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优惠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投资优惠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投资优惠政策

篇1

2016年底,福建知名企业家和慈善家玻璃大王曹德旺赴美俄亥俄州投资6亿美元新建汽车玻璃厂,成为该地史上最大的一笔中国企业投资,引发国内舆论热议。除曹德旺外,2016年4月山东太阳纸业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阿肯色州建厂;10月中国天源纺织宣布将投资2000万美元在美国阿肯色州设立服装制造厂;江南化纤有限公司2014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厂。这一系列活动反映出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趋势增强,走出去的进程明显加快。中国企业近年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涉及领域逐步拓宽,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额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为了应对走出去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和企业都掀起了政策改革的新浪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全球经济贸易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企业对于推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为重要。综观全球各国企业发展的历史,大部分国家的企业都经历了从引进外资到对外投资的过程。如今,中国企业已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趋势及原因对于促进企业走出去,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结合国际上通行的对外投资促进措施及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分析中国企业对投资的趋势与变化原因,并针对当前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现行政策体系的有效建议。

文献综述

陈岩在其2011年的研究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活动,学习东道国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积极的外溢效应。在实证分析中,某一省份的对外投资显著影响该省的生产率,证明了逆向溢出效应确实存在。但同时,企业的异质性对逆向溢出效应的强度有影响,对外投资企业与母国技术差距越大逆向溢出效应越小。为了增大逆向溢出效应,企业应选择与自身技术水平差距适宜的东道主国。

此外,在田巍、余淼杰的研究《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中,作者发现:生产率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越大、投资量越大,但目的国的收入水平对企业投资的决定没有显著的影响。

何帆在《中国对外投资的特征与风险》中总结到,中国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主要涉及外汇管理体制、行政审批体制、融资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和融资体制不断放宽,自20世纪90年代起又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针对各行业境外投资提供专项资金,以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尽管中国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有了较大的改革,整体呈现出逐渐放权、减少管制、缩减审批期限等趨势,但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依然较为复杂,境外投资项目还需要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层层审批。总体而言,国家政策的扶持增长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强同步发生,表明政策支持对于促进企业对外投资有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逆向溢出效应的驱动、企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都是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因素。下文将基于已有文献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强的具体原因。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加原因分析

逆向溢出效应驱动。逆向溢出效应解释了不同经济实体间合作的必要性,这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契机。逆向溢出效应为我们的企业指明了便捷的发展手段加快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利用逆向溢出效应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

科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最强劲的手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质的提升,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可以让中国企业获得逆向溢出效应的正面影响,是中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的便捷途径。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急切的寻求转型升级。为了快速提高其竞争力,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以吸取先进的技术是必然趋势。

企业生产率提高。文献综述中提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加快对外贸易的直接原因。

随着生产率的提高,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逐步超越社会同行的平均水平。生产率提高可以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符合企业最初投资生产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国内的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高生产率产生的过量产品无法被市场完全消耗。为了避免降低价格减少利润,对外投资以扩大市场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最有效的方法。

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顺应了生产率提高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开拓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竞争平台。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和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对外投资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对外投资优惠政策。近年来,政府对外投资优惠政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起到了正向作用。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和中国经济崛起的趋势,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许多对外投资的优惠政策,指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促进改革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同时要顺应全球化趋势,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和沟通,更加积极地参与多双边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国际宏观经济治理结构改革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系列简政放权、缩短审批流程、放松外汇管制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不仅为外国企业在华投资,也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这些政策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满足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去战略加快改革开放中对外发展方式的转变,并能在此过程中拓宽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拓宽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外向型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因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与中国政府的努力,与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政策密不可分。

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也可能受到了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选择对外投资不仅因为东道主国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吸引力,也受到国内成本上升的影响。在接受采访时曹德旺表示:在与美国各生产要素的比较下,中国仅人工成本低于美国,在美国建厂利润高于中国。玻璃大王外逃事件表明,国内日益增加的生产要素成本也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增加对外投资。

企业赋税沉重、劳动力价格上升、行政手续繁复、土地及其他固定资本价格上升,都增加了企业在国内的生产要素成本。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吸引制造业回流、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生产成本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国在留住企业的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当国外综合生产成本低于国内时,良性的对外投资可能会转变为恶性的资本外流,导致国内就业岗位减少,产品价格上升,不利于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

思考与总结

中国对外走出去趋势加强,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只有通过走出去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球性品牌,形成与国际化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球价格竞争体系、产品售后服务,完善的备件提供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把握全球发展脉搏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等等。

篇2

向中央政府提出加快海外投资立法进度和加强国际政策协调的建议。完善我省海外投资的法律制度。制定我省海外投资的行政性法规条例,对海外投资的审批、海外投资担保、税收、审计等制定具体规定,使我省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有法可依。

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制定“走出去”的整体实施战略。对可以投资创业的重点国家和“走出去”的重点企业制订实施计划,分步实施,避免和防止一些地方不切合实际地一哄而上和减少投资失误。当前重点应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对国有企业,在未出台有效管理办法时,应尽量控制对外投资,以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政府要为企业“走出去”积极提供服务。简化“走出去”的审批手续,进一步放宽出国经商人员的外事管制,给予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上和国有企业平等的待遇;加强投资事后监管体系的建设。学习新加坡政府促进海外投资的做法。新加坡政府为了促进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成立了国际企业发展局,具体负责市场开发、企业开发和市场进入等工作。它利用遍布全球的36个办事处对全球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积极协助企业把业务开展到海外;同时政府充当海外投资的“开路先锋”,直接促成大量的海外投资项目,例如我国著名的苏州工业园就是新加坡政府直接介入促成的。另外,新加坡政府还制订了扶持企业海外发展的政策,包括投资发展协助、双重减税等。借鉴新加坡的一些做法,广东可考虑做好以下工作:(1)在东盟等广东企业投资较多的国家建立广东省海外信息咨询中心,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投资的产业导向和比较详尽的信息服务(2)积极培训人才,由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组织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民营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3)由政府牵头选择在国外创建“海外工业园”或“广东商城”,使广东企业在海外形成集群效应,也使企业与东道国之间有更大的谈判权。

关于金融

构建广东省对外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信用担保的三重融资体系。为我省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融资便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体是:

设立广东进出口银行。该银行是省属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作用是为我省企业在海外投资以及我省产品和服务在海外销售提供贷款支持。银行的资金来源可包括三部分:省财政拨款、发行债券和企业入股。其业务包括:对外投资贷款和进出口信贷。

设立广东海外投资公司。该公司将专门从事参与海外企业股权的半政府投资公司。公司的资本金可以包括两方面:由广东省财政专款拨出;吸引国有大型企业参股。海外投资公司是一个独立的、自负盈亏的半政府机构,所获利润重新注入公司,使其滚动发展。海外投资公司业务是向对外投资企业提供部分初始资本金,即相当于股权投资。海外投资公司也可以和其他国家相同功能的机构签署联合融资,为两国共同在第三国进行的投资进行融资服务。

设立广东海外投资信用担保公司。其业务主要包括:为广东企业海外投资的融资提供直接担保;为国内向广东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为广东海外投资企业提供风险保险为向广东海外投资企业提供风险保险的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

关于税收

可由省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一系列的税收优惠建议,以减轻海外投资者的压力,支持盈利项目,降低项目风险。政策建议包括在规避双重征税的前提下,区别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投资规模、获利能力、投资地区和行业、经营时间长短等因素,分别采取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延期纳税、免税,以及改革现行的海外投资上缴利润政策等不同的财税政策。

关于社会服务

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一是加速建立政府主导的对外投资国别地区项目库,为希望对外投资的企业提供及时且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成立我省对外直接投资专门机构(中介机构),全面提供各国别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投资环境,当地外商投资条件、当地投资程序、政策法规、合同形式及其他基础信息,提供介绍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等直接贸易促进服务。三是由政府资助,由相关机构(包括中介机构)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立项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技术层面的帮助。

设立海外投资信息服务中心。宗旨是“扶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开发海外市场”。专门研究广东企业和政府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运行规则与广东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和战略问题,为广东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提供有关国别政策、国际市场和商业机会等信息;代办有关投资手续,帮助企业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已开业境外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研究。

建立海外投资数据库。通过各种商情渠道收集各种信息,包括拟投资国与境外投资有关的宏观经济情况、市场情况、投资机会、投资环境、优惠政策、行政程序、法律框架等方面的信息。

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网站、全天候电话咨询系统。各项政策、审批程序、投资指南、国别专页、项目推荐等。

我省对外直接投资报告。对我省对外直接投资做出报告,全面评估我省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的效果与影响,为指导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调整对外投资政策和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提出具体可行性建议。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利用其专业性强、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在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过程中发挥行业协调和沟通的作用。

积极培训各类人才。建设我省对外投资的培训体系,为海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输出提供合适人才。

关于投资选择

以政府合作和政府援助的方式来推动我省企业走出去。可考虑设立海外广东工业园和广东商品城两种政府主导的海外投资项目以及其他相关措施。以政府合作项目的形式分批逐次的带动我省已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利润率比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这些工业园。同时,将扶持名牌与海外投资相联系,实施“母舰项目”,推动我省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步对外投资。并且设立外派劳务救援中心和广东商务驻外办事机构,处理对外投资和对外劳务合作过程中的问题。

篇3

[关键词]中国企业 走出去 思路 对策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一)走出去可以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和投资优惠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资源短缺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矛盾。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直接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配置资源,以弥补我国许多资源产品的不足。

(二)走出去可以规避贸易壁垒和摩擦,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Barre和Pain(1997)发现,日本1981~1991年间对欧盟和美国的直接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渐增多的反倾销诉讼的影响。1991年,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调查表揭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贸易联系比较密切,如开拓市场和回避进口限制所占比重在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目前我国正面临着20世纪日本和韩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相同遭遇,所以我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通过走出去,在当地生产、销售,从而绕开贸易保护壁垒,改变我们在国际贸易关系中被动的局面。

(三)走出去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推动国家经济战略性调整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调整压力。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企业以成熟技术和设备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主动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走出去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从国内状况来看,走出去可以拉动投资、带动消费。从国际形势来讲,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提高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五)走出去可以打造我国优秀的跨国公司,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提升我国经济核心竞争力

我国公司企业尚处在发展的幼年阶段,只有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才会在国际市场中锻炼竞争力,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同时,走出去可以锻炼各类人才,拉升整体人员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走出境外的各类人员,还可以面对面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2002-2008年六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60%。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有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4万家,广泛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投资覆盖率为71.9%。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据商务部的统计,有117家中央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活动,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企业在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791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16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的63%。在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结构也逐步优化。目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力大大提升,企业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问题

