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营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篇1

1、部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也就是说,《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职责规定得非常清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以及会计专业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更谈不上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慢,缺乏自我加压和终生学习的精神,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观念滞后,甚至还存在任人唯亲,无证上岗的现象,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实务操作水平低。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建立和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或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有章不循,形同虚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则具体表现为不按《会计法》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帐簿;不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编制记帐凭证、记帐、结帐、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存在帐证、帐帐、帐实不符现象;不按规定办理会计人员工作交接;不按规定对会计差错进行更正;不按规定对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和销毁等等。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和会计基础工作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内部会计控制失灵,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3、有的民营企业从社会上聘请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有的还同时受聘于两家或多家企业,会计核算流于粗放,无法有效地开展财务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质量。

4、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科学的经营、筹资、投资预测决策和风险预警、规避机制,导致财务控制能力弱,决策科学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经济运行缺乏调控实效。

5、受企业负责人或会计人员思想观念、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

6、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国有改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督检查不到位,导致两套帐、多套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空白或混乱。

二、加强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措施

1、从财政部门来说,一要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企业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并建立企业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企业负责人认真落实“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法定要求,自觉履行单位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进而提高企业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二要以造就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基础工作扎实、作风严细、高素质、高效率的财会队伍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认真做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价工作,加大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公平的高级会计人才考评和培养机制;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管理,严把资格准入关,杜绝无证上岗。广大会计人员还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知识型、管理型、廉洁型”的会计人才,为民营企业落实国家法规政策、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促进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从民营企业本身来说,民营企业规模越膨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就越重要。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受旧的管理体制的影响,对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内在动力引起的;从企业外部来看,也没有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不健全,执行不力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形,因而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应加强对《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管理当局和所有员工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民营企业密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做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严格依法按章办事,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促进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是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是做好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首要和基本的一环。二是财政部门应经常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验收活动,保证民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制度化,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规范、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资料。三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应牢固树立效率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地处理好一切会计业务,并在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善于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潜增效,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为改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3、优化配置会计资源,充分发挥记帐的优势。根据《会计法》、税法和记帐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应该建帐建制而达不到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民营企业,一律由具备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记帐。同时,记帐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执业质量,不断拓展业务外延,为民营企业提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咨询、税收筹划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4、企业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应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大力增强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诚信度和公信度,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投资能力,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筹资、投资等决策面临的风险进行详尽的研究和评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作用,进而提高各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科学制定各项定额,全面加强预算管理,认真做好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和监督,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向企业管理要效益。

5、财政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力度,以解决会计电算化水平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以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最高新的技术、最精细的管理获得最优厚的收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政部门应注重发挥好民营企业与财务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会计核算特别是财务管理商品化软件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水平。

新晨

6、加强对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培训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目前,国税、地税部门对民营企业的纳税监督和约束是强有力的,但对其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却指导不够,相比而言,财政部门应负责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指导,由于种种原因,财政部门的督导也不到位。外部监督的弱化和缺位给民营企业造假帐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建议财政部门成立专门的民营企业经济运行监管机构,或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国税、地税、审计、工商、统计、社会中介机构等构成立体化的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检查配套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促使民营企业讲诚信,有效地解决两套帐、多套表等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创建和维护和谐有序的绿色会计环境。财政、税务部门还应共同建立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辅导和考评奖惩机制,积极研究和制定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量化和细化考核,并将考核和奖惩结果公告,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篇2

「关键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问题;解决途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资本、经营规模迅速崛起,据统计,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3%,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4%.它们不仅在工业生产、商品流通、饮食服务等传统产业中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步渗透到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设施项目,城市供水、供电、环保、公交等市政项目和科教、信息等新兴领域,正在成为这些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民营企业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远远不能适应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民营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不仅具有广泛性和必要性,而且具有迫切性和长期性。

一、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也就是说,《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职责规定得非常清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以及会计专业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更谈不上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慢,缺乏自我加压和终生学习的精神,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观念滞后,甚至还存在任人唯亲,无证上岗的现象,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实务操作水平低。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建立和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或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有章不循,形同虚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则具体表现为不按《会计法》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帐簿;不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编制记帐凭证、记帐、结帐、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存在帐证、帐帐、帐实不符现象;不按规定办理会计人员工作交接;不按规定对会计差错进行更正;不按规定对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和销毁等等。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和会计基础工作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内部会计控制失灵,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3、有的民营企业从社会上聘请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有的还同时受聘于两家或多家企业,会计核算流于粗放,无法有效地开展财务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质量。

4、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科学的经营、筹资、投资预测决策和风险预警、规避机制,导致财务控制能力弱,决策科学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经济运行缺乏调控实效。

5、受企业负责人或会计人员思想观念、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

6、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国有改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督检查不到位,导致两套帐、多套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空白或混乱。

