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北京 100081
[摘要]在改革开放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不断扩张,对土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集体土地用途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变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分”的“三无人员”。通过征收和流转,集体土地的价值不断提升,产生增值收益,也就带来了增值收益分配的问题。现行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中,分配机制并不健全,失地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各分配主题之间矛盾愈发突出,阻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城镇化;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
前言
自改革开放至今,由于政府实施并完善各项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而1978年仅为17.92%,2002年以来以平均每年1.35%的速度飞速发展着。在我国,城镇化带来了土地产权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并进一步突出了土地的经济意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市场主导的自发型制度变迁所区别的是,我国的城镇化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的制度变迁,直接导致了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因此,从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角度研究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杜家疃村概况及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在各主体间的分配现状
杜家疃村隶属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香店街道办事处,地处城乡结合部,共有197户、645口人,农用地块125055平方米。其中涉事土地面积约134.37亩,耕地一百余亩。杜家疃村共有130多亩土地涉嫌非法出让,涉事的土地中有正当手续的81.59亩,开发商向平度市政府缴纳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1.0315亿元,每亩126.42万元。按照规定补偿给村民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每亩2.5万、安置补偿费每亩4.5万元,共7万元。出去去成本、税费后净收益的30%由村民集体共享,共1527.9万,合每亩约18.73万元。剩余的约每亩100万的收益则归政府所有。收益具体分配及比例如下表1.1所示:
2.杜家疃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
2.1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意见存在分歧。因涉事地块属经营性用地出让,根据平度市的规定,除土地种植户应获得的青苗及地上附属物补偿外,村集体还将获得两块补偿,分别是土地安置补助费和土地出让收益。杜家疃村某村干部称:按照规定的标准,青苗费每亩2.5万、安置补偿费每亩4.5万元已于2013年5月底前全部拨付村委账户,且青苗费已在2013年5月30日前足额完成兑付;第二块钱已有分配方案,并发放了一部分。而第三块款项——土地出让收益,则是引发矛盾的焦点,杜家疃村地块当时拍出了1个多亿,刨去成本、税费后,净收益的30%由村民共享。这笔钱的数目为1527.9万。虽然30%的分配比例是否恰当,或村民们是否同意接受这一比例都还存疑,但将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给村民,符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原则。但是,在如何支配、使用这笔收益的问题上,村民与村委会及当地基层政府之间,却存在不同意见乃至尖锐冲突。多数村民主张“分光1527.9万”,认为留在村集体“不保险”。而村委、街道的多数干部担心“分钱暴富后,会让农民好吃懒做,甚至道德沦丧”,认为这笔钱应该作为集体资产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2.2征地过程中政府与百姓关系紧张,存在暴力逼迁。在平度市近年来强力推进的征地拆迁过程中,有大量被村民们称为“痞子”的人群参与其中。“痞子”多是20岁左右的男性,留短发,使用木棒或砍刀,为了逼迫农民同意征地拆迁,暴力横行,制造了大量的治安、刑事案件,许多村民被打或被砍,家中玻璃被砸,车被砸,被扔爆炸物。很多恶性事件发生之后,警方虽然出警,但鲜有“痞子”被抓捕或者惩罚。像这样的暴力逼迁,在平度涉及征地拆迁的92个村庄里几乎村村都有。有一些维权村民遭遇到的暴力打压,是长年累月的。最终也就导致了本案中的惨剧。
2.3征地流程及手续存在问题
首先,村民对征地事宜是否知情存在疑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规定:“在征地依法报批前,要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不落实的,不得强行使用被征土地”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规定:“要将被征地农民知情、确认的有关材料作为征地报批的必备材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农民知情、确认的有关材料,征地是无法审批的。只有这些材料齐全,国土部门才能完成报批审批手续。
3.杜家疃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的原因分析
3.1关于征地流程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我国法律关于土地征收是有矛盾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只有“为了公共利益”,政府才可以征地。同时现行法律法规还规定,农地转为市地必须通过政府征地来实现。然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首先有政府征收集体土地,然后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在土地一级市场出让国有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最后由建设用地利用者对土地用途进行转变,完成农地非农化过程,征地过程中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征地行为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而且《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征地补偿的规定也并没有严格区分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补偿和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补偿。
3.2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土地财政。在强化了中央财政集权能力的同时,给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带来了巨大缺口,使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政绩表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财政,政府打着公共利益的名号,运用其在土地征收方面的权力对土地进行非市场化操作,获取土地增值收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3征地过程及增值收益分配方面信息不透明。平度市宣传部官方微博“平度”称土地征收“手续合法”,在征地过程中,街道和村委都按照程序,采取多种方式告知村民,但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同时部分群众仍表示对自己承包的土地被征收并不知情,认为政府没有履行通知与公告的义务。不当或不实的政府信息披露,是离间官民关系、加剧官民对立的重要原因。
4.结论
本文以平度市杜家疃村为例,探究了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五个原因:1.征地流程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土地财政;征地过程及增值收益分配方面信息不透明;征地过程及增值收益分配方面缺乏监督;执法者的不作为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参考文献
[1]张立彦.中国政府土地收益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03.
[ 2]张俊.城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M ]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05.
[3]高雅.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篇2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和衡量企业财务风险高低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受到学术界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广泛关注,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构建了不同行业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雷振华等[1]从内部控制角度构建了高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郑鹏等[2]分别从筹资、投资和营运三类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邓馨等[3]则将EVA指标引入财务预警体系中;刘洪峰等[4]运用Themis模型构建了企业财务预警体系;凌立勤等[5]运用功效系数法评估高校财务风险等级;李小琳等[6]则运用逻辑回归构建财务预警模型,并研究不同筛选方法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冯敏等[7]、郑晓云等[8]分别针对通讯和房地产企业构建了分行业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上述关于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均针对企业或高校等事业单位,鲜有人关注农村集体经济领域。由于经济新常态下,国家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传统行业将被转移出去,这给珠三角地区依赖租金的农村集体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财务危机逐渐显现。尽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备企业的部分特征,但又不同于企业,因此需要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构建其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预警的必要性
农村集体经济在GDP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回归农业、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人民币持续升值,人工成本增加,出口连续出现下滑,实体经济举步维艰成为常态。而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对厂房出租收入的依赖高达70%以上,多元化经营始终无明显起色,但公益福利性支出却呈现刚性的特点,且每年呈上涨趋势,从而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现收不抵支的局面。鉴于此,有必要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
(一)预警财务风险,提高危机意识
建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情况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而这个财务风险并不仅仅体现在目前农业资产管理机构所关注的资产负债率上。事实上,就整体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负债率并不高,反而是由于收益分配的刚性支出高于经营纯收入而带来的收不抵支。长期大范围的收不抵支必然会侵蚀集体经济的基础,给集体经济带来风险和危害,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二)促进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
在农村集体经济运营和集体资产管理中引入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通过对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的重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有针对性地改进集体资产管理质量,提高集体资产的管理效率。通过有计划地调整资产结构、收入结构、支出水平或是收益分配规模,促使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改善农村集体经济收支结构
集体经济运行的好坏、集体资产运营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是在收支结构上体现的。农村集体经济出现收不抵支的局面,往往是收支结构不合理的重要体现。引入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将收支结构和财务风险关联起来。引导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重视收入结构、经营费用构成及收益分配比重,通过分析压缩不必要的开支、理性调整股利分配比重,降低收不抵支的风险。
那么,如何评价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好坏呢?什么情况下的村集体资产经营才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呢?这需要建立一系列指标进行评价。设置反映村集?w经济运营、管理水平的一系列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对村集体经济的情况进行预警。目前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因此可借鉴公司财务管理中采用的财务风险预警理论、机制及方法,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正,提出反映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风险的一系列指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财务预警。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及风险分析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
1.承担的职能不同
众所周知,企业是属于自负盈亏的经营组织,因此收入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活动,支出主要用于经营活动。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即村委会成员承担着双重职能,一方面要从事农村集体资产的运营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担任行政职务。因此,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经营活动,但也有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或补助;支出部分用于经营性开支,部分用于行政管理及公益福利开支,但难以具体区分。
2.较少从事生产活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吸引了大批的港台投资者,租用集体经济物业办厂或租用集体组织土地自建厂房。由于这种以收取土地和物业租金为主的盈利模式成本低、风险小、收入稳定,受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极大青睐,从而导致该盈利模式得到广泛而迅速地扩张,兴办集体企业的积极性则大大降低。如在广东东莞,除凤岗镇雁田村、中堂镇潢涌村等个别村从事实业投资外,大部分村不持有存货(持有存货的村占15.71%,而持有百万存货的村仅占6.67%)。
3.实业投资少且决策难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大决策需要村民集体表决,对于村民来说,一方面担心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担心投资带来的经营效益被村委会成员侵吞,因此不倾向于实业投资和高风险高收益项目投资。这也是拥有实业投资的村占比极少的重要原因。对于村委会成员来说,由于4年换届一次,大部分实业投资短期内很难显现经济效益,且村委会成员的绩效工资却是根据在职期间的经营纯收入发放,故对他们来说,投资面临的风险远远超过由此带来的收益(获得连任及薪酬增加),同样倾向于保守经营。
4.公益福利支出及分红压力大
由于珠三角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较为发达,农村已由农业经济转为工业和商业经济,需要村里提供大量的教育、治安、环卫、社保、公共设施维护等公共服务。而这些公益福利费用大部分由村级负担,且逐年呈增长趋势,但政府补贴却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村民对分红的诉求往往是只增不减,且不论宏观经济环境如何。这两项支出每年占分配支出的比重超过95%,成为每年的刚性支出,给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和负担。
5.财务报表构成不同
上市公司或企业的报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农村集体经济报表则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分配表和公益费用决算表,即没有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村集体组织财务状况的报表;收益分配表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成果和股东分红、公益福利费用等收益分配情况的报表;公益费用决算表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公益福利支出明细情况的报表。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风险分析
