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2-17 15:1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天技术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航天技术的核心

篇1

核心航天技术

核心航天技术是NASA执行当前及未来航天任务时必须依赖的技术,也是NASA战略性航天技术投资重点,约占NASA未来4年总投资的70%。未来4年,NASA将重点投资8个核心航天技术领域,分别为发射和太空推进技术、高数据率通信技术、轻型航天结构和材料、机器人和自主系统、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航天防辐射技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以及进入、下降与着陆(EDL)技术。

发射和太空推进技术

报告认为,迄今为止,不管是传统的液体或固体推进系统,还是高超声速推进系统,均难以在持续运行状态下保持高性能和高可靠性。此外,航天规划也面临着成本越来越高昂的挑战。

过去20年,尽管电力推进技术或其他非化学推进手段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太空推进仍主要依赖化学能。当前化学推进系统需要使用大量化学推进剂,但得到的效能却相对较低,这限制了航天器进入轨道后的轨道机动能力和在轨时间,进而限制航天员或机器人执行航天任务的能力。

为应对上述挑战,未来4年,NASA在投资开发先进的固体和液体火箭推进系统、辅助推进系统的同时,也将投资开发非传统推进技术,以改善当前推进系统的成本及运行状况,加强未来机器人和人类执行航天任务的能力。一方面,NASA正在对现有化学推进剂的替代品(如“绿色”或无毒推进剂)进行评估,以降低地面风险。另一方面,NASA将发展低温推进剂存储与运输技术。低温推进剂能够提供高能推进解决方案,对未来低地球轨道的人类探索任务至关重要。对低温推进剂而言,运输与存储技术最为关键。NASA将投资开发低温推进剂存储与运输技术,保障低温推进剂在太空中的长时间存储与运输。非化学推进技术主要用以保障航天活动的高效性和经济可承受性,为探索太空提供更多的机会。NASA针对非化学推进技术的开发投资将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发电技术、热核技术、太阳帆板和系绳推进等领域。

高数据率通信技术

要想从更远的地方,以更高的速率传输更多的数据,亟需进一步发展前沿通信技术。报告提出,未来4年,NASA在发展射频通信等传统通信技术的同时,还将致力于推进光通信等创新通信技术的发展。在通信技术领域,未来4年NASA的潜在投资规划有两项:一是射频通信太空孔径阵列,二是近地和深空光终端。

轻型航天结构与材料

对航天任务而言,航天器、推进系统、居住系统和科学仪器等所使用的材料十分重要。报告提出,未来4年,NASA将投资发展轻型航天结构和材料,使人类或机器人执行航天任务的成本更低,且更可靠、更高效。其投资将重点关注材料的轻型、柔性和多功能性等有利特性,包括轻型方案的发展,如混合层压板和复合非高压釜等。其他可能的投资包括特殊材料(如光学材料和自我修复材料)和柔性材料(如可扩展的材料)。

机器人和自主系统

某些航天任务系统必须在没有人员或地面控制系统的直接控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对此类航天任务系统而言,自主系统十分关键。随着载人或非载人航天任务距离地球越来越远,在太空中的滞留时间越来越长,所利用的技术或系统也越来越复杂,航天任务将需要更多的独立性或自主性,以便更加高效、安全和可靠地运行。未来4年,NASA在自主系统领域的投资将主要集中在宇航员自主操作技术、系统自主管理、自主交会与对接、自主机器人。

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

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通常都需要补充消耗品,而不能完全利用废弃物生产氧气、水分和食品等关键要素。随着人类航天任务逐渐超越低地球轨道,补给生命保障系统的机会将大大减少。人类航天活动越来越需要闭环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报告提出,未来4年,NASA在此领域的投资将主要用于:空气再生、水回收、废弃物管理和居住系统。力求实现生命保障系统中75%的氧气来源于氧气再生,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可在不同的机舱压力下运行,50%的水是从多种废水流中再生的。

太空防辐射技术

人类在迈出低地球轨道执行航天任务时,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和防护技术应对太空辐射。报告提出,未来4年,NASA将致力于改进太空辐射风险评估模型,以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太空辐射的影响;还将投资开发辐射降低与监控技术。NASA将利用生物化学手段、多功能材料和有效的屏蔽结构降低太空辐射,还将投资太空辐射报警系统。

科学仪器与传感器

科学仪器与传感器包括天文台、遥感仪器和原位传感器。天文台技术对太空望远镜及天线的设计、制造、测试和运行十分关键。报告提出,在此领域,未来4年的投资将主要集中于大型反射镜系统、结构与天线。拟投资项目包括X射线反射镜、轻型反射镜、紫外线涂层、分段式反射镜、被动式超高稳定性结构、主动式超高稳定性结构、望远镜及其吊杆的安装结构等。

遥感仪器与传感器是对电磁辐射、电磁场、声能、地震能及其他物理现象极为敏感的元器件、传感器和仪器。未来4年,NASA将投资开发高功率、高分辨率、高耐久性、低成本和低重量的遥感仪器和传感器。还将致力于开发探测器和焦平面、微波/无线电收发组件、激光器。其中,探测器和焦平面领域的投资重点是大幅面阵列;微波/无线电收发组件领域的投资重点是雷达收发组件、毫米波低温低噪声放大器;激光器领域投资重点是多频脉冲激光器。

进入、下降与着陆技术(EDL)

报告提出,未来4年, EDL技术领域的投资主要有: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热防护系统、烧蚀热防护系统,充气式柔性热防护系统。

重要技术

未来4年,NASA还将在发电技术、热控技术、保障宇航员健康的相关技术等重要技术领域进行技资。

发电技术

随着航天任务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执行时间越来越长,离地球和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远,发电技术的发展非常关键。发电系统将向着功率更大、重量更轻、更加耐用的方向改进。这些改进将有助于提高航天任务执行能力,也使远远超出近地轨道的新科学与探索任务成为可能。目前,NASA投资了25个太空发电技术研究,包括化学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裂变产生的能量进行发电的技术等。未来4年,NASA可能的投资领域包括高性能光伏阵列和2千瓦端-端裂变。

