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企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企业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企业实践总结

篇1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经过这次实习,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书本上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这次实习,我们是既做会计,又做出纳,刚开始还真不习惯,才做了两天,就感觉人都快散架了,加上天气又热,心情更加烦躁,而会计最大的忌讳就是心烦气燥,所以刚开始做的几天,那真是错误百出啊!!

本次实习的地点是本班教师,按老师要求,我们分成了小组,每个小组5.6个人,围在一起做帐,这样有利于同学交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仔细阅读模拟材料,判断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根据各账户的属性分类,填入账页纸中。最后填写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具体步骤如下:

一、设置账簿

首先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其次根据下发的会计模拟资料,仔细阅读、判断本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哪些账户,其中:总账账户有哪些,明细账账户是哪个;而后再根据各账户的性质分出其所属的账户类别。再次按照上述分类,将所涉及的全部账户名称,贴口取纸填列到各类账簿中去,并把资料中所列期初余额,登记在相关账户借、贷方余额栏内。最后试算平衡,要求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总账借贷方金额要与下设的相关明细账户借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试算平衡后方可进行本期业务登记,否则不能进行。

二、登记账簿

首先登记账簿必须使用兰黑墨水书写,冲账时可使用红色墨水,但字迹要清楚,不得跳行、空页,对发生的记账错误,采用错账更正法予以更正,不得随意涂改,挖补等。其次明细账要根据审核后的记账凭证逐笔序时予以登记;第三总账根据“记账凭证汇总表”,我们做了10天的登记,登记完毕要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核对相符。

三、结账

首先详细检查模拟资料中所列的经济事项,是否全部填制记账凭证,并据此记入账簿。有无错记账户、错记金额,如有应及时补正。其次在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全部准确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出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和各类明细账的本期发生额与期末金额,为编制会计作好充分准备。

四、编制会计报表

首先在左上角填明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其次根据总帐或有关明细帐资料按项目填列;还必须要使资产负债表要保证左方金额合计等于右方金额合计,否则重填;最后还要编制人要签名。

这次实习的时间是三周,由郑老师和张老师指导我们做,可是我们只做了1-10号的凭证,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们之前的理论基础学的不好,以至于在做的tine还要不停的翻书;(2)以前没有接触过会计,很多凭证都是第一次看到,刚开始根本无从下手,怕做错啊!!!(3)年轻人,心浮气燥,对做会计没有兴趣!!所以我们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会计理论知识好好的复习一下,培养对会计的兴趣!!争取下次再做的时候能够快点!!

这次会计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现总结如下:

我们先做的是出纳工作,出纳登帐的方法:出纳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的时候,先要取得相关原始凭证,然后根据相应的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再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帐。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帐。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帐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年度报表。这也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现金日记帐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由出纳人员,现在也就是由我根据现金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人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随时发生随时登记,日清月结,帐款相符。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银行存款日记帐也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也由我根据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银行存款日记帐”应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月度终了,企业帐面余额与银行对帐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则必须逐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并按应当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必须每日结出余额。结帐前,必须将本期内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部登记人帐。结帐时,应当结出每个帐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余额”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需要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12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面应当通栏划双红线。年度终了结帐时,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年度终了,要把余额结转到下一个会计年度,并在摘要栏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在下一个会计年度新建有关会计帐簿的第一行余额栏内填写上年结转的余额,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现在我们做的只是12月份的帐,所以只要在摘要拦里写“本月余额”即可,但还是要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每月按理是要对帐,如发现有未达帐项,应据以编制未达帐项调节表,以便检查双方的帐面余额。调节以后的帐面余额如果相等,表示双方所记帐目正确,否则,说明记帐有错误,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更正。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调节帐面余额并不是要更改帐簿记录。

篇2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实践;会计工作;影响;策略

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热门专业,会计队伍的不断壮大也推动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引领时展的新方向,促进企业及其会计工作者不断革新自己的管理思想,推动企业会计管理理念、方式的转型升级。

