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范文

时间:2023-03-27 16:3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编辑出版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编辑出版学

篇1

    到了海口市的第二天早上,我们便来到了海口市新华书店进行实地考察。海口市新华书店是海南省最大的图书批销中心,坐落于海口市中心,书店负责海南全省图书的批销工作。书店总共分五层,书籍种类繁多。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再到外文学习,教辅图书,应有尽有。进入书店,同学们开始了实地考察。察看书籍质量,观看畅销书籍排行板,研究书籍摆设,并向工作人员提问。

    考察完毕,书店的经理为大家介绍了新华书店的经营情况以及一些基本情况。并接受了同学们的提问。有同学问到新华书店是如何摆设图书,书店经理回答说,书店书籍的摆设是按照市场导向原则来排列的,市场最需要那类书籍,我们就把哪类书籍摆在最显眼的位子。同时还考虑方便读者选购这一原则。以最大的努力来方便读者购买自己想购买的书籍。有同学问及是否有出版社给钱给书店进行图书的营销工作。经理作了肯定的回答,并指着书店书架上方印有各个出版社名字的灯牌说,这些钱就是各个出版社出的。同时经理还介绍了书籍营销的重要性所在,点明书籍的营销是出版工作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并列举上海,广州大型书店的营销工作作为例子,指出这些书店每年光花在营销上的资金就达200――300万元。除送礼品,赠送图书外,这些书店还在节日送花。就有同学关心的日益增加的电子书对图书市场的冲击问题。书店经理回答说,就目前为止,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销售量仍旧保持着增长态势,电子书对传统出版目前还没多大影响。就如何收集读者信息反馈这一问题,经理回答说,目前海口新华书店已经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管理上日趋完善。顾客满意度达80%以上。同时书店会定时进行读者意见收集。更好完善自己的工作。最后,书店经理还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畅销书如何届定出来这一问题。指出畅销书必须是反应社会热点问题的或者是出版社极力推荐的书。同时提醒同学们要用管理学理论来经营各类图书,懂得管理学中的“二八”定律和近几年兴起的“长尾”理论。

    参观完新华书店后,大家在书店里留了合影。下午,一行人又风风火火赶到位于海甸开发区的南方出版社。在南方出版社,大家在参观了出版社的编辑部以及文化传播公司后来到了出版大楼三楼的第一会议室。出版社的王副社长致辞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同时对南方出版社作了简短的介绍。出版社的辛总编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就国内外出版形势,图书出版冷热点,如何打造出色出版社这三个热点问题为大家开了一场讲座。

    辛总编首先概括了出版社的五大特点:集团化,集约化,快速化,数字化。并把中国美国的出版社作了一下简单比较。他谈到,美国出版社有5300多家,而目前中国出版社在数量上只有美国出版社的十分之一多点,出版物方面中国更是少得可怜。不过近几年国家多个部门已经在对出版社进行改革,实现出版社的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的转变。上海,四川,广东也已经出现了很多出版集团。谈到出版集团,辛总编总结了出版集团的几大优点:1,人才物资高度整合,高度集中,打破了原先小大小闹的局面。人才集中,便于出精品。2,有能力出版大型书籍。3,办公环境好,一般位于省会城市,交通发达,便于与作者进行交谈。4,产供销更为顺畅。但同时辛总编也谈到了出版集团的劣势所在,那就是外行领导内行,同时出版社间的磨合期太长,各出版集团子公司间政策不同引起的种种问题。

    在谈到数字出版这一问题时,辛总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预言5年内电子出版难有大的成就。他谈了纸质图书的优点所在:便于保存同时传统的阅读观念使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阅读纸质书籍。

    就热点图书这一问题,辛总编总结出来四大热点图书:历史类图书,青春文学类图书,励志类图书以及工具书。在谈到历史类图书时,辛总编列举了前段时间热销的《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作为例子。他点出,《易中天品三国》销售量目前已经达到370万册,而于丹的《论语心得》第一版首印就达到125万册。这些数据,让同学们目瞪口呆。一般而言,销售量达到5万册就可以算是畅销书了。这样看来,易中天,于丹似乎创造了畅销书中的神话了。辛总编也指出了之所以会出现历史类图书热的原因。首先是社会比较浮躁,人们希望能从历史类图书中得到一丝宁静。其次就是社会上流行的历史书阅读热潮。

    冷点图书方面,辛总编也总结出来五大冷点图书。1,中国古典类精品图书,如《诗》,《书》等。2,当代文学研究图书冷。3,“三农”图书冷。4,精品少儿图书冷。5,引进版图书少。同时,辛总编还谈到中国出版业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急功近利,重复出书,盗版书多等等。

    就如何建设出色出版社,辛总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个好的出版社应该要有过硬的领导班子。具备四气。一,底气。体现在有扎实的基本功。二,骨气。体现在敢于竞争,敢于拼搏。三,锐气。体现在敢于开拓市场。四,大气。体现在能容忍人,能容住人。同时编辑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目光,高超的策划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校对人员要有奉献精神,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体系。

    辛总编的精彩讲座赢得了大家长时间的掌声。在讲座中,我们也更好的了解了本专业的一些东西,更好地把握了本专业的一些发展动态。会后,同学们就南方出版集团每年出版书籍数目以及所策划畅销书种类,现在出版社的用人要求等进行提问。辛总编一一作了解答。

篇2

一、融媒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需求

1、全面的信息整合能力

全面的信息整合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准的信息鉴别、筛选能力。信息爆炸时代,一方面是信息浩如烟海,令人眼花缭乱、难以精准捕捉;另一方面却是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泛滥,污染了信息生态环境,干扰了受众的有效信息获取。面对这种局面,编辑人员必须既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够快速识别虚假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毕业论文和教育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信息,又要“独具慧眼”,能在信息的海洋中挑选出最有价值、最为受众所需的信息内容。二是高质的信息分析、整合能力。不同媒介来源的信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编辑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要依据自己媒介的需要和特点进行有效地分析与整合,使其有机统一、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适应媒介所需。

