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程施工;钢绞线;穿束方法;技术经济分析
Pick to: to wea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m method to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le scope of various wear beam method and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wear beam method, from place to place, because sometimes can achieve better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ffect.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eel strand; Binding metho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U448.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高速发展,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以桥代路情况增多,预应力梁增多。钢绞线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绞线穿束技术,涉及到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以及工程成本的高低,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使用的主要方法有:人力穿束、卷扬机牵引、穿束机穿束,这些穿束方法有不同的特点,施工人员应当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求的最佳技术经济效果。
1、钢绞线各种穿束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预应力梁在操作工艺中,首先在钢筋骨架内埋设波纹管或抽拔橡胶棒定位预应力钢绞线位置,浇筑完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端模进行钢绞线安装。钢绞线的下料长度等于理论长度加两端千斤顶的工作长度,千斤顶的工作长度为千斤顶长度加工作锚长度,一般一端为70~75厘米,应用砂轮锯切割成成品钢绞线《预应力钢绞线规范》(GBT5224-2003)规定。
1.1人力穿束
人力穿束方法,一种纯体力施工,不需要能源和机械设备,其缺点是耗费体力大,需多人完成,且钢绞线损耗量大,安装顺直质量不好。钢绞线下料事先找块平坦的地方,通过人力拽动钢绞线来完成每一种定尺钢绞线放线长度,人行走路线不顺直使钢绞线不能够完全展开,造成下料不准确普遍偏长,最后钢绞线的切割通过固定在地面上的砂轮切割锯完成。将下好同一尺寸的钢绞线放在一起,按照管道长短、穿束根数的不同编组,然后通过多人搬运送入预应力管道内,由于每根钢绞线在管道内受力不均衡,相邻钢绞线易在管道内交错,造成预应力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钢绞线缠绕相互挤压,影响预应力张拉质量。
1.2机械拖线
机械拖线方法,其放线方法与前者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是穿束方法不同,通过一台卷扬机牵引钢绞线进入管道内完成,先将准备穿入的成束钢绞线头扎在一起,再通过特制的子弹头卡具将钢绞线头锁紧,最后用处于梁另一端的卷扬机通过事先在管道内穿好的一根导线牵引子弹头来完成穿束。与人力穿束方法一样钢绞线在管道外两端的外露部分尺寸长短不易控制,仍需要人力拽拉或顶推使两端长短一致。
1.3穿束机穿束
穿束机穿束是一种通过机械穿束、下料的方法,先将整捆钢绞线放置于梁端的钢绞线放线的支架内,抽出钢绞线头送入穿束机内,穿束机电机带动机内的两个高强的橡胶轮夹住钢绞线传动,将钢绞线顶推快速送入梁体管道内,钢绞线外露部分长短通过遥控器遥感穿束机顶推或后拉,复原到需要的设计位置,然后穿束机上自带的砂轮切割锯在钢绞线末端切割;一机两用完成整个钢绞线的安装。优点:①钢绞线外露部分定位准确;②送入管道内每一根钢绞线根据先后顺序,由下而上依次叠加,保证了每一根钢绞线在管道内不易发生缠绕。
使用穿束机穿束操作技术简便、容易掌控、质量也能保证、又极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是以上两种方法所不及的,钢绞线不会在施工中遭到损坏或污染,成捆的钢绞线不需要预先放好线,而是通过穿束机的滚动轮直接将一根根钢绞线送入管道内;钢绞线易于保管,不用预先下料,将成捆的钢绞线吊入放线支架内覆盖保管即可。
2、各种钢绞线安装方法的技术经济比对分析
各种钢绞线安装方法的经济分析,综合对比如下表1
表1单跨梁的钢绞线安装费用对比分析表 单位:元
安装方法 计量 人工费 机使费 其它材料费合计
单位
人力穿束 单跨 1500 480/482=1.0 40 1542
1.8*1*0.69=1.2
机械拖线 单跨 1000 480/482=1.0 40+20=60 1084
8000/482=16.6
2*1*0.69=1.4
4*2*0.69=5.5
穿束机穿束 单跨 30030000/482=62.240+20=60430
3*4*0.69=8.2
注:机械设备单价:1.8kw砂轮锯480元/台、4kw两吨卷扬机8000元/台、3kw穿束机30000元/台,人力穿束砂轮锯工时1h,机械拖线砂轮锯工时1h、两吨卷扬机工时2h,穿束机穿束穿束机工时4h。按照目前市场用工情况人工费100元/工日,机使费是采用每种方法所使用的设备摊销费(按青岛莱西南梁场482跨箱梁生产任务计算)和各类设备使用的电费(属工业用电0.69元/ 度)、其它材料费主要指砂轮锯片更换材料费、特制子弹头材料费、遥控装置内接触器更换材料费等。
2.1从能源供应方面分析
对于电能无法供应或经常发生停电条件,生产梁数较少时的施工现场宜优先选用人力穿束;钢绞线穿束运输不便,现场地理位置狭小、不便操作的、存在危险源的地区,应优先考虑机械拖线方法。
2.2从钢绞线安装质量方面分析
对于穿入钢绞线质量,应避免钢绞线在管道内的缠绕,宜选穿束机穿束方法。
2.3从工程结构方面考虑
对于高质量、高要求且工期紧的施工项目,应优先选用穿束机穿束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质量可靠、施工进度也快,人工穿束方法穿一跨梁钢绞线需要6小时,而穿束机穿一跨梁钢绞线只需4小时,大大节省施工时间。
2.4从材料节省方面分析
人工穿束方法在下料方面,工人未必按照设计8种尺寸去放线,一是下料尺寸繁多,二是容易搞混淆,归其为4种长度放线,每一组都按照这一组内最长的一根管道去下料,将有60%的料超长,每根多损耗达100mm,再加之工人在钢绞线放线行走中的松紧,每根钢绞线无形中又增加了平均在50mm的偏差值,每一跨梁多损耗:(310×60%)根×[(100+50)/1000]米×1.1公斤/米=30.6公斤。机械拖线方法也存在同样问题,而穿束机下料是直接在梁上等长下料,通过机械遥控定位,下料偏差控制在±10mm,单跨梁可节省钢绞线大约0.028吨,482跨梁可节省钢绞线13吨。
2.5从经济因素分析
从前面各种钢绞线安装方法的经济分析表中可以看出,人力穿束成本最高,其次是机械拖线,再次是穿束机穿束。随着生产梁数的增多,穿束机穿束成本随之递减。482跨梁可节约成本(1542-430)×482=53.6万元,钢绞线材料节约13吨×6058元/吨=7.9万元,综合经济效益可观,所以生产数百跨的桥梁场选用穿束机穿束很适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中钢绞线安装方法的选用应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和生产数量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条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施工方案,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2〕《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50430
〔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4〕《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函[2004]120号
篇2
关键词:数理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生产函数
一、引言
作为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的一个具体形式,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下列生产函数:
Y=Kα(AL)1-α,(0<α<1)
式中,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A表示“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AL表示有效劳动,α是参数,Y表示产量。这就是着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和道格拉斯用美国1899-1922年制造业的生产统计资料来估计模型的参数,得出:
Y=1.01L0.75K0.25
对这个生产函数以及柯布、道格拉斯所做的工作,余斌,程立如提出了下列批评[1]:
第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论证”了资本家的所得不是来自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资本的边际产出。从而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工具。第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遗漏了许多可能会影响产出的其他的重要因素。如:机器性能的提高、由于经济的短期波动而导致的资本闲置或过度使用的情况、工人每天(或每周或每年)工作小时数的变化、劳动者素质的变化、劳动强度的变化等。因而柯布和道格拉斯对模型所做的估计并无实际价值。本论文由无忧整理提供第三,本来,生产函数须在一定技术条件以及一定的资本有机构成下(这两个条件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有很大的差别)来讨论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可是,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这些条件是随意可变的。文献[1]举例说,由于这一疏忽,可能会引出“用1个轮胎配16个汽缸可以组成一辆汽车”这样的荒谬结论。
作为与余斌,程立如观点的商榷,程细玉、陈进坤阐述了下列几个基本观点[2]:第一,一个经济模型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在一定经济理论的背景下,根据样本数据,对经济现象众多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比较、筛选,找出其中一种或若干种最重要的因素,用他们来构建模型(而把其他次要因素的作用效果纳入模型的误差项),然后用样本数据来估计模型的参数,最后再对估计结果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一系列统计检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通过以上程序建立的,因而是科学的。第二,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有哪些?在供给不足的经济环境中,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是:劳动、资本、技术等等;在需求不足的经济环境中,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是:居民收入、人口、消费习惯等。第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技术条件假定为不变,这的确造成了模型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针对这一缺点,后来的学者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改进,把技术进步速度纳入了模型。第四,用样本数据估计了模型的参数之后,要检查所得的结果是否符合经济实际,接着还要进行一系列统计检验。第五,建立经济模型时要考虑所选变量数据的可得性。能够获得数据的变量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成为模型中的变量。
