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

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

1 构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与生俱有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与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就相当于人生哲学对于人。企业如人,也是有思想,有生命的,正如人类代代相传一样,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也会代代相承。我们不能够说一家企业有没有企业文化,我们只能说它的企业文化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从事的不单纯是经济活动,而且还创造一种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这个经济组织所创造的文化。施工企业要想占据优势,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被称作是一种软环境的企业文化,它在无形之中引导着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又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客户,在无形之中获得竞争的优势。企业文化同时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施工企业在加强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本文化融入到管理之中,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氛围,让员工在了解施工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归宿意识、使命感和创造力。有了先进的文化观念作指导,有了进步的文化氛围为条件,才能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产生和形成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才能有先进的管理行为和改革措施以及自觉的创新行为。

2 构建施工企业新型企业文化的途径

2.1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领导或几个人就能够完成的工程,它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需要全体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建设施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还必须有重点,分层次,结合实际,逐步推进。首先,省集团公司要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机构,具体策划全省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事宜,指导全省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适时开展。同时,省集团公司要督促所辖基层施工企业认真贯彻落实阶段任务,最终使整个企业的思想建设步调一致。其次,基层施工企业也要根据省集团公司的安排部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本单位的发展状况、近期及远期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年度考核、人员管理、内部管理、干部竞聘等因素有机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将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服务明星、业务能手和先进工作者作为所有员工学习的榜样,以此培植员工价值观。第三,要重视打造企业服务品牌;推广运用现代化电子设备;大力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等各项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展现具有施工企业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

2.2 实施形象战略。注重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一是统一“形象标识”。首先,省集团公司要维护施工企业形象的严肃性,全面提升员工形象。各基层施工企业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应当率先示范,做一名身体力行的企业文化典范。其次,要通过业务技术比武、综合知识竞赛、专题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有意识培养员工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争优创先意识,并对优秀员工进行适当奖励,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去教育、培养其他员工,使本单位的员工在竞争中成长,在“模范”环境中进步。再是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全市、乃至全省施工企业系统的各类活动,比如歌咏比赛、文艺汇演等,全面提升了团队的整体形象。三是创新举措扩大社会影响力。各基层施工企业每年都要组织一些大型的活动,借助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做到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文,拓宽各界人士了解施工企业、扩大施工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2.3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核心文化理念是施工企业的生存之“根”、发展之“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科学决策、制度至上、责权利衡、共享共担、团结合作、风险可控、效益优先”的原则,明确上级与下级、后台与前台是管理与被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切实做到后台为前台,上级为下级,二线为一线服务,就是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因此,广大干部员工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施工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不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推动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向前迈进。施工企业要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和先进经验进行提炼,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要建立系统的文化发展规划,着力建立自己特有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营销文化等企业文化体系。

2.4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各级施工企业要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于业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把“人”的因素摆在施工企业管理的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善待人才、善用人才”的人力资源理念,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一是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坚持以效益为中心,适当增加施工企业人均业务量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改变以往的“大锅饭――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和“绩效挂钩”。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任用制度。在干部竞聘上,要全面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聘原则;在员工中推行竞争上岗,实施末位淘汰制;在招聘新员工方面推行择优录取的用人机制,全面打通“上下”、“进出”通道。三是建立科学的学习培训制度。各级施工企业要以联合办学、参加函授、外出学习、内部办班四种方式为保障,形成全员覆盖、全面发动、全过程激励、全方位推进的员工发展导航新格局。四是制定具有人文特色的管理制度,形成具有施工企业特色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各级施工企业要定期举办联欢会、运动会、演讲会、座谈会、研讨会等,把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展示风采的同时,受到启迪、教育、感染,陶冶思想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五是鼓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在工作中,要注重强化危机感、责任感、荣誉感教育;创建“学习型团队”,使各岗位员工使用文明用语,拥有良好的仪容仪表;要彻底打破员工身份界限,由身份管理改为岗位管理,变员工“要”为“我要干”;形成“靠业绩信服人、用业绩评判人、凭业绩选用人、以业绩激励人”的良好氛围,充分展现员工的工作激情和业务技能。

篇2

【关键词】栖霞区;两化融合;生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96-02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这项工作从近年实践来看,对于促进工业发展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在融合过程中催生出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后者主要体现在发展支撑两化融合的生产业。当前,栖霞区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两化融合精神、实现两化深度融合,是该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1、两化融合的内容与层次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动态性过程。内容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就融合层次来看,按照以微观企业为行为主体,通过生产要素中技术、设备以及资源的融合,带动生产过程中业务流程、管理及经营方式和产品的融合,从而导致产业层面的新变化出现,最终促使经济社会层面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价值模式等发生变化(图1)。

首先,企业层面。以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带动生产设备、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发生变化,导致生产要素层面发生融合,促进工业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催生出业务流程融合、管理及经营方式融合,以及最终产品的融合。其次,产业层面。发生在企业及行业中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及产品的融合,导致产业的功能边界被打破,促进了产业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为生产自动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商业贸易电子化等。最后,区域层面。产业层面的融合促进了新型产业的衍生,并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从而使社会价值模式发生转变,深入到生产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两化融合促进生产业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逐级推进,梯度展开的。即信息化先要与工业融合,其次与直接为工业服务的生产业融合,再与其他与工业相关性不大的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模型如图2所示。

生产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目前,生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其地位日益显著。而我国的生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以生产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于提升第一、二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推进信息化与生产业的融合,是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

3、栖霞区的实践

(1)两化融合的必要性。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其高度依赖信息技术、较少依赖自然资源,利润空间十分广阔。“十一五”末,栖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3亿元,年均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79.1:19.7,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基于此,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栖霞区未来发展要以“南京副城、光电显谷、物流枢纽、智慧新区、幸福家园”为定位,着力实施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其中,服务业占GDP比重每年要提高一个百分点,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为主的生产业,到2015年,全区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0%,比“十一五”末增加15个百分点。栖霞区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光电显谷、智慧新区”的定位更是与两化融合战略紧密契合。只有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进而助推生产业发展,才能实现整个区域的跨越式提升。

(2)两化融合的基础条件。栖霞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仙林大学城已进驻高校12所、在校师生突破20万,约占全省在校大学生总数的1/10,南京市的1/3。目前,栖霞区与驻区高校共同成立了仙林科学城发展联盟,研究科学城建设的重大战略;与南大、东大、南邮等高校共建了7所大学科技园,承载全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软件产业示范、企业技术创新等工程,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两化融合外部环境。下一步,栖霞区将围绕大学城科教核心,打造“科学创新圈、创业孵化圈、产业发展圈”,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仙林科学城建设成为南京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示范区、江苏自主创新的先导区。