热控技术

所有的航天任务都需要热控系统。有效的热控系统能够提供三项基本功能:热量采集、热量传输和散热。热控系统的改进能够提高系统本身的可靠性、有效性,降低系统重量。目前,NASA投资了19个热控系统项目,包括热量采集技术、热量传输技术、散热技术,以及主动和被动热控技术等。在热控系统领域,未来4年,NASA还可能投资地面-飞行隔热系统、带有精确温度控制的高密度流散热技术、蒸发散热技术和可变散热器等。

保障宇航员健康的相关技术

维持宇航员健康和状态,不仅是载人航天任务所需保证的必要的安全因素,也是航天任务本身成功的关键。目前,NASA投资了23个与宇航员健康问题相关的项目,包括医疗检查技术、太空医疗保健和行为健康、在太空中诊断和医疗的能力等。未来4年,NASA潜在的投资规划包括穿戴式计算和生物医学传感器、人造重力医疗器械和虚拟治疗师等。

补充技术

补充技术投资既力保那些可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的技术,也涵盖了可能在未来20年内投入实用的技术。

先进太空推进技术包括束能、高能量密度材料、反物质和先进核裂变推进等技术。虽然NRC认为这些技术是颠覆性的新技术,但它们在未来20年内不可能出现。NRC建议给上述及其他技术成熟度低、风险极大的技术以低水平投资,将其列为补充技术。

一些信息技术,如语意技术、智能数据理解以及协同科学与工程等,都被纳入补充投资,虽然这些技术能够促使当前技术进步和受益,但NRC却指出这些技术的大部分研发工作正在由工业界进行。这些技术被纳入补充清单中并非由于技术成熟度不足,而是由于需要NASA投资的水平很低。

发射和地面处理技术也在补充清单中。这类技术取得进步不仅可以直接增强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成本。这一领域中,技术对任务寿命周期成本起到主要作用,主要技术包括:

*发射台上,运载火箭、航天器和有效载荷硬件的运输、组装、集成和处理,包括发射台作业。

*发射处理基础设施及其支持未来作业的能力。

*靶场、人员和设施安全能力。

*发射控制与着陆作业,包括天气、飞行人员的恢复、飞行硬件,以及返回样本。

*任务集成与控制中心的作业,及基础设施。

*降低地面和发射作业对环境的影响。

地面与发射系统的处理存在一些挑战,如降低维持和运行地面控制与发射基础设施的成本,提高安全性,提高向地面控制与发射人员提供的信息的时线、相关度和精确性。NRC指出,先进技术可为解决这些挑战做出贡献,但认为管理实践、工程和设计是取得进步的更有效手段。

《NASA战略航天技术投资规划》(NASASSTIP)的几大支柱中,补充技术是一些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这些技术既不在NRC 16项最高优先级技术中,也不在NRC 83项高优先级技术中。NRC一直认定这些技术有可能使任务性能、寿命周期成本或可靠性取得较小进步,但能够广泛使用,对NASA未来项目和任务非常重要。

结束语

核心技术、重要技术和补充技术支撑NASA内外利益相关者的目标,报告将这些目标归纳成为具有4个支柱的框架:

支柱之一:扩展并支撑人类在太空的存在和活动;

支柱之二:探索太阳系的结构、起源和演进,搜寻过去和现在生命存在的迹象;

支柱之三: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

篇2

嫦娥三号预计12月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在报告中称,自上次举办国际宇航大会以来,经过17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拥有在轨飞行器105个。系列火箭已经发射181次,成功率达95%以上,尤其是两次举办国际宇航大会的17年间,系列运载火箭成功率高达98.6%。

许达哲说,在深空探测中,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即将于12月发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也在研究火星探测计划,并希望借助深空探测任务,进一步丰富对地球的认识,同时通过航天技术发展,带动和提升国家的工业整体水平。下一步我们在突破航天核心技术的同时,还要研制更多的各类应用卫星,在卫星应用、空间设施建设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将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城市管理、灾害应对、交通管理等,便利百姓生活。同时,航天技术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和提升,推动人类生活更加智能、便利。

中国在进行重型火箭论证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胡亚枫在报告中称,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在空间技术方面继续实施月球探测等重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开展重型运载火箭等专项论证;在空间应用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卫星应用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卫星应用规模和水平,促进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日地空间探测等空间科学研究,提升空间科学研究水平,加强空间科学科普教育。

胡亚枫强调,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继续加强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在空间科学研究、卫星应用与数据共享、载人航天、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人员交流与培训I等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倡导空间运输快速反应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报告中展示了航天科工创新发展理念,他提出促进航天技术进步五方面设想。

一是研发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二是开发低成本、高可靠固体运载器,实现卫星的按需发射,将发射时间压缩到数天以内,发射成本比目前的水平再降低20%左右,竞争优势将十分明显。三是研制微小型卫星星座,组建及应用微小卫星星座有可能成为空间技术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四是开发临近空间资源。五是推进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高红卫指出,随着全球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市政管理、资源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航天要进一步加大技术转化,为民众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中国全面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力、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报告中称,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于2010年9月启动实施,三年来,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经完成载人空间站工程总体和主要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货运飞船、五号B和七号运载火箭等主要新研飞行产品的关键技术攻关、试验验证和产品试制,新建的海南航天发射场等系统也正在按计划推进,工程整体进展顺利。

