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分红协议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合作社分红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在农产业运行中,合作经济组织采取了合并与合作两种方式来加强横向联合。合作模式可以理解为在产业运作过程中,合作组织通过组织间签订协议来实现组织产业的联合。
一、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1、有利于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我国,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必须的一项生产,但其中散户的生产和市场化的发展出现了不小的矛盾,在散户中往往由于不集中,导致信息接收不畅,很难和市场化进行竞争,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使分散的农户统一起来,按照市场的要求,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2、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在分散的小户之中怎样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首要问题,这有利于把散户集中生产,再将农民的劳动、技术、资金以及产加销各个环节有机联合起来。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生组,实现了农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减少市场风险。
3、有利于减少交易流通环节 ,减少费用支出 ,增加农民收入
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交易活动不断,交易费用也越来越贵,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将农户少量的剩余农产品和有限的市场需求集中起来形成较大批量的交易,减少交易环节,节约交易费用,增加农民收入。
二、完善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机制
1、提高制度化管理力度
首先,发挥合作社自我协调的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认真贯彻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的政策,认真领会政府的指导思想,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合作组织规范、章程与行为准则。并且定期根据章程对合作社成员的市场行为进行合理的评定分析,在自我协调的过程中使合作社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其次,行业与产业协调。在市场环境中农业合作领域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加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业与产业协调十分必要。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及经济发展的增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也不断更新,其发展领域早已从单一的合作模式,发展成为具有综合性、产业性的合作社,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组织内部要加强会员与会员、企业与社员、社员与消费者等关系的协调,开创更具有规范性与民主性的组织结构。
2、健全财务与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在财务资金分配方面要做到民主决策的规范性与公正性,坚持一人一票的投票方针,使社员们的权益得到保障,防止财政主管一人决策现象的发生。其次,在进入合作社财务部门之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将拥有优秀财务技能的人员纳入。在入岗之后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知识与技能考核,不断增加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为社员服务。最后,我国的财务制度环境在不断变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完善会计管理体系与财务审计监督的相关内容,特别要加强财务监督体系的建设。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在其财务部门设立财务监管处,加大对财务部门的监察管理,定期进行财务公开,接受社员们的监督,并对财务运营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例如收支状况、负债状况等。确保财务部门健康运行。此外,国家还应当进行二次监督,对于社员的收益、分配等,国家应给予专项资金的运营并进行调查审核。
3、完善利益分配管理机制
1)股金分红与惠顾返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进行按股份红与惠顾返还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里的效率优先指的是在股份合作制的合作社中,要注重资金效率的优先,即对于龙头企业与村干部、能人和大股东要给予一定的优先权,他们的资金支持是维持合作社的重要源泉,只有资金充裕了合作社才能在各领域得到拓展。但是又不能忽视公平原则的实施,为防止在效率优先中出现潜在异质性问题,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避免出现利益‘一边倒’的现象。
2)公共资金积累。公共积累包括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公共积累资金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运用,一部分是用作积累的公共基金,一部分是用作分配的公共基金。积累公积金是为了以后的合作社产业扩充与抵御风险做准备,使合作社能够朝着更有利、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在分配公共积累基金方面,要加强分配中的公平性,坚决避免出现社员差异性。可以采取建立普通成员个人账户的制度安排,将公共积累资金平等分配到各个社员账户中,达到兼顾规范与公平的目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社员的收支以及负债情况的监督力度,做到审查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这可以尽量避免大股东吸纳大部分资金的现象。
3)国家财政专项补贴。政府每年都会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财政资金援助,财政安排涉及到内部管理领域,金融信贷、税收、社会化服务等领域,要把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就应当加强制度规范,有合理、完善的制度安排。应进行循环式的财政支持,给予合作社长期性的资金扶持,在合作社正常运营的条件下,应拿出相应的周转资金,去帮助那些刚刚起步的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三、完善一体化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1、坚持“一体化与经营紧密结合”方针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产业领域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说,形成一个横向、纵向产业间的联合已然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横向一体化也就是产业链的横向延伸过程,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追求规模经济,减少交易成本,避免市场风险与意外损失,还可以更好地控制资产专用侵占现象的发生,这样形成的联合一体化组织模式,不但解决了成员之间的内在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在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中一体化形成的外在动力问题。
