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17 15:1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乡旅游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是遗憾的是,有不少教师在综合探究课的教学中没有突出“综合探究”的特点,而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更谈不上开展活动了。现根据这几年来对七、八年级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所获得的感受,就如何提高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活动设计主题化
1、综合探究活动的类型
任何一项活动,都有它的特色,所以在活动前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突出主题化。《历史与社会》七、八年级的综合探究活动共有16个,各有特点,从目前教材的编写来看,综合探究活动按教学组织形式可分成三种类型:主题活动类、实践探索类和问题研究类。
2、综合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活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四个方面:①课堂导入应把握探究的逻辑起点;②探究内容要体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③问题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④活动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主题活动类教学设计
这类综合探究活动往往先确定一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主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剖析。具体教学过程包括:出示材料,引出主题(创设情景,切入主题)、收集资料、分组讨论(辩论)、交流感悟、小结评议、课外拓
展、升华主题。
(2)实践探索类教学设计
这类综合探究活动是以认识和解决自然、社会和生活中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结果
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呈现。具体教学过程包括:方法指导、实地考查、收集资料、综合分析、整理资料、形成报告、小结反思等环节。
(3)问题研究类教学设计
这类活动课往往从一系列问题开始入手,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这类探究往往以课内活动探究为主,具体教学过程是:把握探究起点,激发探究兴趣、思考探究材料,提出研究问题──领会课标要求,引导综合分析─
─小组合作探讨,提出解决思路-----反馈评价小结,联系实际感悟。
以实践探索类教学设计七年级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为例,首先告诉学生调查报告撰写的方法以及收集资料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去家乡进行实地考查,通过摄影、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整理资料形成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小结反思。
二、教学活动主体化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设置“综合探究”活动的目的之一。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敏捷活跃,而且蕴藏着十分可贵的创新和创造天赋。在综合探究活动进行过程中,他们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和思考都是他们知识和能力现状的实际写照,更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宝贵过程。因此,在综合探究活动组织中必须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经常以赞赏的姿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及他们对问题的不同回答。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在这样一种平等的层面上,师生才可能进行平等对话,以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理性的升华,从而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上述三种类型均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主题活动类七年级(上)“综合探究三”为例。“综合探究三”的主题是游历华夏。这是在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区域间差异的现状以及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华夏之旅。虽然这是一次虚拟旅行,但它给学生提供了由此尝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的兴趣很大。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头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地区的旅游景点和风土人情的相关资料,然后分别整理成文,在全班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报道、宣传。在探究报告中,每组都设计出与以上不同的旅游路线,并分别介绍各地(如乌鲁木齐、西安、敦煌、南昌等)的自然状况与人文景观。与此同时,学生还设想了旅游意外,计算旅游经费等等。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学生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这次活动学生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旅游景点,设计了幽默的小品展现旅游活动,还绘制了可爱又详细的图片展现旅游中所见所闻。这一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整理资料,如何运用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团结一心,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活动实践化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不仅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在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认同与内化经济学原理。《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的核心,就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立学校、社会教育网络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去体会、去探究,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
一、明确乡土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乡土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乡土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国家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乡土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乡土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乡土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乡土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乡土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乡土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三、综合乡土语文资料整理,设计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比如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不同的旅游文章写作与美景,比如,巴东三峡的雄奇秀丽,周庄水韵的“中国第一水乡”美称,青海湖如梦如幻的美境,还体验了纽约的勃勃生机异域风情。然后引导学生这样设计:在你的家乡有尚未开发的山川湖泊或名人名村吗?有成片的果园可以让游人去观赏采摘吗?有特色景观的风土人情可以吸引游客吗?已有的旅游景点,又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篇3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可爱的家乡
