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市场调研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市场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市场调研

篇1

近年来,高邮市围绕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重心,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配备投入在不断加大,教学设备的招标采购活动也不断增多。2011年,高邮市中小学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项目预算高达540万元,采购规模空前,项目实施难点较多,电教中心作为职能主体具体负责项目招标采购,通过精心计划,规范操作,最终中标金额为460余万元,资金节约率近15%,回顾项目的实施,还是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值得分析和总结。本文重点着眼于该项目市场调研的作用分析,探索如何开展市场调研,如何为准确定位采购需求提供有效参考,如何为招标文件编制提供有力依据,从而保证采购项目的顺利实施。

一、开展市场调研,客观全面地掌握产品信息

1.市场调研获取的产品信息应是全面的

不管需要采购的产品属于哪个行业,市场上的产品都是比较充足的,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配置的产品让人目不暇接。那么,如何定位采购需求呢?这就需要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调研掌握所需购买产品的信息,比如,这个产品有哪些生产厂商?哪个厂商的产品的市场份额比较高?哪款产品质量比较过硬?有哪些国外品牌和自主品牌产品?等等。

(1)掌握行业发展情况,知道谁是“名牌”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起电子白板开始在国内迅速发展以来,截至目前,电子白板仅在教育市场的份额就达到了79%左右,2011年市场份额约计22万块,如此庞大的数额使得电子白板市场纷争日益激烈,呈现出品牌琳琅满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

政府采购法规明确公开招标项目不得指明产品品牌,但了解品牌差异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他们品质确实存在差距。短焦投影机和电子白板作为项目主要设备,是我们进行产品调研的重点,就拿电子白板来说,有“一线品牌”,也有相对“弱”一些的品牌,甚至还有“贴牌”或“代工”,不同品牌之间质量有优有劣。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综合实力强一些的生产厂商,生产工艺和服务水平相对要好,产品品牌认可度相对较高,市场占有率也较大。

(2)熟悉产品类别性能,知道谁较“优越”

对具体需求来说,不同单位、不同用户的需求具有较大差异。比如,单位采购办公电脑对电脑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办公文员所需的办公设备在配置上就要比设计人员所需的简单得多……哪些产品更好一点?只有熟悉多款产品并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目前,市场上电子白板不仅品牌众多,而且实现原理各有不同,主要有电磁、压感、红外、光感等;投射尺寸有大有小,从50寸到100多寸;板面比例有4∶3也有16∶9;安装方式有固定式、滑轨式及活动式。另外,投影机、台式计算机、视频展台等等的品牌和规格也很多,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市场才能了解,尤其是电子产品,不同的产品其功能和性能差别较大。当然也有些技术参数并不是能直观感受到的,如投影机的亮度流明、视频展台的TV线、对比度,我们便依据产品的检测报告和相关认证。这时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不同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可信度是有差异的。曾有供应商爆料“检测报告只要花点钱就能有”,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作了市场调研,发现部门级别越高检测报告可信度就越好,公立部门报告可信度要比私营的高,也就是说不同检测报告或认证的“含金量”是不同的,需要差别对待。

(3)了解产品价格区间,知道谁更“实惠”

做市场调研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掌握产品市场价格,从中分析出价格走势,从而正确地预测采购价格,做好政府采购预算,以便采购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节约更多财政性资金,或是在固定额度的财政性投入情况下,能够采购到数量更多的产品。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投影机有短焦,也有超短焦,但后者价格相对要高很多;普罗米休斯、SMART等国外品牌电子白板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确实有优势,但价格也很高;计算机型号很多,更是一配置一价格;等等。

当然影响产品采购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如项目采购规模、实施难度、货款结清方式。在综合考虑从生产厂商、销售商、网络媒体等多个渠道获取的产品价格信息的同时,我们还将其与以往类似项目的成交价格作比对,尽可能摸准摸实产品的价格区间。

2.市场调研获取的产品信息应是有效的

我们既要积极主动开展项目采购市场调研,同时也要注意调研的方式和途径。《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招标采购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就招标文件征询有关专家或者供应商的意见。但是,如果这种征询意见不是面向多数供应商,而是仅仅面向某一个供应商,那么就是值得商榷的,这也并非政府采购规章制度规定的初衷。

调研信息既要全面,也要客观,这样的调研才能有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作为招标组织方,一方面通过与多个设备生产或销售商咨询,参观教育装备展览会,以使调研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个或少数供应商,广泛了解产品信息,依据各种信息资料,判断采购物品的供给是否充裕,与供应商的接触中,揣摩供应商的供给能力,从价格的变动,推断采购的成本变动;另一方面又不过度依赖供应商,杜绝供应商直接代劳,避免技术参数的“全盘复制”、“拿来主义”现象,通过走访兄弟县市装备部门和相关学校,从用户角度调研产品,此外还借助网络等手段了解第三方媒体针对于相关产品的评价信息,保证对采购项目调研信息的深入全面,从行业情况,到产品类别,再到价格走势等,然后根据性价比最优原则来拟定采购需求。

二、借助市场调研,科学合理地定位采购需求

采购需求的确定与先期的市场调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深入了解了产品市场,才能提出更贴合实际的采购需求。俗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同规格品牌型号产品,可谓是性能各有优劣,价格有高有低,是否适合就要看针对什么用户,在什么地方用,使用频率,预算资金等等。市场中能满足教育教学应用要求的设备很多,但哪些设备真正能为教育所用,这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分析本地的教育装备发展现状和师生实际需求。

“好用、够用、实用”是我们一贯坚持的采购原则,本次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采购项目亦是如此,在进行有效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发展现状,不贪大求洋,也不过度追求廉价,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采购方案。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项目需要采购哪些设备,设备安装集成怎么实施,解决此类问题的就必须对最终用户进行调研。我们实地走访项目学校,了解学校装备现状和设备缺口,以及办学规模、师生对于电子白板设备的认知现状,特别是教室环境(即设备预安装现场)。由于采购的电子白板教学系统设备是安装在普通教室,充分了解各学校教室环境的差异性自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调研内容,如我们考虑到普通教室灰尘多、学生易接触的因素而选用了电磁式电子白板;考虑到电子白板的有效防护而选用了推拉式黑板。同时综合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如电子白板安装高度、水平位置等。

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采购项目资金为财政性拨付,投入规模是固定的,所以在产品性能参数能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到产品价格,控制项目采购成本在预算范围内。通过项目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及配备方案报局招标领导小组会议审定,最终确定设备配发范围、采购数量、设备类别、安装集成、项目交付等细节,为招标文件编制做好准备。

三、参照市场调研,科学严谨地编制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是采购单位的行动指南,是投标单位须遵循的规则,是规范整个招标过程,确定招标人与投标人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招标文件的编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书编写是否规范、准确,是否科学、严谨,直接影响整个招标工作的进度和成败。

1.前期的项目调研为招标文件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调研信息有效指导招标文件中设备参数的制定

招标文件中的设备应是市场上的通用设备,技术参数编制只能涉及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技术参数最好是一个数值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数据,可采用“大于等于”或“在某某幅度内”这一类的措词,不应对任何有资格的投标供应商造成歧视。通过项目调研,我们明确了采购需求,招标文件中均采用设备的通用性技术指标,技术参数要求为最低要求,不设置任何指标门槛。如调研中发现计算机CPU有E6600,也有E6700,两者都能满足教学应用,于是我们就指定E6600为最低标准;短焦投影机投影距离有80CM、100CM、120CM,于是我们就指定投影距离≤120CM;电子白板板面比例有4∶3,也有16∶9,两者虽都能满足教学,但价格相差较大,于是我们就指定板面比例为4∶3,等等。此外,设备相关细节也需描述清楚,尤其是电子白板教学系统中各类设备的安装集成规范,如安装尺寸、布线方式、功能实现等。

此外,投标样品提供也很关键,由于计算机基本为通用的标准化产品,我们便不再要求提供样品,而其余设备参数在满足标书的同时产品外观、材质和性能却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所以提供样品就很有必要,于是我们在编制招标文件的时候便明确哪些设备需要提供样品,如何提供,如何搭建演示环境,以保证评标过程中评审专家能对投标产品有更为直观、全面的了解,从而保证评标结果的公平、公正,也为项目最终交付验收提供了依据。

(2)调研信息有效辅助招标文件中评审细则的制定

评审细则是评标委员会开展评标工作的最主要依据,是指导评标委员会如何评标的纲领性文件。一份合法、科学、合理、具备可操作性的评标办法,是招标投标成果科学合理和招标目的顺利实现的有效保障。通过调研,项目采取分标段形式进行实施,采用不同的评标标准,两个子项目可分开确定中标候选人,计算机设备的标准化程度高,市场较为透明,适宜采用最低评标价法;而电子白板、短焦投影机、视屏展台等设备子项目货物种类较多,需要现场演示,于是采用综合评标法。在拟定综合评标细则分配价格、商务、技术分值时,我们权衡了性能与价格,将价格分值设为50分,其余分值设置侧重于产品的现场演示效果,同时关注各供应商的业绩状况、产品权威认证(如ISO认证、GB检测),考虑到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因素重点强调三年内的售后服务承诺。细化评分标准,适当给予评审专家自由裁量权,技术商务分依据投标供应商提供的各种有效证明材料并结合投标产品的现场演示效果进行打分,尽可能增强项目的客观操作性,减少人为因素对评标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