一、会计信息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会计作为企业的核心之一,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各大企业也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运作、经营等,而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其在企业的经营、预算、决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会计信息化不仅可以科学有效的检验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水平、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接受的能力以及市场运作的能力,更是推进企业不断革新新理念、新方的重要法宝。总之,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够将资金流、业务流、物资流等进行全面的整合,进而弥补了传统的会计管理中资金流滞后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工作的核算水平以及工作效率,使得企业的每一项资金、物资的决策都尽可能的做到科学、合理,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助推企业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除此以外,会计信息化的实践以及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推进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的转变。

二、会计信息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会计核算工作大有裨益。以往的会计核算工作往往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核算人员面临着心理和工作双重压力。而会计信息化则会大大减少核算人员的工作量,信息化的会计核算高效、有序,使得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难度大大降低,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一方面,会计核算人员可以准确的分析并掌握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及时调整工作进度;另一方面,会计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得到优化升级,事务性的会计核算演化为信息化的会计核算,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核算人员可以及时的发现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借助信息化的核算方法有效的解决问题,避免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利益造成损失。另外,会计信息化实践下,与时俱进,制定合理的核算守则,更好的简化核算的手续,提高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二)对会计分析方法的影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影响着会计分析的方法。我们知道会计分析方法是会计核算的深度发展,其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重视会计信息化对分析方法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竞争水平。会计分析方法是以核算的方法为铺垫,在其基础上合理的借助统计核算以及业务核算等方面的知识,利用专业的比较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资金、物资以及利润等各项指标进行专门的分析,以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会计信息化实践发展下,要及时的修补会计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总结与汲取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实践中的经验,促进会计信息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的运作下,利用会计分析的方法对会计数据进行有的放矢的整理,促进会计的个性化发展。(三)对企业会计治理的影响。在会计信息化实践的推动下,促使会计新准则、企业会计内部审计准则以及行业规范得到贯彻落实。在信息化平台下,企业对会计治理与管理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在总结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等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完善了企业对会计的管理,但是在满足众多用户对会计信息、数据等的需求上亟须进一步革新与完善功能。在财务呈报,非财务信息得到重视,背景信息、预测性信息以及经营成果的地位同等重要。在会计信息化实践下,会计业务流程日趋标准化,企业对会计治理越来越重视。

三、进一步推动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策略

(一)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构建起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者要对会计信息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精力,同时要对员工加大宣传、培训的力度,从行动上支持会计信息化发展。为更好的推进会计信息化,要采取举措构建起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最大程度的满足财会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形出发,保证信息系统能够将会计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整合起来,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根据会计信息化系统显示出的数据信息、资金要求、预核算等数据及时调整本部门的工作进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二)建立并落实会计信息化的安全保密体制机制。构建起安全的保密体制机制,有利于防止会计信息、数据等重要资料被他人复制、窃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安全保密制度:第一,对信息系统定期情形检测、清理系统垃圾,及时修复系统漏洞,防止会计核算数据、资金数据等重要信息被窃取;第二,对有关数据进行备份,其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资料要登记保存,详细的注明数据信息,包括数据的内容、保存的位置、保存时间等,另外,对于备份的数据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保管。此外,会计信息管理人员可以借助防火墙技术、网络密匙、访问限制、身份识别等计算机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密设置,防止数据被窃取、复制等,维护好会计信息化安全保密系统的安全运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会计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便利了企业对会计人员、信息数据的管理,减轻了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强度,进而有助于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每一位会计人员都要积极完善与创新自己的工作理念、方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结果,推进会计信息化实践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素依.信息化发展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

篇4

关键词:会计专业 实践 对策

深根蒂固的传统会计系统,新的会计人员的选择发展的空间非常的小,新的会计人员在面对现有的模式和要求一致的会计操作下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面临的要求,因此限制的了会计系统功能的延伸和发展。所以,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工作环境下,新的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提高新会计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必要性

