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科技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金融科技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金融 自主创新 政策
一、支持自主创新是金融体系的重要职责
自主创新是一种科技创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自主创新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民族尊严、发展后劲,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我国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就必须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才能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才能为实现发展壮大民族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从世界各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演进过程来看,政府为刺激社会经济发展,都趋向于更积极地推动技术创新,并努力将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整合为一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列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自主创新已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
自主创新必须依赖外部资金的支持,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财政投入,还需要持续规范的金融支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发挥着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是科技创新的最大推动力,是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重要杠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不断发展、完善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大社会资本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金融体系支持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
1、金融体系支持自主创新的现状
近年来,为了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及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银监会2006年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根据高新技术企业金融需求特点,完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同时还下发了《关于〈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政策性金融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政策性银行将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深交所于2005年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为建立创业板、发展风险投资积累经验。
中国保监会、科技部2006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保险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保险服务的十余条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二个部委2007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要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投融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的措施。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各级金融机构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措施。
2、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行金融体系的支持措施对促进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总的效果来看,我国目前的投融资渠道仍然比较狭窄,金融产品较少,科技企业的投融资方式还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和发行上市两种,不能全面满足投资主体的需要,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投入不足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和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性因素。具体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银行贷款品种少,门槛高。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自有资金不足,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而且财务管理薄弱,经营稳定性和透明度较差。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步伐加快和监管力度加强,银行对风险管理要求相应提高,对企业提供抵押担保有很高的门槛,而对于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则开出非常严格的监管条件,有的要审核现金流、报表,有的要求所有账号开户必须在指定银行,甚至要求必须是为国有大企业、跨国企业、知名私企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才能申请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同时,商业银行还要考虑经营管理成本的要求,因此一般更倾向于经营成熟稳定、财务状况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如果缺乏有关支持引导政策,经营风险较高、规模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就难以全面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
(2)现行上市融资渠道狭窄。一方面,目前我国只有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市场,企业发行上市标准单一,难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为探索丰富资本市场层次,深交所2005年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中小企业板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都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至2008年底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仅有273家,总发行股本仅591亿元,与我国13万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规模极不相称,也与近年来赴海外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不相称。另一方面,现行发审制度和标准不便于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目前企业上市程序复杂、成本高、时间长,无法适应创新型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对资金的急切需求,而且现行标准强调的是企业的历史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等硬性指标,而不观注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产品科技含量和成长潜力等软性指标,因此较适用于成熟型企业,不适用于创新型企业。这些问题导致众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国内资本市场满足融资需求,大量优秀企业被迫到海外上市,进一步影响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
(3)创业板迟迟难以推出,风险投资发展缓慢。一方面,我国创业板迟迟难以推出,资本市场缺少风险投资退出的制度安排,导致风险投资总体上处于相对萎缩状态,风险投资的规模、项目与目标均不能满足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深圳在1998年初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即“22条”后成为国内外风险资本聚集的重镇,在2000年高峰时数量达到130家左右,注册资本上百亿,当时这些资本就是冲着“创业板将在深圳推出”的消息来的。但多年过去,创业板没有推出,市场退出机制没有建立,造成风险投资投入的资金无法及时变现退出,使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流动性严重下降,造成的后果是风险投资积极性受挫,创新型中小企业得不到资本支持而衰亡;少数成熟的企业被迫到海外上市,使国内很多好的创新资源流走出去。事实上,自2002年以来,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开始减缓,近年来已呈现投资总额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政策,尚未系统形成对风险投资的政策支持环境。2005年10部委出台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对促进和规范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与之配套的有关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如税收政策、引导基金政策以及证券、保险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政策却迟迟难以全面实施,难以体现出有效的政策合力。从总体来看,我国发展风险投资尚存在制度性缺陷,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了我国创新型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成为我国科技与资本结合的最大瓶颈。
三、政策建议
1、关于银行机构
商业银行要加强对自主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商业银行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同时要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建立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
2、关于资本市场
(1)要加快发展、做优做强中小企业板。深交所要加强与科技部等单位合作,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资源的培育力度,构建全方位的中小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立足长远,培育、筛选一批竞争力强、运作规范、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使中小企业板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摇篮”。改革发审制度方面要制定不同于传统企业的发行审核标准,重点关注创新型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情况和成长潜力。要提高发审效率,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较好的盈利能力和高成长性,并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可能简化审核程序,提高发审效率,提供更快捷的融资便利。同时要推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退市机制,推进全流通机制下的交易与监管制度创新,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交易公平。
(2)要积极推动创业板。培育更多的有活力、有发展前途的创新型小企业上市,将有助于投资者树立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信心。当前的中小企业板仍是主板市场的组成部分,离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市场还有很大距离。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风险特性,结合新《公司法》和《证券法》制定相应的发行上市条件,早日进行创业板试点,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3、关于政府配套政策
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政府导向是满足企业创新资金需求的根本保障。
(1)要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法律保障体系。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与风险投资活动相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规范风险投资的市场行为。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
(2)要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要积极运用政策调节手段,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相互配合,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主要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更多的资金支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满足企业迅速扩张的需要。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已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扩张期的企业给予的财政贴息贷款,税务机关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给予的退税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的税收减免优惠,对高新技术园区内企业融资给予的政府担保代偿机制,各方面措施的落实对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引导商业金融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规模扩张的资金需要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支持力度还远不能满足自主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现行的措施也需要在很多方面进一步改进,如可以通过把政府贴息资金转为担保代偿资金,解决担保代偿资金来源问题,进一步放大政府资金的使用效果。也可以通过确定政府采购产品中的中小企业产品比例,鼓励为中小企业的市场扩张和技术升级。
(3)要进一步发展政府种子资金支持体系。通过政府资本供给弥补创业投资资本不足已经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我国1999年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第一个政府种子资金。该资金设立以来,通过无偿资助等方式,对优化种子阶段企业资金供给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作用非常显著,但是由于该项政府种子资金规模有限且更多地着眼于对企业技术研发活动的资助,所以还有大量的种子期企业还无法得到这种资助。从以色列、丹麦等这些国家看,其发展创业投资的成功经验是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境内外创业投资资本共同组建创业投资公司或基金。但为了避免政府直接从事创业投资所带来的诸多缺陷,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政府资本通常是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种引导基金的基本模式是政府资金以参股的方式投入市场化创业投资基金中,优先承担风险,最后分享利润。我国在2006年开始实施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中,已经明确国家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可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但目前看,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预期,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参考文献】
[1] 吴建环、赵君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政策的有效性研究[J].理论月刊,2007(5).