王兆耀表示,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空间站研制建设阶段,并完成了载人空间站的论证工作。在中国空间实验室与空间站建造与运营阶段,中国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寻求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成果。例如:在技术方面,可以进行联合方案设计和设备研制;在空间应用方面,可以开展联合科学实验和载荷搭载试验;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方面,也可以探讨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总之,我们愿与各国一起,为共同推动世界载人航天技术发展而努力。

启动7个空间科学先导专项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吴季在报告中介绍,2010年,中国科学院在“创新2020'’规划中,明确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在规划中,设立了7个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分别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实践十号、量子科学试验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夸父计划、空间科学卫星背景型号研究和空间科学预先研究。

这些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研究内容覆盖了从科学思想的提出到获取科学成果的全过程。包括开展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创新概念研究和相关探测技术预先研究,空间科学卫星关键技术研究,空间科学卫星的研制、发射和运行以及科学卫星上天后的科学数据应用,构成空间科学任务从孵育、前期准备、技术攻关到工程研制、成果产出的完整链条。

来自合作伙伴的和声

篇3

关键词 航天固体动力 军民融合 发展模式

纵观世界各国国防工业发展历史,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不仅是潮流和趋势,也是国防军工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航天固体动力作为国家战略核威慑力量的重要支撑,是国防军工核心能力的重要单元,也是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形势,如何构建以航天固体动力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是当前亟须深入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国外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国外军民融合发展较成功的航天固体动力企业主要有美国ATK公司、法国斯奈克马固体推进公司和火炸药公司,德国拜仁化工公司。其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较强管控能力,建立了适应自身技术创新研发体系、资源配置方式及业务拓展模式,军民融合发展较为成熟。此外,美国私营航天企业SpaceX公司作为后起之秀,凭借高性价比的航天运载系统产品,打破了长期由政府主导的航天活动局面,取得了美国航天发射市场重要份额,创造出新的航天发展模式。综上得到以下启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有效支撑,要立足于核心技术,不断提升系统集成及产业链延伸能力;当前国内固体动力单位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侧重于单个产品技术转移应用的开发,总体竞争力不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推行军民基础资源开放、共享的配置模式,发挥集团内部的协同效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在开放融合的文化体系下,高效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二、国内航天固体动力单位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航天固体动力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呈阶段性特征。1981年~1990年期间,四面出击起步阶段,由于短缺经济、竞争程度不强,民品种类多,涉及领域广,呈现“散、乱”特征,部分产品生产由“作坊式”向批量化转变。1991年~1999年期间,军民分线成长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竞争增强,由单一军工型向军品、民品共同发展转变,民品发展较弱、规模小,尚未形成支柱。2000年~至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阶段,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民品成为经济收入重要支撑,逐步退出规模小、盈利弱的产业,集中发展壮大核心产业;围绕主导产品成立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运行,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二)发展特征

国内从事航天固体动力研发生产有十几家单位,与航空、船舶等军工企业实现军民产业深度融合不同,由于航天固体动力专业性强,除少数产品外(如增雨防雹火箭),没有直接产品可向民用领域转化。固体动力涉及技术领域广,通过核心技术延伸拓展,克服航天特种技术向民用通用技术转化、航天小批量生产向民用规模化生产转化的障碍,形成了极具航天技术应用特点的民用产业。因此,技术是航天固体动力的军民融合点。此外,航天固体技术融入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是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发展中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航天固体动力军民融合还在民层次上,高新技术转化步伐还不快、带动民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能力还不强、更谈不上通过民用产业发展支持军品产业发展。主要在于:

(1)现行体制机制仍偏重于行政事业条块管理,弱化了公司法人治理;上级部门按业务归口齐抓共管,业务管理较为具体导致基层能动性不足且管理成本高。集团内部相同板块业务隶属于多个法人单位,资源优化配置不畅,战略推进上难协同。

(2)航天固体动力的军品产业是在军方对武器装备需求的指导下形成,在有限竞争环境下产品研制生产具有系统性强、保密性高、研制技术难度大、小批量生产等特点。因此,市场化、产业化及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经验少。民用产品产业化过程一般历经民技术开发、二次开发转移、成果应用产业化等阶段,前期投入大,周期长,产业化规模和效益有待提升。

(3)投资经营主要依靠自主投入方式,未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缺乏转型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风险管控体系,尚未形成适合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融资环境。

三、航天固体动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

以国内某技术实力雄厚、配套完整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研究院为例,进一步阐述航天固体动力军民融合发展框架在体制建设、机制运行、产业发展、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操作。

(一)体制建设

顶层统筹军民资源。结合国家关于指导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方针政策,从院级层面设立专职军民融合协调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以“有限相关多元”为原则,系统策划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合理设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做好产业发展分工布局等工作。

实行军民差异化管理。军品任务承担主体一般以厂所等保军单位为主,管控注重于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方法的完善、技术创新和完成航天重大工程任务的能力提升。民品运营主体以专业公司为主,通过股权调整,将各专业公司股权向院级实体公司集中,形成以产权为纽带集团化管理,有效划分与界定与下属公司间的权责,使公司法人治理得到较大限度发挥;管控实质由行政级别管理转向出资管理,发挥董事会作用,缩短管理决策链条,提高面向市场快速反应的投资决策、市场营销、资本经营能力水平。

搭建军民技术二次转化应用平台。以专业工程应用中心为载体,重点建立技术输送和利益共享两个渠道,搭建军民技术二次转化应用平台,使总体单位和军民结合专业研究所的研发中心的固体动力核心技术能够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专业公司有效结合,达到技术的二次转化和利益共享。

