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评价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评价

篇1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29-03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当前,面对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日益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大趋势,面对传统的价值体系和个人行为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的现实,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青年大学生而言,会产生很多社会现实差异性问题。因此,了解和评价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进入大学学习的高校学生。如今,大四学生基本是出生在90、91年,大一学生基本出生在94、95年,大学生校园的主体已经成为清一色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年龄差距大体在五岁之内,有着相类似的生活经历,有着共同的谈论话题,有着差异不大的价值观念。因此,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找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好对策、好方式,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农业院校有着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点,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农业院校致力于培养服务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注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价值观培养上,致力于培养学农、爱农的大学生。而在日益多元化背景下,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农科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如何培养扎根基层、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大难题。

本项目以北京农学院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法,对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达95%。其中男生占32%,女生占68%,大一学生占16%,大二学生占42%,大三学生占37%,大四学生占5%。调查问卷共设计31题,涉及了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判断、人生观、消费观、就业观等方面。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方面。调查发现,有68%的学生有学习深造的想法,26%的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想法,而且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深造选择方面远远高于低年级学生。有68%的学生参加了与提高能力相关的培训,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对明确,对自身发展有着一定想法或计划。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只有52%的学生想获得优秀奖学金,有31%的学生选择合格万岁,有15%的学生选择考前突击。还有占53%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逃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的知识不实用,倒不如把时间花在更实用的事情上”,有74%的学生有过“上课期间“三带”(带手机、带水、带零食)、“三不带”(不带教材、不带笔、不带本)经历,而且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很普遍,是个性的一种表现。从中可以看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日常学习方面对自己要求较松。他们自我约束、自我规划性较差,虽有继续深造的想法,但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案或计划,学习动力不足。

2.价值判断方面。调查发现,有65%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目的和价值是学习知识,充实自我,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47%的学生认为,在于锻炼沟通与人交往,学会并适应集体生活;有45%的学生认为,参加校园活动的目的能够锻炼自己,提高能力;有31%的学生认为,为了增加日后找工作的筹码,增加求职资本;62%的学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后台好”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这就是现实;只有36%的学生认为,最终还要依靠自己的实力。有63%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不深,有的甚至都不知道涵盖了哪些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事情、对行为的价值判断的主流是较正确的。但是也看到了众多不良倾向,比如,大学学习的目的和价值不再崇高化,而是平凡化,更关注个人的发展,有急功近利的倾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越来越漠视;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深透,也对自身的责任担当不够。

3.人生看法方面。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84%的学生认为,美满的家庭是幸福人生的必不可少因素;73%的学生选择“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和独立风格的生活”,从部分学生肯定“充足的经济和物质保障是幸福人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到大部分学生向往“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和独立风格的生活”,再到抵制“物质生活丰富,可以无限享乐”这一选项结果中,可以判断,他们非常认同拥有良好的经济和物质条件,有一定的享乐思想,但是他们更希望张扬自己的个性,而过度的享乐行为还是得到了他们的抵制。这说明,享乐思想在他们当中存在,但是还没有发展成为主流。可以得出,他们越来越现实,精神生活已不再成为他们的追求目标。在“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看法方面,有53%的学生认为优先自我价值,然后选择社会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正在形成期间,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形势、不同的环境,他们的选择有所不同。值得欣慰的是,大学生人生观念的主流是健康的。但是,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着繁杂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他们更加张扬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对待问题更加现实,更加注重实现自身价值,而且懂得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

4.就业观念方面。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在调查中,78%学生认为,就业压力的影响是造成学习功利性的主要原因。在调查“大学生毕业期望”选项时,47%的学生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晋升机会多的工作岗位,32%的学生选择自主性大、不受约束的工作岗位,16%的学生选择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岗位,5%的学生选择有挑战性、能提供培训机会的工作。在大学生扎根基层的调查中,有36%的学生愿意去基层就业。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将近50%的学生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晋升机会多的工作岗位,就业期望较为现实和清醒,但是我们看到,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选择自主性大、不受约束的工作岗位,可见,他们对自身就业方向定位不准,是随性而为的一种行为。从纵向比较,可以看到,高年级的学生的就业目标比低年级的就业目标要明确,可见,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该不断加强。

