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4-02-17 15:1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工作成为关乎改革与发展命运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战略思路,其中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为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和要求。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充分利用和高效配置现有的资源、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新兴的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以农业合作社作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创新性举措,也是一大创新。因此,本文将结合目前的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以山东省利津县陈庄镇农业合作社发展案例作为基础,就新时期农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进行阐述。
1 生产发展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是适应农业发展形式,实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要想提升效应以或得长足的发展,提升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成为重要的途径。然而,目前的农业生产受到传统农业习惯以及落后思想的影响,加之自身科学素质较低和市场信息的闭塞,使得传统农业生产处于市场劣势状态。以家庭作为组织单位的个体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获得市场的主动权的。新时期,农业生产要想提升自身的经济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也就必须进行有机地组织与管理,实行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以自愿加入的形式,“抱团”生产,将有限的科技、人力、机械、市场、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的融合,进行高效组织、扩大规模、提升水平、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为目标的产业化经营,以此来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陈庄镇先后组织和发展了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组织达到70多个,其中经济规模较大的达上千万元以上,经营领域涵盖了经济作物、渔业生产、良种养殖、林果业和蔬菜种植等多个领域。这种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农业合作社必然为广大农民所接受,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2 生活宽裕
农业合作组织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经济效应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精彩揭示,其中“生活宽裕”也是对农民生活幸福的最好愿景;农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合作社具有单个家庭组织生产所不具备的发挥优势,诸如:农户组织程度高,成本降低;信息通畅;统一良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管理。常言道 “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模式有机地化解了各种风险,这些优势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产出。以陈庄镇临合蜜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例,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村,在实施了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主要生产模式的集约化经济之后,村级经济整体发展规模扩展了30%以上,农民增收达到20%以上,一时间临河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榜样和标杆。据陈庄镇的一项经济调查数据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与一般农户比较,年人均纯收入通常要高出15%~30%。在目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进程中不难发现,农民通过自主合作的组织形式,使得农业生产呈现产业化经营的状态,经济收入实现再分配,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渠道。
3 村容整洁
农业合作组织是完善村级管理、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力量。整洁的村容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讲,是其世代追寻的发展目标。农业合作社作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兴经济组织,与村两委一道称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因其自身的组织优势发挥作用。农业合作社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下,进行组织和从事经营活动,提供具有经营性、盈利性的农业服务的同时,也可以积聚自身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为农村建设服务,这是社区所不能替代的。诸如:在陈庄镇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社为村容、村貌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纵观郭屋村、临河村、新发村、一千二村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建设过程中,不难发现农业合作组织忙碌的身影,他们“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机械的出机械”,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榜样。
4 管理民主
农业合作组织是创新农村管理和构建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农村所实行的“”为主经济形式客观上分散了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经验与热情,而农村基层组织也因此缺乏对农村进行有效和建设性社会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而农业合作组织多坚持的“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组织原则,因其内在的可操作性和人性化获得农民的认可,内在体现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民主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机利用,消除了农村因为闲散人员聚集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依托自身的人力优势和经济基础,参与到化解公共矛盾、解决基础设施“欠账”、个人纠纷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实践之中,为农村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此外,农村合作组织还在传播科学技术、破除封建迷信、和谐党群关系、落实国家政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创新农村管理和构建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5 结语
篇2
关键词:家庭农场 涵义 特征 管理方式
自中央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家庭农场的政策指导、制度建设等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在现实中,国外很早就有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在我国许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早在21世纪初就存在家庭农场的形式,比如:上海松江、吉林延边、安徽郎溪、湖北武汉等。从目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个领域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课题,比如:家庭农场的性质和登记制度,家庭农场的制度建设,家庭农场的经营方针及管理模式等。目前,国内对家庭农场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外部环境和政策制定上,比如:补贴扶持、体制创新、创造良好法律环境等等,这些主要是从宏观方面培育和引导家庭农场的成长。本文从家庭农场的微观视角出发,辨析家庭农场的涵义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探索了我国家庭农场的管理方式。家庭农场丰富了我国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本文通过探索家庭农场的管理方式,期望可以启发家庭农场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使农场主和家庭农场更好地发展。
一、家庭农场的涵义
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的涵义阐述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的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达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生产经营,同时以农业收益为家庭主要收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凌永建(2012)在进行家庭农场调研是对其涵义阐述为: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标,专业从事规模适中的农业生产、加工及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家庭农场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对家庭农场这样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清晰地理解家庭农场的实质,下文辨析了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等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的区别,以便进一步析出家庭农场的特征。
二、家庭农场的特征辨析
(一)农业经营主体类型
要清楚地理解家庭农场这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涵义,需要首先理清我国目前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种类型,再对这些类型进行辨析,从中析出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见图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传统农户)、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
图1: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类型
以下就传统农户、专业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与家庭农场的区别阐述本文观点:
1、传统农户与家庭农场的区别
传统农户的土地规模非常小,对农民只能起到最基础的保障作用,但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一定局限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农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进入城市工作,其对土地的经营也逐渐变成半工半农的兼业化和副业化生产状态,有的甚至成为完全不从事农业生产的非农农户。
家庭农场相比传统农户而言,其土地规模适度,对农户家庭起到保障和发展作用,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源方式,是一种组织形式。
2、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的区别
专业大户租用土地时,主要以个人名义签订合同,专业大户主要强调在土地规模适度的情况下,拥有专业化的种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家庭农场相比专业大户而言,其租用土地时,主要以家庭组织名称签订合同,租地期限较长,农业机械化达到一定水平;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合理分工,灵活协调,由于存在组织形式的专业化分工,因此职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经营能力有所提高,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数量和劳动效率水平;家庭农场的收入能够对家庭经济产生支撑作用,同时能够逐步满足农业投入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
3、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区别
