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服务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金融服务政策

篇1

关键词:家庭农场;金融服务;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7-0079-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7.19

一、家庭农场经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从全省18个市县抽样选取89家家庭农场作为样本,涵盖种植业、养殖业、种养业结合三类,其中种植业46家,养殖业32家,种养业结合11家。2013年3月末,样本农场的总经营面积34139亩,最大面积4500亩,最小面积20亩,户均383.6亩;总劳动力人数2846人,其中家庭成员609人,占比21.4%,常年雇工2165人,占比78.6%;已在工商部门注册21家,占比23.6%;总贷款额度3462万元,户均获得贷款38.9万元;2012年全年总收入8494万元,户均95.4万元。

二、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主要特征

(一)家庭农场融资需求规模较大,但满足度不高

家庭农场多由当地有实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经营,本身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由于生产规模普遍较大,家庭农场资金需求量远大于普通农户。调查显示,89家家庭农场合计融资需求达7692万元,户均86.4万元,未能满足贷款需求占比为39.5%。如昌江县某种养农场以养黑山羊为主,主打“乌烈羊”品牌,自筹资金150万元建设羊圈厂房,同时购母种羊需要资金300万元,而农村信用社仅提供100万元的信贷支持;某家庭农场拟增养种猪150头及配套设施建设所需资金300万元左右,金融机构贷款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

(二)家庭农场融资期限长短结合,结构多元化

与农户主要以短期融资需求为主不同,家庭农场种养农产品的结构差异较大,既有短期内就能获得收益的农产品(如家禽、鱼虾等),也有需要三年以上才能获得收益的农产品(如芒果、橡胶、绿橙等)。因此,家庭农场既有季节性较强的短期融资需求,又有较大规模的中长期融资需求,融资呈现多元化特征。调查显示,短期融资主要用于购买种苗、化肥、农药、大棚等生产资料,期限一般为6~12月,在生产周期融资、收获周期还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如昌江县某家庭农场承包20亩虾池养殖海虾,每年养殖两季,投放种苗需要资金20万元以上,贷款期限为3~6月。长期融资主要用于平整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和农机具购买等长期投资,期限为1~5年。如临高县某深海养殖场,每个海上网箱需要投资20万元,由于海水养殖金昌鱼的利润较高,该场主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较强,目前准备再扩大30个网箱规模,需要2.5年左右的融资700万元。

(三)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大,融资成本承受能力有限

农业具有典型弱质产业的特点,家庭农场从事种植养殖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尤其海南省属热带台风高发区,台风灾害带来的损失巨大,经营利润水平总体不高。近年来,海南省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如橡胶的干胶收购价从2011年的4.5万元/吨,跌到目前的1.3万元/吨;槟榔果实最高收购价为11元/公斤,最低时为4.4元/公斤;辣椒收购价格一度跌至0.1元/斤),同时人工成本、农业生产资料和物流成本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家庭农场经营压力较大。尤其2013年4月开始爆发的H7N9禽流感疫情,对海南省家禽养殖业打击较大,部分家庭农场经营难以为继。在正常情况下,种植业年利润率为7%~25%左右,畜禽饲养业为8%~22%左右,水域养殖业为10%~23%左右,一旦出现农产品价格暴跌和自然灾害频繁,家庭农场将面临严重亏损,难以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

(四)家庭农场融资首选自有资金,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强

调查显示,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中自有资金占比57.5%,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贷款占30%,民间借贷占12.5%。相对农户经营而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更大、投资周期更长,经营项目受天气、疫病、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认知度更高,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分散化解风险的需求较强。

(五)家庭农场生产性融资需求占主导

调查显示,海南省家庭农场融资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和维持正常资金周转的在样本中占比为61%,用于基础设施改造的占10%,用于农产品收购资金的占29%。

三、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海南省金融机构逐步加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相继推出林权抵押贷款、“一卡通”贷款、农村妇女贷款、“一抵通”贷款、联保贷款、小额农户贷款等,并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2013年3月末,89家家庭农场合计贷款规模3462万元,户均贷款38.9万元。但目前金融机构缺乏专门面向家庭农场的授信管理办法,对其发放贷款一般参照农户贷款的做法,家庭农场贷款存在如下问题。

(一)贷款额度不能适应家庭农场大额资金需求

调查显示,89家家庭农场资金满足度仅为60.5%,其中种植业、畜禽饲养业和水域养殖业分别为67.5%、53.4%和58.1%,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实行单户限额管理。如三亚市农业银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最高额度100万元(必须要有抵押物抵押),农户信用贷款3万元,农户联保贷款最高额度5万元;邮储银行农户联保贷款最高额度为10万元;金凤凰村镇银行农户贷款最高50万元。定安县农村信用社信用贷款在5万元内,5户以上的联保贷款授信额度控制在10万元之内,10万元以上的贷款必须具备规定的抵押品作为抵押。而本次调查的家庭农场户均融资需求超过80万元,且多数家庭农场不具有有效抵押物,即使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其贷款额度仍然偏低,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大额资金需求。因此,部分家庭农场在银行贷款之外寻求民间融资,如乐东县调查的5户家庭农场中有2户采取“自筹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二)家庭农场贷款手续繁琐,影响季节性信贷资金需求

家庭农场申请银行贷款时,如果是老客户或实力较强的大户,一般从申请到审批完贷款程序大约需要10天,如果是新客户或实力一般的客户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审批。由于部分家庭农场资金使用以季节性为主,一旦不用便归还了银行贷款,下次再需要贷款时又要重新申请,这样就会出现一年申请多次贷款的情况。如定安县某种养大户,旺季资金量最大时投入生产资金100万元,信用社批贷额度只有70万元,期限为一年,受季节性资金周转影响,半年后农户提前归还了30万元,两个月后又需要周转资金想借回30万元,这时就必须重新申请贷款,而且原则上原有抵押物不能重复进行抵押,换成办理“一抵通”贷款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抵押条件。

