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实习范文

时间:2024-02-10 17:5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教育实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职教育实习

篇1

关键词:中职教育;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一、对于顶岗实习的认识

教育部对于职业教育提出“工学结合,半工半学”的具体指示,指出要想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要落实顶岗实习和工学集合的教学制度。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要保证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也需要顶岗实习半年,顶岗实习作为主要的深化市场职业教育的特点,已经成为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手段,也是中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

普通的高等教育体系强调的是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人才培养方向更偏向于科学性、研究性,而中职教育体系强调的则是专业技术的精确掌握,人才培养方向偏向于生产建设和服务应用性,这也决定了中职教育的关键原则“技能为主,实用为主”。顶岗实习强调工学结合,半工半学,也就是将理论和技能最大化结合,将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放在首位。

二、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

顶岗实习主要是将技能教育和实际岗位工作结合起来,强调就业环境下的应用培训。通过合理安排顶岗实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理论知识转换为技能操作,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为今后走向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顶岗实习还能够补充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问题,比如,在岗位上遇到一些实际工作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理论知识中不可能涉及的内容都可以在顶岗实习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中职院校的学生没有经历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对社会职业环境了解也不多,如果只是局限于学校内的技能学习,而很少接触实际的职业环境,则不利于学生在毕业后寻找合适的工作,顶岗实习则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提供了合适的实习环境,慢慢了解未来可能的职业环境,尽快找到在岗工作的感觉,毕业后也能更好地找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更愿意采用这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

顶岗实习将学习和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不再需要毕业后再寻找实习单位。而且现在就业市场环境紧张,缺乏经验很容易被用人单位拒绝。学校与一些用人单位签订顶岗实习的培养计划,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在这些单位进行在岗技能锻炼,一方面有经验的在岗人员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在岗实习中获取不少工作经验,方便学生更快地从学生向职业者转型,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可能性。

三、顶岗实习的实施策略

1.寻找顶岗实习用人单位

中职院校学生人数较多,找到足够多的顶岗实习机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像对外商贸、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口的企业进行在岗实习。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寻找实习可能,积极与对口用人单位交流,响应教育部工学结合的要求。

(1)学校可以从企事业单位入手,从服务类岗位入手,先与企业单位达成一定的共识。学校要充分重视校外企业的选择,企业的专业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实习的效果。

(2)学校可以与当地的工会等部门进行联系,从全社会的角度寻找可能的实习机会,通过工会或者行业协会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与企业单位签订人才供应合同,一方面解决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与企业单位建立双赢关系,满足更多学生的实习机会。

(3)学校还可以进行合资共建实习基地,校内建设实训基地,校外与顶岗实习进行补充。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抓住合作机会。

2.解决顶岗实习单位与学校教育的衔接问题

要更好地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实习前的校内教育很重要,这就需要学校在安排课程时要考虑在岗实习内容,避免出现学习内容与实践内容脱节的问题。最好的衔接关系是课堂学什么,在岗就实习什么,而且还要合理安排技能学习和实习的时间关系,如果学习周期过长,再去顶岗实习肯定会有很多内容被遗忘。学校与单位进行协商,可以采取边学边实习的模式,技能学习和技能掌握紧密连接,确保中职教育质量。

总而言之,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理论实践还是学生就业,都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内容,也更有利于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74-02

中等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前者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换言之,中职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他们除了必须具备教师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技术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也因此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师继续教育则是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起一套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中职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纵观我国各省市有关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无一例外都是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省(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来制定的。而且大多数地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基础教育教师分离开来。换言之,中职教师参加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同一类型的继续教育培训。其结果可想而知。

笔者参加了继续教育后,和很多同事及同类学校的同仁都对这样的继续教育产生了诸多疑问。普遍认为无非是参加了,成绩合格了,最后得到一个继续教育证而已。更多的价值是能为下一步评聘高一级教师职称作铺垫,对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和提升。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思考后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所学非所用,所学非能用”。问题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是继续教育涉及的课程与中职学校教材体系存在严重偏差。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学校陆续使用了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新教材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创新。而继续教育的课程则是根据普通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设计的,很显然与中职教师的发展不相适应。

