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贷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信贷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企业信贷政策

篇1

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一般企业的发展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企业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信贷需求也有所不同。

我们经常说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具有“短、频、快”的特征,但却很少关注这个特征的源头。

工具篇――“五力模型”

分析企业不同阶段的特征,我们需要引入“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麦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分析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

“五力模型”,顾名思义,即将五种力量汇集在一个简单的模型中。五种力量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现有的竞争。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影响一个企业竞争者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价格,降低所提品或服务的质量(以此分享买方的盈利)。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与供应商一样,购买者也能够对企业盈利造成威胁。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上游厂商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上游那里购买商品。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潜在进入者通常带来大量的资源和额外的生产能力,并且要求获得市场份额。除了完全竞争的市场以外,潜在进入者可能使整个市场发生动摇。

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是指那些与企业产品具有相同功能或类似功能的产品,如糖精从功能上可以替代糖,飞机客运可能被火车动车替代等,替代竞争的压力越大,对企业的威胁也越大。

现有的竞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五力模型”对于我们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特征很有帮助。我们结合该工具分析一下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特征,以及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合适的产品予以匹配。

策略篇――企业生命周期

与产品选择

在从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有时候上门作客户调查时,会发现在同样的区域、同样的行业,规模也差不多,但企业的整体面貌却差别很大。有的企业管理有序、欣欣向荣,员工干劲十足,有的企业却组织混乱、纪律涣散,这些都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初创期。往往是企业主由于有了一笔资金,或者由于掌握了核心技术,或者是由于以往的工作背景而拥有了一些稳定的客户群,或者只是有了一种创业冲动而开始的经营创业之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往往采购原材料都需要现金结算或者其他较为苛刻的结算方式,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很强;另一方面,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刚进入市场,要站稳脚跟,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采用优惠的销售条件,货到付款甚至是赊销方式在该阶段的企业中比比皆是。作为市场中的一个新进入者,在与当前市场中的“老前辈”们进行肉搏战时,几乎不占什么优势。综合以上分析,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的特征不难勾勒。1.销售收入低,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大,企业流动性较差。2.利润较少且不稳定。3.经营性现金流为负或者较少,投资性现金流为负,筹资性现金流为正。4.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往往是从其他企业外聘一个财务人员每个月定时过来做做账,这常常导致做账人员对企业了解不全面,账表质量不高。5.企业主经营思路多变,特别是对于由于资金富裕或创业冲动走上经营之路的企业主而言,面对市场上形形的“诱惑”往往不具有免疫力,“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本身主营业务还没有稳扎稳打的情况下就想着业务多元化,这也是我们说的中小企业经常“夭折于襁褓”的原因。

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总体上风险较大,但这不是说我们就要对其避而远之。上期我们提到,中小企业主们是很注重感彩的一个群体,他们很在乎起步阶段是哪家银行给了他们最初的帮助。其实这也是我们信贷人员经常为之苦恼的,同时也导致在后期介入企业时难上加难的问题。所以,对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概括来说就是“在转移风险的基础上看着他们成长”。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结算类或者低风险的信贷产品与其建立起最早期的关系,以便为后期深度介入打下基础。如果这样还不够,我们就需要“借东风之力”,考虑外部的信用增级方式了。现在江浙地区的各级政府与商业银行合作的共建风险池的小企业贷款模式、贴息贷款模式,还有对于一些产业集群地区,可以通过由行业协会或者专业市场牵头搭建信用担保公司或者互助机构来推行担保贷款或互助贷款。这些方式,虽然信贷资金的来源未必出自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将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商业银行后期的深度介入不存在瓶颈。

成长期。随着中小企业在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进入成长期的企业对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逐步增强,在市场上也逐步与成熟企业有了抗衡的能力和实力。此时的中小企业其特征表现为:1.应收账款回笼速度加快,企业流动性增强。2.利润快速增加,资产回报率进入上升通道。3.经营性现金流增加。4. 企业财务制度逐步规范。5.企业无论是短期流动资金还是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有较大的融资需求。

源于对中小企业欣欣向荣的未来充满信心及其迫切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往往在此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对于此时切入的好机会,我们秉承的策略应该是“尽我所能地保留并经营风险”。虽然说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都想着“等桃子熟了再去摘”,显然与目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大背景有点不合时宜。既然中小企业能许商业银行一个“未来”,我们何不给其一个“今天”呢?当然,在产品匹配上,我们还是要考虑到中小企业在此阶段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较少的现实,适当通过产品创新来予以消化。

此处就介绍一个适宜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批量发展的信贷产品――联保类产品。该产品借鉴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的尤努斯教授创办“乡村银行”团体贷款的成功经验。联保类贷款是指若干借款企业自愿组成一个联合体,联合体成员之间协商确定贷款额度,向商业银行联合申请贷款,每个借款企业均对其他所有借款企业因向银行申请借款而产生的全部债务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商业银行藉此发放一定额度的贷款。联保类产品的基本特征是:充分利用私人信息,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加强客户间的横向监督,减少银行交易成本等。联保类贷款适用于经济较发达、信用环境较好的区域内缺少足值有效抵(质)押物的小企业。信贷人员在做该信贷创新产品时,需把握住几点:同一行业的优势企业且规模悬殊不大、数量上不可太多、需要一个具有号召力的企业主担任联保体的牵头人。此类产品适宜于成长期企业,且在推广中被证明确实是个能够令企业和银行共赢的可复制、可发展的模式。

成熟期。企业进入成熟期以后,对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达到最强,货币资金回笼速度达到最快,但此时的企业将难以避免地面临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和现有竞争逐步增强的问题。此时的企业特征是:1.销售收入增长趋缓,利润空间逐步缩小。2.存货、应收账款、应付款趋于稳定。3.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波动不大。4.货币资金相对充足。

对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信贷人员往往认为大举进军全面合作的时机到了,但古语云“福兮祸之所伏”。成熟期的中小企业,一边是充足的货币资金,一边是日趋缩减的利润空间,没有了成长期的节节攀升以后,此时的企业主往往就有了一种商业银行不愿看到的冲动――投资冲动。而对于这种冲动将会带来的是升华还是浮华,就需要信贷人员有一双雾里看花的慧眼了。进入成熟期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将是一个分水岭。能被我们信贷人员看到的就是这个分水岭带来的结果往往有三种。一种是突破瓶颈后重焕生机的企业,在把握主营业务优势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市场分析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做大做强,这一类企业比较少甚至是凤毛麟角。而更多的是第二种,这类中小企业到了这个阶段会选择“不长大”,就是说有些中小企业进入成熟期以后,有稳定的客户群,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往前一步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于是就会选择停滞不前,保持现有的状态。笔者在贷后回访中,发现此类企业不在少数。除了上面两种,还有很多企业会由于把握不住投资冲动,多元化经营不利反过来拖累主营业务,逐步走向衰败之路。

对于成熟期的企业,信贷人员需要加强对其投资现金流的监控。总体上尤其要更多关注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对于其长期资金需求则要深入分析,防止不稳妥的投资冲动导致的信贷风险发生。可以用“有忧患意识地分享成功”来形容商业银行在企业成熟期阶段的信贷政策把握。

衰退期。进入衰退期的企业,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应收账款的账龄越来越长,库存中产成品和半成品的比例上升,经营性现金流减少甚至为负。

篇2

(一)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外国实体经济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幅度萎缩,再加上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出口的商品附加值低、对外依赖性强,所以,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有较大影响。金融危机还影响受众心理,消费者会考虑缩减一些消费开支,并控制消费欲望。因此,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信息敏感度和关注度会下降,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及企业新产品的开发速度,阻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

(二)我国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政策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生产销售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相继出台了多项金融政策,扩大对企业的信贷规模和信贷范围。中央政府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并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各地政府及各级商业银行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措施来贯彻中小企业融资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2008年12月,国务院要求国内银行要向在当前金融危机中面临困难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务院在其网站上公告称,为认真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将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贷款规模人民币1.000亿元。2009年1月,银监会推出一系列微观干预政策,鼓励实施贷款重组,允许发放一定额度搭桥贷款以及有条件的中小银行业适当突破存贷比。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二、基于金融危机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存在的问题

