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新闻范文
时间:2023-03-19 20:1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晚间新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特别的你 特别的爱
1.时段的特殊与变通
从世界各国的惯例来看,一般可以把一天的播出时间分为四级:一级时间为19:00―21:00(周末延至22:30);二级时间为18:30―19:00;三级时间为17:30―18:30;其余为四级时间。一级时间可称为“黄金时间”,二级时间可称为“亚黄金时间”或“准黄金时间”。《中国电视市场报告2003年~20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天9个时段的平均收视率排名中,处于第一位的是晚间时段19:00―22:00,平均收视率高达50.8%。这个时段正是由于受众对晚间新闻具有强烈的收视需求,使得电视台赖以生存的广告收入绝大部分来自这一时段,电视台的品牌塑造也主要看这一时段的成败得失,而收视的高平台让新闻节目拥有了增强影响度、打造号召力的绝佳场所与机会,这样一来也让晚间时段的新闻节目成了各电视台竞争的首选之地与主战场。在考虑到频道整体栏目的设置、相邻栏目之间的关系和衔接等之后,还应当根据自身内容和受众来确定播放时间。一般情况在避开权威新闻前后推出皆宜,这里还要视各地情况的不同而定。
2.巧妙应对,寻求突破
其实,“晚间新闻”的火爆并不是时段的产物。虽然占到了有利时段,也还是有必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才行。这种类型的新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时间媒介,传播是按照时间的进程来排列节目流程,但很多资深人士却发现,随着电视传播的日益渗透,家庭的生活模式已经由电视的安排所决定,家庭的生活节奏围绕着电视节目而进行,使用餐、就寝、出门、学习、工作的时间节律化。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得“天时”(黄金时段)、“地利”(地域局限),但是缺了“人和”(收视习惯),说不定也是白搭。因为在这一时段电视连续剧的播映恰恰迎合了广大持休闲娱乐心态的观众群,这样就无形中产生了一道与“晚间”栏目抗衡的力量。相对新闻内容繁杂的特性来说,电视连续剧凭借连贯的内容、饱满的情节扣紧了观众对剧情的探知心理。因此我们对于主打社会类的晚间新闻不仅要求有奇、有趣、贴近生活、服务百姓,还应当学习连续剧的环环相接、段段相扣的连续感,以系列报道和故事情节变化的方式同连续剧的固有情节来争得观众。辩证地来看,节目的时段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利”、“钝”如何运用和调整将直接影响到“剑”的“锋利程度”以及“杀敌多少”。
二、关注自己的“上帝”
兵家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电视是面向观众的,观众是节目的消费者,怎样才能满足、适应观众的需求,是摆在每个电视节目制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研究受众的心理定式,这既能提高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质量,也是切实提高收听收视率的需要。
1.受众心理定式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方面是电视频道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一种更主动自由获取大量信息的网络的出现,也给电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受众的选择权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早已不再是那种传统接收心理定式――媒体播放什么节目,就看什么节目,他们完全可以不停地转换频道以找到自己的所爱,又或者到网上去淘自己喜欢的最新出炉的电视剧,又或者干脆关掉电视和电脑,拿起DV记录自己的生活故事。在这种情形之下,如何调整惯有的“电视为王”的传播观念以适应和满足市场受众的要求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对受众的调查以及自身考虑来获取回馈信息,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自身的受众意识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以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看,我们虽是从事电视行业的工作,但是我们本身也是受众群体中的一员,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熟悉的行业就更应该用专业眼光来对待,应当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成品的观摩、反省和学习中来求得更进一步的成长。更多的是要放开眼光纵览各地品牌理念,最好是深入掌握了解其成长趋势、未来发展、先行优势及特色所在。
三、三分长相七分打扮
在郑州,《民生大参考》、《新都市报道》、《直播郑州》同室操戈;在昆明,《晚间关注》、《都市条形码》并驾齐驱。还有上海的《新闻坊》、安徽的《第一时间》、湖南的《都市一时间》、福建的《现场》等一大批新生力量凭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强烈推动了社会类新闻的发展,这一攻势充分肯定了这种形式的新闻为广大观众所接纳。在众多的媒体中,如何使自己脱颖而出,我们还应该采取更多的形式来“完善自己”。具体归纳如下几种。
1.通过自己组织的特色活动来展开宣传。《经济半小时》的《中国质量万里行》和《3・15特别报道》,以此来烘托自己的栏目,并带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们这种社会类新闻可截的面更广、更深,定期做一个访谈节目也是非常具有推进效应的。
2.栏目自身的纪念性活动。栏目一周年或者百期纪念日,搞一个新闻会或观众联谊活动把栏目形象烘托出来。
3.借助社会的特定纪念日来推出活动,进行栏目宣传。如劳动节、中秋节等。还有很多纪念日如世界环境日等,大家有时候关注,有时候不关注,我们就应预先挑选节日,并及时策划运作,然后在这个日子推出相关活动。
4.媒体合作。从媒体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每一种媒体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无援的,它应该有一种相互合作的生态环境。欧美目前的媒体竞争出现一种缓和趋势,即各个媒体互相炒作,这样大家都互惠互利。中国媒体现在也逐渐重视并采纳这种合作方式。
总之,社会类新闻的出发点和价值立场更多地体现出服务公众、以人为本的专业诉求,以及对新闻媒体改变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功能的自觉认同。我们应该认清,社会在不断发展,现有的“奶酪”无法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食欲”,那么我们就应该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享受这个让人欣喜的变化,寻取更多新鲜、可口的“奶酪”!