2、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

媒介的融合必然带来出版流程各环节具体工作的变革,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编辑出版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胜任多媒体资料的加工整理、多媒体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多媒体编辑软件的使用等工作。融媒时代的编辑业务操作大多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因此,编辑出版人员必须具备此类技术能力,包括信息检索、计算机操作、多媒体格式转换等。具体来说,相应的排版软件、版面设计软件、基础编程语言、网页制作软件、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站技术、自运行光盘技术等都是现代编辑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

3、高效的跨媒介传播能力

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内容产品的输出平台多样,纸媒、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无所不包;传播方式也五花八门,文字、图像、音视频、多媒体应有尽有。因此,作为编辑人员只熟悉单一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具备良好的跨媒介传播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选用合适的内容产品,甚至能够熟练掌握不同媒介之间内容和技术层面的相互转化。

媒介融合时代,任何只依靠单一媒介运作的内容产品,其盈利的机会都远远小于能够进行多媒体运作的产品。因此,各文化产品纷纷进军多媒体领域。2008年12月,《非诚勿扰》以传统纸质、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和电影5种方式同步出版和放映,取得了巨大成功。2010年,经由电影《孔子》剧本改编的小说,纸质图书由中华书局首发,数字图书则由中文在线、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汉王公司同步发行,同样受到了广泛欢迎。以上案例说明,融媒时代编辑出版人员的跨媒介策划能力尤为重要,在产品策划之初,就要根据受众需求、媒介特点、传播效果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有效地调整与控制。

4、良好的社交公关能力

媒介融合条件下,出版业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和深入,任何一个出版项目的成功运作,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支持。编辑出版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交公关能力,掌握丰富的内容和人际资源,才能为出版项目的顺利运作创造有益的社会环境,为出版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良好的社交公关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相关的社会资源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互动。比如合适的作者、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关文化、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找到合适的作者和出版内容资源,顺利进行出版项目的运作。二是能够按照出版要求及时准确地找到最佳的社会合作单位,顺利开展合作,包括印刷单位、物流运输单位、产品承运单位、产品经销商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合适的时间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推出最合适的作品,从而取得最好的社会收益。

二、融媒时代我国编辑出版教育面临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视野落后

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田胜立在数字化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暨专业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题讲话中指出:“目前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定位、专业特点、培养目标都不清晰”。虽然教育部对编辑出版专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要求,但就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学校资源、办学规模、教育经费以及师资等诸多限制,大部分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仍然定位不够明晰,视野也较为落后。很多高校仍以培养传统的编辑和发行人员为主,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有的高校虽然在自己的培养目标里提出要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也开设了一些数字出版类的课程,但由于师资、经费、实验、实习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仍然是有名而无实。可以说,融媒时代,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上在新闻传播一级学科下面增设了两个特色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可以说这两个专业的增设适应了当前的数字环境和媒介融合趋势,是非常必要的。随后,武汉大学等5所高校率先正式开办了数字出版专业并开始招生。依托悠久的办学历史、丰富的办学经验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等优势,武汉大学数字出版专业的成功开设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也为其他高校的编辑出版学建设指明了方向。

2、培养模式——重“长”轻“短”、不够灵活

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大都实行4年制的专业教育,即从一入学便开设很多编辑出版学的专业课程。从课程设置来看“大”而“全”;从教学效果来看却是“杂”而“不精”。不仅如此,由于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太大,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自己更为感兴趣的内容。从学制情况来看,我国目前仍以长期教育为主,短期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匮乏。我国的人才培养较为注重系统性与理论性,为学员提供的多是本科、硕士,甚至博 士层面的学历教育,而这些长期教育往往不能更好地满足出版从业人员特别是一些出版界的新人在短期内有针对性的强化学习。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日本的经验。日本出版界的从业人员大多只有短期出版职业培训经历,而非专业科班出身,学习的机构也多为两年制的短期大学甚至数月的短期培训班。短期培训往往针对某一具体主题的知识或技能展开,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此类学校或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非常具体、明确,定位于实务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使学员迅速掌握操作技能并上岗展开工作。

3、课程设置——“理”多“术”少、实践不足

与国外相比,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教学仍处在起步阶段。在我国,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完成的,基础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多,而国外则正好相反,如英国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经常组织各种研讨班和专题讨论会,还经常安排学生实地考察一线如印刷厂、出版社、零售书商等机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理”多“术”少、实践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师资限制。目前绝大多数从事编辑出版教育的教师仍然是来自各大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鲜有真正从事过编辑出版工作的,因此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二是实验条件限制。设施齐全的实验室、种类丰富的专业软件是保证实验类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而目前各高校由于经费等条件的制约,想开办起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编辑出版实验室还存在一定难度;三是实习条件限制。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身体力行的实习工作,纵观目前各高校的实习情况,绝大多数本科生的实习都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时间多为一到两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对出版业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很难的,因此实习的学生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稿件修改之类的初级工作,对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很不利的。除此之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足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4、师资队伍——来源单一、经验欠缺

篇3

关键词:“6+1”协同创新;编辑出版学;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

作为地方教学型本科高校,我校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用”合作办学之路,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地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媒体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相衔接的问题;建成了与地方媒体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省内唯一省级特色专业。