[2] 朱克江:自主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N].科技日报,2008-12-15.
篇2
【关键词】科技金融 结合 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积极加快科技和金融的有效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效率,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正是基于以上的实践背景,本文深入研究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并对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做了全面的综述,这对于我国加快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机制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外关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
在梳理现有国外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国外学者单一论述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的文献资料很少,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以及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方面。
科技金融的相关定义。Sergio and Esteban(2001)在其文章中定义科技金融体系是在科技金融环境下,由科技金融需求方、供给方、中介机构、生态环境及政府等科技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指出科技金融的供给方主要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和科技资本市场,另外,个人也是科技金融的供给方,如民间金融和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融资等。
加快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性支持。目前有关科技与金融的最重要研究进展,是Carlota Perez(2007)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她指出,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由于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和它的公益性、效益外溢性等特点,因此科技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Jaffee and Russell(1976)认为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科技创新的研发投资收益比传统项目投资的收益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就会这使得私人部门在新技术上往往投资不足。另外,研发实施者同投资者之间高度的信息不确定性也限制了投资者对研发项目的资助。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选择。Ahlstrom and Bruton(2006)认为,创业风险投资是专业投资机构在承担高风险并积极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投入高成长性创业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并积极追求高额收益的权益性金融资本,包括私人创业风险投资和公共创业风险投资。Cestone and White(2003)研究了科技贷款,他们认为科技贷款是为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提供债务性金融支持的贷款,并将其分为四类:商业银行科技贷款、政策性银行科技贷款、民间金融科技贷款和金融租赁。Hogan andHutson(2005)也指出,企业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具备不同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期资本需求量和需求方式也不同,因此需要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政策和服务。
金融支持科技发展。国外学术界在探讨金融支持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Chou和Chin(2006)的研究表明,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加速推经技术创新。Calderon Ceasar和LiuLin(2003)也用实证的方法说明金融创新有利于促进技术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Koekemoer(2002)在对南非科技创新的研究中指出,技术创新需要战略化管理、培养新兴企业以及新项目融资。然而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所面对的项目融资相当冷淡,缺乏针对性的方式和结构化的协调。可见,在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这一观点上,国外学者基本达成了共识。
国外关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已经很多,主要是关于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发展的路径、效果等方面,但具体到科技金融的结合机制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也没有直接提出科技金融的概念。
二、国内关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
科技金融的相关定义。国内很多学者从科技金融的定义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的。其中比较权威的是赵昌文(2009),他认为科技金融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源,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少安、张岗(2001)对科技金融环境做出了界定,认为其是指科技金融各种工具运行的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科技金融环境影响着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和运行效率,是科技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育明(2001)详细分析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中介组织,将它们分为六类。
科技与金融互相作用的研究。对于科技与金融互相作用、共同促进的关系,很多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杨刚(2006)等学者认为科技金融重点研究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及作用。一方面是科技发展促进金融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发展。吕炜(2002)在对风险投资的研究中,探讨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提出风险投资对技术进步有一定推动作用的观点。辜胜阻等(2001)提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以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动机。其中,风险投资作为投融资方式的创新,具有市场筛选、产业培育、风险分散等功能。
科技金融产品的设计。冯海昱(2010)提出,为了从根本上回避信息不对带来的各种弊端,保险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为实现各自战略目标而进行合作,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协议达成一种创新战略联盟,让保险业真正介入科技风险投资领域,实现从单纯的投保——理赔关系向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的转变。王兰军(2011)认为,中央财政应该出资组建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筛选优秀的专业化机构,采用市场化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国际惯例惯例经营产业基金。朱鸿鸣、赵昌文等(2012)论证了建立科技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科技银行通过产品创新能够改善向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收益结构,并通过溢出效益,引导其他商业银行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放贷款,从而真正起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的作用。
科技金融的成效评价。王海和叶元煦(2003)利用层析分析法构建了评价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模型,对中国的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从1991 1999年间,我国的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和金融投入指数都增长了3倍多,但科技金融结合效益却没有明显增长。崔毅和赵韵琪等(2010)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我国各地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的效益进行评价,发现科技的金融投入结构与科技产出的阶段不相协调以及金融投入资源的管理效率低下导致广东科技与金融结合效益并不令人满意。曹颢和尤建新等(2011)对2002-2008年我国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科技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经费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科技金融产出指数显现下降趋势。
纵观以上关于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本文发现这样几个特点:对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理论体系,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科技金融的某一侧面;我国的科技与金融并没有达到有效结合,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增加,但产出没有明显提升,国内学者对于金融投入结构与科技产出的阶段协调性以及金融投入资源的管理效率研究还不够充分;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具体深入到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还不够。
总体上看,目前的相关研究的框架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同时各个侧面的研究也并不深入,而且与实际运行的结合也并不紧密。因此,需要全面架构并深入研究适合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的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和对策。
参考文献:
[1]Carlota Perez,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译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Chou Yuan K,Chin M S.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endoge-nous growth[J].Appf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Joumal,2006,(3).