1.债务清偿风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属于全体村民共同所有,资产的安全性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保值增值、降低偿债风险是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者是村委会,他们既没有丰富的资产管理理论知识,也没有职业经理人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债务风险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农村集体资产的主管部门来说,也高度关注债务风险。农村集体经济的债务风险过高,在很大程度上会动摇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影响农村地区的安定团结,带来较大的社会危害。
2.资产经营风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由少数几个村委会成员负责经营管理,而资产属于全体村民共同所有,经营过程的财务监管和经营费用控制的重要性就很明显。财务监管宽松,管理费用支出过大,特别是接待费的控制不严,可能会导致村委会成员在职消费,而费用却由全体村民负担,且不能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物业出租的依赖程度较高,物业管理和维护成本即租赁费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经营风险。
3.投资决策风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大投资决策大都由村民集体投票决策,由于各村民对项目投资的性质、内容、风险等并不完全了解,基于回避风险的考虑,往往会投反对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投资决策,丧失获得至少高于存款理财利息收入的机会。在经济环境好、物业出租压力小的年份,这种影响不甚明显。但当经济出现低迷、物业出租不易的情况下,就会给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带来较大的波动。
4.可持续发展风险
农村集体经济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好坏还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分红高低,且农村的治安、环卫、社保、公共设施维护等公共支出和股东分?t等公益福利性支出大部分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能够提供的财政补贴极其有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肩负着解决就业问题和负担公共服务费用的双重责任,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效果,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由于单一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不仅不能全面反映集体经济运营面临的风险,还可能会因为风险因素考虑不全面,忽视问题的核心,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在集体经济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选择上,要遵循系统性原则。指标的系统性强调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应全面考虑反映集体经济的债权债务风险、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公益福利费用的分配情况。
2.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目的是为集体经济的管理者提供管理与决策服务,因此指标体现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可操作性。选取的财务指标不仅符合财务风险预警的目的,更应有数据支持。该数据应当是便于收集和整理的,数据的获取具备准确且低成本的特点,否则建立的指标体系既无预警目的,也无法指导实际工作。
3.预测性原则
财务风险预警要求能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未来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因此指标的选择应当具有预测性,且能够比较快速直观地反映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一旦反映集体经济运营情况的财务指标出现恶化,则财务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示,提醒决策者关注并加以防范。
4.科学性原则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指标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根据原因进行指标设计,以便该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和全面地对财务状况做出科学的描述和合理的解释。
5.可比性原则
由于各村从事经营活动的内容有所不同,所处的经营环境千差万别,举债及分红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尽可能选择对各村具有意义的指标。
(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依据
1.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风险
由于村委会成员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者、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者,具有企业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特点,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选择时,要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债权债务、资产经营、投资决策、可持续发展等风险,反映集体资产整体运营水平,从而全面综合衡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各类风险,所选取的指标应与集体经济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一一对应。
2.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能力
村委会成员同时是最低一级行政机构事务的执行者,承担农村行政管理的具体事务,接受政府的拨款和补贴。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选择时,要体现反映村级组织行政管理的特点,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公益福利费用和股东分红的承担,即反映行政管理能力的高低。
鉴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属于典型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村企不分的格局,参照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指标的构建体系,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设置反映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从公益支出及分红情况反映村级组织行政管理职务的承担情况。其中偿债能力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清偿风险,营运能力反映资产经营风险,盈利能力反映投资决策风险,发展能力反映可持续发展风险。
(三)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分析
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风险预警的选取原则,指标的选择分析如下。具体指标计算如表1所示。
1.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反映农村集体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债务的保障程度,衡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清偿风险的高低。在指标选择上既考虑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也包括长期偿债能力的考核。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现金债务总额比。
由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持有存货,因此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选择上不考虑速动比率,只用流动比率。因为如果存货为零,则流动比率基本等于速动比率,意义不大。另一个指标则考虑反映现实的短期清偿能力,现金比率即年末货币资金加短期投资与年末流动负债总额的比值。该指标越大,企业的现实短期清偿能力越强。
长期偿债能力用资产负债率衡量,尽管企业财务中常用已获利息倍数、权益乘数等指标,但超过30%的村利息支出为零,则已获利息倍数的计算没有意义;而产权比率实质上也是资产负债率的体现,因此无需重复考虑。同时,由于集体经济组织并未编制现金流量表,因此不考虑现金流动负债率和现金负债总额比两个指标。
2.营运能力指标
营运能力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现有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营运能力主要体现为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总资产的周转效率,指标的选择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由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持有存货,因此在指标选择上不考虑存货周转率这一指标。同时,由于村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现行市价相差甚远,且存在大量固定资产未入账的情况,以固定资产的账面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并不准确,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周转情况,故将该指标剔除。最终选择的反映农村集体经济营运能力的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3.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取利润的能力,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源泉所在,是各项投资决策的综合体现。对于盈利能力,主要是从销售、资产和资本三个角度进行获利分析。常用的财务指标包括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
由于?r村集体经济报表与企业报表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数据获取的便利性原则,选取了经营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剔除非经营因素资本保值增值率,其中经营收益率类似于企业财务分析中的销售利润率。由于报表中并未体现集体经济的所得税费用信息,因此不区分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按经营纯收入计算。此外,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部分来源于政府补贴,因此在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的时候剔除了非经营因素的影响,即政府补贴。
4.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壮大经济实力的潜力,衡量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从增长速度上体现。常用的财务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和总资产增长率。
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力评价上主要选取了总收入增长率、纯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而没有考虑资本积累率。原因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承担社会管理服务功能存在政府补贴,导致资本积累可能是由于补贴带来的,实质上跟集体资产的经营关系不大,且政府补贴本身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具备客观性和可持续性。
5.公益支出及分红情况
在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中,公益福利性支出和股利分配情况是影响农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甚至资不抵债的最重要原因。由于东莞农村大部分的公益福利性费用由村级承担,政府补贴资金有限,且公益福利性费用往往具有“刚性”的特点,缩减开支难度相对较大,特别是跟教育、治安、环卫、社保和公共设施维护相关的支出。因此选取了公益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和股利分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两个指标来衡量收益分配的合理性。
最后,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报表不包含现金流量表,因此不设置现金流量相关财务指标,而增加一个反映农村集体经济规模的指标,即总资产的对数。利用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规模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分层分析。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警指标的优化
(一)财务预警指标优化的原因
上述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及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初步选取的16个财务指标用于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分析预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预警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过多,不利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降低预警模型的效率,影响预警的效果。二是多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即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往往会降低预警模型的预警精度。因此,需要对选取的16个指标进行优化。一方面简化预警难度,另一方面提高预警精度。
(二)财务预警指标优化的思路
对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优化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选取显著性指标和降低指标体系的维度。模型构建的思路主要有三种:一是构建多元线性判别模型,二是构建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三是利用神经网络原理构建模型。
1.多元线性判别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方法是首先将初选的16个指标进行K-S正态分布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进行T检验,选取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指标;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进行M-U非参数检验,选取通过非参数检验的指标。然后将选取的通过K-S检验且显著的指标和通过M-U非参数检验的指标进行多元判别分析,根据多元判别分析的结果构建Z-Score模型。
2.逻辑回归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方法是首先将初选的16个指标进行T检验,剔除不显著的指标;然后对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重要性、全面性和能对风险进行合理解释的原则剔除关联度较高的指标;对剔除后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指标,以提取的主成分指标作为构建逻辑回归模型的基础。
3.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方法是首先将初选的16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即标准化处理;然后通过因子旋转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最后用MATALAB工具箱中的训练函数训练网络模型,通过权值矩阵和阈值检验模型的精度和判别率。
由于不同模型构建的原理不同,其预测的精度也必然不同,因此可通过比较不同模型预测精度从而选择最优模型。至此,通过模型的构建即优化过程既解决了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显著性问题,同时也达到尽可能降低预警指标体系的维度、提高预警有效性的目的。
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3-0108-04
2005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金土地工程”以来,农村土地整理在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农村土地整理的实施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需要通过进一步创新来改进。
