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播范文
时间:2023-03-21 15:3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直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早上9点到下午5点都有直播。
2、《新闻直播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于2009年8月17日推出的一档全天8小时新闻直播节目,由耿萨、纳森、梁艳、紫凝、顾国宁等担任主播。
3、节目以焦点新闻播报为主,新闻评论和娱乐性新闻为辅 。
4、节目于2009年8月17日起每日9:00-12:00、13:00-18:00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 。特殊情况下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国防军事频道(甚至更多频道)并机直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视频直播 媒体融合 移动端
纸媒为什么要做移动视频直播
1.用户获取信息方式更新是根本动力。
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信息的传播接收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自媒体的勃兴、用户生产内容的趋势导致传播去中心化。在新闻信息市场上,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不再处于垄断地位,信息爆炸甚至泛滥,导致用户阅读新闻的时间更多的被瓜分,各类媒体对用户时间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因此,传统媒体尝试基于移动端的内容生产。但在4G网络普及前,传统媒体在移动端的内容生产,仍然局限于图文形式、至多加入了短视频。视频直播最初发端于秀场直播、游戏直播等领域,娱乐属性较强。有一N观点:“你可以不通过视频直播获取信息,但你不能忽视年轻人通过视频直播获取信息这一现象。”
随着移动网络建设和视频直播技术的进化,传统媒体开始尝试移动视频直播布局。所以,传统媒体涉足移动视频直播的根本推动力来自于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更新换代。
2.日报出版空档期的创新利用。
日报的出版周期长达24小时,传播的空档期不能拱手相让。在媒体融合方面走在前列的媒体,内容生产上强调移动端优先,这种优先,不仅体现在传播时间上的优先,更强调在传播地位上的重要。
传统的传播方式,读者和受众处于被动接收的视角和身份,与媒体之间是单向度的“传受”关系。在实时视频直播报道中,几乎“零时差”的传播方式,即时感、代入感、体验式强,网友的参与度大大提升。
传统媒体利用自身在新闻采编上的优势,第三方网站提供技术解决手段,网友对视频直播方式的认可和接受,于是这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便有了诞生和生存的空间。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在报纸出版的空档期,这种全新的传播手段虽然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和作为。
武汉晚报的媒体融合实践
1.4个月21场直播的实践。
从2016年9月2日做第一场直播《跳水冠军湖北姑娘刘蕙瑕抵达武汉 快来围观!》开始,到12月28日一天做4场武汉重大工程的直播为止,4个月内,武汉晚报通过官方头条号共实施了21场直播,总播放数据超过201万,场均播放量近10万。
(1)关注度大提高。
在这21场直播中,体育题材有3.5场(交叉领域各算半场),社会题材4场,娱乐题材7场,商业题材0.5场,交通题材4场,城建、旅游各1场。从直播题材的分布来看,较为丰富全面。
从单场直播数据来看,交通题材的4场直播的参与人数均在1万人以上,数据最高的一场直播《武汉“速冻”天,今晚的回家路好走吗?》,参与人数和播放量达到了76万。
该场直播的策划由其于武汉当天的恶劣天气:“武汉市气象台23日11时27分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武汉市大部有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请注意防范!”加上当天交通早高峰,武汉市内发生多起因道路结冰导致的交通事故。武汉晚报对交通晚高峰的交通情况,尤其是过江交通的情况进行了视频直播部署。
两位记者在寒风凛冽的武汉长江二桥上采访交警,播报路况,直播持续一个多小时,收获了大量网友的关注、评论和点赞。这场直播也是武汉晚报全年视频直播的“数据冠军”。
在交通题材的直播中,还有武汉机场线开通的直播参与人数超过了45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武汉网友更关注交通题材的视频直播。
另外社会、法律的题材,关注度也较高。2016年12月20日,视频直播《武汉的法院怎样帮民工讨薪?12个民工现场领26万元工资》的播放数据达到了22万。
(2)新闻表达网络化。
如视频直播标题,写作基本上遵循网络新闻标题写作的规范,注重提炼新闻事件的关键词、口语化、情感化表达,强调代入感。梳理武汉晚报这21场直播,可以发现,视频直播标题的高频词汇有:看、围观、你、直击、直播、美女等。
2016年10月24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幽默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进行。直播开始时的标题是“冯小刚、范冰冰开聊《我不是潘金莲》”。研讨会进行过程中,突然发生范冰冰离场的情况。直播标题随即被编辑改成,“冯小刚刘震云聊《我不是潘金莲》 范冰冰哭着离场”。但编辑认为,标题仍然没有突出范冰冰事件的传播点,在直播快结束时,再一次将标题修改为“范冰冰被‘断电’威胁赶出见面会 冯小刚发飙”。这场直播最终的播放数据达到了26万多。
(3)图文报道共生。
长期以来,对于一些“不重要”、“发不大”的线索和选题,文字记者往往放弃前往新闻现场。视频直播报道对于传统纸媒来说,有一个作用是,将记者往新闻现场赶。只要记者抵达了新闻现场,保不准会有什么“幺蛾子”发生。
篇3
电视的特点是声画并茂。正是基于电视的这个特点才出现了现场直播这种独特的传播方式。现场直播是指以完全纪实的手法,把现场情景的图像、声音及记录、报道、采访等转换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出去的即时播出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报道所受的时间、空间的限制,记者的报道、电视台的播出和观众的接受在同一时间进行,将事件在第一时间完整而又真实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体现了新闻报道所要求的及时与真实,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事件本身。
一、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独特性
电视现场直播之所以独特,是因为电视现场直播现场感强,尤其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可以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强化节目效果。它能在视听方面将有限的时空在传播时最大限度地扩展。能使千千万万的受众虽然远在事件现场之外,却又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从而使受众在收看直播节目时直观地获取大量信息,电视现场直播气氛浓烈,真实感强,最容易引起观众的参与意识,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在这方面,电视与广播和报纸是不同的,电视通过图像和声音,展现的是真实的场景,不需要观众进行联想,而广播和报纸通过声音和文字影响受众,受众则需要联想,这两种差别所造成的结果是不同的。比如现场直播的重要会议、记者招待会、文艺演出以及重大体育赛事等等。
二、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优势