为了贯彻国家的金融政策,商业银行降低信贷标准,扩大信贷范围,无疑会增加信贷风险。如何贯彻国家的信贷政策,做好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保持自身良好的经营效果,降低信贷风险,是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政府行为严重

经过对中央及地方政府信贷政策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中,政府除用市场手段进行干预外,还频繁使用行政手段促使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其中《指导意见》提出不要求小企业有担保,主要看“三品”:另外,银监会尝试用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做质押,帮助小企业融资。这无形中都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我们可以参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动商业银行增发信贷,结果数年内银行不良贷款几乎增加了一倍。根据银监会报道,截至2008年末,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减少7002.4亿元,但扣除对农业银行约8000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2008年第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有提升。这说明政府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银行独立性差

作为国有企业的各大商业银行,在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做出增加中小企业信贷规模,适当降低信贷标准等措施,来应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中国两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初步设定了2009年信贷新增目标,计划增长16.5%,其他各大国有银行也将设定类似目标。有的地方实行中小企业贷款专项考核,规定确保年末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增速应不低于本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新增小企业贷款同比要实现多增:城市商业银行应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力争实现全年70%以上新增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坚持县域内银行业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并重点向中小企业倾斜等。政府过多的干预,给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篇3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民银行县支行是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货币政策体系的“神经末梢”,处在上传基层经济金融信息,下达总行货币政策意图的关键部位,但由于近年来的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使人民银行县支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能受到一定制约,给辖区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原因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定位有偏差,导致实施效果弱化。毋须置疑,近年来,人民银行县支行针对辖内部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资产率高,经营效益差,金融风险存在隐患的现实,把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且强调其任务就是强监管、防风险、保稳定。这种职责定位,客观上形成了人民银行县支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履行监管职责上,而未把货币政策职能摆上应有位置,抓紧抓实。思想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无力,本来一些对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大量具体的工作没有去做,更没有集中精力,系统、深刻地研究有效履行货币政策职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措施和办法,最终导致人民银行县支行没有真正发挥履行货币政策职能应有的作用,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是信贷管理欠科学,直接影响传导效果。目前,人民银行县支行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用传导渠道,但从实施效果看,这一渠道存在许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导效果。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贷款权限过分集中。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取消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放贷,各商业银行均在系统内实行了“限额管理”,过度强调资金管理的统一性,贷款发放权上收现象较为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地(市)分行贷款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县(市)支行的贷款权几乎没有,从而使主要分布在各县市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大大缩小。同时由于贷款在商业银行上下级之间上报、研究、审批、反馈、发放的过程手续多,时间长,一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快则十天半月,慢则二三个月,企业普遍感到贷款不方便,贷款到位慢。使一些项目的资金需求不能及时保证,减弱了政策效果。其次是在信贷业务的管理上,商业银行普遍对企业实行贷款信用评级制度,企业只有达到较高的信用等级才能取得贷款,由于信用评定不尽科学,企业规模、经营实力等评定标准对广大中小企业资信评估不利,形成脱离现阶段企业实际情况的高门槛政策、使获得贷款支持的企业范围明显缩小。如工商银行将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A级以下等几种,只有在A级以上才在可能获得贷款,据调查,绛县20__年与工商银行有贷款关系的26户企业中,只有10户有贷款资格,仅占贷款户数的38,由此可见,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功能呈现日益萎缩的现状;第三是各银行在信贷政策的制定上不能突出自身特色。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执行中,竟相将资金重点投向辖区几个时下发展势头较好的大企业,不去下功夫研究潜在市场,贷款投向严重趋同,“垒大户”行为越演越重。这样一方面形成资金在企业间的分布不均,不利于开发潜在市场,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潜在的系统性信贷风险。第四是不对称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信贷人员“不想贷”。在严厉追究信贷人员责任的同时,忽视对信贷人员的工作激励,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奖励措施,奖励工作出色的信贷人员,由于信贷人员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不仅无法调动信贷人员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其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三是县域金融机构萎缩,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不健全,使信贷政策无法传导到位,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调整经营策略,贷款主要关注大企业大项目,有逐步淡出中小企业的迹象,由于县域金融机构减少,再加上邮政储蓄存款分流农村资金,尽管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服务和投入,终因其自身资产质量差,资金实力弱,想放贷愿放贷苦于资金不足,因而出现了对中小企业服务的真空地带。不仅限制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大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等问题的难度,从而使信贷政策无法传导到位。

四是政策措施不灵活,削弱了信贷政策实施效应。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高度统一,缺乏灵活性,人民银行基层行难以结合实际实施有区别的货币政策,进行分层次调控,因而难以发挥对区域信贷结构调整作用。由于商业银行没有正确处理信贷政策的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制约了信贷投入的增长。信贷政策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其制定的依据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因此,信贷政策应具有区域性、系统性。但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的执行中,过分地强调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缺乏区域实施上的灵活性,不能针对因各地经济差异所形成的对金融需求的不同而实行灵活的政策措施,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加剧,削弱了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其原因有二:首先是没有正确划分企业大与小、强与弱的关系。目前各银行为增强赢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信贷业务策略方面,重点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纷纷推行“扶优扶强”、“抓大放小”的经营战略,但是由于在不同地区、企业布局不可能均衡摆布,企业的规模也因产业特点的不同标准各不相同,且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形成规模还需要一个过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求“大”的原则下,机械性地选择贷款对象,使县域企业获得支持的可能性大打折扣;其次是没有正确处理产业政策限制与区域产业特点的关系。由于信贷政策在具体的产业投向、产品投向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可能与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不一致,使银行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弱化,尤其是一些以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在产业升级改造时,往往由于信贷政策的限制得不到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地区优化经济结构的进程,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得不到加强。

五是信用环境欠佳,制约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效。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经济信用制度基础之上的,只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才能为货币政策的有效畅通传导提供“优质的土壤”。然而目前的社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企业不讲信用,大量拖欠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加之借改制之际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惧贷心理,使银行心有余悸,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据调查,绛县县域经济发展中企业贷款不能满足的原因依次为:产品没有销路(80)、负债包袱重(67)、信用度低贷款逾期欠息(61)、经营亏损(53)、自有资金不足抵押担保不落实(42)。由此表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是难以引起银行贷款青睐的首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在,一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多以农产品粗加工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无市场无销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缺乏竞争力,

很难引起银行贷款的关注;二是产权改革不彻底。绛县中小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占52,私营企业20,股份制企业13,其他经济成分企业15,而国有集体企业大都采取租赁、承包经营方式,真正涉及企业最核心的产权改革并不多见。由于产权不明晰,产权主体缺位,企业法定代表人负盈不负亏,银行只能望而生畏,不敢下注;三是财务状况差。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身积累,资产负债率高,历年亏损、人员、税费等历史包袱沉重,欠息欠税欠费的中小企业十分普遍,生产越多亏损越多,资本金及有效资产严重不足,导致贷款抵押担保难。

六是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20__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同时,经济运行中一些旧有的突出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新问题,货币信贷收缩中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在金融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同时,行政性信贷控制措施导致信贷投放结构与宏观调控的意图存在一定矛盾,货币供给量增速下降过猛,用于正常生产的短期流动贷款减少,用于投资的中长期贷款增加,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民间金融又趋活跃,资金体外循环增加。如果货币信贷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速和结构,将对20__年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对策

产生于改革进程中的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也唯有改革与发展才能得以较好地解决。其中,着眼于微观创新是解难的前提,着眼于落实创新是解难的关键。这就要求县级人民银行要努力当好建言献策的“参谋员”,疏通梗阻的“服务员”和抓好落实的“督导员”。具体地说,县级人民银行要在工作实践中需要做到“六个创新”。