一、现行土地整理实施方式面临的三重矛盾
现行的土地整理实施方式是,项目的实施主体为县(市、区)国土资源局,项目的勘测、设计和预算编制等前期工作,是通过严格的公开比选程序产生有相关资质的单位来完成,项目工程施工也是通过严格的公开招投标产生有相关资质的单位承担,项目竣工后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对项目工程及其新增耕地进行验收。这种实施方式,无论从产权激励的角度来讲,还是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讲,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
1.从土地整理的对象来看,土地整理的需求主体与土地整理所在地的产权主体不一致。
土地整理的对象是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中有整理潜力的土地。土地整理项目主要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上进行,农村土地是土地整理项目的承载主体。从土地整理的结果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上开垦的耕地,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也就是说,从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地来看,农村土地整治净增的耕地,仍归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发包给村民,或由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质量被提高的耕地也归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因此,土地整理项目的产权主体是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这里,土地整理项目的承载主体与产权主体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土地整理的需求主体是政府,实施整理的经费来自于政府,土地整理任务的下达也是政府。保护耕地是政府的责任。为了保护耕地,中央实施了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指标挂钩”等项政策,政府进行土地整理的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这样,项目实施主体与项目承载主体(产权主体)是分离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利益有一致性,同时,也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结果来看,新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原有耕地的质量、改善了土地整理实施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的条件。在这一点上,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在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指标挂钩”框架下,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了更多的新增耕地指标和建设用地指标,从实质来看,保护耕地不是某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个体农民家庭的责任。因此,农民的需求与政府的需求相背离。例如,延伸的问题有:一是土地整理工程项目实施对所在地农民带来损失时,无法避免当地农民的阻挠。土地整理项目施工工期一般为6个月,若遇阴雨天,工期更短。从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情况看,土地平整任务较重的项目在计划施工工期内都难以完成。尤其是2004年以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收益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惜地意识增强,种田积极性提高。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农民不希望土地平整影响农业生产时机,因而有时产生了对土地整理的抵制情绪。二是村民普遍知道,土地整理是政府为民众办实事。但他们对项目建设标准期望值过高,期待土地整理能解决他们目前生产与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本身投资有限,施工单位只能按设计施工,不可能满足项目区所有农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民以施工没有达到标准为由对施工方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村民扰工、阻工现象。为此项目管理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协调,增大了项目投资,拉长了项目建设工期。
2.从土地整理的过程来看,土地整理项目具体
实施主体与土地整理所在地的产权主体不一致。
土地整理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是具有法人资质的公司。公司与土地整理项目承载主体是两个主体,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承揽土地整理项目的公司,主要目的是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工期要求完成工程施工,赚取利润。项目实施所地的居民,不仅希望得到项目设计所载明的新增耕地、原有土地质量的改善以及公共设施的改善,而且,也希望从土地整理项目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包括家庭劳务收入的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很明显,两者的利益是有巨大的区别。
但在现行实施方式下,无法避免土地整理具体实施单位出现以下行为:一是为了节约成本,多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当地劳动力,尽管这样做,可以增加当地居民从土地整理项目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包括家庭劳务收入的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在利益驱动下,施工单位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骗取政府资金等不当或者犯罪行为;三是不愿意多考虑当地的长远发展,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工程上突出外形的“美观”,对工程的功能考虑较少。
3.从土地整理中的土地权属调整看,不同权属主体协调困难,协调成本很大。
要实现土地整理目的,满足土地整理要求,必须对项目区内沟、渠、田、林、路、村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现行的土地所有权事实上是以组为基本单元,承包经营权是以户为基本单元的。一般说来,一个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会将上述两类界线全面打破。由于现行项目比较大,往往超过农村经济组织的地域,同时,由于农村现行的是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因此,土地整理必然要打破原有土地所有权界线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界线。《土地承包法》第九条规定:“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显然土地整理后的权属调整在贯彻《土地承包法》时遇到众多矛盾。
这些矛盾使得土地整理项目施工过程必然是困难重重;竣工验收后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和重划存在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延误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进度,耽误了农时,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在这种背景下,不同权属主体协调困难,协调成本很大。
二、土地整理实施方式创新的基本设想与优势分析
1.土地整理实施方式创新的基本设想
一是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户多户联合体为项目实施主体。在国土资源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主体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户多户联合,结合本地资源实际,民主决策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方案,自主 实施或者招标引入投资者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理项目。
二是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土地市场平衡、保护农民权益等因素,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的市场交易机制。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户多户联合体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的初始供应者。各级政府或或者其他项目业主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的需求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在共同的交易平台进行公平交易。
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户多户联合体通过交易获得的收益,由其内部按照民主决策机制,自主实施分配。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户多户联合体利用外源,按照市场化原则,分割相应的收益或者支付劳务费、资源占用(使用)费、管理费等。
四是国土资源部门等部门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立项、实施等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办法。国土资源部门和乡镇政府负责指导土地整理工作,国土资源对土地整理的技术标准、指标平衡等方面进行协调。
五是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可设立隶属于本级的土地综合整治中心(公司),承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户联合体无法自行实施的、需要动用大型机械的或者较为复杂的局部工程。承包费用由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户多户联合体与该中心(公司)遵循市场原则协商。属于中心(公司)的资金,一律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接受审计,结余资金滚动纳入后续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户多户联合体更多实行服务外包。
2.新的实施方式的产权激励优势
新的实施方式,能够实现“三大主体”的重合,将利益冲突,转化为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户多户联合体的一次易。
一是土地整理的实施主体与受益主体完全重合。受益(这里的受益,既包括土地整理项目本身对产权主体的受益,也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得到的就业机会、劳务收入、劳动技能的提高等)主体这是项目承载主体,也是产权主体。这种制度安排具有最大的激励效果。土地整理的后期管理问题也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因为土地整理的实施者会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进行,后期的问题就在土地利用中得到解决。
二是解决了土地整理资金投入定额标准问题。在新的实施方式下,土地整理的实施者与政府之间是一种竞价过程: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的初始供应者来讲,它会将资金投入推进到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的需求者也把出价等于其机会成本的水平上。竞价的过程,就是市场机制解决长期困扰政府的投资定额问题。
三是土地权属由村民内部调整。在一定社区范围内,村民对权属调整很敏感,对土地整理后受益预期也比较准确,同时,村民内部一般有很好的利益调整机制,要优于外部强行调整的机制。因此,土地整理内部的权属调整机制优于外部的权属调整机制。原有实施方式无法实现这一点。
三、土地整理实施方式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衔接
1.统筹安排使用土地整理项目和新农村建设中各种涉地、涉农资金。
政府各级财政的支农资金近年来不断增加,但由于涉及的部门及农业项目多,资金投入分散,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在村庄整治,基础设施等方面内容是重合的,因此,应将资金统筹安排使用。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把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小水利、以工代赈、农村扶贫、退耕还林、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涉地、涉农资金打捆起来,综合安排,集中使用。将各种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土地整理项目不仅是单纯的土地整理和新居建设,内涵已有所扩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村庄整治作为新实施方式下土地整理项目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主要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为指导,但由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农业发展建设缺乏通盘考虑,无法确定中心村、自然村的选址、布局、规模、数量等指标,使得村庄整治难度加大,难以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因此,新的土地实施方式应与新农村结合起来,将村庄整治作为土地整理项目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制定标准,以农民集体组织或农户多户联合体为主体,以改善他们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为主要目标,实现村容整洁。
二是在新模式下应将土地整理与扶贫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贫困的农村土地由于经济的限制,在新模式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户多户联合体很难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积极性也不高。故新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乡镇政府要特别注意项目在贫困地区的宣传带动工作,通过积极的宣传,让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多户联合体充分认识到土地整理的积极效益,提高自主整治的积极性;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如补贴、税收优惠以及金融信贷等相关的优惠政策来促进和支持贫困地区的土地整理。
三是在新居建设过程中,还应构建相关的配套公共服务体系,如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体育中心、医疗站、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站等等,使得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都得到改善,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
2.新方式在收益分享中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体现在土地整理上就是农民要真正地得到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利益。新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方式在收益分配与成本分摊上,应以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多户联合体的利益为前提,以市场原则、民主方式来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配,让农户真正直接获得土地整理项目的收益;在土地整理后的权属调整中,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命令来实现土地的规模集中,已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这样,一部分农民就可通过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增加收益,而另一部分农民则可摆脱土地的束缚,流转到城市务工而实现增收。
参考文献:
[1]黄坚金,陈志刚,钟太洋.土地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杨庆缓,周宝同,涂建军,田永中,周滔.西南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及模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4]汤小俊,阎炎.延长生命线――土地整理事业十年回眸[J].中国土地,2008(08):8-11.
[5]刘新怀,赵催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3):11-13.
[6]刘兆顺,杨德明,王冬艳,王锡魁.我国耕地异地占补平衡的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05):386-389.
[7]李永红等.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况、内涵及实践[J].科技与产业,2010(03):108-122.
