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研究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允价值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允价值研究

篇1

关键词:公允价值 次贷危机 建议

0 引言

当次贷危机爆发后,因价格以及成交量的直线下降,资产负债率大大增加,使得许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现象,这是次贷危机导致金融风暴的重要因素,并且在金融风暴的背后,公允价值的计量体现在了各个层次,许多企业以公允价值的计量的资产账面价值急剧缩水,并使得许多的金融资产造成恐慌性抛售,整个市场体系变的非常混乱。公允价值以其特有的评价模式以及充足的理论依据成为一种广泛的会计计量工具,然而,当前国际经济立法面临着公允价值缺失的困境,并由此引发自身的合法性危机。

当次贷危机爆发后,因价格以及成交量的直线下降,许多企业以公允价值的计量的资产账面价值急剧缩水,资产负债率大大增加,使得许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现象,这是次贷危机导致金融风暴的重要因素。

2008年10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总额7000多万元的救市方案,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项是针对市场计量的会计准则做出了特殊的规定——要求美国证监会(sec)对按市价计值的会计准则做出调查报告,并且投票表决是否该中止此项会计准则。在美国进行调查的同时,欧盟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则更快一步,他们认为市场可以不完全遵循所谓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允许某些银行将资产重新列为长期投资,这样的变化将使银行的一些金融资产实现损失的最小化。

到底如何正确的对待公允价值是美国、欧盟甚至今后中国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侧重分析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及我国如何合理发挥公允价值的作用。

1 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争议

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计量进入会计准则已经是晚近的时代了。虽然在会计准则的构思上,公允价值计量的雏形已经早早地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计量属性的应用,首次出现还是在20世纪的美国。

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作出如下定义:公允价值是指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

我国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对公允价值作出了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在自愿双方之间现行交易时,不是强迫销售所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的金额。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

从二者的定义中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的交易双方是客观公正的,交易方式是有秩序的,并且该项资产或负债已经在市场上存在并且在时间上要连续存在,而且该项资产或负债在交易过程中必须是合法的、自愿的,不属于类似恶意的低价抛售或者恐慌性抛售等被迫交易。从而,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公平交易,那何为公平交易,而交易又如何达到公允是公允价值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公允价值的引进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思维和会计方法,其应用的不断扩展也体现了公允价值正在体现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经济形式而言,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并非能被所有人所接受。

1.2 公允价值的争议 公允价值在美国翻译为fair value,意思是公平的价值。公平几乎所有的人都能知道其存在的意义,但是作为交易的双方怎样才能做到公平,衡量公平呢?

法律角度看,公平在法律上意为justice,即公正、正义。一切法律都必须按照这样的宗旨为指导思想。因此,在会计法上,公平原则的表现就极为重要,首先要遵循交易主体平等的原则,即双方同为法人或者自然人,然后双方的意识必须达成共识,即不存在舞弊、强迫交易、恶性竞争等问题,如果存在两者的统一,无论市场的波动如何之大,交易就能符合公平原则。因此,公允价值的存在性是公认的,但是如何定义公平交易确是实质性的问题(陶迎迎,许彩燕,2008)。

如果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条件下,并且无任何流通问题,那么公允价值交易的公正性并不会受到太大的争议。而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要估计其重置成本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具体会计实务中一般演变为“管理层判断+某一估价模型”(于永生,2007)。问题是如果出现资产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其存在流动性,那么交易双方的意识误区就会产生,那么从管理层的判断到估值模型的计量就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使得公允价值的交易存在缺陷,而且这个缺陷并不能靠管理层自身的提高或者企业的不断进步就能弥补的。这就是公允价值存在的最大问题,即交易的双方对资产的价值判断存在不同方面的理解(于永生,2008)。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公允价值的问题所在主要是两方面,其一就是什么是公平的交易,其二为缺少活跃市场的资产公允价值如何确定。对于第一个问题,无论是FASB还是GAAP的准则,并未对什么是公平交易做出定义(欧阳世芹,朱开,2008),也就是说公平交易他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这是需要人们的理解才能够达到一个共识,这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完善的不止是计量方式,其基本的定义也存在不足之处,所以应结合法律的角度完善公允价值的定义;对于第二个问题,公允价值的计量还是只能依靠上述提出的模型来实施,但是管理层的判断会造成不同层面的意见,导致其成为双方公平交易的障碍,因此,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公司应尽可能多使用可观测数据,尽可能少使用不可观侧数据,通过模型估计未来现金流并折现,褥到的现值可以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当然,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可能计算出不同的现值,具体采用哪个数据是管理层自身的权力。但是无论哪个数据,都无法真正掌握公允价值,从而引发出的计量方式的改进也在所难免(FASB-157)。

正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上述特性,在次贷危机爆发的关键点上,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引发了对公允价值议论的热潮,并且衍生出了拥护以及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两派势力。

公允价值计量的拥护者们认为,首先,公允价值的目的就是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只是财务报表中的一个点,并非能够引导次贷危机走向金融风暴,其次,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方式,并不能够从经济问题上去否决它,不能把所有责任归咎于公允价值的计量,第三,从历史成本的缺陷出发去引出公允价值的必然性,他们认为,历史成本虽然在交易的当下能够衡量资产的价值,但却不能够持续地影响,这样会使得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可靠性。

但是作为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一派则认为,历史成本是最好的,最可靠地计量方式,其理由在于历史成本的不会因为资产的价值变动幅度过大,而财务报表的稳定性可使投资者的信心增强,在这种计量模式下,只需要少量的主观判断,降低了企业管理层方面的错报风险,也能使外部审计师明确目标,减少犯错的可能性。此次次贷危机爆发后,许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就把矛头直接指向公允价值,认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夸大了次贷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范围和深度,并且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许多巨额减值的资产被迅速地反应在会计报表中,使得上市公司出现证券价格的暴跌,资产缩水程度加深,造成投资者的恐慌,从而达到一个恶性循环。

2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

2.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对金融工具交易有了更多参与,因此会计计量的方法出现了很多难题,许多在现行的会计计量模式下计算的价值都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从1999年到2003年期间,公允价值的方法以及改制的程度都不断地加大。我国也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

在会计处理上,如果按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进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为例,企业在取得投资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交易的金额)

投资收益(交易发生的相关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

从中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是按照购入时市场公平交易的价格以及相关费用确定的。这与历史成本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如果企业的资产价值出现比较大变动时,则需要确认变动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即公允价值上升时,作以下会计分录: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如果公允价值下降,则做相反分录: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益

根据上述处理方式,可以发现,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时,不但要在账面上反应资产的价值下降,而且还要在当期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从而影响企业净利润,。如果资产的市场价值处于不断缩水的情况,公允价值的计量则会进一步加剧这一现象,企业为使资产负债表不过于难看,会被迫出售这类资产,而这样的恐慌性抛售会进一步加剧恶性循环,使得资产的价值更加缩水。企业在丧失信心的情况下将会采取极端的措施,走向破产。而如果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无论市场波动性如何的大,其账面价值也不会改变。

2.2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因此次贷危机的爆发也就是次级按揭贷款的违约情况不断地增加。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幅度提高,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2.2.1 信用消费监管失灵。人们寄予希望的房地产企业首先成为了次贷危机的爆发点。美国为了复苏2000年开始的经济退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刺激政策,包括增加投资、减免税额、大幅降息等。这就加大了美国国民消费的欲望,房贷条件降低,甚至出现了零首付的状况。在房价不断走高时,次级抵押贷款生意兴隆。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大量的投资者入驻房地产行业,并且不断地进行炒作,抬高房价,以至于最后引起过度的价格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在人们进行过量次贷消费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没有做到整体的宏观调控,使得次贷的风险增加。

2.2.2 衍生金融工具的滥用。为了想要规避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创造了大量的衍生工具来。并且在不断地通过风险转移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就拿CDS来说,CDS是信用违约互换,如果不出现信用主体违约事件,则CDS卖方没有任何现金流出;而一旦信用主体出现违约,CDS卖方有义务以现金形式补偿债券面值与违约事件发生后债券价值之间的差额,或者以面值购买CDS买方所持债券。卖方可由主承销商或商业银行等第三方来担任,并且可以在银行间市场或其他市场进行CDS的交易,从而转移自身的担保风险,使得其成为金融衍生工具,但是随着资产的减值,CDS价值下降,违约情况频繁出现,银行等金融企业的贷款无法收回,因此大量的CDS被抛售,并且不断地转移到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引发的次贷危机也就不断地扩大。

在美国政府长期政策扶持、美联储长期的低利息政策,使得美国房地产投资市场迅速发展,刺激社会消费激增。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危机逐渐被积蓄起来,投资市场流动性过剩,引发社会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政府被迫提高短期贷款利率,使得次级信用贷款者还款能力下降,大量的次级贷款无法收回,引发次贷机构的倒闭与次贷投资业务的亏损(苏延春,2009)。

而在美国宽松的房地产投资政策下,在房地产市场上形成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造成的危机,继而成为了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当“次级抵押贷款事件”暴发后,冲击波传导到了“次级债券”,又引爆了“次级债危机”(张永鑫,2009)。一场原本只涉及单一地区、单一金融产品的危机已经通过“蝴蝶效应”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飓风。这次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在于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公允价值计量也许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由公允价值导致的,不能全面否决公允价值建立。恰恰相反,理论界和有关部门应通过这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会计准则,提高会计准则在揭示、控制风险方面的功效。