1.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会计是一门应用技术,作为信息系统一直存在经济环境中,并随着经济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成只是经济时代,产品的只是含量也随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也随着变化,尤其是高科技技术领域中,人力资源已开始崭露头角,会计在运用科学和技术的企业中进行活动是一个非常打的问题。例如:对开发专利和新技术价值评估不一样,企业购买新技术或专利时交易价格还可以,但是自己开发专利和新技术只能确定一部分资产,不能充分反映价值,因此对相同类型的无形资产,估价方式不是不一样的。在企业中,相同类型的无形资产有的需要记录,有的则不需要,比如并购商誉和创建自己的声誉。在企业确定无形资产额度时,有形资产是会严重影响到无形资产的,这使会计的活动变得更加复杂。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下,新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对企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和选择,才能更好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会计业务。

2.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进行了改革,许多企业宣布破产或转让或收购,产生了非常多是会计业务,会计业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业务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灵活化,会计工作也逐渐深化。例如,资产转让,利润和损失的计算。市场行为存在很多其他因素这往往给本就复杂的会计工作增加难度。同时,股份制企业进行全面的改革,国家将不再是企业的投资者,国家也不将承担企业的全部责任,开始将权利和责任下放给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企业经理,并让企业经营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这也使企业、公会和其他投资者的矛盾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而这个体现在会计实践活动中,迫使新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十分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新会计人员财务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措施

1.公司应建立一个利于新会计人员发展的良好环境。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这是一个中心金融部门,同时新会计人员是这个部门的中心,这时需要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而财务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新的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要加强建设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素养,要使企业领导重视财务管理,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

2.在公司内部组织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操作大赛。使枯燥的会计业务知识可以更好的深入员工心中,企业可以开展一些会计业务游戏,这游戏啊包括了一些基础会计知识,会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并邀请一些专业的会计人员参与,从而促进新会计人员可以很快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因而也引导一些基础薄弱的新会计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近年来,很多企业组织了会计技能知识竞赛,鼓励新会计人员参加,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许多新会计人员在这种竞赛上学习到非常多的会计知识,这也说明企业开展会计知识竞赛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企业在开展会计知识竞赛时,会计实务操作竞赛占整个竞赛相当大的比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开展这种游戏应该设置一些奖励政策,鼓励新会计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使新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更加优秀,同时也加快了新会计人员的成长速度,是新会计人员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3.加强新会计人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新会计人员的时间能力不强,主要来源于他们自身的主体意识,有时会主观臆造一些东西,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新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与此同时,新会计人员还必须熟练运用会计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新的会计人员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会计人员和会计技能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扎实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

4.加强实践锻炼,注重总结经验。对于新会计来说,实际操作技能不可能是天生得到的,必须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并随之进行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实际操作技能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作为一个高层次的新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并进行分析。在会计实践中,不断总结、分析、判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新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提高实践技能,使会计队伍不断壮大。

总之,企业需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提高会计的实践能力,以此来瞒住企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晓辉.关于会计教学新模式的探讨[M ].会计之友, 2007.

[2]杨君伟.重构新新会计人员的教育体系[J].中国财经报, 2006.

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应用、问题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即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处理和传递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他们承担经济责任。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是以适应市场竞争、满足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它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对会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控制制度,编制提供企业内部管理会计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观念和技术来处理企业个体的历史或预测性的经济资料,已达到预期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的目的。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急需将以往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实践的特点

        (1)政府行为的导向性,政府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始终扮演着引导和推广的角色。

        (2)企业实践的紧密性,管理会计始终是与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相适应的。

        (3)管理活动的自愿性,管理会计活动的实施在企业中常常是自愿的,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应用管理会计方法。

        (4)管理方法的实用性,我国企业在总结自身经验以及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始终把“实用性”放在首位,将西方先进的方法与我国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

        (5)具体操作的灵活性,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它不受《企业会计准则》等对外会计规范的约束,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6)发展形式的渐进性,我国管理会计是从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开始发展的,随后在借鉴西方管理会计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扩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7)文化建设的普及性,我国在实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二、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体系;实践教学法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正确地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专业老师会计实践能力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案例教学未深入课堂;校企合作还流于形式。本文就如何克服以上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完善其实践性教学提出几点看法,以供探讨。

