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运营管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10 17:5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企业运营管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企业运营管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货运;提单;承运人

国际货运业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和其他委托方或其人的委托,以委托人名义或者自己的名义,组织、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提供国际货物流通领域物流增值服务的行业。国际海上货运因其涉及面广、法律关系复杂,相对于空运、陆运其他货运业务来说,引起的法律纠纷和诉讼最多,由此成为当前判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亟待予以调整和规范。本文主要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部分对实务影响较大的4条条款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对第四条的分析解读

该条款规定货代企业以承运人人名义签发提单、海运单或者其他运输单证,应充分取得承运人授权,这就明确了实务中经常可见的OPEN HOUSE提单的不合法性。OPEN HOUSE提单通常是货代企业以本人名义代承运人签发提单以满足委托人在单证上的某些特殊要求。根据《规定》,委托人可以以货代企业未取得承运人授权而主张货代企业承担承运人责任。因此,货代企业应严格禁止代签OPEN HOUSE提单的行为。

2 对第七条的分析解读

该规定是对现有货代企业流程影响最为明显的一条规定,明确了若委托人未履行其应尽的付款义务,货代企业可以在未经合同约定或合同约定不明的情况下,行使留置相关单证的权利,但是对于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有重大影响的提单等运输单证则禁止扣留。此条规定一出,其被货代企业认为长久以来实务中的“付款买单”行为即将终止。所谓“付款买单”是货代企业与未签订固定运输合同委托人之间的一种付款方式,类似于国际贸易中的D/P付款交单,通常指委托人在付清运费或相关杂费后从货代企业处取得提单的行为。而《规定》第七条明确货代企业不可置留提单,委托人可以在任意时间向货代企业请求交付提单而不必及时履行付款义务,这将会给货代企业带来极大的收款风险。这是因为提单几乎是货代企业与委托人之间交接的唯一的委托人自身不可复制的单据,除去提单,货代企业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置留的单据。虽然《规定》第九条确认委托人支付费用的义务,但是没有明确支付时间和方式,货代企业想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此类争端仍然困难重重。

对策:

(1)货代企业为降低自身收款风险,可以积极与委托人签订运输合同。《规定》指出,在有明确合同约束的条件下,货代企业可以置留一切单证。但是,货运行业竞争激烈,中小型货代企业在大型货主前的谈判能力值得商榷,还需货代企业加强与委托人之间的沟通协商能力。

(2)在接受委托时明确以书面形式通知委托人在付款之后交付提单,并且要求对方书面确认;否则,拒绝接受委托。但是在进口业务中,尤其是CIF条款下运输,货物实际上已经由国外安排承运。如果委托人(通常为收货人)迟迟不对进口货代作出确认,此通知是否具有强制法律效应尚待进一步探讨。

3 对第八条的分析解读

首次明确实际托运人较契约托运人有优先取得提单的权利。长久以来,在FOB条款下,货代企业该向国内实际托运人还是向国外签订运输合同契约托运人交付提单的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规定》采取保护货物所有人利益的司法政策,明确货运企业应优先向实际交付货物的卖方交付提单。

4 对第十一条的分析解读

首次明确货代企业有谨慎选择无船承运人的义务。在实务中,有少数货代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将委托人的货物交给不具无船承运人资质的公司承运,进而造成托运人的利益损失。《规定》明确该货代企业应对其不当选择承运人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同时,在FOB运输条件下,无船承运人通常由国外指定,这就要求货代企业自身在接受托运人委托时需采取谨慎手段审核被指定无船承运人的资质,要求对方提供营业执照、无船承运人资质证明等相关文件,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杨志刚,王立坤,周鑫.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实务、法规与案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296-300,308-317.

[2] 王义源,曾觊.远洋运输业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66-286.

[3] 王鸿鹏,许路,邓丽娟.国际集装箱与多式联运[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108-132.

篇2

关键词:运营管理;制造性运营;服务性运营;管理现代化

随着服务业的兴起,生产的概念进一步扩展,逐步容纳了非制造的服务业领域,不仅包括了有形产品的制造,而且包括了无形服务的提供。实施有效的运营管理越来越重要。面对全球性的竞争压力,企业管理人员迫切需要对运营管理的一些基本关系和概念有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知道如何运用这一知识来最大程度地提高质量和生产率。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运营管理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的运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原本是指企业内部的生产和服务过程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厂房位置、设施和设备、制定生产作业计划、选择工艺流程、确定生产和服务技术、实行有效流程和质量控制、组织生产和技术人员等达到及时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降低成本的目的。

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就是指企业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先进运营管理模式、方法为手段,为客户提供及时、优质、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行。

二、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不足

我国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还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虽然我国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断引进先进的运营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水平、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多数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仍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产生应有的效益。

(一)基础管理水平较低,运营管理粗放

当前国内许多企业忽视基础管理工作,盲目追求所谓先进的概念,把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方法建立在不健全的基础管理之上,致使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世界先进企业通过全面应用现代化运营管理技术,促进生产制造过程的科学化、柔性化、智能化及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较好地实现了人类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而我国企业由于运营管理粗放和不规范,导致能源消耗大,劳动生产率偏低。

(二)安全管理形势严峻

我国企业的安全事故总体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问题非常突出。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一是全社会安全文化基础薄弱,全民安全素质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生产经营者在单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处理全局利益与自身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缺乏科学的认识观;三是工作一线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有待提高;四是现行安全生产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不合理、安全生产法规执行较差;五是安全生产保障条件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许多企业生产工艺安全性能、安全设施和装置标准、安全检测和监控技术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三)人力资源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劳动力结构已经呈现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即中间层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运营管理的质量,由于企业中相当比例的劳动者不能理解现代化管理理念、方法,不能掌握高新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企业在进行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方法的实施时困难重重,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四)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均衡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普及面与应用深度还比较有限,企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还不足1%。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高,跟国际比差距比较小。从信息化应用领域来看,我国企业真正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的比重较低。据调查,除了在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相对较多之外,在经营决策、研究开发、采购管理、制造管理、营销管理、电子商务方面完全应用网络技术的企业很少,在全部经营管理上都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更少。

三、对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策略

实施现代化的运营管理需要一系列艰巨的变革,从经营理念、组织结构、技术状况、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合作文化一直到优化企业的作业流程,都需要系统的配套条件,是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加强基础管理,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规章,规范员工行为,是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在这方面我国的一些先进企业已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海尔的“日日清工作法”、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等。同时,信息技术是运营管理现代化的技术基础和支撑,我国企业应结合实际,继续加大信息化投入,使自己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国家也应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降低企业信息化的负担,调动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

(二)加强安全运营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长期还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为此,要建立起保障安全生产、防范安全事故的三大措施,即科学技术措施、安全文化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以实现安全运营管理的目的。

(三)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方法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实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引进掌握现代化运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高端人才,把握运营管理现代化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保证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陈士昂.企业的运作管理存在问题[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4).

