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

篇1

一、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的社会关注亮点

亮点一:输配电价改革破除电网垄断优化资源配置。《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核定电网企业准许总收入和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电网企业的收入来源不再是原来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价差,而是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电网运营模式的改变意味着破除市场垄断,减轻了电网过去作为电力系统运营枢纽和产业发展矛盾焦点的无限责任,有利于电网企业专注于电网投资运营,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对电网企业同样是利好。新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既为全社会留出了电价适度下调的预期空间,也为市场各参与主体公平竞争、合理定价提供了博弈机会,引导全社会通过电源结构调整、电力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降耗,实现全社会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亮点二:电力交易机制改革促进市场规范运行与公平竞争。《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竞争充分、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包括各类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各类市场主体在清晰明确的市场规则下公平竞争和购买电力服务。《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交易机构可以采取电网企业相对控股的公司制、电网企业子公司制、会员制等组织形式。多种电力交易机构的组建形式和齐备的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电力交易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格局,整体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营效率。

亮点三:向社会资本开放竞争性电力业务迈出实质步伐。《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核心是放开竞争性售电业务,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配电业务。应该说,这是迅速贯彻2015年9月下旬国务院的《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的一个案例。社会资本成立售电公司,无须行政审批,只要符合资产总额、依法工商注册、通过社会公示、履行信用承诺制度即可,充分体现了电力体制改革的简政放权决心。

亮点四:售电侧改革引导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对不直接参与电力交易市场的普通电力用户,对本轮电力体制改革感受最直观、利益最直接的莫过于售电侧改革。未来售电公司包括电网企业的售电公司、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并拥有配电网运营权的售电公司和不拥有配电网运营权的独立售电公司,且同一供电区域可以有多个售电公司。这一竞争格局将彻底改变一网独大的市场生态,售电公司为争取客户,将更多在面向终端客户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提升上做文章,普通电力用户不仅将获得更高质量的电力服务,也将直接享受整合互联网、分布式发电、智能电网等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利益。

亮点五:综合性改革措施促进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配套文件形成一系列的综合性改革措施,如建立优先发电制度、形成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竞争的新机制、跨省跨区送受电逐步放开、逐步形成占最大用电负荷3%左右的需求侧机动调峰能力,共同保证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水电、核电、余热余压余气发电、超低排放燃煤机组按照优先顺序发电,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这些旨在鼓励清洁能源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全国性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的改革措施,将以电力市场法规的形式破除地区壁垒,减少弃水、弃风、弃光现象,提高电力系统的清洁能源比重,大幅促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亮点六:优先购电和政府监管等制度安排确保民生用。电力是经济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社会大众还关心的是,市场化改革后效率提高了,但是电力系统的安全和民生用电如何保障?对此,六个配套文件用优先购电制度、保底供电制度、应急处置制度和一系列政府监管制度来确保电力安全高效运行和可靠性供应水平。如:优先购电制度,是切实保障无议价能力用户优先用电的制度安排;保底供电制度,是指拥有区域配电网运营权的售电公司承担营业区内保底供电服务责任,当社会资本投资的配电公司无法履行责任时,政府指定其他电网企业代为履行的一种制度安排。

综上所述,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实施到位后,将彻底打破电网垄断,无歧视开放电网,并以全国性开放统一的电力市场高效配置资源,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社会用户获取更多选择、更加优质、更有保障的电力服务,社会资本得以进入竞争性电力业务,共同繁荣和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对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是本世纪初电力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深水区的电力体制改革,着重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理顺价格关系、健全发展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电力市场的法制建设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力,促进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支撑保障能力和电力普遍服务水平。具体而言,将多方面对电力行业发展趋势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电网建设将出现投资与创新。开放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对整个电网建设有三重意义:第一,社会资本成为电网建设的有益补充;第二,社会资本带来配网市场的有序竞争,将掀起新一轮技术创新热潮,进一步提高配网智能化水平;第三,电网企业的投资能力与技术创新将专注于坚强电网的建设。尽管处于国计民生关键领域的电力市场对社会资本的开放仍属局部,但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可以预计,输配电网将出现一轮投资与创新的。更坚强的电网,更智能的配网,将破除行业发展的壁垒,为调整电力结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来突破性的发展机遇。

二是清洁可再生能源迎来长期稳定利好的发展机遇。长期以来,受制于电价形成机制、跨区送出消纳和配电网建设水平等问题,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弃水、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优先发电制度从法规层面解决了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制度制约,开放社会资本带来电网投资与创新热潮,将从资源利用水平上提高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电网消纳能力。可以预期,清洁可再生能源将迎来长期稳定利好的发展周期。此外,市场化的电价形成机制将综合考虑水电投资的环保移民支出和环境综合效益,可望逐步解除水电开发的硬约束。

篇2

例如,上世纪年代开启电力投资体制新时代的集资办电,是在我国长期遭受缺电危机的情况下拉开大幕的。国家统一办电的历史由此结束,至上世纪年代末期终于扭转了缺电局面。

又如,本世纪初以“厂网分开”为标志的新一轮大规模电力体制改革,是在独立发电企业与垂直一体化管理的原电力系统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匆匆上马的,形成的基本格局延续至今。

专家指出,在改革问题上,我国是危机驱动型的社会,没有危机就没有进步。电力工业虽然有其自身的物理特性,流通依靠自然垄断的输电网络,发输供用瞬间完成而不能储存,然而在危机驱动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其改革不能独免于危机驱动型似也能理解。

但问题在于,危机本身将产生负面影响。电力工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能成为其改革动力的危机力量影响更为巨大。想想国家统一办电时期的缺电影响以及电力垂直一体化管理后期独立发电企业的损失,这一点就不言而喻。

“厂网分开”后,人们对进一步推进电力改革的期待十分强烈。国家其实也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号)应是这种愿望最明确的表现。

但是,电力改革到底没有能够向深水区大步迈进,让期待改革的人们大失所望。

虽然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力工业的成绩可圈可点,但更让人担忧的是目前改革步伐的停滞,诸多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

所以如此,难道是危机程度不够,不足以推动改革向前迈步?当前,电力行业普遍经营困难,亏损面大,负债率高,煤电矛盾突出,已然危机四伏,还不足以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充分条件?那么,要等到发生怎样的危机,才能下决心将改革真正深化?

一位业内人士提出,应当系统分析电力行业长此以往的严重后果。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给我们以很好的启发。

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危机真正发生时才匆忙改革,而不是预见危机提前着手改革?为什么一定要在列车脱轨后才努力抢救,而不是此前做好准备不让其脱轨?