招标文件的编制应符合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标准格式规范拟定。招标文件中我们明确评价供应商的方法以及评定供应商中标的标准,标明实质性条款,重大事项前以“”标记作提醒,并对字体格式作特别设置,同时要求供应商投标文件要具有针对性,避免多而空、虚而假,凡与该项目实施没有直接关系的条款内容一律删减。

2.多方论证,延续调研,修订完善招标文件

(1)开展招标文件编制论证调研,加强标书审核

招标文件的编制是招标准备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调研项目采购当事人,广泛征询有关招标文件的编制意见,有助于标书编制的合法、公正、科学和严谨。

高邮市教育局电教中心作为招标文件编制的合法职能部门,负责拟定招标文件,开展标书论证调研,征询最终用户、监管部门、局主管领导、市政府采购办等方面意见,共同审核把关标书编制,审查文件的相关条款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政策要求,是否有倾向性、歧视性或排斥性;仪器设备的技术性标准是否有特定要求和指定产品的现象,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评分标准和定标原则是否合法,是否客观公正;合同主要条款和格式是否合乎要求,是否有交货时间和地点;是否明确投标、开标的时间、地点等等。如在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项目招标文件中综合评标细则编制过程中,我们最初设定业绩分的评分依据为投标人近二年内的类似项目成功案例,后经市采购办审核时,发现此条款存在歧视中小供应商的嫌疑,经过共同商议后便将此条款改成了针对设备生产厂家的类似项目业绩来评分,这样既保证了招标文件不带歧视性,同时又能保证采购人能够买到质量过硬的产品。

(2)开展项目投标供应商调研,保证标书公正严密

依据《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规定,招标采购单位根据招标采购具体情况,经事先约定,可以组织潜在投标人召开开标前的答疑会。召开答疑会,可以让招标采购单位解释招标文件、解答供应商提出的疑问,也可以让潜在投标人提出问题、排除疑虑,是搭建招标采购单位与潜在投标人之间沟通桥梁的平台,是顺畅招标流程的必要环节。

篇2

关键词:中职 市场营销 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工作者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新课程、新方法和新标准,力求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笔者身为中职教师,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教学改革挑战,针对中职生学习的特点,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在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市场营销教学方面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信息化手段与中职市场营销学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1.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媒体作用也由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要改革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模式。信息化教学正是市场营销教学改革探索中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之一。

2.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生常被人认为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上进心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目标不明确等。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中职生和普通高中生相比具有其独特性。

(1)中职生是特别的学生群体。他们正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他们已经意识到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是很难在社会立足,在学校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为此他们的求知欲强烈。

(2)自主意识在增强。中职生在生活上追求独立,学习上要求自主,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责任意识。部分学生尽管初中基础不太好,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够强,但喜欢动手,有决心入读中职后好好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找一份工作。

(3)和高中生相比,中职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更强。

针对中职生的这些特点,运用信息化教学这种开放的课堂模式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及促进他们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和学习方法。

3.学科性质和就业市场需求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有销售专员、市场调研员、市场督导、营销助理、营销主管等。这些营销岗位的人员都应具备较强的信息运用能力。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等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为了稳定地发展,赢得最大利润,正积极探索着使市场营销策略更加市场化、信息化的方法。信息化教学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市场营销教学与信息化手段融合的要求

1.教师教学理念要更新,师资水平要提高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职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把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石。为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教学技能、教学媒体开发能力、教学设计技术等,学校应构建对中职师资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指导价值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几年就一直利用周末和假期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还举行了信息化教学软件开发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及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以此来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构建青年教师信息化发展平台势在必行。具体措施可以是:构建全国性、区域性学校青年教师一体化网络系统,建立教师与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定期进行视频电话会议,建立学校青年教师的奖惩机制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中职营销课程的改革,要求不断加强中职营销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促进他们活用信息、用活信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中职营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2.要加强教学硬件、软件的配备及运用

完备的硬件投入是信息化教学得以推行的基础和前提。设备的更新、硬件的添置为学校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特色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具备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网络教室,还应对每个班配置一定量的电子双白板,所有专用教室安装液晶触摸一体机,双网信息能覆盖到全校的每个房间,实现“班班通”。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建立了十几间网络教室,八十几个班,班班都是多媒体教室。正在建立微格教室,还创设一个名叫“书香校园”的电子阅览室。为营销教学专门设立一间营销实验室,在这间教室可以进行企业经营电子沙盘教学及网络营销模拟教学。具备了信息化教学应有的硬件基础,就应着手建立各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可采用的软件有:网络营销模拟教学软件、电子商务模拟教学软件、企业经营电子沙盘。这些都是现成软件,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购买使用。目前,许多学校还建立了市场营销学网络辅助课程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教学硬件、软件的配备固然重要,但是应用是第一位的。为此要鼓励教师大胆使用现代化教学硬件、软件,逐步使他们由“要我用”转变到“我要用”,帮助教师转变角色,积极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笔者所在的商贸组就建立了一个discuzi(社区论坛)。平日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收集的案例、图片、视频上传到该论坛,根据积累的资料,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去论坛中下载所需要的资源,并且可以在论坛上聊天、交流,还可以把上课拍摄的微视频上传到优酷土豆网,以链接的方式从论坛上打开视频。此举为加强市场营销信息化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3.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针对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销售能力、商务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公共关系能力、销售管理能力等基础性及发展性的能力,此外还应锻炼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如运用网络营销软件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网络上进行各种销售推广,这就强化了学生的销售能力、商务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的使用能培养学生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企业经营电子沙盘的操作又能加强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拓展他们的经营思维。

三、信息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要有机结合

信息化技术带来的视听冲击,再加上教师富有情趣的讲授,良好的师生互动会相互感染,活跃课堂气氛.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愉悦学生的心情,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如笔者在上品牌决策这节课时,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有关品牌命名、设计及是否一定要给产品加个品牌等知识,并且把收集的资料上传到论坛。课堂上老师打开论坛,结合老师和学生共同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在论坛上对“有品牌好”和“无品牌好”这两种观点进行投票,要提供案例证实自己的观点。在学生一翻激烈争论后,老师把学生讨论中的一些偏颇处加以点评,在黑板上列出品牌决策的优缺点后,以生动的语言和微笑的表情讲解,使学生对品牌决策这一知识点理解深刻。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效果很好。因此,在市场营销信息化教学中,应在继承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发挥信息教学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2.防止过度信息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信息化教学和许多事物一样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具有高时效性和强交互性,可以享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看到更生动形象的演示,练习也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老师可以通过软件批改作业并对学生进行评价。当然我们也不难发现它的弊端:首先计算机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辐射,对身体有害,而且长时间看着计算机屏幕,有损我们的视力;其次,网络中的不良网站,随时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如网络中的一些不正当的营销竞争手段,会影响学生将来的职业道德,并且中职生往往会沉迷于网络,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营销专业的学生性格相对更活跃,思想也更开放,受此负面影响会更大;再次,长期使用信息化教学,导致学生书写能力下降,习惯性地上网搜索资料,对网络有强烈的依赖性,导致思考问题的能力减弱,懒于动脑。所以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要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要处理好学科内容与计算机运用之间的关系,利用好信息化教学,让我们的教育更上一层楼。

篇3

《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它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然趋势。

在实现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中的有益方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信息化促进课堂教学板的发展和升级

纵观教具发展史,它是从原始的沙盘和石板写字,发展到近代开始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的“粉笔+黑板”的书写形式。为了避免粉笔灰给师生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20世纪70年代,日本发明了无尘可擦的白板笔;1991年,第一块电子白板由加拿大SMART公司研发成功。如今,电子白板已经发展到它的高级阶段—多媒体液晶电子一体机。实现了全新的视觉效果和教学效果。我们曾与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交流过,她说:“以往上历史课,我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下面的很多学生不爱听,昏昏欲睡。利用一体机上课后,资料丰富多彩,情景适时再现,形象生动有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效果很好。”可见在教学信息化的今天,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三、教学信息化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强大的科技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教师认为,多媒体毕竟是机器,教师过度依赖机器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多媒体课堂上,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早已设计好的东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局限在某一框架内,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2)演示削弱了互动,课件展示代替了板书

在传统的课堂授课中,教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笔走龙蛇,当学生看到教师遒劲的笔锋、秀美的文字时,常常表现出由衷的佩服和欣赏,从中得到鼓舞和勉励。其实这本身就是一幅师生互动的美妙画面。可如今在电脑、投影仪和一体机辅助教学背景下,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只有手写板书才能体现出思维的逻辑性,才能反映出有关的推断过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就曾经说过:“我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时,麻省理工学院就不许教师在课堂上使用PPT文件教学。教师得板书,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这说明多媒体先进教具虽在教学中有独特优势,但还是应该与课堂板书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盈江产品—将教学信息化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作为一家以诚信为本、有高度责任感的实体公司,盈江人非常重视国家教育技术信息化的动态和发展,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教学与现代电化教学存在脱节、原始产品与现代文明出现碰撞,有的学校边用高科技液晶一体机上课,边用粉笔进行板书,看到这些,总有点冷幽默的意味。不过因为这些学校没有环保笔,也确实是出于无奈。通过市场调研,我们了解到广大师生的需求,研发生产了符合我国教学信息化的多媒体环保教学体系产品。