一、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编辑出版学属于文学学科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其人才培养应具有应用性与复合型特征。截至2011年4月,全国共有47所高校招收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生,其中,8所为教育部直属高校,39所为地方高校。通过走访调研、查询教育部阳光招生网[1],对比分析这47所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定位与目标,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不同特点。

研究型大学强调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武汉大学为例,培养适应现代出版产业发展要求,具备先进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掌握系统的编辑出版学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广博的科学与文化知识,能适应出版业市场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趋势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则重在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如中国传媒大学,主要培养目光敏锐、创意新颖的数字时代的新媒体编辑、记者以及新闻从业者,为转型中的中国媒体产业输送具有新时代新技术特点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教学型大学则以岗位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培养应用型的编辑与出版发行等人才。如北京印刷学院,主要培养掌握编辑出版、语言文化、经济管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书刊编辑策划、出版经营管理、出版物市场营销、出版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出版单位、发行部门、新闻机构等从事编辑策划、出版管理、发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地方教学型高校,我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紧紧围绕地方新闻出版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联系地方行业媒体协同办学,着力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理论基础全面、专业技能突出、职业品格优良,能在报刊、书籍出版、新闻宣传等部门,从事一线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近年来,突出网络编辑人才培养比重。

二、“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即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高校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网站、印刷厂、书店”协同运行模式(如图1)。这一模式与新闻出版行业采、编、印、发运行模式紧密结合,高校与其他协同主体间可以进行调整,相互融合,以满足高校专业教学和企业用人需求。打破关门办学的瓶颈,与新闻出版产业、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相衔接的问题,以确保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004年以来,我校先后与省内9家报社、2家期刊社、3家出版社以及2家民营出版公司、3家网站、4个印刷厂、6家新华书店等29家媒体、企业签署了实践教学合作协议,聘请这些媒体、企业的老总和技术管理专家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与兼职教授,逐步形成了“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图1 “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示意图

一是“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集中体现了“产、学、研、用”思想的精髓。高校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网站、印刷厂、书店”6个协同主体紧密合作,突破高校人才培养关门办学局面。通过引入行业技术、人才、市场优势,整合资源,形成了编辑学、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计算机、艺术学等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多单位协同的立体辐射式合作专业建设模式。

二是“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实现了高校与协同主体间的深度融合。各协同主体可以结合行业、企业优势与特色,针对行业发展需求和技术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与高校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合作,为培养新时期多媒体数字化行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三是“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有利于高校与协同主体间协调发展。一方面,根据协同主体提供的市场变化、行业发展、技术更新、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把行业人才市场的短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又可以满足行业企业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与咨询服务的要求,促进行业企业与高校专业建设双向健康发展。

三、“6+1”协同创新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实践

1.“6+1”协同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

在多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我们探索建立了“教室与岗位协同、教师与导师协同、学生与员工协同、作业与作品协同”的双岗位、双教师、双身份、双成果的“四双”机制,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灌输式向开放式、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室与岗位协同是指在教室里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专业技能的训练、岗位实习则在校内外产业基地群现场完成。

篇4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全媒体”(omnimedia)并没有一致的定义,现有的各种解释更多出自传媒界的实际应用。有研究者曾对全媒体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全媒体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从广义上看,全媒体即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从狭义上看,全媒体即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

在全媒体时代,媒介内容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的表达方式和传播体系越来越多样,新的传播手段和运营模式不断出现,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理念也随之而来。出版业也出现了向“全媒体出版”发展的趋势。所谓全媒体出版,是指图书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多种载体同时。2008年底,电影《非诚勿扰》的同名长篇小说以“全媒体出版”方式首发,标志着中国出版业进入了全媒体出版的新阶段。此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图书都陆续采用全媒体方式出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市场效益。面对媒介市场的全媒体化,作为为出版行业培养后备人才主力军的高校出版编辑专业,需要前瞻性的眼光,对本专业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领域进行深入改革,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化培育,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当前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落后于时代

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多是80年代从中文专业中分设而来,培养的主要是以编辑传统纸质书刊为主要目标的文稿编辑。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学科发展的“”,高校中曾经出现一窝蜂开办编辑出版专业的现象,而这些专业大多附设在人文学院、文法学院、新闻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等等二级学院当中,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地位。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专业并不能对迅猛发展的媒介市场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教条、陈旧的专业训练造成与时代的脱节,培养了许多滞后于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二)课程设置缺少专业技术支撑

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着重于文字编辑能力的培养,强调训练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处理能力,但是,比较缺少对学生其他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如发行、经营管理、渠道建设、电子商务营运、网际网络技术、网络社群经营、数字编辑等等。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998年第三次修订),“编辑出版学”是由“编辑学”“出版管理学”“图书发行学”三个专业合并而来。因此,对出版、发行学相关课程的设置需要加强。即便如此,在“全媒体”时代,对数字出版相关技术的培训,更应该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范围。同时,在现有课程设置无法做出重大调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鼓励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选修双学位,或其他专业学生选修编辑出版课程的方法,培养精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师资力量,在学历方面普遍达标,多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但很少有在新闻出版单位、网络媒体工作的实际经验,对于新闻出版机构运作的方式和管理经验、现代编辑出版技术、数字出版相关技术缺少直接的认识和感受。他们向学生所讲授的知识,一部分来自于陈陈相因、缺乏新意的教材,一部分来自于网络等媒体的二手信息,无论是时效性、实用性还是系统性,都不能令人满意。由于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脱节太甚,学生不得不在工作之后“二次进修”,重头摸索,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种教育模式是造成该专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缺少教学设备及实践机会

培养全媒体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需要在教学设备方面与行业发展相衔接,建立以媒介整合为目标的实验中心,形成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完整的编辑出版系统。不仅让学生掌握纸质书刊编辑、装帧设计,而且让学生能全面掌握并能进行数字媒体的创意设计和非线性编辑。但是,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设备投入还很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此外,现有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并将实践重点局限于排版软件的应用上。学生实习也多局限于传统出版企业,鲜有与数字传媒企业接触的机会。

