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于合作社内部治理方式将合作社治理模式划分为“能人型”、“政府主导型”和企业家型” 李三虎(2008)。依据掌握控制权社员的类型,将合作社治理模式分为投资者主导型、惠顾者主导型、投资者――惠顾者主导型、投资者与惠顾者共同主导四类王军(2010)。基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将合作社治理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拓展型传统模式、管理模式和公司模式刘同山,孔祥智(2013)。作者认为按照内部治理方式的分类标准比较模糊,而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很难衡量,作者比较赞同按照掌握控制权所有者类型划分治理模式。产权是解决委托问题时不容忽视的因素,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剩余控制权(以下简称控制权)权力的行使影响着企业剩余及所有者的利益。控制权的不同配置会形成不同的委托关系及治理效率,因此根据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对治理模式进行分类是比较合理的。基于掌握合作社控制权的所有者类型,笔者将合作社治理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中小农户主导型治理模式。中小农户主导型合作社领办人和社员都是中小农户(相对于同类型合作社社员的生产规模),合作社遵循“自愿入社、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基于惠顾额分配盈余、资本报酬有限”等合作社原则,属于传统合作社类型。在社员人数较少时,合作社实施社员共同管理,一般不设立社员大会、理事会等组织结构;在社员人数较多时,合作社从社员中选出能人来管理合作社,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控制权掌握在中小社员手中。
2.大户或技术能手主导型治理模式。该类型合作社主要由种养殖大户、运销大户或技术能手牵头,中小社员共同参与。该类型合作社是我国合作社的主体,张晓山和苑鹏(2009)认为,在我国没有大户的加入、没有合作社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合作。社员同质性是我国合作社的短暂现象,而社员异质性则是合作社的常态。随着社员在生产规模、资金、技术、入社动机等方面差异逐渐增大,社员分化为核心社员(大户或技术能手)和普通社员(中小农户),核心社员凭借资本、信息、技术、市场等优势掌握着合作社的控制权,中小社员则处于依附和被控制地位,合作社演变为少数人控制的合作社。合作社存在双重委托关系,一方面是中小社员作为委托人,委托核心社员作出正确决策,从合作社收益中获得利益增加;另一方面是核心社员作为委托人,委托中小社员按照生产技术标准保质、保量地向合作社提交农产品。
3.政府部门主导型治理模式。该类型合作社主要由村委会、供销社、农技部门等政府组织或准政府组织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合作社管理者一般由村干部担任或是相关政府部门委派。合作社委托人和人有着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双重纽带关系,对于合作社人来说,合作社经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合作社及社员的经济利益, 而且还将通过社员的利益表达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利益 (如村干部的连任等)。
4.管理专家主导型治理模式。随着合作社的规范性和管理复杂性不断增强,管理要素在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资本主导让位于管理主导,专业化管理将成为合作社治理的趋势之一(豆景俊,2007),合作社的控制权由不具有管理优势的社员经营者移交给具有管理优势的专业化管理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管理者极有可能会利用信息优势侵占合作社利益,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合作社治理的核心是对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
5.企业主导型治理模式。企业型社员凭借资金、技术、管理或市场等要素优势掌握着合作社的控制权,这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主要形式之一。该模式下,农户社员与企业之间是购销关系或雇佣、租赁关系。企业是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关键要素的主要提供者,其通过直接管理合作社和以股份分红为主的盈余分配掌握着合作社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合作社的委托关系表现为普通社员(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委托以及企业与其雇佣的经理人之间的委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1.合作社发展阶段。合作社与企业一样,有初创、成长、成熟到衰退等多个发展阶段。Cook将合作社发展周期分为五个阶段:发起阶段;有效运行阶段;运行困难阶段;衰退阶段;面临退出,或是继续,或是转型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合作社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治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在发起阶段,社员往往为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如获得价格改进、抵御市场风险等而联合起来。合作社一般规模较小,社员同质性较高,组织协调成本较低,与之相应的是社员共同治理模式。随着合作社快速成长和规模的扩大,对资金要素的需求不断提高,根据要素配置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作为主要资金的提供者――大户或是企业处于谈判优势地位,在多数中小社员用脚投票的基础上,必然要求掌握合作社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随着合作社的不断规范,管理取代资金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合作社由社员管理转变为雇佣专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治理模式则由大户主导型或企业主导型演变为管理专家主导型。
2.生产要素结构。根据契约理论,合作社是由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的合约。这些要素在合作社剩余生产与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根据价值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将控制权配置给重要资产的所有者是有效率的,而资产的重要性则受到资源的稀缺性、专用性、流动性及产权比重和贡献的影响(刘汉民,2007)。不同治理模式正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在合作社内部不断博弈的结果。当资本在生产要素中占绝对优势时,会呈现出大户或企业主导型治理模式;当土地要素占优势时,拥有大规模土地要素的大户则会掌握合作社的控制权;当管理要素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时,则会出现管理专家主导型治理模式。当各要素势均力敌时,可能会出现共同治理的模式。
3.社员结构及关系。合作社首先是人的联合,社员结构及关系影响着合作社治理成本及治理模式的选择。本文中的社员结构主要指的是社员在利益、资源、能力等方面的异同。异质性较强的社员结构会造成社员之间冲突、矛盾以及不对等的信息和地位等,从而影响合作社的治理。基于血缘、亲缘、地缘建立起的社员之间的认同、信任等社员关系在合作社治理中发挥着“剂”的作用,对减少合作社内部冲突、降低社员之间的组织协调成本、监督成本、履约成本等交易成本,形成合作社治理的软约束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Bonus(1998)认为合作社的成功得益于社员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徐旭初(2006)提出,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中,很大程度是基于人际关系或情感,而不是正式制度和对合作社理念的认同。
4.要素市场的完善程度。合作社治理模式变迁的过程中离不开要素市场的作用,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着合作社治理模式选择和变迁的成本和风险。目前我国农村的资本、土地、劳动以及人力资本等要素市场还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合作社的市场交易成本。对于我国农村资本市场而言,由于缺乏完善的合作社信用评级体系,加上可抵押担保物较少,导致合作社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比例较低;同时缺乏股权交易的二级市场,使得合作社资本的流动性降低,资本承担的风险增大,资本所有者必然会掌握合作社控制权。土地流转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使得原本细碎、分散的土地变得集中,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将被大规模、集中化的经营方式取代,合作社经营方式的改变也必然带来治理模式的变更。目前我国缺乏农村职业经理人市场,在经理人声誉机制、评价机制等缺失的情况下,合作社所有者不能也不敢将其经营权交由外部职业经理人,从而制约了管理专家主导型治理模式的选择。
篇2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45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念界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最早的时候是一些农民自己组建得一些小组织,并且这些组织互帮互助,但是它们的前提仍然是土地私有制,但是到了后期,由于所有制开始发生了变化,所以产生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重要得市场经济力量,能够推动农民走向市场经济,同时,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迎合了三农发展得需求,在商家和农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使得农村和城市之间加强了联系。
2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的现状分析
2.1 发展历史
全州县可以算是广西第一个互助组织的起源地,也可以算是合作社中的龙头,在1951年全州县进行以后,在进行1951年的以后,由于很多农民得到了土地,有了生产资料,所以他们对于生产极为热情,但是这也有很多困难,例如缺少劳动力等,这些都为生产带来困难,于是全州县派人下去调查,并向人们宣传的号召,但是因为缺少经验,大家盲目开荒,不做农活,遭到很多人反对,于是第1次组织就散伙了。区委书记对这个事情很重视,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举行会议,不久,在区委指导下,在蒋在球、蒋在龙等人的带领下,他们很快又搞起一个16户、51人的互助组,但由于户多人多,农活安排不合理,不到10d的互助组织又失败了。在第2次的失败之下,在上级党委的知道之下,他们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之后重新将这种互助组织发展起来。
2.2 发展规模
据当地人员介绍,广西很多地区,通过合作社,进行农户联合,使得广大农民在市场的组织程度极大提高,也拓宽了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以此增加了农民收入。
2.3 资金来源
在调查采访中,也有很多合作社表示,对于资金问题,政府有进行一些扶植,但在较贫困的地区,扶植力度还不够,但在这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在逐步改善,加强对农业合作社这种经营模式的重视。当然,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不少地方也有农民自己投入,但农民自己投入资金有限,不少地方又缺乏政府支持,导致合作社发展缓慢。
2.4 全州才湾镇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州才湾镇农业经营以合作社为主,由于农民青壮年外出打工,限制土地集中,荒废的土地要恢复生产,所以形成这种模式,并且已经持续10a,规模已达到13.33hm2,对于农业合作社,当地市政府不太支持没有太多资金投入,但县政府给予了较多的资金,且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扶持公共设施建设,县政府鼓励当地个人老板投资开设合作社,并且在农民年老,劳动力短缺以后,合作社可以帮忙,这种费用耕田100元/667m2,杀虫60元/667m2,收割80元/667m2。对于产物销售方面,相关人员表示,大多为自己出售,或者最后收购以后,政府联系粮油公司进行收购,并且成立销售小组,进行品牌广告的推广,或者说可以引进外地商人进行销售。但此种合作社在当地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就自然原因方面来说,才湾丘陵地形较多,这不利于土地的开发,政府方面来说,对于资金技术投入度还不够,这本身也是制约现在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问题,合作社自身得到的利益较少,如果继续资金缺乏,合作社利益就更少,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势必会造成农民与合作社的矛盾,产生这种利益之争。对于这种合作社模式,农民普遍满意,但是大家也更希望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公共设施建设,能够将此种经营模式继续扩大。