二、加强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措施

1、从财政部门来说,一要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企业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并建立企业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企业负责人认真落实“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法定要求,自觉履行单位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进而提高企业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二要以造就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基础工作扎实、作风严细、高素质、高效率的财会队伍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认真做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价工作,加大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公平的高级会计人才考评和培养机制;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管理,严把资格准入关,杜绝无证上岗。广大会计人员还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知识型、管理型、廉洁型”的会计人才,为民营企业落实国家法规政策、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促进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从民营企业本身来说,民营企业规模越膨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就越重要。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受旧的管理体制的影响,对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内在动力引起的;从企业外部来看,也没有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不健全,执行不力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形,因而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应加强对《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管理当局和所有员工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民营企业密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做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严格依法按章办事,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促进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是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是做好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首要和基本的一环。二是财政部门应经常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验收活动,保证民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制度化,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规范、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资料。三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应牢固树立效率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地处理好一切会计业务,并在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善于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潜增效,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为改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3、优化配置会计资源,充分发挥记帐的优势。根据《会计法》、税法和记帐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应该建帐建制而达不到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民营企业,一律由具备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记帐。同时,记帐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执业质量,不断拓展业务外延,为民营企业提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咨询、税收筹划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4、企业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应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大力增强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诚信度和公信度,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投资能力,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筹资、投资等决策面临的风险进行详尽的研究和评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作用,进而提高各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科学制定各项定额,全面加强预算管理,认真做好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和监督,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向企业管理要效益。

5、财政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力度,以解决会计电算化水平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以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最高新的技术、最精细的管理获得最优厚的收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政部门应注重发挥好民营企业与财务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会计核算特别是财务管理商品化软件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水平。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105-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也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企业经营的范围和企业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剧烈,企业面临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才能保证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才能保证企业所有员工都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理各项业务,保证企业和股东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危机的教训使得企业更加注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本文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国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之下完善内部控制提供借鉴。

一、业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器,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企业平稳的运行,从容地应对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作用如下。

1.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财务风险是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风险。在近期我国局部地区,一些民营企业就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发生了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甚至导致了部分大型企业的直接倒闭。这些企业往往都因内部控制体系缺失、企业的财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使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不能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了解到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2.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保护企业和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分权制衡”原则,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企业的所有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者以上的工作人员甚至工作部门之间完成,所有工作业务的处理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流程,每一个业务人员都有明确的业务责任。同时,内部控制还有“不相容职位分离”原则,有效地预防部分岗位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损害企业和投资人利益的方式获取私人利益,有效地保护企业以及投资人的利益。

3.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剧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企业只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才能应对来自外界的各种竞争压力。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理各种业务,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通过监督、考核以及各项激励措施,调动所有员工的能力和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正常运营至关重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平稳运营,规避各种风险,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但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部控制认识存在误差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一种体制,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将企业运营相关的各种活动都纳入到这种体制和机制之下,保证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都能够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有序进行。但在实际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第一种误区是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管理活动等同,认为内部控制可以完全代替企业的管理活动。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是没有看到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工具,企业管理活动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手段。另一种误区就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分权和监督。这种认识只是看到了内部控制表面上的现象,并没有理解内部控制真正的含义。

2.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缺失,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

健全和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我国文化的影响,对内部控制体系认识不足。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甚至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机制就是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管理与监督的机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应该覆盖到整个企业的所有岗位。这就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建设相当落后,部分岗位以及人员不能纳入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之中,严重地削弱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

3.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缺失,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必须要以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合理的业务流程作为基础。当前,我国的部分企业为了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减少监督成本和业务办理流程,将部分业务的办理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员工或者岗位,这就会导致必要的监督措施的缺失。个别的员工具有超过其能力及业务范围的权限,严重违背内部控制的“分权制衡”原则以及“岗位分离”原则,导致企业内部失控。特别是如果这些情况出现在企业的采购或者财务岗位,将给其带来巨大的风险。

4.部分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职业道德缺失

企业的会计信息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企业的会计从人员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理相关业务,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管理人员才能真正了解企业各部门运行的情况,才能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状态。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职业道德缺失、职业判断能力低下、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在上级管理者的命令以及相关利益的诱惑之下,为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的失控。

三、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意识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还有相关人员能力不足、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要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方法,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一种企业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受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要真正加强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首先需要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让企业管理者真正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掌握内部控制的方法,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让企业管理者理解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的所有日常管理活动都纳入到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2.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必须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前提。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都存在“人治”的倾向。部分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机制就是方便上级管理下级,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严重缺失。因此,要强化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就必须转变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将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所有管理和日常业务活动都纳入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之内,改变企业“人治”的局面,利用企业的规章制度约束和引导所有员工的行为。

3.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

“分权制衡”和“岗位分离”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两个重要原则。但分权以及业务的分离也就意味着企业的监督成本以及业务办理成本的增加。部分企业为了节约运营成本,没有按照内部控制的相关原则在企业内部设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没有合理安排相关业务的办理流程。这就导致部分员工或者部门出现过于集权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要解决这一难题,企业必须设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得所有人的业务活动都有明确的责任,都在一定的监督之下进行;所有业务的办理都会涉及到不同的岗位和员工,必须防止部分员工权力过大而无法监控。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合理地设置部分业务的办理和审批流程,保证所有业务的办理都会涉及到不同岗位的员工,重要业务的办理有严格的审批流程,从流程控制的角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4.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企业的财务岗位在任何企业都是核心岗位。财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以及企业运行的风险。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部分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低下、职业道德缺失,在上级领导的命令或者外界利益的诱惑之下,不能按照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依据已经发生的业务事实记录相关财务活动,给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地扰乱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隐患。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让财会人员了解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了解会计信息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让财会人员自觉遵守企业的财务制度,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记录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企业;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产生的纠纷。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先后施行,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井喷之势。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企业经常以败诉收场。那么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去改善劳动关系的现状?

