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快速进步,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全方位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健全教育管理体系、改进教学工作方法等要求,是目前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全面分析现代医学教育的特点以及要求,建立与学校教学管理特色互相符合的信息化系统,促进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有所加强,对社会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认识

据分析相关调查情况得知,最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以及领导仅有着片面的认识,只对网络布线、机房、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工作给予重视,对建设软件设施有所忽略,出现明显的“轻视应用,重视技术”的倾向。另外,医学院校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相对单一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没有合理运用与信息化教育互相符合的教学模式。

2.医学院校教学体制以及机制的影响

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教学管理中没有重视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工作。虽然有少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必要的内容,但是因为缺乏管理政策以及规章制度进行约束,或者尚未构件领导决策机构,没有建立针对性的政策协助以及支持信息化建设工作;又或者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不完善,导致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影响。

3.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相对缺乏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实施信息化建设时教师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重视日常教学工作,对于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建设有所忽略。加上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重视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工作,导致教师只是了解简单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技术手段以及综合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教师无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完善,无法达到现代教学的具体需求。

二、完善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1.有机融合医学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

通过分析医学院校学科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全面重组以及优化作为前提条件,完善有机融合各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确保信息化学科课程教学得以实现。医学院校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科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得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妥善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外,医学院校应该将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根据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融合的方式以及程度,进行多媒体课程、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工作。若课程理论程度较高,可以综合虚拟仿真、动画模拟、网络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对于诊断学教学,因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可以通过视频课件模块制作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实践练习以及教学。

2.加大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力度

医学课程具有教学环境场地多样化、课程门类多等基本特征,要求信息化教学具有较高的平台。因此,医学院校应该以目前网络平台作为基础,升级局域网,在教学场所内增加数字化影像教学设备,确保网络信息中心与教室互联互通得到实现的同时,满足临床病房、练习室、实验室、教室等特殊教学场所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对网络信息终端数量进行扩充,在所有学生宿舍以及教学场所延伸网络终端,相互连接国际互联网以及校园局域网,确保能够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下提高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水平。

3.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积极帮助、引导以及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校园网等进行比较运用、信息收集、网上搜寻等实践,对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技巧以及方法进行掌握,将问题作为引导对教学专题进行设置,确保书本知识范围得以有效扩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疑难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信息的手机,确保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建构知识,确保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综上所述,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实施信息化建设具有复杂性、庞大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医学院校不仅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操作方法使各项目标任务得以实现,同时还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医学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确保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波,郑玉云,菅静峰.绩效技术在医学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01(21):132-134.

[2]张建勋,郑超,朱琳.医学院校信息技术有效支持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2,02(17):368-372.

[3]张东升.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5(33):78-80.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蓬勃发展,前景乐观,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在实地调研和与教师座谈,发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新技术的使用频率不高、层次不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高、教学应用能力不强。

一、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四个因素

(一)教师的基本特征

1、教师的工作年龄

教师的工作年限与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呈负相关,教师的工作年限越长,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热情、水平就越低。大部分老教师已经习惯了“黑板+粉笔”的传统授课方式,所以不愿意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更不愿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所教的学科当中去。相对于老教师年轻教师更愿意学习信息技术,并且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更愿意将信息技术知识融入到教师的任教学科课堂教学中去。

2、任教学科

由于每个教师任教学科的不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不同,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画图、图形转换等;语文教师主要利用信息技术识字、阅读、欣赏美文、陶冶情操;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也不同;英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练习发音、朗读、学习英文歌曲,培养英语语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所教学科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也不同。

3、教师学历

学历高的教师相应的掌握技术的知识多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理念也丰富一些,更乐于将所的知识应用到教师中去,学历低的教师本身已有的技术相应少一些,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需要花费多一些时间,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的时间也长一些。

(二)信息素养

国内有学者提出信息素养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基于网络获取、分析、生成、使用和创造信息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够自觉的获取、分析、吸收信息,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具备一定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检索和使用的技能。能够有效处理、传递、创造、理解、评价信息的能力。本文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信息意识

教师要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作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及其他方面随时采集有用的信息,从别人的观点、评论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提取对自己的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然后能有效的整合到教学中去。

2、信息知识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教学策略、不断应用新技术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评价反思。教师只有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的理论和知识,才能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只认同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重视程度不够。