2.3 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 从上述原因中不难分析,金融危机的根本是在于次贷过度宽松以及金融泡沫的大量产生,其本身并不是由于公允价值导致的。公允价值自身并没有错误,从会计上讲,公允价值反映的企业财产的真实性反而会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如果现在的市场环境是一个有序的、正常的环境,公允价值的计量确实能够指引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下,因为市场的混乱,大量的资产减值,那么公允价值的计量就变成了金融危机的催化剂了,因此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以雷曼公司为例, 其第二季度减计资产接近亿美元,第三季度则粗升至亿美元以上。减计资产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的运转,如信用等级下降、借贷成本抬升、担保金不够充足等。因此,每当财报公布巨额减计前后,金融机构都会传出以各种形式融资的消息。雷曼公司就在其第二季度财报出炉之际不得不融资亿美元自救。而如果按非公允价值的传统会计准则,即使市场情况不乐观,银行持有的某些资产价值已大打折扣,财务报表上也不会迅速即时地反映出来(旷野,2008)。

再以美国三大银行的摩根大通为例,从2009年最新出具的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出,其第四季度的净收入为7.02亿美元,平均每股利润7美分,与之相比的是去年同期的29.7亿美元,每股利润86美分。其表示,在处理了一项价值13亿美元的合资业务和风险管理业务后,摩根大通的每股收益至少下跌了28美分。摩根大通公布的数据还显示,第四季度摩根大通提供的信贷亏损增加到54亿美元,2007年为85亿美元,而税前的抵押贷款和调控贷款余额只有29亿美元。另外,数据显示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门在第四季度亏损23亿6千万美元,利润仅为1.24亿美元。信用卡部门已经亏损3.71亿美元。坏账率从07财年第四季度的3.89%上升到了5.56%。次贷的相关损失就比同期增加了近一倍的数字,而利润的也比同期下滑了将近一半。

3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

3.1 要坚持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经过多年论证的科学方法。无论金融危机多严重,公允价值计量反应的信息公允透明,正是维护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决定权利。公允价值计量诞生于美国证监会支出历史成本对防范金融风险无济于事的危难之际,这本身说明,公允价值天生具备防范金融风险的性能。公允价值在世界各地的广泛运用使得其展示出了某些领域的优越性,这是历史成本所无法达到的,这也是整体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公允价值应用的有序扩展 目前,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放慢的经济业务并不多,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在国际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我国也要尽量要求使用,并在今后有意识地、逐步地将这类资产扩展。比如:①存在比较成熟交易市场的资产计量和列报。如有价证券、汽车、房地产等长期资产,汽车等固定资产的加入会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能展示更加真实的资产价值。②未来现金流量和内含利率基本能够可靠确认会计要素的计量和列报。比如,融资租赁的资产、期限较长的赊销收入及一些长期负债等。现金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评级以及贷款的宽度,因此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能够有效地避免金融风险。③难以用历史成本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的计量和列报。比如,金融资产及衍生的金融工具等业务在条件成熟和必要的时候,都可以尝试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逐步尝试某些特殊领域的资产,使得公允价值的计量更具有存在性。

3.3 企业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立良好的公允价值使用环境。在坚持公允价值的观念下不动摇,同时通过证券监管、银行监管,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认为调控利润的发生,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普及和运用,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真实的信息作出更大的努力。

3.4 企业自身必须有效地进行管理。企业必须遵守相关制度以建立良好的管理层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各职务间的权利约束,以较好的状态迎接市场的竞争,给于公允价值的实施建立良好的环境,因为公允价值的交易要尽量建立在活跃市场的环境下,这样资产与负债反应出的真实价值才能避免管理层的判断错误。具体说来,管理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判断能力以保持对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其次企业内部应该有良好的内控机制,使得公司的规章制度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

3.5 要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成为一名具有娴熟的业务能力的会计人员,除了应具备实务知识、会计理论及操作能力外,还要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国家监管部门也要从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以及审计部门的作用,严格执行会计法的要求并且在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也要与会计人员充分沟通,提高会计人员对于问题的认识程度。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提高判断能力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要求人员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做出判断;二是通过后续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公允价值处理方法。

3.6 改进公允价值准则体系。公允价值的准则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分层推进的过程,先修订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即什么是公允价值如何定义、如何,再将公允价值纳入计量属性体系,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的改变,增加或者改进方法,几个估值方式的运用等,最后再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准则。我国虽然修订了会计基本准则,随着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准则是必不可少的。

4 结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若金融工具不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否能反映其内在价值呢?如果按照历史成本的计量,金融风险就完全不存在吗?在市场交易中,价格是围绕价值的上下变动而变动,正是要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才能给投资者最准确的市场信息。

公允价值的使用是近年来才开始实施的,因此还远远谈不上完善,如果经济持续增长,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水涨船高,有关各方都皆大欢喜,没有人会去挑公允价值计量的毛病,大家都会认为公允价值真正反映了资产的价值。一旦市场急速下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又会随着市场价值的下降而急速缩水。这时,包括公允价值计量在内的一切制度,都成了替罪羊。这就是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真正面貌,计量工具成为了人们利益的牺牲品,但却又引导人们进行不断地改革。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越来越大,不确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但是,从长远来看,坚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的方式改善公允价值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开贵.公允价值计量和意义.[J].百家争鸣.2008(6).325.

[2]付智博.从国际金融风暴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J].理论界.2009(65).

[3]胡筱蓓.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J].工作研究.2009(1).51.

[4]李睿.公允价值计量探析[J].国际商务财会.2009(1).44-46.

[5]罗兵.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计量[J].海外经济.2009(2).33.

[6]欧阳世芹,朱开.次贷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在思考[J].财会研究.2008(12).149-150.

[7]苏延春.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64).74-75.

[8]陶迎迎,许彩燕.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的使用[J].财会研究.2009(03).252-253.

[9]王秋月,陈群梅.美国金融危机下我国如何运用公允价值.[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43-144

[10]王泽霞,郑建克.公允价值计量要点及难点分析.[J].经济论坛.2008(2),135.

[11]杨辉,陈敏.金融危机中如何看待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研究.2008(24).37-39.

[12]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J].会计研究.2007(10).

[13]张红玉,刘爱敏.公允价值若干问题探讨.[N].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9(2)(3).70-72.

[14]张鹏.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我见.[J].管理观察.2008(24).205-206.

[15]张清玉.现行会计中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31.

[16]张荣山,雷振.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6).98.

[17]张维卿.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利弊.[J].商业经济.2008(3).42-43.

[18]张颖.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素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60).99.

[19]张永鑫.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62).72-72.

[20]周炳伟.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应用的思考.[N].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5-46.

篇2

【关键词】公允价值;应用;研究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不完善,应用缺乏相应参考

我国在2006年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同时对于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等制定了相关规定,其中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中的亮点。但是,由于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引用实施较晚,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和活跃,无法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提供合适的舞台和条件,公允价值研究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主要研究其定义和性质,关于实际操作方面的研究严重缺乏。这些我国公允价值理论研究上的缺陷在会计准则中也有所体现,我国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主要是针对定义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但是关于操作层面上缺乏详细具体的方法规定,尤其是在确定估值技术方面一直存在一些争议。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不完善使企业在确认金融工具时,没有明确的参考。对于公允价值如何计量也缺乏明确解释,导致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大,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合理有效运用。只有完善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加强可实施性,才能推广公允价值属性在金融工具领域的有效应用。

(二)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很多的企业无法获得市场上大众的价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得到公允价值,使得公允价值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当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主要采用的方式主要将未来现金按折现率折算成目前的现金价值的现值,但是金钱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量是不确定的,导致公允价值的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很难使结果合理,加上对其实施评判和监控的标准也不是很清楚,因此更难保证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健全公允价值市场机制,其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以及对社会诚实守信氛围的建设是重要部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行业行为的标杆,是相关从业人员的行动准绳,而行业问题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更新的,因此要不断的持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加大执行措施和惩罚措施的实施。与此同时,非制度方面的建设对完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机制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缺乏诚实守信的氛围,会计信息的造假和滥用,现象严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了投机倒把分子粉饰自己的工具。

二、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一)加快完善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最初是为了弥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不足,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和世界会计领域基础计量属性地位的确认也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应用时间更加短。公允价值是专业会计人士根据会计计量需求同时依据环境改变根据研究出来的,在早期没有形成明确的内涵,直到今天,公允价值内涵仍然不明确。一直以来,公允价值多重计量属性的观点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公允价值既体现为历史成本,同时又体现为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等。这种观点虽然表明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但是也导致公允价值缺乏明确的边界,会计人员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缺乏统一的计量目标。同时,会计准则制定者应该明确界定公允价值定义,理论研究的不全面对公允价值的实务操作性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实践上的不足也导致了实证研究的缺乏。