一、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

作为一名会计电算化专业授课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高低,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所培养出学生的良莠。俗语说的好,只有自已满一桶水的能力才可能传授给学生半桶水的技能,名师才能出高徒。目前各个高校会计专业老师不乏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一线教师队伍,甚至还有部份教师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但是大部分会计电算化授课教师普通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基本上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述和财务软件的简单演示,不能独立地通过现代化的电算化工具解实际财务问题。这种由于老师本身的能力结构的缺陷,严重地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发展。各高校要高度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老师的动手能力,要深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实践,积极参与企业财务的运作,了解会计实务的各个流程,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授课时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二、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教学体系

科学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是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分析和处理会计问题能力的有力保障。主要包括教材和财务软件的选用,教学方法的选取,考核评价标准的实施等。

(一)选择最适合自已的实训教材和财务软件

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版本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有教育部规划的国家级教材,也有校内自编自用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鱼目混珠。但真正意义上高质量的教材不多,特别是适合自已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的教材少之有少。所以,笔者认为在教材选用应遵循“自编为主,购买为辅”的原则。先确定实训财务软件的类型,如用友和金蝶公司开发的财务软件。他们市场占有率很高,更重要的是现在各个企业采用的主要是这两个版本。一方软件质量高、发展比较成熟,在实施过程中好选购;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走进企业上岗能轻车熟路,做到无缝对接。

软件确定后就要找到适合本软件的教材,最好是自已组织编写。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强的教学一线教师编写,尽量吸收一批企业或会计师事务的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加入,虚心采纳他们的实践意见,使所编的教材既具有自已的特色,有针对性,又紧扣当今企业实际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的教材不但会受到学生的普通欢迎,老师授课也会得心用手,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作用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是:一本书加一个PPT的课件演示。教学程一般都是教师首先通过PPT在财务软件上演一遍,然后学生照着课本再练习一遍。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学生被动接受,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哈佛大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实战模拟”的手段进行案例教学。其分为三个步骤: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 总结 ;学生最后撰写报告阐述对案例的认识。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以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为例,它是指以综合的财务会计案例为基础,以电算化软件的操作应用过程为主线,以正确完成每次课堂作业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能独立地通会计电算化软件处理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

在会计电算化的实训应用案例教学中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每堂课有明确的目标。教师首先剖析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操作实训,遇到问题时先分组讨论解决,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这种先让学生带着间题去动手操作的实训教学法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去学习,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地发挥每一个学习的学习潜能。

第二步,学完每章后要有总结。每学完一章节内容,老师可腾出一节课时间给学生进行小结。小结主要针对本章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特别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要重点分析出错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章节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找出异同。小结形式可以是分组讨论或以实训报告的书面形式提交。

第三步,期末有综合仿真实训。许多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实践通常仅仅局限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单项核算,学生学完整本教材后,各章节的知识在头脑中是零碎的、分散的,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不能学以致用。教师在讲授完本期课程后,结合本课程特点,精选一套完整的实际案例来作为期末的总体考核。内容以总账系统为主,以一般的工业企业为对象,从最初的建账、账套初始化、制单、审核、记账、结账到编制财务报表,完成一整套财务处理流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三)制定完善的课程评价考核机制

对学生的会计电算化的的评价考要客观全面,不能以期末考试一次定“生死”。要结合每一堂课的实训,从学习态度、操作规范、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要做到节节课有小测,章章有考核,既要客观又要公正;既能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校企合作是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会计实务能力弱,学校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需要相脱节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通病。教学内容仅限于实验室模拟操作,而学生很少有机会深入实际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即使有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也是流于形式,因而也就很难了解到会计实务的需要,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员,却知之甚少。要改变这种现状,大力加强企合作,走实践化教学路线是培养面向企业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近些年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模式,也是高校教育面向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最好方式,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重要。但是纵观各高校在实施过程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大多数都是流于形式。找几个企业,签订一个合作协议,毕业前派几位学生去见习、参观一下,学生并没有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亲手参与企业的账务处理,当然只能是知之皮毛,不知肉味。笔者认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思相上要重视。校企合作,不是摆设,更不是为了上级检查评估。从领导到教师及学生,要思想统一,特别是针对实践性很强的会计专业学生和教师,更不能有形式主义的思想。从挑选合作对象到组织学生进企业实践,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要有切合实际的完整安排,事前要制定完备的实践计划,事后有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把企业实践真正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去。

