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17 15:1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制度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绩效
新制度主义理论是比较前沿的战略管理研究领域,它能帮助解释许多经济人、理性前提失效的现象。本文从前沿的制度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会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借用制度理论的三大合法性支柱来解释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背后的原因。以期对现实中的企业,以及政府和NGO组织提供参考性意见,帮助其认清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工作。
理论与假设
(一)制度理论
战略管理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基础上的管理理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丧失解释力之后兴起的。它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增强了解释力;并顺应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度构成对行动主体策略行为而言的一个场景或者游戏规则,它约束行动主体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行为。但是行动主体在制度代表的游戏规则下仍然可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制度学派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无法用理来分析,它强调人的行为经常不受功利主义的驱动,而是在强制、模仿以及规范的压力下,更多地处于合法性的考虑,或是认知方面的原因而趋同(Meyer and Rowan,1977; DiMaggio and Powell,1983)。它还认为,理本身的选择偏好来自制度,而不是一种先验的、外在的存在。制度化的理性神话与制度本身的规范都以内生的形式,建构理的选择偏好(DiMaggio and Powell,1991;Thelen and Steinmo,1992;Hall and Soskice,2003)。
组织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从组织角度开展研究,适合于研究组织行为。尤其适合于针对复杂系统进行研究或者是针对因果关系不明确的系统进行研究(Scott,2001)。由此,以制度理论来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恰当的。
从制度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契约性义务。首先,社会允许企业使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并赋予企业从事生产性活动和获取权力地位的权利。因此,社会与企业间的隐形契约主张,社会对企业拥有要求权和控制权。由于企业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利益相关方显性契约和隐形契约构成的综合性社会契约的载体,所以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向其他对企业成功做出贡献的利益相关方负责。
其次,从绩效的表现角度上说,Gao(2007)根据1986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的三大可持续发展支柱:经济收入、环境完善性以及社会权益,将企业对其所在的微观环境造成影响分为三种绩效: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特别在社会绩效方面,主要衡量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CSR activities)所造成的绩效。
第三,Frances(2006)根据社会责任行为的投入接收方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分为四个方面:社会/社区的、员工的、供应商的、顾客的;Ruth等人(2007)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理论模型来解释社会责任行为的来源,认为每一个层次(雇员个体、组织、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参与者和利益群体都有三种主要的推动企业进行CSR的动机:第一是手段的(自身利益驱动),第二是关系的(考虑到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第三是道德的(考虑到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
本文所述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从J.Gao的定义中派生出来的,与形成环境绩效的环保行为相对应的,形成社会绩效的社会责任行为。具体而言,指的是企业对于内外部的其利益相关者所作出的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二)制度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如上所述,从制度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契约性义务。
在本文中,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超越了企业应有的经济的、技术的和法律利益之外的社会福利,侧重于企业为了获得其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认可而所承担的责任。
对企业的机会和行动构成制约的外部制度因素比较广泛(Scott,1987)。企业组织在适应其所处的长期制度环境的过程中,其结构、战略和行为上会逐渐变得彼此相似。这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合法性”(legitimacy)。合法性的意思相当于:因被接受而适宜,毋庸置疑的可信性等。这里,指的是社会参与者(social,actor)所接受或赋予的状态(Ashforth,Gibbs,1990),包括各利益相关者对组织所承担责任的期许和认同。企业的行为是否真正获得合法性取决于其表现是否符合这些期许或得到认同。
显然,消极遵守法定责任标准的行为虽然合乎法律,但未必有“合法性”,因为这可能不符合多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企业可以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准确、可信地向利益相关者传递其积极改善社会表现的努力,提高自身行为在某一即成制度、规范、价值或信仰情境中的合法性,从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支持(Suchman,1995)。
Kunal 等人(2008)通过提出制度理论上的决定因素将CSR的研究更加的理论化。他们提出了一个三力模型,将CSR过程为三个维度:认知维度(企业是怎么考虑CSR的,包括身份定位、合法性两个变量) ;语言维度(企业是如何来解释CSR的,包括理由、透明度两个变量);意动维度(企业是如何来做CSR的,包括姿态、一致性、承诺/保证三个变量),这不仅可以帮助理解企业的CSR,也提供了一个将CSR量化的框架,为CSR的测量和比较提供了依据。
(三)假设
1. CSR行为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是企业绩效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综合长期与短期利益之后获得的结果。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从20 世纪70年代至今国外已有100多篇实证文章研究了两者的关系,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以及没有相关性。已经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企业的环境绩效(CEP)与社会绩效(CRP)与企业的财务绩效(CFP)呈正相关关系(Abagail,2000;Bansal,2005;Mcguire,Sundgren,& Scheneeweis,1988;Waddock & Graves, 1997)。Jijun Gao(2007)用美国Kinder,Lydenberg,and Domini 公司提供的650家美国企业1991-2007年的数据,分析得出CEP、CRP 和CFP相关,并且,CEP与基于账面的价值相关性更大,CRP与基于市场的价值相关性更大。
笔者认为,CSR行为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正相关的,即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都是正相关的。这可以从制度的观点解释,是合法性的上升而造成的合理结果。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一个组织能得到的回报取决于其行为过程是否得当,能否获得外部各种因素的支持,而不仅仅是其产出的数量和效率。所以,社会责任行为作为企业的一个基本过程,必将会受到各种制度因素的影响。根据Ashforth & Gibbs(1990)对于合法性的定义,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是为了获得合法性。如上所述,企业可以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支持(Suchman,1995),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即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假设1a: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1b: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的社会绩效正相关。
2.企业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定义为企业向企业通过其战略陈述或者其他的显性方式对利益相关者所做出的承诺,承诺保持或提高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保证利益相关者能够得到期望利益。Lounsbury(2007)认为技术机制(比如绩效和效率)是嵌入在制度中的,是制度扩散的一种结果。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看成是制度扩散的一种结果,是一种为了适应制度、提高合法性的结果。企业通过战略陈述来表述自己将在可持续发展中作出努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影响实际CSR行为对最终发展的影响。
规制方面,这种行为是响应了政府法律法规方面的号召。如2006年1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总则第五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而后社会公众的监督,履行社会责任”。企业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向其利益相关者表明,自己是顺应所在的制度情境的,并且在所在的行业中,是遵守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其受到惩罚的风险越小,带给利益相关者一个较高的期望。由此,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对其的名声乃至产品和服务都给予较高的肯定。
规范方面,公司通过这种成文的方式将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表述出来,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机制来实行这一规划,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在实践过程中有理可据,还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和可以凭借的判断依据,从而降低了利益相关者的风险预期,提高了其对于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接受的程度。
文化-认知方面,企业通过主动地表示自身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打算,提高了在利益相关者之中的企业形象,并通过制度扩散机制,将这种形象扩展开来,使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得资源或者得到其他企业无法得到的发展机会,最终影响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形成可持续性。
