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责任的认识

篇1

【关键词】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会计要素

一、社会责任运动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上世纪后期,公众对于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严重,雇员的权益被漠视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日趋强烈的声讨,国际社会普遍呼吁企业应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切实的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在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中逐步发生着转变。然而,传统的企业会计实质上是在企业占用、消耗社会资源以便实现企业净资产尽可能最大化的目标追求这样一个基础上所进行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反映;现在需要做的则是如何合理地反应和监督企业在“反馈”社会中投入的成本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效益,并将这种对社会的“反馈”的确认与计量纳入到企业综合业绩的评判中。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社会责任会计是以社会责任承担为指向,以会计学科特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及信息论、控制论等多门学科之力,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活动加以反映和控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及其成果侧重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加以衡量。社会责任会计应当以提高社会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尽可能最大化为目标。2010年11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主题为“共担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指南标准》(ISO26000:2010)的仪式,鼓励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关注和履行组织管理、人权、劳工、环境、公平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公众参与和发展等7个方面的社会责任。这对于社会责任会计内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划分

(1)社会责任资产。是指企业因履行社会责任所形成的、目前拥有或控制的能在将来为社会带来经济利益或贡献的资源。(2)社会责任负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参与或承担社会责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事项,需要企业在将来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等行为加以清偿。社会责任负债实质上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资源的消耗而应给予的补偿。本文特别指出,在社会责任负债中还应包括企业获得的有社会风险的事业的经营权净额。例如化工企业,在其生产特点的污染难以消除性和产品的社会需求暂不可替代性之间权衡后,从政府获得的在“三废”排放标准下合法经营权力,其价值可以选用会计计量属性中的现值来进行估算。同时,还应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风险事业求偿权,即化工企业负有的产品质量保证,以及对周边民众和环境负有的保护义务,其价值量也可采用现值来进行估计。社会风险事业经营权净额则是两者的差额,如果为正,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提示企业加大相应地改良投入。(3)社会责任净资产。是社会责任资产与社会责任负债相抵后的净值。结合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该要素可视为是企业对社会净贡献的重要表征。(4)社会责任收入。是指企业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过程中,由于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口碑等而产生的企业经济利益增加的流入。社会责任收入实质上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外部积极效益的价值体现。(5)社会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发生的资源或其他耗费,也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外部消极影响的消除代价,如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资源开采成本、职工工作环境改判成本、产品售后服务成本等。(6)社会责任收益。是社会责任收入与社会责任成本相抵后的结果。结合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该要素并不应当以价值量的快速增长为正面效应。

我国的社会责任运动正处在方兴未艾的时期,这在客观上为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公司法》、《劳动法》等法规也分别规范了企业对消费者、社会公众、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员工等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为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持;自2006年展开并持续深入的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改革也为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推行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然,如果构筑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还有待各界持续探讨。

参 考 文 献

[1]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刘广生,肖好峰.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6(10)

[3]康婷,刘晓静,于洋.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文献综述[J].企业导报.2010(7)

篇2

【关键词】伤亡事故;法律责任;社会责任;氛围

一、大学生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存在的影响

(1)立法上的不足。2002年9月1日起,我国教育部施行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该法规从一定程度上既明确了大学生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也对现行司法实践起到了直接规范作用,但是该法规关于大学生伤亡事故的规定比较简单,有些条文比较抽象,适用十分有限,在大学生伤亡事故的社会责任方面,《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则是一片空白。(2)大学生对自我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认识的欠缺。第一,大学生违反法律的规定,实施按其年龄和认识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社会的行为所发生的伤亡事故;第二,大学生在意思自治的情况下对自身生命权利的随意支配和处分,拒绝救助、主动放弃生命的行为所发生的伤亡事故,如自我虐待的行为;第三,大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对高校予以隐瞒所发生的伤亡事故;第四,大学生违反高校安全规定导致的伤亡事故;第五,其它原因导致的伤亡事故。(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目前,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伤亡事故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衣锦还乡的内容,在这种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即使出现了违法、犯罪而产生的伤亡事故,也没有用责任意识去挖掘其存在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因此,大学生要与传统文化较量,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二、提升大学生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认识的思路

