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的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巧设练习,培养创新思维.因为把数学练习设计好,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好的习题都是科学艺术的.它来源于教师经验积累,知识积累和对教学艺术的探索.所以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上课时要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的思路卡在哪里?”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这样提的问题:请问同学们随便量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老师便能很快猜出一个角的度数,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知道真的是这样,后引导学生去探索这里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二、 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时代,不仅要要教育学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所以一方面要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级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方法.抽象与概括 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
三、 贴近生活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受兴趣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受兴趣的事例作为知识的背景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在身边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创设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数有30个1角硬币,小明找爷爷想办法.爷爷说好办,收了小明30个1角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觉得有点吃亏.我问学生想想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了3张1元钱亏不亏.先让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分硬币中找规律.看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从讨论和实践中得出“1元与10角相等”.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运用的东西.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会用数、字母、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的简单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
四、 优化教学渠道
篇2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 有效教学
一、概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而且还需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性的控制。有效教学的宗旨是提升教师的工作质量,在提高工作质量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下,这种教学理念越发明显,在这种教学氛围下,有效教学主要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心智的全面发展,学生情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激发自我学习兴趣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培养、发展学生的巨大潜力,而这种潜力应该从小培养。
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此目标不断努力,也求日常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有效性,在课堂中不断体现出时间与效益的有效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找不到章法,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而学生在下面认真地学,岂不知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一种坚持的精神。现在的小学生大凡都缺乏这种精神,如果还用传统的方式,刚开始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到后期,定然会导致学生的整体成绩的下滑,教学成果没有有效发挥。新课标小学教学是教育教学课程观念上的改革和教学策略上的革新。这种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题传播的作用,与学生直接发生联系,新课标的教学精神,培养的人文理念应该由教师将其潜移默化地传播到学生的思想中去。所以新课标下,教育教学工作成果高低的主要环节还取决与教学老师。如果教师还没有真正领悟到新课标的教学思想,或者是已经领会了教学思想与目的,但是不知道具体的操作方法,那也就无从谈思想传播,更不用说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二、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丰富而且多样,并且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虽然教学过程追求多样性,但是教学内容主题应该不变,需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方法”“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去出题与教学思维引导。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和解决课本上的基本数学问题,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这些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将其联系到实际生活,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数学应用技能,并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其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我们都知道口算不是在课堂上能够练习出来的。为了陪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在课堂上教其方法以及基本算术然后布置其家庭作业,让其随同父母一起逛市场,然后在买卖过程中让学生对其进行应用,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家庭生活实际作业,但是这种小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数学教学课堂应该有个和谐的氛围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级小学教育,教育教学的过程都应该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氛围的关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对象,而老师是教学主导。小学生都比较聪明可爱,天真无邪,我们除了在教学知识上给予其帮助外,在课外活动、课间时间对其生活进行关怀,让这些学生在心里可以真正喜欢老师,这样就能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来。学生也不会因为教学内容的难度而感觉到恐惧。除此之外,作为老师,作为孩子的长辈,也在日常的教学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
四、发挥学生自主特性
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者,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以学生自己的主观意识通过动手、动脑等主动去获取知识的一个教学过程。比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等基本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由基本四边形组成的多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推演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等教学内容。
合作学习是以自主探究作为基础,如果人没有自主探究能力,那就谈不上是合作交流学习。例如在学习几何《圆》时,可以从日常的车轮进行引导,可以先设计了一组马拉车的图画,车轮的形状各异,可以有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整个画面要求活泼有趣、直观形象,然后再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对车轮的形状进行讨论,请各组成员自己动手整理、归类,并派代表汇报、交流整理物品的新感受,以此来完成合作教学工作。
总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应该遵循社会现实,将教与学引入到实际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广大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将会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不仅要给学生简单地介绍几种基本的学习方法,更要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索,进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如科学用脑,以及良好学习情绪和学习习惯的保持等,努力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会学习、爱学习。
二、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我们知道,由于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人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都会有所差别,小学生同样如此。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实行分类指导,坚持因材施教,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而言,教师应在重视优等生的同时,关注中等生和差等生的学习,对于那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帮助他们分析其中的原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此外,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适当补充一些学习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的综合性练习,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知识竞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相信坚持下去,学生的数学素质必将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开发非智力因素
人们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则包括很多心理因素,主要由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其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众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比较稳定,一般不会有较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因此,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积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在教学时教师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数学知识,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同时多对学生进行诸如审题、计算、书写、检验等方面的训练,充分激发学生各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四、注重社会实践
篇4
关键词:数学语言;教学;中小学
一、数学符号语言的组成
在中小学时期,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涉及的数学符号有这几种:
(1)如,1、2、6这样的数概念符号.(2)代表代数类的数学符号.(3)几何图形类的数学符号.(4)代表区间的数学符号 .(5)代表数与数之间关系以及代数关系的数学符号. 这些都是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会接触到的数学符号.