(二)机制运行

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并完善决策效率高、执行力强、监督有效、责权利明确的,以资产为纽带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母子企业集团是军民融合体制创新的目标。核心是以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为手段的战略管控,强化集团在目标考核导向、重大事项控制、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项目决策孵化阶段,军民结合厂所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专业公司的领导层共同承担技术在资源转移和资金投入的决策风险,以“谁决策、谁负责、谁受益”为原则,通过责任令或承诺书等目标约束,实行荣誉激励、虚拟股权激励;技术转化成果应用阶段,隶属于军民结合厂所的工程应用中心承担着技术转化应用的风险,以技术研发进度为约束,通过技术人员教育培训机会、学术荣誉和项目奖金、技术团队植入、成果约定未来的受益比例回报等方式激励。产业化阶段,专业公司承担市场经营风险,以成果的市场价值实现为约束,对生产和销售人员,按劳动分配与业绩挂钩的原则,实行薪酬奖金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奖励。

四、政策建议

篇4

【关键词】航天工业;人制策略;人制管理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的加快,各行各业的发展道路也有了根本上的改变。在我国经济建设之中,航天工业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航天企业的地位在不断的上升,并且,随着我国加大对于太空的探索,航天企业所发挥的价值越来越高,做好航天企业职工的管理工作,是航天企业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各级航天企业要充分认识职工思想管理工作内容开展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寻找科学有效的方式,积极的增强航天企业职工的人制管理策略。

1.航天工业人制管理策略思想体系

笔者参考中外当代管理理论知识,结合当下航天工业的管理经验,认为人制管理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当代航天企业的管理水平,不仅可以提高航天企业的自身发展,还可以增强航天军品的各项科研工作。

1.1人制管理中“人”的含义

当下的人制管理思想体系研究中,其中的“人”,指的就是具备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的劳动人员,也就是人才,人力资源。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最主要的能动因素,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生存的中流砥柱,是最复杂的因素。

1.2人制管理中“制”的含义

人制管理中的“制”,指的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运行制度、规章制度等等,“制”是生产关系各个要素的本质内容。

1.3人制管理策略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人制管理策略的核心内容,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点,以人创造“制”,以“制”管理和规范人的各项行为。“人”和“制”是相铺相成的,更是互相约束的,更多更好的“人”才可以创造更加科学的“制”,科学的“制”才可以造就更多更好的“人”。

2.航天企业员工的思想管理

一个企业自身的文化和员工的联系,从表面来看,明显是浅显易懂的方式,在当下的航天企业管理之中却没有得到正确的执行贯彻,还有可能是因为其他的原因造成了航天企业员工的思想管理上出现错误的倾向,有以下几点。

2.1航天企业将员工当作是被动接受者

传统的航天企业都简单的将员工理解为是需要被改造的,更有甚者,将员工当作是被洗脑的目标。过去的企业将某人的思想制作一本书册,企业的员工每人一份,要求员工铭记于心。这种企业文化的宣传方式,是非常极端不可取的,可以反映出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内心深处具有旧社会的封建专制思想,这种带有封建思想的企业文化是非常可怕的。

2.2企业扼杀天性,不考虑价值观并存的现实规律

目前的社会处于一个创新转型期,划时代的观念和思想应运而生,社会阶层的每个人员和社会本身具有的共同作用,将会造成每个个体之间所具有的多元文化价值。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企业文化绝对不可以强求企业内部的所有人员都具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航天企业的人制管理要遵循“以人管理”策略,应该尊重企业文化中的每个个体,认识和接受企业文化个体认识上的差异,只要企业的整体文化思想和企业员工的思想整体不违背,就要保持尊重,如果企业员工和企业文化存在相互违背的事情,企业必须要加强引导,只有依据企业文化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才可以保证企业文化正确的建设目标,从而,在整体上,达到增强企业文化的归属感。

3.航天企业人制策略管理的实施办法

3.1航天企业管理层要以身作则

航天企业要提升管理层的素质,要将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打破。航天企业的管理层要为企业职工树立楷模榜样,要具备优良的品质和形象。因为只有企业内部的管理层自身的素质足够的强大,才能够给企业的职工作为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目标。所以,航天企业的管理层要做好带头工作,日常工作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只有如此,职工才会自觉接受管理。

3.2构建“人制管理”完整体系

“人制管理”将企业当作一个由人、物、财、信息等诸多要素结合的复杂体系。运用体系工程管理的核心思想,进而调节“人”和“制”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是其本质内容。航天企业的发展思路是“用能人,多拓展,创新科技,多元化经营”。

4.结语

当今的时代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当今社会各项机能逐渐的趋于完善,传统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企业发展。科学有效的实施“人制管理”,构建完整的管理系统,管理层做好带头工作,发扬创新和实践精神,才能提高当下航天企业的自身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席文启,刘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论[J].水木时代北京图书中心.2012,(03)1819

[4]马博涛,李江南.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8):2830

篇5

1.强化需求牵引,以应用为中心推进航天产业发展

加强技术和理念创新,加速产业融合,延伸航天产业链。把握国内国际市场重大机遇,加强天基信息系统与地面信息系统的融合,形成基于天基信息参与支持下的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使航天技术、天基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共同创造新的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航天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在产业链延伸的同时确立产业链优势环节和地位。

大力培育新兴信息服务业态,推动示范应用。结合国家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相关精神,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产业化重大项目,充分发挥航天技术在信息安全、信息消费中的突出作用。规划并落实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

完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方针政策,制定、推行北斗产业的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及统一接口协议。借助“宽带中国”战略,推动卫星宽带产业发展;扶持卫星通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卫星遥感业务化一体化应用,形成统一的数据管理与应用政策,构建国家卫星遥感信息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探索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及应用的商业化发展途径,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的牵引,加速卫星遥感产业化进程。

2.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结合

基于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强化系统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的主导能力;大力支持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鼓励配套企业围绕创新链需求提供配套支持。确保形成从原材料和部件产品到航天器系统,从基础技术到系统解决方案贯穿整个产业体系的完整创新链条。

