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内部机制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管理制度内部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现代企业
引言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做好管理是重要因素,而抓企业管理应以抓财务管理为基础。企业的资金筹集、使用、分配都是通过财务管理实现的,企业财务管理则通过价值形态实现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综合性管理,财务反映和调控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购入、销售、及存储等多个环节。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近些年,一些国有企业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参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管理不力、相对混乱、运营成本过高等现象,制约企业的创新发展。本文在分析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兰州电建实业公司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1.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意义
①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是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呈现出相对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状况,财务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上,认为做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仅就是算好账、管好钱,没有真正意识到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有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较为肤浅,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建企业的发展需要。
②公司自成立以来虽然建立了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但仍存在财务是会计的附庸现象,财务管理局限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财务管理制度内容以成本费用控制为主,而在对企业发展中资金筹集、资金使用和合理分配等方面的研究管理则相当欠缺,必须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来强化财务管理工作。
③财务管理是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全方位的重要环节,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下生存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通过核算、分析、对比等专业的财务活动反映企业经营成果,检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发现经营管理漏洞并解决问题。透过价值形态达到对企业资产的有效管理,使财务管理贯穿、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更好的为企业生产经营搞好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证据。
④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理解,通过财务沟通平台,可有效制定和执行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控制和预算把握,为企业增加收入、减少浪费提供可靠的数据指导,也为企业领导审时度势、全面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可将财务管理责任与企业整体战略充分、有效结合起来,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2.健全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措施
①企业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及生产规模不同,其财务管理方式也不相同,兰州电建实业公司在进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时必须依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才能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树立开展财务工作,进而实现企业目标,为国家电力建设事业和西部经济腾飞创造辉煌。
②首先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树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思想和决心,摒弃传统财务管理错误认识,全力推动财务管理制度健康建设。
③企业财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成立专门领导组织小组,为帮助和辅导制度建立工作肃清障碍,全面普及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工作的开展。
④其次还要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利用参加培训班、研讨班和会议讲座等加强其对市场经济理论和会计理论的学习,提高电建企业财务人员爱岗敬业、严以律己的职业道德和现代财会业务水平。
3.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财务部门管理着每一个部门的资金运营,同时每个部门在资金使用、资金节俭问题上接受着公司财务部门的指导、监督和财务制度的约束,因此,只有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深入到各个部门、基层单位,将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渗透到每一项工作细节中,才能协调每个部门,保证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可见,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是财务部门工作中的重点,合理、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了企业运行程序的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可靠提高。
3.1 制定完善、规范的财务管理机制
首先要遵守《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结合《合同法》等经济法规,制定完善的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财务制度,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企业资产安全保障并能合理使用,发挥最佳经济效益。按照公司章程明确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划分出公司内部管理层、财务部门以及各职能部门财务管理职权范围,实现全公司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运行;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基本业务程序制度,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业务中的财务核算管理,负债审批及登记、归还、计息处理流程,所收款项的登记、核对、清理及保管,加强项目可行性分析程序、立项审批及管理考核方法的制定,强化项目成本费用计算与资金分摊办法和费用开支审批程序制定等;建立企业财产物资、资金收支管理及其清查盘点制度,对公司各项财产物资的购入、收发、销售、损毁、报废、盘盈亏相关手续及管理建立制度,健全货币资金收付和牵制制度,建立起公司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日常维护及维修制度,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企业财产盘存制对公司财产进行清查盘点。
3.2 遵循一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原则
首先要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遵循合规性原则,符合并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此来引导并制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兰州电建公司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既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又不失本行业本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管理模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制定,这样就充分发挥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主动性,其制定出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在进行企业财务活动组织和企业财务关系处理时,要立足责、权、利三者相结合的原则,以责任为中心,采取权力作为保证并兼顾利益为手段,强化企业内部在岗人员责任制;而且要保证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的全面性,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始终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全面规范化。
3.3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根据国网公司以及国家经贸委颁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中明确提出的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的要求,企业必须全面推行企业预算管理制度,作为开展集团化管理的突破口实现企业对内部的控制管理。树立正确、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注重发挥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整体战略协同效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层级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严格、完善的预算执行与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葛勇.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开封大学学报,2008,22(3).