他们采用基地种植模式与种植技术。合作社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大棚设施种植、膜下节水滴灌等。合作社基地按规定的程序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每月进行抽样检测,超标产品严禁出售,经过1a多的例行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了果蔬质量安全。
2.5 富川农民专业合作社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粤3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全县辖12个乡镇,145个村(街、居)委会,总面积1572.36km2。
福利镇的富川金鑫蔬菜专业合作社将富川县境内长期从事蔬菜种植、购销的个人、企业作为成员发展对象。有成员328个。合作社成员遍及全县富阳、福利、石家、城北等乡镇,并且利用富兴果蔬有限公司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研发、实验和推广以及开拓市场方面的能力,将社员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面向粤、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市场组织社员生产。
在发展合作社方面,他们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资金,政府对某些乡镇合作社仍然不够重视,投资力度不够,导致各乡镇与市级发展差距大,并且基础设施不好从而导致发展缓慢;创新力度不够从而不能形成独具特色产业效应,这也是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这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活力仍然不够,没有因地制宜的形成自己的品牌,从而不能产生产业集群效益,规模难以扩大。
合理规划布局,突出产业优势。发展农业,要结合富川当地独特的气候特性、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特色,要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规模种植要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多方位多措施促进土地流转的力度、深度、广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集中配置和农业产业发展升级,全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园区,全面推进富川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社产业化协同发展。
2.6 百色农民专业合作社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总面积3.62万km2。全市共辖12个县(区),总人口378万人,有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民族。
据农经站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了解到, 2014年1~6月,百色全市新增农民合作社178个,总数达到1390个。成员总数3万余人,带动非成员农户近9万户。
农经站人员表示,他们在发展农业方面,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农业厅将划分好的每个工作目标下发到各个县,由此分工明确,做到做事情有条不紊,分工协作,从而效率高且管理到位。
十分注重宣传力度,精彩采取各种培训方式,例如开展一些座谈讲座等,提高当地人民农民合作意识,营造群众广泛参与、政府大力推动、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良好气氛。
农经站的人员表示,他们也在不断派遣人员加强培训,深入合作社,为合作社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等服务,从而来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7 玉林农民专业合作社
玉林地处广西东南部,总面积12838km2,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86km2,总人口7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19万。
个别地方配备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也是所存在的一个问题,同时不少干部还要兼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外的大量业务工作。针对这些问题,农业局表示,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按自治区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依托玉林市农业产业化“123”工程六大产业,紧密结合水稻增产增效工程等重大项目发展农民合作社,完成2014年个各县(市、区)和玉东新区定下的新增合作社任务,争取用2~3a时间实现村村有农民合作社的目标。“扩容”就是扩大合作社成员容量和服务种类。根据玉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农业厅表示,农民合作社要按照:“增量、扩容、提质”的要求,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增量”就是增加农民合作社总量。 “提质”就是要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实施合作社示范工程,推行分级认定和管理,构建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农民合作社示范体系,建立示范社检测评价制度。
2.8 北流农民专业合作社
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与广东省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接壤。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北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主体日益扩大,呈现出数量增长快,经营方式活、辐射效应高的特点。据统计,到2014年5月底止,全市已注册登记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达到242个,其中示范合作社32个,农民经营性组织不断扩大。
要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也是北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所注意的。北流市注意展开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工作。农业、水果、水产畜牧等部门积极在合作社于院所之间牵线搭桥,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邀请专家前来指导,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
在发展当中,坚持鼓励探索,在壮大发展中逐步规范化。坚持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着眼于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处理好合作社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密切利益联结程度,增强经济实力。
尽管北流合作社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相关部门尽管都十分重视合作社的建设工作,但是由于彼此协调不够,都各自为战,所以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从组织建设来说,当地组织水平不高,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3 总结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之下,在精心准备了对农业合作社的几个调查点之后,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在广西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着力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普遍但又有许多问题发展的经营模式。此篇论文通过调查之后,为广西地区和国家披露农业经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构建新农村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中国梦”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林忠伟. 进一步促进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05):28-31.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育模式;功能;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7-0027-0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它将众多农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与国内、国际大市场有效对接,成为我国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牵动农村的方方面面,包括土地、生态、人才、市场、物流、营销、信息化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一盘活棋,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组织化。为了解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课题组两次前往浙江省温州市开展调研,具体调研的县域为温州市的瑞安市和乐清市。调研主要利用座谈法与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展开,通过与当地主管部门座谈获取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实地重点调研了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中主要针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一、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育模式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路径。欧美国家是先进行初级农产品购销层面上的横向联合后进行价值链的纵向延伸,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与农业产业化运动紧密相连的,因而从一开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以强调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纵向联合为主要形式。[2]而纵向联合关联的生产环节多,对资本要素和人才要素的要求更高。正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纵向联合特征使得目前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育呈现出以资源占有优势群体的发起和带动为主的特征。根据对浙江省温州市9个案例合作社的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育主要依靠3类群体:一是村委会;二是有能力的大户;三是协会组织(见表1)。
(一)产业协会带动型
基于地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特色产业成为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为此,政府扶持建立了不少产业协会。乐清市政府通过协会将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产业协会为了发展好产业,会帮助专业大户和农户成立合作社。如乐清市茶叶协会的组织模式即为:茶企+茶种植业者+茶馆等经销者+茶叶专业合作社。一般,协会不参与具体的生产经营,它主要发挥综合性的作用,是连接政府与各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桥梁。乐清市水果产业协会成立于2001年,水果产业协会下面有很多分会,如杨梅协会、西瓜协会、葡萄协会、草莓协会等,2004年在水果产业协会下成立鑫欣葡萄专业合作社,起步早、发展良好。鑫欣葡萄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了葡萄协会的资源。另外,瑞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也承办了一批合作社。联合会熟悉合作社的业务,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脉资源,联合会承办的合作社起步相对容易,合作发展方向也比较明确。
(二)村委会牵头型
在部分地区,有强烈发展欲望的村委会干部以合作社为载体,带领村民试验新的技术、新的品种、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例如瑞安市稻田养鱼合作社是在主要村干部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村委会在用地、办公上大力支持合作
社的发展。合作社的负责人是该村村委会主任,据村主任介绍合作社发展一方面增加了村集体现有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农户发展稻田养鱼,使农户每亩增收达到500元。