一、活动背景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想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就要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亲身实践、学做合一。新课改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亮点,它要求学生参加到活动中,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直接获得知识、能力和问题的结论。因此,我思考尝试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方案
虽然学生曾上过几种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没有接触过,因此仍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我初步将实践领域确定为研究性学习,并把想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他们听后积极思考活动主题。最后我们选取了“可爱的家乡”作为主题,并且以此为主题调查研究内容丰富,与语文结合紧密。
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将主题分为“家乡的名优特产”、“家乡的名胜古迹”、“家乡的历史名人”三个子课题,并引导同学们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爱好进行分组研究,选出组长。我们还制定了活动计划表,确定了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好后,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三、阶段性活动内容
第一阶段,小组阶段性活动内容分别为:搜寻名优特产、了解旅游资源、寻访名人
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去相关环境中搜寻、翻阅书报、上网查找、制作调查问卷等方式来搜集资料。以小组内合作整理资料,各小组分别在班级做汇报的方式来交流调研成果。例如,“家乡的历史名人”小组的活动内容为:①制定调查问卷,发放给同学、老师;②采访专业人员,向他们了解家乡有哪些名人;③利用课外时间及节假日到图书馆、书店查阅书籍,利用网络查找,看电影、电视查找名人资料;④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名人事迹、故事、名人名言摘录;⑤以选派代表、小组合作等方式向全班汇报阶段性调研成果。
第二阶段,小组阶段性活动内容分别为:走进名优特产、考察旅游路线、阅读名人
这一阶段活动小组要走进调查目标进行深入调查,细致感受调查对象“家乡的名优特产”小组走进博兴“天子”老粗布厂参观采访,初步建立了名优特产与家乡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人们生活的联系。“家乡的名胜古迹”小组实地考察魏氏庄园、杜受田故居和秦皇台风景区,并撰游记、体会。“家乡的历史名人”小组在开展名人阅读长廊,制作名人书签、开展“名人故事会”等活动,并撰写了个人体会并交流。
以上活动均有小记者向报社发通讯,滨州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有部分实践体会刊登在校刊《躬耕》及校报《教与学导报》上。
第三阶段,小组阶段性活动内容分别为:宣传名优特产、建设家乡、争当名人
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为家乡名优特产设计广告语(商标),创作赞美家乡名优特产的文章或诗歌;为家乡旅游资源开发提建议等或活动把对家乡的理解热爱化为支持家乡的一种行动;通过才艺展示、争当名人活动把对名人的尊敬化为促进自己成长进步的一种动力。
第四阶段,全面评价总结
举办活动汇报会,邀请校领导及相关师生参加。此次汇报会在校礼堂举行,学生展出了活动手抄报、魏氏庄园地图、活动体会、活动图片、活动新闻报导等资料,进行了汇报演出。演出由学生主持,分四个环节进行:环节一“家乡的名优特产篇”、环节二“家乡的旅游资源篇”、环节三“我眼中的家乡名人篇”、环节四“我的感悟”,演出在激情洋溢的诗歌朗诵《滨州赋》中结束。此次汇报会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四、学生的收获和及体会
新颖的课程模式,广阔的学习环境,以问题为中心、亲身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致盎然地体验、感悟,直接获得了知识和能力。
同学们在活动结束后总结了他们的收获:培养了活动策划、活动统筹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学会写基本的调查报告、采访记录、导游词、游记、活动体会等。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愿意为建设家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针对学生收获、体会最集中的方面,截取了部分片段:
片段一:我重新认识了语文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我的看法,语文在生活中的用处太大了。如果你没学会规范用语,那你在与人交流时就会贻笑大方;如果你不会对看到听到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那你就不会真正理解你身边的信息,你的头脑意识就只能处于浅薄的阶段;如果你没有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你的思想就不能能够被他人所理解……总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片段二:我不怕写作文了
篇4
一、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实现情感教育与认知过程的有机融合
为了有效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情感目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教学材料中,融入情感因素和价值判断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理性思维,还要通过鲜活、生动的地理事象让学生受到强烈感染,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并促成活跃的情感释放,使学生的探求、悟理、内化等认知活动始终浸润在审美感、投入感、忧患感、责任感的熏陶中,从而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启智、以情化德的教育效果。如人教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部分中的“活动题”,要求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笔者让学生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强度、地表植被破坏、不合理灌溉、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形成书面报告或文字材料;还进行专题性的实地调查和考查,撰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借此培养学生应对环境问题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从而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报负。
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情感火花和心灵感悟
