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对金融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策对金融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策对金融的影响

篇1

1、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信贷类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增加,资产业务产品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高信贷业务服务质量成为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实现了信贷结构优化,也改善了客户结构。当然,一些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过于盲目,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我国金融企业来说,实现金融创新是必要的,同时也要根据机构的现状,严格控制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2、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成为金融创新产品中的新亮点,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理财产品是金融机构负债业务产品中的一部分。能够确保本金不受损失的基础上获得一定收益成为客户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样也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银行需要承担一部分金融风险。并且对于我国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来说,缺乏个性化的服务是其需要突破的瓶颈。

3、另外,中间产品业务质量的提升是我国金融机构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就目前各大金融机构的现状来说,中间业务产品较多但是技术含量并不高。机构之间的竞争较激烈,很多金融机构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这些现状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传导政策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货币供给变动以及货币传导渠道的影响两个方面。其中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层次界定、外汇存款、融资贷款以及基金等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货币传导渠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货币的供给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明显

(1)金融创新产品的增多降低货币供应的可预测性。金融创新产品的增多使货币层次变得复杂,加速了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转换,提高了其流通速度,因此必须对货币及其分层进行重新定义明确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尤其是对流通中的准货币,如活期存款与准货币之间的界限等,以提高货币供应和流通的稳定性,提高政府以及央行对其的控制力度,使其及时准确的了解金融数据。在现实金融创新中,活期存款与流通资金之间的界限不明确,银行等金融机构常将其作为结算甚至支付工具。金融机构在进行创新的同时对其负债状况的计算方式不明确,如信用卡的大量出现导致一些银行的金融风险增加,但是金融机构并未降低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很容易导致无法区分投机性货币与交易性货币,导致货币供应层次之间的划分较为混乱。(2)外汇存款的增加改变了货币供给结构。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外汇存款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外汇存款的优势在于可以随时兑换为人民币进行流通,这样给金融创新带来了方便,拓宽了其途径。但是就目前我国关于外汇存款的法律法规来说,其尚不属于货币统计范畴,因此造成了货币供给结构的改变,为金融机构的创新带来了较大的挑战。(3)票据融资业务的出现。票据融资业务是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货币传导的重要因素。其在货币供给和传导渠道两个方面都对货币政策传导造成影响。此外,票据本身的流通性和支付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流通性与支付性,如贴现或再贴现等方式。这样对我国的货币流通统计造成一定的影响。(4)贷款融资业务改变了资金供给结构。近年来,银行系统拓宽了业务范围,融资范围扩大,如个人公积金贷款、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等方式。但是,这个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存款尚未纳入货币供应范围之内,影响货币供给计算。(5)债券的发行改变了资金核算范围。在广义货币流通统计中,常由于无法进行合理的统计而造成货币供给量的重复计算,同时对于短期债券来说,政策性银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期限低于1一年的金融债券,并不能全部纳入广义货币的统计,这样也造成了广义资金统计的重复计算。而对于企业短期融资债券应作为一种银行存款,但是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尚不能将其列入货币供给。总之,在债券发行过程中,资金核算的方式尚不明确,导致许多货币资金计算不准确,出现重复计算和没有计算的情况。

2.金融创新与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和基础货币的关系

货币乘数的公式为K=Dd/B=1/(h+r+e+f+p)(Dd、B、h、r、e、f、p分别代表活期存款额、基础货币、实际提现率、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财政性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和邮政储蓄占活期存款的比率)而货币供给公式为M=K*B(M、K、B分别代表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通过公式我们可以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乘数的具体影响:①由于金融创新对货币的流动性有所提高,所以现金的持有量明显减少,那么提现率就将随之下降,货币乘数被放大了②法定存款准备金由于金融创新的影响提取次数以及金额逐渐减少,法定准备金比率就会降低,货币乘数被放大了③金融创新会产生强流通性的金融工具,直接减少货币的交易性、预防性需求,相反增大了投机性货币的需求,所以货币市场是资金补充的理想平台,金融机构也就没有必要再中国银行存放超额准备金,降低了超额准备金比率,货币乘数被放大了④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广使货币流通性更强,银行类似活期存款的货币量增大,所以财政性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以及邮政储蓄占活期存款的比率都会下降,货币乘数被放大了。货币供给量以及货币乘数都存在不确定性,所以金融创新间接影响了货币当局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传导的影响

1.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需求结构,降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些金融工具的创新导致了货币供给的不稳定,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结构,尤其是一些信用卡产品的出现,增加了货币的功能,提高了其投机需求,使银行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同时,金融创新使利率的弹性降低,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激烈,这使得金融工具不断趋于同质化,没有实现真正的创新。金融产品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利率就不能成为评价银行客户的唯一准则。资产的调整要通过收益以及结构利率的上升或下降的现状决定,利率不再起到绝对的决定作用,这无疑影响了货币供给的稳定性。最后,金融创新使货币需求本身与价格以及银行利率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货币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银行的利率弹性也受到影响。

2.金融创新导致货币当局的调控难度增大随着基金、债券等理财产品的发行,其对货币市场的影响也逐渐体现出来。首先:基金等理财产品并没有纳入银行的存款范围,因此无法受到存款准备金率的保护。在没有更加合理的理财产品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的情况下,很多银行投资者就会放弃银行存款而选择购买理财产品。同时,存款利率的上升以与理财产品所获得的收益不成正比,且通常低于其收益。而相对于银行系统来说。理财产品变相增加了投资成本,提高了市场利率,同时无法实现对客户投资的有效控制。大部分银行存款被转化为投资理财产品,这样使银行的资金结构发生变化,理财产品无法受到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理财产品也抑制了金融机构其他业务的发展,如理财产品的增加降低了企业用于企业贷款的资金,使货币结构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对银行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其资金供给结构,使其不稳定因素增加。同时理财产品不属于银行存款范畴,无法受到存款准备金率的包括,银行虽然对利率等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但是对于理财产品业务来说,却不能构成有效地影响。与基金等理财产品相比,票据业务也对货币供给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由于与票据业务相关的保证金存款同样不能计入存款准备金,这样以存款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的基数就会受到影响而改变,通常会降低。票据业务拓宽了金融企业获取资金的途径,一方面维持了其经营,另一方面也使其对再贴现的相关业务依赖性降低,市场公开化程度明显得到提高,促进了货币政策传导。

3.金融创新给传导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与传统的金融市场相比,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改变了资金流通结构,也增大了其流通速度,但是这样也给货币当局的调控带来了影响,使其无法进行正确的决策,无法实现对其变化的正确把握。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银行系统创新产品同质化,传统的银行利率和货币政策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不稳定因素增多。这样货币的传导时间就无法确定,甚至形成时滞。

四.关于降低我国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的几点思考

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金融创新处在初级阶段,创新动机不明确,创新手段较单一,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提高。这与金融机构的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场发展不稳定等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大量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金融机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减小其对货币传导的影响,促进我国的金融创新,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规范金融市场的相关制度,扩大金融产品创新范围的同时要严格控制产品或工具的质量。同时,应逐渐完善准备金制度,实现公开化的货币流通政策以提高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度。提高金融创新技术,这要求以央行为核心的政府金融部门时刻关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及其变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建立合理规范化的金融创新制度,促进货币政策传导。

五.总结

篇2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调控;MVRM模型;累计异常回报率

一、房地产金融调控的进程描述及事件日的确定

(一)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介绍

自从商品房改革以后,国内的房地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为限制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防止泡沫发生,同时为了保护国内商业银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希望过快发展的房地产业能够软着陆。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中,2003年6月央行的121号令、2005年3月、6月国务院及七部委出台的新旧“国八条”、2006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六条”和“九部委十五条”是其核心事件。除以上三项措施外,我国自2002年4月至2007年10月相继出台了30余项措施来调控房地产市场,而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三个核心事件展开的。