[8]杨攀,杜志红.农民集约使用土地的主体权利完善一以农民的社会权为出发点[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篇4
促进政务公开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为进一步提高全区政务公开工作水平。决定在全区大力实施政务公开规范化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
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化建设是推动政府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重要途径。促进政务公开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重要任务。各级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政务公开规范化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将政务公开规范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各单位政务公开要做到有公开制度、有专职人员、有预算工作经费、有多样的公开形式、有统一的公开内容。同时,要统一办事处(镇)政务服务中心、村级服务中心建设的规范。原则上办事处(镇)政务中心必需实行大厅式集中办公,确实因条件不成熟无法建设大厅式政务中心的办事处(镇)可以建成整合式的政务中心。要保证村级服务中心基础的办公用房和条件,安排专人负责,为基层群众查询信息和代办事情提供服务。
二、明确工作职责
区总工会负责指导全区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规范化建设,区政务公开办负责指导全区各级各单位政务公开规范化建设。区民政局负责指导全区村(居)务公开规范化建设,区财政局负责指导村级财务公开工作,区直各单位负责落实本单位政务公开或办事公开规范化建设,并负责指导本系统、本行业政务公开或办事公开规范化建设。
三、统一公开规范
一)统一公开的重点
1政务公开的重点。管理区及区直单位要重点公开:
⑴外地本单位的机构设置、领导分工、工作职责、办事顺序、办公地址、联系方式、投诉电话以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
⑵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⑸财政预算、决算演讲;
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规范;
⑺政府集中推销项目的目录、规范及实施情况;
⑻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顺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资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⑼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⑽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证、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⑾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⑿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平安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⒀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
⒁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⒂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弥补、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⒃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⒄干部选拔任用情况;
⒅政府重大决策及其工作进展情况。
各办事处(镇)要重点公开:
⑴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
⑵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情况;
⑷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弥补、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⑸乡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
⑹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⑺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
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等。
2办事公开的重点。各公共企事业单位要重点公开:
⑴部门的职责权限、服务范围及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⑵办事依据、办事时限、办事流程、办事结果;
⑶工作规范、行为准则、服务规范、服务许诺、违诺责任及处理办法;
⑷收费和处罚的依据、项目、规范及缴费办法;
便民服务电话、监督部门电话;⑸对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违法的处置规定。
⑹与服务对象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
如公共政策的出台、价格制定和调整等;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
⑻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需公开的其他事项。
3村(居)务公开的重点:
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村(居)民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及年度工作目标执行情况;
⑵年度财务计划及其各项收入和支出;
⑶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债权债务;
⑷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经营情况、土地等生产资料和各业生产经营承包方案及其承包费的收缴情况;
建设承包方案及其实施情况;⑸兴办集体经济项目和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经费筹集、招标投标。
⑹村(居)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补贴规范及数额、村民义务工及农田水利建设用地情况等;
⑺救灾救济、扶贫资金、支农补贴、移民安排款物的发放情况;
⑻征用土地及其弥补费、安排补助费的收支情况;
⑼公益福利方面的情况;
⑽宅基地的申报、批准和使用情况;
⑾村(居)民户籍关系变卦情况;
⑿落实计划生育规定的方案;
⒀村(居)委会换届选举或村(居)委会组成人员依法调整后的村(居)委会财务和有关工作交接情况;
⒁涉及村(居)收费项目、依据、规范以及收缴情况;
⒂涉及村(居)民切身利益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⒃征兵、聘用管理人员等村(居)民普遍关心并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
4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公开的重点:
⑴工作职责、分管领导、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工作时间、投诉电话;
⑵办事服务事项、料理顺序、需提交的全部资料、收费依据、料理时限等。
5村级服务中心公开的重点:
⑴工作职责、分管领导、工作人员、联系和咨询电话;
⑵代办服务事项、需提交的资料、否收费、料理时限等。
二)统一公开的形式
方便群众查询。一是网站。管理区及各办事处(镇)都要在西洞庭政府网站政务公开专栏公开信息,管理区及各办事处(镇)政府信息必需通过网站、工作简报、电视台、公开栏(墙、橱窗)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便于群众知晓的方式进行公开。并及时更新和空虚栏目内容。二是工作简报。管理区办公室要定期编发政府工作简报,每年工作简报编发必需在6期以上。三是公开栏(墙、橱窗)各级各单位对公开栏要进行统一规范,对公开内容要予以规范和整合。各单位公开栏(墙、橱窗)必需设置在醒目位置,公开栏面积必需达到12平方米以上,必需有6个以上的版块,版面内容要求有单位领导分工、全年工作计划、内部科(股)室职能职责、季度财务收支、中心工作开展情况、其他应公开的相关政府信息等。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在办公楼大厅、办事窗口大厅设置电子显示屏、触摸屏。
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内向社会公布;对一般事项,三)统一公开的时限。对法律法规规定有时限要求的政府信息。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对行政权力运行和公共服务的相关信息要临时向社会公开并及时更新;对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随时向社会公布。
篇5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统计 重要性 存在问题 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11-02
农村经济统计简称“农经统计”,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一项研究农村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要求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现实农村经济情况的数据,并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来反映这些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以及相互的依存关系,以揭示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工作。为党和政府制定农村经济政策,为各级领导研究农村经济问题,指导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检验、监督各部门贯彻执行农村经济政策情况,提供重要依据。因此,认真做好农经统计,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宁洱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所辖9个乡(镇),85个村民委员会,1178个村民小组,4.1264万户农户,农业人口15.8419万人,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58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26元,2013年全县有耕地面积33.8675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7.4317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我站共有农经统计人员14名,担负着全县的农经工作。农经工作主要突出了农民负担监管、土地承包及流转、村级财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四大管理”职能,农经统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涉及农村经济情况以及农经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宁洱县的农经统计工作在2009年以前施行手工汇总,需要县、乡、村三级逐级汇总上报。各级要汇总1000多个指标、几十万个数据,工作量庞大,任务繁重,且容易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手段也逐步提高,自2009年开始施行电脑软件汇总,统计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统计工作开展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利益的驱动,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数据本身的属性,从客观上为纂改统计数据提供了可乘之机。历来统计数据是反映政绩的重要方面,并且统计数据不同于会计数据,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即便有《统计法》,也由于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严格执法也无从谈起。这就造成了一些领导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从统计数据上做文章,计划目标越订越高,统计数据越来越偏离实际状况,有的地方农村乡村企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上级订的目标、下级编报完成的。
2.现行农村经济统计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结构多样化,经济运行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现行农村经济统计制度不够完善,使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无法适应。从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方案看,在经营方式上划分为村组集体经营、乡村企业、农民家庭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而目前有些农村又出现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三资企业,联合经营等新的经济成份;在产业上,农民除了在居住地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外,还跨区域从事经营,或异地承包或以雇员的身份从事生产服务活动,生产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从收益分配关系看,以前农村只有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关系。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村表现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农民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系;农民与集体组织、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农民与集体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关系;集体与国家、及所属企业和农户的关系,集体与外部单位和个人等的多种分配关系,这使农经统计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及时进行统计制度改革,统计方法改进,统计指标调整,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新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
3.统计人员少,部分统计人员业务不熟,整体素质不高,工作难尽力,质量难保障
2013年底,宁洱县农经部门实有农经人员42人(编制为58人),其中县级农经人员14人,6镇3乡农经人员28人,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同心镇、德化镇现无农经人员,同时农经人员管理和归属不明,宁洱县乡(镇)农经站归属于农业服务中心,不利于上下业务联系。统计人员业务不熟,在不了解情况,不懂业务时,必然统计办法简单、潦草,要么照搬照套,要么胡编乱造,结果是错了改,改了错,既不符合实情又不符合逻辑,他们认为,只要领导签章认可,就交差了事,造成统计数据与实际不符。数据质量难于保障。
4.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商品观念淡薄,思想封闭,政治文化素质不高,造成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难于开展, 所统计数据准确性不高,表现为农民参政意识较弱,家庭记账责任感不强,及记账不及时,不准确等原因,同时有的保守农民不愿公开自己的真实经济状况,怕露富,也造成统计数据随意性大,此外,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各家各户对经济指标理解程度不一致,统计出来的数据内容也就不同,失去可比性。
三、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统计数据质量,不利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以自己据几十年的工作实践,认为现阶段应重点采取以下对策。
2009年农业部出台《农村经营管理情况统计报表制度》,将农经统计年报报送方式改为网络在线报送,并对农经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了现行的农经统计报表体系,主要涉及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情况、农经机构队伍情况等方面相关内容。修改后的报表制度充实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资源条件和运行情况的统计;细化了农户家庭经营,尤其是土地流转、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情况的统计;突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统计;将原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表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统计表,报表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作为附报统计;增加了反映经管工作开展情况和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情况的统计。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领导对农经统计工作的思想意识,保持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作风