[2]刘丽文.服务运作管理的理论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篇3

关键词: 本科运营管理课程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一、引言

现代企业主要有三项基本活动,生产运营、营销和财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营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运营管理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发展,柔性生产、供应链管理、绿色管理、精细生产、ERP等生产营管理模式理念都已经融入到每个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发展,是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新模式不断出现分不开的。但如何把日益复杂的动态运营管理理论讲述清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培育企业精英人才的摇篮,我国经管类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颇为重视运营管理的教学,但是由于该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且很抽象,长期以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够理想。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从目前各类组织的改革需要出发,还是从长远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出发,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建设都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本科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等教育是培养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科技人才,其所学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主要从事本专业某一较窄的知识领域工作。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灌输方式,学生缺乏主动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是为了完成既定学分而学习。面对科技发展的今天,这种人才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的要求。运营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以授课为主,配以一定量的作业和案例讨论,即讲授+案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保守,忽视个性培养。

目前的教学,从教师角度来看是完成书本理论知识点的传授,是教;从学生角度来看是学习书本知识和考试有个好成绩,是学。这种传统的运营管理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体现在:教师往往只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系统化的教科书内容,偶尔列举个别案例对原理进行辅助说明。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理论。这种传统教学偏重理论的严谨,教师试图把所有问题讲细、讲透、讲全,学生则盲目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后机械地套用书本或笔记完成作业。但是这种只注重理论、概念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计划、材、统一考核的办法,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开放式、启发式的教育开展不足,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关系,限制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侧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应用。

运营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当强,但是在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科学知识轻传授能力的问题,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由于学生缺乏管理实践,因此目前纯理论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

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没有到企业进行过生产实习,也没参观过企业,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对生产管理的一些理论难于理解。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又普遍感受到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多而枯燥,模型复杂且难以理解,再加上很多学生是文科背景,对模型、公式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中,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实用性的训练,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本门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削弱了本课程的应用性,同时,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而没有感性的认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案例分析与讨论是目前理论联系实际的主流教学方法,但是,很多时候本科管理专业的案例讨论实施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案例讨论难深入。二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案例教学组织困难。

运营管理的案例与其他课程的案例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需要许多理论知识作基础,案例的特点也是围绕某个理论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联系其他的管理内容,比如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等。当需要深入讨论案例时,没有企业实际背景或感性认识的学生一般也比较感到困难,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目前国内教学时采用的案例大部分是直接引用国外教材的案例,有关我国企业的案例很少,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不切实际,感到枯燥乏味。

(四)多媒体教学不完善。

目前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在高校中多媒体化率基本上已过半数,特别是重点高校多媒体利用率应该达到90%以上,但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太显著。原因就在于目前所谓的“多媒体”只不过是以PPT文件代替了黑板,教师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将书本内容直接放在课件里,然后照本宣科,这只是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劳动,而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削弱了师生双方的上课热情,不能做到教学相长。

三、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作为一门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课程,在企业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为了培养符合国家、企业发展需要和适应时展的创新实用型人才,运营管理课程需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而要解决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考虑运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创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一)改变教师角色,采用互动式启发教学。

运营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管理课程,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一个学术研究者,转化成一个具有专业特长的教练员,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课堂上以讲清主干概念、讲清思路、讲清重点和难点为原则,并设计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提问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对一些问题提出意见,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深刻领会所学内容。还可以由学生根据事先拟定的题目自查资料,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在课堂演讲,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得到培养。该方法富有启迪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是一种最具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元素,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生产运营管理,由于其特殊性,在黑板上讲生产作业,对于那些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是抽象、枯燥的,较难理解,而案例教学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许多运营案例,不只是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总结,而是模拟一种实际的管理情景,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识别与定义问题,分析各种可行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目的并不在于找到正确的答案,而在于案例的评估及分析过程。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良好的案例教学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要有好的案例,二是要组织好教学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在生产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教师应该结合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精心编制和选择较多的富有实战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教师个人唱“独角戏”的理论讲授时间,教师更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是每个管理案例的导演或指挥,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主思考、探讨、交流,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着意营造一种研究型学习气氛,信任、尊重学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同时不被理论框架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总结时应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观点,中肯地指出学生思考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运营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因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此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外,课堂讨论、录像教学、现场观摩、角色扮演、沙盘模拟、模拟诊断等都是运营管理教学中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

1.企业观摩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本科生的企业参观,最好提前把该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向学生介绍,然后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开设企业专家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以便更快、更好地接受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当然,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强化稳定的校企关系是该方法的前提,这就要求学校需加强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根据运营管理的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本课程对技能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全面规划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可以按照行业不同,分别建立制造型企业实习基地和服务型企业实习基地,这对于学生全面学习和理解生产运作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2.软件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软件让学生体验管理过程,是一种快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环境,供模拟参加者进行企业经营的实训,其特点是从直接体验中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寓教于乐,如企业资源计划模拟实验、沙盘模拟对抗实验等。

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存在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学生缺乏综合运用运营管理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进行沙盘模拟演练。在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中运营管理的有关知识贯穿始终,如新产品研发、生产计划编制、生产能力计算、按订单组织生产、物料需求计划、流程的控制、交货、质量体系认证等一系列典型问题的决策会很自然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沙盘模拟培训特有的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培训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开启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功能,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地实践与运用。

3.模拟诊断

模拟诊断通常以学生熟悉的企业(如校园超市、校园餐厅等)运作过程中的某一个场景为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营管理知识和其他课程知识进行诊断,然后让学生对诊断结果进行质疑和讨论。此外,还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对超市、百货商场、饮食店、公园等场所和环境进行观察,并运用所学的生产管理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改进。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增强学习效果。

除此以外,网络教学辅导、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期间的工商企业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涉及的工商企业问题的实践活动等都是丰富教学手段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教师把握和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与手段,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不同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可以更迅速、更真实、更大量地提供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配合整个课堂教学,这些多媒体资料包括大量的照片、录像、电影片断等。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充实教学内容,一节四十分钟多媒体教学向学生介绍的内容应该达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三到四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运营管理各环节的认识,这样不仅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运营管理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运营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可以采用“PPT+板书”的方式。比如,对于公式推导和计算的内容,要多写黑板,把有关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来,学生可以沿着教师的板书思路进行记录,做笔记,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另外,对于课堂上新理论、新方法的讲授及引用案例,为了节约时间和交代清楚背景资料,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通过PPT大容量地展示信息和放映教学影像直观地再现企业管理的真实场景,增强学生对新理论的理解和方法运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课件尽量做到三点:信息量足够;注意师生的互动;控制教学进度,要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进行录像放映,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生产管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第三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四、结语

运营管理作为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增加现实场景模拟、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等方面不断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运营管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多手段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兴趣驱动、目标引导和问题导向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做中学”的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巍.高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手段探索[J].当代经理人,2006(21):1707-1708.

[3]冯根尧.基于VRS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90-92.

[4]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5]于俭.《生产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5):79-82.

[6]徐松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1-74.

[7]李军,贵文龙,吕春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124-127.

[8]赵忠玲,袁清和,冯夕文.IE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74-175.

[9]张新婷,刘新艳.《生产运营管理》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8):116-118.

[10]黄宏彬.应用型本科教育环境中的运营管理教学优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1):121-122.

[11]刘消寒.ERP沙盘模拟及其在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8(5):75-78.

