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设计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圆明园设计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言语训练”虽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言语训练“失魂”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为训练而训练,离开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忽视学生身心的特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言语训练要遵从语言规律
《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很多的关联词和优美的修饰词,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此课最佳的言语训练点。基于以上的考虑,作了如下设计:
1.读:读三自然段,看写了哪些景物。
2.找:圆明园中仅仅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文中哪些词语体会出圆明园中还有很多景物?(引导学生抓住“许多”“漫游”“饱览”等词中体会)
3.思:如此包罗万象的建筑和风景,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4.比:多媒体出示圆明园景色: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如果课文就按以上这样的顺序来写可以吗?
5.品:先出示第一分句“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师生共同品味,得出作者选写“一大一小”,很典型。
6.放:让学生读其余句子,看看作者是如何选用典型的材料写出来的。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得出——动静结合、仿创并举、中西合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的方法。
7.读: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如此的高明,抓特点,抓典型,短短几句,就写出了圆明园的包罗万象。这种抓典型材料描写的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大家要学会运用。现在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读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以上教学设计,以儿童的视角直面课堂,抓住言意兼得的原点:先抓“有”字让学生初步感受圆明园中包罗万象的景物,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接着,在对比朗读中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最后,在品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选用典型材料写出的。这样的教学没有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没有违背言语学习借助语境的客观规律,没有机械的牵强的言语技巧训练。
二、言语训练要深化人文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美得心醉”,更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痛得心碎”。在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一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的?”引导学生进入最后一段的学习,感受圆明园的毁灭。
1.读:读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完这段话后自己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看:播放《》片段,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3.思: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侵略者的罪行和自己的愤慨表达出来的?
4.填:多媒体出示: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 的东西,统统 ;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 、
。为了 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 在园内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 了整个北京城。
你从所填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5.说:多媒体出示一片废墟的圆明园。假如你此时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什么?
6.读:“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化为灰烬的仅仅是一座圆明园吗?带着自己所体会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把它表达出来。
三、言语训练要拓展文本内涵
言语训练不仅要遵从言语规律,探究文本内涵,深化人文情感,更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段话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出了圆明园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结合这段话的结构特点、写作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言语训练:
1.读: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思:文中哪句话具体写出了圆明园中珍藏着琳琅满目的历史文物?
3.品:课文是如何写出圆明园中珍藏的历史文物之多的?
4.练:多媒体出示——
公园里的人真多啊!上自 ,下至 。所以 。
5.读:感情齐读,读出自己的那份感情。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是一个高度浓缩又含义深刻的句子。教者紧抓这句话辐射全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写话。
这样的教学既有表达价值的体现,又有人文价值的体现。让学生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篇2
语文课堂离不开“读”,语文的本色之美就是有声有色地朗读。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设计了这样的朗读训练。
一、朗读初始,实为关键
实指真实,也指扎实。首先,我把本文中易读错的字词提出来,如:“玲珑剔透”中的“剔”读(tī)、“统统”读(tǒng tǒng)、“瑰宝”的“瑰”读(guī)、“奉命”的“奉”、“蓬莱瑶台”的“蓬”、“牲口”的“牲”都读后鼻音(eng)、“买卖”读(mǎi mài)、“安澜园”的“澜”读(lán)、“侵入”的“侵”、“灰烬”的“烬”都读前鼻音(in)等,找一朗读水平很高的学生带读,再请中等生和差生参加过关游戏,并不断地用鼓励的话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你的发音真准确,将来的CCTV的新闻联播播音员就是你了。”“读错了不要紧,再来一次好吗?”“不错,反复练习你也能做得好,相信自己就可以。”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敢读、乐读,为读通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接着训练长句,重点句的朗读。如为了让学生学会顿号的读法,我出示了长句“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我让学生先听录音,跟读一遍,再“开火车”读,学生很乐意读。接着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就易如反掌了。课文中还有五处有顿号的地方,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读一读。
随后,我出示一组重点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请同桌评价。
最后我安排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这样有助于字字落实,达到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的要求。易错字、长句子重点读,直至把课文读顺读流利,扎扎实实地面向全体学生,训练他们读好字词句篇,让朗读真正落到实处。
二、品读入情,巧为关键
品读,巧在巧设思路导读,找出文章的精华,体会其精当,感悟其精妙,继而读出其精彩。
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朗读洋溢热爱、赞美之情
看录像,学生对圆明园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对圆明园的热爱和向往溢于言表。这时让学生充满真情地朗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课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这部分,就水到渠成了。再设计回读,师:我们的万园之园,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文中是怎样评价的?生: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生: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师:谁来再读读这些句子?这样返回来读就更能叩击学生心灵,让学生从内心激发对祖国这一艺术精华由衷的热爱之情,达到移情入境加深理解的目的。
2.再现圆明园的毁灭,让朗读激荡痛恨、痛惜之情
这部分我设计了美读指导,所谓美读,就是激昂处予之以激昂,委婉处予之以委婉,以声音、气色、节奏显示文章的风骨神韵。我先放《》录像,同时进行慷慨激昂地解说。录像看完,学生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时,我为学生们找到情感发泄的突破口。师:英法联军的行径如此丑恶,在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上体现出来了?指导学生找出重读词,如:凡是、统统、实在、任意、销毁等,让学生怀着对英法联军的无比憎恨和对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毁灭感到无比惋惜的情感,慷慨激昂地齐声朗读、上台表演读、分组朗读,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喷薄而出。