5.自我评价方面。调查发现,52%的学生给予自己正面的评价,认为自己是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用一种乐观的态度为未来的目标不断努力着;他们最想做的三件事分别为“发展兴趣和能力”、“多交朋友”和“好好学习”。但是有48%的大学生却感到迷茫,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不知道该如何努力。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评价是正确的、积极的,能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了解身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但是,我们也看到,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身评价不高,正处于迷茫期,对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认知不清,更不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价值取向的负面性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统计,可以得出,农业院校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整体而言是健康的和主流的,但是也存在以下负面性倾向。

1.凸显自我价值,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受到严重挑战。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价值观的两个基本取向。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部分90后大学生放弃了社会价值本位的价值取向,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虽然他们在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奉献与所得等问题上,希望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并重,事业和利益兼得,但是,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判断好坏、善恶。比如,在对大学生村官的态度上,虽然他们知道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非常肯定大学生村官的奉献,但是当让他们选择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晋升机会多的工作岗位。

2.功利化目标明显,以宏伟理想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面临严峻考验。从上大学的目的和价值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自我设计的人生目标较低,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上大学的目标不再像父辈那样,定位在报效祖国,为国家的振兴、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的宏伟目标上,而是定位在就业上。还有,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逃课经历,他们认为上课没有用。但是他们希望通过参加计算机、英语等应用性培训,马上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提升自己就业的能力。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何丰富自己,使自己知识厚重,这些上大学最深刻的问题却很少有学生考虑。“加强对英语、计算机和其他实用性知识学习,为今后发展做准备”这些功利性非常强的目标被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是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以上这些都是功利化目标的表现。

3.价值实现手段过于庸俗,以自我奋斗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受到巨大威胁。从调查中发现,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竭力展现自我、表达自我。他们以自我成才为中心,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实现价值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人往往急于求成,知行不一,想借助别人的帮助,比如找关系、拼爹等手段实现自己的价值,或得到自主性大、不受约束的工作岗位。学习方面,往往对上课不感兴趣,却希望老师考试前能划重点,或找老师说情,进而通过考试突击,达到获得奖学金的目的。

三、引导与建议

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价值观完善与成型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很强,在这个阶段,教育者的作用非常大。因此,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有效的对策进行教育和引导。

1.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力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氛围的影响对自己价值观的树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90后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上课不积极等现象,应下大力气培育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通过改善学习条件,主动吸引大学生走进学习的殿堂;可以培育学术氛围,邀请众多专家或名家来校讲座或授课,尤其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进一步明确他们的奋斗目标;狠抓师德建设,使教师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大学生。

2.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虽然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价值观评价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种客观现实并非是说当代价值观评价已无客观的正确标准了。任何一个社会,即使是多元社会,都有其主导价值观,都会重视利用教育向年轻一代传递灌输其主导价值观。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它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或支配的地位,它必定成为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核心力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不断加强党建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

3.正视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体性倾向,创新方式引导大学生。教育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主见,应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的价值导向,把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一方面,要肯定和鼓励正确的主体意识,鼓励大学生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比如,通过个性展示、辩论赛、科技创造大赛等方式引导其内在的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和创新才能。另一方面,要及时清除社会环境诸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投机心理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要教育学生懂得,大学所学的知识,并不会像其所期望的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学的课程许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开设的,这是他们成长成才所不可缺少的,是不能用金钱来计算的。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心学生在专业学习、个人前途等方面现实的潜在的利益和要求,及时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求,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教育他们在服从共同利益的前提下获得应有的个人利益,达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在就业观方面,针对这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以不同年级的学生为例,大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转变适应中,他们还没有考虑就业问题,因此,可通过专业教育让他们了解就业。对于大二年级而言,他们已经进入专业学习,可以通过专业教师的日常授课,让学生更了解日后的就业去向。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的就业问题更加现实,可通过模拟招聘、就业论坛等方式进行引导,减少其就业盲目性。