1.产品提供教学信息化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有机模式

(1)盈江产品以我公司发明专利产品—水擦板书墨水为技术核心,以德康多功能教学板为内容,另有《教学板》《板书笔》等5个实用新型专利进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整合了电脑、接收器、音响、中控和水性环保板书笔与短焦投影机配合,兼有环保板书、投影、触摸显像的多重功能,可以兼容所有电子板的教学软件,并与之构成一个多功能的教学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给教学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在普通多媒体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短焦投影仪和接收器,首次给学校提供了一块1.2 m×4 m的壁挂式巨大电子显示屏。教师可以在这个与传统黑板同样大小的电子屏上直接板书和投影,既保留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又结合了现代的电化教学。

(3)板面为哑光米黄色,柔和明快不刺眼,投影板书不反光;笔为环保板书笔,无毒无尘又无味,墨水用完可添加。

2.产品分类

(1)多功能电教系统

该系统产品整合了计算机、投影仪、接收器、书写板、音响、中控及备课仪和环保板书笔等,完全实现了教学信息化,品质优价廉,性价比很高,普通学校都有能力配备。

(2)高端多媒体电教系统

在多功能电教系统基础上研发生产了带有教学液晶一体机的高端多功能电教系统,这是一款整合了环保板书、普通多媒体、液晶一体机多功能的“三合一”的产品。该产品整体规格1.2 m×4 m,书写板分为1.2 m×2 m的两块推拉移动板,方便开合。内置有教学液晶一体机,使用一体机教学时,将两块写板推开即可,一体机具有更多智能元素,高画质、高清晰,视觉效果非常好。需要进行板书教学时,则把写板闭合,回归为传统的1.2 m×4 m教学书写板,此时教师即可随意板书了。

很多教师主动反馈使用盈江产品的感受:既能运用现代高科技进行高效率教学活动,又能很好地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而且板书环保,很实用,很好用,是真正的无毒无尘的环保产品。

3.现代化教学要求板书环保化

要板书环保化就要摒弃粉笔,不能再让粉笔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了。

(1)以水性环保笔取代粉笔

众所周知,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的应用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目前,90%的学校仍然将它们作为课堂教学的必备教具。不可否认,它们在人类文明传播与进步方面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也给知识传授者和接受者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对教学环境和电教产品造成污染,这是教具改革的一个历史难题。

为了攻克粉笔的侵害和污染这一世界难题,我们做了巨大的努力:发明并向中国专利局申报“教学板书墨水”专利权,首次提出以水剂型板书墨水代替有尘粉笔,开启了使用液态粉笔的先河;发明教学板书白色墨水,首次提出定位于板书的“白色墨水”的概念,以至于国际化学界最具权威的美国化学刊物《化学文摘》于1993年118卷上刊登了此项成果。我们从多角度多途径做了大量的探索,终于在2003年年初完成了水擦板书墨水项目的研究,并于2003年5月8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中国专利权,2005年1月26日正式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权,专利题目是《水擦板书墨水组成物》。

本发明专利给教学板书提供了一种水性板书笔,将本墨水装在板书笔上进行教学板书,其特点是书写流畅、字迹清晰,书写后用沾水抹布或板擦擦拭即可使笔迹水解消色,无粉尘污染,环保卫生。

(2)专利项目产品—水性环保笔的创新优势

水性环保笔所使用的墨水以纯净水为主要成分,无毒无味不燃;书写流畅圆润,字迹清晰醒目。书写后,直接用水擦拭,字迹就能快速分解褪色,一改传统粉笔从书写到擦拭时粉尘飞扬的情景,使广大师生真正摆脱粉笔灰的污染和侵害,有效地使电化教学产品免受粉笔灰的侵蚀,给广大师生营造一个环保健康的教学环境。

该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利用独特的水性环保笔配合德康多功能教学板组成多媒体电教系统,形成环保、高效、实用的数字化体系产品,实现传统教学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完美结合,把人类在学校传播知识的基本工具—笔和板的结合运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环保教具的市场效应

经过3年多的努力,该水性环保笔产品已在全国27个省份得以推广,经过1 000多所学校、数万个教学班2~3年的正常使用,产品经受住了市场和用户的考验,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公司荣幸成为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战略性合作伙伴,沿着国家的正常渠道向全国各地的学校渗透延伸。目前全国大小经销商60余家,而且产品已进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公司今年新增投资2 000万元,新增厂房2 300平方米,整个生产线更加科技化、现代化。在成都、无锡和沧州建造3个分厂;与马来西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投资在吉隆坡设立合资公司,以马来西亚为中心,辐射整个东南亚市场,东南亚数十家报刊媒体争相报道合作协议签署事宜。

篇4

认清传统教辅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

2014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有机构估算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千亿市场空间。这为传统教辅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国家政策面的支持和操作的可能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统计公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5.94亿,这就表明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到了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日趋明显,这为教辅出版大规模利用移动互联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015年笔者在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新华书店进行了暑期市场调研,对几种有代表性的初中教辅进行了分析,发现融入新媒体的产品占到了80%,有近一半的产品融入新媒体是2015年新增的,从融合的方式来看,传统教辅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主要是借助二维码等新载体、新技术来实现(少量是通过网址、QQ交流群),读者通过手机扫二维码,获取相关内容的音频、视频等增值服务。可见,这是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具体表现,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和选择,作为传统的教辅出版行业,只能顺势而为,全力打造和发展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

因此,必须认识到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认清教辅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方向,积极调整心态,在传统教辅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及时采取相应举措来弥补自身产品的不足,打造教辅“复合”出版时代所要求的新型优质教辅图书。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供个性化创新服务是教辅出版融合创新的重点

目前,教辅图书与新媒体融合的品种非常普遍,但怎样才能真正突显竞争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关键是融合创新,而提供个性化创新服务是教辅出版融合创新的重点、技术创新的核心。融入新媒体的教辅出版不是简单地更换传播介质,不是单纯地把现有的图书内容移到网络上,关键是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思维积极地进行深度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加贴心的多功能服务。可以说,目前市场上某些教辅产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比如曲一线的《5年中考3年模拟》系列,该系列的网络错题本和变式题推送功能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个性化服务。为读者配备的网络错题本,解决了学生手抄错题费时、低效、页面零乱、不方便整理等问题,变式题推送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练习。其实,曲一线最初实现传统出版和多媒体的初步融合方式是免费给读者提供与学而思网校共同开发的配套讲解视频,网络错题本和变式题推送功能也是后来开发的。或许是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如果仅仅是利用互联网在原有内容上进行形式的改变,增加网络版、客户端,那么实际上就没有真正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这套丛书,作为以训练为主的教辅,在北京初中教辅市场上的销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曲一线并未满足于纸媒出版所取得的成绩,这套丛书近几年融入新媒体的更新变化表明了他们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研究,不断开拓借助新媒体为读者提供创新增值服务的路径,非常值得教辅出版单位借鉴和思考。

再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京师专题》在传统出版和新媒体融合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京师专题》是一套传统意义上的专题类教辅,以专题内容讲解为主,辅以适当专题练习,但是与传统教辅不同的,是这套书在很多地方铺设了二维码。当学生扫描二维码的时候,就可以获取与内容相关的教师讲解视频、教师对疑难问题的解答、背景知识、历年高考与此相关的试题等增值服务。这些增值服务的内容远远超过了教辅图书本身,这些内容极大提升了教辅图书的附加值,学生购买了教辅图书,也就同时购买了教辅图书附加的服务与支持,而这些服务与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教辅图书的竞争力,也进一步刺激了教辅出版的市场需求。这套丛书为教辅出版提供了增值服务内容的思路。

中国版协副理事长李朋义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贯穿个性化教育服务的核心是一站式学习平台上的测评体系,通过体系中测试和检验所提供的反馈报告,帮助学生准确地获知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的京版北教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教辅《课堂直播》就是融入了这一理念,是升级版教辅,在书中大量地采用了二维码技术,读者通过扫二维码可观看知识点讲解和典型例题讲解的视频,使《课堂直播》这套丛书成了会说话的书。其核心理念就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从图书到视频,再到跨学网的答疑、测评系统及跨学PAD的产品研发,全方位地为读者提供多维个性化的贴心服务。

因此,教辅产品转型,要站在互联网的逻辑上嵌入互联网,更深入地利用智能推送服务,拓展个性化创新服务的路径。“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奇”,这是出版的创新境界,笔者认为,把这一理念用在教辅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也不过时。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创新,将是教辅出版进入“复合”出版时代的又一个发力点。