目前,电力工业规模日益膨大,正如行进中的高速列车,已然不容许发生“事故”,因为“成本”非常高。危机驱动型改革模式必须谋变,提前做好改革工作,不要让危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今年电力监管工作会议提出: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健全电力市场体系。但如果不改变危机驱动型改革模式,没有来自更高层的决心,恐怕一切都很难突破。

当然,电力改革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相关行业的改革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年电力监管工作会提出“坚定不移地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继续推进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扩大已批复省份的直接交易范围,完善交易制度。督促有关省份抓紧测算出台输配电价标准,指导各地研究制定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方案。

二是继续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推进竞争性电力交易市场建设,促进跨省跨区电能交易。探索跨省跨区开展水火替代等各类发电权交易实现形式。推进辅助服务市场化。

篇3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公司】7月14日,中国电力建设股份公司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规划和实施意见。核心价值理念包括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员工行为理念6个方面内容,是股份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使命:服务全球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引领行业绿色发展。企业愿景:建世界一流企业,创国际著名品牌。核心价值观:责任,创新,诚信,共赢。企业精神: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经营理念:诚实守诺,变革创新,科技领先,合作共赢。员工行为理念:忠诚尽责,规范守纪,团结包容,文明友善,开拓进取,拼搏奉献。

【部委动态】7月17日,国家能源局批准164项行业标准。其中,核电相关行业标准占到约一半。国家能源局表示,这是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的通知》的规定所批准的行业标准,其中能源标准158项、电力标准6项。164项行业标准涉及核电、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等多个领域。

【国家政策】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意见》共提出6个方面、25条具体政策措施,再次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意见》要求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提出坚决破除地方保护,统一标准和目录。此外,《意见》称,要研究出台公开透明、操作性强的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准入条件。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日前,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和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全部投产,西电东送西南电源建设创下阶段性成果。两座电站总装机2026万千瓦,相当于2012和2013年全国水电投产装机的近一半,平均每年可以为全国提供大约88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相当于又投产一座三峡电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00多万吨,创造近3万亿元的产值。

篇4

一、构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

浙江省已设立39家绿色专营支行,60个绿色金融事业部,1个绿色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湖州市成立全国第一家绿色金融事业部、第一家绿色专营银行;截至2021年一季度,广东省内金融机构共设立26家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金融专营组织;江西赣江新区设立7家“绿色支行”,3家绿色金融事业部,3家绿色保险创研机构入驻新区,建成绿色金融示范街,成立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保险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评价认定三个中心;贵州省共9家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3家国有银行设立“绿色金融支行”,建成全国首个“绿色金融”保险服务创新实验室;截至2020年底,新疆三地试验区共有5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专营机构,7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专营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专营机构实现全覆盖。

二、强化政策支撑体系

(一)浙江省

央行等联合《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在全国率先《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浙江经济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6+1”重点领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地方绿色技术规范10余项。湖州市出台《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若干意见》,制定《湖州市绿色金融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湖州市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衢州编制《衢州市“十三五”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绿色金融纳入“双支柱”政策框架暂行办法》。

(二)广东省

央行等联合《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率先出台《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细则》;广州市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企业、绿色项目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花都区出台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1+4”配套政策体系,随后区市场监督局制定出台支持绿色金融企业创新发展九项措施,推出《服务广州市花都区绿色金融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汇编》,制定106条地税优惠政策助力绿色金融发展。

(三)江西省

央行等联合《贵州省贵安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相继出台《江西省“十三五”建设绿色金融体系规划》《关于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细则》,形成了长中短期搭配、金融财税产业融合的地方政策框架体系。省银监局制定《绿色信贷工作考核评价及差别化监管暂行办法》《江西银行业绿色信贷工作实施意见》;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印发《关于加强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赣江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制定《关于发展绿色信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绿色金融重点推进的试验任务》等政策指导意见;环保厅印发《江西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及信用管理暂行办法》;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四)贵州省

央行等联合《贵州省贵安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省政府印发《贵安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任务清单》,提出建立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等12大任务,《关于支持绿色信贷产品和抵押品创新的指导意见》;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与贵安新区管委会联合《绿色金融项目标准及评估办法(试行)》,明确重大绿色项目评估办法及程序,减少金融机构对接绿色项目的识别成本。

(五)新疆

央行等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昌吉州和克拉玛依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自治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绿色金融发展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重点支持领域,提出了27条具体措施;人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印发《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实施细则(暂行)》,通过货币政策、宏观审慎评估和准备金优惠政策等,支持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资金供给。

三、产品及服务体系创新

(一)浙江省

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排污权、碳交易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推广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如:“两山贷”、绿色园区贷、生猪活体抵押贷等。湖州创新推出“绿色园区贷”等产品;市政府部门与当地电力公司创新推出“能源碳效码”,并联合银行推出“能源碳效贷”,为纳入“能源碳效码”管理的企业融资提供利率优惠;德清创新推出基于单个项目生态价值核算结果的GEP绿色金融贷;长兴农商行推出“轻纺行业转型升级贷”,并根据企业实际创新融资担保方式。衢州首创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大力推广五水共治贷;创新推出排污权质押贷、合同能源管理贷、天然气分布式项目贷、金屋顶光伏贷等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安环险”,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全国首创“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综合责任险”;组建信保基金,与省担、国担公司以及14家银行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二)广东省

广东省花都区创新推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金融产品;设计“绿色e销通”业务模式;建设银行花都分行创新了“绿色租融保”业务模式,支持广州新能源公交车置换;创设“电桩融”产品,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场建设;创设“绿色可转换为股票(股权)的公司债券”,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全链条覆盖;兴业银行广州分行创新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服务,帮助广州地铁集团注册发行资产支持票据产品(ABN),有力支持了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和清洁交通产业发展。

(三)江西省

江西省创新推出“绿票融”等特色金融产品;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在全国首创“财园信贷通”和“惠农信贷通”等金融产品,扩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推出“云电贷”“掌上微贷”“微企贷”“云企链”“智享贷”“订单通”等符合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兴业银行南昌分行采用“投行+商行”模式,支持孚能科技成为江西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兴业银行赣州分行创新推出风控产品;建设银行江西分行联合省林业局推出“林农快贷”,是全国首个基于林业大数据的线上林农普惠信贷产品;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研发推出农业特色保险产品——南丰蜜桔低温冻害气象指数保险;中航信托等联合设立全国首单碳中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江西水投集团成功发行3亿美元高级无抵押绿色境外债券,是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首单绿色境外债。

(四)贵州省

贵安新区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审批专项通道服务绿色客户,助推地方绿色发展。例如,农行贵安支行和平坝信用社采用“信用担保+抵押后置”模式,支持试验区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项目建设;贵安新区运用PPP融资模式,解决了海绵城市试点两湖一河项目融资问题;运用绿色资产证券化方式,支持清洁供暖和助力清洁能源发展;采用单株碳汇精准扶贫方法,实现绿色扶贫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五)新疆工商银行昌吉州分行开发数字信用凭据融资业务,助力智能电网产品和装备制造;克拉玛通过“银团贷款+电费收费权质押”方式支持国电投新疆公司风电项目;昌吉农商行开展供应链绿色金融业务,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提供金融业务,推动当地绿色农业发展。新疆引入绿色金融智库,推动试验区与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等5大智库开展战略合作。在全国五省试验区中率先建立绿色项目库管理制度。建立绿色金融同业自律机制,制定形成全国首个自律机制工作指引和公约。