创设真实生动的地理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心灵的感悟,从而达到建构知识网络并形成积极态度的目的。情境创设的途径多种多样,如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地理情境;通过地图、图像的再现,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传授,营造鲜活的现实情境;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选修课《海洋地理》中“海岸带开发”部分的教学,结合我市实际,除了介绍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洋旅游、围海造陆等开发利用方式之外,可重点探究港口建设与我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适时进行前景展望:随着“东方桥头堡”的建设和沿海、内地联系的加强,连云港经济必将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未来东方大港的梦想一定会变为现实,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既激发了学生努力求知、建设家乡的情感和热情,也坚定了学生对个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三维呈现教学场景和地理情境,则能更加生动、形象、快捷地进行渗透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海洋环境保护”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把一组美丽的海洋风光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碧蓝的大海,展翅翱翔的海鸥,美丽的海滨,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让学生自由欣赏、自由讨论、自由感叹之后,再放映一组反映石油污染、赤潮、红树林被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的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比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更易于达到情感渗透和思想升华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优化校本教学,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情感结构
篇5
关键词:案例;编写;有妙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81-01
《课标》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一目标显示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主要的目标还是语文能力的发展,这就说明它要隶属于语文学科,要为语文学科服务。由于它的内容是开放自主的,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联系的,带来了实现目标的整合性和随顺性。也就是目标的实现要随顺内容的特点做出弹性的处理,既要实现语文学科内部的多项目标,又要实现学科外部的多项目标。这就需要将听、说、读、写等多项内部目标整合,又要将外学科、非智力因素(除情感、态度以外的诸如意志、动机等心理品质)、个性发展等外部目标整合。最后将内外部目标整合,达到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目的。所以,当许多教师接触这一新课程时,糊里糊涂,甚至觉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要树立强烈的主题意识,应深刻意识到自己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要掌握设计和编写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的技能。
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中教师案例的编写包括
1、活动目标 2、活动准备(师生双方) 3、活动过程(内容、方法、步骤)4、活动指导 (注意事项) 5、活动评价 6、资源支持(相关网站、书籍、资源)
如:《家乡的风味小吃》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案例
活动目标
1、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活动,学生掌握了各种实践方法,如:如何调查 、如何写调查报告、如何采访 、如何写采访报告等,提高综合能力。
2、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此次活动,了解家乡小吃的相关知识,如:家乡小吃的种类、 家乡小吃的制作、家乡小吃的来历、家乡小吃的传说等,谈体会、写感受,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目标: 从认识家乡小吃到了解小吃的营养价值再到学会烹饪小吃,学生从中体会到挑食的弊病,从而认识到饮食和身体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活动准备
学生:各组进行活动小结,汇总资料,整理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自身和小组成员做出评价。
老师:协助学生进行实践成果的展示,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加深学生对家乡小吃的认识。
活动过程
1、确定主题:
(一)兴趣激发,导入新课
(二)确定主题:出示准备好的小吃:板书课题。
(三)拟定小专题:展示小专题: 家乡小吃的种类;家乡小吃的烹饪;家乡小吃的来历;小吃民俗文化的研究;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更换研究小组。
2、制定研究计划
(1)制定计划:探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的问题;交流计划包含的内容;教师总结补充,出示表格;组内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小组的可行的计划;小组汇报本组的活动计划;剖析各个小组的活动计划。
(2)评价:评出最佳小组并向他们表示祝贺,鼓励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计划周详表达大方清楚。
(3)总结:对此次学习活动进行总结
(4)完善计划:
1、根据优缺点各小组进一步完善小组计划。
2、根据计划开展活动,准备汇报交流材料。
出示小组研究计划示例:
3、中段指导
1.引入中段指导课
2.交流阶段性成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汇报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讨论下阶段开展研究的计划
教师总结学生阶段性成果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一阶段所要开展的研究活动。
4.教师对实践过程的指导,提出进一步开展活动的注意事项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在活动中运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
(2)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感悟及及时记录采访内容。
(3)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将研究问题引向深入。
4、总结汇报
(1)活动导入
(2)小组汇报
第一组:家乡小吃的种类;第二组:家乡小吃的烹饪;第三组:家乡小吃的来历;第四组:家乡小吃民俗文化的研究
(3)评价
注意事项:在烹饪小吃的过程中要有家长陪同;采访老人时有礼貌;调查需真实。
活动评价:以表格形式出现
资源支持:莆田旅游网;莆田小鱼社区;莆田论坛
二、案例应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围绕“自然、社会、自
我”三条线索设计
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课堂;多媒体;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40-02
1 前言
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可以使人轻轻松松获得所需的任何一种信息,量大质高,能使学生受到一定广度、深度和难度的思维训练,培养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优化教学手段,焕发课堂活力