二、“全媒体”视阈下编辑出版专业新培育模式的建立

(一)以“大出版”观念为指导,培养复合型人才

全媒体出版需要复合型的编辑出版人才。无论是传统纸质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既要求编辑拥有充足的人文社科知识储备,又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媒体的编辑手段,同时还要对新出版产业链有充分了解,并对市场及营销理论有深刻领会。要培育出这样的人才,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以“大出版”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到“大出版”是运用所有传播手段和媒介平台构建的复合型出版体系,紧跟时代变化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篇5

[关键词]画册;材料收集;编写出版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了核工业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核工业领军企业,重组后的新中核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为此中国核学会与原子能出版决定出版核工业科学家画册。画册作为图文并茂的一种表达方式,可用图片记录历史,真实反映历史背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内容。为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中国核学会与原子能出版积极探索核工业科学家出版物,最终选择以画册的形式记录王淦昌、姜圣阶、汪德熙、钱皋韵、王乃彦、李冠兴6位中国核学会理事长成长的历程。本文从图书编写出版的视角,分析出版社围绕科学家画册编写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图书编写和出版模式。

策划

图书策划非常重要,主要涉及出版物的题材、题目、大纲、组织机构、出版、、销售等,并且需要确保所有最终计划元素都可操作,策划的方向直接决定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核工业科学家画册作为体现核科学家精神的载体,要与核工业的特殊实践相结合。核工业科学家画册策划包括画册内容策划、画册书名策划、画册大纲策划等。1.画册内容策划。内容策划是画册创作的基础。首先要确定读者对象,是面向学生、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家还是政府官员。根据读者对象策划画册的内容,最终确定画册的定位和特色。2.画册书名策划。书名是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根据画册内容和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编写多个书名,通过内部专家讨论对书名进行推敲,从而确定书名。3.画册大纲策划。画册大纲要具体,且具有可实施性,以便于作者收集资料。大纲可按照时间轴也可按照人物的主要事迹,确认画册总体大纲框架,召开专家会议进行讨论,如果情况允许,可以邀请有出版经验的人员进行指导。

编写者交流会及材料收集

根据策划确定的内容,编写者结合画册人物的特点,撰写画册大纲。在编写者交流会上,编写者对人物的背景、典型事迹等作简要说明,然后阐述画册大纲要求。与会者针对发言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分析,最终确定画册大纲初稿。确定好画册大纲后,编写者需要收集创作所需要的材料。收集核工业科学家的材料比较困难,如有些材料在当时年代没有公开发表,能查到的信息有限,有些材料不宜公开发表,所以材料收集需要采取一些方法。1.采访科学家本人及家属。采访科学家及家属是最直接也是最系统获取材料的办法。采访前按照大纲拟定一份采访提纲并发送给被采访人,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采访效率,尽可能获得书稿所需要的资料。采访时要注意礼貌并做到客观记录,采访结束后需要与被采访人沟通版权许可。2.走访科学家曾经工作过的单位。为了丰富科学家形象,编写者通过走访科学家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收集与科学家当时工作有关的客观资料,进一步丰富资料。3.到资料馆查找资料。核工业科学家有关的资料在网络或公开出版物相对较难检索,但在各单位的资料馆中会有一些资料,而且大多是书面文字,可以简单加工后用在书稿中。编写者前期可以跟相关单位沟通,办理相关手续,前往资料馆收集资料。

编写画册书稿及出版

收集资料完成后,便可以开展画册书稿的编写。根据大纲和收集的材料,编写者加工形成初稿,然后组织相关专家对初稿的内容、风格等进行讨论,并形成修改意见。编写者根据修改意见完善书稿,经过几轮讨论修改进一步打磨,最终由主编确认形成画册书稿。书稿编写时出版社开始进行选题论证。书稿完成后,由编写者整理完成后交付出版社出版。出版过程中出版社对画册内文进行设计。1.选题申报。(1)编辑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编辑填写选题论证报告,将书稿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学术水平及著述情况等内容填写清楚,交编辑部讨论。编辑部讨论是否将该选题列入当年选题计划,或者列入长远出版规划。2.出版方案。针对科学家画册成立编辑委员会,将画册编委会的出版任务作为本社年度重点任务,动员全社力量,并以项目完成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以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成立画册编委会专业编辑、校对人员、排版人员、设计人员、印制人员等组成的工作组。由分管出版社生产经营的总编辑牵头负责项目的具体管理和实施,严格按照进度推进各项工作。邀请行业内知名院士、专家等参与,对图书编审给予指导和帮助。出版社按照进度要求制定出版计划,组织编辑、校对、设计、出版印刷等专业队伍,并根据具体项目指定责任编辑。3.出版前期。为保证画册顺利出版,应严格遵照工作流程。出版社接到“齐、清、定”的稿件后,根据具体要求,5日内向编写者提交工作计划表、费用明细及人员配备说明。系列画册需要出版社提供额外技术支持,安排具备系列画册编辑出版经验的资深编辑,对项目系列图书整体框架、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结合投标方编写进展情况,协助完成系列图书编写方案。委派相关资深编辑协助作者对画册书稿、图书进行审编工作,使书稿达到行业认可标准。4.出版流程。(1)出版社内审。根据画册涉及的专业,委派相关专业的资深编辑通读并检查书稿内容和版式,审查书稿内容的正确性,检查书稿的整体结构、布局、体例、图表规范性;检查书写、文字、图像、符号、单位等是否符合出版要求;核查引文、标准、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格式是否正确。(2)专家外审。请相关专家检查书中历史背景是否正确、内容是否翔实、逻辑是否严密、概念是否准确。(3)审查画册书稿的政治倾向。(4)画册书稿内容需要达到出版社相关规定的各项要求。审读书稿应撰写审读报告。审读报告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基本情况,如版面字数、结构、内容等。②主要特色,与同类书相比,有何特色。③存在问题,指出需要作者修改的内容,或需要复审、终审特别注意之处。④处理意见,画册书稿如需修改,应该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5.编辑加工。责任编辑必须认真详细做好编辑加工记录,并形成编辑报告。(1)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加工前,有必要对稿件进行快速阅读,对书稿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以便在加工时做到心中有数。(2)删除与全书主题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或重复的内容。(3)逐字逐句进行编辑加工。(4)核校引文。特别是一些重要引文,一定要坚持查校,防止书稿引用时断章取义。(5)统一画册书稿的格式。(6)书稿完成初审后,认真填写稿历和发稿单。6.装帧设计。书稿三审工作完成后,责任编辑将画册书稿交出版部门进行装帧设计工作。(1)美术编辑接到书稿后,要认真阅读版式设计单、封面设计单,按照责任编辑的要求,进行版式和封面设计,提供两到三种小样由责任编辑选择。(2)设计工作完成后需经画册编委会和三审人员认可,有关人员在清样上签字后,设计人员方可开始进行画册设计。(3)画册设计完毕再经三校一通读后,经画册编委会和三审人员认可,交印制管理人员安排印刷。7.出版后期。(1)画册电子版内容、篇幅、体例、图表、附录、版式、封面等通过画册编委会审核后,出版社进行样书印制。(2)样书印制后,检查样书的内容质量和印装质量,确认无质量问题、经编委会确认进行批量印装。出版物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3)组织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撰写书评,在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图书影响,全方位做好推广发行工作。(4)图书出版后,责任编辑认真填写稿档清单,并将完整的稿档归档。