(三)大户带动型
合作社发展依靠村庄内部有资本、有能力和有技术的大户,能够迅速形成组织发展的内部凝聚力,减少合作社初期阶段的无效率,稳定人心,为合作社的实力壮大奠定基础。大户带动型是合作社发展中比较普遍的组建形式。如瑞安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是由黄则强坚持十几年带动的,从最初帮助农户解决销售困难到如今发展为拥有固定资产61万元的示范性合作社都离不开黄则强和其他骨干成员的努力。乐清市珠屿水果专业合作社是乐清市清江镇珠下村傅永光从扩大水果种植面积开始,并带动周围农户发展果业,水果种植规模达350亩,2008年被评为乐清市第八批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二、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
(一)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浙江省温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市场,突出合作社发展的“专”、“特”、“优”。合作社的“专”就是要围绕专门为农服务一个方向,实施专项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专立社;“特”就是在市场竞争中以特色取胜,以特增效;“优”就是以优质产品扩大其知名度,创名牌效应,以优占市。[3]如瑞安的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是温州市的示范合作社,其社员分布在7个乡镇37个行政村,连接4,000农户,年产值达4,500万元,集蔬菜生产、农资供应、技术培训、产品包装、运销和社员活动等等于一身,做好了产品、技术和营销环节,突出了合作社发展的“专”、“特”、“优”,合作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地方政府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连片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产业园区、产业带,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孕育了良好的土壤;[4]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的重要抓手。上述9个案例合作社的发展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只有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才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如瑞安高楼杨梅合作社利用政府打造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区的重点项目支持,努力做好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自身实力的发展;同时保证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优化布局。
(三)整合农村要素资源,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要素主要指农村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在要素配比和利用上明显低于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在农产品种植、农资购买、加工包装、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统一,需要整合信息、市场、人才等诸多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搅动了农村的各要素并对其加以整合。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造办公楼和加工厂事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开发和使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具有企业家才能的发起人和负责人的需求客观上调动了农村中一直被埋没的人力资本或者防止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同样存在资本积累的强烈需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呼吁很高。总而言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村土地、人才和资本的需求一方面有利于整合现有的要素资源,同时也起到了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
三、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稀缺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实践中存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上的稀缺。在人才要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尤其缺乏文秘人员和技术人员。文秘人员主要用于申报项目的材料撰写、营销方案的设计和农村经验总结等。技术人员主要用于解决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出现的技术问题。在资本要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收贮服务设施和生产必须的水、电、路建设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但是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薄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产普遍无法评估抵押,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大部分贷款只能以负责人个人名义贷。在技术方面,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有相关的技术作为支撑,但是技术研发、推广和服务体系并不完善,有些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例如瑞安市鹿木乡马蹄笋专业合作社产量逐步增长,但是遇到了技术瓶颈如保鲜技术和加工技术。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不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有别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发展中要遵循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原则的核心是成员民主控制,盈余按交易额返还及资本报酬有限。[5]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制度安排上理应遵循这些规范。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关于利润分配及民主控制的制度形同虚设。大部分被访合作社负责人认为合作社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将农户的产品卖出去,至于盈余分配和民主控制等在目前阶段并不会受到重视。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规范化是保证合作社发展方向和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如果不按照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开展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机制体制,合作社发展要么越来越空壳化和形式化,要么转化成为一般性的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三)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
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可度低,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悟程度不一。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强调整合产业优势,而产业提升必然要求大量的投资,农户如果觉得回报太低或者其中的风险太大,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如乐清市珠屿水果专业合作社在发动农户过程中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果树种植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前三年基本上是有投资而无产出,农民容易产生观望的心态。其次,农民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创办人的事情,他们利用这个平台挣钱,合作社发展经营状况与大多数农民社员并没有多大的联系。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确发挥了作用,如农资联购及产品营销等。这些作用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开拓市场中的作用并没有被广大农户认识,农民的市场观念略显淡薄,从而也直接影响了其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浙江省温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显示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主要功能是销售农产品。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农民避免中间商的盘剥,把利润最大程度的留在农业环节、留在农户手中。总体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联系千家万户的小农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的桥梁作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国外合作社相比,目前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力还比较薄弱,在盈利和制度建设的能力方面仍需加强。针对目前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上述困难,政府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创造条件鼓励农村各要素的充分发展
政府可以制定如下政策:切实做好合作社的平台建设,加强人才输入和支持,如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进合作社实习,帮助合作社做好申报材料、会议记录、网站建设、营销策划及经验总结等工作;发展农村金融,鼓励有实力的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投入问题,如果合作社能够为成员提供贷款,那么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将提高,对合作社的依赖也会增加,也将更加关注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完善技术研发、推广和服务体系。做好合作社、协会与政府的技术研发推广的接洽融合,鼓励合作社与高校、研究所的合作、创建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性建设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性建设,坚持开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坚持发展一个合作社、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策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示范作用,将农民培训、独立建账、二次返利作为合作社运作的基本事项,增加农户对合作社的认同。另外,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管,对合作社进行年检,适时调整或取缔经营不善或已经流于形式的合作社,增加合作社在农民心中的地位,让农民意识到合作发展的好处。
(三)开展农村合作教育,提升农民参与意识
国外对农民在合作知识方面的免费培训取得了明显的绩效。如丹麦自1844年就成立了成人夜校,对青年人及成年人进行教育,在宣传合作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话,让学员在讨论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问题中养成积极参与民主决策的习惯。因而丹麦也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农民合作社体系。[6]现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即可参照国外经验,注重对农民的培训,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性资金中可以安排专门一块支持合作教育事业的推广,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农民议事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白立忱.《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 黄祖辉,徐旭初.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制度安排[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4).