3、信息能力

现在学校许多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很少教师使用Flash、Authorwme制作课件,会使用图形编辑软件、视频采集和编辑软件、音频采集与处理软件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待加强,大部分教师的课件来源是购买、网上搜索、请别人帮忙制作。网上搜索干扰信息太多影响了教师对网络资源的获取效率。

(三)心理方面

教师的焦虑和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面对一些新的技术教师感到既陌生又恐惧,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又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培训,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这种恐惧和各种外部原因相互作用很容易导致教师心里产生惰性。教师的焦虑越高教师越不愿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因此如何促使中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克服心理上的惰性成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领导及同事的支持力度,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学校的政策制度。

学校领导如校长、教务主任等对信息技术的与教学结合的支持程度高低,是决定教师将技术融入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地,领导越重视,教师对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同时周围同事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也会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成肯定态度并且乐于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团体就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之间互相影响,带动整个教师团队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学校要推动信息化教学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条件。硬件条件:计算机的拥有率、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软件方面:适合学科教师应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发教学资源提供相应的材料。但是目前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还不足,学校还不能即使更新硬件和软件资源。

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并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取得良好成绩的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建立物质奖励制度,组织教师定期培训,建立信息化教学团队,对于推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具有信息意识,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知识,有意识的加大使用信息技术的工作范围和时间,提高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从心理上减少对使用信息技术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增强自我效能感。

2、加强信息化领导力和政策支持,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制定政策制度要有针对性,组织专业人员对政策实施过程监督或检查。领导要制定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学校氛围。

3、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突出教学设计这一主线,围绕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等模块教学,培训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除了进行理论培训、统一授课外还要动手实践、结合本学校的课程进行案例教学。

篇3

2015年11月7日至9日, “2015年听障教育年会暨智慧教育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浙江宁波特殊教育中心学校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教专家、特殊教育工作者以及南非客人出席了会议。

此次研讨会的研讨重点是“智慧教育”与“高效课堂”,探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黄昭鸣博士的讲座《康复云——听障智慧康复》阐释了信息云技术支持下的远程康复教育,应用远程备课、远程课堂、远程筛查、远程评估手段有效提高聋童的康复水平。

南非Jan Gysbert Grobbelaar教授介绍了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全纳教育,应用人工耳蜗、助听器等设备有效提高听障学生的言语能力,使他们融入主流社会。

宁波、山东、南京、长沙、兰州、上海、佛山、海口等地的特教学校分别介绍了本校智慧教育的做法及成果。

篇4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要求在学校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特征要求以及课程整合的基本形式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资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目前“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特征及要求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三、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方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篇5

1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1·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就是对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存在方式的一种描述,用于减少事物存在的不确定性。信息与物质、能量一起构成为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信息化就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利用信息技术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等所进行的一切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目前,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家公认的定义,结合各位专家对“教育信息化”所下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系统、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改善教育环境,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使之适应于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

由此可见,①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谓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电子技术对信息进行生成、存储、传递、分析、利用等的技术],以实现信息化教育;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引入过程。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和认识的过程。③教育信息化就是把教育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构建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信息化教育模式;④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

1·2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有:

1·2·1教材多媒化、数字化

就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数字化表示。具体讲就是将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和数字化形式,它们不但能将文字和图形以数字化形式表示,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三维的数字景象。

1·2·2教学个性化、智能化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的人性化、人机通讯的自然化和繁杂任务的化,并能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1·2·3资源全球化、网络化

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网,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1·2·4学习自主化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1·2·5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管理教学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以及建立网上电子学档(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1·2·6环境虚拟化

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城网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1·2·7任务合作化

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是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如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1·3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构成

1·3·1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

指用于存贮、处理和传递教育信息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虚拟图书馆、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以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1·3·2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指在信息化教育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教学/学习资源。如基于网络的CAI课件、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教案、数字化教材、电子化学习包等。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予以展开和控制的。与信息化教育环境相比较,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它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1·3·3信息技术应用

就是在教育教学/学习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平台技术、远距离通讯技术、课件开发与使用技术等信息教育技术。它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1·3·4师生信息化素养的形成

信息素养就是培养师生具有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操作能力和开发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处于信息化社会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基本能力,是进入信息化社会的通行证。也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1·4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1·4·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骤和必由之路。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1·4·2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信息化为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p#分页标题#e#