二是继续教育的选课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比如说,语文教师所选课程里居然没有一科与语文教学相关;数学教师可以不选任何一门与数学有关的课程;专业课教师,估计除了计算机教师能找着几门相匹配的课程(其实也就是类似Excel应用等十分基础的课程),其他像讲授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航空服务课程、机电一体化课程、康复技术等课程的教师基本找不到本专业的课程。凡此种种,教师只能选一些如学校安全教育、中学生健康教育、中小学环境教育等课程。试想,这些课程如何能与中职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相吻合,又何谈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是继续教育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存在问题。不可否认,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条件。但笔者还是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大多数继续教育课程缺乏具体内容设计。主讲教师在网络中给学员出一些讨论题,然后让学员参与跟帖,就算是平时成绩。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有些主讲教师似乎是在通过学员跟帖回答问题,以达到搜集其相关研究所需素材的目的。这就使得不少学员为了跟贴到处搜寻,只要沾边就行,完全不考虑对自己是否有用。

四是继续教育在考核方面存在问题。考核最终成绩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每个学员可以在考试之前做综合测试题进行练习,然后进入考核平台参加考核。纵观综合测试题和考核的题目基本都是些很基础的知识点,缺乏层次性,缺乏难易度的梯度区分,学员们似乎很容易过关,但最终的收获也可想而知。

总之,就目前的继续教育方式而言,笔者认为效果很差。很多同仁都有相同的感受,参加了一期继续教育,基本上没有收获,或者说收获极微。

构建独立中职教师

继续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很显然,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小学教育在内容和目标上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们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办学模式。只是由于我们现有的很多中职学校都是由原来的普教改制而来,而各地方主管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尚未注意到这个实质性的问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都提到了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教育部于2011年12月28日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明确“十二五”期间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对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行了动员和部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师资队伍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性因素,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以下笔者以天津为例,对天津市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问题提出几点思考意见和建议。

一是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从原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剥离,使之自成体系。可由天津市教委牵头,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组织,独立建立天津市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与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是平行机构),下设各区县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形成负责天津市所有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网络体系。这一继续教育中心可以链接至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

二是构建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应按照现有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群建立由公共文化基础课、各专业群课程和职业教育理论课程、企业实践、班主任技能等模块构成的基本框架。内容应覆盖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所有课程。总而言之,要让中职教师都能有学习发展的平台。

三是制定选课标准要求。凡是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必须在选择本专业课程基本必修学分已满的情况下,才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课程。当然职业教育理论和企业实践等课程是必须全员参与学习培训的。这样自然就避免了由于选课的随意性而导致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是学习方式采用集中面授与网络授课相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中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占有很大比重。这里主要涉及专业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类课程是适合面授的,最好是在实习实训车间里进行,或者说教师下企业实践必须自己亲临,不是在网络上就能完成的。再者,传统的讲授(面授)因其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深受喜爱,已成为经典的教学方式。而涉及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讨论,进行在线或者跟回帖交流。

五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对于公共基础理论的知识采取闭卷形式考核。对于专业课程,有条件的可以实行技能性评价,也就是通过教师动手操作来考核。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可通过开卷、写小论文的形式给予评价。总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能多角度地考量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

《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把高标准领先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加快改革创新,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制度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要创建高标准的职业教育,关键还在于能否拥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这就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对中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因为如此,原有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掺杂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系列中,早已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以及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了。这就迫切需要构建独立的、自成一体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以完成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慧.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9).

[2]全国职教师资工作会议召开[OL].(2011-12-29)..

[3]黄皖毅.关于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科技风,2010,(23).

[4]高坤,李斌.中职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8,(9).

[5]百度百科.中等职业教育[EB/OL].[2012-04-08].baike.省略/view/63582.htm.

篇3

本次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形式分析甘肃省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及水平.调查范围包括兰州、白银、平凉、天水、定西等多个地区,其中大部分问卷是依托“国培”计划的调查结果.在实地调查时,还走访了白银、天水两市的部分中职学校,通过访谈和听课两种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1.1选取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各市县的中职教师和以参加“国培”培训的中职教师为研究样本,采用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本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达到96%.