引入声光图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如果缺少学习兴趣,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可能昏昏欲睡,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聪明的教师应该调动自身的最大能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大做文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广阔的空间、丰富的手段,图片、音乐、文字、视频等信息应有尽有,深受学生喜爱,是值得教师充分利用的宝库。
为了使课堂丰富多彩、深入浅出、直观生动,利用Flash、PowerPoint,将声、光、电、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歌曲、影视片段等与课文相关信息引入语文课堂,师生互动,陶冶情操,教师愿教,学生乐学,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收到前所未有的效果。
如在教学鲁迅的《祝福》、的《雷雨》、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小说、戏剧时,在学生充分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播放经典电影,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及原因。学生不但开阔了视野,感知了电影与小说、电影与剧本的异同,而且在比较分析中加深了思维深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长沙》时,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有关岳麓山的文字信息资料,湘江、橘子洲的有关图片,巧妙融合剪接,再加上激昂深情的配乐朗读,师生得到强大的视听享受,收到单纯的讲解不曾产生的效果。
整合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的内容很经典,但有些脱离现实,脱离学生的思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必须大量阅读才可能使学生在重复多次的感悟中形成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课外专题阅读的有效途径,形成“定主题、搜信息、主研究、缀成文、赛成果”的课外网络阅读指导模式。
第一步,确立课外阅读的主题,如农民主题,或女性主题,或感情题材,或足球主题,或奥运会主题;
第二步,学生利用作文课或阅读课,到微机室阅读教师已经搜集好的主题材料,如农民主题,《陈奂生系列小说》《中国农民调查报告》等有关农民的作品,细心阅读,认真体会,选择记录;
第三步,学生整理自己阅读后的感想,沉淀,筛选出最令自己感动、最有话可说的中心,如《中国农民的出路》《农民朋友,你要强大起来》《农民致富是树立民族精神的第一步》等;
第四步,学生进一步根据中心,对材料进行二次筛选,为自己的论文寻找更充足的论据,进而认真连缀文章;
第五步,教师认真研读学生作品,选出优秀的进行展览,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到此,全部程序结束。
除此之外,还想尝试将电视节目进行录像,根据需要进行筛选、编辑,引入语文课堂,例如:从“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学习对生活现象的分析;从“百家讲坛”“电视散文”学习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从“科技之光”“探索・发现”了解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从“讲述”“艺术人生”“大
家”等栏目感受名人、名家风范。根据画面,推测揣摩人物心理,练习为电影模拟配音等,进一步拓宽语文课堂,切实让语文成为现实生活的延伸。
3 优化教学方式,培养综合能力
以教材为核心,搞好延伸学习 感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甚至胜于对规律的认识[2],因此必须扩充阅读,加大积累,重视揣摩和品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本着“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的思路,以教材为核心内容,利用网络适当延伸,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要途径,创出课本拓展延伸阅读模式,如图1所示。
就是以教材中的作家作品为阅读的核心,利用网络进行相关的信息搜集,包括作品的相关评价、作家的身世和所处时代状况、与教材有关联的其他作品等,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延伸,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自我感悟,自我分析,自我研究,自我选题,自我写作,形成自我研究成果,教师安排展台,使学生在互相赏析的过程中拓宽视野,更广泛、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提高认识,增长才干。
如课文中有许多著名作家作品,但大多数较为零碎,不易形成知识网络,因此以“李清照”“苏轼”“”等著名人物为核心,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他们的身世经历,阅读大量相关诗篇以及相关评论,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感悟、分析、思考,全面深入了解作家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倾向,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再对阅读材料进行二次选择,写成研究论文,择优展示。
韩田静同学在研究各阶段的诗词以后,写了研究论文《从诗词看伟人的发展历程》。她共选择了《天井》(1906年)、《七绝・赠父》(1910年)、《咏蛙》(1910年)、《沁园春・长沙》(1925年)、《沁园春・雪》(1936年)、《人民占领南京》(1949年)、《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等7首诗词,得出结论:“成为伟人,是他一步一步追求理想,付诸行动,并不断奋斗的结果。他从小就产生了做大事的朦胧愿望(只喝井里水,永远活不长);少年时便走出家门,立志求学(学不成名誓不还);中年就立下了‘主沉浮’的理想;壮年对成功充满了自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革命胜利后继续前进,决不骄傲(不可沽名学霸王);祖国建设时期高瞻远瞩,描绘了美好的蓝图(高峡出平湖)。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他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这样研究,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以活动为载体,搞好社会实践 语文是综合性学科,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现实、科学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的内容[3]。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利用信息技术、多种媒体开展语文活动课,就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尝试,形成“选方向、研方法、入实际、汇信息、展成果”的社会实践课思路。即选定明确目标,制定严谨、实用、可操作的活动方法、活动程序和活动步骤。学生深入实际搜集资料,或实地采访,或查阅图书、音像等资料,或搜集网上信息,或到社会各部门去查找文献、数据,综合运用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物理、化学知识,思考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将信息汇总、选择、加工,或形成音像资料,或写成调查报告,或形成见解新颖、认识深刻的小论文。
