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范文

时间:2023-03-29 10:2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特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特写

篇1

新闻特写具有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一神经一情感一思维的感应过程:透视全局的特点。

新闻特写通常有以下几种:(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的生动再现。

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心开掘题材。

《特写写作技巧》的作者丹尼尔・威廉斯这样写道:只要你稍稍具有一点想象力,你就会发现,寻找特写题材是易如反掌的事。睁大眼睛,观察你周围的生活,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题目可写,你一辈子也写不完。

如此说来,能纳入新闻特写写作范畴的题材是十分广阔的。可以说,要写的内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要写好新闻特写,还是要精心开掘和选择的。

我们可以参考朱利安・哈瑞斯在《全能记者必备》中归纳的一些方面的内容:

(1)不平常的情况。奇怪的事、反常现象、巧合、特殊人物。等等。

(2)平常的事情。众人熟悉的人物、场所、事情:里程碑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例如可以写市政厅外面街角那个卖报的残疾青年……

(3)带有戏剧性的情景。突然变富的暴发户、大笔奖金的获得者、被遗弃的婴儿、英勇抢险行为或震撼人心的险情、倒霉的事情、与野兽搏斗的英雄、受迫害的人。等等。

(4)指导性的文章。关于麻烦事、食谱、健康、礼节、集邮;花卉栽培、木工技术以及对其他各种各样事情的建议――以及对公民投票的建议。

(5)信息。统计数字、各种分析、各类纪录、历史综述、同类事物在不同时期情况的类比和对照、人物传记,等等。

这个归纳较细。我们不可照搬照抄,按图索骥。现实是千变万化的,用这个“教条”去索取新闻特写的题材,也有刻舟求剑之嫌。我们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掘那些有闪光点的、有趣味性的、有可读性的、有生动形象感的、有新闻价值的题材作为新闻特写的写作内容。

2 深入提炼主题。

新闻特写虽然是截取现实生活的横断面,抓拍一二个镜头,不像通讯那样“长”和“大”。但不是没有大主题,深主题,而是以小见大,出形见骨。通过特写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小场景,揭示一个深刻的思想内涵或者一个带有全局性的社会问题。

3 恰当地调动角度。

新闻特写的定义,中外是有区别的。外国的概念要比中国的外延大,几乎除却“纯新闻”的消息这种文体外,凡是有生动具体描写的。都可以归类于新闻特写之中。从一些外国的新闻特写中可以看出,有些作品篇幅长,内容也较为丰富。有的不是截取事物的一个横断面。也有“纵剖面”之感,当然不是全景式的。中国的一些特写名篇也有这种趋势。所以,我们在谈及新闻特写的角度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特点。

篇2

【关键词】 网络传媒; 新闻写作 ;特质

进入21世纪的一个明显标记就是进入网络时代,继报纸、期刊、通讯之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手机媒体相继问世,新闻传播的媒介日趋多元化,对新闻媒体的研究也日趋多样化,包括新闻媒体编辑、媒体经营管理、媒体采访、媒体评论、新闻写作等。网络时代新闻写作的实质是传播介质的不同使网络时代新闻的采写有着与传统新闻相比更为特殊的要求,如何运用网络新闻传播自身的特殊规律使用专门技术运用特殊技巧以保证满足受众需求实现传播目标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网络新闻的先天性缺陷

在网络媒体出现初期,网络媒体上的文字新闻大都来自传统媒体,各个网站对这些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一般是原文转发,有时可能会对标题进行一下修改,至多是对原文进行一下删节编辑,很少有依据网络新闻传播规律而进行结构性编改的网络新闻,致使网络媒体新闻的文字描述方式和内容布局结构都无大的改变,呈现出单一的平面媒体新闻的结构形态。既未充分注意网络受众的特殊需求,又未按网络新闻的特殊规律写作的新闻,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是影响阅读率。适合于平面媒体刊载的新闻往往不能适应读者进行扫描式和跳跃式的阅读,进而会与他们在互联网上高速阅读新闻、主动选择新闻、深度索取新闻的需求发生种种冲突,从而限制了读者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应该拥有的主动权的实现,影响了阅读的效率。

其次是影响搜寻率。目前国际互联网上的大型搜索引擎,一般是根据文章前几十个字的关键词语进行数据库信息的收集与编录,而如果不能严格遵守诸如“重要结论前置”、“重要的关键词前置”这类网络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再重要的新闻也难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数据库中崭露头角,更难以在信息的再度利用领域有所作为。 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媒体的传播影响力,难以实现传播目标。

如今,多媒体和超文本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网络新闻的传播实现了以线性文本为主到以超文本结构为主的转变。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关键人名、地名、时间,甚至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可以链接到另一个声音文本、动画文本或影视文本。通过这种超文本结构,记者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地报道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并使之得到全方位地、历史地、客观地再现。

二、网络新闻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网络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其新闻信息的联结不再只是单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的文本结构也不再仅仅是线性文字的,而是超文本结构的。所谓“超文本结构”,就是文本的构成,不仅有文字文本,而且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甚至影视文本。

网络新闻通过网络链接,以分层形式出现,报道其容量更为巨大。打破了传统媒体有限的版面、时间及其他因素的束缚。超文本写作用梗概的方式将重要新闻一一列出,条理清晰,既符合读者的视觉习惯,又能满足不同读者对各种材料的选择。

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排列还有利于对新闻进行动态更新。由于其层次清晰,因而很容易在骨干层次上,用简短的文字加入新的角度与重要信息,再用链接方式进行深入报道。这种超链接方式还便于记者用各种新闻体裁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对于角度很多的新闻事件,第一层次的报道可以简单提供文摘式的梗概,而用超链接的形式让读者点击进入。

网络新闻可将深度报道、连续报道、评论、相关新闻搜索等都作为链接的内容,对事件作更深入、详尽的报道。

三、网络新闻采写的特殊要求

鉴于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网络新闻传播在遵循新闻写作基本原则的同时,也要探索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使用专门技术,运用特殊技巧,以保证满足受众需求,实现传播目标。