推动技术创新路线转变。推动航天型号研发从以前的单项技术创新为主向系统级、体系化集成创新转变,形成以系统创新为牵引、以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的良好格局。推动从以前面向性能指标的技术创新为主向面向宇航型号全寿命周期的能力创新转变,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用户好用、喜用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创造应用价值,更加注重流程创新、工艺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创新。

3.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创新体系,打通协同创新利益链条

加强顶层规划,提高产学研合作层次、深度和效率。鼓励共建研发机构、技术同盟等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设立各类基金,推动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的结合。依托重点企业,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路线选择、各类要素创新配置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协同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的分工界面,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对接中双向枢纽作用,建立完善利益协调、输送机制,保障各方利益和积极性。

4.推动军民融合模式创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以满足国家军事斗争准备和能打胜仗为根本出发点,谋划产业层面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推动传统航天企业探索实践军民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加速面向国防装备保障和产业增长需要相结合的强大防务集成商转型。加快市场准入和认证机制改革创新与服务创新,规范市场准入条件,促进多元化主体进入航天产业领域,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航天型号科研生产领域;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提供政策、信息和相关咨询服务。

二、后续发展建议

篇6

1957年,苏联研制的世界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成功进入轨道;12年后,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

人类将探索的脚印一步一步地向宇宙深处拓展,与此同时,航天技术的发展正在为增进人类的福祉做出独特的贡献。

在中国,航天事业成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并且已经初步构建由遥感、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组成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

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背后的经济利益考量,无疑会引起各类企业的关注。关于航天经济市场化运营,以及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事实却是真正能进驻该领域的民营企业少之又少。

“市场化可以通过竞争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使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看来,垄断会造成市场失灵,仅仅为个别垄断企业带来差额利润,损害用户和国家的利益。

CEI: 目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

吴季: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航天事业长期以来一直由应用需求牵引和驱动,比如气象、灾害、应用广播等。但当这些应用的需求满足以后,对航天系统的驱动力开始逐渐减弱,需要出现新的驱动力。

纵观目前国际上的航天发展,比如美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他们的航天事业往往都有4个方面的驱动力,即民用卫星、军用卫星、科学探索卫星、载人航天活动。而对于中国来说,在这4个方面,民用卫星、军用卫星、载人航天活动这3个方面我们都发展得非常不错,只有科学探索卫星是目前的一个短板,也是我国刚刚开始涉及的一个领域。

CEI: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短板?

吴季:科学卫星需要一定量的经费,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航天事业发展之初,更多地应该考虑发展应用层面上的东西,这是很多已经具备航天能力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问题,比如印度、巴西。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欧洲等国家在航天事业起步的时期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他们在发展应用卫星的同时,就拿出了一定的经费去覆盖科学卫星这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我国也开始有了科学卫星的计划,一方面因为一个经济体量达到全球第二的国家应该为全人类的基础科学事业做一些贡献;另一方面也需要这样一个创新领域,为航天技术和更广泛的技术产业提供新的驱动力。未来国家会逐步增加科学卫星方面的投入,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空间科学在整个空间活动中所占的比例。

CEI:科学卫星会在经济方面带来什么样的收益?航天事业带动经济发展前景怎么样?

吴季:科学卫星对经济产生的作用是比较长远的,不可能马上产生经济效益,也很难说出具体能产生哪些经济效益。马上就能起作用的是应用卫星。科学卫星主要是探索前沿的科学理论和突破,满足的是人类寻求知识的需求。当然,这些贡献很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比如10年、20年,甚至30年后转化为生产力和新的技术。

从整个航天事业来看,简单地将航天事业看成是一个常规的民用经济体,比如交通、电力等是不正确的。航天事业可以带动经济,但往往通过间接的方式,直接的经济效益不能作为衡量航天事业发展的唯一标准。

航天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有很多特色是别的行业所没有的,比如政治性和对国民的激励作用。将中国的宇航员送上太空就具有重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可以带动中国梦的实现。再比如在航天领域搞国际合作也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可以配合国家的外交政策,并作为国家的外交策略。

CEI:你认为民营企业参与到航天经济领域,效果会如何?

吴季:我本人非常同意市场化,市场化可以通过竞争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使用户有更多的选择。相反垄断会造成市场失灵,仅仅为个别垄断企业带来差额利润,损害用户和国家的利益。

市场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但事实上,目前中国的航天事业很少有民营企业参与进来。这是由于航天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上天的卫星数目有限,一年也就是十几个到二十几个,而这些卫星各有不同,所用零部件的重复又很少,也就是说不属于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同时,生产和发射卫星都有很高的风险,这种特点的产品,民营企业很难支撑。

但是,发展市场经济是国策,同样,卫星的用户也希望能够有所选择,并确保质量,价格合理。这些都要求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向市场化方面逐渐推进。比如可以从原材料、元器件开始。目前这个进程正在进行当中。

值得肯定的是,卫星应用的地面设备,比如直播电视的接收设备、导航定位设备等,已经完全市场化了。

CEI:和中国情况相比,国外航天经济的市场化进行得怎么样?

吴季:国内的情况刚才已经说到。国外的情况要好一些,比如美国在军用航天领域已经完全采用了采购制。

在民用航天领域,美国航空宇航局(NASA)在10年前曾经设想进行改革,但是从美国阿波罗计划时期建立起来的机构庞大,改革受阻。之后采用了有选择的市场开放,包括载人航天的运载领域等。

欧洲比较注意利用市场机制,但是由于欧洲空间局是一个多国参加的联合组织,其经费的投入必须满足按各成员国投入的比例返还,因此选择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为了保证国防工业的相对集中,各国政府也需要重点支持少数国有大型企业承担航天项目。

CEI: 你对中国航天经济的发展作何展望?