目前,现场直播已经成为央视和上星卫视在新闻报道中提高收视率的一种新型播出方式。从1997年现场直播才真正开始,经过多年的完善与发展,三峡合龙、迎接新千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直播活动,这一传播形式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电视媒体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壮观的场面。现场直播正在以其自身特有即时性、真实性、参与性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加之能够展现电视媒体自身的实力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等独特的优势,一直被电视媒体所推崇。
直播活动的品牌已经树立起来,而且在观众中形成了新的收视期待。这种期待,那就是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或活动时,观众对经历自己无法身处其间的重要事件以增加感受的一种期待,是希望在第一时间看到电视媒体的直播。
电视直播现已成为深受广大电视观众欢迎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实践证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迎合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整体策划
现场直播是电视媒体最重大的业务行为。因为直播的内容都是重大的、为社会所关注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直播活动会涉及多个中心和部门,往往是多个频道并机播出,不仅参与人员众多,直播流程复杂,对安全播出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直播前的整体策划必须是周密的,技术准备必须是充分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直播的成功或基本成功。
从直播对象说,一般可分为会议、演出、赛事、大型活动等。根据以往的经历,会议直播相对容易些,演出直播相对复杂些,而大型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的直播最为困难,同时也最有吸引力。因而事先的策划也就最费心思。
策划主要包括事先的信息搜集、与有关方面的沟通交流、所用物品的准备、直播操作人员的遴选、机位的选择、预案的制订等。而且对各部门具有工作同步的要求,如节目部门要精心筹划,完成艺术创作准备,呈现最精彩的节目内容;技术部门要全力以赴,保证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各路信号的安全传输;就连行政部门也要通力协作,做好保卫、医疗、交通等各项工作,这就决定了大型电视现场直播动辄数百人,多则几千人的规模特点。因此,所有参与直播的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播出意识、规范操作意识和协调统一意识,提高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确保安全播出,发挥电视媒体的传播效能与作用。
因为现场直播具有不可预见的一面。所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有时仅有一套预案是不够的。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突发事件,制定不同等级的预案。哪种情况需要请示到哪一级?哪种情况可以中断正在播出的其他节目?哪种情况需要立即邀请嘉宾做演播室评论?讲到这点,就意味着必须为现场直播建立一个有效的嘉宾库,何为有效呢?就是这些嘉宾都是属于针对某一类事件不需要准备,随时可以作出精彩评述的。还有就是根据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分门别类制作一些资料片。
篇4
主播与直播的融合
美国电视界认为,新闻主播就是站在观众身边的记者。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主播应该以记者的身份调查、报道、评论,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以及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由此可见,主播在直播中扮演的角色是新闻事件的见证者、陈述者、评说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播必须与直播相融合,人在事件中、事在人心中,人与事件高度吻合才能达到观众的要求。主播的职责则是把观众带进画面,带进现场,一起看,一起听。主播的表现如果与直播环节融合得好,传播效果会锦上添花;相反则可能演变成硬伤。以笔者就职的青岛电视台为例,近两年就曾经涉足以下重大题材的现场直播:
2007年5月1日,《直播青岛港》,紧扣“劳动最光荣”的主题,集中展现了今日青岛、今日青岛港的宏伟气魄和不凡实力; 2006年8月,《青岛与世界干杯》,直播第十六届青岛啤酒节盛况,展现了青岛啤酒之城的风采;2006年8月,直播青岛国际帆船赛奖牌轮决赛,充分展示了青岛帆船之都的迷人魅力……
这些题材,各式各样,跨度极大。对新闻主播来说,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即席发挥的口语表达能力,适度精准的点评能力,才可能胜任直播工作。主播应该成为直播的驾驭者,按照现场节奏调控全局。千万不要沦为被动角色,被流程牵着鼻子走。
主播的现场驾驭能力
根据实际经验,主播在现场直播中的驾驭能力概括为以下三点:察微、善言、敏行。
1.察微
察微,顾名思义――观察入微。作为新闻主播,在直播中仅有观察力是不够的,必须认真细致。新闻事件无论大小、轻重都是纷繁复杂的,主线脉络为骨,旁支末节为肉,骨肉相连相辅相成。因此,要全景式向观众展现新闻事件,就必须骨肉俱全。
虽然从传统的新闻理念上看,事件的主线脉络会更为重要,但相对于现场直播而言,细节可能更有传播的意义与价值。这个观点,首先从现场直播的形式来考虑,其一,时间跨度较大,一般的现场直播在一个小时到数个小时不等,只有细节才能让直播内容鲜活丰满;其二,事件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均由细节构成,立体展现细节才能全方位多角度跟进事态的发展,从而达到使观众身临其境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传播特点,主播在直播中的观察力,必须在关照宏观格局的大前提下,尽量进入事件的微观状态,并且擅于从细节中提炼主题,勾勒出事件的深远意义。
2.善言
善言,是要求主播在直播中进入一种富有层次与表现张力的讲述状态,现场描述具感染力――让受众如亲临其境:主题升华具意象性――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回归百姓视角;总结归纳点面结合等等。
对于直播而言,主播的首要语言能力就是现场描述能力,简单来说就是“看图说话”。但话怎么说才会有味道、怎么说才会有吸引力?单纯的有一说一当然不能满足目前受众的资讯诉求。理想状态是:主播能做到描述具感染力、语言富个性化、点评得体到位,能做到以上三点,基本上就算具备了“善言”的能力了。
描述具感染力。当主播能真正把自己放置在新闻事件中,个人情绪与事件起伏完全契合,并以客观中立的角度向旁人转述,他才可能做到有感染力。在直播前,主播应先为自己定好情绪调子。
语言具个性化。有人认为主持人代表媒体,他应该保持喉舌功能,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但也有人认为主持人的个性化年代已经到来,主持人不应该千人一面,应该个性张扬。笔者认为,主持人既需要客观冷静也需要个性化表现。
点评得体到位。同一新闻事件,众多媒体同时直播,谁能赢得观众的青睐呢?点评得体到位,一个靠主播本身的道行,另一个较为保险的做法可以借助专家学者的观点。
3.敏行
敏行,主播的反应能力是否敏捷是直播成败的关键点之一。
新闻事件现场直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现场与主持区的转接呼应,人员与技术的配合,设计程序与应急预案等等,存在很多的未知数。当出现紧急情况时,例如传送技术出现误差、现场有突况等,主播就是最实用的应急预案,主播敏锐快捷的反映可以化险为夷。
一般而言,大型的新闻事件现场直播,为保险起见会选用较为有经验的主播,他必须具备丰富的采编播经验,熟悉直播流程,对各种可以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危机能作出技术性处理。很重要一点,主播必须要有非常过硬的心理素质,遇事沉着应变,处事灵巧机敏不着痕迹。
常见的直播风险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类,同时也有一些相对固定的应对模式:
通讯系统失灵,主播与现场记者无法沟通。在直播中,通常会设计现场记者与主播作交流,通过地点变换来营造直播的空间感。当主播发现现场记者对自己的提问没有反应时,第一时间应把交流改为交接,而不要反复呼叫提问,让问题在镜头前放大。
