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学教育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小学教育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师资力量;“副课”现象;学习兴趣
To the agriculture herding area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present condition of shallow slightly analysis
Yang Yong-fang
【Abstract】The agriculture herding area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get not good result, the reason be various, most importance of is society the public to English of value the degree be not enough, lack support, lack understanding and cause the student lack to learn English of interest.To make teaching and ages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herding area English synchronous have to investigation counterplan, support, match English teaching normal carry on.
【Key words】Teachers strength;"Pair lesson" phenomenon;Study interest
本人从事农牧区英语教学年限短,在工作方法手段、经验等方面不能做周全的总结概括。就近几年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农牧区英语教学得不出好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社会各界、学校领导、执教师、家长、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支持、缺乏督导、缺乏认识,导致学生缺乏英语的兴趣。师资力量水平、教学安排、教学设备、语言环境诸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师资力量。
英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根本无法合理安排英语教学,在加上校舍不足,班级人数严重超额,很难周全照顾、关心学生的学习,很难找到存在的问题,也就谈不上进行个别辅导,在对教师进行进修培训方学习面根本不可能实现,由于专业英语教师缺,专业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在英语知识的扩充,英语教学方法的更新上不能实现,难以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创新,不能使死硬的课堂变得有生机,因而探究对策方面很茫然。
2.教学课时安排与重视。
由于当地实际条件和教学要求的限制,各界对英语课不够重视,把小学英语课当做“副课”,课时安排少,给老师安排工作量时把语文、数学列在首位,而英语名存实亡,这相应的减少了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对教学质量的检查、督导不够,严重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严重的是小学升中学英语成绩不列其中,因此,学生家长对英语课不重视,到初中这种英语为副的态度很难转变。
3.教学设备。
农牧区学校电教设备严重短缺,没有语音室,视听设备,有时停电连最基本的录音也无法视听。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才”,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依照书本,有步骤、有引导地进行限制性学习,不能扩充视野,灵活学习。
4.农牧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
农牧区孩子的家长,受文化素质、身处环境诸方面的限制,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不管那一门课程都不给予支持、配合。因此,认为小学英语课的开设,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给家长带来经济负担,家长的这种态度,或多或少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甚至跟家长保持一种看法,排斥英语,抽挤时间学习所谓的“主课”,在英语自习课上,好多学生逃离教师的监护,搞其他科目的学习,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5.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诚然,学习语言也不例外。大部分农牧区学生,尤其是男生,对学习英语根本没有兴趣。除了课堂上“强制”的学习之外,平日里英语课本就是一叠废纸,没有任何吸引力,更谈不上自愿自觉的学习,对英语作业的态度,由巩固复习变为负担任务,无任何趣味性。《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可是,这方面在农牧区学生的身上目前不可能实现。觉得平时课外实践说说英语怕羞、怕讥讽。
通过以上现状的分析,要使农牧区中小学英语教学与时展同步,使英语学科健康、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我认为有以下的要求急待克服解决。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有一定和基础的教师和现任教的非专业的英语教师进行分批培训充电,多举行一些英语观摩,英语教学方面的交流活动。通过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创新教学方法。
7.加强管理指导,加大检查、督导和考核的力度。
合理安排英语课时,把小学英语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当中,多检查、勤督导,努力转变学生及家长对英语课程的认识,并把其列为入学考试的范围,对教学及时总结,表扬肯定先进,批评指正后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说服家长,让家长配合老师,督促学生养成自愿学习英语的习惯。
8.努力改善英语教学条件。
有专门的语音视听室,影碟播放室,配备放像机、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让学生视听结合,生动形象地接受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技能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73?04
一、专业技能的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等特点,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专业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推进,教师的素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教学实践技能则是教师素养的重头戏。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课程研发技能、教育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学科专业技能等方面。[1](70-71)
但从目前多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出现了培养模式专业性不强、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不合理、专业技能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提供技能训练的机会和场所少、本科生对技能课程满意度低、教师职业技能教学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和科学的训练指导以及学校支持力度不够和支持系统不健全等状况。因此,本文以河南省五所高校(学校名称用A—E代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因素,提出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和发展途径。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取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对象包括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高校教师和领导等。对五所高校四个年级200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于有的高校(如A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招生才两年,因此在每所学校发放问卷数不等,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与此同时还抽取了部分领导、专业教师、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要调查五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技能课程设置情况、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师资队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技能课程的认识、态度和实际掌握程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从教技能课外训练情况以及高校对技能课程教学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内容。
(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
本科生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蓝图,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于高校规范和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调查河南省5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揭示其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包括本科生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1. 本科生培养模式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大致有以下情况:
一是单科培养模式。在调查中了解到C校和E校针对目前小学开设的学科,设置相应学科方向来培养小学教师。在大学四年期间,学生可选择某一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专修方向,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修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方向通常有英语、数学、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等方向,学生可在这些学科方向中任意选择一个,其目标是培养专长于某一门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
二是文理分科培养模式。A校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爱好,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划分为文科方向和理科方向,但在方向内部却是进行综合培养。理科综合方向的本科生主要修数学、科学、计算机等技术类课程,偏重修数学;文科综合方向的本科生主要修语文、英语、中外教育史、品德与生活等文史类课程,偏重修语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文科或理科方向中任选其一。
三是综合型培养模式。综合型培养模式是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学四年期间不分具体的文科和理科方向,广泛地学习与小学学科相关的学科教学法和学科类课程,在学科上相对侧重数学和语文,兼顾品德与生活、科学、信息技术等。B校和D校的培养模式属于这种。该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小学能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成为综合性复合型的小学教师。
根据以上三种培养模式的设置,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本科生专业性不强,缺乏多种技能的综合培养。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地方教育当局在招聘小学老师时,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性不强,允许中文师范生、数学师范生、艺术类师范生等直接参加小学的招聘,这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2. 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
在调查中发现,各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无论哪种培养模式都重视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和技能教学安排的时间比例太小。如表1显示:该方案中理论学分为136学分,而实践学分为40学分;理论学时数为2424学时,而实践学时数仅为315学时;表2显示:本专业要求学生修满161学分,而实践课程只需修28学分,占总学分的18%;总学时中讲授课占2430学时,而实践课只占23时。显而易见,A校和B校的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很不合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获得技能课的教学的机会和时间偏少。
篇3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指导下,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基本比较乐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小学教育管理中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尽管教育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中,但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应试教育思维导致教师仍然以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存在缺失
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他们的教学观念有待更新,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需要丰富。
3.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条性
目前的教学过程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但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分析和了解,教学的过程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改善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措施
小学教育管理的意义重大,因此,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影响行动,教师必须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更新教学评价标准,不能单纯“以成绩论英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管理的主导,要想改善目前状况,就需要培养一支业务精、品质高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
3.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进行课堂教学。
篇4
1.1问题的提出
据IDC中国智能终端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自2012年起,除台式机外,笔记本、平板设备、智能手机的市场容量对比前一年都有显著提升,智能终端的移动化已经逐步成为趋势。2013年苹果和安卓的App数量均已突破100万个,这其中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兴起,各App开发团队也都在积极的针对中小学的学习开发各种App,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类App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安卓系统的App主要在百度,360和豌豆荚上,苹果则集中于Applestore中,笔者将针对这2大类的App进行统计,分析现阶段中小学教育App的类型及其应用状况。
1.2统计方法
笔者分别在百度应用,360和豌豆荚中以“小学”关键词进行检索,排除因包含中学、学前教育等相近关键词检索出来的App,有效的App数量统计如下:百度中有163个,360中有149个,豌豆荚中有140个,且三方平台中包含大量相同的App,这是2014年5月的检索结果。笔者以360中的App为对象,根据检索出来的App分别从功能和内容、下载量两个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按照App的功能和内容分为:A:语言类(包括中英文课文学习、拼音、词汇、写字等);B:思维类(包括数学、数数、数字、计算、思维等);C:读物类(包括故事、寓言、唐诗、作文等);D:沟通联系类(包括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学校、学生和教师等);E:其它(包括家长助手、作业辅导、课表、习题集等);下载量(见图2)分别分为10万次以上,1~10万,5千~1万,1千~5千,1千以下几个维度。
1.3统计结果
目前安卓类App主要还是集中在语言类的学习App上,此类App总计有70个,占总数的46.9%,而其中又以英语类为主;排在第二的是沟通类的App,总计25个,占总数的16.7%,这类App主要实现家长、学校、教师之间的互通;排在第三的是思维类App,总计21个,占总数的14%;排在第四的是读物类App,总计18个,占总数的12%;最后是其它(包括家长助手、作业辅导、课表、习题集等),总计15个,只占总数的10%。下载量中10万以上的App只有5个,占总数的3.3%,其中3个属于语言类、2个属于思维类;5万~10万的有10个,占总数的6.7%,1万~5万有29个,占总数的19.4%;5千~1万有11个,占总数的7.4%;1千~5千的有32个,占总数的21.5%;1千以下有62个,占总数的41.6%。从统计结果可以发现,语言类的App目前的开发总量是最大的,几乎是一半。而从下载量来看,却有近一半的下载量不到1000。
2小学教育App应用现状分析
2.1小学教育App应用现状
笔者对下载量在5万以上的App进行类别统计分析,研究各类型App受欢迎程度。下载量在10万级别的主要是语言和思维的锻炼类App,且主要都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在5~10万这一级别类别分布比较全面,唯独没有沟通类的APP。可以看出App数量排在第二位的沟通类实际上并没有市场,换言之,由于传统沟通类APP,如微信、飞信、QQ等对沟通类小学教育APP的冲击和可替代性,导致大部分沟通类App的下载量都在1千以下。为了进一步明细小学教育App的年级段分布情况,笔者对这149个App进行了年级段的统计见图3,低年级段有54个,占总数的36.2%;高年级段23个,占总数的15.4%;普适型72个,占总数的48.3%。可以看出小学类教育App的设计大多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从以上的统计分析,我们总结出目前小学教育App的现状:①目前应用最多,市场最大的是思维和语言学习类App;②沟通类小学教育App数量多,但是受传统沟通类App冲击,用户很少;③针对低年级的小学教育App和通用普适型App更有市场;④目前对小学教育App的功能定位模糊,区别在于是辅助学,是辅助教,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来使用。很多教育App开发者选择了辅助教,如沟通类App就是很好的辅助教的类型,但是辅助学更受欢迎。
2.2应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启示
2.2.1存在的问题
(1)下载量在1千以下占41.6%,说明大多数的教育App开发者缺乏对用户需求的调研,导致很多App开发出来受众很小,几乎没有人使用。
(2)通用型App占了近一半,说明大多数教育App对目标受众定位模糊,这样看似受众面广,确也失去了特色,很多App反而因此不受欢迎。
(3)对特定内容和知识教学设计,更多的是资源的堆砌,这点从小学高年级的App就可以看出来,对于小学高年级基本都是一些题库的呈现,并且此类App数量很少。
