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范文
时间:2023-03-18 08:4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课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开学的第一天,我就深深的喜爱了语文课本。这本语文课本长18厘米,宽13厘米,厚度大约1厘米左右。封面的图案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坐在一起,专心致志地看书。
别小看这本语文课本很单薄,里面的知识可渊博了,就像我们知识的海洋。语文带着我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只见几个小朋友,他们在认真的读英语卡片,我感受到,我们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更要刻苦读书。
语文课本,便带着我来到了济南省趵突泉,我看见了有许多个小气泡,它们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似的。我便体会到了济南真美!
语文课本又带着我来到了又美丽又富饶的北京颐和园,我来到这儿,便看见横槛上的每一幅画都不同,看到这里,我便想到祖国真美丽!祖国真伟大!
这本语文课本给我带来无穷的欢乐,我喜爱语文课本。
篇2
语文书,它是知识的宝库,是知识的海洋。我的语文书长有21厘米,厚1厘米。它里面有194页,35课,8个练习和210个生字。另外我的语文书还有一个“朋友”那就是和它形影不离的数学课本。
语文书刚发下来时,有一个漂亮的封面,上面是小燕子的画,总的说来,就是一幅春天的景象。
我的语文书就象个大口袋,它里面装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它是我学习的好帮手。
我的语文书用途很普遍,它用的是中国文字,虽然有的是外国课文,但是经过翻译,也用的是中文。
语文书中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如:《丰碑》、《金色的鱼钩》因为这两篇课文中主人公的事迹感染了我们,所以,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好人。
语文书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它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篇3
下面这些独树一帜的比喻句,都是从初中语文课本中信手拈来的,你知道它们“妙”在何处吗?
1.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作者在完美地描绘了春天的画卷之后,连用三个比喻作为全文结尾,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比喻,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吟唱: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赞美春之“新”;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赞美春之“美”;春天像孔武有力的健壮青年,赞美春之“力”。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描写的顺序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三个拟人化的比喻,想象丰富,散中求整,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收束全文,令读者回味无穷。
2.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夏夜行船”是《社戏》中的精彩片段之一。这里作者把“连山”比喻为“兽脊”,“淡黑”与“铁”对应,“起伏”与“踊跃”对应,“踊跃”的“兽脊”有“连山”的“起伏”之形,“铁”的“兽脊”有“连山”的“淡黑”之色。从形和色两方面设喻,连山既有浓厚的质感,又有强烈的动感。以动写静,反衬船行之快,有力地烘托了“我”即将看到社戏时的兴奋急切心情。
3.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首诗起句就气势不凡,把边塞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一吹,大雪纷飞,突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来得猛烈。接下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转折来得突兀,来得意外。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达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意象繁富而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乎使人忘记了塞外的奇寒而内心感到春天般的温暖与喜悦,真是“妙手回春”啊!这也许就是常常令后人欣羡不已的“盛唐气象”吧,写苦寒总是那么乐观,写离情总是那么旷达,写惆怅总是那么奋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国风范孕育出来的“大人”(大写之人)情怀。
4. 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在描绘了洞庭湖“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白天美景之后,作者又发挥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夜晚美景──“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晴朗的夜空云雾完全消散了,一轮满月高挂天空,明亮的月光悄无声息地泼洒在千里湖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浮动的光影如同金子在跳动;无风的时候呢,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月影静静地躺在水中,就像是一块圆玉沉在水底;耳边传来声声渔歌,有的远,有的近,此唱彼和。──这是怎样一幅令人心醉的画面啊!两个比喻,一动一静,对仗工整,把洞庭湖的夜景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春和景明”的夜景与前面的日景,共同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为极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喜”之情作了有力的铺排。
5.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作者登高望远,蜿蜒群山披冰戴雪,犹如银色的长蛇在腾舞;巍巍丘原冰封雪裹,好似白色的大象在奔驰。“山”有“蛇”之形,有“银”之色;“原”有“象”之形,有“腊”之色。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雪景以“白”为特征,作者却不用“白”字,而用“银”“蜡”,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把“山”“原”人格化了,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本来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是因为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的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6.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篇4
内容摘要: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让语文课程从课本走向生活。教师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教师的知识技能不再局限于教完一册课本,而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由“学课本”到“用课本”
二、教会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文本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并能涵纳于心,表现于行。
三、创设情境,把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深入思考。
四、教会学生欣赏,让积累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而不是一种负担
总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再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一个有涵养的文化人,而不是书呆子。
Keywords:
use of autonomous cooperative inquiry, practice, experience, perception, student body, glorify, heritage conservation.