假设2:企业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3.其他影响CSR行为的因素。笔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受到所在行业的制度情境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一种前因变量,而不是Calpbell所述的中介变量。例如,行业自律状况不同,或者国家的监管程度不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获得的回报可能不同。中国的重工业企业(如冶金采矿等)大多数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在社会责任的承担方面起着引领作用。它们是政府政策的首批执行者,也是利益相关者最先关注的一批企业。那么,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它们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得到更少的回报。因为大家已经把这种行为当做了它们“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企业经营活动;这些企业的CSR活动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带来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而利益相关者对金融行业的企业最关注的是它们为自己投入了多少,承担了多少责任。所以这些企业的CSR活动可能会带来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方面更多的回馈。为了减少行业对于所验证的因果关系的影响,本文将行业作为控制变量。
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根据Calpbell(2007)的研究,企业的经济状况是企业是否进行CSR行为的一个前因变量。企业规模造成了企业能够投入到CSR行为之中的资源状况是有限的,由于资源拥有规模效应,所以可能随着投入量的增加,其获得的绩效回报的增加速度也增加,所以需要将企业规模作为一个控制变量,防止其对于因果关系的影响使得最终研究结果偏离。
另外,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受到其是否在海外上市的情况影响。国外发达国家的CSR建设起步较早,如果想要进入国外市场,该公司的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活动会更加地频繁和正规化,这是为了获得国外市场的合法性而做的。所以,企业的CSR行为会受到其是否在海外经营、上市的影响。
总结以上三点,本文得到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和收集
本文选择2008年了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责任报告的404家上市公司(包括了深沪两市)报告,进行统一编码。数据来源主要为通过网络和采访取得。由于上市公司报表的规范性不一,报告完整度参差不齐,回收并编码过后,有效的数据共285份,形成285条被试。
(二)变量选取
1.自变量。关于CSR行为(CSR behaviors),本文从以下的四个维度选择了观测值:对供应商、对股东、对社会/社区和对员工(包括安全生产和员工福利两个方面)。经过因子分析,最终留下如下9个观测值来计算CSR变量:是否有工作安全补偿政策,是否制定风险规避政策,是否成立工会,是否有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慈善活动支出,是否有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否制定公平交易政策,享有员工福利的员工比例,年报记录的上缴税款。
2.因变量。关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从社会绩效(Social performance)和财务绩效(Financial performance)两个方面进行测量,由表1所示观测值计算得到。
3.调节变量。企业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Sustainable commitment of corporation’s development strategy)定义为企业在战略中是否有明确地向利益相关者承诺企业将致力于可持续的发展。由表2所示三个观测值计算得出。
4.控制变量。企业规模(Firm scale)由成立年限和企业人数两个观测值计算得到。行业(Industry)一项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对于行业分类的标准,对于样本的行业进行统一编码(以该公司收入最多的主营业务为准)。此外使用了数据“是否在海外上市”一项。
(三)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得到本研究的相关矩阵如表3所示。其中,CSR行为与财务绩效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社会绩效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证明了假设1b,但是没有能够证明假设1a。引起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截面数据,企业的社会绩效还在承受之前一段数据的影响,截面数据无法有效地解释这种前后的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CSR行为与公司规模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正好验证了Calpbell(2007)的研究结果。CSR行为同时和是否在海外上市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将是否在海外上市作为控制变量是正确的。公司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与CSR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这两者之间对于因变量的解释有重合的部分,这对最终调节效应的解释力度是不利的。
本研究根据Reuben和David(1986)、温忠麟等人(2005)提出的研究调节效应的步骤,采取强制进入法(Enter)进行回归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假设1a和1b来说,F改变显著性均大于0.1,但是R22≠R12,R52≠R42,说明主效应成立但是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战略研究客观因素太多且不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假设2来说,F改变的显著性系数均大于0.05,R32=R22,R62≠R52,说明假设2部分不显著成立。
从表5中可以看出,加入交互项之后,CSR行为对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作用较为显著地变大了;CSR行为对于社会绩效的负相关作用也较为显著地变大了。说明调节变量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
结论及研究展望
(一)结论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对社会绩效是负相关关系;企业战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程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呈正向调节的影响。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截面数据对于企业战略层面的行为和实际绩效之间的影响的因果关系解释力度不够;文章中检验的社会绩效很可能是一段时间之前的CSR行为所造成的结果,CSR行为产生影响的时间可能比较长。
第二,企业战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可能被利益相关者看作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所以其和CSR行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调节作用不是很明显。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假设前提之中就已经暗含了企业必须担当起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责任。因此,这一概念有可能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前因变量。
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除受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响之外,还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战略研究无法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环境,所以无法排除其他潜在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造成自变量和其他潜在因素之间的效果抵消。因此,可能需要将其再次分解,以研究是否其中的某些维度会受到自变量显著的影响。或者需要对所有影响企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可能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其他有效自变量。
(二)研究展望
本研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采用的是截面数据而非面板数据。由于截面数据在解释因果关系方面有所欠缺,战略方面的研究也是由于战略结果的滞后性造成需要有2-3年的滞后期来进行研究,所以截面数据可能会造成解释力度不够或者结论偏差。但是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大,在部分结果上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本文所选择的样本均为上市公司,现实生活中,上市公司属于企业中比较重视社会责任问题的群体,所以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本土企业的总体状况。所以由上市公司报告得出的结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比较好的社会责任现状。因此,对更广泛的企业的指导作用,可能更加标杆化。
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企业战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前因变量的研究;其次,企业发展可持续性前因变量的因子分析研究;第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机制研究,以及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路径研究。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企业不仅应当更多、更深入地开展社会责任工作,也需要在战略陈述的时候,用具体语言来表述出来,让利益相关者感知,这对社会责任工作的效果是有好处的。即,企业不仅应该体现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还应该树立和反复强调负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履行对环境的责任,并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广泛的贡献。企业应该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的关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以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关系。关于这个方面的平衡判断,也需要管理专业学者制定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供企业参考。