一、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

(一)劳动合同管理存在漏洞

当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那些停薪留职职工、长期放假职工、自谋出路和下岗职工的劳动合同和签订与变更都成了问题。而在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更是大量存在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现象。

就合同形式而言,虽然《劳动合同法》已经颁布实施3年,但是口头形式的合同仍然屡禁不止。那些内容不全面、含义不清、缺少细节约束的合同,只注重用人单位利益,只强调劳动者的义务和处罚条款,而忽略劳动者的权利和福利待遇。更有甚者,违法的抵押合同仍然存在。

(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风险——劳资冲突

劳资冲突是我国劳动争议的主要形式。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工会力量薄弱,二是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劳动争议处理重视不足。在企业和政府之间虽然有着工会力量,但我国的工会体制不健全,经济不独立,而且部分企业甚至未建立工会,这些根本无法起到工会的本质作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比如说,矿难事件。人们常常把“矿难”归罪于高危行业、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和装备水平低等。目前我国产煤百万吨死亡率接近4%,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产煤大国中,美国百万吨死亡率为0.04%,南非为0.13%。在政府一次次下令加强监管的同时,矿难事件仍一次次重演。而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有法不遵,有制不依。地方政府注重为投资者提供优惠条件,忽视了劳工权益的保护,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问题就严重造成了劳资冲突。

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缺乏预防劳动争议的知识与技能,在劳动合同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方面多存在缺陷。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劳动争议处理重视不够,缺乏处理劳动争议的经验,也是影响劳动争议有效预防的重要原因。企业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劳动争议管理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劳动争议管理上缺乏足够的培训,使得许多本来不该发生的争议因此发生,也使得劳动争议发生时,企业疲于应付,败诉率居高不下。

(三)企业规章体系不合理、不健全

由于企业规章体系不合理,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并没有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建立、调整与修订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得企业的规章不合法。这一方面无法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当劳动争议发生,企业也无法得到法律支持。部分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周全的思考,直接导致制定出来的企业规章制度不全面,对企业的员工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为劳动争议的产生留有了空间。企业规章体系不合理、不全面加大了劳动争议产生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劳动争议,企业需要着力改善自身的规章体系。

二、劳动争议预防和解决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的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第一,企业要实行劳动合同的全面签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与所有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第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建立劳动关系前,应遵守《劳动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协商一致后,再按规定程序正式签订劳动合同,摆脱违背真实意愿的合同签订;第三,加强劳动合同履行过程的程序管理。在合同变更时要遵守劳动者意愿,进行协商、解除和续订时,应及时履行必要的文字程序,企业裁员时要经过工会同意。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需要严格按照劳动法和合同法的有关要求,制定合理的企业规章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杜绝无章可循和任何违法、违规、违约行为,构建合理的企业规章体系,切实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增强部门建设,应设置专门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体系。这样可以减少因事务繁重所致的根本无暇顾及而导致的规章制定差池。完善程序性规章制度的编制方法,增强可操作性。靠喊口号而设置一个华而不实的制度,不但不符合企业的发展情况,而且不方便操作。必须从企业和员工的实际出发,分层次、分阶段地制定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不断地更新和修改旧的规章制度。

建立员工参与制定规章制度的机制,汇集员工的经验和智慧,促进规章制度顺利执行。多听取职工的意见,让员工积极地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这样可以使制定出来的制度更具可行性。同时保证企业依据《劳动法》及相关法规,根据实际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奖惩制度、劳动合同管理制度、考核聘任制度等。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规章体系建设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发现规章体系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合理的规章予以保留,对不合理的规章予以剔除,企业经过这样不断的总结和经验的积累,合理的、全面的规章体系得以建立。在合理全面的企业规章体系中,能够有效压缩劳动争议产生的空间,规避劳动争议。

(三)加强专业培训,普及法律知识,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的问题,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例如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劳动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避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对相关条款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而引发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争议。当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后,对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问题就能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劳动争议的产生。

企业应加强对职工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规定了企业的培训义务,如劳动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学习。加强在法律法规有所调整的情况下的培训,可以起到有效的争议预防作用。对此企业应在人力、财力及时间上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支持,舍得投入。

(四)合理合法处置违纪职工

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违纪职工处理已逐渐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当树立程序优先的理念,特别是在处理违纪职工时尤为重要。做到有理有据尊重事实,同时应当抓住员工心理,针对性地处理问题。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如加强与地方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关系管理、跟踪同行业内有关劳动争议发生的情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关系管理等,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借鉴他人经验,积极预防劳动争议。

企业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整个规章体系,建立一整套与劳动合同制度相配套的全面的企业规章制度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介绍了劳动争议产生的若干原因,同时提供了几个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建议,希望能给企业带来一些启示,从而减少劳动争议的数量,从根本上维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利益。

注释:

①杨河清.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62.