在联合的过程中产业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力与控制力变强,但是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合作组织间仍保持独立的经济个体,在协议中充分满足成员追求共同利益的诉求。合并模式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经营规模实力差距较大的组织采取合并的办法。面对着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规模较小的产业合作组织占据弱势地位,没有能力应对严峻的市场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横向间的组织联合成为合作经济组织最优的选择方式,实力较强的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技术,信息,服务,销售等方面的支持使合作组织产业更加强大。
合作经济组织纵向一体化,可以理解为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过程。纵向一体化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其制度的优越性。在经济收益层面,市场交易过程中,纵向一体化的产生改变了我国原有的农业生产状态,天生的自然与资源禀赋使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农户地域分散性,资金短缺性,信息闭塞性,主体思想保守性等特点,通过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延伸将农户们组织起来,通过信息采购,市场调查销售服务等领域表现产生了产品额外增值,农户们在一体化过程中获得了产业利润。在就业层面,进行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链通过产前与产后的拓展,无形当中提供了潜在的就业机会,在产业链延伸中加工部门通过专业化带动了分工次数,每一次分工都是产业链上每个节点的开始,新的节点带动了一个新的部门拓展,同时提供了新的岗位。
2、提高组织服务与管理效能
一体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成为未来农业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体化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产业链通过产前与产后延伸,拓展了实践范围,实现了产业利润及附加值的增加,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化力量日益增强。
结束语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经营方式、构建多样化农业经营体系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在激烈的竞争中起到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完善农村价值观体系等作用并产生了积极的正外部效应。
参考文献:
[1]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篇2
起初,土地集中发包还被部分大包干带头人认为是重走回头路。探究起来就会发现,尽管这与“”形式上相悖,但并未触动当初那场改革的一个基本成果——土地的家庭承包权。“先分再合”的内在追求也一脉相承,前者是为了温饱,后者是为了进一步致富。
小岗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30多年后,小岗村仍不富裕。当年的农民都指望那一点土地收益,如今的农村却面临“空心化”的尴尬,很多农民在土地之外能获得更好的机会和收益。也就是说,小岗村的变化,是农村发生人口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之后土地经营权的自然让渡。
和当年比,没变的一点是:土地依然是农民最好的保障。因此,哪怕是农民自愿的土地流转,也不宜把步子迈得过大。有“农村改革第一村”之称的小岗,能否再次把准农村发展的脉搏?请看来自安徽小岗村的调研。
——编者
农民为啥不愿自己种?种地富不了,流转更划算,还解放了劳动力
初入小岗,可见标志性的“凤阳县小岗村”牌楼,向里走,便是正在施工中的商业街,“大包干超市”、“大包干农家菜馆”字样的店面招牌随处可见。“眼瞅着华西村、都富起来了,小岗却变化不大。饿是饿不着,但也富不了,农民生活一直没太大改善。”村委会主任关友江叹息道。的确,除了这条为红色旅游而兴建的商业街,小岗与周边的村庄比起来并无特别之处。
从1978年开始,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在自家的土地上耕作了30来年。“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但是光靠种地只解决了温饱,发不了财。”严金昌很是感慨,“大伙辛勤劳动了几十年,也没能富起来。为什么城里人没有种地,但吃的、穿的、用的都比我们好?”
在小岗,人均可耕地面积达5亩,与全国户均7亩的耕作面积相比,数量已是相当充裕。村党委第一书记丁俊告诉笔者,小岗村的气候条件不好,易旱易涝,只有不到一半的土地能够旱涝保收。生产的基础设施差,这些年粮食的产量和价格一直没有重大突破,才导致了“一年越过温饱线,三十年没过富裕坎”的尴尬局面。
严金昌给笔者算了笔账,家中有35亩地,如果种上小麦、水稻或黑豆,一亩收成在700元―800元之间,遇到天灾、虫灾收成更低。而把土地转出去,按照合同价最初是一年500元/亩,这两年按照700斤粮食价格计算,2011年是750元/亩,2012年是875元/亩。相比之下,种粮并不划算。除了留足口粮地,家里其余的都转了出去。“不是不想种,实在是种地不赚钱。土地转了,家里的劳动力都解放了,还能干点别的,搁谁都愿意呢!”严金昌乐呵呵地告诉,自己如今帮儿子打理金昌食府,一年收入十几万不成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在外读书就是去打工了,基本不在村里,光靠老人种地可不行。”关友江道出现实的困境,“还不如把土地租出去,收益有保障。”
小岗村的可耕土地面积有1.9万亩,目前已流转的有8400多亩。小杨村民组的杨文辉,今年67岁了。“家里有24亩地,都种着小麦,一亩都没租。”杨文辉说,虽然很愿意流转,但自家的20多亩地分了20来块儿,又不在规划区内,想租没人要,只好一直种着。
在小岗,土地流转并不是最近才兴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一些农民自发把地转了出去,个人有协议或只是口头约定;也有的出去打工了为防抛荒,把土地给亲戚邻居,每年收回点粮食。从形式上来说,小岗村如今的土地流转,已走向规范化。村民先和村集体成立的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签合同,公司再代表村民和企业签约。严金昌拿出一份2009年和村里签的流转合同,上面有村集体的公章和村民的红手印,其中注明了租期为10年,价格参照小岗村指导价,用途为建设高产有机水稻产业园。“流转是村里牵头的,合同也是统一签的,有什么事直接找村委会解决,还挺放心。如今租了4年,也没遇上什么纠纷。”严金昌说。
土地流转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当初。最近的一次土地流转,是村委会从13个自然村、329户农民手中流转来4300亩土地,目前租赁合同已签订,租期到2027年。这些土地都已被平整为高标准农田,未来会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经营。目前,村集体正在为这些地找“婆家”,已有一些农垦企业前来洽谈,但还没有最终敲定。