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一)浙江省

湖州市打造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包括“绿贷通”“绿融通”“绿信通”三个金融服务子平台,为绿色企业提供银行信贷、融资担保、政策申报、资本对接和绿色认定等“一站式”金融服务。衢州搭建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衢融通),开发金融机构碳账户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建成农信系统绿色银行服务平台,设计开发全国首个绿色贷款专项统计系统,有效解决绿色信贷统计难的问题。

(二)广东省

央行广州分行依托“粤信融”平台,推动广州开发建成绿色融资对接系统,集企业绿色项目申报、推荐、融资需求以及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等多项功能为一体。

(三)江西省

“绿色企业信息平台(一期)”上线,旨在建设绿色企业信息数据库。目前,省内企业可以通过省金融监管局网站链接登录绿色企业信息平台,注册并填写企业相关信息。下一步,中心将继续完善“绿色企业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技术驱动整合形成江西绿色企业数据库、绿色金融产品数据库,为省内绿色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支撑。

(四)贵州省

贵安新区依托大数据打造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绿色项目认证”“绿色金融产品服务”“财政支持激励政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四位一体”动态管理。

(五)新疆

2019年8月,新疆首家绿色金融与科技创新管理中心在昌吉国家高新区成立,该中心通过绿色金融支持推进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建材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昌吉州创新工作方式,通过“云签约”“云推介”“云洽谈”“云订单”等“云”上操作助力绿色企业和项目发展。

五、配套政策支持

(一)浙江省

浙江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绿色信贷贴息、绿色金融机构培育、绿色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2018年,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出台推进全省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三年发展目标和21条举措。湖州制定“绿色金融25条”“金融10条”等配套政策。衢州设立了绿色产业引导基金,启动“绿色金融资金风险池”项目,将绿色金融指标纳入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信贷支持。

(二)广东省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对金融机构落户最高奖励2500万元,对金融机构总部和专业子公司最高奖励200万元;对上年度绿色贷款余额增量达到25亿元(含)以上的银行机构按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利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资金补偿合作银行贷款本金损失。鼓励绿色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给予绿色企业上市、挂牌交易等、股权质押融资等提供一次性补贴。按标准发放绿色人才补贴。

(三)江西省

省财政统筹金融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对绿色信贷进行贷款担保或贴息,对绿色债券认证费用、发行评估费用、环境污染责任险保费等给予费用补贴,根据对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评估结果,按年度进行专项奖励。赣江新区本级财政出台绿色金融优惠政策,从金融机构入驻、办公用房、人才、财政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

(四)贵州省

贵州省给予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落户贵安新区并开展业务达到一年的按标准给予奖励,设置绿色金融人才、金融机构绿色业务、绿色上市等奖励。另外,对获得绿色项目认证的企业和项目,开辟行政事务“绿色通道”,提高政府服务绿色企业(项目)效率。

(五)新疆

篇5

一、突出培强做大,提升产业集聚优势

(一)全面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进一步发展壮大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现代化工等优势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钟表、锁具等传统产业,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年内力争四大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9%。另一方面,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显著的新兴产业园,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平台,实施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重大投资项目,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优势骨干企业,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创意领军人才,用3—5年时间培育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二)实施培强做大工程。围绕企业上规模、税收上台阶、科技上层次、管理上水平,启动实施“十二五”新一轮培强做大工程,加大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激励奖励以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支持骨干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产业链延伸、创新平台建立以及剥离发展生产业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培育壮大千亿产业、百亿龙头和十亿骨干“三个方阵”,力争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125户以上,其中过百亿企业13户。

(三)壮大产品集群。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坚持走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之路,依托龙头企业,引进和发展一批配套企业、关联企业,延伸拉长主导产业链,大力发展汽车、电脑、手机、船舶、葡萄酒、黄金、核电、聚氨酯、新型铝材、特种化纤等10大产品集群,在提高终端产品生产规模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向设计研发、信息物流、营销网络等高端领域延伸,逐步形成系列化、体系化产品集群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汽车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现代化工产业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构筑引领我市工业发展的战略高地,2013年力争过千亿元产品集群达到3个以上。

二、突出产业升级,提升企业规模实力

(四)继续加大工业投入。积极筛选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突出抓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100个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大企业为引领、产业高度集聚的专业化特色园区,加快推进化学工业园、葡萄酒研发制造中心、新增30万辆汽车及30万台发动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平台的导入,加快推进生物、航空航天等高端园区规划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工业项目推进机制,突出抓好“中央预算内项目、省调控资金项目、省重点产品结构调整项目、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项目、省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专项项目、全市过亿元技改项目”6个层面的重点投资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年内力争再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力争全年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研投入达到55亿元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3%以上。继续推进产学研联合,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世界500强的科技合作,年内完成重大产学研合作成果30项。以项目为依托,突出蓝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努力在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年内争取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20件以上。

三、突出两化融合,提升信息化水平

(六)实施信息化强市战略。出台《关于实施信息化强市战略的意见》,召开全市信息化强市大会。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施集约化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加强市县两级政府门户网站、政府数据中心和电子政务网络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节能减排中的应用,重点抓好4个试验县(市区)、100家示范企业、10个特色园区、50个示范中心和10个示范工程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利用“亭、屏、站、线”等手段,加快推进以社区为节点的社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推动建设学习型城市。完善国土、规划信息化,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推进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智能小区建设,建设智慧型城市。

(七)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开发区、高新区、莱山区、芝罘区为核心,辐射其他市(区),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园、通信产业园、软件园、动漫基地、服务外包园等核心园区,推动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宽带无线网络、信息技术推广中心和相关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领域,着力培育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网融合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和信息服务产业。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开发,尽快实现产业化。积极跟进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高端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争取参与部分相关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

(八)着力抓好八项信息化重点工程。一是继续抓好市民卡工程,年内发卡量达到15万张,应用拓展到20项;二是抓好无线城市建设工程,年内新建TD基站1000个,新建WLAN接入点3万个,发展无线宽带用户8万户;三是抓好IT科技馆工程,建设国内首个IT科技馆,举办信息技术成果展和市首届IT创意大赛;四是以中金数据、中科院计算所为代表,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争取进入省规划布局;五是以东方电子为主体,在高新区建设东方智能科技园;六是建设智能交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七是建设港口领域集装箱物流跟踪调度平台,实现对集装箱运输过程中车、船、货、人的自动化管理;八是继续抓好科技防腐工程,年内完成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监察平台、公共资金管理平台和监察平台及县级网上政务大厅建设。

四、突出节能降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按照调控总量、限制增量、优化存量的思路,完善节能考核机制。落实节能目标责任,下达2013年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加强调度考核。尝试建立能源消耗总量调控制度,对存量能耗和增量能耗分别考核,下达各县市区年度能耗总量,按月调度,按季调控,动态调整。对完不成季度调控指标的地区和企业,依法依规采取科学严格的调控手段,努力使能耗降下来。对新上高耗能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实行“区域总量控制”。坚持科学调控、规范操作,不断优化电力调控手段,完善预约谈话制度,建立节能预警调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节能减排联席会议的作用,严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门槛,完善项目审核配合联动机制。组织节能监察支队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杜绝高耗能项目违规建设,对在用淘汰变压器、电动机等机电设备情况开展专项监察。

