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发展历程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合作社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01-03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迅速发展。2010年底,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37.91万家,比2009年增长13.26万家,较“十一五”初期翻了一番多。农民合作社在促进农村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农民合作社在我国发展不成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性的因素,不能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呈迅猛之势,截至2011年6月末,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738户,比同期增长了65.2%,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扶余县、松原市宁江区、蛟河市、桦甸市、磐石市、梨树县、双辽市等七个县级市的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发现吉林省相当一部分农民合作社存在组织规模偏小、社长综合素质偏弱、资金匮乏、缺乏政府有效支持、社员主动性、农业生产特性差等问题,使得合作社出现内涵式发展欠缺、发展历程具有阶段性、政绩色彩重、难以持续性发展等特点,严重阻碍了农民合作社的持续发展。
一、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合作社组织规模偏小
农民合作社组织规模偏小主要表现在参社户数和注册资金两方面。依据对吉林省90个农民合作社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参社户数约为55户,其中:参社户数20户以下的达到34个,所占比例为37.8%;100户以上仅占18个,所占比例为20%;最少的只有6户,属于有血缘关系的邻里;最多的为448户,范围扩散到镇范围内。由于每户农户的耕地规模有限,在粮食、蔬菜、农机等方面,很难形成规模效应,难以提供初加工生产所用的原料,难以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90家合作社的平均注册资金约为26.5万,注册资金在5万以下的为36个,比例达到40%;50万以上的为18个,比例为20%;注册资金最少的为1万元,最多的为150万。通过调查了解到,合作社虽然注册,但是由于资金规模小,很难继续有效的开展相关生产服务,使得合作社停滞不前。
(二)社长综合素质偏低
社长经营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合作社缺乏认知、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筹集资金能力弱、经营能力较差等方面。
1、有一部分社长不了解合作社的基本原则,甚至合作社章程也是复制其他合作社的,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和套取国家优惠政策的目的建立合作社,根本不致力于合作社的发展,使得合作社有名无实。
2、从年龄上分析,社长的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30岁以下的仅有3名,比例仅为3.33%;40岁以上的为69名,比例为76.7%,其中:50岁以上的为42名,比例为46.7%。年龄相对偏大,缺乏求变创新的观念,使得他们更看重政府的援助。
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的为6名,比例为6.67%;初中和高中的为60名,比例占到66.67%;高中以上的为24名,比例仅为26.66%。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制约了他们接受新的知识、技术的能力,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筹集资金能力弱。原因在于一些农民合作社的资金仅为发起人自己出资,社员仅仅是简单加入,不出资,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
5、经营能力差表现在个别合作社仅仅是数量规模上的加大,在质的提升上并不明显,经营效益没有提高,农户加不加入对其生产、经营没有影响,使得合作社的凝聚力、向心力较差。
(三)农民合作社资金匮乏
资金匮乏主要表现在资金筹集渠道单一和资金筹集困难两个方面。从资金渠道来看,没有贷款的合作社,即仅通过社长和发起人筹集的为31个,比例达到34.4%;通过信用社和银行贷款的分别为30个和9个,比例分别为33.3%和10.0%;部分合作社在信用社、商业银行贷款没有优惠政策,只有通过人际关系或者其他方式获得贷款,这必然增加了农民合作社的贷款成本,给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四)缺乏政府有效支持
表现在相关服务缺失和权力寻租两方面。当前农民合作社注册登记限制门槛非常低,最低的1万就可以成立合作社,但合作社成立以后,政府对合作社缺乏经营指导,相关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不到位,使得合作社无序发展,经营举步维艰。另外,权力寻租现象严重。权力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农民合作社中的权力寻租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村干部及镇里相关负责人直接组建合作社,人为分配政府提供的资源,套取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合作社为载体谋取个人利益或者彰显政绩;第二种是村干部联合村里能人共同组建合作社,村干部不直接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仅是凭借合作社获取一定的利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五)社员主动性差
社员主动性差的原因主要是小农意识、对合作社缺乏了解、缺乏制约、实惠不明显等。首先,由于吉林省人均耕地多,农户对土地有强烈的依赖感,特别是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农民的收入大增;同时吉林省气候冬季时间长,使得人们安于现状,进取、合作的动机不强烈。其次,农民对合作社比较了解的仅仅占11.1%,甚至有一部分将现在合作社和以前的合作社及供销社混为一谈。有的认为合作社就是简单的集合;有的认为合作社就是一种形式。对合作社缺乏了解甚至误解,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调查发现,有三成左右的农民加入合作社没有以资金或实物形式入股,仅仅是报名加入,并且有自由退出的权利,合作社对其缺乏约束,使得社员的进出成本几乎为零,社员对合作社也没有归属感,所以不关心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最后,社员获得的实惠不明显。据调查,在没有剔除价格波动影响的前提下,参加合作社社员收入增加的占63.97%,基本没变和减少的分别占33.82%和3.33%;加入合作社后时间精力投入增加、基本没变和减少的比例分别为8.09%、52.21%、39.71%;资金投入增加、基本不变和减少的比例分别为12.50%、53.68%、33.82%;从三组数据可以看出,参加合作社给农户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是并不明显,与农户的期望存在差距,造成社员满意度不高。
二、现阶段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特点
(一)内涵式发展欠缺
在农民合作社规模迅速增加的同时,一些皮包合作社也大量出现。合作社的皮包化主要表现在规模、运营以及效果3个方面。从规模看,注册资金少,一般是个人或发起人共同出资,取得营业执照,然后就束之高阁;参与社员少,参与社员主要包括有血缘关系的直、旁系亲属或者邻里,对外部社员有一定的抵触;组织形同虚设,一部分合作社只有社长一职或者社长一人身兼数职,合作社章程条例模板化,没有起到相应的规范、指导作用。从运营看,服务内容单一,很难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运营不规范,没有突破家庭式经营模式,没有相应的收支报表等;决策不民主,决策主要是社长或者发起人作出,忽略农户的参与权、表达权与知情权;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缺少交流,社员对合作社的运行、发展不了解,合作社发展缺少社员基础。从效果看,合作社质量发展停滞不前,没有利益分配或者返利,没有体现出合作社的优越性,社员对合作社的满意程度较低。
(二)发展缺少持续性
笔者调研发现很多农民合作社也经历过兴盛的时候,农户情绪积极高涨,规模迅速扩大,但持续时间不长。以扶余县肖家乡立新村养牛合作社为例,在赵社长带领下,2009年,农户养牛规模户80户,建设标准化圈舍65座,存栏2500头,人均年收入仅黄牛一项新增长了200多元,但现在全村养牛户仅剩一家,合作社也已经不复存在。通过调查发现发展缺乏持续性的合作社有两个明显特点即以村委组建和养殖合作社为主,一方面由于村委组建的社长一般不是合作社发展的直接受益者,缺少持续性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亏损一般也只有主要发起人承担,导致合作社发起人备受打击;另一方面,近几年养殖业受市场的冲击比较大,而农民合作社并没有很好的规避风险,减少社员的损失,严重打击了社员的积极性,纷纷退出养殖业。
(三)发展历程具有阶段性
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民合作社运行的阶段性,一年之中只有在农忙时发挥作用,其余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合作社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产、销售、技术支持等,涉及加工领域仅有12家,比例为13.33%,由于生产时间具有集中性特点,销售的交易频次比较低,技术支持的次数也有限,这些特点都导致合作社的阶段性。
(四)政绩色彩重
通过相关报道不难看出,报道一般侧重的是合作社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形成通过合作社的有无判断农村产业化程度高低和村基层组织干部的作为与不作为的错误观念。同时,注册合作社门槛低,建立合作社也成为基层领导干部彰显政绩的一条捷径。为了使合作社的影响扩大,一些基层领导对于规模较大的合作社给予一定的扶持倾斜,并且上报时加入一定的水分;对于中小规模的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合作社掺入过多的政绩色彩,扭曲了合作社的办社目的,影响了合作社的正常发展。
三、破解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瓶颈的思路
(一)依照规律办事,防止数量盲目扩张
合作社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条件和前提,不能人为超越。当农户摆脱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于某项产品的生产经营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拥有较大交易的专用性资产,并且从生产投资中所获得的经营收入在农户的全部经营收入中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时,农户才会有较强烈地联合起来的意愿。只有农户有了这种需求,并且加以引导和支持,合作社的成立才顺理成章。
(二)提高建社门槛,加强监管
对于合作社的成立要加强审核,要有一定的资金、相应的办公载体,详细完备的规划方案,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群众基础。深入当地调查考核,对于达到要求的予以承认,达不到要求的继续关注,努力做到成立一家,发展一家。合作社成立后也要加强监管,防止以合作社谋私利,以及套取国家优惠政策的行为发生。
(三)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增加合作内容的持续性
合作社要善于吸收新社员,打破村、镇的限制,扩大规模,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开展初加工生产,原料采购不应仅局限在合作社社员范围内,可以吸收其他农户供应,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逐步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培养农户合作意识,提高参与积极性
定期对农户进行合作社知识、种养殖技术以及现代经营能力的培训,逐步打破农户的小农意识;加强对典型合作社的宣传,发挥村内能人和有威望人的带头作用;在农户受到实惠的前提下,提高社员入社门槛。
(五)政策整合,发挥联动效应
