、辐射长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的粮食物流网络。其中舟山、宁波、杭州、温州、嘉兴、衢州六大粮食物流项目建设条件相对成熟,有的已开工建设。大规模的粮食中心粮库、批发市场、中转码头和加工园区建设,为农发行的粮食仓储设施贷款提供了广阔的支持舞台。
2.围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技术装备改进的信贷投入。《决定》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把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村庄整治建设紧密结合,合理围垦滩涂,开发低丘缓坡资源,加大地力培育和基础设施配套,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快农村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流通网等基础设施网建设。根据这个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增加投入,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实施“优势产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沃土工程、农业环境整治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欠发达地区农业开发”等农业发展10项重点建设工程。农发行作为唯一直接服务于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要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基本贷款支持,发挥主导作用,并形成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以农信社、农业银行为辅的多层次的金融供给服务体系,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对农田水利、水电开发,以及农村公路、桥梁、电网、沼气、通信等农村基础建设与公共产品的金融供给,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本农田的产出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开拓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的贷款项目。《决定》要求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组织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控技术等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创建一批农业科技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行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等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科研开发企业的金融支持,特别是生物基因农业、良种培育、灌溉技术、生态农业、良法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贷款和金融服务,为全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撑。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引导性项目,如农业科技示范场、水稻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示范点、农产品标准实施省级示范区,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4.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目前,我省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52个,到2010年,全省将建成1000家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全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农副产品出口创汇70亿美元以上。《决定》要求集中力量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面广、竞争力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应主动提供金融支持,配合各级政府以及农业相关部门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植一批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加工型和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以大宗农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及加工设备的引进力度,促进农业与工业的整合,提高企业外向发展能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二、经济发达地区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框架
由于处于经济发达地区,我省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具有其他省市无法比拟的发展条件,如较强的地方财力优势、良好的客户基础和相应的金融外部风险补偿能力,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特有的优势,使得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农发行可以选择效益佳、信誉好、影响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客户进行重点支持,在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总体思路。要从适应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出发,谋划调整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业务范围。一是在发展方向上,坚持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合理调整信贷资金投向。二是在支持范围上,坚持全面服务“三农”原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支持。三是在服务对象上,坚持承贷主体具有风险承受能力为原则,应包含从事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四是在业务品种上,坚持满足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的原则,应包含与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银行信贷业务,包括允许商业银行经营的各类表内外信贷业务;五是在实施操作上,坚持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业务发展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随着农发行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逐步拓展商业性贷款的业务范围和信贷产品。在对区域内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支持的同时,对其中的少数欠发达地区实行分类指导,促进这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2.贷款模式。贷款按性质和风险的高低,可分为政府信用贷款、政府债务性贷款、企业自主贷款等三类模式。一是政府信用贷款。指以财政资金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贷款。对此类贷款,应由地方政府指定贷款主体,政府和财政部门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由财政列入预算归还贷款本息。政府贷款一般采用信用贷款方式。二是政府债务性贷款。指列入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管理,以国有资产产生的收益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贷款。对此类贷款,应获得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批文,政府国资部门同意贷款和同意以国有资产收益归还贷款的批文。政府债务性贷款一般采用抵押担保贷款方式。政府同意先将国有资产收益列为财政收入,再由财政归还贷款本息的,也可采用信用贷款方式。三是企业自主贷款。企业自主贷款一般采用担保贷款方式。企业无法提供足够抵押物的,要采取政府出资设立专业担保公司、组建风险共同体等形式,为农发行贷款提供保证担保。对专业合作社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可采取注册企业法人资格、组建担保基金等方式,组建贷款和担保平台。
篇3
关键词:连云港;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
一、引言
将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推进,把该地区建设成东部主要经济增长点,振兴苏北并带动长三角整体复兴,对拉动中西部崛起有关键作用。在整个江苏沿海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伴随沿海开发进程的深入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不断出现,这将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从而推进江苏沿海地区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的重要城市之一,其政策性金融问题尤为突出。通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合连云港地区发展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性建议,即连云港地区可以通过创新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业务范围及金融产品、风险防控能力,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保险、担保及补贴等。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综述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为了满足农业这一特殊领域发展,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按照国家政策,为其提供专门的融资业务,从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保护农产品价格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两方面,为农业提供了资金需要,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一项特殊的金融活动,农业政策性融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一是目标不是有利可图的,二是范围界定性,三是方向政策性,四是稳定的资金来源,五是资金运用的优惠性。
三、连云港开发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局限性
农业在连云港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然而在连云港开发过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境。农发行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其在促进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依据不完善。长期以来,关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定位问题,现行的金融法律无法解决。缺少一套对其经营范围、运行机制和违规处罚等方面的专门法律制度,从而制约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第二,资金来源比较少。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财政支农资金、中央银行再贷款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银行再贷款,从而形成了对中央银行贷款的高度依赖。第三,创新产品缺乏。由于农发行不以营利为目的,从而使得农发行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环节上都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发展银行设立的分行缺乏行业创新。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贷款和抵押贷款业务的抵押品种类和贷款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提供相对单一的业务,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第四,风险管理不健全。首先,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农业发展银行缺少与之相配套的风险管理模式,从而制约了其业务多元化发展。其次,操作程序失误,员工违规,外部事件等操作风险,阻碍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步伐。第五,缺乏与基层农民的有效沟通。近几年,农业发展银行继续增加信用贷款,使得信用贷款资金逐年增加,目的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然而,由于缺乏与农户直接有效的沟通,无法完全掌握农业项目的信息,部分支持农业的资金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了农业信贷资金的使用价值。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作用将大大降低。