谁在打理土地?合作社和涉农企业规模化经营,不吃大锅饭
据统计,除去正在找“婆家”的4300亩,小岗村还有2000亩左右土地流转给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黑豆合作社、优质稻合作社、黑五类合作社、葡萄合作社、甜叶菊合作社等;另外2000多亩流转给了农业产业化企业,主要从事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禽养殖。
杨玉兵是甜叶菊合作社的社长。他看上去40来岁,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我家有兄弟姐妹4个,都出去打工了,所以我把家里的80多亩地都拿过来种了甜叶菊,一年赚30万元不成问题,去年分红还有1万多块。”杨玉兵很满足。甜叶菊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有80多家农户参与,共流转了土地300多亩,杨玉兵占股80%。为了规避风险,合作社还跟明光市的一家企业签订了协议合同,保底的收购价是11元/公斤。除去人工、化肥、农药和土地租金等费用,按这几年的收购价16元/公斤算,每亩地的净收益有4000多元。
有了农业合作社,农民赚得多,积极性也高了。但难免会有人质疑,搞合作社不是回到1978年以前了吗?严金昌并不这么看:“过去搞合作社,那是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时间久了,农民没了积极性。而如今的合作社,是把农民组织起来,选择一个好品种,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购买肥料、机械化耕作,统一销售,按比分红。你算算看,化肥统一购买,能便宜十几块。统一销售,卖的价格又高,比一家一户单种赚多了。自始至终家庭的土地承包权也没变。”
相对于合作社,涉农企业流转的土地面积要大得多。金小岗公司从小岗村流转了700亩土地,加上邻近的梨园村,一共流转了1300亩种植大樱桃和蓝莓。据项目负责人姜汉昌介绍,大樱桃和蓝莓的前期投入较大,但销售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这几十年不愁销。以樱桃树为例,一亩地栽樱桃树能种上68棵左右,按照每棵树20―30斤的收成,纯收入能有2万多。如果种蓝莓,收益可达3万元。企业签订的合同租期到2027年,“既然租了土地,就打算长期干下去,等租期结束了还会续签。如果只种个十来年,前期投入那么大,肯定是不划算呢!村里人能来这儿做工,也很乐意。比如工地上招的保安,就是当地人,一月工资也有1200元呢!”姜汉昌说。
在村里,也有村民之间相互流转土地的现象。1981年出生的杨越岭是地道的小岗人,大学毕业后在广东的一家台资企业打工,2009年回到了小岗养羊。由于读大学时户口转成了非农,他在小岗也就没了土地。回来后,他在小岗和周边的村庄盘了110亩地,种上草和玉米喂羊。由于是当地人,村民很信任,所以不少人直接和他签了合同,去年他付给小岗村民的土地租金是749元/亩。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养山羊的成本主要来自地租、饲草料、人工和羊苗,一年的花费能控制在10万元以内,去年280只羊出栏,按照一只900元的价格,卖了大概25万元,净赚15万。如果自繁自养,收入还会更多。“如今市场行情这么好,山羊销路肯定不愁,租金我完全付得起,村里人也相信我。”杨越岭说。
土地流转了,农民能致富吗?“转出土地的农民每年都能得到一定的流转费用,这个费用和种田收入基本相当甚至高于种田收入,基本生存是有保障的。”
拿什么保障农民权益?土地颁证确权,制度约束防范非农化经营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而在小岗,流转的土地面积已接近一半,且大部分土地租期都在10年以上。
土地流转了,农民能致富吗?“转出土地的农民每年都能得到一定的流转费用,这个费用和种田收入基本相当甚至高于种田收入,基本生存是有保障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孔祥智教授说,“但这个收入和致富差得很远。流转土地后,农民可以从事工商业生产或者外出打工、创业,这些都可以成为致富途径。国家应该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给他们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
农户土地流转后经过统一平整,已成为高标准农田,原有的位置和模样已经发生变化,如何避免未来发生纠纷?“土地需要确权,村民对这事很上心。每家每户的测量面积都要公示,不满意的再跟村委会协商。”据关友江介绍,全村土地测绘、公示、确认登记已结束,计划在5、6月份发证。记者拿到一张土地确权图表,上面清楚显示了每一户农民的土地位置、形状、面积。据参与测量的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卫星专业测绘,数据相当精确,每户的方位图和亩数一目了然。
篇3
一、村情概况
李口村位于华林山镇南部,下辖年尾、邹家、李源、坪上、李口、丁坊6个自然村,共11个村小组,现有农村人口1662人,全村共有党员47人,村“两委”班子共5人。该村共有贫困户20户,贫困总人口有43人,主要以单身老人、残疾、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者为主,目前脱贫户,有10户23人。全村耕地面积共有4343.12亩,以种植水稻、林木为主。
通过近期工作,根据贫困户认定识别标准,共入户识别20户43人,贫困户危房改造1户。
二、工作开展情况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是确定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础,自成立村级扶贫工作队以来,严格按照省市镇相关文件精神,通过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方式入户登记,全面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并按照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规定要求,建立村级纸质档案以及电子档案,为下步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强化保障,夯实基础,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责任落实,规范工作程序,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保障。成立由丁小明任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周卫华任副组长,扶贫工作队队员彭煜荃、胡双良,村委干部童建平、黄兰香、陈小林、丁松林为成员的村级脱贫责任组,明确每位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具体分工,切实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同时建立健全以村支部为主阵地、村小组为主战场、贫困户为主攻点的工作网络。