1.2设计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是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职教师的具体情况,如性别、学历、年龄、教龄等;第二部分是对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测试,其中将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运用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由15道题构成;第三部分是中职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回收后的问卷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与分析.

2研究结果分析

2.1基本信息描述

被调查的中职教师教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况,其中男教师为100人(占73.6%),女教师为92人(占26.4%).

2.2中职教师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情况分析

(1)均值与标准差分析.

中职教师现有教育技术能力6个维度的均值与标准差.可以看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各维度的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其中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分最高,说明中职教师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其次教学设计能力得分也比较高,这说明中职学校的教师还是很重视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得分最低,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得分也比较低,说明中职学校的教师对教学方法不是很了解.

(2)不同性别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的差异分析.

通过统计差异,本研究得出结果,不同性别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男教师除了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高于女教师外,其他5个维度的能力均低于女教师.不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在各层次教龄段的得分均很低,1-5教龄段的教师除了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上得分较高外,其它维度的得分均比较低;20年以上的老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上略低于其它教龄段的教师。

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分析

3.1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

中职教师如果想要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势必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对中职教师加强教育技术是很有必要的.在本次调查中,在对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问题上,大多数中职教师愿意接受教育技术培训.78%的教师都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只有10%的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经过访谈,发现不愿意参加培训的这部分教师大多数不但代课比较多,还兼管行政工作,如招生、学生实习等,没有多余时间接受培训.

3.2以往参加培训情况

在对参加调查的中职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的调查时,首先进行了以往参与培训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包括与之相关)的培训非常少,主要有三种培训形式,分别是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其中参加集中培训42人次,参加校本培训36人次,参加远程培训10人次,尚不能达到总人次的半数。

3.3喜欢的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往往制约着培训效果,它是影响培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经调查,中职教师一般接受的培训形式有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在问卷中,中职教师在回答“您最喜欢的培训形式是什么?(可多选)”这一问题时,数据分析如表5所示,答案由高到低依次是: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

3.4培训关注的问题

培训内容是教师最关心的主题,培训者应着重考虑.在问及“培训中您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什么?”的答案中,排列最前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最后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又进行了深入访谈,受访老师认为,培训时选取的培训内容应该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相关,谈到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教学方法的培训时,中职教师认为理论和实际联系太少,缺乏实际案例的支撑,没有什么用处.

4策略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总体水平处于中下,还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各种能力中,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和教学过程控制能力这些与教学法知识紧密相关的能力排在比较后的位置.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中职学校教师,在教育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性别和教龄均会影响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就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策略:

(1)完善中职师资培训体系,加大中职教师培训力度.

加强中职教师师资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师资培训体系.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展开大范围的校本培训,使得更多的中职教师都有机会获得培训学习的机会.根据性别在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应该加强男教师的教学法知识的培训,而对于女教师,要侧重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根据教龄在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不同教龄段的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应有所不同.对新进校的年轻教师应重视教学方面的培训,而对具有2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针对所有教龄段中职教师的薄弱点———教学法知识,培训时应加大时间和人力上的投资.

(2)创新培训形式,铺设一条适合中职教师的培训道路.

研究表明,中职教师参与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少之又少,参与形式大多仅限于集中式培训.培训时大家热情高涨,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可是一旦返回自己的学校,学习热情骤减,一段时间以后培训的内容也就扔之脑后了.因此,探索适合中职教师培训的形式已经迫在眉睫.随着网络技术以及3D技术的发展,它们赋予教育以全新的意义,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远程培训和移动培训已经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培训中开展开来,并且取得斐然成绩.将远程培训和移动培训与集中培训的形式结合起来,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提供可持续性发展,这将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3)加强中职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开发适应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67-03

2011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标〉解读》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参考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内涵分解说明》,即“教师具有和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或具备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并具有一年以上在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或生产经历,或主持本专业实践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并有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规范的专业技能培养指导能力,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联系及规律。

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要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在《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标》解读中提到,“双师型”专任专业教师达50%以上为优秀标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力争到2012年使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因此,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如何,笔者做了以下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建议与设想。

我校“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的对比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目前,我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8%,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67.6%,达到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标》“双师型”专任专业教师达50%以上为优秀的标准。此外,基础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9.5%,实习指导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为100%,如表1所示。