加强领导对农经统计工作的思想意识,认清数据不实的危害,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实地核查上报指标的质量,挤出水分,防止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多做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实事,各级领导还必须做“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的表率,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要求,也是党的政治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要求,只有领导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统计数据才能真实可靠。
2. 完善统计方法,科学统计
农经统计报表制度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农村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已经进行了大范围指标体系的调整,但仍存在不断完善的问题。农经统计的对象是农村的千家万户,集体组织和企业单位,统计资料的取得相当困难,统计调查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修订调整,使统计数据更加真实,更符合实际。特别是家庭经营部分在农村经济指标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科学地统计家庭经营部分的经济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首先要科学地等距抽样。再次,对家庭记账户进行培训,准确的进行统计。对家庭记账户进行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学习统计知识,正确理解农村经济统计各项指标的含义,准确统计。另一方面,要向他们宣传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农户的参政意识,让农民认真负责地及时记录,为农村经济统计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统计资料。
3.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统计工作
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项工作必须引起领导重视和支持,才能得到充足的经费,健康的发展。农经统计工作也不例外,农经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方便,就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完整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恰恰也是各级领导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这样领导才不会导致决策失误。才能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经济。因此,农经部门要认真深入地进行统计分析,主动及时地向各级领导报送分析报告,反应问题,取得他们对农经统计的重视和支持。
4. 实行统一管理、层层负责、一级管一级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上一级统计部门有对下一级上报的数据提出复核的权力。因此,各级农经部门需充分运用这一权力,层层包干,层层负责,上一级要管好下一级,避免填报数据的随意性,调查方法的随意性、统计人员安排的随意性,确保农经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5.加强农经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素质
农经统计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农经统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搞好农经统计工作,必须加强农经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素质。
5.1 要有法制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是搞好农经统计工作的法律保证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农经统计人员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反对弄虚作假和浮夸作风,制止和纠正统计违法行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5.2 要有求实精神
农经统计人员,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敢于坚持原则,对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统计的客观性,真实性,排除各种利益主体的干扰。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尤为重要。
5.3 要加强学习
一方面,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农经统计人员思想觉悟,增强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农经统计人员要钻研业务,精通农经统计知识,认真学习农村经济统计业务知识,掌握统计方法,熟悉报表指标体系,弄清各项指标的统计范围,数据取得的方法及有关指标之间的平衡关系,逻辑关系。
5.4要有竞争意识
随着社会竞争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经统计人员要具有竞争意识。科学、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农村的基本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依据,落实政策。这就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加快统计工作的法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
所谓法制,是以一套完整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来立国、并以这样的法律制定和体系来治国。即依法立国、依法治国。农村经济统计的法制建设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得以健全、完善。依法统计才能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对于违法的行为,执法人员要严厉惩处,决不能随意性的处理。对违法行为要敢于“曝光”,绝不能心慈手软。加强执法监督、接受上级、群众监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数据真实性、客观性。保障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尽一点微薄之力。
7 .改善条件,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的待遇,稳定农经统计队伍
稳定农经统计队伍的关键是提高对他们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农经统计工作比一些部门辛苦多了,但他们的待遇无论是工资还是住房都很差。这就使一些高素质人员外流、造成农经统计人员素质偏低。没有形成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的好氛围,宁洱县农经部门的编制为 58 人,实有 42 人,中职只有8 人,占总人数的19.05%,(因中职取得必须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并通过)造成人员大大外流。使整个农经统计工作发展不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8. 理顺管理体制,确保农经职能履行,促进农经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2011年底,宁洱县乡(镇)机构改革,宁洱县乡(镇)农经站归属于农业服务中心,造成人员不专,农经管理执行力不强。应按照“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保障有力、监督到位”的要求明确职责,设置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专人理事,有经费办事”。使宁洱县的农经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更加完善,从而促进农经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存玲.青海省农经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海统计,2009(9)
[2] 张强.农经统计报表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3)
[3] 胡美华.浅议提高农村经济统计质量的途径[J].农村财务会计,2009.(3)
篇6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待遇;公平;歧视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29-02
1 进城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
1.1 就业机会歧视
目前,对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歧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直接对农民工城市就业进行行政总量控制、职业和工种限制。如政府允许和限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和职业清单。在这种职业保留和劳动用工限定的制度下,农民工大多只能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从事城市劳动力不愿从事的脏、累、差等行业的工作。(2)对农民工城市就业的歧视性收费。农民工离开农村时要交费办理身份证、未婚证、计生证、毕业证、待业证等,还要交计划生育季度妇检保证金、公粮水费和三提五统保证金。此外他们在城市还要交费办理暂住证、健康证等。这些歧视性收费提升了农民工的就业门槛。(3)对城市居民就业和再就业的特殊优惠政策与措施,造成了竞争环境的行政干预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就业,是一种变相的和更为隐蔽的保护本地居民就业排斥外来劳动力的间接性雇佣歧视。
1.2 就业收入歧视
所谓就业收入歧视,是指有相同生产能力的劳动者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对农民工的就业收入歧视主要体现在使农民工被迫接受低工资和同工不同酬。在调研中发现,接近半数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大大高于平均的劳动时间,而他们的收入却大大低于平均收入,被调查对象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数占到了七成以上。这造成了劳动与收入的极大不对等。
1.3 就业权益歧视
由于农民工身份归属的悬置,同样情况下其权益更易受到侵害,如拖欠克扣工资、工时过长、劳动条件差、基本人权问题受到损害等。调研中发现,在许多企业,对农民工并不是按月支付工资,而是每月只发少量的生活费,全额按季度或者年末结算,企业常以这样的方式拖欠农民工工资。调研数据显示,只有三成被调查者中没有出现曾被拖欠过工资的情况,这是对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破坏。对农民工就业权益损害和歧视的最直接后果和体现,是农民工城市贫困和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冲突激化。课题组对农民工进城――工作――受害――犯罪的过程相关调研发现,城市居高不下的农民工犯罪更多的是一种“收入自救式犯罪”。
1.4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歧视
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城市福利制度是按城镇正规就业模式设计的,由于农民工多数在城市中非正规部门就业,农民工长期被排斥在城镇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之外。农民工没有工作可干,不能被计入失业范围,没有权利找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帮助,也难于享受劳动管理部门提供的支持和服务;农民工无权享有城市住房改革中的任何优惠政策,即使购买商品房。也很难有市民一样的银行按揭贷款待遇。
尽管社会保险已逐步开始吸收这一群体,可是参保数量却仅占极小的比例。农民工在经营活动、年龄、地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不考虑这一群体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特殊需求,仅仅是简单地将他们吸纳到原有体系中,使得许多相关规定并不适用。所以从形式上看,目前农民工虽获得了参加保险的支持,实际上却由于缺少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而在操作上存在许多难点。
2 当前农民工就业待遇不公的原因分析
2.1 歧视的直接根源:由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派生出的户籍制
我国是在资本稀缺的发展阶段上推动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政府为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投资成本,首先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垄断农产品的定价、收购、运输和分配,以低价获得基本农产品,并以低价分配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和城市职工,这样政府将压低重工业发展成本的负担转嫁给了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另外,由于重工业资本密集程度高,劳动吸纳能力较弱,为了保障城市居民充分就业,户籍制应运而生,通过户籍制限制农民的居住地和务农身份,有效地将农村人口控制在城市体制之外,从而相应地建立起城市福利体制。除了住房、医疗、教育、托幼、养老等一系列排他利之外,以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为目标的排他性劳动就业制度是这种福利体制的核心。
2.2 歧视的制度基础:户籍制度改革与经济社会配套政策衔接不顺
歧视的制度安排框架中,户籍制度的形成、强化、松动和改革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制度变迁,在变迁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路径依赖,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互相影响、共同变化,使得户籍制度不仅被赋予了权利和经济的内涵,而且直接演变为一种区别对待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符号,在此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与之紧密相连的就业规定、社会管理与福利等政策成为对农民工身份歧视的具体制度安排。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义务教育、职业培训,还有农村土地承包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与户籍改革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偏向性使得农民工就业待遇歧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3 歧视的消除障碍:法律、司法以及行政救济的无力
我国《劳动法》第12条平等就业条款只是反对基于“民族、种族、性别和”的就业歧视,但并未规定基于“社会出身”的歧视,对农民工的就业待遇歧视并未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另外,根据我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及《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并不包括就业歧视。同时,现有民事法律也没有对就业歧视作出具体规定,受害人无法依法提讼,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此外,受歧视农民工还无法获得充分的行政救济。《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了9项具体的劳动保障监察事项,但没有将就业歧视明确规定为劳动保障监察事项之一,加上我国没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有关就业歧视的规定分散在各种法律法规中,就业歧视现象并没有得到各地劳动监察部门的应有重视。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少、力量弱与劳动监察面广、任务重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就业权益的维护尤其困难。
3 提升农民工就业待遇公平度的对策建议
3.1 清除制度障碍