[3] 温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报告[EB/OL].(2009-07-22)http:///news.asp?Page=2&id=640.
[4] 任永昌,郭晓鸣,丁延武.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2(5).
[5] 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J].中国农村观察,2011(6).
[6] 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42.
The Development Model, Function and Constraints
of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at the Present Stage:Based on a Survey
of the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in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Guan Shan,Wan Jiangho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篇4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 信贷支持 融资
一、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基本情况
截止2014年12末,林口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个,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12%。其中种植类192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79.01%,其中星级农民合作社8个,占种植类农民合作社的4.17%;养殖类22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5%,其中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占养殖类农民合作社的4.54%;农机类18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7.41%;其他类11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的4.53%,其中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占其他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9%。专业合作社社员总数为8206个,其中种植类6625个、养殖类440个、农机类349个、其他类792个,分别占专业合作社员总数的80.73%、4.63%、4.25%、9.65%。其中农民成员个数为8047个,占全部专业合作社总数的98.06%,其中种植类6606个、养殖类380个、农机类349个、其他类712个,分别占农民成员个数的82.09%、4.72%、4.33%、8.85%。土地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为6118亩,全部是种植类,养殖类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养殖,农机类基本上都是以农机具入股,其他类中基本上都是已现金形式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情况基本是零。
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贷款支持情况
截止2014年12末,林口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机构只有一家,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只有二家,占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0.82%。累计发放贷款250万元,贷款余额为50万元,同比减少125.75万元。
(二)金融机构对农民合作社推出的信贷产品及服务模式发展情况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型的少,我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个数为243个,真正能运营的能达50%左右,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少,达不到贷款条件,满足不了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而金融机构近几年来发放的都是农户联保贷款,基本上没有“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农户)”、“合作社+社员(农户)”农业生产组织模式,金融机构共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大约在近3亿元左右,利率为8.7%、10.656%、1458%,期限为一年。
(三)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典型经验
目前林口县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为龙爪镇红林村林口县红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该社2009年组建,注册资金500万元,截至目前,该社发展社员230户,占全村户数的75%,2012年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中国红树莓第一村”称号。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社员”模式运营,为社员实行生产、技术、管理、服务、销售“五个统一”服务。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购置苗木,统一栽培品种,全社主栽费尔杜德、哈瑞太兹,按照欧盟有机食品技术标准生产和管理,制定统一的技术规程,配套应用程控微喷,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由合作社协调龙头企业统一销售,统一使用“红林之莓”品牌,实现了红树莓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目前种植树莓1500亩,盛果500亩,非盛果1000亩,亩产收入7000~10000元左右。龙爪镇信用社2013年给社员贷款400万元,都是通过五户联保贷款形式得到的信贷支持,2014年以专业合作名誉贷款200万元,现已全部还清。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存在的困难及障碍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突出融资需求主要是扩大经营规模,如龙爪镇红林村林口县红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购进设备、果盘和扩建冷库。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主要是用于购进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不足,难以满足抵押贷款要求。
三是贷款利率太高,难以承担。
四是农村信用社实行了新的贷款方式,实行农户互保,授信额度普遍低于上年同期。去年农户贷款基本都在5~10万元左右,今年按照新授信计算方法,农户贷款额度基本在3~5万元左右,很难满足农户资金需求。
四、完善做好金融支持专业合作社相关建议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转变观念,加大调研力度,结合自身信贷方式,按照2013年中发1号文件关于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要求,创新金融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力度。
二是加强扶持力度。政策上的扶持是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要及时拨付到位,在税收优惠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民产品,应按规定减免税收。
篇5
本文作者:占慧杰金晓霞工作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和济街69号工商局企业监管处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法律相关条款不完善一是没有法定出资规定,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设置缺乏监管手段;二是没有法定年度检验规定,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经营缺乏监管手段;三是欠缺相关违法责任规定,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违法惩戒缺乏手段;四是缺少“空壳”合作社处理规定,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非正常退出缺乏手段。(2)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一是相关部门认识不到位。对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对优惠扶持政策不了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二是有关部门作为不到位。有些部门将行政不作为误解为是扶持发展的一种做法,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没人管的局面。三是部门间职能分工不明确。农业、工商、财政、供销、商贸等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事项及职能分工不是十分明确,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交叉现象。四是部门间协作不到位。各职能部门具有独立性,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形不成合力。(3)主体自身素质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他们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术,有迫切改变现状的愿望,但是缺乏改善现状的信息、手段和魄力。大部分成员“小农意识”强烈,缺乏合作理念,习惯于看重眼前利益,缺乏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的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才缺乏,存在着人才的“三少”状态,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带头人较少;行业指导部门中通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较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科研人员较少。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普遍较差,无法有力推动内部组织的正常运行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致使有关法律法规形同虚设。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管模式的对策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依法监管模式健全完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体系。一要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低出资额,有效保障交易对方的交易安全;二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年度检验制度,制定和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商年检制度可以有效地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反馈,有效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规范运行,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三要依法追究违规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参考《公司登记管理条例》适当规定主体违法及非正常营业的处罚条款,有效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2)健全联动机制,实行信用监管模式搭建政府信用监管平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整的信用监管体系。一要建立组织领导协调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能分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二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数据库,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数据库,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建立部门间的数据交换系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三要搭建政府信用监管平台,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信用评级标准及信用监管制度,结合供销社出台的《供销社系统优秀专业合作社评选办法(试行)》,及各级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评选制度,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监管办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进行信用信息评级,并将该主体的信用情况与政府的扶持政策、融资优惠政策等进行直接挂钩。