(二)事件日以及虚拟假设的确定

1.事件日的确定。本文选择的10个事件及其发生日期见表1。

2.虚拟假设的确定。

H01:在某一个事件发生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平均异常回报率为0。

H02:一系列金融调控事件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异常回报率为0。

H03:一系列金融调控事件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系统风险的改变量为0。

假设中主要是从证券市场的角度分析行业调控的影响。第一个假设单独考虑每一次事件的影响。第二个假设则将所有的行业调控政策和事件看作一个事件,来衡量房地产上市公司股东财富,即公司价值变化。第三个假设是从房地产上市公司系统风险的角度进行考察,以检验房地产金融调控是否带来投资风险的变化。

二、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产生的经济效应的计量分析

(一)实证方法与样本选择

1.包含风险因素的MVILM模型。John J.Binder在比较事件研究法中运用的几种基准模型中提出,当样本公司是非相关行业,或者各个样本所经历的事件窗非完全重合时,简单的单因素市场模型是首选。而本文研究金融调控政策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经济效应,不仅违背了样本公司是非相关行业的假设,而且各个样本公司又经历完全相同的事件窗。由于行业的相关性以及事件窗的重合,各个样本间异常回报率的协方差将不再为零,因此联合异常回报率的分布结果将不再可信,这种情况被称为“聚类性”(clustering)。“聚类性”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解决。第一种方式是利用组合的方式,经过加权的组合的回报率,计算行业水平的平均异常回报率;第二种方法是分解上述方程到每一个证券,即对每一个独立的证券做如上方程的回归分析,形成一个系统模型。综合以上所有因素,本文将采用如下MVRM模型:

其中:R1t,R2t…RNt分别为N只股票在t日的回报率;β11,β21,…βN1分别为N只股票关于市场回报率的系统风险系数;Rmt为t日经过加权的市场组合回报率;β12,β22,…βN2分别为发生事件时,N只股票关于市场回报率的系统风险的变化量;Dyear为一个虚拟变量,在一系列事件发生的一整段时期内为1,否则为0;Da为一个虚拟变量,在第a件事发生时为1,否则为0;γ1a,γ2a,…γNa分别为N只股票在发生第a次事件时的财富效应;μ1t,μ2t,…μNt分别为N只股票在t日内的误差项。

以上模型是为了检验假设1,为了检验假设2,本文还建立如下模型:

Rit=αi+βi1Rmt+βi2DyearRmt+γiD+μit,i=1…N (2)

其中:D为一个虚拟变量,在所有的10个事件窗内为1,否则为0。其余变量与模型(1)相同,该模型意为将所有金融调控政策看作是一个事件。同样,对所有的样本公司进行拟合估计,形成一个MVRM模型。

2.样本选择以及数据的获得。本文选取所有中国A股上市房地产公司在2002年1月1日到2007年9月30日的交易数据以及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华夏证券交易软件,同时参考证券之星等软件对上市公司的分类,筛选出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共有51家。由于其中一些公司存在数据缺失,另有一些公司是在样本期间完成上市的,故对这些股票进行了剔除。最终确定的样本房地产上市公司为43家,其中深圳22家,上海21家。本文所选用的个股回报率数据分两阶段收集。在2002年1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的所有数据,均来自深圳市国泰安公司设计和开发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而从2004年1月1日到2007年9月30日,作者按照CSMAR定义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到每个个股和市场指数的日回报率。

在确定个股以及市场的日回报率后,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事件窗的确定。在目前为止的讨论中,一直假设事件发生的当日,MVRM模型中值取1,其余为0,由此来衡量事件的影响。但取值成立的前提需满足两个条件:(1)事件日能够准确的确定,即事件为市场所知的日期;(2)市场达到半强有效,即对突发的事件股市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因而,综合以上考虑,针对我国市场的特性,并参考陈汉文、陈向民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事件窗定义为事件日前5天以及事件日后5天,共11天。在这11天中,模型中取值均为1,其他情况下为0。在衡量各个股票系统风险的变化时,对于发生一系列政策事件的整段时期内,即从2002年5月28日一直到2007年9月30日,虚拟变量均取值为1,其他时期内为0,由此来衡量在政策事件发生后,房地产行业股票系统风险的变化。

(二)房地产金融调控产生的行业内经济效应

1.事件窗选择正确性的考察。在用计量方法分析政策事件造成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前,本文先从直观上:分析样本公司的平均月回报率与市场指数回报率的变

动趋势,以考察前文事件窗选择的正确性。首先计算43个样本公司的日回报率的截面日平均值,随后计算出其相应的月平均回报率,用以表示房地产公司的平均月回报率。

运用Eviews3.1软件对数列进行分析,在沪市房地产公司平均月回报率与沪市A股指数的数据描述图中可发现,在2003年6月、2005年3月、5月以及2006年5月底,房地产公司的截面月平均回报率均有明显负的CAR,而在2007年9月底有正的CAR。参照表1,说明事件3、5、6、7、8和事件10均对沪市房地产上市公司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深市房地产公司平均月回报率与深市A股指数的数据描述图中可发现!沪市的情况略有不同。2002年5月、2003年6月、2005年3月、5月以及2006年5月有较明显负的CAR,2007年9月有正的CAR。同样参照表1,说明事件1、3、5、6、7、8、10均对深市房地产上市公司产生了明显影响。针对以上情况,如下表格做了详细比较:

2.异常回报率CAR的计量分析。Schwart指出,在相同的时间里,同一行业各公司的股票回报率是同时相关。因此,在研究行业政策变化时,各公司回报率的残差将不再是独立同分布的。在误差项同时相关但不同时刻协方差为零时,似无关回归模型将比OLS估计产生更有效的估计结果。因此,本文运用MVRM模型,用数据对上文提出的两个模型进行拟合:

在模型1中,将本文所考察的所有政策事件视为一个事件,在10个事件窗口中,事件变量取值为1,其余时间取值为0。在模型2中,即上文提到的MVRM系统模型,可以单独衡量每个事件的影响。由此,将分别检验前文提出的前两个虚拟假设。利用Eviews软件做数据的SUR估计,得到的实证结果如表4。模型1中,事件窗用一个单一的虚拟变量来表示。衡量股票系统风险的值在事件发生的整段时间内可以改变。由表4所示,事件窗虚拟变量系数为负(-0.00161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由此,拒绝了本文第二个虚拟假设H02,即在政府对房地产一系列金融调控后,房地产上市企业平均的累计异常回报率(CAR)显著为负。

同时,在政策事件发生期间,系统风险的改变量为正(0.024072)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拒绝了本文第三个虚拟假设H03。因此,当将所有的政策事件作为一个事件来考察时,平均而言,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价值有明显下降,而投资房地产业的系统风险显著增大。结果证明,以央行和国务院为主导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颁布对房地产行业确实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应,一方面减少了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东财富,进而减少公司价值,另一方面增加了投资者投资房地产公司股票的系统风险。

虽然计量模型的结果较好地反应了调控政策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影响,但是如果将此结论用于整个房地产行业,还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关键问题:(1)国内股票市场的弱有效性。由于股市并未达到半强有效,所以在运用事件研究的方法时,可能股市并不能迅速的做出反应,本文选取的事件窗的长度可能无法包含事件所产生的所有影响。(2)国内目前有房地产企业上万家,单凭43家上市公司,无法准确得到事件对于全部房地产公司的影响。因此,考虑到以上两个主要因素,本文接下来将利用一些宏观数据,来简要考察金融调控政策对于房地产全行业的影响,以作为本文实证分析的补充。

3.金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全行业的影响。本文结合事件发生期间的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房景气指数(表5),以全面考察调控政策事件对我国房地产业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数据来源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国房景气统计数据。

首先,考察代表总体景气的国房景气指数和资金来源指数。由表5所示,国房景气指数与资金来源指数的走势大体一致。对于从2002年5月政府开始的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2002年的2次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房地产业是周期非常长的产业,所受到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出现。而在2003年6月,资金来源指数分别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同时国房景气指数也开始下调。随后在2003年8月间,资金来源指数出现明显的回升,恰好吻合了此间国务院出台的对房地产行业的利好消息。然而,从2005年5月开始,两指数双双下滑,而资金来源指数的跌幅尤为明显。直到2007年9月才稍有回升。以上的分析证明了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显著影响,从资金来源方面看,政府的调控意图及结果将更为明显。