合作社的发展是一个系统项目,涉及土地、人力、资金等众多生产要素,包含生产、加工、销售的众多环节。为了使合作社健康发展,必须将“土地流转”、“人才培养与引进”、“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建设”、“农超对接”、“农民转移”等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合作金融;发展路径;内生性;印度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72-02
合作经济在中国的历史也由来已久,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新兴的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以辽宁省为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农民自主联合、民主管理,并为全体社员谋利益的新兴经济组织。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万多个,加入的农户成员达到51.6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9.7%;带动非成员农户118.6万户。由此而来的合作社内部互助融资的问题则十分突出,原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正在进行中,民间非正规的合作金融形式多种多样,这一切都让我们更加关注合作金融的发展问题,印度的合作金融发展历程与路径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印度合作金融概况
印度的合作金融业历史也比较悠久,并且其近些年在金融市场的份额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到2008年,合作银行已占存款市场8%的份额。印度的合作金融体系由初级信用社、中心合作银行、联邦合作银行和土地开发银行组成。初级信用社是乡村级的合作信贷组织,规模较小,按规定十个人以上即可以组织信用合作社,但必须向政府注册登记。中心合作银行是一定区域内初级信用社的联合机构,主要职能是向初级信用社发放贷款,适当平衡辖内信用社的基金,在初级信用社和邦合作银行之间起桥梁作用,同时也发挥一般银行的支付作用,联邦合作银行是信用合作组织的最高级机关,也是提供中、短期贷款的合作金融机构。
印度农村信用合作运动是国家发起的,国有合作制是印度合作运动的最独特特征,到目前为止,政府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股金资本仍占有7.5%。这种特征成为国家持续控制合作社的方式,官办化,政治化,使合作社丧失了活力,民主自治特征。印度合作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储蓄、印度国家农业乡村发展银行(NABARD)的低息贷款。印度合作金融体系组织机构健全,显著特点是由政府发起组建,政府把合作社看成官方机构的一部分,干涉过多,农民多将信用社视为取得政府援助的一种工具:初级信用社除发放贷款外,还兼营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业务。
二、印度合作金融体系的发展路径
合作金融体系指一个经济体内的所有合作性金融机构及其相互关系,通常包括信用合作社,合作银行,各种类型的互融资机构等。内生式自然演进路径最能体现合作性金融机构的自愿、互助、互利本质,也是合作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的一种直接体现。相对于内生性发展路径,外生性制度发展具有政府强制性变迁的特征。如日本和法国的农业合作金融体系,在其形成的初期,就具有了浓厚的官办、官扶色彩,一定程度上履行了部分的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也更有效、更为直接地表现为政府的意图。所谓混合式发展路径是指合作金融体系在发展中既有内生的动力,又有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两种路径相互交错、共生共存。这种路径可能是合作金融发展历程中,最初内生自然演进,之后政策扶持引导,再脱离政府独立发展,或者是整个合作金融体系中,某种类型的机构内生式发展,而另外类型的机构则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外生发展,或者进行强制性变迁。
混合式发展路径的优势是合作金融内生不足或有先天缺陷的情况下,政府会适时介入,有利于合作金融健康发展。但缺欠是,有些国家干预过度,则向外生性强制变迁靠拢,影响了合作金融自身优势的发挥。总体来看,印度政府和管理层更注重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因此合作运动以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增长为主,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表现出典型的外生性特征,而城市信用合作行业则明显地具有内生性特征。
1.城市信用合作体系的发展路径呈现内生式特征
印度第一个互助援助协会Anyonya Sahakari Mandali于1889年在Vithal Laxman的指导下成立的,也称为Bhausaheb Kavthekar,城市信用合作协会是在社团基础上组建的。1904年,合作信用社团法(Cooperative Credit Societies Act)给予了信用合作运动真正的推动和激励,当年10月第一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团注册成立。在早期信用合作协会中,Bombay Urban Co-operative Credit Society最为知名,它成立于1906年。在1913―1914年的银行危机中,有57家银行倒闭,存款大量从股份制银行向城市信用合作社转移,大量存款从非合作机构转入合作机构,两者的安全性是明显不同的,对后者的偏好部分是因为其地方性和公众性,主要的原因还是与政府大力推进合作社运动相关。
当前,印度共有2 090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占银行业总数的10%,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政府对UCB也提供支助与外部监管,但其最初的形成与日后的发展还是以尊重内生性需求为主,与RCB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2.农村信用合作体系的发展路径呈现外生性特征
印度于1947年独立后,政府仍然继续支持合作运动。1982 年,印度的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正式成立,这一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为信用合作机构、地区农村银行以及从事农村信贷工作的商业银行提供再融资服务。
印度的农村合作银行类似于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只为社员提供中短期贷款服务的农村合作银行,另一种是专门提供长期贷款服务的土地开发合作银行。截至目前,印度全国共有农村合作银行109 924家,其中农村合作银行109 177家,土地开发合作银行747家,其中合作银行在农村金融业中所占地位逐步提升。印度的合作金融宏观结构为三层结构,第一层结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乡村一级的信用合作组织,是印度信用合作体系的基础;第二层结构是中心合作银行,是区域性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联合机构;第三层结构是邦合作银行是印度各邦信用合作的最高机构,其成员是中心合作银行。
印度政府为了鼓励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以出资者的身份参与信用社。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由社员股金、储蓄基金、储蓄存款、政府或其他部门的贷款组成。在印度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中还有一种民间自生的机构――农村金融互助组,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性组织形式。由于互助组能够动员那些不希望储蓄的穷人储蓄,并且能够使集中起来的资金在小组成员间有效地流动,所有互助组成功地为其成员提供了金融服务。为了支持互助组的发展,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于1992年实施了银行与互助组联系工程。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还向参与这项工程的银行提供百分之百的年利率为6.5%的再贷款,并且组织银行和非政府组织进行交流和对话,以宣传这项工程和确保银行官员参与这项工程。
互助组与银行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是银行直接与互助组联系,对互助组向其成员的贷款提供信贷资助。另一种方式与第一种方式稍有不同,是银行直接支持互助组,但由互助组促进组织向互助组提供培训和指导,并监督互助组的执行情况。第三种方式是由非政府组织和互助组促进组织充当银行与互助组的中介组织,银行与互助组的联系是间接的,非政府组织与银行签订合同,承担向银行还款的责任。第四种方式是银行根据互助组和非政府组织的推荐,直接贷款给互助组成员。
但是由于外生型制度下成员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缺乏专业的公司治理,政府的政治性干预,使得大多数合作社经营不善,效率低下。农业信用合作机构在数量扩张上是令人满意的,但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和经营性不足。表现为信用循环较差,资源利用不善,借贷无效,恢复困难。UCB(城市合作银行)与其他类型的银行相比,机构总数连续递增,已经达到1 800多家,但存贷款增速却是逐年递减的,而且在印度的金融市中所占份额比较低,自1990―1991年度的 3.3% 稳步增长到1999―2000年度的6.6% ,在此之后又回落到2005―2006年度的 4.8%。
与UCB同样,RCB(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份额也呈递状态,这与印度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后,商业性金融有了较大发展,政府推动银行与合作社经济之间的合作,也使得RCB的业务量增长有所放缓。最近,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对Karnataka ,Andha Pradesh和TamilNadu三个邦实施联系工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与银行有联系的互助组经营效益和效率都有所提高。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和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金融供求失衡问题不容忽视。而合作金融本身具有的不同于商业性金融的非盈利特性与这一供求缺口的特质具有极高的吻合度。作为一种内生性的制度安排,在合作金融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支持及引导应当适度。就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而言,制度失灵与市场失灵共同存在,需要政府的引导与规制,而促进合作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是当前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进程中,必须体现这一原则。
中国的合作金融机构总体规模不是很大,但类型繁多,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各种形式互助会,融资互助组,合作社内部的互助融资部门,其发展路径不宜单一化。
篇3
关键词:农机化;合作社;机插秧
平湖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地带,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现有标准农田2.15万公顷,常年水稻种植面积为2.3万公顷,年产量达19.2万t,是标准的水稻种植大市。如何破除用工量大、用工紧张、工价上涨等制约因素,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实现粮食生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依托发展农机化服务合作社,开展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农机化服务合作社育秧规模化、规范化、基地化,不断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1 农机化服务合作社成立背景