四、连云港开发中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连云港开发中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农业政策性金融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解决农业政策金融问题迫在眉睫。进行农业政策金融创新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一)农业发展银行创新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其在连云港开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各方面的创新,将有利于推动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又好又快地发展,推动该地区农业飞速发展。其具体创新措施如下。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农业发展银行改革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标,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引导资金回流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此,制定一套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的金融法律法规,弥补农发行法律方面的欠缺,尤为重要。第二,丰富资金来源渠道。为了改变连云港地区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状况,应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改善。一是增加农发行有国家政府担保的金融债券。有国家政府担保的金融债券,风险低,收益相对偏高,可以吸引部分“风险回避者”进行投资。二是推进农发行与邮政储蓄银行、社保机构等的合作,为农发行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降低农业发展银行融资成本。三是扩大存款范围,放宽农发行吸收客户存款的条件限制,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资金。从而使得农发行拥有良好的资金基础,为连云港地区农业提供资金保障,促进该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第三,扩大业务范围。连云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新农村。基于其基础业务,进一步开创各种新业务并拓展业务范围。农业经营的范围应扩大到农产品流通,农村扶贫,农业贷款担保,农民保险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此外,农业发展银行还应多关注农村的科教文卫,农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只要和农业相关的项目,农业发展银行可以为他们提供融资服务。第四,加强风险管理。随着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其面临的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有必要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严格把控风险,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保障农业发展银行财产安全,从而推动连云港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五,深入基层。三农作为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应深入农民群众,普及农发行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信息,使三农充分地享受农发行带来的金融服务,明确三农的需求,使得农发行提供更符合他们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价值,使得农发行成为做好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银行。
(二)机构创新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其负责的业务较多,尚未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建立各司其职的其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连云港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借鉴国外先进机构创新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机构。连云港地区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建立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这两个农业信贷机构可以由政府或社会募集资金建立,但需由政府统一管理。根据连云港地区的区域特征,为了使政府更少的干预其具体业务,可以建立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此机构确保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适度的干预和控制,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三)形式创新
根据相关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经验可知,农业政策性金融有信贷、保险、担保等多种形式。但目前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却局限在农业政策性信贷上,农业政策性保险、担保及补贴并没有得到与农业地位相对应的发展,发展速度相对缓慢。1.农业政策性保险创新针对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不足的情况,从政府与保险公司两个主体角度来探讨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创新性措施。在农业政策保险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促进农业政策保险的发展。同时,政府应积极帮助保险公司解决高成本的保险业务难题。加大对农业政策保险需求不足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增加农民对农业政策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充当农民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中介,帮助农民提供担保。2.农业政策性担保创新在推进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性担保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具体措施如下:扩大担保资本规模,提高担保能力,对农业政策性担保服务对象的风险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力措施来减少风险。同时,连云港地区要加强对农业担保服务对象的基础条件培养,各县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政策性担保的支持力度,增加担保风险资金,风险补偿机制等。3.农业政策性补贴创新对于农业政策性补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连云港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也推动了连云港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增加直接补贴。在财政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加大对连云港地区重点领域的补贴力度,对推广农产品良种采取直接补贴方式,加大环境及农具的有关补贴等,促使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加大对主要产区、种植大户补贴,提高对种粮农户直补水平的力度,扩大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动连云港地区农业飞速发展。
篇4
新农村建设亟需政策性金融支持
城乡差距大的局面依然存在
党的以后,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农村经营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对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的流失也在加速。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远没有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具体表现在: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存在巨大差距。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1,绝对额为11020元,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购买了32%的消费品。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至少相差10年以上。
二是城乡投资存在巨大差距。1997〜2008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12年低于城镇;农村与城市投资比连年递减,从1996年的0.30∶1下降到2008年的0.16∶1;农村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连年递减,从1996年的23.3%下降到2008年的14%。
三是城乡财政支出存在巨大差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90〜1994年在9%〜10%之间,1995〜1997年下降至8%左右,2000〜2003年继续下降至7%左右,2004年以后有所回升。
四是城乡信贷投入存在巨大差距。长期以来,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信贷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10月底,农户贷款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3.6%,农业贷款仅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0.26%。,均远低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
金融投入不足成为“三农”发展瓶颈
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加之财政投入有限,亟需金融投入。2009年6月底,各主要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8.3万亿元。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共有124255个,其中104671个分布在县市及以下地区。虽然这些金融机构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服务不完善。1998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4万多个。尽管最近几年监管部门和国有银行重新加大了在农村地区网点的布局力度,但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
二是定位不清晰,功能不健全。农业发展银行在体制机制上还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对政策性金融的旺盛需求。农村信用社资金薄弱、管理落后,也很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商业性金融不愿对风险大、周期长、需求分散、管理成本高、收益少的农业贷款项目予以支持。
三是支农作用明显不足。总体上看,近年来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不明显,突出的问题是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资金高达上千亿元,城市占用农村土地的差价高达2万亿元,国有商业银行每年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拿走的资金估计高达3000亿元。
农业政策性金融战略转型的必要与实践
农业发展银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在适应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对农业支持的背景下成立的。十五年来,农发行先后经历了“全方位支农”、“专司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和“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发行”三个发展阶段,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棉市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和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发行迫切需要向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实现战略转型,从而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战略转型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确立,财政对农发行的补贴将逐步减少;央行宏观调控功能的强化,也必然会逐步割断农发行的资金来源与基础货币的联系。农发行必须通过战略转型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发展银行战略转型的实践
2004年7月份以来,农发行明确提出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发行,在战略转型上做出了探索。一是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农发行应定位于忠实体现政府支农意图,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承担国家确定的农业、农村金融业务,按现代银行的体制机制运作,专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二是全面推进了内部改革。完成了组织机构体系的调整,稳步推进了三项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以绩效考评为核心的经营机制,积极推进了信贷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内控机制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三是加快了业务有效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粮棉油购销储业务为主体,农业中长期贷款和农业产业化贷款为两翼的业务格局。贷款规模明显增加,经营效益大幅上升。
但从目前来看,农发行仍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适合政策性银行特点的补偿、监管、考核和激励约束等制度安排严重缺失。只有通过战略转型,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才能促进农发行进一步加快有效发展,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战略转型的构想
明确职能定位
将农发行职能定位于:忠实体现政府支农意图,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大量筹措归集支农资金,承担国家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的金融业务,按现代银行的体制机制运作,专门为“三农”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成为政府支农的有效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的主要载体、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
拓宽业务范围
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田水利、水电路网、生态环境、基地开发等方面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介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开发、农业小企业发展等领域的信贷覆盖面。未来根据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展情况适时推出土地金融业务。
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手段
针对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特点,积极开发和引入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合作机制,完善与政府合作方式,积极推行银行业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探索农业贷款、农产品期货等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的合作机制;推行农业小企业联保贷款,探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有效信贷模式。创新贷款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发展大型农业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不断探索开发以中长期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积极推广应用银行卡、网上银行等金融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实时、方便和快捷的结算服务。