尽管现代市场的范围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快速扩大,但企业与其经营活动所在的本地社会之间的嵌入型关系日益重要(例如,强调“本地化”)。因此,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和创新,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自我设计的过程,在客观上它还要受到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僵化或片面的强调某种“标准”,势必会“揠苗助长”,可导致一些原来有本地社会基础和成长潜力的企业及本地社会受到损害。因此,企业需要在专业性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注意理论与自身情境的结合,权变地运用管理知识,才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Abagail McWilliams and Donald Siege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or Misspecific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1, No. 5 (May, 2000)
2.Child, J., Lu, Y., Tsai, T..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in Building 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Organization Studies,2007,28(7)
3.Frances Sinha.Social Rating and Social Performance(Reporting in Microfinance): Towards a Common Framework.[R].Argidius Foundation,2006
4.Gao, J and Bansal, P.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Achieving financi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imultaneously. [J].Under review a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
5.Hoffma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US chemical industr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6.John L. Calpbell .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 responsible way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AMR,2007, Vol. 32, No. 3
7.Kunal Basu, Guido Palazzo.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process model of sensemaking.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 Vol. 33, No. 1
8.Marc J. Epstein and Marie-Josee Roy.Sustainability in Action: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the Key Performance Drivers.[J].Long Range Planning, 2001(34)
9.Noel Capon, John U. Farley, Scott Hoenig.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Management Science, Vol. 36, No. 10, Focussed Issue on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Theory and Method in Strategy Research ,Oct., 1990
10.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Volume 48, Issue 2
11.Ruth V. Aguilera, Deborah E. Rupp, Cynthia A Williams, Jyoti Ganapathi.Putting the S back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lity: A multilevel theory of social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Vol. 32, No. 3
篇2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也进入到一个艰难的阶段,而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作为必争之地,一方面要符合当前大的经济环境,一方面也要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关的服务项目。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运用行政管理的有关知识对现代农村银行进行管理,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我国现代农村商业银行还在管理上存在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1.我国现代农村银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僵化
在我国目前存在的农村银行当中,其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度的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具体表现在:农村银行行政制度制定时间较早,无法适应现代的经济发展。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农村银行,但是现代农村银行的行政管理制度更新换代不及时,基本上还在沿用上个世纪的管理制度对现代农村银行进行管理,而没有具体结合自深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这样的管理缺乏实用性,会对农村银行的实际管理造成混乱。农村银行行政制度的建立流于表面,实践性不强。有些农村银行甚至没有建立行政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没有结合农村银行的实际,没有结合实际做出来的行为规范也就不能运用于实际这是必然的。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制度的制定不是很重视,一方面不注重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采用过时的行政管理制度对现代的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不注重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有些现代农村银行已经制定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认真的去执行,仍用传统的老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个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我国企业长期缺乏制度性的管理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现代农村银行的管理者能力、水平的不足。无法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采取最简单的人治的方式管理现代企业,结果自然是无法促进现代农村银行的深入发展,反而成为制约农村银行发展的绊脚石。
2.制度不够规范化,法律意识薄弱
现代农村银行将在未来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将成为农村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村银行管理制度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法律意识也比较单薄,银行内部行政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使部分规章制度颁布生效,但却无法有效的贯彻落实。再加上人员素质的不高,也导致各项规定难以推行下去。当前行政管理应当具备完善的业务流程,否则银行内部制度的制定既无法让制度建设成为常态,也无法让法律成为保护自身权利的武器。
3.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脱节
行政管理部门是银行乃至所有企业一切运转程序和规定的制定者,因此,如果对行政管理工作不给予充分的重视,银行内部的行政管理就会空有其形式,而无效率性,行政管理部门就会与其他的工作部门脱节。如果行政管理部门制度制定的不合理就会导致了制度的制定和制度的实施的双相脱节,从而将影响整个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现代农村银行进行制度建设过程中,有些银行领导干部的思想比较落后,仍处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水平上,制定出的条例既不符合实际,无法跟上现代的经济步伐,又繁琐难以执行,具有不可操作性,导致制度成为空机子只是用来看的。而且,一直以来,不仅仅是现代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存在机构臃肿,内部行政架构运转低下的问题。虽经过几次精简机构,但效果不理想,改革推进阻力大,收效甚微,行政机构有增无减,企业内部权力集中缺乏制约,造成企业盛行,影响企业的民主化进程和科学化管理。再加上企业内部行政管理部门和环节较多,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效率低下。面对现代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结合我国现代农村的市场发展需求,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我国农村现代银行必须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二、针对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各部门相互协作
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才能使企业正常高效运转,行政管理部门和其它部门一样,属于一个企业下设的平行的职能部门,每个部门的工作不能孤立进行,而作为管理部门更是应该与各个部门紧密相关,因为其管理的对象就是与企业的发展有关的一切人和事,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只有和各个下设部门保持紧密的互通关系,才能使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同时,行政管理部门还是企业的制度核心,关于其它部门的制度的制定,都要以行政管理部门的总制度为准则和标准进行制定,不能逾越行政管理部门的界限。
2.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还需更加专业化、合法化、规范化
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出发,与时俱进,只有好的制度,只有适合于时展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才能促进现代银行在我国农村当中的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银行中制定行政管理制度的部门一定要制定出以适应员工工作的制度,相互制约但不能相互捆绑。银行的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规范化、合法化,规范化、合法化主要是指企业所制定的制度要有法可依,能够在从法律的角度找到落脚点,而因此,其也在制定银行内部行政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专业化制度的制定要求进行,在制度制定的时候,有必要请专家进行研讨,确保行政管理制度能够合法、规范。同时要提升人员素质,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只有他们带好头,做好表率,整个企业才会更加有朝气,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加强企业管理的职能划分
加强企业管理的职能划分关键是实行企业的深化改革,政企分开,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企业行政管理的落实。我国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当给予企业成分的发展空间,实行简政放权,在企业自身调整的过程中不下达行政命令干预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要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和监察机制,杜绝,滋生腐败的现象。