(三)现有贷款期限不适应农业生产周期需要

调查显示,61%的家庭农场希望贷款期限能够延长。目前海南省农业银行对农户贷款的授信为3年,贷款期限1年;农信社的农户贷款期限从3个月-5年不等;村镇银行农户贷款期限为3个月-12个月。除农信社外,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期限最长为1年,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需要。

(四)家庭农场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调查显示,有85%的家庭农场认为银行贷款利息高,希望降低融资成本。如邮储银行贷款利率执行14.6%,金凤凰村镇银行和农信社贷款利率均执行12%,分别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2.37倍和1.95倍。乐东县农村信用社规定50万元以上的贷款,其利率在基准利率上提高2至3个百分点,而种植养殖大户的贷款大多数都在50万以上,其利率大概在10%左右,明显高于同等规模企业的贷款利率。

(五)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押担保资产,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家庭农场一般是承包大面积的土地来进行经营,由于没有可用于担保的设备、厂房、房产,而土地在目前政策法规制度下只拥有承包经营权而无所有权,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农场主所拥有的资产不满足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或质押物要求。调查显示,75%的家庭农场认为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合格抵押或质押物,83%的家庭农场希望能放宽抵质押等担保要求。如三亚市某养殖大户目前有100万元融资需求,其养殖水产品的网箱,产值约20万元/个,现拥有120个网箱,产值约2400万元,但由于这些网箱不是合格抵押资产,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乐东县60%的家庭农场所能提供的抵质押资产是活体畜禽和农产品,但金融机构并不认可这些抵押资产。因此,许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的家庭农场只能依靠联保获得贷款,乐东县种植大户洪启球为获得贷款,与6户村民通过互保形式组成信用联盟,从农业银行获得5万元的贷款。

四、改进家庭农场金融服务的建议

(一)积极探索,创新家庭农场的信贷模式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研究出台家庭农场注册或认定的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设立登记等相关内容,使家庭农场成为独立的承贷主体。二是金融机构应探索开办农业订单贷款、信用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利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进行质押融资等贷款方式,加大对家庭农场融资支持力度。三是金融机构应制定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的授信管理办法,对家庭农场融资的额度、期限和贷款利率制定具体操作细则,有效满足家庭农场融资需求。四是加强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帮助家庭农场充分利用资金往来活动,密切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关系,提高信用等级,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便利融资和支付服务。

(二)重点扶持,加大家庭农场的信贷投入

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一是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在人民银行允许的浮动区间内给予一定利率优惠。二是要指导家庭农场利用上下游业务关联,创新服务方式,尤其是大力推广原材料供应方担保、采购方担保、订单质押、仓单质押等供应链融资方式。三是对引进新产品、新技术的家庭农场要区别对待,通过重点扶持、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等手段,引导和改善新型家庭农场的经营结构水平,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三)壮大县域担保机构,加强家庭农场的担保服务

针对县级信贷担保机构担保基金较小,大部分已丧失担保能力,建议加快重组整合进程,尽快恢复其担保能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和发动农业企业集资参股,壮大市县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有条件的市县还可以考虑组建商业性质或互助合作性质的担保机构,联合涉农金融机构为符合贷款条件的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融资服务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应对支持家庭农场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减免、财政奖补等扶持措施,正向激励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有财力的地方政府可考虑由财政出资设立家庭农场专项发展基金,用于家庭农场贷款担保和还贷周转。

(四)尽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需要公共财政给予支持。因此,应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1]。政府在加大政策性保险投入的同时,应在资金、税收、再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领域[2];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开发新的农业保险险种,增加农险市场的有效供给,满足广大种养殖户的迫切需求,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3]。

参考文献:

[1]金为华.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09(2).

篇2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关键因素。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经验,加大资金投入是推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都是依赖运用金融和财政政策,推动了农村面貌的彻底改变。如:1960年至1975年,日本用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由841亿日元增加到9685亿日元,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了从耕作、插秧到收获的全面机械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这就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

(二)农村金融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现代农业越来越表现为机械化和社会化生产,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调查,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一定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我国农业的发展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公司加农产,这一农业生产新形式的出现,为金融机构确定了新的服务主体。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据测算,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至20万亿元人民币。

这一巨额资金我国财政无力承担,也不能完全由财政承担,农村商业化、市场化的这部分资金需求,应主要由金融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党和政府一向非常重视农业发展,面对发展农业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的现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却不能与之相匹配,严重影响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贷款投入多,效率低,资源浪费。

金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的情况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指标。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第三位,但农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农业贷款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农业贷款占GDP的比重三项指标在样本国家中名列第一。仅农业贷款一项,投入的数额己高于农业产值。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投入多效率却不高,农业领域对金融资源的消耗较大是一个现实问题。

(二)银行机构改革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服务出现真空状态。

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导致了各国有银行在县域机构的收缩。同时,风险管理的强化大大减少了基层银行机构的权限并提高了贷款发放的门槛。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受人员、机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制约,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在市场化改革中,四大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农村地区出现金融空白。

2008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县域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金融从业人员43.8万人,比2004年减少3.8万人。

在四大商业银行缩减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这些乡镇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24%。其中,西部地区占了金融空白乡镇的绝大多数,共有2367个金融空白乡镇地处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仅有291个。目前,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4个省市已经实现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而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l/3。

(三)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平均13.4%,远高于同期四大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同期东北、中部和西北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更高(分别为29.9%、20.4%和16.4%)。