(3)两化融合促进生产业发展的案例。2009年,南京市正式成为全国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2010年,栖霞区被认定为南京市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2012年南京市开始实施综合改革,辖区内的国家级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扩权后管理面积将从原来的2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200多平方公里,依托龙潭深水港作为长江流域江海联运的重要枢纽,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行政区将依托仙林科学城科教研发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生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为实现从传统工业主导向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阶段转变,栖霞区针对行政区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大力推行两化融合试点,建立信息共享等基础平台,力争实现行政区社会化服务与开发区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第一层次:企业融合。在企业层面上,栖霞区以微观企业为行为主体,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所需信息的一体化集成、控制、监测、优化、调度、管理、经营和决策,形成一个能适应各种市场环境的高质量、高效益和高柔性的现代化综合信息系统。典型案例——信息化与销售行业的融合发展。国药控股南京有限公司是栖霞区域内一家医药销售企业,于2011年被认定为江苏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公司通过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以客户为中心,整合管理流程,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在控制采购和销售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的同时,通过优化业务流程使企业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用。另一方面,充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做到灵活、快速地响应市场信息,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资源共享。

第二层次:产业融合。通过企业层面的成功融合,促使产业层面的深度融合。在主导的物流产业方面,栖霞区大力推进面向产业集群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典型案例——信息化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南京龙潭物流基地开发公司为栖霞区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控股,投资1.69亿元于2011年建成了龙潭物流信息化平台。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口岸行政资源、区域物流资源、电子商务资源,通过提供数据交换、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货况跟踪和决策分析等“一站式”服务,为基地企业营造了一个整合物流、商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于一体的管理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第三层次:区域融合。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提升发展。典型案例——园区主导两化融合,促进区域产业提升。金港科创中心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定位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升级加速器,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完成小试、中试,实现初步产业化提供服务平台。该园区紧邻仙林科学城和国家级开发区,一期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先后引进了吉山光电、瑞吉科生物等留学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和能瑞自动化、联宏自动化等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目前,园区孵化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已投入使用,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政务信息、科技政策、项目对接等信息服务,大大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实现了园区内部高度协作。

4、政策措施

两化融合战略的实施,必须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证实施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产业发展的要素配制水平和配制效率。栖霞区在现有两化融合的基础上,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必须立足于现状,强化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成立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化融合领导小组,加强领导。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意见,定期研究解决两化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各项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部门的贯彻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文件。

(2)加大政策支持。结合栖霞区实际情况,按照两化融合发展要求,设立区两化融合专项,一方面,强化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协调各有关银行、风险投资资金、贷款担保基金重点支持两化融合项目,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另一方面,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特别是金港科创中心、紫东国际创意园等信息化区域融合先行园区。

(3)加快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信息产业人才为主的复合型人才。由政府搭台并引导、调动企业培训以及社会教育的积极性,深化培养内容,规范培养行为,优化社会培养信息产业专业人才体系,形成全面的人才培养网络。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家人才库,发挥仙林科学城内的智力资源优势;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篇3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三圈理论;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75-03

[作者简介]王云(1978-),女,汉族,安徽合肥人,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高云(196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高级讲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 2012年度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新型工业化影响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项目编号:SK2012B329)的阶段性成果。一、引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金安区、舒城县)9市,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既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发展区域,更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在具备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的前提下,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深远。因此,本文以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基于三圈理论,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展开研究。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

(一)三圈理论基本思想

三圈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达奇・李奥那多创立的关于领导者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该理论构建了“价值”(简称V,即Value)、“能力”(简称C,即Capability)和“支持”(简称S,即Support)三要素分析框架,认为公共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根据三圈理论,结合示意图(图1)所示,可将整个区域细分如下。

图1三圈理论示意图可见,Part 1(即三个圆圈重叠部分)当属最优区域,此区域既有公共价值,又有执行能力,还能得到利益相关者的大力支持,是最佳决策区,又称耐克区。其他六个区域都缺乏一定的实施要素,决策时需具体分析。

(二)影响分析

三圈理论指出:好的公共政策要具有公共价值(V),政策的实施者要具备一定的能力(C),同时,相关政策需得到政策作用对象及民众的支持(S)。据此,构建“V―C―S”研究框架如下:

1承接前后的价值判断(V)

价值的判断,多涉及“有无意义”及“应如何做”等问题。无论是承接产业转移前还是承接后,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明确,步伐从未停止。

我国关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研究,源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6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是中部六省中的重要一员;2008年皖江城市带进入理论探索阶段,区域新型工业化建设成为关注重点;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更加明确了深入研究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因此,无论承接前后,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问题都极具研究价值并受到广泛关注。但2010年以前,由于发展观念未能完全转变,基础设施未能及时配套,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新型工业化整体发展速度慢。承接产业转移后,皖江城市带积极转变思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效果明显。以2004―2011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为例,详见表1所示:

表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

单位:万人

年份 地区 2004 2010 2011合肥市 0.65 0.85 1.22芜湖市 0.16 0.18 0.22马鞍山市 0.07 0.07 0.15其折线图如下:

图22004―2011年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单位:万人)由表1及图2可见,作为四大科技城之一的合肥市,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远远超过皖江城市带中的其他城市。同时,以该市为例,承接产业转移前该项指标在2004年为065万人,2010年达到085万人,承接产业转移后2011年迅速上升为122万人。其他如芜湖市、马鞍山市也存在同样情况。

2承接前后的能力分析(C)

政府能力是政府实际能够履行职责和功能的程度,它要解决的是政府如何去做、通过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承接产业转移以前,皖江城市带内各地市基本各自为政,区域内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区域间合作却略显不足。承接产业转移以后,皖江城市带内各同级政府间秉持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利共赢原则,沟通良好,交流顺畅,合作积极。2010年11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对皖江城市带的装备制造业、沿江优质钢材、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建设、家电等产业大力支持,很好地推动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以2004―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例,详见表2。

表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年份 地区 2004 2010 2011合肥市 7163610 37990180 56174053芜湖市 4658262 22510125 37004936马鞍山市 4086215 13575819 17899170其柱状趋势图如下:

图32004―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由表2及图3可见,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市,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在2004―2011年间也领先于皖江城市带中的其他城市。同时,合肥市在承接产业转移前的2004年,该项指标为7163610万元,到2010年增加了30826570万元,而承接产业转移后2011年仅一年便上升了18183873万元。芜湖市、马鞍山市也增长迅速。

3承接前后的支持比较(S)

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以来,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10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包括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证监局)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企业上市融资实施意见的通知;2010年7月,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国资委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1条针对性措施,旨在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发挥自主创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安徽省财政厅、地税局等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切实落到实处;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促进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合肥一小时通勤圈的建立,经济圈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启动,既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扩大了居民生活半径,又满足了利益相关者投资与建设要求,获得了各方支持。这极大减轻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阻力,提高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三圈模型中最佳决策区(Part 1)的实现可能。有关各方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力支持,对该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以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脚步一如既往的坚定且其步伐更稳;政府能力正不断增强,各方支持力度也大为增加。以三圈理论示意图表示,即在价值圈不变乃至扩大的情形下,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使得最佳决策区(Part 1)的范围将扩大,具体见图4(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前)和图5(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后)所示:

图4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前图5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后可见,承接产业转移极大促进了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并带来更多机遇。皖江城市带应继续加大承接力度,使得那些既有转移价值,又有足够承接能力进行承接,并能得到多方支持的新型工业得以顺利转移,进而推动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程必定,袁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承接示范区建设对中国区域发展的时代价值[J]江淮论坛,2010(6)