篇7

过去的痛苦即是快乐。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航空vs航天

先来解释一下航空航天专业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实,航空和航天有很大区别。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天器和航空器。

举个直观的例子,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还有,动力装置不同。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除此之外,在飞行速度、工作时限、升降方式等多方面,航天器和航空器都有差异。所以,航空航天类既是一个整体,两者又要独立对待。

前景篇

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无论从军事国防还是经济国力上讲,都有着中流砥柱的地位。

从军事意义上讲,在现代战争中,空战已经占据着主导地位。像军用飞机、导弹、航母这些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指标,和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从经济意义上讲,航空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因为航空航天产品往往综合了许多高、精、尖的先进技术。在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仅对航空航天事业是意义重大的,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另外,航空航天中像民用机这样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如大型客机。

就我国现状而言,航空航天水平还很落后,尤其是航空业,战斗机主要还是依靠国外进口发动机。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在最新的调查中,航空航天专业已经成为最被看好的专业之一。

学习篇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4个专业。第一个专业做的是飞行器的总体设计,包括外形和结构设计;第二个做的是飞行器动力装置和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属于核心技术;第三个在于“制造”,对飞行器的零件加工与成型工艺、装配工艺独成一门;第四个是学习民用领域的热能利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到了研究生阶段还要深入学习航空航天环境模拟与控制系统设计、航空航天生理和生命保障。但要注意的是,航空航天并不局限于这几个专业,它更包含像信息、能源、制造等的技术综合。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简单地讲,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最主要指的就是对飞机、导弹等飞行器的设计。这个广泛的概念既包括飞行器整体的设计,也包括飞机的结构设计与研究。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肯定不像网上的军事迷个性化地画一些飞机设计图那样简单有趣,而是需要在十分深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综合一切实际因素进行最优化设计的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参与飞行器总体和部件设计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学生对数学、物理、力学等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飞行器动力工程这个专业从广义上讲就是能源动力工程,而对于航空航天飞行器来讲,就是飞机和火箭上的发动机。航空发动机是提供飞行器所需的动力装置,被称为“飞机的心脏”。 对于一架飞机而言,往往发动机的成本占了飞机总成本的一半,而发动机的制造技术又是飞机制造中难点中的难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飞行器动力装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机械工程设计、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飞行器动力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必备工具。

飞行器制造与工程能够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不一定能够制造出来。因此,许多关键技术的制约瓶颈不是在设计能力上,而是在制造能力上。制造能力越强,可设计的空间就越大,技术水平就越高。制造技术不仅仅制约着飞机制造行业,更影响着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就是标志着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的制造能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制造工程基本理论和飞行器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飞行器制造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对飞机机械原理感兴趣,希望做一名飞机设计师,这个专业就适合你了。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航空、航天环境模拟及控制、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在民用领域从事热能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航空航天生理、空间环境工程、热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人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体来讲,航空航天专业普遍对力学和数学、物理的要求非常高,这些课程往往比较难。更因为是工科,因此学生的课程学习会非常繁重。也就是说,如果考生的数学、物理基础不好的话,很难学好这些专业。

篇8

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指出,经粗略估计,北京约有16万“蚁族”,生活在高校周边或人口流动聚集区。这些人月平均工资为4133元,低于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4672元(2011年度),该群体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及以下”的占到67.8%。

数字解读:“蚁族”概念提出者、青年学者廉思认为,从“天之骄子”到“蚁族”,中国的高等教育机制负责筛选社会精英的作用已然消失。让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不现实;从事低端或纯体力劳动,又不符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事实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保证所有成员的成功。所以,成功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让弱者能得到一定的安慰,而不至于对成功者乃至社会产生怨恨。

390亿或撬动4000亿

数据显示,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人民币390亿元,主要用在技术研发、样品研制、飞行产品的生产,试验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大量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的消耗。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显示,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产生7元~12元的回报。这意味着390亿元载人航天工程或将催生4000亿元左右产业空间。

数字解读:木糖醇口香糖、有机菜品、运动鞋鞋底、数字高清电视这些都来源于载人航天技术。分析师说,从经济规律和国外的经验看,航天等偏军用技术的发展,不仅会带动中国的军工和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等产业,还会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更广泛地运用到民间领域,诞生更多类似北斗导航这样的民用产品。

数万亿

数据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并且还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据估算,如果对这些耕地进行修复,需求资金将要数万亿元。再加上我国目前土壤污染底数不清、土壤修复相关法律和标准缺失,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任重道远。

数字解读:与大气和水污染相比,土壤修复显得更加困难。与一些有机污染物不同,土壤中的重金属无法降解,与土壤分离难度非常大,修复非常困难。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控制源头污染。须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相结合,千万要防止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之路,这也是目前我国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

百万吨

2012年中国三大主粮进口猛增。据海关总署统计,玉米进口521万吨,同比增长了197%;小麦进口369万吨,同比增长195%,超越2005年的354万吨。稻米进口231.6万吨,同比增长了305%,这也是12年来稻米进口量首次超过百万吨大关。如果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计算,自给率很高的中国三大主粮品种均有可能步大豆的后尘。中国的粮食进出口政策向来以“调节余缺、调节品种、保持适量进口和出口”为宗旨,但从实际调控结果来看未达目的。

数字解读:根据中储粮的公开说法,2012年粮食库存增加量远远超过净进口增量。这说明,中国谷物进口激增的原因不在于“缺口”而在于“价差”。中国的粮食进出口政策秉持“调节余缺”的思想。但以低价格出口粮食,一直是发达国家争取国际贸易主动权的常用手段。

七成

篇9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

冷战结束之后,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更加活跃,合作水平更高,范围更广,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可以归纳为“合伙企业”、“资产共享”、“以货易货”、“超级市场”以及“培训学校”五种模式。

