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时间:2024-02-17 15:1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

篇1

(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7-039-01

摘要:高校院系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因此,本文系统分析了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与途径,旨在加速实现教学档案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

高校院(系)教学档案,是指高校院(系)在教学过程中逐年积累起来的一系列有关教学工作的原始资料,如学生考试成绩、考试试卷、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培养计划、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评估等文档。它是对院(系)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工作的真实记录,也是院系(系)教学管理工作的缩影。

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与学校综合档案馆档案管理一样,都是对院(系)积累起来的一系列有关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和归档。教学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教学改革与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也不利于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系统分析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力图寻找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为科学而规范的管理教学档案提供参考依据。

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人为的主观原因,如管理者对档案管理不太重视;又有其客观原因,如档案管理方法落后。其中,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管理专业化程度低;二是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三是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一)档案管理专业化程度低

当前,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许多高校的档案机构设立了综合档案馆,并由专职档案人员管理。而各院(系)、部这一级单位基本上没有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数由教学秘书或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兼任。由于教学秘书或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头绪多、较繁杂,无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上来,因而,形成“资料一大堆,查找难上难”的尴尬局面。

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当由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来负责这项工作,而由其他非专业人员来管理档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然给急需查找资料的领导及老师造成困难。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档案管理专业化程度低,而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档案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院(系)教学档案客观而真实反映出院(系)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的轨迹。因此,教学档案是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应当有严格的管理规范。

目前,由于许多院(系)不重视教学档案管理这项工作,使得档案资料收集的内容、整理的范围、分类的标准、移交手续、查询登记等都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全凭管理人员的随意性来完成。从而出现资料归档不及时,需要查阅的资料找不到,借阅时不登记,借阅的资料也不按时归还,重要的文档资料丢失时有发生,致使档案资料残缺不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改革及教学评估的质量,同时,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三)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教学档案管理仍停留在纸质档案、仅用档案柜保存的状况,大部分档案资料整理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工作效率低,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这与高校管理科学化严重脱节。尽管个别高校院系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但由于没有实现信息网络化,使资料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正因如此,档案资料利用率较低,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学改革的推进。

二、改进教学档案管理的对策

综上所述,许多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文档资料不齐全、归档整理不规范、分类统计不科学、借阅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数据库建设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多年来院(系)档案管理水平低的症结所在,它严重阻碍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也给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估带来阴影,档案资料利用价值较低的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因此,不能按照原有模式来管理教学档案,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一)档案管理思维创新

如前所述,当前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绝大多数由院(系)教学秘书和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因此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差。而提高专业素质必须通过专业培训来实现,使他们尽快掌握档案管理专业技能与方法。这种思维创新主要表现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和保管全过程的创新,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只有思维创新才能由非专业变成专业,由不熟悉变成熟练,院系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打开新的局面。

(二)档案管理制度创新

实现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必须根据《高等学校档案部门业务建设规范》的要求,逐步改进和完善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使文档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目录检索、文件编号、借阅移交、信息传递等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的轨道。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教学档案也日益复杂,因此必须使管理制度创新走在实际工作的前面,因为制度指导和约束管理行为。

(三)档案管理技术创新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分析

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的形成主要就是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原始资料,其内容可以全面反映出学生在校的实际情况与各项能力等。对于学籍档案管理来讲,其有着独特的规律,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应掌握这些规律,然后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学籍档案管理,这对于加强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针对于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来讲,档案内容主要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事迹与内容,这些档案对学生未来学习与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首先学籍档案能够全面体现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会记录毕业生在实习阶段的整个过程以及各种优秀表现等,档案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繁琐。另外,学籍档案内容还会体现出学生在校学习能力及各种奖罚,从学籍档案中可以了解学生在校与实习期间的各種表现,进而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掌握学校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其次能够为用人单位选择提供参考。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有着一定的权威性,未来学生在参加工作时,用人单位会根据学生学籍档案思考是否对其进行‘录用,在档案中掌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情况。详细的学籍档案资料可以提升学生在用人单位的竞争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选择。所以,提升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学籍档案管理是人事档案的基础。学籍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是在国家机构与社会组织中形成的,会详细记录相关人员的各项表现,是个人学历与身份验证的基础。对于人事档案来讲,高校毕业生在签订了灵活就业后,学籍档案就随之转变成为了人事档案。

二、信息化管理渗透到学籍档案管理中的内涵

学籍档案是高校教育效果体现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记录。其包含的内容诸多,如:新生人校、各学科成绩单、学籍变更以及毕业生信息等诸多内容,学籍档案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事迹,同时还能够体现高校教育质量与相应的管理能力。高校学籍档案是在管理学生中逐渐形成的,其有着独特的特征,内容动态且多样,学籍档案的特点反映出了其内在作用,不仅能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供强有力的借鉴,还可以作为上级部门评定高校教育提供原始材料。对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作用来讲,有效管理学籍档案可以实现档案的开发与二次利用,进而发挥出学籍档案的各项效益,这也一直都是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始终奋斗的目标。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学籍档案管理应实现现代化管理,而信息了以支术的开发与利用就是重要举措。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全面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传感技术都是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技术渗透到学籍档案管理中,可以全面提升学籍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另外,为适应社会发展,高校学籍档案管理还应拓展为招生、学生管理以及毕业生就业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同时建立学籍档案信息库,在其中详细记录学生各项信息,进一步实现网络化管理。基于此,可以明确信息化技术是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创新改革的唯一选择。