其次,考察房地产业新开工面积指数和竣工面积指数。表5显示了两指数的基本走势。竣工面积指数从2003年6月开始大幅下调,而新开工面积在2005年3月开始出现急剧下滑。两个指数之间的时间差,可以用国内房地产开发的现状来解释。在开发商动工时,大部分资金可以由建筑施工单位垫资解决,故有一个缓冲期。而房地产即将竣工时,由于以前靠期房按揭贷款的资金来源也随着121文件、新旧“国八条”、“国六条”及“九部委十五条”的颁布而截断,故出现了竣工面积指数的大幅度下降。

最后,考察商品房价格指数和商品房空置面积。商品房价格由商品房的供求状况决定。表5显示,经历金融调控后,商品房价格逐步走高,证实了商品房供给的减少大于住房需求的减少,从而出现市场上供不应求。因此,商品房空置面积也将逐步减少。由此一来,政府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结果是,商品房的空置面积虽然逐步减少,但是商品房价格却不断攀升。因此,宏观政策除了对房地产公司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外,对社会公众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篇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推动新旧动能接续的重要抓手,是补齐民生短板、改善百姓消费的突破口。供给侧结构改革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强有力的财政金融政策则是实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因此研究财政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一、财政金融政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 

(1)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具体表现在:一是税收政策的影响机制。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税收政策可以通过集中收入作用,控制与调节国民收入,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二是财政支出政策的影响机制。财政支出是通过对财政支出的分配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按照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涵盖购买性和转移性,购买性就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产品等实现对就业、生产的影响。转移性就是政府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2)金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促进产业整合。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资金配置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金融与技术结构的现代化整合,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提高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 

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金融政策仍以重型结构为主,忽视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金融政策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近些年我国加强了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但是就第三产业的发展需求现状而言,我国对第三产业的支持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尤其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存在很大的缺口,据不完全调查,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缺口非常大,影响我国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2)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但是我国资金市场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资金市场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以中小第三板为例,由于该平台存在很多缺陷,导致企业利用该平台的效率还不高。 

三、财政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策 

(1)完善财政税赋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财政税赋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十三五”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目标:一是要进一步推动与落实增值税改革。增值税改革是我国构建经济新常态、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具体体现,通过增值税改革可以实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引导作用,营改增的政策取向,更强调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据税务部门统计,营改增试点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45.5%逐年提高到2015年的50.5%;二是完善税赋税种。我国政府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不断优化税负税种,通过完善的税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优化金融政策工具,促进产业机构优化。一是增加信贷投入,优化金融机构结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实现金融政策的引导功能。为此金融机构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等实现对产业的结构调整。同时金融监管部门也要通过优化政策等提高金融市场机制的完善,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外资银行,形成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二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能力。我国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充分利用主板市场、创业市场等平台推动第三新型产业的发展。例如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可以引入风险投资,通过风投实现高新产业的发展。三是引导信贷流向,将央行的基础货币注入与商行的放贷行为更为密切的挂钩,以提升对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篇4

一、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电子货币产品,主要被设计用来替代流通中的通货,而中央银行发行的用于流通的通货是整个货币供给的一部分,因此对流通中通货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影响最大的是狭义货币M1。许多国家都将M1定义为:流通中的通货加活期存款。由于流通中的通货在M1中占的比重较大,因而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会对它产生较大影响,而其他层次的货币供给,如M2和M3,由于流通中的通货在其中所占比重较小,因而影响也较小。电子货币对M1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规模;(2)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所要求的准备金规模;(3)传统上对M1的定义。

在现代银行体制下,存款是通过对基础货币的再创造过程而产生的,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量与货币乘数之积。基础货币等于流通中的通货加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也就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数量。电子货币对流通中通货的替代作用会通过三个途径影响M1:(1)由于流通中的通货数量减少而影响M1;(2)通过改变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而影响M1;(3)通过货币乘数对M1产生影响。

由于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会缩小,中央银行一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缩小的资产负债规模将会加大调节难度。

在货币需求方面,流通中通货的减少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根据货币数量理论,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使得利用通货进行交易的次数减少,因而对货币的需求减少。而电子货币在信用创造方面的作用,又使得对货币的需求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导致利率波动。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与利率直接相关,利率的波动反过来又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这样金融当局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影响利率而实施货币政策时,会由于上面的反作用而使利率的传导作用减弱。

电子货币的发展会逐步减弱人们对流通中通货的需求,降低通货在广义货币和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使得只盯住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效力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

商业银行作为直接货币供给者,其进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存贷活动,提供货币供给的数量,都建立在基础货币这个基础上。基础货币及其增减变化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量,而电子货币对流通中通货的替代作用使得这种能量减弱。电子货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使传统的基础货币结构和内涵受到冲击,如果电子货币对流通中的通货只是完全的替代作用,那么只需将电子货币余额加入到基础货币中,即基础货币应由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和电子货币余额三者构成。但是,由于目前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可能不是中央银行,因此电子货币还没有起到对创造货币产生作用的高能货币的作用。同时由于电子货币的信用作用,也使得它的创造货币能力与传统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不同。

电子货币的发行,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加大了货币乘数,对现实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使货币供应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控制,从而使货币供应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体系内部因素的支配,以及市场因素的支配。货币供应内生性的增强,要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货币供给体系进行变革和完善。

二、电子货币与金融监管

目前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市场运作过程和市场退出。其中市场运作过程监管又包括资本充足性监管、流动性监管、业务范围监管、贷款风险监管、外汇风险监管、准备金管理和存款保险管理等几个方面。

电子货币的发行使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减少,减少了金融当局的货币发行数量,从而减少了金融当局的铸币收益。

电子货币的流动性也同样影响电子货币的发行规模和余额。其发行的规模越大,可用于结算的余额就越多,但同时也要求有更多的传统货币随时准备赎回相当数量的电子货币。这一点要求中央银行有足够的货币储备,以便应付可能出现的人们对某一电子货币系统产生的信心危机。因此,电子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对货币当局的货币供给调控能力提出了质疑。

中央银行不仅应当有效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还必须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和电子货币的种类进行必要的限制。目前,国外主要有以下几类发行机构:银行、受管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但是多数国家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主要还是信用机构,这—点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在中央银行制定电子货币的监管措施时,应当首先考虑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等级,并根据其信用等级决定获取电子货币发行资格、发行电子货币的数量、种类和业务范围。而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等级应当每年进行核定,考核的指标可以选择资本金、已发行电子货币的数量及其余额,流通速度、外汇交易额、准备金和存款保险等内容。

此外,要对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特别是发行电子货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进行同等的控制与监管,对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要求在中央银行存有相应规模的准备金,以便加强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当然,目前世界上发行电子货币的大多数国家对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没有额外的准备金要求,仍然按照现有金融业的规则进行管理。但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将电子货币和传统货币区分开来,分别制定各自的准备金率,更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稳定。

为了实现对电子货币信用创造功能的有效监控与测度,还应建立一套完备的监控体系,增加对货币需求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定量测度,以便控制货币供求,使货币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和贯彻。

三、网络银行与金融监管

网络银行通过因特网或其它公用网络与客户直接联系,进行各种资产、负债业务或表外业务,它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不同。网络银行具有方便、快捷、超越时空等特点,它所使用的运作工具更是有别于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的发展相适应,电子货币在其业务传递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过去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等将全面电子化、改用电子货币;所有银行业务文件和办公文件也将完全电子化,采用数字签名、数字验证技术和公共钥匙密码技术等;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则直接使用数据通信和网络传递等方式。

网络银行的整个交易过程几乎全部在网上完成,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使银行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交易对象变得难以明确,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由于多种原因,银行对客户的了解往往是不够的,这也加大了贷款监测的难度。网络银行业务的开展,使习惯于集中管理的金融监管当局和监管制度变得难以适应这一新变化。特别在对网络银行业务范围的划分上,到底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和尺度,显然是必须最先考虑的问题。