这两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争论,引起了笔者的若干思考。
二、数理经济模型
人们在进行经济学研究和进行计量经济学研究时,必须要把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清楚地区分开。事实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及作为该模型一般形式的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属于数理经济模型范畴。后来,柯布和道格拉斯用美国1899-1922年制造业的生产统计资料来估计模型的参数,这是把数理经济模型直接移作计量经济模型来使用(我们将要在后面谈到,这种做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此时,柯布和道格拉斯所作的事情已不再是研究一个数理经济模型,而是在估计一个计量经济模型(此时,模型中加上了随机项,而数理经济模型是无所谓随机项的)。
数理经济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陈述和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数理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是为了探索不能用数字表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不能用代数表现的函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型旨在通过数学逻辑推理来阐释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趋势。这就是说,数理经济学是在理论的层面上运用数学语言来研究和表述经济理论,而不是在经验的层面上对经济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结局进行描述、估计或预测。
余、程的文章和程、陈的文章同样都把数理经济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混为一谈了。余、程文章的主旨是要批评一个数理经济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程、陈文章的主旨则是要为这个数理经济模型辩护。但是,两篇论文的内容,其实却撇开了数理经济模型,说的都是计量经济模型的事情。例如,余、程的文章批评说,模型中遗漏了若干变量、没有把技术条件固定住。对于计量经济模型,这些批评是对的;对于数理经济模型,这些批评则是不对的。再如,程、陈的文章一开篇,便开宗明义地说,经济模型中会含有一个误差项(随机项),显然,作者这里所说的“经济模型”指的是计量经济模型而不是数理经济模型,因为,数理经济模型无所谓随机项,计量经济模型才考虑这个项。该论文接下来所说的收集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等等,也全都是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时候的事情。
把数理经济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混为一谈的现象,在一些研究人员的成果中也常可见到。有的作者用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做计量经济分析时,把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里假定为外生的那些变量作为计量经济分析中理所当然的假定前提,并相应地假定随机项的期望值为0。这些研究人员认为,由于现在使用的是索洛-斯旺模型而不是别的其它模型,就应该把索洛-斯旺模型的假定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假定,认为这就是以经济学理论为根据。这些作者犯了用模型定义现实世界的错误。计量经济分析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只有一个。现实世界是检验计量经济分析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们来考察数理经济模型。
一个经济学原理,可以用文字阐述,可以用图形来直观地描述,也可以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理经济模型)来表述。三者目标相同,都是为了阐释经济学原理(而不是模拟现实世界)。
为了使经济原理的阐释更易于理解,常常需要把现实世界加以简化(简化的世界当然已经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这是允许的。因为数理经济模型的目的并不是模拟真实的现实世界,而仅仅是为理解这个世界的特定特征提供见解。这种简化现实世界的方法叫做抽象法。抽象法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了阐述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舍象掉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态
而仅仅从量上考察抽象的人类劳动;舍象掉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仅仅考察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自然科学里,抽象法的使用也比比皆是。例如,物理学在阐释一个力学原理时,常常会把摩擦力忽略不计。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以及作为它的具体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同样使用了抽象法,把现实世界中一些本来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因素假定为不变。该模型假定,产出量Y对于资本K和有效劳动AL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即:如果资本和有效劳动加倍,则产量加倍———这意味着,对新投入品的使用方式与对已有投入品的使用方式一样———这也就是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
篇3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昧的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的增长质量给环境带来了不可承载的负担。如何在不造成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有质量的增长成为了一个难题。
环境约束和经济增长质量简介
环境约束。环境约束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变化,对生产商和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相应变化的一种形式[1]。对于生产商来说,自然环境的变化,会进而影响生产商的要素投入的成本、种类以及质量等,并同时影响其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好的环境约束更能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提高其福利水平;相反的,差的环境约束则会损害消费者的福利水平,降低消费者的效用。此外,由于环境更倾向于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干预也就显得尤其重要。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税收、行政干预等手段进行有效的环境约束,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进行正确的引导。
经济增长质量。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在环境约束下实现我国经济有质量的增长。本文中指的“经济增长质量”与过去中国的过于追求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济增长速度更强调的是关注的经济绝对量的增加,而不管不顾对环境等带来的伤害;经济增长质量指的是在追求经济增长的条件下,更关注的是经济能健康发展,即不影响环境的恶化,甚至能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即可持续发展[2]。
环境约束与经济增长的冲突与争论
关于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巨大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经济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并且不让环境恶化,甚至崩溃。这种被称为“悲观主义”。其背后的含义是地球是一个守恒的整体,环境可以被视为一个不断提供和转化各种能量的生态系统。在以消耗环境的能量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下,环境中的能量不断下降,且环境不断恶化。正是由于环境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因此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条件下,环境终究会走向崩溃的边缘[3]。而乐观主义认为不存在世界末日,相信没有所谓的资源耗竭的预言。此外被大家推崇的“环境库兹涅次曲线”认为:环境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分别进入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一开始人们会用消耗环境的方法来提高经济增长,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会提高生产技术,制定更严格的环境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目标[4]。
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争议在于经济的增长,是否会必然带来环境的恶化。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也验证了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势必将带来环境的恶化,因此本文我们讨论的是环境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完善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是实现环境约束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在环境约束下,实现经济的有质量的发展,是最佳选择。因此,如何在环境约束下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成为该问题的关键。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