篇2
其实我们一直都很辛苦的,我们都在努力地去争取 ,可是到了最后,还是一无所有。
我想,从前我的那些消耗不完的激情,现在都消失去了哪里。其实那些都是无所谓的事情,我们都太过在意了,所以常常忽略很多东西,那些才是真正重要的。
你说一句不好意思,其实那么多人都在盯着你看,都在看你说话,听你的语言。我进门的那一刻,好多目光向我投射过来,曾经我也喜欢做无穷无尽的梦,可是现在,面临现实,我终于睁开了自己的眼睛。我不知道,那个时候,自己是否还在那里,傻傻的等待着。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在自欺欺人,以为自己可以变得和他们一样,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普通人,萍平平凡凡的活着。
其实,那些黑暗的东西,一直都是存在的。我们没有办法看清更多,可是身边的那些东西都是很清楚的。我们无法解释,并不代表一些事情我们不知道。
他们当初就是这样袭击我的。我什么都不知道,就已经被万箭穿心了。
篇3
地震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立即进行全天候直播,日本地震和“两会”的内容交替出现,反映出央视遵循新闻规律的魄力,而地方电视台也罕见地加入国际新闻的竞争行列,东方卫视、宁夏卫视等都进行打断式直播。
客观地说,在国际新闻直播中,地方台(包括强势卫视)在新闻资源和权威性上不如央视,但是面对重大国际事件,地方电视台也不能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央视,地方电视台如何报道日本大地震、如何在重大国际新闻的争夺战中扬长避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作为参考样本,选取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同时段的晚间新闻节目《一天零一夜》进行分析。
样本选择时间是2011年3月11日至14日。在这4天中,央视《晚间新闻》在山东省网的收视率在0.33%左右,央视新闻频道(21:45至22:15)为1.17%,而《一天零一夜》(21:40至22:15)的收视率为1.69%。
在3月11日当天,央视晚间新闻把日本大地震放在第一板块的后半段,而齐鲁频道《一天零一夜》将日本大地震放在了第一板块,并且破例制作了8条和日本大地震有关的报道。
从日本大地震第一天的报道看,由于央视《晚间新闻》兼顾两会和盈江大地震,对日本的报道比重不是很大,主要以提供最新的即时消息为主。齐鲁频道《一天零一夜》将日本大地震作为当天的新闻报道重点,从收视趋势上看,是抛物线式的。
从受众角度来说,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不如本地新闻,但是日本大地震由于历史罕见,所以关注度依然较高,而当天《一天零一夜》的国际新闻部分依然在省网保持新闻节目第一。《一天零一夜》提供的新闻包括四大类:即时最新消息、震撼画面展示、背景资料整合和专家分析。
在笔者看来《一天零一夜》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没有任何新闻资源上的优势,但是具有可视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因此收视率高于央视,而这其实就是《一天零一夜》差异化的报道策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点放大,捕捉细节
在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央视《晚间新闻》的报道主要是提供地震本身相关的信息,比如灾情、最新救援进展等与地震直接相关的信息。可能是受报道比例、宣传方针等方面的限制,《晚间新闻》的报道倾向于新闻集成。
如果画面依靠央视、信息依靠央视,那么地方台自己的特色就体现不出来,充其量是央视新闻的“转播台”。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重复或者同质化现象,地方台应该通过对信息点的拆分和资料的整合,让受众对每一个信息点都能有直观、深刻的认识,在每一个信息点中放大细节。
在实际操作中,齐鲁频道的电视画面主要来自央视转播的NHK画面。主要的信息也主要从央视获得,但是在整合网络资源后,《一天零一夜》的报道反而比央视的报道更有逻辑性和可看性,这是因为信息点放大了。
例如地震来临时的画面。一般的新闻报道会把震撼的画面安排在新闻中,作为铺垫画面出现,但是《一天零一夜》拿出3分半的时间,用较少的画外解说展示这场地震的惨烈。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中,背景音不是很清楚,但由于解说变少,使得“此处无声胜有声”,给人的视觉冲击也更强,收视率陡升。
地震对东京的影响,在央视新闻中几句话带过,但是在《一天零一夜》中通过资料整合,将日本政府和民众有序抗震体现出来。而这些内容是通过细节展示出来的:“整个东京没有建筑物坍塌”,“日本政府规定商务楼的抗震级别必须达到8级”等信息给观众带来了震撼。
二是做好背景报道,提升新闻附加值
地方台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中的角色,用一个类比就是电视与报纸的竞争,央视是“电视”,地方台是“报纸”,面对央视的即时报道和同步直播,地方台只能在“深”上下功夫,由于在专家资源上也不占据优势,那可行的策略就是做好背景报道,提升新闻的附加值。因为背景也是深度,能够帮助受众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事件。
由于日本大地震是一个时期的报道,这种碎片化的报道不容易让受众对这一事件有足够的认识和预测,因此《一天零一夜》从3月12日起加大了背景报道的力度。在当天5条有关日本大地震的新闻中,除了有关日本地震的最新消息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外,其他三条都是背景报道。分别是《历史上核泄漏事件》、《地震塑造日本国民性》、《关东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对日本的影响》。三篇背景报道选题新颖、角度独特、信息量高,可以缓解受众对日本大地震的“信息疲劳”,但是这些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整合的,由于央视《晚间新闻》没有提供这种题材的背景链接,因而使《一天零一夜》的独特视角体现了出来。
三是体现接近性,国际新闻要回归本土化
日本大地震之所以引起中国媒体和受众的关注,除了因为9.0级的震撼外,地缘、经济、政治等方面与中国有联系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国际新闻的本土化回归,是媒体报道的归宿,是媒体服务于本土受众的目标。央视的《晚间新闻》也实现了新闻的接近性,比如对在日留学生的报道、对中国沿海海啸的预报、对福岛核电站是否影响中国等内容,但是作为地方台,在接近性上的优势是央视无法企及的,受众更关心与自己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需要细化,需要逐一强调。
以在日留学生是否有伤亡为例,山东的观众更在意山东在日留学生的情况,在13日和14日的节目中,《一天零一夜》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与在日山东学生进行了联系。由于与日本隔海相望,来自日本的海啸和核辐射是否会影响山东,山东地方媒体的报道反而比央视的报道更具有吸引力。这些都是接近性的直接体现,也是本土化回归的常用做法,很多时候,本土化的回归只是稿件中的几句话、几个字,但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不少地方台充当的是央视的“转播台”,但《一天零一夜》的报道理念说明,地方台的国际新闻报道应该突破这种禁锢,央视有央视的优势,地方台有地方台的魅力。
篇4
关键词:美国主持人 内容生产 内容决策 深度参与
在美国,很少有主持人仅仅负责播报或主持,美国媒体认为主持人应该深入地参与到内容生产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信息和传播信息,获得受众的信任,所以主持人基本都参与内容生产过程,只是参与的方式不同,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式:一、少部分优秀的主持人拥有所主持节目的内容决策权,如三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主持人是节目的编辑主任,还有一些主持人会担任执行制片人;二、绝大部分新闻主持人没有内容决策权,但会作为记者、编辑深度参与内容生产,成为内容生产的核心;三、极少数主持人参与所在媒体的内容决策,如福克斯新闻频道的商业节目主持人尼尔・卡夫托是整个频道商业内容的主管。
担任所主持节目的编辑主任或制片人,拥有内容决策权,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美国媒体给予优秀的主持人内容决策权,他们同时担任编辑主任或制片人(一般是制片人之一,但拥有决策权),以便充分实现主持人对节目的想法。在主持人拥有内容决策权的节目团队中,名义上执行制片人是节目的管理者,实际上主持人拥有最高的权力,主持人对制片人等团队成员工作的满意程度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去留,媒体管理者认为主持人拥有一支服从并执行自己编辑意愿的团队,会帮助主持人有更好的表现。