2.2.2启示适合目标受众的界面设计,充分的交互设计,和聚焦到点的教学内容设计是下载在10万以上的App的共同特点。在苹果的Appstore中输入同样的关键字,得到如下的统计结果如图4,总共有133个App其中A类55个,B类52个,C类17个,D类2个,E类7个。可以看出苹果系统中的产品的类型分布主要集中在语言类和思维类上,在内容上,语言类主要针对英语和汉语的发音、书写、教学等发面,思维类主要集中在数学的运算的锻炼上,这和安卓类有些相似之处。排名前十的应用中很难发现与小学相关的App。当然笔者也发现,苹果中App制作的精细程度和用户体验远远超过安卓内的App。但是苹果中免费应用相对安卓来说则少得多。
3对小学教育App市场的展望
篇5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教学技能训练;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从2002年开始,小学教育专业被我国教育部列为重点教育项目,被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教育界也开始普遍关注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师的问题。这些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小学教师,只有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才可以提高我国未来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仅有几门理论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而没有设置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大学二、三年级课程科目过多,使学生压力过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认真对待教师技能的加强和训练;进入大学四年级又面临着实习和就业或升学的的压力,依然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强化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上。因此教学技能训练不能形成完整的结构和严谨的体系。[1]
(二)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项目全而不精
虽然有诸如普通话训练、钢笔字和粉笔字训练、简笔画训练、教案设计训练、讲课技能训练、说课技能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训练、组织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师专业性的训练项目,但是在实际训练中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往往面临许多基本技能都要从头练起的尴尬,大大延长了从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的过渡时间,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甚至影响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三)教学技能培养中有效指导的缺失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采用的是教师集中授课、学生课后自己练习的陈旧的训练方式。技能训练的关键是“练”,通过简单重复的“练”的积累可以达到质的飞跃。但是,目前对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练、在什么地方练、遇到了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怎么突破等,却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督促。
(四)教学技能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不健全
小学教育专业虽然规定了相应的技能训练项目,但易流于形式,大多是学生自由、自主、自觉地去练习,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即使考核了也存在着评价不严格的现象,从而使一些学生存在“达不达标都无所谓、达不达标都一样,只要拿到一定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的思想,也就导致各项技能训练项目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致使小学教育专业的未来教师未能提高其教学质量。
二、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归因
(一)技能训练内容不丰富,训练目标缺乏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必修的一些课程学时也不断在缩水。以学生的教育实习为例,许多院校对职前教育的实践课程预留的课时较少,不够重视实践课程,并且许多实习教师在课堂中都是旁听,难以得到锻炼的机会,甚至有些实习教师在步入岗位之后才是第一次独立教课,这种现状导致大部分实习教师难以深入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况。
(二)技能训练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督促
国外都把加强高校教师与小学优质教师的共同指导作为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如英国小学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一般会有三位指导教师负责:即大学教育学院的导师(Tutor)、实习学校负责协调的专业导师(Professional Tutor)和在班级中主要提供教学技能训练的导师(Mentor)。[2]各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合同中对不同导师各自的职责以及各类参与人员的角色都有详细的规定。职责明确的合作指导将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地提高了未来小学教师的质量。
然而,相较于英国在教学技能培养中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所提供的规范、全面的指导。我们在给职前教师提供充足的、全程的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极为不足。以小学教育教学技能中的实习为例:
1、从中小学校的角度而言: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实习缺乏参与的热情,认为指导小学教育实习生是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活动而刻意回避和推脱,而那些勉强而为之的教师,也多是采取敷衍的态度加以指导。这种指导的无效不仅无助于实习生的专业成长,还大大地打击了实习生对实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甚至对实习生专业信念的养成产生了不良影响,而近些年兴起的顶岗支教活动,大多都是在师资严重匮乏和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有限的农村学校,更谈不少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指导。
2、从高校的角度而言:高校教师对学生指导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指导时间短,指导不够深入,缺少持续的指导和现场的针对性指导等问题极为突出。高校历来重视科研,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定主要是看其科研成果,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层次,承担课题的多寡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师的职称、地位和尊严。在这种强压下,高校教师大多都将自己工作的重心放在报课题、写文章上,对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说,教育实习的改革,延长教育实习时间,让职前教师与中小学有更充分的接触的初衷是好的,但实践上确实会存在诸多的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从制度、体制、评价标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现有状况,只能使美好的改革流于形式。
(三)技能训练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不合理
小学教育职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还包括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差异教学的能力以及教师的职后教育。有效的教育实习结果必须要有科学化的教育实习评价方法。以教学技能在实习中的应用为例,美国小学职前教师教育实习中,评价实习学生的方法主要有开展交流讨论会、填写各类有关实习表现的评价表、实习生通过撰写实习日记来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中小学生为实习教师填写反馈表、实习生教学表现的音频或视频录像反馈等。而我国在评价方面却有诸多困境,这在前文中均有论述。困境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教师;二是高校教育机构。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在技能评价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
(一)强化小学教师职前技能培养内容设置的科学性
科学、合理地安排技能训练,使每一个学期都有相应的训练内容并编排较为严谨的学生技能训练特色课程,制定出严格的课程考核机制,使之系统化、制度化,确保有序长效的运行;设置信息技术技能的训练;强化实践技能,加大实践课比重,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使高校与小学形成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这样有助于师范生熟悉和了解小学教育的现状及有关问题,避免出现师范教育课程内容与小学教学实际互不沟通、各行其是的现象,以使准教师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小学教育工作。
(二)加强大学与小学师资之间在技能培养方面的沟通