[3]何龙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9(9)

[4]江三良“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经济合作的经济学解释――蒙城县经济发展跟踪调查与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5]罗若愚,邹玲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30-135

[6]唐雪凡安徽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46-49

篇4

为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保护被征地农民权益,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29号)和原省劳动保障厅、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劳社〔〕1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要把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必经程序,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

(二)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依法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原则上不得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调整提高。

(四)坚持分类指导。以劳动年龄段内被征地农民为就业和职业培训重点对象,促使其尽快实现就业;以老龄人群为社会保障重点对象,加快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与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保障对象

本行政区域内,16周岁及以上(以征地协议签订时间为基准)、被征地时享有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权、征地后人均耕地0.3亩及以下(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被征地农民,适用本意见。

被征地时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的人员,依据原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关于印发〈市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及就业服务实施办法〉的通知》(劳社就业〔〕21号)精神,享受相关培训和就业优惠政策。

60周岁及以上被征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的确定,要严格按照《省劳动保障厅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劳社〔〕19号)的规定程序核准并予以公示后,报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被征地时不满16周岁的人员,按征地补偿规定一次性发给安置补助费,待其达到就业年龄后再根据就业状况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障。

三、保障标准

被征地农民年满60周岁时(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可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各县(市、区)政府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财力状况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养老保险金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一)已开展国家新型农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县(市、区)政府规定的基础养老金;

(二)征地社会保障费用补贴(用于补齐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

(三)当地政府的其他补贴。

四、资金来源

(一)已开展国家新型农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县(市、区)政府规定的基础养老金,通过新型农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途径列支。

(二)征地社会保障费用补贴从各县(市、区)征收的综合地价社会保障费用中支付,征地社会保障费用出现缺口时,由当地财政弥补。

(三)当地政府的其他补贴由当地财政解决。

五、资金管理

各县(市、区)政府要严格执行各项财务管理规定,设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专户,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转借或擅自将资金用于任何形式的直接投资。要加强资金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增值。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确保必要的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抓紧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具体实施工作。

篇5

一是工业总量规模明显扩张。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现价产值2266.59亿元,同比增长35.48%,连续24个月月度增幅保持在30%以上,比年计划增幅高10.48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规模均突破2000亿元大关,继20*年首次迈上千亿级台阶之后,仅两年时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能级再创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92.34亿元,按可比价增长21.5%。

二是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171.23亿元,同比增长35.52%;实现利税195.89亿元,同比增长40.69%,其中利润108.79亿元,增长49.62%,比利税增幅高8.93个百分点。20*年,全市亏损企业数为187户,比上年减少56户,下降23.*%,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78亿元。两项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5.45%,同比下降0.75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20*年,全市医药、机电、船舶、化工四大优势产业累计完成现价产值1349.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01.94亿元,利税122.67亿元,其中利润67.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35.67%、35.47%和45.25%,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9.53%、59.96%、62.62%和61.87%。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现价产值6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8%。全市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82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660亿元。全市50强重点企业完成产值910.9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96.17亿元,利税101.7亿元,其中利润6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89%、26.99%、32.33%和50.2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2.52%、33.45%、43.86%和56.38%。20*年,全市产销过100亿元企业3户;50亿元企业5户,比上年新增2户;10亿元企业23户,比上年新增5户;过亿元企业342户,比上年新增91户;利税过亿元企业24户,比上年新增4户。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中国名牌产品累计达9个,其中20*年新增4个;江苏名牌产品累计达119个,其中20*年新增19个;中国驰名商标累计3个;江苏省著名商标累计102个,其中20*年新增14个。

四是经济发展动力明显增强。20*年,全市实施技改项目3186个,比上年多646个,当年完成投资额420亿元,同比增长37.01%,占年度计划的109.8%,连续第4年实现技改投入总量两年翻一番,其中四大优势产业完成投入281.26亿元,同比增长41.54%,占全市技改投入总量的66.97%。全市实施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22个,比上年多48个,项目平均单体规模1.13亿元,比上年增加1200万元,当年竣工178个;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80个,比上年多20个,单体规模超5亿元项目10个,当年竣工28个。全市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行业共性技术中心1家,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4家。全年新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300个,其中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新产品364个。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年,全市新办私营企业4697户,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企业618户;新办个体工商户350*户;私营个体经济累计注册资本636.59亿元,比上年末净增175.25亿元,增长37.99%。

五是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全面启动、有序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顺利完成省、市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5.5%的年度目标任务。141个能效电厂项目总投资达1.26亿元,已全部竣工投产,年可节电1.73亿千瓦时。全市先后关闭了兴化锦田化肥、靖江汇隆纸业;淘汰了9家钢铁企业,淘汰产能7.7万吨。全市累计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1187台(套)。对18家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累计执行差别电价的电量达900多万千瓦时。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突破。全市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00家,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三年关闭企业目标任务。

六是产业互动进程明显加快。20*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321.*亿元,同比增长18.3%;批发零售贸易额达269.78亿元,同比增长17.4%;住宿餐饮营业额48.58亿元,同比增长24.2%;15家重点商贸企业销售25.8亿元,同比上升12.14%。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建、改建农家店348家;生猪进点屠宰量93.4万头,进点屠宰率100%;酒类备案1344户。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三江、城北、医药园等3家物流企业被列入省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二、20*年我委所做的主要工作

回顾20*年我委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取扎实措施,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了突出新型工业化这一主题,年初我们把每年召开的工业经济工作会议改为全市新型工业化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明确提出了*工业不仅要“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且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还初步建立了新型工业化目标体系,制定了各项关键措施。会后,我委组织专门力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并正式颁布施行。在《意见》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与省里相关政策意见相协调,与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相吻合,努力突出《意见》思路的战略性、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制定过程的民主性、时代领域的有限性、对策措施的可操作性,使之成为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纲领性文件。在制定工业经济全年发展目标时,我们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贯彻其中,并与各市(区)、市各有关企业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江苏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下发后,我委立即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并将指标体系进一步做了细化和分解落实。

2、认真做好经济运行组织协调和监控分析,确保工业经济调控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加强运行监控分析。为保障全市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完成调控目标任务,我们始终把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摆在经济运行工作的首位。通过每月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例会、组织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月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中央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意义,强化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理解和把握,引导企业积极稳妥地应对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进出口政策等方面的调控措施,引导工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二是强化目标管理。根据年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调控目标要求,我们在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抓“开门红”、“双过半”、“冲刺四季度”,以及开展月度跟踪分析、季度督查通报等措施,千方百计挖掘增产增效潜能,做到一天不松、一着不让,咬紧每一月、每个季,从而强力推进年度目标的完成和超额完成。三是着力做好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和服务。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强对钢材、煤炭、棉花等大宗原材料市场的预测分析,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电力等要素供给的矛盾,解决了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以做大产业、做强企业为着力点,不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产业综合竞争力。今年来,我委组织对医药、机电、化工、船舶四大优势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四大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理清了发展思路,建立了数据统计汇总系统,定期分析四大产业的特点、走势,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和生物产业作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着力在提高其集聚度和竞争力上下功夫。同时,我们也积极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改造设备、更新工艺、创新品牌、改进设计、提升质量等途径,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并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下大力气培育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为了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今年初我委对《关于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意见》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下发。同时从今年起我们将“30强”扩大到“50强”进行培植,实行动态管理。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坚持认为,企业家是最稀缺的要素资源,企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家素质的竞争,抓企业家队伍建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年起,我们每季度举办一期企业高层讲座,每半年举办一次清华远程学堂进*系列讲座,每年举办一期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对于帮助企业家学习和掌握金融、科技、法律和国际通用规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起到了明显效果。