Abstract: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a large language, language courses from the textbook to life.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eaching.
First,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eachers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finish teaching a textbook, but to guide students to make full use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by the school textbook to use the textbook "
Second, teach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textbooks in the text showing sincere emotions, and Han satisfied in mind, is reflected in the line.
The creation of the situation, the dominant position to the students, thinking, learning, learning to think deeply about.
Four, to teach students to appreciate, so that accumulated to become a cultural heritage, rather than a burden
In short, students learn language learning from life, then use the language to life, really do a conservation intellectuals, rather than bookworms.
正文:
让语文课程从课本走向生活
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历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因此一说到语文,我们的学生大多会说就是要死记硬背,背不完的古诗,背不完的名言,五千年的文化数不完的经典啊。表现在学习上,往往就是要么一味惧难,要么死学硬记,没有主动认知意识,学习上吃力,没有学习的乐趣,成绩自然也无法提高。我认为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还要先从思想上树立大语文观念,让语文课程从课本走向生活。
一、由“学课本”到“用课本”
教师的知识技能不再局限于教完一册课本,而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会查找资料,学会把手头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在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上,把学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因此有知识的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能体现出知识充实起来的冷静和聪慧。在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六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旨在锻炼学生综合收集运用资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花大力气,扎扎实实的搞好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会收集、学会整理、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和时间去自己实践,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或操之过急。交给方法,积极鼓励,及时督查指导。
二、教会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文本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并能涵纳于心,表现于行。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只是一类文体的范本,要让学生认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在实际的生活中。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课文就选的都是关于理想的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努力渗透关于理想的精神来影响学生,鼓舞学生。在这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在思想上就要有一个大的变化,对待理想就要有一个更深一层的认识,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关注学生今后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努力向目标前进的具体表现。让语文学习学到心里,学到实际生活,起到知识指导实践的作用。让学有所用。
三、创设情境,把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深入思考。
教师要改变滔滔不绝的课堂套路,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发生共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
例如:七年级文第21课《风筝》教学过程中,鲁迅作品反映旧式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孩子的束缚,学生对旧社会缺少生活体验,很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之前先做如下引导设计情境:1、你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吗?2、假如你心爱的玩具被你的哥哥姐姐没有理由的没收或毁坏你会一声不响保持沉默吗?(或:你敢将弟弟妹妹心爱的玩具随意销毁吗?)为什么?3、文中的“我”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联系自身体验,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对封建束缚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在众人都认为理所当然不予抗争的时候,鲁迅先生能积极的反省自己的行为,看到封建的弊端,可见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从而也引导学生认识优秀的作品一定要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
有了《风筝》一课的认识铺垫学习23课《羚羊木雕》时教师只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对课文中的人物做出评价,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如:在陈述“我”应该要回羚羊木雕时学生就指出“我”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孩子的自作主张犯下的错误,知错后就应当努力弥补,就像家中的小孩子如果随便就把父母的手机或家里的物品送给其他小朋友,不能代表友谊无价,只能是小孩子鲁莽行为犯错的表现。这样的观点有理有据,落到生活中每个人的自身感受,有说服力,也说明学生能自觉运用知识在解决自己的事情。
通过这样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教材中的课文也源于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自己的生活能够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也能成为教材中的文章,语文课本没有那么高高在上的神秘感,我们的笔下也可能出经典。
四、教会学生欣赏,让积累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而不是一种负担。