1.标题意识的强化

由于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巨大,并且为突出超文本链接功能,通常采用在首页集中展示新闻标题的逐层导入式版面结构。在这样的网页结构中,最先呈现在受众眼前的是由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接群,每条新闻的具体内容需要通过点击标题的链接才能索取。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新闻标题已经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网站深层内容的第一引导力量。好的标题会吸引、刺激、引导读者点击链动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这更能保障在搜索引擎上清晰地显现。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达到以下的标准:一是要清晰准确地说明一个新闻事实;二是要突出一条新闻中的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三是要强调一条新闻中最新的变动;四是要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

对于重要的新闻,如“头条新闻”,可采用“标题+提要”的形式,在新闻标题下面加一句类似新闻导语的内容提要,概括新闻的内容要点和最吸引受众的信息,便于受众对是否阅读该新闻进行取舍。

传统印刷媒体的新闻标题通常有实题和虚题之分,而网络新闻则不宜使用虚题。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新闻在首页(目录页)上的标题只能采用单行标题且只能是实题,但在报道新闻具体内容的正文网页上,则可以采用与印刷媒体一样虚实结合的双行标题。

2.新闻背景穿插并行:网络新闻中交待背景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将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融汇在一起,而不成为独立的结构,穿插在导语、主体或结尾中。第二种方式是将新闻背景与主要新闻事实区别开来,放在不同的网页上通过链接的方式供读者查找阅读。

3.正文的分层表述:在正文的写作上,由于受众网上阅读方式往往是“快速扫描”与“深入阅读”相结合,网络新闻写作还必须适应受众搜寻信息和深入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的需要,利用网络所独具的非线性超文本链接功能进行网络新闻分层写作。同时,为了让受众快速准确捕捉新闻的核心内容和信息,在网络新闻正文的写作中,首先可以采取一段一个内容。其次,每段开头安排一个段旨句,用以概括全段内容要点,便于受众阅读每段的第一句即可把握该段基本信息。对于扫描式阅读的受众,如果一段的开始句不能吸引住他的注意力,那么其余内容就可能被忽略掉。第三就是要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要遵循“重要信息优先”的原则。这与传统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比较类似。最后,要尽量采用排行榜的形式将内容逐条排列出来,这是尼尔森所推崇的“便于浏览的写作技巧”。

因此,从事网络新闻写作需要建立起分层表述的概念,特别是要建立起立体分层表述的意识。永远需要以“对读者有用的”的方式去进行写作,让读者很快发现他们想要的信息。 准确,简洁,突出――这三个要求在新闻主体的构造过程中需要同时完成,这样既方便浏览,又大大提高了新闻的可用性。

4.语言的平民化趋向

在网络传播状态下,由于受众对网络新闻的选择有着极大的自由度,信息者与接受者之间互动性极大,网络新闻更加必须具备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以及平民化。在语言表述上则要更为口语化、轻松活泼,只有幽默、犀利的新闻,才能具备极强的可读性,才能吸引受众阅读。此外,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博客、播客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使得受众既可自由选择信息,又可能随时变成信息的主体。一个媒体、甚至一个人,只要是合法登载新闻,即可向世界他想的信息。这种自主性也使得网络新闻在语言表达上要较传统新闻更加随意、更加直白、更加亲切。

篇3

1、学术性,或称理论性,是学术论文与其他类议论文章根本区别之所在。学术论文是一种学术性的论理文章,只能以学术问题作为论题,以学术成果作为表述对象,以学术见解作为文章的核心内容。它要求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严密的论证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客观事物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的叙述。

2、科学性,科学性是一切学术论文的灵魂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客观真理,因此首先必须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对弄虚作假的不诚实态度;其次任何学术研究,都必须符合科学的规律。

3、创造性,或称创新性、创见性、独创性,这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科学研究是处理已有信息、获取新的信息的一种创造性精神劳动,需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探索新的方法,阐发新的理论,提出新的见解。表述科研成果的学术论文,贵在创新。如果没有一点创新性,就根本没有必要写学术论文。

4、专业性,学术论文的专业性不仅表现在研究内容和手段上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而且表现在文章的结构、专业术语、图表、公式等方面。

5、规范性,不同的期刊论文虽然在语种、版面上有区别,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格式。世界发达国家对学术论文的撰写和编辑制定了各种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标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术机构还制定了本学科和专业的国际标准。

科技论文范文欣赏:

[摘要]科技扶贫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伟大实践中,使广大贫困地区农民依靠科技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中国经济整体日益市场化的今天,为了进一步提高科技在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林下经济作物种植这一条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很好地保护林地生态的科技扶贫新模式,从而证实了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切实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科技扶贫新途径。

[关键词]新途径林业科技兴农林下经济作物种植

[中图分类号]F3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7-0110-02

引言:科技扶贫政策的提出,它是应对贫困农村地区技术生产落后和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的这一经济现状的,近些年来,科技扶贫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在我国,科技扶贫政策的提出较晚,地区之间发展的还很不均衡,还没有形成一致认识的扶贫模式的具体界定。因此,研究科技扶贫发展的具体操作模式,探索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先进的科技扶贫模式理论,对完善和发展科技扶贫理论和进一步推进科技扶贫实践都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这种背景下,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就应运而生,它是在实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将集体林地承包到了农户手中,广大林农为充分的利用林地空间,深挖林业生产力,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循环经济,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出的新生事物。近年来,我国把把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产业作为促进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发展的重要农业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经济作物种植,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科技扶贫的意义及其特征

1.科技扶贫的意义

科技扶贫政策的实施与应用,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尽快的实现了脱贫致富。高素质的科技扶贫人才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扶贫政策与技术的普及教育,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发展和积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得到最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科技扶贫的特征