农业合作社是指同类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其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的生产模式是松散的,采购、销售、物流、技术和市场等服务是集约型、共享型的。农民合作社通过登记,具有法人地位,主要从事与农产品有关的服务和经济活动。农业合作社收入分配按照成员与其交易量比例计算。农民合作社可以为专业大户解决众多后顾之忧,可以在市场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保护农民的收益。但是农民合作社对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的扩大并不起直接推动作用。简单地说,农民合作社是同类农产品或服务的大中型商务平台。
家庭农场相比农民合作社而言,其是一种生产经营兼顾的中小型组织,也可以具有法人地位,只是目前我国家庭农场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可循。家庭成员关系稳定,没有特殊原因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因此,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相对更加稳定,土地规模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适度扩张。同时,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农户单一生产的枯燥工作模式,工作的多元化和丰富化可以稳定职业农民的队伍,造就职业成就感。
4、农业企业与家庭农场的区别
本文认为广义的农业企业包括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经营范围包括多种农场品、农业服务等。这里所指的农业企业是指具有较大规模,具有现代化科学企业管理模式的农业企业。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之所以单独提出以促进其发展,是因为我国家庭农场刚刚起步,各种科学化的组织管理方式有待探索和逐步建立,因此,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最大的区别,第一,是土地生产经营规模的区别;第二,是人力和财力的区别;第三,是科学管理程度的区别。
(二)家庭农场的特征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适度,土地租期较长。本文认为,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劳动效率、合作协调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不同的家庭农场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最优土地规模也不一样。为了保障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发展,激发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积极性,首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在适度集中的基础上,保证土地经营者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是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时,应考虑土地承租期、经营周期以及投资回收期的问题,这就要求土地租期较长。
2、家庭农场农业机械化达到一定水平。本文认为,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原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也是现代农业的特征之一,只有通过机械化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农业收入才能代替其他产业收入,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3、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家庭农场是一种灵活的农业经营主体,没有过多的劳动力付酬负担,主要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可以减少利益分配的一些矛盾,同时可以同心协力地促使家庭农场朝着更好目标发展。
4、家庭成员成为职业化农民。本文认为,正如众多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产业工人,家庭农场的发展也离不开具有生产经营技能的职业农民。这些农民将运营家庭农场当作职业,会促使其主动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场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农场收入,这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将中青年吸引到农业发展中。
三、我国家庭农场的管理方式探索 (一)市场导向的营销管理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经济组织,要让家庭农场组织持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利润创造为核心,让农场主清晰地明白市场需求,以市场带动生产。首先,结合土地适应种植种类和供需缺口较大的农产品,确定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种类。第二,熟悉并掌握家庭农场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分布,比如:大型批发市场、中转地以及运输情况。第三,及时掌握各大农场品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以做出适当调整。虽然农产品不像工业生产那样便于生产调控,但是了解市场价格反馈出的供需情况,掌握市场动向,按照市场规则生产经营对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十分重要。第四,通过市场导向作用,加强品牌建设,逐步打响家庭农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家庭农场品牌价值,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普通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风险,增加市场议价能力。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多个注册登记品牌的家庭农场,但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基本还没树立,品牌推广是家庭农场下一步重要工作。第五,家庭农场在农产品营销上关注绿色农产品营销、体验式农场营销和整合营销等多种方式,让家庭农场特色鲜明,提高家庭农产的市场竞争力。
(二)技术进步的生产管理
家庭农场产生规模效益的前提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对于小农经济而言,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农业机械化水平,种养殖技术的先进性等。因此,家庭农场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进行科学生产管理。家庭农场在进行生产管理时应当注意:第一,生产前进行任务分析,以及种养殖技术分析;第二,生产过程中加大机械化应用程度,同时,注重全过程管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技术人员学习、解决,逐步积累生产技术经验。第三,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家庭农场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可追溯性。这种可追溯性对农场品生产过程和产成品质量严格要求,促使生产管理以质量为核心,为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打造良好的质量基础。第四,家庭农场经营者在技术学习的积累上,从生产实践出发,主动研发生产技术、注重绿色生产和生态生产,探索引入新品种、病虫害防治技术经验总结等,真正用技术提高效率和实现更高的效益。
(三)融入社会服务体系
家庭农场主要以家庭成员为劳动力,从管理幅度来讲,家庭成员不可能把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管理职能都完全实现自我服务,完全不用依赖社会服务体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目前,我国存在多种社会服务体系能够帮助家庭农场实现更好的管理,比如:第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场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防疫机构、农业信息机构以及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等;第二方面,公益性农业服务组织;第三方面;一些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公司也承担着部分农业服务的功能。这些都可以为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因此,家庭农场应当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主动了解和融入社会服务体系中去,集中力量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优势,不断创造家庭农场的核心资源,不断提升竞争能力,使家庭农场长期良好地发展。
(四)培训升级的人力资源管理
要建设现代化的家庭农场,首先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胜任力的农场主,农场主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都可以胜任的,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培训其综合素质。其次,对职业农民的职业性进行培训升级,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农业发展都面临农无传人的情况,职业能力较强的农民大都去从事非农产业或到城市就业,因此,培训一批职业农民,提高其职业性非常重要。职业性培训可以采取职业教育的形式,社会服务机构指导的形式,甚至是职业农民出于自身的需求主动寻求培训机会。总之,现代化的家庭农场,需要有体系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以促进家庭农场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会苹.德国家庭农场发展对中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4):70-73.
[2]张美春,程根祥.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东台市家庭农场调查[J].江苏农村经济,2013,(7):24-25.
[3]袁赛男.家庭农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户、雇工农场的比较[J].南方农村,2013,29(4):4-9,15.
[4]林玲.发达国家家庭农场对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23):44-45.
[5]许莹.简论家庭农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5):85-87.
[6]李志远,李尚红.美国的家庭农场制给予的启示与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6,(9):64-68.
篇3
1.1设施农业发展较快,但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设施农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余杭区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9.43万千瓦;大棚设施面积1.72万亩;节水灌溉设施366套;冷藏保鲜设施库容积3.2万立方;水稻工厂化育秧能力3万亩以上。但从总体上看,设施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如智能化大棚只有800亩,占大棚总面积的4.6%。喷滴灌面积只有2445亩,所占比例甚微。在设施农业的生产管理上,很大程度上还仍依靠经验,与标准化生产管理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1.2设施农业的经营效益较高,但仍属弱势产业
据调查统计,应用设施栽培的蔬菜、水果增产幅度在10%以上。设施栽培草莓平均亩产值1万元左右,大棚蔬菜产值1~1.4万元,大棚西瓜产值0.8万元以上,设施种植业平均利润达0.4~1万元/亩,是传统种植业利润的4~10倍,凸显了设施农业的优势。但全区设施农业规模较小,产品市场不稳定。全区收割机仅有150台,且收割利润很低。
1.3设施农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服务面积不大
近年来,以设施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以农机为例,全区已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2家,拥有各类农机具246套,各类作业面积总计达6万亩以上。但是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面不够广,作业面积主要在粮田(占7%),其它产业尚未涉及。就合作社本身而言,结构松散,与农户联系不够紧密,运作管理不够规范。
1.4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有所增强,但仍是杯水车薪
余杭区曾于2006~2008年安排资金300万元,对大棚设施进行补助。2010年又出台了《关于印发加快余杭区设施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安排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补助范围涵盖基础设施,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装备等。其中大棚设施补助300万元,农机设施补助1000万元,杭州宇航梦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设施项目扶持630万元。由于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技术,在设施配套及农机装备等方面初始投入较大,政府虽然作了较大的努力,但这些补助资金对全区设施农业发展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与“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余杭区除新迪国际、森和种业、华立农业等几家规模较大的农业生产企业外,因受资金的制约,总体建设规模和设备技术的投入还相当不足,发展势头缓慢。