大学重纯粹学问的传统及重研究轻教学的奖励机制使大学教师往往倾向于纯理论的学术研究,而很少把中小学的现实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取向。加之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师大都是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学术研究能力,但缺少实际的“田野经验”,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他们在大学课堂上对理论的解读往往是机械和抽象的,无法与基础教育产生紧密的联系,在小学的临床实践中,也无法承担起实质性的指导作用。而小学教师过于关注经验与技术,缺乏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深刻追问,使他们在指导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反思、研究教育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小学教育的专业特征决定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必须彼此承认对方专长,在指导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时,优势互补,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要做到:(1)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等各方面的交流,使职前教师对目前教育现状有充分的了解;(2)组织学生到小学见习和实习,之后,要召开研讨会,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丰富教学经验;(3)开展模拟教学等实践活动,全面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一名未来教师的素质和能力。[3]
(三)加大小学教育专业实习中“反思性教学”的训练力度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技能评价的有效方式,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对其教学进行评价,继而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实习见习课后要写反思。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便能成为教育行家!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写课后反思要注意三点:(1)在内容上,一事一议,一得一记,有感而发,求真务实,能真实反映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发现、感悟、体会或困惑;(2)在文体上,可以是教后记,教育随想,情景记录,案例分析,问题争鸣等;(3)在篇幅上,有感则长,无感则短,长短不拘,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4]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提高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就是提高我国小学教育的质量,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正处在变革时期,我们在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设置、目标、实践反思等方面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这样才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辉.提高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水平的探讨[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3):34.
[2]孔翠薇,郝维仁.教师职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及其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0):53.
篇6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教改
随着毕节试验区的经济发展的提升,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升,农村小学教育不管是从教学基础设施、师资的建设,还是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仍令人担忧,仍然面临着教学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教育需求、教师师资相对缺乏和学生分散等现状,让素质教育仍停留在“口号”阶段。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1.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设备欠缺或老化
由于经济的缓慢发展,致使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量不够。同时,导致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教室简陋。农村小学的图书、教学用具、计算机等陈旧老化并数量稀少,当城里的孩子上网成瘾时,农村的孩子有的还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在大方县,有的村校的教室是茅草房或是多年级学生共用一个教室,学生的课桌是长条凳,教室的门是用纸箱做的。
2.教师队伍弱小,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的舒适。毕节试验区的村校大多处在大山之中,生活环境恶劣,许多教师宁愿支付违约金也不愿去偏远的村校任教,导致村校的教师数量稀少。有的村校一个教师肩负着全校的多年级多门课程,或是一个教师包干了全校的所有课程,更甚的是有的村有着学校却没有教师。
3.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我区大多数村校的教师在教学上仍实行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教学过程偏重对课本上知识的讲解,缺乏对知识的引申、对学生思维进行必要的发散。过于重视知识结论的灌输,不注重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听”,不注重营造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4.学生数量减少且分布分散
根据国家规定,每一个行政村必须有一个村小学。随着城镇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家庭开始往城镇迁移,学生大量转入城市或乡镇所在的中心小学,导致农村小学的学生数量减少,有的村校全校的学生数量不到50人,使得师资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农村家庭的分布很分散,有的学生上学还有爬山涉水才能到达学校,这使得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
二、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1.提高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学设备的更新
我省在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上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政府应注重发挥好政府职能,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量,建立相应的教育运行机制,克服教育经费被截留、挪用的情况。完善教学设备,为村校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一个发挥本领的舞台,使学生学得更多,教师教的更多。
2.建立留住优秀教师的有效机制
贵州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五年来,农村小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农村小学教师不但要引得进来,还要做到留得住。进一步深化农村教学编制的改革,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设立对长期支持农村教学的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教学成绩优秀、有特殊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对教师上课业务进行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兄弟学校或中心小学的教学方法。在学校内部或学校间举行教学竞赛,促使教师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添多媒体、实物模型和其他的教学设备,使教学走出满堂灌,让学生在实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4.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小学教学点
从我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撤销一些村校,优化教学资源,整合师资力量。综合考虑教师教学、教学点的地理环境、服务个村庄、接送学生的交通设施、小学生的住宿及生活心理辅导等因素,可以在行政村相邻的地方建立教学点。
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 美术课程 创新设置 对策性研究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置的。在对义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国家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教育课程也在改革的范围内,倡导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是在原中等师范院校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培养文、理科的小学教师,而美术课程的设置一般都被安排在选修课中,课时量很少,弱化了美术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并且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阻碍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天性,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另外,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美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都沿袭了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也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具体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美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美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专业美术教学和其他美术工作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小学文、理科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对小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现在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按照美术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的,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较高的专业标准与要求,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修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美术课程的设置