篇2

【关键词】高职;就业意愿;大学生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学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高职教学能否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让学生适应市场有效地就业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学校应该面向就业市场,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用人单位青睐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这正是高职教育的理念。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找工作难,许多学生学非所用,人才资源浪费,高职学校和用人机构双方处于人才供需不平衡的胶着状态。出现这个问题既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也有学生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不了解造成的原因。

本次调查以北京经贸职业学院2013届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自我评价、毕业去向、就业意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大学生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次针对整个2013届的五个系14个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即高职毕业生大三第一学期。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31份。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调查对象中,工商系占31.7%,艺术系占20.1%,计算机系占18.9%,国贸系占15.7%,外语系占13.6%。这些学生中北京生源和外地生源学生分别为77.3%和22.7%。农村和城市比例分别为18.2%和81.8%,男、女生分别为35.6%和64.4%。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自我评价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强项依次为:适应能力76.8%,团队协作能力68.7%,承受压力、克服困难能力68.1%;自己的弱项则依次是创新能力38.3%,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均为30.4%。在自身弱项调查中,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并无弱项。毕业生目前的心理状态调查中,非常了解自身优劣势并有明确职业定位的学生仅为14.3%,而41.5%的学生为比较清楚自身优劣势但缺乏职业规划,打算先找份工作再想以后的职业发展路线的学生有32.6%,处于信心不足、茫然、焦虑的学生有11.6%。另外,就毕业生开始求职时间的调查中,仅有15.8%的学生在此次调查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求职,41.8%的表示在本学期之内,寒假和下学期的分别为11.6%和18.8%。更有12%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在毕业以后才开始进行求职。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自我的能力认可度比较高,但是却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很迷茫,尤其是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还不成熟,多数处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的状态。

(二)毕业去向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职毕业生选择毕业后边工作边升本(自考或成教)的最多,占46.4%,其次是工作29.3%,第三位是专升本17.8%,选择创业、大学生村官的分别为4.1%和1.3%。让他们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求职和发展65%,自己意向或喜好25.3%,家长意见3.9%,暂时躲避激烈的社会竞争2.7%,随大流1.8%。选择专升本和边工作边升本(自考、成教)的学生,其主要原因:为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做准备64.2%,提高自己,充实自己23%,对更高学历的追求7.3%,父母意愿3.4%,在如今形势下,不着急就业的有1.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自己的高职学历显然不满足,多半数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升本方式进行学历深造,且更多的是为了未来长远的发展。但是高职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和大学生村官的比例比较低。

(三)就业意向分析

1.就业地区选择

在选择就业地区的调查中,90.1%的学生都选择留在北京发展,尤其外地学生中,有70.2%的学生选择留在北京。其次,选择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的有33.5%,选择中小城市仅为3.8%,选择中西部的仅为1.9%,而选择回老家的学生毕业也不高,为5.5%。结果说明,高职的学生像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学生一样,热衷于经济发达城市,而不愿意回老家或到中小城市去工作。尤其是在北京上的大学,留在北京发展成为北京高职毕业生的首选,这也继续加剧北京地区的就业压力,容易使高职学生为了留在北京这个人才济济的大都市,而选择那些工作不太符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工作,而造成高材低用,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大学生进一步改变观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地区。

2.用人单位性质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职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第一位是国企44.7%,第二位是事业单位36.8%,第三位是外企36.2%,第四位是国家机关28.7%,第五位是私企23.3%,乡镇企业排在最后,仅为1.2%。结果说明,高职学生对用人单位的期望还是比较高,这其实和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太相符,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中小型企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一定要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不能想当然的选择那些待遇好、收入高或者工作稳定的国企和政府、事业单位,这些岗位的数量毕竟有限。