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
国内外政策性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取得良好的市场业绩,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农发行来说,要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在观念上,要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在客户选择上,要坚持优良的大中小客户并重,扶优限劣,建立客户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客户战略;在资金来源上,要坚持市场化筹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资金运用上,要严格按照增值规律运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坚持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实施人才兴行、强行战略。
实行适当倾斜的货币政策
在资金来源上,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国家可制订相关的农村信贷服务政策,明确规定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按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以适当的利率转存农发行,用以投入农业和农村。这也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验借鉴。如泰国规定各商业银行要将吸收存款的20%用于农业和农村;印度规定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8%必须用于农业,10%必须用于弱势群体。两国都规定如果达不到所要求的比例,就必须将差额部分转存到农业政策性银行。
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补充资本金
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是较强的国家背景的体现,也是农发行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目前农发行实收资本200亿元,资本金严重不足。而国际上一般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于商业银行,如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为39.05%,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银行为20.63%,巴西发展银行为18%,韩国产业银行为16%。国家应当按照农发行业务发展需要,并以不低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补充农发行资本金,补充的渠道有财政注资、税收返还、利润转增或发行次级债券。政府注资既可以增加农发行中长期信贷资金的来源,也可以降低资金营运成本,更有利于提高农发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应当按照《公司法》规定和现代银行要求,借鉴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成功经验,成立由国家有关部门组成的农业发展银行董事会,在作为出资人的中央政府的授权范围内,行使对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和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协调和监督职能,直接对国务院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实行董事会下的行长负责制,行长负责具体落实董事会的决策。
建立法律保障
篇5
【论文摘要】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农业政策性银行应该努力拓展业务范围,加大支农力度,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改革入手,总结了近年基层农发行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当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这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农发行作为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结合西部实际,确定支持领域和重点进一步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从农发行贵州分行看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持作用
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贵州省分行已覆盖全省9个地州市,建立了56个县市的组织网络和金融服务体系,并在其他33个无机构的县市区,设立了29个客户服务组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近年来,针对贵州特色农产品资源较丰富,但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农发行贵州分行充分发挥自身在信贷规模、资金、利率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贷款规模从2006年初的60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93亿元,其中,在黔东南州就投入了13亿元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凯里市“两河”治理、凯雷农村公路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其信贷投入力度、贷款增长速度均位于全国农发行系统前列。2009年,农业发展银行贵州分行加快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仅上半年就投入40亿元信贷资金,为支持贵州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农发行在支持粮油生产和流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农发行贵州省分行自成立以来,坚持把做好粮油收购资金供应管理作为立行之本。根据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的变化,该行适时调整信贷政策,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展粮油购销,确保国家粮改政策的实施和全省粮油收购、储备、调销等业务的正常运行。2008年,农发行贵州分行全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67.66亿元,其中,政策性粮油贷款14.6亿元,同比增加12亿元;粮油收购贷款11.89亿元,同比增加1.28亿元。
2、农发行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方向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理念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和推动农民增收。近年来,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累计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76.38亿元,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择优扶持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发展,有效发挥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三农”发展。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投资22.7亿元的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在贵州省赤水市建成投产,该项目是农发行贵州省分行针对贵州林业资源丰富的实际、累计发放贷款16.4亿元支持的产业化发展项目,也是农发行业务范围拓展以来、全国农发行系统审批单笔金额最大的贷款项目。该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季节性地为社会提供50万个闲置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通过种植出售竹原料、支持基地建设等,种竹农民每亩可增收100元/年,每年可增收2700万元,种竹农民实际增加收入1.03亿元。
3、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贵州省情,农发行明确将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重点、骨干项目,加强对农田水利、农村路网、农村电力、能源、信息网等农村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截至2008年3月底,该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29.24亿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2.15亿元,占一季度贷款累放额的75.8%,是2007年全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总额的6.33倍。
4、为涉农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近年来,农发行贵州省分行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截至2008年3月底,该行涉农小企业贷款户数已达136,占全行总贷款户的30%,涉农小企业贷款余额达2.5亿元,在支持贵州“三农”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2008年4月,农发行贵州省分行与贵州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就促进贵州省涉农中小企业发展签订担保合作协议,以拓展涉农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化解和分散金融风险,强化政策性银行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功能,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发行支持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1、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
西部贫困地区一边是“缺血”的穷财政,有大量资金需求,一边是农发行能够提供政策性的金融支持,而这一需一供却不能有效结合。在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的现实下,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又受到诸多限制,应该取消对农发行业务范围的单一申请审批制,凡是有利于农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行业、产业、项目,都应准予农发行介入,成为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从业务范围和功能上,让农发行成为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的政策性银行。同时,由于农发行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基层行没有主动权,贷款门坎高,办贷程序繁琐、成本高,造成农发行办贷难、办贷慢的现象。
2、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主要方式是担保和抵押贷款,而西部的社会信用担保业处于萌芽期,还没有形成可为农业企业提供担保的信用机构。新农村建设中与“三农”关系密切的项目,即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小企业等业务,多数属于贷款期限长、风险大、利润率低的项目,按照商业性贷款管理要求,欠发达地区大多数项目很难获得信贷资金支持。
3、农发行开展商业性支农信贷业务仅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社会,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往往表现在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县域经济项目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不断收缩,存差不断扩大,大量资金不断从农村抽走,农村资金流出严重。支持商业性新业务的开展,必须坚持谨慎积极的原则,这为欠发达地区本身难以开展的客户营销增加了压力。农发行基层贷款权上收后,从贷款到调查、审批到发放,手续复杂,供求时间不对称,有时银行贷款到位,企业商机已失。
4、农业政策性金融内部经营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
在营运管理方面,农发行服务于客户、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基层行还不适应上级行针对支农需要、针对市场变化的信贷计划调整,信贷计划的准确性不高,结算手段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一些行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现有的数据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实现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队伍建设方面,员工素质与信贷支农的现实需求还不太适应,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项目评估、风险管理、国际业务、法律事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岗位激励约束机制亟待完善。
三、对农发行支持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巩固传统粮油购销业务
按照国家粮棉改革和购销政策,农发行应适时调整信贷政策,坚持不懈地做好传统的粮食收购、储备、调销信贷工作,巩固好原有的粮油储备、购销企业,全力支持粮油产业发展。根据贵州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发展潜力大的实际,贵州省分行积极支持粮油加工产业链发展,促进一批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粮油加工产业链品牌的创建,真正形成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大幅增收。
2、以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