篇2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完善
企业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应当依照现行规定来完善管理。企业应当明确的是:会计管理在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内控的完善性,因此有必要强调会计管理。然而,会计管理包含了很多步骤与环节,作为会计人员有必要密切结合多个会计环节,通过综合管理的方式来杜绝会计管理中的弊病和漏洞[1]。作为内部控制的关键部分,会计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全面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企业在完善内部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才能确保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一、内部会计管理的弊病和缺陷
首先,会计制度缺乏完善性。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多数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对于自身的重要价值。但是截至目前,仍有某些小型企业并没有构建全方位的内部会计制度,因而忽视了最根本的会计管理。由于欠缺完善的制度,导致企业无法有效控制会计流程,长期以来就会削弱企业竞争实力。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讲,目前仍有较多中小企业欠缺明确的机制,这种现状在本质上削弱了会计管理的基础,因而容易导致会计管理的漏洞和弊病[2]。其次,内部控制并不具备牢固基础。企业在建立内控机制的过程中,通常忽视了会计内部控制。然而实质上,会计管理应当构成其他层面管理的基础。会计管理包含了很多流程和环节,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体现了较强复杂性。从管理者角度来看,某些企业管理者并不具备必要的会计内控意识,对于会计管理也持有敷衍的心态。这种状况下,会计制度经常就会停留于表面。某些情况下,会计人员即便发现了会计管理的某些弊病,也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第三,企业并没能完善预算控制。在会计制度中,预算控制应当构成核心部分,完善会计管理的关键点就在于确保预算的完善性。对于会计预算而言,应当保证预算信息的透明与公开,在此基础上才能为企业赢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从现状来看,很多企业无法完善会计管理的根源就在于缺乏预算控制。例如:会计人员通常忽视了对预算目标的详细审核;一旦预算出现问题,也通常归因于客观因素给预算造成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做法欠缺全面性,因而在本质上阻碍了会计管理的全面提高。
二、探求完善措施
(一)构建内部会计的长效机制
从会计现代化的角度来讲,内部会计管理有必要体现长效性,为此企业需要拟定明确的会计管理制度。通过完善会计制度,才能在根源上杜绝会计工作中的各项误差,确保会计工作的精确性与优质性。同时,企业如果拥有了明确的内部会计制度,那么也有助于防控营私舞弊或严重失职的不良现象发生。在企业的内部,会计人员以及其他部门人员有必要密切配合,同时做好互相监督。在明确权责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各部门人员的职责。企业在遇到资产重组或者重大投资的事项时,会计人员应当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保障,确保会计活动具有精确性。
(二)重视内部会计监督
企业在构建内控机制的过程中,有必要重视最基本的会计监督。现代式的会计管理包含了很多环节,对于各环节的会计运行都有必要予以实时性的监督。在会计运行中,相关人员要做好全方位的检查监督,确保纠正会计环节中的误差。这是因为,企业会计工作不能缺少检查与监督,通过监督检查的方式才能真正发现会计环节的漏洞与误区,从而实现及时的纠正。从会计管理角度来讲,企业会计人员有必要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来严格监管;一旦发现不合法的会计行为,则要立即予以禁止。同时,企业对于不规范的会计预算与核算行为也应当予以必要的惩戒,完善全方位的会计活动监督。
(三)确保人员素质的提升
企业不仅需要拟定会计管理制度,还需要全面进行落实。由此可见,会计人员的素养和水准直接决定了内部会计管理是否完善。进入转型期后,企业内部的会计队伍也具有了管理性色彩,而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会计核算。作为现代企业,需要给予会计人员定期的培训,确保会计人员掌握新近的会计法规,严格依照现行法规来执行企业的会计管理。会计人员自身也有必要重视素质提高,致力于知识结构的完善。
三、结论
会计制度构成了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企业只有做好全方位的会计管理,才能杜绝会计工作的缺陷与误差。现代化企业如果缺乏完善和健全的内控制度,那么就很难保证会计工作的实效性。近些年来,多数企业逐渐意识到会计制度在完善内部控制中的必要性,因而也开始尝试运用新时期的会计制度。然而截至目前,企业在完善会计制度的实践中并没有达到完善,仍有待长期的改进。完善内部会计管理机制,企业有必要从根源入手,构建长期性的内部会计制度。在未来实践中,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还需要摸索经验,进而服务于内部会计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马珩.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加强与完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2:58-59.
篇3
一、提高认识仍是当务之急
1.企业领导,尤其是企业负责人,要认真《会计法》及相关的条例、法规,当前尤其是要学好《规范》。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重视并组织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既是《会计法》的要求,也是建立企业制度、实现管理的需要,它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把建立企业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及早列入议事日程。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总会计师,是本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应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控制度中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
2.财会部门是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牵头部门和具体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规范》,提高认识,吃透精神,掌握好原则和。财会部门要发挥好其应有的主导作用,积极策划,制订方案,给领导当好参谋。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对于搞活企业,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变革和企业转型时期,不少企业出现了较多管理失控,给企业、国家造成了损失,有些甚至是巨大的损失。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固然很多,但企业管理粗放、内控制度不健全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尽快做好这一工作。
3.企业要加大对《规范》的学习宣传力度,使所有的管理人员甚至全体员工都了解《规范》的内容,并加深对其重要意义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都要参与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大家都应鼎立支持并积极参与,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思路
1.企业应成立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工作的领导小组,以便做好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副总经理和总会计师担任副组长。组员由财会、审计、机电、物资、计划、劳资、人事、营销、生产、基建、信息、董事会及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财会部门。将任务按项目合理分工,如:财会部门负责货币资金、对外投资、筹资、付款、成本费用、经济担保等;计划和基建部门负责工程项目;营销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产品及劳务定价;机电部门负责机械设备采购、保管使用;物资部门负责材料物资、生产性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保管、收发等;劳资部门负责岗位设置、职责权限划分、确定工资待遇和劳动保险费用;人事部门负责人员配备、职工奖惩、领导干部资产经营承包考核兑现等;信息部门负责指导信息技术的;董事会办公室提出对总经理的授权方案;公司办公室负责办公设备、行政低值易耗品以及机关管理费用,并提出对副总经理及有关部门的授权方案;审计部门除了参与策划外,重点应做好整个制度的审查和修订工作等等。还有不少需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具体项目,均应本着涉及谁、谁协助财会部门提出具体方案的原则,做好相应的工作。