对于地球上任一国家和地区来讲,均面临着两种环境问题:即国内的环境问题和全球的环境。国内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质污染、酸雨、土地污染、雾霾、沙尘暴等;而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两种问题涉及到不同的参与者,因此处理的方法、成本和引导者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这两类环境问题涉及到四类参与者:生产者、消费者、政府和国际组织。因此,要想根本的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四类参与者积极合作,相互影响和作用使其效用最大化。
消费偏好。消费者是四类参与者中最大的群体,因此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对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从需求侧的角度来讲,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偏好将会深刻地影响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当消费者足够理性并且均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更偏好消费绿色产品,而排斥“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的产品,这将有助于生产者积极转型,改变生产方式,同时这也将有利于推动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但是,消费者的偏好终究只能作为一股推动力量,而不是最终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动力。
政府环境管制。消费者终究只能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来影响生产者,其力量相对薄弱。而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其制定有效的惩罚措施将有效的引导生产者,抑制“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企业的进入。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税收---补贴政策。对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努力转型的企业给予补贴,帮助这些企业更快更好的转型,减轻环境的压力;而对于一直对环境造成高污染的企业征收高额的税收,逼迫其实现转型或者是退出市场;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立法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干预。
生产者。生产可以划分为生产规模、生产结构和生产技术三个方面。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将会增加。因此,要想改善环境,势必只能从生产结构和生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生产结构包括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首先企业应该不仅要以盈利为目的,也应该负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优先选择环保的要素投入,生产更为“绿色”的产品,减轻对环境的伤害。此外,企业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不断创新,改进生产技术,实行产品从投入到生产的全“绿色”的过程。
国际组织。全球环境也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实施也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联合国和大国更应该担当重要的引导者的责任。同时,发达国家应该努力帮组欠发达国家早日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并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欠发达国家也应该积极的配合发达国家和联合国,在国内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早日实现经济有质量的增长。
篇4
[关键词] 数学模型 经济分析 经济预测 经济决策
一、高等数学与经济分析
所谓分析,就是把一事物、一现象或一概念分解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辨析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这一事物、现象或概念有更清晰、更本质的认识和把握。
1.统计分析法在确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确定性分析是指对那些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则型,因而其质和量两方面都可以用确切的数据进行度量的传统的统计方法。主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离差率、协方差等。例如投资者同时向多项资产投资,要对组合的风险进行衡量。
例:某企业拟分别投资与A资产和B资产,其中投资与A资产的期望收益率为8%,计划投资500万元;投资于B资产的期望收益率为12%,计划投资500万元。假设投资A、B资产期望收益率的标准离差均为9%。 计算相关系数为+1时,投资组合的 。
W1=50%,W2=50% ,δ1=9%,δ2=9% ,ρ12=1
Cov(R1,R2)=δ1*δ2*ρ12=0.0081
2.模糊数学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应用
模糊现象指由于概念外延的含糊不清而导致的再划分上的一种不确定现象。例如,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好坏时,通常用“很差、差、好、较号”等词来描述,在各关节点的划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某商场准备购进一批服装,需要事先对市场前景做出分析判断。
(1)确定评判因素。款式(x1)、质量(x2)、价格(x3),因素的评语:很欢迎(Y1)、比较欢迎(Y2)、不太欢迎(Y3)、不欢迎(Y4)。在小批量的调查中发现,对这批衣服的款式有75%的顾客很欢迎,15% 的顾客比较欢迎,10%的顾客不太欢迎,没有人表示不欢迎。于是得到:
x1=(x11,x12,x13,x14)=(0.75,0.15,0.10,0);
同理得到
x2=(x21,x22,x23,x24)=(0.2,0.4,0.3,0.1);
x3=(x31,x32,x33,x34)=(0.1,0.3,0.4,0.2)
Y1Y2Y3Y4
(2)确定三项因素在总评判中的比重,即权重W
W(w1,w2,w3)=(0.55,0.25,0.2)
(3)综合评判。将矩阵R 和权重W,模糊关系合成。
a=W*R
通过W与R 中各列对应数字先取消,后取大可得
a =(0.55,0.25,0.25,0.2)
经标准化处理:
0.55+0.25+0.25+0.2=1.25
这说明被调查者对这批服装的评价是:“很欢迎“的程度为44%,“比较欢迎”的程度为20%, “不太欢迎“的程度为20%,“不欢迎”的程度为16%。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比率最高的为44%,得出分析结论:顾客很欢迎这批衣服
二、高等数学与经济预测
预测是以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 根据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运用适当的数学模型,预计所研究现象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可能达到的规模和水平。
现以回归预测为例探讨数学在经济预测中的运用。
某企业产销量和资金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2007年预计销售量为150万件,试预测2007年的资金需要量。
可得: y=40+0.5x
将x=150 代入上式,得出2007年资金需要量为:
40+0.5*150=115(万元)
三、高等数学与经济决策
决策就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下面以产品销售决策为例研究数学的应用。设某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f(P),其中Q表示需求量,P表示价格;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设总收入函数R=P*Q,由于Q=f(P),则总收入可写成价格的函数 R=P* f(P)
当e
当时e >1 时,, 表明总收入函数是单调递减的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降价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既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动。
经济学发展的趋势是精密化、科学化、数学化。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数学理论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 在我国信息技术事业兴起、发展的年代,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成本计量与核算也日渐由手工核算转变为电算化阶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核算问题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信息化对成本计量模式、成本核算方法等影响的分析,由此引发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计量与核算的探讨,并深入发现信息化下成本计量与核算内容、方法等存在的问题,继而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用以完善信息化下成本计量与核算的方法,有效的进行成本计量与核算,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成本计量 成本核算 影响 问题 对策