(1)出台新法,明确大学生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鉴于存在上述大学生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立法不足问题,笔者认为,为了给解决大学生伤亡事故引起的纠纷和矛盾提供法律依据,应该出台专门的《大学生伤亡事故处理办法》,该法律法规可以借鉴《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但是,大学生与中小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有较大的区别,用该办法难以体现这种区别,因此,应该尽快出台新的单独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明确大学生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笔者还认为,立法时充分考察高校部分现行的做法,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的学生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区别,出台新法对大学生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做出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的规定,厘清高校、社会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2)增强大学生自我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意识。第一,强化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自我伤亡事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意识。党的十报告,倡导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开展法治教育,是高校建设法治校园的必然选择。开展法治教育,应该因材施教,结合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他们容易忽视的案例,开展模拟审判、法治讲座、社会伤亡事故调查等教育,警示他们危害他人或者社会严重危险性,注重提升他们守法和用法的能力,尽量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第二,必须建设与健全大学生伤亡事故的防范机制。高校应该建立大学生伤害事故的紧急防范处理预案,成立专门的指挥系统,制定防范处理程序,确定校内各部门的具体职责。(3)创新社会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氛围。党的十精神强调要引导人们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在此,应该贯彻该精神、创新社会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氛围。必须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淡化传统文化不适宜的教育,适度安排他们的生活、学习压力,适度培育他们的优越感,同时要教育孩子从小就了解社会责任,增强大学生对伤亡事故的责任意识,将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弱势地位转变为强势地位,挖掘他们存在的深层问题,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和理想的融合。

参 考 文 献

[1]崔昌玺,华.关于大学生自我伤害现象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6)

[2]徐光科.强化高校非法律专业法制教育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篇3

关键词:社会格局 设计责任感 多重含义

在社会现实中,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对人的统治都是联结前技术理性和技术理性的历史连续性――马尔库塞。

1.技术环境下的设计师社会责任

技术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到今日的社会,我们已经慢慢得印证了马尔库塞的预言,成为了单独向社会的一个角色。技术霸权与文化霸权导致了社会主要的不平衡,不仅是物质上的不平衡,更有意识上的一边倒倾向。往往弱势阶级默认了很多不应该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技术和文化霸权带来的极少的信息量,使他们的知情权残缺。而设计正是缓解这种不平等的社会行为构建。这种责任感在现代设计或是包豪斯当中已经体现,当设计从精英走向平民的时候,也是设计师这个职业在意识形态上进行转变的过程。他们站在了技术文化和相对弱势的大众的中间,将自我实现和媒介作用结合在一起,重新界定了设计师的社会地位。

2.消费社会中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从消费的角度来衡量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是一个流行的标准。消费活动中人的奴性处境已经在现代社会中根深蒂固。鲍德里亚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商业经济的发展有意识地而且彻底地将设计利用,从“制造需求”口号的提出,设计似乎迈向了罪恶的道路,从满足人们对于“美”的需求,转而成了满足“新”的物欲。设计师从艺术家,转变成了市场规则下的协调者。设计师群体在本能得和这个转变趋势作着斗争,现代主义和波普运动的反对浪潮从来没有停止。设计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实际上是设计师对于市场规则的臣服,“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好似一条链子、一个无法分离的整体。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

在技术文化霸权社会和消费社会当中,设计师的责任首先是起到沟通技术与人的关系,这是一种弥补性质的活动,所谓设计的良心;其次也是一种媒介作用,康德说过:“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设计是一种人类的创造性文化,又被文化创造,它的核心是理解和解释,理解自然和科学的原理,并通过产品的使用来向人们解释这些原理,是所谓设计的诚实。而事实上呢?设计已经将大众化生产推向了悬崖的边缘,看看每年车祸的统计数字,有多少是来源于设计问题;一味的成本削减带来的环境污染;由于专业素质造成的垃圾城市景观……设计,正在成为商业工具,从业者不管是否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都无力改变市场的趋势。这种状况,在中国现今的设计行业中尤为严重。

3.设计中的责任

形式与功能,在设计诞生的时候就被解释为设计的两个主体。设计史上所有的运动,都无非是围绕这两者进行争执。但是,设计在本质上不只是意味着产品本身,它是一种媒介手段,沟通社会文化形态和个体意识,“人――产品――环境――社会”。这个链条应该看作设计师在执行设计时“可执行的责任”。设计不单是简单地赋予产品外观和功能,也不是单纯的创新,而是为大众的真正需求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设计师必须突破产品这个小系统,关注产品和社会、环境、市场间的关系,给受众带来实际的人文关怀。设计师的思维模式不应该只成为技术的俘虏,应该从更宽阔的哲学层面上对设计的本质进行把握,物质与精神融合,科学与技术结合,挖掘深刻的人文价值。

现代主义之所以被声讨,是因为它对于机械的过于崇拜。它扼制了人类的创造能力。也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探讨“人”的重要性,似乎是设计的老话题。通过媒介的观点来解释,我们在和受众进行沟通的时候需要采取的适当的沟通方式之一,就是人性化。设计师在这个方面的责任主要体现于对自身的了解。我们研究人的性能,使机器的性能与人的性能相适应。从人的生物性研究入手,并与人的社会性相联系,研究人类的机体结构、生理、心里因素;研究人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类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社会、技术和观念等文化现象。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设计研究的观点。设计师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上进行的知识构架的积累,并将之上升到文化层面,这是设计师在理解并传达社会本质上的责任

4.结语

多元化和多角度对待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是当今设计师适应社会需求并保持设计伦理道德的必要条件。设计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同情可能在市场导向的产品中得不到充分发挥,但设计师行业体制的模糊与不规范,并不能动摇设计的本质。设计师保持对于自身责任的清晰认识,是继承设计职业操守和对于思想认识的提高。也是当代设计专注于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瑜《设计社会责任提出和话语背景》.