然而,我们也必须充分意识到,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政府的宏观角度看。国家有关部门没能出台和落实好相关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致使“走出去”的鼓励政策不到位、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投资管理存在盲区等等,不能适应我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的需要。

2.从企业的微观角度看。目前,我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惯例”的成长阶段。“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还只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呈现规模小、数量小、分散化经营、供应链脱节、层次低、效率差的特点。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

(一)加大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融资力度,支持和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并购一些能够提高我国技术水平,与自身业务产生协同效应的国外资产;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并购一些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外资产。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中资服务机构“走出去”,更好地为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中介服务。

(二)改善企业“走出去”的外部政治环境

我国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应当共同行动,深化改革开放,重申反对商业保护主义的基本立场,加强与东道国的政治谈判,引导海外舆论,改善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政治环境。

(三)引导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商业模式

创新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主要可以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横向并购获取企业现有资源与能力同质化或相类似的资源与能力,对企业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巩固和强化。二是通过纵向并购获取与企业现有资源和能力互补或相关的资源与能力,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三是通过多元化并购获取与企业现有资源与能力异质化或无关的资源与能力,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改变和重构。

(四)提高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风险意识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被并购企业为获得更多利益往往倾向于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为此,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应提高风险意识,改变过去的行为模式,并购前要进行充分、翔实的“尽职调查”,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和整合风险评估,细致、充分地了解和研究市场及其风险,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

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对策措施

从宏观层面看,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落实走出去战略的统筹组织工作

1.成立政府对外投资促进机构,统筹协调落实“走出去”战略。建议中央政府尽快设立一个跨部门的促进对外投资的协调办公室,下设专职办事机(如海外投资促进中心),专门指导与配合有关部门搜集各国情况,研究走出去战略规划,制定政策法规,进行部门协调,提供信息平台等。

2.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系统思考与设计走出去战略。目前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设计还显得比较薄弱,影响了战略的实施效果。为此,应在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抓好企业走出去产业政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3.根据走出去战略,梳理现有海外投资相关政策。建议由国务院统一制定颁布境外投资条例、企业跨国经营条例,从而形成统一、清晰、协调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

4.设立政府统一的海外投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目前企业对海外投资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应该由新组建或重建的对外投资促进机构,编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数据库,建设统一的政府海外投资信息平台。

(二)从企业需要出发,改善现有的投资、外汇和人员出入境审批制度

海外投资是一项风险大极具挑战性的投资活动,政府不应该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过度干预,在投资管理政策的方向上要向促进、保障、规范、服务转变。

(三)加大税收、融资政策等支持力度

1.财政政策。对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项目,政府财政应给予积极的补贴。建议可由财政出资与市场现有担保机构合作,设立企业海外投资担保机构,引导国内担保机构加大对企业海外投资融资的支持力度。

2.税收。海外一些国家为了支持本国企业海外投资而提供多种税收的支持。如新加坡规定可免除某些海外企业的收入、红利、管理费的税收,企业在海外发展业务可10年免缴所得税,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享受双重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起步阶段,建议财税部门借鉴海外一些国家的做法,也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3.解决融资难问题。针对目前银行、保险机构在为企业提供海外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议银行监管部门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研究制定国内银行对企业境外资产作抵押的融资制度,研究制定结构性融资产品办法,支持并购融资活动。

(四)构筑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

1.及时评估和更新投资对象国的国家风险。建议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委托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社会上专家,或其他第三者,建立国别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发表报告,供企业海外投资参考。

2.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保险业务。鉴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扩张规模,建议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继续支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展,增强其实力,扩大对海外投资承保的规模;另一方面制定引导政策,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海外投资保险业务,支持走出去企业的保险活动。

3.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交支持。一是通过驻外使领馆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给予更多的支持,通报更多的信息;二是要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双边或多边谈判,以设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园区、签署政府间框架协定等方式,确定双边合作机制、重点领域项目和融资安排;三是与有关国家磋商,建立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为保护中资跨国公司的投资利益创造条件。

(五)加快海外投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建设对外直接投资的人才支持体系。一是政府的海外投资促进机构要经常组织对企业家的培训,组织案例培训和境外考察。二是要对各级政府官员、银行、保险等相关机构员工进行海外投资的知识普及和技术更新培训。三是根据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建立人才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吸引海外人才加入国内企业国际化行列。

2.构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技术和法律支持体系。技术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针对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面临的法律、会计、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其他经济技术方面的困难,组织国际、国内相关机构或企业,向我国跨国经营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援助。

3.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在海外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推动走出去的战略时,要充分发挥商会等民间组织的力量,将其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协调和帮助企业有组织、有秩序地走出去,发挥产业协同聚集效应,消除内部恶性竞争。

(六)从微观层面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们已经做出尝试并探索出新的路径。中国企业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必须研究先行者的经验,苦练内功,把握企业国际化趋向。

1.坚持因情制宜,合理选择走出去的模式。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我国企业应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经验做法,恰当选择走出去的战略模式。

2.善于扬长避短,抓住走出去的机遇和市场。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抓住机遇和国际市场。发展企业的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策略。企业走出去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产品、市场创新力度,制定适应自身的产品组合策略与产品系统的配套策略。

篇4

2006年我国对外经贸总体运行良好,进出口保持了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顺差继续激增;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扭转了下降局面;“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基本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进出口贸易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如何调整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规模、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贸易顺差激增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导致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影响,宏观经济调控难度增加;贸易摩擦频发,经济风险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2007年中国外贸行业:

一、环境分析

从2007年国内外环境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较为有利的条件,但不确定因素也有所增多,一些新的趋势和动向值得关注。

(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但基本面仍然较好

近几年世界经济周期性扩张形成了经济普遍过热的局面,为防止通货膨胀,各国纷纷紧缩货币政策,谨慎引导经济实现软着陆,基本不可能发生发展中国家大面积的经济危机和发达国家经济急剧逆转。世界经济从高峰放缓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不会造成严重影响。总体上看,2007年世界经济将稳中略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秋季预测,世界经济2006年和2007年将分别增长5.1%和4.9%,世界贸易增长率2006年为8.9%,2007年为7.6%。其中,世界三大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增长受房地产降温影响可能出现小幅回调。但目前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和利润率都处于较高水平,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降温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有限。美国政府部门和投资机构大多认为此次调整是温和的,整体经济不会出现衰退,增长率将维持在2.7%~3.5%。欧元区内需增长势头较好,失业问题有所缓解。虽然利率上升和欧元走强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预计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左右,处于近几年的较好水平。日本经济在出口带动下已走出通缩,私人消费和设备投资稳健增长,经济复苏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尽管出口可能受美国消费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但经济仍可实现2%左右的较快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7.3%和7.2%。同时,2007年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如各国通货膨胀风险、国际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走势、全球不平衡加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出等。世界经济贸易放缓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是出口增速下降,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依赖很大,因此受到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二)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有望高位回落

2006年受全球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影响,国际初级产品市场需求稳健,价格升幅较大,多数品种价格大幅度上涨,仅有少数产品价格出现小幅下降,使我国进口付汇大幅增加,降低对外贸易的整体经济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06年12月份,主要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现货价格水平的中价国际A指数比上月上升2.05%,比2005年同期上升18.92%;反映期货价格水平变化的中价国际B指数比上月上升0.87%,比2005年同期上升26.93%。2006年中价国际A、B指数分别比去年上升16.83%、35.83%。

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需求放慢和产能增加的影响,2007年国际商品价格增长放缓,涨幅可能略低于上年水平。其中,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有望高位回落。目前,国际油价已回落到每桶60美元以下,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也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供应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未来能源资源价格走势仍不明朗。

(三)FDI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吸引外资竞争加剧

当前,全球FDI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高端制造业和研发环节的跨国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成为全球服务业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FDI大量流向服务业;国际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加速,投资壁垒逐步减少,而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服务领域全面开放,外资活动空间进一步扩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国家级战略的实施和稳步推进,为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和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这些都将为我国对利用外资和外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拓展空间。但同时,我国利用外资也面临着不利的一面。第一,发达国家吸引外资的数量正在回升。欧盟的并购活动已经进入活跃期,美国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也促使外资大量流入,这必将对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产生一定影响。第二,作为全球FDI的主要来源地,美国自2005年以来实施鼓励国内投资、抑制对外投资的政策,对外投资活动明显减少。第三,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吸引力大幅增强。这些国家近年来纷纷出台大量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成为新的热门投资目的地,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资本流入。而我国随着国内土地、原材料、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攀升,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和“两税合一”的实施,使一些外商投资计划暂时搁置或取消,国内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环保、能耗等方面的要求抬高了外资准入门槛。

(四)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日益增强的竞争能力仍支撑外贸快速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的发展阶段,2007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有利于外贸平稳运行。同时,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源、能源商品的需求旺盛,有利于扩大进口。当前,我国外贸出口的总体竞争力仍然较强。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产品优势、国内不断提高的贸易便利化条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着我国在世界贸易增长格局中的有利位置。同时,我国利用外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将形成新的出口能力。国内许多产品仍然供过于求,将继续带来强劲的出口挤压效应。2006年10月,中国商务部了《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在继续保持外贸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纲要》的深入实施,将推动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五)影响外贸快速增长的不利因素有所增多

首先,随着我国贸易平衡压力持续加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整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政策措施,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其次,2007年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更大,其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同时,国内工资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各类企业出口竞争力将经受更大考验。另外,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摩擦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其他产品延伸,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同比增长37%,涉案金额20.5亿美元,与2005年基本持平。其中,反倾销63起,涉案金额14.2亿美元;反补贴2起,涉案金额1.2亿美元;保障措施16起,涉案金额4.4亿美元;特保调查5起,涉案金额0.6亿美元。印度、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案件数,占我遭遇两反两保案件总数的71%。

二、2007年外贸形势预测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考虑到外贸进出口连续多年持续快速增长、贸易顺差规模巨大等基数因素影响,2007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度将明显下降,贸易顺差增长幅度将有所缩小。

预计2007年全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达15%,增幅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进口增长速度将达18%,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1780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与上年净增700多亿美元的水平相比,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减弱,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波动风险有所降低。