克朗凯特从1962年到1981年担任CBS《晚间新闻》的主持人,他对新闻内容和节目组人员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由于他严谨的编辑风格,节目一直保持收视第一的位置。CBS前新闻副总裁皮特・赫福德表示:“从新闻选题到改稿,他可以控制一切。”①作为编辑主任,克朗凯特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以维持理想的收视率,1981年,克朗凯特访华期间应邀座谈时表示:“自从我从事这项工作以来,我就开始研究美国的政治历史,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我每年都要重新编写几百页的有关资料,因为这是帮助我记忆的最好的方法,我把它称作案头书,……关键是在编纂这部‘作业’时,有关的资料就在头脑里扎下了根,无须查阅,所需要的资料就会涌现在脑海里。”②CBS新闻部总裁西格・米克尔逊说:“他对工作有着极大的热情,进行认真的准备工作,好像学生认真做作业那样,当他报道一件事时,他就变成了这方面的行家。”③
1981年到2004年,丹・拉瑟继任克朗凯特担任CBS《晚间新闻》的主持人,他作为编辑主任,更换了制片人,掌控内容生产的过程,他懂得新闻并相信自己的编辑判断力,力图在节目中打上他的印记,做更有独创性、打得响的报道,他主持国内各办事处的每天电话会议,与国外的办事处保持联系,结束后与制片人商谈第二天的安排,与记者打电话互通重大的消息。④为了准备报道第一艘太空飞船飞行,他每晚花6个小时阅读有关的入门书籍,拉瑟的制片人说他总可以从拉瑟那里得到启发。2006年拉瑟由于播报失实内容离开工作了43年的CBS,加入有线频道HDNet,担任新闻杂志节目《丹・拉瑟报告》的编辑主任和主持人。
从1983年到2005年主持ABC晚间新闻节目的彼得・詹宁斯也是节目的编辑主任,他的同事回忆:“他每天早上脑子里都会装满该报道什么、如何报道,用一天的时间来兴致勃勃地实现它们。”节目的编辑回忆:“他不仅参与选择我们要播出的报道,在记者连线时还要参与文字稿的编辑,他还会在片子播出前进行审看,提出修改意见,总会逐字逐句、逐个画面地参与到节目中非常细微的地方。”⑤
2009年12月,戴安・索耶成为ABC晚间新闻的主持人,她的执行制片人乔恩・班纳认为她是节目成功的关键:“她的好奇心、她的能量对节目非常重要,她总会推动着我们去提出下一个问题,她懂得‘这张图片应该放在这’、‘这个故事应该这样做’。”根据戴安的编辑理念,节目风格比以前尖锐了,她让节目组的记者们更多地作调查性报道,每天早上9点,她会主持召开编辑会议,她会不停地提出问题,针对每条新闻给出她的建议,以帮助记者们尽快形成新闻故事和报道方式,每天她还会和外面的记者通过电话和视频的方式讨论报道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找到她想要的答案,找到她能想到的人去询问,节目组的记者乔恩・卡尔表示:“戴安在新闻报道方面不断地给我反馈、敦促我,她告诉我应该深入到新闻事件中然后告诉人们你的发现,她有着非常好的新闻敏感,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记者。”戴安对自己的主持也有严格的要求,她会问自己:“这是最有活力的表现方式吗?我自己对这条新闻有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深刻的感受并传递出去,有没有陷入格式化的表达?”
PBS《新闻时间》的主持人吉姆・莱勒是节目的编辑主任,节目组有一位总制片人、一位副总制片人和3位分管不同领域的高级制片人,总制片人每天和副总制片人、高级制片人开会决定当天的节目内容,然后和吉姆商量,由吉姆做最后决定。⑥
许多非新闻类主持人会作为制片人、撰稿等掌握节目的内容决策权。以脱口秀主持人为例,他们担任节目的制片人和撰稿人,是节目的灵魂人物,组建并培养工作团队为他工作。喜剧脱口秀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担任所主持的《每日秀》的联合制片人、撰稿人、主持人,每天11:15,10名撰稿人会用一个多小时与他商议节目内容,围绕如何取笑、逗乐、讽刺,找到“笑话眼”,根据他的意见进行写作。日间脱口秀《艾伦秀》的主持人艾伦・狄金妮斯作为制片人,有4位执行制片人配合她工作,由她对节目的风格与内容做出最终决定。芭芭拉・沃尔特斯是她主持的脱口秀节目《观点》的创办人、执行制片人,有1位执行制片人配合她工作。
主持人作为编辑主任承担着责任和压力,怎样调整编辑策略、改变节目内容和风格来提高收视率是他们每天都要思考的事情,成功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收视率不理想,也会对她的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CBS《晚间新闻》主持人凯蒂・库瑞克就是作为编辑主任但编辑策略并未能取得成功的例子。2006年9月,库瑞克开始担任CBS《晚间新闻》的主持人和编辑主任,整个夏天她都在做调研,进行主题为“倾听美国”的宣传活动,了解人们对晚间新闻的需求,上任后她尝试调整节目内容和风格:从内容到形式尽量变软;提供深入分析和背景报道;加大新闻条数,增加信息量;增加两分钟的叫做“言论自由”的板块;播发能够温暖人心的新闻。但她的编辑策略没有奏效,不久收视率便开始下滑,她不得不更换了制片人,调整回丹・拉瑟时期的传统内容模式,但也没能提高收视率,直到2010年底,收视率一直处于三大电视网的末位。
不掌握内容决策权,作为记者、编辑等深度参与内容生产并成为核心力量
在美国,作为编辑主任并对节目内容享有最终决策权的主持人是少数,很多节目的内容决策权还是在执行制片人,但是主持人会深度参与或主导内容生产,参与选题、采访、制作等各个环节,绝不会坐享其成。
美国最成功的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的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拥有内容决策权,几位主持人要配合执行制片人的安排,根据他的节目制作理念来工作,优秀的制片人会给予主持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60分钟》的制片人唐・休伊特为主持人的语言效果设定了很高的标准:“我重视文字胜过画面,当60分钟的主持人在录音时,我会说类似的话:‘那个停顿太长了,那个声调不对,那句话不应该放在那儿。’我会体会词语对耳朵的冲击,关注故事听起来是怎样的,而不是看起来是怎样的,最好的留住观众的方法是抓住观众的耳朵,这是《60分钟》近1/4世纪来名列10大电视节目的原因。”⑦主持人按照他的标准制作的节目非常吸引观众。
在《60分钟》这样的节目中,虽然是执行制片人在掌控节目整体的运作,但是每位主持人都承担并主导着一部分内容生产任务,他是这项内容生产任务的负责人,有一支制作队伍为他服务,听他的安排。
主持人必须具备能被节目团队认可的专业能力,以自己的能力获得团队的信任和尊重,团队成员才会愿意以他为中心开展工作,他的想法才容易得到从制片人到其他成员的认可。福克斯新闻频道的主持人比尔・奥瑞利主持的《奥瑞利因素》是美国有线新闻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他经常自己撰写所有的稿本,他认为“必须有我自己的声音”。
这些主持人虽然没有内容决策权,但仍然是节目的灵魂人物,整个节目团队会根据主持人的个性和风格,以他为核心来进行内容生产,给节目打上鲜明的主持人标识。很多节目要么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要么将主持人的名字加入节目名称中,希望通过主持人在受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为节目带来收视率。
极少数主持人掌握着所在媒体的部分内容决策权
对于那些在某些领域具有深厚积累的主持人,媒体出于对他的信任,会将媒体的部分内容决策权交给他们。曾主持NBC政治访谈节目《会见新闻界》长达17年的主持人蒂姆・拉瑟特(2008年去世),凭借着丰富的政治记者经验,担任NBC华盛顿分社的主任和NBC的高级副总裁;1996年,福克斯新闻频道的主持人尼尔・卡夫托,主持着三档商业类节目,他在商业新闻领域的专业素养得到媒体的信任,主管着福克斯新闻频道的商业新闻内容,还是福克斯商业频道的内容主管。
结语
美国主持人深度参与内容生产,甚至拥有内容决策权,根本原因是美国媒体认为主持人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必须给节目内容打上主持人的标识,防止主持人与内容“两层皮”,让主持人品牌成为节目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所主持节目内容决策权的美国主持人都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对于什么内容能够得到受众欢迎有丰富的经验,在地位和影响力上超过了与自己配合的执行制片人,媒体认为他们的编辑理念能够让节目内容和风格受到市场的欢迎;大部分主持人则需要根据执行制片人的理念和部署进行工作,作为记者、编辑等参与或主导内容生产过程,能力特别优秀的主持人会成为内容生产的核心;能够被提升为媒体管理层成员,参与所在媒体内容决策的主持人是极少数,多是那些在某些内容领域具有深厚积累的主持人。
我国目前还存在主持人不能很好地融入内容的现象,很多节目没有自己的招牌主持人,主持人无法成为节目的标识,降低了内容的传播效果,我们要借鉴美国媒体对主持人价值的高度认知,选择那些具备参与内容生产能力的主持人,给予其信任和发挥的空间,让观众将主持人看做获取信息的源泉,而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桥梁。
注 释:
①莫书莹、沃尔特・克朗凯特:《全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2009.09.08。
④芭芭拉・马图索:《美国电视明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318页。
⑤高贵武:《彼得・詹宁斯之于电视新闻主播的启示》,.2005.08.07。
⑥王利芬:《对话美国电视》,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⑦唐・休伊特著,马诗远译:《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篇5