4、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培植工业经济新的重大增长点。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引导企业在投资结构上提高“三个比重”,即提高工业项目的装备和技术投资比重,提高四大优势产业投资的比重,提高“两高两低”(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项目的投资比重。在项目源建设上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分析研究,注重对技术水平的分析研究,注重对市场前景的分析研究。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实施进度。通过召开重大项目推进会、落实帮扶措施、实施“绿卡”制度、完善项目法人代表责任制等一系列举措,推进重点项目实施进度。三是着力抓好竣工项目的达产达效。对近年竣工投产的每个项目,我们都坚持做好项目“回头看”工作,找出制约项目达产达效的薄弱环节,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填平补齐,协调解决资金融通、生产要素供应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竣工投产项目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切实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多层次地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升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层次和运行水平,构建自主开发与联合开发相结合的企业创新格局。

5、扎实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能。一是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巩固、提升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以放宽准入、公平待遇为重点,消除各类体制障碍。建立了市民营经济投诉服务中心,依法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二是大力营造全民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业主体,积极投入“创业江苏”活动。启动创业辅导培训,为全市每个乡镇培训1-2名创业辅导师,向有志创业者免费发放创业辅导手册;开展民营企业经营业主培训、企业家队伍培训、生产经营骨干培训和技术工人培训,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三是推进企业集聚发展,不断提高载体建设水平。推进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节约和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推进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建设,增强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企业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做大做强企业主题园区,充分利用现有重点骨干企业的产业优势,做好前延后伸文章,拉长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四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建立健全了市级民营经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信息化服务平台,明确了一批省级、市级社会化服务示范机构。

6、扎实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降耗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也是经贸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中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做好减量、管好存量、控制增量”为着力点,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我委计划“十一五”期间实施295项节能改造项目,去年共实施了节能项目155个,其中重点项目39个,计划总投资21亿元,建成后年可节约标煤41万吨;截止12月底,已竣工73个,其中重点项目11个。已竣工的73个项目,年可节约标煤19万吨。关闭了兴化锦田化肥、靖江汇隆纸业以及100家化工企业等一批高耗能企业,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1187台(套)。制定出台《*市工业合理用能评估及审核暂行办法》,并对海螺水泥二期和高港益海油脂等一批项目实施了用能评估。二是突出抓好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积极引导124户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的耗能大户建立严格的内部节能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节能激励机制,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同时依法加强对耗能大户的节能监察和能源审计,对企业的节能实施方案逐一过堂并进行跟踪督查。三是加大政策落实和责任落实力度。严格执行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同时注重抓好组织体系的健全落实,逐步建立健全全市各级节能工作组织领导和执法监督组织体系,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问责制和能源评价考核体系,将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市(区)以及重点耗能企业,并先后制订下发了《*市节能工作考核细则》、《*市市直企业节能降耗考核细则》等若干意见,加强督查和考核,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四是强化节能服务。通过举办节能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等,搭建节能交流平台。积极帮助企业做好政策争取工作。编发《*市节能情况》,及时通报国家、省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市领导关于节能降耗工作的指示和讲话精神,先进单位的经验,节能降耗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措施等。举办节能降耗专题培训,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营造全社会支持节能、参与节能的良好氛围。五是认真做好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油品加工和电镀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全市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00家,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三年关闭目标;全市确定保留6个化工集中区和5个化工控制点;整改合格化工企业417家,占化工生产企业总数的60.7%。

7、促进产业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一是认真做好贸易市场运行的监测和分析。建立了覆盖各市(区)、商场、超市、批发、零售、餐饮、市场等不同业态的25个单位组成的信息网络,每周、每月及每个黄金周进行收集、汇总、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分析材料。二是全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市加快社区商业发展实施意见》和《*市社区商业建设规范标准(试行)》等意见,推进社区商业的建设。三是认真做好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信用体系建设、生猪屠宰管理、酒类流通管理等工作,促进商品流通秩序明显好转。

三、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不断深化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反对和防止腐败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八个良好风气”教育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教育。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结合起来,把党风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列入月度机关学习计划,坚持不懈,警钟长鸣。同时,督促经贸(国资)系统的党员干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加强正反典型教育,帮助广大党员算好人生七笔帐,使大家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二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保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认真制定完善了《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意见》,年初在委机关作风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大会及市直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由委主要负责人与机关处室负责人及企业主要负责人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将责任任务分解到委机关各处室和市直企业,进一步明确各责任主体抓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责任。制定《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的意见》。年底,结合年终总结考评,组织对机关中层以上干部的述职述廉,考评结果归入干部的勤政廉政档案。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三是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长效监督机制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勤廉公示、民主评议、诫勉谈话等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同时,围绕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比如,通过制定《*市经贸(国资)系统上争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加强了上争项目资金的管理;建立了每年对委机关及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内部审计的工作制度;依照《关于加强市直工贸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任用与管理办法,坚持非公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任用备案制度,加强对市直企业经营管理层、党群组织负责人履职情况报告和年度考核工作。

篇6

东风吹来满眼春。一季度,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居全国第五位,发展势头良好,形势喜人。这是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为省第九次党代会献上的一份厚礼!同时,这也被参会的党代表们视为工业强省跨越的一个看点。开局之年话发展,作为职能部门的省经委如何贯彻落实党代会会议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工业强省跨越?5月14日,在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本刊记者独家采访了省经委主任彭渝。

跨越:揭示富民强省的科学内涵

记者:作为工业职能部门的党代表,这次参加党代会,您可能更关注“四个跨越”,特别是向工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部署。

彭渝:是的,这次党代会,代表们热议“四个跨越”,使我感触很深。党代会报告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四川未来,鼓舞人心。报告主线突出,自始至终贯穿富民强省这条主线,用“四个跨越”揭示了富民强省的科学内涵,用“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描绘了未来五年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因此强调“四个跨越”,为未来我省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壮大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您如何理解“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对省经委而言,跨越之路怎么走?

彭渝:有关经济跨越发展的理论人们已经讲得很多了。在我看来,欠发达地区有后发优势,通过努力也可以发展得更好更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省工业实际,跨越不能仅是“数”的增加,还要有“质”的跨越。不仅要讲究发展质量,还要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经济的角度讲,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内在因素将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呈现重型化、优势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呈现支柱化、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呈现集聚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强呈现密集化趋势等变化。在全省工业强省企业家负责人会上,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特色资源开发基地和我国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这就要求我们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深刻内涵和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发挥资源、技术、产业三大优势,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钒钛、天然气化工等优势产业,突出大企业集团、产业集群、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四个重点,强化技术、体制机制、政策、人才四个支撑,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动四川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解读:实施路径关键在做强

记者:“做强特色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做强产业集群,做强骨干企业。”党代会报告中的四个“做强”是否勾画了一条龙头带动、重点突破的跨越之路?