(五)农村地区金融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信用文化缺失,农产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新农村建设下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强力支持,而当前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农村,形成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食收购贷款,信用社背离了合作制的宗旨,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根本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鉴于此,我们下一步的农村金融改革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从商业性和政策性不同渠道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要从商业性和政策性等不同渠道构建职责分明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政策性金融服务方面,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和政策性银行来提供,包括政策性财政资金的安排和运用,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贷款服务等。在商业性金融服务方面,主要由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金融组织、邮政储蓄机构等各种形式的金融组织来提供。农村金融发展比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服务设施(网络、网点、支付清算体系等)比较差,要特别加强农村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清算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从基础方面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根据目前农村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的状况,特别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及准金融组织。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性金融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只有商业上可持续,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实践证明,利率市场化并使之能覆盖风险和成本,益于商业性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益于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在推进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培育金融产品创新和自主定价能力,以不断提高其盈利水平。此外,政策性金融也要做到财政补贴后可持续。要先确定财政补贴规则,对市场透明。补贴之外的风险由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承担。凡具备条件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竟标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

(三)加大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完善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机制。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金融是金融行业的弱势部分,要多种政策配合使用,在财政、税收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上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建立扶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

另外,适应农村金融组织特点,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在扶持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运用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在完善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机制方面,一是建议金融机构成立专门的涉农信贷部门,建立农业信贷绿色通道,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和时间。二是适当放宽涉农贷款的信贷审批条件,创新农业信贷的抵押担保方式,探索扩大农业抵押担保贷款范围。三是深化金融机构的涉农服务意识和水平,进一步创新涉农金融服务品种和手段。

(四)坚持融资渠道多元化,拓展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

一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帮助企业解决担保难问题。二是制定税收减免和贴息等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经济转移,制定农业产业化风险投资鼓励政策,缓解农业产业化资金不足。三是发挥民间借贷的作用,通过引导和发展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搭建民间借贷服务平台,活跃民间借贷市场,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四是鼓励典当行业服务农业产业化,将方便快捷、融资期限短的典当融资与农业产业化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衔接起来,丰富农村金融市场,多途径地解决农村融资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支持;农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06 ― 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改善和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对优化地方资源配置,服务功能还不健全,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现状

1.对齐市农村整体金融形势分析

(1)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覆盖面低

齐齐哈尔地区管辖7个区9个县,管辖区域内能够办理存款、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五百多个,金融从业人员一万余人。其中,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平均每个网点贷款余额为三千万左右,农村每百元GDP拥有贷款不到五十元。齐齐哈尔市目前有县级以下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四百左右,只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仅占乡镇金融机构网点的不足百分之一。

(2)增加齐市村镇金融服务机构网点

在齐齐哈尔所管辖的乡镇中,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大部分在乡镇一级,行政村屯没有金融网点,农民办理存款、贷款、汇兑业务非常不方便。据资料调查显示,一百位农民中,认为金融机构网点少,办理存贷款,结算业务不方便的占九成,认为金融机构单一、办理贷款时利率高、贷款手续过于繁琐、担保难、期限短等。

2.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得到改善

(1)政策环境得到强化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金融主管部门积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抓住机遇变危为机,形成保增长促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体合力。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齐市各界对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

(2)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机构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008年以来,齐齐哈尔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贷款投方面占有贷款需求的八成以上,全力支持农民备耕,促使农民的粮食大丰收。齐市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贷款限制条件过多

据不完全调查,对齐齐哈尔市农村的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影响农民致富的首要因素是资金缺乏,使有的想致富都没有致富的条件,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普通顾客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单独的模式,虽然农村信用合作社宽松的放贷条件,一个小的信用贷款因为额低,不能灵活的农村农民满足施工需要的季节性,大笔钱抵押贷款固定资产,由于土地制度的缺陷,无法来满足贷款。

二、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1.服务产品单一缺乏理念创新

齐齐哈尔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主要提供小额短期贷款,限制解决短期资金需求,不能满足信贷需要农村多样化。不同收入水平和生产类型的农民对金融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些农民不仅需要生产信贷产品,但也需要多个信贷产品,和种养大户,企业需要有一个多元化的信贷资金支持,产品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2.农村信贷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齐齐哈尔地区的贷款风险具有深度的村庄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更大的资金需求。作为小金额周期长、时效短等现实的贷款产品和贷款利率系统让农民承担能力严重受挫。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障不完善

(1)政策环境得到强化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金融主管部门积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抓住机遇变危为机,形成保增长促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体合力。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齐市各界对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

(2)资金支持力度增大

招商银行为齐齐哈尔市向借款人发放的可循环使用的授信,支持齐齐哈尔的经济发展。除了项目融资外,招商银行还通过公司金融、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金融方式进一步推动双方在传统信贷、直接融资、政府财务顾问等推动经济发展。

(3)农村信用社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齐市农村信用社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贷款投方面占有贷款需求的八成以上,全力支持农民备耕,促使农民的粮食大丰收。齐市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金融环境尚待优化

(1)农村金融政策环境不宽松

目前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不舒适,如利率自由化,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金融政策仍然偏紧,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

(2)农村金融不规范

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环境较差,大部分农民对农村金融环境缺乏认识,一部分农村企业和农户拖欠债务,甚至部分乡镇政府也是如此,严重损害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5.地方金融机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虽然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地方金融服务机构目前还只是初级阶段,仍有较深层次的问题还未碰触,因此,齐齐哈尔市地方财政在金融机构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弱势地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不够明确等。

三、齐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解决对策

1.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

齐齐哈尔市应该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盟,加快形成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协会在全面核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统一法律改革,力争年底前完成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农村或屯设立合作金融机构扩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面。农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综合农业推广,农业科技为先导的贷款品种,积极尝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发放新贷款。邮政储蓄将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和资金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商业银行会选择集中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农副产品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战略的实施“走出去”。