新闻摄影的时间性可分为现在进行时、将来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新闻摄影是以新闻现场为主體而进行的,离开新闻第一现场,摄影记者什么也干不来。由此决定了晚报摄影记者的工作方式是以社会新闻为看家本事。
一、突发性——此正在
由于现场对摄影记者的重要性,因此摄影记者几乎是24小时待命、24小时工作的记者。突发新闻随时会发生,摄影记者随时要出现。突发新闻不可预知,而摄影记者每一个下一刻也都充满变数。只有随身携带相机,随时处于战备状态,才可能拍摄到好照片,才有可能抓住好新闻。2012年 4月4日零时,接到报料组电话说深圳横岗一大厦工地失火,我背上摄影包驾车匆匆赶往现场。途中遇见一辆满载废物超高货车驶向关外,在此路段执勤的福田交警大队民警上前示意其停车接受检查,但货车迟疑了一下又马上加速向前驶去,企图闯卡躲避检查。自知来不及取车后的相机,我随手掏出衣兜里的傻瓜相机,一脚油门边追边拍终于压住了货车前方,使其在百米外停下来接受交警检查处理。我在帮助交警执法的同时,也拍到了一组真实精彩的新闻图片。
二、前瞻性——此将在
有些新闻是常态的,可以预见的,常态新闻中也可能蕴藏着不寻常因素,关键是如何发现、挖掘、把控。晚报的常态新闻更多是以趣味、亲情为主,要注意抓细节,突破常规。
前瞻性,既有关注各类纪念日、活动日的新闻,也要能预测到焦点新闻、热点新闻的走向,出其不意地跟进,这样才能使摄影报道有可读性。2003年10月28日,警方准备实施抓捕乘坐飞机飞回深圳的抢夺群众钱财的重要嫌疑人。由于机场有多个出口,嫌疑人从哪个出口出来是随机的,为了能抓拍到嫌疑人被抓的瞬间,我向现场公安人员仔细了解情况并做好预判,选定好站位(抓捕干警左边),当嫌疑人毫无准备走近干警身边时,干警右胳膊迅雷式扳住疑犯脖喉束手就擒,我也及时准确地拍摄到抓捕瞬间。此照片因抓拍瞬间的精彩而获得晚报工作者协会颁发的2003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摄影类)一等奖。
类似公安、城管、工商等执法活动的采访,做好前瞻性预判都很重要,本人所发表过的多个有影响的摄影报道,就是做好采访行动的设想和准备工作,这样拍摄出来的新闻图片既真实又有自己的主观意识的表现存在。如《捣毁7处传销窝点》《击毁假手表造假窝点》《挂羊头卖狗肉,两黑网吧被端》等图片报道都是自己比较满意的。
三、补救性——此曾在
摄影记者不可能什么新闻现场都能赶得上,什么新闻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但对重大新闻,摄影记者依然可以像文字记者那样进行补救式采访,寻找新的新闻切入点,拓展新闻摄影画面的表现空间,这恰恰是摄影记者常常忽视的,也最能體现摄影记者功力。但补救式采访不是生硬的往日情景再现,不是导演摆布,而是根据事件的进展实时跟进,抓的是曾经事件的现在表现。如我参与的《四中学生路见抢钱挺身擒匪夺回4万元》的报道,学生们挺身而出围擒时的精彩瞬间因我正在驾车当中,没有抓拍上,只拍到后赶来的增援保安制服劫犯场面,又因马上赶去另一突发新闻的现场未能马上跟进。为做好这组报道我采访完突发事件后,立即返回到4位同学的所在学校进行补充采访(通过记者采访校方才知道学生在校外做了好事)。校园采访中,我用镜头着重表现了同学们做了好事不张扬、坦然乐观和淡定面对的阳光少年表情细节,最后提交了一组完整的《四中学生路见抢钱挺身擒匪夺回4万元》的新闻,发表后在社会上获得了不错的报道效果。
篇6
「摘要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顾客心理安全需求等问题。为完善保险业诚信体系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保险诚信法制建设、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加大诚信宣传教育、改革保险公司营销体制、加强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考评工作。
「关键词保险;最大诚信原则;社会信用
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也是《保险法》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但这一原则的理论阐述和现实的实践活动存在差异。分析保险最大诚信原则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背景
1、最大诚信原则的落实已成为时代难题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力度的加大,社会不和谐问题也日益显现。不和谐的原因是风险的存在,风险存在的原因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导致风险是因为竞争。竞争有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良性竞争本身不是把对手击败,而是比对手领先。但当前保险竞争主体越来越多,却没有一家是又快又好稳健经营的领跑者,几乎全都成为恶性竞争的追随者。恶性竞争就好像一个险恶的漩涡,大家都往里跳,谁都迷失了方向。这是因为产品同质化和费率市场化,导致可供竞争主体选择的空间非常有限。恶性竞争的结果是行业内相互抵毁,违背价值规律高抬手续费、降低费率。
保监会从今年四月开始在广东、湖南试点打击三高:高回扣、高返还、高手续费,以维护市场有序和行业形象。同此,“诚信危机”已成为道德伦理之外的商业景观,“失信”已经是中国社会中很普遍的现象、很危险的事实、很可怕的后果。人们惊呼保险不保险。
2、失信惩戒已成为热门话题
对于诚信危机的出现,尽管已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但终究不能被道德伦理所接受、不能被人们良知所接受。从法制建设的角度、从风险机制建设和行政方面的态度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中国保监会吴定富主席在今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失信惩戒力度。为了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实现保险业做大做强,保险监管已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了以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为三大支柱的监管体系框架[1].其中之一就是市场行为监管,其核心内容就是诚信有为、失信惩戒。
3、诚信建设已成为共同主题
商品经济是契约经济,契约品质问题要求当事人能否按照最大诚信原则在法制建设机框架下自控、在伦理价值下自主、在风险机制下自省,否则导致契约品质问题出现。尤其是保险业,由于契约的附合性和射幸性,更容易诱发这问题的出现。诚信体系建设已成当务之急,诚信建设评价标准已纳入监管的常规检查内容。人们普遍认识到:今天的诚信、明天的市场、后天的品牌。
二、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目的
1、解决保险经营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当事一方对自己的认知远远高于另一方对他的了解。保险经营尤其如此,对于保险人而言,投保人转嫁的风险性质和大小直接决定着其能否承保与如何承保。然而保险标的是广泛且复杂的,作为风险承担者的保险人却远离保险标的,而且有些标的难以实地勘查,而投保人对其保险标的的风险及有关情况却最为清楚;因此,保险人主要也只能根据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是否属实来决定是否承保、如何承保以及确定费率。于是要求投保人基于最大诚信原则履行告知义务。对投保人而言,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一般难以理解与掌控,对保险人使用的保险费率是否合理、承保条件及赔偿方式是否苛刻难以了解。因此,投保人主要根据保险人为其提供的条款说明来决定是否投保,于是也要求保险人基于最大诚信履行其应尽的此项义务[2].
2、解决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
由于保险合同是附合合同,保险人应履行其对保险条款的告知与说明义务。另外保险合同又是典型的射幸合同。由于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标的的风险事故是不确定的,而投保人购买保险仅支付较少的保费,保险标的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被保人所能获得的赔偿或给付标准是保费支出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因此就单个保险合同而言,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责任已远远高于其所收的保费,倘若投保人不诚实、不守信,将引发保险事故陡然增加保险赔款,使保险人无法承担而无法永续经营,最后将严重损害广大投保人或被保人利益[2].
3、基于保险产品特殊性的需要
尤其是寿险产品它是无形产品,是将无生命的产品赋予生命的意义。永续经营永续服务是其特有的职能,诚信便是其生命意义的组成部份。
4、满足客户购买的心理安全需求
保险是客户不需要时购买为需要时使用,寿险购买的还是一份期望、一份尊严、一份生活品质。特别需要保险人用诚信满足客户的心理安全需要,以减少客户的心理成本。