[2] 刘贲谭文东陈永岗《试论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构建》.

[3] 吴瑜《设计本质和责任的再思考》.

[4] 马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类的延伸》.

[5] 马尔库塞《单度向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观;合法性;利益相关者

一、合法性的维度

西方学者韦伯、哈贝马斯等人很早就提出了合法性的概念,后来Suchman(1995)等学者相继利用合法性的概念对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高丙中(2000)发展了合法性的概念,对社会团体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现时,合法性已经成为分析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的有力工具。

关于合法性的涵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Suchman(1995)认为,合法性是在环境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系统内对组织行动是否合乎期望及恰当性、合适性的一般认识,而所谓的环境指的是各类利益相关者。简单地说,所谓企业的合法性,就是企业的行为要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从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认可。

Clarkson(1995)认为,那些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活动享有或者主张所有权、权利或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属于利益相关者。一般地,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管理人员、普通员工、顾客、供应商、销售商、银行、政府、社区、媒体、环保团体等等。由于利益相关者数量众多,且性质差异较大,对企业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不同,因而对其进行分类对于问题的分析很重要。其中,Clarkson(1995)根据相关者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和二级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受到广泛关注。前者是指没有其参与企业就不可能持续生存的人,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和社区;后者是指那些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影响,但与企业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且不是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的社会团体,比如媒体和环保组织等众多的特定利益集团。借鉴这种分类的方法,根据分析的需要,我们把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前者是指股东、雇员等企业内部人员,后者是指政府、社区、环保组织等企业外部人员或团体。进一步,根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紧密程度,内部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和二级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和二级外部利益相关者。一级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股东或投资者,他们创办了企业,是企业形成的前提条件,因而与企业的关系最为密切;二级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雇员,他们使得企业得以顺利运转,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仅次于股东;一级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顾客、供应商、销售商、政府、银行等,他们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二级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社区、媒体、环保组织等,他们与企业之间是一种间接的关系。

根据上述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结合合法性的涵义,区分合法性的维度就是:获得一级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获得二级内部利用相关者的认可、获得一级外部利用相关者的认可、获得二级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这四个维度可单独存在,也可相互结合,不同的组合其合法性强度就不同,一般地,只有一个维度的合法性强度较小,四个维度结合在一起的合法性程度最大。不同的合法性强度,反映了企业的不同目标和追求,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从而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

二、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或者说,企业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在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以及企业实践中的管理者已经争论了数十年之久,这些争论,正好反映和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责任观。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观也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在学者们研究探索、总结(Friedman,1962;万君宝、袁红林,2005)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合法性由弱变强的线索,可把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视为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的演变。值得指出的是,现时各种社会责任观是同时存在的,都有不同的研究者支持或不同的企业在实践着。

1.“股东至上”。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由来已久,并且有广泛的实践,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股东服务,换言之,经营企业的目的就是使利润最大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投资者都积极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在这一时期,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投资者想尽办法赚取利润,不仅不会顾及除股东外的利益相关者,而且还会损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例如,压榨和剥削工人、延长工人劳动时间、不采取措施保护工人的生产安全,生产质量低下或不合格的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中伤竞争对手,与供应商签订不公平的协议,随意排污等等。更有甚者,为了利润,一些企业违法犯罪。

经过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后,企业的各种不道德问题有所改善。但是,“股东至上”仍为许多企业信奉的社会责任观,并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早就指出,企业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经营中追逐利润最大化。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密尔顿·弗里德曼是坚定支持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的现代经济学家,他曾经明确指出:“企业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使用它的资源,按照游戏的规则,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只要它存在一天它就如此(Friedman,1962)。”这里,弗里德曼实际上是拒绝承认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即使有社会责任的话,也只有经济责任,即增加利润。

由此可见,“股东至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实际上是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认为企业只需符合股东追逐利润的期望,得到一级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就具备了足够的合法性。

2.“一切为了企业”。根据委托理论,股东与雇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人的雇员由于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产生矛盾。当企业规模扩大后,股东难以实施完全的监督,从而使得雇员带来的问题损害股东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的雇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采取激烈的工业行动,如罢工等。因此,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就有了激励雇员的动机。激励的主要手段是让雇员享有其应有的基本权利,例如让雇员享有自由签约的权利、获得公平报酬的权利、健康和安全工作的权利、公民权受到尊重等。

例如,近年珠三角出现的所谓“民工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雇员对企业的不认可造成的,例如在企业利润增加的情况下雇员的工资长期维持不变、雇员工作环境恶劣、健康得不到保障等。“民工荒”的出现,使得一些企业不敢接新订单,这就影响到股东的利润增加。现在,珠三角一些企业试图通过增加工资、改善工作环境的手段留住现有的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就是意识到应让雇员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果实。