三、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成人教育学习档案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过程主要包括新生录取信息、注册信息以及各科成绩的录入等信息,这些管理过程都需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所以说,学籍档案的过程管理十分重要,会直接影响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质量。但当前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过程实现信息化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为以下几点:其一,注册信息审核能力较差,这一问题会导致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平台难以发现错误信息,更正信息速度较差,进而直接影响学籍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其二,学籍异动管理不到位。高校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成人学生长期存在工学矛盾问题,而转学、转专业以及休学等异动情况时常发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如果稍不认真,就会出现记录错误,导致学籍档案内容出现错误。如学分互认、补修课程等等,严重影响后续档案记录与管理;其三,为成绩管理严谨性较差。学籍档案成绩管理主要为成绩记录、成绩审查以及重修等内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成绩错报或没有及时上报的等情况,如果延续到学生毕业,就会影响毕业时效,甚至会因为成绩问题而难以毕业。

(二)学籍档案管理队伍能力较差

高校成人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在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中,高校普遍不重视,进而导致对学籍档案管理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学籍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较差,甚至部分管理人员是临时工,缺乏专业能力,临时工有着思想不稳定、流动性大等特征,因为学籍档案管理十分复杂繁琐,一旦临时工辞职,没有交接清楚,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另外,还存在现代化管理技术的运用效率低下问题。学籍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科学,没有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导致管理人员不能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技能,进而使其难以应对信息背景下学籍档案管理要求。

(三)学籍档案管理制度执行力较差

诸多高校都制定了学籍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就是制度的执行力较差,没有认识和意识到学籍档案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就是一些早期毕业生的名册上大部分都没有公章,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环节,这样学籍档案在未来使用时就会失去其权威性,甚至不能发挥出其凭证作用;其次就是原始学籍档案会出现破损现象,因为没有及时修补导致一些内容不能体现,在上交时也没有明确表示时间,存在页码标注不符合要求或漏码问题,使档案内容存在不真实问题;最后就是学籍档案资料格式不统一,字体和载体十分复杂。如果学籍档案资料载体与规格不同,那么在统一装订或修改时会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籍档案的规整性,同时在未来管理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四、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引入先进且规范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

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所引用学籍档案管理软件主要为以下两种:其一为购买已经开发好的软件;其二为高校自主开发的档案管理软件。前者虽然是已经成熟的软件,但每个高校的学籍档案情况并不统一,所以,运用这种类型的软件难以适应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因为其通常都适用文书类档案管理,所以,运用到学籍档案管理中较为牵强;后者即为高校自行开发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这类软件虽然是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所研发的,同时也比较符合院校学籍档案管理情况,但其在分类管理中存在些许问题,分类标准方面较为欠缺。基于此,高校在引入学籍档案管理软件时,应全方位考虑,在开发过程中可以与软件公司签订合同,要求其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符合学校学籍档案管理需求的软件,可以在原有学籍档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做出科学修正。另外,如果高校想要自主开发学籍档案管理软件,应在符合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依照国家档案体系来设定科学的分类标准,使学籍档案管理软件能够满足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实际需求,使档案管理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构建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高校各个部门对学生的信息掌握要求都会有一定差别,如果学籍档案管理体系与高校各部门系统实现互联,那么各部门就可以依照自身实际需求来调用学籍档案内容,以此来减少翻阅纸质学籍档案的时间。成人教育较为特殊,高校各级主管部门需要对其学籍档案信息进行细致查询,所以,应建立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这样可以减少学籍档案的查询时间,在互联网平台中,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板块可以与高校主管部门进行全面对接,以此来提升办事效率。另外,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会涉及到诸多方面,如部门协调以及自动化办公等等,想要实现全面互联,就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体系来进行完善,以此来减少学籍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保障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有效性与精准性。

(三)强化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篇3

>> 美国高校信息化治理领导力结构研究 基于教育信息化视野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 信息化领导力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困境与转向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核心维度与案例研究 教育信息化管理实践中的领导力研究 周斌:打造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思考与建议 中小学信息化领导力实践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基于学习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 论教育信息化管理实践中的领导力 战略领导力的核心构成对下属工作绩效影响的跨层级研究 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 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游戏化虚拟组织中的领导力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3-13.

[5]Gurr ,David."ICT,Leadership in Education and E-leadership."Discourse: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25.1 (2004):113-124.