(十)进一步强化节能管理。加快推进节能重点项目建设,发挥市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探索实行“以奖代补”模式,鼓励企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步伐,力争11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24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降低率达到80%以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力争全年淘汰落后生产线8条。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督管理,将监管范围扩大到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建立节能管理信息平台,推行能源管理师制度,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

(十一)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年内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利用850万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和节能服务业发展,积极争创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用足用好国家财政补贴优惠政策,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支持企业进入国家支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技术服务备案名单,组织申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以能耗高、排放大的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

五、突出市场开拓,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十二)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深入开展“市场开拓创新年”活动,鼓励企业创新思路和方法,坚持以销促产,推动工业经济从资源型增长向价值型增长转变。增强营销意识,积极探索互动型营销、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引导企业在营销理念、营销方式、营销机构上实现创新与突破。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市场调研、市场定位等营销要素创新,推动企业引进市场营销诊断,不断调整完善营销机构。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开拓国内重点地区市场,在全国中心城市举办专业展销洽谈活动,提高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认真落实国家出口政策,鼓励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研发,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加快“网上工业展览馆”建设步伐,增加入馆企业数量,利用信息化平台,展示名优产品,开展电子商务,提升企业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十三)大力推动对外合作与交流。以“三个引进”为主线,继续加大“三类投资方”的对接工作力度,加大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力争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与相关省市、部委、高校和企业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在招商引进中做到“实施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在谈一批”。搭建对外合作与交流平台,组织举办中日韩国际食品博览会、第九届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2013年中日韩国际物流产业博览会、通用汽车供应商销地产()会等各类经贸交流与洽谈活动,组织企业参加津洽会、高交会等国内外重要经贸展洽活动,努力提高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六、突出调控管理,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十四)强化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完善调度制度,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要生产要素的调度分析,建立综合经济分析指标体系。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预警预测,积极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超前研究应对措施,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点搞好资金、水、电、油、运等各类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与综合协调,突出搞好电煤供需衔接和应急保障工作,确保电力供应。

(十五)大力推动物流业发展。推动实施“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大型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物流业加快发展。积极建设物流园区载体和平台,突出抓好西港区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和黄务高档消费品物流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园发展。加快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推动大企业带头剥离物流服务环节,开展供应链管理。积极实施省多式联运试点,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研究制定全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意见,在税收优惠、减免规费、土地供应、信息平台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十六)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严把技改和新建项目安全准入关。加强煤矿、民爆行业、石油天然气管道以及铁路道口安全监管工作,夯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管理目标和责任,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督导检查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强化安全生产应急演练,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增加就业,安排好企业员工的生产生活,确保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和谐稳定。

七、突出协调服务,提升优化发展环境

(十七)用足用好产业政策。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政策宣传,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省鼓励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项目申报和争取力度,力争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债资金、节能节水、技改贴息、技术创新等计划盘子。全面落实培强做大相关配套政策,统筹使用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选择规模实力强、税收贡献大、发展前景好的8大领域领军企业、50户重点企业、100户成长性企业,在项目建设、要素配置、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设立工业企业还贷周转金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资源优势,凸显特色功能,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空间布局,实施综合开发,增强集聚能力,加快我县城区东拓进程,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将镇建成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滨江宜居商贸重镇。

二、目标定位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示范性综合改革小城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力争在5年内,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适度超前、生态优美的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并发挥小城镇特色优势的体制机制和配套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特色产业基础初步建立逐步健全;小城镇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滨江宜居商贸城市综合体基本建成的目标。

三、政策措施(年—2015年)

(一)土地利用方面

1、优先保证镇建设用地指标供应。适当增加示范镇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指标,在符合规划、项目落实、节约集放情况下,县国土部门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按批次报批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和土地征收,在规模限制上适当予以放宽。

2、加强示范镇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村庄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镇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转让指标,转让资金全额返还镇。

3、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除宅基地外,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县国土资源局要开展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业务,通过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二)城镇建设方面

4、统筹镇区规划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示范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镇区主要出入口、主干道沿线、滨江景观带、商贸街区、广场等地段和节点地区,可结合详细规划开展城市设计。

5、支持房地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普通商品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大力引导实力强,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镇进行成片综合开发,逐步开展旧镇区改造和新镇区开发,加强镇区个人建房管理,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一律停止个人建房零星批建,提升滨江宜居城镇建设。

6、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建设。充分利用铁路、江水路和316国道交通优势,加快推进渡口高速互通口等对外交通和镇规划区内道路路网的建设。

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凡列入镇规划的防洪排涝、公交车站、教育、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体育商场馆、公园以及污水、垃圾转运站等排水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列入县政府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审批,实行特事特办,重点项目倾斜政策。

8、加强水电供应管理。镇规划区内的供水管网纳入城区自来水厂管理,并加快供水管网的延伸。电力线路维护和管理按城区标准实施。

9、加强园林绿化工作。镇规划区内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0平方米以上,建成2.5公顷公园一个。镇区和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县林业部门要协助镇制定绿色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过程中重点抓好技术指导和提供苗木标准。

(三)财税方面

10、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享受税收优惠。对企业化的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的收税标准,有关部门要依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范围、条件和标准予以优惠,如企业化投资福利院或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相关的规费应予以免征,企业化投资环保项目的,可进行相应的补助。

11、拨补部分服务业项目缴纳的税款,主要为新入驻镇的大型商贸企业,金融保险企业。

12、其它新增税收奖励。

13、土地出让金收益金额通道。

(四)管理服务方面

14、开辟快捷通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符合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项目,县直相关部门提供快捷审批通道,简化审批程序,特事行办缩短审批时限,为项目生成、落地、建设等提供优质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出成效。

15、加强项目协调指导。县政府建立定期项目会审会议制度,研究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对镇项目立项、审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县直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指派专人负责提供项目审查、咨询、指导等全面服务工作,县发改局负责组织推动和统筹协调,抓好重大项目的立项指导和实施,县建设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小城镇建设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并配合选定启动区,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县财政局负责加大对镇的财政扶持力度。

(五)农业、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16、加大对资农资金的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支农专项资金给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7、加大教育、卫生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教育专项经费和卫生专项经费。上述专项资金额度由镇提出安排分配方案,由县财政按有关规定统一安排。

18、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梅镇卫生院提升为乙类卫生院,并进行选址修建。职业中专(含中高)、中学、中心小学、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等建设均应列入校安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由校安工程专项经费和镇政府共同筹措。

(六)筹融资方面

19、拓宽融资渠道。镇可探索组建政府主导的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统一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实行综合项目开发,滚动发展。通过BOT、BT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部分公用设施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拍卖公共设施、场所、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冠名权、有限期承担企业广告等形式,增加建设资金的来源。

20、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七)其它方面

21、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加强镇现有在编在岗人员的分配使用。

22、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镇建成区内有相对固定居住处,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人员,符合相关规定的,可申报居民户口,凡购买镇商品房的购房户,可以家庭为单位办理居民户口,其医疗、社保、教育享受镇区居民的同等政策,促进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