(二)健全市场机制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和美国等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而言,还有待继续培育和发展。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将有助于会计目标向决策有用性的方向转变,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对于我国进一步推行和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注入无限动力。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积极培养各级市场,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的进程,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成熟活跃的市场有利于企业获取客观市价,使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和客观,市场价格也是公允价值最为简便、成本最低廉的来源。因此,努力培育各级市场,尤其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和可靠,有利于金融价格市场化,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如果存在公平活跃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将会很容易获得,在市价不公平时,公允价值的计量具体实施将会存在很大难度。所以说,一个比较健全成熟的市场机制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更好地推动公允价值的发展。

结束语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国际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在金融危机时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但是仍然没有阻挡其成为主流计量模式发展趋势,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但也有一些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通过阅读前人的文献资料,本人对公允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目前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存在一定难度,但回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则是一种倒退,即使艰难也应该奋力前行。因此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希望可以认清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缺陷,通过对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去深入剖析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可以改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使得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财务报表信息能够具有更高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更加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精准、可靠、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研究公允价值理论及其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使市场经济秩序趋于稳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石油行业;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涵义的界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直到2006年9月,FASB公布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才把公允价值的定义最后确定下来。该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或买卖双方)销售某项资产所能够取得的价格或转移某项负债所可能支付的价格。”2009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公布的征求意见稿(Exposure Drafts,简称“ED”)“公允价值计量”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与该定义完全一致。所以至此,公允价值的涵义在国际会计理论与实务界达成了共识。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已成为国内外会计发展的趋势,公允价值会计反映了财务报告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方向。然而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其运用问题是国内外会计界研究的一个前沿并富有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重新审视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分析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现状及影响,不但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公允价值计量在上市公司的具体运用情况,还可以为其运用效果提供实证和数据的支持,从而对探索会计发展规律、完善会计理论、促进公允价值会计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现状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及应收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两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及负债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及负债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变动报告期先计入所有者权益,待到出售时再一并转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业绩就会因此受损。

因此,不同的金融计量项目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波动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前,按公允价值计量的经营业绩波动大于历史成本,但在出售当期,只要市场不出现大的波动,按历史成本计量的经营业绩波动则显著高于公允价值。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业绩波动的影响与历史成本计量完全一致。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改变了之前与企业自用房地产一样纳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反映企业房地产的实际构成情况及各类房地产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贡献情况。

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企业可以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之间自由选择。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

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从这一准则来看,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时,由于不计提折旧,而是根据市价进行计量,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那么就必然使其与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发生差异。当投资性房地产的市价逐年提高时,那么这必然造成企业业绩的逐年好转。相反,当市价下跌时,企业业绩就会下降。同时,由于在后续计量中,企业可以将以成本法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在转换中也将对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

(三) 公允价值计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计入资本公积。使用公允价值对满足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计量时,由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对公允价值的确认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业绩。

(四)公允价值计量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份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要求将这部分重组利得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直接反映在企业的当期利润表中,这样就增加了企业业绩的波动性。

(五)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合并》准则中的运用

新《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看作一个企业购买另外一个企业的交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购买成本。对于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按照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量,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购买日,购买成本与获得的各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正差额,确认为购买方的商誉;反之,则为负商誉,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在每个会计期末,企业应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将减值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对并购中取得的商誉的处理,对正商誉不作摊销只作减值测试,就会推迟利润的减少,在测试日之前增加利润。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重新引入并鼓励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年报的影响不一。实务中,上市公司如何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以及公允价值计量与上市公司年报的关系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讨论。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的运用现状及影响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我国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各方面趋于相对稳定,相关数据比金融危机时期更具有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只选择2010至2012年石油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选取和整理计算各项财务指标,组成相应的Excel文件作为原始数据,并以此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运用现状。相关数据资源都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本文剔除数据不完整的石油行业上市公司数据。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的的比例

通过对石油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统计并用excel处理,得出石油行业上市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的比例。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主要都是衍生金融负债。具体数据及变化趋势如表1、图1所示。

表1石油行业上市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总体项目的比例情况

表1与图1的数据表明,在石油行业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股东权益的比例都在下降,而相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比例却在上升。这是由于大多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是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主,而这些资产的价值主要来自于股市,那么股市行情的好坏对其资产的价值就影响很大。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后,2010年经济较之有好转,股市出现了回升,这使许多企业看到了机会,于是纷纷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为什么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在2010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比例最大。同时,由表2可以看出上证指数的最高点从2008年的612425点滑落到2009年的552274点,同时在2008年直线跌入166439点。从2010年至2012年上证指数看这三年最高点也就是出现在2010年8月4号的347801点,那么2010年相对于2008年的最低点来说股市是有好转的,但从2010年至2012年来看上证指数最高点一直维持在3000多点左右而没有回到2008年的6000多点,也就是说股市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因此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又在下降,这也是在经历一次动荡后市场慢慢调整和恢复的必经阶段。但相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的比例却在上升,这是由于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增多,金融衍生负债也逐渐增多,那么导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的比例上升,而从调查数据中我们也看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都是金融衍生负债。另一方面,从图1趋势看,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在2010至2012年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力在逐渐转弱。

(三)公允价值损益与营业利润趋势分析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有很多,但最终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因此,为了了解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现状,就应该说明公允价值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本文收集了2010到2012年石油行业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营业利润的数据,并试图发现其中的关系,相关的趋势分析见表3和图2。

表3和图2数据表明2010至2012年,石油行业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在不断地上涨,在2010年至2011年之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营业利润的是正相关的关系,但在2011至2012年,却呈相反的趋势。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上市公司减少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以及股市低迷,从而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对营业利润的影响逐渐减弱。

三、结论

通过前文对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在上市公司中总资产中的比例分析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上市公司营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近三年石油行业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在资产和负债方面都有所下降,随着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减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营业利润的影响减弱。这也看出了,上市公司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仍持谨慎态度,同时也看出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受市场尤其是股市影响较大,这也正体现出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参考文献:

[1] 管考磊公允价值的历史演进[J]会计之友,2011(12):5-8

[2] The APB Report Nofourth:Enterpris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accounting,1976

[3] 葛家澍我的公允价值观[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2(2):1-2

[4] 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eptember,2006

[5] IASBFair Value Measurements ―― Part1:Invitation to Comment and Relevant 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 Guidance (Discussion Paper),November,2006

[6] 孙丽影,杜兴强公允价值信息报露的管制安排[J]会计研究,2008,11:29-34

[7] 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85

[8]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

[9] 丁黄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及其运用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篇4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使得就是否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本文从经济后果的视角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选择受各方利益集团博弈结果的影响,公允价值虽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元凶,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却是会计界迫在眉睫的工作。

【关键词】公允价值;经济后果;利益博弈

一、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两难选择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使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发生器与助推器作用。会计界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无关,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指出:“如果废除了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那么将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资产按市值计价到底是多少”。

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声音,在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赋予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

金融界和会计界对于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分歧在于二者的会计目标定位不同。金融界的主张立足会计调控论,要求“怎样是对经济有利的,会计就应怎样反映”——会计应选择“按有利于经济运行的会计制度”进行反映。会计界的主张属于会计反映论,要求“现实是怎样的,会计就应怎样反映”——会计应选择“按反映现实的会计制度”进行反映。体现在金融危机拯救行动中,会计界立足会计反映论,选择捍卫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其目前采取的主要行动是优化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界立足会计调控论,将会计作为一项金融调控手段或金融危机拯救工具,选择终止公允价值计量。两种观点的角力体现了公允价值计价会计政策的两难选择,其实质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的经济后果形成的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特征

(一)会计政策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安排

会计政策选择也称会计选择,是在既定的可选择域内(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相关经济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即指企业利害集团(包括股东、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当局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大都是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问题。从企业会计政策及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

(二)经济后果观揭示出会计政策的选择本质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和政治两方面达到的微妙平衡

为了形成一致会计政策的契约安排,各利益主体双方或多方之间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即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的过程。威廉姆R.斯科特(WilliamR.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中对经济后果产生的根源进行了阐明,提出对经济后果的定义:不论有效市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瓦茨和齐默尔曼早期的实证会计研究表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簿记成本、契约成本、政府管制成本和政治成本等因素影响,同时各相关利益集团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参与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相关各方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后果作为会计规则制定中一个实质性问题开始在美国突显出来。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通过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不断交涉和博弈,以寻求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经济后果。从实现方式上讲,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往往借助企业政策选择最终体现出来。一直以来会计准则制定者假设会计效果是中立,即使不是中性,也不为其后果向公众负责。经济后果问题的提出改变了这种看法,认为会计不是绝对中立的,可能会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由于经济后果的存在使会计政策选择备受关注,进而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这使得准则的制定复杂化,因为其要求在会计和政治两方面达到微妙的平衡。

三、金融危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政策选择的博弈分析

(一)利益冲突——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选择的博弈基础

金融危机爆发的元凶之所以被认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导致了相关利益集团的冲突,即以银行为代表金融企业管理者的利益集团与银行的投资者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二者的冲突源自于两权分离订立契约的委托关系,这份契约便形成了以银行的投资者为委托人,银行等金融企业的管理者为人的委托关系。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要求投资银行的所有证券进行公允价值计价,而且对所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市价估价,对由于价值波动所引起的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也要包括在报告净利润中,公允价值计量将完全消除银行管理者进行利得交易的能力,执行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是提升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使得银行的管理者看到的不仅是利得波动会增加,同时管理者操纵利润的能力将被大大削弱,这样二者的利益发生冲突也就自然而然了。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偏离,以及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行为具有必然性。在资本市场下假定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对会计政策做出选择或提出建议时,都是为尽可能维护自身利益以达到其预期效用。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商品交易中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般认为该经济机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显然,会计政策选择主体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人拥有不易直接被委托人观察的私人信息。以管理者和投资者为例,管理者对企业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比投资者具有信息优势,此时管理者可能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扭曲和操纵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将信息优势转化成利益。很多研究表明存在管理者利用信息优势掠夺投资者和债权人财产的现象。与此对应,投资者、债权人由于担心信息的可靠性而选择谨慎的投资方式,这将使得资本市场无法正常运行。一方面,管理者的信息优势及监督成本的存在使其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存在自由性,管理者可以通过政策选择获得优势利益,另一方面,管理者可以拒绝政策的实行来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如果存在一项会计政策使得当期报告净收益降低从而影响管理者的报酬,虽然管理者努力程度不变,由于契约的刚性提高奖金比率的要求一般难以达到。此时尽管会计政策的选择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管理者往往也会干预会计政策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政策的选择对于银行的管理者而言又何况不是如此呢?