[4]赵昌文,陈春发等.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金融支持 皖江示范区 承接产业转移
一、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安徽省重点围绕建立推进机制、出台政策、夯实平台、基础设施、发展环境、金融支持等方面全面展开示范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在规划获批后,安徽省印发了《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及时出台40条政策意见,先后与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委签署多项省部合作协议,相关部委也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对示范区的建设给予指导和支持。省直有关部门在自主创新、金融、财政、税收、人力资源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各地也相继推出了灵活多样的促进政策,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如安庆市构建“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产业空间布局,宣城市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优先做好产业承接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科学严密、衔接有序、易于操作、富有成效”的规划原则,打破部门分割,充分借助“外脑”,提升和保证规划质量,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各项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思路的匹配,注重规划之间的衔接,在编制城镇体系、土地利用、交通体系、园区建设等关联性强的规划时,尤其加强对接,避免相互掣肘。如池州在示范区建设总体构想中着力打造“一主两翼七组团”的空间承接格局,马鞍山市围绕该市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马鞍山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三是重点加强产业承接载体建设。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各类开发园区建设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获批后,安徽省按照“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管理更高效”的总体要求,重点做好园区布局调整、扩容升级、功能配套、体制创新等工作,切实提高园区功能集成、要素集聚、用地节约、产业集群的水平。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高标准启动江南、江北两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抓好现有开发区的扩容升级,对示范区内80多个开发园区重新进行了功能划分和定位;创新园区建设方式,发展“飞地经济”,推进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共建,在打造了一批特色园区、品牌园区的同时,还形成“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等多种形式。
四是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提高承接门槛。示范区各地积极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新途径。一年来,示范区按照科学承接的要求,变招商引资为挑商选资。一方面,把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引技、引研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重视产业技术、产业人才尤其是研发中心的整体承接,真正做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另一方面,把招商引资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生态环保结合起来,严把项目准入关、环境评价关和投资强度关,严禁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转入。如六安、滁州等市创新招商方式,从招企业进园转变为招产业进园,主动加强与沿海地区互动;合肥市对转入项目全部实行环保、安全生产前置审查,审查不通过,一律免谈。
二、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金融需求与约束
2010年4月,安徽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 7月,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出台《关于银行业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金融资源优先支持示范区建设,安徽省金融办、银监局、银行类金融机构等纷纷出台信贷政策,积极支持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
(一)示范区的金融需求
在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相关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是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项目建设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贷需求最大。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平台,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投资需求,往往短时间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金融机构的资金运作带来较大挑战。同时,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对银行信贷有需求的行业大大增加,一些大项目、大工程建设的项目配套资金、流动资金比较紧张,这是企业对金融机构的最大金融需求。
二是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要求提高。一方面示范区承接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小,本地信用记录少,有效抵押物价值不高,而且贷款条件难以满足银行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新引进的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企业,初创规模小、抵质押条件短期内也难以满足银行要求。由于示范区承接企业大多数来自长三角地区,因此对承接地的金融服务水平要求较高。此外,由于国家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进行管理,部分政府融资平台存在获取信贷资金难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创新金融服务与信贷产品,创新实施差异化授信产品,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在示范区调查的54家企业中,强调配套服务的占43.9%,优化信贷流程的占39.8%,丰富产品的占31.1%。
三是对金融服务多元化需求最感兴趣。据了解,目前示范区企业对银行业服务品种已从较为单一的结算、信贷等传统方式,转向全方位的融资、结算、外汇、投资理财、网上银行、信贷证明及保函等金融中间业务,特别是大企业与大项目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广泛,包括融资财务顾问,上市保荐,承销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在对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占调查样本43.9%的企业认为要主动强化配套服务,搭建对接平台;占调查样本39.8%的企业认为要优化信贷服务流程;占调查样本31.1%的企业认为要丰富金融服务产品等。同时,企业在异地贷款、委托贷款、银团贷款等方面需求也增强。
(二)金融支持建设面临的约束
皖江示范区建设一年来,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制约金融进一步发挥作用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一是示范区金融资源总量不足,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示范区处在基础实施建设期,金融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金融资源总量较为缺乏。2010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为5698.4亿元(合肥除外),占全省比重46.5%,而人民币各项存贷款比重分别占全省的39.2%与34.4%,分别比GDP占比低7.3个百分点与12.1个百分点。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上,通过对示范区2009-2010年10地市研究发现,合肥地区和六安市属示范区的金融相关比率超过2.6,金融发育程度较高;芜湖和池州金融相关比率2010年刚刚超过2.0,说明金融市场发育刚刚跨入中等;滁州、马鞍山、巢湖、宣城、铜陵与安庆金融相关比率均小于2.0,属于金融发育程度较低地区。可见,示范区内除合肥地区和六安市属示范区外,其它市区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基本较低,存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总体不高。
二是示范区融资缺口大,政府平台融资受限。按照安徽省政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十二五”期间示范区开发区销售收入平均增长2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7.0%;而“十一五”期间示范区人民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为22.8%,比示范区“十二五”期间销售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低1.8和4.2个百分点;由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十二五”期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预期低于“十一五”。由于示范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和政府融资平台受限导致资金匮乏。综上可知,受多种因素影响,示范区资金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对示范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支持力度不够。由于示范区大多数科技型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等特征,因此,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融资支持的难度很大,金融机构考虑到风险大、抵押物价值低等因素,不愿为其提供融资,所以科技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大量创投资金偏好投入于成熟期企业,缺少天使投资和种子资金。同时,目前服务于示范区的科技金融合作的交流平台、融资平台、中介服务组织等不够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力度不够,影响了科技型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四是金融产品创新滞后,难以适应产业转移新形势。产业转移方式逐步由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转移向集群式转移转变,逐渐由过去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转移转变为包括相关联产业的整体性转移。合肥家电、汽车、液晶平板产业链,芜湖汽车产业链等,带动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示范区集群发展方式要求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解决产业链集群批量、整体的资金需求,当前金融机构的传统融资模式对单个企业、单个项目进行融资不能适应集群式资金需求。
五是转移企业自身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方面,示范区内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任务压力下,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注重引进企业的质量,没有把握好项目准入关和环境评价关,导致部分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盲目转入。由于这类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绿色信贷政策,在申请贷款时往往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转移企业在原属地的资信评级结果和使用纪录信息不能共享通用,转移企业又不能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其自身有效抵押物价值有限,导致金融机构以联合贷款、银团贷款、集团授信等方式为承接转移产业的金融产品使用范围受限。
当前,虽然示范区金融支持产业转移面临较多挑战,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发展影响,但是由于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金融继续加大支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的走向评估
加快推进金融服务示范区建设需要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思路,切实改变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旧有信贷模式,站在示范区全局发展的高度,创新产品设计和提升金融服务。
一是加快推进示范区金融集聚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深入推进,为适应示范区产业转移多元化金融产品需求,加快示范区金融集聚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显得日益迫切。为此,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激励和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积极引导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到示范区开设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加快推进示范区内农村合作银行向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信用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组织,为示范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应以现有的各投资公司为依托,组建金融控股集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构建系统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筹融资能力,提升金融集聚力度,适应建设发展需要。