因此,相对于“股东至上”,“一切为了企业”的社会责

任观是一种改进,它意识到企业必须要同时为股东和雇员的利益着想,让雇员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形成凝聚力,这样才能使企业得以发展。由此而言,“一切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观是要同时获得一级和二级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增强合法性,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前述两种社会责任观都只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而完全忽略了外部利益相关者。而“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的社会责任观已经意识到企业的行为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影响。持这种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主要的出发点是从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出发,但在为企业自身利益服务的同时,不自觉地增加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例如,它认为企业在为内部利益相关者追逐利益的同时,供应商的利润也会增加、顾客获得优质的消费品、政府税收增加等。所谓“看不见的手”所描述的个体的逐利行为在客观上增加了社会的福利,就是这种社会责任观的思想来源。

由此可见,与“一切为了企业”相比,“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的社会责任观虽然仍主要是为了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但已经不自觉地考虑到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一级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除了得到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一级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从而,合法性程度得到增强,即使增强的程度不大。

4.“为企业服务第一,为社会服务第二”。持这种社会责任观的企业在满足内部利益相关者期望的前提下,会主动和自觉地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希望外部相关者获益,祈求达到双赢的境地,例如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互利的合约。但是,当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会将企业内部利益放在首位,而把社会外部利益抛弃一边。

相比于“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第一,为社会服务第二”的社会责任观已经使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考虑从不自觉到自觉和主动,争取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互利、合作的关系,因此,这种企业会得到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一级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从而合法性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5.“为了本企业,必须为社会”。这种社会责任观的出现,受到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刻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不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体目标,而且企业也是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依存性,并明确指出“企业对界定清晰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哈罗德·孔茨等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这表明,企业要达成其目标,必须要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这类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够自觉地将“为社会服务”贯彻到自己的经营理念中,但应注意的是,企业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是目前许多公司的实际做法(万君宝、袁红林,2005)。

但是,与“为企业服务第一,为社会服务第二”相比,“为了本企业,必须为社会”的社会责任观已经不再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排出主次之分,而是把两者看作同等重要,显然,这种企业将会受到大多数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因而合法性很强,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6.“首先为社会,同时也为本企业”。斯蒂芬,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企业对于社会负有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Donaldson、Dunfee,1995)。由此而言,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份内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公司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从事一些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无直接联系的活动,例如,资助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向社会公益项目捐款、自觉减少环境污染等。这表明公司已经是一个“社会存在”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为股东利益而生存,公司是为所有相关利益者服务的(黄少安、宫明波,2002)。持这种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不会为厂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损害任何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企业愿意牺牲自身的利益而维护社会的利益。现实中,持这种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不是很多,主要发生在一些大企业上。这类企业由于广泛参与捐赠、环保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而赢得公众极好的美誉度,能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与供应商、政府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又能给予雇员良好的发展机会,并能给股东带来长远的利益。

因此,与上述的社会责任观相比,“首先为社会,同时也为本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能获得最广泛的一级和二级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和赞赏,其合法性最强,是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最高境界。

篇5

世情、国情、党情是大局,离开大局谈小局,往往会局部越精彩、大局越混乱。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贯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始终。一个无视资源开放的高校,注定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需要大气,需要培育中国气派。大学党建工作要结合学生群体的时空变化,实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覆盖。协同创新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人与人的差别在于思维,思维与思维的差别在于智慧,智慧需要激活,智慧激活了,人就活了。人才制度是为事业发展服务的,不是为阻碍事业发展服务的。远程教育要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类型,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平台等。

责任就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承担的任务和完成的使命。大学的责任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一个单位,比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而言,其办学行为同样充满社会责任。以网络教育招生为例,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要与教育服务的承载力相适应。做大先做强,先做金刚钻再揽瓷器活,否则就谈不上负责任。社会责任不是一句空话,要讲科学发展,报效社会需要实力做后盾。只有练好内功、抓好内涵,才能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贯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四大主要功能的始终。我们要走出对大学功能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不是谈到社会服务的时候才涉及到社会责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同样担负着社会责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不是自选动作而是规定动作,因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科学研究不是与世隔绝、漫无目的、自娱自乐的闭门造车,只有担负社会责任尤其是瞄准和解决关乎社会良性发展的重大问题才有价值;文化传承的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如果置社会责任于不顾,热衷于“爆料、爆红、爆富”,就难免会上演类似争完赵云争曹操甚至争西门庆的滑稽剧。高校的每项功能都渗透社会责任,才能引领创新,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高校要认清大学的社会责任,就要站在为中华民族崛起培养优秀人才的高度,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尤其要与世情、国情、党情大局结合起来。离开大局谈小局,往往会局部越精彩、大局越混乱。有人说中国大学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学生的爱国热情无需调动随时都能热情四射。其实,当爱国热情与“三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是一种社会责任。大学生对“三情”的认识越深刻,对自己使命的理解越透彻,爱国热情所迸发的社会责任效能才会越大。