2余杭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2.1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工程,推进省力化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民转移就业进程的加快,农业功能区、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省力化农业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化当然是首打其冲。如收割机节省了割稻、打稻,筛谷三个过程,是人工效率的20倍。农业机械化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速发展。
2.2大力实施喷滴灌设施工程,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
喷滴灌设施不仅喷洒均匀,而且土地滋润力度易控制,节约用水,能促进农业丰产丰收。面对环境恶化、水污染加重,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实际,发展喷滴灌设施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余杭区仅在几个花卉和果业园区中应用喷滴灌设施,因此农技推广部门必须将喷滴灌大力推广到茶叶、蔬菜、花卉苗木、水果业的功能区、示范园区中去,喷滴灌发展前途广阔。
2.3大力实施高性能大棚工程,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余杭区的大棚设施中,智能大棚的比例较小。毛竹大棚易损易坏,抗台能力差。钢管大棚抗逆能力有所加强,但调控能力不强。而智能化大棚不仅抗逆能力强,更具有控温、通风、遮阳、微灌的优点。因此,笔者认为,在农业园区、农业功能区中示范推广高性能大棚,是实现精准农业,精品农业的重要措施。要通过政策引导,对发展钢管大棚实行适当扶持,对发展智能化大棚重点扶持。通过大棚设施的增加,增强抗灾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发展反季节农业,丰富市场供应;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
2.4大力实施农技培训工程,推进技能化农民的培育
设施农业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其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而发展设施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必须在立足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训工作要根据余杭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实际,与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需求相结合、与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相结合,通过培训,把传统农民培养成技能农民,为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篇4
近年来,浙江省__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20__年6月底,全市登记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48家,拥有生产基地8万亩,入社农户1万户。其中,供销合作社系统领办参办52家,拥有基地34个,面积1.7万亩,入社农户1500余户。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
(一)领办主体多元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利用生产、经营、购销等优势来组建的,约占45%;二是基层农技部门利用技术、服务等优势组建的,约占15%;三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利用场地、经营等优势组建的,约占12.5%;四是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组建的,约占17.5%;五是其他组织和个人牵头组建的,约占10%。多元化主体牵头兴办合作社,使合作社涉及不同的领域,并呈现了不同的特色,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二)产业覆盖和成员范围不断扩大。全市合作社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已涉及农业各产业,属农业的占77%,林业的占4.3%,渔业的占17.7%,其他的占1%。其中又以水果、茶叶、花木、畜牧、中草药、蔬菜等产业居多。有的合作社延伸到农业服务业,跨乡镇的合作社不断增多。甚至基地辐射到省外,如红麟西瓜合作社、仙溪绿叶农业合作社已在广东、海南建立生产基地,产品销往港、澳、东南亚地区。
(三)合作层次逐步提高。从生产领域的合作开始,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发展,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生产经营格局(体系)。部分合作社已做到统一使用商标,统一供种供苗,统一生产或安全质量标准,并被认定为无公害基地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解决了生产经营中村级经济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在提高农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水平,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和交易费用;增加农业的现代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体制创新和先进技术传播,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时间不长,缺乏规范化建设方面的指导,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户入社覆盖面不广,带动力不强。目前,__市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不到3%,带动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不到10%。全市有葡萄专业合作社12个,其中南塘镇和湖雾镇各有7个和3个,而每个葡萄合作社仅有一、二百亩的基地。全市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其中雁荡镇就有5个,每个茶叶合作社茶园面积都不到1000亩,年加工干茶都不到5吨。部分合作社的社员仅5-7人,注册资金仅3-5万元,没有办公服务场所、经营设施和生产基地,甚至没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更谈不上为社员推销农产品。
二是实力偏弱,自身发展后劲不足。__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实行统一采购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约占40%,统一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的仅占35%,统一注册使用商标的不到50%,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仅占55%。部分合作社规模偏小,产量不高,销售额不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不长,没有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仅依靠政策扶持生存。
三是利益联结不紧密,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部分合作社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发起人往往既是理事长,又是总经理,一人控制合作社,普通社员参与度低,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联结不紧密,社员相互约束力不强,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薄弱,只能利益共享而不能风险共担。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牵头领办的合作社,往往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有限;基层农技部门和供销合作社牵头领办的合作社,往往牵头单位事务多,经办人员兼职,与自身利益不直接挂钩,投入精力有限;龙头企业组建的合作社,往往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多,对社员利益照顾有限。
四是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没有独立建账。由于一些合作社在成立初期,很少有经营活动和收入来源,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财务管理成本,再加上一些社员观念比较落后,监督意识比较淡薄,财务知识比较欠缺,因此没有独立建账和进行会计核算,没有反映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合作社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以及合作社的盈余亏损情况、债权债务情况,甚至个别合作社的理事长既是法人代表又兼会计出纳,账务“摸兜算”。据了解,盈余按股金额与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次返利的合作社仅占10%。
五是扶持政策还不配套,支持力度不够。税费优惠落实难、绿色通道政策落实难、财政扶持资金争取难,合作社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和增值税发票难以落实,加工厂房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农村合作银行只能提供小额资金贷款
,远远不能满足规模经营的需要。
三、加强规范化建设具体要求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生事物,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其正常健康发展。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指导、试验、督查、总结、验收、推广等多种办法,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在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培育一批产业规模较大、社员带动较多、服务设施较全、利益联结较紧、市场品牌较响的示范性合作社。
(一)规范社员管理和股金设置。根据合作社章程规定,规范社员入退手续,进行登记,核发社员证,健全社员管理及其生产档案。社员都应认购股金,从事生产的社员认购股金应占股金总额的一半以上。单个社员或者社员联合认购的股金最多不得超过股金总额的20%。合作社应向社员签发股权证明,对社员姓名(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所占比例等情况进行登记,作为所有者权益和盈余分配的依据。社员间股金转让必须按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
(二)规范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社员(代表)大会要依照章程规定行使职权;理事会要严格执行社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做好日常工作,保障合作社正常运行;监事会(或执行监事)要监督理事会执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和日常工作情况。根据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切实可行的制度。
(三)规范民主管理。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应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社员(代表)大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本社的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20%。单个社员的票数最多不得超过总票数的20%。社员有权查阅本社的章程、社员名册、社员(代表)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
篇5
针对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已有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展开的:
1.1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目前,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绝大多数学者都将农业信息化概括为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的生产、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的过程,其中薛庆林、崔和瑞更强调农业信息化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1]。
1.2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在对农业信息化的特征的描述中,胡伦赋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将农业信息化的特征分为信息依赖性、高投入性、开放性、高效性、竞争性[2]。