2.1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科技扶贫中始终扮演着第一位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是决定性的。由于贫困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科技扶贫开发中,需要大力发展本土科技以及引入必要的先进技术,同时由于农林牧渔等行业技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适应性,在贫困地区引入技术时,必须要求技术本身是先进的、成熟的,并结合当地实际综合体现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2.2加大力度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学文化素质。科技扶贫不仅要求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同时要求科技实施人员素质较高,因此提高个体素质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必备条件。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群众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组织实施各类型的扶贫项目和扶贫讲座等类型的活动,集中解决贫困问题以及增大群众的认知面,而且要在扶贫项目和扶贫讲座等类型的活动的带动下,大力开展科技扶贫政策与技术的培训与教育,以达到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目的,这样就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民思想观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个体素质,造就了当代的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农民。

二、应用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的开展方法

笔者生活在平原地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以及防护林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农民栽树的积极性高涨,林地面积在近几年迅速增加,改变了林木稀少的的状况,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近几年来,养殖业收益较好,林农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资源,实现养殖以及林业的双重发展。在林地里散养家常鸡、鸭,鹅等,在各地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果园散养鸡鸭鹅等家禽,能够明显的减少害虫的虫口密度,而且不用给果园单独除草,省工省力。在合适的林地规划一片空地圈养生猪和羊,有的还在林地建立托牛所,利用林地的坑塘养鱼,收益相当高。而家禽家畜的粪便又是林木生长良好的肥料,二者相得益彰,极大地提高了林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林木的生长。

2.林下种植已经非常普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林下套种喜阴的园艺用卉苗木前景广阔,喜阴的有苔类。在林木种植的初期,可以采取林木与矮杆作物间作,例如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阴的药材品种非常多,而且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药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栽植人参、西洋参、等很多品种。林地栽植食用菌历史悠久,可以种植蘑菇等菌类植物。

3.充分发挥林木丰茂、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建立“林家乐”,突出个性特色,以采摘、垂钓等休闲模式吸引各方游客来享受林地的中的农家乐趣。

三、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林木的生产周期是比较漫长的,这严重制约着林改后农民的发家致富。而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增加了林业附加值,开辟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2.因地制宜成本低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利用森林系统良好的生态条件,在林下种植南药、棕榈藤和切叶花卉等适宜的经济作物(植物),这种种植模式是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药用经济作物和资源,投入少、效益高,也可有效地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从而实现“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3.保护环境效果好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可构建不同类型森林复合经营系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语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作为一条农村科技扶贫新途径,具有农民可操作性强、投入少、见效快、种植面积广、大大增加农民收益、保护生态环境等优势,在农民林业生产实践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同时由于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产品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这样,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也成为了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褚琳,劲草.科技扶贫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J].科学经济社会,1999

[2]毕文博.深化科技扶贫,做好科技共建工作[J].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2003

[3]李金海.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篇4

1.前言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本文仅就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一些研究,供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2.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由于受到30-4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科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7)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8)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差。例如: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准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3.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制业管理水平

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刻不容缓任务。所以建立联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等软件系统,通过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应用上述软件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做出的必然选择。系统建设的目标是:

(1)建成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Intranet、Internet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系统。

(2)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方法。打破台套计划的方式,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的三级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

(3)实现全公司基础数据(如物料数据、产品结构数据、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生产能力数据等)统一生成、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避免冗余。通过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针对目前各管理部门中信息分割的情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实现对每项任务从合同签订、设计、生产、采购、成本核算到成品发货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使每项任务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5)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级成本核算体系,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准确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产品成本,为销售报价和财务核算提供可靠依据。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计算机加强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充分利用质量检测数据,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有力地监督和提高质量水平。

(7)通过计算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广大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技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4.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的特点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下面就这些特点加以论述: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下图列出生产类型的划分:

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业生产类型不同,在选择ERP软件时要按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你是个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厂,软件中没有JIT我看就不合适。你是个重型机械厂,他产品中没有项目管理,关主件质量跟踪,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销售非常复杂,但生产简单。有的采购和生产制造非常复杂,但一年只有几个合同,销售管理并不重要。所以,一定要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西方ERP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西方ERP系统是根据以法为重的企业文化、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设计开发的;比较重时间进度,重计划,以保证交货期为目标,以时间计划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料按正确的量送到正确的地方。软件功能和逻辑符合所在国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人们严格遵守合约,重计划、守纪律。应当说,ERP较好地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问题。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这种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却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从而表现出在强调人事关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充分,而在强调任务和规则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法规制度的不严,人事关系过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其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较多考虑“后果”。所谓的“主人翁”精神,否认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他们重承诺,轻合约;重调度,轻计划;重情感,轻制度;随意性强,守时性差。所以西方ERP在中国的应用必须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所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全面进行企业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ERP这个现代制造业的管理工具,它有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个方面。就其自然属性而言,中外企业没有多大差别。它们都追求最大限度的缩短生产制造周期,降低成本,降低库存,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ERP的普遍原理是中外适用的。但就其社会属性而言,企业管理受国家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ERP一定要考虑国情化。例如,ERP中的财务软件,它必须符合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在现阶段还要处理“三角债”;以物易物的“磨帐”处理;在成本核算中保留计划价逐步接转,差异分摊的方法;既有财务应收帐,还要记录销售应收帐;双重工时定额等。

(4)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所以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比其他制造业复杂。另外,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没有像国外那样细,中国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对国外要复杂,所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5.械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发展。下面我们从管理思想、系统性能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讲述其发展趋势。

(1)管理思想的发展

1.在网络系统支持下,新的ERP系统将给世界带入这样一种境界:消费者或客户通过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场了解产品性能、价格,通过电子商务给生产厂商下达订单;生产者通过ERP系统下达物料采购和生产制造指令,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物料采购、支付活动;经过生产制造,最后将商品按时送交用户,在网上完成交易和结算。它使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客户,通过供应链紧密集成,物料不间断的流动,达到减少库存,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SCM,电子商务EC将必不可少。