2004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平湖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引导成立农机化服务合作社,并鼓励开展农机化社会服务,在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施行,为全市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机化服务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农机化服务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加快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步伐,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
2 农机化服务合作社发展历程
平湖市始终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项目实施为依托,牢牢抓住农机化社会服务关键,落实组织保障、强化宣传培训、优化管理服务,带动多方投入,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6年,平湖市成立第一家农机化服务合作社,引进了第一台高速插秧机,秧盘4000只,在新埭镇秀溪村建立起第一个20公顷水稻机插示范点。2012年,全市开展农机化作业服务的合作社总数达到42家,累计引进高速插秧机116台、秧盘130万只,建立示范点69个,带动全市完成水稻机插面积4604公顷。
3 农机化服务合作社发展现状
3.1 大中型机械与小地块矛盾。广大农民习惯了单家独户小地块经营,加上国家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民“惜地”观念加重,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机化服务合作社扩大经营。
3.2 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机化服务合作社在管理、生产、作业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特别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后期管理还跟不上,造成一些地方机插秧技术推而不广。
3.3 资金投入不足。组建农机化服务合作社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资金需求大,制约了农机化服务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随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面积的扩大,机具存放和粮食储存也困扰着合作社的发展。
4 农机化服务合作社优势
4.1 减轻劳动强度,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据测算,通过机械化作业每667m2可比常规晚稻生产节本增效118元,其中从翻耕-收割全程机械化生产每667m2节约人工1.7工,降低成本53元;病虫草害防治从常规的9次减少到5次,病虫害防治和化肥成本每667m2降低成本65元。通过机耕形成“土壤水库”,改良土壤物理结构,抗旱排涝能力显著增强,水稻产量明显提高。
4.2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农机化社会服务使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等领域实现了现代装备的应用,农村劳动力加速分工分业,不仅带动更多农村劳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而且带动了土地合理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
4.3 提高农机利用率,实现抗灾促增收。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采用大机械连片作业,实现了农机高效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2007年10月,突如其来的16号台风“罗莎”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全市水稻倒伏达2647公顷,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而机插秧倒伏仅为1.33公顷,不到机插秧总面积的1%。
5 农机化服务合作社发展措施
5.1 落实工作责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意见》,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推广摆到农机化工作的首要位置,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进度和资金应用进行有效规划,分解落实年度工作目标和责任,列入镇(街道)年度工作考核内容,提高思想认识。
5.2 引导多元化投入。逐年加大对新成立农机化服务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农机化配套资金按市财政50%、镇(街道)财政50%的比例配套补助。2012年,落实作业补贴349.1385万元,使示范效应更集中、更明显。同时,鼓励工商资本、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村集体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机具入股等方式组建农机化服务合作社。
5.3 加强技术指导。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环节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通过专家授课、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深入每家合作社,走遍每个育秧点,保证机插工作顺利展开。
6 农机化服务合作社发展注意事项
6.1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合作社社员和农民的意愿,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以农民、机手为主体,以服务社员为宗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切实把“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落到实处,最大程度地实现、维护社员利益,不断增强农机化服务合作社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6.2 坚持因地制宜。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成立合作社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以典型带动、示范引导为主,做到引导不强迫、服务不干预、支持不包办,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
篇4
9月22日,在双城市农业局领导的带领下,学员们参观了东官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东官村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春森蔬菜种植基地、幸福乡永支村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幸福乡庆城村中墨合作玉米高产种植式公关实验区。
在参观过程中,双城市农业局副局长给学员们先后介绍了幸福乡庆城村中墨合作玉米高产种植式公关实验和幸福乡永支村玉米110厘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在中墨合作玉米高产种植中,他们试验区采取主体技术为:一是选用试验品种。选用耐密植、抗倒伏、叶片收敛、抗逆性好的品种;二是测土精准施肥。在保证N、P、K肥用量的前提下,侧重于铁、锌、镁、硼、铜、锰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三是调节土壤酸碱度。撒施生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土壤接近中性;四是超深松整地;五是高密度播种。播种方式为100厘米宽窄行平播,大行距为70厘米,小行距为30厘米,株距18厘米,亩播种密度7300株。六是精细化管理。七是水利全程配套。
9月23日,在肇东市农业局领导的带领下,学员们参观了肇东市五里明现代农机合作社、五里明镇玉米大垄栽培模式示范区、肇东市甜嫂绿色餐桌工程种植基地。在五里明现代农机合作社,合作社的理事长给学员们介绍了各种农机的名称、产地、型号、配套动力、工作效率。在甜嫂绿色餐桌种植基地,基地技术员给学员们讲解了蔬菜的栽培技术和特种蔬菜的食用方法。在实验区,农业局局长给学员讲解了玉米大垄栽培技术,并且肇东市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当晚把我们参观考察的消息在肇东电视台播出。
9月23日晚,学员们来到了克山县。克山县河南乡副乡长由于白天工作非常繁忙,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在我们就餐的大厅给学员们讲解了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据介绍,仁发合作社于2009年创建。当时仁发村村支书李凤玉和7户农民自筹资金850万元,国家投资1234万元。组建了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2010年,合作社以每亩240元价格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1100亩。由于土地分散,大型机械发挥不了作用,先进技术用不上,当年亏损187万元。有些社员对合作社失去信心,合作社一度陷入困境。2011年,仁发合作社向农民作出7条承诺,合作社让农民带地折资入社。合作社7条承诺是:农户土地入社秋季每亩350元保底分红;先后入社社员权利和义务平等,秋后盈余按农民入社土地折资进行二次分红;国家补贴资金产生的盈余按户平均分配;有困难的社员可将入社土地折资款全额付息借回;入社社员仍享受国家发放的粮食综合补贴;合作社重大政策一人一票,不按股权表决;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经过半个月的时间,300多户农民带地入社。合作社有了自主的土地,大型农机发挥了作用,当年盈利1300多万元。2013年取消了土地保底金,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仁发合作社管理人员录用实行公开招聘,机务管理实行单机核算,生产管理落实地块包保。
9月24日上午,学员们来到仁发合作社实地参观。理事长李凤玉又详细介绍了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9月24日下午,学员们来到了绥棱县,参观了双合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丰田水稻种植合作社,双合合作社的负责人给我们介绍了机务日常管理。
9月25日上午,学员们参观了绥棱县靠山乡光芒村农机合作社、上集镇宝田村现代农业观光园区、上集镇民族村农牧作业点、绥棱县大力家庭农场。
在上集镇宝田村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技术员给学员讲解了水稻的农时标准、水稻用种标准、种子处理标准、置床处理技术标准、水稻耕作技术标准。
在上集镇民族村农牧作业点,村负责人介绍了民族村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节省土地,通过资金置换,实现了民族村整村进镇。为了解决农民进城居住,远程农业生产不方便的实际问题,经整体规划和协调,腾出一处农户住宅。改造成了农牧作业点,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
参观考察回来后,学员们立即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研究讨论。单位也本着重实效、有针对性的原则,找出了亮点,借鉴了经验。现将考察结果总结如下。
一是要有先进的农机设备。
我们参观了榆树地区所没有的先进农机机器(挪威215马力深松联合整地机,作业效率45亩/小时、哈尔滨100马力马铃薯种植施肥机、美国335马力履带式拖拉机、美国485马力联合整地机,作业效率55亩/小时、还有气喷式播种机)等。
黑龙江的农机补贴是60%,比榆树市高出很多,同时建议政府支持农业,加大补贴标准。
二是双城市中墨合作玉米高广种植,大家都认为大有前景,对中、微量元素的施用,超深松整地(60~65厘米),高密度播种(7300株/亩)都非常认可,学员们建议政府和主管部门多引进中外先进生产技术,发展本地的现代农业。
三是仁发合作社,学员们不仅学到了成功经验,而且在机务管理实行单机核算方面,有三家合作社决定马上按仁发的模式管理,实行单机核算。
篇5
关键词: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国农业生产中一直存在农户小生产和外部大市场的矛盾,农业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新塑造进程。国内的研究多局限于宏观性制度分析,较少有从局部区域性优势来论证农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的发展。本论文揭示区域性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一方面为后来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另一方面为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等提供理论借鉴。