三、最大诚信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最大诚信原则产生初期主要是约束投保人的工具,保险人往往以投保人破坏此原则而拒绝履行赔偿义务。为了平等地保护投保人的利益,现代立法已予修订,即最大诚信原则同时适用投保人和保险人。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增加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3].所以,保险诚信原则运用的主体应当同时是保险活动当事人即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同时涉及保险合同的关系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目前,虽然《保险法》对当事人双方的诚信行为提出了法律要求,但保险理论的阐述对投保人的诚信要求较为全面,对保险公司和保险关系人的要求则不够,而在现实中保险公司存在的诚信问题较多,它产生的负面影响辐射较广。
一般理论认为,最大诚信原则由三条重要的法理组成,一是告知,二是保证,三是弃权与禁止反言[4][5].最大诚信原则主要针对投保人或被保人而言,为了保持合同的公平原则,后来才产生了对保险人具有约束力的自动弃权和禁止反言原则[4].这一内容明显与社会现状相违背。诚信原则对投保人的投保行为规范是保险活动的开始。新《保险法》对投保人这一主体在该环节的诚信要求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之前,必须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保险合同是典型的诚信合同,最大诚信就是告知。实践证明,保险人危险负担的有无或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保人能否恪守诚信原则。因此,为避免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这就首先要求投保人在合同订立之前,如实、准确、无保留地向保险人告知其投保标的的一切重要情况。其次,投保人必须履行通知的义务。《保险法》第22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另外《保险法》有关投保人应按合同的约定交付保险费、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规定也体现出法律对投保人的诚信要求。
诚信原则对保险人也有明确规范要求。《保险法》第106条、第131条规定:“保险公司及工作人员、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在办理保险业务活动中应自觉遵守诚信原则,不得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不得“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不得“阻碍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诱导其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不得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承诺“给予保险合同规定以外的其他利益”。归纳起来,《保险法》对保险人的诚信要求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客户如实告知义务,二是对保险合同内容如实说明、解释的义务。
1、诚信原则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保险人这一主体而言。一是造假问题屡禁不止。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保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打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甚至开展专项打假活动。尽管如此,造假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二是惜赔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服务不到位,个别案件拒赔不合理,客观上表现出惜赔现象,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中形成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恶劣印象。三是误导问题并未根治。由于营销机制的不完善,营销员误导问题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在一些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投资意识较差的客户中,误导、欺瞒现象并不罕见。
(2)对投保人、被保险人这一主体而言。道德风险防范困难。近年来,我国保险知识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但有的人在了解保险后竟打起了骗保骗赔的主意,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骗赔手段更是五花八门。
2、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信用基础薄弱影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信息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开放没有明确规定,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滞后,信用法规缺乏,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薄弱的社会信用基础势必影响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2)保险信用法规建设滞后阻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现实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及不完善,高速发展的保险业带来许许多多新现象、新问题,有些问题是直指诚信的,比如回佣,为了争夺客户资源造成遵纪守法遭受了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了收益的局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助长失信毁约的歪风蔓延。
(3)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缺失制约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必要信息采集制度缺失。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削弱了诚信的制约机制。人性弱点是天然存在的,商务领域仅仅靠道德良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刚性的信用管理机制,管理者就不得不为人的素质及品质伤脑筋,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则客观上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条件,对于保险人来说,投保人的每次投保资料都是新的,其真实准确与否无从评估。对于投保人来说,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投保人无法掌握保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无法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只能道听途说地片面了解保险。
(4)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陈旧落后不利于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目前国内一些保险公司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盲目扩大保费规模上,上级公司对下级的考核体系突出强调保费收入、完成保费收入指标。为达目的,在竞争中任意抬高手续费、降低费率,弱化对营销员的诚信教育等,无暇顾及公司的社会形象、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5)保险营销机制不完善困扰着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占从业人员总数的绝大多数,这支销售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尤其是寿险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现行的营销机制随着市场的扩大,其弊端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现为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缺乏长效激励制度,对营销员的考核以业绩为主,佣金提取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诱发营销员产生背信弃义、误导欺瞒客户行为[6].