(二)金融危机经济后果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博弈分析

由于监督成本的存在,管理者作为信息优势方,具有对经济后果产生影响是否进行充分披露的选择权;同样投资者期望管理者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依据威廉姆.R.斯科特在财务会计理论中实证分析:由于管理者应致力于降低未来契约签订的成本,避免竞争加剧及吸引潜在投资者等原因,可以将管理者偏好假设为,存在有利经济后果时管理者偏好于充分披露,存在不利经济后果时管理者偏好于不充分披露。通过分析发现,只要管理者充分披露时投资者获得高效用的概率偏大,管理者不充分披露时投资者获得低效用的概率偏大。

当出现金融危机这种极为不利的经济后果时,银行管理者会反对披露这一对己不利的经济后果,由于公允价值这一会计政策的使用会提升会计决策的有用性,使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后果得以充分披露,投资者则会持赞同态度,赞同充分披露,支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由于这两者之间不会就披露问题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所以双方的冲突可以看作一种非合作博弈。假设在此情形下,管理者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充分披露时,若投资者选择购买,则投资者能达到的效用比投资者选择拒绝购买的效用更低,即投资者会认为该银行金融机构不具有投资价值。所以,当遭遇金融危机时,银行管理者若选择公允价值计价进行充分披露,而投资者拒绝购买,此时的银行管理者获得的效用也最低。若银行管理者不采纳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歪曲披露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后果,则投资者选择购买的损失程度更大。博弈的最终预测结果只能是:银行管理者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充分披露与银行投资者的拒绝购买。这个博弈最终走入“囚徒的困境”,这种情况的出现对资本市场具有损害性,会打击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造成资本市场的低效率运转,阻碍经济发展。

然而幸运的是,FASB作为准则制定部门在考量了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采纳了达成一些妥协的公允价值计量原则,这些妥协是相对于完全公允价值的最初目标而言的。由于计量的难度,负债被排除在外;公允价值只适用于正在交易或是准备交易的证券;为了进一步减少波动性,准备交易证券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不计入净利润,而在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也许,上述的妥协是为了减少管理层的反对,或者是银行的管理者在这个妥协的结果中能够获得满意的效用。然而当金融危机爆发后,这样一个博弈之后的妥协结果又会使得银行的管理者的效用大大降低,因此才出现了文章开始处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议。

基于会计与环境的共生互动关系,当经济环境产生突变经济危机爆发时,过去各方利益集团通过博弈达成的平衡势必被打破又重新回到博弈的起点,回到非合作博弈的“囚徒困境”,而这样的博弈是低效率的。因此,美国政府作为一方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政府的利益和政治形象,减少政治成本,同时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在SEC的督使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9年4月2日出台了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此准则的放宽意味着新一轮的博弈达到了暂时的近似均衡。

四、金融危机下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启示

篇5

[关键词] 公允价值;会计;收益法;成本法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2月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着眼向投资者提供更加价值相关的信息,引入了公允价值,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一样,正式成为我国会计要素核算的计量方法。然而,新会计准则仅仅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确认原则,但没有给出关于如何选择公允价值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等的相关详细指南,致使计量上存在种种困难。

1 公允价值的含义

关于公允价值比较成熟的涵义,可以追溯到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的国际准则No.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该准则指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199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财务会计准则公告No.125《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该公告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显而易见,公允价值最初用于对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但是,目前许多国家已制定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从而达到用公允价值对各种会计要素进行计量,以提供更相关的信息的目标。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这些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描述,并由交易双方的主观意愿所决定。历史成本计量因以实际交易为基础,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确定性的金额;相对而言,公允价值因具有不确定性、效用性、变动性和时间性,使得其价值金额难以估计。

2 我国公允价值的估价

2.1 我国公允价值的估价层级

我国公允价值的估价包括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报告主体在计量日有能力进入的活跃市场上可观察到的、容易随时取得的同质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这个报价不需调整即可作为公允价值最佳估计值。第二层级: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的同质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但主体可观察到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类似资产在不活跃市场上的报价、资产或负债报价以外的参数或其他佐证参数,可对这些参数做相应调整以估计公允价值。第三层级:报告主体无法可靠获取可观察的相关参数,可根据报告主体对资产负债所拥有的相关数据,采用不可观察的输入参数估计公允价值。

一般来讲,第一层级(未调整的活跃市场上同一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为最高等级,应优先选择。第二层级(根据可观测参数调整的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为次优方案。第三层次(利用不可观测参数)为最低等级,为最后的备选方案。在公允价值层次中,公允价值计量整体属于何种等级,取决于对公允价值层次有重要影响的最低等级数据。

2.2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公允价值层级规定了公允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依据,即应根据资产的市场条件来确定公允价值估值层级。在具体评估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具体的评估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

(1)市场法。市场法主要是指利用相同或可比的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对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估计。市场法应用的重要条件有两个:一是公开、活跃的市场,二是资产的同质性或类似性。公开和活跃的市场是运用市场法的重要前提,是信息客观性、可核实性以及真实性的重要保障。活跃程度的判断一般需要考虑市场参与者的数量、成交量、交易的性质等,如果参与者数量多、成交量大、交易活动正常有序,则说明市场活跃度比较高。在应用市场法确定公允价值时,应同时关注交易对象的同质性(或类似程度),判断其可比性、适用性和合理性。市场法的优点在于,这种方法以公开的可观测的实际数据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可观性,相对比较可靠。其缺点在于特定项目是否存在活跃市场、资产的可比性、相关参数的区问等难以界定。

(2)收益法。该法是利用估值技术将未来的金额(例如现金流或利润)换兑为金额(折现)的评估技术。这些评估技术包括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和结合现值法的二项式模型(点阵模型)以及用于计量某些无形资产价值的多期间超额盈利方法。其中,现值技术,也称为现金流量折现法,这是目前较为成熟、使用较多的估值技术。该方法是将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预计的折现率在预计期限内加以折现计算确定公允价值,具体的折现方法有折现现金流量法、资本化现金流量法、超额现金流量法和预期现金流量法。

(3)成本法。该法按照当前市场条件下重置一项资产或资产的服务能力所需的成本为基础,再按照折耗情况进行调整,以确定公允价值。可见,成本法是基于计算现时重新购建一项同样生产能力的资产所需花费的成本(通常称为现时重置成本)。从卖方的角度来看,资产出售价格取决于买方购建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替代性资产所需花费的成本,同时考虑价值因素的调整。

3 关于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建议

3.1 强化法律制度建设和执法建设

(1)加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评估准则制定机构间的合作,推进评估立法的顺利开展。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二、三级计量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主体的估计和判断,这些估计和判断受制于主体的利益取向,会降低估价结果的市场性,破坏计量的公允性。独立资产评估机构不受主体利益取向的影响,其评估结果与真实公允价值的差异一般是由于技术误差造成的。因此,在可观察价格不存在的情况下,独立、合格的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成为可靠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依据。为妥善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发展的要求,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评估协会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之间的合作形式,切实推动会计与评估的合作,逐步改善评估标准立法级次不高、权威性不足的现状,积极引导企业价值评估实务更好地服务于会计报告事务。

(2)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监管,尤其是坚决打击涉嫌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公司盈余的违法行为。我国财政部与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已经建立了互动机制,以发挥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为确保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上市公司的全面实施,财政部在会计准则正式实施前通过选择部分上市公司进行模拟测试,对可能利用公允价值操纵盈余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及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希望这些措施能够确保企业正确运用公允价值,从而切实提升中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

3.2 积极促进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

(1)积极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与完善。利用资本市场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促使资本流向有增长潜力的好公司,逐渐淘汰差的公司,实现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公允价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充分而有效的市场数据支持。

(2)积极促进中国市场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不仅方便企业专业估价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价值参数资料,使公允价值运用中所使用的市场数据具有可验证性,更能够为公允价值的审计提供有效的审计轨迹和足够的数据支持。

3.3 强化企业内部制度建设,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1)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允价值顺利推广的关键在于必须解决人为操纵问题,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只有积极促进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建立与完善,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会计核心信息“内部人控制”问题。

(2)建立健全公允价值计量控制制度和披露程序。具体包括:建立健全并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程序;明确公允价值估价能力评价程序;在企业经评价确认不具备公允价值估价能力时,应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或要求其提供评估咨询服务;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重要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与适用性;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前后一致性;评价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适当性等。

(3)提高公允价值运用的人员素质。公允价值广泛而经常的运用,将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和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财务人员能力结构框架提出新的挑战,企业需要适应会计准则理念与财务管理理念有机融合的趋势和步伐,适应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将“会计报告”扩展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新理念,加大对企业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化步伐"合理估计和恰当运用公允价值,采用基础价值模型以及现值法确定公允价值时,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具有企业价值管理与创造理念、懂理论、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从业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恰当而准确应用公允价值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海燕.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分析[J].中国外资,2011(12).