二是加大促进示范区科技和金融的结合。金融机构要支持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促进示范区科技和金融结合政策体系,进一步支持完善以政策资金为引导,银行、证券、创投、担保等金融资源为支撑点科技投融资体系;支持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对接程度,坚持以高新科技园区为平台,利用科技园区汇集产业资源、技术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的优势,加大金融的支持力度,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和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和拓展科技保险工作的深度,支持培育和发展示范区创业风险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探索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准备金制度,支持设立专业化的科技担保公司、科技融资租赁公司。
三是服务产业转移园区集群式发展,大力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通过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掌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中的现金流,为核心企业及供应链成员提供融资、避险、支付结算在内的全面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效整合,形成金融机构与产业链成员多方共赢的局面。金融机构结合示范区产业发展情况,围绕延伸优势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参与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同时,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面向市场、响应快速、上下联动”的新产品研发机制,将部分新产品制定权下放至省市级分行,简化审批流程和层级,为示范区集群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创造性的支持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政府融资平台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进行清理和整顿完成后,金融机构应尝试创新性的支持其进行融资。一方面,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平台采取BOT、TOT、PPP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还可以借鉴香港地铁的运营模式,用市场化的办法筹集资金,满足基础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并加以规范,避免将来出现偿债困难;同时,配合地方政府严把项目关、环境关,优先支持符合“绿色信贷”条件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信贷融资,强化招商引资金融服务。
五是加快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环境。首先,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强化法律体系建设,消除司法不公。其次构建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征信数据收集,建立示范区企业信息共享平台,营造良好的示范区诚信环境。再次,加强示范区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推广先进的支付结算工具,提高资金运转速度和效率。最后,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壮大担保机构实力,允许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将抵债资产、政府划拨和授权经营资产,探索建立的产权交易市场,加速产权流转,提高各种产权变现能力,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志荣、周洪生:《运用金融杠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江苏经济探讨》,1990(11)。
2、韦超:《发挥金融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金融研究》,1993(9):12-16。
3、顾为东:《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J],《山东税务纵横》,2002(11):18-20。
4、蒋满元:《有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选择》[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3):62-67。
篇4
■ 银行业整体运行良好支持经济发展成效显现
2009年上半年,北京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机构数量不断增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信贷投放持续增长,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经济效果明显。
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截至2009年6月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达到3557家,居全国首位;资产规模达到7.4万亿元,占全国资产总额的十分之一强;各项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比年初增加6300亿元,是2008年上半年贷款增加额的2.4倍;各项存款余额超过5.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1万亿元,同比增长37.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6个百分点。
信用安全水平有所提升
截至2009年6月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较年初实现了双下降,其中不良贷款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贷款质量较好。拨备覆盖率138%,比年初提高2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近76个百分点。在北京辖内17家主要中资商业银行中,13家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00%以上,12家银行达到130%以上,信用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信贷支持经济效果明显
一是国家鼓励类行业新增贷款占比过半。截至2009年6月末,辖内中资银行在“三农”、重大工程建设、节能减排、高新技术产业、小企业贷款、民生工程等15个国家宏观政策鼓励类行业新增贷款约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4%。
二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支持力度较大。上半年,辖内中资银行向政府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新投放贷款超过1800亿元,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贷款。
三是助推“总部经济”发展作用明显。上半年,辖内中资银行新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贷款312亿元,新增水利、环境和电力等基础设施贷款619亿元,新增北京市交通、民生、生态、能源等领域的35个重点建设项目贷款近1000亿元,新增房地产贷款1100亿元。新增贷款主要集中于在京中央所属各类企业集团,有力地支持了首都“总部经济”的发展。
四是服务“三农”步伐加快。上半年,辖内中资银行机构涉农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81亿元,同比增速高于辖内各项贷款同比增速12.3个百分点。
五是中小型企业支持力度增强。上半年,辖内中资银行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49亿元,同比增长27%。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8.6%,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占比有所上升。
■ 监管力度加大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加强政策引领,保证首都经济持续增长
上半年,北京市银监局根据“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要求及银监会《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精神,加强政策引领,既保证近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努力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适时出台三项指导意见。上半年,为引导金融资源流向首都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北京市银监局制定了《关于促进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首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北京市重点项目、现代服务业、中关村示范区、总部经济和本地企业集团、中小企业、本地就业工程和民生工程、城乡居民合理消费需求、“三农”等八个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项目。三项指导意见的出台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反响强烈。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纷纷着手制订实施细则,调整信贷规划,政策效果初步显现。
二是扩大中关村信用贷款试点。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精神,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进一步做好中关村的信用贷款试点工作,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财政扶持、风险自担、持续经营、多方共赢”的工作原则,北京市银监局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扩大中关村信用贷款试点的意见》,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同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截至2009年5月末,辖内共有9家银行为61家企业发放了89笔信用贷款,授信审批额度17.3亿元,实际发放7.8亿元。
三是鼓励在京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按照银监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要求,北京市银监局加强了与有关政府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做好政策推进工作。目前,辖内已有8家银行设立了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其中,工行北京分行不仅在分行设立了小企业金融业务部,还在支行层面设立了中关村、顺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家小企业服务中心。北京银行和交行北京分行以国务院批准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在中关村地区分别设立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特色支行。
加强督导检查,防范首都银行业风险
上半年,北京市银监局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三个结合”的工作要求,强调银行业在“保增长”的同时要兼顾“防风险”,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防止不审慎行为。
一是强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第一,向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派驻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检查组,对其总行公司治理体系、授权授信体系、资产风险管理体系、信息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等进行全面梳理,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案件处置工作的监管意见》。第二,针对华夏银行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2家法人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北京市银监局在走访、调研和约见会谈的基础上,加强与北京市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沟通,指导2家银行强化董事会在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二是全面推动案件风险“百日大排查”工作。第一,成立由局长牵头的工作督导小组,局领导带队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风险排查工作进行了两轮实地督导,采取“访问式检查”、“现场座谈会”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监管要求,确保案件风险排查落实到位。第二,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以贷款管理、存款和会计环节的监督管理、IT系统、银行卡和网上银行、业务等为重点,延长时间、查缺补漏,进行有重点的深度排查,确保排查不留死角。上半年,北京市银监局共对辖内973家机构进行了风险排查,合计发现问题3656个,提出整改措施2385条。