“双师型”教师实践年限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的平均实践年限为4.5年,专业课非“双师型”教师的平均实践年限为1.2年;基础课“双师型”教师的平均实践年限为1.3年,基础课非“双师型”教师的平均实践年限为0.8年(有部分教师是从企业调入,实践年限比较长)。这表明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与非“双师型”在实践年限上存在显著差异。

国家级技能鉴定考评员所占比例 通过对比调查发现,“双师型”教师中国家级技能鉴定考评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双师型”教师。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有54.2%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专业课非“双师型”教师只有21.7%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基础课“双师型”教师有33.3%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基础课非“双师型”教师有12.3%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这表明“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中国家级技能鉴定考评员所占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对我校2011年教师技能大赛的统计分析发现,“双师型”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优于非“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获奖比例为69.7%,非“双师型”教师的获奖比例为30.2%,表明专业课“双师型”教师与专业课非“双师型”教师在操作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教学水平考核 通过对我校200年、2010学年及2011学年(上半期)共5个学期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考核(包括学生评教、督导组打分、作业、教案及现代化教学等方面)的名次统计,结果显示,73.6%的“双师型”初级教师的教学水平考核为优秀,明显优于非“双师型”初级教师,而“双师型”高级、中级教师在教学水平考核中获优秀的比例分别为55.3%和59.8%,也好于非“双师型”高级、中级教师。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科研能力 对我校200年、2010学年及2011学年(上半期)共5个学期的教师的科研项目统计表明:在“双师型”教师中,获得化学工业部教学改革项目的比例为100%,获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的比例为68.2%。“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

学术水平 通过对我校200年、2010学年及2011学年(上半期)共5个学期的专任教师在国内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正式出版的论著及省教育厅的获奖课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三个学年中“双师型”教师的人均论文论著数分别是0.34、1.04和0.17,而非“双师型”教师分别为0.4、0.55、0.53。三个学年的“双师型”教师人均研发的获奖课件数为0.33,非“双师型”教师人均研发的获奖课件为0.77。统计分析表明,“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学术水平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体数据如表6所示。

由于我校采取得力地措施加强了“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了教师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也随之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自2001年至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近三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100%,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获得了社会与学生家长的好评。

思考与建议

第一,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在实践年限、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及教学效果“双量考核”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综合素质,可以明显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但在学术水平(论文论著课件)方面,“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差别不大,说明学术水平与教师是否是“双师型”关系不大。

第二,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的专业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可以考取资格证,如专业基础课教师,如何获得“双师”资格,值得商榷。建议人事部门进行协调,使他们能参加企业的相关技术职称的评定或考核,以提高这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比例。

第三,研究发现,基础课教师“双师型”比例与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相比明显偏少,如何提高该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型”比例仍是困扰中职师资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建议基础课教师也能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考试,以提高实践能力。

第四,中职学校生师比过高的问题,由于涉及事业单位编制,只靠学校内部努力是有一定困难的。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1)人事部门根据学校的招生规模,按国家中职学校生师比的要求,增加教师的编制计划。(2)调入、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增大专业课教师的人数和“双师型”教师比例。(3)聘任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实训指导教师。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职学校学生实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现在我校正尝试探索各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与一些实习基地合作办学,聘任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以期既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加强,又降低中职学校的“生师比”。如目前我校有50多家固定的见习、实习单位,如果每个单位聘任4个实训指导教师,就意味着专业教师的人数增加了200人,按现在的在校生数计算,“生师比”即可达到16∶1,不用人事部门增加编制,即可达到目前国家规定的重点中职学校生师比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董丞明.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海燕出版社,2010.

[2]董丞明,现代教育技术[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3]董丞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4]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河南省医药学校教务科.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检查评估自评报告[Z].2011-10.