四、贯彻最大诚信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保险业的顺利发展,需要加强保险活动当事人的诚信教育与体系建设。现实中,人们感到社会缺少诚信,并不是诚信内容和法律规定不存在,而是缺少对诚信行为的激励和保护。尽管国家在加强法制保障、加大诚信宣传、加大失信惩戒、考核保险诚信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并没有对诚信行为起到有效的保护和推动作用。为此,必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1、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契机,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建设保险业诚信体系,必须结合现代化社会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展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国家六部委曾于2003年9月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恰逢其时,应把握契机,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做出贡献。
2、加强保险诚信法制建设,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在诚信方面已经加强,对失信惩戒的力度也在加大,已经出台《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行业自律对保险公司的约束力度也在加大。但在如何站在维护行业的整体诚信形象方面、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如何配合保险监管部门加大惩戒方面的具体措施尚未出台,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并加大惩戒尺度。
3、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
一是要建立刚性的诚信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有制约制衡机制,用制度保证诚信得以实现。二是要建立信息采集及披露制度。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个人诚信数据的管理制度,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无法规避。对保险人的信息披露已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营销员持证上岗规定的出台,建立保险营销员专用网络,强化了营销员的诚信行为,但各保险公司之间还应建立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平台,如公众网站,现场常设咨询台等[7].
4、结合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大诚信宣传教育
保险行业应按照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友爱”的要求,联系客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员工进行诚信有为教育。
5、改革保险公司营销体制,为保险业诚信体系的建设注入活力
目前,各保险竞争主体的营销体制普遍采用保险人制。保险营销员处于“城市边缘人”的尴尬地位,无法在社会中树立诚信形象。同时由于首期高佣回报的利益冲击,使一些营销员没有将诚信植根于保险职业的生命之中,见利忘义。如果采取职员制营销,改变营销员身份,将会大大提高诚信水平。
6、加强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考评工作
目前保监部门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行为考评体系,也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与之相对应的考评指标,更没有形成一套常规的考评考核工作程序。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行业协会应建立一系列严格的考评体系与科学的考评指标。在这方面,广西保险行业协会进行了两年的诚信考评工作,考评体系按3大类36项量化成100分制的考评指标,以80分以上作为合格标准,对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保险公司将上报中国保监会和相应的总公司,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吴定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创新性行业,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地发展[Z]2006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文件,中国保监会办公厅,20065
[2]吴定富保险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84-85
[3]穆圣庭,徐亮关于保险合同主体中的最大诚信原则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87-290
[4]朱应芬,王瑞兰,王时芬等保险学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55115
[5]许谨良保险学原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06
篇7
有这样一位商人,当兵退役后在路边开了一家小加油站。为了招揽生意,他把炸鸡卖给过往的司机。由于炸鸡味道好,生意十分红火,于是他扩大规模,在加油站对面开了一家炸鸡店。他一边经营,一边钻研,配制出有40多种药草和香料组成的独特秘方。使用这种秘方的炸鸡,表皮油光红润、通透香脆,而鸡肉则鲜嫩爽滑、肥而不腻,达到了令人吮指的口味,深受顾客青睐。
不久,他的加油站和炸鸡店因建高速公路而被拆除。无奈,他只好带着炸鸡秘方四处兜售。整整两年,他被拒绝了1009次,终于在1010次时,有一家饭店答应购买他的配方,加盟到他的名下。这便是世界上餐饮加盟特许经营的开始。之后,在他的坚持下,先后有400家饭店加盟,他的生意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今天,他的加盟店遍及世界各地。他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桑德斯。
有这样一位通信工程专家,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电话电报公司,从事通信传输材料的研究。早在1966年,他就果断提出,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输信号。与传统用铜线传输的方式相比,它传输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而当时,人们都认为他的想法匪夷所思,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为了寻求“没有杂质的玻璃”,他进玻璃厂与工人探讨玻璃制法,进实验室反复实验。几经周折,几经磨难,终于发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史上第一根光导纤维,震惊了全世界。
因为他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通讯与信息传输的模式,为高速发展的信息通讯作出了杰出贡献。在2009年,76岁高龄的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不错,他就是“光纤之父”——华裔物理学家高锟。
其实,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无论是雷杜德、桑德斯还是高锟,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倾一生的时间,执着而专注地把一件事做到了那一领域他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篇8
海霞播报“晚间新闻”时,干完活儿收工往往已到深夜。本可以回家休息的海霞,每次直播结束,都会把自己的节目带找出来,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表情动作、语调起伏、眼神过渡包括与直播系统的配合等。
“一些细节,必须自己站在观众视角,才能看出问题。”曾有老师提醒海霞,有时两条新闻之间,新闻主播的感情衔接处理得“太硬”,前一则新闻感情丰富、令人动容,观众尚未回过神来,紧接着就上了一条硬新闻,主播立马就换了另一副表情,这样观众会感觉播音员太冷漠。
海霞起初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如果停顿一下再换表情,岂不是又耽误两秒钟?”
她反复审看后,“耽误两秒钟”的想法最终被颠覆,“确实感觉很别扭”。
从那时起,海霞就注意眼神衔接。在近期“走基层”系列报道的新闻播报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播音员注意到了这样的转换:“我们新闻主播是有温度的,我们要用‘心’跟观众交流。”
这股卯足了劲儿钻研业务的态度,其实早在海霞大学期间就露出端倪。那时,她留给老师、同学最深的印象就是会下“笨功夫”,大学4年,她坚持每天6点起床练声40分钟。而大多数同学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这种练习,“我天赋一般,只能下笨功夫,值得自豪的就是我还算努力吧。”
这份努力在大学毕业时获得了回报,海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央电视台录取,并先后参与了“晚间新闻”改版,“早间新闻”创办,“现在播报”开播……一路走来,不乏成功的喜悦与光鲜,然而背后的坚持与坚守,个中甘苦,只有海霞自己清楚。
做“早间新闻”时,早上4点多就要起床,海霞在床边放了5个闹钟。即便如此,半夜她还常从梦中惊醒:“呀,误班了!”