通过计算机与网络,可以在瞬间将巨额资金从地球的这一端传送到地球的另一端,大量资金的突发性转移无疑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而网络的快速传播特征,会使这种波动迅速蔓延,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例如,大量资金短期涌入某个国家,会造成该国汇率和利率的大幅波动,造成该国本币的急剧升值或贬值,甚至会影响该国的货币信用,造成该国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而这种波动会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造成整个金融市场动荡,甚至全球经济动荡,金融风险演变成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会造成社会经济的动荡与衰退。网络银行资金的大规模快速流动还将导致中央银行难以准确了解其资产的实际情况,造成信息不对称,使风险集中,速度加快,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显然,传统的金融稽核手段尚没有非常适合网络银行金融监管的方法。

在网络银行面前,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现场监管将变得苍白无力。网络银行金融服务的延伸,扩展了金融业务空间,也使金融监管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监管力度。网络银行主要通过大量无纸化操作进行交易,不仅无凭证可查,而且一般都设有密码,使监管当局无法收集到相关资料做进一步的稽核审查。同时,许多金融交易在网上进行,其电子记录可以不留任何痕迹地加以修改,使确认该笔交易的过程复杂化,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务难以核查,造成监管数据不能准确反映银行实际经营情况。

因此,就稽核方式而言,在对网络银行进行具体稽核时,报表稽核应当成为重中之重。而报表稽核的重要性和效率性,使得报表格式的统一化和数据转换接口的标准化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由于过去整个金融系统的电子化建设规划不统一,各家银行的电子化水平参差不齐,软硬件系统缺乏必要的兼容性,非现场监督电脑体系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很低,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效率。同时由于稽核指标体系缺乏层次性和统一性,导致宏观和微观监管指标比例出现失调。所以,中央银行在对网络银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应当首先考虑整个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的全面规划,建立统一和规范的非现场监督体系,将报表格式标准化,并按银行会计数据管理规则建立科学的监控指标体系,从而达到非现场稽核和报表稽核高效准确的目的。报表稽核的结果也可作为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评级依据。

与传统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同,对网络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应当更加严格,特别要强调其信息披露的公开性。所谓信息披露是指网络银行及时向公众其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有关信息,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促使投资者和存款人对其运作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影响他们的投资和存款行为,以避免可能造成的被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银行信息披露内容和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企业逐步实现股份制,并最终步入上市公司的行列,对于那些从事网络银行业务的上市金融机构,更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披露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除上述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外,网络银行还面临以下几类风险,如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和网络犯罪风险

四、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体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传统货币政策体系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而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业务的开展对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挑战。

电子货币的产生减少了原有系统的风险,使得封闭和孤立系统由于信息不完备而造成的风险基本消除,但同时也派生出一些新的问题,技术的进步使得风险更加难以测度和控制。

新的电子支付系统发展的关键是要有整体规划,涉及的部门也不仅限于金融当局,我们要将电子支付系统及电子商务涉及到的有关法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监管内容方法、税收问题、电子货币的发行体系的建立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政策性担保机构 绩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虽然暴露出诸多问题,但是随着前海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及监管机制的完善,互联网金融将会进入健康稳定发展时期。互联网金融机构突破时空限制的服务能力,虽然能让小微企业融资摆脱地域限制,但是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依然存在[4],而且借贷双方空间距离的拉长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控制风险,阿里小贷等互联网金融机构,或限定服务对象的范围和融资期限,或创设新型担保模式。这些措施虽然有助于控制风险,但是也极大地限制了互联网金融功能的发挥,难以满足小微企业的各种融资需求,甚至还存在法律风险。这表明互联网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虽然拥有诸多优势,但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需要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协助[1]。我国虽然形成了全国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5],但是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行均以传统金融体系为依托,且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Riding A. et al.(2007)和Zechini S. et al.(2009)等的研究表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行绩效,不仅受其自身运行机制的影响,而且还受宏观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这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对我国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行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政策性担保机制运行绩效的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政策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提供理论参照,而且还有助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二、传统金融h境下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行绩效

关于政策担保机构的运行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学术界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是实证研究如Riding A. et al.(2007)和Zechini S. et al.(2009)等,仅有Bourle`s R. et al.(2014)等少数文献运用规范方法研究政策性担保机构运行机理与绩效。因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运行绩效的评估存在争议及研究对象的差异,实证研究的结果并未取得一致的结果。Bourle`s R. et al.(2014)的理论模型虽然在诸多假设基础上构建的,但是较好地解释了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行机制,及其运行绩效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借鉴Bourle`s R. et al.(2014)的建模方法并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进行适当修正,构建模型,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运行绩效的影响。为便于对比分析,拟首先分析传统金融环境下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行机制与绩效。

(一)模型假设

鉴于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有价值的抵押品,假设经济中存在一个初始资产为零和风险中性的企业家,拥有投资额为D的项目。如果项目经营成功,总回报为ρD;如果项目经营失败,则没有任何收入。投资回报率ρ受项目特点和企业家努力水平的影响,在区间[ρh,ρ1]之间取值。企业家以利率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D(1+rph>pl>0。项目经营成功的概率,虽然受外部环境、项目的特点和企业家努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但是项目的特点为前定变量,外部环境为宏观因素,因此,项目经营成功概率主要受企业家努力水平的影响。为此,假定项目经营成功的概率与企业家的努力水平高度正相关,即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项目成功概率为ph;选择低努力水平,项目成功概率为p1。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项目成功概率较高,但是需要支付私人成本Cs;选择低努力水平,项目成功概率较低,但是可获得私人收益φ。根据现代契约理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的存在,会对企业家和金融机构的策略选择产生影响。作为委托人的金融机构虽然也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利润逐步收敛于零。为使模型简化,假设仅预期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且贷款的期望利润等于,金融机构才会批准企业家的贷款申请。

(二)单纯市场机制下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分析

为考察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行绩效,拟先分析单纯市场机制下企业家和金融机构的策略选择。鉴于企业家的初始资产为零,单纯市场机制条件下,企业家和金融机构的收益完全取决于项目能否经营成功。如果项目经营成功,金融机构能够收回本金和利息,企业家获得剩余的收益,即ρD-(1+r)D;如果项目经营失败,企业家和金融机构的收益均为0。由于企业家的努力水平、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等均不能为金融机构观测,因此,作为经济理性人的企业家,只有当选择高努力水平的期望收益大于等于选择低努力水平的期望收益时,才会选择高努力水平,即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的激励相容机制可表示为:

企业家的私人收益和私人成本主要受信息不对称程度影响,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努力水平的值也由项目特征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外生决定,则企业家的策略选择主要受项目经营成功回报率的影响,即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的激励相容机制可表示为:

式(2)表明,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的条件是项目经营成功的收益,不仅能够归还贷款的本息,而且能够弥补选择高努力水平引致的私人成本及因此放弃的私人收益之和。如果考虑声誉机制的影响,只要式(2)中的等式成立,企业家便会选择高努力水平。因此,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的条件可进一步简化为:

由于仅当金融机构预期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金融机构才会批准其借款申请,金融机构向企业家贷款的期望利润E(π)可以表示为:

根据零期望利润的假设条件,金融机构批准企业家贷款申请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式(5)代入式(3)中,可得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的最低条件:

式(6)表明,企业家的私人收益和私人成本越低,高努力水平的值越大,低努力水平的值越低,企业家贷款申请获得批准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在单纯市场机制条件下,企业家的努力水平、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等均无法为金融机构所观测,企业家只有通过提供担保或保证等方式表明,选择低努力水平是不理性,才能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无法提供足值担保或保证的小微企业或企业家,将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三)政策性担保机构对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影响分析

在政策性担保机构介入的条件下,如果项目经营失败,根据担保契约,金融机构能获得一定比例的补偿,企业家依然没有任何收入;如果项目经营成功,金融机构能按时收回本息,企业家获得剩余收益。这表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介入,仅对金融机构的期望收益产生影响,对企业家的期望收益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介入对企业家的策略选择及其激励相容机制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此,下文主要通过分析政策性担保机构对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影响,而考察政策性保机构的运行绩效。传统金融环境下,政策性担保公司、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均在同一地区,且拥有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大力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其他担保参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担保的交易成本也相对较低。为简化分析,假设担保的交易成本为零,担保比率为λ(0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介入,虽然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但是金融机构仍需承担部分风险,因此,零期望利润的条件依然有效,即金融机构批准企业家贷款申请的最低条件可表示为:

式(9)表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通过分担贷款损失会使金融机构要求的最低利率下降,从而使获担保企业家的融资成本降低。将式(8)代入式(3),可得企业家选择较高努力水平的最低回报率:

因00,有:1-λ(1-ph)

式(11)表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通过降低金融机构要求的最低贷款利率,会使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要求的最低回报率降低。由于项目回报率是连续的,因此,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会让更多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进而使得更多企业家贷款申请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批准。这表明在传统金融环境下,如果金融机构仅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介入,不仅能降低获担保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而且还能让更多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即政策性担保机构具有显著的运行绩效。

三、互联网金融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运行绩效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政策性担保机构分担信贷风险的方式、担保参与人的收益分布等虽然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模式,可能会使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之间的空间距离显著拉长。如果政策性担保机构之间缺乏协作,空间距离的拉长将显著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现代契约理论,政策性担保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增加,将会使担保契约的签订和监督执行的成本增加,即交易成本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仍需要通过向担保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弥补担保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成本。因此,交易成本的增加最终必然会通过利率上升或费用增加等方式,转嫁给申请贷款的企业家。基于此,为简化分析,假定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将增加的交易成本转嫁给申请贷款的企业家;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比率仍为λ,互联网金融机构要求的贷款利率为rλl,担保的交易成本cD(其中1+rλl

根据零期望利润的条件,互联网金融机构批准企业家贷款申请的最低条件可表示为:

式(14)表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如果政策性担保机构担保比例不变,互联网金融机构要求的最低贷款利率,会因交易成本的增加而上升。因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的激励相容机制不变,将式(13)代入式(3),可得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要求的最低回报率:

式(16)表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担保交易成本的增加及其引致的贷款利率上升,将会导致企业家选择高努力水平要求项目最低回报率上升。由于项目的回报率是连续分布,这将导致更多企业家选择低努力水平,进而使得更多企业家的贷款申请被金融机构拒绝。这表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如果政策性担保机构之间缺乏协作,空间距离拉长将会增加担保的交易成本增加。这不仅会增加获得担保企业家的融资成本,而且减少获得贷款支持企业家的数量,即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行绩效可能显著下降。

四、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运行机制也需要进行改革,才能实现既定的政策目的。我国虽然构建覆盖全国的政策性担保体系,但是运行绩效并不显著,小微企业依然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究其原因虽然有多方面,但是单个机构实力弱小且各自为政、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环境欠佳等是主要原因。因此,为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要对我国现有政策性担保体系进行改革。根据研究结论及国际成功经验,我国政策性担保体系改革重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设立新型国家政策性再担保机构

科学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出资比例,构建激励相容的代偿风险分担机制;构建地区分支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降低空间距离拉长的不利影响;加强与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国家政策性再担保机构为纽带,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协作联盟,形成运行高效的分保、联保、共保等协作机制。

(二)完善担保参与人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

依托政策性担保机构协作联盟,密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完善担保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形成政府、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等参与方共赢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参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积极性。

(三)加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基础,构建全覆盖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创造条件构建担保机构查询申请人信用信息的通道与机制,降低担保人与银行及申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篇6

【关键词】金融政策;房地产价格;成交量;协整模型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数量论及金融政策的固定资产价格传导机制。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金融政策的固定资产传导机制则是指通过金融政策的调整和操作来影响资产的相对价格,引导人们进行资产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到货币总需求。货币数量论研究的主要学者为费希尔(Fisher)和费里德曼(Friedman)。20世纪初,费希尔(Fisher,1911)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MV=PT,并指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随流通货币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弗里德曼(Friedman,1963)指出通货膨胀每时每刻每处都是一个货币现象,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对价格产生影响,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必须控制货币供应量。金融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则主要包括Q效应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托宾(Tobin,1969)在其著名的Q理

论中指出,扩张性的金融政策降低了市场短期利率,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1971)则指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提高了资产价格,进而使得消费者的毕生财富也增加,最后传导至消费的增加。Jonathan和Richard(2007)对历年美国的金融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对金融政策下的房地产市场VAR模型、长期供求模型、短期价格调整模型、短期供给模型等进行分析,认为80年代以后的紧缩的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有影响。

国内学者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和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效用两方面。关于金融政策对于房地产价格影响的研究方面,崔光灿(2006)从银行信贷、利率、汇率三方面阐述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率,与之相应是对房地产信贷数量的控制。通常情况下,房价的过快上扬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和紧缩信贷等途径加以调控。刘传哲,何凌云(2006)利用1998-2005年季度数据为样本,对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房地产价格指数等数据进行序列平稳性及因果关系检验,得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迅速作用于房地产价格,而利率与房地产价格之间没有联动性;关于调控的效用,聂学峰,刘传哲(2005)通过1999年至2005年的季度数据,对我国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效应和时滞进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时滞为2个季度,其中货币供应量比利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并提出实施数量型为主的金融政策能够稳定房地产市场,避免泡沫的产生。刘洪玉(2008)把传导机制分为数量型和价格型。数量型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来影响信贷规模的大小,而价格型主要是通过调整贷款利率来影响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融资成本.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对金融政策与房地产价格价格关系的研究或者以国家、地区为研究单位,或者以差异为研究对象,基本上处于一个宏观面的研究。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研究货币供应量和银行贷款利率变动对嘉兴市房地产价格及成交量的影响,以期解释金融政策对嘉兴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月报》和嘉兴市统计信息网()。样本期间为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货币供应量为与实际变量之间关系最密切的M2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嘉兴市房地产价格增长率P以及销售面积增长率采用同比数据(上年同月=100)。所采用的计量分析软件为Eviews6.0。另外,由于货币供应量M2的月度数据与其它变量数值相差巨大,所以对其取对数的一阶差分形式以减小模型估计的误差。笔者初步假定嘉兴市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为P、嘉兴市房地产成交量增长率为V、实际利率为I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MS。

(二)嘉兴市房地产价格、成交量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协整分析

为了避免各变量由于非平稳而造成的伪回归问题,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ADF(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检验对上述P、V、MS、I、和P、V、MS、I进行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图所示。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八个变量序列的水平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零假设,所以都不是平稳序列;而P、V、MS、I等四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水平下均能拒绝含有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都为平稳序列,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的序列。

由于变量P、V、MS和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能存在有长期稳定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来确定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从表2和表3可知,在原假设假定为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下,Johansen检验的Y1Trace统计量为45.07933,大于5%条件下的临界值29.79707,这就说明了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线性独立的协整关系。此外,在原假设为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前提下,Trace值为15.42999且小于5%条件下的临界值15.49471,即接受至多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嘉兴市房地产价格增长率P、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S 以及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I之间存在唯一的线性独立的协整关系。Johansen检验的 Y2Trace统计量为68.12010,大于5%条件下的临界值29.79707,这就说明了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线性独立的协整关系。此外,在原假设为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前提下,Trace值为15.42999且小于5%条件下的临界值15.49471,即接受至多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嘉兴市房地产成交量增长率V、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S 以及一年期贷款利率I之间存在唯一的线性独立的协整关系。

(三)嘉兴市房地产价格、成交量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格兰杰定理,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一定存在误差正模型,它反映了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影响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一般分两步,分别建立区分数据长期特征和短期特征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从理论上讲,第一步,建立长期关系模型。即通过OLS法估计出时间序列变量间的关系,若估计结果形成平稳的残差序列时,那么这些变量间就存在相互协整的关系,长期关系模型的变量选择是合理的,回归系数具有经济意义。第二步,建立短期动态关系,即误差修正方程。将长期关系模型中各变量以一阶差分及其各阶滞后期形式重新加以改造,并将长期关系模型所产生的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在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检验过程中,对短期动态关系进行逐项检验,不显著的项逐渐被剔除直到最适当的方法被找到为止。