2.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体系

农业“贷款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信用担保。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仅能为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解决这个难题的贷款担保,并能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提供金融服务。然而,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特定的金融集团,传统融资方式无法改变他们的贷款难。为此,我们需要在农村现引入动产抵押,信用担保模式的创新给齐齐哈尔市市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的“农业、农村、农民”开发一个新的融资渠道。

根据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形式应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推广移动电话银行网络,相互保险,农民工银行卡业务;积极推行农村财务咨询,保险销售及相关金融服务等。通过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使广大农村和农民更方便和高质量的现代金融服务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内部经营管理

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经营效益低下,历史遗留问题较为严重,要提高我是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整体的发展,应积极解决高风险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问题。可以优先选择中心城市、经营状况较好、师范效应较大的农信社,组建农商行,以壮大资金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改制,真正减少和消化历史包袱,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水平,形成经营新机制,提高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从而促进我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4.建立多层次惠农金融服务机构体系

(1)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

齐齐哈尔市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政府,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联合体,通过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推动企业信用不足,微观信用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经济手段解决问题,使用传统的信贷资源,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的主体,使金融业逐渐多样化和市场。

(2)发展面向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

根据具体情况在齐齐哈尔地区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服务和一些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拓展政府政策性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通过经济手段解决金融财政问题,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的主体。

(3)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

发展齐齐哈尔地区民间金融组织,形成多元化的金融产权模式的具体路径应该是在农村地区。如在县级区域一下开展农村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系统,产生在底部自下而上的改革进程。通过人们不受“衍生交易稳定的结构,并提供交易费用更节省的制度规则。

5.全面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1)完善外部监管

加强外部金融监管力度,提高银监会、外部审计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管,改善地方金融监管方式。把事后监管提高到事前防范与提醒,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手段监管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评价指标,及时发出预警通告,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出现危机和问题前,及时准确的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降低最低。同时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及时作出惩罚,审计出现问题及时警告通知,并提出解决措施及时化解。应积极营造舆论环境,要通过积极宣传,推介产品,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在地区同业中的营销力和公认度。

(2)加强内部监管

提高内部监督部门独立性,充分发挥审计体系监督效能。第一要加强内部审计的职权,充分发挥其监督监管的职能。各个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部门要对辖内机构新放贷款质量开展经常性检查,确保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对存量贷款要彻底摸清底数,落实债务主体,形成不良的,必须监督落实形成责任和解决责任及措施。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严格监督监管,审计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确实加大审计工作力度,以查促改,帮助被查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有效遏制各类风险和案件发生。第二,完善内控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推进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

〔参 考 文 献〕

〔1〕王煜宇.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与发展定位:解析村镇银行〔J〕.改革,2012,(04).

〔2〕邱玉兴,等.健全农信社运营模式――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金融,2013,(12).

〔3〕文桂禾.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9.

篇4

农村金融服务站是农村金融服务触角的延伸,农村金融服务站借助日常经营现金流和银行布设的自助设备,在满足附近农民日常小额取款、转账汇款、缴费、余额查询、提供金融业务咨询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中,有些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站运行不畅,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建议应重视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建设和运行,进一步发挥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

一是合理布局。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站点时,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严格落实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筛选客户、签订合同、布放机具等各个环节的制度要求,对拟发展对象的情况进行严格审查。要积极将有固定经营业务及场所,业务稳定,业主诚实守信、受人尊重、与人为善、在农民中威信较高的行政村便利店等发展为服务站点。要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涉农金融机构可在地方政府和基层央行的配合下,联合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涉农金融机构可在同一站内布局差异化的自助终端,也可划片建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完善功能。相关部门应优先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创造条件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和发行银行卡,为农民提供更广泛、便利的金融服务。加大ATM布放为村民提供自助服务,村民随时可以通过ATM进行取款、存款、转账等银行柜台服务。要运用第三方支付技术,通过拉卡拉机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金融服务。可将农村各种补助款项、村集体征地拆迁款项发放等业务,交由在当地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的金融机构,既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站点业务活跃,又能确保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商业可持续。

三是政策扶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立足地区实际,制定出台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站的优惠政策,在服务站选址、装修、农户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布放自助设备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把服务站点、自助设备向农村偏远地区不断延伸,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动力,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便民服务供给。这些惠及民生的金融服务,如能得到基层央行及当地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工作将会得到更好的推进。建议财税部门对在农村地区配置ATM机、POS机等电子机具出台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加大对增设服务站点、增加硬件设备、开办新业务等财政补贴力度。

四是互联互通。涉农金融机构要结合新农合、新农保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广泛深入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向广大农民宣传推介银行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以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资理财、农民工银行卡等金融产品,提高广大农民对新型金融服务工具、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同时要加大技术保障,完善农村地区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作好自助设备的及时升级改造,保证设备完好,运行畅通。(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凤城市支行)

篇5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已形成,但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有所不同。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成的总结,重点分别对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非正式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简介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并积极活跃起来,形成了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传统正规金融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以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非正式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创新型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非正式金融机构主要有私人钱庄、当铺、私人借贷、高利贷、合会等。 

二、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1996年以前,农村金融正式安排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自1996年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行社分离、国有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以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呈现萎缩趋势。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担落在农村信用社身上。但实际运行时,农村信用社并没有真正担起这个重担,它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合作宗旨,农村资金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扩大趋势。为了解决“三农”资金支持,国家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制定政策时,要更多地考虑到“三农”;中国农业银行转向商业化的同时,政策方针首要还是面向三农;农村信用社继续发挥在“三农”中的核心作用。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以政策为导向的国有农业信贷机构,其业务范围主要是办理农副产品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办理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并不与农民直接发生信贷业务关系,这使它无法直接延伸到最基层去顾及农户的基本金融需要。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服务作用,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可将一部分邮政储蓄、社会保障资金等转存入农业发展银行;鼓励国家开发性金融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开发性金融更多地参与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二)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放在筹措资金保证支付和清算票据上,近年来,其经营重心明确向商业化方向转变,业务范围也由广大农村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倾斜。目前,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重点主要放在支持农村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上,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农村信用社这时就能起到很好的金融服务作用。随着国家清理整顿农村“两会一部”、国有商业银行部分机构从农村市场退出,农村信用社一段时间内在农村金融服务中起到近乎垄断的作用。但农业经济的风险相对比较大,农信社不良贷款也不断增多,农信社要想更好服务三农的同时,又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还需多多努力。 