参考文献

[1]周继武,蔡鸿程.精心于每个环节——《院士科普书系》策划体验[J].科技与出版,2007,26(03).

[2]滕明道.从选题到读样——编辑工艺流程略述(下)[J].编辑之友,1985(04).

篇6

[关键词]网络编辑 学科竞赛 职业资格证书 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杨明(1979-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技术。(吉林 长春 130052)田静(1980-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新闻学。(吉林 长春 13001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数字出版时代网络编辑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3603,项目主持人:杨明)和2012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H12273,项目主持人:杨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21-02

进入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受到巨大挑战。网络编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兴职业,未来大量需求的编辑人才必须向着数字化方向转变。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30多所高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其中大多数高校均已将网络编辑方向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目标,每年招收学生近万人,全国各类网络编辑从业人员300万人,预计到“十二五”时期末,从业人员总量可达到600万人,目前我国网络编辑每年缺口约10万人。

从未来一段时期看,传统出版业与新型数字出版企业,都急需大量的对纸介和数字网络电子媒体都熟悉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从事网络编辑的人员多数来自于IT产业的技术人才,这些人由于从事过网络论坛以及BBS管理,所以大多对市场比较熟悉,但对编辑出版流程并不熟悉,特别是对策划、组稿、审稿、编辑、校对流程业务生疏。客观地讲,现有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目前在校学生的网络编辑能力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正是由于网络编辑的职业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深入探索编辑出版学专业新增的网络编辑方向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目前,很多高校在编辑出版学专业下都开设了网络编辑专业方向,根据学校类型与特色定位不同,有强调研究性专业性的,也有强调应用性复合型的。从国际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看,目前最缺乏的专业人才是全面熟悉传统出版流程、数字技术、经营管理、设计营销等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各类人才。而当前多数高校开设的网络编辑方向的人才培养,无论是规模数量、质量层次,还是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方面同席卷全球的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都显得很不适应。

从专业教育角度看,当前大多数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仍以培养传统编辑出版人才为主。通常只是在编辑出版学或传播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几门与网络编辑、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与实践环节,且大多数为考查或者选修课;涉及有关数字出版版权及其相关法律、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很少。实际上,这些知识与内容恰恰是网络编辑与数字出版领域从业人员的核心职业素质要求。目前全国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本科高校中,约有80%开设了网络编辑方向,但由于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严重。由于目前大多数网络编辑人才培养方向都是在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课程设置中依然存在着轻技术重人文、轻实践重理论教学、轻多媒体互动重传统出版的弊端;此外,现有师资大多转行而来,往往缺乏网络编辑的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基本是从书本到书本,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由于数字出版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现代电子设备和技术进步,由此导致短期内产业对高校依赖度低,许多高校依然存在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的困境,加之其主要的专业师资也不是来源于数字编辑和出版业界,因此出现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现象也就不难理解。再有,网络编辑方向的课程多集中于网络管理与出版,对于在产业中占重要地位的新兴手机出版鲜有涉及,网络版权保护技术与政策也常常被忽视。

篇7

一、注重双基,培养能力

沪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相同点都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沪科版教材对基础知识的编排更重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又便于教师的教。例如在初中《数学》第一章对代数式的定义这个概念的编排,就一改往日先给定义让学生死记硬背,然后再套用定义加以区别的旧程序,而是先让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感知这个概念,再经过学生的概括,归纳出代数式的定义。这样的编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在《相似三角形》一节中,突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删除了“相似多边形”一节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集中力量掌握好基础知识。同时习题中也配备了较多的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计算题、证明题,而需要用到比例或变形的题目较少,也很简单,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必需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沪科版教材在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结构合理性的前提下,适当穿插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等练习内容,这些练习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发展了学生思维。例如初中《数学》七年级(上)“读一读”:《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数学》七年级(下)“读一读”:《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初中《数学》七年级“读一读”:《有关几何一些历史》等。上述涉及数学发展历史的内容,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数学》七年级(上)“想一想”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找出规律,进而通过实例认识规律、发展思维。19页中的“想一想”在总结有理数加法的同时又在为有理数的减法做准备;还有一些“想一想”如《数学》七年级“计算个位上的数为5的两位数的平方”及“关于(a+b)的推广”,《数学》八年级“全等变换”、“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不等关系”、“勾股定理的证明”等阅读材料,都是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增加的。这些知识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教学时若能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就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应用知识,重视实践