(3)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指导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组织,实行行业自律,加强行业指导。一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协作与联合,团结组织农民互助互惠,将分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联合起来,优势互补,抱团闯市场,规避单打独斗和恶性竞争,实现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二要培养造就合作社专门人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及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对主体进行法律、经济、财务、社会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及成员素质的培养;三要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络技术,收集市场信息,为行业成员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最大程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损失;四要创建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行业协会要提高与政府部门及其他组织的沟通能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扶持优惠政策,并督促政府对政策的落实。促进政府加强流通设施建设,争取减免市场摊位及市场准入的高昂费用,降低成本,实现惠农又惠民的社会效应。
篇6
通过2012年底对吉林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走访,我们了解到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着两个发展困境。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风险分担机制,承担风险能力弱;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融资瓶颈。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常是白手起家,缺少资金积累,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生产和经营中存在着系统性风险。种植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周期长,生产过程依赖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对种植业的影响极大;养殖业受疾病、疫情的影响更大,一旦发生疫情,会造成“血本无归”。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本文假设专业合作社处于正常运营,不存在人为风险和道德风险因素,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面临农业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农业保险应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散自然风险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专业合作社是互经济组织,成员分散,开展农业保险经营成本高、风险大、效益差、赔付率高,一般保险公司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时,难以承受经营风险,农业保险业务长期亏损,造成农业保险的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成员保险意识薄弱,即便有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很多成员的投保意愿不强烈。目前,农业保险日趋萎缩,承保面大幅度减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不能得到有效化解。目前市场上的农业保险险种主是针对农户设计开发的保险产品,没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保险需求设计的农业保险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比一般农户的风险要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一方面,专业合作社依靠技术专业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市场化、管理科学化,可以一定程度地比一般单独生产经营的农户,具有更高地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都是采取统购、统销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要求产品具有相同的质量,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成员的生产经营水平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水平约束,因而成员比普通农户的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风险意识更强。缺乏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也是农业保险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融资瓶颈
农业本身的风险性,必然关联到金融服务的风险。面对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农业保险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更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加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的贷款难的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金融机构难以获取贷款人的信息,为避免坏账的产生,抵押品就必要存在。作为借款人违约时银行可以依法占有和处分的资产,抵押品的功能、角色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是:(1)作为一个甄别借款人道德风险的条件;(2)作为一种保证债务契约执行的机制;(3)作为一种信用风险缓释的工具;(4)作为信贷配给的替代机制;(5)提高企业选择违约的机会成本;(6)降低贷款违约的概率;(7)迫使企业传递其真实信息;(8)帮助银行识别借款人信用高低;(9)减轻违约发生后贷款的损失。但农村金融实践中,合格的抵押品很有限。
根据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相关规定,农户的土地、宅基地、林权、水权等具有使用权的财产,无法成为完全的抵押品。而具有明确产权关系的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变现能力较差,因而大都无法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然而,专业合作社社员对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鲜活农产品具有完全产权,理论上是可用的抵押品,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缺位使其风险无法分散。这样贷款风险必然集中于金融机构,农业保险的缺失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主要原因。如养殖生猪的合作社,生猪虽然是合作社社员具有完全产权的财产,但是由于没有投保农业保险,就不能作为合格的抵押品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那么金融机构很难提供与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及扩大再生产相适应的资金规模。可见,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不仅可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合作社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使金融机构更有信心开发农村金融市场,改进信贷评级、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构建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保险模式
创新区域农业保险模式势在必行,实现金融服务与保险服务的良性互动。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农村社会保险委员会副主任杜道文在2012年“合作社专家沙龙”上提出在农业保险方面国家很难大都承担起来,国家要对合作社进行明确定位鼓励和支持农业保险与合作社对接,通过农业保险介入并解决合作社的生产经营风险问题。
(一)成立省市镇“三级”农业保险合作社
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地域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其他省市或国外的先进经验。各国的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来直接或间接经营。但是,我国政府没有直接参与农业保险的经营,而是通过一些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互助农业保险公司或通过给商业保险公司补贴的形式进行经营。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以险养险”的模式在农业保险的运行中存在机制缺陷,受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会使公司更加侧重商业保险的发展,而忽视农业保险的开展。所以,为保障农业安全,在农业保险的机构设置上,应以非营利为目的。合作保险机构是非盈利性组织,其宗旨是成员间的互助共济,具有其他保险形式不可替代的优级点,尤其是与中小经济体具有天然的兼容性。合作保险机构是由面临同样风险、具有相同的保险要求的人结合组成的保险组织,投保人同时也是保险组织的所有者。具体形式又可分为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等。借鉴日本的经验,鼓励成立市、市和镇“三级”制的农业保险合作社,在乡镇一级成立基本的农业保险合作社,展业等工作可以委托社员代表办理,损失评估和理赔也要让社员充分介入:在县级建立农业保险合作联社,在省级可以设立总社,为下级合作社提供业务指导和再保险,通过总社、联社、合作社三层两级再保险,保持各种农业保险业务收入和支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平衡。将农业风险在全省内进行分散,从而构建吉林省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因此,合作形式应成为我省农业保险的主体和基础。
(二)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保险”模式
吉林省域内的农业保险应该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保险”模式,具体做法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经成立,即通过相应的国家农业保险补贴自动认购农业保险专业合作社股本,成为农业保险合作社的社员,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保险”模式。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保险风险选择的特点是用对合作社团体的风险选择来取代对个体成员的风险选择。保险人无需在投保过程中对合作社中单个成员进行核保,只需对整个合作社的可保性做出判断,即用专业合作社团体核保来代替成员个人核保。主要的原因是:
1.专业合作社风险分散,逆选择风险小。各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成员户数的最低要求,成员的数目越多,则合作社规模越大,可以自动产生风险分散作用,所以对合作社的农业保险需要重点考虑成员的户数以及户数累计的风险规模。
2.对专业合作社保险服务管理专业。专业合作社统一投保,其对保险的要求、谈判能力往往高于个人。保险组织由原来面对单个农户的服务变成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不仅有利于简化承保、理赔和续保手续,减少了保险组织的经营成本,而且提高了保险覆盖面。
3.对专业合作社的保险计划更加灵活。与普通农户保险的保单不同,专业合作社的保险单并非是事先印制的格式保单。较大规模的专业合作社风险一般较普通单个农户的风险低,保险费率、保险条款和保险内容的制定可以与保险组织进行协商。当然,专业合作社的保单也应遵循一定的格式和包括一些特定的标准条款,只是就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三)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合作社实行倾斜的金融贷款政策