1·4·3有利于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孕育和诞生。教育信息化使得传统的教育理论、思想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和更新,在这场教育变革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现象需要人们用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去解决、去解释,从而为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孕育和诞生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1·4·4有利于全体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信息素质的提高。教育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构了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具有知识显示的多媒化、处理数字化、存储光盘化、传输网络化、过程智能化的特点;构建了交互性、非线性、集成性、多样性的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保障了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和进行终生学习的可能性。为全体国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2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

随着教育信息化在高教领域中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对于更新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加快高校教育现代化环境建设都将产生明显而深远的影响。

2·1更新了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在高校中的不断推广应用,传统教育思想(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越来越不适应21世纪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逐渐被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所代替。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和品德。

2·2修订了教育目标更新了教学内容

21世纪需要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迫使高等教育必须修订传统的教育目标,以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而要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更新。

目前总的改革趋势是: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2·3丰富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普及,高等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融合。使受教育者具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空间。同时为学员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个别化主动式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以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等。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灵活选择和安排。

2·4加快了高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及信息技术产品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应用,目前我国各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打造自己的校园信息化环境。:一是校园信息化硬件建设,如校园网建设、网络中心建设、多功能教室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建设、办公信息网建设以及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校园智能卡建设(IC卡)等;二是提倡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各高校都在积极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创办学科教学网站,使用多功能教室和网络上课,有些学校还成立了基于INTERNET网、视频会议系统、LAN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的网络教育学院,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育规模。

2·5师生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教师由传统教学的主导者、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指导、组织和协调,注重对学生信息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逐渐变为学习的主导者,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IN-TERNET网、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篇6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化教学;优化管理;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1)08-0082-03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例如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IOT应用极其广泛,遍及智能交通、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工业监测等多个领域,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针对IOT产业的发展形势,整合自身原有技术,投身到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中。但IOT在高校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应该如何开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对IOT内涵与特征的理解以及高校IOT的研究现状,分析了IOT在高校主要教学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以及IOT在高校中的应用前景,以便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1 物联网的基本内涵及基本特征

1.1 物联网的基本内涵

随着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IOT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IOT的概念也随之有了深刻的改变,但是,至今仍没有提出一个权威、完整和精确的IOT定义\[2\]。从IOT本质上看,其有两层含义:第一,IOT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在IOT中,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3\]。物联网的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互联网结合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1.2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IOT的核心是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IOT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2\]三部分。

全面感知就是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

可靠传送是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

智能处理是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为了更清晰地描述IOT的关键环节,按照信息科学的视点,可以围绕信息的流动过程,抽象出IOT信息功能模型,图1所示是其信息功能模型图,从图1可见,其具有信息获取功能、信息传输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信息施效功能\[3\]。

2 高校物联网的研究现状

从2004年开始,IOT相继被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区域性组织列为领先和振兴全球经济的基础战略。我国也于2009年制定了"感知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的合作协议,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2009年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2010年6月10日,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的“物联网工程学院”是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工程学院\[3\]。2010年8月,教育部审批通过了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35所高校获批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新设专业将自2011年开始招生。

IOT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已经初见端倪。在国内高校中,现已较为广泛的使用RFID技术,常用的有学生的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实施为高校师生的就餐、购物和图书借阅等日常工作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RFID技术是IOT技术的核心,目前RFID技术在各所高校中应用已比较普遍,说明IOT在高校区域中的实现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IOT在高校校园中的实际应用仍仅停留在最基本的应用上,更深层次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物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趋势