其次,时间上要有保证。至少每学期不少于2周的短期见习时间,毕业前不少于半年的长期实习时间。

再次,实习内容上要丰富多样。从电算维护、电算审核到电算审查和电算主管,各个职位尽量轮换体验。多向企业中经验丰富的老会计人员请教,多学习,从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也应从带队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已的实务技能,以实习单位为范例,从企业中挖掘实训教学的素材,结合课堂知识,为今后课堂教学提供指导。

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问题;探索

 

管理会计的起源,一般认为是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及管理学的产物。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明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此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很难说其管理工作会有多大成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化,在我国还存在一些脱节。 

 

1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从西方引入我国虽然已达二三十年,但其实际应用状况却不甚理想。总的看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大体上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相关科学诸如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可是,相关科学的引入并不全面系统,只是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进行个别的修正。许多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1.2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至出现了“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予以应用”的情况。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1.3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会计人员素质低是制约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关键,而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开发滞后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因素。 

1.4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 

管理会计学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我国部分企业已有了一些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篇8

【关键词】中职会计 案例教学 案例设计 教学方法

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只有20%的中职会计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在与毕业生谈心中,很多学生表示很想从事会计工作,但是又不敢,很迷茫,会计是做什么的?我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呢?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缺乏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也不断在反思,学生学了3年的会计,到底学到了什么?中职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习方法不当,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从事教学工作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更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呢?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方法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然而,目前,东莞市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在教学内容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是知识的存储器,基本上没有主动的创新性思考。这样的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可能记住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创新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采用会计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将会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会计核算操作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反映良好,所讲授知识点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呢?

案例教学法就是将案例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教师讲授、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等一系列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理论和实践的“零距离”。

一、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中职专业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技能型、适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注重在专业领域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在一些无条件建设实习基地的学校,很难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我们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应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便他们一出校门就能上岗。虽然他们在学校能较好学习和掌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如怎样编制会计会录、怎样编制报表,但遇到实际会计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就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知道如何利用会计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如何来处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各样复杂问题。但是如果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会计教学,则会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在广州很多中职学校都在尝试,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巩固学生所学企业会计知识,发挥学生潜能与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业务水平。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一)做好会计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工作

会计案例教学能否有效地实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高质量的会计案例,所以教师要精心选择和会计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必须蕴涵一定的问题,问题越能启发人们思考,越能诱人深入,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越好。教学案例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案例素材的来源:一是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教学案例。如在讲到材料采购业务核算的时候,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某个企业进行了实地参观,如果不能实地参观的话,老师可以把它用相机拍下来作为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了解该企业的材料采购情况,需要哪些人参与,有哪些环节,需要哪些票据,回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某些学生扮演采购员,某些学生扮演仓库保管员,某些学生扮演会计记账。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记忆也会非常深刻。二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视频、Flas和实物原始凭证相结合,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具体情况及取得的原始凭证、企业制单的过程等,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能饶有兴趣地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这样在课堂中也能达到真正实践的效果,使学生能充分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相结合,从而达到知识和技能双重提高的效果。三是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四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教学案例。

(二)建立有效的学习组织,认真开展案例讨论

1、教师—— “导演”

引导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在会计案例教学中, 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案例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案例的讨论、分析过程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问题,由学生做主角,教师主要起组织、启发、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方法,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变一言为群言,同学间取长补短。对重点的内容,让小组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巩固;对于难点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助精神。同时在课堂讨论和归纳中会发现对问题的很多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再加之老师的正确引导即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2、学生——“主角”

无休无止的唠叨讲解,老师累,学生苦,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案例教学中,学生要充当“主角”,积极参与, 认真思考。在平时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班级作为某一生产企业,把学生分成不同的部门,对企业中出现的一些账簿、凭证进行模拟,学生一边对照材料一边操作,感到印象特别深刻,在几轮模拟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就使得书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得到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案例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及讨论,提高决策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锻炼团队协作精神,为以后走上社会,尽快胜任会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对东莞市职业学校开展会计课程的几点建议