彭渝:你抓住了关键。这也是今年以来我们一直着力开展的重点工作。具体来说,体现在强力推进工业品牌战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工作,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四个方面。目前相关方案、意见正在加紧制订和送审中,很快就会陆续出台。

记者:按照“三个百亿工程”,在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方面,会出台哪些扶持引导政策?

彭渝:在全省工业强省工作会召开后,省工业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百亿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百亿工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今年3月以来,省经委和省国资委积极开展调研摸底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形成了《四川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工作实施意见》(送审稿),目前正在提交省政府审定。《实施意见》里的政策主要包括: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即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依法享受2010年前减按1 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支持企业享受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技术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保证企业用电、用气、用地等。通过资本、核心技术、品牌扩散实施跨区域、所有制战略重组或组建战略联盟,提高对优势资源的控制力和转化效率,迅速做大企业规模和提高竞争实力。

记者:我省工业园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方面准备出台哪些政策措施?

彭渝:近年来,我省以工业园区(含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经济合作园区、工业集中区)为特点的块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我省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主战场。去年,省工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2006-2010)》。该指导意见不仅明确了全省工业园区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同时还从企业准入、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用地优惠、产业转移、融资和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财政扶持政策力度就比较大,从今年起设立工业园区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引导园区的物流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信息平台、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工业园区的奖励。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财政投入,各市(州)和县(市、区)原则上将工业园区经营性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其他土地出让收益也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工业园区建设。环保专项资金也应向工业园区倾斜。

记者:我省重化工业、优势资源产业比重大,工业节能任务非常艰巨,今年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哪些强有力的措施?

篇7

(二六年十二月八日)

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会议,目的是: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全面部署,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务求实效,全面推进和切实抓好粘土砖瓦窑整顿淘汰工作。刚才,市经贸局徐建平局长通报了___市整顿淘汰砖瓦窑的情况,杭州地区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的情况,对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粘土砖瓦窑整顿淘汰工作的实施意见》作了说明。这有助于大家整体把握粘土砖瓦窑整顿淘汰大的背景、大的环境,更有助于思想认识的统一和提高。新登镇、胥口镇、鹿山街道在会上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表明了他们抓好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的坚强决心。鹿山街道前山第三红砖厂厂长在会上也作了很好的发言,表明了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自觉尽快关停淘汰的态度。下面,我讲个三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意志,就难有统一的行动。在研究如何切实抓好粘土砖瓦窑整顿淘汰工作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开展粘土砖瓦窑整顿淘汰工作。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这么一个高度来认识。具体说:

(一)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需要。

___是一个山区县市,“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特征决定了我市可供利用的土地空间十分狭窄,特别是近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如何有效保护耕地、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我市必须高度重视的一大问题。据测算,粘土砖瓦窑企业取土烧砖每生产60万块砖就要挖毁1亩土地,还不包括砖坯等占用的土地。按去年2亿标砖的产量,挖土烧砖我市每年要毁坏土地330亩,其中不少是优质良田。而我市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5亩,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9亩,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3。烧砖毁地,与粮争地,既破坏和浪费了土地资源,也严重影响了我市的粮食生产。一个县级市的情况如此,放大到全国,其问题的严重程度则更不得了。据有关材料介绍,我国建筑材料中70%是墙体材料,其中粘土砖瓦占主导地位。粘土砖瓦每年耗用土地资源10多亿立方米,约相当于毁田50万亩。空间放大是如此,时间再放大,则更不得了。因此,在当前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国家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的情况下,禁止和限制使用粘土砖瓦,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举措。

(二)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是节能降耗、改善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___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和环境压力也不断加大。而我市总体上是一个能源十分匮乏的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电能、原煤、石油主要依托外部供给。同时,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面积污染较高。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着力化解能源、环境瓶颈制约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关心时事的同志可能注意到,今年全国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下降20%左右,平均每年下降4%。浙江省政府在讨论我省节能降耗指标的时候,根据我省实际,提出五年单位GDP能耗降低15%左右;杭州市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目标,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五年降低16%。最近国务院正式通知,包括浙江省在内相当一部分省市节能降耗的目标都要和中央的20%相一致。所以九月份省政府、杭州市政府和___市政府先后召开专门会议,即省政府与杭州市政府、杭州市政府与___市政府、___市政府与乡镇、街道层层签订了责任书,省政府修改后的目标为保3争4,杭州市政府为保3.5争4,___市政府也是保3.5争4。这说明国务院对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在加大。开展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一是有利于节能降耗。20__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10万吨标准煤,而每万块粘土实心砖耗能约1.3吨标准煤,按我市20__年粘土实心砖产量2亿标砖折算,要消耗2.6万吨标准煤。同时,由于粘土砖建造的住宅节能要求不达标,住宅采暖和空调能耗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紧缺矛盾。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现有城乡建筑面积400多亿平方米,95%左右都是高能耗建筑。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社会能耗的27.5%,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2-3倍,这就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发展节能建筑,建设节能、节约型城市已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一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时代课题。二是有利于改善环境。粘土实心砖使用煤碳进行烧制,产生大量粉尘、废气及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因此,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企业,是节能降耗、改善环境,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是推动新型墙材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市在推进“禁实限粘”工作的同时,积极放手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到目前止,我市已有一定规模的蒸压加汽混凝土砌块、蒸压灰砂砖、混凝土多孔砖、轻质隔墙板等6个品种33家新型墙材企业,总投资达1.85亿元,设

计生产能力为13亿块标砖,实际生产能力已达10.5亿块标砖。应该说,新型墙材行业的发展总体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表现为新型墙材推广使用难度大、速度慢。原来我以为,其推广使用慢主要原因是:(1)自身发展慢,产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实际情况是,新型墙材到目前止,实际年产能已达10.5亿标砖。据预测,20__年至20__年,全市墙材年需求量达到7亿块标砖左右,也就是说,所有实心粘土砖全部推出市场,新型墙材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要(今年上半年生产使用新型墙材达3.31亿标砖,有部分销往市外)。(2)质量存在问题,易造成墙体开裂和外墙体剥落。这个问题一度时期确实存在。据市经贸局、新墙办的同志介绍,这主要是新型墙材的施工技术、要领没有掌握所造成的,目前这个问题已基本解决。由此,市新墙办在总结推广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并由市建设局了《蒸压砂加汽混凝土砌块砌筑施工技术及应用要点》。(3)价格高,业主以及农民难以承受。事实上,目前___市场上,实心粘土砖即红砖的价格为0.25-0.28元之间,而蒸压灰砂砖、混凝土多孔砖折标砖价格在0.18-0.20元之间,页岩烧结砖折标砖出厂价格在0.22-0.25元之间,蒸压加汽混凝土砌块折标砖出厂价在0.29元左右,应该说除蒸压加汽混凝土砌块外其它新型墙材的价格均低于红砖,有利于降低业主及农民的建房成本,减轻业主及农民的建房负担。细细分析,新型墙材推广使用慢、难度大,不可否认上述问题有一定因素,但归根结蒂是观念问题和推广使用工作的力度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转变业主、农民以及全社会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坚决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釜底抽薪,为新型墙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是加快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通过多年的努力,___的工业经济发展较快,总量扩大,质量提升。然而,深层次分析,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主要还依赖外延扩张,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和新型工业化所要求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增长方式还不相符。特别是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要素供应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现实,更对我市的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__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关于造纸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下决心关停淘汰了一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小水泥、小造纸企业,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当前,我们开展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企业,其目的也是要通过狠抓限小汰劣,腾出空间、腾出资源、腾笼换鸟,保证大、优、强企业的发展。对此,广大企业主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高度重视和抓好结构调整工作。只有做好了这篇文章,企业才能有发展的空间;做不好这篇文章,只能是死路一条。