后来作为“现在播报”唯一固定主播的近两年里,海霞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全部的生活就是工作,“‘现在播报’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允许播音员自报家门、第一个以主播的形象制作片头的新闻节目,领导给了我这么好的平台,我得对得起领导和观众的厚爱。”
“说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可能会有人觉得挺虚的。但我确实认为,成功,其实就源于每一次、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的全力以赴,源于你全身心投入、执着地坚守。”海霞淡定的眼神中透出一份坚韧。
海霞曾在日记里写道:“我的理想就是,到我走下新闻主播岗位的那一天,人们会记得我的播音,会说,曾经有一个播音员叫海霞,她播得还不错。”
篇9
1、《新闻联播》首播时间:1978年1月1日。
2、《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晚间新闻节目,节目由郭志坚、康辉、海霞、李梓萌、欧阳夏丹、刚强、潘涛、宝晓峰、严於信、郑丽担任主播。
3、节目以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农业、交通等方面新闻为主。
4、节目于1978年1月1日起每日19: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2003年5月1日,因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试播,该节目每日19: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2019年8月1日,因CCTV-7由“军事·农业频道”更名为“国防军事频道”,该节目每日19: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和国防军事频道并机直播。同时各省级卫视频道和部分地方台进行转播,每期为30分钟(有时可能会延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3.0027
电影,作为科技与艺术的结晶,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放映了《火车进站》等短片,标志着西方电影的诞生。1896年8月11日,“西洋影戏”第一次在上海徐园内的“第一村”放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起源。可见,中西方电影都起源于现代城市,都在城市里获得发展,都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学者张英进在论述中国电影的起源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时说道:“一方面,城市不仅为电影这一西方技术文化在中国的引进、扎根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地,而且城市也迅速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另一方面,电影的普及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城市文化的结构,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城市观念。”[1]
随着电影研究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城市电影,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陆绍阳在《新城市电影影像特征》一文中指出:“城市生活最能呈现当代人的精神内核,是电影挖掘的重要‘?鲇颉?,城市电影是以当代城市生活空间为叙事空间,表现人与人、个性自由与制约个性发展的外部条件之间冲突的影片。”[2] 从这样的界定来看,《万箭穿心》可以被称作为一部城市电影,透过这部电影,我们对电影故事发生地的城市文化能有所认知。
一、电影《万箭穿心》的地域空间建构
2012年底上映的电影《万箭穿心》改编自湖北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是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主人公李宝莉下岗之后在汉正街帮人卖袜子,适逢李宝莉的丈夫马学武所在单位分福利房,李宝莉一家搬进了新居。然而,新居位于数条街道的交汇处,风水上称之为“万箭穿心”。李宝莉偏不信这一套,她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然而事与愿违,搬进新居并没有给李宝莉的生活带来新的快乐和幸福,反而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以至于她的人生轨迹也由此改变。丈夫马学武对她日益疏远,进而发展到出轨,在事情败露后马学武先被降职后又遭遇下岗,对家庭和人生彻底失去希望的马学武跳江自杀了。为了挣钱养家,李宝莉毅然去汉正街做了一名“女扁担”。十年后,儿子小宝考上大学,就在李宝莉以为苦尽甘来的时候,小宝却痛斥她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对李宝莉满腹怨恨的小宝决意与她断绝母子关系并将她逐出家门。
《万箭穿心》的故事从头至尾都发生在城市,而且是一个真实的城市――武汉。在电影中,城市文化的空间建构通常包括社区空间和家庭空间,最能体现社区空间的是街道。“街道,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景观,体现了城市的流动性、匿名性、混乱性特征,也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主要空间特征之一。街道上流动的人群,面貌不同,身份各异,行色匆匆,互不相识,在游动中擦肩而过,并以此呈现街道两边橱窗式的建筑/商业/文化景观。”[3]32 街道作为现代城市典型的空间形象,在《万箭穿心》中多次出现,但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武汉有名的一条商业街――汉正街。汉正街是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的一条商业街,以批发和零售各类商品闻名全国。20世纪90年代是汉正街商业繁荣的鼎盛期,每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商贩云集于此,造就了汉正街当年的繁荣和辉煌。林立的商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摩肩接踵的行人,电影《万箭穿心》真实地还原了汉正街当年的历史风貌。拥挤、嘈杂的汉正街是码头城市武汉的一个缩影,凌乱、繁忙却又充满生机,汉正街以及汉正街上生活劳作的人们一同凸显了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电影用影像纪录了汉正街的时代变迁以及变迁中的各色人等,街道与街道上的人们体现着城市文化的发展,以及被城市文化的演变所裹挟的人生日常。
在电影《万箭穿心》中,城市文化的家庭空间建构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李宝莉的家中。因为赶上丈夫单位福利分房,李宝莉一家搬进了新家,在这个新家的阳台上可以看到长江,这是武汉人非常引以为荣的事情。同时,在阳台上往外看,也会看到多条街道汇集于此,形成风水上所谓的“万箭穿心”。住上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电梯房让李宝莉陡增一种幸福感和高贵感。然而,她的幸福很快就被痛苦所取代。餐桌是最能体现一个家庭的完整与和谐的地方,可是在《万箭穿心》中,李宝莉一家从来就没有开开心心地吃过一顿饭。丈夫马学武长期受到李宝莉的压制,在饭桌上总是保持沉默。马学武出轨之后,李宝莉经常借用吃饭的机会对马学武含沙射影,冷嘲热讽,家庭氛围日趋紧张。马学武自杀后,李宝莉的婆婆掌握了家庭的话语权。饭桌上的交流仅限于李宝莉对小宝作业完成情况的过问以及李宝莉每天向婆婆上交自己一天的劳动所得。这样的家庭生活单一、乏味、沉闷,缺乏正常家庭应有的融洽、温情和温暖。影片中偏暗的室内环境以及清冷的色调控制呈现了家庭空间的压抑和冰冷,这样的家庭空间已经丧失了为人的灵魂和精神提供休养和补给的功能,仅仅只是人们用来安放身体的栖身之所。
二、电影《万箭穿心》中人物的身份焦虑