IOT的应用根据其实质用途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应用模式:对象的智能标签、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对象的智能控制。将三种基本应用模式和具体的情境和内容相结合,IOT在高校领域中的应用大概可分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具体如图2所示。把IOT引入高校能改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革新教学管理手段,所以,借助IOT技术更好地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1 利用IOT构建智能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IOT的引入无疑可填补传统教学的缺陷。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所包含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虚拟学习环境又缺乏与现实世界的交互,通过IOT,不但可使得现实世界的物品互为连通,而且可以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互联,有效地支持人机交互、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人与人之间的交互\[4\]。使教学环境中的每个物件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性,可以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引入IOT后,教学方式将有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是可优化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如噪音、光线强度、温度等) 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室里布置传感器节点监测教室各角落的噪音情况,也可在教室里安装光线传感器,根据光线强度和学生位置,自动调节教室内的照明灯亮度和计算机屏幕亮度,并可根据室外光照强度调整窗帘高度等。传感器还可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来自动调节通风情况和空调温度等\[5\]。总之,IOT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其二是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引入IOT,可以突破课上听讲、作笔记,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等固有学习模式,激励学生在课外把所学课程作为一种娱乐来掌握。因IOT上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互动的,学生仅仅浏览一张网页,就会很快不由自主地开始进行主动的选择。再者,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材料,学生也可以在教室内利用计算设备读取本地或调用异地嵌入了传感器的物体的数据以用于当前的学习。

3.2 利用IOT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高校中的实验教学通常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但传统的实验教学则有其局限性\[6\],另外,传统上获知实验设备相关信息的方式都是通过产品说明书,这种纸质的说明书容易丢失、污损。IOT的介入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安全的、共享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引入IOT后的实验教学可确保实验过程安全。通过让学生佩戴传感器手表等形式,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时发现错误并给予正确指导,避免实验过程中危险的发生。教师还可以对各种实验器材标识数字化属性与使用帮助信息,当实验器材使用不当时,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提示学生规范操作,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保证教学安全。对于学生操作太过危险的实验,教师可将各类传感器安装在实验器材上,通过远程控制这些实验器材来实时采集实验数据,并将进行加工和分析后的结果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

另外,引入IOT能有效管理实验物品,可使用RFID技术对实验设备进行管理,采用电子标签将实验物品的基本属性和帮助信息等内容存储起来,通过阅读器方便地获取实验物品的基本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管理。

3.3 利用IOT支持教学管理

首先是可以学校考勤管理。传统的考勤在于老师或者班干部利用名单对每个学生进行确认,费时又费力。而利用IOT技术,可在学校的教室、大楼入口处等地点架设RFID读取器,每个学生配戴RFID标签,学生进入教室后,识别器会自动感测RFID信息,统计学生出勤情况,老师则可通过网络查询学生出勤情况及目前所在位置或行进路线。

其次是学校图书管理。随着各大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藏书量在逐年增加,传统图书条码查找的方式会浪费大量时间。图书智能定位即在图书上贴有RFID标签,在馆藏范围设置多个阅读器,由阅读器坐标确定图书的方位信息并传送给定位服务器,这样,读者和管理员就可用客户机或手机登录定位服务器查询图书信息,同时也方便新书上架、图书归架的整理工作,提高寻找丢失书籍和盘点文献资料的效率\[7\]。

对于教学仪器管理,IOT的应用将使学校对教学仪器的管理从传统的人工管理转变为系统化、自动化的管理。利用RFID技术在相应教学仪器上贴上电子标签,便可通过IOT技术系统实时跟踪和管理教学仪器的存储过程、发放过程、使用过程以及回收和报修过程。

另外就是学生的安全管理。学生的安全是当前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校安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IOT技术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准确位置和其他情况,极大地预防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结 语

尽管IOT产业具有庞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就目前而言, IOT还是一个处于研究及未得到产业化发展的概念产品。目前对IOT的研究主要在物流管理、智能家居等领域,而高校校园IOT的研究正在慢慢起步,从校园一卡通到真正的校园IOT还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充分利用IOT的技术优势来提高高校校园的智能化程度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试验。但是,随着IOT技术的日益成熟,IOT的遍及是不可避免的,IOT的出现将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并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服务,引起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最终将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37-39.

[2]孙其博,刘杰.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98-101.