1.3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焦林结合了大多数学者的见解把农业信息化分为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村科学技术信息化、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六个领域[3]。本次的研究主要是从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这四个方面着手的。
1.4农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
傅洪勋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衡量的:①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②农业信息技术装备;③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④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4]。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和普及程度,分析得出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深度挖掘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普及的状况。研究对象主要以上海市农科委的专家,奉贤区、金山区、南汇区、崇明这四个区域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为主,在调查时也访谈了一部分市区菜场的菜农来佐证研究结果。
3上海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3.1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但农民的使用程度较低
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市的1675个行政村中,每个村的电视广播线路和无线电视都已经开通,覆盖率达到100%,此外农民购买电话、电视、电脑的钱由政府进行一部分补贴。在1675个行政村中,有1455个行政村建成了为农综合服务站,接通了网络,实现“农民一点通”查询机联网运行。查询机一般摆放在每个村的村委会,很容易找到,里面的信息量非常丰富。据为农综合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反应,每天前来查询的农民一般有4-7个。此外,每台查询机还有点击数的反馈,农民对查询机的反馈结果和当地村委会干部人员的薪资挂钩。根据四个区域的调查数据统计,100%的农民都表示接收得到村上广播站的信息,并且拥有了至少一台电视和通讯设备,拥有计算机的农民相对少了很多,只有接近48%的农民表示自己家中还拥有计算机并且接通了宽带(见图1)。相比其他三个区,崇明地区拥有计算机的住户要远远低于其他三个地区,存在网络不稳定的情况,甚至有时候个别村会出现村里的广播损坏的情况。此外,对于政府推出的12316农科服务热线、农民一点通查询服务器、市区的各大农业网站等农业信息服务设施,只有22%的农民在“您听说过的农业信息服务设施”这一栏中能选择出一些农业信息化服务设施(见图2),这些农民多数达到了高中以上学历,年龄段集中在20-40岁。而在剩余的78%的人在“您听说过的农业信息服务设施”这一栏中都选择了没有听说过,其中绝大部分的农民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上,接受的教育程度仅为小学或初中,而他们对于“没有接触和使用这些农业信息服务设施的原因”这一栏都选择了“不知道这些设施”。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上海市农民依旧有着传统农业的思想,尤其是那些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对农业信息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很低。在金山某镇的调研时我们等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看见一位前来使用“农民一点通”查询机的农民,他表示自己使用“农民一点通”也是由工作人员指导的,在家的时候也很少使用计算机关注农业信息。
3.2上海市郊区的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
上海市目前拥有市级座谈专家共9位,每天有2-3位专家在上海市农业科技委员会轮流值班,接听来自上海市各地区的有关农业问题的来电咨询,同时对每一位来电的农民进行信息反馈,保证每一位农民的问题得到解决;另外还有85位在职专家,负责为农民解答。上海市的农业信息化县级专家共有1000多名,一个月进行2-3次的下乡活动(针对农民)和进社区活动(针对市民),进行现场的指导,并运用多媒体授课形式向农民传达农业信息,接受农民的现场咨询。此外上海市目前有多达1500名的信息员队伍,分别在上海的行政村工作,每个村至少有一名信息员。这些信息员都是进行过培训的,他们深入行政村向农民授课,保证农民做到“四会”:会传递、会、会操作、会使用。授课多为培训班形式,主要通过农业资料的和相关PPT的展示向农民传达农业生产中的注意事项,授课时间一般是农产品播种和收成的时节。不难看出,位于上海市区的农业信息人才资源充足,但农民接触到这些农业信息化专家只能通过电话或是网络这样间接沟通的形式,此外在上海各个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站的信息员虽然人数众多,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在调查问卷“选出您获得农业信息途径”的一题中,约有64%的农民选择了“有专门人员上门通知”,58%的农民选择了“广播”,而选择通过网络、电视、移动设备、农业培训班、农业期刊这些方式的人屈指可数(见图3)。在崇明的某镇我们了解到,这个镇的绝大部分行政村是派工作人员先去镇政府开会,了解农业信息后再召集每个村中分管农业队伍的组长开会,由组长上门通知本小组的成员,同时乡镇的广播也会不断播放相关的农业信息。因而绝大部分农民收到的农业信息都是通过专人通知或是村内的广播知晓的,得知信息的速度也比较慢。南汇某镇农业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似乎能为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其实绝大部分农民都有经验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要种植什么,碰到一些比较专业的农业技术问题才会过来问我们。”虽然上海市农科委开办了培训班、讲座的形式深入基层,向农民宣传农业政策并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但在回收来的调研问卷中,很少有农民参与到其中。位于崇明某镇的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在访谈问卷中也提到出现过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农业技术问题时也是通过拨打农科热线来解决的。很多农民也反映,农业讲座都是在镇上举办的,去参加的大多是农业合作社或者农业大户的人,提供的都是涉及农业技术、新型农业产品方面的信息,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实用价值并不高。因此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农业信息化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的转变,还需要更专业的农业信息人才向郊区方向的倾斜,保证农民与农业专家实现面对面的交流。
3.3高效的农业信息传播难以实现,电子商务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作用较低
篇6
据了解,他在2012年注册了天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与沈阳袁氏公司合作,研究水稻高产、优质种植,成为科技示范基地之一,2014年成为高产攻关示范基地,被袁隆平团队和国家粳稻中心的专家们称为“创造奇迹的人”。同时也成为北京中微新科生物科技研究院,邦咱富活力素立体施肥试验示范基地,2015年成为袁氏水稻专用肥黑龙江省区域试点与高产攻关的十大基地之一。
洪河农场现有耕地全面积通过IS9000、IS14000标准体系认证、农业部绿色无公害追溯体系认证。天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地处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和第四积温带上限的洪河农场,注册资金500万元,水稻基地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其中AA级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950余亩,绿色水稻示范基地2000余亩,社员30余户。天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科技为先导,以现代化经营”为理念,以“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发展方向,坚持原生态农耕种植模式,先后获得绿色、无公害认证。
洪河农场“果臻有稻”绿色水稻种植基地,是一家充满爱心、人文、引领国人健康饮食的新型水稻种植基地。
作为一家从事高端绿色稻米生产的新型民营企业,以“公司+绿色基地+农业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以“生态、有机、绿色”为发展目标。
理事长郑戈利历经十年实践,探索和研究“寒地水稻、立体综合配套栽培新技术”,很多人都在质疑他,高投入、低收入、种地不赚钱、在瞎胡闹,就是在烧钱玩,可他没有因此气馁,经过反复栽培试验,最终成功的实现了独有的栽培新模式。
生产全程的整体原则实施单品种生产管理模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个基本点”,通过“六选”,做“四有稻谷”。
单品种生产管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可以达到四个“统一标准”,即达到田间长势一致,避免稻株间相互遮光挡风,达到田间统一施肥、合理控灌等立体管理,易于掌控成熟期;达到秋天易于收割、晾晒、脱粒,达到外观粒型均匀一致,达到蒸煮食昧纯正如一。
从生产源头抓起,选种、种植到加工连续六个流程采用单品种做业,确保食昧清香纯正,保证产品质量、使产品逐步走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生态化道路发展,力求将“天源”打造成集“科研、种植、基地、加工、销售、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合作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单品种育秧、单品种移栽、单品种脱收与储存、单品种加工。
坚持两个基本点:以“绿色、安全”为两个基本点。
通过六选:选用绿色农业示范区、选用肥沃黑土地种植、选用有机微生物菌肥、选用100%新稻谷原料、选用无污染加工技术、选用未抛光加工工艺。
做四有稻谷:“有科技、有创新、有文化、有品质”。
回归自然尽享纯正好米的味道
洪河农场享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方白鹳之乡”的美誉,洪河湿地是1廿界上仅存的三大无污染湿地之一,位于同江市与抚远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33°,北纬47°,年有效积温2350℃左右。区内地势平坦,河漫滩广阔,土壤渗透力弱,地表河流纵横,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洪河农场开发时间短,而且没有工业项目,这里天蓝,水绿、地清、大气土壤、水资源等环境监测指标达到综合无污染指标,所生产的粮食产品已经达到绿色产品A级标准。农场区域内公路四通八达,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使得洪河兼有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连接国际国内交通动脉的重要地位。
健康有道稻谷有理
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从选种、浸种、播种、育苗、移栽、分蘖、拔节、齐穗、成熟、到收割,整个生产基地建立全套扎实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精选优质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插秧,肥水管理:底肥选用含量低的有机、无极、生物、中微量元素的肥料,全程没有追施二铵、尿素、钾肥,不使用杀菌剂、杀虫剂、激素类农药,并取无残留、零污染的地下水灌溉,采收入库:10月初收割、稻谷自然晾晒、单独入库,加工方法等全方位品质管控。
郑戈利的几位朋友对记者说:“前不久,外地来了几位搞农副产品贸易的商人,在饭店里老郑特意借了两个电饭锅,亲自蒸煮自己带来的两种中高端大米让大伙品尝,都说太好吃了,米质口感的确与众不同。当吃完饭时锅里剩下很多生肉和猪排骨,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几位商人却要求服务员单独把剩下的米饭全部打包带走了!”
那么,果臻有稻原生态湿地大米有哪些与众不同?
郑戈利像专家一样向记者介绍说,果臻有稻,“粮心”奉献,虽然是新品牌,没有名气、也没有悠久的历史,但我们更加注重大米的“天然、绿色、优质、安全、营养、新鲜、健康。果臻有稻原生态无公害绿色湿地大米的特点,首先地理位置:种植在黑龙江北纬47°的高寒地区,一年一季,水稻生长期每天的日照时间长达16个小时,为中国夏季最长日照时间。高寒高纬、昼夜温差大的优势,成就了果臻有稻湿地大米特有的口感和品质。
生态条件:三江平原是世界上三大无污染湿地之一,无任何工业污染,天蓝、水绿、地沽、大气、土壤、水资源等经环境部门监测,所生产出来的粮食产品,都可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
土壤特殊:生产果臻有稻湿地大米的土壤均为黑色腐殖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很肥沃、耕层厚,为稻米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
精选良种:精心选育的杂交稻新组合,稀有的优质水稻品种,可栽植面积小,弥足珍贵。
加工过程:未经过喷雾抛光这道工艺,更大程度的保留了大米原有的营养物质,严格的科学培育工艺限定了高品质果臻有稻的产量,是名符其实的米中臻品。
果臻有稻湿地大米的品质如何?
郑戈利说:“果臻有稻湿地大米,米粒细长苗条,颗粒饱满,色泽清白透明,饭粒油亮,香味浓郁,凉饭不回生,晶莹洁白,煮饭满屋飘香,熟饭清香满口,具有清新香味,口感佳,饭粒条状而不烂,有鲜米味。国家权威机构认证:高食味值、营养均衡、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益精强志,长期食用具有养身、保健的功效。”
果臻有稻的定义和产品系列有哪些?