二、明确目标,按期完成

20__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中要求:“已限期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的170个城市(包括杭州市),要向逐步淘汰粘土制品推进,并向郊区城镇延伸。”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通知》中明确:“到20__年,强制关停和淘汰粘土砖瓦窑50%以上”。上个月,杭州市政府又专题召开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会议,并与各县(市)签订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要求我市于200H年12月31日前全面淘汰18门(含)以下的粘土砖瓦轮窑和土立窑;20__年底前淘汰剩余18门以上粘土砖瓦轮窑的20%。为此,市政府及时制订下发了《关于开展粘土砖瓦窑整顿淘汰工作的实施意见》(富政办〔200H〕144号),明确了整顿淘汰工作的目标、职责、政策与措施、程序、要求及奖励标准等。其中,整顿淘汰的目标是:

1、20__年3月31日前依法淘汰粘土砖瓦窑54家60座240门,其中,土立窑45家51座__门,18门(含)以下轮窑9家9座126门;

2、20__年11月30日前淘汰剩余18门以上轮窑20%,其中城镇规划区、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和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富春江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粘土砖瓦生产企业必须关停(不受20%的限制);

3、20__年年底保留的18门以上粘土砖瓦轮窑企业不得生产粘土实心砖。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特别说明的是:对照文件,我们提出的整顿淘汰目标比杭州市下达的时间要求,延期了三个月。为什么要延期呢?主要是时间紧、数量多、任务重。一方面,制订下发文件、今天开会部署,已是12月中旬,10多天时间要求大家完成不现实。另一方面,目前已是岁末年初,工作千头万绪,加上春节放假、换届选举等,工作精力也难以集中。再则我市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实际已拖了杭州市的后腿,累积的工作任务很重。去年,杭州市全面部署了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由此,萧山、余杭及其他四县市,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工作。20__年,萧山、余杭及其他四县市关停18门(含)以下粘土砖瓦轮窑和土立窑71家、666门。而我市这项工作根本没有开展,一家也没有关停。200H年杭州市要求关停淘汰的18门(含)以下粘土砖瓦轮窑和土立窑86家,其中,萧山已没有关停任务,桐庐、淳安两县需各关停一家企业,建德市、余杭区需分别关停5家和8家,___却需关停54家。这足以说明,___市在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方面存在着时间紧、数量多、任务重的问题,为此,市政府书面请示并经杭州市政府同意我市关停淘汰粘土砖瓦窑延期3个月。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关停淘汰粘土砖瓦窑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已容不得我们再推三拉四、推诿扯皮,更不允许我们讨价还价、拖延时间。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乡镇、街道、广大干部群众,必须充分认识搞好粘土砖瓦窑整顿淘汰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抓好整顿淘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起来,全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确保按时顺利的完成。

三、协同配合,强势推进

尽管杭州市政府已同意我市将200H年底需完成的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任务延期至20__年3月31日完成,但屈指算来,完成这项工作的时间依然十分紧迫,任务繁重艰巨。各级各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一步一个脚印、一环紧扣一环,全力以赴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1、强化舆论宣传。加强对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的舆论宣传,有利于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配合,也有利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整顿淘汰工作。市宣传、

广播、电视、报社等部门和有关乡镇、街道要把宣传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整顿淘汰工作。要把为什么要开展整顿淘汰工作的道理讲清,要把如何开展整顿淘汰工作特别是市政府关于开展粘土砖瓦窑整顿淘汰的实施意见以及上级相关文件、法律法规及时送到企业手中,认真做好企业主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工作。新闻媒体要对整顿淘汰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报道,对按照要求积极实施关停的企业予以大力宣传,对反面的典型及时曝光,以充分表明全市推进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的坚强决心。2、加强责任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已专门下发了《关于下达第一批整顿淘汰粘土砖瓦企业任务的通知》。各乡镇、街道要按照通知的要求,抓紧将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落实到村、落实到企业,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要进一步细化整顿淘汰方案,按照淘汰工作要求倒排进度,一家一家推进,一件一件解决,切实抓好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淘汰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要严肃查处粘土砖瓦企业违法用地和非法采矿行为。市环保局要加大对企业污染排放的执法检查力度。对没有工商营业执照的非法砖瓦企业工商___分局要依法予以取缔。对部分企业违章用电、窃电的行为,市供电局要及时查处;对不按期关停淘汰的企业,市供电局要依法停止供电。市建设局要负责督促建筑工程使用新型墙材,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市质监局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依法查处生产不合格或劣质产品的企业。市新墙办要负责做好粘土砖瓦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和转产为新墙材企业的认定工作。财税部门要大力支持企业关停和实施转产,在有关政策方面给予倾斜,确保整顿淘汰工作的扎实推进。

3、加大执法力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小造纸、小水泥淘汰工作中,都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开展工作。这一次对粘土砖瓦企业的整顿淘汰工作,我们同样要坚持运用法律的手段,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各乡镇、街道要把国务院《关于实施%26lt;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26gt;的决定》(国发〔20__〕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20__〕33号)、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__)》(第40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通知》(浙政办发〔20__〕89号)和杭州市《关于开展粘土砖瓦窑整顿淘汰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及时送到企业手中,对企业讲明、讲透国家的政策、规定,使其积极配合和支持淘汰工作,放弃侥幸心理。要运用市场机制,发动群众参与监督整治淘汰工作。对不按照要求实施关停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及时制止违法行为,保障淘汰工作的成效。市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省、杭州市产业导向目录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严禁审批新建、改建、扩建粘土砖瓦窑项目。

4、严格政策兑现。为确保整顿淘汰工作的顺利推进,市政府将按照文件规定,对提前完成关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方面,一是必须严格程序。也就是说被列入整顿淘汰的企业,一经完成淘汰,应及时填写《___市粘土砖瓦窑企业整顿淘汰验收申请表》,经乡镇、街道审核同意签字后,报市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然后由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验收。二是必须严格标准,即对给予一次性奖励的企业,必须完成以下三个方面工作:1、注销营业执照;2、拆除窑体、烟囱及主要设备;3、停止供电。三是及时兑现政策。也就是市财政部门要根据验收情况特别是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的意见,及时兑现奖励资金。此外,本着坚决淘汰和加快发展相结合,堵与疏相结合的思想,在坚决淘汰落后的粘土砖瓦窑的同时,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新型墙材。同时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粘土砖瓦窑企业实行转产,发展产品档次高、科技含量大、环境污染轻的产业。