预计2007年FDI流入的数量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仍将保持5%~10%左右的平稳增长态势,但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利用外资的质量也将显著提高。行业方面,服务业领域特别是银行、保险、零售业利用外资规模将强劲增长,制造业领域投资额将出现下降;来源地方面,主要投资国家和地区将不会出现太大变动,但随着服务业进一步开放,欧盟、美国对此的投资额将有所上升。投资方式方面,非战略性行业的外资并购数量将增多,尤其是中国东部地区的资源节约型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战略重组项目和银行、保险、零售业等服务行业。

三、促进贸易平衡的政策建议

我国当前外贸增长中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必须加快推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并通过多种途径,逐步缓解顺差增长,逐步实现对外贸易收支基本平衡。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调控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新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主动引导社会预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和积极平衡方法,主要通过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合作,逐步缓解国际收支失衡。同时,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将内、外部失衡统筹考虑,积极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要注重抑制虚拟经济泡沫;而对于以市场真实需求为基础的出口和消费,要保证其稳定快速增长。

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在一些重要产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另一方面,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加大对高附加值低能耗行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发展金融业、服务业和电信业等,限制高能耗、重污染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和低等级加工业等的发展。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继续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外贸的质量和效益。出口要从数量型创汇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切实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在保持出口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着重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能源资源的进口,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更好地把利用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推动我国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着力提升利用外资的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的有关政策,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止“零地价”、低地价、地方税先征后返和其他不适当优惠措施。完善加工贸易产业准入机制,扩大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类商品目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和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鼓励加工贸易向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有效应对服务业扩大开放局面。抓住服务业全球化和跨国转移机遇,积极承接服务业离岸外包,扩大服务业开放,通过双向贸易和投资加快生产业发展与升级。根据入世承诺,我国银行业对外资现已全面开放,要加速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改革,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和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国内大企业与海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促进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双向对外开放格局。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建设,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改进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要完善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切实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更加重视对外开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和谐,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5

关键词:对外投资;越南投资风险;越南投资法律

1 越南投资法的发展历程

越南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革新开放之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日本《经济学人》周刊曾发表文章将越南与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以及阿根廷一起并称为“展望五国”,认为越南是下一代有最有潜力的新兴国家的代表。而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对外商投资方面的法规和政策,更是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得有力保障。在1987年,越南实施全面革新开放的背景下,越南国会颁布《越南外国投资法》,随后对《外国投资法》进行数次修订。随着越南经济的不断发展,越南政府也颁布及修改多个与投资相关的法律,如《企业法》、《贸易法》、《土地法》等,但由于大量有关投资的法律均为单行法律,缺乏体系性,各个法律之间规定又缺乏一致性,使得投资者在法律适用的不同而存在差别待遇的现象,对投资环境起到阻碍作用,在此背景下,越南国会在2005年通过新的《投资法》,摒弃了对国内和国外有别的立法模式,以期待提升越南对外资的吸引力和满足国际条约的要求。然而,2005年《投资法》经过九年的实施,其对不同经济成分企业的不合理差别对待、繁琐的投资注册手续以及多个国家职能部门有对投资活动进行管理的权限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管理职能不明确或者交叉给投资商的造成困惑,对投资活动带来阻碍等问题也一一呈现出来。

为了更好的解决投资者在投资领域碰到的政策瓶颈,吸引国际大型经济集团、跨国公司对越南的投资,越南需要一个更为完善合理的投资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同时也梳理越南政府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南政府十三届国会第八次会议在2005年《投资法》的修订基础上通过了2014年《投资法》,该《投资法》已于2015年7月1日生效。新修订的投资法在投资法在投资领域明确了负面清单和有条件投资领域,同时对投资审批等一系列行政手续进行了改革。

2 2014年《投资法》内容简介

2014 年《投资法》包括七章、七十六个条款,第一章为总则,共八个条款。第一章规定了《投资法》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术语解释、《投资法》与其他相关法律以及国际条约的关系、商业投资政策、负面清单与有条件投资领域及其修订程序。第二章具体规定了对投资者财产所有权的保障、对其开展投资活动的保障、外国投资者向国外转移资产的保障、政府对部分重要投资项目的担保、在法律改变时的投资保障、投资活动争端的解决。第三章为投资优惠政策与投资扶持。第四章为在越南开展投资活动,规定了投资者能够采用的投资形式,具体分为:1、投资成立经济组织;2、合资经济组织;3、以出资、购买经济组织的股份、入股出资额的形式进行投资;4、按PPP 合同方式; 5、按 BCC 合同方式投资。并且详细界定了国会、政府总理、省级人民委员会各自的审批权限与相应的程序。第五章为对外投资,包括对外投资的原则、形式以及资金来源以及对外投资政策的决定程序以及核发、调整以及终止对外投资证书效力的程序。第六章为国家对投资活动的管理。具体包括国家对投资活动管理的内容、管理责任、投资监督与评估、建设国家投资信息系统、在越投资活动报告制度。第七章为法律实施。包括违法行为的处理、过渡条款、修改高科技法第 18 条第 1 款以及本法的生效执行。最后新修订的投资法将有条件投资经营的行业和领域作为附件附于《投资法》尾部,方便投资者查看自己所投资的领域是否属于有条件投资和经营的领域,以便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

3 可以在越南投资的领域

新修订的投资法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越南政府对投资的管理模式由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的模式转化,在总则部分第六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禁止投资的行业、领域:(1)行业;(2)有毒化学物质与矿物;(3)《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件一规定的野生动植物标本经营以及附件三规定的濒危野生、一类稀缺动植物标本经营;(4)经营活动;(5)贩卖和购买人口、人体标本、肢体;(6)与人类无性繁殖有关的投资活动。第七条则具体规定了有条件准入的投资行业、领域。所谓的有条件准入主要是指在该行业、领域进行投资必须满足国防、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秩序、社会道德、公共健康等条件。本次投资法修订中梳理出了267个有条件准入的投资行业、领域的目录,这些目录详细规定在新修订投资法的附录四中。而涉及具体每一行业的准入条件,则需要投资者详细参考相关法律、法令、决定以及越南加入的国际条约。从时效方面看,其他法律中关于负面清单以及有条件投资领域之规定自2015年7月1日新《投资法》生效之日起既行废止,而相关投资准入条件继续生效至 2016年7月1日。对于负面清单和有条件准入的行业和领域以外的投资行业领域,对投资者都全部开放。而新修订的投资法对于投资领域的重新梳理可以让投资者便于做出投资决策,开展投资活动也不用再困惑于模棱两可的投资行业和领域准入标准。

4 投资审批手续

新修订的投资法完善了越南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审批流程,规范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审批权限。从国会、政府总理、省级人民委员会三个层面对不同级别的投资项目作出出决定并且详细规定了向国会、政府总理、省级人民委员会进行申报项目的材料、程序流程。笔者首先介绍关于审批权限的划分,以便投资者知道应向哪级机关或部门去递交项目申请。

4.1 审批权限

国会有权对以下项目的投资政策作决定:(1)对环境有显著或潜在严重影响的项目,如建设核电站;变更国家园区、自然保护区、景点保护区、研究与科学实验森林区土地目的超过50公顷的;防护林源头区超过50公顷的;防风、防沙、防波、防海、保护环境的防护林区超过500公顷的;林业生产区超过1000公顷的(2)改变 500 公顷或以上水稻种植区的土地用途;(3)需要在山区迁移两万人以上,或者在其他地区迁移五万人以上的项目;(4)需要国会作出决定的其他特别项目。

政府总理有权对以下项目的投资事项作决定:(1)需要在山区迁移一万人以上,或者在其他地区迁移两万人以上的项目;(2)建设机场、港口、石油开采与精炼;开展赌博服务;开展烟草业经营;(4)在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以及经济开发区的特定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5)投资超过 50 亿越南盾的项目;(6)外商从事以下行为:投资海运;提供通信服务与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植树造林;投资出版业、新闻业;设立外商独资的科学技术组织或公司;(7)其他法律规定的应由政府总理作出投资政策决定的投资计划。

省级人民委员会对有关项目的投资政策作决定:(1)若项目所用土地系国家出让、出租,或需改变土地用途的项目;(2)按移交技术方面规定的使用属于限制移交技术目录的技术项目。

4.2 审批流程

省级人民委员会接受申请的投资项目材料包括:(1)实施投资项目的建议书。(2)投资商为个人时,须提供身份证、身份卡或者护照的复印件;投资商为组织时,须提供成立证书或其他同等法律效力的材料。(3)投资项目方案的内容包括:投资商实施项目、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资金和融资方案、地点、时间、投资进度、劳动力需求、享受优惠的建议、评估项目经济社会影响和效益。(4)一份以下材料的复印件:投资商最近2年的财务报告;上级母公司的财务支持承诺;金融组织的财务支持承诺;投资商的财务能力担保;投资商财务能力的情况说明材料。(5)若涉及使用技术的项目,内容包括:技术名称、技术来源、技术规程蓝图、主要技术参数、所用机械设备和主要技术生产线的状态情况。(6)若以BCC合同形式投资项目,需要BCC合同。

投资登记机关收到申请材料后会将资料转交相关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征求属于其自身国家管理职能范围的内容作出意见,收到意见后,登记机关会参考意见并报省级人民委员会,由省级人民委员会作出最后的审批决定。投资登记机关需要在法定时间35天之内向投资者回复申请情况。

政府总理接受申请的投资项目的手续为:投资商向实施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登记部门递交材料。投资登记部门在收到材料后报计划投资部与相关的国家职能部门征求意见,被征求意见部门对属于国家管理范围的内容作出意见并通知投资登记部门和计划投资部。投资登记部门同时还需要报省级人民委员会对投资项目材料进行评估、作出审定意见并通知计划投资部。计划投资部将组织评审投资项目材料和起草评审报告,并呈政府总理决定投资项目的申请。投资者向投资登记机关递交材料应包括:(1)实施投资项目的建议书。(2)投资商为个人时,须提供身份证、身份卡或者护照的复印件;投资商为组织时,须提供成立证书或其他同等法律效力的材料。(3)投资项目方案的内容包括:投资商实施项目、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资金和融资方案、地点、时间、投资进度、劳动力需求、享受优惠的建议、评估项目经济社会影响和效益。(4)一份以下材料的复印件:投资商最近2年的财务报告;上级母公司的财务支持承诺;金融组织的财务支持承诺;投资商的财务能力担保;投资商财务能力的情况说明材料。(5)若涉及使用技术的项目,内容包括:技术名称、技术来源、技术规程蓝图、主要技术参数、所用机械设备和主要技术生产线的状态情况。(6)若以BCC合同形式投资项目,需要BCC合同。(7)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的方案(若有)。(8)初步环保评估报告、保护环境的措施。(9)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效益评估。