篇4

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不足及原因

我国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还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虽然我国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断引进先进的运营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水平、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多数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仍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产生应有的效益。

从企业内部看,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运营管理方式无法适应多品种要求生产运营管理工作的非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企业内部信息沟通迟缓、决策速度慢、不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以高库存保证连续生产,难以降低成本;员工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等。

从企业外部看,存在没有规范的业务往来关系、企业间缺乏明确和真正密切的协作关系、市场不成熟、供货及时性难以得到保证等问题。

1.基础管理水平较低,运营管理粗放。当前国内许多企业忽视基础管理工作,盲目追求所谓先进的概念,把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方法建立在不健全的基础管理之上,致使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上海市对1771个工业企业的调查中,有比较健全的原材料消耗定额的企业只占61%,有比较健全的劳动工时定额的企业占74.4%;有比较完整的原始纪录的企业占37%有比较健全的计量验收制度的企业仅占26.8%;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企业仅占到17.6%。

世界先进企业通过全面应用现代化运营管理技术,促进生产制造过程的科学化、柔性化、智能化及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较好地实现了人类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而我国企业由于运营管理粗放和不规范,导致能源消耗大,劳动生产率偏低。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及发达国家的50%左右,90%以上的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制造业生产效率低下。

2.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近年来,我国部分先进企业开始采用现代化运营管理方法,但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设计方面。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制造工艺方面。发达国家较广泛地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自动化技术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设备和管理水平仍处在大规模生产的水平,机器设备陈旧,生产线柔性不足,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3.重技术改造,轻管理创新的现象比较普遍。剖析我国当前的企业运营管理,技术水平和装备固然落后,但管理更为落后,矛盾比较突出。企业普遍只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和技术的更新,而忽视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改进及人员素质的提高许多企业宁可花大钱去购置昂贵的设备,而不愿花小钱开发或移植先进的管理技术不少企业热衷于在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下,进行某些环节甚至全过程的计算机化,而忽视对制造系统的合理化等管理基础工惟有的企业虽然已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面对管理的改革却感到困难重重,望而却步,因为这不仅仅涉及技术问题,还涉及人、组织及企业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4.供应链管理整体水平较低。中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进展是比较缓慢的,整个生产流通仍处于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运行状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企业侧重于营销系统和内部制造计划体系的建设,对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不足。二是国内企业在以全球供应链为依托,组织全球化生产流通方面仍相当薄弱。三是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虽有快速发展,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给异地组织产品设计、生产、运输等带来较大困难。四是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健全,不少企业产品质量差、可靠性不高、交货不够及时、信用度较低等,企业间形成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广泛信任和依赖关系的基础不够牢固。

5.安全管理形势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有了较大转变,安全生产观念和认识有所提高,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安全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但安全事故总体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问题非常突出。我国的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5%,但煤炭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却占近80%。

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一是全社会安全文化基础薄弱,全民安全素质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生产经营者在单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处理全局利益与自身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缺乏科学的认识观。三是工作一线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有待提高。大量事故案例分析表明,90%以上事故发生在班组,80%以上事故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设备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的人为因素造成。四是现行安全生产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不合理、安全生产法规执行较差。五是安全生产保障条件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许多企业生产工艺安全性能、安全设施和装置标准、安全检测和监控技术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6.人力资源素质亟待提高。我国劳动力结构已经呈现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即中间层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企业运营管理的质量,由于企业中相当比例的劳动者不能理解现代化管理理念、方法,不能掌握高新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企业在进行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方法的实施时不是困难重重,就是效果不佳,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7.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均衡。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普及面与应用深度还比较有限,企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还不足1%。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高,跟国际比差距比较小,但在全国1000多万个中小企业中,还有将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

从信息化应用领域来看,我国企业真正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的比重较低。据调查,除了在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相对较多之外,在经营决策、研究开发、采购管理、制造管理、营销管理、电子商务方面完全应用网络技术的企业很少,在全部经营管理上都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更少。

对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建议

实施现代化的运营管理需要一系列艰巨的变革,从经营理念、组织结构、技术状况、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合作文化一直到优化企业的作业流程,都需要系统的配套条件,是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1.提高认识,追踪并把握世界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运营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变化加快。企业应以敏锐的嗅觉、积极的态度,追踪其最新动态,把握其发展趋势,科学分析其对市场、行业乃至企业的影响,以便做出快速反应。

中国企业往往比较重视经营成果质量和生产要素利用率,而世界一流企业则注重经营成果质量与运营过程质量的统一。美国马可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的标准结构全面反映了企业运营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共分为领导、战略计划、以顾客和市场为重点、信息和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管理、公司成果7类。在总分1000分中,公司经营成果指标占450分;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指标总和为550分。这表明美国对企业运营质量的关注,引导企业关注运营领域的改善活动。

2.加强基础管理,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规章,规范员工行为,是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在这方面我国的一些先进企业已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海尔的“日日清工作法”、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等。

在各种现代化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方法中,信息技术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信息技术是运营管理现代化的技术基础和支撑,而且伴随着它的快速发展,其作用将越来越大。我国企业应结合实际,继续加大信息化投入,使自己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同时,国家也应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降低企业信息化的负担,调动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

3.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探索有我国特色的运营管理现代化方式和模式。我国企业在引进、移植国际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和方式的同时,要处理好学习、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结合我国文化和企业实际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模式、新方法。

一是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对现代化的运营管理体系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在客观分析、认真研究、全面把握现代化运营管理体系本质基础上的“扬弃”和创新。二是坚持科学的程序。对现代化运营管理体系的引进、移植和创新要有积极稳妥的步骤,加强风险防范。三是要进行相关配套的变革。只有配套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变革,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方法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强安全运营管理。企业安全管理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长期还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为此,要建立起保障安全生产、防范安全事故的三大措施。

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运菅管理 战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自21世纪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水平逐年提高,开放程度加大,各个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为了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并在这种形势下更好的生存,企业必须就各个部门的运营管理做统筹安排,进行改革性的创新,建立更好的管理制度,推动战略的更高层次发展,掌握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积极开拓市场的新领域,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必须要借鉴以往的运营管理经验,对产品、资产经营、发展和效益进行全新的改革,提出科学有效地研究方案.对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一、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赫形势所面临的环境

1.市场需求多样化

以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为转机,一方面,资源价格飞涨使得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开始趋向多样化,买卖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买方。顾客在有了极大的选择余地的基础上,对各种产品和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趋势使得企业必须经常地投入更大力量和更多的注意力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不得不从单一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

2.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电子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等都在快速发展使企业有更多的手段制造多样化的产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因此企业不断面临着运营技术的选择,运营系统的重新设计、调整和组合。

3.竞争日趋激烈

竞争的方式和种类越来越多,竞争的内容已不再仅仅是打价格战了,质量、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产品设计的不断更新、较宽的产品档次、更加紧密的供应链等,都是竞争的主题。

4.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

随着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之相对宽松的全球贸易政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生产和贸易已变得没有国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抵御来自国外的竞争。

二、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新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现如今,各个企业都在走战略一体化道路,不断加大企业规模,产品多样化,服务多样化也在不断推进,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的运营管理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更为运营管理增添了新的有力手段,使企业的运营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新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可归纳如下:

1.现代运营管理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大

首先,现代运营突破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系统控制,扩大到了非制造业的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的设计上。其次,现代运营管理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包括运营战略的制订、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的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综合管理。