语文学习中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要让学生明白,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有它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作用是时间筛选的结果,是历代先贤实践选择的结果,要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明白这些经典的闪光之处,从内心深处接纳它,颂扬它,甚至是自觉传承它。
篇5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研讨与练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编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文本特点精心设计并编排的。细心研究不难看出,课本中的研讨与练习的编排是有规律可循,有潜力可挖的教学资源;它在全盘把握教材,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需求,注重知识的“点”与“面”的联系,“教”与“学”的关联,即体现了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及思维能力的训练,又不乏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不太重视语文课本中的研讨与练习,视为可有可无编排,可做非做的练习,更谈不上将其作为备课、上课的要素之一深入品析,语文课本中的思考与练习常常成为语文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
一、“研讨与练习”的设计思想
中学语文课本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的研讨与练习,其目的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深化,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重大意义。研讨与练习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其功能和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它是对“教”与“学”的情况反馈,也是对知识的检验和巩固提高,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可是大多数教师认为备课无需参考研讨与练习,教学效果的检测则有配套的练习册,教师们对此处理方式一般是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实际上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研讨与练习涵盖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凸显了文本的核心内容和教学思路,也覆盖着识字写字、阅读鉴赏,写作及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用慧眼发现并学会个性化地处理研讨与练习,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正确处理“研讨与练习”的关系
深入解读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研讨与练习,不难发现其“研讨”与“练习”是相辅相成,二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关系,不能将其割裂或划分出界限,否则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在处理这项任务时要研练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训练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要训练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指导中要双管齐下,真正落实在研中练,在练中研,研练结合,整体推进的要求。设置本题旨在让学生品读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并从中感受美好情感的熏陶。教师在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的同时,通过这样的句式模仿写句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研与练的结合显而易见。总之,语文教师在进行习题指导时及时处理好研与练的关系,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探究尝试,激活“研讨与练习”的潜能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研讨与练习,都是从检测的目的出发,根据文本教学重难点,从文本中字音、字形,词义、句义、文学常识、背诵默写、精美语段等语文知识中挑选、整合而成的。我认为语文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不妨从课后研讨与练习打开突破口。学会品析、筛选、加工、提炼、整合语文课本中的研讨与练习,
而不是盲目地指导或敷衍了事地将其作为家庭作业给学生布置就算任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更不能轻视它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师能通过对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解读来阐释它所承载的内容,或许就能捕捉到文本的象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当今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一种能力。为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研讨与练习所承载的教学信息,激活潜能。
1、依托研讨与练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古人云“已己昏昏,使人昭昭”。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不知道上课该教给学生什么,不知怎样教,也把握不准教材重难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教师钻研教材深度不够,处理教材能力欠缺,又不善于捕捉教材中的教学信息造成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研讨与练习折射着编者的设计意图和课程理念,是完全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设置的。细心研读,很容易发现语文课本后的研讨与练习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目标渗透其中,教学重难点也很容易梳理出来。
基于以上分析,就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这一点,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是以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为研究教材的突破口,准确定位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这是上好课的前提;其次是在教学中将课后研讨与练习巧妙地渗透并融合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这样既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又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第三是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再以深化教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为目的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这一做法,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优化。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目标意识,理念先行,要透过研讨与练习背后解读更深层次的语文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语文教学资源优势。