教辅复合出版仍然要坚守内容质量

出版业的职能在于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化。图书是出版业目前实现出版职能的主要传播载体,读者购买图书,实际上购买的是内容,也就是说,图书本质上是内容产品,图书的这一特殊商品属性也就决定了它必须立足内容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版的传播方式和形态也许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读者对内容的要求不会因此而降低,所以教辅出版无论其出版形式怎样融合、变化和发展,对纸质内容和新媒体内容的质量都必须坚守。

“内容为王”一直被传统出版奉为出版信条,然而许多人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内容为王”过时了。的确,快速、便捷、低成本或许成了人们获取信息内容的首选,但对教辅出版而言,“内容为王”还是要大谈特谈,因为教辅出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承载着辅助教育工作者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要产生社会效益。无论是从学生辨别能力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从学生的时间等因素来考虑,出版者都必须以辅助教育教学为中心,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促使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并使其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教辅出版不能偏离实际教学。笔者所在公司的《轻巧夺冠优化训练系列》《轻巧夺冠直通系列》等产品,融入了新媒体的方式,但公司的领导和编辑一直本着“内容为王”的理念,扎扎实实地做好图书内容,从不敢懈怠。正如培生大中华区CEO萧洁云所说,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成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学习成效才是根本。因此,作为教辅出版者而言,辅助教学也应以此为本,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出版,都不要忘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才是根本,坚守图书内容质量在教辅“复合”出版时代依然是硬道理。

从目前教辅图书市场来看,金星书业的《教材知识全解》系列图书与互联网的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但就销量来看,无论在网店还是在地面书店,《教材知识全解》仍然占有北京同步讲解类教辅市场的绝对优势,一方面是品牌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金星书业的研发队伍非常强大,他们一直秉承“研发实验在先,出版发行在后”的理念,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注重与一线教学实际的结合,这就印证了教辅仍然要以内容质量为本这一点。出版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质量不行,纵有多么千变万化的形式,出版物也无法赢得市场。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学习目标,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模式,项目实战型的考核方式,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等特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1研究背景

我院从1999年开始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在初期,教学基础薄弱、教学模式单一,课程教学近乎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教学没有特色。2003年,学院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工作,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普遍存在:汉字录入速度不快,办公软件使用技巧不多,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事务等问题。说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学院成立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项目组,开始启动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项目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召开了教学专题讨论会,针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

1) 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用相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案,教学毫无针对性。

2) 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按知识体系构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强调计算机学科体系和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完整性,而不是按社会需求去构建知识结构,从而造成了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技能不突出、运用不熟练的尴尬局面。

3)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粉笔+黑板或上课+上机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直观理解操作过程,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4) 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一支笔、一份卷的笔试考试方式,或者笔试+上机的考试方法,不能考查学生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工作过程、工作方法没有进行考核。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教学模式的改革

2.1教学目标:融入职业岗位,树立服务意识,突出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项目组通过座谈、问卷、信函、网络等调查形式,广泛调研企事业单位,积极跟踪毕业生,充分了解各种职业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根据社会调研得到的职业岗位信息化能力需求,提出了为专业教学服务,为职业岗位服务的教学改革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养和职业岗位信息化服务能力。改革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仅注重学生计算机通识技能的培养,与毕业后的实际应用严重脱节的弊端[1],如图1所示。

2.2教学内容:面向实际应用,采用模块结构,体现工作过程

根据实际应用需要,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根据相关工作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整合原有课程内容,按照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形成为主线,依据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服务性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情境为载体,按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6+1模块”,设计了18个通用案例,重新构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结构[2-4]。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基本素养,为职业能力提供信息化服务工具,而在实际教学中,职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直处于脱节的状态。项目组十分注重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与学生职业能力的结合,把七个模块与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开发职业岗位特色案例7类。教学活动中,不同专业有选择地使用相应的职业岗位特色案例,从而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5],如表1所示。

2.3 教学方法:依托两类案例,实行学做一体,突出自主学习

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树立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引入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灵活运用通用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教、学、做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边做边提高,教学过程一体化,按“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讨论分析实操制作教师点评归纳总结”6个步骤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显著提高[5]。

2.4能力培养:采用项目导向,推行三步递进,坚持工学结合

项目组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一体化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能力锻炼分为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步,同步训练是教师在介绍学习情景,指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教师和学生同时实施操作的案例,以教师展示的实际效果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教师模仿本次课的学习情景提出的工作任务,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案例,以巩固性训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需要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学生课后的训练任务,该任务较课堂任务难度有所增加,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三步递进的能力训练方案,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6],如表2所示。

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开展生产性实训。与校园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长年聘请校外办公业务技术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及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加办公自动化业务实习;自己开办文印社,对外承接文印业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轮岗、顶岗等多种形式参与到该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2.5考核方式:实施能力达标,贴近实际工作,注重综合运用

考试一直都被当作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项目组改变传统的“笔试+上机”的考试方法,引入项目考核来评价学生。提出了“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将考核分为中英文录入能力、系统与网络应用能力、图文排版能力、电子表格处理能力、演示文稿制作能力、网页制作能力和办公综合应用能力,分别仿真实际工作环境,创设考核任务,实施学生能力的达标考梳,其中6个单项能力分别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方便教师实时监测学生计算机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合理调节教学实施进度。整个教学活动实行教考分离,通过真实项目考核,综合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1, 7]。

2.6资源建设:提升教学能力,通过校企共建,丰富教学资源

项目建设锻炼了师资队伍。一是计算机基础教师开展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设计、实践动手等四项能力的测试活动,全面提高了职业教育能力;二是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全面实施教师“六个一工程”建设,即每位教师主攻一个方向、主讲一个教学模块、设计一类特色案例、主持一个项目、联系一家企业、建设一个课程教学网站,教师增加了企业工作经历;三是优化双师素质,加强团队建设。教师通过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升教师职教教学能力[8]。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积极与黄冈市人事考试院、黄冈市远东公司、黄冈市教育考试院等单位合作,共同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程网站提供了案例、视频、课件等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了计算机基本技能测试系统,供学生训练和测试;开通了天空课堂教学论坛,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通过BBS、E-mail和QQ进行网上答疑和辅导,方便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3教学效果

1) 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自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我院学生参加第七届微软办公软件核心技能世界大赛中国区总决赛获得国家级亚军1人,50强选手9人,并获得国家级PPT模块亚军院校和Access模块季军院校称号;参加第三届“极品飞手”海峡两岸赛大陆地区总决赛获20强选手2人;参加第三届湖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共53人;参加第四届湖北省教育信息化核心技能竞赛获一、二、三等奖10人;合计获各项竞赛奖励78人次。

2) 开发的考试系统应用于全国性认证考试。2006年信息产业部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将我院开发的计算机基础“6+1模块”考试系统纳入其信息化“办公软件应用专家”认证考试系统,并进行推广。

3) 自主开发的考试题库应用到人才水平评估。2006年,我院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6+1模块”考核方案被用于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测试,测试优秀率为100%。计算机技能“6+1模块”考核题库被用于襄樊职院、仙桃职院、三峡职院、江汉艺术职院、湖北生物科技职院、黑龙江畜牧兽医职院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生的基本技能测试,效果较好。

4) 课程教学模式被同类院校借鉴应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被十堰职院、鄂东职院、黄冈科技职院等院校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 万德年. 计算机基础“6+1”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0-51.

[2] 万德年. 高职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J]. 职业,2007(11):63-64.

[3] 罗幼平,万德年. 服务职业岗位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4):35-36.

[4] 万德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2007(9):148-149.

[5] 万德年.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8):64.

[6] 万德年,周小仨. 高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与实践[J]. 职业时空,2007(11):14.

篇6

【关键词】MOOC 网页制作 教学改革

引言

“网页制作技术”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均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信息量大、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是着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长期受普通学科教学体系的影响,在教学中仍沿用普通学科偏重于理论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实训环节,但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觉得不好教,学生觉得学习没兴趣,只是冲着学分去学习,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移动终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MOOC开始兴起,并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在大背景下,可以利用MOOC 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相关问题。

1.网页制作课程教学现状

网页制作技术课程作为网页制作员岗位的重点支撑课程,职院计算机专业至2003年开设此门课程至今经历了12年,课程经历了早期:教学设备不足,主要以理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中期:加入实践课程内容,因课时有限,注重理论考核,学生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实践操作不够,实践经验不足;后期:随着学院骨干建设的深入,专业响应教育部高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号召,计算机网络专业制定了“项目带动,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通过企业调研反馈市场认可程度提高。专业课程组教师从事多年网页制作课程教学工作,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普遍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是学生基础差异水平较大,学习兴趣也有明显差别,导致“吃不饱”、“吃不了”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因材施教;

二是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由多媒体教室“一对多”教学转移到机房广播式“一对一”教学,但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聆听的方式并未改变;

三是因课堂时间有限,分级分层教学难以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多流于形式。基于MOOC(慕课)的教学模式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MOOC(慕课)模式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在线课程模式,主要是基于“开放共享”理念。最初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提出。从08年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开设第一f-I MOOC课程Connec―tivism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online course到今天发展迅猛。这种模式的崛起使教育从单纯的资源共享转转变为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来。MOOC资源的广度、获取的容易度以及课程自主性等突出特征在宏观层面上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巨大震动。对课程教学产生深刻影响。