(选自《中国远程教育》2012-9)

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企业竞争力;利益相关者;结构方程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前沿课题研究重点项目(72150006)

作者简介:曾江洪(1968-),男,湖南茶陵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公司治理、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研究;何苹(1988-),女,广西桂林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司治理、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研究;雷黎涛(1984-),男,陕西西安人,现供职于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4-0110-06收稿日期:2013-05-09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发起社会责任运动,提出企业应对其利益相关者负责,定期对外社会责任报告。在我国,企业缺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事实上,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杨振国,2011)。许多研究都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以及企业价值的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杨蓉 等,2008)。

学者们对社会资本、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问题进行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已有研究大多是较为简单的定性分析,且多从社会关系网络和财务绩效的角度进行论述,没有将三者整合纳入同一个模型进行分析,也没有从更广义的企业社会资本和竞争力的角度去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企业的现状,沿着“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企业竞争力”这一逻辑思路,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内部关系,论述和验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本文重点研究社会资本、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资本和竞争力有正向影响作用,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企业可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本,并不断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组织层次上实现公司绩效的提升,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图1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研究假设

1.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各种资源的整合共同构成了一个组织。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才能获得发展。一般来说,资源都具有路径依赖性以及累积性,尤其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资源,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并且需要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互动。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吸引优秀、高素质的求职者,而这正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之一(Greening et al,2000)。实际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一种社会投资,这种投资可以增强企业从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Porter et al,2002)。基于此,提出假设:

H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H1a1~H1g1: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客户的社会责任、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社会责任等对其经济竞争力分别有正向影响。

H1a2~H1g2: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客户的社会责任、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社会责任等对其技术竞争力分别有正向影响。

H1a3~H1g3: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客户的社会责任、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社会责任等对其管理竞争力分别有正向影响。

图1理论分析框架

2.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

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商业关系网络有重要影响。它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获取知识、声誉,另一方面又能增强企业间信任,促进合作(Porter et al,2006)。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其社会资本,进而获得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资源。企业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良性互动,可以获取社会资本,而获取的社会资本又可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则倾向于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形成良好的互动(石军伟 等,2007)。企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培训环境等,履行其内部社会责任,获得员工的信任,可累积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企业对消费者、政府、社区环境、生态环境等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其外部社会责任,可积累丰富的外部社会资本。由此,提出假设:

H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获取横向社会资本。

H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获取纵向社会资本。

H2a~H2g: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客户的社会责任、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社会责任等对其横向社会资本分别有正向影响。

H3a~H3g: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客户的社会责任、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社会责任等对其纵向社会资本分别有正向影响。

3.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Lin (1999)认为社会资本以及个人获取社会资本所采取的行动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Nahapiet等(1998)认为企业可通过打通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企业社会资本,再借助社会资本获取信息等其他资源,形成信息优势,降低信息成本。社会资本可以看作是一种能够给主体带来便利的“结构性资源”(Coleman,1990)。社会资本具有为企业收集社会责任信息并将之传递给利益相关者的天然优势。随着社会资本的增加,企业逐渐增强从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能够提高自身整合与创造资源的能力,进而形成企业竞争力,找到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由此,提出假设:

H2x:横向社会资本对企业竞争力有正向作用。

H3x:纵向社会资本对企业竞争力有正向作用。

H2x1~H2x3:横向社会资本对经济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分别有正向影响。

H3x1~H3x3:纵向社会资本对经济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分别有正向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长株潭地区中小企业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我们主要通过电子邮件、MBA课堂现场发放或委托联系人发放等形式,向该地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35份,其中有效问卷524份,占总问卷的80.62%。

(二)变量定义和测量

1.企业社会责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Hopkins(2005)明确提出了社会责任概念,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层次结构划分,研究了其测评问题。杨蓉等(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对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等)、雇员、政府、社会以及公众、环境等所承担的责任。朱金凤等(2009)将企业社会责任对象分为政府、员工、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环境、社会公益事业等7个维度,但在实证过程中由于财务报告披露情况的限制,作者并未对消费者、环境维度进行量化。

本文从企业对员工、投资者、债权人、客户、政府、合作伙伴、社区等7个方面、运用25个指标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测量。

2.企业社会资本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资本的概念及构成的认识还缺乏统一性,对其测量维度的选择也表现出多样性。周小虎(2005)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市场网络、内组织网络、外部环境网络和企业家的个人网络。边燕杰等(2000)将企业在经济领域的联系分为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并以企业法人代表的这3种联系来衡量企业社会资本。石军伟等(2007)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组织社会网络资本和组织的特有关系资本等3个方面来测量企业社会资本。邹国庆等(2008)着重分析了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从社会关系的纵向、横向、时间以及企业家认知等4个维度来对企业家社会资本进行测量。也有学者从纵向、横向和关系社会资本3个维度来测量企业社会资本(谈蓉 等,2009;陈劲,2001;张方华 等,2004)。