国会接受投资项目申请的程序为投资商首先要向实施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登记部门递交材料。投资登记部门将投资项目材料报计划投资部,以报告政府总理成立国家评审联合会。成立之日起90天内,国家评审联合会组织投资项目材料评审和撰写评审报告,并撰写报告呈政府审定。政府在国会定期会议开幕前最迟不超过60天需要移交投资项目申请材料至国会主持审查部门。审查的内容包括:(1)满足确定属于国会决定投资主张职能项目的指标。(2)实施项目的必要性。(3)项目是否符合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是否符合行业、领域发展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其他资源使用规划。(4)项目的目标、规模、地点、期限、实施进度;土地使用需求;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方案;主要技术选择方案;保护环境的措施。(5)投资资金、融资方案。(6)社会经济影响、效益。(7)特殊机制、政策;投资优惠、扶持及使用条件(若有)。

投资商向实施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登记部门递交的材料包括:(1)实施投资项目的建议书。(2)投资商为个人时,须提供身份证、身份卡或者护照的复印件;投资商为组织时,须提供成立证书或其他同等法律效力的材料。(3)投资项目方案的内容包括:投资商实施项目、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资金和融资方案、地点、时间、投资进度、劳动力需求、享受优惠的建议、评估项目经济社会影响和效益。(4)一份以下材料的复印件:投资商最近2年的财务报告;上级母公司的财务支持承诺;金融组织的财务支持承诺;投资商的财务能力担保;投资商财务能力的情况说明材料。(5)若涉及使用技术的项目,内容包括:技术名称、技术来源、技术规程蓝图、主要技术参数、所用机械设备和主要技术生产线的状态情况。(6)若以BCC合同形式投资项目,需要BCC合同。(7)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的方案(若有)。(8)初步环保评估报告、保护环境的措施。(9)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效益评估。(10)提出特殊机制、政策的建议(若有)。

5 其他投资注意事项和纠纷及争议的解决

为了保障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越南政府要求投资商缴纳保证金,根据投资项目规模、性质和实施进度的因素,保证金额度占投资项目资金的1%-3%,投资商按投资项目实施进度,保证金将归还投资商。而投资活动的年限不超过70年,若是不在经济区或是社会经济条件困难地区进行投资,投资年限将更短,不超过50年。若投资商要暂停、延长投资项目都要以书面形式向投资登记机关提出申请。新修订的投资法还特别制定了投资活动报告制度,要求实施项目的投资商、经济组织向当地投资登记部门和统计部门按每月、每季度、每年这样的期限报告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

在越投资活动发生纠纷、争议的情况,各方可以先进行协商和调解,无法进行协商、调解的,越南国内投资商与合资经济组织之间;越南国内投资商、合资经济组织与越南的国家职能部门之间发生的争议,并且该争议与在越南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活动有关的,可以通过在越南仲裁、法院解决。而发生纠纷的投资商中至少有一方是外资企业或是外国投资商,则可以通过越南法院、越南仲裁、外国仲裁、外国法院或是由纠纷各方协商成立的仲裁来解决。外商与越南国家职能部门的争议,该争议与在越投资活动相关,则可由越南法院或越南仲裁解决。

6 小结

本文介绍了2014年越南国会新修订的投资法,但是当中国企业要进入越南开展投资活动时,出于规避风险和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我国投资者不单要了解好越南本国的投资法,更要了解中国与东盟签订的条约以及中国与越南之间签订的双边条约。因为根据越南现行的投资法,当出现投资法和国际条约的规定相冲突时应适用国际条约。早在2009年,中国就同东盟各国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其中的国民待遇条款和最惠国待遇条款更是对中国企业进入越南市场给予了充分的保障。而中国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除了要了解相关的法律和越南政府出台的相应实施细则之外,还应该多角度的进行实地考察,在投资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进行投资活动,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2014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投资法》第三十六条至第四十二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七十一条。

[2]2014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投资法》第四条。

[3]参见阮氏河《越南投资法的发展及其评析》,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5年3月。

[4]2014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投资法》,第6条。

[5]2014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投资法》第三十条。

[6]2014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投资法》第三十一条。

[7]2014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投资法》第三十三条。

篇6

[关键词]FDI;产业结构升;作用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7.09.036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发展FDI是我国对外贸易核心内容,目前在对外投资政策上逐步实施多元化高效化,以此来通过这些政策积极地改善我国产业结构问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问题越来越凸显,传统制式的高污染产业影响并未退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青黄不接。而采用FDI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施产业结构转移,达到产业结构改革的目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处在一个升级改革的阶段,合理利用FDI可以在实质层面上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催化的作用。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Cantwell指出通过FDI可以有效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FDI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些学者并不完全赞同FDI能起到的作用。Dunning J.H.指出WTO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一种常见的贸易保护方式,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国通过法律条文或者各种规定、技术和认证制度等来提高对外商投资要求,这是一种非关税性的壁垒措施。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FDI的限制投资是较为明显,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方面。Dierickx指出在美国的立法中,对涉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根据出口目的国的不同,来制定限制程度不同的针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规定。并且从1949年开始,美国根据国内外的实际政治经济关系来制定和修订涉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法律,立法层面不断完善。而这种立法实质是不利于外商的投资的。Hilry M.表示凡是在各国经济发展受阻的时候往往贸易保护的势力就很强,但是实践证明,实行贸易保护是一把双刃剑,贸易双方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伤害,贸易保护初衷是保护本国的弱势产业,使其免受外国强势商品的冲击,但是很多时候越是保护就越会使其丧失竞争力,落后于国际社会,不利于本国FDI 的发展,本土产业易陷入引资陷阱从而被困于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在国内受冲击企业的压力下,国家往往被动实施FDI,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孙建中指出我国外汇改革和市场经济改革以及贸易自由化同步进行,这就加强了我国的FDI与国家贸易的之间的联系。国家也适当地在改变对外贸易政策,这对于本土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也带来了双面化的影响。刘伟全指出FDI政策调整和变化同样也会受到国际贸易一般规律的影响,其对本土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实施外商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于本土企业发展升级是有益的。但过度地依赖对于本土企业来说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可能面临着生存危机。指出FDI发展应该适应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在投资业务上要配合我国产业结构,基本能符合我国内需的情况。郭志仪指出日本政府实行的是对FDI调控的一种手段和经济上的干预,它们把FID或许会面临的风险局部地分化到本国市场上实行自我消化,这是一种主动规避风险的手段。而且事实证明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我国在参照日本政策上可以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满足了我国内在需求以后通过FDI实现最大的补给与产业转型。周煊指出产业转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可以参考三种模式,分别是产业延伸的形式、产业更新的形式和复合形式,而对外投资政策对以上三种模式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2 我国FDI及产业结构现状

2.1 我国FDI现状

截至2016年,我国在境外设立的非金融中资企业就达到了几千家,投资额就高达到了几百亿美元。为避免对外投资目的地的单一趋势,我国很早就重视对外投资市场的多样化,但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对外投资仍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单一化仍然十分明显,而针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则设置了保障措施限制我国对部门产业的投资贸易,我国的保障措施被实施多是与这些国家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贸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外投资商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投资产业相对集中。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高质量要求会对我国对外投资造成威胁。如若我国长期只选择单一出口地,就容易使我国投资商处于被动状态。

我国的对外投资商品的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我国对外投资的前沿阵地之一,我国的对外投资商品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的普遍问题,对所投资国家商品结构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如何改善对外投资发展模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投资风险,不断增强我国对投资市场的竞争力和本土企业的活力,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旺盛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2 产业结构现状

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的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它们的商品的结构间接地表现出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制造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的整个经济主体是外向型、对外投资型的企业,在这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的许多本土企业都对对外投资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但制造业是处于整个产业链的尾部,致使本土企业出现了竞争力偏弱的普遍问题。首先,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创新性不强,虽然出现了贸易总额的增长但并不意味着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好的竞争力。其次,高新技术产品占我国产业结构中比例仍然偏小。高新技术产品占产业结构总额的比重越大,也就意味着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越强。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投资有了较高的增速,但是在整个对外投资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小。即使是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3.3%,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015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仍呈现出了这一特点,只占10%,应当加大我国对外投资产品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和规模。这需要加大与其他国家的沟通。我国产业结构贸易额中,机电产品占居首位,2015年贸易额高达14396.03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12.9%,占全国贸易比例的39.1%,其次是高新技术产品位列其后,贸易额达12564.31亿美元,同比增长15.8%,而在高新技术产品中光电技术和电子技术所占的贸易比例较高,分别是1152.7亿美元和1316.4亿美元。增幅快速拉升,均趋向50%。但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中,产品呈现了低端化、附加值较低等特征,高新技术的产品只占不到三成。其次在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中,纺织类产品出口比例也相对较高,服装及衣着附件2015年的出口额是631.1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5.4%。鞋类商品贸易值是344.7亿美元。纺丝纺纱类商品也有所提升,贸易额为317.9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5.1%,其次分别是箱包类、家具类、塑料类。贸易额分别是78.2亿美元、174.5亿美元,88.4亿美元,分别增长11.7%、13.2%、15.5%。

其实,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把产业结构重点由初级产品转向了工业制成品,这从一组数字的比较就而看出最近几年,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在不断增多。虽然从1979年至今,我国的贸易总额已经从最初的19.45亿美元发展到了2015年的12564.31亿美元,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

3 FDI 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应

3.1 FDI 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直接作用

原来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依赖于几个国家,由于我国的产品频率较高地受到其他国家采取的措施的影响,对我国对外投资设置了一定的限制,为了保持贸易额和对外投资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我国会寻求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贸易伙伴增多,也就使我国对外投资产品的市场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变化,减少了对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的依赖性。单一的投资产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国的国际合作不断得到了推进,一些贸易矛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缓和,对外投资贸易的风险降低,从实质层面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这一点在2015―2016年我国的纺织品对外投资上表现得很明显,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投资最大国虽然仍是欧洲和美国,但在非配额地区的对外投资速度开始变快,贸易额增加。2016年较2015年,我国的对外纺织品服装贸易额上升,尤其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市场有较高的增速,不再严重依赖欧美市场。对一些非限额地区的对外投资增长较快,市场结构更加多元化。