[2]尤丽芳.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5).

[3]蒋珩.稳健性视角下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12).

[4]丁爱华.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2012(6).

[5]高小兰.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06).

篇6

关键词:

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6301

1公允价值概念及特征

1.1公允价值的定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定义: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1.2公允价值的优点

公允价值一直在争论中成长,且目前公允价值的推广运用已成为国际之大趋势,这是因为公允价值有着较历史成本更好的优势。一是公允价值具有决策有用性。公允价值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能够迅速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现时价值,能够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二是公允价值具有配比性。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下,将相关成本和费用转化成现值,这样计量属性相同,收入费用相匹配,能够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1.3公允价值的缺点

一是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差。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价格机制,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市场是稳定的,所以公允价值的三层估计模式可以很好的运作。市场不活跃情况时,往往投资者不能正确的把握市场的公允价值,从而影响决策。二是公允价值是一种假设交易为基础的估计价格,当市价不易被观察时,只能通过部分或全部不可观察的参数来确定他的取值,这时信息的不对称性就给了管理层欺诈和操纵利润的机会。公允价值增值的收益是利润上的增值并无实际的现金流入,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报价的,并不要求企业发生实际交易,它实际上是一种假设的交易。

2我国公允价值的沿革

(1)我国正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在1998年6月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在随后颁布的非货币易、无形资产、合并和租赁准则中也都提到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开始在我国得到初步的应用。

(2)1998年,我国正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由于当时市场环境不健全,对于公允价值的获取难以确定,因此导致了企业随意甚至肆意应用会计准则,出现了许多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利润的现象。为防止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在2001年,财政部和修订了8项会计准则,大量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容被取消。

(3)2006国际已被普遍接受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我国的市场也越来越大,股权分置改革,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还有基金在交易所上市。一方面,通过这些金融资产的交易使市场变得活跃起来,为我国再一次广泛的应用公允价值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实践表明并不是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它仅仅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与利润操纵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因为在历史成本会计计量下也会出现利润操纵的情况。我国新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公允价值计量重新被提出,且在19个具体准则中被提及和应用。这是我国会计界的一个里程碑,它推动着我国经济向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3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现状

3.1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

公允价值自从2007年起正式在我国应用,时至今日公允价值在我国已运用五年有余,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比较广泛,同时也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制定了条件。如我国在新会计基本准则中有着明确说明:“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优先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这表明在我国会计要素计量仍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导,公允价值为辅的现状。

3.2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环境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是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环境,然而现在我国的经济仍处于由计划经济体系转向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转型时期,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市场竞争还不完全规范,市场中仍然存在利润操纵等不合法的行为。

(2)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差距。目前我国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比较匮乏。同时,在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会计人员被利益蒙蔽或各种各样的情况,低估损失或高估收益,伪造变造会计信息。

(3)公允价值不易确定。我国的市场经济比起欧美等发达国家还不够成熟,明显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市场规模偏小,各个市场处于较分散的状态,各类市场要素的运作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产生市场信息的失真,导致利润操纵和欺诈现象的存在。

(4)内部控制及外部监督问题。目前,公司内部治理存在许多问题。在选拔和聘任独立董事时没有法定的程序,往往很难得到理想的独立董事,他们不能很好地履行治理公司的职责,为中小股民谋利,最终形成“内部控制人”及其他现象;在发生虚假的会计信息时,公司内部会计、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阻止,大大削弱了其治理和监管的作用。

(5)公允价值信息获得成本较高。虽然中国的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金融和资本市场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活跃市场构建远未成型,很多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等项目仍需人为估计来确定公允价值,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做法,将公允价值分为三级,这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公允价值的估值研究,这无疑增加了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成本。

4我国公允价值的未来应用前景

4.1我国公允价值的未来发展

在我国,公允价值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从引入到废弃再到重新引入,经历了众多磨难。我国市场经济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不够完善,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场依旧不够活跃。综上,在未来,我们应不断总结之前经验,加大公允价值的研究力度,坚持公允价值应用并且逐步推进,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会计人员能力及素质的提高,公允价值必将在我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4.2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对策建议

(1)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活跃的市场环境才能够更好运用公允价值,而就我国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为了推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必须要尽快完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构建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建立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将信息公开化,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随时获取相关会计要素,方便运用公允价值。

(2)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使会计人员能在复杂市场中确定并挑出对本企业经济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准确计量公允价值,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同时加大对操纵利润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给会计人员提高警惕,使他们廉洁自律。

(3)完善估值系统,提高估值技术。按新会计准则规定,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是通过估值技术实现的,应成立专门机构建立一个完善的估值系统,同时,要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借助独立的专业评估机构的优势,充分利用专业评估技术,不断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

(4)强化内外部监督,防范操纵利润。由于新会计准则在各企业的不断应用,会计人员可选择的会计政策越来越多,需要他们判断的事项也增多,这就会出现滥用会计准则的行为。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会计监督,做到新会计准则被各行各业严格执行。加强监督在法律上的地位,让监督的概念深入人心,人人都是监督的主体;强化我国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让企业的会计违法行为无处可藏,同时还必须联合税务部门,金融部门等机构监督会计行为。

(5)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取成本。各企业应着手建立企业市场信息数据库,建立企业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市场信息公开,实现资源相互利用,方便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计量时选取更精准的数据,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12,(4).

[2]尹桂凤,刘宣杰,张兴东等.当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中的优缺点与难点探析[J].会计与审计,2012,(01):239240.

篇7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统一;研究

前言

企业提升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最佳途径就是将会计工作进行统一、科学化的管理,但是目前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之间不能实现统一,二者处于一种分类状态,使得企业会计工作难以开展。为了改善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分离的现状,需要与企业会计工作相互结合,实现二者的统一。

1.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别

1.1背景不同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产生与应用有所不同,其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产生于美国司法判例中,之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公用事业企业中,该种计价方式能够有效对企业的资产进行重估。对资产评估完成之后能够在成本观的指导下对财务报告进行充分而恰当的分析,在金融领域应用比较广泛。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方式则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不同,其主要应用在企业的资产稳健需求分析中,该种分析方式主要应用于15世纪早期。

1.2计量方式的不同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计量方式的不同,首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其价值计量方式的侧重总点是价格,在有序的市场参与者的交易中,通过资产的出售、以及负债的价格来进行价值计量。在该种计量模式下,需要对股价前提进行明确。其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方式是在主体假定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评估,在于对市场参与者的鉴定估价。

2.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与分离的弊端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之间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二者依然属于企业会计工作范围内,二者不能就各自的价值计价方式分离。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之间分离将会对企业财务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那么对其分离所产生的弊端进行分析。从二者的计价本质上分析,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就价值计量的基本体现,但是二者在实际的计量方式上却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导致概念诠释出现中断。从会计实务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进行分析,如果二者发生分离,将会导致企业会计工作的复杂性提升,为企业会计工作顺利开展带来严重的阻碍。严重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二者分离,将会造成企业会计工作的难度增加。

3.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效果

3.1从概念层面的统一

无论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还是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方式,二者在进行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环节时都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企业的会计实务以会计工作主体来进行回收金额的估计,其价值计量不具备一个中立的基础。对于一个的资产与负债价值进行最终裁定的是经济市场本身,在有效的经济市场中,要想提升企业会计工作中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性,需要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这样方式能够为企业的财务报告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价值观,在基础的价值观中才能够为企业财务制定明确的目标,从企业财务核心要素方面实现一致性。

3.2执行层面的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实现统一,针对企业财务执行层来说,进行一个项目的可回收金额计量时,其复杂程度可能会增加。一项可回收的金额,其资产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面向企业的主体估计价值。在价值估计中,资本的市场价值和主体价值并列,当公允价值计价方式出现时,资本的价值估计只能使用市场一致估计方式,市场一致估计方式企业主体估价方式取代。

3.3计量结果方面

对企业资本进行计量时,在经济市场氛围比较活跃下,实行公开报价的方式,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所产生结果是一致的。在不存在可观察参数的情况下,采取公允价值计价方式,不排除采取主体预期的信息与假定方式。而该种方式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经济市场的现状,如,在不考虑交易成本时,需要考虑到可回收金额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性,而计量结果不会受到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价值会计计量方式的影响。