篇5

关键词:中职;高职;衔接模式;课程体系

        1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课程”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开设的各种专业与基础课程,通常以教学计划的形式体现出来。“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1.2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我国当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相对独立性的衔接结构,即中职和高职根据国家规定的学制年限实施教育,学生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二为相对一体化的衔接结构,即中职与高职根据整体设计的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性衔接模式,如五年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纵向沟通等等。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

        2  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衔接模式

        2.1 学制衔接的模式

        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和非学制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学制衔接是外延式的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的衔接模式。学制衔接又包括一贯制和分段式两种模式。

        第一,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表现为在地推行的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招生、教学与管理模式。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连续学习五年。这种模式主要采取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为中职教育阶段,,即前三年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高职教育阶段,即即后两年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第二,分段式衔接模式。这种模式的学生先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任务,再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至三年,因此,这种模式有3+2或3+3两种。

        2.2 非学制衔接的模式

        第一,建立了有助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为我国职教发展指引了方向;剔除了不合理的规定,如对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使得中高职衔接有了前提和基础;政策还规定我国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使中高职衔接有了对接的更大的空间与机遇。

        第二,促进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必须先满足入学条件,掌握中职阶段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这就迫使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高于中职阶段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愿意招收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优秀毕业生入校学习,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因此,促进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应改革。

 

;   3  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3.1 中高职衔接的解决基本思路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从注重形式的衔接(比如学制的,衔接)到注重内涵的衔接(如课程的衔接)的发展。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现实的,有关行政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衔接的合理思想,并采取具体、明确、可行的内涵式衔接的保证性措施。因此,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3.2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2.1 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教育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00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05年版),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3.2.2 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四是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总之,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如果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十分巨大的影响意义,最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育锋. 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5).

[2] 高  原. 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05). 

[3]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中职汽修;实训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46-01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是培养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中职汽修专业实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开展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汽修专业是集汽车、机械、电子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理论性强、专业知识深,专业技能要求高,单纯的理论教学是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实训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同时还能让教师从实训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操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操作技能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教学任务完成。

二、当前中职汽修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培养目标不明确:少数中职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乃至忽略了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为了争取生源,瞄准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紧缺这一现实,不断扩大招生。但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跟不上当前市场需求。

实训内容不全面:由于经费不足,学校实训设备不够,款式陈旧,导致实训课时偏少,学生动手机会不多,见识的汽车款式很少,达不到实训效果。

三、提高中职汽修专业实训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合理的实训教学计划

中职汽修专业教师在制订实训教学计划时,应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围绕专业方向设置实训课程和项目,要把传统的机械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电器设备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汽车诊断仪器设备的应用技术等让学生学到手。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维修人员必备的技能。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可分成不同模块,如发动机工作原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系、汽油喷射式供给系、柴油机供给系、发动机装配调试、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等,每个模块均设计技能训练项目。

(二)针对教材需要,建设配套的实训教学基地

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是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要与现用教材配套,只有这样,理论与实践才能形成一个统一体,学生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此,配建实训教学基地,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配建先进、完整、齐备、典型的汽车及零部件和总成;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习、实验设施,要有一定数量,保证每一位同学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力求让实训教学课时达到50%以上,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抓好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训教学技能

成为“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提高汽修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除了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还应该提倡在外兼职,或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挂职锻炼,从而提高实践能力。汽修专业教师要能够教好汽修专业课,还能做专业的汽修人员,有实际维修汽车的经验,并与众多汽车维修企业有交流。只有学校具备了这种“双师型”教师,才能提高汽修实训课的课堂质量。

(四)加强校企合作,弥补学校的实训教学缺失

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走出去,请进来”是学校实训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进行“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是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共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能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让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实现无缝连接。校企合作,企业可派专业人员给学生授课,学生也可顶岗实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能接受到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企业更易发现优秀人才,用其所学。

(五)倡导灵活多样,创造趣味的实训教学模式

单项实训、阶段性实训、综合实训等交行能让学生的学习由易变难,由浅入深。实训中为了调动学生动手兴趣,可以采用晋级式实训,即由易到难让学生进行晋级操作考核,也可让优秀的学生当小考官,对一些复杂的操作实行合作式学习,这样既能互帮互学,还能建立友谊,形成团队精神。要适时开展实训技能竞赛,培养“技能见长”尖子生。通过竞赛等多种激励形式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够验证学生实训的成果,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汽修专业学习的兴趣。实训教学还要贴近实际,不断完善汽修实训教材体系,克服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造成教材、师资和教学设备跟不上发展速度,严重影响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不足,以灵活多样,趣味有效的方式适应形势需要,创造条件跟上发展步伐。