本文按照Hendry的从一般到简单的模型估计方法,对嘉兴市房地产价格、成交量与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协整方程利用 AIC 和 SC 最小的原则确定滞后期为2,然后逐步去掉统计检验不显著的变量,得到嘉兴市房地产价格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从上述滞后期为k=2的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短期中变量的相关关系与长期时是一致的,但是t统计量显示,所有变量都不显著。由此可以推断,在短期中,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呈正相关与实际利率呈负相关,但是相关关系都不显著。从嘉兴市房地产价格、成交量的误差修正模型看出,实际利率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微弱的。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房地产价格指数影响较大,因此,采用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抑制嘉兴市市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效果并不会太明显。

(四)Granger因果检验

在经济学中,显著相关的变量之间未必都是有意义的。为了研究房地产价格、名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检验。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5%的水平下,货币供应量MS是嘉兴市房地产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而利率I的变动不是嘉兴市房地产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同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都不是嘉兴市房地产成交量的Granger原因。

三、研究结论

综合对嘉兴市房地产价格、成交量与货币供应量及银行贷款利率长期均衡的协整分析、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嘉兴市房地产价格、成交量与货币供应量和实际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与货币供应量成正比、实际利率成反比关系。同时,货币供应量MS是嘉兴市房地产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而利率I的变动不是嘉兴市房地产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同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都不是嘉兴市房地产成交量的Granger原因。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在短期中,对嘉兴市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作用效果不大;而在长期中,货币供应量变动、选择根据嘉兴市通货膨胀率制定与全国差异性贷款利率虽然能达到调控的目的,但是可行性较小,运用金融政策手段对嘉兴市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在运用金融政策对嘉兴市市房地产价格调控的同时,也应该寻求与其他政策手段的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陈肯界,王学武.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金融政策:一个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03):40-46.

[2]戴金平,金永军,陈柳钦.金融政策的产业效应分析——基于中国金融政策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4):8-15.

[3]葛红玲.金融政策对北京房价的影响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7):44-49.

[4]胡慧萍.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3):20-28.

[5]刘传哲,何凌云.我国金融政策房地产传导渠道效率检验[J]南方金融,2006(7):5-7.

[6]Hilde C.Bj rnlanda.b. and DagHenning Jacobsen.The role of house prices in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small open economies,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2010,218-229.

[7]Ben S.Bernanke and Mark Gertler.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oectives.1995,9(4).

篇7

关键词:金融脱媒现象;平稳性检验;因果关系检验

中图分类号:F823/8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74-02

所谓“金融脱媒”就是指在分业管理和分业经营的制度背景下,资金盈余者也就是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也就是融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这种现象将增加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其原因如下:一是从居民角度说,在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倾向于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从而影响居民定期存款比率,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最后影响央行的货币供给量;二是企业为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资成本,通过债券、股票、融资票据等证券直接筹措资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而信贷规模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三是各类理财机构如基金等,在传统的直接和间接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方式以赚取收益,这会影响央行货币供给量的统计口径。本文试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角度分析金融脱媒现象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及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整的中间性或传导性的金融变量。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中介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通常需要遵循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三原则。因而本文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来评价金融脱媒现象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一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金融脱媒现象的冲击下能否正确定义与计量;二是货币当局能否有强有力的手段来控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三是受金融脱媒现象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或均衡关系。

二、金融脱媒现象破坏了中介目标的可测性

1.货币结构。在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之前,货币层次的内涵是比较明确的,作为交易余额的货币和作为投资手段的流动性资产之间的界线清晰,特征分明,货币存量的统计也相对容易。然而由于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各种新型货币性金融工具大量涌现,增强了金融资产之间的可替代性,改变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资产和高度流动性资产的构成,引起经济主体资产组合发生变化,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发生改变。

2.货币性能。金融脱媒产生了多种新型金融工具,大多金融工具具有高度流动性和再造能力,只是风险不同而已。按照现行货币定义,它们具有货币的某些特性,甚至可以成为新的货币成分,从而使货币的性能和特征产生变化。比如,网络货币、基金凭证、股票保证金存款、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保险信用卡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已有的货币成分相近似,但是,它们基本上不属于通常的货币统计范围,这种货币性能的变化使得货币当局更加难以清晰地区分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以及M1、M2、M3 等货币层次的内涵。

3.货币供应数量。就货币供应量而言,尽管一定时点上社会财富和货币数量相对确定,而且货币供应统计口径比较稳定,但当社会财富从已有的货币定义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之后,货币创造的机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有的货币变成基金凭证、股票保证金存款、投资连结保险等,这样,原有货币供应统计的覆盖面变得相对狭窄,产生货币统计上的“遗漏”现象。从动态来看,货币结构的变化会抑制货币的创造能力,货币替代现象可以更好地得到解释。比如,在储蓄资产转化为其他形式金融资产之后,货币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相应的货币创造能力也会有所减弱,这便相当于财富从货币形式转化为其他金融资产形式。因此,金融脱媒的出现,会产生货币替代现象。

三、金融脱媒现象降低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

金融脱媒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了金融资产的证券化率,众多介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新型金融工具涌现。这些金融工具大多既具有资本市场工具的高收益特征,通过各种避险操作组合,又呈现出货币市场工具的短期限高流动性的特征,符合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则。如货币市场基金、银证转账、银证通等等,这些货币性极强的信用工具和存款种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流动性需要,从而减弱了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导致货币需求总量下降。而且由于货币(狭义货币)不生息或很少生息,既然其他资产可以带来更高的回报,于是人们开始在其资产组合中尽量减少货币的持有量,增加非货币性的金融资产,其结果直接导致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少和投资性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货币结构发生变化。

四、金融脱媒现象削弱了中介目标的相关性理论及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1999年1月至2007年8月的月度数据,比较检验贷款总量与货币供给总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股票市场融资额与货币供给总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里之所以选择股票市场融资额这一变量,是因为我们无法获得企业债券发行融资的季度或月度数据,故而无法获得资本市场全部证券发行融资额的季度或月度数据。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发行量一直不大,股票市场融资可以近似代表资本市场的融资。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股票市场融资额包含股票首发融资、配股融资以及可转债融资。选取的三个变量:贷款总量(ALLLOAN)、货币供给总量(M2)以及股票市场融资额(SECFUND),其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以及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一)检验模型说明

(1)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模型。DF平稳性检验就是以回归模型:Yt=α+β×Yt-1+ ut和Yt=α+ρ×Yt-1+ut进行估计,公式中Yt为时间序列,α、β为常数,ρ=β-1为随机误差项。备择假设H0为:ρ=0,说明观测的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否则,该序列的统计量绝对值大于DF临界值的绝对值,认为该序列是平稳时间序列。Dickey和Fuller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在DF检验中不能保证回归模型中μt为白噪声,于是对DF 检验进行了修正,提出了ADF检验模型。回归模型为:Yt=α1+α2×t+ρ×Yt-1+βi×∑Yt-i+ut,等式中α1、α2、ρ、βi为参数,m为最优滞后项,ut为残差项,t是线性时间趋势项。

(2)最优滞后阶数m的确定。由于检验结论对滞后阶较为敏感,不恰当的滞后阶数将可能产生错误的结论,本文采用AIC定阶准则:AIC(k)=-2L/n+2 k/n (7) 来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其中L=-n/2×ln2π-n/2×lnσ2-n/2,式中n为估计方程的有效观测值数,k 为回归解释变量的个数(即滞后阶数),σ2 为方差的极大似然估计值。AIC 的大小取决于L和k,k取值越小,AIC 值越小;L 取值越大,AIC 值越小。滞后阶数k小表明模型简洁,L 大表明模型精确。满足AIC(m)=min{AIC(k)k=1,2,3...}的m就是最优滞后阶数。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1)检验“股票市场融资额不是导致M2变化的原因”的零假设,需要对无条件限制模型:M2=c+∑αiM2t-i+∑βiSECFUND和有条件限制模型:M2=c+∑αiM2t-I进行估计。2)用各个回归方程的残差平方和计算F统计量。3)检验零假设:H。:βJ= 0(J=1,2,3,...,n),若其中至少有一个显著地不为零,则拒绝“股票市场融资额不是导致M2变化的原因”,的零假设,接受股票市场融资额是导致M2变化的原因;反之亦然。检验“贷款总量不是导致M2变化的原因”的零假设,仅需对模型M2=c+∑αiM2t-i+∑βiALLLOAN的有条件及无条件限制模型做类似上面的回归估计和统计检验即可。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1)经济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三个经济变量的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方法,确定滞后阶数的原则为AIC最小准则,差分序列的检验类型按相应原则确定。检验结果如下表:

(2)经济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运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s3.1,分别对贷款总量ALLLOAN以及股票市场融资SECFUND 是否显著地影响货币供给总量M2的检验结果如下表,确定滞后阶数的原则AIC最小准则。

表2

表2说明,股票市场融资额SECFUND在96.06%的显著性水平上是货币供给总量M2的格兰杰原因,贷款总量ALLLOAN在8.4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货币供给总量M2的格兰杰原因。综合两个Granger检验的结果,可以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金融脱媒的深化,作为货币政策传统中介目标变量的贷款总量不再能显著地影响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从而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就不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李扬.脱媒――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挑战[N].中国证券报,2008-01.