四、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广泛吸取优秀经验
篇3
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整个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因此,为了企业能够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高效益,必须大力加强行政管理。想要提高行政管理单靠规章制度的约束的不够的,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相关制度,企业才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行政管理作用
新钢集团公司建厂57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千万吨级省属重点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政管理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良好的行政管理做后盾,企业的发展也是短暂的不长久的。正是认识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集团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来约束激励员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对于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也只是在表面上遵守,内心里并没有认同。这对大型钢厂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体单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付出与贡献。思想政治一人为前提进行思想强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可以让每位员工更加了解企业,认同企业文化,从面达到统一思想,激发干劲的作用。因此,在行政管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行政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首先,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我们都知道企业必须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及拥有稳定的员工队伍作为基础才能发展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要开展好行政管理工作,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必须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相适应,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反之企业将无法长期生存发展下去。新钢集团公司通过制作企业文化手册、利用新钢管理杂志及新钢每日新闻等宣传媒介做好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自觉地建立起自身内在的行为规范,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思想上形成统一,在目标上达成一致,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其次,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指明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员工充分学习企业文化知识,用教育者的思想影响广大员工的思想,使员工将企业思想转化为个人思想,从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等工作中,在公司内部建立起精神激励机制,帮助员工树立崇高的理想,倡导“创新、奉献、超越”的企业精神,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维护内部的安定团结,创造一个“明事理、晓道理”的稳定环境促进生产经营。最后,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即符合创建和谐社会的时念要求,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心理需求,是一门系统的学科。集团公司就是一个小社会,拥有2.6万名员工,在员工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形成一种融洽、愉快的氛围,营造和谐相处的环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过不去的险关,有利于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企业行政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变革时,往往会引发企业员工的聚众议论,造成不稳定因素,甚至引发安全生产设备事故,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媒介或管理团队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发出正面的声音来引导员工,帮助员工正确认知,让员工认识到与企业同心、把工作做好就是对企业、对自己最大的负责,进而发挥其在改革发展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企业行政顺利完成一系列举措。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起着调节的作用。行政管理工作表面上看具有强制性,都是通过各项行政管理制度来实施的。实际上大家都明白“弦过紧,易断”的道理,集团公司只有通过对员工进行不断地思想政治教育,用学习、互动、沟通等方式来达到对员工情绪的有效调整和人际关系的有利协和的目的,这样的方式方法比直接用行政管理制度来约束来得更有成效,也更有说服力,温和的说教、与员工探讨的结晶更能增强集团公司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起着保障的作用。行政管理制度对企业正常运行起到约束和管理的作用,但如果企业发展仅仅依靠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合理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员工提供无偿地心理疏导、增长员工见识、扩大员工知识面,有效防范员工的逆反心理,并且在员工内心深处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与企业血脉相连的命运观、亲情观,员工自然而然地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为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保驾护航。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起着激励的作用。员工的行为一方面受到行政管理制度的约束,思想上又存在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些制度的怪象,如何转变达到心口一致,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说理、精神激励,只有企业好了,员工才能得到更多的福利和保障,企业承诺的“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变成现实,员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切。
参考文献
[1]唐文玉.当前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向何处去?——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视角[J].思想战线.2012(01)
篇4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辅助,行政岗位一般是为企业研发、生产及销售等工作提供服务的岗位,行政人员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很多中小企业对行政人员不是很重视。但是行政人员在大型外企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岗位,行政人员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工作的顺利完成。中小企业行政管理岗位与企业其他岗位工作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一是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精减人员,造成行政人员临时性的团队合作工作比较多,在工作繁忙的时候,一般是调用大部分人来完成某项工作,这样就使得行政管理人员在团队中的表现难度,增加绩效管理难度;二是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缺乏计划性,突发性的工作比较多,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像生产部门员工一样,按照计划来开展工作,在工作的时候,会出现很多临时性的工作,工作呈现出比较大的动态性,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三是行政管理人员工作难以量化,成果不显著,难以考核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情况。
二、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行政部门在企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小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实施绩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管理,可以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能力及个人能力进行绩效考核,从而提高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得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更加努力的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地价值。对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管理,可以增强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执行人员的执行力,增强个人能力,有利于中小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化管理,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三、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一)对绩效管理认知不深
现阶段很多中小企业将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简单地理解为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包括了绩效与管理两方面,绩效管理是对企业人员的绩效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及人员进行管理,很多中小企业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概念混淆,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不够重视,缺乏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造成了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比较少,没有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二)绩效考核制度不够科学全面