美术专业的课程针对的是专业美术的学习人员,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课程周期较长,课时量大,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连续性及循环性,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往往是课时相对较少、内容较多,每周只有2个课时,一学期短短的34课时根本无法使学生完全掌握较多的教学内容,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也无法完成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合理的教学内容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美术专业根据其专业性质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专业性,并且,课程内容也较为细致,学生往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掌握此类技能和技巧。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虽然内容繁多、种类全面,但由于课时有限,每项内容都无法深入讲解。因此,这些定制好的教学内容犹如纸上谈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不用说学生对每个内容的掌握,只有增加课时量,优化配置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美术常识与技能。
综观上述现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知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形成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美术课就是单纯学习绘画技巧、了解美术史知识,而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多维性要求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更全面,而目前配备的教师基本都是美术专业教师,没有小学教育的从教经验,只能单一地从事绘画或设计的教学,运用的教学方法也都是自己学习专业美术课程的方法,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发展。另外,从师范教育内部看,其他学科的教学条件、重视程度往往都优于美术教育,这就造成美术教育地位低下,人心浮动,师资不稳的情况。
三是教育理念过于传统。目前,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要求,特别是在传统授课方式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与时展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学校安排的课程内容也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知识和美术技能严重脱节。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普及美术知识与技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人文素养,并不是简单地学会某一样绘画技能,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而非大量的小学文理科教师,所以,要适应未来发展之路,就要以“通才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的整合及应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育人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美术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与整合。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与摸索,从学生到小学实习的效果来看,我们制定的课程内容符合了人才培养方案,运用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的实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课程内容设置如下:
1.中外美术史知识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外美术的变迁和发展,加深学生对中外美术史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力,懂得珍惜人类的文化艺术遗产,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素描
素描课程教学要从绘画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技能诸方面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主要指比例、结构、形体、空间的基本塑造及相互间关系是否正确。本门课程主要从几何形体、静物的基础训练开始,主要训练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然界存在的美。
3.美术字
美术字是在汉字楷书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字体,其特点是字形整齐、笔画统一、间隔均匀、结构严谨、形态优美、大方醒目,其使用极为广泛。在电脑普及的今天,美术字的书写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在学校这个场合中,美术字却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课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还可以创作出独特的美术字体,增加其学习爱好与兴趣。
4.色彩知识
要从色彩基础知识、材料性能、方法诸方面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色彩作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熟练地用色彩语言塑造形体,表现情感。
5.教学简笔画
教学简笔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科目,在课程的安排上,为了达到更高的实践技能标准,我们把双手蒙眼画简笔画加入到课堂训练当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简笔画的技能,并可以达到边说边画、改写、创编的要求。
6.黑板报的设计与应用
学生通过制作黑板报,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在其中融入审美情趣、社交能力的展示,以达到将来与小学教学有机结合的效果。这不仅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还能美化环境,同时黑板报的设计集美术字、色彩、简笔画、素描等技能于一体,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综合绘画的能力,所以,作为小学教师掌握黑板报编排美化知识和技能十分有必要。
此外,手工制作、纸版画、纸雕、砂画等美术选修课的开展,也丰富了学生的表现技能,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强调的是美术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实用为目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灵活的绘画与制作方法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并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同时,注重相关专业的综合性与交叉性,让美术课程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如,制作精美的教学挂图,用简笔画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抽象的文章内容等,这都是对美术课程的拓展运用。
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课程内容本身,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把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在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目前,大庆师范学院指定的课程内容、教学理念还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做到与时俱进,我们要结合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努力打造更加完善、更全面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更优秀的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2]江闰滋.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2002.