郑戈利说:“稻亦有稻,果臻有稻;稻中臻品,养身之稻;真鲜味道”。我们将按照“珍、尚、美”这三个方针来保证品质。现有营养米、湿地大米和胚芽粥米,以后还会推出果臻有稻的系列大米:原生态大米、有机米、糙米、免淘米及杂粮高中低档系列的产品。我们的产品在2015年11月份通过上海德诺产品检测有限公司检测,结论:‘该样品经检验,所检项符合国家标准’,更值得一提的是已有三项技术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果臻有稻湿地大米鲜嫩、品质优、口感佳的原因?
郑戈利说:“洪河湿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无污染湿地之一,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环境为孕育出绿色、优质稻谷提供了天然条件;良好的气候环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稀有的黑土地资源:三江平原的黑土地资源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沃,为稻米提供了充足的均衡营养生长条件;较大的昼夜温差:水稻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寒地种植,不仅稻株健壮,而且籽粒充实,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品质及风味提升;零污染、无残留的地下水灌溉:洪河保护区内别拉洪河贯穿全场,地下水资源无污染,水质好,保证了水源的绝对安全;严寒的冬季:寒冷、干燥而漫长(长达200多天的冰封雪地期,病虫菌害难以繁衍生息,农作物病虫害少);100%新稻谷:稻谷采用自然晾晒、没有烘干、大米“全营养物理工艺”大米没有经过数次加工和抛光,所以保留了更多的营养物质。”
稻中珍品,大米臻纯。300余亩寒地原生态湿地水稻年产成品米不足20万斤,每一粒湿地大米都倾注了郑戈利的全部心血,是名副其实的稻中珍品。
果臻有稻湿地大米还是“健康与品质、科技与文化”的代名词,以健康、安全为主,精选的每一粒大米都是为了您吃的更健康!
生态是环境、安全是前提、营养是基础、诚信是保障、创新是动力、和谐是目标。果臻有稻品牌大米,色、香、形、味俱佳,是“原生态、重安全、高营养”为一体的绿色健康大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重,只有好米才能吃出健康来。大米作为餐桌的主食,是人类补充营养的基础食物,原生态湿地大米、果臻有稻营养米,与普通大米相比,更富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熟饭清香自然、香、甜、润、滑、弹,有嚼头、不涩、不酸、回味满口香甜,凉饭不回生,味道清新,香而滑润,真正回归了自然品质和口味。夏季熟饭在常温状态下,比普通大米多出1-2天的存放时间,是安全、营养、无需配菜的米饭。买米时,免费赠送煮饭技巧及家庭储藏方法。
果臻有稻湿地大米,米中珍品,真味道。优质+安全=健康,果臻有稻特色湿地大米,正是集“天然、绿色、优质、安全、营养、新鲜、健康”于一身的食用大米,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的优势,每一粒大米都凝聚着智慧、养身、文化、科技的元素,高端大米科技含量高,用品质说话,高品质大米用爱心代言。
口感新鲜、食用放心。东方白鹳之乡、果臻有稻品牌大米,放心才是硬道理!洪河湿地带您走进“粮食”安全的国度,果臻有稻湿地大米,让您找回小时候家的味道……
篇7
1.实现了培训模式的创新。构建了“大学培训、政府出资、企业家受益”的培训模式,搭建了培训平台,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实现了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深化改革,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工程来做。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师资选聘、学生教育与管理入手,做到普及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授课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学员课堂学习与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培养人才质量,保证了教学效果。
3.实现了培训机制的创新。学校与政府配合,培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它创新了集政府支持和资金、项目、成果、科技投入方面的优势,将农业产业化、科技项目推广与开发、科技特派员(专家教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的培训机制,开辟了培养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
4.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创新。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拓宽了服务渠道,增强了教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识和能力,拓展了教育与科研基地,增强了办学活力,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新时期的新型农民培养,始于“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这是地方政府为基层培养人才的一大创举,实际是要填补我国村级没有大学生高层人才的空白。
沈阳农业大学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最早始于1993年。为适应地区农村经济和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需求,1993年10月份开始,沈阳农业大学与阜新市人事局等单位达成为阜新等地培养一批专科技术人才(在岗人员)的培训计划,到2005年止共为阜新培养1531人、朝阳400人、沈阳53人、锦州20人、本溪73人、内蒙古23人、铁岭142人,涉及农学、园艺、林学、农田水利、农业外贸、农电、乡镇企业管理、农业机械化、环境保护、园林、食品、机动车运用、财务会计、畜牧兽医、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专业。目前这些学生分布在阜新市、铁岭市、本溪市及各县区,很多同志都工作在领导岗位。
2004年,沈阳农业大学开始与沈阳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一年制、非学历、村来村去”的沈阳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班,这是沈阳市在农村人才建设中的一大创举。2004年6月,全市招收的首批100名青年农民被送到我校参加为期一年的研修班,学员的学费、住宿费由沈阳市科技局承担。
2006年7月,这种“政府出资,高校培训,农民受益”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陈至立同志的充分肯定,并指出:“沈阳市选送优秀青年农民科技示范户到沈阳农大接受非学历成人教育培训,成效显著,是一举多得的好做法。建议进一步总结推广并要求和鼓励各地教育、科技部门和农业院校积极探索,为培养留得住的农村新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工作开展10年,培育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255人,293人被确定为科技示范户,61人被认定为农村科技服务站,479人领办和参与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31人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人。学员毕业回乡后全部被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积极参与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引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创新,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领办创办农业合作社和协会,带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截至2012年末,受训的1751名学员创业的产业规模培训之前相比,种植业扩大了5.05倍,养殖业扩大了5.41倍,农资经营扩大了2.63倍,引进示范农业新品种5652个(次),推广采用新技术2986项(次),带动周边农户参加农村科技培训223672人次,累计增加收入14.84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36亿元,纯收入达到2.56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4.6万元,是沈阳市农村人均收入的11倍,近三年收入增长率27.95%,是沈阳市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1.93倍,带动就业11381人;领办和参与创办合作社或协会471个,实现年销售收入9.95亿元,带动就业30452人。
十年的实践证明,“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一人带一村、一村带一乡,已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对于推动农业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7年,辽宁省委组织部、科技厅、人事厅、农委、财政厅共同组织开展了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工程采取政府出资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在农村种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送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进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接受以需求为导向、半年制、非学历的技术培训,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
2007年9月,首期农民技术员培训率先在沈阳农业大学开班。截至2012年,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共培养农民技术员10199人,总量上已经完成一村一名的培训计划。学员回乡后有的创办了农事企业,有的创建了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77个,引进新品种1174个、推广新技术875项,注册产品品牌207个,带动农户22万户,新增经济效益19亿元。
2011年,为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沈阳市“青年农民上大学”和“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巩固培训成果,根据全省农村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省科技厅开展了辽宁省农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项目。
篇8
关键词:荷兰 循环型农业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83-02
合理的结构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基本表现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现行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
1.循环型农业的内涵。现代意义的循环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高效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从而真正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要求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循环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生产过程、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和资源共享,构建稳定的产业网络,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从经济意义上看循环农业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耦合而成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影响最低的比较完整和闭合的产业网络。循环农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污染、高循环、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常规农业形成巨大的差异:一是在理论指导方面,循环农业借鉴工业生产方式,把清洁生产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全程控制,预防污染的发生。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循环农业摒弃了现代常规农业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注重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保持高产的基础上逐步用高新技术投入替代物质的高投入。三是在产业合作方面,循环农业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通过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农业系统的简单食物链与生态工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而现代常规农业往往局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忽略与相关产业的耦合。四是在生产效益方面,现代常规农业用高投入方式换得了短期内较高的农业产量,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同时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循环农业则提倡绿色生产和适度的外部投入,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会极大提高,而农业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大系统。循环农业从农业生态平衡的重建入手,通过以下目标的实现,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其效果表现为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1)能量高效利用。能量流动是农业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合理高效的利用能量是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效益的关键。