2.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方式成为主流

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变化,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方式成为主流。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使得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的方法不再能行得通,生产管理面临着多品种小批量与降低成本之间相悖的新挑战。要求从生产系统的“硬件”(柔性生产设备)和“软件”(计划与控制系统、工作组织方式和人的技能多样化)两个方面去探讨新的方法。

3、信息技术成为运营系统控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管理中也有了一套独立的管理模式,这也是运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管理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加深,变革也在不断进行着,先进制造技术(AMT)的应用使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真正的革命。其应用涉及到产品设计、产品特性、加工技术、信息处理和通信等各个方面。

4、“全球运营”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济一体化是最近这些年来一直广泛关注的事情, “全球运营”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的制造活动将从集中式转变为分布式,大企业面对的工厂选址问题将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工厂选址问题。而是为一个由不同的零部件厂、装配厂以及市场构成的制造网络选址的问题。

5、加强技术装备方面的要求

在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必须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来武装企业,促使企业具备完善的技术改革能力。尤其是在人类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形势下,知识经济和高科技技术装备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只有采用先进的技术来武装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会向新台阶的方向发展。

6、“柔性”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谁能适时、适量地向市场提供顾客所需的合格产品和满意服务,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增强对产品需求量、产品本身及交货时问变化的适应能力,即增强企业的“柔性”,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竞争战略。企业的柔性包括物的柔性和人的柔性,即生产系统的柔性和组织管理系统的柔性两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缺乏柔性都会导致企业的整体柔性降低。

7、缩短交货时间,采用基于时间的竞争

一体化的课题在不断的被提及,世界各地也在不断努力,想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市场环境,这对产品的需求、发展的趋势、技术的变革更新都是有好处的,自2O世纪8O年代以来,环境变化迅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竞争优势已逐渐转移到时问和品种上来。

8、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具有最直接的责任。为此,企业有必要在产品设计和运营过程中考虑如何保护环境;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尽量节约自然资源、合理使用资源,并考虑各种资源的再生利用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于1996年颁布了有关环境管理的IS014000系列标准,当今,企业是否取得IS014000的认证已经成为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的又一个“通行证”。有关环保问题的法规和法令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细。对污染和废弃物控制不力企业的处罚也很严厉。

9、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员工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公开人才招聘之前就必须开始宣传企业的文化精神,通过一些广告宣传和媒体报道,让优秀的员工充分了解现代企业运营理念.并树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遵循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在严格的招聘面试活动中.筛选出,些埘现代企业运营理念认同高的人才,保证人才的质量及素质需求,使企业的价值观和用人标准紧密结合起来。现代企业在招聘面试活动结束后,必须及时的展开新进员工的岗前文化培训工作。

【结语】

对现代企业运营管理者来说,必须深刻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方向,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运营管理水平柬使现代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殿军.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03)

[2]刘丽文.运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张群.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品牌运营;品牌运营审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

谁拥有品牌,谁就能获得市场;谁能拥有市场,谁就能发展壮大。著名的营销专家PhilipKotler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1]琼斯教授认为:“品牌包含一个提供功能性利益的产品,再加上一些足以使消费者掏钱购买的价值感。”[2]1显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已经接受了“品牌”这个充满诱惑的概念,企业的关键是进行品牌运营。

一、品牌运营的三大要素

1品牌运营的企业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企业要素,也是品牌运营的根基。表现为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三个方面。这是品牌的核心性基础,更是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石。

2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应建立起符合国际目标市场规则要求的价值链,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信任,并使顾客对品牌产生一种亲和力。因此,企业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市场要素,也是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

3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

在企业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系列运营中,市场主要考察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管理要素。

二、我国企业在品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全球范围内的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推动产品快速更新换代,企业之间在产品工艺和技术上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品牌运营的竞争。从目前情况来看,品牌运营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运营的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而且不少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品牌运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关注的主要方面仍局限在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销售市场,企业的策划部门仅局限于对外联系广告、和大客户进行沟通、公关等事务性管理。即使是那些已意识到并尝试开展品牌运营管理的企业,他们的品牌运营程序、方法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仅有少部分大中型企业把品牌运营作为企业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大多数企业没有完整的品牌运营计划,在制定或改变企业战略等重大决策时,常常忽视品牌运营的制约因素和重要影响。另外,大部分企业也很少开展品牌资源的开发效益分析,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评估品牌运营管理效益的指标体系。如何改善品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品牌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已成为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品牌运营审计的开展对于促进企业提高品牌运营活动的绩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对企业品牌运营进行审计,可以更好地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绩效,更好地理解品牌运营与企业目标、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并且也可为企业进一步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品牌运营审计的职能

所谓品牌运营审计,就是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品牌运营审计的有效开展,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经取得的业绩状态,使管理者知道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运营的工作效率,保证品牌运营计划的所有部分能良性运作,促进品牌资源潜力的最大发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2)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会计核算进行监督与评价;

(3)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4)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当前品牌运营所必须的环境和要素进行评估;

(5)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管理者的品牌运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四、品牌运营审计的内容

1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审计。品牌运营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检查和评价与品牌运营管理有关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品牌运营部门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确定重点审计范围并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品牌运营的管理。

2品牌运营的实质性审计。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三大要素,即企业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笔者认为通过对三大要素的审查,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

具体包括:(1)对品牌运营的企业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新产品的开发、自主工艺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及用户关系等进行审查。(2)对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进行审查,包括对品牌运营的作业链和价值链进行诊断,进一步揭示企业作业链与价值链中的不良环节,为作业再造提供依据和指标;对社会公众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和对品牌的倾向性与接纳的可能性进行审查;对顾客对品牌信息的接近速度、接近距离、顾客对品牌的亲和关系的建立等进行审查。(3)对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进行审查,即对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的行为速率进行审查;对销售渠道的管理与控制、企业市场营销力量与水平进行调查;对企业内部合作性文化与凝聚力、企业公关有效性进行审查等。

3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品牌运营的绩效主要是指品牌运营活动对于企业实现目标的贡献份额与品牌运营活动本身所消耗资源之间的比率。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可以通过测算运营成本并将其与标准成本比较、对品牌运营活动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等方法,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取得的业绩,发现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对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提出审计意见或管理建议书,主要包括利润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审查和盈利能力审查、销售收入绩效审查、销售费用绩效审查,实施与计划的比较分析、推销活动绩效的审查,顾客满意程度的评核分析等。

4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品牌运营的管理和开发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基本职责。品牌运营的管理责任应作为考核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评,主要还是从企业资产经济责任、安全生产责任等角度进行考核,这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品牌运营管理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意义缺乏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开展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实际上是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实物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也应当对企业品牌资源的保值增值负责。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品牌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任期内品牌资源有关增长指标的完成情况;品牌资源的利用情况等。

五、品牌运营审计的程序

由于企业品牌运营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而某些决策往往又带有主观性,为了经济、有效和高效率地开展审计工作,品牌运营审计一般按下列程序分成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审计立项后,成立由审计人员和品牌运营管理专业人员组成的审计组,了解品牌的运营过程、运营的环境,掌握品牌运营活动的背景资料和其他资料,并据以决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其主要工作是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熟悉品牌运营的基本情况,从而制定审计计划。