3.感受不可估量的损失,让朗读充满惋惜之情
再次巧设回读。师:同学们,我们再回过头来读第一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男女比赛读,把那惋惜读得绘声绘色。再让学生谈谈这次读与第一次读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才会真正读出意味来。
4.勿忘历史、振兴中华,让朗读充满责任之感
篇3
何鸿博士通过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巨资抢救圆明园猪首铜像,并将之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何鸿博士的义举,最终促成猪首铜像与保利艺术博物馆2000年春抢救保护的圆明园牛首、虎首、猴首铜像盛世重逢,永不分离。
圆明园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占地五千余亩,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三百年来驰名中外。法国大文豪雨果将之比作东方艺术的代表,称之为"汇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
海晏堂是圆明园内长春园北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幢建筑物,楼前有喷水池,沿东西坡道可登上二楼。楼上东西两侧为水车房,呈"工"字形,中间为蓄水池,可盛水l80吨。为防止渗水,池边满包锡板,故俗称"锡海"。楼前的扇形水池正中设一座喷水台,南北两岸则设十二石台,台上坐有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生肖像,其中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戍狗;北岸则分别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和亥猪。这些肖像皆兽首人身,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合今天两小时),代表该时辰之像即口中喷水,水呈抛物线状注入池中;正午时分,十二肖像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这座喷水池源自西方,十二生肖像由欧洲传教士设计,由国工匠制作,实为东西方文化艺术融合的难得杰作。
这件圆明园猪首铜像,就是海晏堂前喷水池十二像之一,当年设在喷水池北岸最西端。它与保利艺术博物馆2000年春抢救保护的牛首、虎首和猴首铜像相同,皆以宫廷精炼的红铜精制而成,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虽历时二百余载,但无丝毫锈迹。因是欧洲艺术家所设计,其整体造型与明清两代中国传统猪的造型差别较大,尖嘴长吻,獠牙外凸,颇似野猪形象,但蒲扇般伏贴的大耳,又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融合了东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猪首铜像整体风格极为写实,鼻、眼、耳等重点部位及鼻上和颈部皱褶皆表现得十分细腻,表面还以精细的錾工刻划猪的鬃毛,使之形象夸张而生动,堪称艺术精品。公元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十分密切的时期,但存世的反映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艺术品绝大多数为绘画,雕塑作品则寥寥无几。这件猪首铜像与牛首、虎首、猴首铜像,则是其中现存时代最早、艺术水平也最为突出的雕塑艺术杰作,对研究中西方雕塑艺术交流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篇4
实习目的:通过对国家大剧院、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鸟巢、水立方、王府井、大栅栏、798艺术区等地的参观,了解各种建筑的风格和皇家园林的设计,开阔我们的建筑景观和园林视野,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专业知识学习态度。
实习时间:2010年1月13—18日
实习地点:北京
实习内容: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来北京的第一天,对于从来没有来过北京的我心里是万分激动。下午我们便去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2010年1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的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我们便来到了故宫。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故宫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下午俩点我们有来到了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的北海公园。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垂柳依依、亭台楼阁、层层叠石、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富有浓厚的幻想的意境。
北海公园主要的景点有:琼华岛、永安桥、永安寺、善因殿、昆仑石、万福楼、静心斋、白塔……这些景点齐集了北海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北海公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造园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接着又来到了闻名响耳的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外部空间构成和商店内部环境给人以美感;建筑景观特点独特; 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栉次鳞比到处富丽堂皇,流光溢彩尽显泱泱大气,逛不够的商场,看不够的美景,数不清的游人,顾不及的变化。它是城市一个最耀眼的平台,展示了物华天宝的精致商品,它是城市一个人气指数最高的商业中心,弘扬着中国传统的和现代的商业文化。
2010年1月15日 星期四 晴
我们来到了清代的皇家花园——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
接着又来到圆明园,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本资料来源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2010年1月16日 星期五 阴
“798”艺术区是来源于原有的工业厂房,被这些艺术家们改造的五花八门,各种风格的应有尽有,固有的建筑风格和岁月痕迹被巧妙地加以融合利用。有加一层扩大了使用面积的,有扩出了门廊增加了展示空间的。
晚上来到大家最熟悉最热也是最红的热点——鸟巢,“鸟巢”的设计和特点非常突出,他的外形结构主要由门式钢架组成。整个建筑,抛弃了传统意义的支撑立柱,而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24根桁架柱托起了世界最大的屋顶结构,成就了全世界建筑业的一大壮举,所以,又被称为“人类建筑文明史上的惊人杰作”。
篇5
【关键词】网络;兴趣;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网络环境集声、光、影、像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们利用现代教育音像技术,将事先搜集到的关于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珍贵的文物以及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经过以、图片及相关的网站制成网页放到资源库中,并将其放到校园网上。教学伊始,教师通过浏览器播放在线自制影片《圆明园在哭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因为虚拟的网络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屈辱的历史,这样就可以迅速把学生从带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
二、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自主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勇于提问是教学的前提,善于提问是教学的关键,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归宿。它倡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在教师指导下提出问题,并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输入电脑,与全体师生进行交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疏理,这些问题将成为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和主要目标。在本节课中,经过师生共同整理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①毁灭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②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③是谁犯下了这样的滔天大罪?是谁践踏了人类历史的文明?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④这个被世人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三、网上浏览,自主探究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还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而信息查询则是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时,教师必须为学生预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上述问题中,对于问题①、②学生通过自学课文不难说出,但问题③、④课文中并没有很具体地写出来,且学生对于我们国家近代的历史了解得还不够,因此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如何能突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了解我国在那段黑暗时间里的屈辱史?网络技术它可以有效地突破时空的界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而又无限的空间。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中的搜索引擎,点击鼠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探求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探究结果通过BBS到网上,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网上协作,汇报交流