2、依托研讨与练习,夯实双基训练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研讨与练面积覆盖了这方面的信息。如课文《那树》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从本题要求分析来看,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认真的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课文的主旨,与同学共同探讨,表达个人的看法。但是从中也能明显的看出此题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3、依托研讨与练习,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 ;阅读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精彩活泼的文字语言吸引了大多数小学生的注意力。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通常是通过多读、反复读来实现的。苏教版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悟性,并针对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观点。
一、阅读的目的和重点
(一)阅读的目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小学生阅读首先是学习汉语言文字,然后是隐藏在文字背后作者所表达的意蕴和思想感情。通过阅读练习,小学生可以认识字词,积累文字语言,内化外在信息,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欣赏以及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了解社会历史、古今文化,与自身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感悟人生、拓展思维、陶冶情操、涵养人格,增加文化底蕴。
(二)阅读的重点
阅读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激发兴趣、培养悟性、培养阅读习惯。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激发出阅读的兴趣,才能实现阅读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巧设情境,使学生把阅读当作是一种需要,而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揭示课题开始,教师就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巧妙而有玄机的开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课文有阅读期待。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悟性,即语感的培养。悟性的培养,依赖于平时的语言积累。要培养学生的悟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不是课文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文的意义创造者,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形成自身的价值取向。阅读的习惯包括:有选择性地读书,读书要做笔记,边阅读边思考,不懂的地方要主动查找资料,能够指出文本有疏漏的地方。那么教师要怎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只有多读,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
二、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
(一)课时制约影响到阅读量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智力还在基础发展阶段,因此每一册的课文数量较少,课时数相对较少,学习进度较慢。在有限的课时数中,认识字词,练习写作,口语交际等还占据了一大部分,使得小学语文课本本就有限的阅读量更少了,而这些严重影响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加强。
(二)小学生定性不足
小学生都是小孩子,玩心较重,定性不足,对于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缺乏兴趣,而且阅读面也比较单一,局限于语文课本和自己感兴趣的少数图书。新课程改革初始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在磨合,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性还有待加强。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方式方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会将阅读应用于实践的理解存在着欠缺。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苏教版在阅读教学上有很多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教育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譬如向学生讲述教师自己阅读某些书刊后的体会和收获,或是讲述一些古今名人读书的故事,和学生共同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师生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使学生愿意在课外主动尝试阅读,与人交流读书心得,并在班级里形成很好的读书氛围。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则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到阅读的重要和趣味性。小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看待事物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驰骋,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给出标准答案,扼杀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阅读兴趣。
(三)适时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小学生毕竟年纪较小,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首先是读物的选择上,小学生分辨事物的能力较差,不懂得阅读应有所选择,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告诉学生阅读的方向,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总结阅读经验。为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懂得如何选择阅读方法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粗读法、精读法、选读法等。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并经常检查,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使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譬如教材上教到一则寓言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找类似的寓言故事,比较这些故事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发散思考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四、小结