篇7

(一)围绕发展,谋划全局,开展了计划规划的编制和宏观经济运行的预警监测。

1、认真抓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突出科学性。一是及时制订年度计划。年初组织议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年度计划”,经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及时下达,同时加强了对计划实施工作的检查和监督。二是认真编制重大发展规划。加强部门协调,平衡衔接,编制完成了《*湾港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开展了《*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市大中型水库移民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三是积极组织规划实施。将“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乡镇进行考核,对规划中的能耗、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和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预期性指标,进行年度分解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实施。

2、及时做好经济运行的预警监测,突出针对性。密切掌握全市经济动态,对国民经济各阶段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先后完成了第一季度、1-4月、1-5月、上半年、1-8月、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材料和人大汇报材料,剖析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提供决策和建议。特别是在上半年,我局针对重点工程和固定资产投资进展不快的状况,深入分析原因,提出了对策措施,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全市重点工程攻坚会议和电力攻坚、工业区进场攻坚等会议,成立专门班子抓落实,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和社会建设。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市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和具体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横向比较》等材料提交市领导参阅。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预测判断全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提出明年工作思路,安排20*年计划指标,着手起草市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发展计划报告。同时坚持定期、定时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省发改委上报我市经济运行情况,市府每季一次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加上专题汇报,市人大专项汇报三次。

3、积极开展影响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调研和政策研究,突出实效性。针对我市“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完成了《关于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加强调控和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13个全局性发展问题的课题调研报告。《构筑和谐社会要在高起点上建设新农村》和《关于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与建议》两个课题分别获*市发改委调研课题一等奖和优秀奖。完成了“关于对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情况的意见”,分别上报市府、*市发改委建议调整《瓯江口开发建设规划研究》中有关影响*发展的布局、方案和思路,在*市发改委的支持下,*市政府基本采纳了我们的意见。针对我市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思路和方案,受到了市政府的采纳,市政府决定抽调人员组成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挂靠我局开展工作,起草了《*市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退二进三”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培育和鼓励企业上市的实施意见(试行)》、《*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20*年*市服务业工作部门分工》、《*市服务业发展部门工作要求》等一整套方案材料,调查搜集“服务业建设项目”,较好开展了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前期工作。

(二)引导投向,突出重点,加强了投资的综合管理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综合管理。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不规范、超概算情况严重的状况,我们从规范办事程序着手,加强了管理。一是加强财政性投资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精神,研究起草了《*市政府投资管理实施细则》提供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实施。进一步明确了要求,规范了审批,特别是加强了对政府性投资项目投资概算的管理。对城市景观、市民生活和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以论证、调查或其他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努力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效率。切实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推行基建项目立项和核准并联审批制度,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或备案制,1-12月项目立项337个,总建筑面积127.69万平方米,总投资41.83亿元,项目备案181个,总建筑面积200.60万平方米,总投资51.39亿元;项目核准15个,总建筑面积72.99万平方米,总投资33.61亿元;全市下达年度计划176个项目;窗口承诺件提前办结率为96.7%。三是牵头组织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清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对我市自20*年1月1日以来开工建设的项目、所有在建项目和已审批尚未开工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做好自查工作。

2、狠抓重点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年初编制了“*市20*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建议表”提交市政府审核。经审核,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7项(其中省、*市重点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1*.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00亿元。积极履行综合管理职能,加强重点工程督查、协调工作。一是积极探索重点工程监管新方法,编制了《*市20*年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分解表》,将重点工程投资进度考核与形象进度的考核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重点工程执行情况的动态管理。二是加强重点工程动态管理。组织人员经常性深入重点工程建设现场,实地督查核实工程进度,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困难,及时向市领导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协助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和重点工程建设专题分析会,实现重点工程建设市长督查汇报会、分析协调会制度化,全力为重点工程建设破解难题,排除障碍。全市重点工程总体进展较为顺利,截至12月底,全市在建重点工程共32项累计实现投资额19.1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0.88%,比上年同期增长12.95%。

3、主动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制定了20*年*市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做好已列入重点工程预备项目名单的35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了20*年招商选资项目库,主动参与招商活动。积极配合做好高速公路复线,*至*第二通道以及*市大门大桥二期(*至*高速互通公路建设)工程、*市中心区至*湾港区大道建设工程、*南北通道工程、*湾港区船舶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多次陪同上级有关领导和专家沿途考察走向、勘探地形、测量,帮助收集资料和协调沿途有关地方之间关系。

(三)积极协调,深入调研,推进了企业改制和上市工作。

积极参与工业企业改制协调会,稳步推进我市农村综合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工作。完成了房管局和劳动局下属各1家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参与了乐申鞋厂、五龙控股公司和通用机械厂等3家企业改制。整理我市有关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非公经济发展工作材料向市政协汇报,根据上级文件结合本市实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实施意见》。认真做好省中心强镇(*、*)调研、申报工作和上市企业资源调查工作。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全年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投保户达26.6103万户,占我市农户总数的92.6%;能繁母猪保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4200头任务数,走在全省前列。及时开展受灾理赔工作,确保农户损失得到补偿并及时恢复生产。全年我市经历数次台风影响,两项农村政策性保险共理赔1228.61万元,其中农村住房保险理赔391.19万元,农业保险理赔837.42万元。

(四)依法治价,强化监督,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1、加强重要商品、服务收费的价格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我市供水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整了乐成、*片区的自来水价格和淡溪、十八玍、西山水库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及时落实水资源费的征收,开展了全市供水价格成本监审,促进水利和供水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住房价格管理,积极探索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价格管理形式。认真审核了*农场康居工程销售价格,及时审定了“交通大厦”、“新世纪花园”、“县浦公寓”等项目的建筑安装工程费,努力规范房地产价格。深化药品价格政策导向,继续分批降低政府定价药品价格。重新公布了我省937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和2945个规格的降价药品的价格,并督促各医疗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减轻患者的负担。建立健全价格监测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价格监测预警作用。进一步完善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坚持每月两次对8大类54个品种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和分析,尤其是针对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油价高涨和国内部分生产资料、消费品价格上升影响,我市成品油、液化气、猪肉、食用油等价格持续较快上涨的状况,及时启动价格预警实施预案,密切关注市场物价动态,加强监测分析,第一时间向市领导反馈信息,报告价格上涨原因,提出应对建议,努力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2、开展清费治乱减负工作。部署并开展了20*年度收费验审工作,对全市20*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垄断经营性收费以及以收费形式征收的各种基金、集资、附加的近150个执收单位进行全面验审。安排对白蚁防治行业收费进行专项验审,调查了近三年我市白蚁防治总收入、总支出情况,总结出我市白蚁防治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向上级部门提出规范白蚁防治行业收费管理的建议。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全市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单位的收费许可证进行全面换证。规范和调整了建设、土地、公安、工商、交通、人事和农业等16个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停止执行部分收费项目。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办班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对全市职业学校、公办幼儿园办学成本进行测算,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根据省定价目录和听证办法的要求,先后组织召开了关于制定16路公交车和雁荡山公交车票价听证会,出台了16路公交车收费标准。认真审核了11个强制性培训班收费。