如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抓住家乡“大干快上、进军全国50强”“建设钢铁迁安、构筑中等城市”的大好契机,确定以“展示家乡建设成果”为主研方向,师生一起研究、安排活动步骤、研究方法和操作程序。学生深入实际,有的到学校、市图书馆查阅家乡有关历史资料;有的到迁安博物馆去参观家乡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有的到棒磨山铁矿等工厂实地参观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有的到白羊峪、灵山风景区拍照摄像,感受家乡秀美风光;有的徜徉观赏家乡“中等城市”的美丽风景;有的到滦河特大桥、彩虹桥等地,亲身体验家乡诱人的发展前景。搜集材料之后,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分类、筛选、加工,按照“城市美景”“工业成就”“悠久历史”“旅游名胜”“农业发展”等类别自由结组,由组内文笔较好的学生主笔,将组内成员感兴趣的内容连缀成文,由擅长信息技术的学生主持利用摄录编等技术,将音乐、画面、文字合成到一起,由擅长演讲的学生当众介绍解说。这样一来,师生在美的视听感受中,集中了解家乡建设的巨大成就,收获的不只是愉悦,还有成功,留下长久的记忆。
这种学法和教法可以使学生占有大量信息,学会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促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合,提升思维层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方红.有效融入信息技术,创建习作教学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1):54-55.
篇7
关键词:乡土地理 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乡土地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非常突出。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重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和“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由于从下面初中学校升上来的学生良莠不齐,有的学生以前地理学得很好,对地理很有兴趣,高一地理刚开始的宇宙环境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而且理解起来很省力。但相对于那些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开设或者是开而不学的学生来讲,刚一开始学习地理,感到无所适从,有点茫然不知所顾的感觉。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补充,或者是精心设计浅显易懂的教案,来增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这时,研究性学习的介入刚好为地理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缓解的平台,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加深对地理的了解,逐渐理解地理,认识地理,喜欢地理。那么在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过程里面,乡土地理适时的介入,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舞台背景。
一、乡土地理的“亲和力”
研究性学习研究什么?学习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一些刚刚开设研究课的学校,这是一个摆在首位的任务。不光学生,连有的教师也感到有点棘手。这个时候,不妨从学生、老师都很熟悉的乡土地理入手,如组织学生调查周围地区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等自然地理状况,也可以研究本地农业、工业、旅游业,或者是环境污染的情况,其他诸如语言的变迁,人民的风俗,社会治安,老年人口的安置等,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我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知识点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每天早晨上学时,天是否亮了,冬天和夏天有无不同,来分析北半球夏天和冬天日出时间的变化。一位同学主动起来说:“冬天早晨上学还是满天星,而夏天时候太阳已经很高了。”这个知识点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而我也发现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知识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再比如,在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知识点时,我就让学生回忆邳州冬季和夏季降水量有什么差异。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相互补充,这样学生就得出了冬季干冷夏季湿热的气候特点。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加深了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身边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一直以来生活的环境里面,土生的乡土里面去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习地理的乐趣,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二、乡土地理的“全员参与”
目前很多教育界的专家提出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中有很多都强调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在乡土地理有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学生适当的启发,合理的分组,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我在讲述“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问题产生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学生很感兴趣,周末好多同学进行了实地考察,都如期上交了调查报告。其中一个小组就结合邳州徐塘电厂的例子,首先介绍徐塘电厂处在邳州市西北方向,位于京杭运河东岸,城区河流的上游河段,然后分析指出电厂的位置不合理,并且说明布局不合理的理由:处在冬季风的上风向,会造成大气污染;处在河流上游,对水体也造成一定的污染。课堂上,我点评这篇报告还表扬了这个小组。我就通过带着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这种联系身边的地理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乡土地理的“泥土气息”
研究性学习体现的是让学生面向整个生活和整个世界,“自然即课程”,说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括了一种校外课程的理念。打破教室的局限,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去亲近大自然,去体会泥土的芬芳,何尝不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呢!在讲述“农业生产”时,我就结合邳州银杏和大蒜种植,引导学生分析其区位优势。身边熟知地理事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然的怀抱里自由地徜徉,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乡土地理的“泥土气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这样的学习,每一课都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
四、乡土地理研究性课题举例
1.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问题产生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的开发利用状况如何?
3.调查家乡一片荒废的土地,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整改的意见。