对于将大部分资产投资于成产环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扩大再生产,需要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融资规模。在目前贷款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村金融贷款需要贷款人提供合格抵押品是必须的。为了扶植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并能够分散贷款风险,减少坏账损失,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一些贷款政策倾斜。具体做法是对于参加了农业保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相应地降低抵押品评级。将原来不合格的抵押品视为合格的抵押品的前提是出于生产环节的种植业作物和养殖业货物必须参加足够保险保障水平的农业保险,金融机构根据保险金额的一定成数来确定贷款额度。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参加农业保险不仅控制了合作社的风险而且解决了融资瓶颈的问题。金融机构也通过“金融+保险”模式分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抵押贷款风险。
(四)将农业保险补贴直接补贴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
篇7
关键词:合作社 规范发展 模式
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证明,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是沟通农民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桥梁,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探索和总结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式和路径,目的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健康地发展,使之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于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迅速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850余家。其中,市级示范社和守信合作社数量分别达到165家和100家。入社社员达到6.98万人,带动农户11.02万户。2009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43.25亿元,同比增长20.9%。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综观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主要有几个特点。
1.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2004年上海市农委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意见》,同年,市农委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工作的通知》,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2006年5月,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签约合作,建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2008年6月,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和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分别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签署小额信贷贷款合同和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单,标志着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新模式——银保协作模式进入实际运作。目前,上海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用地用电优惠、人才支持和服务等6个方面。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极大推动了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
2.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起步较早、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在制度创新、规范管理都有成功经验。宝山区罗店镇四方村合作农场是成功的合作经济组织,农场分成一个农机服务队和四个农业生产作业组,经营全村700余亩农田,在经营管理上总结出“五个统一、一个独立”管理模式:五个统一即:农场统一承担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统一实行机械化耕作;统一提供良种、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统一实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项目;统一负责粮食销售。一个独立即:农机耕作队和每个生产作业组的生产成本及收益由农场财会进行独立核算。这种管理模式既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与市场的对接,又解决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金山区吕巷镇是上海最大的“蟠桃种植之乡”,蟠桃面积近万亩。250户果农加入了镇里的“皇母”蟠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使用、统一包装制作、统一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管理。
3.主体多元、产业多样
在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农民合作组织的形式和产业都得到多样化发展。按合作社牵头主体划分有四种类型:一是农民合作创办型。以能人为核心,联络同类产品生产的专业户,依托能力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二是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创办型。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干部领办。三是农技服务组织或农技人员牵头引办型。主要是利用这些部门和人员的场地、设备、经营管理及市场销售等优势,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四是“企业+合作社”。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企业牵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或同类的养殖或种植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品种基本涵盖了水稻、蔬菜、水果、园艺(花卉)、菌菇、畜禽、水产等市郊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如青浦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品种覆盖了全区草莓、茭白、枇杷、蔬菜、青虾、玉米、食用菌、水产品、水禽、蛋品等10多个主导特色产业和产品。
通过几年的发展,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推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配送一体化的产业链的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使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其次是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积极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第三是实现了农民增收。合作社通过无偿或低偿采购,节约生产成本;通过联合避免无序竞争,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通过集中组织销售,节约运输成本;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业效益;通过合作社的再分配机制,获得产后环节的收益。
二、当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遇到的主要问题
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具备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处于发展的规范阶段,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数量骤增背后潜伏隐忧
根据沪郊现行政策,每成立一家合作社,各区县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作为开办扶持。合作社成立后,可以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农产品免税、农电优惠、扶农项目资金等,总之建社有百利而无一害。一些申请中的合作社没能从带动农户,发展生产的长远计议,而将眼光首先盯住国家的扶农惠农政策,这背离了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衷。当前郊区正在申请办理组建的合作社中,不乏一些“入社农户七八家,每户田地一二亩”的“迷你型”合作社,这种农户少、规模小的合作社,很难令人相信具有带领农民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的能力。
2.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
“民办、民管”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在民主决策时一般实行一人一票制。但目前郊区一些合作社并不能严格执行。究其原因,沪郊合作社大多数是由某个部门或个人发起的,成员客观分为“核心成员”和“一般成员”,致使在决策权力上产生偏差。虽然大部分合作社制定了章程,但大都流于形式,科学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仅有少数合作社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年终股份分红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没有“二次返利”。
3.管理和技术上缺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但是,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本地许多人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有些合作社社员年龄偏大、缺少专业人才,致使一些合作社在技术上存在不少制约,实施标准化生产、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主动依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更显缺乏,直接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与服务能力。
篇8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形成的经济实体;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一、寻甸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现状
(一)总体情况
寻甸县于2002年成立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2012年11月,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72个。其中河口镇44个,七星镇15个,仁德街道办事处108个,羊街镇32个,先锋镇10个,六哨乡7个,柯渡镇9个,鸡街镇26个,甸沙乡5个,功山镇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达到5321个,带动非组织农户14505户,占总农户数93341户的15.54%。按从事行业划分:种植业168个,林业2个,畜牧业94个,渔业5个,服务业2个,其他类1个。
(二)运作模式