5、维护社会稳定。整顿淘汰粘土砖瓦窑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矛盾不可避免。市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街道要提前介入,摸清底数,及时发现矛盾,积极予以化解。要认真做好企业主的思想工作,督促其按照整顿淘汰要求做好停产、转产等工作。要妥善处理好停产企业的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对那些不按照要求开展工作甚至扰乱滋事的人员要依法严肃处理。

篇8

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制定指导方针及实施细则。上海市早在2008年就开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全国最早开展绿色建筑示范的城市,目前已编制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了符合上海市经济发展趋势、适合上海地域气候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于2012年9月15日起实施《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旨在推广和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本文在解读有关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如何发展绿色建筑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根据200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相关标准,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现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高新科技的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贴近自然、方便舒适并节能的使用环境。所谓“绿色”并非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景观绿化等,而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一种标志,本质是物质系统的循环,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良性循环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质的循环系统。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措施。低碳经济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节能降耗;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问题就是绿色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规模大、投资大、能耗高、寿命周期长和相关产业链广等特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而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的报告指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相冲突,而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包括新能源、工业节能、资源回收、环保节能材料和绿色建筑等。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内容及解读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一直是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早在2006年我国政府就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见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指导“十二五”绿色建筑产业科技发展,2012年我国针对绿色地产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为传统地产商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为绿色地产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将有助于大规模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包括六大部分内容:一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二是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三是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四是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五是推进发展规模化绿色建筑;六是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对发展绿色建筑提出的具体实施要求有四本文由收集整理点:一是要求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要求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二是首次明确了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三是鼓励和支持绿化生态城区建设:凡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的集中连片发展新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整增补助额度。四是支

持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2年5月住建部又下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将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部也印发了《“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到,将加大财政对绿色建筑科技的投入力度。

国家针对绿色建筑相关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大规模推进国内绿色住宅消费的态度和决心,这些将大大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并撬动万亿元的绿色建筑产业。

三、发展绿色建筑是提高房地产开发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绿色建筑成为未来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主流方向,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开始转型“绿色”,尤其是获得相应认证的绿色建筑,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开发商的重视。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估算的数据,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排名前十位的都在成体系的开发绿色建筑,而一些中型开发商甚至是把绿色建筑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前者如万科集团、绿地集团等;后者如南京的朗诗集团等。作为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的龙头,万科集团也是绿色建筑的先导者之一,早在2004年万科就在上海做了第一个绿色建筑“朗润园”,当时也是上海市政府刚刚开始推行绿色生态建筑,朗润园除了按当时的政府要求建成为“四高小区”外,还把节能率提高到一半以上,甚至为当时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提供了参考。绿地集团也是较早介入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在上海,绿地集团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专向节能基金的资助;在其他一些地方,正是因为满足了当地政府兴建绿色生态小区的要求,绿地集团较为顺利的取得了土地开发。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改革开发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从原始积累期发展到了稳定发展期。房地产开发商要做大、做强就要从单一的开发销售转变成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与经营共举,通过优质的资产沉淀获得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要从开发建设(增量)为主转向经营投资为主(存量),房地产企业的主要业务环节也将变为房地产资产全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直至报废拆除)的管理,因此,未来建筑物业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将是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一项重大成本支出,而谁能把这项成本降低,就将大大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良性循环。而绿色建筑的所关注的核心点正是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减排,节约各类资源,因此开发绿色建筑可以使开发企业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效应越来越成为购房者选择购房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成为品牌的竞争。开发商如果能将绿色建筑作为经营理念之一,则能够加深购房者对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印象,从而提高开发企业的品牌价值,增强品牌竞争力。

篇9

一、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工业化发展是壮大区域经济的关键。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强区”战略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加快工业化发展是壮大区域经济的基本途径。只有大工业、大项目、大集群、大集团才能带来区域经济大发展。用工业化理念指导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既是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过去发展靠工业,现在发展靠工业,将来发展还要靠工业;而且,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成就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根本出路也在工业。总结多年工业发展经验教训,展望工业发展未来,聚焦看,我们有优势,也有不足;跳出看,我们有差距,也有潜力,因而抓住工业化发展将成为壮大区域经济的关键。

(二)我区工业化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区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发展水泥、煤炭、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工业,通过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等措施,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区财力较快增长、争先进位、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2008年底,全区区域内完成工业总产值97.02亿元(含省市驻耀工业企业),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完成41.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8.83亿元。规模企业达到53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7.18亿元,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主要工业产品区域内煤炭完成645.5万吨,水泥完成553.74万吨,熟料完成440.28万吨,其中区属煤炭完成291.8万吨,水泥完成287.47万吨,熟料完成231.8万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8%。满意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6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华腾水泥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隆晟公司脱水果蔬生产线、白石崖煤矿、秀房沟煤矿技改项目,8个煤矿资源整合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投产。同时我区地处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西安大都市经济区的过渡地带,兼具两地双重优势,交通便捷,矿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良好环境已初步形成,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法规支持和社会保障。

(三)加快工业化是壮大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

我区工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纵向比,有了长足的发展,横向比,还有不少差距,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经济结构还不合理,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三是企业管理落后,具有现代管理企业理念的企业家队伍还没有形成,技术创新型人才短缺。四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企业融资困难,大的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的项目少。受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影响,全区工业经济实力还不强,整体经济实力与发达区县差距较大。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44.81亿元,不到全国平均值55%;地方财政收入1.3456亿元,仅占全省十强县平均水平的25%。分析原因,工业实力不强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全区上下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二、加快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点产业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省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项目推进、园区化承载、集约化管理”和四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把跨越式发展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题,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始终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要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思路,围绕“三条产业链”(即:煤—电—铝—铝加工制造产业链;石灰石—水泥—建筑型材产业链;种植—酿造—生物工程—养殖产业链),构筑“三园一区”工业板块(即:秦岭水泥工业园区、坡头载能工业园区、董家河铝工业园区和照金瑶曲煤炭产业集群区),做大水泥,做强煤炭,做优食品,做活新型工业,逐步形成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撑,资源开发和加工型、为大企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新格局,强力推进工业强区进程,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硬实力。

(二)奋斗目标。

到2012年,主要实现六大目标:

1、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70亿元,年均增长35%。

2、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亿元以上。

3、全区企业(含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总数达到1160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8个。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10户。

4、全区工业企业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从业人员达到9万人以上,吸纳农民就业超过5万人以上。

5、重点建设好秦岭水泥工业园区、坡头载能工业园区、董家河铝工业园区和照金瑶曲煤炭产业集群区,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以上。