现场信号中断。如果遇到传送技术影响画面中断,导播肯定会切回主播区,这时主播可简单向观众交待,由于技术传输出现故障,稍后再回到现场,然后对直播进展到目前的情况作概括,或者交待接下来的程序,或者稍为讲述一下事件的背景花絮等。
事件发展程序与计划不符。遇到这种情况,主播切忌照本宣科或哑口无言,利用几秒的时间先定一定神,迅速调整思绪调换程序,通过观察画面跟进报道。
现场出现突况,而主播无从知晓是什么事情。由于新闻事件的不可操控性,当出现突况,主播在未了解确切情况前不宜对事件作判断性的讲述,较为妥当的做法就说一些模糊性的字句或概括之前发生的情况,拖延一定时间,当同事将尽快了解的准确情况通报后,才向受众宣讲。这点技术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情况未明而主播妄下判断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因此,不是百分百肯定的事情,主播不宜。
放片未到,需要拖延时间。在直播中,由于时间紧逼,许多现场内容的片子经常会拖慢播出,会在流程中出现很多的空位需要主播去填充。这就需要主播对事件的背景资料非常熟悉,能做到信手拈来,并根据导播指令,可长可短,在受众未察觉的情况下把这些空白位填好。
篇5
关键词:云计算;电视直播;网络需求;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TB52+9 文献标识码:A
1 云计算的概述
从云计算的概念上看,这种计算方法并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术形势,它是一个概念化的理论方法,但是云计算的实施必须是建立在硬件和软件的技术层面上的提高。通常意义上的云计算就是一种网络技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有效计算等优化计算方式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云计算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将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并借助IaaS(基础设施服务)、PaaS(软件服务)等先进的商业模式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内耗最小,功效最大的虚拟资源服务中心,具体模式见图1。这个中心的结构体系随着终端用户的应用需求不断变化而随时调整,并把中心的结构体系随着终端用户的应用需求不断变化而随时调整,并把中心的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发送到所需要的终端用户中主。终端用户如互联网的百度、google的搜索引擎一样,只需输入几句简单指令即可获取所需的大量信息,且无需考虑服务的设备和信息的存储来自哪里。
图1:云计算模式构成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云计算更加适应于电视媒体。广义云计算是指“云计算”是一种服务,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一型大型服务器集群。云计算将所有的这些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终端用户无需为繁琐的计算细节而烦恼,从而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业务,有利于进行业务创新和降低生产成本。通俗的讲:就是“让电脑变成电视,让电视变成电脑!”,即让电脑像电视一样简单易用,打开电源就能看,无需安装软件,也不必担心感染病毒;让电视像电脑一样拥有点播、互动、视频、游戏等各种功能。云计算基本上是传统技术的集成,并不是新技术的诞生。
2 电视新闻直播对云计算的需求
在云计算带来的变革中,电视新闻直播技术也在这次发展中获得了机遇,这种全新的计算模式、服务方法、网络构建给电视直播技术带来更广阔的空间。让云计算和电视新闻直播技术相结合,并形成一种信息的新闻直播服务模式是云计算所带来的最大的益处。而从电视新闻直播的角度看这无疑可以满足当下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困难,更可以满足未来数字电视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新闻数据大量化
新闻直播中,数据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单个文件大、非结构化文件为主体。随着高清素材的大量应用,数据量的增加速度将越来越快。例如对于一个中型省级媒资网络来说,每天需要归档做持久化存储的数据量在300GB左右,因此需要大容量的存储体和支持非结构化存储的文件系统和数据库。
2.2 新闻采编中编码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多样化,视音频编码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更新,编码方法和封装格式丰富多样,并且这些格式都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播出、场合,而随着各电视台、影视机构之间内容共享交互的频繁,不同文件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和识别也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达到高效且不失真的转码效果,更需要一个高性能、高稳定的计算平台作为支撑。
2.3 涉及的业务复杂化
随着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求,高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更多传统业务需求有机会得以采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实现,而随着台内业务系统的增加,业务系统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3电视新闻直播中的云计算应用
云计算是未来3—5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许多世界级的大公司,如微软、IBM等都已将云计算作为新的战略核心。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如果继续保持当前的优势地位,就必需融合云计算技术。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直播(或重播)从单向的,即由记者拍摄现场素材,回到机房制作人员进行后期制作、剪辑,然后在固定时间段播出,观众被动地在相应时间段观看,已经不能满足习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媒体、信息的需求了,向双向媒体、网络媒体的转化是电视新闻传播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去年底中央台成立的网络电视台就是对这种考虑的探索。三网融合之后,云计算更是必不可少,如果我们要融合应用云计算,必须做以下几点:
3.l 建立电视新闻直播的数字化模式
要实现与云计算的结合,电视新闻直播内容要完全实现数字化、海量存储及数字检索。目前虽然有了硬盘数字化高清播出,但相对于云计算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制作、存储和传播形式上加以改进,以前的电视新闻内容也要实现数字化、海量存储以备检索。
3. 2 从直播环境上创造条件
进一步完善电视新闻传播的支持环境。要从目前通过广视网,租用电信网和无线网的传播转移到一个统一的网络组成“云’传播,要尽快统一各单位、行业的规章制度和采用的标准和协议,以形成支持云计算网络环境。
3.3 提高终端的服务能力
简化终端用户的使用方法。计算机实现电视机的功能比较简单,要使电视和手机拥有电脑的功能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如何使电视、手机实现计算机的功能,需要解决很多的技术问题。虽然央视成立了网络电视台,但要实现“云”传播,能让电视、手机收看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不同网络的电视新闻直播还需要制式、标准、格式、协议转换统一,以及电子商务的支持等。
3.4 利用云计算建立新闻资源库