中小企业普遍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缺乏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够科学全面。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没有比较科学完善的考核标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流于形式,不能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个人能力进行比较科学的测评。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是互相测评或是自我评价,考核的主要是迟到、旷工、任务完成量等问题,这种考核方式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难以评估,不能知道行政管理人员真正的工作情况。中小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科学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降低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缺乏有效的绩效沟通
中小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之后会宣布绩效考核结果,这种模式是不能认为是绩效沟通的。绩效沟通是同事之间及上级与下级之间就工作的进展、目标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进而完成工作任务,并对员工考核结果进行确认沟通,只有这种沟通才可以算是完整有效的绩效沟通,而一般的中小企业往往是绩效考核,公布考核结果,没有对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个人工作状态进行沟通,不会去分析绩效考核结果,没有找出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表现较好及较差员工进行分析,不能及时解决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
(四)岗位设置不完善
行政人员工作性质与其他岗位存在比较大的区别,这就造成了行政人员按照职务进入相应的管理岗位之后,对同一职务的工作部分等级,不像技术人员需要公平竞聘,不同等级的技术人员薪酬会有影响,这种等级制度使得技术人员不断竞争获得更高的等级,从而得到更高的工资。相对来说,行政人员工作比较宽松,竞争不大,使得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缺乏动力,不能有效的监督激励行政管理人员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岗位升迁较小,行政管理人员常年在一个职位,这就会消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激情,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
四、优化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绩效管理认知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提高对绩效管理认知是优化行政人员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增强企业领导对绩效管理认知,区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对行政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整个过程的管理,包括绩效和管理两个部分的内容,绩效考核是对企业行政人员进行个人能力与专业技能考核的一种方式。针对中小企业员工对绩效管理认知不全面的现象,可以考虑聘请专业人员对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进行专业系统的讲解,使得中小企业全体员工对绩效管理有比较正确的认知。明确绩效管理的实际含义是中小企业开展行政人员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明白绩效管理是企业对行政人员各个部分执行能力考核的管理,优化管理模式,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应该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对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全过程进行测评及约束,预测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对一些经常出现的绩效管理问题进行明文规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资料等管理及绩效考核的监督部分进行规定,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绩效管理的规章制度办事,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等现象,绩效管理制度应该做出相应的规定。另一方面,为了完善行政人员绩效管理,应该建立监督管理组织,观察与监督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全过程,主要是监督管理行政人员协调、执行及团结等能力,确保绩效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从而完善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质量。
(三)增强持续有效绩效沟通
持续有效的绩效沟通是指领导与员工共同工作,分享相关信息过程,也就是分享工作进展情况、可能存在的问题、相应的解决策略及管理者帮助员工的做法,持续有效的绩效沟通具有很多方式,可以采用定期面谈、书面报告、团队咨询、小组会议及一些非正式的沟通方式。这些方法具有自身的优缺点,中小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持续有效的绩效沟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使用,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绩效沟通不是单向的要求与命令,而是双向的,持续有效的绩效沟通应该是良好的双向沟通,及时地绩效反馈。通过持续有效的绩效沟通,可以保持工作的敏感性与柔性,保持工作过程的动态性,从而不断地调整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应对内部部变化,提供更多信息。
(四)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要加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就应该完善行政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对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工岗位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完善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制度,完善行政人员聘用制度、职级制度、考核制度、薪酬制度、培训制度及激励机制等。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岗位设置管理可以将职级职务相结合,拓宽与疏通行政人员发展通道,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科学合理地确定职员晋升条件。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待遇水平,处理好行政人员收入与分配之间的关系,激励行政管理人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应该根据工作强度、难易程度及考核结果等来对同级管理人员进行档次划分,不同的档次给予不同的薪酬,用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篇5
1企业行政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健全。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质量不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行政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一旦出现问题,无法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从而导致行政管理工作的拖沓,进而影响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企业的行政管理系统及综合管理系统出现瘫痪状态,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责任体系。
2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①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企业重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因此在这两大部门制定的各项制度较为成熟,但在行政管理内部缺乏相应的、成熟的制度,即使现有的制度,也是沿袭旧有制度或模仿其他企业的制度,不仅不适应企业的发展状况,也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②企业办公室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有待于加强。企业办公室是服务与企业各个部门的一个综合机构,其服务对象不仅面向企业上级管理部门,也面向企业基层员工,这就需要企业办公室加强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了解各部门之间的需求及建议,及时向企业管理阶层做出准确的反馈,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③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完善。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其他各个部门的相关信息,这就给办公室的行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挠,影响工作效率的同时,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3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方式落后。
多数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的工作理念较为落后,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的企业数目不多。信息化技术以其快捷、灵敏、高效、共享等特点,受到各领域人员的广泛关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对工作的量化及精细化具有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传统管理方法不仅容易出现管理漏洞,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综合水平较低。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企业的重视,但现阶段仍存在大批综合水平不高的管理人员,其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专业管理素养均需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企业领导阶层对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行政管理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监督等方面没有足够的成本投入,直接影响了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1完善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为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在健全行政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避免因行政管理影响生产或销售等其他部门的正常工作。首先,要充分了解企业内部结构及各部门的职能,保证企业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职能与企业整体管理机制的一致性;其次,正确处理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和企业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关系,将行政管理与各项业务进行有机结合;最后,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应加强责任的明确及划分,强化责任执行力度,为实现这一目的,可与企业人力资源部结合,将办公室行政管理责任和落实与责任人的工作绩效挂钩,以此推动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