寻甸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其运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型:一是专业大户带动型:“专业大户+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以专业种植、养殖大户的经营模式为依托样板,由专业大户牵头成立合作社,为农户成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合作规模优势。如寻甸马铃薯合作社,向社员提供“统一引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的“三统一”服务,为合作社成员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在稳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产销关系、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直线间的分配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新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产业为支柱,种植户(成员)的经济收入增长为目标,土地可持续发展、产品质量提升为根本,坚持走“公司+合作社+种植户”、“合作社+基地+成员”两种模式,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三是科技带动型:“科技+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通过提供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合作社结合,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如寻甸道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促进了当地蚕桑种植业的发展,合作社通过以技术培训为核心,实现了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生产加工、统一销售、形成了规模化种植,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管理情况
寻甸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县农业局农经站主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由5个以上成员发起,其中农民至少应占成员总数的80%,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后成立。成立后即成为公司、非公司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法人之外的新型企业法人,也有学者称其为继我国公司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后的“第五类”法人。因此,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参照法人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额目前没有最低限额要求,成员出资情况也不需中介机构出具验资报告,也不要求参加工商年检。据调查,寻甸县2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仅有六哨乡依托马铃薯合作社,成立了1家六哨乡农民扶贫互助社,向8个自然村的社员发放贷款,共支持了254户农户的农业生产。该资金互助社2012年向当地农户发放贷款114万元,其中100万元为省扶贫办全额支持,14万元为历年利息收入。向社员发放的贷款均为一年期,年利率均为4%,还款方式为利随本清,社员凭户口册、身份证、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和5户农户联保,向扶贫互助社申请贷款,每户可获得5000元贷款,贷款资金都用于种植马铃薯、养牛。贷款农户需缴纳200元股金,农户归还贷款不需再贷时,股金退还,此股金不参与分红。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效应不明显
全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只在本村或相邻村范围内发展,每个专业合作社的理事成员只有5至7人,入社会员少,带动农户少,有的还存在农户的自产自销,未能在全镇或全县范围内辐射。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再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不足。未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实力。
(二)成员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以及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多数只具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他们大多数只是农村中种养殖积极性较高的农民,对市场经济知识缺乏了解,还有极强的小农意识,存在一家一户独打单干的现象,创新和发展的能力较弱。
(三)经营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一是《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执行不规范。多数依照农业部示范章程建立,流于形式,合作社成员对章程内容不理解,有的合作社写一套做一套。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便有也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履行章程规定的职责,没有按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合作社成立之后基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合作社在决策权上有家长式作风,没有体现决策民主,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地保障。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有的连基本账目都没有。
(四)缺乏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数使一些农村致富能手和专业户,多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而且,由于农业是若是产业,许多专业和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因此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上也存在着不少制约,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五)流于形式,盲目注册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对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受此影响,有些合作组织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借农户之名,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待核准后,热衷于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项目补助和奖励,而把合作社真正的经营流于形式,造成各地合作社一哄而起,争相成立。
(六)政策扶持力度小,积极性不高
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小,或者扶持资金迟迟未能落实到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很多专业合作社因此也形同虚设,在实际运作中,也只是少数几个人在组织经营,或者根本没有运行,专业合作社政策、市场、农民三方纽带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三、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各部门工作合力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中央、省、市、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扩大扶持数量,增加扶持金额;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及农业、财政、工商、税务、国土、劳动等多个部门,要根据各部门管理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加强沟通联系,形成政府主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从政策上加以扶持,从业务上加以指导,齐心协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加强培训,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
要进一步加强对指导、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技术指导能力,协调管理能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发展;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拓展合作社发展思路,规范运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增产增效,引领农村产业化、产品规模化、销售一体化、经济快速化发展。并可通过与大专院校搭桥、与龙头企业合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创办合作社等形式多渠道培养、吸纳合作社管理、销售、技术人才,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
(三)健全运行机制,做到规范发展
一是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要求,引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和章程,依法办理登记注册。二是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在产、购、运、销和加工经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储备基金,用来弥补经营上的亏损,以保护农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要按照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收益分配和积累等制度,保护社员的利益,保证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要督促其建立契约约束机制,确定农民专业合作和和农户各方的责任和权利,既保护农户的利益,又能促进合作社稳定、健康发展。五是要以资金扶持为导向,促进合作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对规范财务制度、规范建账的合作社给予资金补助。
(四)拓展筹资渠道,实现资金互助
资金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键,也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普遍问题。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使用权、林木使用权进行确认、登记、发证,并在金融机构中探索开展各项农业产权抵押贷款。要引导和支持农户以土地、房屋、厂房等实物进行入股,壮大专业合作社实力。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政府贴息制度,推进“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农户”的融资模式,进一步畅通合作社筹资渠道。同时,要以资金作为联系和发展合作社的纽带,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户资金互助合作,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农业生产性设施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技术等入股,实现互助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正真实现合作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理念。
(五)突出地方特色,积极稳妥发展
要以致富典型为带动,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帮助合作社制定生产发展规划,把特色农业和名优产品做大做强,发挥专业合作社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载体作用。要积极稳妥的做好特色农产品培育,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强化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以“市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篇9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市场;资源禀赋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086-02
吉林省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有400户农民,共计2000人。该村位于长岭县与长春市中间位置,距长春6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村里有水泥路及省道县路通过,交通十分便利。该村里现有奶牛和黄牛共300余头,一般育肥牛4000-5000元,收入可观。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农户养牛分散独立,每户基本为一到两头,成本很高;而且农民卖牛的地点多为家里,丧失很大利润空间;同时分散放养影响村容整洁。通过分析,该村完全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围绕养牛产业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养牛专业合作化之路,在进入市场上做文章,繁荣农产品市场并增加农民收入。
1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意义
1.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培育新的市场主体