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数达到省市要求指标。

(三)重点产业。

依托我区区位特点、资源和产业现状,围绕“三条产业链”,依托“三园一区”,打造4个百亿元产业园区。

1、做大水泥产业。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煅烧、分散研磨”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扩张总量。重点抓好5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的开工建设,力争到2012年全区水泥产量达到1200万吨以上。二是整合资源。利用13条机立窑拆除后的发展空间和闲置土地,加快资源整合,以秦岭水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秦岭”“安君山牌”、“药王山牌”、“牌”、“满意牌”等优势品牌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水泥集团,实现规模经营,聚集发展。三是提高附加值。积极发展白水泥、道路水泥、油井水泥、水泥预制品、商品混凝土等深加工水泥产品,提高附加值。到2012年,使我区省优名优产品达到3个,产值过亿元的水泥企业达到6家。

2、做强煤炭产业。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有序开发”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采煤技术,千方百计提高回采率。一是提高产能。重点抓好“4个百万吨矿井”和资源整合项目建设,完成白石崖煤矿改扩建工程、秀房沟煤矿采煤机械化技改项目,推进照金煤矿、西川煤矿达产达效,抓好8处煤炭资源整合矿井和17个煤矿双回路供电工程建设。二是勘探后续资源。加大投入,积极合作,做好贯草梁、冶坪地区的煤炭资源勘探工作。三是实现多层增值。加强煤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推进煤炭就地转化,延长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增值。力争到2012年,全区煤炭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

3、做优食品工业。立足我区农业发展和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实际,重点发展果蔬加工、粮油加工、乳制品、果酒、饮料和特色资源加工。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食品向方便、安全、卫生、营养的保健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地位。重点扶持绿想、祥云、隆晟、李华酒厂等龙头企业,大力培育食品工业原材料基地。到2012年,全区农副产品加工量达到8万吨以上。

4、做活新型工业。依托华能电厂二期、鑫光铝业四期工程,大力发展煤电铝的深加工和配套产业。加快原铝向精铝、合金铝、铝铸件等初级产品转化步伐,重点开发铝箔、铝型材、铝轮毂等深加工产业。抓好精煤、化工、煤与石灰石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等项目。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和物流配送、专业市场开发、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业,逐步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三、加快工业化发展的措施

加快工业化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方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工业真正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1、鼓励全民创业,扩大总体规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本质上是一个全民创业的过程。要以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潜能为目标,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和政策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降低创业企业注册门槛,激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待业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实施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凤还巢”工程,支持鼓励他们运用自己比较先进的理念和现代经济头脑返乡创业,拓宽发展空间。加强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应用新科技、新成果;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现代技术应用水平。

2、加快园区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和驱动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加快4个工业园区的规划修编和建设工作。围绕小城镇引导企业向重点村镇集中,使园区成为区域工业的带动区、招商引资的示范区和全民创业的活跃区。区财政设立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机制,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及各类社会资金用于园区建设,尽快完善基础实施和服务功能,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力。在继秦岭水泥工业园区后,力争更多园区进入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园区行列。

3、强化招商引资,扩张发展总量。依托优势资源,主导产业和工业园区,采取以商招商、点对点招商、叩门招商和促进落地企业二次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项目的包装和对接,落实责任,跟踪联系,确保签约项目落地实施。找准承接方向,打造承接载体,主动承接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重点,同时密切关注港、澳、台地区,多层次、多渠道、有选择地开展承接产业转移洽谈活动。强化服务,坚决治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现象,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大力营造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

4、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一是建立财政扶持机制。区上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工业化发展专项配套资金,支持创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和工业园区建设,并将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逐步建立财政扶持工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实行银行支持企业发展奖励机制,每年在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列出专项资金,对放贷增长快的银行进行奖励。二是加快金融创新,开辟融资新途径。支持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贷款经营中心和小企业支行。推进银企合作,搭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交流对接平台,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努力增加企业贷款规模。三是规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区域融资市场。重视民间资本对发展经济社会的作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民间借贷方式,积极发展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和融资互助组织。

篇10

浙江制造面临既要在“工业2.0”、“工业3.0”补课,又要在“工业4.0”加课这样一个双重任务,产业迈向中高端,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互联网+制造业”是在一个新的高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对制造业产生革命性或者说是颠覆性的影响。

为全面贯彻落实工信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精神,传达工信部全国大企业“双创”典型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工信部关于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2016年专项行动,浙江省召开了“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

会上,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君青重点谈及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新常态下“两化”深度融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015年5月、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两份重要文件已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的行动纲领。在去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强省长指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制造”为趋势的新工业革命,是中国制造摆脱“双向挤压”的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工业经济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

“互联网+制造业”是在一个新的高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对制造业产生革命性或者说是颠覆性的影响。

会上,吴君青详述了“互联网+制造”的四大好处:一是利用互联网将极大地提高企业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力,重塑制造业创新体系。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可以广泛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制造能力,促进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创新,倒逼企业通过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向扁平化、平台化的创新型组织转型,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跨国、跨区域企业的一体化管理,实现企业间的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服务,培育众创、众包、众筹等新模式,形成跨领域、跨区域、系统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从而重组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从技术发展的趋势看,大企业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是四大基础技术及其融合应用,即以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所构成的“新四基”。二是互联网使企业与用户零距离,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互联网+”,使企业与市场、与用户变成零距离,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还彻底改变了以往生产什么卖什么的理念,倒逼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有效供给,倒逼传统企业瞄准市场加速创新,形成C2B/B2B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模式以及智能化在线运维服务等新业态。三是互联网是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重要支撑平台。通过互联网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测,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改进等一系列服务,实现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首先,传统的产品或装备一定要实现智能化、网络化,产品自身是一个远程可以采集信息、分析、控制、优化的一个产品。其次,要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和设备大数据的智能云服务平台。四是制造业互联网化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制造,必须练好企业信息化的内功。企业作为产业链和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要融入这个产业创新体系中,必须将互联网延伸到企业内部,使企业系统与外部资源实现实时、无缝、高效连接,使制造系统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或者说转变为由用户来驱动制造的新模式。这就要求制造系统应具有更高的灵活、敏捷和智能。

把握“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特点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一批国家战略的逐步落地,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两化融合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将延续“十二五”期间的良好发展势头。从发展阶段上看,“两化”融合将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阶段发展;从企业类型上看,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将不断提速;从“两化”融合作用上看,“两化”融合将加速推动制造业价值链重构。

吴君青总结概括了“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七个新特点:一是智能制造成为“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热度高涨,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纷纷涉足智能制造。二是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爆发式增长。继汽车、航空、电子制造等行业广泛采用机器人后,金属加工、卫浴五金、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也开始应用机器人。三是工业互联网发展拉开序幕。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备基础,是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系统的系统”。四是传统企业加快拥抱互联网新模式。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微电商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五是工业大数据应用初步发展。大数据应用正从零售、金融、电信、物流、医疗、交通等领域加速向制造业拓展。六是制造业服务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制造业正从以产品为核心到以消费者为核心,以生产为本到以“生产+服务”或服务为本转变,服务化转型态势明显。七是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日趋增强,国产软硬件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

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