3.2 FDI 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作用

现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单靠市场“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控是远远不够且效果不好的,必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增强政府政策的指向性作用。FDI 如果离开了政府的有效引导,往往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我国产业结构因为面临的是全球市场,和全球宏观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国际经济下行的趋势下,需要政府部门对对外投资税收方面的补贴和优惠,对发展潜力大产业实施专项资金扶持。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行业的规模效应,组团形成合力,形成国际化的集团企业,积极开拓对外投资市场。

4 FDI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局限性

4.1 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投资少

目前欧盟的贸易管制较为详细和复杂,光贸易项目管制清单就有一份统一的两用项目管制清单和一份统一的军品管制清单,在这个名单以上的所有贸易国家都需要国内厂商申请对外投资的许可证。不仅如此,一些不在清单上的商品如果属于限制向欧盟以外的国家出售,也需要向欧盟申请许可证。针对敏感项目和不敏感项目在欧盟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程度宽松差别较大的管制政策,后者管制严格设置了一定购买及投资限制。而这种政策导致我国无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上取得一定成效,尤其是在新能源产业、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海洋产业等。而我国长期传统投资模式也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及服务业,没有从长远角度关注到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带给我国的经济效益。

4.2 对外投资方法和投资主体过于局限

目前,大部分欧美国家对技术产业投资管制的惩罚措施非常严厉。美国对国内技术产业的投资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范,而导致我国可能无法在此领域进行投资活动。而这种投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我国在对外投资方法上也运用不当,大部分都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模式,以购买股票或实物资产的形式,较少采用共同出资合作的模式,长期以往,会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不足,对对外投资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

4.3 对外转移产能发展进度较慢

对外转移产能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不同的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法律规定、文化传统都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对外投资往往会有相当长的适应和摸索阶段,才能探索出适合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办法,形成共同的投资文化和价值观,凝聚起共同发展的决心。而这种长期性会使我国对外转移产能进度慢。在这方面,我国对外投资只有做足功课,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和不良的对外投资局面的出现。

5 基于FDI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5.1 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投资

产业更新的模式,不是完全脱离城市原有的资源支柱产业,而是借助在以往对外投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在外部市场环境机遇来临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国外很多资源型国家在资源开采过程中,没有积极筹划接续产业的发展,在遭遇资源产业衰退的情况下,选择产业更新的模式是最好的解决途径。而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应积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及发展效益,并且结合市场发展趋势,谨慎科学选择能够代替原有资源产业的新兴产业。为了能够快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出台一系列对外投资扶持政策,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加强服务意识和能力,优化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鼓励我国企业在国外注资落户,并且为人才提供广阔自由的发展平台,引进高科技人才,为产业的转型提供人才支撑。从根源上优化我国产业格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但是,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投资对政府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其在短时间内,能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人力支持,并且打造出投资竞争优势。再者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投资上实施产业延伸模式和产业更新模式相结合,形成综合性强的复合模式。我国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采取复合模式,可以有效躲避各自的劣势,发挥其中的优势。在资源产业未出现衰退迹象时,可以采取产业延伸模式,不断拉长产业链,通过对外投资,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利用传统资源产业的积累资金和技术,提升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将新兴产业打造为我国发展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继续多元化对外投资发展的趋势下,发展必然持续有力。

5.2 深化我国对外投资市场体制改革

如今看来,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中长期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和中长期债券市场都属于资本市场。但中国的中长期信贷市场是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完善,各银行之间的竞争慢慢变大后,才逐渐发展定型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让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变得更加便捷,推动了储蓄转化为投资,有利于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国过于集中,不利于降低市场的风险,需要实行多元化的市场策略,积极开拓原有对外投资国之外的其他市场。比如,目前的状况下,美国、欧盟、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属于开发得比较成熟的传统市场,在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一步进行拓展的同时,应当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非洲、拉美和其他地区等进行市场开拓,这一点已经引起了许多企业的重视,它们开始寻求开拓新的市场。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对拉丁美洲、东盟、中东等新开拓的市场的对外投资额正在大幅度上升,增幅惊人,达到了一倍以上。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策略可以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对减少贸易摩擦,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新的市场可以给产业结构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在提升贸易额的同时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利润,这种多元化的市场格局有助于增强我国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我国产业的整体良性发展也很有帮助。其他国家对外投资经验证明,只要开拓多元化的市场格局,行业会出现稳健发展的趋势,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也大幅度加强。

5.3 加大对转移产能为导向的制造业的对外投资

由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国内的产能出现过剩,在此情形下要提升转型的意识,同时改进魍车墓芾矸椒ǎ重视合作伙伴和整个产业链条上的相关方,提升服务创新意识,切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产业已经具备了产能转移和条件,无论是产值还是基础,都具备“走出去”的良好基础。“一带一路”树立的合作共赢的共同价值观和广阔市场为我国产能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外部挑战机遇,我国的企业应当在海外的建设合约投资中提升在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作用,扬长避短,提升对外投资的规模和速度。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当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手续,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政策帮助。企业自身也应当及时调整自身的管理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和精细化、标准化水平,尽早实现与国际水平同步。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在沿线国家的产业园区的建设,以此来带动整体的产业布局调整,实现业务转型。此外,要加强外部资源的重要作用,在能源开采等领域要加强与外部合作伙伴在合作模式上的探索。“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和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巨大的历史机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构架外交新格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承载着我国全面开放、统筹发展和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对于中国和沿线国家一道,重现和续写古老丝绸之路的辉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6 结 论

我国在对外投资贸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以密集型生产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国际业务发展需求了。唯有从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去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才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继续发展,通过对外投资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是目前乃至往后的重要发展主题。

参考文献:

[1]Cantwell and Tolentino.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S].London:Routledge,1993.

篇7

[关键词] FDI 并购 跨国公司 利用外资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1-0046-05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日趋明朗。其中,国际投资格局的新变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高速扩张(自2002年低谷以来,平均每年增长37%),世界各大经济体投资与引资量全面增长,欧美继续大幅领先的同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投资新热点。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南北差距在绝对规模上进一步加大,但在增长速度上,发展中国家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尽管到2010年前,全球大部分投资仍将流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但越来越多的投资正在涌向拥有广阔市场和丰富资源的各发展中国家。甚至有预测认为,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吸引外资流入最多的国家。加上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猛,可以预计世界投资重心将会转移,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从发展中世界脱颖而出,率先成为世界一流的投资大国与受资大国。因此,我们有必要跟踪研究世界FDI走势,准确把握FDI趋势,积极吸纳国际利用外资新方式与新思路,取长补短,提高利用外资效率,从而更大程度地惠及国家与人民。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2008年1月8日的初步估算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FDI流入总额达15380亿美元,创下200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UNCTAD对东南欧和独联体的经济转型国家单独统计),FDI流入量都有大幅增长(详见图l和表1)。

流向发达国家的FDI连续第4年增长,占到全球FDI总量的2/3,达1万亿美元。美国依然是最大的被投资国。由于2007年7月以来的次贷风波加速了美元贬值,亚欧企业和财富基金等投资者纷纷开始抢购廉价美国资产,促使美国FDI的流入量骤然加大,全年共吸引1930亿美元外资,比2006年增长10%。英国紧随美国之后,以获1710亿美元FDI成为2007年第二大外资接收国,法国以1230亿美元位居第三。欧盟仍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区,占2007年全球FDI流入额的40%。

全球FDI剩余的1/3流向了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等“转型”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达224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投资到了南亚、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

中国2007年接收了673亿美元FDI,继续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比上年减少3.1%。而中国香港地区吸引的FDI从2006年的430亿美元升至540亿美元,增幅逾1/4。

巴西、墨西哥和新加坡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并列第三,2007年均吸引了约370亿美元FDI;由于大宗商品市场持续繁荣,非洲的FDI流入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60亿美元,埃及、摩洛哥和南非是主要受益者。

与此同时,流向“转型”经济体的FDI同比增长了41%,达到创纪录的980亿美元。受色速发展的能源业推动,2007年流入俄罗斯的FDI为489亿美元,增幅达70.3%。

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然是FDI主力,2006年占到全球总FDI流出量的84%,并购是其主要投资形式。单一国家以美国为首,经济体则欧盟占绝对优势(2006年欧盟提供的FDI比重高达55%,其中英法和西班牙再为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香港和转型经济体为主要FDI流出地。此外,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也在迅速对外扩张,正发展成为重要的投资国。

2008年世界FDI发展趋势

受持续增长的跨国并购驱动,今后的全球FDI仍将持续增长,但2008年受美国经济减速的拖累,全球FDI的增速可能会相应放缓。

受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FDI投资加速向非洲、中亚和中东等地区流动。

受次贷风波影响,新兴市场将从全球游资逃离更加容易受影响的发达经济的趋势中受益。这批游资将有助于支撑亚洲的增长势头。随着美国降息以促进经济活动,美国公司的生产率和利润率萎缩,资金很可能在亚洲寻求更高的回报。发展中国家作为欧美经济减速后的投资热点将更热。

在未来五年里,美国将保持全球外资头号输入国和输出国地位;中国市场机遇名列全球第一,外资输入将列全球第三,并迅速成为全球主要对外投资国。中国未来五年(2007-2011年)里将成为新兴经济体中最大外资输入国,同时将成为全球主要投资输出国。

FDI发展新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地区)逐渐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发展本国经济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国政府都致力于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全球市场的形成和信息物流交换的便捷为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继发达国家之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到全球化中,大力引进外资、开展外贸。因此,近年来FDI流动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得到了飞速提升,其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1)投资贸易一体化极大地扩张了国际投资规模,发达国家仍然是投资与受资主角,发展中国家进步飞速。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以及东南欧和独联体的转型经济体吸收的FDI均呈现增长态势。近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和受资分别占到总额的八成以上和2/3,发展中国家的份额虽然提高不多,但是增长幅度远快于发达国家。

(2)资金来源以国际私人投资为主,形式多样化。国际私人投资以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表现最为突出。收购、直接投资和风险投资是最主要的投资方式。自1999年网络热潮以后,风险投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网络公司主要的资金来源,也开始在许多其他行业新创公司的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

收购基金在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行业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占据每年流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的一半以上,相当于风险投资基金所获资金的一倍以上。同为投资于企业,收购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和直接投资基金在投资策略选择上,有极大的不同。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创业型企业;直接投资对企业控制权并无兴趣;而收购基金选择的对象是成熟企业,意在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