二、中小学数学符号语言在学习上的作用
在中小学数学学习当中所出现的数学符号语言有以下意义作用.
(1)可以使用字母来替代一些数量关系.例如,可以使用C来表示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用V来表示立体几何图形的体积,用S来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等.
(2)它也可以用来表示那些几何图形中的字母与符号.例如,可以用来表示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用a、b、c(小写)来表示.同样的,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圆.
(3)用来表示逻辑关系的,例如,&、∈等用来表示从属关系.
(4)用来表示按照特定规则来进行计算.例如,求和计算可以用“∑”来表示,求积运算符号“Ⅱ”以及表示对数的“log”等.
(5)例如用来表示“因为所以”这一类辅助推理运算的符号:“”“”等.
三、学生学习数学符号语言所出现的问题分析
1.主观原因
其主观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小学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出现了畏难情绪,由于数学学习时,其学习过程当中数学的计算枯燥无味,造成对逻辑推理有了障碍,无法有效有序的进行,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符号语言的兴趣.
2.客观原因
在客观上的原因主要是数学这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计算程度复杂繁琐,而符号的出现更是将文字描述变得更加简单抽象.这些都是影响中小学生学习数学难的因素之一.数学语言是由:文字、图形以及符号语言这三者组成,通过这三个语言,数学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有关数学的问题以及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利用这些语言作为特定的数学解题模式来解决问题.
3.数学符号语言因素难点
在中小学教学当中,一个数学符号具有多种解释,比如,说:2a=b+c这一数学表达式,它可以有几种解释,如,b与c相加等于两个a,a的两倍减去b可以得到c亦或是a的两倍减去c可以得到b等这些解释;再如,crn与c(n,r)都表示从n个元素当中选择r个元素进行组合;还有一类是最不容易注意的:含有含义隐藏的数学符号.如,1/b可以得到b不等于0这一隐含信息,还有一些是相同结构但组成字母不同用其来表达不同的信息.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勾股定理的表达式:a方加b方等于c方,其结构都是一样的.以上这些举例也是中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语言符号时所遇到的障碍,由于这些符号,程式表达与结构常常会让学生相互混在一起,无法理解或理解错误.所以说,这些简单的符号表达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一旦掌握不牢,了解不够,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将会变得繁杂起来.这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对于中小学学习数学符号语言的建议
1.学习过程多联系实际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时首先得认识零到九这十个阿拉伯字母,这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教导学生知道这些数字所代表的的含义时,可以准备好十个实物物品来帮助学生认知这些数字,将实物与数字所代表的含义结合起来展示给学生加深理解,将学习过程变得不再枯燥.在教导加减时也可以使用实物来进行辅助教学,加减运用可以加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买菜,丈量等.多多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融入进去,让学生知道生活之中处处皆数学,数学不是书本上那些空乏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习兴趣,也可以让他们正确认识数学.
2.几何图形用实物展示
对于中小学数学学习几何时所遇到的因为抽象性而无法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将立体几何图形变为实体图形,例如,球体可以使用球类道具来展示,正方体与长方体可以使用粉笔盒与黑板擦来展示,这些实物在课堂上很好找到.通过实物展示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相比立体图形来说就不是那么复杂,常规教学方法就可以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学习过程尽量贴合实际以及引入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解决数学语言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孙萌.初中数学符号语言学习与教学探究[D].