(一)创新金融环境。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的环境,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一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本着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战略原则,坚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并重,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优扶强,积极培育、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资产重组联合,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为龙头,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带动辖区经济整体上较快发展。二是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整顿和规范社会信用,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促进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同银行、企业一起共同努力,尽快提升区域信用状况,营造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要在全社会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倡导诚实信用观念,营造一种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舆论环境,促进全社会信用观念的提高;要积极支持和配合金融部门坚决制止、制裁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行;要开展区域内企业信用评价活动,使企业真正认识到只有良好的信用度才能取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重塑平等互利,恪守信用的银企关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区域性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降低银行放贷风险,有效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人民银行要继续加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录入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整合、挖掘系统数据资源,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贷款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提高系统应用水平;积极推进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个人信用信息采集范围,补充和完善信用中介机构的档案,探索信用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对社会征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和规划,积极推进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二)创新督促检查。近年来,为支持扩大内需,人总行制定了《关于金融机构开办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关于农村信用社开办小额信用贷款的指导意见》、《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信贷政策措施,同时为解决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中的一些问题,要求金融机构编制信贷资金营运计划、建立贷款营销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等,这些要求的实现,既离不开基层人行的组织协调和推动,也需要人行进行督促检查。为此人民银行要尽快建立金融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和完善行使金融监督检查权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依法开展对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有关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行为,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水平。同时,应引导各金融机构彻底摒弃“大就是强”、“大就是好”、“抓大丢小”的信贷观念,增强经营货币的市场营销理念,树立“五好五不论”的信贷意识,即只要企业机制好,产品质量好,市场销路好,经营效益好、还贷付息信用好,不论性质、不论大小、不论归属、不论行业、不论城乡都积极予以信贷支持。通过大力组织协调和加强督促检查,切实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三)创新管理体制。商业银行要改进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建立政策统一、区别对待、效益优先、确保安全、责权一致的信贷资金管理方式。商业银行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制定和运用区域性信贷政策,促进信贷结构和经济结构升级,避免政策上的“一刀切”所形成的区域之间政策效应的不平衡。按照有效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调整授权制度,既要强化总行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又要使下属分支机构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授权的前提下作出灵活的应变,增强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和约束机制的同时,更要建立和完善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实行贷款责任、权利与利益相一致,调动基层行和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人民银行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一是强化窗口指导。根据上级行的货币政策要求,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辖区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制定货币信贷指导意见,明确贷款的重点支持对象,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劝告、引导,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方向;二是用足、用好手中掌握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要借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东风,重点支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并以此为杠杆,激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三是搭建平台,通过举办银企座谈会、贷款供需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政、银、企的沟通,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实现经济金融的同发展共繁荣。要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方法,突出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和所处的经济、信用环境的评价,即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成长性、效益性,又注意评估其资本实力和贷款方式的风险性,使信用等级评定能够动态客观地反映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要引导商业银行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对A级以上或能够提供有效担保的中小企业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授信额度。除项目贷款外,对提供低风险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各类信贷业务审批权可一直下放到基层行。要简化信贷审批环节,提高放贷效率,建立贷款“绿色通道”,大力推行贷款限时服务,对无故延期放贷者实行处罚。要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强化基层行营销贷款的职能,调动基层行对中小企业营销服务力度,着力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保证和约束激励机制。

(四)创新协调机制。县级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提高科学观察、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形势的能力,提高执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能力,提高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能力,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提高内部控制和管理能力,提高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能力,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确保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银监部门、各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建立由人民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各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季度经济金融运行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分析研究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改进建议和措施;同时,也应了解当地政府对信贷的需求及建议,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信贷意见,统一政府、企业、银行的思想,针对重点行业贷款情况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局部性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增强执行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提高“窗口指导”的有效性,以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信贷结构调整为目标,及时向金融机构传递宏观政策意图,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着力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支农再贷款,积极支持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协调金融机构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和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五)创新调控手段。县级人民银行要根据上级行的货币政策要求,指导商业银行按照择优扶持、营销和管理并重的原则,根据中小企业所处地域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制定引导性较强的贷币信贷政策,包括中小企业的行业政策、地区政策、客户政策、利率政策、分类指导政策和风险控制政策,同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当好金融机构的“代言人”,不断为金融机构排忧解难,为其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民银行再贴现与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比例挂钩,实行多贷多贴,其利率也可适当优惠。要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信贷集中投放风险预警机制,调控和引导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向投量。继续发挥信贷政策结构调节功能,切实落实有保有压。在企业经营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鼓励和限制性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措施来贯彻落实有保有压是必要的。

篇4

近年来,拉萨市中小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自治区科技厅联合其他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实行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加强服务,培养扶植了一批中小企业,在短短的数年内发展成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在西部各省区保持前列,就得益于区内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认为,中小企业处于西藏自治区经济建设的主体地位,是西藏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尤其是在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西藏的中小企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为地方财政做出了主要贡献西藏中小企业涉及社会各个行业,在西藏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经济支柱、就业支柱和财政支柱。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通过科技项目引导、项目拨款资助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拉萨市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促使拉萨市中小企业的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下一步拉萨市科技型产业集群或科技型企业集聚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拉萨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现状

1.拉萨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金融需求不足

拉萨市中小企业的内源融的比例偏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依赖外源融资在外源债务融资中,银行贷款一直是拉萨市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由于拉萨市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初创期,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产品成熟度低,供应链关系弱,生产要素匮乏,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尤其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状况差,往往很难达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致使很多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时常常面临着有效的资金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象。拉萨市近70%的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拉萨市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影响着它们的融资需求,使它们的有效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2.拉萨市中小企业存在外源性资金缺口,金融供给不足

虽然西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总体趋于上升,但本质上,中小企业贷款总量依然偏小,因为目前,西藏银行贷款仅能满足中小企业一般流动性资金的需求,而固定资产投资和业务拓展所需的长期资金需求则难以满足,仍然有很多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缺口,融资难题依然存在。西藏商业银行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拉萨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的制约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拉萨市中小企业自身因素主要有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低、企业经营透明度低、信用度低、信息不对称严重等原因。

2.金融机构方面的因素

首先,西藏银行机构管理体制存在障碍,制约了拉萨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次,金融机构对拉萨市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对拉萨市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最后,西藏金融体系不健全,拉萨市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金融机构、产品种类和市场空间跟我国其他省区相比是较少的。

3.政策及外部环境因素

首先,政府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其次,拉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最后,西藏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四、解决拉萨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问题的对策

1.中小企业应全面提升素质

首先,中小企业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自身管理。强化营销和风险管理,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其次,提高拉萨市中小企业的经营透明度的关键是要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最后,拉萨市中小企业要制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信用管理组织并明确其职能,使信用管理的职能集销售管理与财务管理于一体,从企业设立审批开始,信用管理的职能就要纳入公司章程。此外,企业要有信用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尽量避免商业信用违约行为的发生,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取得融资而建立良好的信用。

2.完善西藏金融体制以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

首先,创新西藏银行机构信贷政策。针对西藏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在管理体制存在障碍,银行机构可以在信贷政策和业务流程上予以创新。一方面,在信贷政策上,针对西藏中小企业不同的业务类型、行业特点和担保方式,制定专门信贷准入标准好评价方法,并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定价政策。在责任追究方面,在风险容忍范围内贯彻“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的原则,对“合理合规”下的过失予以免责,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于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针对拉萨市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西藏的商业银行等级融机构必须要专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在金融产品上,紧贴中小企业的适销对路金融产品很少,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各家银行要根据各行特点和服务对象不同,开发出适合不同中小企业的新的金融产品。最后,在信贷方式上,银行要摒弃以往只重视中小企业的学财务状况的审查习惯,将审点转移到企业经营情况、资金用途、现金流量等方面,通过审查企业及企业主经营方式来审查贷款,确保经营优良、经验丰富、信用良好的优质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贷款,从而拓宽信贷支持途径。

3.加大政府及职能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由于西藏自身特殊的地理、制度和文化,所以西藏自治区在建立自己的金融支持体系时也考虑到了自身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前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投入结构是财政重、金融轻。一方面,虽然西藏自治区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较大,但基本没有到企业的金融支持方面,拉萨市中小企业仍然存在资金缺口,融资难题依然存在,所以从政府角度而言,财政支持应该予以继续保持和加强力度。例如可以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无偿资助力度,也可以所有在藏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特殊费用补贴政策,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扩大政府财政预算扶持拉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改善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篇5