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只有依靠阅读实践,多读是肯定的,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地高效阅读。教师需要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能辨别图书的优劣,能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有选择地阅读,逐渐养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认真的阅读习惯。在这样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春燕.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2]王向东.阅读教学的三个问题[J].小学教学研究,2004(12):5,14.
篇7
关键词:消极 渺茫 积极 等待 精神状态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作品的意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很多,但抓住主要意象来迅速理解作品意蕴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此文就以等待为例,说明如何抓住主要意象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蕴。生命中怎能没有期盼、等待,“等待”的状态不同,生命的内蕴也就不同。“等待”作为人本真的生命状态,高中语文课本中借“等待”揭示人不同生命内蕴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梳理、品味。
一.目标明确的“消极等待”带给人孤寂、悲凉。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闺怨诗,游子、征夫长年奔波在外,闺中愁绪满怀。她们在月满西楼中翘首期待,在芳草萋萋时凝神远望,在花开花落中临风洒泪。夜深沉,锦衾凉,一腔幽怨有谁知,借鸿雁传书,盼青鸟殷勤。生命在等待中流逝,等待中警觉到岁月无情,容颜如晚春花儿纷纷凋谢。由于时代的局限,妇女生活拘限于故土家园,她们等待夫君归来也只能是消极等待,等待中更多体会到的是生命的孤寂与沉重,她们的生命状态也因等待而充满悲凉意蕴。沈从文的《边城》节选部分中少女翠翠在自然的滋润下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她的生命也就处于“等待”状态,等待那美妙柔情的来临。等待中有几许甜蜜,但更多的是无法把握命运的忧惧与孤寂。当傩送出走后,她的等待也随之无边无际,等待中的孤寂更为深重。消极等待中弥漫着浓浓的孤寂悲凉意蕴。
二.前途渺茫的等待给人的是无聊、空虚以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失去了生活目标、人生信仰,无所事事,生命只剩下等待,等待着什么他们也不清楚,前途是渺茫的。渺茫的等待带给他们百无聊赖。但活着就得有所等待,否则,还有什么活下去的意义呢?渺茫、无聊的等待使生命如风吹浪打的的浮萍,轻如鸿毛。在渺茫的等待中直接体验到时光的流逝,体验着苦闷和迷茫,这种毫无内蕴的生命状态人生怎能承受。这部戏剧表现了现代人在发生信仰危机,即他们心中的“上帝死亡”后人们的生存状态。人类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原来的精神动力是那么荒谬,那样不堪一击。旧的信仰崩溃了,新的信仰还没有找到,人类彷徨四顾,不知何去何从,在精神的荒漠中只能等待。等待那个虚无缥缈的戈多,现代文学作品对此都有表现。
三.积极的等待使生命绚烂而热烈。
等待是生命的基本状态,人生应有等待,不但目标要明确,而且应积极主动的追求等待的目标。屈原一生等待着楚国的富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等待实现理想的路是漫长而坎坷,但生命不息,奋斗不已。中国儒家深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中国读书人大都以天下为己任,相信人生应到中流击水,正如李白一样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读书人大都壮志难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痛苦,甚至一时的绝望,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总相信只要等待,人生有朝一日定会光明灿烂。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此类诗歌有屈原的《离骚》、古诗十九首中的《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白马篇》、李白的《将进酒》,另外还有陆游、辛弃疾、苏轼等人的诗篇,以及好多现当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基调昂扬,虽然中间杂有哀怨、忧愤、低沉、悲凉。但正如一曲交响曲,主基调是高亢的,只是中间也涌动着各种小调,而这正是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在积极主动的探求等待中,因各种客观现实因素的制约及本身的局限,等待目标实现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人们自然会体会到各种复杂情绪。但读这些作品,我们会深深体味到人生的绚烂热烈,体味到人生的壮烈、深沉、催人奋进。其中像曹操这样的政治家,他的诗歌慷慨深沉,回肠荡气。
四.等待的目标有高下之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妇等待着他们心目中远行的人儿,屈原等待着楚国的富强,李白等待着诗酒风流中辅佐君王功成身退的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世世代代等待着清明的政治,丰衣足食,等待着儿女争气,能自立门户,幸福的度过一生;对于像曹操那样的政治家他等待的就是四海一统,天下太平。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分,等待的目标也就有高低之分。现代人生活于商业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社会生存,要承担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身心会受到很大的束缚,面对这些束缚,只有极少数人能沉着应对,在夹缝中获得暂时的自由。大多数人在等待身心自由的路途中,严酷的现实使他们身心憔悴,甚至连梦也挤掉了。置身于这无梦的荒原般的现实,在等待中反而“异化”为非人。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的那只甲虫,荒诞不经的情节设置其实揭示了现代人的真实处境。
总之,等待作为人的基本生命状态,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对等待的不同状态及不同状态带给人类心理的影响都有所表现。组织学生比较研究这些相关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篇8
新大纲强调指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据此,小修订本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它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修改后的每册教材都在基础训练中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如下。第七册的积累运用三和积累运用七分别安排了:(1)收集值得保留的资料,做成剪报;(2)召开科技知识介绍会,并出专题黑板报或墙报。
如:第三单元课本安排的(1)收集值得保留的资料,做成剪报;平时,我们在阅读报纸、杂志时,常常会发现有很多值得保留的资料。为了便于随时查找、引用,我们可以剪成剪报。
收集、积累剪报的一般方法是,如果报刊是自己的,就把需要保存的资料整齐地剪下来,分门别类地贴在一个本子上(可以用过期的杂志)。如果报刊是借的,先把需要保存的资料复印下来,再剪贴在本子上。
你还可以给每一类剪报起个恰当的题目,用彩笔画上美丽的装饰。剪报既可以成为你的小小资料库,又可以成为给你增添乐趣的亲密伙伴。从现在动手剪报吧!过一段时间,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各自的剪报,看谁的剪报做得好。