参考文献:

[1]李届.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企业劳动争议的预防[J].特钢技术,2007,13(50).

[2]尚同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有效防范劳动争议[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4).

篇5

【关键词】社会保险;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将扶持小微企业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充分肯定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生力军的作用,必须全力保障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然而小微企业职工在社会保险方面需求和其他行业仍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服务十分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小微企业核心管理工作,能激发员工热情,推动小微企业发展与进步。社会保险工作也是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处理好员工社会保险事宜不仅能稳定人才队伍军心,还能推动小微企业人才发展。为促进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更加有效地推进,实际工作中应该提高对社会保险的认识,并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人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社会保险的作用,并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一、社会保险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受到多方面影响,其中社会保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定人才队伍“军心”,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就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看,社会保险是一项长期的支付计划,是企业人才队伍在劳动期间创造的,退休之后能取得的报酬。小微企业为留住人才,采用工资奖励制度,加大社会保险缴费额度,让员工在退休后得到更多的养老金。这样既有利于留住人才,还能确保员工安心工作,解除他们发展的后顾之忧,建立稳定的人才资源队伍,促进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减少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良好的社会保险服务能够帮助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留下人才,变相为小微企业降低了因人才流失或者更替而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此同时,小微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还能够帮助企业员工抵御生活、工作不可控风险,也就为小微企业提升了抵御员工风险的能力。

(三)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和公平化

员工办理社会保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处于主体地位,并且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完善社会保险管理规章制度,能预防办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纪现象发生,确保社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和公平化进行。

(四)激励员工并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保险是企业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是企业激励员工的重要方式之一。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该将企业的福利薪酬与职工具体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消除他们的焦虑和不满因素,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员工更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挥社会保险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对策

尽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小微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不足,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社会保险缺乏长远规划等。为应对这些问题,今后应该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推动社会保险各项工作规范化,使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更好发挥作用。

(一)小微企业要提高对社会保险的重视程度

要想激发员工热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提高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为员工缴纳足够的社会保险金,以解除员工后顾之忧。从而尊重和满足员工需求,吸引更多员工为企业做贡献,推动企业发展和进步。

(二)小微企业管理者要强化社会保险缴纳中的激励机制

为留住优秀员工,让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采用年薪制、分红送股等形式,更好激发员工热情。企业可以将社会保险与个人劳动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工作岗位、当地薪资水平、具体职位、不同行业等情况,设置具有吸引力的保险和福利计划,达到激励和留住员工的目的,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小微企业要提高自身社会保险服务水平

小微企业需要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制度,多为广大员工着想,维护员工切身利益。要提高社会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开展各项工作,落实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社保基金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缴费结算,促进服务水平提高,为员工建立有激励因素在内的保险方案,维护广大员工的利益。

(四)小微企业要营造社会保险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社会保险宣传工作,利用自身多种渠道和形式,让员工对社会保险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要求。提高员工的思想重视程度,熟悉社会保险相关制度,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创造便利。

(五)健全和完善其它相关工作

推行社会保险是一种趋势,民营小微企业应该建立灵活的社会保险制度,考虑企业性质、实力等情况,维护广大员工切身利益。强化机构管理,提供社会保险管理和咨询服务,减少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成本,并健全管理制度,减少违法违纪现象,促进社会保险各项工作规范化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具有重要作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该项工作,积极采取完善对策,做好社会保险各项工作。更好发挥其在民营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的热情,使他们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及核心竞争力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军来.谈谈民营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社会保险重要性[J].财经界,2014(6),278.

[2]许诺.社会保险对民营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2)上,183.

篇6

(一)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概念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是指影响政策或措施实施的各种因素,反映了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控制的观念、看法和措施。包括企业结构、管理者权责、管理实施者观念态度、管理权责确定方法、管理措施、人事管理政策和方法、外部条件等很多方面。

(二)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作用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对管理控制的各组成要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各要素在管理控制中发挥自身作用的重要基础。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影响了管理措施的落实和效果,影响了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是企业内部控制中最核心的要素。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中,管理控制环境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企业日益加入到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中,这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优化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切实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水平和标准,使其符合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制度不完善 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法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不少还停留在传统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特别是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很多企业内部管理,其实是以“人治”为主,还没有形成“依法管理”的正确态度。法规制度的建立没有跟上企业经营发展的脚步,造成在企业内部的很多地方,存在着管理上的盲区和制度上的真空。同时,对企业领导者的约束机制还不是很有效,造成管理者工作的制度化和决策的科学性,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多数企业都是依靠企业内部审核部门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监督。但由于这些部门都是在企业财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的,经常会受到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使监管工作的效果不能落到实处。科学的监督机制需要监督部门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以便对企业管理进行正确的监督监管,但很多监管部门的领导既担负监管的职责,又承担企业财务上的工作,这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三)企业管理者权力缺乏制约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要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管理,实现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在我国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由于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所负责的岗位又大多相互间存在利害关系,如果管理者没有较强的职业操守,很容易发生现象。此外,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中拥有着经营决策、人事任免、日常管理等很多权利,同时,这些企业中对管理者的监督机制经常形同虚设,造成管理者的权力过大,又没有很好的制约,造成了任人唯亲、一意孤行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审计部门功效存在缺失 很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存在机构设置不科学、权责不清晰的现象,使得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独立性。审计工作应该是独立于企业生产经营之外而进行的,但实际情况是,不少企业的审计工作只有得到企业领导者的允许后才能开展,即使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也需要将检查情况汇报给企业领导层,而不是针对审计结果,发表独立的处理措施和意见,这使得审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此外,对审计人员权责的监管也存在不少问题,经常出现审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影响审计效果的事件发生。