本文从横向关系、纵向关系两个方面、运用9个具体指标对企业的社会资本进行测量。横向关系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其他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之间的关系;纵向关系是指企业与客户、供应商、投资者、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

3.企业竞争力

目前,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问题已有较多研究,也形成了不同的测评指标和测评体系(陈一鸣,2011;孙慧 等,2011)。金碚(2005)主编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将测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分为分析指标与测评指标两类。分析指标反映影响或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测评指标反映竞争的结果或最终表现。石军伟等(2009)采用经济绩效与组织声誉两类指标来测量企业的竞争优势。

本文从经济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管理竞争力3个方面、运用15个具体指标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测量。

(三)模型设计

本文提出待检验的若干假设主要反映了四类关系:(1)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的直接关系;(2)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资本的直接关系;(3)企业社会资本与竞争力的直接关系;(4)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竞争力三者的整体关系。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力两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竞争力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其次,社会责任通过社会资本对企业竞争力产生正向间接影响。

三、实证结果

(一)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从量表的构思层次化入手,计算每个变量的题项的总体相关系数(CITC)、Cronbach alpha系数,根据其内部结构的一致性程度,对各子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此外,本文还对模型中各维度社会责任、横向社会资本、纵向社会资本及企业竞争力变量依次进行因子分析,以判断同一变量的不同测度项是否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被测变量的特性,从而通过效度检验。

1.信度分析

本文中变量的测量共包括49个问项①。通过分析,所有测量项目CITC值均高于0.5,且所有测量项目都不符合删除标准,因此全部保留下来。

2.效度分析

通过分析,所有测量项目的标准载荷系数均在0.01水平上显著(P

(二)初步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所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竞争力关系的概念模型,本研究构建了初始结构方程模型②。

本研究对模型中设定的41条初始影响路径进行验证。与各假设相对应的路径系数进行完全标准化后,其值均为正值,说明路径方向与本文预期假设一致。其中,数据样本的假设H1c1、H1g1、H1d2、H1g2、H1c3和H3x2没有通过检验,其余假设所对应的路径系数都在0.0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大于0。表1初始结构方程拟合指数结果表

拟合指数χ2/dfGFIAGFIRMSEASRMRNFIIFICFI实际值1.8570.8540.9210.0670.0750.7520.6470.657要求值0.9>0.90.9>0.9

从表1可看出,在初始模型中虽然大部分假设都得到了满足,但是拟合指数效果不理想,其中有5个拟合指数不满足要求,尤其是NFI、IFI、CFI这几个拟合指数,与要求差距较大,因而有必要对模型进行改进。

(三)模型拟合与修正

从初始模型拟合结果可以看出,纵向社会资本到技术竞争力、对客户的社会责任到技术竞争力、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到经济竞争力、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到管理竞争力、对社区的社会责任到经济竞争力以及对社区的社会责任到技术竞争力等6条路径的P值不显著,且C.R.值明显低于1%,因而考虑将这6条路径依次从初始模型中删除。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情况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2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拟合指数结果表

拟合指数χ2/dfGFIAGFIRMSEASRMRNFIIFICFI实际值1.8570.9540.9210.0430.0750.9570.9650.958要求值0.9>0.90.9>0.9表3修正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

假设路径非标

准化标准

误差完全

标准化P值是否

支持假设H1a1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经济竞争力0.0490.0180.0850.007支持H1b1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经济竞争力0.0930.0210.148***支持H1d1对客户的社会责任经济竞争力0.0220.0170.041***支持H1e1对政府的社会责任经济竞争力0.3200.0210.631***支持H1f1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经济竞争力0.0050.0170.009***支持H1a2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技术竞争力0.1860.0200.315***支持H1b2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技术竞争力0.1330.0180.206***支持H1c2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技术竞争力0.0460.0160.0740.003支持H1e2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技术竞争力0.3140.0180.602***支持H1f2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技术竞争力0.0510.0150.093***支持H1a3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管理竞争力0.3650.0260.590***支持H1b3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管理竞争力0.1020.0300.150***支持H1d3对客户的社会责任管理竞争力0.1260.0200.213***支持H1e3对政府的社会责任管理竞争力0.0540.0190.0990.003支持H1f3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管理竞争力0.0630.0180.110***支持H1g3对社区的社会责任管理竞争力0.0680.0210.1060.002支持H2a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横向社会资本0.2970.0190.542***支持H2b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横向社会资本0.0950.0150.159***支持H2c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横向社会资本0.0580.0140.101***支持H2d对客户的社会责任横向社会资本0.2500.0160.479***支持H2e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横向社会资本0.1610.0130.333***支持H2f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横向社会资本0.1160.0130.228***支持H2g对社区的社会责任横向社会资本0.2520.0160.482***支持H3a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纵向社会资本0.1960.0190.361***支持H3b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纵向社会资本0.2510.0220.423***支持H3c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纵向社会资本0.0500.0180.0880.006支持H3d对客户的社会责任纵向社会资本0.1950.0180.376***支持H3e对政府的社会责任纵向社会资本0.0120.0150.025***支持H3f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纵向社会资本0.2150.0180.427***支持H3g对社区的社会责任纵向社会资本0.1950.0180.377***支持H2x1横向社会资本经济竞争力0.4500.430支持H2x2横向社会资本技术竞争力0.4220.0440.392***支持H2x3横向社会资本管理竞争力0.3030.0780.268***支持H3x1纵向社会资本经济竞争力0.1250.0540.1190.020支持H3x3纵向社会资本管理竞争力0.1830.0750.1600.016支持