教师可以从剪贴、分类、装饰等几个方面来指导,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怎样做剪报,应当注意哪些事项。然后,可以发给学生若干张旧的少年儿童报纸(或让学生从 家中带来),让他们快速浏览,从中挑选有意义的文章、图片剪下来,按照一定的类别粘到一个大本子或一册旧杂志上,在加上标题,或画上花边。学生作好后,可以在小组内传看,或教室里展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做剪报贵在坚持,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这项实践活动是教学生做剪报,激发学生阅读报刊、搜集保存资料的兴趣,学习收集、积累剪报的一般方法,培养随时随地搜集资料的习惯。实践活动重在亲自动手去做。因此,不要过多的讲解剪报的作用和方法。
再如:开一次科技活动介绍会,会上可以展示自己的小制作,说说制作的过程和体会;也可以讲讲自己从科普读物中了解到知识和趣闻;还可以向同学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最新科技成果……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从大家的介绍中精选一些内容,办一次展览。
课前,教师主动与少先队大队部、自然课老师、科技馆、少年宫或图书馆联系,为这次实践活动作好准备。同时要布置学生参与制作、阅读科普读物、了解科技新成果等活动,并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如,制作组、采访组、读书组。总之,要作好此次交流活动的准备工作,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并给予具体指导。
介绍会可以采用全班与小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例如小记者广播站,将自己采访到的科技新发展以及参观科技馆、天文馆得到的见闻向同学介绍;小博士讲台,将自己读到的科学家的有趣故事、科技趣闻向同学讲述;小能人展示台,展示小制作,介绍制作过程和体会……要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持介绍会,人人投入,个个介绍。教师最后做总结发言,肯定成绩,提出希望。
活动过后,可以精选内容,配图配画,出一期《爱科学、用科学》的板报或手抄报。
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兴趣;多思多练
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尝试。
一、近水楼台先得月,借鉴课文来写作
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写作文,可是每到作文课时,学生们就唉声叹气,抓耳挠腮。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有限和抽象概括能力的不足,在语文学习中要完全独立地感悟发现、抽象概括往往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教科书以及教师的适当引领就显得十分必要。每天与学生形影不离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涵丰富,是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依托。
从内容上看,语文课本搜集了描写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的文章。或刚劲或柔和,或宁静或跃动,或端正或灵秀,或激烈奔放或轻快流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生动地再现了自然景物的形态美。如,《秋天的雨》中的第2小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语文教材中还有奇妙的音响世界,有时候,这音乐是舒缓轻柔的,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有时候,这音乐是婉转悠扬的,如春雨“沙沙沙”;有时候,这音乐是清脆悦耳的,如“泉水叮咚”;有时候,这音乐还是奔腾壮观的。这些事物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也是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写到了,如果把这些句子积累起来,恰当地放到自己的作文中间去,那这样的文章肯定是优美灵动的。
二、好书不厌百回读,应借鉴课外阅读来写作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学生之所以一提笔就愁眉苦脸,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语言贫乏,针对此种情况,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广泛阅读,不知不觉中掌握精辟感人、幽默风趣、形象生动、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一些常用的歇后语、四字词语、固定短语。
具体做法是:1.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不露声色地将学生引入到自主阅读中去。每天在课前五分钟,让同学们轮流读一段自己喜欢的短文,读后提问:你听到什么?你认为本文写得如何?理由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把认为是好的句子、词语记在记录本上。2.发挥家校合作的力量。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单一的兴趣转为一种习惯,还得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家长与老师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家校合作,双管齐下才会见效。3.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在学生读书成长的道路上,不仅要做到“好读书”,还要“读好书”,所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是非常重要的。4.以课本为基点,引导学生进行辐射性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课本为基点,引导学生进行辐射性的课外阅读。
三、觉知此事要躬行,创造性地多思多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所以学生写作文时,要借鉴其他文章,但不是生活剥地一味模仿。
可是,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只是表面的,他们的思想感情也是幼稚的,所以他们的作文中,常出现天真可笑的幼稚语言,对此,应尽量尊重学生的意愿,多留少删,这有利于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写日记。虽然他们的日记往往只有几句话,甚至错字连篇。其实学生日记中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是难免的。教师要热情地加以指导。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赞赏识,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学生最渴望的事就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赏识,对惧怕写作的小学生来讲,更是如此,而这一切的获得都源于老师对他们真诚的评价。为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睁大眼睛在他们文章的字里行间里寻找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就鼓励。如写上“这个词用在这里真准确”,“你还会用排比句写,真了不起。”等等。有时在作业本发现学生一个好的造句,我会给他打上五颗“”,回答的问题与众不同,我给多颗“”鼓励。对学习困难生的作业,我放低要求,批改时尽量找闪光点给予“”鼓励或写上激励性评语:“这么难的作业题你也做得出。”
作文教学是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在教育教学形式多元化的今天,“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加强各种渠道的合作和借鉴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飞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地从课内、课外的书本中借鉴,从自己的写作中去实践,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很快提高。
参考文献:
[1]裴海安.名师这样教作文:三年级.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9).