[6]Kerfoot,Karlene M.Listening to see:The key to virtual leadership.Nursing Economics 28.2 (2010):114.

[7]DasGupta,Probal.Literature review:E-leadership.Emerging Leadership Journeys 4.1 (2011):1-36.

[8]Fumasoli,Tatiana.Multi-level Govern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The Palgrav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Governance (2015):76.

[9]曹培杰,余胜泉.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化教育研究,2012(4):21-27.

[10]Marks,Gary,Liesbet Hooghe,and Kermit Blank."European Integration from the 1980s:State-Centric v.Multi-level Governance." JCMS: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34.3 (1996):341-378.

[11]丁卫泽,吴寒飞.美国高校信息化治理领导力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3):11-17.

[12]何济玲,陈仕品.转型时期高校信息化的治理结构变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47-53.

[14]孙祯祥,任玲玲,郭旭凌.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与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34-40.

[15]岑艺璇,谷峪.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的职业教育领导力建设――以ETF伙伴国为例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5(3):71-78.

篇4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对教9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末出发,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思路。

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目标,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正在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教育技术能力成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新的专业能力素质。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如何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并针对其现状如何尽快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的提出

面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普遍意识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进行了研究,要求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更新、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尽快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在我国,国务院提出了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陈至立同志提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产生深刻影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2000年12月,高教司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179号),文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200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尽快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虽然目前尚未出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但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框架、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南。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the Int enmtioml Board ofSt andar ds forTr a i ni ng。Per f onmn ee a nd I ns t r uet i on,缩写I BSTPI)对教师能力标准这样阐述,“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除了常规的教学能力外,还需要考虑新环境下的学习者群体,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的应用”。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中胜任教学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成为教师专业能力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语、计算机技术一样成为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和基本素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下方面,

1.能够充分认识、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教育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并在当今发展迅速的综合性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技术不是普通的教学手段、方法,而是指运用各种现代教育理论及新的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才能从内在需求、情感上接受教育技术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将教育技术有效地应用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能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应用和创新能力。

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直观化,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教育技术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等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教与学环境的改变,促使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具备驾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能力,促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的设计、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策略、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知识环境的构建。

3.具备对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现代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高校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和反思。高校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评估、总结自己应用教育技术的效果,分析其中的不足,探求问题解决的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信息化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

4.具有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社会责任。

高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向学生传授技术利用、信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知识的责任,教师有为社会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和促进学生公平享受教学资源的责任,教师有应用教育技术终身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责任,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促进者。

三、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目前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但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

1.教育技术意识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有应用教育技术的需求,但没有充分认识教育技术对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作用。多数教师感到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太高,与在现实条件下可成就的角色之间差距较大,没有在心理层面上理解、接收教育技术,也没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应用,甚至在新技术面前感到迷茫、焦虑甚至恐惧。

2.对教育技术理论理解不深。

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论理解不深。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绩效。但在各校已经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发现很多教师不懂得运用教育技术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3.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强。

从总体情况看,大部分高校教师自学了一些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教育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但普遍缺乏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缺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

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思考

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的共同关注。下面就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出一些看法。

1、探索适合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探索适合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很重要。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对象是有着丰富的个体教学经验、高学历背景、明确的学习动机、较强自学能力、教学工作繁忙的成人。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采用短期集中强化培训的模式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此培训模式的缺陷是缺乏教师在培训之后教学应用的后续技术支持。采用“长短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尝试,由多个教育专家(包括教育技术专家)组成的“教学诊断、评价与培训”师资力量,针对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对本校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培训。“短期培训”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集中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念、理论、技术、技能强化培训,“长期辅导”是培训机构对教师受训后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给与后续的指导、咨询等技术支持。同时建设相关学习网站、学习资源,对教师教育技术终生学习提供长效支持。

2.统筹规划建设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资源。

培训资源是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随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高校的迅速开展,统筹规划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培训资源是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缺乏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都将使培训工作的质量受到影响。培训资源的核心是教育技术知识,知识体系涵盖理论知识与行动体系,培训资源呈现形式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元素,体现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在资源建设中推行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穿插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成功案例、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案例、支持不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平台形式、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网站等,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营造推进教育技术应用大环境,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需求。

篇5

 

智能手机自问世以来,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内容倍受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学生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高校在校生的智能手机持有率已接近百分百。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一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智能手机深受学生喜爱,能否利用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为学习服务呢?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明确的政策促进教育信息化改革,教育工作者要跟紧时代潮流勇于创新,投身于教育信息化改革中去。

 

(1)当前,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掀起了信息化改革的大潮,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可见,国家从政策层面大力提倡和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这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制度的保障,清楚地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避免了盲目性和混沌状态。

 