篇5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行体验
1.引导学生在“玩”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可能与一定”,我以“游戏”为载体,将课堂的资源整合成一条线,“游戏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套圈”游戏,体验生活中的可能性:同桌为一组玩“套圈”游戏,先猜一猜套的结果,再实际试一试。以“套圈”游戏中的可能套进,也可能套不进,让小朋友体验“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这就是生活中的可能性”。感受到了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存在。“套圈”游戏,充分地让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确定的,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
2.引导学生在“做”中体验。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亲身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操作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侧面积=底面圆周长×高,最终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字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而且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字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中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购买练习本的情景:小明带3元去购买练习本,每本价格是0.9元,他可以买几本练习本?很显然,3元里面最多可以有3个0.9元,也就是说只能买3本,那么余下的0.3元肯定不够买一本了,因为售货员是不可能将练习本拆开卖的。这样的过程,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有着深刻体验的。因此,通过学习的探索和交流学到的知识也是经过学生自主建构、内化而成,应该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际问题解答中体验
数学教育家指出:“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那些有助于他们生活的数学知识”,既然如此,教师就不仅要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更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培养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利用学生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有必要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今年产品加到90千克”就不能说成“今年产品增加了90千克”。又比如教学“比较比、除法、分数的关系”时,不能把“相当于”说成“就是”,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即比是指两个量(或数)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如,长、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人都习惯把它读成“lè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又如,“量的计量”前一个“量”应读“liàng”,后一个“量”应读“liáng”。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以后,怎样判断两种相关量成正比例,可以这样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像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再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的规律,可以用顺口溜的方式:“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 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了。
五、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教师的口头语言要与无声语言想结合,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教学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数学信息,但若没有手势,课堂教学就象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教室毕竟与舞台不同,应强调自然和真实,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
六、教学语言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克服方言
有的教师一定要问:又不是语文课,数学课为什么还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呢?我省有的地区普遍有地方口语 ,就是平翘舌分不清。如:14,他们发“十市”。我国很早以前就提倡说普通话,这里说的普通话是标准的普通话。我们到南方一些省市听课,老师和学生们说的都是普通话,而且都很标准。我省有几个地区有地方口语 ,要改变家乡的面貌,首先从教师做起。教师说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发音是否准确,也标志着教师的业务水平。发音不够准确的教师,可以查字典,请教发音准确的教师 ,师生之间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发言时,如果发音不准,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及时纠正。
总之,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玉婵.探讨数学语言的特性、功能及其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
[2]王林全.谈高中数学对形式化的处理――数学课程一个理念的落实[J].数学通报,2006(5)
[3]李桂强.谈中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J].上海中学数学,2006(6)
[4]李泽衣,蒋婵.函数概念学习的形成性评价[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1)
篇7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让学生能顺利地将抽象的数学模型进行理解与应用,促使学生的价值观、思维能力得到进步与发展. 但综观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其教学基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枯燥,严重地压抑了小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与体验数学,这是所有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由教师在相应的情境下进行引导和组织,使学生参与到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或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或应用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积极地应用知识,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符合小学阶段学生成长与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体验的内容
(一)体验过程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小学生勇于探索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我们在讲授乘法时,教师可让学生列出同数连加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展开联想:“如果同数连加达到100个加数时,这个连加算式会是什么样子呢?”让学生体会到这种连加的方式不仅算式太长,而且运算也麻烦,这样自然会让学生产生“要是有一种简便的方法该多好啊”的想法. 这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探索一种更加简便的运算方法,最后教师总结概括出最基本的数学模型“乘法”.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形成过程,而且通过这种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不断地思考、探索得到新发现,从中获取新的数学知识,感受到成功体验的过程.
(二)体验联系
1. 知识概念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课程是按照各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编排的,知识点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 在教学中利用体验式学习能帮助学生建立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并能灵活地应用这些概念.
2.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包含着无数的数学知识以及应用案例,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面对生活实际问题时主动地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便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体验——了解感知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特别数学学科中许多知识点是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往往无法通过课堂教学这点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而课前却有充足的时间,如果利用得当,便能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因此,教师可根据下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前体验任务,为课堂教学提供准备. 例如在教学“分类”前,教师可让学生将不同的物品带到课堂中,学生在准备这些物品时,可能会拿出文具盒中的笔、卷笔刀、量尺,玩具箱中的娃娃、小汽车,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物品的分类情况,同时也将数学中分类的方法渗透给学生,形成分类的意识.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课前体验不仅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同时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接下来的课程进行了简单地了解与感知.