3.薪酬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职毕业生对薪酬期望排在第一位是2000-3000元,占37.9%,第二位是3000-5000元,占34%,第三位是5000元以上,占17.8%,而2000元以下的仅有不到10%。从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看,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就目前北京市的工资水平来看,高职毕业生,尤其是刚毕业的高职毕业生3000元以内比较实际,且其中2000元以下占据主力,而5000元以上基本上可能性很小。所以,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可以降低对薪酬的期望,抱着积累经验的心态,把工作当成一种新的学习,有利于提早就业,实现理想。

4.选择就业单位的因素

调查问卷中,为毕业生设置了18个影响他们选择就业单位的因素,被调查的毕业生根据重要性对它们进行了排序,排列顺序依次是:公司发展前景、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稳定、人际关系、工资待遇、培训机会、自我实现、领导者风格、激励机制、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符合个人性格和兴趣、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工作地点、公司名气、专业对口。从结果中看出,高职毕业生比较看重公司发展前景和个人发展空间,而对公司具体的地点、名气不是很看重,比较理性。尤其是在专业对口问题上,重视度比较低。在“你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吗?”的问题上,57.5%的被调查毕业生表示愿意,明确表示不愿意的毕业生仅有9.3%。

5.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

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使得高职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依次是:求职网站等媒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利用亲友社会关系、用人单位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用人单位,主动上门或致电咨询、向老师、校友或同学咨询。从结果看,高职毕业生求职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网络、学校和亲友,尤其是网络上有很多专业、正规的求职网站,里面的招聘信息比较多,学生可以通过看用人单位的用工要求,了解自己所需要具备能力,并有针对性的投放简历,提高面试的机会。

6.求职中的困难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认为他们在求职中存在的问题排序依次是: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知识上欠缺、社会竞争太激烈、求职技巧掌握不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了解缺乏、就业信息太少、岗位太少、专业不对口。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求职中缺乏的因素依次是:英语成绩不佳、不了解行业和职业及单位情况、缺乏社会实践和实习及校内学生工作经验、专业成绩不佳、招聘信息有限、缺乏社会关系(家庭、师长、朋友、职场等)、对专业没兴趣又没有做其他准备、没有职业技能证书、自己的选择和家长的建议冲突。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对自己求职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也知道自己在就业中有哪些短板,这就需要高职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如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定岗培训、邀请各类企业人士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讲座,以便了解实际就业环境中,企业的用人需求,做到有备而战。

三、高职毕业生的几点建议

1.早定目标

高职学生在学校应该及早把自己就业目标确定下来,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就业行业的要求积极参加活动,有目的地培养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生产实习,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2.放开观念

高职学生在就业中,不要抱着等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依赖老师、学校,等着工作送上门。应多运用求职网站上的信息或对自己感兴趣的用人单位主动进行毛遂自荐。选择用人单位时,不要一味往热门单位或职业里钻,要充分认识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结合就业市场情况,合理选择。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选择

1 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它既直观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和调节的作用,为人的学习思考,行为选择指引了方向。同时,也是进一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

而职业价值观,顾名思义,是指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表现。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是职业需要,并通过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职业价值观大概有以下几个特征:1)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内驱力,使个人朝着人生的目标奋进,引导行为的方向和动机;2)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个人评价的标准,提供评估的依据,调节工作和情感的关系,是衡量重要与否的准则;3)其目的在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个人需要的而表现;4)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信念,具有认知性,情感性和指导性。[1]

2 影响择业价值观的因素

2.1 宏观上的社会因素

影响一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职业价值观形成之后就会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发挥导向和动力作用,制约着毕业生的择业思想和择业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择业观是社会现象的反映,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发展,折射时代的变迁。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宏观上社会因素都是对大学生择业观的一个很大的影响。而宏观上的社会因素又可以分为社会的大环境体制政策,经济发展状况,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发展下的的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等。例如:我们都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受到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念的规范和影响,呈现出服从国家和集体的特征。我们现在也常能听到能体现那个年代价值观念的一些语句,如“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等等[2]。而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渐渐的在改变。现在的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逐渐由国家集体向实现个人价值转变。这正是社会体制这种宏观因素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影响。