在我国信息技术兴起发展的时代,电算化普及程度大大的提高,各种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出现,面对21世纪,面向企业环境的国际化,面对信息技术环境的迅猛发展下,通过与传统成本计量模式与核算的对比,通过对成本计量与核算的探讨,发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计量与核算中带来的便利与存在的问题,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好的计量与核算方法,使其更好的把握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成本的计量与的核算。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成本计量与核算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几十年不断的发展,成本核算也已经从手工计算到电算化阶段,信息技术对成本计量与核算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但是面对不断兴起的新事物、新科技,信息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阻碍了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改进,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成本核算与计量方法作出选择。
(一)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以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技术。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将分处异地的许多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一个转接网,控制在一个系统内,形成互连网络,从而为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信息;为系统、全面、准确地提供和反馈信息;为对大量信息开展综合分析、预测,进而为制定与优选决策方案、检查决策执行情况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信息技术对成本计量与核算的影响
传统成本计量模式是嫁接在会计账户系统上的。80年前,成本计量模式的出现大大提高和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质量,推动了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步。80年后的今天,信息时代这股潮流使得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种种目不暇接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又对成本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方面不足,突破成本记录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计量模式将会出现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且和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现行成本、市场价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都可以用来计量。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计量与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计量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目标要求
H•托马斯•约翰逊和S•卡普兰 (H.T.Johnson & Robert S. Kaplan,1987)指出,成本会计系统试图满足三个目标:(1)将部分期间成本分配到产品,以便能及时编制财务报表;(2)为成本中心管理者提供过程控制信息;(3)为产品和经营管理者提供一个产品成本估计数据。典型的是仅用一种成本系统来实现这三种完全不同的目标。由于财务会计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只有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好。然而,仅满足外部财务报告需要的成本系统,不能加强成本中心的过程控制,还将导致产品成本的歪曲和错误,计量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目标要求。
(二)计量模式难以全面反映成本信息
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相关成本信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计量的重心前移,使成本信息出现时滞。 (2)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忽视核心竞争”、“好量疏质”等缺陷,与现代管理思想相抵触。(3)传统的成本计量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个月到1年),反映企业短期的成本信息,将固定成本短期期间化处理,淹没了大量战略信息,使企业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三、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计量与核算管理对策
(一)建立以责任成本为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
为了解决当前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使企业成本核算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防止成本核算混乱局面的出现,建立责任成本制度是有效方法之一。
(二)建立多重成本计量模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各种会计计量和核算方法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信息化,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成本计量与核算的工作量很大,涉及到材料的收发存核算、人工费的统计与分摊、间接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摊、中间产品的成本核算等等,有些基础数据的形成甚至需要几个部门的共同认定,实现信息化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及时、全面、正确地提供企业成本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这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成本计量与核算的信息化关系到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应引起中小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篇6
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等线性运算的基础上,探索向量的又一种新的运算,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解三角形、解析几何以及空间向量等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2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向量的概念和线性运算等知识.
(2)学生对向量的物理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力、位移、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力做功的有关知识.
(3)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能从简单的物理背景及生活背景抽象出数学概念.
2 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分析,制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物理中“功”的实例,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物理背景的分析,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经历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究、发现平面向量数量积性质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形成学生的体验性认识,体会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形成独立自主的钻研精神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3 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的概念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的发现.
在教学中,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感兴趣的物理实例入手,通过层层分析, 形成数量积的概念,并经历概念辨析、深化理解、学以致用等过程,来突出重点.通过练习和探究问题的设计,将五个性质分散开来,通过课件动画、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手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练习,再到应用,使性质自然呈现,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4 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数量积的知识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指导学生采用发现式学习法.在课堂上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抽象类比与问题探究为主线.同时,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采用多媒体和自编学案辅助教学.
5 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具体分析如下:
5.1 创设情境 展示背景
教师录像展示“大力士拉车”的情境实例,提出物理问题.
问题1 大力士拉车,沿着绳子方向上的力为F,车移动的位移是s,力和位移的夹角为θ,大力士所做的功为多少?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数量积的物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2 分析背景 形成概念
该环节,依据本套教材的特点,以物理背景作为总的抓手,通过抽象、概括、归纳,形成了两个向量的夹角、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和向量的数量积定义三个概念.
第一步:背景的初次分析
问题2 决定功的大小的量有哪几个?它们是标量还是矢量?当力和位移的大小一定时,功的大小取决于那个量?
问题3 这个夹角抽象到我们数学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个向量的夹角,把力F、位移s换作数学中任意两个非零向量a与b,你能尝试着给出向量a与b夹角的概念吗?