2.建立内控制度和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进行。《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之后,国家不再制订相应的行业财务制度,现行的行业财务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与内控制度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加强财务管理。不同之处是,前者涵盖了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有关方法,其所涉及的内控问题,一般都原则性较强,后者强调的是会计具体事项在全过程中如何相互制约(或曰相互牵制),把涉及会计事项的经济业务的责任和权限,划分得更加明确、更加具体,以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强化监督、防止越权、堵塞漏洞。两个制度的建立结合进行,既可以相互匹配、互为补充,又可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3.建立内控制度,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要对原有相关制度与《规范》进行对照清理。已有的制度,符合要求但尚不完善的,应补充完善;不符合要求的,加以废止。经常发生的有关事项,即使《规范》中没有列明,也应加以补充。
4.发挥整体优势,调动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较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内,拥有较多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其所发生的不少经济业务,具有很大的共性。从上至下,如果各层次都分别制订一套内控制度,既无必要成本又高。因此,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优势,不仅可以降低工作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可从内部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上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成立制度起草小组。在建立好制度主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小组成员各自所在层次的专业优势,合理分工。实施办法制订后,分别经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通过后,下发实行。各下属单位,可以此为据,结合本单位实际做补充规定或制订实施细则。有关授权事宜,应根据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或公司章程进行。
三、贯彻落实《规范》应做好的其他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这方面,国家应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解决好出资人到位。已经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在权力制衡方面,尤其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在职位上高度重叠的问题,克服和防止“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要真正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监事会对董事及经营者的监督作用要有效发挥,而不应是摆设。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过程中,应层层明确事项的审批授权范围,划清责任,防止越权审批。
2.建立严格的违规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国家有关立法部门,要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真正能够操作的有关责任追究法规;二是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应体现下管一级的原则,使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责任到位,有法有规必依,违法违规必究。
3.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企业的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要把检查评价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并适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内部,上级财会部门,要对下级单位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作用,因为,许多违反会计制度的问题,仅仅通过财会人员是很难发现或者是很难及时发现的。
要解决好以包代管的问题。现在,各种承包制,在企业内部广泛推行,这对于落实责任、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掩盖了不少管理上的问题。许多金额较大的承包项目,形成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包盈不包亏,在形成巨大损失后,承包人所交数额有限的风险抵押金,根本无法抵补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损失。而在问题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违法乱纪、营私舞弊的行为。
篇4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服务,设计这些服务是用来增加价值,改进组织的运营。因此,《标准》要求内部审计活动是独立的,内部审计师在开展其业务时是客观的。这里,独立性是组织层面的属性,客观性是个人层面的属性。独立性意味着内部审计师可以自由、客观地履行其职责,而客观性是在精神态度上的独立。内审机构及内审人员只有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才能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的现状
在实践中,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普遍存在独立性与客观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内审机构组织地位低下的现象,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的职能无法有效发挥。
传统意义上很多人对内部审计抱有成见,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实现增值效益,充其量就是负责“找麻烦”的部门。部分国有企业没有把内审工作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使其真正发挥管理、监控的双重职责,没有给内审工作创造必要的组织条件,使内审机构在组织上不能保持独立性,在人员安排上没有调动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去开展内审工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内部审计的领导层次不高,导致内审的独立性无法保证。
目前国有企业内审机构的领导层次普遍不高,有的隶属于财会部门或纪委监察部门;有的受企业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内部审计的领导层次不高,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导致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内部审计控制审查过程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结果的处理、审计建议的落实等都受较大程度的制约,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影响了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二,内审人员无法独立地执行审计程序,审计结论缺乏独立性,导致内审的客观性无法保证。
一方面因内审部门领导的地位及经营责任的限制,内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屈从于被审计对象的意志,难以独立地执行审计程序。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职位升迁、薪资提升等均由被审计对象决定,考虑到自身经济利益因素,内审人员在主观上有回避对敏感事项进行审查的激励。
同时,审计决定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被审计对象对内审部门作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不重视,企业内部没有有效的审计决定执行反馈制度,内审人员的劳动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长此以往,内审人员便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目标没有得到科学的分解,缺乏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实际工作中,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忽视了内部审计操作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没有对审计工作目标进行科学分解,未辅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例行公事的应付局面之中,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保证内审工作独立性的基础上,对审计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毕竟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的技能型工作。审计人员要做到对审计事实的客观评价,要将内部审计工作寓于服务,树立主动为经营服务的意识,有创新精神,做学习型人才。