3. 基于MOOC的网页制作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以完成网页制作各个项目为主线,以职业化技术标准要求进行网页制作和代码编写,执行完整的项目流程,实行MOOC结合“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遵照“做中学、做中会”的教学理念,融“教、学、练、评”于一体实现课程的探索与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坚持“项目带动”的模式,设计紧贴互联网发展方向的课程教学项目;高职教学重视技能培养的要求及市场调研人才培养需求,结合“网页制作技术“课程的特点,基于“MOOC”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型。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重新定义。课前―网页知识传递-- 学生通过观看由教师针对本次课程准备的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来完成知识的传递。课程提供紧贴课程教学的教学视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把握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依据问题并发性最高的知识点,教师设计了课堂教学;课中-网页知识内化--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紧扣教学内容并紧密联系学生问题并发性最高的知识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挖掘学习难点及薄弱环节,结合学情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课堂引导训练;课后-网页制作拓展--教师通过梳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外拓展训练,在课外拓展训练中,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开发环境中,依据真实要求,开发真实项目这样既能促使学生课后反思所学内容,进一步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又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技能得到拓展与升华。

对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师生脚色进行调整。教学结构翻转,即由传统的“课堂讲课一课外作业”翻转为“课外知识传授一课上知识内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教学方式翻转,即实现了当下最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和“一刀切”的模式;师生角色翻转,即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角色转换,使学生成为整个过程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上升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结束语

MOOC(慕课)模式的教学探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的相关要求,针对网页制作课程的特点结合计算机专业学生具体情况,开展网页制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在改革中贯彻基于MOOC的网页制作教学设计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促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并为其他同类型课程的改革作出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 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

教,2013(2):53-57.

篇7

福州旅游职业中专与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简称福州旅专与工美校,下同),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国家到地方都计划打造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的海峡品牌的大背景下,学校发展同样要研究自己的区位优势、区域经济的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协调性,正视抢抓面临着的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就机遇而言,三个层面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从国家层面看,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产业,并把它列为第三产业中的第一个,其定位之高、目标之明确是史前首例;同时《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四大战略定位之一:“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从省级层面看,福建规划建设以“海峡旅游”品牌的环海峡旅游经济圈和打造世界顶级的旅游目的地;陆续出台了《福建省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2006—2010年福建省工艺美术发展行动》,并在福建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意见》中将工艺美术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文化产业之一,这些政策都从宏观层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生长土壤;第三,从福州市层面看,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实现高铁时代旅游业的跨越发展,努力打造三坊七巷、昙石山、船政、寿山石等闽都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福州传统工艺产业。错过了机遇就会错过最佳的发展时机,学校要借势而上,扩大外延的发展,深化内涵的充实。

就挑战而言,旅游行业输出旅游服务,工美行业输出旅游产品,但它们都属于大旅游范畴。二者的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地域性明显。从就业特点看,有容量大、层次多,成本小、门槛低的特点。但这一就业现状无法与海峡品牌的高要求相适应,如何提升层次品质,输出一流的旅游服务与工美产品,满足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学校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和工美行业发展的核心是它们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能给大众带来快乐的内心体验,而不单纯是传统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这种变化就必然对从业者的素质与人格提出要求。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人才向高端流动,行业越来越需要智力的支持,从业者需要有创意,有点子,懂经营。培养更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型、实操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根本任务。“如何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确立学校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基于以上分析,福州旅专与工美校提出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发展战略:一体两翼、后势发展。

所谓“一体两翼、后势发展”,“一体”是指以三校整合后形成的学校办学主体和发展主体,“两翼”是指努力打造旅游和工美品牌,以旅游类专业和工美类专业为载体实现学校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发展。“后势”是指三校整合后的优势互补,整体合力,借势而发,跨跃发展。

1.试行开放办学,呈现多元化格局

职业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保持随时的互动与更新。海峡旅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它必然对人才有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要求,所以,福州旅专与工美校建立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学校目前有以在校应届生班、三段式班、部队中职学历班、企业中职学历班等多模式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与高校联办的《艺术设计》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有与聋哑学校联合开办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殊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为区域经济输出多规格的人才,为打造海峡品牌提供全流域、全方位的高品质服务。

2.加强专业群建设,逐步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

专业设置合理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最核心的结构要素,因为专业类别直接影响人才的类型培养,所以专业设置最应该体现区域性特征,所谓的“谁投资谁受益”。福州旅游与工美校在优化专业设置中,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学校资源的支撑力,深入市场调研,不盲目追随所谓热门专业,使专业规划围绕区域市场需求、专业师资紧跟技术进步、专业设备贴近工作实际。在做好传统专业的基础上,慎重开设前沿性专业,做大做强主干性专业,适时发展实用性专业。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与海西旅游经济圈配套的系列化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学校目前已形成以旅游类为强势的专业群、以工艺美术类为特色的专业群的“两翼”格局。可以说,这种专业格局是具有唯一性,是不可复制的,因而具有后天优势,它将与海西旅游经济圈亦步亦趋,相得益彰。

3.深化课程的优质化与区域化改革,提升办学质量

课程是专业的载体,课程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甚至决定“怎么教”,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职业学校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课程观,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终身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突出以人为本,建立起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师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课程管理模式。福州旅专与工美校大胆改革现有课程模式,使德育课突出针对性、实效性;文化课强化基础性、应用性;专业课深化实践性、职业性。积极大胆地探索构建以能力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大量增加了福州温泉休闲、生态山水、滨江滨海、传统工艺、地域文化、榕台旅游等内容。可以说,优质课程与区域课程的建设,培养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一线人才。

4.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切入点

海峡西岸旅游经济区是高度数字化的信息网络发达的现代化综合实验区,因此建设一个数字化校园,才有可能与区域经济配套,并为之输送胜任的旅游服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学校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或者说,实现实训设备的信息化。真正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职业教育教学及实训,应该是实物教学和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应该是实物教学设备与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存的。福州旅专与工美校从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深刻理解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认识到职教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与改变的过程。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出发,系统规划和设计资源建设项目与内容,既兼顾学历教育又考虑职业培训的需求。学校目前正在建设开发的信息化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仿真软件工程,正是考虑到要发挥设备最大化功能,达到延长服务周期,扩大服务半径,突出辐射作用的目的,使得有限的投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普惠性。

5.建设有旅游、工美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

朝代更替,文化永存,儒家思想代代相传给教育的启示就是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属于灵魂的传递、人格的教育。福州旅专与工美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递。学校始终秉持“崇礼·砺行·敬业·乐群”的校训,在日常活动中加强渗透。“崇礼、砺行”是个人品格的修养,“敬业、乐群”是“崇礼、砺行”的社会实践,“崇礼砺行、敬业乐群”既是母校对学子在校培育之宗旨,更是母校对学子毕业离校,走上社会之寄望。在此基础上,学校努力构建以“爱校爱生、形象至上、传承创新、合作协同、共荣共进、追求卓越”为六大要义的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结合旅游、工美专业特色,主动与当地的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马尾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漆艺文化等相结合,不断深化闽都文化的内涵,深化旅游文化的内涵,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更具可持续发展。

6.抢抓机遇、政策对接、项目带动、持续运作,突破学校发展瓶颈

海西建设的大环境为加强榕台间的校际合作提供了契机。要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两地校际间的参访,海峡教育论坛的举办,增进两岸教育的了解和信任,扩大对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互助交流。

另一方面,福州市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空前重视。因此,学校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通过持续运作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用足用好优惠政策,提升运作水平,激发和放大区位的优势效应:一是利用好中央财政对学校旅游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二是运作好工美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烹饪专业被评为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工美专业作为福州传统特色专业已上报教育部等项目;三是使用好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实行学费减免政策;四是建设好《艺术设计》专业五年制高职试点;五是落实好福州市旅游系统的导游岗位培训、导游证年审等项目落户在学校的项目。

7.主动对接,深化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项目与范围

篇8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教育类APP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为学习者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条件和学习平台,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思路。未来学习将是个性化的学习,关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的个人适合性和选择性的学习形式将被不断运用。人们将通过移动学习APP式的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促成更有效的、碎片化的学习。APP式的学习将更注重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嵌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更形象化地感受学习。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更要求我们关注如何将其良好的运用于教育,如何更精准、更快捷地将其定位于教育的某些特定领域。

教育APP,目前?没有学界公认的定义,APP是英文 Application 的简称,主要指运行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文中教育APP特指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学习平台或进行技能训练等用来学习的一类APP的总称。现如今教育APP如此迅猛的发展状态,在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前提下,也伴随着一些研发和应用相关的问题。为使教育APP更大化地服务于人们的学习,对教育APP进行合理有效的建设、监管、推广以及应用,将对我国移动学习资源的发展和利用,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