(二)课中体验——理解感悟
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均是在教师引导下展开的,可帮助学生快速定位体验的角色,并与同学建立互动、合作交流的关系. 因此,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课堂体验为主. 通过课堂体验式学习,学生不仅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在数学知识联系生活中体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而且亲身经历了抽象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例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字的认识”时,许多教师会认为1000这个数字较大,往往会直接给学生灌输“10个100是1000,10个10是100,10个1是10”,仅仅通过这种抽象的描述,往往无法让学生理解1000这个数字到底是多大. 但如果通过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其教学效果却完全不同. 可以采取数小棒的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数出10根,然后将10个小棒绑成一捆,10捆便是100,100捆便是1000. 通过这种方式便能让学生理解1000这个数到底有多大.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并不需要绑成100捆这个详细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000这个数字有多大,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计数单位“千”的概念,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形成相应的数感.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篇8
一、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简单回顾
教材结构问题可以说从有教材时就提出了。人们对教材结构的研究是随着教材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早期的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按照成人的学习顺序编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与儿童的年龄阶段相适应,于是就出现了圆周式(或称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随着学习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20世纪初,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课程应该心理化。随后有人倡导“单元教学”,即把算术内容分别组织在各个生活单元之内。这种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编排,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以后的小学教育改革有很大影响,但不足的是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算术知识。以后,有人提出“程序教学”的思想,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进度。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以后的学习过程的研究也有很大启示。但由于学生的差异很大,因而程序教学不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写也比较繁琐。
针对上述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60年代兴起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简称:新数运动),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要注重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材改为主要按数学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由于这种编排过多地强调了数学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新数运动”后,各国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80年代后期,各国都相继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案。这些方案不是对“新数运动”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努力克服以往的缺点,使之更适合儿童学习的特点。
二、教材结构内涵的研究
什么是教材结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认识,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材结构要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按他的说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懂得基本原理、观念有助于长期记忆,就是在部分知识遗忘的时候,也能得以重新构建起来;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领会结构能够缩小 “高级”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他的这些观点的主要意思就是,学生懂得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可以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并能够促进迁移。基于以上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新数”教材有很大影响,就是在现在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教材中仍有它的影响。
2.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和编写形式
叶立群先生认为“教材的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另外,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谈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结构时,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本文、作业、图表与附录构成,这种观点侧重于教材的编写体例。
3.从学科内容和儿童年龄特征两方面综合构建教材
周玉仁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谈到教材体系和结构时,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再如,曹飞羽先生认为“一个学科的教材结构必须是能反映这个学科的各要素、各成份(包括知识、技能、智能、思想观点等)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认知的方法,便于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材结构的这几种观点中,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因为它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本身的联系,又考虑了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如果一个教材结构把这些问题都处理得很好,就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的认知结构。
三、建立合理教材结构的几点认识
从前面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变革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数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谈几点学习体会。
1.应认真研究每部分知识的特点,以及它对培养能力的作用
数学知识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对某些能力培养的优势,只有对此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较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还需要认真总结提炼,把经验性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此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
2.应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规律
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有共性,这从大多数国家编写的教材就能反映出来。但是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每个国家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因此我们在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时,不能总是引用外国心理学家的理论。这是因为任何研究都是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的,人的认识也因此受到制约。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在总体上是由低向高发展的。但在具体年龄段的划分上有很大的差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研究,按照我国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编写数学教材。否则,老走别人的老路,就不可能编出有中国特色的教材。
3.要精心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的建立必须经过大量研究,认真策划,教材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精心设计。教材与一般的书不同,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经得起反复推敲。否则,教材就会显得深一脚浅一脚,这个矛盾不解决很难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4.应注意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个合理的教材结构,其知识间纵横联系必然是比较紧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结构就不太合理。如义务教材在纵横联系方面就有不足。第三册教材基本上是表内乘、除法,加减法和其他内容很少,而第四册教材基本上是加减法。这种搭配就不能说合理。学生在一学期接触的总是类似的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
四、我国教材的结构及其特点
要研究教材结构,除了研究外国的教材外,还应对本国的教材有所认识,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及特点。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与计算、量的计量、几何、代数、统计知识等几部分知识。
1.数的认识