(五)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人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要素,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部分企业中,管理者往往把保证产品生产和销售量、实现最大利润放在首位,而忽视了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素质不平衡,高素质人才匮乏;人才进出关口不严,人才上升通道不畅通;员工考核标准不科学,考核流于形式;员工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待遇缺乏弹性,这些都是企业缺乏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表现形式,大大影响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效果。

(六)缺少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大量运用了现代化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有效促进了企业对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管理,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水平。我国虽已引入了这一概念,但由于技术上的落后,使我国企业研制的EPR系统水平还不是很高,难以发挥其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实用价值。此外,EPR技术人才的缺乏,也使得我国企业在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研制和应用上力不从心。

(七)企业领导者素质不高 我国实行市场化经济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虽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但由于企业领导者的素质离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造成我国企业难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管理的有序进行。不少民营企业主,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不能理解现代化管理理念对于企业的助推作用;有些国营企业主,由于监督监管机制的漏洞,在生产决策中,习惯了“拍脑壳”决定,听不进建议意见,或带头贪污腐化,损害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八)企业文化未建立 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比拼的是企业间的文化。缺乏正确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在竞争中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企业管理者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形成,管理秩序混乱、管理理念陈旧,会导致企业文化难以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缺少企业文化,还会使员工缺乏归属感,缺乏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为继。

(九)企业员工素质不达标 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员工,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效果的好坏,其最终实施者往往是企业员工,员工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管理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但由于我国教育存在的历史原因,长期重成绩轻素质,使得企业中的员工素质离现代化企业的需要存在不少的差距。此外,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差距,也是影响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完善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机构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结构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基础,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发挥企业董事会对企业治理的领导地位,发挥董事会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核心作用。二是确保企业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将企业股权有效分散至股东,同时,公司管理者应尊重股东的地位,保证股东的权利,在股东间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三是确保企业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时,具备很强的独立性。并且,还要促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并督促企业管理者和董事会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四是主动实行独立董事会机制,通过董事会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人员形成必要的监督和制约。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核机制 企业管理法规赋予了企业内部审核部门充分的自主性和监督监管的客观公正性。审计部门担负了对企业进行监督评价的功能,因此:一是必须提高审计部门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规定,企业必须设立监事会、审计部和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股东大会、总经理和董事会,三者存在业务上的指导。二是扩展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除去担负传统审计工作外,还应在上级领导下,主动扩展工作范围。三是必须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关系着企业内部的审计质量是否达标,因此,必须将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的高素质人才,及时补充至审计部门中。此外,还应对现有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培养,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四是必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法规化、制度化迈进,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

(三)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现代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具备组织结构明确、权责清晰的管理机构。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完善,可以使企业内部各单位权利和职责得到明确,有利于企业开展信息交流、风险评估等工作,有利于对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在设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时,应充分考虑到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需求,使各单位和各管理者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既能够促进企业运转的正常,又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得到实时的调整。在组织结构设置时,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律规章制度,保证决策、执行、监督三者间相互独立。同时,还应从企业特点、性质、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管理需求等多方面为出发点,合理设置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促进良好工作机制的形成。另外,企业还应根据设置好的内部机构的工作任务和特点,对其进行合理任务分工,确定好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明确其岗位职责和相互间的关系。企业在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设置时,还应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使每名职工都能对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做到了然于胸,并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使命,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运转高效。

(四)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间文化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已成为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也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法。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长期的实践与积累。企业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培育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的力量通过企业文化这一纽带聚合在一起,发挥企业文化对加强企业管理的优势。企业只有下大力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不断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五)完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我国企业必须重视人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主体地位,以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和制度,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水平的发挥。现代企业的竞争,更多的是表现在人力资源上的竞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人在发挥着关键因素,脱离了人的因素,任何管理都失去了意义。所以,企业必须探索有效的人力资源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在企业中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一是建立企业岗位责任制,保证每名员工和管理者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岗位与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二是考虑在重要岗位人事任免上实行岗位竞聘制度,公开对这些岗位人员进行选拔,保证上岗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民意基础,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态势。三是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同时,还可定期对岗位进行轮换,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四是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岗位素质考核制度,考察员工的履职情况和业务能力,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促进员工事业心责任感的提升。五是建立弹性薪金制度,用物质奖励促进员工改革创新、安于本职的信心,形成能者多劳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理念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特别是决策者的能力和知识,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企业管理者素质对企业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的影响上。因此,必须使管理者切实转变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重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性。一是严把重要管理岗位的入口关,确保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符合岗位需求。对重要岗位的人事任免,必须体现出公正性和透明性,严防任人唯亲的现象发生。二是对于现有管理者,企业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考核,检查其岗位素质是否达到标准。对考核中成绩比较差或者民主评议中口碑不佳的管理者,应坚决予以换岗或辞退,通过这种严厉的督促措施,促使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变化发展。三是定期组织企业管理者进行换岗轮训和基层锻炼,积极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授课,组织管理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另外,企业还应该设置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管理者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盈利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