三是针对信贷快速增长中的突出问题及风险,开展专项督导和现场检查。第一,加强对重点行业、集团客户的风险监测。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辖内钢铁、化工、航运等重点行业及外向度较高的企业信用风险的分析监测,关注贷款质量迁徙情况,及时做好应对工作。特别关注辖内集团大客户风险,充分发挥大额信贷监测系统的作用,并完善了客户管理信息内容和风险预警功能。第二,加强对房地产贷款的风险防控工作。坚决执行“二套房贷”政策,多次向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申银监会“二套房贷”政策要求,提示各机构警惕投资性需求贷款风险。同时,针对目前“二手房”贷款交易主客体背景复杂、办理手续繁琐、中介机构管理混乱等情况,向各机构提出了应关注的七大风险环节。第三,落实理财产品风险防控工作。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加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根据监测统计、客户投诉、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反映的情况,对问题比较突出的银行进行了专项现场检查,并暂停了部分银行的市场准入及业务。第四,防范票据业务的潜在风险。上半年,为掌握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快速增长的相关情况,北京市银监局开展了专项检查和调研工作,进一步强调票据业务的真实性,督促各机构尽快上报票据业务增值税发票、交易合同等复印件,并主动与税务部门建立联系,防范票据的“空转”。第五,提示科技信息外包业务风险。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对科技信息风险工作的重视,加强组织和领导,认真学习和掌握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信息风险管理指引》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将有关外包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 坚持改革创新,监管思路日渐拓宽
上半年,北京市银监局努力开拓监管思路,不断深化和创新监管理念、方式和行动,积极鼓励和指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
创新监管政策宣传方式。为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深入宣传银行监管政策,加强对银行基层从业人员的金融风险教育,促进银行机构依法稳健经营,北京市银监局结合银监会团委“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要求,在辖内开展了覆盖3000多个银行基层网点的“促监管政策进基层行”活动。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业务管理现状,利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组织员工集中学习了《银行监管政策宣传手册》,鼓励并督导员工加强自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实效性。同时,北京市银监局组建了6只宣讲小组深入基层营业网点,特别是偏远地区的营业网点开展活动,直接了解银行基层从业人员的政策需求,结合实际开展宣讲活动。此次活动深受辖内各银行基层网点欢迎,现场宣讲反响热烈。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各基层网点的案件治理和防控能力以及银行服务水平和质量将得到较大提升。
创新市场准入监管政策。为更好地为“三农”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结合北京农村地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金融服务的实际需要,北京市银监局制定了《关于辖内中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鼓励辖内银行到北京农村地区设立支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专营支行和其他信贷专营机构,调整异地中小银行北京分行新设支行时限,适当调整北京农村地区消防验收要求,支持银行开展农村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对现有银行业准入监管政策进行的创新和完善,对于充分发挥市场准入政策的监管引领作用,支持辖内“三农”和小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5
【关键词】小微企业 金融政策 模糊层次分析法
一、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小微企业是小型和微型企业的统称,2011年6月,《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分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将中小企业按行业划分成中型、小型、微型三种,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发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缩紧,小微企业在生产活动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等原因,导致大批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融资难问题让企业感到求助无门。除融资难外,小微企业还面临融资贵的问题,小微企业的实际贷款成本远远超过银行基准利率,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一般是银行基准利率的3-4倍,小微企业处于“融不到、用不起”的两难之中。
二、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
小微企业融资难有其自身的原因:(1)易受环境影响、抗风险能力弱(2)自身管理不善,急于扩张(3)财务制度不完善,透明度低(4)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影响:(1)没有完善的担保体系(2)小微金融机构发展不完全(3)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不健全。
基于以上问题,亟须相关金融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分为基础层面和操作层面。在基础层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加强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的服务。操作层面主要为小微企业提供日益完善的资金服务体系,具体分为金融服务、财税政策、政府直接资金支持。如颁布相关政策改善融资环境,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对新创办企业实行免税、特殊开发区进行财税补贴;设立创新基金等专项基金为小微企业提供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
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体系
(一)构建指标体系
为衡量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的作用效果如何,本文构建了支持江苏科技型小企业金融政策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充分考虑贷款政策、税收政策、政策性拨款、创业金融政策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间的支配关系,做出基于AHP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三层架构指标体系。(见表1.1)
表1.1 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建综合评价因素集
评价因素集就是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综合评价指标的集合:
1.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因素集R=(A,B,C,D)(贷款政策A,税收政策B,政策性拨款C,创业金融政策D)。
2.影响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综合评价的子因素集为:
①贷款政策A=(A1,A2,A3,A4)(优先贷款A1,优惠贷款A2,贴免息贷款A3,贷款担保A4);
②税收政策B=(B1,B2,B3,B4)(减税B1,免税B2,退税B3,特惠税B4);
③政府政策性拨款C=(C1,C2,C3,C4)(政府购买C1,政府拨款无偿资助C2,政府资本金投入C3,获得政府奖励性津贴C4);
④创业金融政策D=(D1,D2,D3)(信用担保基金D1,创业基金D2,风险担保基金D3)。
(三)确定指标权重
为了进一步分析指标间的关系,还必须给出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权重集有两层,分别是:准则层权重集W=(a,b,c,d);方案层权重集W1=(a1,a2,a3,a4);W2=(b1,b2,b3,b4);W3=(c1,c2,c3,c4);W4=(d1,d2,d3)。
在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时,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采用1~9标度方法对各层金融政策作用指标集进行选择。其次,根据金融政策的对小微企业支持的重要性不同,依据专家打分方法,对指标层的细分金融政策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两两重要性的对比构造判断矩阵。
通过FAHP软件计算,求得各判断矩阵权重、最大特征根、一致性指标,计算结果表明各判断矩阵一致性均通过检验。第二层对第一层的权重为:W=(0.6058,0.2341,0.0526,0.1075),第三层对第二层的权重为:W1=(0.2015,0.1217,0.0743,0.6025);W2=(0.6058,0.2341,0.0526, 0.1075);W3=(0.6058,0.2341,0.0526,0.1075);W4=(0.637,0.1047, 0.2583)。
(四)确定指标的隶属程度
对一种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评价时,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各项指标的评价,评价结果用隶属度矩阵X表示:X=(xij)m×l,xij表示在第i个评价指标上,对它第j等级评定的人数占全部专家组人数的百分比。
准则层评价矩阵:Y=(Y1,Y2,Y3,Y4)T;Yi=Wi*Xi
目标层评价矩阵:E=W*Y=(0.1211,0.2333,0.2816,0.3640)
建立评语集:G=[强,较强,较弱,弱],对评语集量化,G=[4,3,2,1],计算综合评价值V=E*G。金融政策对被调查的小微企业支持情况的综合评价值:
V=E*G=(0.1211,0.2333,0.2816,0.3640)(4,3,2,1)T=2.112
综合评价值2.404处于2~3之间,所以金融政策对江苏科技型小企业的支持情况算较弱。需要加大完善金融政策,提高金融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五)结果分析
观察目标层评价矩阵,在贷款政策、税收政策、政策性拨款、创业金融政策四项金融政策中,支持力度最强的是税收政策,这可能和企业对税收政策比较关注、熟知有一定的关系。另三项政策的支持力度由强到弱排序为贷款政策、政策性拨款、创业金融政策,由此可见对刚创立的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这和提供创业金融支持时需要对企业进行严格审核有一定关系,需要考虑降低支持对象的门槛,从侧面来说提高了资金提供方的风险。
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
(一)贷款政策方面
加强银行方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设立专门的小微企业金融管理机构。银行可凭借自己在信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条件和优势,为科技型小企业在市场信息、财务顾问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小企业银行,专门扶植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企业发展,发放免息、贴息和低息贷款。条件成熟时,还可组建地方性的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充分发挥地方性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了解的优势。
(二)税收方面
多种税收优惠政策方式互补,合理设计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目前关于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局限于税率优惠和减免税等直接优惠方式,加大运用国际上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专项费用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对小微企业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经营的仪器设备可实行加速折旧,并在所得税前扣除。合理设计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出台有利于科技型小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引导人才流向、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政策性拨款方面
建立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简化政策性拨款操作流程。积极发挥政府采购作用,在政府采购订单中划出一定比例预留给小微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无明显差别的前提下,适度优先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科技企业)的产品。同时对自主创新的产品,政府应实行采购制度,帮助它们打开市场。简化各项政策性拨款申报审批过程,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不断改进不足之处,以保证政策实施的效果。
(四)创业金融政策方面
鼓励风险资本对科技型小企业进行培育,建立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针对小微企业的创业投资,尤其是起到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作用的风险投资。同时,政府通过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逐步构筑包括政府指导的机构和民间组织在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对于处于种子阶段和起步阶段初创的企业,进行诸如创业辅导、企业诊断、市场营销、产权交易、技术支持等。
参考文献
[1]李素红,陈立文,王树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融资风险评价[J].企业经济,2013(02).