2实施阶段。在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审计计划,针对审计重点,具体实施审计程序和方法。第一步,描述并测试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包括审查企业是否实行了必要的职责分工,是否有健全的品牌运营记录资料,观察记录和品牌运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测试品牌运营成本的计算基础等。第二步,评价品牌运营控制系统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相关人员有效的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对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缺陷做出总括评价,明确提出其造成的损失和潜在的危险,并据以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事先估计的审计风险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确定重点审计的范围。然后,按照经过调整的审计工作方案安排审计力量,进行实质性的审计工作,收集充分且适当的证据并加以分析。最后,汇总审计工作底稿,对企业品牌运营活动的管理现状作一个综合评价。通过这种专项性审计,可以较深入地剖析企业的品牌运营活动,对于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加强企业对品牌运营活动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审计终结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就是出具审计报告。由于品牌运营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其结论与决定的约束力不强,执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意愿。因此,一方面,企业品牌运营审计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仍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标题、收件人、范围段(说明审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说明段(包括被审事项的基本情况、不足之处或存在的问题)、意见段(指出改进的建议或意见)、报告人、审计时间等。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项目进行复查,即在审计结束一段时间后,再检查其是否按审计建议采取了改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与审计人员的预期进行比较,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对审计结论中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的落实情况,促使其贯彻落实。

篇7

1.1行业主管部门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和服务要求不断提高

以往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遍存在“脏、乱、差、贵”等现象,在司乘旅客心里的印象较差,存在只注重效益不讲服务,只顾自身的利益不顾消费者权益,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等种种弊端,行业主管部门为改变这种现状,提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标志清晰、安全顺畅、环境整洁、质价相当、服务便捷、应急迅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切实提升服务品质,为服务区使用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1.2司乘旅客出行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和服务期望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利用高速公路出行和旅游的群体越来越多,出入服务区的频率越来越高,从而,司乘旅客对服务区管理和服务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期望值越来越高。当前我国高速公路还存在重效益、轻服务的观念,服务区仅仅停留在停车、如厕、餐饮、加油等简单的服务,服务种类单一、服务范围不广,已难以满足高速公路公众出行的要求。

1.3社会舆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和服务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司乘旅客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的背后不理解、不了解,始终认为经营利润较大,国内媒体对此也颇有微词,司乘旅客和媒体不知该利润仅仅是维持服务区基本运营,产生的微薄利润全部投入到服务区公共设施中,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管理和服务构成了巨大压力。

2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的现状

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在国内发展历程较短,高速公路服务区在经营管理上通常采用自主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四种经营模式。当前各服务区运营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经营方式,服务区管理角色定位不准,经营决策随意性较大,造成上述四种运营管理模式都相应的存在局限性。

2.1传统运营管理

(1)自主经营,是在服务区建成以后由路段经营开发公司成立相应运营单位,直接负责服务区内各项设施的经营管理。(2)承包经营,在高速公路管理处下设路段服务区,实行承包经营,服务区作为企业在人事、计划和业务等方面接受管理处指导。(3)租赁经营,将服务区全部或部分设施租赁给各个投标经营者,实行自主经营。管理部门按照合同向经营者收取租金或管理费,制定规章、条例,并据此对各经营者进行监督。(4)委托经营,是以企业产权及其经营权为对象,对部分服务区委托专门的管理机构经营管理。

2.2传统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效益低下,市场意识淡薄。各个服务区自成体系,实行全方位经营,市场意识、资本运作意识薄弱,缺乏专业和规模优势。除部分服务区车流、人流量大,经济效益好外,整体经营效益低下,资产保值面临困难。(2)服务质量差,管理水平不高。各服务区普遍存在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专业素养较低,管理经验缺乏。服务区管理上难以建立有效的管理控制体系,人员聘用制度、业务授权制度、审批制度、采购制度、报告制度、审计制度、盘点制度、考核制度等基本缺乏或不健全。内部控制薄弱,不仅导致经营管理中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更从根本上损害高速公路沿线运营的形象与声誉,同时也加大了运营风险和运营成本。(3)资源重置,闲置浪费严重。各服务区功能设置基本相似,运营管理着同样的业务,采购、销售服务以及人员、设施各自配套,大而全小而全,加之服务区设计布局上不尽合理,造成服务区使用效率低下,人财物配置的极大浪费。

3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的能力提升和品质塑造内涵

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舒适、文明的通行服务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对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主营业务更准确的诠释和定位。高速公路通行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收费服务、服务区服务、养护服务、信息服务、应急保障等所有涉及对外服务的业务,这其中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配套设施,作为展示高速公路形象的窗口之一,其运营管理与品质塑造内涵是:在“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合理”的目标引导下,明确服务区的公益属性原则,坚持“物管优先、服务优先”,打造服务司乘旅客的大窗口。第一是结合实际,找准适应服务区发展的管理模式;第二是坚持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明确经营理念,改变服务区商品高价现象;第三是将行业特性和地域文化融合,以文化提升品质塑造能力;第四是美化亮化,精心打造景观特色,为司乘旅客提供优美、舒适的休闲环境;第五是软硬兼施,在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上实现星级管理。

4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的能力提升与品质塑造途径及措施

当前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高速公路产业进入了黄金建设期,“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成为上下共识,随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长,路网结构逐步完善,人流车流快速增长,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作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和热点,其运营管理和品质塑造成为行业主管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要满足公众出行服务的需求,服务区可通过走“模式创新、平价经营、主题文化、场区景观、星级服务”路线等途径,不断提升服务区管理能力,塑造自身服务品牌,提高司乘旅客对服务区的认知度,给司乘人员带来实惠,给行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1致力走模式创新路线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因此运营管理模式的定位尤为关健,是能力提升和品质塑造的基础和保障。而创新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驱动力,服务区要想低成本高效率运营,保证服务区不断发展,就要勇于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当前企业自身发展需求,适应司乘旅客的需求,适应同行竞争的需求。2010年,赣粤高速服务区本着服务社会、服务司乘旅客、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的思路,决定不走寻常路,既不采用社会形象差“甩手掌柜”型的整体租赁模式,也不采用经济效益差“家长”式的自主经营模式,而是走中间模式——全面推行以“统一管理、卖场经营、平价消费、主题文化”为主要形式的运营管理模式(简称“卖场模式”)。该模式运营以来,得到了司乘旅客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使服务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4.2大胆走平价经营路线

服务的本质和精髓是让顾客得到实惠和利益,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必须坚持微利原则,将产生的微薄利润投入到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拓展免费服务项目、美化司乘休闲环境等方面,基本达到以区管区、以区养区、滚动发展的目的,保障社会效益。经过多方论证,如能改变经营理念,增加人、车流量,可为提升服务区品质塑造打下基础。例如,赣粤高速服务区于2010年10月在全国首推“同城同价、薄利多销”的平价经营理念。大胆引进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实力强的绿滋肴江西特产超市经营服务区的商超,作为平价经营理念落地的载体。同步建立服务区商品价格监督审核机制,凡是准备在服务区销售的商品其价格都必须报备,并依据同类商品在南昌市的综合价格为参考,制定《赣粤高速服务区商品销售指导价》,对价格予以审核审批,从根本上确保商品价格可控、可查、可管,确保平价经营理念的落地。广大司乘在得到实惠的同时,吸引更多司乘旅客在服务区休闲和消费,进一步达到服务区品质提升的目的。