篇8
一、走出农村教育的认识障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广大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农村发展靠教育,农村教育决定了我国农村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村教育体系薄弱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依然面临诸多困境。许多农村父母对孩子受教育的理解偏执单一,认为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考大学、跃农门。对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自然是盼其成龙成凤,而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则认为教育投入就是浪费。鉴于目前大中专毕业生自谋职业、就业艰难的残酷现实,读书无用论正在农村蔓延。近年来众多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进而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普遍现象是许多农村父母进城打工,导致孩子缺少父爱和母爱,爷爷奶奶过分溺爱,不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加以读书无用论影响,许多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表现出淡漠态度,扭曲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方向,阻碍了孩子发展的动力。农村小学教育的思想障碍除家长外,还来自学校和教育体系。我国历来都是通过考试途径选拔人才,长期的科举考试及其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的应试教育延续至今,素质教育举步艰难。教学成效最终以学生考试分数论高低,而教学成效又直接与教师职称评定、岗位和工资晋升挂钩,导致教师热衷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惯性难以彻底转变。总之,应试教育还严重束缚着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必须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方向、目标任务,农村教育不应主要着眼于让农民子弟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而应着力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培养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这样农村小学教育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二、铲除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落后的绊脚石
随着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许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仍然落后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农村小学基本建设问题依然突出:有的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有的缺少功能室;有的校园面积偏小,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运动场。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安全设施添加等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但农村小学普遍经费不足,大部分学校缺乏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或相关设施不完备,图书室书籍数量少且陈旧,有的根本没有图书室。由于经费短缺,教师难以开展教研活动,学校也无法派老师外出学习。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投入逐渐加大。改善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条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政策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小学倾斜。各级财政应通过银行将教育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划拨给农村学校,这样既可避免教育经费中间截留,还可以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三、走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师资软肋
小学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远远超出小学教育阶段而延续终身。小学教育对学龄初期阶段儿童的素质和个性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小学教育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责任。然而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力量相当薄弱,已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软肋。首先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地理位置、待遇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缺乏新生力量注入,致使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极不合理,老龄化断层现象严重。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据资料显示,当前农村小学45岁以上教师超过一半,有些偏远小学甚至多达三分之二。就我乡而言,自2008年以来,除个别学校补充新教师外,大部分农村小学极少注入新鲜血液,随着年龄老化,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工作缺乏激情的状况日益突出,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一道无形障碍。其次是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在农村小学,英语、美术、音乐、自然、地理等学科教师多是兼职的,许多学校超编又缺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落后,致使许多农村学生舍近求远、投亲靠友到城市上学,以至乡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城市小学人满为患。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力量薄弱的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改变现状需要一个较长时期。首先,政府要确立均衡发展教育观念,科学定编,合理配置小学教师资源。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第三,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逐步解决完善农村教师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一系列问题,并对长期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表彰。
四、消除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隐性危机”
问卷调查显示,40岁左右、工作15年以上的农村小学教师中,高达82%的人对教育事业没有兴趣、缺乏活力和动力。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导致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采取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冷漠忽视的态度。农村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缺失等内因,也有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等外因。教育塑造的是精神产品,是对人性美和心灵美化的培育,引导人们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追求人生幸福,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校要为教师幸福工作创造条件,要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活泼的工作氛围,以及教师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文化。教育部门要注重教师思想教育和专业引领,实行人本化管理,公平公正地对待教师;实行民主管理,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关爱每位教师,激发工作激情和潜能,增强归属感,提高幸福指数,让教师充满激情地工作。教师幸福感增强了,才能以积极心态、饱满热情投入工作和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从而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学校良性发展局面。
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途径
学前教育和小学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关系到孩子们的整个教育过程。我省比较重视幼小教育工作,为了做好我省城市学前教育工作,我们要对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途径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使学前教育起到最大的作用。
一、我省城市学前教育概说