新课标别提出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沪科版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渐次地增加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结合实际生活增添了有关储蓄、国债的利息和收益的应用题;在学习不等式时涉及了爆破的安全区、出租车的计价以及求混合水的温度范围等一些典型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材料。

另一方面,新技术在数学教材中的引入也强化了教材的实践性。根据课标的要求,从有理数部分开始,沪科版教材引入了使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与立方的内容,随后又介绍了计算器用于六种代数运算的方法;在锐角三角函数中,介绍了如何用科学计算器进行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统计初步一章中又介绍了如何用计算器进行统计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引入和介绍,补充了旧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篇8

关键词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66-03

当前,世界出版业正在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出版,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出版、云出版等出版新业态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头戏,数字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教育一直在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在教学探索中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步入了某些误区。

一、数字出版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不等于培养书报刊数字出版人才

有些学者在言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问题时,直接探讨书报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将数字出版等同于书报刊数字出版,将数字出版人才等同于书报刊数字出版人才。按照数字出版的不同形态,数字出版人才可划分为网络游戏、动漫、数字报、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码印刷等各行业的策划编辑、技术应用与经营管理人才。按照产业链划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环节也都需要专门人才来运作。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上游的内容提供商,包括出版社、报社、杂志社、音像出版公司、文学类网站、游戏开发商、手机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等,需要大量数字出版策划、创意、编辑人才。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游的服务提供商和技术平台运营商,包括电子书、互联网期刊出版商、网站读书、音乐频道、搜索引擎等企业需要精通数字出版编辑和技术的人才。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终端销售商,包括在线销售、分销商、零售商等,需要擅长数字出版产品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的人才[1]。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高水平的数字出版人才,书报刊数字出版人才仅是数字出版人才的一部分。

(二)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不等于培养数字出版全能人才

有学者认为,数字出版人才应该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既熟悉传统出版流程又懂数字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对信息产品的采写、编评以及制作、出版均能胜任,还要对市场具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又能掌握、运用各种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国内许多高校针对业界对复合型人才的强烈渴求,积极行动,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材改革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调整,纷纷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人才。此种愿望固然很好,但冷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目标恐难实现[2]。第一,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是通才、全才、杂家,培养这种人才,需要经过学校和社会工作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在学校中培养并不现实。第二,术业有专攻,专业工作由专业人员完成,更符合社会分工细化的发展规律。市场细分意味着专业性,包括数字出版产业在内的社会各行业人才都应该发挥所长,各司其职。在具备特定专长的前提下,可以再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今一些高校基本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向分为三个模块,即数字出版内容编创、技术应用与经营管理,采用“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式[3]。分方向培养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既分培养方向,又强调培养既懂传统出版,又掌握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等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难以实现的。

(三)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不等于培养重技术、轻内容的数字出版人才

由于数字出版是出版和科技的融合,因而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部分高校把关注的重点、人才培养重心都集中在数字技术方面。“数字”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数字技术,是出版的一种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是对传统出版的再创造[4]。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技术不断更新,数字技术使出版的编码形式和媒介形态发生了改变。出版的本质和核心在于传播文化,为受众提供优质的内容产品。技术只是出版的一种必备工具,无论数字出版如何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出版的传播载体和方式是什么,而在于出版的精神内容。数字出版技术固然重要,但技术教育必须与出版内容教育紧密结合。业界过分强调了对技术方面的需求,部分高校对数字出版技术培养的重视也要高于对策划、创意、编辑各传统出版流程能力的培养。不能让数字出版的技术教学冲淡传统出版的文化基础教学。重技术而轻内容,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深厚的文化底蕴、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优秀的策划创意能力才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重点。

(四)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不等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数字出版人才

部分高校在研究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问题时,直接探讨传统编辑出版学如何构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似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仅仅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育范畴。有学者在谈到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问题时,列举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学校的数量,并指出这些院校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哪些尝试,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学者认为,编辑出版学教育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主力,甚至有学者在谈到数字出版教育时,只谈图书的数字出版教育。事实上,这些研究和观点都是片面的。大部分编辑出版学主要培养的是书报刊出版人才,而网络游戏、动漫设计、网络广告、数字音乐等数字出版人才,均非编辑出版学专业所能培养。

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对策

(一)更新数字出版教育理念

大部分学者都秉承着大编辑、大文化、大出版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培养精通技术和出版的复合型人才不符合社会分工细化的需求。应该遵从社会运行规律,尊重教育发展规律,转变在本科阶段培养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建议在本科阶段以培养数字出版专才为主。把数字出版人才种类进行细分,把数字出版人才能力进行细化,突出教学重点,避免泛泛地开设数字出版课程,应该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

(二)突出学校数字出版专业特色

由于数字出版人才种类较多,需要学习的课程,掌握的知识、技能均有所不同,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要试图培养全能型出版人才。各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发挥办学优势,找准定位,实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相关专业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历史传统和擅长的专业领域,培养的数字出版人才应该有所区别,办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形成自身的专业品牌。