从表2和表3可看出,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中各拟合指标都得到了较大改善,经过修正的结构模型CFI、TLI、RMSEA等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要求,说明模型拟合情况很好,变量之间的路径都是显著的。

(四)效应分解与结论分析

1.效应分解

表4给出了各潜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从总效应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7个方面都对企业竞争力有促进作用,其中间接效应作用明显,这说明在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力的影响机制中,社会资本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通过效应分解,再一次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2.结果分析

假设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直接对企业竞争力产生正向影响,且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社会资本,进而通过社会资本这个中介变量间接地对企业竞争力产生正向影响。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基本一致,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直接提升其竞争力。但本文初始的41项假设中有35项通过验证,6项未通过验证。这可能是由于假设关系不存在或不稳定,也可能是由于研究局限及研究方法不同所致。

表4模型的效应分解结果表

经济竞争力直接

效应间接

效应总

效应技术竞争力直接

效应间接

效应总

效应管理竞争力直接

效应间接

效应总

效应对员工的社会责任0.0850.2760.3610.3150.2120.5270.590.2030.793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0.1480.1190.2670.2060.0620.2680.150.110.26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00.0540.0540.0740.040.11400.0410.041对客户的社会责任0.0410.2510.29200.1880.1880.2130.1890.402对政府的社会责任0.6310.1460.7770.6020.1310.7330.0990.0930.192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0.0090.1490.1580.0930.0890.1820.110.1290.239对社区的社会责任00.2520.25200.1890.1890.1060.190.296

四、结论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对社会责任、社会资本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内部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力的正向作用效果

社会影响假说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企业的业绩越好。企业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会提高其经营效率,从而促进其成长。实证检验显示,企业可以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以提升竞争力。

2.企业社会资本对竞争力的正向作用效果

企业能够利用社会资本获取各种资源,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从而促使自身动态地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社会资本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传播技术知识、为企业提供获取稀缺资源的社会关系等来提高其绩效,提升其竞争力。

3.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影响社会资本作用于企业竞争力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获得嵌入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而这些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提高财务绩效,提升竞争力。

①如需变量测量量表,可与作者联系。

②如需初始及修正后的结构模型图,可与作者联系。

参考文献:

边燕杰,丘海雄.2000.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87-99.

陈劲.2001.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社会学诠释[J].科学学研究(3):102-107.

陈一鸣.2011.基于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10):121-125.

金碚.2005.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No.3(200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石军伟,胡立君,付海艳.2007.企业社会资本的功效结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82-93.

石军伟,胡立君,付海艳.2009.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组织竞争优势:一个战略互动视角――基于中国转型期经验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1):87-98.

孙慧,孙晓鹏,范志清.2011.我国沪市土木工程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3):102-106.

谈蓉,谈毅.2009.企业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电子通讯行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技术经济(1):11-18.

杨蓉,杨宇.2008.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5):90-96.

杨振国.2011.基于企业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J].企业经济(7):146-148.

张方华,林仁方.2004.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合作[J].科研管理(2):32-36.

周小虎.2005.企业理论的社会资本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3):84-91.

朱金凤,杨鹏鹏.2009.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7): 135-137.

邹国庆,高向飞.2008.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测量及其功效――基于中国房地产开发和经营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97-104.

COLEMAN J S.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ING D W, TURBAN D B.2000.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ttracting a quality workforce[J].Business Society, 39(3):254-280.

HOPKINS M. 2005.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6(3/4):213-231.

LIN Nan. 1999.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J].Connections, 22(1):28-51.

NAHAPIET J,GHOSHAL S.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2):242-266.

PORTER M E, KRAMER M R.2002.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12):56-68.

PORTER M E, KRAMER M R. 2006. Strategy and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4(12):78-92.