一、教育AAP的应用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教育APP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5亿元,在苹果的APP商店中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游戏类APP[1],在过去半年中约七成以上用户使用过教育类APP。友盟的一份数据显示,2016年教育APP增速迅猛,一线城市的用户量全年增幅达90.7%[2],二线城市用户量达到68.75%。国内APP应用市场一般按照通用类别及用户使用习惯来对APP进行分类排行,根据对用户的输入及检索内容分析来推送相关应用。新浪教育[3]对教育APP 的一级分类里,把教育APP分为外语、考试、平台、幼教、中小学和其他六类。本文采用抽样统计方法[4],分别在百度应用、APP store、360应用市场和豌豆荚中以“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检索出来的APP按照功能和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为阅读类、外语学习类、学科辅助类、早教类、考试类等五类。

1.阅读类APP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以占用视觉为主要形式的娱乐内容开始向用户的碎片时间集中,而移动端APP的便携性和内容丰富性,使得阅读在碎片时间的渗透进一步加强。移动阅读用户主要集中在公交地铁、工作闲暇、睡觉前、用餐、卫生间等空闲时间。据速途研究院2016年Q3移动阅读市场报告显示,中国移动阅读用户数量平稳增长,2015年移动阅读用户规模约2亿人,预计2016年底将达3亿[5],目前用户规模已远超3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快节奏的网络时代背景下,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并进行交流和共享将是阅读APP的发展趋势。阅读类APP也将进行优化和完善:①人性化的功能与UI设计,现代人越来越青睐于那些能够“懂你”的阅读APP,能够根据用户阅读书目对用户的喜好和需求进行精确定位,推送相应内容,不但“人找书”更加方便,“书找人”也得以实现;②丰富阅读书目和类型,保证优质内容实时更新和丰富,平台需要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③功能社交化,例如微信读书APP,阅读软件可以实现读书好友之间的互动和共享,可以看到好友读书书目、对所读书目进行评分评价、朋友推荐、阅读时长好友排名、读书时长兑书币等。

2.外语学习类APP

外语学习类APP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认为:“外语类APP最适合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移动学习已经全面超越PC学习”[6]。外语学习类APP主要指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习者为实现某种功能价值而采用的一种移动应用服务,例如专项学习口语听力或写作阅读的APP,还有词典工具、考试训练、背单词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词典工具,其次为翻译类和口语类。相对来说,社会人士为了增加在工作中的竞争力,提升自身外语水平,翻译类APP和口语类APP使用较多。而在校学生则使用词典、考试类APP以及专项提升类APP较多。随着学习者对学习工具的强烈需求,市场上外语类APP也是丰富而多样,面对更多的选择,学习者更偏向于免费APP以及能够达到自己学习目的且资源丰富的APP。因此,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资源并进行大数据分析后为学习者推送相关学习资源,以及能够与学习者进行互动训练加深记忆的外语类APP将受到更多青睐。

3.学科辅助类APP

丰富的学科辅助类APP资源与现代多媒体设备相结合,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近年来电子书包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应用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学术界关于电子书包在课堂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教育类APP结合教室多媒体设备,可以实现远程同步教学、视频录像、作业投票、个人移动终端资源分享、基于个性化资源推送等多元化的技术功能,使学生学习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人性化。国外有关iPad教育应用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iPad应用MagicMarker通过向左或向右滑动屏幕可以查看学生答题是否正确,使教师可以追踪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

现阶段我国学科辅助类APP一般都是按照中小学不同学科进行开发,或者按照功能不同进行开发的试题题库类、网校视频类、作业答疑类等。分析国内运用学科辅助类APP主要实现以下作用:①教师在课堂使用,作为辅助工具。主要进行画面共享(教师将自己端屏幕投射到学生端或投影仪)、实时互动(学生在移动端回答问题或做笔记,并共享给教师端或同学端进行讨论交流)、班级管理(运用移动端班级管理系统,可协助教师进行日常班级管理事件通知等)、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共享课件、讲课视频以及作业的发放等)。通过分析国内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师需要学生对多个 APP 进行切换使用,专门用于教学活动的APP较少,缺少针对性和全面性。

4.早教类APP

《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为0-6岁婴幼儿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全面提高0-6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的目标,自此婴幼儿早期教育备受关注。为满足家长育儿及指导的需要,各类早教APP大量涌现。早教类APP根据家长或教师的需求,以及幼儿的喜好进行设计开发,不仅可以传递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做到寓学于玩。根据实现功能不同,早教类APP可分为语言类、益智类、游戏类、音乐舞蹈类等。虽然早教类APP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定帮助,却也存在很多问题:①早教APP市场鱼龙混杂,如何选择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的、高质量的APP是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②长时间注视平板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将对孩子的视力、社交能力、对游戏的喜爱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③APP提供的知识内容是否符合幼儿所需,是否与学校知识进行挂钩衔接,是否有助于孩子接受学校教育,这些不确定因素造成家长和教师一方面对早教类APP抱有很大期待,一方面却又心存疑虑。

5.考试类APP

考试类APP是指在手机或平板等移动设备上为了应对考试从而进行练习和考试的面向考生服务的教育APP,一般包括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外语等级考试、公务员考试等,例如驾校宝典、华图在线、教师资格证考试通等,这类教育应用在网络下载排名中也比较靠前。考试类APP一般具有资料检索与共享、历年真题题库、模拟演练、专项学习、错题分析、成绩分析、学员互动交流区等功能。该类APP充分集合了学习者所需要的各类考试资源,使得考生不再需要购买大堆考试真题、考试参考书目等,让考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反复练习和模拟测试等,达到提升考生应考能力的目的。截止2015年12月,在职业教育考试类APP用户中,约有35.8%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且每天使用超过6个小时,远超?^其他教育类APP的使用时长[7]。现如今各类职业资格和认证考试比较多,人们往往都没有大块时间去集中学习,利用这类APP便可随时随地学习,轻松复习且能显著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育APP的研发与应用问题分析

1.教育APP的用户界面设计与人机交互的问题

教育APP之所以可以吸引那么多人选择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不仅在于它丰富的内容资源,还在于它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这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迎合了无线互联网时代人们使用触屏式智能设备的习惯。广大学习者普遍看重的是APP拥有的图形界面特质,图形式的界面设计不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且好的界面设计也让学习者对资源分类一目了然,可以很快定位自己的需要并开始学习,例如适用于儿童的教育APP则选用符合童心的界面设计,不要有较多文字,应多以卡通人物或事物代替等。友好的人机交互,灵活的操作方式,将更能使学习者享受其中。一个好的教育APP设计应该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和喜好,保持教育内容的独特性和用户体验技术的创新性,从用户角度进行考虑和设计,多进行市场调研和访问。

2.教育APP产品良莠不齐,同质化问题普遍

教育APP的数量持续上升,教育内容和方式也逐渐多元化,但教育APP产品却良莠不齐、同质化现象愈加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APP大多以免费为主,开发成本较低,缺乏优质内容的支撑。目前国内用户付费意识还较薄弱,多关注免费教育APP资源。目前教育APP总数已超7万,排序靠前的教育APP几乎都不是由教育技术人创造的[6],而是来自于公司的技术性员工。开发公司绝大部分是拥有传统互联网背景或移动互联网经验的技术型公司,开发人员并未受过教育技术专业学习,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严重不足,对教育APP的功能设计以及内容设计前期分析不足,多是将传统内容照搬到移动终端上[6]。因此,教育APP开发人员应努力提升教育APP产品的创新性和专业性,积极引进教育技术学研究人员参与设计建立高质量研发团队,将教育APP的教育性、社交性和游戏性进行结合。另外,在教育应用主题选择上多一些调研和数据支撑,APP提供的知识内容是否精确,是否与学校知识进行挂钩衔接,是否有助于孩子在后面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庞大的数据支撑将为学习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引导。

3.教育APP的内容系统设计与质量评估问题

分析现有教育APP主题分布,语言阅读类排前,综合益智类排在第二,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比例最小[2],整体上各应用主题分布严重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我国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偏科”现象。随着80后、90后逐渐“升级”为家长,他们更加注重孩子教育的全面学习以及认知能力和智力情感的开发。在2016年度最有价值、最好用的教育APP榜单上,一些新型教育APP让人们眼前一亮,例如“高考志愿填报”类教育应用,“高考帮”、“乐学高考志愿”、“完美志愿”等[8],从教育工作者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教育APP的内容系统设计,精准定位于考生和家长的迫切需求,为应用提供庞大的数据支持,可以让考生在填志愿时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提升教育APP的关键在于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特征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和应用服务产品。当前移动设备由于其屏幕大小尺寸的限制,并不适合长时间的注视或阅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增加疲劳感。因此将以往完整的教学内容作适当的片段化或提取摘要等方式来加以呈现,把“完整性”知识块往“碎片化”知识转变进行提取细化。现阶段我国对于教育APP质量的评估尚是个待解决的问题,国内缺少专业的评估标准,只能根据用户评分和评论次数两项指标进行评估,评价主体单一,学习者无法尽快选择到优质的学习资源。