设计意图 通过力做功的几个因素的分析,突出夹角在做功中的作用,形成两个向量夹角的概念.
1.两个向量的夹角
已知非零向量a与b,作OA=a,OB=b,则∠AOB称作向量a与b的夹角,记作:〈a,b〉.
问题4 下面几种情形中(锐角、钝角、直角、共线同向、共线反向),两向量的夹角分别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 通过几种类型的夹角的给出,让学生直观感知夹角的范围,帮助学生理解夹角范围规定的合理性.
规定: 0≤〈a,b〉≤π,且〈a,b〉=〈b,a〉.
特别的:当〈a,b〉=π2时,叫做a与b垂直,记作ab;
两向量的垂直符号同几何中的垂直符号是一致的.
问题5 请回顾:0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规定:0与任意向量垂直.
前面曾规定:0与任意向量平行.
设计意图 概念呈现后,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对比,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图1
练习: 如图1,正ABC中,求
(1)AC与AB的夹角;
(2)AB与BC的夹角.
注:确定两向量的夹角的关键是:通过平移使两向量共起点.
设计意图 及时巩固所学概念,强调确定两向量夹角的一般方法.
第二步:背景的再次分析
问题6 真正使汽车前进的力是什么?它的大小是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认知经验,类比物理背景中拉力F在位移方向上的分力,它的大小是Fcos θ,自然引出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及其数量的概念.从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难点.
2.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
已知向量a和轴l,作OA=a,过点O、A分别作轴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O1、A1,则向量O1A1叫做向量a在轴l上的正射影(简称射影).
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的数量
该射影在轴l上的坐标, 称作a在轴l上的数量或在轴l的方向上的数量. OA=a在轴l上正射影的坐标记作: al,若向量a的方向与轴l的正向所成的角为θ,则al=|a|cos θ.
问题7 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与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的数量有什么区别?
问题8 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的数量一定是正实数吗?
注: a在轴l上的正射影的数量是个实数,可正、可负、可为零.
向量a在b方向上的正射影及数量
篇7
关键词 经济预测;数据挖掘技术;支持向量机;经济增长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7-0138-02
1 研究背景意义
当代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多变量、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具有非常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很难做出正确概率高的决策。
经济管理的过程,就是对经济系统的发展过程及其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发展规划和进行决策,以确定经济管理的目标和实施这一目标的方案,监督目标、方案的实现,并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行科学、合理的经济预测并依此制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经济统计工作中引进数据挖掘技术,将该技术在经济统计中的应用普遍化,能有效地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降低统计成本。而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相关部门在大量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制定各种经济政策,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
2 支持向量机(SVM)技术综述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缩写为SVM)是由Vapnik领导的AT&TBell实验室研究小组在1963年提出的一种新的非常有潜力的分类技术,SVM是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模式识别方法,主要应用于模式识别领域。这种方法在90年代后得以迅速发展。
SVM方法将数据向量映射到一个更高维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建立有一个最大间隔超平面。对于只有两类的问题,可将分类线两侧的样本点分为正类和负类,则用符号函数的方式推断点所对应的类别的决策函数如下:
设训练样本输入为,,对应的期望输出为,其中,+1和-1分别代表两类标识,假定分类面方程为。为了使分类面对所有样本正确分类并且具备分类间隔,就要求它满足如下约束:
可以计算出分类间隔为:
现在求解在服从约束式的条件下最大化分类间隔。即最优超平面的权系数向量是训练样本向量的线性组合。
本文重点讨论非线性可分情况的SVM。对需要非线性分类的情况,支持向量机提出的方法是利用特征映射方法,使非线性分类的问题可以利用线性分类的计算框架来实现。
对于非线性问题,可以引用非线性函数,把输入空间Rn映射到m维的特征空间, ,然后在高维特征空间中构造一个分界超平面。
对支持向量机而言,核函数的构造和选择尤其重要。在满足Mercer条件下,核函数可以有多种形式:齐交多项式核函数、非齐交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Sigmoid核函数、薄板核函数等。
3 经济增长模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该理论又称“内生技术变革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认为人均实际GDP增长是因为人们在追求利润中所作出的选择,且增长可以持续下去。该理论可以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经济活动的事实证明,经济增长率不是一个常数,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参数中引入时间变量,可以较好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同时对创新机制、人力资源成本等因素进行较好地反映,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
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现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经济增长理论说明,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起能够带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从理论上说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
新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生产函数形式:
其中,Y是总产出,K、L、H和t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和时间。
4 实证研究
在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明显,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而人力资本也是非常重要。现阶段,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已成为我国吸引外资、提高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本文在设计经济预测模型时首先假定社会政治制度、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退休养老福 利形式、金融市场发展为平稳渐进型;我国经济成功转型,则可假定技术进步也是一个平稳渐进的过程。考虑金融危机的影响,应对本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修正。
本文中的国民经济产出模型的可看作一个生产函数:
其中,F表示国民经济产出,A表示技术进步,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力,H表示人力资本。本模型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国民经济产出。
文中对GDP的增长率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业人员人数以及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率等指标来进行回归预测,选用拟合误差最小的结果进行GDP的增长率的预测。用RMSE和预测准确度为性能指标。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2008》选取1978年至2003年的GDP数据及增长率进行训练,将训练数据分成5份做交叉验证。选取2004年至2007年的GDP数据及增长率做测试样本集。利用LIBSVM进行模型的测试与预测。
关于核函数的选择,LIBSVM提供了4种常用的SVM算法核函数:线性核、多项式核、RBF 核、sigmoid 核。经研究,选择RBF、多项式、sigmoid核函数进行预测并进行比较,以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并采用探索法来确定参数。
5 结论
表1国内生产总值不同核函数形式的预测准确性对比
在实证中,RMSE值越小,相对误差越小,预测准确度越高。本文使用径向基核函数完成预测。
GDP预测结果见表2,2008~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上扬,体现了我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自2007年年末爆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金融市场的动荡,使世界各个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共投入4万亿资金,拉动内需,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从2008年~2009年,我国经济已触底反弹,并率先开始进入增长,确保GDP高速增长。
表2 全国2008~2010年宏观经济数据预测值
在研究中发现,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经济预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支持向量机方法中不能明确获得内部权重,所反映学习信息及结果,不利于确切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第二,SVM算法选择小规模的样本集训练,降低了学习代价,但存在初始样本集选择不当,SVM的分类精度不高的缺陷;第三,如何在训练时确定核函数及参数,研究还很不成熟,另外核函数的形式有待不断的进行丰富。
参考文献
[1]陈玉祥,张汉亚.预测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34-45.