利用云计算技术或思想构建新的电视新闻视频资源库,形成“云”视频。简单的方式是依托现有的广视网为基础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电视新闻私有云视频池,为全国各电视台电视新闻直播提供素材,另一个方式是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再配上云计算平台建立一个开放的电视新闻公视频资源池,并将电视新闻视频内容在云计算资源池中,但必须有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使相关的电视新闻生产人员利用已拥有的“云”授权,登陆到相关的服务器群,将需要的新闻视频素材下载到自己的终端上进行编辑和制作,然后传回台里经过责编的审阅、修改并报请相关领导批准就可以播出了,编辑好的电视新闻视频同时可以放在公视频池中供“云”终端用户进行网上直播(或点播)。
如在某电视台的机房内建立一个服务器集群,创建一个虚拟的电视新闻视频资源池,云计算网络上任何一授权终端用户(如:记者)把自己拍摄的现场新闻视频经过简单的筛选编辑(粗编)利用“云”网络上传到服务器集群上,后期制作人员从相关服务器集群上调用现场新闻视频素材,用专业编辑系统剪辑制作符合播出要求的新闻片子后存储在相应的播出服务器集群内,经值班责编审阅合格后编辑入播出串联单中并报请相关领导批准后就可以播出了,在电视台播出的同时也可在“云”网络的公有视频池中供所有终端用户观看直播(或下载重播、点播等),但对于没有授权的用户(如:拍客、视频爱好者等),也可以上传视频和观看、F载公有视频池的电视新闻,还可以通过有关的管理方式与直播中的主持人就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进行互动。
结语
新技术领域下的电视网络面临着巨大的行业性挑战,转变传统观念利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三网融合才能使得电视媒体立于不败之地。在云计算这种先进的计算模式正可以迎合电视新闻直播的高集成和庞大的数字处理需求,将二者结合,让云计算在电视新闻直播技术中获得应用的空间,这不,仅仅有利于满足电视新闻直播的需求也可以促进三网融合的进程,帮助电视媒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电视节目是由导播、现场记者、摄像、技术等多个工种综合完成的一项工作,各个工种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比一般媒体要高得多、紧密得多。在突发新闻现场进行直播,对一个电视台的技术设备水平及编、播、摄、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直播状态下,播出去的内容就是一次性完成的采、编、摄的内容。新闻现场直播时对各个工种之间的合作要求则更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和差错都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各个不同性质的工种共同协作,其前提在于相互交流和沟通。在直播中,后方的编辑和前方的记者之间都会相互沟通,如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报道什么内容、如何进行播报等。记者会把现场了解到的信息反馈给后方的编辑,以便节目风格统一和报道主题明确。记者与摄像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为了把有效的信息画面和新闻事件结合得更加紧密和流畅,导播与摄像之间也需要沟通。
电视新闻是通过画面来传递信息的,记者想要什么样的画面和哪些细节、怎样使记者在直播时“言之有物”,这需要我们在直播前做大量详细而深入的沟通。譬如,在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花车巡游直播时,我台三辆转播车和两台微波新闻直播车同时使用,四个固定点群和一个移动点对花车的整个路径进行拍摄,移动车队分别由记者出镜车、摄像拍摄车以及后面的音频和微波车构成。摄像记者除了跟总导播室沟通外,还要跟现场出镜记者沟通,了解她要表述的内容,据此进行画面的拍摄。由于我们的信号是微波传输,后面还跟着微波车。如果我们的车速过快导致与后面的微波车脱节,那么就可能使信号无法传输到总控室,造成直播失败,因此还必须跟三辆车的驾驶员进行沟通,三辆车保持什么位置、什么速度、什么距离等。正是因为有了前期充分的沟通,这次直播才取得了一气呵成的良好效果。在现场直播中,导播、摄像、记者等不再是单一的工作,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功完成一次直播报道任务的重要前提。
要有捕捉现场细节的能力。在新闻现场,记者既要一览无余,迅速看清全貌,抓住典型,又要能明察秋毫,捕捉到一些生动的细节。细节蕴涵在新闻事件中,记者和摄像通过对细节的挖掘和捕捉,能使报道更加生动、鲜活、感人,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直播时,记者和摄像是离新闻现场最近的报道者,必然要求他们具备发现和挖掘细节的能力,通过电视画面传递给观众,起到良好的直播效果。在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花车巡游直播时,我们就通过捕捉一个或几个细节,不断充实我们的报道。如舞狮中狮子的特写镜头,花车上外国艺人展现舞姿的镜头,沿途群众拿手机对巡游花车进行拍摄的镜头……正是摄像机镜头捕捉到的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丰富了直播的内容,彰显了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力度。
要有现场的调度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指的是计划、准备,直播中这个“预”字显得尤为重要,直播中的“预”可以理解为对场面的调度能力。电视场面调度包括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两个方面。电视直播的场面调度主要体现在对现场镜头的调度上,摄像记者借助于镜头所包涵的画面范围、摄像机的机位、角度和运动方式等,对画框内所要表现的对象加以调度和拍摄。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在直播时,对电视画面景别、画面长度节奏和画面编辑等做到心中有谱,这样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得游刃有余。在一场直播前,我们通常会事先选择较为适合的场地。选好场地之后,对整个现场作一个大概的了解,使我们拍摄画面镜头时心中有数:远景能拍到什么样的画面、全景能反映什么内容、中景有什么样的形象、特写镜头能抓到什么样的细节、人物采访时安排左边入画还是右边入画……
要有充分的临场应变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拍摄。新闻现场的信息是瞬息万变的,这种变化对直播的影响非常大,即使有准确的策划方案,现场的细节一样也是很难事先预知的。当新闻现场发生突然变化时,摄像记者的创造性、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自己所在现场的变化,摄像人员可与导播进行沟通,适当调整原定计划,以便更好地完成直播。
2008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抗震救灾》8点档整点新闻直播,内容是浙江企业夜以继日地生产活动板房。在板房生产厂设了三个机位。一号机位是板房生产现场,主要是在室内拍摄板房生产情况,比如什么样的材质、如何生产以及工人们是怎样的一个生产状态,既要有全貌,又要有局部的细节;二号机位是在生产厂房的门口,负责现场记者出镜,以板房生产现场背景,并对一号机位进行必要的交代和支持;另外一个是三号机大全景,用于交代环境和兼顾成品板房装车的现场,并对二号机位进行必要的支持。三个机位相互协调、支持,成为有机的一体。三个机位中一号机位任务最重,板房生产现场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工序不多,但机械化程度较高,电脑控制很不利于电视镜头的拍摄与表现。一号机位的摄像记者通过变化前后焦点、移动、推拉镜头以及利用互为前后景等拍摄方式,让镜头动起来,画面就丰富生动了,整个节目也就活了。试想,如果当时摄像记者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地拍摄,那么也就不会有生动的、形式多样的电视画面,整个节目也会显得呆板、平淡,没有生气。
要具备上述四种能力,就要求每个摄像记者在日常的报道中注重积累和观察,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过硬的基本功,在现场直播报道中,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篇7
0 引言