二是建立运作程序保障。脱贫责任组全体成员吃住在村,深入基层,深入困难群众,建立完善《李口村贫困户结对帮扶情况一览表》、制定了《李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计划》等各类工作计划、台账,确保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三是建立动员宣传保障。村级脱贫责任组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全体成员召开学指示精神会议,切实提高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和工作办法,先后召开李口村脱贫攻坚动员会、脱贫坚推进会、明确责任落实会、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会、第一书记及村干部碰头会共计5次,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扶贫工作积极性,书写固定标语5条,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标准,强化落实,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在精准分析上动脑筋,在精准帮扶上求实效,真正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要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识贫标准,确保精准识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严格按程序清退,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重新识别纳入,确保底数清、对象真、信息实。全面完成全镇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信息采集工作,并建立完善动态管理体系,非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共建档立卡20户、43人。做到 “一
户一档”底子清、“一人一策” “一户多策”措施清、村支部书记心里清、帮扶责任清和脱贫轨迹清。
二是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详细统计贫困对象基本情况,收入构成,对政府的诉求等情况,分门别类的归纳梳理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缺劳力致贫、缺技术致贫等四类致因,强化数据支撑。
三是精准制定脱贫措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原因,充分结合实际,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与帮扶措施。截止目前已制定完成20户43人的脱贫帮扶计划。
(三)多措并举,全力促进,千方百计为贫困户办实事
一是着力解决政策落实问题,扶贫工作队着眼于“十大”扶贫政策,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逐项对照政策抓好政策落实。如帮助谢菊根、谌回春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帮助幸茂德、胡小荣、甘志强等落实医疗救助政策。确保了贫困户能够享受到的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二是着力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深入开展就业援助,充分安挥建筑陶瓷基地帮扶优势,主动联系辖区企业筛选出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意愿到企业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与企业取得联系,促其上岗就业。帮助贫困对象不离乡土、在本区企业就近实现就业。
三是着力强化产业扶贫。扶贫工作队把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进油茶、茶叶合作社产业扶贫工作的落实,目前已促成光伏产业公司与29户贫困户签订了光伏产业固定分红协议,为18户贫困户获得了每年2000元的固定分红收入。
下一步工作方向
根据扶贫工作要求,在完成前期精准识别、信息采集和档案资料完善工作后。下一步李口村扶贫工作队将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帮扶措施的落实上。
一是组建农业合作社。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成立一个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将贫困人口纳入合作社产业发展的范畴,引导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扶贫。
篇4
关键词:土地流转;土地经营;经营模式
农村土地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出,也逐步转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兴起。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实际上,自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来,各地在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发育和政策制度方面就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党的十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加快,各地纷纷出台扶持流转措施,并作为基层政府的考核指标,这对稳定和完善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土地流转后的主要经营模式
2010年我国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14.7%,到2014年提高到30.4%。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也在加快,个别发达地区流转面积已达到80%以上。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经营模式也不尽相同。
1.种植大户经营模式。即农村中种粮高手、养殖大户等专业能人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对农村土地实行集中连片承包,对承包土地进行科学管理,统一经营,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这种模式突破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实现了量的扩张,方便了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效率,在农业产量和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2.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家庭农场是2012年前后才兴起的新型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是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经营实体,对外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与种田大户比较,家庭农场以自有土地为基础,并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面积。在经营内容上不单靠种植业为主,还实行农、林、鱼等多种经营,体现生态性与经济性的结合,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直接与市场对接,成为市场的独立主体。近年来尽管家庭农场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生产实践经验,但由于缺少资金,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长期性投入能力不足,加上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隐忧,使家庭农场主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为了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办法,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融资,帮助家庭农场解决资金难题。