[2]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31-135.
篇8
关键词:甩挂运输;车辆路径;遗传算法
中图分类号:U116.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ost of internal transport in traditional large manufacturing is very high.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port task for the exclusive vehicle and the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iler pick-up transport, the total transportation cost is determined by the empty running cost of vehicles. On this basis, transform the original task of trailer pick-up transport into a classic TSP problem. The corresponding mathema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an improved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 is designed.
Key words: trailer pick-up transport; vehicle routing; genetic algorithm
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流程和工艺需要将分布在厂区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原材料、再制品与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回收物料通过厂内车辆及时运送到各车间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在生产车间既需要将该车间生产完成的物料运送到下一工序车间,同时也需要将本车间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及时送达。因为甩挂运输的特殊性,牵引车从某个车间挂上挂车出发后,甩挂车辆进行组合运行的目的地必然是此挂车所在货物所对应的卸货点。在任务开始的最初时刻,所有牵引车辆都位于中心车场,挂车已经分配在各客户点。大型生产企业场内甩挂运输组织问题,实际上是属于车辆调度(VSP)范畴。因为各环节搭接的时间有限,所以甩挂模式通常是大型制造业场内运输的主要模式。国内外学者在车辆调度(Vehicle Scheduling Problem, VSP)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理论和实际成果[1-3]。在国外TTRP(Truck and Trail Routing Problem)定义为甩挂运输问题。这类问题涉及到运输与生产计划的协调、挂车和牵引车在运输任务的组织、车辆的行驶路径规划与行驶时间的安排问题。此类问题的优化目标:在满足运输要求下,如何有效组织牵引车和挂车的使用,使得总运输成本最小[4]。
1 问题描述
节点Ni为装货点,以i为索引卸货地点为Nn+i。车库点为0。@样就区分了任务点、装卸货点以及其他的点。N
=0,1,…,n,…,2n为所有运输节点的集合,p =1,2,…,n为装货点集合,D =n+1,n+2,…,2n为卸货点集合。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点可能带有相同的物理位置,也就是说有的点可能是虚拟的点。带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在每个任务点有硬时间窗e ,l ,最早到达时间e ,最晚到达时间l 。c 、t 为对应两点间的车辆行驶费用、时间。q 为客户i要求从节点Ni运到节点Nn+i的运输量,中间过程不允许服务别的客户。对于不能一次完成运输的任务,将视为不同的客户服务请求。d 为任意两点间距离。基于甩挂运输的特性,本文不考虑装卸货时间。
2 概念和假设
(1)挂车装载能力相同且最大值为Q ;
(2)牵引车只能牵引一辆挂车;
(3)有足够多的牵引车和挂车可用;
(4)牵引车从车场出发完成一系列任务后最终返回车场;
(5)行驶的费用和时间与距离成正比。
2.1 策略和模型
根据甩挂运输的组织模式特性,当牵引车在某点挂上挂车后,那么牵引车和挂车运行的下一个点必然是该挂车的目的点。因此,总运费的大小将取决于车辆的空车运行费用。对甩挂运输模型进行一定的变型,将节点Ni和其运输目的点Nn+i组合起来看成一个甩挂运输任务点N i。如图1各组合点间以运输任务的形式构建任务模型。转化后的问题就是典型的TSP问题[5]。
在一个有向图G =N ,D 中,N =0,1 ,2 ,…,n ,节点0表示甩挂运输车辆所在车场,其他节点为转化后的运输任务节点,D 为连接任意两个任务间的距离。转化后的N i状态参数变为e ,l , e =e ; l =l ; t =t ;a 车辆k到达i 点的服务时间;
c =c 车辆在转化后的点停留时间w =t ; d =d 。综上所述可将甩挂运输模型描述为一个经典的TSP模型,并便于求解。
决策变量:x = ;y =
minf= c x +λ y (1)
y =1 ?坌i ∈N \0 (2)
x = x =y ?坌i ∈N , ?坌k (3)
ET ≤a +w t ≤LT ?坌i , j ∈N , k∈K (4)
x = x =1 k∈K (5)
x ≤S-1, ?坌S?哿N \0, S≥2, ?坌k (6)
x , y =0或1, ?坌i ,j ,k (7)
目标函数(1)总运输费用最小;约束条件(2)、(3)表示每个客户点有且只能被访问一次;约束条件(4)牵引车服务客户j的时间要满足j点的时间窗要求;约束条件(5)每辆牵引车从车场出发完成一系列任务后回到车场;约束条件(6)防止客户间的子回路。
3 算法设计
因为将装货点i和其卸货点i+n整合成一个任务点来建立模型,所以需要对原来运输网络中节点距离做一些改变,变成甩挂任务距离矩阵[6-8]。
3.1 任务距离矩阵生成算法
输入 原始甩挂运输网络状态参数。
输出 改造后运输任务网络G =N ,D 。
开始
确定每个运输任务的装货点和卸货点,编制成运输任务属性表;将运输任务编号,创建一个空矩阵M。
开始1
对每个运输任务,计算该任务的卸货点到其他所有运输任务装货点的距离,按编号将结果记录到矩阵M相应的行中。
返回1
输出任务距离矩阵M。
结束
获取甩挂运输任务距离矩阵后,选用遗传算法求解运输任务的最佳完成顺序。遗传算法是借助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机制的随机搜索算法,对解决复杂和非线性优化问题比传统搜索算法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3.2 运输任务最佳完成顺序生成算法
输入 任务距离矩阵M,遗传算法控制因子MAXGEN、NIND、GGAP、P 、P 等,其他计算系数如:车辆行驶成本、车辆核载等。
输出 运输任务完成路径。
开始
确定编码方案,
生成初始种群。
当迭代次数gen
开始1
当种群m
开始2
计算种群适应度值,
选择操作,
交叉操作,
变异操作,
进化逆转操作。
返回2
算法终止判断。
返回1
绘制迭代示意图、目标函数变化图以及路径图。
结束
3.3 算法关键参数设计
选择操作
选择操作是从原群体以一定的概率将优良个体选择出来,组成新的种群繁殖得到下一代个体。个体的适应度值越高,被选择的概率越大。选择算子是计算适应度比例的选择策略,选择算子:
p = (8)
其中:F 为个体i的适应度值,N为种群个体数目。
(1)交叉操作
交叉操作从种群中随机选择两个个体,通过两个染色体的交换组合,把父代的优良特性遗传给子代,从而产生新的优秀个体。由于个体采用实物编码,所以交叉操作采用实数交叉法,第k个染色体a 和第l个染色体a 在j位的交叉变换为:
a =a 1-b+a b (9)
a =a 1-b+a b (10)
其中:b是0,1区间的随机数。
(2)变异操作
变异操作主要是为了维持种群的多样性。进行变异操作,首先从种群中随机选取一个个体,选择该个体基因中的一点进行变异以产生更优秀的个体。第i个个体的第j个基因a 进行变异的操作:
a = (11)
其中:a 是基因a 的上界,a 是基因a 的下界,fg=r 1-g/G ,r 是一个随机数,g是当前的迭代次数,G 是最大进化次数,r为0,1区间的随机数。
(3)进化逆转操作
在选择、交叉、变异之后,进行多次单方向的逆转操作来改善遗传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在逆转操作后,只有适应度值提高的才接受该逆转,否则逆转无效。例如在1,10随机产生两个数4和7,在一条染色体确定两个位置,将其位置调换。
9 5 1 | 7 3 8 | 6 10 4 2
逆转操作之后成为:
9 5 1 | 8 3 7 | 6 10 4 2
(4)判断终止条件
因为遗传算法是随机搜索算法的特性,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终止条件。一般的解决办法要么是设置固定的进化迭代次数
G (一般G ∈100,1 000),或者当前的优化解在连续进化若干代也没有变化作为算法的终止条件,本文选用设置固定的迭代次数作为算法的终止条件。
4 结 论
(1)运输任务对车辆具有独占性,分析得出总运输费用的大小将取决于车辆的空车运行费用。
(2)提出新的策略,将原有的甩挂运输任务模型变为经典的TSP问题;并建立带时间窗的TSP模型。
(3)本文设计了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相应的优化求解;能够较为快速地计算出较优的牵引车行驶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云忠,宣慧玉. 车辆路径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综述[J]. 管理工程学报,2005,19(1):124-130.
[2] Anderson E, Phillips C, Sicker D, et al. A simple and eff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the vehicle routing problem[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4,31(12):1985-2002.