2.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制造商要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客户关系管理CRM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客户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与客户交流的能力,是一种最大化客户收益率的方法。它在充分了解客户的特殊需求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全新的关系。CRM既是技术,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哲理和机制。

3.支持敏捷制造和虚拟制造。敏捷制造是使企业具有卓越的自适应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占据竞争主导地位的总体战略。在经营管理范畴中其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P,并行工程CE,业务流程再造BPR,虚拟制造VM等。通过快速建模工具和参考模型库,加快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的体系结构和软构件技术,通过标准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完全可以构建虚拟制造的环境,支持虚拟企业和虚拟制造的管理需求。

4.企业绩效管理EPM(EnterprisePerformanceManagement)。EPM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设置各个部门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层层分解为每个员工的目标,通过ERP系统采集其执行情况,并与分配的目标进行比较,以确定员工的报酬和奖励。并对整个公司、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分析。EPM包括计划、管理和分析的全过程。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成公司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绩效。

5.ERP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鉴于不同行业在管理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运作机理,设置相应的业务流程、搭建相应的组织结构并设计相应的软件架构去实现。不能指望用一个通用解决方案去适用所有行业,特别是在涉及到生产、销售、采购和成本这样的企业业务细节时,必须拥有专注于某一行业的方案才能有效解决不同应用环境的信息化问题。另外专业化的ERP软件产品其开发周期短、升级换代快、实施容易、成本低等特点。

(2)系统性能的要求

1.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ERP系统需要发展商务过程管理(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和工作流管理,支持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动态建模。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实现功能可裁剪、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过程可管理。

2.为了使广大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广大员工进入应用系统,ERP系统必须提供对内对外的可集成性和灵活性。对内ERP系统要与CIMS、OA、立体仓库、条形码,数据挖掘等系统紧密集成。对外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异构系统集成,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支持移动办公和无线接入。

3.支持集团公司业务。支持多公司、多组织,跨地域的商业运作模式。

(3)软件开发平台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管理功能和系统性能的要求,ERP软件开发平台必须采用以下技术:1.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多层体系结构。为了使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操作数据成为可能,大大拓展客户范围,将客户扩展到整个Internet网络上,采用J2EE或.NET开发平台,实现客户端的浏览器层、Web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的多层体系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模块之间的互通、互操作,管理构件的搭建与跨环境的部署和管理,都需要中间件的支撑。

2.了使ERP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集成性、互操作性,必须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开发语言、开发工具、通信协议和数据库系统。使应用软件真正做到独立于操作系统(NT,UNIX,Linux),独立于数据库(ORACLE,SQLSERVER,Sybase,DB2)自然也独立于硬件平台。

3.了实现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软件开发要采用软构件技术。

4.支持分布式应用系统。新一代的管理软件系统是超大规模的,也可根据需要剪裁成中小型应用系统。它将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因此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是未来管理软件的一个特征。

篇5

印度洋海啸才过去不久,“卡特里娜”飓风又在2005年8月底席卷了美国南部三个州,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称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世界各大报纸头版以及各新闻网站上的新闻照片多是有关这一灾难的报道。

在众多的新闻图片中,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几幅大特写照片,颇为引人注意。

一幅《纸拖鞋》,这是一双脚上穿着自制的纸质拖鞋的大特写。从画面可以想象,在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浸泡多时的一双脚,此时此刻穿上一双干爽的拖鞋,哪怕它是纸做的,那也是多么惬意的事啊。笔者注意到,在这双别致的纸质拖鞋前面翘起的部位,清晰可辨地印着这样的字:“Keep Moving”,翻译成汉语就是“继续移动”、“保持移动”的意思。这个灾民已经很累了,本想休息片刻,那拖鞋却在提醒他要“继续走”,赶紧逃到安全地带……这张照片表现出了典型的美国式幽默。其实,在大多数灾难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类似幽默的表现形式。比如“非典”期间北京民间流传的自嘲式的小段子。这些幽默的瞬间看似与事件无关,但实际上却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事件的意义和本质,同时又能以轻松的方式启人心智,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一种途径。《纸拖鞋》被多家报纸刊发在头版就是很好的证明。

另一幅是《女士的脚》,画面框取了一只染着红趾甲的脚的局部,记者的镜头距离被摄主体不会超过10厘米,那被洪水浸泡的脚的皮肤质感表现得十分到位,让读者不由得产生视觉向触觉转化的通感,从而切身感受到灾难给人带来的伤害。

第三幅是《一双手》,被泡得发白的黑人妇女的手。

这3幅照片都以黑人为拍摄对象,这也恰好抓住了新闻事件的另一个特点――新奥尔良绝大多数居民是黑人,灾难给黑人造成的损失最大。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要求每一幅新闻照片都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有明确的主题;二、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把观众的注意力汇聚到特定的主题上;三、照片应当简洁明快,没有杂乱无关的信息。显然,这3幅新闻照片都做到了。它们虽没有正面报道水灾,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损害。它们将新闻本质浓缩在特写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起到了“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笔者还注意到,在引起世界普遍关注的天灾人祸的报道中,摄影记者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大特写构图。

比如一年前的别斯兰人质事件图片报道中,有记者框取了一个受伤孩子的手的大特写,被鲜血染红的手上一个血染的十字架。小手、鲜血和十字架,这一大特写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人间悲剧的实质。

去年年初的印度洋海啸报道中,那张被国际媒体广泛采用的、一个父亲和死去的孩子的手的大特写,更是把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大特写照片都得到了媒体的肯定(大版面发在头版),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新闻信息传播效果。