要提高中职汽修专业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可用人才,实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实训教学,剖析实训教学,找出问题,分析根源,探寻于提高中职汽修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实用型的汽车后市场服务性人才。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教育;职业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既有制度层面的因素,也有市场经济刺激的因素,尤其是后者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将日趋显示出来,市场经济对高职人才类型的需求既能激励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决定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多问题需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思考和廓清,其中包括对职业能力的理解与对高职人文教育的重新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高职教育模式未来的走向。

一、对高职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的理解

高职教育偏重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对高职教育而言,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应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但什么是职业技能呢?一般的理解就是实用性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将专业技能等同于职业技能的认识倾向陷入了职业技能理解的误区。因为专业技能并不能涵盖职业技能的全部,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职业技能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专业技能、心智技能与基本技能。三者之中,专业技能是主体,心智技能是内核,基本技能是支撑,这三者既有主次之分,又不可忽略其一。表面上看,三者似乎相互独立,各不相干,究其实,却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如同人的双手、大脑与体质。

受过高职教育的人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高职毕业生一般是在生产和销售第一线工作,这些具体工作都需要具备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来说是必须提供的,或者说这是市场对高职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但仅仅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高职人才,优秀的高职人才还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另一些能力,就是智力技能和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技能。所谓智力技能,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的能力,还包括与人交流、沟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甚至包括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智力技能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渗透在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现代社会基本技能,是指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高职人才一般所从事的是现场工作,不仅自己要具有相应的动手能力,还必须具有与人协作的能力,不具备合作能力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对工作者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无论从具体的职业工作要求还是从个体未来的职业发展来看,智力技能和基本技能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智力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该和专业技能一样,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高职教育也只有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智力技能、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和任务。

二、人文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目前,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智力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

(一)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首先,从职业工作对智力技能的要求来看,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处理矛盾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与合作共事的能力,不是高职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完成的,必须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而完成这种引导和训练显然是专业技能课程所无法承担的,必须有相应的人文课程和有组织的校园人文活动作为主要的承担者,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和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成为重要角色。其次,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同一工作领域内的发展还是职业转换的选择发展,都要求其具备相应的智力技能与智力潜力,较宽广的人文知识作为职业发展的基础,相应的现代社会的通用技能作为提高职业活动质量的基本保障。而且从个体所受的教育影响来看,青年时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职业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再次,从整个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来看,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这种整体素质绝不仅仅是专业素质,更包括人文素质在内。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承担者,其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首先,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好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要使学生能够树立远大理想,学会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无限的滋养。同时,文化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主权意识、个人素养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市场发生诸多变化,给毕业生,尤其是就业市场滞后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为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加快专业调整;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这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创新精神的教育,使未来的从业者深切感受到创业的生存价值,不断地进行奋进和追求,以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最后,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也是人文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作品通过诉诸人们的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视界,提升人的审美情趣,震撼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品位。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未来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使大批的高职毕业生走向职业岗位后,不仅能具有高水平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较高的审美情趣,还能使一些人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开展健康有益的文艺活动。这不仅能够受到工作单位的欢迎,而且对整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提升,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高职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在高职教育中,要将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职业教育的整体,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也有助于职业能力培养中专业技能与心智技能以及现代社会必备基本技能的协调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为了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实训实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又不仅不能增加总的课时数,而且还要逐步削减总课时,这就势必要大大缩减理论教学课程。在理论教学课程中,专业基础理论、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英语、高等数学、公共体育、大学语文孰轻孰重?确实很难说清。但简单化地一刀砍掉哪一类课程、哪一门课程,肯定都是不明智的。这里,仅就专业教学确实要加强,实训课时确实要增加的前提下,如何恰当对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的问题略陈己见。