循环农业主张在尽可能低的投入不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挖掘自然能量和自然辅助能的利用潜力,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现代常规农业中那种外部能量高投入的生产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系统内部的种植结构及产业结构、引入高新技术等途径使进入农业系统的能量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既达到了降低农业成本的目的,又提高了农业系统自身的生产效率。(2)营养物质高效循环。营养物质是农业系统中生命活动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循环农业把营养物质循环的重新构建作为实现三大效益的基础,最大程度减少外部物质的投入,通过合理链接农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以及相关产业,使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后重新回到农业系统内部营养物质循环,减少营养元素流失且减轻废弃物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3)水资源高效循环。发展节水农业是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循环农业主张节水与回用并重,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的方法,对农业中的畜禽养殖废水及农产品加工业排放的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合理回用,不仅实现了污水资源化,还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尤其在缺水严重的农村地区极具发展前景。(4)污染零排放。农业零排放就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程和废物资源化等各种技术,实现对农业系统内部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环境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2.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从背景上讲,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全面短缺时代结束、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增强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农业面临国外农产品直接竞争的条件下启动的。从内容上看,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等生产力层面的调整,也包括经济体制、经营方式、市场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生产关系层面的调整,是对农业结构的一次全方位、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调整。从解决的问题上看,调整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二、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荷兰的农业主要由种植业和畜牧业两部分组成,其中种植业又包括大田种植业和园艺业。长期以来,畜牧业一直占荷兰农业组成部分的55%左右,成为荷兰农业结构的主体。在畜牧业中,占据份额较大的是奶类,农业总产值的1/5来自于奶类生产。普通畜牧业以高度发达的养牛业特别是奶牛业为主体,平均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接近7000公斤。集约型畜牧业中的养猪业和养鸡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
园艺业是荷兰农业中高度发达的部门。花卉在园艺业中所占份额较大,其次是蔬菜业,但水果主要依靠进口。荷兰的园艺业主要采取温室生产的方式,同时辅助采取露地生产的方式。温室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都已经实现了高度的现代化,不仅绝大部分生产环节,而且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实现了电脑化。因此,园艺业尤其是温室园艺业堪称是荷兰集约型农业的典范。
荷兰农业的地域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专业化格局:高度集约化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奶牛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带、园艺业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这种高度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不仅使荷兰农业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而且使荷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迅速提高,这些成效的取得使得荷兰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三、荷兰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然而,在进行具体的调整实践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尤其是与我国农业资源天赋相近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完善市场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决定市场与生产能否有效连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农业结构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荷兰的农产品“拍卖市场”是市场体系建设中很具特色的措施。目前,这一拍卖过程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化运作。其作用表现为:它通过促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面对面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特别是表现周期短的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通过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促成农业标准生产的实现,在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形成合理的价格以促成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重视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农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主体,具有自我经营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经营决策风险和盈亏结果;另一方面,实践中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实施也离不开农民的广泛积极参与;另外,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也离不开对其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在荷兰,国家政府和农民组织的合作关系,不仅给予了农民更多的活动空间,也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3.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荷兰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角色扮演者――发挥着基本载体的作用。它在农业产品加工、销售、流通和供应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表现在:一方面基于保证合作社的利益,基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都被组织于“全国农业合作局”;另一方面合作社采取多重会员制,所有的参与者享有完全的责任和独立性于自己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采取完全的自愿和协定原则。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通过采取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不仅为农户提供了金融方面的良好服务,而且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领域都提供了满意度极高的服务。荷兰目前的农业信贷中,已经超过90%的份额来自于农业合作银行,保证了农业生产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资金需求。农业是风险性高的产业,如果没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就不能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4.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一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通过积极制定和有效贯彻执行政策来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行为,例如荷兰,针对稻米生产优势的弱化而提出了保护性政策;针对稻米生产过剩和财政负担沉重而提出稻田转作政策。二是积极进行市场建设。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中,市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建立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必不可少的内在力量。因此,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可以被认为是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荷兰政府十分重视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准入制度的严格制定和执行以及交易制度的公平化来维护市场秩序,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荷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营销制度和比较系统的农产品交易体系,可见市场体系十分完善。不可否认,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完善的市场体系、公平的交易环境、有效的交易方式和快捷的物流系统。三是严格监督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的保证。荷兰农业结构调整中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生产程序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管理,政府也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来引导农业生产向标准化发展。另外,政府还加大了对食品的安全检疫、农产品的卫生检疫等产品监督工作。四是贸易推动。比较优势是农业结构调整和成长中的基本原则,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根据比较优势配置资源和组合生产。国际自由贸易是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只有通过国际间的产品转换,才能实现在比较优势原则下农产品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均衡。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五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满足大多数农业生产者需求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非排他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这些产品就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这些产品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结构调整与适应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包括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的农村道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通信设施建设和农业气象服务等。六是科技支撑。农业的发展和成长、农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支持。在荷兰,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很高的素质,能够赶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得农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荷兰政府每年都对农业教育和科研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
[本文为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14085)和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251206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冯海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2006
2.高旺盛,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5)
3.李文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与展望.资源科学,2010(4)
4.荷兰外向型农业发展浅析.广东农业科学,2011(2)