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主要是为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指定范围内的资金支持,而市场经济体制促使金融机构追求利益,所以,仅仅以行政命令或者建立以完成农贷资金任务为评价指数的绩效制度是不足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府应给予农贷行为一个成熟的金融环境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以此激发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在合适条件下主动寻找农贷机会,并最终解决农村金融供求失衡问题。 

三、创新型农村金融供给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在“三农”服务中起主导作用,但这些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因此,国家有针对性地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即允许一些社会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并解决我国农村建设资金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我国已逐步让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在资金供给上已解决部分问题。 

(一)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007年3月6日,经中国政府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2007年3

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邮政储蓄银行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主要是基于邮政储蓄有2/3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唯一可获得的金融服务,因此,从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础金融需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角度出发,邮政储蓄银行的农村网点主要是从服务“三农”的大局出发,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扩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降低了支付给邮政储蓄的利率,现在的关键是建立对农村的“输血”机制,使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业和农村,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 

(二)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金融服务情况分析 

村镇银行的设立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重大突破,也是农村金融组织模式的一次重要改革,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但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1)村镇银行的数量近年来虽不断增多,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增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农户及农业的资金需求,但和我国众多的农村人口及需要资金的乡镇企业和农户个人比,它们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2)村镇银行多数设立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区域,部分乡镇只有一家,多数比较偏僻及经济发展不好的乡镇根本就没有,同时,这些偏僻的乡镇多数是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的,即使有其他金融机构,多数也只有一家,故这个地区“三农”对资金的需要是很难得到解决的;(3)村镇银行作为新兴力量,多数人并不认可它,对它也不是很了解,导致它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困难。村镇银行存在吸储难、利润低、风险高等问题,另外,村镇银行的结算渠道、现金供应问题及存款准备金率等问题至今也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故要想让村镇银行更好地为农村金融服务,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三)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2001年11月28日,国内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营业。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农村各经济主体对商业性金融的需求,应加快组建新的农村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可由个人和企业等出资组建。但我国银行业不对个人开放,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时虽然允许个人入股,但不允许个人出资组建商业银行,这必将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四)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在满足农村金融供给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这部分作用主要是基于部分农户或企业在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那贷不到款,只好选择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然人或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投资,不能吸收存款,它的贷款利率是比较高的。小额贷款公司获得高利率的同时,风险也伴随高利率产生了,加上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还没有建立,故小额信贷公司如不能调整好风险与收益的问题,是非常容易退出市场的,这将会带来一系列相关问题。国家的监管机构应做好政策支持和监管,让小额信贷公司真正为农村金融做一些服务。 

四、非正式金融供给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非正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私人钱庄、当铺、私人借贷、高利贷、合会等。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非正式金融机构因此得以迅速发展。非正式金融机构为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市场交易,表现在:非正式金融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从事违法活动和高风险投机甚至是金融欺诈活动,存在着极大的金融风险。风险虽然比较大,但非正式金融机构至今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农村金融供求的现实客观性: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是因为民间借贷的利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到金融机构存款不方便;从资金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正规的金融机构信贷手续繁琐、服务态度欠佳,而民间借贷迅速、便捷且多不需担保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方式,即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重构。但事实上还是没有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要想真正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还需更好地发展现有的这些农村金融供给方式的作用,让它们实现服务“三农”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有效供给;政策性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雪10-0033-02

一、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三农”发展的重要障碍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其中结构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如何解决弱势群体发展面临的金融服务不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总量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总量不足,以农业贷款为例,2008年,达拉特旗新增农业贷款为23246万元,其中包括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1亿元,仅占同期新增贷款总量的14.32%。此外,农业保险长期以来陷于停滞局面,2006年才开始进入恢复增长阶段。二是抽血效应显著,通过向人民银行提交准备金、资金拆借和汇划等形式,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储蓄资金流出农村地区,进一步削弱了农村金融供给能力,而财政向农村地区的倾斜幅度远不能弥补资金外流的缺口。以达拉特旗邮政储蓄银行为例,2007年和2008年末,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10745万元和11093万元,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仅为135万元和242万元,上存系统内资金年累计分别为15000万元和27400万元。

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弱势群体的金融资源获取不足,特别是对微型企业和农户的金融供给不足。以农户贷款为例,2008年末,达拉特旗农业总户数为64883户,其中获得农户贷款的家庭数为30157户,仅占农户总数的46.48%。二是金融资源的分布存在显著的地域不平衡现象。达拉特旗是一个农业大旗,农业人口地区总人口的比例高达81%,为支持当地“三农”的发展,人民银行给旗信用联社发放的支农再贷款为1亿元。相对于其他农业人口较少的旗县来说,这一贷款额度显示出的优势并不明显。为了平衡各地区的需求,上级行在支农再贷款的发放上有时过于注重平衡而忽视区别对待。三是金融服务供给存在显著不平衡,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重资金归集、轻资金发放的特征较为显著。突出表现在提供存款汇兑的金融服务较多,提供信贷等资金供给的金融服务匮乏;提供人身保障的保险机构多,提供生产型保障服务的机构相对较少。