针对东莞市中职学校开展会计教育的现状,结合考察广州、顺德实行案例教学的经验,建议东莞市各职业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教学法,走出会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中等职业学校会计课程的特点,并在会计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职业技能人才。

1、课程改革

据调查,东莞市很多中职学校在会计课程设置上不是很完善,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课程完成了再进行操作,而且课时数很少。会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专业技能上来,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实际工作的模拟资料。如在讲授原始凭证的时候,印发原始单据、增值税发票、材料收领料单给学生,然后教师利用PPT讲解,学生用这些原始单据,首先填制原始单据,然后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簿。一方面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课程理论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获得实践知识。所以,我建议中职学校在会计课程设置上作一个合理的调整,理论与实操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2。最好能够做到“实践理论再实践”。

2、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毕业生去参加会计岗位面试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都要求有从事2年以上的会计岗位工作经验,而对于我们刚走出校门的中职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尽我们的努力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应该鼓励学校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合作,签订实习合同,学生在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实习过程中,能从各个方面增加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使其消化所学理论知识,并发现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从而减少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陌生感。学校又可以为其提供会计人才。这样就可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

3、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

会计实验应在整个学习阶段不间断地进行。如在讲会计凭证、账簿时,应让学生看看什么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及账簿,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们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模拟的ERP环境,让学生不走出校门,能到“真实的企业”工作,就能模拟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大大地缩短了知识与实践的距离,同时他们必须和同事们一起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

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1)进行教师培训。教育局或者学校应聘请有注册会计师或者有经验的会计回来对一线老师进行辅导或者沟通交流,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2)让会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走进企业,在实践中收集、总结案例,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21世纪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用诱导式、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法,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真正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Carol E.Dilworth,Joan,E.D.Conrod:Canadian Cases in Financial Accounting,Richard D.Irwin, INC.1993

[2] 张慧.会计案例教学初探[J].会计之友,2006,(5).

[3] 杨政,章之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J,2007(4)

[4] 赵改玲.高校会计专业案例教学的困境[J]商业会计,2009

篇9

    一、 管理会计方法在西方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

    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是国内外会计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它通常指教科书上包含的一套方法的应用。但因国内外管理会计教科书的内容不同,讨论的应用范围也就不同。主要区别是:我们不把成本会计包含在管理会计中,他们则是包含着的。

    西方(主要指美国)"管理会计入门"课程所用的教科书中,成本会计是一个主要部分,这个课程是管理学院各系学生必修的会计系的学生还必须继续学一门"成本会计",多年来这门成本会计的热门教材是Horngren的《成本会计:以管理为重点》(Cost Accounting:A Managerial Emphasis),内容是进一步讨论"入门"中提到过的各种方法,包括成本计算方法。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近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国的情况不同,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只是会计系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是先学了成本会计,再学管理会计的,在成本会计学中已经包括了内容,在管理会计课中就不再讨论了。这会使人们认为,管理会计是成本会计以外的一套办法,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否,就不包括成本会计应用与否了。

    我们之所以提出管理会计内容是不是包含成本会计,是要强调成本会计是其他管理会计方法的基础。有人对管理会计下一个通俗的定义:管理会计是成本会计的发展,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加上一些决策、预算和部门业绩考核方法,综合而成的一门学科。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成本会计,各种其他的管理会计方法,就不可能被正规化地付诸实施;有了成本会计,其他方法的实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成本会计的广泛推行,是大生产引起的。在中国,则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施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资本主义经济下,成本会计的实行是很有限的。因此,管理会计的其他方法的应用,从它的广度来讲,也就随着很有限了。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杨)想讲几则自己经历过的事。临近解放的时候,一位同学带我去参观他工作的工厂,那是上海一个具相当规模(有几千人吧)的棉纺厂。我和他都正在上"成本会计"课。他说,他们厂里没有任何成本会计制度。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的我来说,当时觉得相当吃惊。后来,我在冶金部成本管理处工作,与过去对比,我对解放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觉得非常自豪。1980年,我们取得国外的资料,知道美国的企业中应用成本会计的比例非常低,大约是10%吧,很怀疑这个数据是不是可靠。1985年,在加州大学当记问学者时,听"管理会计"课,和同学一起去参观柏克莱附近的一家惠普公司的工厂。惠普公司是美国着名的电脑公司,那工厂气派很大,有相当规模。他们介绍情况时说,他们并没有采用标准成本。如果不是我亲耳听到,我是不会相信的。那时回忆起上述10%的数字,觉得可信了。