大特写――时刻把“人”作为关注对象

战争、疾病和灾难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新闻摄影关注的焦点,从“荷赛”获奖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重大灾难发生以后,如何介入报道,这是摄影记者在进入采访现场之前就应该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关注新闻事件对人的影响,这是西方记者在报道重大自然灾害中惯有的切入角度,报道“卡特里娜”飓风的这几位记者也不例外。但是,怎样关注?采用什么方式关注?选取什么为关注主体却各有不同。“框取”怎样的“局部”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因为这个“局部”承担着读者注意力的主要部分,同时是新闻信息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关注灾害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上3幅大特写照片的作者都选取了和人的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人肢体的局部――用以行走的“脚”和用以谋生的“手”,靠上去,近距离拍摄,以大特写的形式把它“推”到读者面前,摄影语言简洁明了,给人极强的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震撼。显然,这几幅照片的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抓住了读者关注的重点。

大特写――承载了丰富的新闻信息

新闻图片的信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一是情感信息。

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些特写照片,这种构图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丰富的信息附载在经过认真选择的、具有象征性的形象和恰到好处捕捉到的、具有象征性瞬间构成的特写或大特写画面之中,它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部分凸显出来,构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加以突出和强调,使照片更具独特的表现力,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样的一种构图,也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迈克・韦尔斯拍摄的“荷赛”获奖作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就是很好的例子。报道灾难却没有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画面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上,一只黑人少年瘦小干枯的手的特写镜头,作者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大特写――新闻摄影的一种趋势

多年来,国际上对重大灾难的图片报道,在摄影构图的景别上,由全景、中景、近景一步一步趋向特写甚至大特写,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一点从“荷赛”获奖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第29届“荷赛”获奖作品《奥马拉德痛苦》用的是特写,在1988年1月5日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的《世界新闻摄影展》上,笔者看到作者就这一题材拍了许多照片,除了这一张以外,其他都是大场景的构图,画面上可以看到救援的军人、医务人员等,应该说这些画面框取的有形新闻信息更多,但是,评委们却更钟情于凸显主题、近景构图的这一幅。

再如,路透社驻荷兰记者保罗・维里克拍摄的获得第48届“荷赛”新闻人物照片类单幅二等奖的《伊朗移民示威反对荷兰难民法草案》,照片内容为一个伊朗移民缝上嘴和眼睛,以此抗议荷兰避难法,在构图上采用的就是大特写景别,只突出主体人物的嘴。

著名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靠近、再靠近被摄主体,这无疑对摄影记者的敬业精神、观察力以及对新闻本质的概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6

关键词:镜头语言 电视新闻广播 应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099-01

电视新闻广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频繁接触的一种新闻媒介,担负着客观阐述新闻事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作为电视新闻广播的记者和摄影工作人员,都应当将这份新闻工作者的精神渗透到工作的每一瞬间。而相比较其他语言表达方式,镜头语言更直接、更有效,具有较强客观性和可视性。当前电视新闻广播工作中的新闻种类主要有日常时政热点新闻广播、民生事件新闻广播、抗震救灾突发事件新闻广播等,工作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镜头语言选择,力求将电视新闻广播更快、更好地传达给观众。

一、镜头语言分析

作为电视新闻广播中取景和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镜头语言主要包括摄影机拍摄的取景、拍摄的角度、编辑组合。在进行取景时要根据种类不同选择用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来取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例如有推、拉、移、跟、摇等不同运动方式。在选择拍摄角度时主要可以采用平拍、仰拍和俯拍,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展现不同的新闻主旨。编辑组合则是对拍摄到的资料进行后期编辑,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编辑者不应放过任何拍摄到的镜头资料,在后期编辑时尽量加以应用。

二、在电视新闻广播中正确有效应用镜头语言的必要性探析

1.充分保障了电视新闻广播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电视新闻广播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电视画面即同步镜头的展现,能够更为客观和真实地将新闻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事件重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是新闻广播的首要原则,正确有效的镜头语言应用就能够使电视新闻广播更好地体现这一原则。

2.突出彰显了电视新闻广播的内容主体

在电视新闻广播拍摄和编辑时,往往可以利用不同的镜头表现形式来满足不同新闻广播的内容主体。例如在拍摄人物新闻时可以多用特写突出人物特点和人物行为以应景表达新闻主题,又如在进行事件重述时可以采用宏观和微观拍摄相结合,从较大角度和细微角度相结合分析一件事情的发生。

3.间接渗透了电视新闻广播的新闻情感价值。

往往利用镜头语言可以在其中渗透新闻广播编创者的思想情感,也是将对观众心理活动的揣测融合到新闻广播中,赋予了电视新闻广播以新闻情感价值。这也使得电视新闻广播比其他新闻广播方式更能传达新闻附加情感,更能引起观众联想。

三、在不同种类的电视新闻广播中应用镜头语言表情达意剖析

1.日常时政热点新闻广播

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经常会谈论时政热点话题,这些新闻内容最直接的获取方式就是电视新闻广播。在工作中不难发现,由于政治新闻多是内容单调,往往较难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新闻广播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因此,电视新闻广播作为党和国家政府行为传播的“喉舌”,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传播性质,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新闻转变得更亲民,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新闻内容。

例如在全国两会开展期间要进行政治热点新闻拍摄,就要从举行的会议、与会的代表、会议内容背后的故事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跟踪报道。首先,对会议现场进行拍摄时要注意镜头推摇动作需较慢,切勿仓促带过,要对会议现场的布景、摆设、人物座位安置等进行详细拍摄,对于会议现场台上台下灯光的选择和处理要加以注意,台上多用暖光而台下多用冷光。另外,在后期编辑时可以将过度镜头进行缩减,保持政治新闻的简洁扼要特点。其次,对与会代表进行拍摄时可以从代表们的身份特征、贴身衣着、行为举止等入手进行结合报道,因为这些都是最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报道内容。再者,对会议内容背后的故事进行跟踪报道时切记要真实和客观,切勿为了追求效果而编加或夸大新闻故事,可以采用采访或记者陈述的方式进行故事概述。