篇6
在我国,目前没有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明确定义,所以关于其在融资方面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刻的钻研,如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推进经济发展工作的首要任务。
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所谓科技型中小企业,简单来讲主要是以技术人才为基础,将技术演化成商品,通过市场进行筹备资金的经济型实体。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注册初期使用的资金量小。
2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况
2.1 融资渠道形式单一
资金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稳定的融资渠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严重影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资金短缺,缺少融资渠道。一般来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是通过等价物质抵押,向银行贷款;
二是以出售股权或债券的形式,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三是以个人名义向身边的朋友借款;
四是以较高的企业信用,赢得风险投资者的关注;
五是赢得国家政策的支持。
由此可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种类繁多,但是,在我国受到自身及国家政策的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将近70%来源于等价物质抵押银行贷款,由此可见,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形式相对来讲比较单一。
2.2 融资道路艰难重重
我过现有国情严重阻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出资人因自身或政策制约,没有及时向可行项目提供资金,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判断失误,导致融资失败,从而造成资金链中断引起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成为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关部门分别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广东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辽宁,对融资市场进行相应调查,关于广东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但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较高且期限短;对于辽宁的调查结构同样显示在金融机构贷款难度较大。在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多数源于企业自有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贷款的资金是少而又少;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来讲,它们在金融机构的贷款不但金额大,而且贷款期限比较长。所以由于政策的导向问题,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2.3 企业自身素质不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注册资金量普遍较低,且普遍以家族管理模式存在,在管理和规划上缺乏长远打算,无法适应市场的优胜劣汰,管理水平低下。
对于财务资金管理漏洞百出:
例如,缺乏预算理念、资金去向不公开、对资金管理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等;对于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古板落后:例如账目不清晰、核算不标准、考核不严谨等。科技重在研发,但是研发存在着相应的风险,我们无法预测研发的成功与否,加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信用相对低下,所以传统的融资方式无法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
2.4 受到法规政策环境的制约
我国在政策上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扶持;例如,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国有大型企业在资金充足、技术先进、信息及时等条件下快速发展,从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以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被沦为地方财政的调节器。科技型中小企业只能向社会提供成功的效益,却很难得到相应的资金扶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缺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特定的环境给予特殊的支持政策。同时各界人士对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歧视,近几年,中小企业飞速发展,但是有关部门对其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发展速度相比相差甚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科技风险投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其次没有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匹配的资本市场。
2.5 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
间接融资体系无论是从结构还是机制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从机制上来讲,对于商业银行的产权问题不明确,国家对于商业银行没有履行相应的责任,无法将商业银行的经营权与所有权进行分离,在多方政策的影响下失去以经济效率为导向的主题。由于银行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银行丧失创新能力。在银行贷款审批过程中;手续复杂、耗时长、效率低下、服务态度较差、违反银行工作职业道德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银行经济效益逐年下降,无法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服务。
其次从结构上来讲,我国以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地方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辅助的结构体系。
最后从理论上来讲,我国经济的发展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与之服务的银行存在相应的差异。在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中小银行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银行相对稀少也成为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2.6 直接融资渠道单一
4 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内部环境条件下的相应对策
4.1 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在银行信贷担保方式上进行创新
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注册资金较少、固定资产匮乏等,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可以考虑以担保抵押的方式进行。首先对于知识产权担保抵押贷款融资,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先进的科研技术水平,相对缺乏不动产抵押物,用知识产权代替不动产的实物抵押。其次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确定相应的贷款额度。最后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涉及区域及结构特点,将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融资,对于银行方来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抵押形式。
4.2 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其的技术投入,以便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产出含金量较高的产品,与此同时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产品在价格上保持绝对的优势,使企业保持相对的利润空间,从而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只有增强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企业自身竞争力增强所带来的经济利润,也可以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
4.3 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
对信息的披露要及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披露:
首先关于企业相关信息要进行实时报道;
其次要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保证信息准确、完整、无隐瞒、无遗漏的实时报道。
加强企业内部的融资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的经济利润可以有效地转化为企业将来发展资金。与此同时,要与金融服务结构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适时地向金融服务机构,传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远大前景的正能量,使它们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拥有足够的信心。
4.4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里,完善企业财务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信用形象。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内部合理控制有效资源。
其次根据国家要求及相关法律规定,确保企业财务报表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同时,企业间的账目借贷要及时清还,从而保持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以便科技型中小企业今后更好地融资。
4.5 关注国家政策,端正融资理念
实时关注国家发展动向,充分利用政府扶持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正常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来讲比较高,所以要正确对待每一笔融资资金,对它们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在有线的空间发挥无限的价值。
5 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创新理念的变革
5.1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政策上有待进一步创新
根据国家权威性机构资料显示,我国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它之所以没有进行有效地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将社会富余资金引入到国家科技项目。银行贷款利率不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自由调配,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机制没有健全之前,无法从根源解决货币的传导机制,即不能对货币政策改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抱有太大希望。因此,用科技立法的形式确保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从而获得融资和政策扶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者共同的心声。
5.2 科技型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过程中要加强理论创新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究竟选择股权融资还是债务融资,不但受企业的经济状况影响,还受到国家融资法律法规相制约。因国家不同,其发展历史、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资金需求程度各不相同,所以相应的金融体系也有所差异。不同的融资体系有不同的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融资方式。政府和国家要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创业体系改革,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良好的法律基础。
首先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制定相应的规范策略。
其次完善公共政策,制定法律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从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进度。
再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规划专门的金融服务结构,提供相应的贷款优惠策略。
5.3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与民间组织桥梁的纽带作用
首先,在政府的号召下,建立适合不同层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中介结构和为企业服务的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最后,政府在放宽拓展融资渠道的同时,不忘加强市场管理,通过不断的完善,最终归入金融体系。