    仔细想一想,这个现象并不奇怪。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无非是提供会计信息。即使拿财务会计来讲,非上市公司决不会按照书本上讲的一套正规方法,一一遵行。计算成本、编制标准成本,都是要花钱的。如果企业主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他所需要的盈亏情况和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他就不一定需要实行正规化的成本会计制度。美国企业数目众多,绝大多数是小企业,企业主本人就是管理者,生产经营情况都在眼皮底下。惠普是个大公司,我不知道在没有标准成本的情况下,公司的多种管理会计的职能是如何实施的,但工厂没有决策权,对工厂本身来讲,标准成本看来也确实没有具体价值。

    二、在计划经济下,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会计的内容得到了充分应用

    这里所说的"相当一部分",指的是包括成本会计在内的,为大生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管理会计方法。

    在计划经济下,整个国民经济是作为一个硕大无朋的企业组织起来的,多层次的计划和考核必不可少。

    在改革之前,国有企业无论大小,都要编制包括成本计划在内的全套生产技术财务计划,这就是一份详尽的"全面预算",都要定期编制包括成本报表在内的全套财务报表,因为一个企业是国民经济整体一个车间,没有这套计划和报表,国家就不可能组织生产和建设。西方管理会计的这部分,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中已经实行了,而且实行得相当严密。

    成本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过去没有特别宣传,实际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西方教科书上讨论的成本会计方法,即使把最新的"作业成本法"包括在内,所讨论的方法,还是相当简单的,而且都只以制造业为对象。制造业之外,还有矿山、冶炼、飞机、造船、铁路运输,等等。它们的成本计算方法不可能是一样的,也不可能都只是"料、工、费"三项。在教材上,不可能一一讨论,只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到实践中再去充实自己。拿我们经历过的来看,各行各业的成本方法中,各有其特殊的问题。从我们半个世纪的实践中,每一个行业都自己的发展。例如矿山企业的"维简费",就是一个特殊问题,足够专辟一章。我们提出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是要强调这是集中管理下才能取得的发展。如果企业只是各自摸索,就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总结出行业的成熟经验。

    需要指出,正象上述惠普公司的一个工厂没有决策权一样,国有企业无论大小,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前、在企业机制改革之前,管理会计教科书中提到的"决策方法"部分,在企业这个层次是应用不上的。这并不是说,这些方法没有应用;应用是有的,但层次不同。例如,在中央决策部门,对长期投资过去也一直是有效益分析的,当时称为"技术经济分析",管理会计教科书上讲的三种方法,只是技术经济分析学的常识。在决定一个企业"关、停、并、转"时,差量成本分析也不过是一种常识。

    简言之,管理会计在中国并不是一件新事。在计划经济下,管理会计内容中的成本会计、全面预算、企业内部考核,在中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当然,叫法不同。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叫全面预算,计划成本叫标准成本,内部经济责任制叫责任会计。具体做法也有区别。例如,在计划经济下,从产量计划出发编制其他计划;在市场经济下,从利润(或销售)计划出发编制其他计划。标准成本法的一些细节,与计划成本不同。我们的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与奖励结合,这个内容在西方一般的教科书中是没有的。以这一部分内容而言,中国并不存在向西方"引进"的问题,应该是个互相借鉴的问题。

    不过,对于我国广大会计从业人员来讲,决策分析的这一部分知识,总之是新鲜的,需要介绍,也要推广。但在介绍和推广中,需要注意书本上的这些方法,并不都是可以应用的。

    三、书本上的管理会计方法不全部是来源于实践的成熟经验

    在前面一节,我们提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不同。前者对于上市公司是一套必须执行的方法,它的依据是一套法规,它的"可行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发现行不通,就要修改。管理会计则不同,它是一套"杂烩",并不都可以应用。