21世纪,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各种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改进的要求,处于财务前沿的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面临着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尝试和摸索,企业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现代企业必须重视管理,而企业管理应当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甚至兴衰存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都要反映到财务成果上来,财务管理的各项价值指标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承担企业的资金管理职能。它包括:流动资本管理、中短期融资、长期融资、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财务分析与财务预测、资本预算(投资项目管理)以及兼并与破产的管理等,企业运作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的反映和调控。而且财务管理还在观念上统帅各专业管理,在制度上制约各专业管理,在利益上奖惩各专业管理。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

其次,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角度进行管理的,而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相应的具有很大的灵敏性,可以称为是企业的“掌舵手”,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因此,抓企业管理应以抓财务管理为切入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也就是企业管理头等重要环节。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

(一)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全部财产的市场价值和企业潜在获利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使企业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并且能同时带来现金净流量。

1、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货币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资基础,是企业生存的经济命脉。然而,当前企业普遍存在货币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大大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货币资金的正常流通是指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必须保持适当的配合,否则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轻者导致经营受损,重则导致企业破产。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资金入不敷出、资金被挪用、挤占等问题,若想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流通,甚至使资金在其运动过程中能够带来尽可能多的增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做好货币资金管理的分析工作。分析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动特点,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货币资金管理体系是加强资金管理的基础。第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资金按照“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统一借贷”的原则,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第三,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部门要把现金流量监控作为重点,并实行大额资金的跟踪监控。第四,抓好资金流程管理,实现资金良性循环。企业可以建立资金流动管理的组织模式,实行统一银行开户管理、统一资金调度、统一资金信贷管理、统一资金过程控制。以确保资金运作的效益和安全。

2、应收款项的管理

由于国内市场企业的兴衰更替频繁,使得债权企业呆坏账损失巨大。面对这种情况,对于应收账款企业可以考虑尽量以现金折扣方式来进行规避。同时应当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信誉进行评价。充分重视销售过程的现金流动,并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

3、存货成本管理

新时代下的存货成本管理要求存货零库存。零库存的含义是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种物品的储存数量很低的一个概念,甚至可以为“零”,即不保持库存。这当然是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进行的。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引导采购部门对原材料的经济订货量进行估算和修正,形成合理的经济采购机制,以降低资金占用,节约资金成本。

4、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管理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管理是一种耗用资金量大,实际操作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理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积极开辟更改资金的来源渠道,强化资产科学规范管理,并在改造中并在改造中做到审核严格、行动快速,以保证早日实现盈利,也避免资金长期占用带来的风险。

(二)加强企业广义盈利管理

盈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收、支、余则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管理的中心内容。

1、收入管理

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控制重点。根据公式计算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该产品单价×该产品销售量,可见企业的收入决定于商品的售价和销量,其中销售定价尤为重要。在企业初创时期,企业应当采取较低的价格,以增加销量,抢占市场。在企业壮大、产品得到市场认可的情况时期,应当逐步提高价格,以获得高额利润。另外,企业一定要避开低层次的价格战。同时,企业应当不断开发新产品,开辟和引导新的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收益。

企业还应制定完善收入管理规章制度,并用网络信息化手段改造收入管理流程,实现收入的规范、高效管理。

2、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耗费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质量成本和其他费用等。

降低材料成本一方面要从材料采购入手,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让采购部门拟定招标采购方法,在详知各销售企业综合价格、质量保证、付款方式等情况的基础上,确定1-2家供应商,这种方法采购效率高、并使企业能获得较低采购价格;另一方面要降低材料库存,应及时制定各项材料总的需求计划,并维持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货源;最后,要及时采用新技术,节约材料耗用。

人工成本控制,关键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杰克韦尔奇认为:支付更高工资的同时,使人工成本最低是完全有可能的。企业完全可以使职工工资增长,并使总体生产效率上升幅度大于工资增长,这样总人工成本相对总产值的比例也就下降了。实务当中就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工资分配上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业绩评价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大大利用职工主观能动性提升企业效益。另外还要注意及时要消除人员重叠,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工成本浪费。

质量成本控制,企业应当着重关注质量成本对企业的盈利损失和信誉损失,适当加大内部质量控制,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完善考核机制,从而降低企业的总体质量成本。

费用控制,要强化员工成本意识,使企业全员树立一种“节俭光荣”的观念。不断健全和完善“收、支、管、用”办法,严格预算管理,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从而降低公司耗费。提高费用的有效性。其次,有效的激励也是费用控制的好办法。