针对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过渡性,国家在解决农民工问题时应当有近、中、长期对应之策。在近期,各级政府要认真清理歧视农民工的政策法规;尊重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解决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应着眼于长期的就业能力补偿,而不是制度性
保护,使他们接受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正常成本。同时,政府部门使用农民工要率先垂范。在中长期。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反歧视立法,建立反歧视专业机构处理歧视问题。
3.2 增强法律援助
首先,要尽可能将反农民工就业歧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我国没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促进平等就业的法律。已有的法律规范,对什么是就业歧视,由谁来认定就业歧视,受就业歧视侵害的人如何获得救济,实施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应该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都未规定。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以保障基本人权。
其次,要规范城市雇主的行为。规定雇主在雇佣农民工时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在不能及时得到工资时。农民工应得到补偿,为继续做好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各地劳动保障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监察,对侵害农民工权益问题突出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实行重点监察;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政策调整,要在政策出台前后广泛做好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
3.3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平台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加快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开放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二是在就业培训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职业技能和法规政策培训;农民工可以同等条件参加本市职工技术晋级考试,合格发给技术等级证书。农民工通过自学达到合格以后,在学费报销、晋级、奖励等方面应和本市职工享受同样待遇。
三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中的一部分是未来的流动人口,让流动民工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在提高未来流动人口的素质。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大趋势。
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优先解决最紧迫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障。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保险续保、城乡接轨、部分统筹金可以随个人账户转移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应纳人大病救助体系和城市生活最低保障体系。
3.4 营造平等对待农民工的社会环境
篇7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妇女儿童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过去五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我市妇女儿童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妇女参与度不断扩大。全市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日益广泛,女性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1.2%,各级党政部门和地方各级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实施,社会化维权网络基本形成,有关妇女儿童的社会保障更趋完善,社会对妇女儿童发展更加关注。三是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市已基本普及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5年基础教育,妇女职业技术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儿童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99.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48‰和10.33/10万,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82和3.07个百分点。应该说,我市妇女儿童发展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市妇女儿童发展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妇女整体素质和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增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家庭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实现妇女儿童全面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妇女儿童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自然包括妇女儿童的全面发展。两性的平等和谐发展,儿童的健康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的原则,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公平均衡发展。
2.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是我市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身包含着妇女儿童的发展,没有占人口三分之二的妇女儿童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市的全面小康。另一方面,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不仅是我市增强“三力”,加快实现率先崛起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3.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是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人才强市的重要途径。妇女承担着人类再生产的重要社会责任,同时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终身教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未来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因此,妇女的整体素质如何,儿童能否健康成长,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关系到湖州的长远发展。
总之,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各级、各部门必须从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切实把妇女儿童发展的各项工作抓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努力推进我市“十一五”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
抓好妇女儿童工作,就是抓科学发展观落实,就是抓和谐社会建设,就是抓执政为民和依法行政。当前,我市正处在增强“三力”,加快实现率先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十一五”妇女儿童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以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综合素质和保障合法权益为重点,突出重点领域,着力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努力推动我市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妇女儿童综合素质。在激励妇女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时,促进妇女自身发展进步;在注重培养儿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现代化事业接班人。二是坚持男女平等发展和儿童优先发展。要以建立健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机制为重点,切实保证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三是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儿童事业的协调发展,关注弱势群体妇女儿童的共同发展。
根据我市实际,“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突出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保障妇女参政权。政治权利是妇女各项权利中最高层次的权利。今明两年正值市、县(区)、乡镇换届,各级组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十一五”妇女发展规划》的要求,重点关注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争取“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在‘十五’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制定引导和推动女干部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管理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支持、鼓励妇女参政议政的良好氛围,保障妇女平等进入权力机构和决策层面,努力提高妇女参政水平。抓好女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有关培养、选拔工作,加大发展女党员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女性党员比例。积极鼓励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特别要充分发挥妇女在村(居)民主自治中的作用。
2.切实保障妇女经济权。经济权是确保妇女人格独立和自身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重点保障妇女对各种经济资源的平等占有权,特别要保障农村妇女享有平等的土地经营承包、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社员股份量化等权利。加强对城镇妇女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妇女的就业能力。依法保障妇女平等的就业机会,坚决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为广大妇女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扩大就业领域,关心女大学生就业,鼓励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努力保持“女性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0%以上”。加强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特别要加强非公企业落实“四期”特殊保护,保障女职工享有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权利,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
3.切实加强妇女儿童教育。在加强妇女教育上,一要让更多的妇女平等接受高层次教育,增加妇女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二要通过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扩大妇女终身教育渠道,逐步建立妇女终身教育体系。特别要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抓好农村妇女的技能培训,提高她们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加强儿童教育上,一要以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二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妇女儿童整体素质。
4.切实做好卫生保健工作。把妇幼保健工作纳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完善农村和社区基层服务网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和队伍建设,抓好孕产妇和婴幼儿保健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婚检率,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抓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做好妇科病和儿童高发病预防查治工作,努力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5.切实健全权益保护机制。要把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纳入“平安湖州”和“法治湖州”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广泛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各级政府出台改革发展重要政策时,要重视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要将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纳入“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维权意识,增强妇女儿童自身维权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化维权网络,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建立妇女儿童反家庭暴力庇护所,为受害妇女提供紧急庇护、矛盾调适、心理疏导等服务。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关注特殊家庭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切实维护儿童合法权益。
6.切实营造全面发展环境。结合“四城联创”和新农村建设,既要为妇女儿童创造舒适、安全、清洁、绿色的人居环境,又要尽可能地配套建设妇女儿童文化、体育和活动场所和相关公共设施。在加强文化大市建设中,要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为妇女儿童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有利于妇女儿童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了把这些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要把妇女儿童工作作为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着力抓好一批实事项目。为此,市里初步排出了“十一五”时期要实施的9项实事项目,其中妇女项目6项,包括巾帼科技致富项目、新型女农民培训项目、全面实施生育保险项目、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项目、妇女生殖健康项目、农村计生科技致富项目。儿童项目3项,包括青春期健康教育项目、“春蕾结对”助学阅读项目、0至3岁阳光宝宝早期教育项目。应该说,这些实事项目基本涵盖了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主要方面,对解决当前我市妇女儿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这些实事项目,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强化措施,抓紧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尽快落实下去。当然,为妇女儿童办的实事绝不仅仅是9项,我市新农村建设“1381行动计划”中的大多数项目,都是事关妇女儿童发展的实事项目。因此,只有把性别平等意识和儿童优先思想体现到公共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政策对妇女儿童的特殊影响,我们的妇女儿童工作才能扎扎实实地抓好。