学前教育是指对学前龄儿童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第一个主要环节,也是正式教育的开始。学前教育直接与小学教育紧密联系,为其打下基础。我省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公立、民办的幼儿园、学前班数量在不断增多;学前教育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我省城市学前教育形式在不断更新,力图开发幼儿早期智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幼儿想象力,增加艺术熏陶。全省各地区积极举办幼儿作品大赛,鼓励孩子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让孩子全面发展。在提高幼教素质方面,也提出新要求,幼师的工作不再只是带领孩子们玩或是保证孩子人参安全,而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寻求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会知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之外增添各类娱乐性课程,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让孩子多接触各种活动,参与各种活动,以培养起创造性和自立性。除了我省相关机构组织的各类幼师及幼儿比赛活动外,各类教育机构也自发的组织活动,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教师潜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我省在学前教育改革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学者在多年前对我省当时学前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幼师专业、学历较高的人才本来就不多,充实到幼教行列的更少,面对当时的情况,我省加大了幼师专业的招生力度,为我省幼教事业培养更多高学历人才。除此之外,还对既有幼师提供学历教育课程,开设各类培训课程,提高其业务能力。目前,我省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也大部分都能够真正的充实到幼教队伍中去,幼师在质量和数量上较之前都有很大提高。
目前我省民办学前教育机构逐渐增多,随着竞争力的增加,各类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也特色各异,都在上幼儿基础课程之外,提高较好较多的额外课程,涉猎面广泛,包括音乐、美工、舞蹈、武术、国学、体育项目等等,这些课程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助于其培养兴趣,以便发挥所长。虽然我省的学前教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二、提高我省城市学前教育质量的途径浅析
学前教育是我国初级教育阶段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能人孩子掌握多少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孩子从心理上为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工作方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幼师素质。这里是素质包括幼师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幼师一方面要掌握较好的适合学前龄儿童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有进行科研的能力和思想,由于孩子的性格各异,不同年龄的孩子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各异,这就要求幼师能够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进行不断的研究,寻求适合不同类型孩子的教学方法。政府监管部门和办学机构应加大幼师培训投入,让其能够不断接触业内最新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只有幼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才能够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改变来不断调试教学模式,以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第二,做好学前教育工作,需要政府、学前教育机构、家长等多方配合。政府可以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统一监管,对公立机构加大投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私立机构可以提出严格的资质要求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使学前教育机构规范化,杜绝一些只为盈利而置孩子教育于不顾的机构开班。
第三,做好学前教育的关键目的在于为小学义务教育做好准备,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十分重要。在幼小衔接方面笔者作为主要研究方面在下文予以叙述。
三、如何使我省城市学前教育与小学义务教育有效衔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与小学义务教育的有效衔接问题都是众多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孩子学习的转折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省乃至全国在学前教育和小学义务教育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在衔接工作中不平衡的问题,授课方式问题等。其中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是讨论较多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因为各类课外培训机构的兴起,现在有很多课外辅导班打着给学生补习的名义,给孩子教授的课程都是超前一级的,这样孩子在日后的学习和考试中很可能会由于提前学过而取得好成绩。第二个原因就是广大家长对于超前学习的积极“配合”。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习的阶段就应该专心一致,提前学的越多越好。只要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在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家长就会倾尽所有的支持孩子去参加各类辅导班。但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为小学教育打基础,不是提前学习,有些孩子因为提前学过,再次学习时会认为内容简单,无需用功,这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不平衡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通常幼儿园都比较注重与小学教育衔接、为其打下良好基础的问题,但小学教育的实施者似乎不十分重视这一点。其实关注孩子的心理,注意其在转折阶段的心理变化与授课同样重要。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上课方式与学前教育不完全相同,幼儿园的教学通常是寓教学于娱乐,上课很多都是围圈而坐的形式,也会在游戏中进行学习;但到了小学,都是满堂上课的方式,一节课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当孩子突然遇到变化时,不是都能够马上从心理上转变角色的。小学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点,积极引导,让孩子安心适应变化。对于适应性较弱的孩子应悉心帮助,不能施加压力。
针对上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中的问题,笔者试图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由专门部门对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教育机构统一监管,统一制定教学目标、分配任务、制定教材。这样,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才能够既不重复教学又没有衔接不上的地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实施者在实施的过程中知己知彼,才能达到高度一致和完美配合。此外,政府在对二者的资金投入方面也应逐步均衡,改变偏重小学的情况。在学前教育中,公立机构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往往远远不如私立机构;但在小学教育中,政府对其资助相对较多,教师待遇也较好,近年来,我省在逐步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但由于民办机构的增多,政府对公立幼儿园的投入十分有限。只有重视程度一致,才能对二者进行均衡的任务分配,做好衔接工作。其次,应该增加学前儿童接触小学的机会,培养良好的作息。可以将参观小学校舍、观摩公开课作为学前儿童的一项课外活动。这样孩子可以多多了解小学的学习情况;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应该逐步让孩子养成与小学类似的作息,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控能力。这样孩子初入小学时才不会觉得神秘、紧张,减少其在陌生环境中的压力,有助于孩子更快更好的融入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再次,应当注重幼小教师的素质培养,多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充分了解了幼小之间的异同,再配合自己良好的教学能力,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度过过渡阶段。
结论
目前我省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二者衔接方面的工作还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这两个阶段对于孩子的终生教育来说,都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二者的斜街过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为孩子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婷婷. 浅谈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工作[J].幼教研究,2013.
[2]张婷婷.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创新的探讨[J].才智2012(34).
[3]李秀艳.对幼儿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7).