第一,过硬的审计专业技能与学习能力。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要通晓财务会计知识,而且还要熟知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统计及计算机等知识。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在工作中才能运用自如,较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第二,良好的逻辑思维与分析判断能力。
要干好审计工作,除了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外,很大部分工作来自对审计证据的整理和综合,归纳总结,这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分析判断能力。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实质,才能发现隐藏在“合规”下面的不合规。
第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写作能力。
现代审计越来越借助于科技手段创新,而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胜任新时期的审计工作。同时要将在审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难点,利用文字形成通俗易懂的信息,才能有效完成审计目标,提高审计资粮,为领导决策服务。
第四,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现存问题;解决策略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重任,其财政拨款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因此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财政体制改革以后,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有效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然而因诸多因素影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上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现存问题
1、财务管理履行职能较差。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财务管理上的影响也始终未能消除。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职能不清,职责不明,针对财务管理认识有待加强,财务管理仍然是粗放型管理,财务制度也有待完善。许多单位财务管理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仍然是领导实现掌控资金,财务人员只负责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传统工作模式。
2、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政府行政职责,因此无法实现完全市场化管理,导致部门预算有失规范,经费使用不够合作,费用支出没有计划定额或者未能有效执行。而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上大都为事后进行核算,事前预测以及使用控制严重不足,相关经费考核也大都流于表面,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欠缺。许多单位还未形成完整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出纳职责不清,工作交叉,管理混乱,未能形成监督机制;会计岗位设置不够合理,兼岗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无法相容的职务没有分离,出现出纳兼管记账,现金兼管档案等情况;部分单位财会人员在权利和经济利益面前毫无原则,只是根据领导意图工作,违规操作违法执行等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财会管理缺乏有效地监督考核体系,造成财务人员压力小、责任心差;部分单位在物资管理上存在漏洞,针对资金支出、报销凭证审核等也管理不严。
4、经费预算计划执行不足。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预算是关键,其相关财务收支都应根据预算严格执行。然而现实当中因各种因素影响,经常出现预算不精确,预算内容不周全,无法体现单位财务收支整体状况以及目前的工作重点内容。的全貌和体现事业 单位的工作重点;在经费使用方面也无法有效控制,领导签字立即予以报销,针对预算执行较差。
5、年终财务结算决算混乱。事业单位的年终财务结算决算是在整个会计核算的关键环节,要对上年度财务状况进行清理结账,编制上报年度决算报表,确保真实、准确而完整地总结当年整体工作。然而实际工作当中,部分单位财务清理结算不够及时,存在许多跨年的往来账目款项,责任不清管理混乱,造成许多呆账坏账以及历史问题出现。
6、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些单位的财务人员未受过专业教育,业务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无法有效履行财务管理人员职责,实际工作中只是盲目根据领导指示工作,无法实现财务独立,各类经济活动也无法从会计记录里加以体现,财务信息失真现象较多,财务舞弊现象时有发生,给财务核算工作质量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解决策略
1、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职工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培训学习,让领导职工加强思想认识,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实际工作中要落实内部控制责任,与部门负责人签订责任状,设立奖罚激励机制,切实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把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切实落实到位,让单位全体人员都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来。
2、提升财政资金利用效益。单位要对预算编制及其批复进行细化管理,形成完备的预算支出标准,加强预算编制管理,从而规范预算工作,形成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从而在根本上保证预算的有效执行;要对专项资金做好严格管理,切实实现专款专用和专项管理的要求;要严重审计原始凭证,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报账;严格按照财务程序进行权限审批,真正实现财务独立要求。
3、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对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性质、权限给予规范,科学进行工作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原则。把单位内无法相容的职责岗位明确分离,做到职责明确,管理科学。通过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和约束会计核算工作真正做到真实、有效、合理,相关职能部门间要形成制约监督机制,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其次,要形成内部核查制度。保证单位资金收入的合法与完整,相关职能部门的项目支出科学效益,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重大经济事项落实情况等。
4、完善预算开支控制制度。要严格根据预算执行开支控制,具体而言,针对岗位分工控制方面,要坚决把无法相容岗位分离开来;针对授权批准控制方面,要严格按照授权权限范围,对于重大会计事项要做好集体审批;针对会计系统控制方面,根据单位实际制定相关责任制度;针对财产清查控制方面,开展定期盘点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等;针对内部报告控制方面,要求能够整体体现经济运行情况;针对电子信息技术控制方面,要求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避免人为失误;此外,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还要做好审计评价,查找问题改进策略。
5、规范单位年终决算报表。要切实保证单位年终清理结算以及财务决算报表的真实规范完整,首先要在严格单位内部的财物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认真记录账簿,建立会计基础数据档案。其次要严格根据财务制度规定进行工作,在年终结账以前要针对各类往来账目款项做好分类清理工作,并做好分类处理,确保年度决算报表真实准确。
6、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财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好坏,同时也实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创新的基础前提。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不断组织培训学习,深入开展业务交流,加强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处理财务管理事务,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三、结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关系到财务资金能否安全有效、财务核算能否切实有效、财政目标能否真正现实的重要保证,也是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现存问题,不断总结新经验适应新形势,逐步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1]王爱珍.浅议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外资,2011(02).