三、加强领导,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合力,
妇女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关系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是政府应当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部门要明确责任主体,进一步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和儿童优先的重要理念,切实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完成“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各项工作目标。
1.工作部署要“到位”。妇女儿童发展状况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已纳入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已作为专项规划,将由市政府颁布实施。因此,我们一定要抓好“十一五”妇女儿童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各县区要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不仅要在总体规划中明确妇女儿童发展目标,还要体现到有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纳入到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之中,切实做到妇女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评、同步发展。
篇8
第一条本行政区域内户口所在地为城镇行政区域且居住满两年,不拥有承包土地,不参加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居民(即城市居民),适用本细则。
第二条城市低保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城市居民,主要以货币补助形式,保障其达到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城市低保实行以货币差额救助为主,辅之以政策扶持、社会互助等配套措施。
第四条城市低保以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为原则,实行属地管理,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
第二章城市低保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城市低保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区政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保的管理工作。
(一)区民政局负责本区行政区域内城市低保的管理和审批工作。区民政局下设的城乡低保与社会救济办公室具体承担:
1、负责本区内城市低保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工作;
2、起草制定本区城市低保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编制本区城市低保年度资金需求计划,负责提出本区城市低保资金的分配方案,并对城市低保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4、负责在本区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城市低保标准;
5、负责本区城市低保的审批工作;
6、按照“动态管理”的要求,对辖区低保对象定期进行复核和调整工作;
7、建立明查暗访制度,对本区城市低保对象的年度入户率不低于30%;
8、指导、监督和检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城市低保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9、组织开展对本区城市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负责对本区城市低保工作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工作;
10、受理本区有关城市低保的咨询和投诉工作;负责本区城市低保的行政复议工作;处理或移交处理城市低保工作中的违法违纪单位和工作人员;查处弄虚作假骗取城市低保待遇的行为;
11、协同相关部门制定与城市低保有关的优惠政策,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2、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并向上级反映城市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3、组织发放城市低保金领取凭证及款物;
14、负责本区城市低保的统计汇总、定期上报和公布本区城市低保工作情况;
15、指导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城市低保的档案管理、信息录入和低保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工作。
(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负责本辖区内城市低保的申请受理、审核和日常管理工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成立城市低保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主任)、主管民政的副镇长(副主任)任正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配备专职责任人员,持证上岗。办公室具体承担辖区城市低保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辖区城市低保待遇家庭的申请、资格审查和上报工作;
2、按照上级政府及业务部门制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安排,组织落实城市低保有关工作;
3、组织各社区居委会做好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及群众代表等组成的城市低保评议工作;
4、按照“动态管理”的要求对辖区低保对象定期进行复核和调整工作;
5、建立明查暗访制度,安排辖区低保对象定期进行家庭情况报告工作。对辖区在册城市低保对象的年度入户率达到100%;
6、组织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配合就业服务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城市低保对象提供就业或技能培训等工作;
7、为辖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低保政策咨询服务,接待来信来访,调查处理骗取、冒领城市低保款物等违法违纪事件;
8、负责本辖区城市低保工作的档案管理、信息录入和计算机网络管理;
(三)社区居委会协助街道办事处对本社区城市低保对象开展民主评议工作。
(四)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低保有关工作:
1、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城市低保资金与工作经费;
2、人力资源部门应当优先推荐、介绍城市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人员就业;
3、工商地税部门对自谋职业的保障对象应当优先发放营业执照,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4、公用事业、电力等部门应当对保障对象的家庭基本用水、用电、燃煤(燃气)等予以优惠;
5、房管部门应当适当减免保障对象家庭租住用房的房租;
6、教育部门应适当减免保障对象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费用;
7、卫生部门要指定定点医院对低保对象在检查费、门诊治疗费、处置费、住院费等方面给予减免;
8、审计部门应做好低保资金的审计监督检查工作。
同时要动员社会各界开展社会互助、经常化捐助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城市困难群众的氛围。
第三章城市低保待遇的申请和审批程序
第六条城市低保待遇按照个人申请,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低保经办机构入户核实、组织社区民主评议、初审与张榜公布,区民政局抽查、审批与张榜公布的程序办理。
为及时办理上级业务部门和区委、区政府交办的特殊事项,由民政局指派专人负责,按照个人申请、入户核实、民政局审批并张榜公示的程序办理。
(一)个人申请。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市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批表》,并根据家庭成员具体情况相应提供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
2、居民身份证;
3、下岗证、离退休证、残疾证、学生证(入学通知书)、结婚证、离婚证(离婚判决书);
4、就业状况证明、养老保险证明、失业保障证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证明;
5、按有关政策领取一次性补助费的数额及用途证明;
6、有关裁决、判决材料等;
7、符合就业条件而未就业人员,需先到有关部门进行求职登记,并提供这些部门出具的求职登记证明,否则不予受理申请。
(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入户核实、组织社区民主评议、初审与张榜公布。街道办事处受理城市低保申请后,指定专职人员,在20个工作日内会同社区城市低保评议小组成员通过入户调查、走访、信函索证等方式,共同完成对申请人家庭情况的核实工作,填写《市区城市低保入户核查表》,经社区低保评议小组民主评议后,由办事处提出初审意见,并将申请人家庭成员及住址等情况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张榜公布,无异议的由街道办事处将相关材料报区民政局审批,不符合条件的要告知本人理由。
1、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入户调查应存录原始资料,由两人以上同行,并详细真实记录低保申请人家庭生活及收入等情况,以备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民政局审核、审批时查验。
2、社区居委会民主评议应规范、简便,讲求实效。民主评议参加人员应为社区低保专管员、社区居委会成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低保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党员代表及驻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总人数不得少于7人,并定期轮换。评议时应充分了解低保申请家庭的情况,必要时可向低保申请人或其人询问,民主评议应采取无记名的方式使与会人员充分表达意见,并当场公布评议结果。评议结束无论同意与否,都应上报镇办。
(三)区民政局抽查、审批与张榜公布。区民政局在接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申请材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人家庭的入户抽查(抽查率不低于30%)和审批工作,并将拟享受人家庭成员、住址、拟享受金额等情况返回镇办张榜公示,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本人并说明理由,对有异议的返回镇办重新进行核实。
第七条申请及审核过程殊情况的处理
(一)家庭成员的确定办法:同一户口簿的家庭成员,按同一家庭进行计算(子女已婚,且未共同生活,但因住房问题暂无法分户的除外)。
(二)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户口未在同一户口薄上的城市居民申请城市低保时,要先将户口迁移到一起;因特殊原因无法将户口迁移到一起的,由户主在其户籍所在地提出申请,其它家庭成员要分别提供各自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未纳入我市低保的证明,跨镇办的由镇办民政办出具,跨县区的由县区民政局出具未纳入城市低保证明。
(三)在本区内,申请人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分离,原则上向户籍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由现居住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并将有关证明材料提供给申请人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分离且在居住地居住超过12个月的,可以根据户籍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证明材料,按规定向居住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按程序报批。
(四)无行为能力的居民申请低保待遇时,由社区居委会或企业工会工作人员协助办理申请手续。
(五)在敬老院、精神病院集中供养或治疗的民政对象,由供养或治疗单位向区民政局提出申请,由区民政局对符合条件的人员集中办理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相关手续,并纳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
(六)原为本地非农户口,现为国家计划内招生的大中专学生视为家庭抚养人员。
第四章保障标准的确定与调整
第八条我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与调整按照市政府的决定执行。
第九条在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时,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为城市低保家庭发放临时性价格补贴。
第五章城市低保对象的确定
第十条申请城市低保对象待遇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持有户籍所在地常驻城市户口;
(二)申请人必须通过资产和收入审查、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所拥有的资产(如物业、现金、银行存款、投资及其它可变换现金和财物)总值不得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限额。申请人家庭可核算的月人均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必须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
(三)申请人员家庭中有就业年龄段内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一项:
1、当地政府认定属于合理情况下不能工作的(如学生或需在家照顾幼儿、病人或伤残人员等);
2、符合就业条件尚未就业的人员,必须积极寻找有收入的工作,参加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劳动自救活动。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有劳动能力而不按要求进行求职登记或虽然进行登记,但半年内无正当理由两次不接受介绍就业的;
(二)有劳动能力而无正当理由2个月内两次拒绝参加办事处(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的;
(三)证明材料显示的家庭月收入虽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但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低保标准的;
(四)连续6个月不领取低保金的;
(五)连续6个月未向街道办事处报告家庭人员及收入变化情况,不接受定期复审的;
(六)不按规定程序申报、相关证明材料不全、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或故意弄虚作假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
(七)故意放弃或转移个人所有资产的;
(八)拒绝接受工作人员入户核实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的;
(九)近半年内购买高档家用电器(如空调、电脑、数码照相机、移动电话)等非生活必需品,近两年内非拆迁原因购买商品住房和近一年内高标准装修现有住宅的。因拆迁原因购买住房,但购买面积超出当地人均住房面积20%的;
(十)拥有并经常使用机动车辆的(残疾人本人使用的残疾用车除外);
(十一)有高值收藏,购买股票或有其他投资行为的;有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馈赠、礼金支出的;
(十二)因赌博、吸毒、等违法行为造成生活困难尚未改正的,因其他违法行为被司法机关处罚期间的违法人员本人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十三)除政策性规定在当地落户之外的其它在当地落户不满5年的;
(十四)其它与低保保障标准明显不符的。
第六章家庭收入的核定
第十二条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以国家统计口径为准),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一般包括以下人员: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
(三)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
(四)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五)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
(六)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人员。