(2)教育信息化改革在我国属发展阶段,需要花大力度加以推进和完善。教育部2012年3月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提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明确指明,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因为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起步阶段,由于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够,很多观念需要转变,很多做法需要尝试,很多传统需要颠覆……在历史发展的转折阶段,作为教育者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机遇,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遗余力地投身于改革中去。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软件与硬件的发展升级,为智能手机应用于教学提供了充分条件。

 

(1)硬件上,智能手机的内存强大,并支持内存扩展,可以存储更大容量的数据文件;它小巧的体积,方便随身携带,为随时随地使用提供便利;智能手机的续航能力不再受限:一是拥有足够大的电容量,二是产生了移动电源。

 

(2)软件上,网络接入速度加快,尤其4G手机的问世,可以迅速访问互联网,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覆盖率增加,能够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我省高校基本都达到这一目标;智能手机相关软件的开发为实现学习模式提供技术支持,如即时通讯,语音功能的开发等。

 

3.学校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阵地,应为改革者提供充足的濡养。

 

(1)在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下,政府部门以下发通知和评估检查等方式,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实施。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都纷纷按照国家和政府的规定,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自身的硬件建成。如设立独立的信息中心,设立信息中心专业负责人,建设校园网络和信息化教室,进行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的培训,参加信息化项目比赛,在教改中侧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立项比重,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及网络办公等等。

 

(2)学校硬件建设上基本满足了信息化评估的指标要求,但思想认识还需提高。比如以上我们提到的无纸化办公、开视频会议、用微信群和QQ群发送通知,电子成绩单,学生成绩系统等信息化范例,我们通过智能手机几乎都可以操作。但事实是,如果我们在工作的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操作手机查询以上信息,人们就会以“他在玩手机”而论之。

 

4.大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始著民,他们对智能手机的态度非我们所能理解,教师应该采取大禹治水的办法因势利导,顺应之,利用之,因为疏通永远比拦堵更有效。

 

手机的通讯功能已不十分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的其它功能,如资讯功能、学习功能、娱乐功能等,笔者调查,近98%的学生把手机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是离不开智能手机的。在他们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无论是学习方面问题还是生活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第一反应就是拿出手机上网查询。

 

基于以上方面,再用传统的教学标准来衡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者要另辟蹊径,重新审视教学环境,制定教学规范,提高课堂活力。

 

(1)教育者首先要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手机是娱乐工具,与学习无关。

 

第二,上课看手机是不听课的表现。

 

第三,好的课堂是专心听讲。

 

第四,听讲的学生都是好学生。

 

第五,每节课从头讲到尾才是负责任的老师。

 

(2)面对信息时代,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掌握教学新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的最大化。

 

a.启发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已知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授之以渔的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b.探究式。学生独立研究,以开放性的课堂,团队合作的方式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学类型。

 

c.讨论式。学生围绕题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d.参与式。让所有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参与,都是有均等的发展的机会。

 

(3)教育者应大力开发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助力教学,大量国家精品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的推出为学科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提供了基础。

 

a.学生课前通过智能手机登陆知识界面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测试和答疑,实施颠倒课堂的教学方法。

 

b.学生在课前或课上观看(学习)教学视频,掌握某知识点的学习方式,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方法。

 

c.学生在课前或课上观看(学习)在线教学视频,掌握某些知识点或某项系统知识的学习方式,利用Moocs开展教学的方法。

 

(4)教育者利用智能手机的辅助功能参与教学,即顺应了时代的特点,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有些时候,无声的交流更能贴近心与心的距离,更便于师生情感的沟通。

 

a.利用QQ群或讨论组功能点名

 

教师按学号以10人为一组,40人班级为四组,然后分四次下达命令,每次命令一组成员将本人学号以文字信息的方式发送至对话框,教师通过快速浏览每组学号,在1分钟内即可完成点名工作。

 

b.利用QQ群或讨论组等软件互动功能与学生实时交流,比如学生可将自己思考的答案或讨论结果以信息形式发送给教师,教师进行个别或全体点评。或者教师在课后作业环节给学生即时答疑解惑,即时反馈信息等。

 

c.利用录像、播放功能生成视频案例,即时动态点评。如《教师口语》课中关于教育教学口语的内容,为便于点评案例,在学生表演时录像,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实施动态点评。

 

d.利用录音功能做听说辨音练习。如《普通话》语音教学、《英语口语》语音教学中,学生可以反复进行听说训练,不限时间和次数反复做听说练习。既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又打消了学生的顾虑。

 

e.利用照像或录像功能进行课堂记录。据观察,课堂上学生已经自觉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照相和录像功能进行教学内容的记录和存贮。

 

5.教师要坚定改革信心,把创新与实践放在首位。

 

(1)信息化教学改革中,上有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教师进行信息化改革的信心倍增。

 

从近年的信息化大赛参赛情况可见一斑,仅以我省教育厅举办的信息化大赛为例,近三年来,参赛选手逐年稳定增加,参赛作品数量和种类激增。自愿接受信息化培训的教师人数连年增加。从每年的参会、研讨、培训会来看,不但是年轻教师积极参加,中年以上教师也充满热情。这些充分说明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魔力,正期盼它越来越成熟、壮大。