4.观察周围地区的交通状况,有没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5.找两幅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面积、人口等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家乡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篇8
关键词: 贴近生活 学以致用 感悟地理
《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与生活联系,“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因而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的需要,重建学生生活,让地理课程从纯科学中走出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让生活走进地理,让地理贴近生活呢?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事例中认识和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和感悟地理知识。
一、观察生活,生活处处有地理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和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但是,学生的生活范围小,阅历不够丰富,怎样能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呢?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照片:穿着纱丽的印度女性;穿着藏跑的人;日本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海产品;西欧餐桌上的牛排和奶酪;西亚地区墙厚窗小的碉堡屋;东南亚地区高温多雨气候下的高架屋;东西贝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穿着毛皮服装,人们坐着狗拉雪橇;生活在恒河三角州以捕鱼为生的孟加拉人,以船为交通工具……欣赏着这些图片,我让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展开联想,自由驰聘,很快就与地理知识联系到一起了,理解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各种生产劳动都与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适宜,而且人类还总是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居住。我再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回答更规范,更靠近地理。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使他们处处感到:地理离我们并不遥远,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随时都能用到地理知识。
有些学生对地理学习不太感兴趣,认为地理既难又比较抽象,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引导。而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入手,拉近地理与生活的距离,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春风秋雨,夏阳冬雪,四季带给我们冷热暖凉不同的感觉。同学们,今天的天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从同学的亲身生活感受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纷纷发言,引出气温的定义,并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了我们一天和一年气温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得出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对于这节课的难点之一:关于海洋比陆地最热月和最冷月晚一个月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夏季到海边游泳的亲身体验,来感受同一时间海陆的温度差异。这样可以使理论知识生活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地理。
二、享受生活,生活处处用地理
生活与地理关系密切,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增强生活能力,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中国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的学习中,在分析了山区发展的优劣势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栖霞市丘陵地区该如何综合开发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样,结合身边实例,激发兴趣,触发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勇于探索的精神。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均都实际存在。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久而久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学生往往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感兴趣,同时又对一些问题疑惑,二用运用地理知识则可以解释这些现象和问题,由此及彼,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地理的需求感和内驱力是相对强烈与持久的。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步入社会,他们需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训练。在中国地理“水资源”一节中,在学习了节约用水,保护资源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你的周围,在你的学校,浪费水的现象有哪些?你来设计一个用水调查表,结合作业中的“家庭用水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一方面,写出一份节水倡议书,另一方面将你所提出的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上输给学校的总务主任。在如日本发生3.12大地震和海啸后,我在课堂上及时复习有关日本的知识和地震知识,并告诉学生地震如何引发海啸及防灾措施。这样不仅让地理课堂教学多一些“生活”的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和应对灾难、乃至化解面对的危险。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生活中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从而学会和创造健康的生活。
三、思考生活,处处挑战地理
地理教学就应该不断的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地理知识也同时在接受者实际生活的检验。
篇9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学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地获得知识的途径,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灵活处理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新理念
现用的地理教材中,甘肃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陈旧,编排无新意,无法及时反应本省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重新编写教材时,搜集最新资料,结合旧教材,灵活和有创造性的进行取舍、增删、整合,增加相关的历史、经济、交通及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