篇7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国家及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126号)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的规定》(内政发[2004]48号)、《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内政字[2006]34号)、《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6]31号)、《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意见》(内党发[2007]16号)、《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09]66号)、《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煤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级支撑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内政发[2011]5号)等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政策依据。自治区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上述政策和意见精神,结合我区财政的实际,对中小和小微企业在资金、创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财力和政策支持。
(一)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投入形式,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是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专业化发展。2004-2009年,自治区财政累计拨付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369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项目200多个。
二是设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贴息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2006-2009年自治区财政累计安排资金3.4亿元,吸引银行贷款及社会资金75.3亿元,支持企业446户。2011年该项资金投入规模为1亿元,资金支持的重点是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突出,对推进结构调整,扩大就业作用明显的成长型工业中小企业。目前,全区46个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有近200个企业有研发机构,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自主创新成果不断增加。
三是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增强企业创新能力。2004-2009年,自治区财政累计拨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556万元,支持中小企业项目70多个,科技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逐步建立。此外,1999年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来,我区共有140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6980万元。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一般项目102项,资助金额6060万元;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8项,资助金额520万元;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16项,资助金额400万元。
四是拨付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降低贸易风险。根据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政策,2001-2009年,自治区财政累计拨付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9725万元,支持项目1000多个,调动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区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
五是近几年先后增设服务业引导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工业自主知名品牌培育资金、承接产业转移奖励资金等专项,2011年分别投入2000万、7000万、500万、2000万元,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资金的投向,优化了服务业结构,提升了服务业发展的质量。
六是利用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外经贸发展政策,扩大出口贸易,促进结构调整。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2000- 2009年,我区累计利用西部地区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19660万元,支持企业出口项目400多个。资金主要用于优势产业出口商品升级换代、提高附加值和技术改造贷款以及重大外经贸项目论证、市场研究和人员培训等方面。
七是整合资金、完善政策,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发展。近年来,自治区财政整合、归类相关专项资金,建立了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了支持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中小商贸企业,改善了企业经营环境。
八是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截至2008年,自治区财政累计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5.5亿元。其中,支持自治区本级信用社担保机构和盟市信用社担保机构体系建设2.5亿元,基本建立起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出资东北再担保机构资本金3亿元。目前,自治区备案的各类担保机构有82个,累计筹集担保资金25.06亿元,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120.36亿元,受保企业2842户。继续加大财政对全区小额贷款、妇女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支持力度,财政共安排担保资金4.1亿元,2010年带动小额担保贷款20多亿元。另外,自治区财政协调金融企业,以政府信誉给企业提供融资平台,2009年4月份,自治区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签订协议,在未来3-5年内,农业银行计划向内蒙古的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总额不低于1500亿元的信用额度。为增强地方对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配套能力,农业银行还将依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项目提供周转性贷款或过渡性贷款,每年提供的信贷额度将达到100亿元。
篇8
关键词:科技资源;金融资本;科技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9102
1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的结合现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科技金融概念的辨析
科技金融这一概念最早的雏形形成于卡萝塔·佩蕾丝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其中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基本范式。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每次爆发式的经济发展都伴随着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结合,对利润天生的敏锐促使金融资本一次次将技术创新成功地财富化,因此每次技术创新的繁荣都伴生着金融创新的出现[1]。
国内对于“科技金融”的论述,往往是将其看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产物,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工具、制度、服务等的系统体系[2],同时也是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亟待发展的今天,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不应该总是被看做科技的外生变量,也不应该是金融的外生变量。科技金融不仅仅是科技和金融的简单结合,甚至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更应该是属于技术经济的范畴,其本身是一个科技创新资本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无差异的资本经过科技创新这一异化配置手段,获得高于传统金融附加值的投资回报过程[3]。
3科技金融的运作模式
3.1全产业运作模式
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作为当前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其结合程度和结合方式直接影响着两种资源的配置效果。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并没有产生预想中的良好效应,使我们对这两类资源的结合产生了怀疑。本文认为,究其原因,在于配置机理的模糊导致了配置方式的不合理,故而产生了1+1<2的怀疑和失望。
从全产业链价值体系的角度出发,科技金融需要一个完整体系和框架去被培育和发展。在培育一个市场的时候,需要回避的是市场失灵,科技金融正是如此。具体地说,我们现在需要的科技金融,不是一种片段性的创新,而是整个体系的创新。如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信用融资、科技债券等,基本都是各自孤立地发展起来的。虽然这对于国内科技金融创新时间的发展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却也和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此以往,这种既缺乏理论上的建构,也缺乏链条上的衔接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片断性创新的过度投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不发育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了科技金融全产业链的投资失败。以信用融资为例,信用市场的快速发展,促生了更多信用评估机构,但是由于信用产品应用市场的不完善,又使得信用服务相对过度,必然会产生市场的不均衡和资源的浪费,从而产生逆向竞争,信用产品被搁置,服务质量下降,信用市场萎缩,往往使得信用融资这一片断性创新方式夭折,导致整个信用服务产业链的投资失败。这便是典型的产业发育断裂。
3.2政府对市场培育
从培育的角度讲,科技金融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同时应该具有强烈的政策性[4],也就是说,科技金融应该同时具备金融属性和财政属性。因为对一种战略性市场的培育,科技金融市场失灵的环节更应该是政策性最应该关注的环节。比如,在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中,由于科技创新越前端风险越大,因而其科技创新的融资问题更需要政府提供大力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进入稳定和成熟期后,往往有与之匹配的金融市场,因而科技金融对其的支持会越来越少。从这个角度讲,科技金融工作更需要的是体制上的创新,而不仅仅是金融工具的创新。科技金融体制的建立是科技金融体系最上层的创新,是最需要政府关注也最能体现创新性的环节。
4结语
针对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现状,我们不能仅仅只将科技生于金融之外,期待科技能得到金融的帮助和支持。因为这样的思路和模式不够系统,违背了科技与金融的内在关系。应该认清金融资本作为一种市场资源的逐利性,培养一个让金融资本有利可逐的投资渠道是现阶段科技金融最应该创新的环节。科技金融
的实质是科技资源借助金融资源实现风险的分散和价值发现,金融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得高额的回报。只有是这样一个存在相互反馈的体系,才能保证科技金融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动态的平衡,实现两大资源的互利互动,体系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昌文.科技金融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9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9号)精神,优化我市外资结构,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元化,引导和承接外资转移,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全面提升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市利用外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一)扩大开放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力争将我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国务院修订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汽车、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金融、物流、软件及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教育培训、健康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商务局)
(二)优化土地配置。完善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方式,对列入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纳入《xx市工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20xx)》且符合我市“一区一主业”布局规划,达到相应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系数等控制指标的项目,优先保证其用地需求,并按不低于我市《工业用地出让指导价标准》规定地价的70%确定土地出让底价。(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配合部门:市国土局)