3.4使用场所

在企业财务报告的“价值观”影响下,企业的资产计量在什么时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什么时候采用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是企业资产管理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企业财务工作开展不提倡二者分离,但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结构,仍然需要采用不同的资产价值计量方式。对于“在交换”的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与之关系密切,而针对“在用”是资产,市场活跃程度比较低时,可以实施减值会计计量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需要对财务的数据信息的相关性以及可靠性进行权衡。一般情况下,需要对财务报告的估值功能和非估值功能进行权衡,当不能获取可以进行观察的市场参数时,需要对会计进行充分的披露。此外,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在本质上都属于一种后续计量方式,在企业资产的初始计量环节中的所使用的意义不大。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别进行分析,二者在产生背景以及应用场所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企业资产评估环节中,二者如果进行分离应用将会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此,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与分离的弊端。同时将二者进行统一,从概念上、执行层面、计量结果以及适用场所等角度分析统一结果。

参考文献:

[1]靳文俊.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150+152

[2]吴玉宏.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研究[J].商业故事,2015,22:60

[3]王翠.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309

篇8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会计信息质量 次贷危机 顺周期效应

一、引言

我国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可见,我国的会计目标趋向于决策有用观。在决策有用会计目标的求下,更应关注信息的相关性。总要上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应该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配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稳健性和及时性。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最重要质量特征,其它属于次要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形成必须借助计量属性,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基本理论

1.公允价值的涵义与特征

公允价值定义有多种,有代表性的是FASB和 IASC(IASB)的定义。 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在计量日当天,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IASC 给出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我国借鉴了IASC的定义并与其趋同,规定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虽然各方对公允价值的表述有差异,但都隐含着共同的特征:公允性、现时性、假设性。(1)公允性是指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对等、双方平等自愿交易;(2)现时性是指公允价值在动态价格变化中反映计量日的公允市价或预期值;(3)假设性是指除非计量日与实际交易日重叠,公允价值一般都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而是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采用某种估价技术估算得出的,是一种潜在的虚拟价格。

2.公允价值的计量

公允价值须按优先程序分层次计量,层次一:参照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来计量公允价值;层次二:没有活跃同类市场时参考活跃市场上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层次三:没有活跃市场时可采用估价技术为基础来计量公允价值。前两个层次因有可观察的参考市价故称为盯市原则(盯市价格),层次三根据是否有可观察参数分为有可观察参数的模型定价法和无可观察参数的盯住模型法。

三、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1.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正效应

(1)按盯市原则获得的公允价值可提高可靠性

盯市原则下由于有可观察的、活跃的参考市价,据此获得的公允价值更能反映资产或负责现时的真实价值,更具客观性,因此保证和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是指信息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客观内容或真实状况,避免误导并尽量减少偏差。可见,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因为,历史成本是以过去的取得成本计价,反映的是取得时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价格)一般会发生变动,此时仍以历史成本计价反映就会使信息失真,因而变得不那么可靠。

(2)公允价值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快速发展,物产资源面临短缺,知识资源迅速膨胀,以市场为导向的物价波动会更加频繁,变化幅度会越来越大,紧缺资源的价格会大幅攀升。由于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其过去的取得成本,持有期间不作调整,所以在处置前其计量的会计信息无法跟踪和反映这种客观变化,使得收益计算不全面,报表信息陈旧滞后,因而造成相关性降低,于决策不利。公允价值计量具有现时的动态性特征,能实时反映资产和负责在交易日或计量日的真实价值,动态地反映经济因素及其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信息反映迅速、反馈及时,并能全面反映会计收益,比较客观地展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经营能力和风险状态,因而能克服历史成本属性相关性和及时性不足的弱点,方便企业预测和决策。

(3)公允价值能提高会计信息的配比性,正确反映经营收益

会计收益是收入与其发生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这种配比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内容的因果关系配比、发生期间的配比、货币计量及其币种的配比、计量属性的配比。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会计收益是用现时的收入(现值)和过去的成本费用(历史成本)配比计算的,显然,其计量属性是不配比的;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收入和成本费用都是按现时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实现了全方位的配比,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更具有配比性。历史成本下计量的收益事实上由两方面组成:一部分是由内在的生产活动创造的利润;另一部分则是由外在的经济因素变化产生的价差。历史成本把两种成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收益不加区分地笼统计量和反映,可能出现收益超分配或虚利实分的现象,不利于资本保全,也可能出现虚盈实亏而夸大企业的业绩和经营能力,掩盖企业拙劣的经营管理水平。如果企业按公允价值计算收益,价差部分将事先被分离确认并通过利得或损失单独反映,收益的结果准确反映生产活动创造的利润部分,避免了历史成本计量下出现的弊端。

(4)公允价值能提高我国会计信息与国际间的可比性

一直以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诸多差异,使得我国的经济信息与国际缺乏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国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我国这次制定的新准则较大范围引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提高了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同国际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会计信的可比性,从而有助于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公允价值计量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符合稳健性

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和负责的定义分别表述了“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核心观念,这和公允价值的资产负债观理念完全吻合。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正是未来的资源收益或负责清偿,按现行的公允市价或预期现金流量现值计价,如实反映资产和负责的真正合理的价值,因此,完全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核心要求。在这种要求下,企业在报告日需要按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责的账面价值重新确认、计量,对已经(或预期)减值的资源确认损失,对确实已增值的资源确认收益,对可能发生负责确认预计负责。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下可避免历史成本所出现的呆账坏账长期挂账、对资产无形损耗视而不见、虚增资产、利润不实的现象,使会计信息更稳健。

(6)公允价值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态

基于前述分析,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配比性和稳健性,可靠性、可比性在某些方面也获得提高。因此,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客观、快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及时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特别是企业当前面临的风险状况。因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的资产和负责的价格变化可在计量日通过财务报告实时反映,因此其经营风险状况能透过财务报告及时揭示,而在历史成本计量下,除非处置资产和负责,否则其价格的变动就不会在报告中获得反映,造成其经营风险被“隐化”而得不到揭示。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分析企业的风险状态。最近,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乃至经济危机,金融界有人怪罪于公允价值,认为是公允价值计量导致了金融危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错误观点,是为掩盖其错误找替罪羊。事实上金融资产高度泡沫化的巨大风险早已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财务报告中隐现,只是贪婪的华尔街金融界及其追随者漠视不见,疯狂逐利的后果。当然,危机的深层原因是监管不力导致欺诈泛滥,金融创新过度导致虚拟经济崩盘。如果要说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那就是公允价值揭开了次贷危机面纱,提前戳穿了金融资产泡沫。试想,如果用历史成本计量,会因风险的“隐化”而使经济泡沫涨得更大,那时危机爆发会更惨列,危害更大。

2.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负效应

(1)按估价模型技术获取的公允价值可靠性不保证

按估价模型技术获取公允价值,由于没有可观察的参考市价,需借助数学模型估算,运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首先,设计或选择的数学模型本身存在合理性与否问题;其次,诸多参数的获取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市场上无可观察的参数时更是如此。同时,参数取值不但受到评估人员专业能力的影响,还可能会受到主观意志操纵。可见,按估价模型技术获取的公允价值其可靠性难以保证。

(2)环境因素的制约,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环境因素包括市场经济因素、法律监管因素、人文因素等。市场经济因素是指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有序程度,在完全竞争的有序市场上,有活跃的公允市价参考,容易获取公允价值;在缺乏参考市价的市场上借助估价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可能并不公允;在无序的极端市场上,公允价值将失去应用前提而无法正常计量,可靠性可能丧失。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有待完善,仍存在垄断经营的行业和行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滞后、一些市场的交易并不活跃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法律监管因素是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力度、措施等,这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保障。我国尚未有制定公允价值具体准则、公允价值的审计准则,可能存在不正确甚至滥用公允价值的现象。人文因素主要是指会计人员、评估机构和监督审计机构等的业务技术与职业道德的素质水平,在我国这些人员和机构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妨碍公允价值的正确计量,影响可靠性。

(3)顺周期效应可能使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丧失

顺周期效应是一种矫枉过正的钟摆现象,在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当市场交易仍然是有序的时候,这种价格波动的幅度仍属弹性范围,市场会自我调节,此时的公允价值仍然是相关的、可靠的。当市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恶性竞争、经济危机、战争等)使市场失去理性,交易变得无序,价格快速暴涨或暴跌,商品资产的流动性会呈现极度缺失,公允价值的获取将十分困难,其可靠性和相关性会丧失(事实上已失去了有序交易的应用前提,公允价值计量已不适用)。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其“金融海啸”爆发初期,由于失去了交易的有序性前提(缺乏公允价值应用指引)而仍用公允价值计量(美国后来暂停了公允价值计量),使顺周期效应越演越烈,价跌――减值――巨亏――恐慌――抛售――暴跌,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因无法解决流动性不足和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而。

(4)公允价值使用中的一些选择性现象可能降低可比性

新准则中有一些具体准则(如投资性房地产)存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当两种不同方式下计算的资产或利润指标相差较大时,一些公司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性使用公允价值,从而降低了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国有控股公司偏好于公允价值计量以满足国有资本金运作绩效之考核,而民营控股公司则更愿意用历史成本把真实的财务盈利掩盖起来。此外,新准则把金融资产按初始确认时划分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货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计量;货款和应收款项按历史成本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这样就会由于分类和计量方法的选择性,不同的企业可以按不同的价值持有相同的资产,造成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下降。