(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人文教育课程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教学不宜占太多课时,不宜与专业教学争课时,这是一个共识。我们所说的加强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只是说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要将其作为高职课程体系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效果上的加强,这就需要人文类课程本身进行创新性的课程改革,尽快建立一种既不必挤占过多课时,又确实富有成效的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正如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多,并不意味着确有必要与教学效果一定好,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要精心把握,注重效率,极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此外,重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必修课上才能体现出来,将原来的课程化整为零,拆分成小型灵活的选修课,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与精力,让其依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选修,也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8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持续不断的、终身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品质,逐渐提升从教素质,完成从新手到专家转变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职学校教师有别于普通学校教师,其专业化标准主要有:(1)要具有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2)要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3)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求中职教师具有双师素质。(5)要具有长期、连续的专业训练。(6)要具有反思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7)要实现专业自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从职业学校教师的构成上看,一是中职学校的原有教师。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部分教师不断离去,但仍然留下了一些专业教师,而且这些教师仍然还在挑大梁。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职业教学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严重缺乏经验。三是从普通高校分来的年轻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教学经验尤其是实验或实训经验明显不足,且有一定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随时有跳槽的可能性。四是外聘教师。部分学校虽然外聘了一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但他们缺乏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利于形成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从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结构上看,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专业课教师的比重偏小,且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更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在短时期内难以扭转。同时,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如何加速培养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并留住其人其心,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中职学校认真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会直接影响中职教育实验或实训环节的教学,技能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日益严峻。在很大程度上,教师问题延缓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中职教师专业化的培训策略

1.加强中等职教师资基地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渠道。依托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来专门培训师资。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地方开始尝试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部分条件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建培训基地,来培训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但到目前,这些基地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基地评估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强管理职教基地,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培养培训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2.建立严格的职业教师招生制度,提高我国职业教师的入学标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职业教师的吸引力也逐渐丧失,造成了我国职业教师来源单一。全国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数量也很少,这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政府及其教育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来鼓励和吸引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工作。为保证新增师资的数量、质量,需要建立一定的招生标准和职业教师招生制度,不仅考察知识基础,还要重视工作经验、心理健康程度、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考察,对学生严格筛选,确保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3.建立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完善师资培养方案。国家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较为完善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资格制度及实施办法,以规范教师资格为起点,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此外,还要开发一套有不范性的、高质量的职业教师培养培训课程方案以及相关教材,使其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完善,提高职教师资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

4.促进理实一体化发展,培养职业双师型的师资。由于缺少双师型教师,相当程度上导致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水平不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比较低,专业课教师也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致使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严重脱节。我国高技能型的教师严重不足就是突出表现。吸收大量的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及一些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培养双师型的师资为导向,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水平,不断优化职业教师队伍素质结构,造就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专家。

5.完善职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激发教师参加进修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专业设置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师资的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等也应不断充实和不断更新,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应注重职业教育师资的进修提高,以政策为导向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增加对职业教师培训投入的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职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篇9

【关键词】中职 班级管理 后进生教育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91-01

一 中职班级后进生问题的认识

在学生方面:一般来说,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才会来读中职学校。中职学校门槛较低,入学容易。现在的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其中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差,自身缺点较多的后进生。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有毕业证,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到工作,因而没有了进取心,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只想退缩,缺乏锻炼,近几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学校方面:一是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吸引力;二是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很难满足教学需要;三是开设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想法;四是中职教育本身的理念不清,很多中职学校对中央职业教育精神没有很好的领悟;五是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不顾教学质量只图经济效益;六是有些中职学校制订的中专招生方案,也缺乏创新精神。

二 中职班级后进生的教育及管理模式探析

谈到教育和管理,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和班集体的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教育和管理中,班主任担当着非常重大的责任。

1.转换教育观念,掌握学生情况

要搞好转换工作,首先应转换教育观念,在普遍的应试教育观念下,大多数学生成为应试的“俘虏”。在中职教育中,不应再把这种风气带入其中,应该多方面开发学生能力。教师在思想和言行上要慎重对待每一位学生,切不可因为学生基础太差或素质较低而歧视他们,不可因为学生表现欠佳而鄙视他们,也不能因为做了错事就认为他是无可救药的。同时,想办法接触学生的同学和交往的朋友,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背景,去培养他们自信的心态,寻找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能够与他们打成一片,交朋友。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充满信心,相信他们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采取有效措施