为了建立完整的区域地理概念,乡土地理的阐述可涉及地形地貌、天气气候、河流与湖泊、植被与动物、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城镇建设等诸多方面,但不宜平铺直叙,要突出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多安排一些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如:“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勘察学校周边与以前有何不同,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通过上网等形式了解家乡的环境,分析有哪些环境问题,应采用怎样的措施”等活动。
全新构建教材的内容框架,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包含了历史和地理内容。“锦绣甘肃”介绍自然地理概况,“古韵甘肃”介绍历史遗迹,“腾飞甘肃”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我们的家园”介绍有关兰州市的风俗、小吃等。
努力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堂,每节课的设计包括“知识链接”“传授新课”“课后探究”三个板块,“知识链接”目的是复习与新内容相关的知识,“课后探究”的设计是把课内知识传授引伸到课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
乡土地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校外资源包括:1、科普场所: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地震台、水文站等。2、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如地形、地貌、植被等。3、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文物古迹等,引导学生研究这些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各学科融合。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促成情感的共鸣
要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的拓展,课堂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在“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兰州)”教学中,我在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中,添加了昔日的兰州交通状况、现在的建设成就、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等内容,补充了同学们感兴趣的正在建设中的、连接市区和郊区的地铁交通、及高速公路系统的介绍。今昔交通鲜明的对照和对今后美好蓝图的设想,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
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交流,分享体验,共同探讨的研究活动。在“兰州──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一节教学前,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实践活动:①上网搜寻不同时期的兰州地图,比较城区范围、交通方式、绿化布局的发展变化,列表小结。②采访周围的长辈,了解他们对兰州以前的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居住条件的感受和对现在的生活条件的认识,并做较详细的记录。③利用所获得的文字资料,再搜集一些兰州城市建设的图片,制作成墙报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在社会实践中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知识,比较分析这些图片、事例,深入讨论、拓展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从认识家乡过去的状况和现在的发展,引申到关注家乡的未来,甚至于描绘、设计、构想家乡未来的宏伟蓝图。
三、淡化知识点,着重于学生综合性地理思维和使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兰州──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教学中,教材中的高速公路、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的名称,是将其作为学生熟悉兰州交通图的着眼点,涉及出行路线的一个选择。教学中,可设计现实问题,①让学生在《市区交通图》上标出学校、住所的位置,在有比例尺的图上运用比例尺计算它们的距离;②画出每天上学的行走路线,并标明方位;③设计以学校为起点,目的地分别为西站、西北师范大学、北京的快捷经济的多条出行线路。要求注明选用的交通工具、主要线路、中转的港口和站点的名称。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实用价值,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的兴趣,主动学习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四、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重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课程资源;实践;评价
一、挖掘课程资源,找准最佳结合点,突出整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综合性学习找准“结合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后,安排了一次“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我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上网搜集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在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汇报学习成果,学生有的把收集到的伟人或名人的成长故事画下来,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讲述;有的把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编成短剧,几个同学一组配乐表演出来;有的把若干个名人成长故事编成手抄报,还有的把名人故事配上图片,运用所学到的电脑知识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把在美术、音乐、信息技术、舞蹈等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种形式的汇报,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多种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二、紧扣生活脉搏,拓宽学习渠道,重视实践性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实践中学语文”,强调语文与实践要更加紧密地结合。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如针对家乡的快速发展,我引导学生开展了《夸夸咱们的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采用画画、制作电子小报、当导游、当记者、举办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学习的成果。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三、实施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喜悦,体现激励性
新的评价理念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活动的喜悦,有利于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 上一篇:中式风格设计特点
- 下一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