4.3创新走主题文化路线

服务区作为城市的延伸,本身包含了行业特性和地域文化特性,要使之达到提升管理能力和品质塑造,使服务区成为文化的载体,满足司乘人员的心理需求、价值认同等人文需要。如能将地方文化精髓与企业服务文化融汇贯通,突出地方特色文化个性,将引领文化潮流,提升顾客对服务区的认知认同感,使司乘人员在了解地方文化的同时,加深服务区品牌文化的认识。如:赣粤高速在向司乘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先后打造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吉安服务区,以“卖场”为主题的峡江服务区,以“休闲文化”为主题的西海服务区、以“水文化”为主题的石钟山服务区,以“田园文化”为主题的彭泽服务区,为公众提供了差异,充分满足公众个性化服务需求。主题文化服务区的推行,使广大司乘旅客在服务区享受高品质服务的同时,还可体验到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4.4因地制宜走场区景观路线

高速公路服务区在充分保障实用性能的同时,也要融入人性化管理措施,从而为司乘旅客提供更加舒适、更加温馨、更加优美的休闲环境,让其身心彻底放松。为保证服务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建和改扩建服务区工程中,以占地规模、服务区功能拓展为出发点,以满足顾客日益提升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为落脚点,让广大司乘旅客在休闲片刻之际,利用赏心悦目的场区景观挽留顾客停下来欣赏和了解,促使服务区提升管理能力和品质塑造。如:赣粤高速服务区结合江西地域文化,按照“一路一区看景观”到“走进景观看服务区”的目标。在景观打造中注重挖掘、展示丰富的人文内涵。石钟山服务区建造的“石钟山记”雕塑,将独特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发挥到极致;该服务区不断攀升的人流量、车流量对运营单位提升管理能力和品质塑造有促进作用。

4.5坚持走星级服务路线

篇8

关键词:互联网;物业运营模式;应用实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各行各业都开始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改革创新,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特别是服务产业中的物业管理行业,有效提升了物业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物业企业开始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各项资源与信息数据,开展标准化、多样化的管理,形成品牌化的物业运营服务,构建现代化、科学化的物业管理体系。文章就尝试将互联网与物业运营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互联网下物业运营新模式的探索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物业运营工作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发展挑战,“互联网+物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物业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传统老旧的物业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广大业主对物业运营管理的要求更为多样。现阶段的大多数物业企业并未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这是由于大部分小区的规模都是一定的,很多小区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都具有自己成熟的物业运营公司,物业管理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诸多小型房地产企业为占据物业市场而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物业公司。这些公司大多不具备物业运营管理的专业资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严重影响企业的实际收益,还会由于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的不足而严重降低实际的物业运营管理成效。广大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甚至出现诉诸法庭的情况。而相较于传统的物业运营管理模式,互联网下的物业运营模式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第一,有利于提升物业运营的成效。一般而言,物业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业主所缴纳的物业费,经常会陷入业主因对物业服务不满意而少缴费或不缴费。物业因业主缴费少或不缴费而降低服务质量的恶性循环中,实际的盈利较少甚至经常出现亏损,不仅严重影响物业公司自身的持续化发展,还会严重损害业主的切身利益。而在互联网时代下,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物业公司搜集、分析、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与水平,便于物业公司及时、科学、准确地进行相关决策,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展自身的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下物业公司的盈利模式已不再单纯地依赖业主缴纳的物业费,而是与社会商家进行合作,以拉动业主在社区消费来赚取利润即B2F模式。业主通过相关的App进行下单、消费的一部分实际金额可以用来抵扣物业费,社会商家在获得订单利润的同时也要将一部分的利润分给物业服务企业。实际的社区消费量越大,业主、社会商家、物业企业三方收获的利益也就越大,逐渐实现三方共赢。越来越多的物业企业逐渐认识到了改变盈利模式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也开始积极运用这一物业服务模式。第二,有利于促进物业企业的持续化发展。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物业企业可以借助上述先进技术优化自身的运营服务体系,进行科学高效地运行管理,拓展自身的服务范围,构建“物业生态圈”“社商生态圈”,建设专业化的物业运营服务品牌,加强物业企业的区域合作,区域内的物业企业可以共享相关设施、设备,拓展实际的运营经营范围与发展空间,在有效降低资源损耗的同时切实提升运营成效,提升区域内物业企业的一体化、整合化、集体化程度,实现合作共赢。在优化物业企业服务运营工作的同时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在激烈的物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三,有利于提升物业服务的精细化水平。相较于传统的物业运营模式与方法,互联网技术具有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对物业自身的数据(设施运营情况、人员储备、技术发展等)与业主数据(消费习惯、家庭结构、生活习惯等)进行快速有效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加工,形成“物业服务大数据”。根据上述信息数据,物业公司可以对物业设施及物业服务进行维护与更新,根据业主的消费习惯与消费额度提供针对性、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的社区服务。现阶段各大知名物业公司都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出自己的物业管理服务系统或物业管理App,便利的“芯智慧”、万科的“住这儿”、雅居乐的“雅管家”、彩生活的“彩之云”。通过上述平台,业主可以要求物业企业提供家具保养、家电维修、家庭保洁等一站式到家服务,也可以为业主与社会商家提供一个互相对接的平台,开展社区团购服务,在极大地便利业主日常生活的同时,有效解决电商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互联网下物业运营新模式的对策

(一)共赢合作模式传统的物业运营模式仅仅涉及物业管理公司与小区业主,物业管理公司对小区与业主进行管理,业主接受物业的管理。但由于二者之间的交流出现偏差,二者之间经常爆发各式各样的冲突,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工作成效的提升,更别谈实现二者的合作共赢了。而互联网时代下物业运营模式的构建需要社会资本的注入,在物业的介绍与引荐下,社会商家可以与业主直接进行交流,即能帮助社会商家实现更大的营收,还能极大地便利业主的日常生活。而物业可以通过向商家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盈利,实现业主、社会商家、物业公司三者之间的合作共赢。

(二)优化创新服务物业公司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改造逐渐更新自己的物业管理制度与服务标准,改造自身的业务流程与服务工作,在保持原有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向业主提供家政服务、维修服务、定制服务等新型服务,积极尝试除传统物业服务范畴之外的创新型物业服务(车位抢租、室内特色装修、饮食定制等),优化创新物业服务。

(三)物业多元化延伸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物业的主要职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不再局限于电梯养护、公共秩序维护、绿地养护、卫生清洁、停车管理等传统工作,而是积极融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物业服务,业主可以在线缴费、在线报修、自主停车、刷脸进门等,物业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解决用户上报的各项问题,提升管理成效。上述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虽然极大地提升了物业管理服务体验,但这仍属于传统的物业服务范畴,并未形成现代化的全新业务与收入来源。很多品牌化的物业公司借助品牌优势开始创新业务服务模式,积极融合“社区+商业”的物业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全新的仓储零售模式,实现线下社区服务中心与线上互联网平台的融合。业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个性化、定制化的物业服务,增加业主在小区事务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性,增加物业费使用情况的透明度,在有效减少不必要物业费用出现的同时,促进物业与业主之间的融洽和谐,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提升业主的生活质量。