篇6
摘要: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规范性运作,而想要保证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就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建设,并明确其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中的重要性。管理制度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维护企业内部秩序的核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规范管理的依据。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制度建设,就会导致企业各个部门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具体地说,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评估、立项、起草、颁布、实施、修订的过程,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现状;措施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与职能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规章制度,由此构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包括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发展战略、决策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架构、管理标准及企业文化等。狭义的管理制度通常就是“规章制度”,由企业内部制定,包括管理标准、公司章程、部门制度、员工守则等,用于规范企业的人事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技术、业务流程等活动。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职能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根本职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以环境或条件为基础,一方面是内容标准化,不能违背企业管理任何对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过程规范化,包括全体员工的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所有工作人员、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操作都可以实现规范化,否则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在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过程中起着核心纽带和基础作用,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行以及内部各级组织机构的活动,都要在制度的框架中实施,从最高领导层到从事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不能突破企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要以企业管理制度为准绳规范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制度就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原则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服务的,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首先管理制度要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在建设制度之前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生产经营规律特点,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使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其次管理制度必须是合法、合规的,企业管理者要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制度的建设。此外企业管理制度应当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企业的管理者要在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管理制度中既要体现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定性要求也要体现定量要求,为后续的执行和考核提供准确的依据。最后管理制度是面向所有的企业员工的,因此管理制度中的相关规定需要清晰明了,方便企业员工了解掌握和遵照执行。
四、我国企业制度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各项制度间的关联性
在企业对制度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制度,但是制度建设过程较为复杂,制度与制度之间缺乏关联性。毫无疑问,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导致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不具备较强的可行性。除此之外,在现实情况中还有很多企业的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没能够对现实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仅仅是借鉴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制度,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企业所属行业的具体特征,当制度与生产出现脱节的情况时,就会导致制度建设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根本无法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严谨性。
企业在制度建设中由于制度起草或审核把关不严,会导致个别制度前后条款自相矛盾,反映出制度内容的不严谨,给制度的执行造成困难,给企业的管理造成漏洞。制度起草部门在起草过程中大量套用同行业或其他相关业务企业的类似制度,与企业实际管理脱节、治理结构不符,导致管理制度的适用性欠缺,与工作实际脱节,无法起到指导生产经营工作的作用。制度管理部门在制度过程中审查审核不严谨、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审核、评价、的程序,最后导致制度效力不够达不到管理制度的标准。以制度管理要求规范时不被认可,会给企业治理造成一定影响。
(三)企业对风险防范的差异性
企业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风险的影响因素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其带来了机遇,同时还加重了风险因素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从目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情况进行分析,部分企业存在了严重的风险防范机制漏洞,各部门成员未能意识到风险问题对于自身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对风险的评估效果不足的问题。在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活动,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情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无法及时对风险问题进行应对、处理和防范。
(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可靠性
为有效实施内部管理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在经济基础稳定情况下,保证公司管理层与决策人员了解公司现状,完成企业实现决定目标,把那个对外界公开公司内部财务管理能力遵循法律法规具有可靠性,加强人员管理的严谨意识。在实施企业管理内部制度建设的同时,首要工作便是防止会计工作的信息准确性,控制工作信息出现失真性,由此可看出现今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保证企业能在市场环境中运行完好的状态下,实现企业定下的战略和经营目标。
五、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企业制度体系
企业想要更好地建设制度体系,就必须要了解现实情况才能够完善制度体系。企业制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改才能具备合理性。除此之外,企业处于不断发展和运行的状态,所以企业的具体制度也会经历从适应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关人员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地管理,保证管理的合理性。管理的合理性体现在对企业制度全方位的管理方面。对外部环境的管理包括明确国家出台政策的情况、了解法律法规的情况、理解行业发展特点、发展前景等等。再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企业自身存在着的特点还是企业对战略的选择、对企业文化的选择都需要包括在其中。由于制度建设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管理层次,所以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要着眼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对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进行处理。
(二)优化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根据部分企业内部存在的严重内部控制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阻碍了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企业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整理,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强调法人的作用以及监督权,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在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进行运营的同时,体现法人以及监督权的主体地位,为内部控制环境管理奠定基础,保证日常工作的开展。另外法人还需要对治理结构进行改善,实现权责分明制度。例如制度的完善,能够避免部门超越权限开展业务现象的发生,保证其能够在正常的管理模式下进行工作,确保权力的稳定。通过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可加强上下级沟通,避免权力与职位不对等的情况产生。
(三)加强重视提高执行自觉性
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对管理制度建设要高度重视,关注管理制度建设成果,保证管理制度的时效性和全面性。严格要求具体制度的完善和修订,掌握有效在用管理制度整体动态。加强管理制度的宣贯和培训,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可以开设讲座、培训班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内部专题会、网络宣传、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熟悉制度内容,掌握制度实质,牢固树立按章办事的理念,增强按章办事的自觉性。管理者和制度制定部门要带头执行制度,将制度管理要求和规范落实到日常管理和业务当中。可以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不执行制度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对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的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四)坚持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
首先是坚持合规性建设管理制度。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管理制度的要求,不得与法律法规及公司制度相违背;要紧密结合企业管理实际,体现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操作性、实用性及合规性。在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得产生敷衍了事的心理,确保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性。在制度建设完善及修订时,要保持全局观念,系统化的考虑问题,保障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性。其次是管理制度建设要在分析现状,充分讨论分析存在的不足及缺项,按照程序开展梳理、修订、评审及,才能确保制度的严谨性、合规性及适用性。再次是树立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管理制度是经过严格程序、严谨思想、严肃修订的用于构建企业运行机制的根本,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强制约束力,一旦形成,不得随意修改和违犯; 所有生产经营运转、工作落实均需按此制度办理,否则无法保证其权威性。同时,这种权威性是相对的,当现行制度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时,又需要及时修订。
(五)提高管理制度可操作性
内部管理制度的文本应当是简单准确的,使企业员工可以快速明白制度所要表达的内容。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内容要注意不可过杂,根据企业的规模确定体系的细致程度,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内部制度体系可以较为简化。针对企业的主要业务以及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活动,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应当作为重点,一些经营生产中涉及较少的部分可以较为简略。管理者在构建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先将较为紧急的制度内容确定出来,后续再进行不断的完善。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管理制度内容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确保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明确划分员工工作职责
职责工作分工控制通常解释为:对不同员工所分属不同职业进行分离控制工作,若发生某人主要责任工作出现错误行为与舞弊行为,并且可能通过职位便捷性掩盖这一事实的职务,通常情况下称为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务的主要工作职责便是对业务展开经办工作,授权批准并实施监督与检查工作。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工作中,不相容职务可以大概率的避免发生工作舞弊行为。对不相容职业实施分离工作是展开内部管理控制的主要措施,基于此类原因,许多企业在进行设立与建设管理制度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划分员工之间的工作职责。企业总体运行的职责需要分段划分清楚,在做到不留死角的同时,还要做到分配责任后人员之间不产生冲突,在员工充分理解自己的权职范围后,了解自己的工作要求有哪些,使员工在工作时所涉及到的职务不产生交叉行为,在制度中明确授权单位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权限与职责,两者之间不允许跨越权限工作。并且应在公司管理中制定奖惩规定,在员工完成工作后加强检查考核力度,保证工作质量与效果。
六、结论
总的来讲,实现企业内控制度,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完善,规范的制度能够促使企业内外环境的稳定,同时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洁.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20).