《万箭穿心》里面的人物不多,但他们都经历了身份的迷失和转换,这些变化是随着人物的生存处境变化而变化的。李宝莉虽然是城里人,但其出身低微,没有读过多少书,这使她年轻时对知识分子很景仰,她后来如愿地嫁给了从外地考进城里的“文化人”马学武。但中国社会多年来的城乡观念又使得李宝莉在马学武面前有一种“城里人”的优越感。“城里人”的身份使她在婚姻生活中占据着心理上的高地,对马学武的颐指气使成了家常便饭。面对强悍、跋扈的妻子,“乡下人”马学武选择了忍气吞声。唯一能让马学武在家里感觉到温暖的是儿子小宝对他的依赖和信任,只有为人父亲的身份还能让马学武在家庭生活中找到一丝尊严。随着马学武职位的提升,马学武的“身份”终于有所改变,他对李宝莉不再逆来顺受,而是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抗争――婚外恋。有一天,李宝莉跟踪马学武,发现马学武和一个女人在旅馆幽会后,极端的愤怒使李宝莉做出了一个有悖常理的举动,她打电话报了警。失去理智的李宝莉忘记了“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她的身份由妻子变成了旁观者,正是这一瞬间的身份转换给她的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灾难。“家丑”外扬后,马学武从厂办主任被降回车间继续做技术员,在家要忍受妻子的冷嘲热讽,在外要面对工友的揶揄嘲弄,马学武度日如年,精神一蹶不振。随后,马学武的单位进行人事改革,因为“作风”问题,马学武首当其冲被精简了。从春风得意的厂办主任降为技术员,又从技术员变成下岗员工,马学武的社会身份不断被降格。当马学武得知电话报警的女人就是每天同床共枕的妻子李宝莉时,马学武完全陷入了绝望。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他的身体和灵魂都已经无处安放,马学武最后跳了江,以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将自己的身份彻底地从这个世界上抹去了。
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李宝莉辞去了在汉正街帮人买袜子的工作,毅然决然地做了一名“扁担”。买袜子虽然也是收入不高,但在李宝莉看来,至少比做“扁担”体面一些。从片中她对“女扁担”荷嫂的怜悯和照顾可以看出,她在“扁担”面前还是有一点优越感的,就像她曾经在马学武面前有优越感一样,可如今为生活所迫的她也“沦落”成一名在街边等活、与其他“扁担”抢活、看雇主脸色的“扁担”了。放下身段的李宝莉凭借她的爽快、泼辣和勤劳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角色,在汉正街,不熟悉李宝莉的人根本看不出她是城里人,她不修边幅、面色粗粝、风风火火,每天累得回家就躺倒,完全无暇顾及小宝的学习和生活,她作为“母亲”的身份,在小宝的成长岁月中渐渐离场。李宝莉的离场让曾经看她眼色行事的婆婆逐渐占据了家庭生活的主动,进而掌握了家庭的话语权。婆婆提出让李宝莉将房产证上她的名字改成小宝的名字,以此剥夺她的财产权。在小宝高考前夕,婆婆竟然以李宝莉在家影响小宝心情为由将李宝莉打发出门。对这些无理要求,李宝莉都忍了,也都认了,在她看来,只要是为儿子好,任何牺牲都值得。“母亲”的身份是她前行的勇气和动力,支撑着她继续为她的家庭打拼奋斗,可惜她的希望被小宝无情地击碎了。小宝考上大学后提出和李宝莉断绝母子关系,并示意她搬出房子。小宝的话令李宝莉痛不欲生,李宝莉坐在江边想了一整夜。和马学武不同,她是一个会自我开导的人,她终于想通了。第二天,李宝莉回到家,生平第一次给自己当了一回“扁担”。她挑着行李,没有给小宝留下一句话,平静地离开了十几年来用心血支撑起来的家。李宝莉的黯然离去意味着她放弃了“母亲”和“儿媳”的身份,但她没有放弃作为“人”的身份,只要这个身份还存在,她就有理由继续生活下去。
随着剧情的发展,除了李宝莉和马学武的身份遭遇变换与困惑外,剧中其他人物的身份也经历了某些变化和困惑。建建在电影出场的时候是一名街头混混,是李宝莉熟识的街坊邻居,因为打架事件,建建被判刑入狱。十年后,建建与李宝莉在街头重逢。一来二往,在一次半强迫半自愿的情况下,他们突破了男女之间的防线。李宝莉后来在街上碰到建建时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这让建建颇感诧异,他们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虽然后来他们同居了,但李宝莉和建建是否是情人关系一直让人疑惑。同是底层人物,他们之间没有卿卿我我,只有相互取暖。电影并没有展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他们在一起似乎只是为了搭伙过日子。即便在电影结尾,建建开车接走了无家可归的李宝莉,观众并没有因此松一口气,谁知道李宝莉的后半生是否就从此安稳和幸福了呢?建建和李宝莉的关系的模糊界定给观众以思考的空间,真实地反映了都市男女在面临生活和情感时的身份困惑。
片中李宝莉的闺蜜万小景的身份也经历了迷失和困惑。万小景嫁?o了一个有钱的男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并不幸福,因为她经常遭遇丈夫的背叛和家暴。这个男人从未在电影中出现过,但他却时时左右着万小景的喜怒哀乐,控制着万小景的人生。作为妻子,万小景对她的丈夫充满了厌恶和憎恨,但她又不愿意离开他,因为她在经济上依附于这个男人。万小景的悲哀在于她放弃了独立女性的身份,一味地屈从和依附一个她无法掌控的男人,卑贱地靠着男人的施舍活着,她的尊严和幸福遗失在物欲横流的城市中。
三、电影《万箭穿心》中的城市方言
纵观上个世纪90年代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以及21世纪的《天下无贼》、《手机》、《疯狂的石头》、《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等电影,不难发现,这些电影都包含了方言元素。近年来,方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辅语言,在电影中的分量和作用日益明显,其价值也越来越受到电影人的重视。正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言,可以通过对“方言及其他形式加以重视,重新挖掘本土文化,并将多种文化不分高低地呈现出来”。[4] 方言在电影中出现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电影对白采用普通话,只是在普通话的语言背景下带有一些方言词汇和语调。另一种是演员对白采用纯方言形式即使用方言词汇和方言语调。第二种形式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部分演员使用方言对白,另一种是所有演员使用方言对白。《万箭穿心》属于第二种方言电影中的后者,在电影《万箭穿心》中,所有演员都讲一口武汉方言。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某一地方的方言最能体现该地区的文化特色。武汉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它直接明快、生动诙谐,能充分体现武汉人豪爽火爆与侠肝义胆、热情耿直又机敏利落的个性。在电影中,武汉方言对刻画人物形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电影《万箭穿心》开始不久,在一个炎热的天气里,李宝莉请搬家工人搬家,丈夫看到工人们很辛苦,递了几只烟给工人抽,这个在常人看来合情合理的举动却引起李宝莉的强烈不满,她跑过来一把夺过马学武手中的烟,对马学武一通斥责:“马学武,我出钱他们做事,天经地义。刚才在那边坐地涨价你怂倒,现在你跑出来发烟,你自己看一下他们做的是么事。烟不要钱?汽水不要钱?你当是在厂里搞招待?生得贱!”用武汉方言说出这番话,李宝莉泼辣强悍的性格顿时活灵活现地显露了出来。在马学武跳江自杀后,坚强的李宝莉没有流一滴眼泪,她对闺蜜万小景说了一句:“我不得叫我的屋散了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宝莉的坚韧倔强与勇于担当。和很多武汉女人一样,李宝莉虽然在家里对丈夫颐指气使,但她的心思都放在家庭里,当她的家庭遭遇变故时,李宝莉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变得更勇猛,她用不屈不挠的精神撑起一个家。讲着武汉方言的李宝莉让观众觉得这样的武汉女人鲜活、真实。
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之外,方言还以其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调传承和宣扬着一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在《万箭穿心》中,剧中每一个角色都说的是武汉方言,观众透过他们口中的方言俚语能近距离地了解武汉独特的地域文化,进一步体悟到武汉独特的社会民生和风土人情。“当代电影中的方言是一个牵涉到地域、文化、历史、人类等诸多方面的课题,在表现上有着巨大的表现力。”[5] 随着近年来方言电影的增多,对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将得到理论家们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