二、农村金融供给政策在执行中存在局限性

(一)发展思路仍以管制替代监管,通过设置较多的门槛限制,制约了多种类型资本的投入

以2006年以来国家鼓励发展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四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例,规定除了现有商业银行外,单一股东持股5%以上需要监管部门批准。较高的门槛限制不利于吸引各类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并且弱化了资本的利用效率。

(二)政策导向仍局限于银行主导的农村金融供给模式

以四类金融机构发展为例,对于村镇银行以及贷款公司都限定必须由商业银行主导,这就限制了民间资本和其他类型的国有资本参与提供农村金融供给的空间。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采用同样的限制政策,既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也不符合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定位与经营实践,其政策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三)相关政策存在较为显著的行业割裂倾向

金融供给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对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缺乏统筹考虑。如保监部门主要从保险保障角度,提出鼓励“三农”保险发展的政策,不涉及农村资本供给;银监部门主要从信贷角度,拟定新型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则,对于保险在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和提供信贷保障方面的作用缺乏系统考虑。政策导向的分割不利于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农业贷款的不良率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然灾害客观风险因素影响,如果能够实现保险与信贷的紧密协作,将会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生态脆弱的现状。

三、增强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从改革和发展两个角度统筹考虑农村金融供给

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要从存量改革和政府主导向“存量搞活、政府引导、资本主导”的模式转变。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一方面要从改革的角度出发,理顺存量,通过政策引导,注重发挥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解决农村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需要的资本支持;另一方面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培育新型金融主体,引导各类民间金融依法合规运营,激发各类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有效扩大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供给,增加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

(二)转变发展思路,逐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

改变以管制代替监管的金融发展思路,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监管部门应找准职能定位,在加强监管、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政策上要区别对待,逐步降低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谁入门槛,取消贷款类机构的准入限制,鼓励各类资本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供给服务。

(三)设立农村金融改革协调机构,改变行业分割的政策倾向

在农村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探索金融市场化改革,除了继续推行利率市场化政策外,还应积极探索金融综合经营。有关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革的政策在出台前应进行充分沟通,改变当前信贷资金供给与风险保障服务各自为政的政策导向,统筹农村地区保险业务与银行业务的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充分挖掘大型保险企业的潜力,以大金融理念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改变当前过于倚重大型银行开展农村(小额)信贷金融服务的政策导向,发挥大型保险机构在建设多层次、广覆盖、小额分散型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大型保险机构遍布城乡村镇的机构网点与营销网络优势、营业成本优势,充分开发保险的融资功能与小额分散型金融信贷服务的业务互补优势,开展分散型综合金融业务试点,或可成为我国建设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有益探索。

(五)建议运用财政资金为金融业分担一些面对弱势产业的风险

政府应该运用相关政策,用财政的一部分资金帮助金融机构承担一部分风险,或者是给借款人一部分利息补贴,从而降低承贷人的资金成本,这也是普惠金融体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篇7

目的和主要内容

大力推广普及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金融产品。比如,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全面提高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满足率和服务效率。这些金融产品在目前已经普及的地区属于成熟类金融产品,但在全国不少地区,推广这类金融产品本身也属于一种金融创新。

积极研发和推出一些适合农村和农民实际需求特点的纯创新类金融产品。比如,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贷款抵押担保品范围;探索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涉农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拓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等等。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比如,推广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信贷员包村服务,推广手机银行、联网互保,农民工银行卡等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等等。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流程,再造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让广大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便捷和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基本要求

第一,农村金融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不顾政策规定和风险盲目创新,更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因地制宜,着眼于农村与农民最急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努力寻求新突破;要坚持求真务实,坚持风险可控和财务可持续,重在实效。 第二,要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要通过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进一步促进发展富有竞争和活力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银行,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和谐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低成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金融服务保障。 第三,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过程中,金融管理部门要特别注重积极建立和完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特别注重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有机协调配合,特别注重调动和发挥金融机构推进和参与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积极性,特别注重加强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金融专业人才培育,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激励、政策合力和发展可持续性。

第四,要注重加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基础数据信息统计,政策宣传解释和政策效果评估。

发挥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作用

从资本市场看,重点是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到股票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实现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高收益债券、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进一步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来源。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过程中,证监会将大力加强与各金融管理部门的密切合作,一如既往地积极鼓励和支持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发挥好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积极作用,推动期货业经营机构积极开展涉农业务创新,稳步拓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

从保险市场看,重点是大力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与农民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服务品质,积极推进农村保险市场体系建设。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保监会将继续落实“低保额、广覆盖”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供给主体和服务网络发展完善,继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领域和试点品种,加快推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和农村小额贷款信用保证保险试点;同时,积极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加强合作,支持拓宽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增强农户贷款信用和扩大农户融资手段(如个人保单质押贷款等),促进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并注重加强保险业务监管和保险人才培训,努力促进城市保险市场与农村保险市场良性互动,形成城乡保险市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相关链接

背景情况

为了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200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选取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部分有基础的县(市)开展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一年多来,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开发和推出了一大批金融创新产品。据人民银行初步统计,目前试点九个省主抓的主导性试点创新产品有133个,试点县(市)有88个。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效果有明显影响的试点创新产品包括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惠农卡”等等。试点创新产品大量涌现,有效拓宽了涉农资金的融资渠道,方便了农村和农民贷款。

篇8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据农业部统计资料:2004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15%,但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占用的贷款余额不足6%。中国农民和农村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的信贷支持不足30%。整个农村经济资金长期短缺,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的扩大再生产。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撤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及县以下网点撤并力度较大,金融网点的大量撤并,在使银行业机构取得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带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弱化影响日益显现。2005年末,全国银行业机构网点约17.5万个,平均每万人1.34个,而农村银行网点仅为2.7万个,平均每万人0.36个。全国平均每万人金融服务人数,城市为43人,县及县以下为11人,行政村平均不到1人。在金融产品方面,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只能提供基本的存、贷、汇“老三样”服务。