近年来,电视新闻直播连线成为了国内电视媒体讨论的话题,但是由于当前电视新闻直播连线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现代化背景下,要求我国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报道形式及侧重点入手来不断完善电视新闻直播连线的快速发展。以下就是对电视新闻直播连线的延展与创新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不断完善自身直播报道形式。
1 电视新闻直播连线的延展
1.1 新闻节目直播连线常态化
新闻节目直播连线是电视传播形式中的一种,其与其他电视传播形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其补充了现场直播中的现场感及真实感,促使受众在观看新闻节目时可容易被带入到新闻现场的氛围中,继而可更为全面的掌握到新闻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程。例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台、四川台等主流媒体就选择了以直播形式来报道新闻事件的内容及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此种报道方式不仅为电台赢得了高收视率,同时也促使观众随时了解到救灾的具体实施状况。因而在电视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应逐渐将其应用于常态化新闻报道中[1]。
1.2 拓展移动直播
电视新闻直播连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自身移动直播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2014年湖南台“两岸健儿携手横渡台湾海峡”的新闻直播连线报道中,电视台出动了百号新闻工作人员赶赴台湾为直播连线节目进行准备,且在海上直播活动报道期间,准备了先进的直播装备,移动报道整个新闻内容,反映出了游泳健儿进行挑战的激烈场面。并随时联系主演播厅,报道现场状况,让观众更好的感受到现场气氛。另外,从此次报道效果中可以看出,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岸媒体的进一步合作。
2 电视新闻直播连线创新对策
2.1 新闻直播题材的选择
新闻直播题材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直播连线报道效果,因而在实际报道过程中要求各个地方电视台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应经过探讨的形式总结出一系列适合直播连线的新闻类型,然后再根据新闻题材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报道形式,最终提高电视新闻直播连线报道质量。其次,在确定好新闻直播题材后应对新闻报道事件进行选择,但是在对事件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确保该事件处在动态发展状态,以便凸显出新闻直播连线意义所在。此外,一定要确保直播新闻事件具有吸引性,即应是受众所关心的话题,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受众对新闻直播报道连线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再次,为了确保新闻直播题材选择的合理性,要求地方电视台应根据自身发展现状构建相应的突发事件直播反映机制,以此来推动电视新闻直播连线的创新与发展。
2.2 突发事件直播的新闻监管
电视新闻直播连线的创新要求当代电视台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相应的突发事件直播新闻监管。对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参照旧的新闻监管机制,结合当前新闻宣传实际来完善新闻监管体制内容,且应在内容中明确规定出突发事件新闻直播处理策略,且将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个人,最终减小直播产生的负面效应;第二,电视台新闻主管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对突发事件直播新闻监管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且促使新闻从业人员在良好的监管环境中能规范自身实际问题处理能力,且形成高质量的电视新闻直播连线形式;第三,新闻监管部门应定期对新闻直播连线报道质量进行检测,以此来达到监管目的[2]。
2.3 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是电视新闻直播连线的关键,对于此,要求电视台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定期安排从业人员参加相应的培训,使其在培训过程中能提高自身洞察能力,进而在突发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其可凭借自身洞察能力随时发现事件中的新情况,做好新闻事件直播连线报道,且就此避免失误报道现象的发生。例如,在直播政治导向内容时,新闻从业人员就应凭借自身所掌握的相关法规内容来完成直播连线中对政治内容的有效把握。此外,电视新闻直播连线对演播室主持人的新闻事件总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为了实现电视新闻直播连线的有效创新,要求演播室主持人应通过对相关书籍的阅读等形式来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且承担起自身在新闻直播连线中的职责。
2.4 多点直播报道
在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连线报道中,大部分电视台都选择转播车及卫星直播车的形式来满足受众的视觉需求,但是由于此种新闻直播报道手段需要耗费大量成本资金的投入,因而在电视台未来发展中应逐渐推动对多点直播报道形式的应用,以此来解决传统报道中的资金问题,且由此实现突发事件的有效报道。此外,在多点直播报道中,应强化对便携式直播设备,如手机视频、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满足多点直播发展条件,且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例如,全球知名电视新闻网在电视新闻直播连线中就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图像与声音共同传输为主的多点直播形式,为此,国内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也应参照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来不断完善自身新闻直播连线手段。
2.5 拓展全知视角
视角的选择决定了新闻直播连线报道的成败,因而在电视新闻直播连线创新中应逐渐实现全知视角的拓展。全知视角即要求新闻报道者应以全知的姿态来直视新闻事件及新闻事实,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新闻事实做出相应的总结行为。此外,全知视角还允许新闻记者在连线演播室时根据这种视角及个人对事件的理解对新闻事件的事实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最终为受众呈现出新闻事件的事实。例如,在马航事件发生期间,央视新闻频道就针对此次事件展开了特别直播报道,并通过直播滚动及采访专家的形式对马航事件展开了跟踪。且在直播报道期间,为了将马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等信息呈现给观众,记者在连线主演播室的过程中根据个人理解对马航事件事实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达到了最佳的直播效果。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电视新闻直播连线创新中拓展全知视角是非常必要的,因而新闻从业者应给予其高度的重视[3]。
篇8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现场直播;记者连线;收视率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80 — 02