3、利润管理

利润形成于生产过程,实现于流通过程。加强利润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全面改善经营管理,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满足市场需要,并可以为制订产品价格提供重要依据。

利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编制利润计划,确保目标利润;分解落实利润指标,实行分口、分级管理;制订增产节约措施,控制和考核成本、费用支出,根据利润分配制度,分配已实现的利润或弥补已发生的亏损。

加强利润管理,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制订一个符合自身条件的合理的利润计划和实现利润目标的方案。这套方案除了包括传统的采购、生产、销售流程计划外,更要与时俱进的侧重新产品研发、无形资产增值、广告宣传等方案的拟定。其次,利润分配尤为重要。分配是为了再生产,在企业中起到杠杆作用。除了企业利润分配的必要步骤外,企业利润分配应注重使职工的收入与对企业的贡献相配比,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国家提出“让一部人先富起来”、“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利润分配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企业利润分配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起来,比如,科技工作者以科学技术入股分红,职工持股,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等,这都使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分配形式。

(三)加强企业“双资”财务管理

企业“双资”财务管理即从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它是企业再发展的重要环节。

1、筹资管理

筹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要从多方面、多层次考虑具体情况。企业应随时对资金运作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建立一套资金运作跟踪系统,加强现金流量分析;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的过度膨胀;利用各种新型金融工具,选择资金成本较低的筹资方式。

2、投资管理

投资活动将对企业未来生存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谨慎进行。投资目标应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投资前,应认真编制现金回收预算,充分考虑投资过程的风险。投资过程中应实施跟踪管理,加大现金流量的分析、预测,确定合理的资产流向。投资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分析总结,为下一次投资活动积累经验。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既要延续优良的管理传统,又要有新的突破。企业应侧重新产品开发盈利预测,充分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强财务监督与激励、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和“信息共享”活动,利用网络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谷祺,王棣华.高级财务管理(第2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114-127.

[2]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4-335.

[3]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09).

[4]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篇8

一、企业行政管理之理论思考

1.企业行政管理的内涵。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在企业正常的运作过程中,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系统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通过一定的法律、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的总和。详细来讲,行政管理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划分。从狭义上来看,企业行政管理就是在企业发展中,企业行政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行政流程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管理。广义企业的行政管理指的是总经理作为企业的最高负责人,行政副总对管理工作进行负责,进而把总经理制定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传达给各部门并得以贯彻实施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2.企业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首先,企业行政管理的实时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非常直接,对于企业工作具有很大的针对性,进而能够在企业发展中作出实时的反应。同时,企业行政管理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行政管理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其次,企业行政管理的强制性。通常情况下,企业行政管理的强制性决定了企业行政管理的实时性。在企业的发展运行过程中,一旦企业发展遇到一定的问题,企业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就会从企业利益出发下达各种指令和命令,下级组织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从而保证企业各个环节的顺利运行。再次,企业行政管理的纵向性。一般而言,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企业行政组织内部的隶属关系进行自上而下的纵向指挥和协调,是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的要求,这体现了企业行政管理的纵向性。再次,企业行政管理的盈利性。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企业行政管理亦如此。企业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行政管理活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1.加强企业行政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发展和适应能力。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发展运行的中枢神经,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重大。企业行政管理涉及到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是行政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激烈,企业行政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不断创新企业行政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发展和适应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前提基础。

2.加强企业行政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内有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这些企业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于当前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企业行政管理,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强化企业成员的学习,使企业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并且将其转化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稳定运行。

3.加强企业行政管理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通常情况下,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一,计划功能。企业行政管理的计划功能就是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第二,组织功能,企业行政管理通过完善企业不同级别之间的职责关系,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合作,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再次,指挥功能,指的是采取具体措施,调动和协调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四是控制工作,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系统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通过一定的法律、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通过以上各个功能的有效组合,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三、新时期创新企业行政管理的路径

1.创新企业行政管理体制。首先,积极优化企业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在当前企业的发展运行中,现代行政管理最为核心的特征是法制化的管理。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健全行政管理法规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法律保证。所以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其次,大力深化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就是要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学原理,按照科学化、市场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以自身的发展目标为立足点,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行政管理体制;再次,要积极完善行政机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推进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篇9

[关键词]新建电厂;档案管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146-01

1 引言

新建电厂投产后,在基本建设、改建、扩建、生产、科研、技改、经营、党群、外事、后勤等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查考、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材料(文件、合同、资料、联系单、图纸、报表、凭证等)及电子媒体(录音、录像磁带、磁盘等)、胶片、照片和荣誉实物(获奖证书、奖状、奖杯、奖牌、锦旗等)等数量巨大,采用何种管理模式,提高效率,保证各种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正确性、真实性,是值得各电厂探讨的问题。为保证各种档案符合档案管理标准,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为领导决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档案信息,助推企业发展,某电厂合理使用3种档案管理模式,重点在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管理上下功夫,建立了专、兼职档案人员组成的档案管理网络,由各部门负责人指定有关人员负责本专业资料积累、整理,经验收合格后交档案室立卷归档。档案室隶属于总经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定密、鉴定、销毁以及档案的开发利用。档案人员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以点带面,对各种档案进行及时的整理归档和管理,使库存案卷齐全完整、保管有序。