3、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根据省物价局文件精神,联合纠风、教育等部门分别开展春季、秋季教育收费大检查,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重点对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落实情况,高中“三限”政策落实情况,违反自愿原则强制收取服务性费用的行为进行查处,共检查中小学校64所,查出的违价金额达185.84万元,已责令清退91.17万元,立案3起。根据省物价局、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人民政府纠风办《关于开展全省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的通知》(浙价检[20*]67号)文件要求,开展了包括规划、土地、房管、乡镇政府在内的涉农价格收费检查,共检查单位11家,立案2件。根据省物价局《关于开展全省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检查的通知》[浙价检(20*)156号]文件精神,分别对市二医、三医、中医院、妇保院的药品及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各大医院不同程度存在着自立名目,扩大范围收费,提高差率,推迟降价时间等违法行为,查出违价金额达90多万元。春节、“五一”、“十一”期间,组织开展了对副食品市场、各大超市、旅游行业的明码标价情况检查,针对主要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价格举报工作,共受理群众投诉96件,办结96件,办结率100%。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18件,查出违价金额403.02万元,其中退还消费者115.6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02.56万元,罚款6.3万元,上缴财政1*.87万元,其他的正在处理中。

(五)培育市场,强化调控,确保了粮食安全和社会粮情稳定。

1、稳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制订了《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办理制度,建立用粮企业粮食经营台帐,及时掌握具有粮食收购证企业粮食收支基本情况。认真做好全市粮情监测点的监测和粮食信息的采集分析及统计上报工作,及时为粮食购销企业提供粮食产销和市场价格信息。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确定并落实了20*年度粮食各项补贴,提出了20*年度附营企业特困资金分配方案,并进行监管,真正使特困资金用到实处,有效地解决了特困企业的难处。加强企业财会基础工作,指导企业开展会计核算,按时编制会计报表,及时汇总上报,提供财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完成粮食收储公司的组建和财务合并工作,做好粮食附营企业改制的准备工作。同时,认真做好拥军慰问和军粮供应工作,并率先在市军供粮站和雁荡代销点正式实行军粮刷卡供应。

2、扎实开展粮食安全工作。一是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及时调整了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领导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并在11月中旬召开全市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举办消防器材的应用演练。组织4位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参加全省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培训,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根据市府办《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的紧急通知》,组织开展了全市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地毯式”检查,对6家存在安全问题的单位当场发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整改书》和《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强制整改书》,并督促及时做好整改。二是认真抓好粮食储存安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按季组织开展全市粮食收储企业仓储“一符四无”粮情安全检查和仓储千分制考核。指导和督促收储公司认真抓好仓库修理、器材维修以及仓容的安排和落实,有效保证了粮食储存安全。同时,积极开展市地方储备粮中心库(二期)建设项目相关前期工作。

3、保证社会粮源和质量。发挥粮食部门引导、服务生产的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按照订单、核单、定单、盯单、买单的工作链条,认真做好粮食订单跟踪服务,发放预购定金66.8万元,全年收购“订单粮食”10000吨,完成率为95%。及时轮

换储备粮,确保库存粮食的质量。根据储备粮管理规定和市政府的要求,今年落实轮换储备粮10000吨和储备油75吨,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委托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公开拍卖,保证了地方储备粮油的推陈出新,有计划有步骤平稳了粮食市场。坚持定期检测储备粮油产品,加强粮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及时完成了省、市、地方的检测任务,共抽取粮油样品228个批次,其中早籼谷2*个批次、晚籼谷42个批次、食用油4个批次。认真做好日常粮油检查,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及时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查处,确保市场粮油质量过关和居民放心吃粮。

(六)发挥优势,履行职能,推进了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进一步扩大联网范围,巩固网络安全,努力建成一个统一、安全、稳定的*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按照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继续做好市电子政务外网改造、IP地址调整和各单位业务专网的接入工作。对电子政务网络进行调整和完善,增强了网络管理能力,进一步巩固网络安全,并完成了部分乡镇的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同时,积极主动做好市电子政务网络迁建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普及短信息办公业务,推广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努力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完成安装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软件及环境配置,更新了短信网关模块。分三批对全市相关单位办公室主任和负责电子公文收发工作的文秘人员进行运用操作培训,确保了自8月1日起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在全市机关范围内的正常、良好、安全运行。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努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认真做好*市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20*年度项目申报和20*年项目验收工作。协助做好“浙江省电子元件*市生产基地”的申报工作,并于11月6日获省信息产业厅批复同意立项。配合做好电信助推农村信息化试点乡镇(10个)和试点村(100个)筛选、确定等工作。此外,按照市纪委的要求,关闭了电子政务网络有关股票端口,对机关单位联网电脑使用股票软件进行封锁,确保电子政务网络真正用在政务方面。

(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作风建设,实现了机关管理和队伍建设有序推进。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部署、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创建“六型机关”,继续开展机关“四好科室”创建活动,机关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各类学习经常化。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支部学习会、机关“学习夜”、“解放思想”和“端正机关作风、建设‘六型’机关”大讨论、“作风建设”网上在线知识竞赛等活动和安排在职各类学习培训,实现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二是机关管理制度化。通过开辟网上专栏征求意见、交心谈心、“阳光行动”、访基层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全局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汇编,进一步规范机关内部管理,逐步形成一套长效管理机制。三是政务公开网络化。除了在局机关办公场所设立固定公开栏外,还在*市发展改革网站上公布审批事项的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及办事承诺,并每月公开审批结果,接受公众监督,真正做到了能够公开的事项一律对外公开。四是廉政监督信息化。除了继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了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外,每逢节假日局纪委办公室通过政务工作平台向全局同志发手机短信息,强调要遵守好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到警钟常鸣。

篇8

2008年9月,工信部、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工信部联通【2008】235号文);2010年4月,工信部印发了《关于2010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通【2010】204号文)。这两个文件是我国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比2000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简称《电信条例》)有很大进步,其基本思路已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法(征求意见稿)》中,主要提倡各运营商之间的共建共享。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并非仅是电信行业内部的事情[1],还涉及市场机制、消费者权益、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问题,必须由各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做好。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对地方政府如何在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信运营商业利益色彩已超过公共利益。电信运营商建设基础设施,更多理解为商业利益需要,很难让社会公众(包括运营商自己)认同为服务公共利益。我们也不能天真地认为各运营商的经营者有足够高的觉悟,愿意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共享基础设施。运营商由于竞争、盈利和自身发展需要,很难为了满足主管部门的要求而牺牲商业利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2)各运营商不愿意共享电信基础设施。中国大陆电信运营商没有购买运营牌照的财务压力,《电信条例》为基础设施建设保驾护航,运营成本很容易转嫁给消费者,所以各运营商都愿意自建电信基础设施。这是实力的表现,也是阻止新进入者的高门槛。各运营商的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一般采用外包服务,对相关的部门和个人来说有很大的寻租空间,他们往往抵制扩大共建共享范围。由于历史原因,各运营商拥有的电信基础设施存在较大差距,电信基础设施具有规模经济性和马太效应[2],根据博弈理论,不共享基础设施才是各运营商的最优选择[3]。不共享基础设施可使电信基础设施较完善的运营商维持对其他运营商的网络优势,遏制竞争对手,维持高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所以运营商很难自愿共享电信基础设施。各运营商的负责人往往很难放低身段、相互协商共建共享,对外界关于重复建设的指责也置之不理[4]。