[3] Salhi S, Nagy G. Heuristic algorithms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depot vehicle routing problems with pickups and deliver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162(1):126-141.
[4] Cheng Y R, Liang B, Zhou M H. Optimization for vehicle scheduling in iron and steel works based on semi-trailer swap transport[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0,17(4):873-879.
[5] 孙国华. 带时间窗的开放式满载车辆路径问题建模及其求解算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8):1801-1807.
[6] 李建祥,唐立新. 钢铁供应链生产计划与调度研究综述[J]. 控制工程,2010,17(1):123-126.
篇9
关键词: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环境统计是一门新兴的统计学科,它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深化发展。环境统计以全面的综合统计数字资料反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状况,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环境统计工作成败的关键。环境统计数据能够动态体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是国家制定环境决策和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研究探索中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提供数据支持。是从数量角度研究环境现象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环境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飞越进步,生产力迅猛发展。伴随着工业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显,加强环境管理工作迫在眉睫。环境统计作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各级环保部门科学决策和量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它是我们了解全市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也为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环境保护和计划、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最为基础依据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两项基本要求尤显重要。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环境发展趋势,客观地剖析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规划和决策。因此,环境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环境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环境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1.数据虚假。这是最常见的环境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不实的数据比没有数据危害更大。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环境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这种过错包括环境统计人员为某种目的的故意过错,也包括过失过错。
2.拼凑的数据。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如,环境统计人员为了填报方便把两台锅炉的数据简单叠加,不考虑其烟囱距离、有效高度等因素,不进行加权处理。
3.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环境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如,环境统计人员对工艺过程了解不够,使原煤和燃料煤之间,工艺过程和燃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硫之间的数据混淆不清。
4.数据的逻辑性错误。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如某企业报送的材料,燃煤量增加,煤的硫份不变,但燃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硫量却减少,这就存在着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5.数据的非同一性。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如某电厂,第一季度报送的产品发电量以亿度为单位,第二季度报送的产品发电量以万度为单位,在“十一五”环境统计软件系统中 ,对比过程由于单位识别不清,就会造成产品一项的指标突变。
6.数据不完整。这里指填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企业填报的材料,由烟尘的产生量和去除量,却没有粉煤灰的产生量,这明显是错误的,因为烟尘的去除过程必然会有粉煤灰的产生。
7.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作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1.环境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环境统计人员不仅应掌握深厚环境监测和评价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统计法律及基本知识,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并应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储备及更新。因此,环境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各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的环境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环境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环境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2.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环境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环境统计数据受制约于计划数,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环境统计对象或环境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或压力的驱动而使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环境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3.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环境保护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环境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环境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在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环境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环境统计诚信体系。
总之,在环境统计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抓环节,保质量,力求做到环境统计数据的全面、可靠和准确性,抵制环境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环境统计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环境统计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环境统计的调查、信息、监督三大功能,切实为环境管理提供服务,提高监测监管能力,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参考文献:
[1] ISBN 978-7-5037-4602-4统计工作务实[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50.