关键词: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1-0051-04

一、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朔州实践

(一)信贷政策有效执行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近三年,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响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地方产业振兴政策过程中,信贷政策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金融安全、健康发展。2008年朔州全市人民币贷款当年新增39.36亿元,增长34.15%;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完成420.4亿元、102亿元,同比增长11.53%和27.47%。2009年人民币贷款当年新增35.23亿元,增长24.51%;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1.3亿元,增长10.6%;财政收入完成110亿元,危机之年仍增长7.84%。2010年9月末实际新增贷款25.01亿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9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05亿元,分别增长15.2和22.15个百分点。

(二)信贷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协调一致

一是落实国家经济刺激计划,适时增加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信贷增量、增速与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协同发展。2008年朔州全市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达到3.99亿元,2009年在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拉动下,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当年新增10.88亿元,增长272%,2010年经济发展趋稳,形势逐步好转,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降幅明显,8月末贷款余额达到17.65亿元,只增长18.62%。

二是信贷投入有效支持了地方煤炭资源整合和支柱产业转型发展,煤电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得到提高。2008年末,煤炭等传统行业贷款余额达36.94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22.3%;当年煤、电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20.32亿元,以煤电为主的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0亿元,拉动经济增长7.23个百分点。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煤炭、电力行业贷款余额53.77亿元,煤电行业合计新增贷款11.22亿元,推动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8.7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个百分点。

三是绿色信贷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人民银行按照“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加强信贷政策导向力度,对风险较高的行业采取谨慎态度,限制支持力度,停止对被确定为落后产能企业的信贷支持;对政府扶持发展的朝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采取积极态度,加大支持力度。2008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没有发放一笔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项目的贷款,据不完全统计共拒绝了54家不符合环保政策企业的贷款申请,涉及金额4.8亿元。2009年,为了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各金融机构共为16家企业发放贷款1.7亿元,有效支持了环保企业发展。

四是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回流,组建运营小额贷款公司。2008年,人民银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建小额贷款公司9家,注册资金5.71亿元,其中煤炭行业提前转型撤出资金出资比例在70%以上。2009年末,小额贷款公司达到38家,注册资金21.04亿元;2010年9月末,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进一步扩张到43家,注册资金24.04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6亿元。

五是房地产贷款得到有效控制,合理增长。2008年末,朔州全市房地产贷款余额1.92亿元,较年初减少1.48亿元。2009年末,房地产贷款较年初增加6074.35万元,增长31.57%,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较年初减少3582.62亿元,个人购房贷款较年初增加9656.97万元。2010年9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4.13亿元,较年初增加1.6亿元,增长63.13%,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2064.3万元,个人购房贷款增加13616.92万元。房地产贷款的增减与国家刺激消费,适时控制房价的宏观政策基本一致。

(三)中小企业信贷支持逐步加强

近三年,朔州市通过重点项目推荐会、融资洽谈会的形式,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逐步加强。2009年召开的非公有制经济首届银企合作洽谈会,银企双方签订贷款意向13570万元,当年落实贷款12453万元,满足率达到91.7%。2010年1月份,在规模以上企业重点项目银企对接会上,银企双方签定贷款合作意向12.0968亿元,目前落实贷款23350万元。9月末,当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39405万元,支持了36家小微企业发展,朔州市各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已经为213户中小企业提供了5.79亿元贷款担保。

(四)农村信用社倾斜支持“三农”发展

按照信贷政策导向,2009年末,朔州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类贷款50.93亿元,信贷支持农户225366户;2010年9月末,信贷支持蔬菜种植设施农户1247户,发放设施农业贷款8291万元,较年初增加6447万元;累计支持农村创业青年1942人,贷款余额9700万元;发放大学生创业贷款15笔,金额170万元。

二、朔州市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制度执行的软约束问题突出

目前,基层央行能够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窗口指导、再贷款和再贴现。窗口指导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缺少惩罚机制,客观上只是一种“道义劝说”,不具有强制性,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再贷款和再贴现工具又缺乏主动性和可操作性,在当前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资金头寸富裕、市场利率偏低状况下,也难以有效发挥信贷政策调控作用。

(二)评估制度执行缺乏行政手段

从信贷政策评估运行实际分析,目前,朔州市信贷政策评估仍然停留在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层面,从未提到政府工作日程进行安排。2009年,朔州市政府提出并制定了朔州市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但也只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从政府层面考虑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未能与信贷政策执行评估相结合进行考核。年底进行考评后,也未真正付诸实施,奖励金融机构,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积极性。

(三)评估执行深度不够,力度不强

在信贷政策执行评估运行中,人民银行只是在每年初根据当地经济金融运行实际增加充实评估内容,完善相关指标,再发文要求金融机构执行。年终,人民银行也只能采取信贷形势分析会,根据需要定期、不定期通知上报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式进行,信贷政策执行评估的深度不够,力度不强。

(四)评估制度与金融机构实际信贷行为脱节

近年来,商业银行上收了基层行信贷审批权,信贷策略更多地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对弱势群体信贷扶持政策落实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受金融机构管理制度安排方面的限制和效益至上的理念支配,基层金融机构更多关注的是贷款的风险程度和赢利性,执行信贷政策的内在动力不足,执行缺乏应有的坚定性,影响信贷政策执行的效果、效力。

(五)受资源型经济影响,煤电产业信贷集中较高

朔州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电是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对煤电产业依存度较高,信贷明显向煤电产业集中,虽然政府大力倡导产业发展多元化,但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煤炭、电力行业贷款余额占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的27.64%;煤电行业合计新增贷款是全市新增贷款的38.69%,一定时期内信贷结构调整压力仍然存在。

(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接不畅

近年来,朔州全市通过政府引导、央行牵线,部门联合举办了各类融资项目洽谈会,对加强银企合作,推进银企共生共赢,缓解企业融资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受会议规模、频度、参与主体范围等情况限制,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金融机构不能主动跟进项目,及时对企业进行信贷投放,而企业则反映不了解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条件,信贷满足率仍然偏低。

三、影响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制约因素

(一)信贷政策的制定实施缺乏法律支持

目前,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实际工作大部分涉及信贷政策,但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没有明确各自的“信贷政策”管理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十三项职责、可以运用的六项货币政策工具中都没有明确提到信贷政策或信贷政策“窗口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一章、第三章中关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目标、业务范围和职责界定中也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包含信贷政策管理的内容。虽然,国务院2008年确定的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正式明确赋予了人民银行制定和实施宏观信贷政策的重要职能;但信贷政策一直只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窗口指导和道义劝说可供选择的一种方式,导致信贷政策制定、管理和组织实施职责不清,信贷政策管理责任模糊,信贷政策权威性不够。

(二)信贷政策执行评估缺少硬性约束手段

一方面,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执行监管职能交由银监部门承担后,人民银行作为政策制定者对金融机构信贷行为和政策执行效果缺少管理手段,而银监部门作为业务监管者在信贷政策产品设计中被赋予的职能和责任有限,特别是对助学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扶弱类信贷政策的监管上,银监部门由于制度设计原因未能扮演主要监管和推动者的角色,与人民银行管理脱节。另一方面,人民银行的信贷政策具有市场指导性和行政指令性双重特征,目前,在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市场化程度趋高情况下,信贷政策设计一般是在不干涉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经营决策的前提下进行,信贷政策的影响力和执行力大小只能取决于金融机构的配合程度,基层人民银行在监管手段较少的情况下缺乏对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政策的硬约束,导致信贷政策窗口指导效果不佳。

(三)信贷政策执行评估参与主体认识不到位

目前,朔州市信贷政策执行评估各参与主体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工作缺乏积极性,对经济金融形势研究不深,对政策层面上的效果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结合实际进行有效指导;而且参与主体对信贷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开展常规性宣传的深度、广度、频度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社会各界对信贷政策缺乏全面深入了解,信贷政策的社会影响力较弱,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工作的人为滞后效应明显。

(四)信贷政策传导主体受短期目标影响积极性不高

首先在限劣、民生和扶弱类信贷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在短期经济目标的压力下,对信贷政策既希望“扶优”,又不愿“限劣”,而且受财力限制,缺乏制定扶弱信贷政策的系统配套措施的积极性;企业因为低水平生产仍有市场和利润,对“限劣”抱有怨言;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考核指标影响下,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执行弹性较大、自觉性不强、执行过程中表现出较多的困难和障碍。其次在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环境保护等多部门联合发文的信贷政策方面,政府部门间合作不够,只发文提出指导意见,没有实际硬性限制措施。