县域经济是连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纽带。农发行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平台,给县域经济繁荣注入新鲜血液,对推动整个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切实落实现代银行要求,不断推进农发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一要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制度体系,二要努力防控经营风险,三要继续强化资金计划分类管理。牢固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逐步把农发行办成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针对2008年产生新增不良贷款的实际,贵州省分行在全省系统开展了历时3个多月的信贷管理与风险防控集中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全行员工集中学习信贷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排查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进一步夯实信贷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立足地域经济特点,积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贵州省为例,虽然其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较多,市场很大,但是开发严重不足。农发行可以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台,依托政府的组织优势和农发行的网点、资金优势,通过不断加大信贷,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广、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如支持优质稻、茶业、杂交玉米、种子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对于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贵州省分行近年着力支持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神奇、益佰、信邦等药业企业的发展。
5、创办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
农业项目特别是新建项目,风险高、信贷投资风险大,亟须有一个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来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除了自身要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外,还应建议政府筹建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农业担保公司可建在县一级,由政府提供注册资本金、初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可依托乡镇政府、农业企业等,采取会员制形式,吸收会员资金,壮大担保基金。在担保公司成立初期,政府财政应为担保公司提供费用补贴,待其逐步发展为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后,政府可停止补贴,以实现担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海林:农业政策性银行与新农村建设[J].河北金融,2007(11).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5.43.205
1 引 言
农业产业化,通俗意义上讲就是以一个产业为核心,农户与相关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利益方为取得规模效益自愿结合在一起,以特定的组织形式将各方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过程。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较大阻碍,金融行业的逐利性驱使资金往往流向资金回报率更大的产业,而农业作为一个回报小、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经常会遇到缺乏资金的困境,尤其是当农业生产上缺乏资金时就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发展落后,从而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重视农业产业化的融资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农业大省江西省来说,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尤其重要。把农民、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与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有助于缓解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的“小生产、大市场”矛盾,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与转化;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加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形成,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真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但农业产业化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农业企业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大都处于初创和成长期,规模有限、治理结构不完善、赢利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再加上资金需求具有“少、频、快”且季节性强特点,长期以来,“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无论是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农户的生产,还是农业产业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江西省现实的状况来看,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农业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户的资金实力软弱以及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根本性缺陷,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很难得到满足,从而影响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因此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融资环境,构建有效完善的融资机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虽然国家在推进农村金融全面深入发展方面配套了很多强而有力的政策措施,但仍然无法对数量如此众多的农户提供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微观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产业化之间,仍然无法达到交融的状态。长期以来以小农为基础的传统农业与落后的农业融资制度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出于对风险和利益的权衡而倾向于从农村撤走资金的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资金问题尤显突出。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生产风险较高、随机性较大、生产周期长并且收益较低,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融资方面的不利性。江西农业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的决策层及其高层缺乏熟悉资本运作、融资等方面的行家里手;二是部分龙头企业的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三是农业加工企业项目立项不够准确,项目发展的可行性论证缺乏科学性,企业还款能力差,还款意识也不强;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盲目扩大规模,缺乏战略眼光,导致企业后续资金无法跟上,企业经营运转困难等;五是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殖业、种植业一般以猪、鱼等养殖生物和苗木水果等种植附属物作抵押。这些抵押物价格波动大、价值评估难、变现能力弱、抗自然风险能力差。
3 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对策
(1)加强财政性融资,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改革现有的农业税费制度,综合利用国、省、县级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等手段,尝试发行省、市政府债券,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筹备资本。
(2)发展政策性融资,发挥行业扶持作用。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性融资活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考虑政府发放政策性优惠贷款,降低利息;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化的信贷进行担保,提高农业企业的资信度,帮助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还可作为中间担保人帮助农业企业吸收社会投资;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为农业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帮助农业企业开拓新的新的融资来源。
(3)提高政策性银行信贷融资支持力度。由于政策性金融在设计中未能充分地考虑商品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特殊性,使得优惠信贷的作用难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其不合理的贷款政策突出地表现在:政策性贷款的期限和利率不合理,现行的政策性贷款执行还不到位。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的来源应该坚持以政策性贷款为主,即主要通过利用贴息或低息的贷款,支持农业企业、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包括农业产业化项目贴息贷款等。
(4)建立农业产业化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可调动商业性金融对农业产业化贷款融资的积极性。可考虑采取两种方式:省、市、县政府组建,农业经济市场化运作。这种模式以省、市、县三级政府出资为主,农业经济市场筹资为辅组建信用担保机构,突出农业产业化导向,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但不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而维持保本微利的经营原则;或者考虑政府与其他组织混合组建,市场化运作。这种模式是以政府和其他专业性组织为共同出资人,吸收其他市场主体投资组建信用担保机构。这种担保机构拥有商业担保和信用担保的双重特征,实行合作经营。这种担保机构运行方式是政府根据市场原则与政策标准推荐担保对象,然后是商业担保公司按市场化要求进行担保。这种的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担保机构在讲究社会效益目标和政府目标的同时,也追求自身效益。使担保机构达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解决出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有效发挥金融担保机构的作用,使更多农业企业受益。
(5)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农业产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业解决此问题。基金资金来源包括国际援助、政府财政拨款等。基金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公司,按照商业化原则运用投资资金,投资方向侧重于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根据项目的性质采取低息贷款或利息补偿等资金使用方式。
(6)改革商业性融资,发挥金融市场的配置作用。建立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体系。善于加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改进对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金融服务。同时,借鉴国外“绿色银行”经验,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建立农业金融担保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担保市场,为农产品加工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担保;大力发展农业资本市场,放开直接融资,主要是从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股票市场等方面进行融资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使社会资本转化为农业资本。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得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以财政性金融支持体系、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和商业性金融支持体系构成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基础平台;以农业产业化资本形成及其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为基点构造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机制与路径方式;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核心演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制度供给模式的基本框架。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有效发挥财政与金融手段,充分对接,各取所长,综合政府与市场的配置资源功能,从机制上精心安排,才能缓解直至解决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这也正是农业融资不同于其他经济主体融资的特殊之所在。在财政性、政策性和商业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从各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可选择和采用财政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等的组合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建华.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关联性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4): 310-314.