一、寿光市稻田镇概况
寿光市稻田镇位于山东省寿光市东部,面积75平方公里,辖56个村,1.38万户,是省级中心镇。截至目前,稻田镇共有注册的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70余家,占整个寿光市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的12%1,依托本地蔬菜种植优势,稻田镇的专业合作社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
二、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暑期调研所得到的数据,当地存在主要问题是:
(一)新型农业合作社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
被调查的15个合作社中,会员规模在200-400人,占20%;100-199人占40%;100以下,占40%。绝大多数新型农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小,有些合作社只有一块牌子、一个印章、一个章程。缺乏办公经费和固定的办公场所。合作社规模太小不仅限制了当地合作社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在调查的15个合作社中,注册性质为企业法人,占66%,注册为民间团体的占23%,没有注册的占17%。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注册资本规模基本分布在10万元—400万元这个区间。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有7个;100—300万元有6个;300万元—400万元有2个。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薄弱。
(二)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运行不规范
与合作社组织的本质特征相比,稻田镇绝大多数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内部组织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着种种缺陷,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农业专业合作,而是农民初级形式的联合。
据调研资料所示:稻田镇真正有社员平等入股、进行盈余分配专业合作社还很少,只占被调研合作社比例的40%,余下的60%的专业合作社没有或不执行利益分配机制。会员与组织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组织对会员的约束力与凝聚力较差,难以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机制,确保合作社有效运行的各项组织原则也很难严格遵守。
(三)新型农业合作社发育还处相对于较低层次,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稻田镇进行单一的生产销售合作、低效的技术、信息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占70%,进行资金、技术、加工合作的占30%。进入加工流通领域的合作社还比较少,真正自办加工企业的很少。绝大多数的合作社还只是停留在种植蔬菜的初级产品生产上,加工转化水平、附加值、科技含量都较低,优质品牌产品不多,(目前稻田镇拥有一个全国名牌,两个省级名牌),市场竞争力不高,获得的利润空间小,因而对农民增收还很有限。
三、针对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解决对策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为标志,稻田镇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清晰设计产权,明确责任,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理论上,合作社应该将股权分为公司法人股、农户股和流通股三部分,一人一股,一股一票,民主参加管理。依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可以探索发展较为完善的农业专业合作设立投资股,在社会上募集资金。这部分股份只具有分红权,而没有投票权,也不得参加盈余分配,不能参加合作社日常经营管理,投资股金按照高于银行利率来支付利息。可以设立政策,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这应该是合作社实践的一大创新,解决了现阶段农民资金不足的难题,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好方法。”
合作社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合作社稳定发展的保障之一。“规范来讲,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应该分为分为四部分,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服务优惠、契约联结、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机制。同时,在按股分红的同时,控制分红的比例,没有超过按交易额分红的比例。充分将按股分红与按劳分配结合起来,适当提高了按劳分配的比重,更好的体现了合作社‘劳动联合’经济特性。”
(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规范运作
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重大事项按照一人一票表决决定;在盈余分配上,在提取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后,按惠顾额进行统筹分配。再次必须建立健全合作社的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尤其注意应该减少现在稻田镇一部分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行政色彩浓厚的问题。
稻田镇合作社在以后发展中,应该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统一组织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统一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提供品牌、包装和销售服务;统一申报和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及地方名牌工作。
(三)政府部门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应结合西方国家实践,尽快建立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席会议制度。4政府应该在在财政政策方面,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财政支持农业的重点之一,逐年增加扶持资金。金融机构应该明确倾斜政策,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机制,积极支持合作社开展资金信用合作工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引导更多的农民参加合作社,引导更多的主体创办和领办合作社,促进现有的合作社提高发展水平,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发展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受客观条件限制、学识及所得资料限制,本文对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蔬菜种植方面,对于其他方面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论述较少;在提出措施如何付诸实践方面论述不足。这两个不足之处是以后研究应该加以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注释:
1引自寿光农业经济管理局..
2引自寿光市农业经济管理局.寿农经字[2009]4号[ Z]. ms.省略/dept_intro.asp?dname=JG.2010-4-15.
3引自引自陈大斌著.重建合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3:55-57.
4引自郝卫东.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工作定位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5,6:36-37.
参考文献:
[1]陈大斌.重建合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孔祥智.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宋宏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政策回顾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篇6
展开北京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太行山余脉和燕山山脉在昌平境内东起上苑,西至南口、流村,形成的一道朝向正南正北、走向正东正西,整齐如同刀切一般的天然屏障。对这个北依燕山山脉、南邻京密引水渠所形成的一条狭长的半山区半平原地带,被称为“山前暖带 ”,昌平苹果就生长在这里。在这个天然缓坡带里,空气更快流通,热量更快集聚,温差大,栽种出来的苹果甜度更高。
生态种植,美景品质兼得
10月下旬,记者来到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营坊村的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采访。远远望去,小灯笼似的苹果挂满枝头,红彤彤如跳动的音符,演奏着丰收的乐章。走近一瞧,记者不禁一惊,树上的苹果看上去个个盈润饱满,在阳光下泛着鲜亮的光泽,粉嘟嘟地让人爱不释手,想伸手去摘,却又心生不忍。植株间铺满绿油油的三叶草,树下覆盖着一层白白的反光膜,果园四周种满了各种颜色的凤尾菊,苹果树间还搭建起一个个食用菌小拱棚。这里不仅仅是果园,更像是一幅生动美丽的画卷。
近几年,合作社致力打造生态景观花园,在果树行间大量种植三叶草,不仅起到固氮作用,而且美化环境,游客进园采摘时不再是一路黄土;果树行间的反光膜,是为了苹果更好着色使其整体颜色匀称;凤尾菊和金银花更是成为园内一处独特的风景,不仅使果园内充满生气,还可舒缓紧张情绪,愉悦游客的心情。
合作社理事长田昆利介绍,这是合作社的有机果园,共60亩,每亩种44棵果树,每棵树挂果量在250至260个之间。果园利用天然矿泉水水源进行灌溉,施用有机肥、科学管理、节水技术应用、生物防治等种植手段成就了品质上乘的苹果,水果不仅色鲜味美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堪称水果中的极品。
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9月,最初只有103户社员。发展至今,入社农户达455户,涉及全区5个乡镇,12个自然村。合作社注册了带有昌平特色的“蟒山天池”果品商标,并通过了“无公害认证”、“有机产品认证”、“标准化果园认证”。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拥有“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单位”。昌平苹果凭借其优异的品质得到消费者认可,即使今年烟台苹果面临滞销危机,昌平苹果仍然奇货可居。田昆利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的总销售额为700多万元,预计今年将达到1300万-1500万元左右。
提起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田昆利深有感触。2007年,营坊村集体果园由集体管理分到一家一户。由于农民不懂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直接影响果品质量,再加上一家一户产量有限,无法形成大的规模,不仅在认证上存在困难,也无法实现统一包装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还是集体果园生产队长的田昆利带领103户果农自发成立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和管理,通过技术指导、免费提供农资服务等方式提升果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帮助农民进行市场销售。