[2] 李扬.理性认识发展直接融资与资金脱媒[N].中国金融时报,2007-12.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发展 证券行业 影响对策

互联网金融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其不仅有效地提升了人们的支付效率,还能与证券行业相辅相成,让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逐步得到创新。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其依旧会面临诸多的阻碍。因此,证券行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本职工作,苦练“内功”,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业务办理的新载体和新渠道,切实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结合互联网技术来发挥金融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促进证券业务和互联网的不断融合。

一、互联网金融对证券的有利影响

(一)转变证券业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现在证券行业的交易也逐渐趋于互联网化。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就是将金融通过一定的方式与互联网行业相结合,以实现证券行业价值创造速度。相较于传统的证券行业而言,互联网金融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分类整理都能够非常迅速地得出结论。在这种电子环境下所选取出来的电子产品,相对来说,也更为公平有效。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也使得证券行业的发展范围得以延伸。其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证券企业也开发出了电子支付平台,使得支付方式也更为便捷。而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的开发,使得不联网发展下的数据库越来越集中化,这也非常有利于证券行业的发展。

(二)拓宽证券业发展渠道

通过互联网与证券行业的有机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证券业发展渠道,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宽证券行业发展的业务。结合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来进行分析,网络本身就有很强的跨地域性,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开发和用户服务的行为姜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佣金率,最终影响企业发展。由此可见,证券业务公司可以通过一定的互联网平台来进行相应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公司的业务管理。并且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下,券商产品所面临的客户面也更加广泛,不同客户之间的消费需求也有所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异化。而面对着客户消费模式的转变,券商也需要做好相应业务的调整工作,完成相应的业务,以保证公司的顺利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下证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水平不足

在当前互联网经济的时代下,证券行业也的打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专业的互联网公司而言,证券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在一些专业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证券商会因专业技术等一些方面的限制,导致所开发出来的一些平台不够精致,相应的功能也不够完善,导致后台的操作过于复杂,最终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司的效益。而对于证券行业而言,做好大数据的分析工作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是整个公司得以正常运行的一个基础。但是对于这些数据的归纳和整理工作需要券商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互联网操作技术,这是企业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数据资源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在各行各业都实现了与互联网相结合。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未来的证券发展也会更加信息化,券商在进行相关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依靠数据的挖掘并分析来进行数据的定位,才能够开发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但是证券行业的发展由于其他的金融产品有所不同,券商并没有与客户建立一个非常直接的联系,也没有非常充分地利用相关的数据资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就会使得证券行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资源的不足就是限制其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三)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从一定层面上来看,互联网金融还具有一定的分现行,因此证券商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市场环境进行进一步地完善。经过一定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券商开展互联网金融立法不足。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在个方面的法制还不够完善,不仅仅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和政府的指导。因此,在当前环境下,还不能够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政府的监管不足。由于互联网金融参与者较多的市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一些券商在进行相关业务的过程中,也没有实行实名制的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交易的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证券行业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证券团队专业水平

在进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证券行业要重视科技的力量,提高团队的专业水平。经过一定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相应的完善工作:一是券商应加强互联网金融这一发展板块的重视,可以大力引进先进的设备,引进相应的人才,并进行相应产品以及网上建议平台的开发。还需要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团队的专业水平,并加强团队专业水平的技术交流,促进其共同的发展;二是要定制相关的网络风险源,不仅仅可以对网络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还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二)创新科技发展理念

在当前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下,证券行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进行科技发展理念的新工作:

1.做好经营理念和管理的创新。在网络的市场调节机制下,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前提条件就是依靠先进的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并通过客户端设备的完善,来制定出更加完备的方案,并开发出更加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2.要改变营销方式。要制定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销售方案,尊重客户的选择与需求,以进一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3.要做好经营模式的创新。要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时效性以及其大中性的特点,来进行更好的经营,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方面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相关的服务。

(三)完善市场环境

随着证券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有机结合,互联网金融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当前的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更进一步地完善:

1.完善互联网金融以及券商开展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有效地对反市场秩序;

2.加强网络管理,保护个人信息。这是非常好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证券行业得以有效发展的一个基础;

3.建立有效的互联网监管体系。其不及你进要明确监督管理的原则,还需要对相应的互联网金融行为进行进一步地范。

(四)创造证券经纪和财富管理的新渠道

证券与互联网的加速融合,有助于券商拓宽营销渠道,进一步扩大服务边界,优化现有经纪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同时,网上开户和网上证券产品销售将使得券商的地域和物理网点优势不再明显,佣金率进一步下降,新产品经纪和资管业务的地位逐步提升,这将迫使券商经纪业务由传统通道向信用中介和理财业务终端转型。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成为券商发展经纪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的主要平台。现在很多证券企业已经逐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融资渠道的拓宽,互联网渠道也逐步的成为证券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可以达到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有效性大大提高,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这将极大地影响证券金融中介功能的发挥。从而全面打破固定的融资以及投资的格局。还能让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负面影响持续降低。最终实现互联网金融与证券行业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证券行业的十分关键,其影响也同样深远。为了能够让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提升,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其证券体系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探讨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优势以及负面影响。最后,制定相关的策略对其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进行良好的预判,实现互联网金融与证券行业的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王达.国际金融研究.2014(12).

[2]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郑联盛.国际经济评论.2014(05).

篇9

关键词:影响;建议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银行监管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各国银行业监管框架的严格程度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各国金融危机严重性的差异并降低金融危机的成本成为业界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基于金融危机理论,探讨了银行监管功能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管功能的可行性建议。

1、银行监管功能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银行体系爆发危机时,通常最先遭受打击的是那些银行监管较弱国家的银行,但是由于监管较强和较弱国家的银行之间存在差异,就会使得金融危机更加恶化。因为当发生银行恐慌和银行过度厌恶风险时,银行监管较弱国家的存款人和贷款人开始提取他们的资金并把其放人银行监管较强国家的银行。这更加重了银行监管较弱国家银行的压力,最终导致最弱环节的崩溃,经由传导效应,最后形成金融危机。一般而言,金融危机中,各国银行业监管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所使用的峪管手段也日趋严格。不同的监管功能对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以及处理金融危机所付出的成本亦有所不同。

首先,在金融危机中,普遍采取的银行监管手段就是信贷配额。正如Barrell Davis和Pomerantz(2006)探讨的一样,信贷配给是金融危机普遍存在的后果之一,其减少了消费和投资。信贷配额反映了信息不对称以及银行对风险厌恶程度的增加。信贷配额通过减少信贷供给提高贷款的价格,使存贷利差扩大,最终达到增加银行利润的目的。进一步讲,银行利差的扩大增加了价格配给并有助于银行危机后的资本重建。

其次,金融创新和国际金融一体化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传导效应。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是伴随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以及国际金融一体化而产生的。通常而言,创新和一体化有助于风险管理,因为分散风险将增加福利,减少投资风险溢价。但是银行业中较为复杂的金融创新主要目的在于隐藏风险而非管理风险。因此,贷款的金融创新增加了借款人的风险,并且贷款人将风险完全转移了。例如,美国的次级贷款被打包出售,很难用传统手段衡量其价值。因为金融资本流动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被转移。美国次级贷款和破产监管对其他国家的市场利差风险的影响无法衡量。