三、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思维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思考其对各行各业特别是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改革创新物业运营管理工作。具体而言,物业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如下思维:用户思维即关注用户(业主)的各项利益,以用户为主;极致思维即优化物业运营管理工作,尽可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简约思维即物业服务尽可能简单,使服务尽量专业化而不是花里胡哨;社会化思维即在物业运营管理实践中引入社会资本,向业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同时,现代化的物业服务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及应用必要性,及时转变自身传统老旧的物业运营观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有机整合相关资源,准确掌握现代化的物业运营管理发展方向与市场行情,与时俱进,紧跟互联网时代给物业公司带来的发展机遇,进而在激烈的物业行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选择合理盈利模式企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盈利,盈利能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上文中已经提到诸多知名物业公司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提供的物业服务,积极改变自己的盈利模式,纷纷与社会商家进行合作,部分物业公司甚至开始推出自己的物业App,智慧化物业发展趋势逐渐明显。传统物业管理运营工作的盈利主要来源于物业费,盈利模式较为单一,要想实现有效的盈利就必须要“节流”即通过各种渠道省钱,以提升管理效益的方式来降低物业公司的内部损耗,甚至不惜缩减自己的服务范围、降低自己的服务质量。这很容易加剧业主的不满情绪,逐渐少交或不交物业费,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借助互联网技术扩大物业公司的服务范围,实现自身的成功转型,不仅有效拓展了人均管理面积,提升了管理成效,还能帮助物业公司拓展自己的盈利模式;不仅可以依靠物业费实现营收,还可以依靠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生活服务进行收费,实现有效盈利。万科物业推出相关的物业App,通过App业主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物业服务(家电清洗、家电维修、家政服务、房屋看护等)与社区团购,还可以在App中与物业工作人员、同小区的业主进行交流沟通,实现线上与线下物业服务的有机结合。

篇9

关键词:风电场;生产运行;管理;浅析

前言

近些年来,得益于社会对于风能需求地不断增加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前我国风电企业所投入的风电机组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出一种既科学有效,又符合行业特性的风电场生产运营管理方式成为了当前风电企业工作的重点。因为通过有效地生产运营管理方式不但能够促使风电企业实现精细化、系统化以及规范化生产运营管理,并且有助于企业在此前提下实现良好的生产效益以及发展目标。因而加强风电场生产运营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风电场运行检修管理

通常来说,风电场的运行工作一般有升压站电气一、二次设备的运行与风力发电机组的检修维护这两项,确保风电场相关设备运行的安全与稳定是工作的重点,因而笔者认为风电场运行检修管理的核心在于提高设备可利用率以及供电可靠性。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技术管理

由于风电机组属于高科技含量设备,其所采用的技术不但众多,同时也有着诸多精密的仪器,因而要想做好风电场运行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管理至关重要。首先,加强技术管理的内容建设,一般来说技术管理涉及的内容有各项技术标准、技术档案、作业标准、设备台帐以及管理标准等,对此风电企业应当在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做好技术管理相应标准及年度技改、技措的修订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地风电机组的检修管理得以规范化与标准化开展。其次,在技术管理中需要特别加强风电机组的技术档案与设备台帐管理,这是因为二者不但保存着风电机组相关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专用工具清单、主要部件清单以及设备出厂试验记录等详细的资料,同时还保存着设备故障分析报告、维修及设备改进或变动等情况的记录,这些资料对风电机组检修来说至关重要。

2、风电机组的运检管理

在风电场运行检修管理中,除了技术管理外,加强风电机组的运检管理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风电机组运检管理不但有助于提升消缺维护的效率,同时也是保障其高效、经济以及安全运行的关键。对此,结合笔者工作实践,风电机组的检修管理应以质保期作为分界线,并在质保期结束后采取运检分离模式开展:

2.1质保期内风电机组的运检管理对策

该时期风电机组的相关设备调试与维保工作主要有厂家所负责,对此为了促使风电企业员工更好地掌握风电机组的操作与调试消缺检修等技能,企业应当采取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并组织一批风电场新员工通过积极参与到厂家的设备调试、维修等工作中,从而使得他们得以尽快熟悉设备运行操作与检修的相关知识。此外,这也为风电企业质保期结束后的运检分离奠定基础。

2.2质保期后风电机组的运检管理对策

在质保期结束后,风电机组运行维护工作将全权由企业所负责。由于有了质保期运检一体化管理以及组织员工配合厂家所做的良好铺垫,该时期将执行运检分离的管理模式,并就此分别成立风电机组的运行和检修两个班组,随后风电企业充分结合两个班组的工作内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并将两组人员的职责与分工予以明确。例如风电机组检修班组除了完成日常风电机保养与维护工作外,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设备检修计划并上报企业,随后在批准后严格按该计划进行设备检修工作。

二、加强风电场生产运营管理

1、加强安全管理

在风电场生产运营管理中,安全管理作为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但关系着风电企业安全生产地实现,同时更是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以及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风电企业充分依据风电场的实际情况,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建立起来,并据此严格落实风电场安全生产责任;其次,在安全监察机构设置中,风电企业必须就此设立专门的部门,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从而使得风电场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在专人负责的情况下有效地推进;最后,受风电生产的特点所影响,对其的安全管理往往是涉及全过程的。对此,风电企业应当要建立其一个覆盖各生产岗位的安全网络组织,通过采取加强安全生产宣传、组织安全生产座谈会等方式,推动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从而使得安全工作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

2、加强备品备件管理

风电场的备品备件作为保障正常生产秩序的重要因素,如何在确保合理的库存数量情况下,减小资金使用,以此提高风电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是其工作的重点。根据实践工作来看,备品备件的管理采取定额定量的方式最佳。首先,风电场根据当前备品备件的库存数量以及自身消耗使用的速度制定出定期需求计划(例如按季度、半年度等),随后将该计划上报风电企业。其次,风电企业在汇总下属风电场需求计划后,确定各备品备件数量、规格后,采取集中采购或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购买,随后风电企业在综合备品备件性价比、供应商资质等情况下实施采购。此外,对于风电场小批量常用或应急的备品备件可以简化流程,即企业在批准风电场所报计划后,由其自行采购。

参考文献:

[1]塔拉,王亚洲.我国风电企业管理的实际状况及应对策略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21)

[2]白晓红.风电生产经营模式的管理问题探究[J].电源技术应用.2012(12)

篇10

几乎是所有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均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数据、资料,通过对这些大量的数据、资料展开深入的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分析报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可发挥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数据分析指的是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就收集的详细的数据、资料展开研究分析,以对数据、资料相关功能进行尽可能的挖掘开发,发挥数据的显著作用,即数据分析是一个为了获取可利用信息和产生结论而就数据、资料展开研究、分析的过程。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挖掘提炼出众多看似错综复杂的数据资料潜在的有利信息,以归纳出分析事情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做好数据分析工作,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质作用。