“合伙企业”模式:合伙企业是一个经济概念,指两人以及两人以上按照协议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合伙企业具有财产共有,责任连带等特点。顾名思义,在载人航天领域,以“合伙企业”模式开展的国际合作主要指参与合作的各方,多是具有一定航天技术的国家,通过联合投资、明确分工,共同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载人航天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就是“合伙企业”模式的典型案例。

“资产共享”模式:“资产共享”模式是指国家通过“相互利用空间设施”的方式进行合作。此前,各国采用“资产共享”模式进行了多次合作。1988年,苏联同法国签署载人航天合作协议,规定法国向苏联“联盟号”间站派驻宇航员进行太空活动。1993 年,美俄签署协议,由俄罗斯向美国提供“TM 号”宇宙飞船,作为美国“自由”号空间站的救援飞船。

“以货易货”模式:所谓“以货易货”模式,就是各主要航天强国根据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交换太空技术以及应用成果的方式进行合作。例如冷战时期,苏联与澳大利亚就曾达成协议,交换外空科研数据并进行人员交流。

“超级市场”模式: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涵盖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等多个领域,数量多,价值大,恰似商品玲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对太空科技成果有需求的国家根据自身需求,同航天强国进行合作,从强国的航天成果“超级市场”中寻求引进相关技术产品。这种客观存在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超级市场”模式在未来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培训学校”模式:载人航天领域的培训学校主要是先进航天国家在国际协议允许的范围内为其他国家传授航天技术和培训航天员。冷战时期,苏联的加加林航天中心曾经为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东德的宇航员提供培训。在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为提高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效益,也先后培训了韩国、中国等国家的宇航员。

显而易见,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各有特点。不同合作模式的准入门槛各异,合作方式有别。在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中,“合伙企业”以及“以货易货”两种模式要求参与合作的国家具备一定的载人航天科技水平,拥有一定规模的太空设施,可以独立承担分工并有能力获取可供交换的太空科研成果。而针对尚未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国际合作往往或是通过“资产共享”模式“借用”或者“租用”先进国家的空间设施,或是通过“超级市场”模式购买先进成果,或是通过“培训学校”模式吸收先进经验。

除此之外,五种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模式的运作方式不同,风险与收益也有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大部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均涉及到敏感技术交流乃至技术转让,因此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信息和国家安全风险。载人航天工程具有政治经济安全等战略价值,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竞相争夺的制高点之一。当今世界的载人航天工程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投资,国有机构或企业运作,具有浓厚的政治背景。这就决定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大多发生在政治关系稳定密切的国家之间,合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间政治关系的走向。

中国载人航天合作的战略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大国,有能力同世界各国开展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2012 年 6 月,中国“神舟九号”成功完成与“天宫一号”空间站手动交会对接、自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度迈上新台阶。在随后的新闻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强调“中国将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透明开放的原则,积极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认识到同美俄相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技水平尚处在较低水平,航天产业资源转化能力、市场化能力和产业技术能力不强,削弱了中国航天的总体竞争力。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也面临着投资风险加大、技术攻关难度提升等问题。为此,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王兆耀曾表示,中国希望未来在“技术合作”、“太空应用”、“航天成果”以及“航天员培养和联合飞行”等方面重点开展国际合作。

具体而言,在航天科技方面,尽管中国已经掌握了载人飞行、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但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太空行走,以及航天科技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同美俄等国存在巨大差距。目前,中国正处在从运营短期空间站到建立长期空间站的关键时期,在火箭发动机等关键技术方面也有待更进一步突破,在对地观测、航天医学、材料加工、生物技术、天体物理以及太空环境等多个领域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因此,中国需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借鉴美俄等先进国家的载人航天领域的经验,促进本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

在载人航天工程投入方面,中国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投入同美俄等国家相比仍然有限。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在 2009年的报告显示,当前世界上各国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分担投资与风险,提升航天活动的经济收益。目前,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仍然主要以国家投入为主,自1992 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起,中国在该领域已经投资接近400亿元人民币。尽管这一投资规模远远低于美国和前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较低水平。同时,资金渠道单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国有必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多元化资源来源渠道,提升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效益。

载人航天工程是国家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科技和经济价值,更具有政治和战略意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推动载人航天工程,开展国际合作的背后都存在深层次的战略考虑。两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还以载人航天工程为平台,广泛开展同欧洲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争相提升国际影响力。近年来,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既令全球瞩目,也引起了部分国家的猜疑。因此,中国应当以开放的姿态主动推进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模式选择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为中国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多种备选方案。由于不同合作模式适用于载人航天的不同领域,准入门槛不同,收益和风险也有所差异,因此中国选择何种模式开展载人航天合作,需要综合权衡合作目标与自身情况,在合理评估收益与风险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合伙企业”模式:中国采取该模式开展国际合作,可以加强与他国交流合作,吸收他国的先进科技,同时也有利于以开放的姿态,化解国际社会部分国家对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无端质疑,有助于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风险方面,“合伙企业”模式要求合作参与方具有一定的资金保障与经济基础。参与合作的任何国家一旦因为经济原因无法确保投资,将导致整个工程陷入停滞。在合作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载人航天尖端科技的交流,因此,容易出现法律纠纷以及泄密风险。载人航天工程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国家间能否进行高水平的载人航天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间政治关系是否稳定,战略互信是否建立。当前,正是由于中美战略互信缺失,美国质疑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意图,阻碍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等大型合作项目。

“资产共享”模式:中国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已经拥有运营短期空间站的能力,通过共享空间资产的方式开展国际合作的条件开始成熟。采用“资产共享”模式参与国际合作,因可能涉及到诸如不同航天器交会对接等“高难度动作”,有较高的技术风险。同时,该模式涉及到载人航天器等核心航天科技的交流,需要明确的协议框架防范法律风险,以及严格的制度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目前,中国已经尝试以“资产共享”模式开展国际合作,中国的“神八”飞船上就搭载了德国的 SIMBOX 科研项目。