有人说,地方电视台何必做直播节目呢?录播出来的效果,不是差不多吗?记者同样可以用现场报道的方式来做节目啊。事实则不然,电视新闻最迷人的魅力就是现场同步直播,新闻直播是一个发展方向,并且也已经有相当多的媒体在如此这般的去做,并有了先进而又丰富的经验。直播,对于电视台这个媒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直播是新闻最有利的传播“武器”
新闻,从字面上理解也能知道一点,就是一定要新鲜,那么什么样的时间能保持最新鲜的状态下传播给受众呢,那就是“直播”。从受众的角度讲,正在发生的一件重要的事儿,谁都想第一个知道,那么“直播”满足了受众心理。从新闻媒体的角度讲,所谓的第一时间的报道,那么就该是“直播”,这样实时同步的利用电视媒体技术将现场传送给观众。新闻讲求时效性,谁的动作最快,谁就是赢家。所以,才会有“抢新闻”。对于中央电视台来说,每逢整点都会有直播的新闻节目,所以,如果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记者可以随时用连线来进行直播报道。然而,这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就稍显困难。例如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除了大型直播谈话节目《关注·沟通》《行风现场》之外,日常的直播节目就只有新闻综合频道的《直播鹤城》栏目,此栏目将3G技术应用到了新闻节目直播中,把3G直播变成常态化直播,但是直播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0:30,只有半小时的时间。那么,要利用好这半小时时间,除演播室主持人直播外,就只有直播连线的环节方可展示出直播节目的魅力,而半小时中又只有五到七分钟时间是留给直播连线环节的。那么,每天这短短的五到七分钟就显得尤为宝贵,如何让它为整期节目增色出彩,是要制片人和主持人、记者们花些心思的。
二、直播连线也需要策划
什么样的新闻适合做直播连线呢?当然,首先是正在发生的,是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从中央电视台的角度讲,奥运会要做新闻直播,“神舟”发射要做新闻直播,汶川地震大救援要做新闻直播等等,这些都是当时正在发生的、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那么,从新闻内容上来讲,新闻时时发生,中央电视台也有着全国范围的新闻资源,可选做直播的新闻素材也比较多。另外,从技术层面讲,中央电视台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支持,利用通信卫星来满足从世界各地发回直播信号,这些都是它的优势。那么,地方电视台如何发挥自已的优势,将电视新闻的直播做的有声有色呢?好的直播新闻素材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突发事件类:道路交通事故、抢险救援等等,这些是典型的动态新闻,并且吸引眼球,直播呈现一定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是,这些新闻不可能每天发生,或者不一定适合直播的时间段。那么,直播连线的环节也是可以设计的,或者说,这个环节的新闻选题是可以策划的。当然,策划也有“动”有“静”,这里,我们更偏向于“动”,因为“动”起来的新闻更好看。
《直播鹤城》栏目首次直播中的直播连线环节就稍稍显得逊色了些,当期节目的直播连线选在龙沙公园,一所幼儿园组织小朋友到公园的孔雀岛参观,这样的新闻选题用来做直播连线就显得太“静”了,缺乏冲击力和现场感。与其进行了这样的策划,不如与交警部门进行临时抽查,比如司机是否系安全带驾车,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日常检查,在电视直播中可能效果会不同,从拦车、出示证件到道路交通安全的提醒、教育等环节,整个过程中不但会有大量的同期声,更可以通过这个检查,提醒广大观众和道路交通参与者安全驾驶的重要性,从而起到媒体节目的宣传教育的功能。再比如,清掏雨水管线也同样可以做直播连线。首先,清掏是为了保障排水,这对城市意义重大;其次,工人辛苦,媒体记者基层展现,平民视角,满足大众的审美心理;再有就是造成管道堵塞的原因,有老化,那么是否还有商户、环卫工人往管线中倾倒垃圾的原因,多介绍些背景,多做一些人文提醒,这样的直播报道也是有意义的。同样,井上、井下的作业,画面也具有冲击力。相信,这些的“动”比前者的“静”,电视传播效果要好许多。再比如,2012年8月28日,中国(齐齐哈尔)第十二届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开幕当天的直播报道,记者和摄像也应该走动起来,而不是站在一个位置,通过镜头的摇动来为大家展现,应该更多的用跟镜头,使直播画面鲜活起来,带给观众先睹为快的感受就显得更重要些。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要为了直播的收视率,什么内容都播。笔者不赞成某市级电视台将家长里短的纠纷、谩骂厮打,原生态的直播呈现,而且一播就是十多分钟,这样的电视节目就显得过于庸俗,有悖于新闻节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三、变主持人为直播连线的“牵引者”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对主持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不单是录播时播音员的角色了,它更应该成为现场记者向更沉层次报道的“牵引者”。直播连线过程,争分夺秒,如果这个环节的驾驭全都依靠幕后的制片人、编导的话,主持人则更像花瓶。尽管每一次直播前,针对于连线环节都是有策划的,但是直播的时候,情况时时发生,主持人应该做到的是,与观众同思考,观众在收看直播报道过程中的思考,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就应该是主持人对记者的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向记者提问一些“背景”,而不是把五到七分钟的时间全都交给场外的记者。另外在直播中还容易发生一种情况,记者在直播前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了简单的沟通,但是由于被采访人员不是新闻从业人员,或者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直播情况不是很了解,很可能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这样就影响了整个新闻的报道和直播的效果。那么如果有此类情况发生,主持人要及时的将话题扯回到正轨上来。
因此,要做到直播连线内外互动、相得益彰,这时候,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能够驾驭不同新闻题材的报道、分析和评论,同时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应对危机、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比如,场外的情况可能瞬息万变,如果一旦记者遇到了情况不好掌控、忘词儿等突发状况,主持人要懂得“救急”,要牵引整个连线环节。并且,在直播连线过后,根据现场发生的情况,主持人可以稍加评论,而不是单纯的播报出提词器上记者、编辑预先写好的评论。这里要说明的是,从每天的节目编排来讲,地方台直播后的主持人评论常与记者的报道亮点脱钩,似乎是这条评论用在此类素材的其他报道之后也可以,所以存在直播报道后的主持人评论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那么,主持人只有做好“牵引者”,评论中加入自己的观点,适时的加入对报道亮点的总结,只有做好这些,主持人才做到了调节直播连线环节在整个节目编排中的节奏,更使直播连线有始有终、更有深度,更为圆满。因此,现在传媒圈也有了电视直播节目变“制片人中心制”为“主持人中心制”的说法了。
四、全媒演播厅助推新闻直播节目