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径与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如出一辙。合作社成立之前,田昆利主管村里的技术指导工作,土地流转之后,田昆利为成立合作社做前期准备工作,承包了当时村里最差的老果园,也就是现在的60亩有机果园,当时生产的苹果品质差、产量低,接手后,田昆利采用新技术进行修剪管理,使其逐步恢复生产。合作社成立之后,明确了具体责任和职责,果品质量得到提升,当时市场价每斤就已经卖到8-10元,亩产量达到3000 -3500斤,亩产值为3-4万元。最近几年,合作社通过采取果园培肥、测土配方、环境改善、观光生态园的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使园区发展成为高端现代农业都市观光园。“今年采摘价格在15元以上,亩产优质商品果达5000斤,亩产值高达7.5万元,再加上发展林下经济,整个园区亩产值超过10万元。”田昆利说。
探索新技术 应对新困难
一直以来,合作社特别重视果树生产技术,并以此作为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保证。田昆利说:“合作社要起表率作用,我们要是做不好,怎么带动老百姓,即便有困难,也要想办法去克服。”
据介绍,今年6月份以前,北京气候干旱,如果不能及时灌溉,就会影响苹果的品质和产量。但一小部分农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按照合作社的要求去做,造成部分苹果个头小,果品产量低。2011年平均单果重在300克以上,今年平均单果重为250克。
针对干旱问题,合作社及时与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系,采用生草覆盖保墒技术、秸秆粉碎覆盖技术和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再结合环绕式滴灌,有效地防止了干旱带来的损失。秸秆粉碎覆盖技术是把每年修剪下来的枝条进行机械粉碎,覆盖到树底下,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地膜覆盖技术是在树下铺上一层白色地膜,也可以起到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最特别的是生草覆盖保墒技术,属于科技创新,在果树空隙间种植的三叶草为浅根系而且是须根系,能够束缚浅层的土壤,吸水保墒能力强。而且重要的是,植物的地上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能够为果园提供养分。田昆利说,合作社免费为社员进行生草技术服务,技术推广中心提供种子并进行简单的技术指导,具体工作由合作社服务队来做,以此带动昌平苹果产业升级。
合作社自己投资,根据树种、树龄的不同,在60亩的有机果园内进行示范基地建设,让农民学习不同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为了使果园经济效益最大化,今年合作社探索出一种新模式,在示范区内发展林下经济,在保障60亩稳产的基础上,种植香菇,一亩地产量在2000斤左右,既提高了果园土地利用率与采摘多样性,又增加了收入。此外,还有剪枝、疏果、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这些都为生产优质的商品果提供了保障。用田昆利的话说,技术是合作社的最大优势。
注重生产管理 强化农资服务
田昆利告诉记者,对果业而言,生产管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地面管理、树上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每年果农从12月份剪枝开始,直至来年10月份下果,一个周期下来不但需要时间、劳力,也需要技术。但是部分社员无暇管理,导致果品质量下降,因此合作社探索出土地流转方式、合作管理方式、托管方式三种形式的生产管理服务模式供社员选择。
土地流转方式一般针对已无意或无力经营果园的社员,直接将果园租赁给合作社,即合作社与社员签订流转合同。流转后果园交由合作社经营,一切费用由合作社承担,果品销售收入作为合作社的经营收入;合作管理方式指合作社与社员签订果园合作管理协议,社员须按照合作社统一的操作规程来种植、管理果园,由合作社提供免费技术指导;顾名思义,托管方式就是社员将生产管理部分或全部项目委托给合作社来管理,由此分为全托和单项托管两种形式。按照生产管理服务项目的不同,合作社制定了“生产活茬价格表”,社员可选择其中的活茬交由合作社来做,也可全部让合作社来做。
在农资方面,合作社全部免费为社员提供。据了解,果树一个成果周期至少需要施3次肥,打6遍药,还要进行人工、物理防治若干次,在苹果下果期还得准备包装箱、采摘袋、封箱胶等物资。为了给果农节省投资而不减少产量。合作社从2008年开始与昌平区土肥站合作携手办起了第一家“农资合作服务连锁店”,由合作社统一购买有机肥。在昌平林业局植保站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每年仅农药系列就可为社员节省费用1万元;在套袋、采摘袋、包装箱、封箱胶等包装物系列方面,合作社与商家洽谈实行统购,凡包装物等以低于市场价格5%左右提供给合作社,这样每年可为社员节省费用1.5万元。
据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崇旺介绍,今年昌平区为扶植合作社发展,单独设立一个200多万的项目,合作社自己没拿一分钱,将全部资金用于围栏建设、硬化路面建设、环境绿化建设等,改变了农民整体生产环境和采摘环境。
打造优异品质 发展精品销售
田昆利说,要想占领北京市场,只有以高质量取胜。合作社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再加上技术、农资上的投入和当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昌平苹果不仅果形美观、口感脆甜,而且安全健康,符合现代人养生观念。前不久,昌平区林业局对区内100家样品进行调查,其中达到绿色食品的占99%,无公害占100%。
在销售方面,合作社从一开始就坚持走品牌化道路,提出“以精品销售为主,大力发展观光采摘”的总体营销思路。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运送的方式,一般收购价格都比市场价格高出15%。农户主要是观光采摘和田间地头销售,剩下的按照等级、质量交由合作社销售。由于投入大、成本高,昌平苹果在市场上价格也相对较高。今年采摘为15元一斤,市场上也达到每斤10元左右。合作社将苹果做成20多种包装,按规格分为5斤、10斤、20斤装不等。还有礼品包装,分别有11个、12个、15个装等,按质量划分等级,最贵的6个装80元。此外,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合作社在苹果上贴字,将文化与苹果融合,其中有十二生肖、卡通动物等图案。田昆利说,最难贴的是百寿图,有一百个寿字。贴字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带字的苹果一般按个卖,单个在10-20元之间。这也是今年果品中的一大亮点。
篇7
一、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背景和历程
1、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背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居民人均收入迅速增加,经济发展进程加快,政府在政策上对城市倾斜,而对农民的贷款的数额小、风险大、信誉差等问题扶持力度相对较小,位于农村地区占我国居民总数70%的家庭无法获得所需要的投资贷款。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农民资金需求、提高农民信贷地位的需要。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截至1993年未解决温饱的人数仍有7000万,我国政府在同年推出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旨在通过8年的努力基本解决剩余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而同时考虑到发放贷款具有资金到位率高、还款率高的因素,信用合作社决定采用新的方式进行对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
2、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发展历程。1957年9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在农村工作会议上针对农村信用合作社问题指出:今后信用社的任务是,彻底消灭高利贷,把农村金融巩固起来,发放贷款,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吸收存款,支持农业合作社。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成立了县级联社。1996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贷款投向发生了重大调整,农业贷款比重明显提高;贷款方式有了改进,农户贷款面明显扩大;经营管理体制有了初步转变,内部管理程度不断加强。
二、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过程中的风险形成
第一,自然因素。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农业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没有相应的保险系统,大部分势必转嫁到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身上,这就是自然因素带来的风险。第二,债权人因素。我国信用社是新发展起来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其创建时间短、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人员经验缺乏,财务状况不佳,在贷款过程中经常出现放贷决策不科学、处置不良贷款方式不合理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也是增加贷款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债务人因素。农村信贷是为农民服务的,其发放对象是位于农村的个人农民和乡镇企业。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教育条件落后等原因,农民对贷款方式和期限的意识程度不高信用观念比较淡泊,缺乏相关经济和法律知识,从而增加了到期还贷的难度,加剧了贷款风险。第四,市场因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价格是一切的主导,由市场来控制和调节。农民在贷款后,会因为物价变动等原因与预想投资金额发生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贷款风险。
三、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风险的控制措施分析
1、规范贷款发放程序,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从农户对贷款的申请、贷前调查、贷中调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到信贷档案的管理,都要严格按照农村信用社规范信贷管理实施细则进行,及时归档,及时整改,确保贷款程序的规范化和普遍性。并要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改善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状况。
2、严格进行资信评级,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农村信用社要结合实际制订出相对统一、便于操作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并有效地实施,降低贷款的违约风险,提高回收率。资信评级机制可根据农户家庭经济状况、个人信用状况和贷款项目本身的风险来建立,也可以群众反映、社会调查等结果作为依据。
3、实行审贷分离,加强内部控制。信贷员应当对所调查事实的真实性负责。对贷款人基本情况的审查,对贷款合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撰写调查评估报告,提出个人意见。信用社主管会计、出纳应进行有效监督,具体包括:对信贷人员提供的贷款手续等资料进行监督,对不符合条件的要退回信贷部门。只有将内部控制制度覆盖并落实到贷款的各个环节,使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才能确保贷款的发放远离道德风险。