2.民生事件新闻广播

民生事件的新闻广播报道往往是根据观众生活中一些细微事情做融入报道,镜头选择十分考验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拍摄报道民生事件主要是在对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真善美进行赞颂,对丑恶的事情进行披露并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例如在对某处街道环境处理进行报道时可以先由处理前的环境作为镜头快速切入,以引发群众的共鸣,再由慢镜头对处理后的环境做整体拍摄和局部特写,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又如在对残障人士的励志创业进行报道时,可以从残障人士自身展开拍摄,多用特写镜头拉近生活距离,用镜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颂扬社会中存在的真善美。

3.抗震救灾突发事件新闻广播

近年来突发事故的不断发生给电视新闻广播工作者带来工作挑战,抗震救灾事件往往是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接到通知并动身赶往现场进行报道,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震灾知识以保护自己,同时还要担负起现场情况传达的任务,将抗震救灾现场的概况和点滴把握住,做结合报道。根据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对这一类新闻进行报道时应当抓住两方面,其一是利用镜头语言将现场总体情况做实时报道。可采用远景、全景、中景进行拍摄,结合仰拍和平拍常用角度,面对血腥现场应当予以正确抓景,切勿将过于悲惨的场面突兀性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二是利用近景拍摄和特写镜头将现场细节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针对抗震救灾现场往往会出现许多感人画面而设置拍摄。例如地震后会有不少自发群众赶往现场救灾,可以找到较为突出的人物做镜头特写加以适当报道,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

四、总结

篇7

1、新闻类的构图上,为配合后期剪辑和播出的需要,拍摄时,尽量把新闻现场的所有场景分为不同的景别进行拍摄,比如,大全景的现场环境交代、重要人物的中近景和特写、各种活动内容的全景、活动或者新闻元素的特写、辅助新闻的相关信息、参与的观众、有趣或者生动的突发内容、现场气氛镜头。

2、其中,任何新闻事件的最重要的内容或者有代表性的镜头画面一定要及时准确地抓拍下来,比如,重要的人物、重要的讲话内容和重要的仪式等等。这个时候,可以多采用全景或者中景的景别来拍摄,就是为了保证画面内容的完整性,避免失去精彩的瞬间。

3、拍摄的机位选择也要求摄像师灵活掌握,绝对不能懒,要擅于观察现场。拍摄之前,做到构图心中有数,比如,占据什么位置可以得到大全景、站在什么位置能够更接近拍摄主体,而不会被观众或者同行的记者所阻挡镜头,如果有时间,在新闻开始之前,可以拍摄一些空镜头,作为后期制作的候补素材,比如,相关的产品、相关人员的准备工作、相关事件的资料、观众关注的情绪、现场的气候、季节、周边的环境等等,都可能作为一条视频新闻的好元素,对整个新闻的表达具备重要的作用。

4、拍摄新闻,应该尽量以固定镜头、固定的景别来进行分镜头拍摄,因为,在视频剪辑中,静态的固定镜头时间较短,在一条本来时长有限的新闻中,尽可能多的静态画面,可以在不同的角度更大范围内表达新闻的内容,如果使用较长的摇移镜头,由于此类镜头时长比静态的固定镜头要长,那么,整段新闻就会被拉长,要是新闻限定为几十秒,摇移镜头占用了很多时间,必然导致观众看到的新闻内容减少,弱化了新闻涵盖的内容,显得有些单调,让观众无法了解更多的表达,这就不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新闻摄影的内涵及特点决定了新闻摄影必须进行现场抓拍。我于2013年获取全国记者资格,平时爱好纪实摄影,偶尔拍些新闻图片。每张经典新闻图片,即“决定性瞬间”的成功抓拍都是拍摄者全部学问、功夫、修养、经验的一次结合与爆发。抓拍说白了就是一个“抓”字,“抓”的是拍摄对象瞬间的神态、表情、动作等,早一点或晚一点按动快门都意味着永远丧失了最关键的那个瞬间。通过学习借鉴和经验积累,新闻现场抓拍常用的技巧主要有10个方面:

1.抓动作。摄影是最不怕动的艺术。没有动作的题材,照出来的图片是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而拍摄对象动得越厉害,照片就有可能越生动、越活泼、越自然、越真实。人物性格往往蕴藏在其动作之中,图片要用动作展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

2.抓。是某一个事态、某一个人物、某一个动作过程中最饱满、最丰富,表现力最强的高峰时刻。抓取要掌握好按快门的提前量,也就是说在真正出现之前就要按下快门或者进行连拍,消除从按下快门到相机快门打开“时滞”现象。

3.抓神态。人的神态首先表现为外表形态,具有最典型的特征;其次是被拍摄者的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眼睛最能体现人的神韵,人物的表情神态往往是内心情感的表露,有些神态往往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若能以图片表现出来,最为直观、刺激、传神。

4.抓矛盾。有矛盾就有问题,有问题,就能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矛盾也是一种对比,艺术创作如果不会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力会大打折扣。对比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力,引起人们的思考,拓展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使照片的味道更加浓厚。

5.抓细节。细节能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细节能够增加照片的趣味性,没有细节往往会导致照片平淡乏味,细节可以进一步深化主题,给人更多的联想空间。特别要注意抓住那些有意义的细节,让千百年后的那些学者还认为值得加以认真研究。”

6.抓特点。一个人物、一个地方、一个事件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摄影师需要仔细观察、琢磨、准确把握,通过精心构图、巧妙用光、对比手法等技巧的表现,用图片反映出这些独特的个性,能使照片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增强,增添更多的吸引力。

7.抓特写。特写是特别细腻的描写。如果把取景的范围推向极端,近到无法再近,少到无法再少,画面精练至极,就会得到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特写的表现力就会淋漓尽致。事物的极端化表现也是特写之意,会使作品更加强烈、刺激、抢眼。

8.抓本质。事物的本质经常隐藏在纷纭复杂的外表之下,这要求摄影师培养特别敏锐的感觉、特别深刻的眼光,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摄影,并不仅仅是看见,更重要的是要有所发现,能在平凡的地方拍出不平凡的照片。