4.教育APP对学习者学习行为影响的问题

移动学习资源让人们随时随地了解和增长见识,零碎时间也可以实现大的价值化。为促进学习的多元性以及用户粘性,教育APP会加入一些游戏、社交功能等趣味性元素,容易造成学习者手机或平板依赖。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把控应用中娱乐元素与学习之间的平衡,逐渐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自控力较强的成人来讲,可能这个问题比较小。但毕竟学习需求的主流群体还是学生,特别对于自制力较差的中小学生,要掌握APP中娱乐元素与学习之间的平衡点,难度系数比较大。其次,如果长期使用观看平板电脑,儿童缺乏运动、交流沟通,有可能患上感觉统合失调,易引起做题粗心、记忆力差、词不达意、协调性差、孤僻、视力下降等各种行为障碍。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影响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趣味性的教育APP容易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而太“死板”的APP对学习者没有吸引力,如何在提升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的同时达到一定的放松效果,教育类APP还需继续探索。

三、移动学习APP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对教育APP的研发与应用问题的分析,结合我国教育APP发展现状及教育改革方向,为教育APP更好的服务于学习者和走入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升资源质量,与学校教育建立衔接

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认为:“教育应用程序应该回归教育本质,更为广阔的应用在于师生教学情境,就是常规课堂教学。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能看到APP的强大功能和内容资源带来的便利,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应用程序,提升教学品质,是未来教育APP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8]。国内教育APP多与学校不太相关,衔接不够密切,主要为英语教材点读和专业题库等。有些APP和学校相关,也仅局限于教学资源与学校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相符,并未涉及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交互运用功能。

开发人员以及学校应该意识到教育APP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将教育APP与课堂内容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联系。①多做调研,APP的开发设计应该符合师生的使用习惯和需求,积极丰富学习资源的形式,例如加入微课视频、微信公众号、小工具等上课所需的教学资源;②教育APP开发人员应该积极引进教育技术学研究人员参与设计,提升教育APP产品的创新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开发设计更多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教育APP;③扩展APP应用功能,增加家长的参与度,开展家校协同教育,例如教师和家长可以在管理端对学生端部分功能进行简单控制等。

2.引入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技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工作者更希望能够探寻学习者更深层次的思维和行为,从而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分析学习者需求并推送类似的优质学习资源或学习伙伴,提升学习者学习体验和效果。大数据可以针对学习者进行精细分析,从而为开发者提供有效的决策和引导。对于学习者来讲,好的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对教育APP的选择前提,但是良好的学习体验是学习者是否能够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随着技术的?l展,教育APP不应该仅止步于对学习资源的提供,更应该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教育研究的发展,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最前沿的后台技术支持。将大数据分析加入学习者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学习者更深层次的思维和行为,设计出符合学习者风格的学习活动,促进其个性化学习和非正式学习。

3.建立教育APP的评估标准规范

随着教育APP的大量涌现,教育应用软件市场鱼龙混杂。如何快速选择一款合适的教育APP,并且保证这款教育APP的内容质量优质,同样是学习者所关心的问题。美国对于教育应用已经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儿童教育APP领域,包含了CSM评分、CTR评分、用户评分以及用户评论次数四项指标[9]。现阶段我国对于教育APP质量的评估尚缺少专业的评估标准,只能根据用户评分和评论次数两项指标进行评估。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关于教育APP评价机制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建立完善教育APP质量评价标准,为学习者快速选择优质的教育APP提供便利,同样也给APP开发人员提供了开发指导,将有助于教育应用的再优化,为教育应用的持久发展发挥作用。因此,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为指导,集合相关教育研究人员形成精英团队,一起探索形成一系列教育APP的评估标准规范。同时,鼓励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等一起关注教育APP评估,从而保证教育APP的质量符合评价标准,给学习者以更好的学习体验。

4.教育APP的开发应符合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10]指明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方向,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创新。分析国内教育APP开发现状,普遍存在盲目跟随市场、同质化问题频出,主要原因是定位不清晰、应用软件缺乏持续性等。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教育APP的开发未能紧跟我国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不能适应学习者最新的教育需求。学习者(尤其是学生群体)运用教育APP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提升个人能力,若教育APP不能紧跟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止步于现状,便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终将被淘汰。教育APP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应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体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

5.加大政府或教育部门对教育APP的支持与引领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方经济;办学定位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0.047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扩招,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9年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的政策支持下,高职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高职在校生人数占据了全国大学生在校生人数的“半壁江山”。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及要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服务地方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入各行各业并改变着这些行业的运营方式,高职院校除了通过培养合格人才为地方产业经济服务,还应该深入探索怎样让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得到持续性发展。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职院校该如何顺应潮流,积极探索更优质高效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满足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既体现了教育要符合时展的要求,也为高职院校能持续地方产业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当前,影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可持续性的因素有如下四方面。

1办学定位是关键

对所有的高职院校来说,办学定位是关键所在。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合各行各业、大数据技术催生各个行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在定位上更要坚定不移,坚持立足地方,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方向。学校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做到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步调一致、目标相同。

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定调,为制定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是把办学定位具体落实到每个专业的细化过程。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更符合并促进地方产业经济水平。高职院校更注重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这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经济相辅相成的体现。在未来的高职教育里程中,强化校院企合作,让科研攻关、科研助力地方经济成为持续性态势将是必然趋势。

2专业结构是重点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具有灵活性。一般的高职院校学生数量较少,所依托办学的地方经济体量规模不大,并且企业转型会带动学校的专业设置变化。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侧重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地方为主线,突出实用性、社会性和时代性。因此,学校会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调整专业结构,广泛听取毕业生、各行业专家、企业人士、政府部门等社会各界的意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和论证,作出前瞻性预测,及时对专业结构作出调整,使其能在一定时限内持续性促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真正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专业折射出社会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每一个专业都对应着社会上的一个大行业。这些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的人才能力要求是什么?每一个问题都是在专业建设中要实地调研、考察,从而做出科学的专业结构调整。只有经过调研、分析后设置的专业,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科学的专业结构设置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重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有的产业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又有许多新兴的产业在不断崛起。作为最贴近社会的高职院校来说,要有极强的敏锐性和自我革新意识,凭借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以及适当的调研分析,对专业结构的调整要迅速精准。坚决不做闭门造车的无用功,也不培养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高职毕业生。要以知识分子的理性去决策,以一线工人的专业去设计每一个专业构成,最终留下的永远是顺应时展的重要专业。只有以变化的专业设置来适应不断进步的时代,高职院校才能担当重任,持续性的服務地方产业经济。

3配套机制是源泉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配套机制是最能有效支撑持续性的核心举措。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让更多教师主动跨越“教书育人”这个层面,努力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学院领导层面与科研管理部门扮演好“媒人”的角色,多方联系校外企业或政府部门,搞好协作攻关,帮助教师参与地方有关部门或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承包企业的科研项目等。同时,学校每年在下达科研课题研究时,侧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地方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克服科研课题片面强调学术性、理论性,轻应用的现状,让高职院校的服务性能在科研上有用武之地。学校也要鼓励教师对社会进行多种科技培训,将服务地方经济做到分层次、分阶段、重效果。

政府各级部门也应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让高职院校科研能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从办学层次上来说属于专科学历的院校。这一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学术、科研作用的发挥。众所周知,高职院校非研究性大学,更有优势直接为社会服务,能对社会的“即时需要”作出直接的有效反映。同时,这一优势还潜在地培养了一部分优秀的科研型教师。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对于学术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且研究出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普遍情况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在学术和科研项目参与上,因为“出身”问题而受到一定的制约。绝大部分的核心学术期刊拒收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论文。一部分科研项目也将高职院校教师拒之门外。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职院校的科研队伍发挥作用,特别是地方科研管理部门,更应该对每年的科研课题精准划分,让高职院校教师能更多一些主持科研课题的机会,能参与更多高新科研技术攻关。从制度上开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大门,让高职院校从科研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再上新台阶。

建立有效的配套机制,不仅是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举措,还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优势转化为实际行动后,高职院校教师获得的将是更加一流的科研能力与专业技能。科研創新主导模式下的经济更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地方高职院校科研力量的提升,会为地方经济带来不可低估的推动力。让这种推力持续放大需要政府、学院各级部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机制与平台。所以,一旦高职院校的科研队伍得到重视与激励,地方产业经济就会逐渐发生质变,向良性转变。

4良性循环促发展

一旦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作用得到重视,具备了政府及学院各级制度的支撑,同时学院办学定位的基本方针也明确指明了科研服务的必要性,在专业结构的组成配套上提供了科研服务可行性,可见,这所学校基本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从宏观政策到微观专业细化,环环相扣,这是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不断地循环运作中,不但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越来越强,地方经济也会发展越来越向好。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提升、转型就会更多。这种影响反过来作用于地方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上不断转变,进一步提升其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能力。

高职院校在进行科研攻关时,还需要考虑更多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的影响。假如发生特大公共卫生事件、不可控自然灾害、战争等,当很多无法预料的事件发生之后,科研要怎么为地方产业经济保驾护航?有没有第二方案、第三方案可以推行?科研队伍,要怎么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待到合适的时机再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高职院校是高校中文凭最低的,但却最接近地方产业经济、最能感受到地方产业经济脉动的科研队伍。虽然,无法抵抗自然灾害,也无法迅速制衡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可以未雨绸缪,提前做出一系列防御措施。当意外来临,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启第二、第三预案,将意外带来的破坏降低等级。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为基本要求。那么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就要时刻准备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为建设祖国尽绵薄之力。