3.专业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以其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为会员(社员)提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这种模式突破了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模式,形成土地经营联合体,通过创办科技示范点(户)、示范园,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及时地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传送给农民,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事实上,从国内外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例子来看,农民参加的目的不仅因为民主化管理和利润返还,或入股分红,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还包括服务。尤其是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具体生产经营难题,把农民从生产者角色转为土地的经营管理者,同时对一些不愿意从事农业的农民土地实行土地流转,扩大经营面积。
4.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企业通过合约接受土地流转后的经营权,但仍然交由农户或部分农户种植,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服务的方式,建立“公司+农户+订单”的生产模式,保障了企业加工原料供给,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对加工原料实行统一定价收购,通过定价保障农民利益;部分企业对加工原料实行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低迷时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加工原料稳定供给。5.休闲观光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现代农业形态,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实现了农业企业化经营。观光农业游览基地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不仅可以获得农产品的收获价值,还可以带来旅游、餐饮、娱乐等消费,增加了农业的收益。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流转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保证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1.土地流转期限较短。土地流转指的是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土地承包权仍然归农民所有,土地的产权性质属于集体经济。因此在土地流转中,期限一般为5年左右。而农业的投资具有投资大,收益期长,并受到季节性影响等因素。5年的流转期,使得取得流转后经营权的一方不敢加大投入,防止自己在下一轮流转中无法取得经营权,这就阻碍了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利于农业经营模式的持久性。同时由于一些农户缺乏契约精神,流转后的纠纷不经常发生,导致双方的关系紧张,共赢的局面难以形成。
2.土地经营缺乏市场引导。农产品的周期性比较长,使得经营者对未来的市场预期判断不准确,可能会导致亏损,甚至破产,严重的直接不履行协议放弃经营权。近年多地出现了卖粮难、卖菜难,一旦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一些经营者甚至作物不予收割,当肥料使用。虽然在粮食作物上政府会出台保护价收购,但一遇到丰收年景,国家收购压力也大,会直接导致土地收益锐减。同时气候的变化更加剧了农业经营的风险。
3.土地经营人才匮乏。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小农思维已经很难适用农业经营的需要。在信息化的今天,需要懂得农业技术、了解农产品市场、熟悉农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但在长期跳出农门的固有思维下,很多人读书就不愿意回到农村,学校也缺乏类似的专业。农业经营依然以经验为主,在量的扩张上实现了飞跃,但其本质依然未跳出传统思维。同时季节性用工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三、土地经营的建议与思考
要增加农村土地经营的竞争力,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结合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引导土地经营向市场化过渡,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地位。
1.合理引导经营结构。在WTO的范围内,农产品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要引导农业经营者关注国内外市场波动,了解市场的走势。可以采用期货市场的方式来降低种植的风险。根据产品的消费市场来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盲目性,形成结构合理的农场品格局,提高农产品的效益。
2.培育多层次农产品市场。市场是农产品的集散地,连接消费的纽带,应该培育多种农产品市场,调节农产品的供求。特别是信息化的今天,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引导农民在线下根据走势进行生产,完善经营者的市场信息通道,实现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对接,减少盲目性,提高生产的有效性。同时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市场,减少农产品的损耗率。
3.培养农业人才。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农业更需要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者。目前一些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农业人才的重要性,市场也急需这样的人才,一些地区已经开设了面向现代农业的农业经营管理等方向的专业,需要结合实践,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可以根据农业跨区域耕作的时间差,培育农业劳动力市场,满足用工需求,例如河南农民进入新疆摘棉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结语
农村土地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经营模式,创造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市场环境,引导土地经营向市场化的转变,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作者:王新江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正模.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土地集中与流转机制构建[J]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6.
[2]邱水清.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J]南方农村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