 

(2)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中也遇到一些困惑。

 

第一,目前高校教学环境中智能手机处于尴尬的境况。处在夹缝中畏手畏脚的改革是难以获得收效的。

 

第二,要转变学生的观念。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上课如果不从始至终地讲个不停,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的这一态度急需扭转。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特征发生了转变。教师永远不要想着把自己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要想着从教师这学到以后会用到的全部知识。

 

总而言之,智能手机将以灵活的姿态呈现在教学领域,这是勿庸置疑的。伴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我们不应取其精华,本着正视的态度,让智能手机助力教育的发展,必大有可为。

篇6

6月13日,2014智慧校园管理与建设暨高校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六朝古都南京举行,会议地点就在东南大学礼堂,相关专家进行了教育信息化的专题演讲,与会嘉宾也分享了本次会议协办方――华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其“创新成就未来,智慧互联”的理念为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协同媒体同行对华为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马悦在研讨会的致辞中说:“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知识传播的限制,让所有人都能平等获得不同国家的知识,在线课程包括开放教育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知识能够随时被分享、传播。当网络连接覆盖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教育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最成功的大学一定是能够为全世界提供知识的大学。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认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还应加深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基础设施的认识,建立完善机制,采取应用驱动为推进的方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平衡教育资源,推动均衡发展。”

针对华为“让所有人都能平等获得不同国家的知识”的观点,本刊记者特别感兴趣,当问及华为如何支持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问题时,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胡忠华说:“第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打破时间、打破地域这样一种沟通和教学的目标和模式,即我们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第二,是我们怎么去达到这个目标,其中云计算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个很关键的技术和产品,只有实现资源的共享才可能去做到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沟通。重点应加强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可充分利用国有通信企业的现有网络,解决当地校园的网络接入问题,尽快实现‘校校通’;加大教育系统各环节信息化的应用力度。对各类行业信息化来说,建设是基础,应用是关键;加强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建设。教育信息化必须鼓励和带动多方参与和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建的良好氛围,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优质平台为依托,调动一批教育、科技相关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积极性,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资源开发与推广、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等项工作中。华为在这方面作出了较多贡献,如Cernet重点高校IPv6系统案例、广州教育局科研网云计算平台以及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桌面云应用等。”

青春易逝,智慧无价。大学校园不光是青年人浪漫的地方,更是智慧养成、梦想实现的地方。从不同地方步入大学的青年人,尤其是从偏远地方付出更大艰辛、突破各种更大障碍步入大学殿堂的莘莘学子,对自己的未来承载了更多的希冀。他们期望有个平等实现梦想的环境。对此,华为的理念无疑是深受广大青年学生欢迎的。

最后马悦总结说:“大家都在说中国梦,我认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信息化能够帮助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打造一个高效灵活平等的教育平台。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体现在教育模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教学途径的变革和精准的教育管理的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这几个方面的变革。华为公司提供了ICT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我们过去多年来也持续把教育信息化方面作为重点进行投入。华为的教育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和教师以及教育各界群体之间的自由交流,这也是华为作为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对教育领域的一个独特价值。在教育行业,华为提供了从区域到教室、从学校到个人的多层次的ICT解决方案,包括高等教育,也包括基础教育以及资源共享平台――就是我们的云数据中心。我们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也助力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

篇7

近日,一年一度的2014华为云计算大会((Huawei Cloud Congress,HCC2014)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召开。据介绍,本次论坛参与嘉宾来自80多个国家,超过一万名客户、合作伙伴和业内人士参加了本次大会,创历届HCC参与嘉宾数历史最高值,可见HCC正在走向国际化。本届大会延续了以往历届大会的主题“精简IT、敏捷商道”,但是华为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赋予此主题新的意义。在大会开幕当天的Key Note环节,华为轮值CEO徐直军表示:“如今的IT系统对企业越来越重要,它不再是一个支撑系统,而成为企业生产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转型的引擎。在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时代,企业更需要利用ICT,重构自身的核心商业价值。”徐直军认为,华为在CT领域耕耘了20余年,已经成为这两个领域的领导者。“面向未来,华为将会坚定不移的投资ICT,并努力成为企业用户、产业界的IT玩家和领先的IT公司。”

云计算作为华为公司新兴的业务产品在多个领域与行业都有很好的应用。在本次云计算大会的“高校云之路”云计算教育高峰论坛上,华为与来自国内百余所高校的教育家、学者、专家共聚一堂,分享教育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革新实践及其对于教育政策与实践的意义,共同探讨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校云计算教育之路,以及如何开展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交流座谈。会后,华为IT产品线云计算营销总监张晓松与清华大学保密管理办公室主任、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蒋东兴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分享了华为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案例与产品,同时勾画了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蓝图。