4、运用贷款五级分类法,构建健康的信贷文化。所谓贷款五级分类,是指银行类机构采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和非财务分析,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估算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序,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通过这种分类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贷款缺失和风险衡量不准确、识别不及时的问题,客观提示了贷款的实际价值。同时,促使农村信用社形成“识别计量风险-总结发现问题-改进信贷管理”的良性循环,也提高了信贷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篇8
【关键词】花卉;苗木;产业;发展
新疆呼图壁县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76公里,距州府所在地昌吉市36公里,处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地带,全县总面积9721.6平方公里。由于其然条件优越,花卉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自古便有“花之春城、西域春城”的美称。2005年以来,呼图壁花卉苗木产业,在经济腾飞中发展,在结构调整中提升,在金融危机中转型。而今,绿化苗木引领潮流,农民增收贡献卓著,规模效益日益显现,成为了呼图壁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1.呼图壁县花卉苗木业发展概况
呼图壁县苗木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已有30多年的历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呼图壁县的苗木花卉产业已经呈现出六大特点。
品种体系多:从整体结构上看,形成了以造林苗木、绿化景观苗木、经济林苗木为主的三大系列苗木产品,200多个品种。
繁育面积大:苗木花卉种植面积10.4万亩,其中苗木面积9.9万亩,花卉面积0.5万亩。从区域分布看,县城东分布7.3万亩,县城西分布3.1万亩,集中分布在二十里店镇,形成了以国道、省道S201、铁路为中轴,从东到西贯穿二十里店镇、园户村镇长约50公里、平均宽约3公里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
规模程度高:从苗木花卉产业组织化程度看,全县共有国有苗圃1家,注册苗木花卉企业48家,个体经营户92家,苗木经营大户160户,辐射带动6000户,涉及6个乡镇38个行政村,苗木生产从业人员2余万人。
特色经营明显。特色化的经营的格局逐步形成,如惠民合作社的耐盐碱、耐瘠薄、耐旱的高抗逆苗木,美化合作社绿化景观苗木,旭峰合作社的针叶苗木,天府合作社的大规格苗木,世纪苗王合作社的生态绿化苗木,新疆水木清华苗木有限责任公司的景观造型苗木,五洋集团万亩科技示范苗木基地等特色。
销售范围广:全县苗木商业化生产已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依托已经形成的在新疆有影响力的二十里店镇苗木交易市场,每年生产的种苗除销往南北疆外,还远销甘肃、内蒙、宁夏、山西、陕西、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等12个省区,成为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集散基地,获得用苗客户一致好评。整体的苗木质量在新疆林业厅苗木质量年度查评中,连续3年名列前茅。
增收效益好:呼图壁县苗木花卉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呼图壁县苗木花卉的亩均产值已达2万元,最高达3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占农民总收入的26.1%。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民就业近4万余人。
目前,呼图壁县已发展国有和个体种苗生产苗圃(基地)140多处(家),总育苗10.4万亩,苗木花卉品种200多个;苗木花卉生产、销售公司16家,苗木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辐射带动6000户,近2万人从事林木种苗花卉生产;年产成苗5亿株,产值18亿元,产品已销往全疆48个县市及辽宁、河南、河北、青海、山东、吉林等12个省,现已成为新疆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苗木生产集散基地。
2.呼图壁县花卉苗木业发展历程
呼图壁县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已有近四十年历史。1978年,党的以后,时任廿里店镇头工林场党支部书记李福斗从自己的家乡安徽带回小叶杨,北京杨穗条,集体育苗20余亩,并组织大家在自留地进行苗木种植,育苗技术得以逐步推广。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头工林场育苗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苗木面积达到500多亩,这时期育苗树种以杨树、榆树、沙枣等常规苗木为主,主要是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种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呼图壁县育苗面积发展到3000亩。
2.1 起步阶段
呼图壁县国营苗圃成立于1974年,属以育苗为主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1991年由财政差额拨款转为自收自支。经营面积850亩,位于县城向东3公里处,可育苗面积695亩,国营苗圃种苗生产中起着引导、示范、辐射作用,有着引种试验研究的功能,起到苗木贮藏库的作用。
2.2 发展阶段
从1996年开始,呼图壁县林木种苗产业逐步调整树种结构,育苗户主动引进一些高档绿化树种苗木进行繁育,到2005年全县育苗面积发展到6000亩,其中绿化苗木面积达到50%以上,育苗品种从几个常规树种增加到30多个,大部分为绿化树种苗木。
2.3 崛起阶段
12005年以后,呼图壁县林木种苗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林木种苗繁育面积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0.86万亩,2007年达到2.3万亩,2008年达到4.1亩,2009年达到6.2万亩,2010年达到8.76万亩,2011年达到10.4万亩。比2005年增加了近16倍。育苗品种也由30多个增加到200多个,增加了6倍多,有效保障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对种苗的需求。
今年,呼图壁县新增林木种苗繁育面积1.64万亩,累计将达10.4万亩,苗木花卉品种达近200多个,苗木销售遍布新疆全境以及西北各省区,能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呼图壁县先后被新疆自治区、昌吉州列为苗木花卉生产重点县。
3.呼图壁县花卉苗木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呼图壁县花卉苗木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产业整体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3.1 生产方式落后
机械化程度低,起苗机、耕作机、喷滴灌等设备应用少,苗圃作业主要依赖人力。设施化程度低,发达国家设施栽培面积达70%-80%,广州为29%,呼图壁县几乎没有机械作业,且以露天荫棚、塑料棚等为主,环境可控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3.2 科技技术应用不足
缺乏科技支撑,花卉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花卉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种苗的生产、繁殖、养护及新品种开发,都需要先进技术作为支撑,而呼图壁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花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难以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严重阻碍了呼图壁苗木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
3.3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方面,种植业比较发达,但配套资材、花卉零售、花艺制作、物流业落后;产品结构方面,苗多花少,适销对路、特色产品少,“大路货”多,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结构性过剩仍较突出。
3.4 相应的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目前新疆,甚至全国,关于花卉产业的专业法规制度几乎没有,只有极少数的几个等级标准。由于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一方面极易出现产业内无序竞争,另一方面,没有产权保护方面的法规,国外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很难引进,而本地新品种开发也会受到限制。
3.5 消费拉动力不足
花卉消费还未成为习惯。居家消费、节日消费、活动消费、礼品消费等市场仍有待开发和培育。花卉零售点分布偏少,购买不便利等因素也制约了花卉消费量的增长。花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3.6 社会配套服务功能弱
在专用物资配套供应、良种、种植技术、植保、运输、售后服务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社会化服务支持,加大了花卉业的各种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呼图壁县花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对策及措施
当前呼图壁县花卉苗木产业呈现的特征,既有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更是产业自身发展周期的必然结果。今后花卉苗木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产业提升上面,制定相关政策,加大种子种苗业、设施栽培、标准化技术推广、市场拓展、社会化服务等政策扶持,推动呼图壁县花卉苗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1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由科技局设立专项资金进行苗木新品种引种、选育等工作。此外由政府聘请园林专家定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当地的苗木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由政府牵线,建立高校、科研单位与苗木龙头企业、科技企业联合的苗木品种研发中心。
4.2 大力发展现代花卉
一是做大做强种子种苗,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设施栽培,提高花卉苗木生产的机械化、设施化和标准化水平;三是努力培育精品花卉,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四是不断拓展出口市场,培养具增长潜力的出口产品,加快国际市场开拓。
4.3 合理布局,规模发展
在呼图壁建设苗木培育、展示、交易、示范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最终把呼图壁建成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繁育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以南北疆各地和西北各省区为主要市场,努力开拓华北、东北市场,同时积极向邻近周边国家发展,开辟广阔的国际市场。
4.4 构建完善的综合性市场服务体系
要加快建立起苗木市场信息网络,实现与国内主要的苗木生产、销售基地的交流。要逐步向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给、现代物流等服务领域拓展,最终构建起完善的综合性市场服务体系。
4.5 提高组织化程度
加大对行业协会和花卉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强化行业的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功能。加强花卉协会自身建设,着力提升协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能力。组织开展产业预警、标准制定、品牌创建等工作。
参考文献:
[1]高世刚,翟树军.呼图壁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现代经济信息.
[2]佘广美,吕晓雪,张志成,李婷.常州市苗木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江苏林业科技,2012,8,39(4).