(5)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沦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由于会计准则存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权的问题以及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的规定,这为企业的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提供了工具。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主要是指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计量选择,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上,当房地产市场处于升值趋势的格局时,企业为了显示业绩、粉饰报表等会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反企业为了抵税、利润后推等则会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具体准则有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等,企业可能会运用这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估价手段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而达到调控利润的目的。

四、解决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负效应的对策

1.加强公允价值理论和实践研究,制定我国的公允价值准则

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我国尚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加以规范,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条件、要求及具体方法等仅不同程度地散落于一些具体准则之中,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指导,准则之间的差异导致了理解和应用的不一致,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及实践应用研究,并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2.改善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

首先,改善经济环境。比如,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政府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培植中介服务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等。其次,改善法律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立法监管和审计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监督体系。同时,加速市场交易立法,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体系。第三,改善信息环境。比如建立政府指导的市场信息数据库。最后,改善人文环境。加强培训和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3.制定公允价值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指引

吸取美国“金融海啸”中的教训,制定公允价值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指引,避免出现恶性循环下的顺周期效应。方法一,建立断路器机制,在市场危机出现时,可允许企业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实时调整功能,改用按账面价值计量,待危机消除后再恢复使用;方法二,为预防危机的破坏性,可采取类似德国的做法,当物价、金融产品等暴涨时,要求企业按一定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降低市场系统风险。

4.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

基于公允价值的实时性、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公允价值获取的复杂性、假设性,应充分披露与此相关的信息。建议表内增加一份“全面损益表”,表外增加公允价值获取过程的信息披露。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总结如下主要结论:(1)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及时性、配比性和稳健性,其可靠性和可比性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获得提高,因而能更好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2)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受环境、估价技术和人才素质等因素制约明显,但可通过改造这些制约因素加以改善;(3)研究和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当务之急,并要注意在极端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指引;(4)需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和信息披露,预防利润操纵。总之,公允价值能比历史成本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但基于其可靠性受应用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制约,而且短期内这种制约难以彻底消除,因此,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共存,谨慎地使用仍是当前的正确之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常 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7,(3):3~4

[3]葛家澎 徐 跃L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7~14

[4]李明辉:公允价值会计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当代财经,2008,(1):20~22

[5]周小川: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人民银行网.2009.3.26

[6]王晓芳: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研究[J].财会研究(甘肃),2008(18):28~29

[7]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综合2008(11):20~21

篇9

[关键词] 公允价值;理论;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009- 02

自提出之日起,对公允价值应用合理性之争便一直甚嚣尘上。对于2008年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一些人将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认为其“盯市”(mark to market)的计量原则放大了金融衍生品的损失,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迫使众多金融机构破产。会计界的专家和学者坚持认为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过度乐观,放宽信贷标准,过度运用杠杆导致风险加剧,最终酿成危机。尽管如此,公允价值仍暴露出了对金融资产估价偏低,造成利润大幅降低的弊端。但这种计量模式能及时、透明、公开地揭示出资产泡沫,促进人们正视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通过对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公允价值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梳理,剖析公允价值新的研究趋势,探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期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合理运用公允价值提供启示。

1 公允价值的理论内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一直致力于研究公允价值的基本概念、计量方法,构建其理论框架。

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质疑, FASB和IASB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补充说明和修改。FASB在新修订的FAS第157号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接受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 IASB在2009年的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中也沿用了FASB的定义。由此可以看出,两大权威的准则制定机构均以脱手价格定义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但未被弃用,对其探究之心反而更加坚定。

1.2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从属于其他属性,还是一项独立的计量属性,争议一直存在。谢诗芬(2008)认为公允价值是价值的直接计量(现值)和间接计量(历史或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可变现净值)的总称。也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不同的一种全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过去已发生的交易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现行交易的基础上,而是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

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对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且认为,在初始确认时点,公允价值才被假定与历史成本近似,而且只是金额可能相等。FASB认为“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就是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因为它们只考虑了时间和入账/脱手价值两个因素,只有这两个计量属性同时符合其他几个特点时,才可以说它们是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是未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因此,只有短期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该项目的公允价值。现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和以特定个体为计量目标的现值。

可见,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现值、可变现净值是一种交叉关系。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角度而言,公允价值和现行成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以“入账价值”为基础的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的金额是相近的,这也是以“成本法”估计公允价值的基础。

2 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由公允价值估价技术(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和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所需的市场信息两部分组成。FAS 157号将估价所需的市场信息分为3个层次,并称之为“公允价值层级”。2009年FASB和IASB在附加指南中对公允价值层级了补充说明:“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将最大程度地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即不需要重大调整的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信息),并最小程度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也就是说,只有当可观察输入值具有相关性,且第一和第二层级信息不需要重大调整时,这条原则才可用;反之,当可观察输入值不相关时(例如在欠活跃或非活跃市场情况下),就要更多地用到不可观察输入值(由报告个体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进行主观判断所得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新增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采用估值模型的输入值视市场活跃情况而定。这一规定避免了在金融工具价格普遍偏低,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采用市价造成金融机构巨额浮亏的可能。

3 公允价值的应用结果研究

已有研究证明,公允价值的引入大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金融危机之后,有关公允价值与公司经营、财务风险之间关系的文献亦不断涌现。

3.1 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

价值相关性研究是确定信息是否对投资者决策有用。已有证据通常显示公允价值信息具有相关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外有关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比比皆是,Barth et al.(1994)和Nelson(1996)等对价值相关性分别进行了研究,且结论均为公允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2008年之后有关价值相关性的文献并不多见。

国内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在金融危机之后,有关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多是验证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胡奕明(2009)运用我国A股市场公开数据实证发现,新准则提倡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显著包含了相关的会计信息,并且在股价中得到反映。罗婷 等(2008)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发现新准则实施以后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并且受到新准则影响部分的价值相关性改善程度显著高于不受影响的部分。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的确将原有准则的不合理部分做了修改,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谭洪涛、蔡春(2009)从盈余管理抑制、巨额亏损确认的及时性和价值相关性3个方面比较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的会计质量。研究发现新准则实施之后,上市公司会计质量在收益平滑限制、巨额亏损确认及时性、价值相关性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研究结论表明,以公允价值和资产负债观为重要特征的新准则在实施后达到了目的,公允价值的引入确实有助于提供价值更相关的信息,更及时地确认损失。

国内外的研究都肯定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与投资者决策更为相关,信息含量更高的会计信息,促进资本市场效率提高。

3.2 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研究

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也可以理解为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可靠性方面的不足,引发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类研究大量涌现。

Plantin(2008)研究认为公允价值对于资产价格注入了一些人为的风险,导致资产价格的信息质量降低,从而使得市场投资者依据价格做出的决定并不是最优的。研究发现在长期持有、流动性不佳和年代久远的资产中,公允价值所带来的无效性较大。Karl et al.(2009)调查了改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衍生品是否影响了公司的风险对冲政策,证据表明报表上金融衍生品的计量方法的改变对于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Gauri Bhat(2008)证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解释了未预期回报的波动性,相对于净收入来说,公允价值损益促进了公司的披露行为和公司的治理。研究的结果表明,公允价值损益、信息披露水平和公司治理都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公允价值估计相关联的风险水平。Allen和Elena(2008)认为在金融危机时使用市场价格估计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并不理想。相反,如果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银行可以满足偿债要求继续经营。

国内的相关研究包括:汪建熙、王鲁兵(2009)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通过比对国内市场指数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损益总金额,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周明春、刘西红(2009)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决策有用观和金融创新的需要,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全,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缺乏一些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对于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的研究中,现有文献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带来了额外的波动性和市场风险。

4 结 论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准则制定机构在理论上的不断探索,还是实证研究的经验证据都表明:尽管存在诸多争议,公允价值的应用仍是大势所趋。尽管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出了考验,但公允价值仍会是会计计量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F Allen. E Carletti.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8(2/3):358-378.

[2]M Barth. Fair 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Accounting Review,1994,69(1):1-25.

[3]Gauri Bhat. Impact of Disclos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ir Value Gains and Losses and Stock Returns i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R].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Working Paper,2008.

[4]Karl V Lins,H Servaes,A Tamayo. Does Derivative Accounting Affect Risk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Surery Evidence[R]. Working Paper,2009.

[5]K Nels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 [J]. Accounting Review,1996(2):161-182.

[6]K Plantin,S H Haresh:Marking-to-Market: Panacea or Pandora's Box[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435-460.

[7]胡奕明.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

[8]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1997(12):1-4.

[9]罗婷,薛健,张海燕.解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J].中国会计评论,2008(2):129-140.

[10]谭洪涛,蔡春.新准则实施会计质量实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9(6):127-155.

[11]汪建熙,王鲁兵.公允价值会计的多角度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9(5):12-22..