篇7
关键词: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概况;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美国自19世纪末至今,共历过四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农业危机,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造成严重危害。美国政府为摆脱农业危机,维护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缓和社会矛盾,于20世纪初开始通过金融手段对农业进行调控扶持,逐步形成了今天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一、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概况
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包括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和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
(一)美国政府农业信贷机构主要包括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和农村电气化管理局,这三家机构隶属美国农业部,资本金部分或全部直接来源于政府拨款,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金融特征。
农民家计局(Farmer Home Administration,FMHA)前身为农业重振管理局,是1935年美国政府为应对当时的农业危机而组建,其宗旨为创立自耕农户、改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是美国最主要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1937年,农业重振管理局更名为农业安全管理局,1946年改组为农民家计局。目前,农民家计局在全美多州设有办事处,主要任务是配合政府农业农村政策的贯彻实施,主要方式是将政府提供资本金、预算拨款和贷款周转基金通过贷款和担保方式投入到农业农村建设中。其中,贷款分为直接贷款和紧急贷款,前者包括农场所有权贷款、经营支出贷款、水利开发贷款、农村工商业开发贷款、自然灾害损失贷款等,后者主要是应对严重自然灾害、严重经济事件和商业性农业信贷出现意外短缺等造成的损失和困难。担保发生在当农民家计局自有资金无法满足贷款需求时,农民家计局便通过为农民借款人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担保,并补贴由此而产生的利差的方式,帮助农民借款人融资。
商品信贷公司(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建立于1933年,主要任务是运用金融工具干预农产品销售体系,帮助政府缓和市场农产品过剩,应对农业危机。具体做法是通过支持管理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刺激需求,以稳定农业生产者收入,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商品信贷公司除了获得从美国国库直接拨付的资本金外,还通过借款等方式筹集贷款资金。政策性金融产品有贷款和补贴两种,具体包括农产品抵押贷款、农产品仓储贷款、农机设备贷款、灾害补贴、差价补贴等。
农村电气化管理局(Rural Electrification Administration,REA)成立于1935年经济大萧条时期,1939年正式归属美国农业部。其任务一是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用于架设电线、组建农村电网、购置发电设备、发展通信设施等,贷款期限长,利率极低;二是制定、颁发农村电力技术标准和农电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三是对农村电气化合作社进行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指导。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的贷款资金完全由政府提供。
(二)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包括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社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受联邦政府独立机构——农业信贷管理局领导和监管,并落实和贯彻联邦农业信贷委员会制定的农业信贷政策。在美国12个联邦农业信贷区中,各设有一家联邦土地银行、一家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一家合作社银行。
联邦土地银行(Federal Land Banks,FLBs)是根据美国政府《1916年联邦农业信贷法》建立的,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向本地区农业有关借款人提供长期不动产抵押产品帮助借款人融资,促进本地区农业发展。贷款期限一般为5至40年,贷款利率略低于其他农业信贷机构,多为浮动利率。联邦土地银行资本金来源于借款人入股和盈余积累,其他资金来源包括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农业信贷债券和票据、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联邦中期信贷银行(Federal Intermediate Credit Banks)是依据美国政府《1923年农业信贷法》建立的,建立的初衷和主要金融产品是为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农业生产者的短期、中期票据办理贴现,从而拓宽农业生产者的融资渠道。此外,联邦中期信贷银行还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动产抵押的中短期农业贷款,并从事大型农业机械融资租赁业务。资本金来源于发行股票和分红参与证,以经营盈余积累扩充资本金。其他资金来源包括发行债券及银行间借款。
合作社银行(Banks for Cooperatives)是根据美国政府《1933年农业信贷法》建立的,全国12个农业信贷区各设有一家合作社银行,中央合作社银行设在科罗拉多州。各区合作社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向本地区农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和咨询服务,促进地区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央合作社银行的职能是通过资金投入支持各地区合作社银行大额信贷发放,或直接办理跨地区大额信贷,同时为各农业信贷区合作社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合作社银行贷款类型分为三种:一是设备贷款,包括对合作社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土地、房屋、设备等进行贷款;二是经营贷款,即对合作社为生产经营活动购置生产资料和支付经营费用进行贷款;三是商品贷款,即为合作社支付社员交售农产品价款所需资金而提供的贷款,多为短期季节性贷款。此外,合作社银行还提供农产品出口融资服务。除了从中央合作社银行获得资金外,各区合作社银行还通过发行债券和票据、银行间借款等方式融资。
二、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经验借鉴
篇8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 问题 成因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已经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货币的出现和农产品成为商品开始,我国就逐渐出现了农业金融活动。从国家政权开始利用农业金融活动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开始,就产生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可以说,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是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依然存在供求失衡、运作不合理等问题,政府在相关金融立法和监管方面也存在不足,在某些方面却又干预过多,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又有其内部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供求失衡
农业政策性金融供求失衡是指农村政策性金融供给与需求不相等的情况,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供给小于需求。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主体众多,包括农户、农村企业、政府等,具有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他们都需要政策性资金购置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购买农业生产机械以及改善医疗卫生、教育条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户、农村企业和政府都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有着较强的需求,并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点,但是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供给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运作不合理
2005-2011年间,农业发展银行总资产、贷款余额、总负债、发行债券等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向央行借款则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发展银行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逐渐增加,对央行再贷款的依赖度降低。金融运作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资金负债结构失衡、资金运用效率低、机制不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政府干预不当