传统的新闻演播厅面积较小,场景也单一,主持人都是端坐在台前播报新闻,背景、机位一成不变。全媒体新闻演播厅借鉴综艺演播厅设计思路,大体积、多景区、多机位,大大拓展了节目多向互动的空间。在节目直播过程中,观众通过电话、短信、微博等方式参与话题讨论,在线调查的正反支持率不断刷新,观众的电话音频、QQ视频直接切入现场,现场观众甚至可随时中断专家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互动的全面性培养了观众的参与性和对象感。同样,在新闻现场的记者、观察新闻事件的专家,也将事件的最新发展和评述通过技术手段传递到演播厅大屏上,传递给主持人和观众。比如说,2012年1月15日,广西龙江河突发镉污染事故,危及柳州市民饮用水安全。《直播南京》利用与新华社深度合作的条件,不间断对事件进展进行了追踪报道。在全媒体演播厅中,编导设计了大屏全景背景图片,由主持人结合大屏图片解释污水区域、流向,观众一目了然。节目现场还连线新华社现场采访污染事故的记者,了解最新处理情况,同时请新华社对此次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点评,观众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系列针对新闻突发事件的互动报道,很快就形成了关注热点,这在传统新闻演播厅里是无法做到的。同时,全媒体演播厅除了传统电视的卫星、微波、光纤信号传输外,还设置了3G、互联网、短信、海事电话、气象、交通监控实时画面等众多信号接入端口,无论何种信号源都可以实时显示在演播厅32块大屏的任意一块上,实现沟通无障碍。可以说,新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新闻节目直播中的多向互动提供了便利,也是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目前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沈阳电视台、郑州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南宁电视台、深圳电视台等等正在使用此项技术。
最后,要强调的是,科技发展迅猛势不可挡,网络时代已经过渡到了“微博时代”。有人说,微博时代人人手拿麦克风,人人都是直播者。地方电视台应该在直播节目中,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参与环节,例如有奖竞猜、直播参与互动讨论话题、每日直播连线气象播报员,做出天气提醒。再例如,2011年10月12日,全面升级改版的《直播南京》栏目增加了《微博帮忙团》子栏目,首次实现网友深度介入新闻制作过程,网友可以在微博求助信息,节目则可以迅速帮助其解决困难,增加了直播节目的服务性,为节目增色不少。2012年12月15日,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行风现场》节目,首次在直播中启动了“微博同步互动”,直播的一个小时内,微博浏览量就达到了8000多人次,网友们纷纷通过“行风现场官方微博”与演播厅时时互动,参与话题讨论,提出他们的咨询、质疑。同时,当期的评议单位也通过微博平台,在线解答网友提问,可以说,当期节目的微博直播互动是一个亮点。在2012年12月22日的《行风现场》反馈版中又增加了“微博互动浏览”的版块,使直播版与反馈版的“微直播”相互呼应,受到了网友们的好评,事毕也获得了各级领导的认可。
五、完善应急预案 填补直播漏洞
篇9
将体育现场直播中的EVS播出服务器应用于新闻制作播出系统,利用EVS XT2及IP Director软硬件一体化特性,建设完成一套数字化“新闻演播室节目制作播出系统”,是让最真实的新闻信息在第一时间以最精彩的形式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的有效保障。该系统已经在江西电视台运转两年,系统工作状态稳定,特别是在2010年6月的“抗洪救灾”特别报道期间完成了每天制作335分钟新闻,播出18档新闻的任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江西电视台EVS制作播出服务器的特点。首先,配有5×73GB硬盘,Raid3冗余保护,4通路(I/O),双电源冗余热备,50M标清节目录制时间可达12小时以上。其次,完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循环录制,虚拟打点,实时边录边编边播,即时编辑播放。第三,强大的延时播出控制能力。接受BVE编辑控制器、切换台、自动控制软件等第三方控制,多通道同步回放,能集成媒体资产管理功能。EVS 独特的灵活性在保证高质量视音频性能的同时,能够适应与非线性系统的对接需求,也能满足新闻节目在未来的发展中,根据需要增加I/O通道,在线、离线存储和进行高标清升级改造。
解决了许多具有普遍性的行业问题。第一,解决了新闻制作播出速度慢的问题。江西电视台新闻制作播出原来采用的是“写稿――审核――配音――制作――播出”流程,最少需要30分钟的时间。现在新闻节目可在非编系统里编辑,通过SDI直接送到EVS系统中,此时XT2服务器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录制状态。EVS方案实现了新闻即做即传即播,实现了制作与播出的无缝对接,有时从事件发生到制作播出仅几分钟时间。第二,解决了新闻节目即时编辑能力弱的问题。以往在新闻播出的过程中,新的素材和资料无法及时地出现在播出画面中。EVS系统具有自由素材插入、即时片段删除功能,一切都是在现场环境下完成,内容编辑、现场指导可以随编随发。第三,解决了多机多部门协同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新闻播出和制作涉及稿件编发、制作编辑、播出管理、现场指导等多个职能岗位,许多内容需要不同岗位的播出机交叉或同步播出。EVS系统配有四个通道,可以实现二入二出、三入一出、一入三出的任意指派,还可以升级到六通道满足节目量日益增长的需要。此外,还可以实现与第三方系统完全的互连互通,做到演播室边录制,边上传(从非编到EVS),边编辑(EVS),边播出(EVS),新闻制作播出协同能力大为提升。
硬、软件性能优势。在硬件方面,XT2视频服务器的稳定性非常好,很少出现意外故障;设备性能非常完善,能够完全满足新闻播出安全高效的需求。在软件方面,IP Director管理软件为EVS XT2服务器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非常科学合理地实现了制作环境的统一,即播出与控制的统一、收录与编辑的统一、快速定位与慢放预览的统一、通道浏览的灵活化配置与选定缩略图片快速检索的统一,完全能满足新闻多样性的需求。
(作者单位:江西电视台)
篇10
电视直播一经和通信卫星相结合成了直播电视后,人类的新闻传播史便被改写了。直播电视具有信息采集、信息生成、信息传播、信息接受完全同步的特点。自从人类成功地发射了与地球自转速度同步的通信卫星之后,发达国家的电视业便迅速抢占覆盖全球的卫星频道,形成国际卫星电视广播网络。CNN从海湾战争的实时新闻报道中后来居上就很能说明问题。以此为起点,电视直播史便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世界上的主要媒体均大力发展了自己的直播卫星,在亚洲上空,ABS、CBS、NBC、CNN、BBC、NHK、APTN等都有大量的传送信道和中继信道,每当引人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事件的进程便能在全世界几亿、几十亿电视观众面前播映。
所以,为了能大量增加正在进行的消息报道,尽可能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与传播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了从时间轴线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本源,目前电视新闻发展的趋势是尽可能地采用现场直播,即采用正在进行式的报道形式,让观众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就看到它的发展与变化。
从传播的过程上看,电视直播使受众主观接受信息与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即从时间轴线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本源,信息的衰减可以减少到最小程度,新闻的真实性便更加毋庸置疑。传播信息是电视新闻的首要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仅就信息传播而言,地球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村落”。另一方面,日益成熟的受众需要了解周围世界的最新境况,以便对自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及时做出决断,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因此,利用快捷生动的直播电视传播手段为观众提供及时的新闻信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与时间的瞬时性相比,电视在空间轴线上让观众接近新闻事件是不可能的,因为电视观众不可能真的到达新闻现场,但是电视通过视听兼备、声画俱有、场景直观、细节生动的优势,以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溶入感吸引观众,以较强的心理感受弥补了身体介入的不足。