(五)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信贷政策实施缺乏外部条件

目前,朔州全市信用等级为A级的企业仅有3户、B级企业136户,分别占企业总数的0.007%和0.32%,其中信用等级为3A级的企业为零,信用等级为3C的企业16家,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既没有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更未建立起有效的失信违约惩处机制,使得银行对一些行业和企业不敢放贷,放不出贷,影响了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建立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机制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评估框架和周密的评估体系

建议人民银行总行统一下发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的基本框架。在统一的框架内,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周密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设计可以从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方面进行:一是根据信贷政策设计对象的差异性,着重针对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中小企业、农户、本市大中专院校师生、下岗失业人员定期开展定期、定量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量化赋值,获取信贷政策在不同人群中的现实影响力,为外部评估提供依据。二是详细设计内部评估体系。具体应从贯彻落实信贷政策措施指标体系、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增长指标体系、信贷结构导向调整指标体系、金融运行质量效益指标体系、金融创新指标体系五个方面进行设置,并根据实际对各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赋值,加权评估银行机构执行信贷政策效果。

(二)设计详细的评估指标

在预定设计的指标体系中,进一步细化、量化设置评估指标,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变化情况、年度信贷政策变化情况、经济金融实际运行情况充实各项评估指标,达到科学、合理评估,政策导向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共同促进经济金融高效运行的目标。在贯彻落实信贷政策措施指标体系中进一步设置落实信贷政策措施指标和落实成效指标;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增长指标体系着重针对银行机构信贷增量、投放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等进行指标设置;信贷结构导向调整指标体系主要从当年新增信贷指标出发进行设置;金融运行质量指标体系主要针对资本充足、资产质量变化情况、贷款满足程度进行设置;金融创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票据业务开展情况、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设置。

(三)制定完善的评估方法

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应按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银行业机构自评与外部评估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人民银行评估与政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对各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进行赋值,根据各机构自评报告和评估指标考核分值、其他辅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评价。评估应采取百分制,在确定各项综合指标考核权重后,汇总得分。

(四)建立全面的评估保障机制

一是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将信贷政策特别是扶弱类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纳入法律框架之下。建议借鉴美国CRA的做法,遵循单独逐一立法原则,加强对农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助学贷款等信贷政策集中领域的立法。对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于农业、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和中低收入者等规定一定的比例,并给予政策优惠,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将所涉部门纳入法律框架内进行考虑。政府要为金融机构办理的小企业贷款、弱势群体信贷等特定信贷业务建立补偿机制,如贷款利差补贴、风险补偿金或履约保险等。

二是硬性法律约束替代软性窗口指导。在立法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各司其责,通力配合,实现对信贷政策的监管效应最大化。对扶弱类信贷的监管要转向对银行类金融机构扶弱类信贷绩效的考核,诸如是否满足本地区弱势主体的信贷需求、扶弱贷款发放的金额、笔数、贷款分布和贷款比例、弱势地区服务网点设置和服务范围以及贷款回收情况等都应纳入监管范围,并实现奖罚分明。只有理顺了信贷政策执行的监管机制,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是赋予人民银行有效手段特别是要以法律形式赋予人民银行各级行对辖区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具有审查权、否决权,改变目前银监部门一家独审为两家联审。人民银行通过开展信贷政策法律执行效果评估,对评估考核不合格的,人民银行对其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可以行使否决权。在农村金融领域,对执行法律、政策不力者,由当地人民银行采取特种存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进行干预。或建议银监部门勒令其限期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将原占有的金融资源转让给执行法律、政策优良的机构,从更广泛的层面保障扶弱类信贷政策执行评估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四是政策整合联动替代政策分散实施。要加强信贷政策制度设计和政策系统性设计,把信贷政策的实施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及财税政策、政策性金融的定位、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对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就业、助学政策等,要总结实践经验,建立评估体系,加强深层次分析研究,改进、完善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信贷政策。

五是积极协调,采取行政手段推进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保证,信贷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只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有效运行,必须将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与政府各项奖励措施和办法结合起来进行,才能取得实效。建议成立包括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在内的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领导组,成立日常考评办事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力度。

六是建立评估信息披露制度,加大信息披露和评级的力度。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的评价结果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通报和披露,可以借助新闻媒体,也可以借助金融联席会议,还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通报的形式,给金融机构一定的警示,提高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李志全,《银行机构执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的评估体系设计与实践》。

篇6

关键词:信贷支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帮扶

一、前言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法有股权融资、内源融资和债券融资等。由于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融资途径越来越宽松,各大商业银行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让步,使得贷款的利润越来越低,所以,银行逐渐的将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作为重点。

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现状分析

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的现象来看,银行融资的困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的。

(一)缺乏担保机构

如果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其资产难以被银行所接受,只需要有个中间机构进行担保,在中小企业难以偿还贷款的时候,担保机构能够代为还债,则银行的风险能得到控制,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支持。当前,我国的相关担保机构还比较缺乏;另外,中小型的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的风险较大,一些担保机构为了自身风险控制的考虑,也不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即使愿意担保但提出苛刻的反担保等条件,这些都增加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融资的难度。

(二)中小企业产品风险较大,产生的现金流不稳定

银行是不愿意承担投资风险的。由于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都有着较大的风险,一旦技术研发失败或者研发成功的产品未被市场接受,则企业的经营将陷入困境,难以偿还银行贷款。因此,依赖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产品经营来偿还贷款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较高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贷款的程序上,大额贷款和小额贷款的审查机制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中心企业而言,其贷款的数额不大,但是贷款的次数较多而且手续办下来也比较复杂,同大企业的贷款相比较,可以看作是一种零售业务,这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较高。相对于较少的贷款数量和较频繁的贷款次数,过高的贷款成本使得银行不愿意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

三、加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建议

(一)完善金融定价体系

商业银行需要健全相关的金融体系,对银行的贷款金额要进行规范化,有效地提高银行的金融管理效率,通过对民间资本的有效引导,将民间资本引入金融服务领域,可以有效优化金融资金配置,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完善法律制度,加强金融管理的教育,发挥好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的金融定价体系,可以降低企业信贷成本,并妥善处理企业资金链断裂现象,防止企业风险进一步扩大

(二)国家颁发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

利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的投资方向,使信贷投资不断的优化,以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进步中国人民银行具备制定并实施信贷政策的职权,央行需要根据企业融资现状,制定出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力度

(三)在商业银行中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体系

使中小企业的金融贷款得到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并建立相关的中小企业金融贷款的相关制度,同时成立中小企业的贷款部门进行统一的操作和管理,包括制定中小企业信贷政策设计中小企业审批流程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研究等建立总行 - 分行 - 支行的三层信贷管理体系,快速有效地处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完善中小企业授信制度,确定授信额度,并将审批权下放到分行,从而确保中小企业贷款的时效性

(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成本高的创新途径

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的贷款特点具有金额小,笔数多,监控比较烦琐的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就会产生较大的管理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服务部门,把中小企业业务的操作流程与大型企业的区分开,运用合理的评判标准和流程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有针对性地优化设计业务流程,统一授信标准和管理要求,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化操作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杭州银行成立科技支行、招商银行成立小企业信贷中心等方法是在这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创新途径与对应的创新措施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创新措施对应上述多条创新途径。例如,加强同相关企业的合作能够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的风险,提高贷款偿还能力,同时还能够实现贷款担保机构的目的。相关的贷款过程还需要相关的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

四、结语

目前,在我国的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中,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的主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小企业不仅增加了国家的就业岗位,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其资金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长,但是在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上出现了一些难题,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从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融资方案进行探索和分析,解释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贷款的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并从我国的金融体系和贷款管理制度等发面出发,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从而能够有效地加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伊志宏.经济提振、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9):96-104.

[2] 陈伟.建行济宁分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3] 黄利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策略研究[D].内蒙

古大学,2010.