产教结合 构建云生态链

云计算的发展与落地无疑将对整个IT产业带来巨大影响,蒋东兴教授将其比喻为将与互联网技术产生相同等级当量影响的IT技术,他认为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解决了信息化过程当中,每个人都需要有IT技术能力的问题。作为不是以IT技术为主要业务层次的教育行业,运用云计算技术来对教育IT资源进行统一整合,拉开IT技术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使得云技术可以像公共服务一般随时使用,促进了教育行业的良性发展。未来,教育行业也将出现集团化的电商企业去利用IT技术解构教育行业,云计算无疑也将是发展的基石、基础。“华为作为本土出身的知名IT企业,理所当然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云技术,我们希望更多优秀的企业参与进来。”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尤其是智慧校园的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华为作为较早进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厂商,开展了多项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业务。张晓松表示,目前在整个华为云产品线的客户中,教育行业相关的客户占据了1/6,其中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和教育平台信息化等,以及和一些院校进行的产学研的联合。华为在教育领域可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云软件、硬件和网络,还包括一些协作类的产品,例如电子教室等等。

会议当天,华为联同深圳大学、深圳云联盟科技有限公司一起了国内第一本高校云计算的教材――《云计算工程》。据介绍,该书既适合云计算初学者,又适合云计算从业人员,可以作为云计算工程应用方向的本专院校教材,也可作为从事云计算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考书。另外,华为网院正式推出的ICT职业认证,把最新的ICT技术融入教学中,把产业和教育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华为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从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群到初级及高级IT云计算行业从业者,打造多门培训课程,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理论要求,完善云计算技术生态链。

未来十年 教育电商将发力

篇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not only become a modern teaching tool, but also is the modern management mean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education thought by use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inform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us efficiently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of the course.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教学管理;内容;整体过程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teaching management;content;the whole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190-02

0 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改变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以最终实现、管理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了高职院校协作效率和办学效益。

1 高校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最终实现一个校园整体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支持与服务,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智能化的应用、数字化的资源和网络化的环境,全面提高办学效率与质量,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

2 高职院校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思路

根据当前的时代背景、发展情况以及学校自身实际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制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按照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的标准化研究,可以参考我国具有的成功经验的一些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

2.1 建设管理估息标准化的示范院校 进行示范性院校的信息标准化建设,需要选择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条件较好院校,为此很有必要在高职院校集中的地区建立,直面当前的情况,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突出发挥示范高职院校的特色,在同类学校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他院校具有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推动其他院校的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

2.2 加强管理信息软件的标准化建设 软件的标准化是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许多系统建立后成为“摆设”。普遍存在重硬件、弱软件和轻应用的现象,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软件设计规范,软件大多由单位自己或委托公司和科研单位开发,或由上级部门下发,或从软件公司购买,造成较多的问题。目前各级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使用的管理软件标准普遍达不到要求。

2.3 建立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框架 从技术角度看,管理信息标准化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接口的标准化、过程的标准化、体系结构的标准化和数据格式的标准化。首先学校管理人员提出标准化的要求,再由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提出相应的解决框架方案。

3 高校信息化的内容

对高校信息化的理解可以用图1来表示。

如图1所示,高校信息化的内容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其中,高校信息化的基石是表现的多媒体化、环境的网络化、资源的数字化、应用的智能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校园生活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育现代化是高校信息化的总目标。没有高校信息化基石的支撑,其各个主要任务无法得以实现,从而总体目标也将无从谈起。

3.1 高校信息化的基石

3.1.1 环境的网络化 环境的网络化为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信息化提供了基础环境。通过建立校园网为高校的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校园网是高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种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通信线路、防火墙、专用服务器等组成,并具备高速连入因特网的条件。具备网络基础设施,使信息能够流动,形成规模化信息空间。

3.1.2 资源的数字化 教育信息化需要资源数字化的支持,在各个层次的系统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资源,如教学上有教学课件、教案、教学案例库、题库等资源,科研上有学科资源库、各种共享的知识、科研项目信息等资源,管理上有与业务系统相关的各种信息等资源,校园生活方面也有各种公共服务的信息等资源,这些资源都需要数字化才能进行信息化的应用。资源的数字化是高校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前,资源数字化的重要性已得到各高校的认同。

3.1.3 应用的智能化 主要是在资源数字化已实现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分析各种数字化的资源,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各方面。在校园生活方面,将为全校师生和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系统,使得校园生活变得智能化。

3.1.4 表现的多媒体化 随着各种资源的数字化,各种媒体都能在网络上传输,因此,多媒体技术得以迅速的发展,这些技术已渗透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中,使得高校信息化在表现形式方面越来越多地实现了多媒体化。在教学方面,多媒体技术将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2 高校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

3.2.1 校园生活信息化 为给师生提供便捷、高效、集成、健康的生活和休闲娱乐服务。开展各种网络化服务项目,以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3.2.2 管理信息化 为达到高效率、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目标,需要实现工作流程的重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取代手工操作和传统管理方式。