篇10

关键词:公允价值 相关性 研究方法 影响因素

一、公允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模型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孰优孰劣一直是财务会计报表领域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的主席Robert Herz指出:公允价值是最具有相关性的属性。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士反对引人公允价值计量,认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必须以可靠性为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由于公允价值并不具备可验证交易的特点,可靠性不及历史成本,其决策相关性也值得怀疑。鉴于上述争论,许多学者都试图依靠实证研究来证明公允价值相关性这一问题。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的相关性是指公允价值信息在解释股票回报率差异方面的能力,其中能较为恰当地检验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的研究模型通常是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二者均从Ohlson(1995)模型演化而来。价格模型的理论依据是基于企业权益的市场价值等于企业资产减去企业负债的假设,因此在Ohlson(1995)模型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净资产与会计盈余两个变量,以揭示会计盈余和净资产在股票定价中的不同作用,从而反映公允价值估计的增餐信息含量。由于价格模型具有规模影响,因此其解释变量均采用每股数以降低公司规模的影响:收益模型是把Ohlsnn(1995)模型的应用从损益表扩展到资产负债表而得到的。收益模型的优势在于它是一阶差分后的模型,但该模型的问题在于会计收益的解释能力会很低。罗胜强(2007)把净收益按是否包含投资证券的投资收益为标准分割成两个部分,测试其与企业股票同报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投资证券公允价值投资收益的增量信息含量。Kothari和Zimmerman(1996)建议同时使用价格模型与收益模型,这也成为类似研究的通用方法。Francis和Schipper(1999)对1952-1994年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变动趋势同时运用这两种模型进行研究,使用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发现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呈逐年增强趋势,而使用收益模型则发现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下降,其结果差异归因于各年度样本中股票收益方差的变化。在Barth和Clinch(1998)、Ahillly等(2002)、邓传洲(2005)、罗胜强(2007)的研究中也同时采用了价格和收益模型。

二、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程度

(一)公允价值不具有相关性1991年底以前,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金融资产,大多数研究结论相同。如Beaver和Landsman(1983)按照FASB先后颁布的SFAS 19和SFAS 33,检验了关于石油天然气所披露的重置成本信息,发现历史成本下的收益信息比现行成本和重置成本下的收益信息更相关。Magliolo(1986)调查了1979-1983年的公司样本,并未发现RRA信息可以较投资咨询公司提供更相关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的市场价值信息;Harris和Ohlson(1987)的研究同样发现历史成本较RRA信息对资产的市场价值具有更强的解释力。Nelson(1996)对1992-1993年美国最大的200家商业银行的研究发现,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Barth、Beaver和Landsman(1996)也发现存款与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Eccher、Ramesh和Thiagarml(1996)以相同的数据检验了公允价值信息与历史成本信息相互替代或互补的关系,结果表明历史成本信息能在绝对量和增量上提供更多的价值相关性信息。Khurana和Kim(2001)研究了美国的银行控股公司(BHC)从1995-1998年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发现若BHC规模较小或没有分析师跟踪,贷款和存款的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更具有信息含量。这可能是因为贷款和存款没有活跃的市场,BHC估计公允价值时更为主观。

(二)公允价值具有弱相关性Berth(1994)检验了美国银行二十年间关于证券投资收益的数据,其研究发现由于对所用的估计模型非常敏感。投资收益的公允价值不会一直拥有很强的增量解释力。因此,基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益对投资者而言只具有较弱的相关性。Petroni和Wahlen(1995)对1985年至1991年间56个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研究发现,投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如流动性较强的交易型证券(如国债)的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而缺乏流动性的投资(如公司债和市政债)只有较弱的解释力。Etcher等人(1996)发现在金融类上市公司中,公允价值的披露与公司估值相关性较小,这可能是受到模型和年份选取的影响,使得公允价值的披露与公司估值间存在的联系要远小于历史成本与公司估值间的联系。Nelson(1996)的研究显示虽然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相对历史成本具有增量的解释力,但在控制了净资产回报率(ROE)和账面价值增长率之后,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信息就只有较弱的相关性了。Khurana andKim(2003)以美国银行1995-1998年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其研究表明受公司规模和信息环境透明度的影响,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不一定比历史成本好。特别是当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时,所估计的公允价值信息更是缺乏相关性。Nissin(2003)的研究也发现,银行管理当局对某种金融工具的操纵能力越强,这种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估计表现出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越弱。

(三)公允价值具有强相关性在非金融资产计量方面,如Bell(1983)认为收益与石油天然气的重置成本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Buhlitz(1985)、Murdoeh(1986)、Haw和Lustgarten(1988)的研究发现,以前对非金融资产的研究大多数都存在模型设定错误、忽略相关变量以及计量误差等问题,消除这些问题后,其实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而在金融资产计量方面,同样有相当多的研究证实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Barth(1994)的研究发现虽然证券投资收益的公允价值相关较弱,但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解释力更强,计量误差也更小,这说明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更高信息含量。Ahmed和Takeda(1995)选取了152家上市银行控股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市场反应,发现把表内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度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后,未实现投资损益对银行股票的回报率有显著正相关。在不考虑资本充足率或资产报酬率很低的情况下,已实现投资损益对公司的股价有影响,其公允价值相关性也较好。Baah等(1996)的研究表明证券投资、贷款与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估计都

具有价值相关性,尤其是贷款的公允价值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显著优于历史成本,且其相关性会随着银行监管资本的提高而增强,随后研究又证实,在银行业务越健康、投资者和银行经理对公允价值披露越熟悉,估值技术越先进时,公允价值信息解释股价的能力将越强。Pfeiffer(1998)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银行可以利用历史成本模式下不确认的未实现损益进行盈余操纵,但表外项目的市值可以从附注信息中的资产估计值得到反映,说明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Carroll(2002)研究了1982-1997年间的143个美国封闭式基金公司,发现公允价值信息对股价的解释力显著增加,股价和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正相关。从国内研究来看,邓传州(2005)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B股市场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强了每股收益对股价和市场收益率的解释能力。此外,王跃堂、周雪、张莉等(2005)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按公允价值计量和调整后的减值数额能真实反映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从而证实了公允价值具有信息的相关性。但邓传州(2005)也发现在历史成本的账面值基础上,证券投资账面值的公允价值调整额没有相关性,而持有利得(收益)与股票收益率之间有较弱的增量价值相关性。

综上所述,对于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国内外学者基于成熟资本市场中数据开展的实证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其结论并不统一,甚至相互冲突。可见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并非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问题。由于公允价值反映的是企业资产或负债的现时信息,其相关性程度必然会受到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的有效性、公司规模、审计质量、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性、持有目的和管理意图、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资产和负债项目的性质以及信息成本等。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即使是同样的公允价值信息,其相关性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三、公允价值相关性影响因素

(一)市场有效性围绕公允价值相关性展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检验股价(或股价变化)与特定会计数字之间的关系,而有效市场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假设条件。由于投资者必须依赖获取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信息的有用性不仅取决于信息本身的准确程度,更重要的取决于市场价格是否已反映了这些信息。因此,市场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国外属于半强式有效的资本市场,而中国市场还处于弱式有效的程度,所以国外市场的公允价值相关性应该优于国内。

(二)企业规模一般认为,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应该对公允价值做出更精确地估计,并提供更可靠、价值更相关的公允价值信息。如Khurana和Kim(2001)认为越小的银行控股公司,其净贷款和长期债务中的公允价值信息含量越少。但从市场反应来看,规模越大的公司受到的关注越多,投资者在某项公告前获知相关信息的机会也越多,信息含量也越丰富,因此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所造成的市场反应就会比较小,信息相关性程度也会较差。反之,小企业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应更相关。如Petroni和Wahlen(1995)、Etcher(1996)的实证研究中以总资产作为企业规模的替代变量,从市场反应的角度证实企业规模影响着所披露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可能应该重新考虑不同规模企业所对应的不同披露标准。

(三)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程度一般而言,当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存在较大差异时,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会导致更大的市场反应,从而使所披露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但如果市场投资者把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较大差异看作是公允价值披露不真实和不准确的结果,那么公允价值信号很可能被投资者忽略,从而丧失其相关性。如Daniel(2002)的研究表明此影响因素在投资性证券和长期债务中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当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较明显时,投资者不会重视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

(四)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面临财务困境的企业,其管理层具有更强的动机通过各种方式隐瞒或者至少是延迟坏消息的。并导致投资者难于判断公司前景和权益受损。因此,一个有效的市场环境应该考虑到这种企业动机,特别是对于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所披露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会大打折扣,市场反应相对于此类企业来说也不会很强烈。如Barth(1996)曾以企业的总资产比率作其财务状况的替代变量来进行研究,发现银行业务越健康,公允价值信息解释股价的能力将越强;同样Daniel(2002)也证实银行的财务状况不但会影响贷款的公允价值披露的可靠性,而且与净贷款的公允价值披露具有显著相关性。

(五)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以及企业内审机构的审计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保证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审计质量也是公允价值相关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如Deangelo(1981)在研究审计质量与公允价值会计的关系中发现,审计质量与净贷款的公允价值披露是正相关的。

(六)信息成本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每个期末都要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作认定,这种要求会使企业陷入成本效益问题权衡的“两难困境”。信息成本的限制很可能导致企业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缺乏可靠性,从而影响其相关性。

(七)管理层意图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或者具有很强的操控意图,那么公允价值可能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所披露的信息更值得让人怀疑。投资者一旦察觉这一意图,就只会给予公允价值信息有限关注。如Barth(1996)的研究证实了由于贷款的公允价值估计具有主观特性,易受管理层的操控,因此缺乏相关性,Nissin(2003)也有同样的发现;邓传洲(2005)认为由于管理操纵导致公允价值计量误差,投资者对证券投资账面值的公允价值调整额只给予有限的关注,因此缺乏增量信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