2加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在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及专业水平,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及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管理阶层应该重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投入的同时,还应严格考核标准,以此激发管理人员的学习潜能;另一方面,引进先进信息化技术,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简化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其工作效率;最后,应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通过内在素养的提升,消除行政管理人员的消极情绪及各种怠工现象。
3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该工作面对不同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及管理内容,因此工作流程的制定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为实现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科学管理及现代化管理,应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对传统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企业可积极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专业化、精细化职能分工,以提高企业日常工作的工作效率。
4改进行政管理的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工作。首先,应加强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为办公室行政管理实现自动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采集及整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各部门的需求信息的同时,还能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交流,为后期的沟通与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总结
篇6
现在结合具体的行政管理培训有关内容具体讲一下,员工礼仪和工作纪律、档案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制度、印鉴管理制度、公文打印管理制度、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
1、员工礼仪和工作纪律
主要包括:员工的着装、仪表、语言、行为、及商务活动中的礼仪等等。工作纪律主要有上下班管理制度、请销假制度、休假制度、奖惩制度、离职及辞退制度。对一些行业来讲,员工的礼仪和工作纪律是公司行政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
2、档案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包括:材料的收集、归档范围、立卷、档案保管期限、保密级别、档案的借阅等等。
3、会议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包括:会议的分类及召开权限、会议的组织、会议纪律、会议记录、会议跟进等等。
4、印鉴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包括:印鉴的制发、公司印鉴对内对外使用规定、印鉴的权责人及部门、印鉴的保管、印鉴使用登记等等。
5、公文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包括:公文格式及行文规范、收文程序、发文程序、公文归档、公文清退、公文销毁等等。
6、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包括:购置规定、保管制度、领退制度、登记制度。
篇7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建设
作者简介:赵智祎(1993-),女,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各方劳动力的分工协作体系也已经日益明确。并且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已经形成的行业间、企业间的关联性网络。使社会生产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前进,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关系着企业自身的运营,以及与其它各行业与企业之间的稳定发展关系。
一、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的意义和要求
实施企业行政管理的新体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使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受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局势日益激烈,如果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不随着市场形势做出更新与调整,就必然无法与市场环境相适应。实施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企业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市场竞争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能够使企业在核心管理水平上明显提升。进而为企业的市场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支持,从而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行政管理新体制还是企业对未来发展进行有效把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在处理各种发展问题时科学性更强,进而能够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不断深入和落实。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是实施新体制建设时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一,要求对行政组织部门进行合理化设计。第二,要求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第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责划分方案。
二、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建设策略
1.加强新体制的建设力度
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要想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就必然要明确新体制的建设任务,并且从这些任务依次入手加大逐一加大建设力度,这样就能够使新体制建设的成效尽快实现。首先,应当明确行政管理新体制的最基本任务,即建立起优化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这是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所以也是加强新体制建设力度中的首要任务。其次,根据新体制的改革需求将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加大监督力度,进而获得更加优秀的落实效果。最后,在对新体制中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完善,在行政管理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人员的精简与合理的职责安排。
2.加强新体制管理手段的改革
行政管理新体制必然要求从管理手段上进行大力改革,面对传统行政管理中的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的问题,应当建立起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并且通过有效的改革创新使管理手段的可应用性更强,这样才能为新体制的建设提供有效动力。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能够使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各种管理手段及方法效率更高,所以采用现代管理手段来处理行政管理中的部分任务是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种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技术支持,信息的储存与管理,多媒体的传播形式,都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支持。
3.实施行政管理职责体系的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各企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新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无法运用传统的职责分配体系支撑。因此,在建设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工作中,以新的管理职责分配方案为前提,是提高新体制实施效果的必要条件。行政管理职责体系的创新,首先应当在职能分配上进行调整,建立起创新的职能分配框架。以当前企业的运营特点为依据,对各种岗位进行职能划分。其次建立创新的责任体系划分,根据经过调整的职能分配方案,建立起相应的责任体系,使各项行政管理事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行政管理的职责体系有效落实。
4.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企业行政管理职责划分固然能够为企业各项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管理任务有效落实提供必要支持,然而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无法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所以,在进行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职责体系创新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起与之知识的激励机制,以推进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的不断加强落实,进而获得更好的建设成效。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当以管理制度与职责体系为基础,从物质上与精神上两个方面实施合理的人员或部门激励。激励手段以薪酬增加为主,使企业对外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还应当从福利制度上加以完善。
三、结束语
我国企业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形势与任务。作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是最基础的管理任务,只有从行政管理上进行有效优化,建立起能够与市场经济适应的新体制,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那金儒.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分析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09:66-68.