这一基本政策的长期存在,决定了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将长期存在,也就决定了小农户与大生产,小规模与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众多的小市场主体联合起来,以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将彻底解决这一矛盾。
1.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利益
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经济实力薄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数量众多的小农户均以极小的份额分散进入市场,交易成本高,市场谈判能力弱。农民专业合作将是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合作组织框架下整合的农民,能够提高谈判地位、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合作社可以摒除过去由于农业产业链条短,农民无法享受专业化分工和商品经济带来的好处的弊端,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利益。
1.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相对于市场而言,单个的农户总是弱小的。但是如果农民之间加强相互合作,就可以形成一种抗衡力量,这样将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谈判中的弱势地位,能够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它是将现行集体经济体制下分散的、小规模、细碎化经营的农户再一次的整合,再一次的规模化。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是商品经济和市场化发展的产物,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面前,从事商品生产的农民为了摆脱经营分散、谈判地位低的弱势地位,他们必然选择联合起来,进入市场、应对竞争。调研中发现,葛平村大部分养牛户把牛卖给来收购的小贩,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低。这种单个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户生产经营过度分散化和低商品化。
2.2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
全国农村文盲、半文盲率为8.09%,小学文化人数占32.22%,初中文化人数占48.07%,高中文化人数占9.31%,而大专以上文化人数仅占2.31%。(中国农业年鉴,200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葛平村的初高中文化人数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对于素质低的农民队伍来说,如果短期内不能很快看到经济利益,农民是不会高瞻远瞩的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而这批队伍的中坚力量就是有初高中文化的农民。
2.3农民学习意识薄弱,科学文化接受能力低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东北农村真实的生活写照,农民很少有书,更很少有人学习。长期的农耕生活,重复性的农田劳动天然地使农民对学习知识排斥。农闲时节,麻将、桥牌、电视娱乐节目是农民打发时间、消遣生活的主要方式。很少有人在农闲时间通过电视观看科技节目,学习科技知识,大部分农民的大部分的休闲时间都花费在娱乐节目上了。
2.4缺乏具有合作精神、甘于奉献的带头人
一般合作经济组织的倡议者和发起者主要有当地政府、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当地技术人员、普通农民、社会团体。优秀的发起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乃至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葛平村目前的情况看符合条件的发起人主要是村领导。从村书记的交谈中可以看出他是不鼓励的,也不愿做发起人。
2.5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知程度低
调查中发现当地村书记也不是很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对2007年7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是闻所未闻,上级政府也没有相关的文件,宣传推广力度为零。在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区,农民根本不知道组织起来产生的效果如何,因此农民没有接受到合作思想的教育是很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形成认识。
3 养牛专业合作社模式的选择及对策
3.1可操作性分析
该村有着悠久的养牛历史和丰富的养牛经验,有27%的农户使用牛耕种,17%参加农业机械合作的农户家里也养牛,亦即葛平村有44%的农户养牛。同时交通发达,紧邻全国最大的牛业屠宰基地――皓月清真屠宰集团。
3.2合作社模式的选择
根据葛平村的实际情况,公司+合作社+农户是一种相对优化的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把农民和企业(市场)对接,无论从生产者(农民)、还是需求者(企业)都是一种合理的,受欢迎的、带来效益的模式。首先,对农民来说,虽然不直接参与加工、销售、分配环节,但通过减少中间费用,降低成本来提高收益,间接的参与了市场分配;通过合作社的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分散生产条件下的相对集中规模销售,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解决了农民的销售问题、降低了风险。其次,公司省去了和每一个农户签订订单的麻烦,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不符合要求产品的风险。基于以上分析,公司+合作社+农户是葛平村养牛专业合作社的有效模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3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具体对策
(1)大力宣传、普及合作社知识,组织师生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引导、宣传、培训活动。农民对合作经济的陌生是当地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为农民提供相关的知识咨询,向农民介绍和讲解合作经济的相关知识刻不容缓,如果有条件可以为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这样,农民既增长了见识,又提高了文化素质。
篇10
近年来。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529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员36627个,其中农户成员36539个,团体成员27户;注册资本2.5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之间的专业合作社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较快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三农”工作健康发展。但长期以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受资金、管理、服务、科技等因素制约,普遍规模小、层次低,严重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壮大。因此,各级各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各有关金融机构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率不低于80%信贷增长率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长率。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功能、中介功能、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争取达到20%以上。力争通过金融支持。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资金实力不断壮大,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推动全市“三农”工作加快发展。
三、支持重点
各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返乡农民工、科技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和龙头企业等兴办。经营家禽、畜牧、动物配种和疾病防治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五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农产品的支持力度;六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的支持力度;七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而且符合依法登记、规范运作、正常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对政府确立的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大、中型农业机具和加工设施、运输设备等经营服务设备设施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中药材、林产品、家禽养殖所需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物资。建造产品仓储场所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八是加大对农民创办农业生态旅游、核桃、板栗、茶叶、烤烟等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九是加大对同业合作社整合组建联合社,实现跨区域、规模化、集团式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主要措施
一)加快建立完善信用评价体系。要加快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评级管理办法,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授信管理模式。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逐一建立信用档案,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于获得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或受到县区政府表彰以及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额度、利率、期限、支付结算等方面要给予优惠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各县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小额信贷额度,努力做到一次授信、随用随贷、柜台办理、余额控制”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各县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选择12户有代表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帮其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办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他不动产的抵押贷款,努力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有效信贷需求。各金融机构要扩大信贷抵押担保物适用范围。努力发展应收账款、仓单、保单、商标专利权等权利质押贷款业务,不断探索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工具。鼓励引导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预购农产品合约,依据合约适当降低或免除贷款担保,帮助解决农产品产供销时间差造成的资金缺口问题。推动建立“信贷+农户+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发展社员互保、联保和风险基金质押等信贷担保模式。积极发展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各类涉农保险业务和产品。
三)改进服务方式。加快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水平。各金融机构要改进服务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比较充分的地区就近设置ATM机、POS机等金融服务机具,稳步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提高服务便利度。充分利用信息来源多、联系面广等优势,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和理财服务,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融资和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