“以货易货”模式:载人航天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进行科学实验。据统计,中国自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已经通过载人航天活动取得了上千项科研成果,具备了开展“以货易货”的条件。中国同其他国家交换太空科研活动的成果,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由于这一模式主要通过科研成果的交换来实施,相比合伙企业和资产共享模式而言,合作方式简单,不涉及到联合投资与技术协作等高风险环节。该模式合作周期通常较短,因此可以抵御经济动荡以及国际关系波动等外部影响。但鉴于这一模式涉及到高水平技术成果交流以及交换,因此在合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相关国际机制,避免触犯国际规则,严格防范泄密等信息安全风险。

“超级市场”模式:在载人航天科研成果的“超级市场”中,中国既是“供货商”,也是“消费者”。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太空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可以向他国出售或转让以获取经济利益。同时,出于推动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考虑,中国也有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科研成果的需求。中国作为“供货商”参与合作,既有利于提高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收益,也有利于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风险方面,由于该模式不涉及到投资,技术协作等环节,仅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转让,因此,合作方式简单,合作周期较短,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较低;在该模式中,中国作为“供货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政治风险;若作为“消费者”,则需要充分评估国际关系波动对合作的影响,审慎进行合作。

“培训学校”模式:航天工程高度复杂,不仅需要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也需要先进国家的经验指导。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由于直接涉及航天员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更需要先进国家运营经验的支持。长期以来,美俄是世界上仅有的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因此也是国际社会仅有的载人航天系统培训的提供者。目前,中国成为了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独立自主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初步具备了提供载人航天培训的能力。中国开展宇航员培训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取合理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与合作方的双边关系,扩大国际影响力。在风险方面,尽管国际上相关经验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预防风险,但在合作过程中,仍要特别重视信息安全工作。

综上所述,中国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多方面的必要性。由于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五种模式各具特点,因此,中国载人航天应当在确定国际合作战略目标主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间关系等国际因素以及目标合作方特点等国别因素,衡量收益与风险,在此基础上具体选择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模式。

从短期看,由于目前世界尚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调整期,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还处在调整与重组的进程当中,因此,中国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应当慎重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合伙企业”模式,重点开展风险较小、具有一定经济效益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对于美俄等航天强国,可以择机以“资产共享”以及“以货易货”模式开展合作。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可采取“超级市场”以及“培训学校”模式,进行成果转让以及科技援助,提高载人航天活动的经济效益,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篇10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分支,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进入21世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处在经济增长期,尤其是中俄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与快速的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相关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支撑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因素

21世纪的前5年俄罗斯GDP平均每年以约6.2%的速度增长,充分证明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实力。支撑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

俄罗斯的国土和自然资源高居世界首位。尽管中国也以资源丰富、地大物博著称,但是中国的人口众多,从人均资源的角度来看,是远远落后于俄罗斯的。俄罗斯所有自然资源的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其中,俄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价值约为30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1.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估计,俄罗斯石油的探明储量高达202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天然气的探明储量47.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32%。据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测算,石油保障程度为35年,天然气保障程度为81年。

2.俄罗斯有丰富的水资源。俄罗斯淡水资源丰富,仅贝加尔湖就容纳了占全球地表淡水总量1/5的淡水。同时,拥有500多条通航河流,总长度可达30万公里,实际通航里程可达8万公里。如果全部水资源被利用,俄罗斯每年可发电2万亿千瓦时。因此,俄罗斯电力资源充足,不仅可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向独联体国家出口。

(二)俄罗斯科技潜力雄厚

前苏联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无论军事、核能,还是航天技术,其在众多科学领域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如今的俄罗斯依旧具有超强的科技实力,并且俄政府也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科技建设。提倡将科技应用到现实生产中,使其创造价值,增强俄罗斯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俄罗斯除了保证军事与航天技术的科技投入外,将高新科技、节能技术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列入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这将有利于协调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资源过度开发之间的矛盾。

二、阻碍俄罗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俄罗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出口

根据俄罗斯经贸部公布数据(见表1),不难看出2009年和2010年对外出口产品中燃料与能源产品分别占当年出口总额的69.7%和70.6%,金属及其制品分别占11.2%和10.9%。俄罗斯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俄罗斯连续几年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6%,特别是近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更加速了俄罗斯经济的增长。

(二)俄罗斯存在较长期进出口逆差

俄罗斯虽然能源大量出口,可是近几年始终是进出口逆差。主要是因为轻工业、纺织业、农业等行业出口相对十分薄弱,导致俄罗斯贸易收支的恶化,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大量的贸易逆差将使俄罗斯国内资源外流加剧,外债增加,俄罗斯对外债务1995年为126.7亿美元,到2009年上涨为479.4亿美元,成为了俄罗斯财政的负担。因此,政府应该设法避免出现长期的贸易逆差。通过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出口行业多元化。

三、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资源与环境问题

中国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俄罗斯相差悬殊,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低。耕地面积排世界第四,人均耕地面积排在第126位以后。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为130亿至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但国内石油需求与日俱增,2010年石油需求超过3亿吨,估计2020年达到4亿吨。矿产资源种类不全,有的储量不少,但品位低,开采难度大。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资源短缺的同时,资源破坏和浪费又非常突出。

(二)加大与各国经济合作,建立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

中国在21世纪初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又与东盟10国签署了自由贸易框架协议,此外与俄罗斯、古巴、印度、巴西组成了“金砖五国”。可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积极地在国际上建立起了自己的贸易伙伴关系。但是由于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欧洲市场,引起欧洲国家的高度不满,以及对美国贸易顺差急剧增长,引发美国国会的不满,并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中国应该妥善处理与各国贸易伙伴的关系,保障长期贸易关系的建立,进一步完善经济法制,改善投资环境,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传君,马蔚云.中俄经济转型与经济

发展比较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