2.2 国家政策因素

国家政策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因素。国家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国民的生活方式。俗话说:跟着政策走,就是这个意思。现代社会,就业竞争十分严重,人才分配不合理造成人才资源的很大浪费。

国家每年都会出台与大学生就学和就业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无疑会影响到大学生得就业选择。例如上世纪大学生上学的学费不仅是由国家承担,而且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国家包分配。那时的大学生不必担心毕业去向,并且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现在高额的大学学费成了很多家庭的一笔庞大的经济负担。高额的教育投资改变了学生与高校甚至是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学生这一群体变成了市场主体,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也变成了一种商品交易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再择业时不得不更多的考虑到利益的回报,因为他们的教育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

另外一个国家的政策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需要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这些都会影响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

2.3 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往往是在他的中学和大学时代形成发展并成熟度的。因此,学校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是全面的、系统的和深刻的。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校园文化以及教师对一个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在大部分大学中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这里提供的一些信息和指导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2.4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的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影响是自小而始,因此这种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家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的价值观念,以及父母及家人的期望等等。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农民工人家庭的,他们相信高的学历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和人生,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择业价值观念会受到这方面因素的影响。父母的价值观念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价值取向,另外家人的期望也会在大学生进行行职业选择时有一定的影响。

2.5 个人因素的影响

上述的种种都是外在的一些影响因素,而自身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年很重要的一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追求,自身素质及自我评价,以及同伴的一些攀比都会对择业的最终结果造成影响。

3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得职业价值观又共同的特点,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条:1)择业价值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2)择业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3)择业价值取向具有多样性,但更趋于实际化,更重收入;4)择业目标明确,但趋于短期化和功利化;5)取向同时具有矛盾性。[3]“如果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观点,在社会完全平等竞争的情况下,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即个人在通过自己努力工作和奋斗的过程中,不仅是为自己创造社会分配个人的价值(主要包括薪金、声誉等)的过程,也是个人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4]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大学生突破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将就业当成是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的一个过程,这种意识上的觉醒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并且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也越来越广,价值取向多样性。同时现代大学生与之前的学生相比,关注自己的择业问题也提前了很多。从20世纪80年代的临毕业两三个月开始考虑,到90年代的平均毕业前一两个学期考虑,到现如今的入学之初就开始关注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和政策,这些都有利于择业目标的明确和对自身的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也出现了很多的偏差,如:择业心理,择业取向,择业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存在偏差[5]。

具体表现在大学生的择业标准越来越务实化,功利化。越来越多人的择业取向偏重于个人,当个人利益与长远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较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个人利益与自身价值,只关心个人价值的是实现和实际物质利益的得失。调查显示,面对村官和西部支教的政策,大部分大学生表示支持但却不愿参与到其中,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的选择趋于高地位、高薪水、高层次。他们都倾向于留在大城市发展,而不愿意再回到农村或边远地区投身于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去。实际上这些都是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上受眼前利益的驱动,择业观念趋于短期化功利化的反映。但是,同时学生们的择业取向又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追求物质与精神价值的矛盾,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及追求长期利益于眼前利益的矛盾等。如上文所述,大部分学生对支教或赴西部的政策是支持的,但却不愿参与其中,这些人希望投身与国家与社会的建设却又害怕基层的生活太苦,不愿放弃高额的收入。一些人想要主动追求理想的职业,却又害怕实力不足。这些都是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所产生的矛盾心理[6]。

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让他们在择业时既不讳言个人的经济利益,同时有重视对社会的贡献,是我们国家和社会要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

4 大学生如何完善职业价值观并做好职业规划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展现了青年马克斯在中学时就确立了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价值理想,而他认为实现这一价值理想的途径就是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工作”的职业[7]。