3.2.3 科研信息化 它是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及信息基础设施在科研领域的率先应用,科研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前卫。

3.2.4 教学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和校园网建设的最根动力,是校园网的建立,它是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校园网的第一职能是教学,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是教学信息化。

4 高校信息化的整体过程

高校的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繁杂的、不断发展的、持续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工作一般需要经历由规划到实施到不断完善的过程。规划指导实施,实施是信息化工作的主体,在对信息化工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高校信息化的完善工作将更有方向性,同时,评估工作也为高校下一阶段的规划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因此,高校信息化的过程主要可以由规划、实施和评估这三部分组成。

4.1 规划 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高校有效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基本保证,重视和加强信息化规划工作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立足高校实际,合理进行信息化规划是高校信息化工作关键所在。

4.2 实施 在对高校信息化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后,就开始实施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应用平台的建设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科研的交流平台的建设,进而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在实施的基础上,才能对信息化的建设、应用等情况进行评估,因此,信息化的实施是开展评估工作的前提。

4.3 评估 高校信息化评估的目的是要考察信息化建设是否能够真正帮助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并为高校信息化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提供具体指导。在对信息化现状等进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针对评估的结果,对下一阶段的信息化规划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从而进行修正,促进了信息化规划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5 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相结合的成效体现

5.1 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使传统的纸质教学资料数字化,实现了教学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通过教学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与师生可以进行实时信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实现了信息交换与互动,并为历史数据的查询用使用提供了便捷,和传统教学信息管理相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5.2 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时性、交互性对包括教师、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实验室、教学资料等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发展中的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存在教学资源紧张、教学经费有限的问题。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统筹规划和调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是非常必要的。

5.3 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 日常教学管理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模型,每个信息都与其他信息有关联,形成了庞大的、涵盖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数据信息网。教学管理系统对信息的输出统一格式,从教学管理系统输出形成的教学资料都是统一的。比如,期末时要从系统里输出的学生个人成绩总表,用系统输出的表格就是统一格式的表格。另外,每个学生和教师都能用各自的身份登录系统,实现信息公开和规范化。同时教师、学生上网查询的过程增加了数据的检验环节,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准确性。

6 结论

针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重视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重视对员工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融入到其他学科整合之中,让广大师生都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谢小春.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科技信息,2007,(10):138-139.

[2]叶汝军,贾新民,谢一风.浅谈高校信息资源整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5).

[3]宋海振,冯一龙.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7,(05).

[4](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2.

[5]张德时.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创新.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 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24-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决定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等诸多领域能否顺利实现信息化进程的关键。由此,本文针对当前信息化进程中高校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高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

1.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要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就必须不断地优化教学思想、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不能仅仅依靠现有教材进行教学培训,互联网、校园网、图书馆的信息共享平台等内外网络,都具备最新的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只有从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搜集教学信息,并转化成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教学现代化和信息化,让教学内容不落后于学科发展,不脱离教学实际。因此,教师首先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要学会使用搜索工具,并能够根据课程需要,从海量信息中辨别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此外,对于数字图书馆、中国知识总库、数字电子期刊等科学正规的信息源,要具备相应的检索能力。

2.信息成果转化的能力

学会将所需信息资源成功的搜集、整理和加工是信息化在教学领域运用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所获取的有效信息成果转化为高校教学所需的资源,这就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完成,使两者加以整合。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将教学中的诸多要素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做好信息成果转化,则能够更加准确地帮助教师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效率,进一步加强学生信息素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随着高校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数字化校园建设越来越快,远程教育也在逐步开展,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掌握多种信息化资源的操作技术。通常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与应用、互联网的基本知识与操作、熟练使用演示文稿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目前,高校教师对计算机的简单操作技术基本掌握较好,但在多媒体教室教学控制系统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计算机常见故障的排除与维修等方面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对教学控制系统不熟悉,易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氛围;多媒体课件制作老套、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审美疲劳等,都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所以,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提高刻不容缓。

二 提高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

1.正确树立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意识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意识关键要激励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岗位的热情,使其正确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树立明确的目标和责任心,真正的理解和热爱教育事业。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但可以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探索和进取的热情,而且还能激发他们追求真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一旦具备这种精神就必定会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信息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当中,以提高他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的能力。教育信息技术意识的建立和培养,对于促进高校教师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促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发展、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方式

对高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必须要依据每个个体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前由组织培训人员与受训人员共同协商讨论并制订培训计划、方案及内容,以明确的目标或学习者应达到的结果而设定培训计划。高校教师由于其担任授课任务,在时间安排上很难做到长期集中培训,并且每名教师所掌握的技术能力情况各有不同以及年龄层次的差异可能导致其在认知上的掌握速度不同,可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如对有需要的教师开展短期培训课程,针对常见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现场答疑;对无法参加现场培训的教师可通过校园网络等途径获得教学视频资料,与施训人员进行网上互动;对不同年龄层次和掌握程度不同的教师实施分组教学,以对症下药等。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多停留在对教学多媒体软件制作能力的培训上,而忽略了对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能力方面的提高。面对这一现状,应适时改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方案和内容,使之与不同的学科专业相结合,形成高校教师的持续发展体系,鼓励教师将培训学习的内容大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3.构建互动交流合作与良性激励机制