[4] 王文生,黄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路径

选择[J].海南金融,2013(2):48-52.

[5] 王文生,黄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路径

选择[J].海南金融,2013(2):48-52.

[6]洪力.中小企业融资及商业银行信贷支持[D].华中科技大学,2005.

篇7

一、近年来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

为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009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2011年10月12日和2011年2月1日,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政策。近年来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年内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2、努力缓解融资困难,建立小企业信贷奖励考核制度。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外资和国际组织资金参股设立小金融机构的条件,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上市融资。3、中央财政扩大技术改造资金规模,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提升创新能力。4、加强服务和管理。建立和完善4000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小型微型企业分类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制度。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为更有针对性地扶持中小企业,2011年,国家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法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中小企业标准规定》,把中小企业具体划分为中、小、微三种类型。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各行业特点,对十六行业的具体划分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

二、金融业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银行加强窗口指导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贯彻落实中央工作部署,2010年6月,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着力缓解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011年9月,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 扎实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结构配置,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同时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促进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有效传导,提升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效果。

近年来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体表现在:1、各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或团队,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方式。如中国工商银行设立的“小企业信贷中心”。2、针对中小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特点,改进贷款审批方式,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快速通道。中行设立“信贷工厂”,建立工厂式、流水线化的授信审批模式,从授信业务发起到审批,实行一条龙式的高效服务。3、实行不同于大型企业贷款的考核机制,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4、金融机构开发了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如建设银行的“速贷通”、“诚贷通”、“小贷通”和网络银行服务。5、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充分发挥“经营机制灵活、管理链条短、距离市场近”的先天优势,积极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提供灵活、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6、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加快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工作,多渠道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三、存在问题

上述各部门都采取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深层次问题在于:

(一)企业自身的问题

1、中小企业多处于竞争性行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经营风险高,经营行为短期化(一般只有3年-4年),有较高的倒闭或者破产的可能。按照10分为满分打分,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健康指数为6.57分,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其内部管理水平也处在中下游水平。浙江省的调查结果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70%左右的小企业在开业后的1-3年便倒闭破产。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短暂和经营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

2、中小企业的规模和信用水平低下,制约其融资能力。人民银行2009年对中小企业集中地区的调查表明,50%以上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严重削弱了其融资能力。

3、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导致融资成本高,融资贵。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抵押的偏好,一般不愿接受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而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小,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占有比较高的比例,缺乏可以作为抵押的不动产,风险大,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即使金融机构同意放贷,为了覆盖高风险,贷款利率上浮幅度高于大企业贷款。

另外,由于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在半年以内,最长不超过一年;信用担保机构基本上只对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而不对设备投资等长期性的贷款提供担保,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繁杂的担保手续,高昂的担保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了融资效率。

(二)外部融资环境的问题

1、融资渠道单一,严重依赖间接融资。根据《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8.3%,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仅为14%。在银行贷款的市场份额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有70%以上。目前我国占企业总量0.5%的大型企业拥有50%以上的贷款份额,而占88.1%的小型企业的贷款份额不足20%。

2、资本市场发展落后,直接融资工具创新不足。从直接融资渠道上来看,主要有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两种方式。从发行债券融资的情况看,国家对企业发行债券筹资的要求十分严格,目前只有少数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佳、信誉良好的国有大型企业能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股票市场上,虽然创建了中小企业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但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上市融资门槛仍然很高。据统计中小企业股票融资仅占国内融资总量的1%左右,中小企业主要的筹资方式还是银行借款。

3、信用担保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5547家,中小企业累计担保额2.5万亿元,累计担保户数112万户。但仍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尽管我国一些地方在尝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都处于初级阶段。

4、法律制度不完善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国家各部门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不懈努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

四、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一)加大银行业组织机构和产品创新,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1、加大组织机构创新,大型银行要进一步向下延伸服务网点,建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实现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针对。中小银行要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私人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打造自身“服务中小企业”品牌。在加强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放开市场准入,鼓励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稳步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

2、加大金融产品和机制创新,探索发展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路径。金融机构要继续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制定区别于大中型企业的信贷评审机制。同时,探索扩展抵押和担保品范围,推动动产、知识产权、股权、林权、保函、出口退税池等质押贷款业务,发展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

(二)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拓宽符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的多元化的直接融资渠道

1、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机制。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发起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天使基金,鼓励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的创业资本运作机制,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加大中小企业上市前期辅导培育力度,支持自主创新和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积极发展中小板市场,加快发展创业板市场,努力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积极推进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适时将试点扩大到其他具备条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2、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积极推进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发行工作,适当简化审批手续,对中小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实行绿色通道。加快出台《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试点办法》,尽快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项目,支持非上市中小微企业非公开发行债券,弥补债券市场制度空白。

3、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支持金融租赁公司按照“商业持续”原则,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创新。完善融资租赁公示登记系统,加强融资租赁公示系统宣传,提高租赁物登记公信力和取回效率,为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探索利用保险资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创新各类保险产品和业务,进一步拓宽保险营销渠道,根据不同企业的资信等级设置浮动费率。继续落实对中小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进行保单融资。鼓励保险资金参与投资中小企业项目,购买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等。

(三)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金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1、完善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奖励考核制度。对风险管理能力高、资本和拨备实力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良好的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管,适当提高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把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与财政资金分存业务比例挂钩,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

2、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规范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内部管理与控制、风险防范与损失分担机制、行业自律与监管等,引导担保行业健康发展。

篇8

一、贷款目的

2012年,全县新增贷款目的为15亿元,详细分派目的为:县农业开展银行1亿元、工商银行1亿元、农业银行2亿元、中国银行2亿元、建立银行1亿元、邮政储蓄银行0.3亿元、银行县支行1.2亿元、乡村信誉社6.5亿元。

二、任务办法

(一)增强项目建立支撑力度,知足重点项目建立资金需求。树立健全县人行、发改委、工信局协调机制,积极做好银企项目洽商对接任务。县发改委、工信局要树立健全企业项目储藏库,合时向金融机构予以推介。县人行要按期组织召开金融机构项目对接会,完成钱币信贷政策和财产政策、企业项目和银行资金的有用联接。各金融机构要对工业、现代效劳业、社会事业、城市根底设备、农林水利、交通等范畴的重点项目和财产集聚区建立等重点任务仔细研讨,实时跟进,积极供应信贷资金支撑,促进项目建立早完工、早投产、早奏效。

(二)积极展开金融效劳方法立异,鼎力支撑中小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各金融机构要按有关要求设置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效劳机构,制订响应的中小企业信誉品级评定规范,对中小企业独自评级,自力审核;积极知足企业的实践要求,增强企业财政指点,对中小企业财政指点的数目要比上一年增进10%以上;加大立异力度,在效劳方法上完成差别化,积极探究小额无典当贷款、存货融资、订单融资等愈加积极灵敏的方法,知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本年我县中小企业新增贷款的增进比例要高于全县新增贷款增进比例。

(三)持续推进乡村金融产物立异,促进“三农”经济疾速开展。县人行要持续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立异力度,积极做好成熟产物的推行复制任务。各金融机构要进步涉农贷款比例,重点扩展对农业根底设备、县域城镇建立、城中村革新和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撑,加速促进农业财产化转型晋级和农业构造调整。本年涉农贷款增进的比例要高于全县新增贷款增进比例。

(四)加大金融政策支撑力度,起劲做好对民生信贷的支撑。依照“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信誉社区”相连系的形式,鼎力展开小额担保贷款营业,加大对大中专卒业生、改行退役武士、赋闲人员、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支撑。起劲发明前提,为巾帼创业、农人工返乡创业和大学生村官创业供应资金支撑。鼎力推进乡村青年信誉示范户任务,出力扩展乡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任务掩盖面。积极展开生源地助学贷款营业,包管贫穷家庭学生助学贷款实时发放。鼎力支撑廉租住房、经济合用房等保证性住房建立的资金需求,改善我县居民住房前提。

(五)加大搀扶力度,积极开展强大金融效劳业。持续强化金融生态情况建立,袭击逃废银行债权行为,维护金融机构债务平安。加速乡村信誉社体系体例变革,鼎力推进组建农商行任务。积极发明前提,力争年内有一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标准担保公司营业,扩展贷款担保局限。指导民间本钱投向实体经济,果断袭击不合法集资和不合法设立金融机构运动。