1.数据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意义

1.1支持营销运营管理

基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方法的支持,在过去传统数据社会,一部分较为先进的企业便已经能够一定程度地达到洞察力促进科学规范营销运营管理的目的。在现如今大数据时代,企业用户的数据变得进一步多元、丰富,在对用户需求洞察满足方面企业变得愈加充分、精确,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数据分析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企业作用于用户的洞察、满足能力基于数据、资料存储以及数据、资料研究分析方面将变得更为高效,鉴于此,支持企业营销运营管理全面步骤决策的数据、资料流能够同步于企业营销运营管理工作流,企业可通过统计归纳用户的以往消费行为数据以及用户实时的消费行为数据,第一时间针对相对应的用户制定出具备显著个性的营销手段,从而有效识别把握转瞬即逝的营销机会,积极促进企业营销命中概率的提升,最大程度地提升企业营销运营管理效率[1]。

1.2推动智能管道运营

就企业经营管理而言,企业智能管道的核心能力为,结合用户的活动行为,动态为用户提供推荐并配备互联网设备资源。在过去传统数据社会中,受技术条件有限难以满足及相关问题与用户体验动态测量相同等影响,企业通常无法有效的就智能管道运营需求予以满足;在现如今大数据时代,在数据分析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作用于半结构化设备数据动态收集、分析以及处理等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将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智能管道运营管理运行的计划。企业智能管道运营管理达到机理与用户体验管理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最主要的区别仅仅是,企业职能管道作用于用户产品消费行为活动测算的数据、资料相对应于提供推荐并配备互联网设备资源,于确保用户体验满足标准的情况下,全面配备、划分及归总企业互联网设备资源,经资源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积极促进资源的尽可能优化[2]。

2.数据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2.1完整客观的反映企业情况

企业常规的数据报表、调查资料,通常仅能够显现企业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部分的情况,就算是获取的企业数据报表、调查资料十分全面,如果这些企业数据报表、调查资料未能够得到相应的研究、分析,也往往很难了解从中了解到企业的真实情况。为了完整客观的反映企业情况,务必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在收集企业全面数据报表、调查资料的同时,还应当开展严格加工制作及研究分析工作,以提供给企业管理者科学规范的数据分析报告,为其在就企业发展做决策时提供有利依据。经严格加工制作及研究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分析报告,相较于常规的数据报表,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及集中地反映企业客观实际。

2.2实行监督管理工作

监督属于数据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作用。数据分析部门在对企业数据、资料进行收集过程中,能够相对较为全面、如实地知晓行业经济动态及本企业运行发展状况,了解相关数据、资料的来龙去脉及口径范围,因此数据分析部门可有效的担负起对企业的多方面监督管理工作,包括企业运营发展部门相关政策方针有效落实与否、企业发展生产经营规划有效完成与否以及企业一系列经济指标有效实行与否等。在数据分析的作用下,可促进企业有效实行监督管理工作,以客观、完整地向企业管理者、相关部门做决策及制定企业发展计划时提供有利参考依据。

2.3参与科学化决策

对于任何一项经济行为发展,想要获取其客观规律性的见解并未易事,通常是要通过不断的分析、探索及实践,方可一步步构成认识。在现如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的市场经济比例进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利润最大化以及实现集群产业结构优化等客观规律,均有待我们去逐步挖掘。鉴于此,就市场经济背景下客观经济规律展开研究分析,属于一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数据分析部门可充分发挥详细数据、资料持有优势,进行针对的研究、分析,对数据、资料表层显现内容展开更深层次的剖析,挖掘出数据、资料中的潜在实质涵义,由理性认识代替感性发展认识,实现客观经济规律认识质的升华,达到显现企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内部关联和发展的目的,一方面促使企业管理者及相关部门能够更为完整客观地了解企业经济行为里程、企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发展方向,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一方面促使企业管理者及相关部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决策、计划制定,从而全面起到数据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参与科学化决策作用。

2.4有利于数据深度利用

数据分析部门为了获取全面详细的数据、资料,需要对定期统计报表制度进行全面贯彻落实,或者需要采取一系列包括调查、普查以及抽查等各式各样形式的统计调查工作,这必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倘若仅仅将这些详细的数据、资料简单地汇总上报给国家和相关部门,以完成国家和相关部门制定的数据、资料收集任务,低下的数据、资料利用率,显然有愧于需要消耗长复杂的系统数据、资料收集工作[3]。由此可见,唯有早收集详细数据报表、调查资料的同时,还应当开展严格加工制作及研究分析工作,展开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综合深度利用,以使这些数据、资料转变为内容更加丰富化、形式更加多样化的重要深度信息。

2.5有助于提升员工素质

在数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展开数据分析,采用一系列分析方法,根据数据、资料实情展开针对的研究分析,经数据分析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找出数据、资料中潜在的问题,发觉数据、资料中的不和谐之处,还要分析问题出现的缘由,并制定出问题的解决对策。为了完成这一系列的高要求、复杂艰巨的工作,要求数据分析部门员工一方面需要具备完善的数据分析基础常规知识,具备相应的政策分析能力、经济理论知识,一方面需要掌握数据分析的开展方法,明确数据分析的前后关键步骤,此外还应当熟悉相应的经济技术要点,具备相应的数据、资料归纳分析水平,具备相应的写作技巧水平等。由此可见,数据分析部门在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期间,势必会激发数据分析部门员工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员工各方面综合素质,并逐步成为不仅能够进行数据分析编写分析报告还能够自经济层面进行数据编织统计的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4]。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更充分的发挥数据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还能够提升数据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地位,促进数据分析工作条件的有机改善。

3.完善企业数据分析工作的策略

3.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基于对数据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意义与作用重要性统一的认识,企业相关数据分析部门应当严格对待数据分析工作,不仅要做好数据、资料调差收集工作,还要做好数据统计报表、做好数据分析工作,以为企业、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管理服务[5]。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同样要提升对数据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面对企业数据分析既应当要求数据分析部门提供统计报表,严格要求数据分析工作环节、质量,有利领导数据分析工作的有序开展。

3.2实现计算机网络数据支撑

伴随着现如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管理人员一方面要明确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实际处境,一方面要为企业日后发展制定“未雨绸缪”的策略。这就一定程度上要求了企业数据分析部门,应当采取一系列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数据结构分析法、数据对比分析法、数据实时分析法以及数据预测分析法等方法,就企业数据、专利展开有效的研究分析,形成科学结论,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具备实质意义的意见建议。在企业数据分析方法的实践运用方面,既要结合分析内容需求及分析方法自身特点,采取以往有成功经验的方法手段,自各个角度就客观市场经济法律展开研究分析,同时基于对先进分析方法的运用,实现计算机网络数据支撑,促进数据分析预见性、研究分析深度升级,积极促进企业数据分析工作的有序开展[6]。

3.3提升数据分析人员素质

企业数据分析工作水平高低,受企业数据分析团队素质优劣重要影响。由此可见,企业数据分析人员应当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各方面数据分析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包括对市场营销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和经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财务会计知识的学习,对经济行为活动方针政策的学习等等,尽可能地提升自身业务知识水平,提升自身全面综合素质[7]。同时,企业数据分析人员还应当遵循“实践第一”原则,结合数据分析工作实践以一步步提升自身数据分析能力。经企业数据分析人员自身逐步的学习、实践,不断构建起一直不仅具备数据分析业务知识水平,又具备数据分析实践工作经验的,拥有综合素质的数据分析团队,积极促进企业数据分析工作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