篇10
编演课本剧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剧本特点,选择故事性强的文章,激发学生表演兴趣
编演课本剧,顾名思义,包含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两个范畴的内容,即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提升了课堂模拟性、趣味性、互动性。它既能充分展示学生才华,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教材里选录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富有故事性、叙述性、趣味性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中短篇小说、小小说、剧本文学、影视作品等,如《愚公移山》、《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杨修之死》、《石壕吏》、《范进中举》、《狼》、《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孔乙己》等,这些文学作品可读性强,矛盾冲突激烈,人物性格鲜明,篇幅适中,且故事情节简单,教师要选择一些课文或者其中的个别情节片段,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编演课本剧,要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学生专长,各尽其才,挖掘潜能,张扬个性。挑选演员,教师应该公平公正,充分发扬民主,学生、推荐、教师点名与全班公投相结合,充分发现、挖掘人才。被选中的学生觉得是一种荣誉,必定全情投入排练,认真完成表演。在编写剧本时,要让每个组员自己展开民主式的讨论,对剧本的构思、角色的分配,充分发表意见,充分掌握课文内容,讨论后定表演。
(二)应鼓励在课文基础上的二次创作
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要把叙述语言转化为对白,转化为动作,同时还要补充一些细节,就不能过分强调课文的唯一性了,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篇章布局大胆加入合理的、能推动情节发展及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情节补充、细节刻画等。如学生在―次排演《孙权劝学》中“孙权读书”一幕时:孙权挑灯夜读,学生在改编中增加其与伴读童子的对话,将人物认真、积极学习的形象刻画得更加丰满。表演时,演员把童子早已昏昏欲睡,而孙权却仍苦读的细节表现得十分到位。这些对原作成功的改编和表演都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准确的把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文中未提及的潜台词。再如,学生在改编《变色龙》一文时,经过细致的研究、讨论,大胆采用由两个人背靠背来演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形式,暗示他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并为此添加了一些台词,还添加一些神态、动作、语言,把“变色龙”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人物角色,理解这一小说所传达地社会背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课本剧毕竟有异于舞台剧:课堂剧的活动范围仅囿于狭小的讲台上,灯光、音响、道具等媒质不全,因此人物、情节、时间、场景不能做到高度集中;要压缩篇幅,精简人物,减少场景切换;要突出尖锐矛盾突出。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学识、理解能力、见闻阅历、性格情绪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在指导编演时,一定要立足实际,把握分寸:1.选取的情节一定要简单(通常是一两个片段),进行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尝试。2.演出道具应简易,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如《皇帝的新装》可用课桌椅代替织布机;可折叠报纸做成皇冠和其他官员的帽子;可用玻璃纸表示皇帝身子……3.要重点指导学生熟悉课文背景主题,了解作者思想意图,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等。人物对话的表演应掌握好语速和停顿;一些招牌式的动作神态的表现要生动传神、准确到位,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中的“攥”、“舒”,以及《故乡》中中年闰土“麻木悲苦”和老年杨二嫂“尖酸泼辣”的表情,《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色挠,长跪而谢”等动作和神态,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4.要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表演,可分组表演,让更多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让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多得以提高。
(三)表演后,应组织全体学生讨论、揣摩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