数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教学整数、分数、小数及其相关的一些知识。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点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五个阶段:“ 20以内”、“ 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分数、小数各分两段:先初步认识,再系统教学。初步认识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数基础时教学,并且先教学分数再教学小数。系统学习一般安排在四、五年级,先教学小数,再教学分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分数的书写形式和运算法则跟整数都不一样,并且需要有整除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小数的写法和运算法则与整数的基本相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先教学分数后教学小数。由于前面已经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的教学作好了准备,所以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又不违背数学的逻辑顺序。
2.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计算的编排是配合着数的认识进行的,数的认识每扩展一次,就配合有相应的计算。例如,整数的认识分为五段,每一段都安排有计算的相关内容。在“ 20以内”学习一位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在“100以内”重点学习两位数加减法,在“万以内”重点学习三、四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在“亿以内”,重点学习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算法。在“亿以上”,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
计算内容的编排有这样几个特点。
(1)加强算理的教学。通过操作直观加强算理教学,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一方面从已学的口算引入,帮助理解笔算除法的过程,另一方面结合直观,说明每次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2)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适当配合。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简算几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也是学习估算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因此把一般它安排在每种运算教学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教学笔算。掌握一定的笔算之后,又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珠算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位、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的理解,一般把它安排在加、减法笔算之前。估算安排在笔算之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检验笔算的能力。同时在估算时,又要用到一些口算,又有助于提高口算能力。简便算法对一般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来说,属于特殊情况,需要根据某些运算定律采取特殊的计算方法。简便运算需要一定的口算和笔算基础,因此放在每种运算最后教学。教材就是根据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合理地加以安排,使其相互配合。
3.量与计量
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计量单位比较抽象,而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比较贫乏。因此,这方面的内容采取分散编排的原则。
(1)由具体到抽象编排。在上面的几种计量单位中,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比较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先进行教学。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且进率又是60进制。所以后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累了一些量与计量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来学习,这样编排比较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2)注意与认数、计算和几何知识的配合。由于学习计量知识需要有数与形的知识作基础,因此编排时,教材注意与相关知识的配合。如,米和厘米安排在100以内数的循环圈内,毫米、分米、千米安排在万以内数的循环圈内。而面积、体积单位与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联系紧密,所以安排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
4.几何知识
几何知识从一年级起有计划地分散在各册教学,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一方面出现一些常见的几何形体,把它们作为教具帮助学生认数和理解计算法则。另一方面教学一些几何形体的初步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形、圆柱、球。通过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并能够区分它们。
(2)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这一阶段,是在前面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特征,并教学相应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如,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年级已初步认识,到这一阶段,就要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它们都有四条边,都是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并教学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3)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一阶段主要教学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相应的表面积、体积计算。
5.代数知识
小学数学的代数知识一般都是在算术知识基本结束,在比、比例知识之前进行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分三个阶段。
(1)渗透孕伏阶段。从一年级开始通过安排一些用括号或其他符号表示数的练习,如,出现3+=9,16-=8,6×( )=30等算式。这里的和( )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数。这种练习形式多次重复出现后,学生对用符号表示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用字母表示数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比较简明的优越性。然后再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3)简易方程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出现求未知数x,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简单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再正式教学简易方程。
6.统计知识
统计知识教材是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并注意与计算、应用题的联系。为了加强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义务教材在编排上,做了两点改革。
(1)把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思想方法进行介绍,不再作为一种应用题。
(2)统计初步知识分散编排。在低年级渗透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中年级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高年级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表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五、对教材内容及其结构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虽然我们的教材改革取得到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材中已有一些内容和方法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材结构应贴近时代要求。在教材结构方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教材结构体现时代特点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国力竞争的增强,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应该对此作出及时的反映,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点。
(1)估算问题。
随着先进而简单的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降低了。同时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变化的信息,对口算、估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是目前我们的教材,估算仅作为选学内容,且呈现的形式比较单调,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完整意图。因此,要加强估算,应首先把它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并且渗透到各个年级。不仅有计算的内容要安排相应的估算,而且还要配合几何、量的计量、应用题等内容进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培养,使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2)引进计算器的问题。
随着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逐步普及,在小学数学中引入计算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代替机械性的计算,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理解数学、探讨数学和应用数学上去。因此,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年级(如中、高年级)引入计算器,允许学生在验算、面积和体积计算以及统计数据等时使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正确率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统计知识的问题。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去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统计的思想、方法在各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应该把这些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渗透、教学。因此,我们应该把统计知识分散在各年级教学,从一年级开始结合数的认识、计算、几何知识等内容教学。并且还要加强实际活动,提出一些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寻找条件,收集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出有用的数据,选取合适的条件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4)应用题改革的问题