(三)跨院系共同培养数字出版人才

数字出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且学科跨度大的领域,数字出版业是需要多个行业共同运作的产业,因而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需要多个专业共同完成。学校的各院系各相关专业可以进行合作,共同研究数字出版教育模式。例如,计算机专业所在院系可以与编辑出版学所在院系联合培养数字出版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以数字技术为专长,同时也了解一些出版知识,在出版业的就业竞争力就要明显高于单纯掌握数字技术的毕业生。再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修读编辑出版学专业二学位,结合本专业特长,最终可成为数字出版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字出版教育研究

近年来,关于数字出版教育的研究较多,但缺乏针对性。笼统地研究数字出版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数字出版教师队伍如何建设、数字出版实验室如何建立等问题,实际意义不足。探讨人才培养问题一定要具体。例如,数字出版的电子书创意人才和互联网广告创意人才,都属于数字出版人才范畴,但其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不同。前者需要具备图书编辑的相关知识和电子书软件操作技能,而后者则须具备广告创意思维和网络广告设计软件操作技能,二者开设的课程、配备的实验室与训练内容也截然不同。笼统地把各种数字出版人才的能力、素质放在一起来研究,显然是不合适的。

参考文献:

[1]郝振省.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2]吴鹏,程放.数字出版转型期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4(2):91-94.

[3]陈丹,张志林.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0(8):67-69.

[4]陈兴昌.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刍议[J].出版发行研究,2011(9):20-22.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简介:王欢(1980- ),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3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数字出版人才需求与高校应对策略研究》(编号:ZC131

05),主持人:王欢;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教育发展研究》(编号:14CXW041),

主持人:杨明。

On Misuderstandings of Digital Publishing Education and Its Solving Strategies

WANG Huan

(Jilin Teachers’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52, China)

篇9

儒与商的结合

编辑概论老师吴平教授在给我们上第一课时,就道出了编辑出版专业的精髓:“看得懂书里的内容,证明你是一个读书人;懂得书籍的发展与历史,证明你是一个懂书的人,而能够看见书籍的未来,你才是一个编辑出版人。”对于书本的喜好我们不仅仅要停留在博闻强识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站在图书发展未来的角度去看待一本本与我们为伴的书籍。

在平日的学习中,图书出版概论、编辑实务、图书发展史、中国出版编辑史等等课程都在给我们讲“书”论“书”,这或许没有文学院老师在课堂上“风花雪月”“闲庭漫步”的诉说来得轻松愉悦,但是在编辑出版专业学习中,大至文学巨著,小至出版刊物,这些书籍并不只是几张轻薄纸片的叠加,而是文化信息的汇集;编辑出版人则是当代的“传道士”,把握在我们手里的是书籍、是文化,对于自身的文化修养的提升就自然成为一切学习的基础与前提。

编辑出版顾名思义,编辑与出版相辅相成。所以关于图书出版发行方面的学习是我们学习的关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市场营销的4P、4R理论等商学院的课程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以至于我们还常被其他专业的同学笑称是“文化水平最高的市场强盗”。如今的图书营销更是场“头脑风暴”的较量。近期特立独行的韩寒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论调,卖书赠金,了一番波澜不惊的图书市场。限量版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定价高达998元,为什么这么贵?只因书中真的附赠了一条10克的纯金,其市价有3000元!此种新鲜独特的营销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确是抢占了不少风头。在当今文化引领生活格调的时代,一个新的理念意味着一阵新的时尚潮流抑或一个新的盈利点,从市场调研、选题出炉、策划营销,每一个环节必须步步为营。图书的火爆证明了其创新的营销手段是成功的,在网络信息大行其道的时代,图书市场或许也需要类似的“调味剂”刺激一下出版商的神经。

不过,编辑出版工作者,到底是文化人、公关人还是商人?前阵子很火的养生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全国都掀起了“绿豆养生”的热潮,甚至各地绿豆还因此一度价涨如飞。可随后不久作者张悟本就被查出学历造假,之后相关单位也陆续站出来否定了其书中养生观点,张悟本事件无疑给编辑出版者们敲响了警钟。作为编辑、出版工作者,我们应该是文化市场的把关人――卖出去的书可以退回去,而不负责任的偏方吃出来的病还能吃回去吗?故而在接受各类型的作者来稿的时候,我们不但要有坚实的编辑技能、深厚的文化功底、敏锐的市场眼光,还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做好文化把关的角色。

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出版者

要了解市场的文化需求,做好图书发行策划,就要走进市场。从大一开始,我们就开始跟着导师开展不同类型的市场调研,图书批发市场、书店是我们调查的主要场所,而批发商、经销商、出版商则是我们调查的主要对象。易中天的《品三国》在中国红透半边天时,我们也趁势研究。当时在课堂上几乎从编辑课程到营销课程,都对此书做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解构,发现《品三国》的风靡最关键的是得益于电视媒体与图书媒介二者相辅相成的宣传,传统图书的营销手段多以渠道开发为主,图书广告的宣传主要设在书店,极少覆盖其他广告媒体,百家讲坛虽或只字未提《品三国》,但易中天个人魅力及百家讲坛的声名在外,无疑已为《品三国》做出最好的媒体宣传。这也说明了图书营销的方式仍可待发展,谁能创新求变,谁就能够把住市场的脉搏。