(3)跨国投资趋于“软化”和“轻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外国投资已开始向

系统化、长期化转变,同时市场方向已有所变化,特别注重在新兴市场范围内拓宽产业的上下游方向,因此,除了制造业部门以外,金融服务部门和信息通讯部门已越来越受到青睐。比如,从跨国资本的进人方式及演变历程来看,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结构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典型特征是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并购事件,特别是愈演愈烈的跨国公司独资化浪潮。这是资本全球扩散的必然趋势,外资纷纷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力度加大,政策进一步解冻的机会寻找更加符合资本利益的进入和发展方式。并购占了FDI相当大的比重,高额利润促进了再投资。2006年世界范围内30%的FDI是再投资,其中一半投向了发展中国家。从1990-2002年问,全世界制造业的FDI流入存量增长了2倍,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1.5倍和3.8倍;而同期全世界服务业的FDI流入存量增长了3.6倍,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是3倍和6倍。这种流量结构变化使服务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东亚的FDI已经明显转向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活动。

(4)跨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强劲的经济增长速度、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市场准入程度的不断扩大,这些构成了对FDI的极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不断改进投资环境,以提升引资竞争力,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国资本。发展中国家主要改进措施包括:规划引资方向,建立外国投资专门机构来鼓励FDI,建立开发区,扩大外资投资范围,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提高外资在合资中的比例,简化投资手续,大幅度提升审批速度等;立法保证外资享有国民待遇,提供减免土地使用金、补贴职业培训经费等;提供优惠的信贷、担保等支持政策促进技术转让,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改善生活设施和交通通讯设施;积极参加多边贸易组织和进行双边贸易谈判;对外开放证券市场,积极尝试金融创新等等。

国际利用外资新特点

以美国、德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利用外资,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体制,近年来它们又开始不断加强对以BRIC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引资力度。

而综观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历程,20世纪早期的拉丁美洲诸国,60年代以来的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及至80年代以来的中国、90年代起的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以及近5年来的非洲各国,无一不是积极开放门户,力图通过利用外资外贸来启动和加速本国经济与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借助贸易和FDI这两个关键渠道获取先进知识,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

综合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外资政策及近来的调整与变动,将世界利用外资的新特点及趋势概括如下:

(1)国民待遇是政策起点。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都已经实行了国民待遇政策。以德国为例,德国有超过600项的各种经济和投资促进措施,对外资的吸引力非常大。但是这些措施没有一项涉及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巴西、新加坡和韩国等开放度较高的亚洲国家也长期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中国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近期也将实行国民待遇准则。

(2)投资领域不断放宽。近年来,在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逐步向外资开放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比如海湾国家、俄罗斯、巴西及非洲部分能源和资源丰裕的经济体,就纷纷利用外资共同开发能源和资源产业。又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纷纷解禁资本市场。

(3)注重吸引长期投资。继拉美金融危机,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短期外资对本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冲击力,肯定了长期投资的相对安全性及其经济、社会外溢效应,纷纷加大了吸引长期投资的力度。

发达国家中如德国规定,使用投资津贴的投资项目需在完成投资后创造长期的就业岗位。各联邦州根据欧盟管理条例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补助比例,每创造一个工作岗位最多可补贴50万欧元,但该岗位至少应存在5年。

韩国政府则赋予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下属的投资支援中心法律权限,使其能够协调与外商投资有关部门的业务。外商出资形式也从现金、机器设备和工业产权扩大到持有的知识产权、在韩国拥有的不动产和股份等方面。外资企业在享有“国民待遇”的同时,在部分行业和“外商投资地区”还可获得税收减免。各级地方政府还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减免土地使用金、补贴职业培训经费等优惠政策。

(4)注重扶持落后行业与地区。各国政府都将利用外资视为帮助地区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由政府出面进行宣传,并采用各种政策优惠加以鼓励。比如,美国联邦尤其是各地方政府都有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外商到内陆地区投资,促进这些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在产业优惠方面,一些州会对外资企业给予不同年份的财产税减免,并允许设备、厂房等资产加速折旧。在资金扶持方面,一些州会筹集资金帮助建设工厂或商业设施,并将这些设施租给外商,以帮助后者节省投资初期的资本开支。在基础设施方面,为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联邦和当地政府会帮助扩建机场、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此外,还有一。一些特殊的做法,如地方政府有时会帮助外资。

德国政府1997年专门成立了德国各新州工业投资公司,负责为原东德地区引进投资。2007年德国政府又将这些公司合并,统一称为“投资德国”公司,是德国联邦政府的全资公司,联邦经济和技术部、联邦交通、建筑和城市发展部都是股东,公司在美国、日本和中国设立办事处。

巴西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政府积极鼓励外国企业到贫困地区进行投资。除中央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之外,巴西各州、市均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措施,例如以优惠条件提供生产所需基础设施(土地、厂房)、水、电、燃料,减免商品流通服务税,提供低息贷款等。为鼓励开发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巴西对在上述地区的外国投资(必须是巴方占大部分股份的合资形式)实行免征10年企业所得税政策,从第11年起的5年内减征50%;免征或减征进口税、工业制成品税以及商品流通服务税等地方税。这些举措对引导外资流向落后地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玛瑙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截至2005年底,玛瑙斯自由贸易区吸引了30多亿美元外资,成为巴西西北部的经济龙头,带动了西亚马孙地区4个州的经济发展。

(5)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投资项目成新宠。许多发展中国家不甘久居产业链低端,为实现跨越发展,纷纷出台措施鼓励外资流向高科技领域。如韩国政府1998年出台《人投资促进法》,大幅放宽了对投资领域的限制,允许外国企业并购韩国企业,并对外商在高科技、生物技术等产业直接投资实行鼓励和支援政策。

新加坡政府实施投资优惠政策的重点是鼓励投资政府计划大力发展的产业。根据新加坡政府

公布的至2010年长期战略产业发展计划,电子、石油化工、生命科学、工程、物流等9个产业部门被列为奖励投资的产业。凡在上述领域投资的国内外企业均可获得5~10年的免税期。而投资额大、技术先进的公司,还可享受更长的免税期。

2007年巴西政府“加速增长计划”,提出进一步改善税收体制,建立投资减免税机制,大力扶持高科技行业。其中包括对数字电视项目免征社会一体化费和社会安全费,半导体项目免征社会一体化费和社会安全费、企业所得税,价值在2 500~4 000雷亚尔的微型计算机项目减税以及用于生产项目的钢材等原材料工业产品税由5%降至零等优惠政策。

(6)培育自主创新力是核心目的。发展中国家以印度利用外资培育自主创新最为成功。多年来,印度引资始终立足本国需要,根据形势变化采取适度调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准则;其政策制定注重外资使用效率,坚持引进外资与技术转让及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全球化以来,虽然印度引资量远逊于中国,但是对外资的使用效率却大大高于中国。由于印度投资软环境较好,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国际风险投资进入印度的速度猛增,国际风险投资与印度软件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即国际风险资金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发展,而软件产业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加大吸收国际风险资金的容量与力度。结果,印度经济增长对FDI的依赖较小,增长核心是印度人自己的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是自主创新能力。

新加坡也十分注意鼓励企业的创新和自主研发。在新加坡,新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和从事研发的公司可获得10年的免税期。此外,为降低企业使用知识产权的成本,政府规定对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其预提所得税税率自2005年开始从15%降低至10%。为了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到新加坡设立总部,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地区总部只需缴纳10%的公司税。此外,为鼓励新加坡居民个人将国外的资金汇回新加坡投资或管理,居民个人的海外收入可以免税。对居民在新加坡本地通过金融投资获得的收入也一概免税。

篇8

中国与立陶宛贸易中的主要产品

中国与立陶宛经贸往来以贸易为主,其中,我国对立陶宛出口商品占双边贸易额的大部分。近年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成为出口立陶宛的新亮点。我国对立陶宛出口主要产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杂项制品、光学、计量、检验医疗设备等、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我国自立陶宛主要进口产品为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植物产品、纺织原料及其制品。

目前,立陶宛的主要产业有以下几个。

奶制品工业 奶制品工业在立陶宛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是立陶宛主要出口产业之一,是立陶宛食品加工业的领头羊。立陶宛出口的奶制品主要为奶酪、奶粉、黄油。

木材加工业 木材加工业是立陶宛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制造产业之一,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水平,是立陶宛制造业的重要支柱。立陶宛木材加工业主要包括木材及制品业、家具业和造纸业,主要产品是锯木、胶合板、木质板材、家具、木箱、木制构件、瓦楞纸板、纸箱等。

近年来,立陶宛木材加工业出现了组建控股集团公司的趋势,形成了一些由木材加工、家具生产企业等组成的企业集团。

交通物流业 立陶宛地处连接西欧和东欧的中心地带,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同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较为发达,利用其境内三个国际机场及西部的克莱佩达港,立陶宛交通运输和物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生物技术产业 立陶宛在生物技术领域是中东欧国家中的佼佼者,立陶宛的生物技术专家已在东欧和远东地区享有一定的声誉,现在他们正依靠遗传工程药品及遗传工程相关的生物化学和化学媒介进入西方市场。立陶宛生物技术公司向许多国家出口产品,并且发展较快。在国际市场上,立陶宛在分子生物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开发的不同生物技术应用方面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

激光产业 立陶宛激光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跻身国际激光市场,目前在某些领域里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些产品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50%。世界上不少享有国际声誉的尖端科研机构都是这些公司的重要用户。

立陶宛的投资贸易环境

立陶宛地处欧洲地理中心,濒临波罗的海,位于欧盟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连接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加入欧盟后,立陶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立陶宛劳动力素质较高,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在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营商报告》中,立陶宛世界排名为第26位,在中东欧国家中位居前列,具有较好的商业环境。

立陶宛执行欧盟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包括统一的关税、进口禁令、进口许可、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检验检疫措施。

立陶宛于1999年颁布实施《投资法》,该法适用于国内和外国投资。根据该法,外国投资者和立陶宛本国投资者享有同样的权利,受平等对待。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及国防领域以及彩票行业之外,外国投资者可以进入立陶宛各个经济领域不受限制。

立陶宛政府对企业并购实施控制,以维护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重大企业并购交易须向立陶宛竞争委员会申报,申报时间必须为参与企业并购交易的各方达成协议后一周之内。立陶宛竞争委员会在审批上述申报过程中将听取与并购企业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审批实行两审制,一审、二审时限分别为一个月和四个月。