[3]蔡日梅.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实验\[J\].互联网,2011,29(1):59-63.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电化教学 开放式学习

一、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探索电化教学的规律

1、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创设情境,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爱我的家乡》的作文时,先让学生听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然后再播放事先拍摄好的展示家乡风貌的短片,使学生在欣赏音乐和图像的过程中领略家乡的美好。

2、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基本特征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也在这场革命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多媒体技术为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

3、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具体化。如教师在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彻底改变以往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段的传统做法,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范进中举》的多个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把知识简单化,使学生易于理解,而且可以增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智力的开拓和思维的发展。

5、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的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和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更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教学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式的改变,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关键。教师还可以将课件做到校园网的资料库中,学生在阅读课利用微机进行阅读时,既可以复习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又照顾个性发展的需要,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解放出来。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恰当运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语文教师在课件制作上一定要慎重,要合理。吸引学生的不是课件,而是教学的内容,不可滥用感官刺激的东西,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老师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恰当的时机展现给学生,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

2、注重实效,保证使用的科学性。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决非是简单地将现代媒体引入学校或搬入课堂了事,它还应当指导和驾驭教育技术实践效果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之中。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契机。它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媒体教学型的教师更高,因为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技巧,而且还要具备相关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二者缺一不可。后者对于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是个重大而又关键的挑战。

3、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目的。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篇8

关键词: 网络信息化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 应用模式

近年来在教育战线上涌现出很多的教学模式,如全优模式、生态模式等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既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利用网络教学系统辅助教学既克服了时空和人际关系带来的不便,又与传统授课方式结合形成了课上、课下立体互动的教学模式,我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我校实际总结更好发挥这种立体教学模式的思考。

1.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功能开发精而专

网络教学系统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共享的同时,更要结合学校各课程的特点,开发专而精的教学系统。系统不仅要提供大量的信息、完善的功能,更要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应该针对我校各专业的特色科学地组织、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我校各专业一年级新生的基础课程,对后续各专业的学习影响很大(学校规定在校期间必须拿到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因为所有班级都开这门课,所以每班级每周开4节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肯定完成不了教学内容。我们针对师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完善、形成功能开发要专的理念。为使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师生、实现方便教师教学、减轻教师工作量,一方面我们让教学经验丰富的丁林老师把关,将信息分为基础、拔高和拓展等层次。另一方面我们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使用体会,了解系统不完善之处做及时的调整。

2.学校各个专业教师网络运用实践技能的提高有助于系统有效应用

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引入将我校的专业教师从繁重的作业评改、重复答疑和板书教学中解脱出来,教师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换为辅导者,不再是主角。这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础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基本素质是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开发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隐式教学魅力的重要保障。教师是网络的设计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不但要熟悉网络软件的相关技术,还要积极参与师生交互、信息反馈和人员的协调活动。教师运用系统技能的提高一方面能带动学生积极使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不断地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促进教师间、师生间协调发展。

3.信息化的教学也是网络教学的信息化

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往往只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化,而对其他教学环节考虑甚少,如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实时评价及课后的辅导答疑等。即注重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忽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对信息技术交互性、实时性、回馈性和辅等最基本特征没有充分运用,过多地考虑如何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实体现教学内容,而不能很好地考虑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课外学习环节是学生个体主动学习的重要过程,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只有将课前预学习、课堂教学、实时评价、预后巩固与拓宽等方面有机地结合才能体现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否则就不完整、产生功能性缺失。

4.学生综合素养影响系统的使用效率

篇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一句话来说,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

(2)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通过努力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的职业进步的发展过程也可以同理而言。这一过程并不是阶段性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这必将是一个长期永久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个体或者是教师整体学会终身学习,不断吸取和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二、关于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内外研究

(1)信息化背景下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1、教师教育必须推进信息化、现代化

现如今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已经到了瓶颈期,要想教育事业的发展横沟更上一个阶段,出现质的飞跃,那必然得抓紧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打破时空局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2、在现代远程教育框架下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

在现如今的新的信息化发展潮流之下,可以很好地将教师教育体系与信息化载体――现代远程教育结合起来。现代远程教育就是将各种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突破以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传达到受教育者的身边,只要受教育者想学习,就可以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受教育者得到最大程度、更全方位的受教。

(2)信息化背景下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1、公开、民主的选拔制度

拥有了教师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顺利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想顺利地成为一名正式教师,就必须要经过公开、民主的招聘和选拔。

例如,在英国和美国,如果中小学中有空缺的教师职位,学校就会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的社会招聘,有意向的求职者需要把能证明自己能力的各种资料打包发给学校,随后,学校会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选出自己认为合格的人,就通知他们来面试。在面试的过程当中,面试的评委不仅仅只是需招聘教师的学校领导,还包括该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学区代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增加了职位选拔的公开性和民主性。