9.抓场景。根据新闻主题拍摄需要,有时需要组照表现,景别不断变化,需要抓拍大场景;有时也要用广角拍摄单幅较大的场景,传递更多信息给读者分享。有时场面庞大、人物纷乱而不知拍什么,要立即学会取舍,选择尽量宏大而经典的场景。

篇9

[关键词]新闻报道 博物馆 宣传工作

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博物馆也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2008年国内博物馆免费开放,使得中国的博物馆拥有了公共文化空间的身份,社会媒体对这一热点文化现象的关注更是趋之若鹜,针对博物馆的新闻报道也日益增加。

一、新闻报道与博物馆的宣传推广

目前,在我国新闻学术界对新闻定义尚无定论,其中最权威的是1943年提出的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①。当代博物馆作为新闻报道的产生地,不仅承担着向社会媒体提供文博类新闻信息的责任,同时现代博物馆还具有向社会公众提供展示、教育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大众传媒,博物馆的信息传播过程也遵循着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早在19世纪末,英国已经开始将博物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研究。②

宣传推广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业务工作内容,但新闻不同于宣传。区别于宣传工作的主观性与延续性,新闻报道更加重视传播内容的客观性与即时性。社会媒体对社会事件的新闻敏感性,不仅仅受到消息源的影响,新闻事实本身的吸引力与新闻性更是主要因素。因此对博物馆新闻报道的抽样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媒介对博物馆活动的取向性与兴趣点,进而分析媒体对博物馆新闻的采编方向,为博物馆宣传和推广工作提供借鉴。

本文通过对2013-2014年度媒体对广东省博物馆新闻报道的涉及内容、新闻题材和报道的传媒方式做统计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重点分解和原因分析,以期洞察媒体对博物馆活动报道的基本情况。之所以选择媒体对广东省博物馆2013-2014年度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有以下因素:首先,广东省博物馆自2010年5月开馆以来,一直受到社会观众的热捧,参观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新馆正常运行至2013年,经过了开馆高峰与三年的试运行,广东省博物馆业务工作已渐趋平稳,各项业务指标均具有相对可靠的代表性与稳定性。其次,广东省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国内多次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该馆一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可以较为客观的代表国内中等博物馆运营水平。综上原因,选取在这一特定时段的广东省博物馆媒体报道为样本,以期能够较为客观代表国家一级博物馆媒体报道的平均水平。

二、大众传媒2013-2014年对广东省博物馆的新闻报道分析

本文以2013-2014年各大媒体对广东省博物馆的原创报道为抽样框,进行整体抽样,共获得样本767个,分析单元为单篇报道。结合研究目的,确定的分析类目包括报道内容、报道题材、传播媒介,本文对2013-2014年的报道按此三项指标进行分类。其中报道内容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社会教育、其它共六类;报道题材分为消息、特写、评论、其他四类;报道方式分为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其他五类。

本文对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了归类(见上图)。图表中可以看到,2013-2014年度社会媒体的新闻报道对于广东省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均有涉猎,其中关于陈列展览的报道条目最多达到530条,占所有报道总数的69%,社会教育与公共服务活动的新闻报道分别占16%与7%,报道最少的是科学研究与藏品管理,都只占到到所有报道的1%。另外,本文通过对陈列展览报道的统计分析,在530条关于陈列展览的新闻中,对这一业务活动的前期报道达到382条,占所有展览新闻报道总数的72%。陈列展览是最受社会媒体关注的博物馆业务活动,其关注度远高于博物馆的其他业务活动;媒体对展览活动前期的报道远远多于展后的跟踪;媒体对博物馆其他业务活动尤其是对科学研究与藏品管理业务的报道极其匮乏。

这一现状除了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总量大,博物馆对陈列展览重视的原因之外,更大程度上源于博物馆的整体宣传工作特点。广东省博物馆实行的是临时展览负责人制度,各展览由展览负责人推进展览各项工作,并安排有专门的展览宣传主持人,负责展览的宣传推广工作。以2013年为例,广东省博物馆该年度举办的25个临时展览均具有宣传推广工作方案,将展览相关信息对各大媒体发放新闻通稿并跟进展览系列信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科研与藏品管理工作完全由相关业务部门自发完成,经笔者调查,2013-2014年度从未针对此两项业务开展专门的新闻甚至消息工作,仅有的新闻报道完全由媒体自发挖掘报道,缺乏博物馆主体主动向媒体的“爆料”,造成这两项业务工作的新闻报道严重匮乏。另外博物馆的部门设置也使得宣传工作部门不能及时介入到收藏与学术科研相关工作,无法提前向媒体爆料,由于新闻具有时效性特征,媒体得到的信息严重滞后,因而失去了新闻性无法。至于展览后期跟踪报道的不足,本文分析发现,博物馆的展览宣传方案将宣传重点放在展览开幕式上,大部分展览宣传仅仅局限于开幕当天向部分媒体发放展讯,缺乏纵深的宣传计划和规划。对展览后期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展览相关配套教育活动,缺乏对展览本身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对媒体2013-2014年对广东省博物馆业务报道题材分消息、特写、评论、其他四类分析,并将特写与评论作为深度报道来归类(见上图)。从图表来看,该年度媒体对广东省博物馆的767篇新闻报道中,消息占据679条,占了所有报道题材的89%,特写(新闻通讯)占总量的5%,新闻评论更是仅占3%。消息甚至小篇幅报道成为媒体对博物馆业务工作报道的主体,深度报道不足。但本文通过对各项活动的分类统计来看,媒体对于2013年的《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当我遇见你――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两大展览,以及《甲午海祭――纪念120周年展览》的新闻特写和评论达到了25篇,占到两年来所有博物馆深度报道总数的37%,其他活动的深度报道仅仅只有41条,多项活动各大媒体只是简单消息,没有一条深度报道。从报道的总体来看,媒体多数时候只承担了向广大受众播报博物馆活动基本信息的功能,缺乏对博物馆工作的深入挖掘。