[2]宋雪寒.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9).
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要性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及内涵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规章制度,由此构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包括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发展战略、决策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架构、管理标准及企业文化等。狭义的管理制度通常就是“规章制度”,由企业内部制定,包括管理标准、公司章程、部门制度、员工守则等,用于规范企业的人事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技术、业务流程等活动。狭义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中各级机构和个体责权利的设定,是各项管理体系、管理流程的具体表达,约束范围包括企业全体人员,它不同于国家或行业规定,不同类型或规模的企业,其内容各异。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职能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根本职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以环境或条件为基础,一方面是内容标准化,不能违背企业管理任何对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过程规范化,包括全体员工的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所有工作人员、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操作都可以实现规范化,否则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一)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成立一家企业是出资人以契约形式订立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完成公司组建,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在各项管理制度的控制约束下进行生产运营,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资本的流通变现,企业管理制度在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过程中起着核心纽带和基础作用。因此,企业管理制度贯穿于企业的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全过程,没有企业管理制度,就失去了企业存在的基础,企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二)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行以及内部各级组织机构的活动,都要在制度的框架中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决定着企业整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规则,自上而下都要严格遵守制度安排,不能违反其中任何一项安排。因此,整个企业的行为准则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管理制度。
(三)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
企业中从最高领导层的CEO、董事长到从事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不能突破企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要以企业管理制度为准绳规范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制度就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
(四)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增加企业活力的因素之一。企业管理制度如果能够调动企业各方面积极性,各个层级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这样的企业是最有活力的。相反,如果企业管理制度的安排缺乏有效性和操作性,影响各生产要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是一盘散沙、毫无活力的。因此,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活力源泉,企业蓬勃繁盛的活力必然离不开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
(五)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实现企业的有序化运行,必须建立良性高效的运行程序。程序是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正常推进的基础保障,是规范全体员工行为的制度约束,是企业目标实现和战略发展的环节要素,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靠一系列科学性与有效性、激励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运行程序,这就是企业管理制度。因此,企业有序化运行必然要以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性为框架,进而丰富完善实质内容。
(六)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实施管理的有效载体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对业绩的要求越来越高,增加环节、细化分工、扩编人员等工作都需要不断实施。企业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领导等途径,加强各个方面的协调、联系、合作,进而获得高于投入的产出和效益,达到1+1大于2的结果。但是,管理本身是抽象的,打个比方管理好像是电流,人们并不能直观的看到它使用它,这就需要类似于电线这样的载体,在企业管理中,制度就是载体,管理者用这个载体传递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目标。
三、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思考
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不能朝发夕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出发点是为了使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在动态中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在确定企业新的制度框架时,在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形成时要把握和遵循的苦干原则现特作以下阐述:
(一)适用性原则
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本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行业类型、技术特性及管理沟通的需要等方面考虑,制度要体现企业特点,保证制度规范具有可行性、适用性,切忌不切全实际。
(二)必要性原则
要从需要出发,必要的制度一个不能少,不必要的制度一个也不可要,否则会扰乱组织的正常活动。如在企业中的一些非正式行为规范或习惯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就没有必要制定类似内容的行为规范,以免伤害企业组织成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热情。
(三)科学性原则
应遵从管理客观规律,制度化的管理必须服从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违反了原则,只会导致失败,所以必须遵从客观规律,才能将管理引向科学、理性、规范的轨道,实现管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管理制度;创新;新形势
企业管理的好坏与企业的制度有着很大关系。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总结。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管理制度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来看,企业在进行管理时,主要采用的是管理的经验与方法,里面渗透着深厚的人为因素,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管理,此种方式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所以,为了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1、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组织外部环境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社会经济的变迁,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与现代的环境基础不相符。对于外部市场对企业的压力,传统的管理制度并未给予重视,也就使得外部市场的竞争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到企业内部,更无法在员工间进行传递,而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员工对市场不了解,企业在创新与应变能力上变得比较弱等问题。所以,在系统论、控制论等先进学科的理论下,采用相应的手段与方法进行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已势在必行。
1.2新形势下,有利于经济形态的发展
(1)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使企业在管理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①知识要素变成了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等的基本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所以在进行制度创新时,要考虑知识资本管理与物资资本的关系,把目光重点转向知识资本的管理。②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密不可分的,而知识是人脑的终极产物,所以,在传播与积累知识时,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企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管理制度的创新下,充分调动人积极性、发挥人的最大潜力。③内部知识的积累与外部网络的共享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源[2]。怎样设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并渗透到企业的流程中,这也是对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更高要求。
(2)有利于客户经济的发展
客户经济的到来与发展,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客户经济的作用下,同一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整合到一起,把顾客作为主体,为其创造价值。企业的管理制度既要对内部的管理关注,又要对同一价值链上的协调管理生视,同时,顾客价值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管理也要给予关注。②由于企业出现的网络化、虚拟化等,各组织间的所有权控制已经淡化,而是以契约、虚拟与经济控制的管理为主[3]。对于这种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要与之相符,进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连接外部资源与组织。