总结《青年在选择职业是的考虑》带给我们的启示结合当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职业并做出自己的生涯规划时的几个重要的环节。首先,我们要树立一个健康而且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正如青年马克斯所想,要把“为人类幸福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样就算就业路上再多艰难险阻,有了坚定地信仰,困难就不会把我们压倒;第二,我们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和了解自己,要理性的分析兴趣爱好和自身的素质,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秉承严肃思考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把握好“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不同,不能自欺欺人,盲目追求一些不符合自身素质,不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所谓的“理想”的专业。其次,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在深入了解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的前提下,选择最符合自己爱好和特长的理想职业。在这种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抛弃急功近利的偏离正途的价值观念,应当树立起基层择业,敢于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先进的观念,这才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风范。最后,在做好选择后,还要进行评估与反馈,这种重新审视有利于对择业选择进一步的完善。[8]

5 结语

总之,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是每一个大学生的追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争取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正确合理职业价值观是很重要的。这不仅需要我们大学生自身,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大学生是国家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也就是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08.

[2]毕业生就业概论[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8(01).

[2]贾莲.当代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以首都七所高校为例[J].2008,05.

[4]龚惠香,陈杭渝,周坚.当代研究生择业观的演变趋势[J].青年研究,2000(08).

[5]于秉娟.大学生的职业选择[J].烟台职业学院报,2006,06,12(02).

[6]卢静.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的矛盾冲撞和调适[J].2006,03.

篇4

对此,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副主编巫强博士接受了杂志记者的独家采访,为我们答疑解惑。

考纲透析:考点不变,难度稳步提升

巫博士指出,申论考核的重点依据公务员考试的级别发生了倾向性区别。从形式上讲,省部级侧重考核报考者的领导能力和全局管理能力,而地市级更侧重考察贯彻执行能力,但体现在最后的考试上变化不是太大。因为不管是全局能力还是贯彻能力,落实到考点上来说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申论中综合分析类题目所占的比重有一定增长,前几年主要是简单的归纳、概括,提出具体对策,而这几年主要是从时事中反映出问题,强调综合能力,难度有一定的提升。从应试角度来说,需要考察概括能力,考点还是一样,但更强调灵活应用。

行测部分,题量比较稳定,保持在135―140道,难度逐年提升。应试关键在解题技巧的应用,例如数量分析中,难度较大的题目比例在增大,需要更加灵活地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材看点:紧扣真题,把握动态

“一书在手,国考不愁”,公务员教材几乎是所有考生的必备之物,少则数月,多则几年,在长期与教材的亲密接触中,好的复习教材几乎被考生奉为公考“圣经”。提到去年自己参与编写的这套公务员教材,巫强介绍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

从内容上来讲,用四个字来概括,全、新、真、准。全,即全面把握大纲,所有考试中出现过的题目都在选入范围内。包括高分难题、容易出错的题目,并且囊括了所有题型。新,指教材主要集中最近一两年的核心题目,不管作为例题还是练习题,都是比较新的题型。真,是指这一套教材采用是真题为主,经过了很多筛选,精选了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考试真题。准,是说答案和分析都很准确,每道题都有详细的解答过程。

形式上突出两个特点:一个是结构化,结构化是指的这一套书整体的结构和框架,非常完整。从基础知识到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到对知识点的巩固,都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安排。第二个特点是人性化,书在设计时从复习者、考生的需求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尤其是在结构中,注重人的认知规律,先从比较基础的地方开始,从简入深,做到符合考生从学习到应试的复习规律。

内容和形式这两大方面的改变,来源于编写团队的共同努力。编者进行了大量调研,得到了很多考生对这套书的反馈,在准确性、编排结构上更符合考生的需求。

巫强还特别指出,公务员的考试形式就是海量的题型,作为考生要适应这一点。公务员考试是选拔性考试,需要通过考试来区分出考生的差别。所以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就是有些人能够完成,有些人不能够完成,同时有高分和低分的区别。因此在笔试选拔这一环节上,公务员考试采用的是大多数人都不能完成的标准,当然也不乏能够全部做完题目的考生。

能力考核:素质模型,引入“新标准”

行测和申论虽然有些难度,但至少有据可依,与此相比面试环节就显得无章可循。巫强依据公务员素质模型,提出了面试环节的几大重点。

公务员素质模型的内容,包括动机、品质等,更多是通过面试环节来测定的。目前这个模型在国外研究较多,国内尚且没有明确提出。但这个在国内看似全新的模型,实际已经在面试中大显身手。