(二)农村信用社负荷沉重,风险防范机制弱化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金融支持,而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为欠缺,其风险表现在:一是农村信用社负荷沉重,资本不足。由于历史及诸多因素,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偏高,有的地区不良资金率甚至达到了60%,由于历年的资金消耗,资本没有渠道进行补给,其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甚至为负数。二是农村信用社缺少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难以抵御当前的农村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尤其是在浮动利率制度下,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缺乏贷前对贷款人偿还本息能力的充分评估和贷款利率的合理定价。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存在着很大的资产风险。三是农村信用社面临宏观调控和微观深化改革的双重压力,综合因素作用下,超负荷经营现象加剧。

(三)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

据资料显示,全国每年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达六千亿元之巨。农村剩余资金的持续流出,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2005年为例,为农村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共从农村转移了1.8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及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了约4.14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全部存款,邮政储蓄存款的65%),2005年底仅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余额达到8839亿元,这些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流出了农村。再加上一些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的被挤占挪用现象,名义上的支农资金实际不能到位,使得大量的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建设、非农产业等其他领域,造成农村金融资金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

(四)非正规金融发展迅速,民间借贷风险难测

由于正规金融供给有限和农村资金的严重缺乏,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发展迅速。根据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2003年观察点农户来自银行、信用社的贷款仅占年末借入款的19.27%,占年内累计借入款金额的36.09%。从局部的数据来看,部分地区的农村民间金融已有相当规模。由于民间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支持,民间借贷风险大,容易引发债务纠纷。民间借贷利率比银行同期利率较高,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和危害社会稳定。

二、制约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因素的分析

(一)理念落后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根本因素

农村金融机构多数把服务简单理解为办理存贷款业务,没有形成银行、农户、小企业共生共赢的局面,创新理念、体制和业务成为提高金融服务的“短板”;服务的落脚点局限在抢占市场份额的粗放型扩张,忽视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金融创新不够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关键因素

面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日益增长,农村金融仍维持“存贷汇”老三样,服务功能不全,未能拓展保险、代收代付、理财咨询等中间业务,未能帮助农民改进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贷款方式单一,未能给贷户提供管理和信息上的服务。资金结算不畅,连接城乡的农村信用社还未在全国实现资金存取的通存通兑,而网络健全的国有银行纷纷从农村撤消大量机构向城市转移。

(三)体制束缚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内部因素

目前,受经营体制和发展规划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面临业务规模收缩和短期效益考核的压力,要按照市场化运作,而一些农村地区不完全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性要求与农村银行机构经营商业化的矛盾,直接影响了农村银行业机构提升金融服务的主动性。

(四)政策欠缺是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环境因素

农村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级政府、财政、税收等许多职能部门,需要统一规划研究、出台系统的支农政策,以形成推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合力。目前银政、银企存在“条块”矛盾,也使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矛盾,增大了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的协调难度,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优化。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在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农村金融机构要更新金融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注重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和质量。积极推进机制创新,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交易电子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要积极构建符合审慎信贷投放新模式,改进授权授信机制,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贷款差别定价能力。鼓励和支持建立金融产品交叉销售机制,开展金融产品交叉销售。改进“三农”政策性金融项目运作机制,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度,做到引导投向、锁定风险、正向激励、持续发展。要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机制,大力推广和发展农村各类“联保”模式,积极尝试开展最高额抵押质押循环贷款,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宅基地、经济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方法,探索建立农村小额贷款与小额保险的联动机制,降低信贷交易成本,抑制交易风险。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农信社要以“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在改革中求发展。加快农信社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自身营运能力和资金实力,通过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引导农信社牢固树立为现代大农业服务的思想,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和层次,在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积极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一是积极探索大额农贷的管理发放办法,大力扶植农村种养加大户,发展农庄经济,加大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农产品精加工的投入力度,把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探索农用生产资料贷款和农民工打工创业贷款,发放大型农业机械贷款、农民经纪人流动资金贷款、私营企业贷款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三是组织金融机构联合发放支农银团贷款,共同培植当地大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拉长产业链条中寻求新突破。实施“公司+农户+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有特色、有销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带,使农民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订单农业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三)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积极建立资金均衡机制,减少农村资金外流。一是建立金融机构考评制度,督促金融机构履行农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利息收入税收减免的方式把商业银行引入农村领域,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将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以建立起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可靠资金来源机制。二是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作用。建立起邮储资金回流机制,必须注重以下三点:第一,邮政储蓄银行应尽快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尽快开办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微小企业贷款等业务,尽快向“三农”提供直接资金支持。第二,邮政储蓄银行要与农发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业务合作,提高支农服务水平。第三,保留农村邮储网点,通过完善功能,充实业务,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避免国有银行撤并基层网点导致的农村资金外流现象的再度发生。三是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的比例。为了减少农村资金流失,可结合金融市场准人制度的改革,把其他金融机构推入或引入农业或农村领域,调整商业银行的分布结构:凡在县城及以下设立网点的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必须达到其吸收存款额的一定比例,以减少农村资金外流。

(四)规范非正规金融制度,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发展,采取政府辅助、政策引导的模式,解决其问题。至于民间金融机构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关键还在于政府部门为其提供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确立公正有效的竞争规则和市场约束机制,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和发展空间,极大地提高整个农村金融产业运行的效率。第一,建议制定民间金融管理法规。应当以立法方式赋予民间金融相应的法律地位,对农村民间借贷活动依法进行监管,在有效保护农村合法的借贷活动的同时,打击高利贷和从事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的地下金融活动。第二,合理整合农村民间金融。从现实出发,在逐步利率市场化基础上对农村民间金融进行合理整合,为农村民间金融提供合法载体,应是可以考虑的基本选择。一是允许创建农村民间银行,将农村游离资金纳入其中进行规范化管理。二是依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吸收农村内部闲置资金,促使农村民间借贷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五)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各项政策,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政府的各项政策,要积极服务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可持续性。第一,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支持。可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3%的营业税,部分金融机构,如小额信贷公司和农业保险公司,可考虑免征营业税,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利息收入,也可在营业税和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第二,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扶贫资金,可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比例担保。第三,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三农方面的积极作用。改变由专门的金融机构提供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做法,即取消农发行作为专门的涉农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地位,将对机构的补贴转为对财政部确定的涉农业务的补贴,由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性机构与政策性机构,共同或竞争开展涉农政策性业务。