5结论

篇10

文章运用设计管理的基本思路,以交互设计实训课程为例,对教师不了解交互设计教学中学生特点而无焦点地布置任务,导致实训设备利用率低的现象深入研究,提出关于基于学生特征的定制化类聚系统P2P模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教师运用某种方式分配设计任务,实现因材施教,增加了教学乐趣和有效性。

关键词:

设计管理 交互设计 教学 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92-02

一 交互设计实训教学的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定制化的IPS(Information PushServices信息推送服务)是其典型特征,定制化的思维能让信息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教育方式亦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教育作为未来科技的核心推动力量,如何培养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设计人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教育领域,定制化的教学能帮助教师很好地教授知识,能够帮助不同特点的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国内多所高校在发展规划中也提到教学需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实行因材施教。

传统因材施教方式以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时间深入了解为前提,师傅在对学徒长期接触基础上,让不一样特点的徒弟学会适合自己特点的技能。但在当代大学教育背景下,教师教授班级更换频繁,常因班级年级的不同,导致无法对每堂课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尤其是在交互设计教学实训中,具备时间和空间的二维限制,教师无法在课前熟悉更多学生信息,信息定制化的设计理念某种程度上解决此问题,形成设计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在交互设计实训教学中表现更为明显,由于交互设计是偏研究性的学科门类,训练中小组合作现象较多,分工通常明确,但实训教师对班级同学并不了解,通常采用自由组合和随机分配的方式,布置任务多是一概而论,并没有关注各组和每位同学之间的差异。如果能建立一个学生特征的数据库,通过前端平台界面的方式展现在教师面前,实训教学人员只需在课前花少量时间,就能了解学生并根据其特点安排实训分组和组内的实训任务,以及课堂的整体教学管理。

二 目前交互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交互设计是众多设计课程中的新兴的课程,也是未来设计领域最具前瞻性的课程,教育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交互设计是一门关于设计方法类的课程,也可理解为一种管理创新模式。就学科要求而言,对于设计师和求学者知识背景限定较高,如心理学、消费学、美学、设计学、材料学、哲学、计算机学等。知识背景的差异化决定了交互设计的交融性,不可能一位学生就能很好掌握,需要团队作业,但是在团队实训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

1 教师知识点与学生知识点重合度偏差

目前各大高校的交互设计老师大多为毕业后从事设计教学,背景存在着多样性,如工业产品、艺术设计、计算机、心理学、机械学等,真正从事交互设计学术背景毕业的教师偏少,而且大多为海归派。所以不同的老师对于交互设计的理解会存在差异性,计算机的教师会偏向于软件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机械产品设计教师会偏向硬件设计。交互设计实为考验教师多科学知识掌握的重要课程,但是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知识背景难以对接,学生在遇到硬件材料、信息等问题时计算机背景老师难以独立面对,需要求助外援。如果在某种模式下,教师擅长的领域能够尽可能地和学生进行对接,这样会让彼此的长处都发挥出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2 团队作业过程中,不同实训过程出现同样知识背景的学生

交互设计实训过程中会涉及两类知识背景的选择,一类是知识背景,在交互设计的实训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产品类别,如通讯产品、车载产品、家庭用品、智能设备、金融产品等等,也会涉及很多产品流程,如用户研究、交互设计、原型制作、可用性测试、视觉设计等。但是如果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遍设计流程却会导致教学条件和周期难以把控。另一类背景是个体的生活特征,如有些学生个性偏技术不善交际、有些会喜欢玩APP、有些狂热于RPG游戏、有些喜欢运动、有些喜欢跳舞等,这些体验会影响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会使他们更感兴趣。这是一个具有弹性价值的背景参数,每一个班的学生,每―次项目实训都会呈现不同特征,应该使学生的生活特征不停地发生变化。所以在交互设计实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喜欢跳舞,他却需要做一个机械主题的项目,导致了学设计种出现很多无法同心理的现象,从而影响了交互设计的执行。在交互设计中的常用方式就是体验、分析、总结、应用,如果场景不同,对设计师而言,设计的难度也会变得不同。同心理的“小白”设计原则的设计分析能力会帮助学生完成设计的可行性,让学生对自己所擅长的工作更加赋予创造性。

3 学生对交互设计的理解水平与实训过程的执行度不匹配。

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会导致学生对实训的理解程度不同,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对交互设计知识的理解处于不同的层次,有些只是对设计技法有所练习,有些只具备一些手绘基础,有些知识面比较全面。但是在实训过程中,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每位学生的参与,但是每个阶段也需要不同能力的学生加入,如果此类关系发生错乱,就会造成能力较弱同学的负担,能力较强的同学则无所事事。所以,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深度需要与实训的工作强度相结合,在不同的实训中进行灵活匹配。

三 实训过程中的P2P类聚管理模式构建

针对之前提到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实践和教学计划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设计阶段的特征来提出解决方案,P2P(Person to Project)模式类聚管理是一个突破方式。类聚管理模式将管理模式分为很多可能性和阶段,同时将学生也按背景分为很多类别,让项目和学生进行深度融合匹配,将项目焦点和学生的关注点反复结合,归纳其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 让实训教学人员在有限时间内充分了解每位交互设计学生背景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决定了教学课程中任务安排的合理性,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教学人员了解学生后,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组别,定制不同的试验任务。学生的背景分为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如果能将生活背景有类聚关系的同学聚在一起,在实训设计过程中他们将更加乐于参与。同样将拥有不同知识的同学与实训不同阶段的同学结合,将会使得同学擅长的知识得到更好发挥。如:交互产品设计前期需要用户研究的知识点,有些同学会对用户研究、访谈、调查感兴趣,所以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让其介入是比较合适的。又如:本次实训练习的重点是流程框架逻辑的整理,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找到适合产品切入点,进行逻辑整理设计,如果他是喜欢运动,就让他尝试运动类的APP分析设计,对美食感兴趣的同学去分析食品类的产品。

2 让参与实训的每位交互设计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通过灵活的分组管理,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有些善于用户研究,有些善于协调沟通工作,有些转长于设计技法。协调每位学生的任务,让每个学生的长处在试验中尽可能得到发挥,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的背景特点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参与自己喜欢的设计。每个设计实训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详细阐述项目的每个过程,展示处实训每个阶段的特点,让相应的学生主动融入自己喜欢的设计阶段中,通过这样Person与Project的紧密匹配,会让学生在课程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课程知识。课程的45分钟内,有30分钟左右学生会专注的某一知识点,所以,在此有限时间内,让学生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阶段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属于重构的设计管理思路。

3 避免了分组实训中出现任务分配不均衡,让了学生能力差距进一步扩大。交互设计实训多为分组练习,由于设计项目小组通常是多元化的设计师组成,所以组内需要呈现各种不同特点组员。如草图绘制,流程图的设计,原型迭代,视觉设计,用户persona设计,市场调研,趋势研究。在以往设计项目中,学生各类特征在分组时候经常会出现集中的现象,如某组都是擅长流程设计的人,某组都喜爱设计流程的设计,某组的专业学习能都偏弱等现象。由于学生能力各有不同,优先利用系统进行智能分组,让组别之间能力得到均衡,同时组内人员的参与度得到全面的权衡,避免了以上现象的发生。学生在选实训组别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设计能力不均衡的现象,此时教师需要对每组学生进行重组,将擅长的领域和喜欢的类别进行人为的错开,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也保证的每个设计Project的顺利完成。(如图1)白底黑字圆代表学生,不同字体代表学生各种特征,黑底白字圆代表实训的不同阶段,距离最接近黑白圆,代表实训相应特征和学生的匹配方式,不同项目匹配方式各有不同。

4 类聚模式与设计管理、交互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类聚模式的核心是一种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模式,在设计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俗称“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交互设计是一种人们行为的合理性的优化方式,让设计变得更好用、易用、乐用。本质上,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行为方式来优化资源的配置,让事情变得更有效率和简单。交互设计思维在近些年逐渐兴起,并逐渐往管理学上延伸。本次选用交互设计专业学生实训课程作为案例,是因为此相比其他课程资源和流程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更加明显。类聚模式的核心:人与事,让相同的人去处理相同类型的事情,让相同特征的人去完成相同阶段的工作,让学生自身的学习资源能调动起来,并在学习中完善起来,使得学生学习更加有兴趣。

设计管理在高校的设计训练中同样很重要,毕业后学生将直接参与到设计项目中,与设计管理者一起协同工作,如果能在学习期间就能养成对设计管理的价值观,会在以后工作中大有裨益。学生在毕业前的学习中做充当的角色便是被管理者,教师姑且算是设计管理者,共同的目标便是好的设计习题,比赛获奖、实践项目的顺利投入生产。在学习期间,学生将会明白一个道理,交互设计师是设计团队中的一部分,设计团队也是企业的一部分,每个部分工作的合理性会影响到最后产品的成败。学生作为被管理者,也同样需要同样的素养。如:良好的沟通能力、自己表达能力、设计能力等,还有一部分形成是自己生活的素养,如跑步、听音乐等。

四 类聚管理的模式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