篇9
美国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价值达1.5万美元,比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价值高22%;加拿大平均每个牧业劳动力拥有8万加元的机械设备,牧场的机械化程度高,一个中小型牧场有1-2台拖拉机和1-2辆运输汽车,以及割晒机、打捆机等,约计有294-367.5kw,平均每个劳动力拥有动力147kw左右;法国和德国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固定资本在2000美元以上,各个农场通过一定的形式共同使用这些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机械装备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农机服务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及支持、促进因素,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美国的农业立法比较完备,在农业法中对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教育、科研、推广、产品质量鉴定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德国主要通过制定《农机法》要求农机制造厂商必须保证本厂农机产品有充足的零部件供应和农民操作安全。
除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外,发达国家还都有完善的政策体系,给予农机社会化服务相应的政策扶持。例如,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在农业机械购置方面都实行了补贴支持政策。韩国在1977-1986年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协、农地改良组合等机械化营农团购置农业机械,实行补助40%、贷款60%的全额支持供应方法;而日本则侧重于对购买使用高效农业机械实行补贴,农民只有购买国家指定的重点农业机械与设施才能得到补贴;德国侧重于对农民用的柴油实施23%-25%的价格补贴。美国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主要表现为信贷和税收政策,如专门为支持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供专项贷款,贷款期限要比一般生产性贷款长,同时对农场主购买农用柴油免税。德国对于农民购置农机具给予低息贷款的同时,也规定每升柴油国家免除0.21欧元的税。农业现代化专项贷款也曾是日本农户购置农业机械信贷的主要来源,日本也曾对购买农机具和推广农机新技术的农民实施低利率贷款。
二、扶持多元化农业机械合作
组织(合作社)发展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系统、私人服务系统和农民自己联合组织起来的合作服务系统。通过建立机械协作社、机械合作社、农机环和农机租赁公司,在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降低作业成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国和加拿大的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合作社,简称为“居马”(CUMA),在节约生产成本、加快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协作生产中具有突出的优点。
韩国的农业机械共同利用组织通过农业机械的共同购置、共同利用,减轻农业机械购置负担,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效率。在政府的支持下,农业机械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纯属民间性质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社团组织,美国的农业机械合作社、法国的居马、德国的农机环和韩国的机械化营农团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第二类是与政府联系紧密,政府给予补贴,协助政府制定或执行有关政策,带有明显政府行政烙印的组织形式,例如日本的农协等。第三类是完全以赢利为目标的公司和企业,美国和德国的农业机械租赁公司、经销商等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第四类是纯属政府机构和组织性质的组织形式,例如日本的肥料机械处(课)、地方农政局和美国的农业部。
三、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农业机械合作服务组织在发达国家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合作服务组织一般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合同形式规定组织及其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农业机械合作组织一般至少由5个成员组成,成员必须是农业生产者,如法国的居马和美国的农业机械共享组织。这些农业机械合作组织属于完全自治的组织,由全体大会(会员)、董事会、下属分支机构和设备管理4个层次构成。其成员一般必须向组织交纳一定费用,若要使用农业机械合作组织所拥有的农业机械,其成员必须加入一个该组织下属的分支机构,每个下属分支机构与某一种机械设备相对应,每个下属分支结构一般至少由3人组成。每个农业机械合作组织对产权、服务范围、资金筹集均有相应规定,并制定详细的机械使用计划、实施方案,以及下属分支机构调整和解散条款等,加入组织的成员必须遵守该组织的有关规定。
篇10
[摘 要] 蔬菜产业是康保县主导产业之一,在农民增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种植规模、质量效益、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但也存在品种单调、销售体系不完善、附加值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提高在京津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对策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对策
一、发展优势
一、发展优势
康保县属于高纬度,高海拔中温带气候区,平均海拔1500m,无霜期90—105d,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特殊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蔬菜实现高产、优质、无公害。全县农业耕地145万亩,而且有100多万亩耕地基本未施用过化肥和农药,特别是土壤含钾较高,生产的蔬菜糖份含量高、口感好、品质好。康保县地处内蒙古高原,远离大中城市,境内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全县土壤、空气、水资源无污染,加上其属于高寒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病虫害少、农药用量少,尤其是胡萝卜、瓜类、生菜、豆角、马铃薯等作物,生长发育期基本不施农药。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理想地区之一。多万亩耕地基本未施用过化肥和农药,特别是土壤含钾较高,生产的蔬菜糖份含量高、口感好、品质好。康保县地处内蒙古高原,远离大中城市,境内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全县土壤、空气、水资源无污染,加上其属于高寒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病虫害少、农药用量少,尤其是胡萝卜、瓜类、生菜、豆角、马铃薯等作物,生长发育期基本不施农药。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理想地区之一。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康保县蔬菜开发分为四个阶段:
康保县蔬菜开发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为散户零星种植阶段,这一阶段蔬菜种植严格来说不能算做一个产业,蔬菜种植主要以庭院式及菜园式存在,并且相当部分为旱作田栽培,种植的蔬菜面积小,品种多以过去的农家品种如晚熟甘蓝、长白菜、本芹、胡萝卜、大萝卜、南瓜、土豆角、旱作大葱为主,良种率低,以国内品种为主,产品主要是农民自食自用,菜园种植多以满足周边未种植村食用。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为散户零星种植阶段,这一阶段蔬菜种植严格来说不能算做一个产业,蔬菜种植主要以庭院式及菜园式存在,并且相当部分为旱作田栽培,种植的蔬菜面积小,品种多以过去的农家品种如晚熟甘蓝、长白菜、本芹、胡萝卜、大萝卜、南瓜、土豆角、旱作大葱为主,良种率低,以国内品种为主,产品主要是农民自食自用,菜园种植多以满足周边未种植村食用。
第二阶段(1991—1995年)为产业成型阶段,这一时期蔬菜产业初步成型,随着农业生态开发力度加大,全县水浇地规模迅速扩大,从1990年的5万亩扩大到1995年的10万亩,蔬菜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作物,而是被政府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以基地及专业村方式生产,已引进一些国外优良品种,种类有早熟甘蓝、韩国白菜、日本五寸参、美国西芹等,但品种较为单调。而且种植时段多为传统时段,上市时间短而集中,蔬菜产品主要是外销,但由于产业刚刚起步,知名度不高,常出现滞销现象,价格与种植面积常大起大落。
第二阶段(1991—1995年)为产业成型阶段,这一时期蔬菜产业初步成型,随着农业生态开发力度加大,全县水浇地规模迅速扩大,从1990年的5万亩扩大到1995年的10万亩,蔬菜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作物,而是被政府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以基地及专业村方式生产,已引进一些国外优良品种,种类有早熟甘蓝、韩国白菜、日本五寸参、美国西芹等,但品种较为单调。而且种植时段多为传统时段,上市时间短而集中,蔬菜产品主要是外销,但由于产业刚刚起步,知名度不高,常出现滞销现象,价格与种植面积常大起大落。
第三阶段(1996-2006年)为产业壮大阶段,这一时期产业扩模基本完成,坝上地区被列入河北省规划的蔬菜优势产业区之一,2004年康保县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蔬菜之乡”、“河北食用菌之乡”。由于蔬菜种植比较效益高,农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自发打井种菜现象大规模出现,全县蔬菜面积迅速由1995年的5万亩增加到2006年的17万亩。并且种类日益丰富。莴笋、生菜、菜花、西兰花已开始种植,但特色蔬菜比例较低。设施蔬菜如彩椒、西红柿、黄瓜面积迅速增加,面积一度超过1万亩。露地蔬菜品种经过升级,品种十分多样,通过设施育苗及分期播种,上市时间明显提前并延长。由于知名度提高,市场销售范围扩大迅速,滞销现象逐步减少。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蔬菜加工企业开始出现,但规模较小。
第三阶段(1996-2006年)为产业壮大阶段,这一时期产业扩模基本完成,坝上地区被列入河北省规划的蔬菜优势产业区之一,2004年康保县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蔬菜之乡”、“河北食用菌之乡”。由于蔬菜种植比较效益高,农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自发打井种菜现象大规模出现,全县蔬菜面积迅速由1995年的5万亩增加到2006年的17万亩。并且种类日益丰富。莴笋、生菜、菜花、西兰花已开始种植,但特色蔬菜比例较低。设施蔬菜如彩椒、西红柿、黄瓜面积迅速增加,面积一度超过1万亩。露地蔬菜品种经过升级,品种十分多样,通过设施育苗及分期播种,上市时间明显提前并延长。由于知名度提高,市场销售范围扩大迅速,滞销现象逐步减少。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蔬菜加工企业开始出现,但规模较小。
第四阶段(2006年以后)为产业升级阶段,这一时期蔬菜产业由注重规模向着力提质转型,主要表现在蔬菜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2011年蔬菜面积保持在18万亩。坝上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已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水浇地开发步伐变缓,节水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全县达到10万亩以上,各种节水设施在我县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产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成为共识,“三品一标”工作全面展开,蔬菜加工企业扩模迅速,土地流转加快,一些龙头公司开始落户康保,蔬菜基地化种植、专业化种植、订单化种植趋势明显加快。
第四阶段(2006年以后)为产业升级阶段,这一时期蔬菜产业由注重规模向着力提质转型,主要表现在蔬菜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2011年蔬菜面积保持在18万亩。坝上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已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水浇地开发步伐变缓,节水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全县达到10万亩以上,各种节水设施在我县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产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成为共识,“三品一标”工作全面展开,蔬菜加工企业扩模迅速,土地流转加快,一些龙头公司开始落户康保,蔬菜基地化种植、专业化种植、订单化种植趋势明显加快。
三、发展现状
三、发展现状