家庭收入是按照申请人前6个月家庭总收入的月平均额除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数计算;
货币收入包括:
(一)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以现金发放的劳保福利、医疗费;
(二)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
(三)离退休养老金、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职工遗属生活补助费;
(四)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及红利、保险付金收入;
(五)特许权使用收入、租凭收入、接受馈赠和继承收入;
(六)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应当结付的赡养、扶养或抚养费;
(七)出租房屋或变卖家庭财产获得的收入;
(八)兼职和自谋职业以及各种劳务收入;
(九)农转非家庭其承包土地被国家征用或归还集体的,持村镇两级以上证明,按城市居民受理其申请,但其获得的征地补偿应计入家庭收入;
(十)实物收入按物价部门规定或评估的物品价格折旧计入家庭收入;
(十一)同一家庭同时具备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其收入按全体成员收入计算家庭月人均收入,保障人数只计算非农业人口;其家庭中的非农业人口在转为城市户口的下月起可申请入保;
(十二)当地政府确定应当计入家庭收入的其他收入。
第十三条不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
(一)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殊贡献,政府给予特殊享受的补贴收入。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
(二)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对工作、学习成绩优秀者、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给予的奖金;
(三)人身伤害赔偿中生活费以外部分;
(四)因病、因灾、因就学困难等原因由政府和社会给予救助款物;
(五)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因工(公)负伤人员的工伤费、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等;
(六)独生子女保健费、独生子女专项奖金、孤残儿童基本生活费、高龄补贴;
(七)在职职工按规定由所在单位代缴的住房公积金及各项社会保障统筹费;
(八)优抚对象的优待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及保健金。
第十四条家庭收入的计算方法
(一)在职职工按其工资名册上核定的应得收入总额计算;离退休人员按单位和社保部门应发放的离退休费计算。以上人员经所在单位、劳动保障部门或经贸等有关部门证明,连续6个月以上未能领取应得收入的,按实际收入计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从事其他工作(含临时工)另有收入的,与失业保险金或离退休费一并计入家庭收入。
(二)一次性安置职工的收入,按从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扣除按规定交纳的养老、医疗保险、失业保障金以后余额计算。
(三)对未参加社会保险而又停产多年的城镇集体企业退休和下岗人员,已关闭、破产的资源枯竭企业职工按其实际收入计算家庭收入。
(四)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按下列方法计算:有赡(抚、扶)养协议或裁决的,按协议或裁决规定计算;无赡(抚、扶)养协议或裁决的,按每个法定赡(抚、扶)养人每月为被赡(抚、扶)养人支付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半的费用计算;多子女老人的赡养费按各子女提供的赡养费总和计算。法定赡(抚、扶)养人家庭属低保户的,不计算赡(抚、扶)养费。
本细则涉及的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及其权利与义务关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五)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按实际收入计算;一时难以核查、本人又不如实填报的,其本人收入按不低于务工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六)从事经营性活动所得,按实际收入计算;一时难以核查、本人又不如实申报的,其本人收入按不低于当地同行业中等水平收入计算,但不应低于经营地最低工资标准。
(七)家庭收入不稳定时,按申请前6个月收入的平均数计算;家庭收入属一次性的(不含企业破产一次性安置费),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摊到若干个年月计算后,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受理入保申请。
(八)实行年薪制单位的职工,按上年实际发放的年薪平均分摊到本年度12个月后,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收入一并计算的方法计算人均月收入。
第十五条核定家庭收入可采取下列途径和方法
(一)个人申报。申请人如实填写家庭收入情况和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同时经办人对申请人进行必要的询问;
(二)入户调查。经办人直接到申请人家中进行调查,核实其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情况;
(三)走访单位、邻里。经办人通过走访社区居民,到申请人所在单位了解其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情况;
(四)信函索证。对不便走访的单位和有关人员,经办人员通过信函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五)部门协查。民政部门与劳动保障、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建立联系,有条件的可实行计算机联网,及时了解掌握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变化情况。
(六)行业评估。对家庭中有自谋职业且有相对稳定收入和灵活就业人员从事的各个行业打工收入情况及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制定各地个体行业及灵活就业人员的行业收入指导标准,规定和统一核定这些申请人员收入的标准。
(七)跟踪消费。对申请人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全面了解其真实的生活状况。
(八)对有隐性收入而又无法核实其家庭收入的申请对象,可召开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
第七章分类施保
第十六条每个低保家庭的困难程度有所不同,特别是城市中的“三无对象”、残疾人、老年人及重病人员的困难要更多一些,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特殊的照顾,要分类施保,确保重点。
第十七条分类施保的原则
(一)应保尽保的原则;
(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重点救助与特殊困难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八条分类施保的对象
(一)重点保障对象(A类)
既“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人)。
(二)特殊保障对象(B类)
1、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的残疾人员(残疾程序分为:肢体、智力、精神残疾1、2级,视力残疾盲1、2级为无劳动能力;肢体、智力、精神残疾3级,语言听力残疾1、2级,视力残疾低视力1、2级为少部分劳动能力;肢体、智力、精神残疾4级,语言听力残疾3、4级为有部分劳动能力);
2、患大病且常年卧床不起,住院费、医药费开支巨大的家庭或成员;
3、单亲家庭尚无就业或无稳定收入的;
4、因子女就学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5、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且赡养人没有赡养能力的70岁以上老年人;
6、依法抚养和领养孤儿的家庭;
7、突遭严重天灾人祸的家庭。
(三)基本保障对象(C类)
家庭成员有就业能力,但因下岗、失业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暂时困难或家庭生活困难相对较小的家庭和人员。
第十九条补助标准
重点保障对象(A类)实行全额补助;特殊保障对象(B类)实行重点补助;基本保障对象(C类)实行差额补助。同时因以上家庭或人员按原保障标准仍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可适当提高其家庭补助标准,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第二十条分类施保中低保对象的申请、审批及收入计算等均按本《细则》中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低保资金筹措、发放和低保办公经费
第二十一条城市低保所需资金包括中省市补助资金,区政府按照上年度可用财力1%列入财政预算的资金。
第二十二条区财政局要将上级补助的低保资金和本级安排的预算资金及时纳入“财政社会保障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不被挤占和挪用。
第二十三条区财政局在中省市低保补助资金到位之前,应首先落实本级低保预算资金,并采取超调、垫支等方法,保证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
第二十四条城市低保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按照“民政部门核定低保对象人数和月补差标准,财政部门核拨低保金,金融部门发放到人”的管理原则,由区民政局委托的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将低保金按月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杜绝以实物抵扣低保金或其他变相抵扣低保金的现象发生。
第二十五条低保金存折由区民政局直接发放,户主或家庭成员持户口本、身份证到区民政局低保办领取,特殊情况需要代领的,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证明,持代领人和户主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方可领取。
第二十六条低保对象持低保存折和身份证按期到委托银行网点领取城市低保金,因特殊原因需要他人代领的,应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民政局开具相关证明,银行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对代领人的身份,手续不全的不予支付低保金。代领人一次只能领取一户低保对象的低保金。
第二十七条区民政局城市低保工作经费,由区财政每年按照区财政预算安排的城市低保资金总额3%的比例列入部门预算。工作经费主要用于调研、培训、核查、建档、表格印制、微机网络维护、交通、通讯等方面开支。低保工作经费可计入我区应匹配资金的总额中,但不得进入低保专户。
第二十八条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金全部纳入区低保资金专户,专款专用。
第九章保障对象的管理
第二十九条城市低保对象在享受低保待遇期间,应自觉履行下列义务:
(一)低保对象应积极主动配合低保工作人员的入户调查,按要求如实申报家庭财产和实际收入;
(二)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要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社区公益劳动。连续两次以上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公益劳动的,可取消其低保待遇;
(三)有劳动能力尚未就业的低保对象在其申请低保时,要先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就业申请和登记,同时要积极参加劳动部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就业培训。如连续两次以上无正当理由拒为其介绍职业的,可取消其低保待遇。
第三十条建立低保对象家庭情况报告制度。在册基本保障对象每季度持低保金领取卡、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按要求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一次,在册重点保障对象和特殊保障对象每半年报告一次,如实报告家庭成员及家庭收入等变化情况。
第三十一条建立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制度。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要随时纳入保障范围;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要及时增发、减发或停发低保金。对取消低保待遇的,管理审批机关要履行必要的程序,以适当的形式通知本人。
第三十二条实施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对重点保障对象(A类)实行年审制,只需掌握人员变化情况;对特殊保障对象(B类)每半年审核一次;对基本保障对象(C类)实行一个季度重新审核审批一次。基本保障对象是分类施保中的重点管理对象,也是动态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此类人员每季度都要向所在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重新写出续保申请,并说明申请续保的原因和不能就业的正当理由,并按低保的审核、审批程序进行审批,以促使其早日就业。
第三十三条档案管理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低保对象家庭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低保对象档案要一户一档,实行微机与档案的同步管理。其纸质档案材料为:户主申请书、家庭成员户口簿及身份证复印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入户调查表、申请审批表、个人及家庭收入情况证明材料、单位证明等材料。区民政局要建立低保对象的电子档案。
第十章低保工作监督
第三十四条区民政局、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公共场所、政务公开栏、宣传栏等形式,公开低保政策、低保标准、办事程序、低保金发放等情况,加大城市低保工作的宣传力度,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五条建立和完善低保对象公示制度。区民政局、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统一设置固定的城市低保公示栏(牌),对享受低保待遇的户主姓名、保障人数、享受金额、家庭住址等情况进行常年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十六条建立低保监督咨询制度。区民政局、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设立低保监督箱和咨询监督电话,受理群众的举报、投诉和咨询。对于群众反映和举报的问题要逐一登记,及时办理,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着落。对署名的上访信件和电话,要在一定的时间内答复本人。
第三十七条区民政、财政、审计、纪检和监察等部门要经常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发放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十一章低保工作责任追究与处罚办法
第三十八条低保工作人员在低保待遇的申请、审核、审批过程和低保工作的管理中,有下列行为者,要追究其工作责任,触犯法律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为申请人在就业、家庭人口、家庭收入、劳动能力、健康状况、伤残等级等情况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谁出证谁负责”的原则,由本级人民政府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对有关直接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并对出证单位、出证人、负责人及冒领低保金的人员各处以冒领金额的1—3倍罚款;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居民对民政部门作出的不批准享受低保待遇或减发、停发低保金以及对给其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三)从事低保管理审批工作的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撤职、开除公职或解除聘用合同等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擅自更改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的;
2、擅自改变保障对象和保障金额的;
3、在调查审批工作中弄虚作假,不如实填写调查结果或出具虚假证明,明知当事人不符合低保条件,故意为其办理享受低保待遇手续的;
4、、、收受贿赂、为泄私愤或、故意刁难低保对象而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拒不签署意见,将其拒之低保范围之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5、贪污、挪用、扣压、故意拖欠低保金的;
6、其他违反低保政策规定和影响低保工作开展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不遵守诚信原则,有下列行为的,予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