最后,银行监管导致银行的收益从严格监管业务向宽松监管业务转移,促使银行开发业务创新工具并引发新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业务监管范围内,银行业务的预期收益水平不能低于替代性业务所产生的收益。否则,会使银行业务从严格监管业务转向宽松监管业务。为了保护自身的业务,这些银行抓住时机力图寻找相关的放松监管业务。例如商业银行建立其他的非银行业务渠道、使用结构性投资工具,以及运作对冲基金等。目的是将各种类型的银行监管问题限定在存款保险和稳定的传统银行业务之外。传统银行只持有流动资产和安全资产。在狭义的传统银行体系之外,都需银行的客户自行解决。在无政府支持或纳税人

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加强银行监管的改革。现以美国和英国为例进行说明。一方面,美国提出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蓝图》,对原来的“双线多头监管”制度进行了改革。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政策一直是“双线多头”:“双线”是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条线,即联邦政府机构管理在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州政府管理在州注册的商业银行;“多头”是指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督管理职能的机构。危机后的改革主要包括美国现行监管体制、短期建议、中期建议以及最佳监管体系的长期建议。为了解决监管失效问题,美财政部提出了一个理想的监管框架。在此框架下,基本目标主要包括,其一,市场稳定调节监管机构,用以解决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其二,审慎的金融监管机构,用以解决有限的市场法规造成的政府担保问题;其三,商业行为的监管机构,用以解决与金融企业有关的消费者保护问题。从长期看,新改革方案在降低监管成本和提高监管效率方面的措施还是很有力度的。

另一方面,早在19世纪建立的英国金融监管体系仅限于狭义的邮政储蓄银行和信托储蓄银行。官方稳定的监管网络使得银行在保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也限制了其收益性。随着英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放松管制,在政府不限制银行建立清算所时,狭义银行之外的银行体系开始迅速发展,向私人部门提供贷款,参加经济的主要结算过程。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了英国需要一个高效率运作的监管体系。Barrell和Davis(2005)认为欧洲金融市场必须有统一的监管办法,可以包括欧洲经济地区的所有成员。包括冰岛和挪威。但至今尚无监管框架。只有一套谨慎监管的指引,并且欧洲各国对于指引的解释通常有很大差异。根本就不存在危机管理的统一框架。

很显然,金融危机要求包括英美在内的各国必须实行更为严格的银行监管制度。银行监管改革会改变银行的成本结构,如果银行业市场是竞争的,那么这些成本变化就会通过增加服务成本或者增加贷款的收费传递给银行服务的客户。从而影响客户的行为,最终改变消费和投资。

2、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从金融和经济稳定发展考虑,为防范并有效地处理金融危机,必须加强银行业的监管。经过上述分析,现分别从金融危机产生的两个重要源头即金融创新和流动性风险两个角度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篇10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影响方面;应对措施

一、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概念

(一)金融创新概念的解析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创造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机构和新的金融市场,适应市场生存和发展,迎合消费者的需要的规格,即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二)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工具

在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增长、保证币值稳定等方面,作为一项重要的、有效的宏观调控工具,货币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货币与宏观经济之间内在的相关关系,各金融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甚至是整个金融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断减弱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使得传统货币政策操作失去了应有的前提和依据。

二、我国金融创新现状

迄今为止,对金融创新的讨论我国学术界越来越频繁,但是基本都是集中在宏观层面,而对个人而言,金融创新的影响却很少有人关注。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球经济开始高速发展,金融创新的资本流动加快,在这种背景下,金融管制较为以往年代而言要显得放松,因此,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金融创新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的机遇。

新的金融技术、工具、规则的出现不是目的,只是一个过程。它最终是想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提高通过金融运行的效率。银行自身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慢慢淡化以前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而其它金融行业利润和规模又因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而渐降,所以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就开始快速向其他业务领域扩张。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分析

对金融创新的需求量而言,我国的实体经济层次在不断提高,快速扩大,金融体制的改革尤其是金融业全面开放后,迫使我国金融机构的新步伐,竞争直接带来创新业务。使我国金融管制趋于宽松的、放松的市场环境中,我国金融创新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全国主要中心城市是外资金融机构主要的分布点,由于经营范围,各个行业收到地域的约束和限制,就造成了国内金融机构人才的竞争威胁,但限制如果取消,外资金融机构扩大中介服务市场份额与传统金融业务,将与国内金融机构开全面的竞争,以先进的技术挖掘国内尚未开发的客户。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存贷款利率也逐渐加快,而与金融创新相关的货币政策也迎来新一轮的改革。

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从政策方面看

金融创新会影响传统货币政策与货币供求机制,但这不意味货币政策没有了本身功能,只能说明传统货币政策操作体系不起作用了。政策体系方面,需要建立有动态的自我调整机制以及自身的创新机制的货币政策体系。假如说市场本身发展力量的自发显示是金融创新,那么政府运用货币手段调整和补救市场发展中某些方面的缺陷和失灵,就可以称之为货币政策。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之间冲击与调整的对比较量会一直持续,只要仍然存在市场缺陷和失灵,那么便有必要存在这种较量。

(二)从货币政策工具方面看

金融创新使金融创新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手段,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同时,金融创新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范围缩小,又能确保负债规模的增加,如商业银行通过新的金融工具的使用而不受存款准备金制约。

(三)从对货币结构和内涵的影响看

货币的定义日益复杂,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互相替代,广义的货币与狭义的货币互相兼容。再者,金融创新减弱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在既定的总资产中,在经济活动中货币的使用减少,人们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欲望下降,在广义货币和金融资产中,降低了货币的比重。

(四)从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看

货币在市场中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金融创新增大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确定性,从而改变了社会公众的行为,以及金融创新的金融机构。这加重了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因素,使货币的需求和资产的结构变为多变的状态,开始复杂化,这也给货币的政策的判定效果带来很大困难,传导过程变性很高,所以在时间上,很难把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滞留。

(五)从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响看

新和金融国际化是相对的,跨国银行的国外利润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金融创对国内的利率变化反映迟钝,。金融创新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断下降,要达到增减某一货币量的目的,金融创新使得银行间资产的替代弹性大大提高,然后使利率经常波动,对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利率调控相对缩小。

五、我国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创新的措施

(一)规范和发展货币市场

在货币市场上,中心银行和商业银行维持秩序稳定的正常运作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货币市场,并且这个市场稳定有序。在货币市场不健全、不稳定的不规范和情况下,货币政策也很难发挥效力,中心银行的调控是很难操作的。这就客观要求进行宏观调控间接手段提供市场基础,为中心银行运用市场机制,加快货币市场的建设步伐,以便发挥中心银行货币政策的最大的效力。

(二)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

在强化信贷约束机制的同时,强化激励机制。要正确处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创新之间的矛盾,大力支持有发展前途、有市场需求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同样,对要追究形成风险、盲目发放贷款结构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信贷收缩机制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矛盾。在进一步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方面,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出台一些新的措施和鼓励政策。

(三)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决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程度低。这种非市场化的利率,抑制了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高效率实施,使货币市场的利率弹性有限,同时不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削弱了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地完善利率结构,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形成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是制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逐步放松资本管制,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完善中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允许资本有限制地流动,同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

(五)确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关键。应加快货币市场建设,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的同时,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提高货币政策运用的效率,促进商业银行的资金治理水平。同时,在投放基础货币当中,要合理运用中心银行的再贷款,发挥再贴现等工具的作用。

六、结论

借助不同的政策工具,运用不同的政策方式,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针对金融创新的灵活性、动态自我调整机制,进行灵活调控。针对金融创新的多样性,严格控制改革转轨风险,适当加快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有重点、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创新改革,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荣中海,牛慧颖.谈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影响[J].新科教,2009年1-2月.

[2]杨星,彭先展.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0(4):29-31.

[3]崔瑛.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西安金融,2003年4月.

[4]刘小兵.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企业,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