市级战略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重点聚集区内新建的特别重大项目(总投资5亿元以上),属于金融、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生产业且建成后不分割出售产权的,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的成本价确定出让底价,以挂牌方式出让。(牵头部门:市商务局;配合部门:市国土局)
(三)改进和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鼓励外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真做好申报、认定服务工作,强化申报企业的辅导和培训,鼓励外资投资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
(四)积极申请设立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与我市企业、研究机构加强研发合作,积极申请国家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863计划、支撑计划、电子发展基金等国家科技开发项目和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争取在太阳能、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显示等产业领域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对获得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实验室)给予专项资金补贴。(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五)鼓励外资投资研发中心项目。按照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资研发中心采购设备免/退税资格审核办法的通知》(商资发〔20xx〕93号)精神,对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牵头部门:市商务局;配合部门:市投资促进委员会等)
二、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
(六)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支持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帮助协调解决外资结汇、准入审批等问题。(牵头部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国资委、市商务局)
(七)积极吸引外资企业总部项目。进一步充实完善外资企业在蓉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政策,引导和鼓励跨国公司在蓉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及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牵头部门:市投资促进委员会;配合部门:市商务局、市财政局等)
(八)支持境内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市在境内上市的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按照融资额的1‰对企业高管实施奖励(单户企业奖励总额不超过50万元)。(牵头部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
(九)支持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对在蓉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的外资银行,参照我市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给予办公用房购买或租赁补贴。(牵头部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商务局)
(十)鼓励境外上市企业返蓉投资。对我市在境外上市融资企业返蓉投资的,按照在我市投资总额的1%给予补贴(单户企业补贴累计不超过500万元)。(牵头部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商务局)
(十一)鼓励外资在我市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再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企业。将外资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业务创新和担保融资额度增长纳入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资金支持。(牵头部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对 外资在蓉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的,按照实际投资额度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牵头部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商务局)
三、积极引导和承接外资转移
(十二)认真落实国家对西部地区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外资企业在蓉落户和增资扩股,对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继续实行减按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牵头部门:市投资促进委员会;配合部门:市商务局、市国税局)
(十三)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外资企业转移。研究制定鼓励东部地区外资企业向我市转移的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提升投资服务水平,为转移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牵头部门:市投资促进委员会;配合部门:市商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政务服务中心)
四、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十四)优化外资审批服务。进一步清理缩减外资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材料,优化审批流程,增强审批透明度,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与核准范围。积极推行外资企业合同、章程格式化审批,大力推行网上预审和网上审批,进一步完善外资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将重大外资项目纳入重点项目服务范围,实行全程免费代办服务。(牵头部门:市政务服务中心;配合部门:市监察局)
五、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十五)积极争取开发区升级。积极指导符合条件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准备申报材料,全力配合对上争取支持,将我市符合条件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牵头部门:市商务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
(十六)积极争取调整扩大现有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空间。争取科技部、商务部支持,积极拓展xx高新区和xx经开区发展空间和政策覆盖范围,将双流县靠近xx高新区的部分区域并入xx高新区南区,将郫县xx现代工业港纳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覆盖范围,将xx经开区向东、向南拓展发展空间。(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xx高新区管委会、xx经开区管委会、郫县政府)
篇10
1.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市政府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重点,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增幅。对列入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项目,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做好项目资金匹配,确保顺利实施。自今年起,每年设立1000万元科技创新驱动基金,专项用于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扶持奖励研发机构和创新项目建设、引导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评选科技技术进步奖和专利奖等。
2.支持开展自主创新。对自主创新能力强、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快速产业化的项目,纳入市创新项目信息库,定期更新并积极向上级科技部门推荐,争取上级支持。未列入上级计划的项目,每年筛选10项左右分别给予10-15万元资金支持。
3.促进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转化应用。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对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的成果和专利技术实施转化。未列入上级支持计划的项目,每年确定5项左右分别给予10-15万元资金支持。
4.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给予一次性补助。支持建立市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认定的当年给予2万元资助。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升级及外地企业研发机构来发展,符合升级后扶持政策的,积极帮助企业落实扶持政策。
5.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对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奖励1万元。对复审合格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奖励5千元。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创新型企业,市政府每年对创新企业给予表彰。
6.支持企业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对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研发、申请、授权以及实施转化给予资助和奖励,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积极培育中国专利明星企业,积极推荐园区、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省、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对达到标准的优势企业给予资助和政策扶持,大力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活动。
7.开展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专利奖,设立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积极组织推荐优秀专利(成果)参加上级各类评选。
8.支持科技惠民发展。对列入国家级的科技示范园、龙头企业奖励2万元,列入省级的科技示范园、龙头企业奖励1万元,列入市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奖励5千元。对引进、推广应用的动植物新品种,通过资格认定,并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9.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重点支持、社会共享的原则,重点支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给予2万元一次性奖励。
10.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给予一次性补助。主要面向我市重点产业振兴,以市场为导向,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研究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为纽带,打造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11.大力开展科技金融合作。加大财政支持自主创新力度,筹措资金加入市科技金融合作联盟。利用贷款贴息、融资担保、资金配套等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项目、自主创新产品出口等给予信贷支持。
12.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和科技金融资源库等科技金融基础信息库,强化科技金融信息共享,促进科技成果、科技型企业与金融资源对接。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开展专项信用评级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服务中广泛应用评级结果。
13.培育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引导设立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科技金融服务联盟,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联盟建设,探索产学研和金融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构建科技金融服务链条。加强技术转移中心、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建设,提升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成果评价、技术交易、成果转化、资产评估、融资咨询等服务的能力。
14.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实施《全民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科学素质。支持科技知识的宣传与传播、科普基地建设等活动,开展好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专利活动周、一送三下乡等集中宣传活动。
- 上一篇:镇妇联工作汇报
- 下一篇:招商月工作总结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