(3)消费者和地方政府承担着共享不足的成本。重复建设造成的高成本最终都转嫁给消费者。共享不足带来覆盖不足问题,一些楼宇内部手机信号覆盖不好,部分手机用户必须到阳台等地方接听电话,这违背了通信自由、普遍服务原则。电信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造成土地、空间浪费和环境破坏,高昂的电信服务费用也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制约了高端服务业发展。电信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损害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地方政府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行性

1、地方政府的作用。(1)世界上电信基础设施共享执行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电信监管、物权等法律比较健全,执行到位;二是电信市场开放,运营商有很强的成本约束。介绍国外经验的文章较多,本文不再赘述。总的来看,国外经验是我们长期努力方向,但近期我们缺少借鉴这些经验的土壤。(2)如果将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认同为公共利益,并把建设权力赋予各运营商,势必造成选址、建设的随意性增加,周边社会公众的利益受损;如果将其认同为商业利益,势必造成建设选址困难,电信发展落后,没法满足通信服务需求,给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在代表公共利益方面,地方政府比各运营商更被社会公众认可,在法律方面也更容易解释。如何协调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地方政府可以发挥较大作用。

2、地方政府有动力推进共享。地方政府一方面欢迎电信基础设施投资,希望运营商更多参与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设,另一方面希望电信基础设施尽可能共享,减少占用土地和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基站辐射引起的周边居民抗议。地方政府非常尊重工信部作为主管部门的权威,但也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使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3、地方政府有手段推进共享。初步统计,有超过30%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或国企物业、公园、绿化带、公路附属设施上;这些设施建设前,需要得到建设、城管、交通、环保等部门的审批同意。地方政府如果在审批条件中增加共享方面的要求,对运营商的约束将比考核指标更有效,可以实现过程监管。

4、法律和行业政策不存在障碍。按照《物权法》,建筑物的通信配套设施属于全体业主共有,运营商只要征得业主的同意,即可使用其小区内的已有电信设施。这在法律上断绝了开发商、物业公司或运营商的垄断行为,保障了小区用户的电信服务选择权。2012年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鼓励民间资本开展接入网业务试点和用户驻地网业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这个政策与之前“运营商共建共享”的提法有很大不同,为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模式促进共享提供了政策依据。

5、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部分成功经验。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在高速公路沿线通讯铁塔建设、市内基站建设、室内分布系统等方面引入第三方进行共建共享建设及维护试点[5]。上海市政府授权上海信息管线公司负责电信管道的建设、授权上海建筑电信公司负责新建住宅建筑电信配套工程的建设、维护,杭州市政府授权华数集团负责全市的电信铁塔建设[6]。

三、关于地方政府促进共享的建议

(1)加强选址规划统筹管理。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公园,都应要求各运营商提前做好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政府再加强统筹,合并类似的选址需求,提高站址的利用效率。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批量审批、合并审批等方式,优先许可建设共享的电信基础设施,引导各运营商加强合作。涉及公共利益的建设规划应进行公示,争取社会公众的支持,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对重复建设进行监督。我国电信市场的4G移动网络建设刚刚起步,特别要提前做好规划管理,争取在4G网络建设中大幅提高共享水平。

(2)规范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电信基础设施除了通信功能外,还涉及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地方政府有必要加以规范。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来统一规范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序和审批手续,而散见于一些法规和规章中的规定往往过于原则化、边缘化甚至存在歧义,没有起到规范的作用,操作过程中执行部门自由裁量权很大。地方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各部门的统筹,积极探索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3)推进第三方建设模式。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的难点在于如何界定和取得所有权。运营商“共建共享”模式不能有效解决产权、技术服务和协调等问题。运营商之间本来存在竞争关系,缺少信任感,行政指令下的强制合作不可能产生效益,不可能持续。

一家运营商通过非市场化手段(《电信条例》赋予的法定权利,没有招拍挂流程)、以公共电信设施的名义取得了城市空间的建设权、所有权,再按照市场价格出租和经营是否合理?这中间存在政策红利。但这部分红利并不属于运营商的核心利益。地方政府可组建第三方公司,依托政府、国企物业和市政设施场地等,建设、经营部分电信基础设施。这种共享模式协调成本低,运作更顺畅,存在模式红利。在目前各运营商各自为政、无序竞争中,产生了大量内耗,政策红利和模式红利都消耗掉了,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巨大的浪费。

第三方公司对股东(地方政府)负责,较好落实地方政府对城市景观、空间利用等的要求,采取更多的美化措施,保护好城市美丽的天际线。同时,第三方公司可帮助运营商节约投资,解决“选址难”、“建站难”、“维护难”等难题,集约建设电信基站、铁塔、杆路、管道、传输线路、室内分布系统、住宅建设电信配套工程等电信基础设施,向各运营商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专业服务,让各运营商更好专注于主营业务。

(4)结合城市发展目标推进共享。地方政府在建设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实施三网融合等工作中要注重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建设无线城市要集约建设Wi-Fi网络,共享热点设备,避免造成新的“数字鸿沟”,统筹实现无线宽带网络的城市全覆盖。一直以来,建筑物通信设施产权、物权与通信公平间的矛盾、物业垄断地位滥用等一直困扰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工作,现在又同样困扰着三网融合工作。电信基础设施共享、三网融合的出发点都是有效利用社会物质财富,促进行业竞争。

(5)结合产业发展推进共享。电信基础设施共享除了要保证通信安全和运行稳定,还需要解决设备间干扰等技术难题,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支持,更可能催生技术创新。例如,ZTE公司融合平台可支持多制式、多标准共站建设;Nokia-Simens的Flex多模基站可实现多制式平台共享与快速建网;Ericsson管塔式站址共享,可节省占地,容纳多套基站设备,比传统基站功耗低40%[7]。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享,也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带来机遇。华为、中兴公司是世界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在这个领域将大有作为。

四、结束语

党的十要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要求我们在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变革,政府和国有企业要起到表率作用。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可以节约上千亿资金投入,节约大量的土地、钢材和电力,是学习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具体行动。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务实合作,共同把电信基础设施共享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

参考文献

[1]程德杰.共建共享非电信业一家之事,《电信世界》2009年18期.