1.3有利于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创业型经济不同于传统的管理经济,它是在经营创新与事业创新的前提下,体现出的多种高水平的创业活动与创新发明等,主要经济特点有自主、创新、多元化等[4]。第一,人们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形成良好的创业精神观念。第二,创业经济还提出管理上的创新,创建创业管理的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前提均是大工业,经过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使组织目标实现。而创业管理模式则是以发现和辨别机会为基础,在创新、敢于担风险的情形下,实现创业过程中,组织与资源间的整合。在创业型经济中,稳定与控制已不是管理制度的核心,而是把机会、创新作为起点,鼓励个体发展、团队合作。
2、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2.1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打造专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在创新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家推陈出新,经常在传统的轨道上带来创造性地改变。我国当前的企业管理在创新上没有显著的效果,其重要因素就是缺少专业化的企业家。所以,只有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才能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基于此,可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责、权、利互不影响下,要尽快建立并健全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励约束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直接受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在设立管理干部的制度时,要利用竞争机制,构建人才市场,进而通过市场机制使企业家得到合理分配。另外,国家也要通过各种渠道构建人才市场、继续企业家教育的培训体系等等,使我国的经营者更专业化。
2.2观念革新,使管理创新成为企业经营的战略
企业管理进行创新时,最大的阻碍就是落后的思想观念。当前还有不少企业的管理层没有意识到现代的管理模式对企业带来的意义。有关调查表明,在各种创新中,观念创新是最不易实现的。所以,在新形势下,企业的管理层要真正意识到管理创新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同时,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战略的布置要及时更新,使集约化的经营意识提高,进而使企业的管理创新不断推进。
2.3制度创新要加强,以此促进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创新,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企业资源在市场中的分配是由制度创新决定的,换句话来说,企业在制度创新下,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满信心。而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则是由管理创新来决定的,即要对市场内部的组织架构进行建立,从而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与良好运行的体系结构。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保障就是进行制度创新,它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所以,只有企业不断革新,创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才能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2.4文化建设要创新,形成良好的文化管理氛围
在企业的管理中,企业文化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渗透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创新。所以,企业要有强烈的创新观念,员工也要有强烈的认同感;营造企业管理创新的良好环境,进而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敢于创新的先进人物,要充分发挥其表率的作用;企业创新体系要尽快健全,使创新有着更强的动力;同时也要对文化礼仪的创新与网络文化的创新进行设计,让员工接受创新的观念并以此作为创新的动力,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
结语
企业管理的先决条件就是企业的制度,它将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形象地体现了出来,是对管理工作的归纳与总结。企业的管理工作水平的优劣,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充分意识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作者单位:上海闸北发电厂)
参考文献:
[1]李晓蓉.试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2009(06):112-114.
[2]刘婷婷.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1(21):156-158.
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20801
1 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是个大系统,一套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无形动力。企业在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时,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在的行业特点以及行业内的规则,要综合考虑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能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要求来建设管理制度,以便企业处理各项业务时有理有据,保证企业的经营、技术和生产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概括的说,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应根据自身实际包括:经营企划管理制度的内容、行政管理制度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容、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采购物流管理制度的内容、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内容、技术管理制度的内容、项目管理制度的内容、安全环保管理制度的内容、能源管理制度的内容、审计与内控管理制度的内容等。
2 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企业管理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际性原则,即建设企业管理制度时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凭主观意向随便制定。
(2)合法性原则,即企业管理制度应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
(3)系统性原则。企业管理制度要覆盖完整,从产品或服务实现的全过程,包括人、机、料、法、环、测,以及人、财、物等环节来建设企业管理制度。
(4)协调性原则。企业内各部门在建设管理制度时应相互协调,内容上要相互兼容、协调、统一,避免重复和交叉,从而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获得最好效益。
(5)阶层性原则。主要指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者层与员工层意愿的双重结合。
3 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在制度管理建设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制度不系统,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存在制度缺位现象,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可依,管理出现空白;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本位主义严重,各自规划,只考虑本部门利益,不考虑各部门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各项制度之间职能界定不清晰,相互交叉,导致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
(2)管理制度不稳定,主要表现为:日常工作中针对临时性或特例问题而修改正式实施的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运行周期短,修改频繁,不稳定的管理制度使得员工无所适从。
(3)管理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没有就管理制度自身的内容和相应格式要求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模板;对于管理制度制定或修订过程缺乏统一、有效的管控流程,造成不同管理制度间格式、管控流程的规范性差。
(4)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够,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制度形同虚设,上层管理者往往采用“长官式”的管理方式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总是“特事特办”,实质是管理者说了算;普通员工对制度的掌握度不够,工作中按习惯办事、有章不循;或者,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可操作性差,原则性、粗线条多,定量、定具体标准少,无法执行。
4 管理制度的管控流程要规范
管理制度从起草到颁布实施要有完善的管控流程,并且企业内部要设立专门的制度主管部门对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
管理制度管控流程具体是指如下,制度起草人员在制定制度之前需向制度主管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只有通过立项申请的管理制度才可以进入制度的编制环节,制度编制完成后;制度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内相关部门进行制度的评审,起草人员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制度内容,为强化管理制度的审核机制,起草人员要携带修改定稿的管理制度到相关业务部门会签,会签完成后报制度主管部门进行制度格式和内容的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报总经理批准,批准后的制度方可、培训、实施。
制度主管部门要根据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情况,设定管理制度的编号,每项管理制度要有唯一的编号。
5 管理制度要有统一的格式
为了管理制度内容和格式的规范性,避免不同管理制度间格式不统一的现象,企业可参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等标准规定的要求,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管理制度编写细则,细则中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格式进行统一要求,并编制统一的管理制度模板。