本文对2013-2014年所有新闻报道的媒体进行归累(见上图)。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所有767条新闻报道中,报纸数目占到了501条,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仅114条展讯类消息,并且所有的特写和评论全部在传统纸媒。由上分析得出,报刊等传统媒体在博物馆的新闻报道中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介深度、广度以及跟进报道的后发优势,取到了关键的作用。

出乎意料的是网络媒体在博物馆新闻报道中的缺位,本文分析可能是由于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原因。2000年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中明文规定“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的业务,但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其他互联网站,不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大多数门户网站并非专门的新闻单位,因此没有新闻采访权,本文统计到的博物馆新闻为新闻类网站所转载的同步纸媒信息。

三、对博物馆宣传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理顺博物馆业务工作信息沟通渠道,积极主动文博信息。文博新闻不仅包含客观的文博活动的事实信息,文博单位主体的主观价值也应该在传播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透过新闻事实传递。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博物馆作为事实传播媒介,应该在过程中主动控制,精心选择事实信息,运用事实的逻辑说服力,充分表达博物馆的立场与观点,达到新闻传播功能中的“用事实说话”。③

(二)统筹博物馆整体宣传推广工作。加强对文博信息的纵深发掘引导,有目的对媒体提供信息。对各项活动的信息要从多角度,多方面为媒体提供发掘素材,主动与媒体联系形成文博信息新闻机制,逐步形成博物馆新闻发言人制度,权威文博新闻。

(三)贴近生活、紧扣时事特征的业务活动更利于宣传推广工作的开展。通过对2013年度媒体对广东省博物馆的新闻报道分析,本文发现2013年度广东省博物馆两大临时展览《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和《当我遇见你――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得到媒体较大篇幅的报道,分别达到35篇和36篇,并有相当部分的深度报道。2014年适逢120周年纪念,而中日关系也由于事件成为时事热点,因此媒体针对《甲午海祭――纪念120周年展览》的报道成为一时热点,因此出现了大篇幅的深度报道,这一报道特点也要求博物馆的业务活动应该贴近生活,扣紧时代特征。

(四)对不同传媒针对性的消息,达到宣传工作的最大效益。重视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功能,将各项业务后期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上;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时效性优势,可以重点文博类工作咨询,扬长避短,本文注意到2013年度广东省博物馆在新媒体利用中注重新媒体的及时性与互动性特征,利用微博、微信展览、活动资讯,参与观众调查互动,成效明显。

当然,本文的这些分析,由于涉及的样本单一,仅仅只是对新闻报道这种单一传播内容取样,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另外样本的时间跨度不够长,所以在研究上难免。同时,本研究对文本内容以及传播效果方面上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理应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馆舍天地”到“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2]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4]谢晖.新闻文本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

篇10

电视现场直播的最大优势是对新闻事件的迅速及时报道,电视的现场直播是当今社会最符合电视特性的新闻方式。现场直播让观众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看到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在时间轴线上,现场直播可以使观众与动态事件处于同一时间点上,事件发生的同时,观众就可以看到听到,他们了解信息的需求和心理参与的需求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这是一次比唐山大地震更加具有摧毁性的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的地震,把中国电视直播推到了新闻报道的前沿。

一、突发性事件的电视直播报道

电视直播是指对播出与报道对象的信号通过电视进行同步传输的一种报道方式,最大特点就是将现场的声音和画面进行同步播出,其特点就是时效性、现场感强。它不仅可以使观众在第一时间耳闻目睹现场情况,还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被认为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最佳形式。遇到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新闻事件,观众会比以往更多地关注电视报道,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救援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镜头除了真实、客观地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外,对灾情进行分析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央视邀请了各行业研究专家,对从现场传送回来的实时图像,进行现场的评论,谈出专家自己的看法,这种即兴评论充分调动了收视的兴趣。

二、电视直播报道的优势

电视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时效性,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电视在新闻传播方面,相比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其实有更多优势,电视新闻可以打破常规立即进行播出,可以对新闻现场声画同步,给受众最直观的感受,具有视觉冲击力;播出手段丰富,可以利用滚动字幕、邀请各方面专家进演播室等、把话题说得更加深入。

在直播过程中抓细节,抓特点等报道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动人的故事很多,也有特点,将这些故事用细节表现出来,能充分的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央视在整个直播过程中从细微之处见整体、见精神。直播画面中的一滴眼泪、一次握手、一块毛巾等等,都能成为报道的细节。抓特写是电视报道的重要表现手法。在突发事件的电视直播报道中,新闻特写应该大量运用,可以表现出整个新闻的中的主题,以小见大,通过局部表现整体。直播的任务是不断刷新要闻,这个时候,新闻特写就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大量的新闻事实面前,记者有选择地采访播报动人的故事,用特写把故事说得完整、动人。

三、汶川地震电视直播报道带来的启示

用事实说话是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这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同样是新闻最基本的原则。这次汶川地震,新闻报到证中反映的中国政府的反应迅速,应急处置及时和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新闻媒体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各级新闻媒体的当务之急。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启动紧急直播,迅速组织报道,在突发事件直播中显现新闻资源、报道机制成熟的优势和特点,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广泛赞誉。媒体启动应急机制进行突发事件报道,应注意这种报道与平时报道的不同特点。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知性、无法控制等特点,使新闻报道难度加大,报道好坏关系社会稳定,这就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对突发事件,媒体应力求真实、全面报道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全面报道突发事件原貌,应坚持报道的法律尺度和法律道德约束,不超越报道权力的极限。要客观真实与以人为本人的关系。追求客观真实并不是乎视人的价值、生命与尊严,灾难性事件是常见的突发事件的一部分,在报道中要审慎处理好各种权利平衡。也应有利于受众的安全感,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