这个模型里通常包括了这样几个方面,动机、自我认知、品质和价值观、角色定位、知识技能。

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公务员要求的动机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成就动机,需要具有去追求成功的一种内在的动力。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自信心、乐观精神等等。

品质和价值观: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事物的态度能够反映出来。通过考察能知其做人的准则,公务员的考察至少会涉及是否具有诚实正直的品性、是否具有服务意识等。

角色定位:指一个人对职业的预期,即一个人想要做些什么事情。考生需要对自己所将要承担的角色有全面、准确的认识,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改变思维习惯,从而养成决策定位的模式。

知识技能:这方面要求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宇,“能写会算”。能写,就是申论,主要指语言表达能力;会算,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这些体现在行测中。以上是基本技能的要求。

巫强说,现在我们在公务员的考核中,潜在假定各个职位的要求是一样的,在这个假设前提之下采用了目前的行政能力、申论的考试模式。但是在这个模式中存在一个问题,即针对性不强。虽然不否认技能是越多越好,能力越高越好,但是这些能力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到底是否需要,特殊的工作岗位是否需要特殊的工作技能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目前考核方式只能说是大而化之的测试,缺乏精准地对某一岗位测试。在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从入职到之后的每个环节,每个职位都会有一个比较精准的素质模型来进行考核。在未来几年国内有望开发出适合中国的模型,这对公务员的任用选拔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四大趋势猜想

情况1:大学生比例减少,竞争延伸到基层

从今年起国考将不面向应届大学生,省部级以下的执行性的职位虽然还可以接受他们,但是决策性的岗位渐渐只面向有经验人士招聘。因此有意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大学生会选择在进入职场2~3年后,投身国考大军中。而基层岗位类的岗位,像村官、社区职业者的工作将更受青睐。

而有经验的社会人群逐渐成为公务员报考的主力军,相对于学生,这部分人群在社会阅历、工作能力上都较高,国考整体竞争难度将进一步提升。

巫强点评:公务员的招聘在未来将发生结构性调整,让更多有经验的人从事公务员的行业,避免了学生一出校门就想“当官”的念头,将公务员招聘更为合理化。

情况2:公务员全面透明化,“金饭碗”光环将逐渐褪去

从2003年到2009年,公务员的报考人数呈现逐年递增,2009年突破100万。稳定、有保障的优势使公务员受到很多人青睐,成为众人羡慕的“金饭碗”。但是有些公务员的生活也是很艰难的,公务员也会面临着仕途不顺、晋升艰难的压力。并且随着制度的公开透明,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将逐步为公众所知,服务性将更为突出。“金饭碗”光环将渐渐淡去。

巫强点评:公务员这个职位不会出现长期火爆的现象。公务员本身就是一个政府服务性的职位,不完全像外界想象的,它也存在职位本身的局限性。

情况3:未来公务员考核标准――精准考试,二次考核

目前公务员的选拔制度是统一考试标准的形式。而随着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量体裁衣”的呼声越来越高。未来有望在公务员的考核中引入二次考核,即在经过一轮基本能力素质考核后,对所报岗位进行二次职业考核,比如技术类职位的专业考核,以筛选出最适合的人才。

巫强点评:目前我们公务员考试采用的是统一模考,而在实际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能力在岗位中都能体现出来。全面的能力,不如针对性的能力更为有效。

情况4:推出公务员素质模型的考核

公务员素质模型实际上是一项全面考核一个人与公务员行业匹配程度的标准,与国内目前的统一标准考核方式相比,公务员素质模型更多从“人”的角度出发考核报考者的素质和能力。

我们一直认为知识技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提高的,而一个人的动机、定位则相对固定,这些更能反映出对职位的认知和匹配程度。未来的公务员考核有望于使用对从业能力、职位技能精准测试的公务员素质模型,针对不同的职位使用不同的标准,这一改革将对公务员人才的任用选拔标准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