教师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网络教学面临的又一大挑战。教学研究表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在网络教学中,汇报交流同样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它是学生达成共识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话与交流,迸射思维与情感的火花,将其在网上获得的知识通过交流、同化和异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精神的过程。此环节,学生通过与协作组成员及老师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的方式,取长补短;尤其是与老师交流,能及时获得必要的帮助。
五、扩展资料,延伸拓展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怎样开发好课程资源,巧妙地加工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素养和智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有背于“大语文”的观点了。
如果说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那么,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为此,我们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教学时,我们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
(1)想更多地了解圆明园吗?课后请认真搜集圆明园的有关资料,并把收集到的资料写下来。
(2)我国还有哪些地方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还有哪些国家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磨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历?
篇6
1. 挖掘教材,诱感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凡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痛恨,我重点抓住第八自然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扣准字、词、句,从挨打、挨饿、不得安睡这几方面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再加上反复的朗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对凡卡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别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救出了他的儿子以及他儿子的同学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伟大的父爱。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来阻止他。”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成“他挖了36小时”?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这几个数字充分的体现了父亲挖的时间长,挖得非常的艰辛。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这位父亲有可能是怎样挖的?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他双手挖,手指都出血了;有的说用双手搬着大石块;有的还想象着周围还不断地发生着余震,他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可是,为了儿子,他不顾自己艰辛,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儿子的爱,他不断地挖着,挖着。这样,学生通过对“挖”拓展体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这位伟大的父亲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 创设情境,激感
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圆明园的认知很缺乏,也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圆明园的宏伟壮观与侵略者的可恨,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图片、录像和配音,再现了圆明园当日的辉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圆明园中,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壮观。同时放映了八国联军的录像,让学生看清了侵略者野蛮贪婪的强盗行为,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树立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志向。
3. 加强朗读,体验情感
如《搭石》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我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虽然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情朗读,体会到了“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4. 想象练笔,升华情感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当父亲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把儿子救了出来时,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每个读者读到这里时都会泛起情感的波澜。这给阅读提供了一个空白空间,必须加以补充,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我设计了空白补充练笔:相拥后,这对父与子会说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的内容写出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话语:
“儿子,太好了!我终于把你救出来了!真是谢天谢地啊!”爸爸泪流满面,激动地说。
“谢谢您,爸爸!我知道您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您说过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和我在一起的!”儿子兴奋地说。
篇7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教学 国防教育 有机渗透
中小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安危、生死存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国防教育是语文任课教师的法定义务。我们应该潜心研究语文学科中的国防教育因素,发挥教学艺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相应提高国防教育素养。
一、立足课文阅读渗透国防教育
语文教材大多是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学生除了学习和掌握字词、语言、结构外,还要通过阅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课文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反映军事、国防、爱国题材的文章,有的介绍英雄人物、伟人的事迹,有的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在这一前提下,国防教育的渗透理应立足于课文阅读教学,通过阅读教学对那些蕴含国防教育因素的课文进行深入的剖析,既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美词句,又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述的军事或国防情节之中,或以山河的壮美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或以时代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让学生坚定保家卫国的雄心。如在阅读分析《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我们针对“二小假装顺从自有主张,走在敌人的前面。”这句话引导学生自由研读课文,彼此积极议论,思考:什么样是“顺从的样子”?王二小是真的顺从吗?从王二小“装着顺从”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积极阅读活动,深入剖析王二小的内心世界,明确了二小的机智勇敢,“顺从”只是为了迷惑敌人,将侵略者引入我军的包围圈,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树立起了二小的光辉形象。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启发学生: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祖国需要我们去保卫她的安全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当然应该象二小那样,挺身而出,勇赴国难。