立陶宛的投资优惠政策

2007年12月,立陶宛政府通过了《2008~2013年投资促进战略》。该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立陶宛的投资环境,建立灵活的劳工和税收制度,加大工业区的建设力度,并对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战略中提出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改善投资环境 修改劳动法、税法和法人注册登记法,提高劳动雇佣关系的灵活性。鼓励在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领域的投资,给予科研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方便公司注册的登记制度(规定公司注册登记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

加快工业园建设 改善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及建立投资信息服务系统,并利用欧盟援款给予资金支持。

对“绿地投资”给予资金支持 对于符合条件的总额

超过2000万立特的“绿地投资”或总额超过500万立特的设立研发中心的投资,给予资金支持。但累计资助总额不超过其投资总额的50%。

此外,工业园区内企业如符合相关条件,可申请利用欧盟基金的财政援助。

在立陶宛进行投资贸易应注意的问题

投资方面 首先,客观看待当地投资环境。在立陶宛投资时应客观分析立市场特点,选择合理的投资领域,如设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组装基地或物流中心等,充分利用当地辐射欧盟和独联体国家的区位优势,避免盲目投资。其次,深入了解当地和欧盟的法律法规。在立陶宛投资合作,不仅要了解并遵守立陶宛本国的法律法规,还要遵守欧盟的有关法律法规。第三,切实保障雇员的合法权益。立陶宛有关法律对雇员的休假、工作时间、加班时间、工资报酬等方面均有着明确的规定。

贸易方面 首先,重合同、守信用。立陶宛人注重信用,在商务谈判和商业往来中,避免因细节上的疏忽给立陶宛人留下不守信用的印象,影响贸易合作。其次,保证产品质量,维护“中国制造”的信誉。立陶宛是我国在波罗的海地区重要的出口市场。在立陶宛开展贸易活动,应切实维护好企业自身乃至“中国制造”的信誉,为双边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注重贸易商品的选择。立陶宛市场规模较小,在向立陶宛出口商品时,应确定合理的消费人群,客观估计市场需求,避免因商品滞销而造成的损失。

篇9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说,今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将着力解决种子、化肥、农药的假劣问题,重点做好春耕备耕、三夏、秋播三个关键农时季节的农资监管工作。通过专项治理行动,有效遏制区域性制售假劣农资行为,切实增强基层农资监管执法能力,不断提高农资监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农民识假辨假能力和维权意识,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金融时报

个别地区天然气供不应求 发改委多措施稳定供应

数据显示,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达1300亿立方米,市场缺口为500亿立方米,2020年缺口将达1000亿立方米。为缓解天然气供应偏紧状况,实现稳定供应,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一是协调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国内主要天然气生产企业,采取各种经济、技术措施,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增加天然气生产和供应;二是加强监测和协调,根据季节特点统筹安排天然气资源,做到有序供气,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协调解决;三是加强需求侧管理,制订天然气供应序位表,首先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公交及公共事业等重点用气;四是研究制订天然气利用政策,推动用气结构优化,实现有效合理利用;五是加强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工业项目管理,严禁盲目建设,促进天然气市场有序发展;六是加强对油气田及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安全保护工作,维护天然气供应体系安全稳定。

――中国新闻网

煤炭探矿权申请暂被叫停

经国务院同意,国土资源部近日出台《关于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受理新的煤炭探矿权申请,以避免因煤炭勘查投资过热而出现产能过剩,保持煤炭生产基本稳定。

该《通知》明确规定,除国务院批准的重点煤炭开发项目和使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或省级地质专项资金开展煤炭普查和必要详查的,可以设置煤炭探矿权外,全国暂停受理新的煤炭探矿权申请。使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或省级地质专项资金进行煤炭勘查,要制定煤炭勘查专项资金计划,经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同意后,按规划有计划地设置煤炭探矿权。所设煤炭探矿权要按照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该《通知》指出,已经批复矿业权设置方案的,凡现有的矿业权布局与批复的矿业权设置方案不一致的,要进行整合和调整。同时强调,如发现有违规出让煤炭探矿权行为的,国土资源部将依法追究相关工作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中华工商时报

企业年金基金准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月28日联合公布了《关于企业年金基金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企业年金基金获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交易。

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

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自建立以来,积累的企业年金基金近1000亿元,安全、合理运用这些资金显得十分迫切。

此次的《通知》,主要从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制度安排以及债券托管账户开立的条件、程序和交易管理等方面对企业年金基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此外,企业年金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利于拓宽其投资渠道、促进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年金基金的进入增加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类型,将促进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有利于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

央行有关人士透露,下一步,央行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出配套政策,引进住房公积金、投资理财工具等各类投资主体,丰富和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队伍,促进市场快速发展。――新华社

商务部:六举措促农业发展

商务部为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日前向外界公布了六项举措。第一条举措就是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各地研究制订符合中国农产品特点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推动完善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并且通过开展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和产品推介活动,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知名度。

另外,商务部称2007年要力争建设10万个连锁化农家店,到2007年底累计建设农家店25万个,覆盖75%以上的县市,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针对去年开始实施的“双百市场工程”,商务部今年将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流通法制建设,重点加强对农产品批发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大力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工作,推动“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导农产品进入大型连锁超市销售,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

与此同时,商务部今年将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商网建设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建设,利用新农村商网平台开展常态对接服务和集中对接服务,建设以县(市)为主,覆盖乡、村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络。

在商务部公布的六项举措中还包括开展“三绿工程下乡”活动:一方面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上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进行绿色生产和安全消费。

――第一财经日报

曹玉书:西部开发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强调,在中国总体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里,西部大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

3月1日,国新办就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举行新闻会。曹玉书是在会上回答提问时作出上述表示的。

曹玉书说,我们要深入地推进西部大开发,也需要其他地区包括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因为只有其他地区加快发展了,特别是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了,我们中国整体的经济实力才能增强。我们国家整体的实力增强了,财政收入不断地增加了,那么我们才有能力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实施一系列的包括财政转移支付在内的扶持和支持的政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四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曹玉书说,在总体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里,西部大开发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大开发是我们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推进总体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的过程中,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仍然非常重要。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的力度不能减少,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投入不能减少。当然,西部地区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过程中要倍加努力。

――中国新闻网

田成平:将建立社保基金管理使用信息披露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日前表示,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今年要尽快归还被侵占挪用的基金。同时研究制定从源头上预防的措施,建立基金管理使用的信息披露制度。

2006年8月,审计署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不含上海和)2005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在1999年前发生的违规问题金额23.47亿元,2000年以来的违规问题金额47.88亿元。

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违规问题包括动用保险基金对外投资、购建办公用房、委托金融机构贷款、借给企业等多种形式。

田成平说,基金是社会保险的生命线,劳动保障系统管理的基金规模庞大,上海违规动用社保基金案件和去年在审计中发现的其他问题也都说明当前在社保基金管理监督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他表示,今年要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尽快归还被侵占挪用的基金,同时要查处审计发现的违纪违法案件。田成平指出,要建立基金管理使用的信息披露制度,落实基金要情通报制度。

――上海证券报

王金祥:西部对外商开放力度和领域比其他地区大

3月1日,国新办就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举行新闻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在会上回答提问时称,西部地区对外商开放的力度、领域都比全国其他地区要大。王金祥指出,西部大开发六年多以来,我们感受到在取得各项成绩的同时,有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就是西部对外开放的水平、吸引外资的水平还不够高。西部利用外资的总额占到全国利用外资的总额只有3%左右。所以,今后西部大开发能不能够持续、快速地向前推进,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在哪些领域对外商有什么样的好处?对此,王金祥说,西部地区对外商开放的力度、领域都比全国其他地区要大。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国务院的33号文,都明确了对外资投入西部应当享受的优惠政策和他们可以得到比其他地方更宽松的投资优惠,包括外资进入的限制,包括外资进入的领域,都有明确的规定。

王金祥称,在规划中,我们提倡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希望外资能够跟我们国内的优势企业一起,共同来抓住这个机遇。

第一, 能源及化学工业;第二,西部优势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希望吸引外资参与西部优势矿产资源的开采,特别是深加工;第三,西部特色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业;第四,装备制造业;第五,高技术产业;第六,旅游及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中国新闻网

吴敬琏:今年中国改革面临哪些挑战?

吴敬琏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九五”期间又把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规定为一项基本目标。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依靠更多的物质资源投入,仍旧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途径在于毫不动摇地沿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既定方向推进改革。当前,如何动员和引导全社会的力量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是继续推进土地管理制度、能源和资源价格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幅度强化市场机制在关键生产要素的配置中的作用,减少乃至彻底消除某些领域中生产要素价格因政府干预而形成的扭曲。

这些改革如能取得较大进展,将会校正市场信号和激励机制,从而进一步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篇10

关键词:对外贸易;反补贴;对策

一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基本概念

(一) 倾销与反倾销倾销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一国范围内的倾销行为受到该国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约。而跨国的倾销行为要受到1994年WTO反倾销协定的制裁。反倾销就是进口国有关机构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对国外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不利影响的一种措施。根据世贸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反补贴指凡进口商品 在生产、制造、加工、买卖、输出等过程中接受来自政府或同业协会的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并对进口国已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实质损害威胁。 或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 实质阻碍的,进口国可对该产品进行调查。采取反补贴措施,对该产品按补贴数额征收反 补贴税。征收反补贴税的主要目的是抵消国外政府对其出口企业的补贴,避免国外制造商 或出口商享有不公平竞争利益,对本国相关产业产生不利影响。

(二) 补贴与反补贴

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或财政上的优惠措施,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和倾销行为相似的是,补贴措施也会造成贸易扭曲。进口国政府往往以反补贴措施来反制。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是 WTO 规定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属 于合规性贸易壁垒。与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相比,反补贴作为新型贸易壁垒对一国外贸出口 和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其特点如下:

1.反补贴的应诉主体为政府

补贴是政府行为, 反补贴的调查对象是政府的政策措施。 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威胁主要针对企业和特定行业, 而反补贴则会影响被调查国的贸易和 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甚至总体经济战略。

2.反补贴的调查范围更广泛

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仅涉及特定企业或产品,而反补贴的 涉及面更加广泛, 调查范围可能接受政府补贴对象的下游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 危害更大。

3.反补贴具有更强的连锁效应

在一成员方反补贴调查中被认定的补贴措施,可以直 接被其他成员在反补贴调查中援引。 在当前 WTO 的其他成员国对反补贴是否使用非市场经 济国家这一原则模糊不清时,美国的判例可能会成产生很强的连锁效应。欧盟等其他 WTO 成员国可能会效仿美国,重新修订反补贴法,使之适用于中国出口的产品。

二美国对华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历史回顾

(一)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历史

自1980年7月2日以来美国对华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以来,美国就成为了对华实施反倾销最为频繁的国家。从1980-1989年美国对华共发起反倾销18起,年均1.8起;1990-1999年共发起54起,年均5.4起;2000-2004年发起39起,年均7.4起。按照WTO的统计,从1995年1月1日到2010年6月30日,共有784起反倾销调查是以中国为被调查国发起的,占世界全部反倾销调查的20.9%.而其中美国对华反倾销占了101起,约占国外对华反倾销的12.9%.