适度的政府干预能够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政府干预不当则有可能破坏市场秩序,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相关立法滞后。世界各国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首先会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较早的有美国的《农业信贷法》、《农业保险法》和法国的《土地银行法》、《农业信贷银行》;较晚的有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农业合作法》和韩国的《农业协同组织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依法经营、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是依据《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成立,经营原则和业务范围等则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确定,法律制度处于缺失的状态,具体运营过程中如何处理与政府、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等,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法律地位不明确。目前我国的金融立法日趋完善,但是专门针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律缺失,立法滞后使农业政策性金融无法可依,制约着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2.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对农业政策性金融采取的是多头监管模式,银监会审核农业发展银行的高管任职资格及市场行为,国家财政部审核财务费用,其他相关业务则由商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多头监管带来了监管缺失和监管越位并存的问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营计划、利润补偿等无人问津,而具体的审批等环节又监管甚严,使金融机构缺乏经营自。随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已经获准经营商业性业务,这就要求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进行有效的监管。此外,由于缺乏农业政策性金融绩效的评价,也会影响资金投入和使用绩效。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我国农村自从开始实行以来,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也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在农业改革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个体经营方式弊端日益明显,客观上要求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规模优势,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满足农业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为此,应该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合作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具体表现为:虽然提出了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却没有制定相应的土地产权流转等制度,增加了农业规模经营的难度,没有制定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机制,当前农户依然是主要依靠家庭单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农业劳动生产率难再有大的提高;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取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没有达到市场调节粮食供求的改革目标,如何保护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依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革的重点;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农业保护机制,无法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农村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农产品结构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国内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市场规律的作用,才能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的现状带来了农业政策性金融供求失衡等问题,制约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缺乏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一直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商业性信贷资金受利益驱动逐步退出农村市场。成立之初,国有四大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在农村设有数量众多的营业机构,向商业化转化以后,四大银行受利益驱动,不仅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增设营业机构,反而由于农村经济效益低而撤销合并现有机构,把经营的重点转向城市等期望收益更高的地方,曾经办理过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农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也不例外。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基本取消了对农村地区零散农户的业务,经营的重点转向大型乡镇企业和城镇,农业贷款也以高新技术项目和菜篮子工程为主,其他商业银行已基本不再办理农村信贷业务,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依然存在产权归属模糊等问题,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3.认识不到位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的理论界对农业政策性金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目标、法律地位等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界定,只有一个比较笼统的描述,实践中产生了很大问题。有学者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应该形成一定的竞争,也有学者认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要体现出政策性,不应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这些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发展银行的相关政策和业务范围,经营方向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员意志的影响。在实践中,我国更注重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和保护粮食安全,对开发农村市场、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环境破坏和灾害频发等问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乡贫富差距增大,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粮食供给方面,我国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粮食总量有余而质量不足,存在结构性矛盾。
(二)内部因素
1.农业政策性金融自身的固有矛盾。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为了克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缺陷、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举措,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例如在农业发展银行为农村企业和农户提供低息的政策性贷款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也会借机提出申请,甚至会产生寻租行为,导致政策性贷款的支持面拓宽,偏离了支持重点,影响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施效果,也增加了贷款资金的管理难度。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实施过程中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对弱质性的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金融的过多干预会抑制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萎缩,产生严重的供求矛盾,导致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农村过于依靠政策性金融,阻碍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受政府影响很大,如果政府的权力被滥用,无疑会降低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例如1997年以前,一些地方政府要求企业挪用政策性贷款资金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用于下岗工人工资的发放等,这种行政干预的方式给金融机构造成大量的呆账坏账,使农业企业产生对政策性的依赖心理,也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破坏了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
2.政策性因素影响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产质量。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性主要体现在为国家的经济方针服务,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一些项目的投资风险很大,贷款的坏帐比例较高,商业性金融不愿涉及,这些项目恰恰是其投资的重点,尤其是关系到农业长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是农业政策性金融并没有因为自身承担的任务较重而获得较低的筹资成本,甚至比商业性金融的筹资成本更高,来自于存款的资金需要到期还本付息,拖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意味着罚息,因而其贷款利益经常处于倒挂状态,资产质量不高。1997年农业发展银行的清理结果表明,不良贷款的比例超过40%,其中开发性贷款中有44.1%为不良贷款。1994年到1996年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由农业银行,因为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收购资金大量流失;同时企业将政策性贷款看作是财政拨款,缺乏还本付息的意愿,而银行工作人员以执行政策的名义发放贷款,承担的责任较小,导致审批及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松懈,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产质量。