2 科技档案管理

电力科技档案是电力企业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在电力建设、生产、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形成地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它对持续稳定地进行电力生产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借鉴及凭据作用。电厂科技档案主要有基建档案、设备档案和科研档案等。标准的科技档案即是工程质量评定、资产评估、财务审计以及事故原因分析、索赔、民事纠纷等的凭证,又是电厂开展日常安全生产运行、检修维护及技术改造等工作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具有专业性、成套性、多样性的特点。在整理过程中,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明确基建、设备、科研等业务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把科技档案的收集、积累、移交归档工作列入该部门的职责范围内,档案室管理人员认真做好事前介入、事中监督工作,使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与基建、生产、科研、设备管理同步进行。

2.1建立档案移交会签单制度

基建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及设备的大小修等阶段的档案收集采用分散管理模式,移交由项目发承包单位双方专工、监理、档案员(纸质和电子)负责审核、签字,由档案负责人认证档案组卷质量和数量是否符合接收标准,在各种手续齐全后,财务才能给予结算。基建档案在移交过程中,档案室档案人员要组织职能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多次与移交单位沟通,层层把关,改进不标准项,使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步入规范化,提高档案的质量和准确率。

2.2采用定期移交鉴定法

对基建档案,工程前期文件(依据性、基础性文件)如工程安全设施验收、环保验收等,在工作完成后,一次性归档。施工、监理、竣工文件,规模小工程,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一次性立即归档。规模大、周期长的工程按单位、分部工程,通过单项验收后归档。大型设备应在设备、仪器安装、调试成功,交付使用时归档,小型设备仪器开箱验收时即可归档。对科研课题,一般情况下要求在研究结束并完成成果鉴定后归档,研究周期长的:可按阶段归档或按年度归档。档案员接受时“即收即鉴”。也就是接收一卷档案的同时,由相关的专工和档案员一起根据移交清单进行鉴定,如基建档案要查看文件是否按前期文件、工程设计(初设、扩初设计、技设、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的顺序排列,竣工图是否按建筑、结构、水、电、气、暖专业顺序以及竣工图纸图号排列,组卷是否正确等,在确认归档文件材料为原件,内容齐全、完整、准确、系统的条件下,交接双方签字、盖章后方可交接。新增加的项目按顺序加进去,所更改的项目剔出其作废的部分,确保档案完整无缺。这样改善了因未及时剔出的档案而造成库房拥挤的状况。同时加快了档案的整理和利用时间,从而提高了档案的利用价值。

2.3建立借阅和利用制度

建立档案管理网络,对科技档案资料的形成和流向进行追踪管理。因工作需要借阅档案时,须出示岗位证,填写借阅登记表,记录借阅原因和利用效果。借阅人对借出的档案必须妥善保管,并负保密责任。归还时,当面清点卷、份、页数,若损坏、丢失或泄密按有关规定处理。借阅人不准擅自进入库房内查阅、翻阅。独份、重要或密级的档案只能在阅览室查阅,确需借出的须按有关程序审批。

2.4完善保管措施

落实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存放以定置管理为原则,做到排列有序,便于查找。定期检查、清点、核对库存档案,做到卷、帐相符。发现档案异常情况要查明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修复和复制。档案库房安装安全门锁和通风设备,与办公室、阅览室分开。注重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温、防虫、防尘、防有害气体,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杜绝档案霉变、虫蛀现象发生。

3 文书档案管理

文书档案分为案卷级和文件级两部分管理。生产技术管理月报、运行分析、安全简报、安全月度分析、设备异常等,次年报送归档,实行文件级管理。机组大、小修的施工计划、技术监督报告、效果测试报告、总结等文件材料在设备复役后一个月内移交存档。设备改造、新设备安装、外包工程项目竣工后,有关技术文件材料和竣工图,应于设备投运后一个月内移交。改建、扩建和小型基建项目竣工后,有关文件材料和竣工图,应由该项目负责人审定,并于工程竣工后一个半月内向公司档案室移交。会计档案是企业档案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依据。

4 档案管理信息化

人事档案管理实行现代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和人事资料档案库,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统一人事档案材料载体标准、格式标准、管理标准,建立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为了与华电办公系统链接,切实落实华电《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通知》精神,启用了综合档案管理系统,按照《火电企业档案分类表》的分类规则,建立并完善了科技档案、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和电子档案数据库,各类档案的日常管理、查询、统计等工作都可以由系统来完成,大大减少了档案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档案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实行纸质档案与同一内容的电子档案同步管理,实现了科技档案电子化管理。从此,提高了科技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档案管理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强化网上应用,而且将超级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链接,真正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管理规范化和档案管理现代化。

5 结束语

电力企业档案管理是一项管理性、专业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辅助企业经济和发展的重要职能作用。新建电厂档案管理只有开拓创新,采取集中化、专业化、效益化于一体的有效管理模式,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