[2]邱捷.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的构建[J].现代商业,2014,20:187-188.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经济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各个企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其管理方式与管理体制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问题主要来自以下方面: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时常常带着过强的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会使得行政管理工作体制开始变得具有主观性,在这样的制度下实施行政管理工作,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后患之忧。当一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具备一个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那么该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必然会出现工作分工不明确,工作责任模糊等现象,使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毫无秩序可言,这种现象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目前,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还处于资料管理与服务管理等较小的琐事上,这种工作内容与现代社会对企业行政管理要求极其的不符,这也是使得现代企业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大多都是根据管理人员的个人意愿来实施的,其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种管理方式使得行政管理人员逐渐对自身的责任意识开始变得模糊,使得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功效,其次,虽然我国许多企业都有建设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但是这些行政管理制度大多都无法在实际企业运营中进行实施,缺乏实际,忽视了行政管理制度的可实施性,使得许多部门开始对工作出现排斥现象,这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的管理工作是否熟悉与了解有很大关系,这些制度不仅没有使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反而使得企业陷入了窘境当中。
二、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一)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实施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若缺乏行政管理体制那么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与实施。目前,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很大关联。当企业在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员工的意愿来科学合理的制定,尤其是在企业员工的意愿问题上,企业应意识到被管理者是否能接受该企业的管理方式,意识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更顺利的开展,这是制定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关键所在。考虑到行政管理体制与企业中各个部门人员的自身利益有较大关联,其企业在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时应对企业各个部门员工的意向进行调查,确保该制度是在被各个部门员工所接受的状况下所定制的,做到以人为本为行政管理体制制定方向。
(二)重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问题其与企业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联,企业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企业各个部门的重视程度。企业中的领导干部应明确的意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与运营状况,这也是导致现代许多企业虽然完善了生产制度与调整了工作模式但其发展状况依然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领导干部应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提高行政部门在企业中的影响力,让其它部门意识到行政部门管理的重要性。行政部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把各个部门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分工,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提高各个部门的责任意识,避免企业再次陷入无规章无制度的管理模式当中,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意识,建立明确的工作制度与管理流程,让行政管理部门的每个成员都能够遵守管理体制来实施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电力系统;电能生产;电能销售
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企业通过使用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来规划发展战略与业务发展方向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行政事务。电力管理是指有关人员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特点,以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原则为依据,通过计划方案实施进行协调控制,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因此在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如何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不断进行创新优化,做好电力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当前丞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电力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电力企业要想提升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内部行政管理。因此必须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做好领导和管理、沟通和协调、控制和监督等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为有关人员决策提供有效依据。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国部分电力企业内部还未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工作职权不明,造成企业内部业务的行政事务处理模式过于混乱,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行政管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使得企业进一步发展受阻。
1.2竞争与激励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加上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受历史因素影响,导致我国部分企业的人才培养缺少有效管理体系,给电力企业顺利转型带来不利影响。具体体现为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部分电力企业还未建立完善行政考核管理体系与选拔录用体系,缺少有效的竞争与激励体系。在工作过程中,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低、知识能力薄弱,一旦出现问题,工作人员之间相互推诿,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不利于电力企业的改革创新。
1.3行政管理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电力企业对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过于片面,仍停留在管理层面上,忽视了协调与服务对自身生产经营的重要性。行政管理人员不只是领导的好帮手,还需在企业生产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以及管理策略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正确的处理方式。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协调和服务在企业业务开展中的作用,只是单纯地传达领导的指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没有做好各个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的沟通协调工作。
1.4行政管理效率低
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低已经成为阻碍电力企业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具体体现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部分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得到适时更新,仍沿用传统的沟通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极易导致企业行政管理出现人员冗余,行政机构复杂,人力资源机构的配置不合理,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等现象。而引发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历较低的人员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规律,与新经济背景形势难以匹配,加上电力企业的部分中层管理人员思想陈旧、故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与精神,不利于电力企业的改革创新。
2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行政管理创新的方法
2.1建立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管理的核心,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与故障制度,严格根据规章制度来实施,才能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因此在行政管理执行过程中,电力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电力企业经营的特点、发展战略以及市场定位,建立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明确各项行政管理的审核指标、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以及方法,完善内部行政管理机构,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加以规范,以维护电力企业稳定运行。此外,还需按照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对已有的工作机构进行调整,将职工安排到适合的管理岗位上,建立一个行政管理系统,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用,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循。
2.2建立完善激励体系
在新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要想提升整体管理的工作效率,离不开人才的管理。因此在规范职工的工作行为过程中,电力企业必须按照自身需求,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工作薪酬、奖励以及合理的评估标准纳入到竞争与激励体系中,形成完整的激励体系,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抱着负责任的心态积极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为电力企业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此外,还需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制进行改进,明确工作职责与权限,通过领导负责,咨询机构和监督部门监督的方式,保证行政负责人能够按照规定要求指导行政管理工作,实现行政管理的无痕衔接,以免发生信息失真与沟通受阻等情况,从而提升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为促进电力企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例如要想确保行政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电力企业必须建立完善奖惩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要求有关人员定期对有关人员的考核工作进行评估,并纳入到职工的成绩考核中。同时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资金奖励、晋升机会,相反,对于工作表现屡次出错,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经过通报批评屡次不改者,应做辞退处理。以体现企业行政管理的公正与公平,真正做到有功必奖、有错必究,对职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评价,从而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认真仔细对待工作。
2.3提升对行政管理认知水平