(二) 美国对华反补贴的历史

在20世纪80年代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碳钢条反补贴案中,美国商务部裁定,反补贴法不适用于NME国家,因为补贴在NME国家广泛存在因此不可计量。而针对中国的首次反补贴立案调查是在1991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国的电扇进行立案调查。商务部裁定反补贴不适用于中国,但是提出可以对个别行业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属于市场经济导向行业。我国产业没能通过审查。

进入21世纪后加拿大率先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而美国在2006年首次针对我国出口铜版纸的双反调查。这是美国商务部首次裁定将反补贴法适用于NME国家。此后对华反补贴措施愈演愈烈。

三美国频繁对我国实行双反措施的动因分析

(一) 反补贴可作为反倾销的重要补充工具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如前文所述,我国从1995-2010年所遭受到的反倾销调查次数居各国之首,而且几乎每一年我国都是世界上被反倾销调查次数最多的国家。而美国又是对我国提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国内的相关行业在竞争力日渐衰落的形势下,要借助反倾销等工具来打击外国产品。美国企业希望得到一切可能的武器以对抗"中国制造".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美知识产权纠纷等都是美国业界施压政府以期望得到新援手的表现。而从新页公司诉国外铜版纸案开始,美国政府就赋予了本国厂商一个新工具--反补贴,以此来打击我国等NME国家输美产品的竞争力。

(二) 美国政府规避了双反措施并用的矛盾

1. 双反措施并用的矛盾

根据2005年6月美国联邦会计总署(GAO)报告,美国政府不将反补贴税适用于NME国家是基于1984年乔治城案联邦上诉法庭所作出的裁定,认定美国商务部:①缺乏明确的可以行使的权力。②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关于在NME国家的补贴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005年由众议院通过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核心内容就是授权商务部对NME国家施用反补贴法,但法案没能生效。美国商务部为了克服这一矛盾,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首先可以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从而像对待市场经济国家那样施用反补贴措施。但是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有着难以达到的标准。

美国也可以把中国的个别产业判定为市场导向产业,从而给予NME国家的个别产业以市场导向产业认定。但由于其标准也同样过于严格,至今也没有中国的产业通过测试。而美国商务部只有1984年联邦上诉法庭裁定,对非市场国家施行反补贴法,其对华反补贴就是采取这种方式。

实际上对中国等国家征收反补贴税有着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反补贴税率有着低于反倾销税率的倾向。由于技术性问题,外国补贴的存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反倾销税率,而对华追加的反补贴税率却不一定能够弥补所降低的反倾销税率。

2.在不授予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应用反补贴措施的方法

在铜版纸案上,美国商务部认为中方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因而认为可以对中国的补贴进行合理评估和测算。然而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美方却坚持将中国作为NME国家,采用替代国制度来计算中国企业的税率。在对市场经济国家采用双反措施时,美国会把出口国相关企业的国内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基准,并且在测算补贴率后,会在接下来的倾销测算中考虑到因补贴而造成的正常价格的降低,从而使倾销率合理地降低;而美国在对待我国相关企业的做法是采用替代国制度,以别国厂商数据代替我国企业自身数据作为正常价值的基准,在倾销率评估中却不考虑补贴对正常价格压低的作用,从而使倾销率相对于实际倾销幅度显着抬高。或许这就是美国政府规避对华反补贴措施可能会抵消反倾销效力这一矛盾的做法。

四美国双反措施的影响分析

(一) 引起本国产业的竞相模仿

因为双反调查可以带来更高的惩罚性税率,因此美国钢铁、化工、纺织等行业的企业接连提出双反申诉。由于相关利益的存在,美国相关产业有很强的动力去进行反补贴诉讼。

(二) 引起他国政府和产业的模仿

回应反倾销是指对某出口国的相同商品在不同的进口国先后遭到反倾销申诉的现象。这是由于出口国商品如果遭遇反倾销措施,则会进行贸易流向的调整,从而对第三国市场进行转移和冲击,而第三国政府就可以有理由施行反倾销措施以进行反制。而反补贴和反倾销并用,则可以加强回应反倾销的效力,使第三国以更高的税率打击已经在别国被实施双反措施的出口国商品。

美国政府多次判定我国部分企业接受的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并排除了采用中国国内利率作为可比商业贷款基准的可能性,而采用外部利率。而同样的基准问题也出现在政府提供土地补贴的测算中。这些外部基准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商品更易被判定存在补贴,这些做法是新规则,如同以往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中的替代国价格一样,对我国产品打击巨大。而反补贴的学习效应效果更明显,见效更快。由于补贴政策涉及面广和外部基准的普遍适用性,以及回应反倾销机制的存在,反补贴的可模仿性很强。继美国对我国进行双反调查以来,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和欧盟都纷纷对我国进行双反调查。

五美国的反补贴税法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一)我国地方的多项补贴政策可能遭受反补贴调查

一旦美国商务部对中国铜板纸的 判决形成判例,就意味着美国的反补贴法将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美国企业可依据此判 例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提出反补贴调查,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的多项补贴政策将遭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为鼓励出口,出台了一系列经济优惠措施和政策。从我 国出口补贴的主体看,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中国加入 WTO 后,中央政府为履行 人世承诺,逐步取消了大规模的出口补贴,但地方政府补贴没有受到人世协定的约束,仍 普遍存在。 地方政府出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解决就业压力等目的, 对企业出口实行补贴, 包括对企业的出口奖励、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税收优惠、对特定企业和产业的专项补贴 等,这些政策都可被美国反补贴法认定为补贴行为,成为美国反补贴调查的对象。随着反 补贴调查的展开,我国政府将不得不调整甚至取消部分产业扶持政策,这将影响重要产业 的发展。

(二)我国诸多产业可能面临"双重计税"的挑战

从我国出口补贴涉及领域来看,美 国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双重计税具有很大可行性。因为我国政府补贴主要集中在农业、纺 织、钢铁、化工、机电等劳动密集型和部分中低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上。这些接受政府 补贴的产业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出口部门,也是过去几年来接受美国反倾销调查最多的行业。在美国反补贴法不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判例被修改后,这些行业可能面临反倾销调 查和反补贴调查的双重威胁。而且,美国作为世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主要发起国,客观上增加了"双重调查"的可行性。

(三)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

美国政府突然宣布中国适用于反补贴税法有其深刻的目的。在处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上,美国国会和政府倾向于把贸易问题政治化,将贸 易失衡的矛头指向中国,归咎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通过启用反补贴这一贸易救济措施, 美国可对我国政府施加压力,干预我国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影响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这 无疑增加了美国迫使我国进一步升值人民币的筹码。 人民币的升值并不一定能解决中美贸 易结构性失衡问题,相反会增加我国出口成本,进一步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四)可能引发新的中美贸易摩擦

因为反补贴调查将对一国出口产业和宏观政策造成 较大危害,我国为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举措可能 会引发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战,阻碍中美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六我国应对美国反补贴的对策

(一)积极应对反补贴调查

反补贴调查不仅涉及接受补贴的企业,还包括众多政府部门。所以,应对反补贴调查需要政府各部门、政府和企业之间开展有效协作。政府各部门 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对应诉成败起关键作用 o

(二)逐步调整出口补贴政策。

各级政府应根据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美国 反补贴税法的规定,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出口补贴政策。

WTO 把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申诉补贴和不可申诉补贴。政府应逐步 取消禁止性补贴,减少可申诉补贴,增加不可申诉补贴。如,可取消对具体企业、产业的 税收优惠政策,取消生产环节优惠政策,取消地方性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增加对出口企业 研发活动的补贴,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活动,增加对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补贴。

(三)普及反补贴知识,培养专业人才

虽然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方面已积累丰富经 验,但在应对反补贴诉讼上,从政府到企业,都缺乏经验和专业人才。一方面,相关政府 部门和企业要通过培训,尽快熟悉 WTO 的反补贴规则,了解欧盟、美国等国家的反补贴法 及相关案例。补贴和反补贴知识的普及可使政府避免不当补贴行为,使企业熟悉反补贴应 诉程序,做好应对反补贴调查的准备。除 WTO 的反补贴规则外,政府和企业还必须掌握我 国的补贴政策和实施情况,防止外国企业提出不正当的反补贴诉讼。另一方面,中国需要 培养一批既熟悉 WTO 反补贴规则和反补贴应诉程序,又了解我国政策法律的专门人才。可 通过在高校中设立相关专业以及对政府、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为应对反补贴诉讼做好 人才储备。

(四)制定和完善我国的反补贴立法

我国的反补贴立法起步较晚, 而且缺乏执法经验。 2001 年,我国依据 WTO 反补贴规则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之后,中国 又出台了一系列反补贴的法律法规,从程序上对反补贴调查作出了详细规范,但与美国、 加拿大等国家的反补贴法相比仍然存在内容单薄、不规范等问题。此外,我国企业缺乏反 补贴诉讼经验,使我国在应对反补贴诉讼中处于被动地位。从政府角度看,政府应根据WTO 的反补贴规则,完善我国的反补贴立法,改进在立法层次、补贴分类、司法审查制度、 特殊行业规定等方面的不足,使之与 WTO 规则保持一致。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在积极进行 反补贴应诉的同时,应合理运用 WTO 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我国的反补贴法,维护企业正当利 益,这样既可以抵制外国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又可以增加应对国外反补贴调查的经验。

(五)鼓励国内企业进行对外投资

从长期看,为应对不断升级的贸易壁垒,企业可通 过对外投资规避各类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我国的纺织、服装 等制造业已纷纷开始在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有效绕过反倾销等国际贸易壁垒,提高国际市 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王志明,乔桂明.国际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

[3]韩玉珍.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尹翔硕.加入WTO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赵东荣.中国经济国际化政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余东军.入世后行业走势和命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秦焕梅.欧美与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和争端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5,(24).

[8]张小华.欧美"设限"影响中国纺织品贸易[J].中国市场,2005,(47).

[9]李丽.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问题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