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职责权限、管理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等要素。职责权限指管理事项中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与权力,管理制度一般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规定出主责部门、协作部门及其相互关系,确保各部门职责界定清晰。管理内容和要求要以业务事项为主线,明确过程中各项工作由谁负责、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明确质量、时间或成本的具体要求,只有明确具体要求,才能方便制度的执行。禁止同一内容在两个不同制度中重复描述,若需引用,必须写明引用文件的具体名称和编号。检查与考核主要指制度制定部门要定期对制度内容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制度执行的实效性。
管理制度格式统一主要指对制度文本的封面样式、字体、字号、段落、表格等格式提出的统一的要求。
6 如何提升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企业仅具备完善规范的整套管理制度而不执行,那么再完美的制度也只能是空谈,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1)管理制度的内容要合理。只有职责权限界定清晰、管理内容与要求合理的管理制度才具备可执行性,这就要求制度起草人员既要熟悉企业内部相关的业务分工,充分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流程及管理内容与要求,又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
(2)管理制度要有稳定性。一成不变的制度不一定是合适的制度,但经常改动的制度一定是不合适的制度。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对制度进行适时更新,但是,朝令夕改的管制制度将令员工无所适从。因此,企业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来完善管理制度,使之在实践中逐步趋于合理化,只有具有稳定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其规范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
(3)制度的宣贯学习要到位。员工只有了解制度才能执行制度,员工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企业要以各种形式持续加强管理制度的宣贯学习力度,员工只有熟悉掌握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
(4)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做执行管理制度的楷模。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决策层,在管理工作中更要严格按管理制度办事,如果管理者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视制度为儿戏,无形之中则会破坏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因此,管理者要将制度执行放在首位,能够自觉遵守制度,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在企业内形成上行下效、人人按制度办事的氛围。
(5)监督检查要到位。无数经验表明,监督检查到位才能执行到位,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可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要根据管理制度内容的要求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活动,检查工作要切入实际、有深度,避免形式大于实质的检查,发现问题要找出责任人,并将制度的监督检查情况与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挂钩,以强化监督检查,确实起到典正法度、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功效。
7 结束语
管理制度建设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企业应该按照自身实际对现有制度不断进行完善,使之在实践中逐步趋于科学合理,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力,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前.国企制度体系如何有效落实的探索与思考[J].大众科技,2005,(5):141142.
篇10
一、坚持以人为本,为企业和谐提供保障
企业内部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增加了企业加快改革的难度和保持稳定的艰巨性,给构建和谐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企业“职工”从过去对企业领导的单向命令无条件服从转变为企业“契约人”,在企业中追求自主性、个性能力的极大发挥和更加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企业与个人有着更多的对等权利和义务。作为企业,它只有在提供其劳动机会并根据劳动机会给予相对合理的劳动报酬、承担相关责任的前提下,才能享有支配劳动力的权力。作为“契约人”,根据个人的喜好、能力,在一定的规范之内履行相应义务的前提下,享有较为广泛的自由。因此,要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就必须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始终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企业“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企业发展来不断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而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个性特点、能力大小,使人与岗相适应,各得其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的话,企业不仅可以因为员工的积极性的调动,人力资源效能的充分发挥来实现它的效益最大化,而且会因为创造出了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而使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得以实现。具体而言,企业管理或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真正尊重企业员工的人格。只有企业切实体现出对员工保持不变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二要重视沟通与协调工作。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员工,为员工参与企业决策提供渠道,充分吸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创造出一种以民主为特征的环境机制,强调沟通与协调,避免由于内部竞争导致的人才内耗。三是要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企业内部应始终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同时,应打破论资排辈,“公平、公正、公开”选拔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样就能有效地将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使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增强发展能力,为企业和谐创造条件
企业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能力的形成是依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来实现的,它是技术与管理和组织学习能力的结合,是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由此可见,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的关键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下工夫,在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上想办法。中国目前正处在生产要素主导型向投资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基本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环境资源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必须联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找准突破口,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建立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境外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形成立足全社会、面向全球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换机制。同时,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并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创出自己的品牌。
企业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构建和谐企业有利于企业发展。可以说,构建和谐企业也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团结、互助、进取、创新的“和谐”工作氛围,依靠团队精神形成合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和谐中发展,通过发展促进和谐。
三、创新管理机制,为企业和谐提供动力
管理创新就是在完善管理基础工作,强化企业资源和资产管理的同时,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企业“以人为本”,重点加强资产管理、机遇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中,管理理念的创新必须立足于“和谐企业”的构建,唯有“和谐”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企业的和谐。企业和谐的关键是运用和谐的机制实现人的和谐。
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延续和“固化”。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规则就是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依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实施创新的方法或原则,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二者良性的互动是其保持统一和谐并且互相促进的前提。作为企业,应该努力使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因素之间呈良性关系。只有在现行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因素与创新因素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或和谐,才有利于和谐企业的构建。这样,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完善、不断发挥其保证与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 上一篇:人力资源公司的规章制度
- 下一篇:农业综合改革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