2、完善、充实的教师进修制度

在美国,教师的在职进修是由教育部拨出经费补助,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学区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实施教师进修计划。教师进修的方式可以使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到大学或研究生院修习,也可以参加州和学区开设的进修课程,还可以参加各种教师团体和民间组织的研讨会。

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美国教师的进修制度是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升级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能有效的促进和保证教师进修的质量和效度。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1)教育者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一方面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不高,对教师职业培训的要求仅为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师专业课程都一直是“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师培养一直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而如今进入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要想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适应信息化的这一趋势,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实施者――教师,首先就必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说白了就是教师首先要有转变的想法和观念,有了这一想法和观念之后,就得有意识的去关注与之相关的事物。

(2)提高教育者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中小学课堂教学,都只是以教室、教室和书本为中心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教育者自身的教学能力永远都是依照书本,依靠黑板,依靠教育者已有的思维,使得教育者的教学能力一直都没有,也不可能存在着显著地发展与提高。

而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当教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有意识的将自身的专业化提升与信息化的趋势结合起来之后,这势必要求教育者要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教育者只有不断地提升以上所谈到的那些能力,就能很好地将之前所转变过来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从而真正达到教学效果。

(3)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技能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主要依赖的都是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总是在不断地强调教师应该如何从自身角度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忽视了从学生的角度来提升。

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技能,培养受教育者使用现代化教育媒体的技能和获取信息的技能,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只有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同时提升相应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师更好的发挥教学实效,促进自身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在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中,信息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那么,高校在迎接信息化时代来临的过程中,就要不断的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从而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现和发展,增强高校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网络化迅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和社会正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导世界进人信息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积极响应信息化的新时代要求,即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高校也因此将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含义及构成

1.1 含义

教师始终是高校教学中的核心元素和骨干力量,其信息化素养将直接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体现为其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点:首先,要具备汲取信息的欲望,以及更加敏锐的洞察所需信息的意识;其次,准确的把握信息需求,最快的搜集到最多的有效信息;再次,具有甄别所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并切实应用;最后,要具有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在遵守信息道德的基础上合法使用信息。[1]

1.2 构成

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第一,基本信息素养,这点是最基本的要求,主要指的是教师要具备的信息方面的一般意识、观念、技能与知识;第二,学科信息素养,这点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具备的专业信息知识和能力;第三,科研信息素养,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信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第四,特殊信息素养,指的是一些特殊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能力,如信息管理人员、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等。[2]对于某些高校教师来说,前三者在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

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必要性

2.1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是衡量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素质的教师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交流工具,并借此对资源进行高效的收集、组织以及应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渠道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这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自我完善。高校只有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化素养的高素质教师,才能适应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要求。

2.2 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在教学质量改善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力求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模式,而若想做到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化是其基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越是熟练,就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识记专业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又推动了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以及学科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3]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教师才能活跃于高校教师群体中,才能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沟通,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从而提高教师生命活动的质量。

2.3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教育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广泛而深入的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其特点可以总结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四点。[4]教育信息化的成熟将会给高校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等带来巨大冲击,由此看来,教师信息化的推广和发展将为高校教育信息化铺平道路。在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之后,才能积极推进高校信息化,实现教育信息化。

3 如何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3.1 逐步转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只有意识并确立教育信息化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将信息技术应用大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新手事物,教师要想适应随之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方法、教学环境,必须要转变更新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由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和学生成才的设计者,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3.2 着力培养高校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信息化素养

3.2.1将现代信息技术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因此将信息化技术纳入教师岗前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3.2.2鼓励教师参加学位进修。主要是指教师为获得相应学位的,内容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学位进修可以使高校获得更多专业的信息人才,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2.3实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培训方法,可利用教师的工作之余组织其参加信息技术讲座,计算机教学的观摩等等。

3.2.4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积极加入到网络论坛的交流与讨论当中,勇于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大量阅览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报刊等;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3.3 改善高校信息化教育环境

首先,高校领导要积极创造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环境,鼓励和支持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行动上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进展,如划拨经费支持新教学手段的事实和应用,亲自参与教师培训方案的制定当中。其次,高校还应该完善考评标准,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性,加强对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

总之,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对高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努力。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将新时代的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以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庄丽娜,孟凡一.对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3期:464

[2]龚宇辉.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J],民营科技,2011年,12期: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