篇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相较于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我国改革改变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十足的进步,特别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极大地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经济不断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依旧面临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制约,且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为主要表现[1]。由此可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依旧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始终秉承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不同所有制经济一并发展的理念,其中各式各样的所有制经济涵盖了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等。在我国全面所有制经济一并发展期间,相关配套制度尚无法全面匹配,就我国经济核心内容农业经济而言同样如此。基于此,在农业经济逐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有序发展受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大程度影响,这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再加上农业经济在民国经济中的地位因素,势必会使得我国全面经济发展情况遭受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发展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所以各地政府为了强化农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然而,伴随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抢占了农业发展的人才资源,致使从事农业的人才资源进一步面临紧缺的局面,农业发展人力资源不足。再加上一些农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对农业管理未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农业管理人员队伍存在专业素质不足、工作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从而造成农业经济管理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全球经济一体化、经常经济逐步深化背景下,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而言,管理意识应当与市场发展规律相连接,革新过去落后管理理念,早强调农业生产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对生产速度关注度,切忌单方面的从数量效果角度出发,对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开展追求;引入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经济效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不断促进着我国全面产业信息模式的发展。就农业来说,信息技术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生产危害、生态环境危害等展开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分析,从而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制定提供有利的信息数据支持,信息技术将有效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模式势必会发生转变,农业经济将不断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势必会不断得到完善,实现体制全面创新[2]。
(二)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更加先进
农业管理人员应当得到进一步科学培养,确保管理人员清楚认识到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构筑科学规范的农业管理理念,强化对先进农业管理理念的学习汲取,有效提升农业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要想引入农业工作人员和社会共同获取发展、利益,应当对经济结构展开优化调整,提升农业工作人员收入,改善农业工作人员生活质量。
伴随农业科研新成果的不断获取,期间可发现科研研究不可或缺经济成本、科研设施设备的重要支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经由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更加先进,科研管理制度的不断革新,农业经济管理势必不断朝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建议――以现代烟草农业为例
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烟草产业链上最为薄弱的环节,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是烟草行业战略性的目标[3]。全面现代烟草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如何进一步强化现代烟草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相关建议展开:
(一)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降低种烟风险
1、方法创新,开展好烟草农业保险工作。长时间以来,烟草农业保险一直面临着理赔困难、烟农投保缺乏主动性、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使得诸多地区烟草农业保险发展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应当强化对烟草保险业务的创新发展,推行捆绑式保险,通过将企业不同险种与烟叶种植险进行捆绑招投标,烟草机构为烟农统一投保,从而有效调动起保险部门工作积极性、烟叶保险赔付额度[4]。
2、完善种烟风险基金制度。切实保护烟农利益,构建种烟风险基金。资金可由政府、烟草商业企业、烟草工业企业等共同出资,由特定部门统一管理,对人力不可抗拒灾害引发巨大损失的烟农予以相应补助,尽可能降低烟农损失,强化烟农种烟主观能动性。
(二)强化政府与企业的参与度
1、促进规模化烟草种植有序进行。政府、烟草工商企业、烟农各方紧密联合,提升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相互沟通交流,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发展提到集约化、规模化,形成与工业企业互通的基地单元,强化烟农对土地流转信心,确保有序规模化种植[5]。
2、缓解资金问题。政府采取信用贷款等形式、工业企业设立互通原料基地等形式,对烟农予以有效资金援助,让烟农种植有序开展。
(三)继续探索完善烟草农业合作社有效运行机制
1、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是在烟草公司主导下,由烟农自发形成的烟叶生产自治合作组织,烟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是现代烟草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其运行成功与否,利益分配是关键,烟草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完善管理机制、把握政策方向、指导经营管理,使之良性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2、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扶持发展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队伍,释放烟叶生产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实现烟农增收。
3、烟叶生产集约化经营还可以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现代农业技术有效植入,科学生产。
篇10
关键词:和顺县;食用菌生产;企业经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064-04
在2011年,双胞蘑菇经由山西大友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并推广之后,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就开始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到2014年,和顺县的食用菌总产量已达到7826t,销售收入约7043.4万元,农民获利有3000多万元。2015年,和顺县为了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和顺县将种植和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建立了一条走廊、两大片区、五大基地的食用菌种植模式,形成了以双胞蘑菇为主要种类,平菇、香菇、木耳、虫草、猪苓和羊肚菌等全面发展的局面。现在,全县食用菌种植总面积约为30.5万m2,其中双孢蘑菇为14.8万m2、香菇为10.8万m2、木耳为1.6万m2、猪苓为2.1万m2,其他种类为1.2万左右m2。目前有9个乡镇、57个行政村、千户农户参与,从业劳动力达到3000多个[1]。为了摸清和顺县食用菌的产业现状,明确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思路,推动全县食用菌产业步入持续良性的发展轨道,笔者对全县主要的食用菌种植户、生产企业和合作社进行了生产规模、技术服务、经营方式、质量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等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对和顺县食用菌产业的未来以及对企业的生产效益与质量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为和顺县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调查方法 本调查是我们的研究项目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设施食用菌高效碳循环研究与示范之一“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研究(编号:FT2014-03-08)”的一部分,根据项目计划要求,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方式与质量管理理念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调查方法。(1)访谈调查:课题组下乡,在指导企业、农户生产的同时,与一些实际生产的企业负责人、种植农户、技术人员、采收人员等会谈,交流,收集一些相关经营数据和技术数据。(2)问卷调查:以课题组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回收问卷并统计相关数据。问卷调查形式有2种,网上问卷调查,纸质问卷调查。网上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从一些网站和及电子邮件,纸质调查问卷主要是发放问卷。(3)市场调查:本课题组还进行了食用菌销售市场调查,在对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个体摊贩的一些负责人员及消费者进行调查的同时,也对和顺县生产的蘑菇进行了一些调查。(4)资料调查:查阅了有关和顺县的食用菌企业发展状况的报道资料,如有关和顺县食用菌的报纸报道以及网站等。
1.2 调查内容 主要是了解和顺县食用菌企业的生产现状,经营方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存在优劣势以及食用菌产品质量对经营效益的影响等等。同时也调查了一些关于食用菌发展中盲目跟风、资源浪费、布局不合理的现实问题,为今后更加合理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规模和种类积累了基础资料。
2 和顺县食用菌企业生产者的基本情况
横岭镇、义兴镇是和顺县的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其中许多企业是和顺县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如我们调查的企业,和顺金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顺县军绿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和顺县平松乡沙佛陀村的个体户,和顺县太行白双孢菇专业合作社、和顺县岭上人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晋中市消源食用菌种植加工合作社、晋中市碧海星园农业有限公司、山西大友农牧业有限公司、和顺县永健r业发展有限公司、顺宇蕻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青城镇双孢菇片区、横岭镇的双孢菇片区、东关村的平菇种植园区、华新村香菇种植园区仪村的双孢菇园区等等。这次主要是集中对这些企业进行调查和分析。
2.1 生产资金来源 和顺县的食用菌生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家筹款、银行贷款、自家筹款和银行贷款相结合,还有部分企业是自家现款与政府扶持资金相结合。投资金额在5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其中在30万元到50万元的居多,基本上占调查企业数的50%。企业雇佣的的从业人数也是不定的,依据生产季节或者是在不同的作业时间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忙时可能会多用几个人,在淡季可能就不会用到人手,但一般都需要的5人以上的劳动力。
2.2 食用菌产业的经营形式 目前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经营形式主要是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户经营占主导。还有一些农业企业,个体户等等。其中农业合作社大约占40%,家庭农场占30%左右,而企业型的农业公司只占不到10%。这几种模式有的是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打消农民销售食用菌的后顾之忧,又可调动农户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