要体会做一个真正的编辑最好的实践便是自己构思策划、组稿、装订一本“书”了。大二的编辑理论课程我们要分小组“出版”一本书。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专用编书软件,而且对于纸张的选择与开本的设计必须兼顾实用与经济,内容的编排与色彩图像的应用也必须“图文合一”,最终还必须通过“校园营销”的“市场”化考验,当时我们可是真正过了一把“出书”瘾。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当时也是天马行空地设计着班刊的每个环节。令我们颇为得意的是,对于扉页(即书籍封面或衬页之后、正文之前的一页,如图3)我们跳过了呆板的留白设计,选择将班级全体同学的“大头贴”拼凑成一张“脸谱”,让每个同学最灿烂开心的瞬间都停留在班刊上。而封面则简洁地摆上“我们”二字,只竖排在靠近外切口(即图书页面可翻阅的边缘部分,如图4)的地方,这象征小组成员的五个彩色手掌印,寓意鲜明。

出版装帧印刷的选择是最令我们头痛的。人靠衣装马靠鞍,什么样的包装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时又符合图书的性质,能够将图书中的元素最好地表现出来呢?考虑到内容的多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字数不多而图片较多,我们便参考了画册的装订方式,采用骑马钉,即将各书页叠加后直接在版心装订铁丝的装订方式(如图2)。此种装订方式简便,而且这样也可避免因版心(即图书页面中主要内容所在的区域,如图4)被部分装订而影响内文图片的观看效果。为使内文图片呈现效果更好,我们还决定下重本通体采用价格颇高的铜版纸,只因我们坚持求精不求多的理念。

从主题策划、版面设计到组稿写稿,我们希望能用最简洁有力的文字与最青春生动的画面记录陪伴我们一路走来的同学挚友,尽管这本小小的班刊没有任何的发行量,仅仅是老师布置的一次作业,但是做着“编辑梦”的我们,不想错过任何一次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付诸实践的机会。我们会为了封面的标题绞尽脑汁,也会为了文章的取舍与同伴争论不休。记得当时由于对飞腾编辑软件还不熟悉,在排版的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问题,有时仅是为了将图片和文字设置成合理的比例,都需要花上我们一晚上的时间,一不留神,甚至错删一大段文字还没发现。面对各种难题,即使争论得面红耳赤,大家都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在我们脑海浮现过无数次的班刊成品还没问世,我们怎忍心半途而废?此时的我们已跳出了学生的角色,制作这本班刊的是一位位专业的“准编辑”,所以班刊的每个细节我们都会严格把关,否则出来的成品将是粗制滥造的次品。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苦心经营,人生中首本自编自订成形的“书”便诞生了。那种华丽丽的荣誉感,真有一瞬间成为成功人士的错觉!这虽是一本制作不够成熟的班刊,但是我们能从这次实践中感受到编辑出版人是需要一份执著与信念看待每一本图书的,因为只有如此坚持着自己的编辑梦,才能编辑出让读者满意认可的刊物。

作为现代市场的文化产业的“把关人”,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人不仅要求文化底蕴深厚,博学多才,而且还要有一个精明的经商头脑。能做好一本书,又能将之成功地卖出去,这种“编辑家”、“出版家”、“营销家”的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才是众单位抢着要的“香饽饽”。

报社、出版社和杂志社是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学生的首选,编辑与出版各分天下,记者、编辑、编务、策划等工作内容自然是愿意从事编辑类的同学需要考虑的工作内容,而营销、发行等则是希望在出版行业大显身手的同学需要面对的工作。由于编辑工作是一本图书或一份报刊的内容总监,大部分出版机构对于编辑工作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刚毕业的学生能够直接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不在多数,你大多会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如到出版社从事图书编辑的同学可能需要先做一段时间的校对,而报刊编辑则可能需要从记者做起,这对于同学来说是考验也是积累。不过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繁荣,编辑出版一词除了与传统出版机构挂钩,到网络出版公司从事网络编辑工作也成为众多毕业生的“挚爱”,网络编辑工作是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的及时性与广泛性就要求网络编辑必须具备较快信息反应速度与良好的信息判断能力,网络编辑可以说是当下编辑行业的新生力量。

无论所学课程的偏向如何,当代“儒商”始终对编辑出版人做出的最恰当的注解。既需通晓古今,成为“儒”,也要精明干练,做个“商”,二者相成,方可称之为“儒商”。

开设院校小解析:

学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特色

武汉大学 编辑出版学 全国设置编辑出版专业最早的高校,以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类著称,注重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管理能力

篇10

梦回繁华

【教材分析】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这一画作 ,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

同学们,《清明上河图》大家一定有所耳闻,它是一幅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画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到底画了哪些内容?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起来欣赏这件无价瑰宝。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1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历史背景,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介绍画作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第3段介绍了画作材质、尺幅等基本信息;第4段介绍了画作的详细内容;第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明确: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目标导学二:分析说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

1.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作者用摹状貌的方法写活了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

【教学提示】

作者在文中着力描写画面的整体与细节,因此运用了大量的摹状貌这一说明方法,使得描写对象无比生动。在教学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文中关注此类句子,引导学生用摹状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形象说明。

2.细读课文第4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①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逐一具体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然后介绍进入大道岔道上的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②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拖船的纤夫,再介绍河上拱桥的结构、形状及其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③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因此,纵然画面内容纷繁复杂,但依然能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

提问:再次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大小。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目标导学四:解读文题,深度探究

探究:由文本可知,作者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清明上河图》为题,反而以《梦回繁华》为题呢?请你研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明确:作者以《梦回繁华》为题另有深意,大致分为如下几点。

1.“梦回繁华”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文化。

2.“梦回繁华”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

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梦回繁华》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教学这样的文章,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了解《清明上河图》是怎样的一件艺术作品,二是弄清作者是怎样来说明的。这两个任务,我认为第二个是重点,所以教学侧重于第二个,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疑难问题稍作点拨,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本文虽然对说明方法进行了重点讲解,但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无疑在本文中极具代表性,由于课时限制,不能详细解读,不失为一种遗憾。

第六单元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