应用题在我国小学数学中是份量比较重的一个内容,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改革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我国的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是有其独到的作用,但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可以借鉴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从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应用题的教学更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段问题
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矛盾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经历多种水平或阶段的渐近过程。因此安排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分量、难易的程度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划分阶段。如,分数的概念比较难建立,需要在不同层次上有适当的重复。目前教材一般都是分两段编排:先初步认识,再系统教学。这种编排比较符合数学的逻辑顺序,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不仅使学生看到了数的扩展,而且掌握起来也比一开始就学容易。但不足的是由于分段较少,两段内容的差异较大,且相距的时间较长,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分数教学的分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研究时,一方面要注意各阶段应有不同的重点,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把知识分得过细,或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这一原则不但适用于分数,也适用于其他的内容。
3.教材与教学过程的关系问题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材应不应该体现教学过程?从目前我国的师资水平考虑还是应该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又可以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虽然这样编排可能显得比较死板,但对教师把握教学要求还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不限制好教师的正常发挥。因此,在考虑教材的编排时,要认真研究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
4.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配合问题
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一方面要注意适应别的学科的需要,如,学习常识、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计量,数学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提前安排。另一方面,数学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如,应用题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因此在安排应用题时,除了要考虑应用题本身的系统和难易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进度,要在语文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基础之后,再安排应用题。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创新与实践;探讨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地改正错误,用正确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研中,教师应组成教研小组并推荐一名比较优秀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由教研组长及时召开教研会议,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使小学数学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讨、不断的创新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及其数学认知能力,发挥自己最佳、最理想的教学水平,给学生提供一个最好、最优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一、创新小学数学教研内容,有效教研
传统小学教研活动是死板、乏味的,还没有实质、有效的教学内容,就是因为这样,学生无法实现自我的数学学习目标,教师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数学教研,因此,创新教学的实施势在必行。(1)教师应做好教学备课,明确小学数学教研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2)小学教师应细心、认真,对每一个小学数学问题都做一个充分的分析,把握好数学问题细节的处理。同时为了淡化“一人读,众人听”形式单一、呆板的学习模式,我们强调“个人自读,小组讨论,大家交流”等形式多样的互动学习模式。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对于这一知识的教研,会遇到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是教师无法用言语传达给学生的知识,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感悟、理解数学细节问题。同时,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教师一起商讨教研方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素养。
二、改革小学数学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活动
传统小学数学教研没有针对性、也没有集中性,以至于一整节数学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有效性都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改变小学数学教研模式,成立数学教研小组,教师组长组织教师合理分组,要求每一个数学教师管理好自己的教学备课,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研氛围。例如,在学习“乘法笔算”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相互探讨,商讨出适合小学生有效学习、探讨数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增强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实力及其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如,教师在对乘法探索规律进行教学时,直接、明了地给学生展示乘法规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掌握其内容的力度也不充分。针对这一情况,教研组长应及时召教师开会、探讨,研究进一步的教学方案,引导小学教师找到正确、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此推动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更好地发展。
以上内容是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与实践,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效率地教学,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知识,以此,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与质量。总之,小学数学教师重视教研活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对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其教研活动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兰菊.小学数学教育心得[J].学周刊,2012(30).
篇10
一、内容的整体性。
第一节是邢老师上的“用卡通拼图”。课上邢老师与孩子们“玩”在一起,非常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但在“任务闯关”的过程中却显得沉闷和零散,我考虑主要原因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把知识点割裂的过于零碎。学生在体验拼图的过程中不断被打扰,所以效果不是热烈而是“怨声载道”。我觉得如果把任务一、二合二为一效果可能会不同。到了后期作品完成进行评价时,邢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发现、不断完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二、小组的有效性。
小组活动在现在的教学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两节课中都使用了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学习,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仅次还不够,应当发挥小组的最大作用。邢老师是组织了一场小组竞赛,通过小组得星多少来评选优秀小组。如果在小组竞争的基础上再突出一下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小组成员学习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的作品选拔展示的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收获更多的东西。
三、反馈的时机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发现学生在操作上的一些问题,并急于纠正。因此不断使用“广播”和语言来打断学生,而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在操作上,使得学生不断发出叹气声,也使得学生并没有听清楚老师说了些什么,降低了学生的体验。我认为,要做到反馈时机合适就必须要做到任务清晰,语言精炼,避免学生理解错误。
四、学案的合理性。
两位老师都用了学案,对学案的使用我存在一点疑义。学案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是教学设计的另一种呈现,还是对学生帮的引导。学案中的任务一、二、三改为锦囊一、二、三是不是更好。对于学案的使用我也是在思考和摸索,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去完善。
五、过程的完整性。
我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自学、应用、展示、评价、纠正”几个部分。整体上体现过程,部分里也应该体现,这样学生
- 上一篇:金融机构税收政策
- 下一篇:企业仓库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