结论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能否妥善解决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政策性金融具有政策性的特点,在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推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供求失衡、运作不合理、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既造成了有限金融资源的浪费,又影响到了支农效果的发挥,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方面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滞后、金融体制改革缺乏稳定性、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外部原因,也有农业政策性金融自身的固有矛盾、政策性特点影响资产质量、实施效果难以评估等内部原因。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改革,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促进农业及金融机构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学好.中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王延增.WTO与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岳意定.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海南 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海南,素有“南海明珠”之美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岛屿(第一是台湾),其是中国内陆拥有最多海域的省份。近年来,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统筹之下,这里成为了中国内陆居民主要的旅游休闲胜地之一。然而,作为一个拥有缤纷物种和丰富能源的省份,其人均收入也仅是高于青海和等地而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振兴海南经济,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事宜。而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总指挥之下,借助海南本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依托传统农业、旅游业和少数民族艺术产业等“绿色生产线”来创设一条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振兴路线,不失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选择
(一)发展绿色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海南不仅有4000余种植物,千余种动物,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而为了达到在发展经济之余还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这一目标,通过开采矿石和石油等能源发展经济显然不合时宜。同时,当地优厚的土地、淡水、森林和海洋资源为其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温床,因而种植热带农作物和树木、养殖畜禽和水产品,不仅能够维系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是一条方便可行的经济建设路线。例如:在地方政府的帮衬之下、选择适合的土质、优良的物种、运用科学的种植手法,让广大农民发展无农药、无公害的椰子种植园,并以“绿色理念”为基准,建设一条科学的生产和营销路线,进而打造“绿色品牌”的椰产品就是一条极为可行的途径。
(二)拓宽旅游业
2008年,当国务院批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计划后,将海南打造成为“东方夏威夷”也成为了我国政府的一个主要战略部署。就现状而言,大部分赴海南旅行的游客主要集中于三亚市,而刚刚成立的三沙市以及其他许多岛屿依然并未全面开通。除去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另一个主要诱因就是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因而,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是保障海南依托旅游业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环节。同时,夏威夷、马尔代夫和巴厘岛等旅游胜地的先进管理经验还告诉我们:品牌和保护生态同样是发展旅游事业不容忽视的两大主要部分。例如:说起夏威夷,人们就会想到“热情洋溢”,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就是由于夏威夷旅游规划部门将该岛屿的人文资源充分融入当地旅游业的结果,因而,在将海南岛建设成为“东方夏威夷”的征途中,我们同样要以海南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为基准,进而去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海湾度假区。
(三)发展民族产业
自古以来,海南除了居住着汉族人民之外,还居住着黎族、回族、瑶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而充分挖掘民族艺术文化,不仅是一条“个性”的经济发展之路,而且还能够传承和弘扬各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以素有“黎族人民活化石”的黎族织锦为例,作为黎族妇女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早在宋朝时期,这些织锦艺术就被远销于内陆(据《桂海虞衡志》记载),因而,发展黎锦织品加工产业同样是振兴当地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总体而言,在这个经济社会,资金直接制约着“社会中资源的可获得性、生产与分配”,因而,政府对各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资金支持是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先决条件。
(一)海难金融支持所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合理的金融政策。在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利益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因而,GDP也成为了当今时代衡量各地政府官员的主要依据。而如此一来,也就致使各地政府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了眼前经济增长之上,不够重视发长远经济利益的问题。例如:近年来,三亚凭借其宜人的气候成为了海南旅游业的主要支柱点,而这就致使政府在发展酒店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政策,而却未针对当地农民、就农业和其他产业创立较为完善的金融扶持政策。
2.资金投入不完善。受政府的金融政策导向,目前海南的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及外部投资主要放在了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等能够快速盈利的大型项目之上,于是海南资金统筹机制并为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形式,进而不能够全面满足大力发展当地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资金需求。例如:目前来看,海南的各商业银行并未全面针对海南各地农民和小微企业,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资金扶持方案。而从市场准入角度分析,在缺乏商业银行的支持之下,民间金融和外部投资又极为有限,因而,椰子食品、黎锦等海南地方性农业和轻工业等产业并未起到拉动当地农民致富、带动海南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市场机制是使金融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基石,是金融资源支持海南发展多元化绿色生产线的“源动力”。故此,海南省政府和相关机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现有的政策之上,建立健全农业、民族艺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金融扶持政策,是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此外,在这个法制社会,法律制度和条例是保障各种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力,所以,海南政府在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之时,还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2.完善资金投入结构。金融体制落后和缺乏效率限制了海南经济发展的资金积累和投入,因此,快速地进行市场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海南经济发展多样性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拓展融资渠道,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市场化金融支柱体系,是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金融组织保障。例如:在发展农业产业园或是少数民族轻工业产业基地时,创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同时,为了满足特定产业链条中不尽相同的资金需求,在某一产业中建立“合理分工、协同运作”的金融体系,进而降低产业发展时资金运行的成本,充分发挥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提高资金利用率是极为可行的。
三、结语
以上,结合笔者的相关认识,就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选择和金融对策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合理的政策和经济扶持力度帮衬之下,农业和民族艺术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业和民族艺术产业等产业还能够在发展当地经济之时,很好地保护海南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因而,运用农业、旅游业和民族艺术产业等绿色产业振兴当地经济是现如今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宁著.《金融支持海南循环经济发展探析》[J].《特区经济》.2010 (06):P(268-269).