(六)积极运用各类融资东西,起劲拓宽融资渠道。鼎力支撑企业经过企业债券、信任、产(股)权让渡、融资租赁、典当拍卖、项目BT、BOT等方法融资。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做好金融立异任务,用好用活信誉证、保函、保理、银团贷款等新型信誉东西,多渠道为企业供应融资支撑。

(七)充沛发扬金融支撑效果,支撑城镇化建立。各金融机构要结实树立以支撑全县经济开展为己任的思维认识,想全县经济开展之所想,急全县经济开展之所急,谋支撑全县经济开展之所策,紧紧环绕全县经济社会的开展大局,对峙以财产堆积区开展为载体,依照凸起特征、培养集群、构成链条、完成轮回的准则,重点支撑主导财产敏捷开展强大,加强辐射带动才能,构成群体优势。要进一步完美效劳条理,进步金融效劳程度,在信贷产物立异、效劳方法立异、市场开辟等方面赐与企业最大支撑,敏捷提拔财产堆积区在全县经济开展中的位置,促进产城交融。进一步增强对根底设备建立的资金支撑,促进全县城镇化率的提拔。

篇9

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潜能的增长因素。近年来,乌海市非公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大力招商引资,使非公经济在数量、规模、质量、速度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的发展。

2014年乌海市非公经济组织达到2.68万户,注册资本合计505.51亿元,其中:私营企业5937户,注册资本累计494.32亿元;个体工商户20849家,注册资金11.19亿元;非公有制企业纳税中,国税收入占全市税收总额的80.25%,地税收入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2.5%;吸纳就业6616人,占新增就业人数的81%;2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8家企业跻身自治区民营企业百强。2014年,乌海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415亿元,同比增长1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9%;对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达71%,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3%。非公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和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强化政策支持,提供良好服务

(一)政策扶持,增添活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结合乌海市实际,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政策上加大扶持,2013年10月21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2014年乌海市有关部门出台了《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等关于扶持物流业、商贸服务业、电子商务、家庭服务业等多个方面的配套政策,为非公经济的发展释放了政策红利。乌海市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下发的《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解决非公经济融资难,为非公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二)放权减负,激活投资。为了帮助企业减负,乌海市相关部门主动“放权”,为企业拆除道道“关卡”。行政审批事项由193项减少到8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由98项减少到31项。按照国家规定,仅地税部门落实税收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一项,就为小微企业免征水利建设基金4700万元、地方教育附加2400万元。

(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乌海市鼓励和引导各非公有制企业采取企业上市、股权融资、发行债券、票据等形式直接融资,并在自治区率先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孵化园、中小企业现代金融工具培训平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努力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题。(四)加强科技服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14年,乌海市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目前,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成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16家,研究所6家;开展了“百名院士专家乌海行”活动,并挂牌成立了乌海市智慧城市院士服务工作站。

三、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情况

(一)金融对非公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截至2014年末,乌海市非公经济企业贷款余额242.95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76.35%。五年间,乌海市银行业非公经济贷款余额由2010年的113.97亿元,猛增到2014年的242.95亿元,年均增长20.83%,非公经济信贷市场份额占比不断提高。

(二)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定位在中小企业。截至2014年末,乌海市非公经济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3.66亿元,占全部非公经济主体企业贷款总额的63.25%。五年间,乌海市银行业非公经济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由2010年的76.79亿元,猛增到2014年的153.66亿元,年均增长18.93%,对中小企业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

(三)搭建政银企信息交流平台,推进银企融资有效对接。人行乌海市中心支行与市银监局、市金融办联合地方政府、各金融机构,为银企成功搭建了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在乌海地区形成了良好的银企互信共赢机制,有效推进了融资服务工作的开展。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政银企对接会,取得显著的成效,实现融资120亿元;2014年3月5日,乌海市又成功举办了西部盟市非公有制2014年经济金融服务银企对接会暨乌海市第三届“金融超市”,项目签约近1070亿;主办方乌海市共有60家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89.75亿元。

(四)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改善信贷政策实施绩效。为改进和加强金融宏观调控职能,全面科学评估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执行效果,促进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中小微企业”,人行乌海市中支积极组织开展了辖区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通过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从2010年开始对乌海市金融机构中小信贷政策执行绩效情况进行了评估,发挥了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提高了信贷政策的导向力。

(五)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从2010年开始,多家金融机构进驻乌海,目前乌海市金融机构已发展到57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保险公司20家、小额贷款公司20家、证券市场主体2家、融资性担保机构2家,已初步形成银行、保险、证券为框架,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

(六)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有效满足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同时,探索创新适合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目前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先后设立了针对小微企业的专门部门或信贷专柜和信贷人员,细分市场、创新营销,对小微企业服务实行专业化管理。优化业务流程,缩短业务链条,拓展担保形式,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贷效率,不断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经过几年的实践,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服务小微企业的专营体系。同时,针对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资金需求特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推出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工商银行乌海分行开办了小企业网络循环贷款、中国银行乌海分行开展了“应收账款质押”信贷产品、内蒙古银行乌海分行、乌海银行先后探索出了“商户联保贷款”、“女企业家联保贷款”等新型担保方式的信贷产品,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基础和信用意识差,信贷资金风险大。一是总体规模偏小。乌海市非公经济多为中小微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小型私营企业占74%以上,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资本金少,负债率高。二是“生命周期”较短。据市场调查,除部分大型非公经济组织外,绝大部分小微私营企业平均存活周期大约在3~4年,个体工商户平均存活周期约在2~3年。主要原因是这类市场主体经营规模小、起点低、实力弱,缺乏资金技术,行业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差,管理不规范,抵御风险能力低,短期经营的特征明显。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重点集中在资源初级转化为主的工业生产和以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相对其他大中城市,非公经济投向新兴服务业的动力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率较低,传统经营模式难以得到有效突破,市场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强等。四是规范化程度不高。有的公司股东实物出资长期不到位,有的利用验资机构垫资、虚假出资或抽逃注册资本,有的利用虚假材料骗取股权变更登记,少数企业诚信意识差,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企业发展。

(二)直接融资条件不成熟和融资渠道窄,相关增进措施缺乏。在直接融资方面,较高的准入门槛和上市成本很难让起步晚、基础薄的中小微企业成功上市融资,缺乏社会资信度的中小微企业也很难进入发债市场进行融资。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部职工筹资、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而对通过票据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等直接融资工具没有概念,对融资渠道了解不够,直接融资意识淡薄。而政府部门对中小微企业发行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信用增进措施缺乏。

(三)银行信贷准入条件较高和产品单一,信贷需求难以满足。一是各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操作流程自上而下实行统一标准,授信管理制度较为严格,考核标准要求高,辖内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粗放,缺乏规范的财务审计和信用评级,财务状况透明度低,符合授信条件的中小企业很少,限制了基层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拓展。如小企业在金融机构办理信贷业务须提供近两年和最近一期的财务报表、近半年缴纳水、电、税费的凭据,近一年的银行存款流水记录,与上游供应方签订的购销合同,与下游经销商签订的销售合同等。而企业往往不能完整、及时提供金融机构要求的相关贷款资料,从而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其授信。二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内容较单一。长期以来金融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设置、布点主要是适应了大项目、大客户,大部分金融机构尚未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重要客户群来指定贷款营销计划,没有针对性地设计金融服务品种,与非公经济的需求不匹配。

(四)缺乏有效抵押物和担保,贷款难度大。目前,乌海市的银行机构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大多倾向于抵(质)押贷款或担保贷款。由于我市非公企业大多属于民营企业,规模不大,自身实力较弱,绝大多数缺乏有效抵押物,且企业经营不稳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银行对非公经济放贷顾虑多,非公经济也较难符合银行放贷标准,因此贷款难度大,满足率较低。目前能够为非公经济提供担保的机构少,特别是我市优质担保机构比较稀缺,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普遍较弱,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强,担保费用较高,非公经济办理担保一般要缴纳2%左右的担保金以及一定的评估费等,融资成本较高,成为制约非公企业直接融资的“瓶颈”。