    这一套"杂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经验总结中来的。例如,成本会计和全面预算方法,都是总结了无数企业长期积累的经验的结果;"责任会计"的内容,出于David Solomons的事业部业绩(Division Performance),这本经典着作是对通用电器公司实践的总结。长期积累的经验总结, 例如成本和预算方法, 可以说是很成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分批成本法和分步成本法,苏联学美国的,我们在解放初期也是参考苏联的做法,结果和美国用的方法没有什么很重大的区别。从通用电器公司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三种“中心”,其中“投资中心”我们没有,因为整个国家是唯一的一个投资中心,在企业中只有"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我们一些大企业所创行的"内部利润核算单位"和"成本核算单位",和他们所讲的只是在名词上有所不同,其原理和处理问题的原则,没有不同的地方。组织大生产遇到的问题相仿,来自实践的解决方法也必相仿。

篇10

一、成本会计的概念

成本会计是基于商品经济条件下,为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活动,现代成本会计是为克服通货膨胀所引起物价变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弊端,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以资产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对相关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针对相关经济主体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价值管理活动。

二、新经济环境和管理方式对成本会计的冲击和影响

1.社会科技创新带来的冲击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动力不在仅仅的局限在企业的扩大生产,而是依靠企业的科技带动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看中企业的无形资产—科技含量。但是在企业的实际成本会计管理中,会计人员往往看中的就是企业的有形资产,他们忽视对于技术知识的成本核算,结果会造成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出现漏洞,造成成本会计管理体系不健全。

2.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产品生产工具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其采用的机械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大大的促进了生产力,提高了产品的生产率,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数量,减少了企业人工的劳动,对此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机械成本在不断地上升,而企业的人员劳动、管理等生产因素成本在不断地减少,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的人工价值创造只占到制造成本的33%左右。对此制造环境的变化需要成本会计做出相应的改革,调整制造费用和人工费用之间的比重,合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3.竞争加剧使管理者更希望得到准确成本信息

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再受到地域、时间的限制,跨国企业组织的发展,扩大了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机会,增加了企业的发展机遇,但是于此而来的就是造成本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盈利越来越难,因此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地利润,增加企业面对竞争激烈市场的压力,其需要积极地管理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各项成本,增加其销售,扩大企业的利润。

4.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将发生变化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大大促进了产品的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对此企业的成本会计要依据产品周期的时间调整企业的成本核算,如果企业的成本核算没有及时的与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相联系就是造成企业成本计算的错误。同时企业员工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对于劳动时间的规定要求企业在生产等环节要体现适应性,企业不得对员工的劳动时间进行随意的延长,如果需要延长就要充分考虑延长劳动时间支出与生产产品收益之间的关系。

三、完善成本会计的对策

1.完善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

成本会计的发展需要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实践的指导作用。

2.完善推广成本会计方法

完善成本会计方法,就是要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保证从业人员有章可依。对于推广成本会计,要求企业以及从业人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各种成本会计的经验,全面推广成本会计的实施。因此,全面发展成本会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在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正确指引下,全社会高度关注,企业始终关注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创新为主,全面调动企业员工以及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才能确保我国成本会计健康、稳定、长久的发展。

3.不断更新成本观念,推广作业成本法

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法相比,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仅是一个成本分配、计算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依据因果关系分析资源流动的过程。作业成本计算法为作业分析提供了可行的依据,有利于开展作业管理,即通过投入——产出的因果分析,揭示作业的特性,提供详细的作业信息,区分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进行了设备的更新改造,生产组织程序日益现代化,全自动化的作业车间和生产线越来越多,电算化技术在成本核算管理和会计核算中也日渐普及,这些为有效采用作业成本提供了现实条件。

4.以人为本,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会计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员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本理念,都是值得我们总结、学习和推广的。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体系做出了很大贡献,值得我们深入研讨,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总结完善,在我国现代企业生产中进行推广。

5.完善成本会计体系,提高企业会计人员成本意识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