篇10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直接关系到优秀教师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要直面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举措进行解决,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小学本科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文章分析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究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直接关系到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情况。为紧跟教育领域创新改革的需求,进一步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促进教育课程优化,做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优化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问题的存在会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基础领域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解决好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势在必行。下文对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实施形式、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模式上都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一)课程结构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典型的结构不平衡问题。在本科学历课程体系中,多数高校必修课比例偏高(超过2/3),选修课比例较低,不受重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的教学人才。尤其小学教育专业本身作为典型的师范专业,更重视学生各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力求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学校必须紧跟小学教育工作特点、教师专业技能需求及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等,科学合理地设置选修课与必修课,从而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生兴趣爱好、专业能力、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诸多培养要求。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在理论课程、技能实践课程安排上普遍存在理论课程比重超过实践技能课比重的现象。同时,在音乐、美术、绘画、舞蹈、书法等艺术技能课方面着力较小,课程设置直接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结合国内本科院校情况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仅仅保持在10%~25%之间,与教育专业本身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等特点背道而驰。虽然学生本身理论基础稳固,但实践技能方面不可避免地较为薄弱,形成了典型的高学历、低教能现象。课程结构设置上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不符,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与提高并不理想,能力与学历不相符合,同时也制约了未来教育人才对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办法的应用,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小学教育人才。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问题
在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典型的人文教育部分。国内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中,通识教育课程单纯只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人文素养培养、视野拓展、创新探索精神培养与锻炼上还较为欠缺。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及相关艺术课程的缺乏,直接制约了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一些资源与条件欠缺的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自然落于下乘。目前,国内的东部院校及重点院校相关课程开设比例较高且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及各地方院校则相对缺乏。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普遍较为单一且缺乏新颖性,课程内部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比如,学科基础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共性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多以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等为主,与小学教育相关的儿童身心发展与研究课程则偏少,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领域涉及都不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主要从事小学教育,而这一内容的缺乏直接影响他们的从业技能与素质。虽然也有个别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无论是资源丰富程度还是分门别类情况都欠佳,实质性效果也欠佳。课程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育专业个性、实践性类课程。比如,国内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教师,诸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教师等,随着偏向的不同也有所差别。有些分类较为细致,如小学英语、美术、体育等,通过细致划分,培养各个学科的优秀从业教师;有些则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为主,结构设置上以综合教育为主。另外,在教师教育课程上,诸如汉语文化。绘画基础、舞蹈美术等较为欠缺,也使得课程结构缺乏科学性。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的缺乏及实践范围的狭窄意味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实践类课程的低学分、低比例设置也使学生对这类课程不加重视。还有部分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与实践性,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也并不尽心。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意味着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在课程设置上有所进步与改善,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三)课程设置观念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观念上片面追求理论知识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国内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坚持学科本位,虽然学生能获得系统、完整且全面的知识体系教育,但在育人功能的发挥与挖掘方面则颇受限制。这无疑与现代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背离,同时也忽略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这一功能。过于强调理论性将会制约教育专业的进步与发展,既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步,也不利于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整体而言,小学教育专业的育人价值与专业性得不到完整体现。
二、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完善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结构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要积极完善课程设置结构,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课与学科专业课及教育专业课的关系,以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在选修课与必修课方面,要走出单纯的主次之分,以功能、特色与目标进行设置。必修课解决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性问题,选修课则解决特殊性问题,体现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选修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长,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深度,贯穿本科四年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多个性化教育的机会和选择。要明确认知教育专业课、学业专业课、通识教育课的地位、功能与价值,按照主次、轻重及内在逻辑关系安排课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需求来进一步优化。为突出教育专业的实践性,重点要突出教育专业课并提高其比例,面向小学教育做好教育人才的专业技能重点培养与锻炼,提升学生的未来职业素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要注意解决好结构性矛盾,真正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通过交叉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为所用。
(二)关注儿童发展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主要面向儿童教育,必须坚持“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开设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关课程,以便让学生掌握有关儿童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服务。儿童发展课程的设置要紧跟小学教育工作的需求,围绕专业本身的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顺利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真正在未来服务儿童教育。要使“以儿童为本”这一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要将其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念进行重申,确保教育理念在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中得到贯彻与实施,将有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作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同步发展。小学教育专业要将尊重儿童、关注儿童身心需要作为学生未来的从业道德与准则。在开设课程时,重点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改进,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根据教学情况及就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引入儿童医学、儿童社会学、儿童文化学等课程,充实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业与发展提供支持。
(三)培养优秀人才
高校要积极完善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科研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为目标,强化其专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及时反思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通过应用新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及先进的教育技术打造优质的小学教育,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要围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优化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要面向小学教育需求,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成优秀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结构不均衡、内容设置不合理等,直接影响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高校要直面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领域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弊端,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完善课程结构,引入儿童发展课程,培养优秀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促进本科学历小学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邹娟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芳.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构想[J].新教育(海南),2014(3):26-26.
[2]蒋蓉,李金国.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及原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38-142.
[3]赵东金.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本源性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4):29-32.
[4]任德华.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现状、问题与思考[J].学理论,2015(17):136-137.
- 上一篇:县司法局平安建设工作总结
- 下一篇:公司应急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