电力企业要想增强竞争力,在竞争激烈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人员必须提升对行政管理的认知水平,清醒认识到行政管理的质量对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协调、管理以及服务在行政管理的效用,在管理上做到站在战略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协调上做到领导与职工的沟通桥梁,在服务上充当幕后英雄的角色,提升信息上传下达的效率与速度。此外,企业还需加大宣传力度,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一个管理环节中,增强实效管理,反对形式主义,以节省成本投入为原则,反对铺张浪费行为,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灵活变通管理模式、手段与方法,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培养企业形成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支持与鼓励职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发展包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人际沟通交流的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2.4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在新经济形势下,受政府管控与制约,企业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在行政管理中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行政管理发生冲突。因此在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必须加强改革创新力度,结合有关规定与自身需求,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适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进行管理,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以此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效用。此外,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执行者与管理者,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关系到企业稳定发展,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电力企业必须定期组织培训工作,通过继续教育方式来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开展座谈会与交流会,让他们能够将工作中的想法与意见提出来,实现协同进步与发展,从而提升整体企业的管理水平。例如在行政事务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可通过云计算局域网在企业总部建立一个互联网信息平台,将各种供电终端提交的需求传送到总部,并经过平台处理后安排到有关人员手中,督促有关人员尽快解决,从而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此外,在日常工作中,电力企业还需制定培训提拔政策,定期安排工作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到联合合作的院校进行学习,了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可定期组织座谈会,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与人员到公司面授,吸收同行的丰富经验,以弥补自身不足,实现协同进步、共同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完美转型,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观念,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建立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激励体系、提升对行政管理认知水平以及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行政管理人员还需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操作能力,才能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最终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作者:徐远红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湘西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谢丰羽.新时期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行政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6,(33).
[2]何坤.基于电力企业改革背景的行政管理创新途径探究[J].大科技,2015,(9).
[3]史晓辉.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5,(10).
[4]马保江.新时期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行政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
[5]赵社伟.针对新时期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行政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26).
[6]王莉.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创新必要性及创新途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6).
[7]叶笑尘.探究新时期电力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J].管理观察,2015,(3).
[8]吴萍.深改背景下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1).
篇10
关键词:行政管理;质量提升;途径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紧密相连。而对于企业来说,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确保企业正常运营,处于“高效、稳定”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要以科学管理为媒介,顺利时展的客观规律,尽可能满足社会市场各方面的客观要求,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此外,在减少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运行中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行政管理是指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借助法律等形式,开展智能性管理,确保相关的运营活动有序进行。在企业生存发展道路上,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一是行政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实效性的首要前提。站在长远的角度来说,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行政管理而言,是在优化利用企业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的运营效益。它属于企业文化,能够动态化监督全体员工,带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使企业运营效益更具实效性。二是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处于内部决策层、执行层之前,对其日常运营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行政管理犹如传达介质,它能够把内部管理决策层制定的战略目标等指令传到执行层,并对执行层进行动态化的监督、管理,再传递给决策层。在这种情况下,已有的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固定化特点,企业管理也更加规范化。三是能够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具备经济实力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服务、保障方面的作用。在运营过程中,管理者可以优化利用行政管理,打造学习型企业,引导内部员工学习先进的管理与运营理念,并灵活应用到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企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行政管理质量提升途径
1.健全管理体制
企业管理者要客观、全面地分析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发展、经营特点,不断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者要把行政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纠正、规范运营过程中各种不良现象,违规行为。构建法治秩序,充分是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合理运用制度管理内部职工。要对其合理授权,构建可行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分工,使内部员工能够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以此,使企业内部管理能够处于有序运行中,为企业运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2.优化管理模式
在新时代下,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或多或少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制约,导致其具有的各种职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存在的矛盾、冲突日渐激化。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需要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优化已有的行政管理模式,采用政企分开的形式,不断强化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引进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管理理念,顺应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行政管理新目标。
3.联系实际开展相关工作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把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摈弃形式主义。要坚持企业利益最高的原则,与时俱进,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以身作则,做好带头作用,遵循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同时,要深入到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中,了解实际情况,构建可行的管理制度,制定高效的业绩考评制度,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结合管理者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工作表现,选出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的行政管理人员,优化重组内部人员结构,提高内部人力资源利用率。
4.强化行政管理人员培训
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企业要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开展系统化的培训工作,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学习必要的行政管理知识、计算机知识等,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能够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需要采取可行的激励措施,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通过不同渠道调动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防止相关的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为强化行政管理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5.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已成为企业得以长存的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出发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行政管理中,优化已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需要定期开展信息化技术软件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操作能力,能够规范操作多样化的信息软件。还要健全已有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为行政管理者进行相关操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由于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点,要随时更新数据库、模型库,不断提高数据存储和调取的能力,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总之,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强化行政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结合企业已有的特点,采用适应的优化方法,比如,在健全行政管理体系的时候,需要完善技术体系,优化利用Ex-cel表格详细记录日常运行中各部门存在的管理问题,和输入到对应的数据库中,及时、准确解决相关问题。以此,不断提高企业行政管理质量,为企业管理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夏玲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 上一篇:高素质农民考察报告
- 下一篇:财务岗位综合实训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