2.3 食用菌企业生产食用菌的种类 近年来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双孢菇占主流地位。2012年时双孢菇总产量高达300多万kg,产值约2300万元,占全部食用菌产品总量的80%以上。2015年全县食用菌种植总面积约为30.5万m2,其中双孢蘑菇为14.8万m2、香菇为10.8万m2、木耳为1.6万m2、猪苓为2.1万m2,其他种类为1.2万左右m2,双孢菇占50%左右,香菇占30%左右,其他各食用菌种类只占20%弱。虽然近年来已经打破了这种双孢菇单独菌种发展的局面,一些企业开始因地制宜的种植其他菌类,例如以和顺金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猪苓,和顺县横岭镇石拐村引进了黑木耳栽培,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比例失调的现象。目前,在我所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和顺县有很多农户和合作社,还有一些企业开始生产猪苓和黑木耳,未来有希望形成“白(白色双孢菇)+黑(黑木耳,猪苓)”种植模式[2-4]。
2.4 食用菌的销售方式 和县的食用菌生产者中,有40%左右的生产者是个人直接销售,30%的企业是个人直接销售和送超市销售相结合的,还有20%左右的企业送往农贸市场销售或批发给经济人销售。虽然有30%的生产者将自己生产的食用菌产品送往超市销售,但是送往超市的份额却很少。我们调查中的一家企业提到他们和山西省清徐县的某家美特好有合作,发现超市的负责人在对食用菌产品的品质以及产品分级,并不了解,不懂得什么样的蘑菇是好蘑菇,也分不清蘑菇的种类,而只是一般地认为大的、新鲜蘑菇是好蘑菇,而不知蘑菇开伞后,个头虽然很大,其营养成分和味感就降低了。还有20%左右的企业送往农贸市场销售或批发给经纪人销售,一般批发给经纪人销售的食用菌企业采取的是临时性批发,很少有签合同销售的企业,甚至有的经纪人即使是签了合同,也不是诚信地遵守。
2.5 食用菌生产数量与质量的季节变动 和顺县食用菌栽培的产菇时期和生产数量来看,每年主要是集中在2个时期,一是5月到6月,二是9月到10月或延长到11月上旬。7-8月份出菇量相对较少。不同月份出菇数不同,主要是由于夏季炎热,出菇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山西或者说和顺夏季比较凉爽,是作为全国双孢菇以及其他食用菌种类的生产淡季补充的重要基地,但高温影响出菇质量和数量,仍然是和顺县双孢菇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2.6 关于食用菌生产的经营效益 我们就和顺县的一些生产双孢菇的企业进行了调查,根据企业生产负责人介绍的资料,在2016年,大约750m2左右的双孢菇生产大棚,经济效益较好的,可以收入3万元到4万元人民币,如果经营不好的话,一般只能收入1万元到2万元人民币。2016年和顺县周围的产地的双孢菇价格基本上是,质量优良的,即不开伞的、没病菌、没有黑斑的产品,可以卖到6~9元/kg,这类质量好的优等产品如果能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就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如果是质量差的产品,一般就只能卖到1.6~3元/kg左右。上面所述的经济收入只是农民生产者所认为的收入,而与正规的经营核算是有所不同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在计算利润时往往只计算收到多少钱,而对于生产投入的计算,特别是正规的经营核算是不太了解的,甚至是完全的不懂。他们很多情况下不把自己的劳动计算到投资里面,很多自家的原材料,例如木屑,玉米芯、牛粪,也没有计算到投资里面,所以,我们认为农业经营以及经济核算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这些企业、合作社应该加强的重点,也是我们农业技术工作者应该加以认识的重要课题。
2.7 关于食用菌产品质量观念与质量管理
2.7.1 关于质量认证方面 关于农产品质量认证方面,被访问的企业和生产户都表示听说过这方面的事情,也有一定的信息了解,但是没有加入质量认证体系。他们表示没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件事,企业没有专人负责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只是在产品收货时检查产品的外观质量。也没有外部管理人员来向企业和农户宣传或是帮助管理这些业务。当问到这些企业和农户是否愿意加入质量认证体系时,他们表示愿意参加,因为这样不仅对消费者有了保障,加大了产品诚信度,而且还能扩大了产品销路,使销售得到保障,从而增加经营收入。
2.7.2 企业及生产者对质量管理与主动执行标准的认识 发挥食用菌产业从业者的主动性,调动所有与质量管理相关的行政、商业、技术部门,甚至是消费者的互动整合积极性,形成一个主动型的质量安全管理执行效应,是解决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有力措施。对于我们提出的建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理论[5],即以食用菌产业链的实际从业者为主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使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消费、服务等全过程的从业者自愿参加,以自身诚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法规标准,保证提供责任分明、安全卫生的优质产品,这些企业和生产者都是十分赞赏的,并表示愿意参加这样的自己为自己的产业创造的质量保证体系。
3 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
3.1 和顺县的地理气候优势 和顺县是山西省晋中市的下辖县。它位于山西省的东部,太行山脉的西边,其东边接壤着邢台市,西边直通省会太原,北边连接着太旧高速,南边与长治晋城等城市相接。和顺县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天干燥多风,夏天炎热暂短,秋天凉爽多雨,冬天寒冷漫长。全年的平均气温约6.3℃,全年的降水约593mm,霜冻期为9月15日至翌年的5月15日左右,无霜期约124d。这种气候很是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并且从全国食用菌产业布局来讲,是很好的盛夏生产淡季的补充基地。
3.2 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优势 和顺县的牧业、林业发达,资源丰富,放牧的场地广阔,水资源丰富,草地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达27%,在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上,提供了廉价的牛粪和废木枝叶,特别适合于生产双孢菇。此外由于和顺县的林果业,种植业发展较好,也为食用菌种植提供了玉米芯、玉米秸秆、高粱秸秆作为原料。
3.3 信息和物流方面的优势 随着和顺县电信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顺县加强了无线移动通信,无线联通通信等基础通信设施;同时为了提高食用菌产业方面的信息交流,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例如:山西晋中碧海食用菌交易网等。物流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壮大,例如建立了一批商贸物流基地,各类信息通畅,为广大企业和生产者及时了解食用菌市场行情及行业走势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4 和顺县政府的政策、资金和物力的支持优势 和顺县委县政府响应国家“十二五计划”,为增加经济收入和加快经济转型,加快了和顺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和顺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来发展,因此加大了对食用菌产业资金的扶持力度。例如,2014年和顺县在农业主导产业上,财政扶持资金约1800万元,其中设施蔬菜及食用菌产业发展达到了800万元。另外,和顺农委积极为食用菌企业提供了贷款贴息并在2014年和顺县列入了“晋中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担保贷款项目”范围中。还有中国福利彩票在该县投资了约4934万元的彩票公益金发展双孢菇产业项目。2014年,全县有32个行政村开始了以双孢菇为主的生产大棚建设,投资达到2303万元左右。
3.5 先进科技的支持优势 和顺县与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中心签订了食用菌合作协议,结合和顺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在食用菌产业的相关项目上进行深入合作,高度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和顺县食用菌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据我们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感到,整体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了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重收益,轻信誉;重投入,轻效益的倾向,导致了整体食用菌产业发展不扎实,经济效益不高,生产者收入不多,社会效益不明显,消费者缺乏安心感。
4.1 食用菌产业链的组织化程度不够 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大多是以生产环节为重点,生产模式是以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发展的,并没有组成以食用菌产业特征为核心的产业链体系,因此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甚至造成很多生产者开始产生了打退堂鼓,退出生产的念想。主要表现在销售渠道不畅通。因此经常发生企业及生产者间为抢市场而低价销售、不注重质量等无序竞争的情况。还有相关部门以及龙头企业无力引导生产者与产业链其他环节形成订单农业体系,致使生产者的产品不得不销售给零散的中介人,并受到中介人的销售限制,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4.2 菌种生产与管理环节短缺 菌种生产和管理是食用菌生产栽培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出菇的质量和产量。目前,和顺县内的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是可以自己制备菌种,或者购买菌种专业企业的原种,然后制备栽培种,而小型企业以及普通生产农户就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就食用菌菌种来说,其母种、原种的真伪,质量好坏,产能性状等,一般的企业和农户是无法用普通方法来识别的,特别是许多生产企业和农户根本就不问菌种的真伪与质量,而肉眼鉴别不了的菌种质量,却会给生产和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或者是毁灭性的打击。
4.3 食用菌产品的加工和保鲜技术不足 食用菌产品的新鲜度和口感质量是产品的根本,很多食用菌种类其产品的保质期只有1~2d功夫,特别是双孢菇产品,不能及时出售,就会变黑腐烂。和顺县目前缺乏食用菌深加工和保鲜方面的龙头企业,也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小的企业根本没有加工和保鲜的设备,大的企业即使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大量的、质量好的食用菌产品却不能及时地销售出去,而导致腐烂变质,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使得食用菌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5 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5.1 建立菌种审核推广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体制建设 要建立和顺县食用菌优良菌种推广制度,创新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体系,同时加强对食用菌菌种生产厂家资质审核、技术考核和生产监管,以便实现食用菌菌种的优质生产,从而确保广大菇农和食用菌企业的利益。
5.2 开发引进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 加强和顺县的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的开发,积极引进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和优秀人才,利用企业的积极性,在政府的引导下、资金帮助下,打造更多的和顺县食用菌加工的企业,创造提升食用菌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5.3 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建立产业链诚信体系 在产业全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以自身的诚信,生产高质量和安全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提供健康产品,同时增加食用菌产业从业者的经济收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食用菌产业全方位着眼,探讨与质量相关的节点问题,寻找质量管理关键因素,提出确立一个以实际从业者为主体、自身运营的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在实际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主动地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以诚信赢得社会效应,建设一个使从业者收入高,消费者放心的食用菌产业。
6 结语
发挥和顺县地域优势,建立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大构造,以食用菌产品质量诚信为根本,从生产环节开始,在产品流通,销售以及消费环节等各个领域,全力打造优质产品和绿色农业形象,大力推进像养牛―沼气―双孢菇―有机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的模式,继续构建和做扎实像“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等[5-6],根据本地的农业特点,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使之真正和顺县的主力农业。
参考文献
[1]晋商农网.晋中三农前沿[OL].http:///Category_98/Index.aspx,2015:1-21.
[2]胡俊_.我国食用菌资源状况及生产对策[J].食用菌,2000(3):3-6.
[3]胡永光,李萍萍,袁俊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探讨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7,(09):05-17.
[4]周林,郭尚,萧晋川,等.食用菌产业特征和主动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J].中国食用菌,2016.35(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