[2]彭舒兰.论我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共享法律制度的构建,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苑春荟,陈曦.电信运营商移动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的博弈分析,《中国软科学》. 2009年第10期

[4]徐云鹤,印度移动运营商携手共享基础设施我国电信网重复建设乱局愈演愈烈,《IT时代周刊》. 2008年第2期

[5]谢丽容,舒杰.全国数地共建共享引入第三方道路越走越宽,《通信产业报》. 2010年7月19日

篇9

一、进一步完善刚性收费制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建立刚性收费制度是市委、市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要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刚性收费制度,并会同财政、监察、优化办等部门对刚性收费制度实施以来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对执行制度不严的单位要严肃查处,并在媒体公开曝光。对上级已取消、降低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及时修改,并在市物价局网站平台向社会予以公布。对招商引资和重点工程等项目,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实行价费优惠政策,为我市招商引资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继续采取价格优惠措施,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项目尚未达产期间,不按变压器容量执行基本电费政策,一律按实际用电负荷核收基本电费。

三、落实电价改革措施,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

继续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并进一步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自2010年7月1日起,将限制类企业执行的电价加价标准提高到每千瓦时0.10元,将淘汰类企业执行的电价加价标准提高到每千瓦时0.30元。大力支持水电等再生能源发展,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适时提高小水电上网电价。根据水电站库区来水、气候和峰谷分时用电负荷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的划分和峰谷分时电价加减价幅度,确保电力的均衡供应和使用,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坚决落实国家出台的风电、太阳能电、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扶持措施。根据我市瓦斯藏量丰富的实际情况,着力推进瓦斯发电建设。同时,加强脱硫电价监管。

四、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理调整自来水价格。在成本监审的基础上,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适当提高自来水价格。在推动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促进供水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供水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用上优质、安全、放心水。积极研究出台价费扶持政策,实行优质优价,推动优质水资源和直饮水的开发、利用。

五、健全环境价格体系,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价费规则,保障价格行为的科学性、合理型,确保试点顺利推行。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逐步将排污费标准提高到污染治理的成本,促进企业自觉治污。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按照补偿垃圾无害化处理成本的原则,合理确定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污水处理费标准按每吨0.8元征收;规范环保收费征收行为,确保应收尽收。开展专项检查,全面清理不按实际排放量采取定额收费、协议收费等行为。

六、加大对旅游业的服务扶持力度,为保持经济增长创造宽松环境

一是扶持服务业发展。对第三产业中仓储、物流等动力用电执行非普工业电价,对执行商业电价的照明用电要逐步缩小工商差价,为实现工商业用电同价创造条件。对第三产业用水,除洗车、足浴、洗浴等特种行业用水外,在水价调整的同时,实现工商业用水同价。二是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门票价格杠杆作用,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进一步完善门票价格结构,在合理补偿开发成本的同时,针对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将资源有偿使用费、生态维护资金、品牌建设资金等隐性成本列入门票价格的成本构成,合理确定门票价格,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着力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市场秩序

据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开展涉企收费全面检查。重点开展对国土、建设、规划、公用事业、交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环保、公安(消防)、食品药品监督、房产、畜牧水产等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的涉企收费行为,整治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利用垄断地位、行政权力或指定服务强制或搭车收费,规范强制性和竞争不充分的中介服务收费行为,对违反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的,严肃查处并公开曝光,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在运用提醒、告诫、宣讲、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等行之有效手段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价格宣传、诚信教育、制度规范、内部监督、行政处罚于一体的价格监督检查体系。认真办理价格投诉举报案件,做到报必接、接必办、办必果。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串通涨价、哄抬物价、价格欺诈、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八、用好用活价格调节基金,促进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在扶持生产、促进流通、稳定价格、保障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强征收。强化征收政策,稳定代征政策,扩大增收渠道,对省政府和娄底市政府出台的征收项目,做到应收尽收;对高利润的服务行业,依据《价格法》和《省价格监督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开征价格调节基金。二是加强管理。严格按照程序征收价格调节基金,确保基金安全入库。三是合理使用。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继续扶持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同时积极拓宽使用渠道,用于扶持生产、发展“菜篮子”工程、补贴低收入群体等。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

九、加强价格监测工作,进一步提升预警水平

要紧密结合国内和周边县市市场变化,加强对全省和周边县市市场粮食、农资、牲猪等产品的信息掌握,及时了解最新市场价格动态,加强对我市重要商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分析。完善我市价格监测网络,按上级要求于年内建立规范性价格监测中心,集中力量抓好全市粮油、肉蛋禽、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和市场供需情况监测分析。发现问题要及时预警预报,定期调查采集重要食品价格及其他供求信息,在市内公布。要继续做好蓝田城区猪肉价格公示工作,扩大公示区域,稳定新一佳、心连心等超市的猪肉价格指导窗口,引导群众科学选购、理性消费。

篇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2016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决定》,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以优质、安全、生态为方向,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努力培植优势产业,打造名优品牌,提升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畜牧强乡。

二、遵循原则

(一)市场主导,群众自愿;

(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三)规模发展,示范带动;

(四)区域布局,标准生产;

(五)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六)与土地流转相结合。

三、工作目标

2016年全乡肉类总产量达到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万吨,畜牧业产值增幅达8.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以上,新增畜牧业投入达到35万元以上。

四、推进内容

(一)采取多渠道建场模式,加快发展标准化养殖场。一是自己建场自主饲养经营的模式;二是分户建设,统一管理的小区模式;三是企业建设,租赁饲养经营的模式。三种模式管理均采取“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年内新建标准化养殖场5个。

(二)切实利用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改造和规范标准化养殖场5个。已获得2016年生猪养殖扶持资金的养殖场8个,要利用政策资金和自筹资金,按照标准化养殖场的标准进行改造升级,使其达到标准化。

(三)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对新建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要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设计,力求做到区域布局合理,生产区、生活区、污物处理区隔离分开,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实施规模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和污水粪便处理工程,减少养殖污染。动物防疫条件、饲养工艺、免疫程序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符合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政府乡长为组长的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扩大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措施激活民间资金向畜牧养殖业流动,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包括农业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等尽量向新建养殖小区倾斜。

(三)完善政策措施。对小区建设用地,要按照村级申请,乡政府同意,畜牧部门设计、审核,国土管部门备案的程序,积极给予解决。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适当安排养殖用地,并按农业用地管理。同时通过推广土地流转和返祖承包等办法,多方解决标准化养殖场(小区)用地问题。农村废弃地、闲置地优先安排小区建设。凡是经批准兴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一律按农业用地管理。并在资金和项目上优先给予支持。养殖场(小区)用水用电执行农业水电价,并保证电力供应。同时严格落实其它惠农支农政策,对上级出台的有关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要不打折扣予以落实。

(四)强化目标管理。乡政府与各村签订“畜牧业发展推进年”目标责任书,制定对行政村养殖大户的奖励办法,提高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组织、协调、规划、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尽力解决养殖小区建设,饲养管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那和问题。

(五)建立奖惩机制。乡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对畜牧业发展有功人员给予记功、奖励。并把畜牧业工作纳入年终村工作的考核内容,畜牧业工作后三名的村党支部不得进入达标支部。

六、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3月底——4月中旬)

(一)乡、村两级分别成立现代畜牧业发展领导组,召开动员大会。

(二)按照县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完成规模养殖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三)乡村两级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好上级有关“畜牧业发展推进年”的各项政策。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4月下旬——12月底)

(一)积极发展养殖合作社,吸引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加入合作社,规范合作社的运营机制,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增大合作社信用等级,为吸引资金打好基础。

(二)6月底前全面完成2016年生猪补贴项目的改造升级,5月份启动2016年生猪养殖补贴项目的建设工作。

(三)全面启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工作。4月下旬上报建设方案;5月上旬召开小区建设协调会,研究解决小区用地、供电和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