为了巩固教学效果,短期集中培训后,学校可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相互听课交流,及时将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培训老师,开展集体讨论,共同解决难题。与兄弟院校加强交流合作,走出校门,开阔视野,取百家之所长。同时,高校可通过开展优质课比赛活动来激励大家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推选优秀教师、优质课程,树立典型,并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在学期末把参加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与教师称职等级评定、年度考核挂钩,形成切合各高校实际的激励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全面改革的必经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是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时代必须掌握的技能,高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舒潇、吴芸、周筱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26

[2]江文化.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7(2):88

篇10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操作要点

一、引言

信息技术如今在中国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得到全方位普及,对于会计教学流程规范、继续教育管理实效提升,有着极为可靠的支持效用。归结来讲,开展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单单直接决定高校今后可持续竞争发展前景,同时对于高校设置的成人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等服务功能,有着极为强劲的支撑效果。经过和全日制教育模式对比校验,当前中国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改革水准明显不尽人意,所以尽快探讨出科学化的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点,显得尤为紧迫。

二、进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最近阶段,中国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事业得到全面新生机遇,其间继续教育形式多元化且覆盖范围持续扩张,截至至今,不同类型非学历每年培训量已然提升至15000多人次,同时各类学历教育在籍学生数量为6000多人,而职业技能鉴定的亦有10000人之多。作为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承担的事务异常繁重,最为矛盾的是,继续教育管理难以共用职业院校既有管理信息系统,因此需要抓紧处理好这方面信息化建设事务,这样才能大幅度提升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实效,避免管理中耗费过多的成本费用。

三、针对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改革建设的要点

第一,合理组织员工参与专业化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想要切实改善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改革质量,第一要务便是组织一类熟练掌握高端信息技术的员工团队。在确保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客观性评估之后,相关管理主体就必须选取一些表现突出的会计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令其透过会计信息化管理理论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改善自身综合素养,为今后会计教学中各类信息技术问题轻松应对,积累实力。第二,加快推动信息化改革体制、标准和流程上的建设进程。信息技术最为核心的特征便是依照规章办事,即任何和会计信息化教育相关的事务,都必须依照预设的规章制度和合作流程加以操作。最近阶段,有关院校陆续出台和会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规章体制,包括《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等,同时更赋予一类标准化作业流程,涵盖了会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实施步骤、后期处理要点等细节。截至至今,职业院校会计教师任何一次的函授学院报到工作,都会结合标准加以逐层贯彻,会计信息化操作教学效率自然变得愈加理想。第三,自主开发全新操作类程序和系统。依靠校内信息技术和师资等优势条件,在面对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过程中,许多会计教师都在确保掌握基础性信息操作技术之后,自主性开发应用相关程序和系统。如面对职业院校会计教育规模日渐扩张和管理压力日益繁重的状况,有关令导开始启动专接本管理平台项目,经历了各类优质化会计教师和技术型人员的共同研究过后,系统成功地得到开发并投入使用,使得会计专业新生报名、考试报名、学费收取、学籍管理、毕业管理等功能得到全方位的改良和整合,今儿大幅度提升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专接本的信息化管理水准,如今该类系统也得到省自考评组的大力认可。另外,许多职业院校还开发应用了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系统,其将教育、非学历培训管理、继续教育在线拍照和考试等管理系统完全融为一体,并且申请多项软件著作权。第四,建立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本身属于一类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便可顺利完成的,为了尽量维持该类建设工作流畅和高效性,笔者整理出以下规范举措:其一,构建起一类专业化会计教学信息化系统开发和维护团队,保证和预设信息化改建项目进展的同步性,同时交由继续教育机构加以牵头管制;其二,保证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的合理性,在机构年度预算之中列出专项经费,同时积极透过上级单位获取所需的科研经费;其三,维持各类机构的协同性。主要是凭借信息工程系统、网络中心等机构力量,使得服务器、存储、网络接入等系统能够长期稳定得运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长时期的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改建之后,涉及各类管理主体预设的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基本上得以顺利贯彻,并且和以往人工管理模式相互对比校验,明显存在优势性。现阶段中国正紧锣密鼓地布置拓展后轮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项目论证活动。具体来讲,信息化平台建设,为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类背景下,作为专业化会计教师,要时刻铭记统筹规划、面向未来等规范性原则,长此以往,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接连赢取更为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孙汉群.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3(01):155-162.

[2]刘珊.浅谈国内网络继续教育现状与未来[J].新课程学习(中),2012,11(09):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