第一,在班集体中为班级确立奋斗目标。只有为学生们确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能让他们有方向、有动力。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每一个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第二,培养学生的兴趣,转换学习观念。首先,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就业。其次,培养学习兴趣,后进生除了学习上差些外,还是可以学好其他技能的,所以必须发现他们的兴趣,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利用他们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这一点需要教师有爱心、有耐心。经常给他们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进步的乐趣,让学生的特长、潜能充分展示出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也能体验受人尊重、赏识的喜悦。

第三,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实行奖罚制度,抓好日常行为教育。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级管理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后进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转化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应充分发扬民主。做到奖惩分明、严爱有度。学生们往往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在意教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所以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第四,抓住机遇转化后进生。教师在做转化工作的过程中,要精心观察,学会用放大镜看后进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后进生的缺点。挖掘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抓住时机加以鼓励,使他们的每一点成绩都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充分肯定,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其全面转化。

第五,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后进生有比优等生更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平等和成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渴望有机会表现自己。因此,班主任应尽可能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去掉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 结束语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和功用首先在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其次才是发展智能,培养人才。从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来看,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没有上普通高中而转向职高的,许多学生刚刚初中毕业,基本上属于初中毕业生的“被淘汰者”。这种大面积的后进生的存在使得教师上课越来越没信心,学校学习氛围也越来越差,班主任的工作随之也越来越难做。究竟怎样去解决大面积的后进生问题?怎样才能使他们朝着我们既定的育人目标转化成才?怎样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后进生转化作为我国现阶段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任务,面对大面积后进生的职业学校,更要认真、用心去雕琢,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有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章进德.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一种尝试[J].江西教育,1985(12)

篇10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63

自从高职院校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对口单招这一政策以来,对口单招依然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地探索这一招生模式,努力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对接。当下,虽然对口单招实现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和学制的接轨,但是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对接问题上尚未解决。要知道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就变得刻不容缓。

1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1.1 中高职衔接由于欠缺课程设置的综合考虑,弊端凸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不管是对于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都较好的高中毕业生,还是文化底子和专业基础薄弱的中职毕业生,采用的都是三年制学制,教学内容也大体一致,这将会导致一:由于中职和高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简单重复,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二:中职学生相比高中毕业生而言,语数外等文化课程的基础比较弱,难以适应高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这将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他们对高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甚至会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毕业和进一步升学。

1.2 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置应综合考量,构建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1.2.1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先决因素

国家对中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应以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根本,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为前提。中职教育的重点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重点则是塑造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力争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衔接。

1.2.2 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块化是教学机构和组织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充分考量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将课程内容编排为有针对性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可以是针对某些特定专业开发的(如专门化模块),也可以是根据多个专业的需要开发的(如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相较于过去中高职教育“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强调能力培养,实用性、针对性更强。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和体现职校特点,一般设置五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门化模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2 科学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指导纲领,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如下一些问题。

2.1 以服务当地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审时度势,关注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趋势,特别要重视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动向,力图使教学计划跟上时代步伐。同时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群的特定要求和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要求,充分考虑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明确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进行合理衔接。当然各大职业院校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施行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并行的双证书制度。

2.2 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的融合与发展

校企一体化合作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着力点。广大职业学校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加强和企业的广泛联系,将校企合作落实成为一种教学机制和联营机制,逐步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使行业、企业和学校都参与到培养、教育学生的体制中来。实训基地体现院校在职业基础能力教育的水平,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办出职教特色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要不断改善实训基地的基础条件,一方面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要紧紧依托行业,加强校企、院企合作,利用企业成熟丰富的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能更好地顶岗实习打基础。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依据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平稳过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现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科学衔接

在制定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时候,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照顾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便能处理好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中职升学牵涉到对口单招考试,也就牵涉到中职阶段语、数、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而中职学校为了照顾学生的深造需求,会有意加大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比例,这样就会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到就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在协调好中、高职各专业各阶段的模块设置,最大化地利用好院校、企业教学资源,衔接好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要紧握职业资格考证这一抓手,将考证和学生的升学就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学生实行硬性要求,确保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秦文伟.浅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等职业教育,2012,(8).

[2]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

[3]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