篇9

第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农村金融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市场产品,还带有准公共性质,既有市场因素,也有政府因素,如何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是摆在农村金融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搞好两个结合,一个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相结合;一个是防范金融风险和稳定经济增长相结合。具体而言,首先,要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的优势和商业银行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形成支持“三农”的合力。其次,要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不仅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还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未来将鼓励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组建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鼓励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此外,还要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稳妥组织试点,抓紧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从而更好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第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日益多样化,在央行和银监会的鼓励和支持下,涉农金融机构也随之展开了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但在多数农村地区,农村金融产品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还应当继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在具体实践中,要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登记、流转等基础性工作,探索开展“三权”抵押试点;用足用好农村有限担保资源,允许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价值评估合理的各类农村资产设置抵押;鼓励推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动态调整”的农户信贷模式,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放款进度和回收期限;加快微贷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创新和推广专营机构、信贷工厂等服务模式;进一步简化金融服务手续,推行通俗易懂的合同文本,优化审批流程,规范服务收费,严禁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和额外费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第三,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立法。目前,我国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规范散见于相关的金融法律之中,尚无专门针对支持农业农村的金融机构的法律,客观上削弱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法律保障。应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立法步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成熟的政策和做法上升为法律规范,形成金融支农长效机制。比如,应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对新型合作金融制度的基本内涵、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主要特征、发展环境、扶持政策等作出法律规定;为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组建和后续发展提供行政管理依据;对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具体内容、配套政策等作出规定等。

与此同时,要让金融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还要在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完善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农村,反哺“三农”。加快建立导向明确、激励有效、约束严格、协调配套的长期化、制度化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为金融机构开展“三农”业务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风险管控,不断加强涉农贷款的风险管理,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进一步提高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加强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和连续性。此外,开展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也是题中应有之意。要通过走街道、下乡村、进厂企、访社区等多种形式,在农村地区宣传普及金融知识,让农村群众“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服务农民对金融的实际需求,从而真正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的质量。

篇10

关键词:金融服务;农业经济;创新;信贷资金;农业保险

一、创新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性分析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产吩,其实体以资金为主,以信用作为农村金融的手段,表现形式则以货币为主,其主要包括农村资金运动、存款的吸收和支取、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等。相较于其他金融,当前农村金融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与农业经济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通过加快推动当前金融工作服务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当前农村建设工作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村金融工作改革的深入,当前农村金融呈现出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的格局,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可以说当前农村金融危实力和金融服务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还存在着信贷供给不足的问题,这对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原则

(一)深化改革、勇于试验、突出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随着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加快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支农的能力,有效的解决制约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二)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中,需要充分的遵循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并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更好的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拓展,进一步缩小城乡金融业务发展的差距。(三)盘活存量和做大增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创新,充分的挖掘其潜能,更好的发挥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还要加快对农村金融主体进行创新,重视当前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培育工作,为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好的满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供给需求。(四)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在当前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科学设计,同时还要抓住重点,以此为突破口,从而全面推进,通过先行试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在范围推进,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全面覆盖。(五)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规范化管理才能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在抓好改革创新的同时还要重视市场监管,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保障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

经济发展的措施(一)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普遍滞后于城镇,这也使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处于较低水平,金融供给不足及服务缺失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具有普遍性。因此需要加快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将农村投资金融、农村信贷、农业保险及农业担保等都统一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来,并构建农业融资的风险防控机制及风险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加大对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扶持力度,有效地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村金融服务于农业经济打造良好的条件。(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当前农村不仅金融产品少及金融服务方式单一,而且金融质量和金融效率也无法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成立为农服务的担保公司,为涉农企业和种养大户提供担保,进一步扩大抵押和质押的范围,有效的解决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贷款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发展速度较快,其与农户的发展现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因此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其他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三)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加大农业保险的覆盖力度,进一步降低了农业贷款风险;建设农村信用体系,针对具有良好的信用的农户,可以在贷款和参保方面开绿灯,通过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为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四)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随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农村金融组织需要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有效地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加快推进“三农”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对具备资源优势及竞争力的农产品产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重视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和订单农业的建设,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针对当地特点,合理对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部署,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推动特色农业,并加大对养殖户及专业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针对农村中现有农业龙头及产业化项目给予积极的支持。(五)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过程中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不仅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同时还会对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随着当前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也使农业生产风险增加。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加大力度开展农业保险,以此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所带来的风险。当前农业保险品种和数量较少,这也使其与农业发展的需要很难适应,因此需要鼓励商业保险进入到农业领域中来,增加涉农保险业务。同时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需要将农业保险纳入其中,通过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或是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同时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产品要实施强制保险政策,进一步稳定农产品的供应,为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六)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需要加快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农村信用体系的全面覆盖。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创建活动,以此来提升农民的信用水平,增强农民的诚信度。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民金融风险的宣传,提高农民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实现对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信用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农村资金需求存在少、散、短、快的特点,这也使原有的金融体系很难满足当前农村资金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遵循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行创新,采取灵活、高效的信贷形式来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03)

[2]张伟.现代农村金融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模式的演进探索[J].现代经济,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