时间上的同步性,空间上的接近性,电视的现场直播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使大众传播的螺旋式上升中又出现一次复归,向电视新闻本源的复归。生动可见的电视图像,把人际传播中的心灵沟通、情感互动、归属认同等基础特色,融入到大众传播之中,把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此外,对重大事件在第一时间做出现场同步的报道,这是新闻发展更是高科技武装后的电视新闻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今后各类现场新闻报道将成为电视台的“家常便饭”,能否打好“直播战”也将成为检验电视队伍实力的重要标尺。目前,中国电视新闻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常规化,直播报道应变成我们日常新闻报道的常态形式。而要跟上世界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潮流,这种转型也迫在眉睫。在电视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得到某一新闻事件的电视直播信号已属正常操作,现场直播也不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成为一种常规的报道形式。世界权威电视媒体衡量你的报道是否权威,关键看你的记者是否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一直以来,记者在现场直接报道本身就是媒体权威的一种体现,而现场实时地传送出新闻则更能维护和巩固这种权威。所以,现代的电视人应树立现代意识,强化记者现场直播报道,展示媒体自己的实力和形象,而不是事后报道或甘当二传手转发别人的报道。
从科技的发展来看,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是现代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电视新闻的直播化。同其他媒介如报纸媒介、广播媒介相比,电视传播的科技含量是最高的。电视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目前世界各大电视台都以最先进的装备来武装新闻采编播部门。因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难以预测,重大新闻事件的影响范围不仅涉及到国内,而且遍布全世界。因此装备现代化新闻采访设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应付任何突发性事件,并能从众多、复杂的信息中整理和编辑出可靠、准确的即时新闻,并以第一时间迅速播送出去。目前电视新闻工作除电子新闻采集方式之外,新颖的卫星新闻采集系统正在世界各地得到应用。这种系统在可移动的运载转播车上安装了小型地面卫星发射和接收装置。卫星新闻采集车能够在到达现场后,只需稍做调整便可在短时间内播出现场的新闻图像。新闻车的装备包括摄像和编辑设施。它的工作效率很高,只需接通线路,调整天线,直接与卫星接通,实现即时播出。这种新的电视新闻采集、编播方式的产生直接推动了电视新闻的直播化。电视新闻无论是在采集上还是在播出串联形式上,利用卫星传输手段提高节目的权威性已成为世界新闻发展的趋势。所以说,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推动现代化的电视新闻。不断将先进技术应用在电视新闻的采编和传输,本身就是电视新闻不断发展、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转贴于
从世界主要电视新闻媒体的现状和中央电视台最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直播电视节目的方兴未艾也说明了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目前,电视新闻业者之间的互相较量除了传统的人员素质、能力和团队整体实力外,有一个鲜明的新特点就是卫星新闻采集转播的能力。近几年,世界上各主要电视新闻媒体在宣传广告上更加强调自身的卫星新闻采集转播能力,如NBC-NEWS的宣传广告上就以一排排的卫星转播车和眼花缭乱的设备来明确说明自己拥有的卫星转播设备和能力,想以此展现自己在报道新闻时的整体实力。就连一些新闻节目片头上也改变了以往的记者出现在各地的图像,而变成先进设备的片段。从中可以看出,至少目前有一种趋势,就是重心在往高技术手段上转变,而目前最新的电视新闻技术手段,就是直播电视。在节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趋势,其明显的标志就是在节目中大量出现“LIVE”(现场直播)。
在国内,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的电视直播仅仅是体育比赛。“现场直播”的字样只有在足球赛、排球赛或奥运会上看到。从1998年起,中央电视台开始不断扩展各项直播报道的领域,直播节目渐渐从专业报道、特别报道向常态报道转变,组织水平也逐步提高。从近期中央台的各次直播报道看,从介入人员的数量和事先准备的周期上看都明显减少,但播出效果却日趋顺畅自然、完美和谐。虽然纯粹的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在我国还不普遍,只在一些重大题材如回归、新世纪等时候采用。但一些新闻性直播专题节目的频繁出现则明显地表明中央台的发展思路。如,《东方时空》中的“直播中国”,近期我看了关于“同里”等的节目。这些虽然不是对现场突发事件的报道,也明显地看到了一些组织的痕迹。但由于是直播,传播者带领受众同时介入了现场,通过电视视听兼备、声话同步的优势,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获得了十分真实的现场感受。又如中央电视台2套的《证券时间》,每天通过先进的直播卫星设备将演播室、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等联系起来,虽然传送的信息较单一,但已使受众能第一时间接受最新的信息,可以说已经几乎接近新闻的本源了。这些都说明中央电视台对于直播报道的组织和直播节目的操作逐渐向常规报道转化,电视直播已逐渐成常规。
在直播电视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的过程中,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我们的媒体还承担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我们不能允许像西方和台湾的一些媒体为了猎奇为了收视率而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进行直播。这里有个题材的取舍问题,因为直播电视的特殊性,所以对它的把握要求就更高些。目前我国的新闻类直播电视主要还是以直播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第二,我国的电视还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目前受众不仅仅是要求通过电视获取信息、得到娱乐,现代电视观众在看电视时求知心理很强烈,希望通过媒体获得更多知识。这和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体教育水平不高有关。就是在直播电视中,观众也不仅仅希望通过电视目睹事件现场情景或获取信息,更希望对事件有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了解。即电视新闻的报道已从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转化。即从单一消息的报道向综合了消息、背景、分析、综述等的报道样式转变。比如,对证券类的直播报道中,观众也希望在间隙获取相关的知识。第三,需要对直播节目做整体策划。对可预知性的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事先如何进行节目的整体构思,构建一个合理的报道布局,成为直播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国的直播电视能否成为趋势的一个重要前提。科学的构思策划最终将带给受众一场时效快捷、内容充实、风格鲜明、结构灵活的立体化报道,其收视效果远远超越真正的“身临其境”。事先进行周密策划,把背景报道制作成融新闻性、知识性、教育性、欣赏性于一体的专题节目群,可极大地拓展报道空间,增强可视性。因此在直播报道中,可充分展示电视艺术魅力,极尽各种体裁,如专题、纪实报道、人物访谈、纪录影片、艺术片等,使节目更具张力和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