篇10
低碳农业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社会效益,因此具有准公共性产业性质。然而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相比传统农业、低碳农业其前期投入更大,并且回收期限更长,因此对外源融资的需求更大。在低碳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起着关键性作用,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农业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改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低碳农业要发展,除了需要农户自身投入外,还需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村金融支持,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户财富规模普遍较小、积累相当有限,而要让传统农业转变为低碳农业或开发新型低碳农业,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财富积累和主动投入来实现,时间上不允许,可行性也不大;另一方面,低碳农业的部分投入具有公共性质,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型能源开发等,由于存在“搭便车”效应,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农村金融投入成为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融资的主要渠道,大概要占到低碳农业投入总数的七至八成。农村金融和低碳农业必须协调发展,主要是因为:第一,农村金融可以将信贷政策与国家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实现有效衔接,对符合国家环保和生态保护要求的低碳农业产业和农户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以更大的力度扶持低碳农业,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倾向,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第二,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低碳农业获得多元融资,发挥各类资本的主动性,寻找恰当的低碳农业项目,实现资本和产业的对接;第三,低碳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有更多的财富来参与农村金融,夯实农村金融的资本基础;第四,低碳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更多的农民主动学习和掌握金融知识、提高文化水平,从而扩大对农村金融产品的需求,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发展。
二、低碳农业和农村金融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是重要原因。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金融体系,政府财政对低碳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尤其在中西部地区更为严重,金融供给不足成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瓶颈。
(一)农村金融供给满足不了低碳农业
我国农村金融在资金投放总量上存在规模型不足和结构性不足。农业发展银行作为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并不面向一般农业企业和农民贷款,而且其能够覆盖的农村区域十分有限;农业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对农商业银行,资金投放主要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比较成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很少向单个农户提供贷款;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为其自身吸储能力有限,可以运用的资金也十分有限,因而无法满足风险较大、投资较多的低碳农业项目,主要投放于小额传统项目;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农村地区网点多分布广,但其运作模式多是在农村吸收存款而向城镇投放资金;其他商业银行涉农资金投放则更少。由于低碳农业前期的盈利能力弱以及其高风险性,其他金融机构就更难以向低碳农业注入资金了。
(二)农村金融机构布局跟不上低碳农业
在中国的农村金融布局中,城市和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农村金融的区域布局相对比较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也比较发达,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较为充分,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商业金融很不发达,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相对匮乏,农民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有限。同时,伴随着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化开展,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撤出农村地区,一般只有在县城才能见到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乡村和镇级行政区域仅存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中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结构单一化、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商业保险、担保、证券、金融租赁、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
(三)农村金融制度制约了低碳农业
一方面,农村金融缺乏自主经营权和风险贷款权,农村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一律受信贷审批权限制,除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个人小额贷款有审批权外,其他贷款几乎无权审批,同时为了加强信贷风险控制,贷款审批程序增多,贷款申请周期延长,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灵活多变的信贷需求,而农村金融机构为控制金融风险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和信贷资产“零风险”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人员普遍缺乏主动开发市场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村金融贷款成本比较高,涉农企业办理抵押贷款,需要办理资产评估等一系列复杂手续,在办理过程中,往往中介部门收费过高,使涉农企业融资的直接成本增加,并且耽误了使用资金的最佳时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涉农企业“贷款难”、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四)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不了低碳农业
国家农村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太小,满足不了低碳农业发展的需要,投入少且缺乏导向性。首先,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促进低碳农业发展上国家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起到应有的宏观调节作用;其次,支农补贴是国内外惯用的引导农业发展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农补贴主要有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然而对于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以及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方面却缺少相应补贴,因此,导致农民对发展低碳农业项目缺乏积极性,支农补贴的导向性差。
(五)低碳农业自身的特点阻碍了农村金融的积极性
首先,由于低碳农业项目普遍投资额度较大、回收期遍较长,金融机构还要承担项目失败资金无法正常收回的巨大风险,农村金融限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投资于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其次,低碳农业的外部效应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的积极性。外部效应是当个体在发生经济和社会行为时,其行为所带来的私人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成本、社会收益之间不匹配,有两种情形,一是个人付出了成本但并没有获得所有的收益,形成外部社会正收益,一是个人获得了收益但并没有对此支付所有的成本,形成外部社会负收益。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对低碳农业项目进行融资,承担了资金运用的成本,但低碳农业项目成功的收益却并非由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出资比例全部享有,特别是生态环境改善给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后期收益,金融机构是无法收获的。外部效应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的参与,而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欠缺最多的正是政府对于外部效应的态度,对那些外部效应比较明显,投资额度大、回收期长、风险难以确定的项目,政策性金融机构显然没有承担起风险再转移的责任,也就无从调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三、低碳农业和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思路
(一)强化农村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政策环境
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制定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将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法律化,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和保证政策的延续性,比如,对农村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信贷给予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参与低碳农业项目运作,改善低碳农业发展融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募集资金承担对节水灌溉、三沼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支持,给低碳农业示范企业构建招商引资的基础平台;央行可以通过制定和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及支付环境,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与政府主导的低碳农业发展担保基金,为发展低碳农业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积极开发农业保险创新品种,为低碳农业各个环节提供保障,降低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完善低碳农业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机构贯彻执行低碳农业政策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确保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二)开发低碳农业保险品种
低碳农业具有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因此农村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不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开发适合于低碳农业的保险品种。各保险机构要积极参与低碳农业金融风险管理和防范中去,重视对低碳农业、低碳技术、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保险品种。首先是开发对农民的低碳农业保险品种,对于农户进行的沼气池改造、太阳能利用、生物防病虫实验田等项目贷款提供相应的抵押风险转移,激励农民借贷发展低碳农业;其次是对金融机构开展的低碳农业信贷业务开发保险品种,防止因低碳农业信贷被挪作他用、自然灾害导致低碳改造项目失败、低碳技术开发不成功、市场销路不畅导致资金延期回收等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三)农村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低碳农业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是支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各项惠农金融政策和农村金融需求的交接点,只有农村金融机构真正大力支持低碳农业,不断创新低碳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伴随着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市场的开拓而壮大,特别是近几年来,低碳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新耕作、新种植、新品种等不断涌现,伴随而来的是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农村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种类,扩大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资金规模,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比如推出绿色抵押等环境金融产品,设立专门用于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基金等,更好的为低碳农业发展服务。特别是那些有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色,推出一系列的低碳信贷服务,满足低碳农业在种植、养殖、加工、仓储、物流等多个环节对金融的需求,实现低碳金融一条龙服务。
(四)探索低碳农业基金
- 上一篇: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
- 下一篇:公司对员工的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