康保县蔬菜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康保县产值与效益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2004年我县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蔬菜之乡”、“河北省食用菌之乡”,同时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口蘑之乡”,产品远销长三角洲、珠三角洲、山东、河南等省区的各大蔬菜市场及加工出口企业,部分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有关国家及港澳地区。2011年,康保县蔬菜总播面18.3万亩,主要蔬菜品种有白菜、甘蓝、西芹、胡萝卜、莴笋等,实现总产量82万t,总产值8.3亿元:食用菌栽培面积40万平米,产量2300t,产值2100万元。康保县全境现有蔬菜恒温库322座,年可销售蔬菜50万t以上,累计注册了金农、康巴诺尔、惠风、塞星、康盛5个蔬菜商标,其中金农公司注册的“益百加”牌蔬菜有40多个品种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康巴诺尔”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惠丰”通过绿色认证,并成成河北省著名商标,境内的顺达公司年可销售蔬菜20万t以上,佳维蔬菜有限责任蔬菜公司、宏达脱水蔬菜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立群食品有限公司3家蔬菜加工企业年可加工鲜菜2.2万t,康保口蘑开发有限公司年可加工鲜菇80万kg。
康保县蔬菜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康保县产值与效益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2004年我县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蔬菜之乡”、“河北省食用菌之乡”,同时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口蘑之乡”,产品远销长三角洲、珠三角洲、山东、河南等省区的各大蔬菜市场及加工出口企业,部分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有关国家及港澳地区。2011年,康保县蔬菜总播面18.3万亩,主要蔬菜品种有白菜、甘蓝、西芹、胡萝卜、莴笋等,实现总产量82万t,总产值8.3亿元:食用菌栽培面积40万平米,产量2300t,产值2100万元。康保县全境现有蔬菜恒温库322座,年可销售蔬菜50万t以上,累计注册了金农、康巴诺尔、惠风、塞星、康盛5个蔬菜商标,其中金农公司注册的“益百加”牌蔬菜有40多个品种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康巴诺尔”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惠丰”通过绿色认证,并成成河北省著名商标,境内的顺达公司年可销售蔬菜20万t以上,佳维蔬菜有限责任蔬菜公司、宏达脱水蔬菜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立群食品有限公司3家蔬菜加工企业年可加工鲜菜2.2万t,康保口蘑开发有限公司年可加工鲜菇80万kg。
四、发展对策
四、发展对策
1.丰富蔬菜品种
1.丰富蔬菜品种
依据京津市场需求,尽快压缩白菜、甘蓝、西芹、胡萝卜等大路蔬菜品种,积极发展绿菜花、菜花、豆角、黄瓜、西红柿、甜椒、生菜等素食、生食口感较好的品种;适度发展小葱、香菜、苘蒿、菠菜等京津消费者喜食的小品种蔬菜;大力发展娃娃白菜、草莓、细杆西芹、小南瓜等迷你型蔬菜品种;利用本地夏季气候冷凉的优势,克服本地水资源匮乏的劣势,视情发展口蘑、葫芦、西瓜、甜瓜等节水型蔬菜瓜果;充分发挥本地无工业污染及病虫害发展频度低的优势,迅速发展有机蔬菜品种。多方筹资,加快设施蔬菜发展,延长蔬菜供应周期,增加蔬菜供应品种。争取用2-3年时间全县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蔬菜供应局面。
依据京津市场需求,尽快压缩白菜、甘蓝、西芹、胡萝卜等大路蔬菜品种,积极发展绿菜花、菜花、豆角、黄瓜、西红柿、甜椒、生菜等素食、生食口感较好的品种;适度发展小葱、香菜、苘蒿、菠菜等京津消费者喜食的小品种蔬菜;大力发展娃娃白菜、草莓、细杆西芹、小南瓜等迷你型蔬菜品种;利用本地夏季气候冷凉的优势,克服本地水资源匮乏的劣势,视情发展口蘑、葫芦、西瓜、甜瓜等节水型蔬菜瓜果;充分发挥本地无工业污染及病虫害发展频度低的优势,迅速发展有机蔬菜品种。多方筹资,加快设施蔬菜发展,延长蔬菜供应周期,增加蔬菜供应品种。争取用2-3年时间全县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蔬菜供应局面。
2.壮大销售组织
2.壮大销售组织
一是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采取向上级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协助其积极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蔬菜附加值。二是积极实施品牌分散战略,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单独注册商标,并让商标变为资产,之后视发展情况开展知名品牌的整合培育。三是鼓励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建设工作,尽快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种植大户”的生产营销体系。四是针对开拓北京市场,大力培育佳维、宏达、立群3家蔬菜加工企业,提高蔬菜产品转化率,实现加工产品直接销售北京市场。
一是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采取向上级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协助其积极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蔬菜附加值。二是积极实施品牌分散战略,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单独注册商标,并让商标变为资产,之后视发展情况开展知名品牌的整合培育。三是鼓励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建设工作,尽快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种植大户”的生产营销体系。四是针对开拓北京市场,大力培育佳维、宏达、立群3家蔬菜加工企业,提高蔬菜产品转化率,实现加工产品直接销售北京市场。
3.发展流动销售
3.发展流动销售
由市、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或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蔬菜龙头销售企业及专业合作社配置统一的、符合北京环保要求的小型蔬菜运输销售车,统一标志(车上标记企业自已的标志),有序管理,与北京方面协调,获得准入许可,使直销车能在较大区域内流动销售蔬菜,从而减少流通环节,节约资本投入,缩短运销时间,提高市场知名度、产品透明度和产销工作效率。
由市、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或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蔬菜龙头销售企业及专业合作社配置统一的、符合北京环保要求的小型蔬菜运输销售车,统一标志(车上标记企业自已的标志),有序管理,与北京方面协调,获得准入许可,使直销车能在较大区域内流动销售蔬菜,从而减少流通环节,节约资本投入,缩短运销时间,提高市场知名度、产品透明度和产销工作效率。
4.发展安全销售
4.发展安全销售
(1)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1)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重点是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迅速提升蔬菜品质。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应用新型栽培管理技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县蔬菜品质、单位产量和销售效益。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全县18万亩蔬菜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其中5万亩通过绿色蔬菜基地认证、5000亩通过有机蔬菜基地认证。
重点是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迅速提升蔬菜品质。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应用新型栽培管理技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县蔬菜品质、单位产量和销售效益。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全县18万亩蔬菜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其中5万亩通过绿色蔬菜基地认证、5000亩通过有机蔬菜基地认证。
(2)强化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2)强化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依托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项目,加快建设1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5个乡级农产品质检分站、90个村级检测点,形成覆盖全县的农产品安全质检体系,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依托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项目,加快建设1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5个乡级农产品质检分站、90个村级检测点,形成覆盖全县的农产品安全质检体系,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3)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学校、协会合作,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转化新成果,形成产、学、研安全体系,提升全县蔬菜安全生产、持续增效水平,赢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占领市场的主动权。
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学校、协会合作,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转化新成果,形成产、学、研安全体系,提升全县蔬菜安全生产、持续增效水平,赢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占领市场的主动权。
5.完善信息体系
5.完善信息体系
(1)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1)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依托康保县农业信息网、康保县金农网、康保县政府信息网等网络平台,搭建连接京津市场、大型加工企业、出口企业与乡镇、专业村的信息网络联接体系,根据市场供需,适时调整种植和品种结构布局,促进生产与消费平衡。
依托康保县农业信息网、康保县金农网、康保县政府信息网等网络平台,搭建连接京津市场、大型加工企业、出口企业与乡镇、专业村的信息网络联接体系,根据市场供需,适时调整种植和品种结构布局,促进生产与消费平衡。
(2)成立专门信息机构
(2)成立专门信息机构
县政府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调研整理北京及全国蔬菜市场信息,不定期地对内市场供需信息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信息,同时瞄准北京市场,加强产地、产品网上宣传推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县政府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调研整理北京及全国蔬菜市场信息,不定期地对内市场供需信息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信息,同时瞄准北京市场,加强产地、产品网上宣传推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3)搞好信息分析
(3)搞好信息分析
通过信息调研分析,重点是准确地把握北京市场导向,指导全县蔬菜生产基地优化整合人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生产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产品,保证货源充足、质量安全、供应及时,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通过信息调研分析,重点是准确地把握北京市场导向,指导全县蔬菜生产基地优化整合人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生产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产品,保证货源充足、质量安全、供应及时,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6.发展分级销售
6.发展分级销售
随首城市化进程推过,人口构成成分复杂,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口味千差万别,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消费品,必需满足这些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除了在蔬菜生产上做到品种丰富外,还要在同一品种中划分等次,分级销售,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树立优质优价观念,充分调动蔬菜生产者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积极性。
随首城市化进程推过,人口构成成分复杂,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口味千差万别,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消费品,必需满足这些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除了在蔬菜生产上做到品种丰富外,还要在同一品种中划分等次,分级销售,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树立优质优价观念,充分调动蔬菜生产者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积极性。
五、结束
五、结束
本文对康保县蔬菜产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调整完善信息体系,推进蔬菜种植结构调整,以丰富蔬菜品种;通过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分散战略,以逐步培育知名品牌;通过发展流动销售、分级销售、安全生产,以提升全县蔬菜在京津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