篇10
关键词:3S技术;河道测量;水下地形测量;动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3S技术特点
遥感技术是卫星遥感技术一种,不需要通过直接接触现象(或目标)就可以感知并采集信息,并且根据此信息进行判别和分类。即为在地球不同高度平台上使用某类传感器,以此收集地球上不同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信息之后对收集到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用特有方法解译判读,继而将其识别、分类,为科学研究工程生产应用提供条件。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将空间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以各种地理图形作为基础,用计算机录入空间数据并将其存储、编辑、判读、查询、显示并且进行综合分析应用技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是一种先进现代化定位技术,它拥有高效率、高精度和多功能特点,它能够在全球任何地点,同时提供给多个用户近乎瞬时三维测速和三维定位服务,在越来越多科学领域当中代替电子仪器与常规光学并大大改变传统导航和定位技术。伴随着3S技术在测绘科学中应用日趋成熟普遍,且被广泛应用到河道水文测量当中,河道水文测量准确度与效率也有极大提高。接下来作者将要就河道测量与冲淤变化监测之类例子进行分析。
2、传统河道水文测量方法缺陷
由于河道测量应用目是河道治理与水量调度,关系到描述测量水下泥表面和相邻地带物理特性科学应用。在水文测量方法上,河道水文测量常利用经纬仪、水准仪、六分仪这些传统测量仪器来进行测量,不仅测量周期长,而且精度低,测量标志消耗经费大,劳动强度也很大,不能够满足河道动态监测、河流治理与防洪减灾需求。
水文测量基础业务包含河道水下地形测量及容积、冲淤量计算,因此及时解河道变化与冲淤变化相关资料为水资源合理调度、泥沙有效控制、防洪减灾正确决策、灌溉以及发电等科学管理工作提供基本依据。河道主流演变分析主要表现出河势情况。一般情况下包含对于河道平面形态变化、河道纵剖面变化以及深泓线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等等。河道演变分析中重要环节包括河道冲淤分析,工程中经常使用断面方法,利用河道槽蓄量大小变化判断河道冲淤。此种方法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断面间距能够正确测定,断面间水底地形以及河床变化规律并且不存在支流。但是实际上地形变化十分错综,河床变化也不规则,因此用此种方法计算冲淤量是不能够准确地表现出河道冲淤变化情况。
3、3S测量技术应用
1)遥感图像获取河道水文信息
把通过遥感方法获得河道相关信息提取处理出所需专题图像:通过计算机来校正图像,增强图像,将图像分类、变换,并且将图像数据结构转换,把遥感信息当作信息源提供给地理信息系统。在将遥感图像判读和解释分析之前遥感图像必须经过投影变换,并且进行几何纠正处理。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图形资料,特别是电子地图,将非电子形式图形资料数字化,并建立其矢量图形库和图像资料,从而便于提取高程数据来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几何配准校正遥感图像。产生数字高程模型之后就能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提供地形分析来进行水面面积与体积计算、等高线计算、冲淤量计算和坡度坡向分析计算等。
2)遥感动态监测
所谓遥感动态监测即将不同时间遥感图像用于同一个区域,以此来获取区域变化遥感影像。动态变化监测已经成为遥感应用一个重要部分。多时相、多类型传感器对于同一个区域进行环境资源调查能够及时、准确并宏观地反映状况。将多时相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并通过分析最优组合波段选择与水体信息特征所提取图像处理方式能够为水环境方面遥感技术研究提供一些相应理论依据。
3)水深遥感冲淤变化分析
水深遥感是利用可见光在水体内穿透能力强,然后通过飞机、卫星等遥感平台利用辐射计、摄影机等遥感设备按一定规则收集水下一定范围深度里立体单元信息,便可以获得水深度。研究河床冲淤时候经常会因为实际测定资料遗漏而不能够进行系统分析比较。遥感信息获取十分便捷,水深遥感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所以在遗漏某一实测资料时候可以通过运用历史阶段遥感资料来推出水深度,进而达到冲淤分析结果。由于某时相遥感资料获得水深精度比实测精度差,使用实测地形和遥感地形直接得出河床冲淤值将误差很大。但用两个时相遥感可以达到分析精度需求。这是因为即便遥感水深误差比较大,可是从反演所得断面图可以看出,遥感水深误差有着比较多综合原因影响,两个时相遥感水深误差表现形式基本一致,因此减少系统误差,并减少遥感信息源转化为水深信息时误差。这种方式计算出结果和实际测量地形资料计算出结果大致是一样。如果把地理信息系统和水深遥感技术结合起来便能够得到水下地形数字化实现,也能够十分便捷得到所测水域在不同时段、冲刷深度冲淤分布。
4、GIS技术在河道测量中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水文资料管理一个重要工具。其中还包含计算距离、周长、表面积等工具,利用DEM模型可以很便捷地得到某个点高程。冲淤分析是河道演变分析主要环节。地理信息系统利用DEM模型数据能够快速地计算出两个冲淤监测断面间冲淤量,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精度而且更加便捷。在图上可以直接提取河道某断面图绘制和某地冲淤过程累积图等等数据并且自动绘制成图。这些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对于分析河道演变成因和解河道演变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益处和意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下地形冲淤变化分析中应用比传统分析方法应用更加科学合理,精确度更加高。
5、RTK技术应用
RKT技术能够促进GPS技术向更加深层、广泛、先进方向发展,既弥补常规测量里要求点间通视、费时间、费精力、精确度不平均、外业不能及时解测量成果和精度缺陷,同时也避免GPS静态定位与快速静态相对定位需要进行后处理,避免完成作业之后处理时精度不符合规定而需进行返工,RTK实时可以达到厘米三维精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测量作业劳动强度高问题并大幅提高测量作业效率。为水下地形测量和GIS前端数据采集提供一定保障。GPS接收机定位测量,测深仪水深测量,再加上绘图仪和专业测绘软件即组成河道测量自动化系统。工程中对采集到水下地形平面和高程数据检查校核之后输入专业数字地形图成图软件以及断面图成图软件中进行处理,便能够得到高精度断面图和数字地形图。
6、结束语
总而言之,3S技术应用为河道、水库监测管理和水文测量勘测都带极大方便,同时也为河道水文勘测和动态监测管理提供一个光明展望前景。
参考文献:
[1] 裴喜安.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应用[J].安徽水利科技.2003.4
[2] 黎三喜.水利工程中GPS静态测量探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10
- 上一篇:县级财政体制改革
- 下一篇:企业消防安全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