五、相关建议

为着力解决制约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以促进非公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强自生能力,实现非公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自身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树立现代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做好市场调查,企业发展方向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树立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引导中小微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政府要加大对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宣传力度,及时制定并公布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同时,加大对企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技术、机制、体制和商业模式上创新并加以扶持,催生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三是支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和资源整合,提高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扩大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规模,支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

(二)坚持多措并举,鼓励直接融资。一是增强内源融资能力。鼓励民营经济直接融资。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来自企业内部利润和折旧约占60%,来自银行的不过20%,其余则是从证券市场及民间渠道获得。所以要推动企业运营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尤其要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的进入;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及高科技企业参与风险投资;放宽对保险基金、信托投资、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介入风险资本运营的限制,多方面动员民间闲置资金,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二是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探索小额贷款公司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利用自治区取得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地区资格,扩大中小企业私募规模。积极开展产权交易市场试点,建立知识产权、企业产权、金融资产、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低碳技术、农村土地承包权、林权等产权交易市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探索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转让试点。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

(三)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破解融资瓶颈。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由人民银行乌海市中心支行牵头,联合市金融办、乌海市银监分局,督促银行机构进一步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投放贷款,确保“两个不低于”,充分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二是金融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支持民营经济的力度。例如,合理利用利率杠杆,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针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特点,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利率浮动政策,将企业的诚信度、担保方式及银企合作的关联度作为利率浮动幅度的标准,通过科学、规范、高效、统一的定价机制增加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讲信誉、能付息的企业,特别是已完成规范改制的企业,只要符合信贷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商业银行要不分区域、不分大小、不分所有制,一视同仁给予信贷支持;对经营管理水平高、上规模、效益好特别是高科技、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予以重点支持。三是加大提升非融资类的金融服务水平。非融资类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体系未来的巨大市场,非公经济对此也有巨大需求,即通过外部服务,如中小微企业的财务与资金管理外包,提高企业、小微经营单位税险管理、资本运营、资金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 金融危机;活力;创新

一、充分认识活力金融是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

1.活力金融是金融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创新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活力金融也正是把科学发展观引用到金融创新活动的实践。金融和经济是相伴而生、相促而长的,动态的经济并不是排列在报表上的一些数字,更是“活”的行为,是金融业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要素并使之不断增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受益于金融服务,并反过来促进金融业发展。活力金融正是把金融业“这条鱼”放在了动态经济“这缸水”里,突出强调彼此相依为命的关系。活力金融最主要是,处理好金融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要求金融业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环境创新,以此促进经济和金融在良性互动中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2.活力金融是与时俱进金融发展的需要

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平安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防范金融风险基础,离开了平安金融,稳定难以建立,而活力金融是平安金融发展的延伸,是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二者互为依存,一脉相承。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有些金融工作者固步自封,缺乏活力,缺乏生机,延袭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经营金融,失去市场化占有份额,失去金融发展的大好良机。活力金融就是要创新“灵活先进”的金融产品工具,打破原有的信贷方式,要创新紧贴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力求把新的金融产品宣传到位推介给中小企业,让企业享受金融产品带来的实效。

3.活力金融是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

长期以来,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各自上级行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信贷准入标准过于苛刻,企业贷款品种只有土地、房产抵押,对新增贷款企业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门槛过高。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它们的发展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贷款难”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影响了地方政府财税指标,致使地方政府颇有微词,企业抱怨意见很大,社会各界对银行的看法众说不一。

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行业与企业市场萎缩,利润普遍下降,特别是有些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急剧面加大,偿债能力下降,中小企业大都“嗷嗷待哺”。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非常关注银行能否及时送来“甘甜乳汁”,难关当头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成了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表现。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的困境下,政、银、企三方更要携手共进,共度难关。要针对企业主动提出困难和需要支持的地方,金融机构解释问题更具体、更具针对性,尽最大可能的给予充分答复,建立坦诚、无障碍的交流机制。

4.活力金融是建立银企平台、加强沟通、和谐共处的信任表现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因寻求贷款而得不到满足而抱怨,而银行缺乏真实了解,把企业拒之门外。这种沟通机制不畅,阻碍了银企交流,双方难以营造和谐共处的信任氛围。开拓活力金融,需要银企双方坦诚沟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需求银行的服务、银行需要企业的支持,两方共赢共进的重要性。在贷款额度得不到满足度的情况下,要以高效率的服务水平、高质量的服务态度赢得企业的理解。

金融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宏观经济、信贷结构运行规律和走势,为企业提供信贷政策咨询,使其更好地理解信贷政策意图,减少企业信贷需求可能遇到的阻力,真正使信贷资源配置在推动地方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开拓活力金融要熟悉地方经济、企业的状况和产品特点,并从银行视角剖析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分析企业产品结构和比较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出谋划策。

二、开拓活力金融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霍山县地处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虽然近几年发展速度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但与沿海及大中城市依然不能相比拟。在当前情况下,其经济发展对沿海和大中城市依赖性很强,但往往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方面限制,使其不大可能和沿海及大中城市实现经济上的汇合,在发展道路上难以实现飞跃式突破。

这些情况决定了山区经济发展的特点。(1)是金融发展规模受经济总量制约,可作为空间不大;(2)相对于巨大的资金需求量来说,本地存款明显太少,导致银行存贷差拉大;(3)产业结构和发展的非协调性,使银行信贷资金很难按照“三性”原则进行科学配比。其中主要是工业贷款和基本建设项目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相对薄弱,银行贷款总体趋于骨干企业长期化和“固定化”,以及大量农业生产贷款小额分散化,从而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以上特点对金融业利弊兼具。但在今后金融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山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速度的加快,这里依然会是一块前途较好的金融领地。

基层人民银行对社会的影响,既缺乏可供操作的行政手段,又缺乏金融宏观调控的号召力。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工作目标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为此,开拓活力金融工作注重改变行政管理方式,灵活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工作,发挥央行窗口指导作用,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活动,推动地方政府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辅之以适当的监管安排,扩大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民银行工作的认同。从而使商业银行产生改善活力金融的原动力;使地方政府产生改善投融资环境的驱动力;使企业、个人产生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吸引力。

三、推动活力金融建设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

打造活力金融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政府要有前瞻性,高度重视改善活力金融建设环境对增加县域信贷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

(1)加快县域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这两个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为金融机构信贷解除后顾之忧,也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所在。政府要设法筹措一定的资金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并按市场化模式规范运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用。既解决企业初创阶段资金紧张,又缺乏有效资产作抵押贷款的难题,也有利各金融机构向上争取授权、授信额度。

(2)由县政府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将评估结果登记造册。企业需办理资产抵押贷款时只需到有关部门登记即可,从而简化企业资产评估、登记手续,降低评估、登记费用,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提供便利。

(3)政府要树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也是企业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对金融机构维权的支持力度,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实行法律、行政“双管”齐下的手段,遏止债务人的恶意行为,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2.开拓活力金融银行要转变方式,找准职责,主动工作

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工业活、经济活”,“经济活、金融活”的观念,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力及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1)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品种,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2)金融机构要将企业发展视作调整银行资产结构、提高自身经营效益。改善银企关系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制度,简化贷款审批发放程序。

(3)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搞好企业授信评级和市场准入工作,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改善企业信用状况,共谋银企发展。

3.进一步开拓活力金融业务品种,增强对县中小企业的渗透和支持能力

(1)金融机构要大力拓展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业务品种和信贷模式,不断提升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积极探索信用途径、零售途径、利率途径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新模式。

(2)尝试出口退税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等新型信贷方式,增加信贷投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效益好、信誉高、有还款保证的集群企业在购销活动中使用商业汇票结算,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票据融资效率。

(3)对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但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要立足长远,敢于在可控制的较高风险下,选择适当的贷款投放时机,及时扶持。各金融机构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外,还要提供理财、信息、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4.中小企业要练好“内功”,形成资金“洼地”效应,以吸引金融机构投入和支持

(1)中小企业要立足本地自然禀赋,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效应,逐步形式成自己的产业链,促进产品从粗放型扩张向打造精细化转变,增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