二、开展专题写作渗透国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够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个性。所以,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专题设计一定量的有关国防、爱国题材的作文训练,于专题写作训练中渗透国防教育,弘扬爱国情怀。比如,我们结合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与国防有一定关联的节日,让学生课前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与节日有关的信息,以自己感兴趣的文体和独特的立意尽情发挥,写出自己的随想、感受和体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国防意识与爱国注意烙印。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利于进行国防教育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去写作。在南海诸岛被外部敌对势力逐步蚕食的状态下。我们提醒学生关注事态的发展,并以《神圣海疆,寸土必争》为题,要求学生作文。我们设计此作文题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思考如何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经济建设的伟大成果,并希望通过此类作文题的写作训练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进一步激励他们为祖国的强大和安全而努力学习。
三、运用电教手段渗透国防教育
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于课文文字材料的描述难以身临其境,单靠教师采用传授、口述等方式设境进行教学,不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感性材料,学生难免觉得枯燥、难以理解。电教手段打破时空限制,使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传输同步进行,以直观动感、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强大的交互性,满足了学生的年龄心理需要,展示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国防教育天地。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形成深刻的国防意识。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时,我们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惊涛百年》中的相关视频片段,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带领学生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让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残暴和野蛮的恨,深化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国防教育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情景创设;适时;适度;有效
一、创设情境要适时
1.导入新课,在情境中感知。新课伊始,巧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使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出示鲁迅先生的画像,让学生汇报收集到的鲁迅先生的资料,凸显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接着,课件播放人们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向总理敬献花圈、致敬、追悼的情景,伴着哀乐,配上声情并茂的话加以渲染,课文虽未展开,但爱戴之情和永别之痛却早已悄然进入学生心中。这时揭示课题,导入课文,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此时此刻,学习已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课文时自然会主动思考,踊跃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2.突破难点,在情境中领悟。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颖的教学手段。运用录像和多媒体课件,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无味、死板的知识为生动、直观、有趣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这一特点,当阅读教学中遇到课文的重点处、抽象处、关键处,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情境,以动态的画面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参与,能省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的。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榕树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电脑设计一个画面,从一棵树的枝干上又生出许许多多的枝干,这个动态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了枝干的不可计数,感受到这棵大榕树的枝繁叶茂。在理解大榕树的特点时,通过录像展示大榕树上的一片片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正透着光亮,好像跳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榕树充满勃勃生机,变文中的抽象描述为可感可知的生动画面。
3.总结归纳,在情境中升华。根据人的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特点,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因此,在总结课文时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有利于把握课文的意境。《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由于相隔年代甚远,时空距离较大,学生学习课文时较难领会人物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可用多媒体展示他们分别时相依相拥、泪水涟涟的生动画面,并选配合适的音乐,伴随优美动情的解说词,最后用多媒体演示火车在汽笛长鸣中缓缓启动的情景,让学生看着画面读屏幕上逐一出示的最后三个自然段。顿时,学生如临其境,泪痕满面,此时的朗读入情入境、声情并茂、感人肺腑。
二、创设情境要适度
多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和可变性能实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真、神似、情切、意远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学习时,就没有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教师应注意情境的新颖性和调控性。
1.情境的新颖性。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有利于实现预期目标的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不是课文插图的翻版,而是教师通过吃透教材,制作新颖、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创设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情境,能降低学生理解的坡度,疏通学生思维的障碍。比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领会“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然后多媒体展现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过程:风更狂了,雪更大了,雪花簌簌地飘落在军需处长的身上,雪越积越厚,越堆越高,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情境的调控性。语言表达离不开情境,有时语言所反映的客观情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用多媒体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在情境中领悟,降低了理解语言文字的坡度。但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入课堂,是为完成既定目标服务的,我们的教学最终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展现同一情境的时间不宜太长,同一节课展示情境的次数不宜过多,不能把阅读课上成看录像、看动画等娱乐课。
三、创设情境要有效
篇9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名字,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 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 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选择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篇10
1 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媒体播放放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2 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播放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 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学习《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 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5 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 上一篇:医院妇联工作总结
- 下一篇:幼儿园户外活动研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