(编校:沈育)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Social Capital and Competitiveness

――Evidence from Enterprises of Changzhutan area in China

ZENG Jianghong, HE Ping, LEI Litao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篇7

平实之中显示的是一种成熟。回想七八年前,当SA 8000刚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各路媒体都着实热闹了一番。可是却有些过了头。我们知道SA 8000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标准。对这个真正意义的社会责任国际大标准能保持一个客观平常的心境,说明经过了这七八年的风风雨雨,我们对社会责任问题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社会责任既不是单单企业的问题,而是社会中各类组织共同面临的问题。社会责任不是单单哪个国家面临的挑战,而是全球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社会责任不是从天上突然降下来的一个新鲜事,但也不是不付诸努力,加以系统思考和管理就能说好的容易的事情。社会责任既不是靠一时运动就能速成的事情,而是需要社会各方自身长期努力、互相关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长期的事情。

平实之中少了一些忽悠,这也是更为难得的。在当初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有些专家曾担忧,会不会有些中介机构借着国际标准的名义去忽悠做认证的事情,而带来对标准的误解和误导。而当时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官员还回答,有的机构真要不尊重标准的意愿,去做认证的业务,我们也难以控制。我们虽然在网上也能看到一些提供ISO 26000认证服务的广告,但现在看来还是极个别人所为。

平实之中也许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平实之中,我们能看到各种组织和专业机构做出的积极努力。这里既有专业机构在自主地组织研究,也有提供相关培训的,还有的机构探索着为需要的机构提供应用指导。有的行业协会积极为会员开展专题培训和讲座。毕竟这个标准是全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和最佳实践的结晶,要想对组织有所裨益,这些都是必要的过程。

篇8

国有企业履责范围界定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在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股东、债权人、职工、环境资源、社区及社会公益事业等利益相关方所负有的责任。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法律与道德义务。国有企业的“国有性”和“公司性”,决定了国有企业实质上具备了“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双重性质。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双重属性中,公益性是首要性质,当公益性和营利性发生冲突时,要以公益性为优先。因为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用国有资产投资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理应更多地承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应当考虑公共利益。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参照国外对企业责任对象的确定,国有企业的履责范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见下表)。

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作为特殊经济组织的核心特征和基本要求。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效的好坏,对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国有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有效管理自身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统筹兼顾利益相关各方的期望和要求,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与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国有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选择。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抓手。国有企业多处于军工、能源、电信、交通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企业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具有其他企业无法具备的特殊社会影响力。一方面,国有企业树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考虑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统筹兼顾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可持续发展要求,追求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是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提升,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责任表率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整体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推动国家竞争实力的提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改革的本质是要理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三方关系。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其本质上可以看作一种界定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制度安排。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然涉及到建立符合社会责任理念要求的体制机制,直接影响到企业产权关系、组织形式、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构建和发展。因此,加强国有企业这一特殊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建设,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集中要义。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部分国企履责认识停留在公益层面。目前,仍有许多国有企业认为公益慈善等同于社会责任。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范围来看,其社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道德、社会伦理等社会义务,这决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有法律强制性的,也有出于社会所期望的自愿责任。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包含诸多方面,如果仅停留于做一些公益慈善事业,那么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还远远不够。

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待加强。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在改制和重组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忽视民生问题,侵犯职工权益;二是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差距趋势逐步扩大;其三,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层容易出现腐败,侵害社会公众利益。因为公司治理架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一些国有企业容易利用垄断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待提升,须要把利益相关方理论真正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去。

承担社会责任表现出急功近利。所有社会责任计划都是有绩效的,只不过有些是无形的、长期的回报,人们忽视了它的转化效应而已。如果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急功近利,这意味着它尚未将社会责任理念完全融入公司的经营管理战略中去,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履行社会责任缺乏相应的评估考核体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现行的公司法中可以找到依据。除此之外,国务院国资委了《关于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起到规范作用。但是,以上依据也只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些指导性意见。目前,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缺乏相应的评估考核体系,什么标准,怎么履行,如何评估等都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规范。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一是拓宽与完善监督机制。利益相关方有着天然的更为持久的监督力和更为强烈的监督意愿。欲对国有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必须引进多元监督的主体,改变政府监督的单一化模式。公众作为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也是最适当的监督主体。但在现阶段,社会公众却很难通过直接参与企业活动来实现对企业的监督。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的结构,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公众舆论监督的力度,从而督促有关企业合理、合规地进行正常经营活动并及时履行社会责任。

由于利益相关方主要通过相关法律规定而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监督,有关法律的健全、完善,是利益相关者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的首要因素。因此,须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

二是建设沟通机制,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沟通是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实践,要加强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应以其社会责任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措施作为主要内容,定期与相关利益群体保持畅通的沟通,从而推动社会责任实践的改善和企业形象的维护。国有企业应积极做好沟通计划,高效管理与执行,通过多种载体让利益相关方及时了解其履责方式和整体成效。这其中包括定期社会责任报告。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也已逐渐成为企业推进其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

三是政府注重发挥重要作用。从现实来看,政府在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明确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提高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明确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对国有企业提出清晰的要求和明确的任务,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采取区别性的指导和要求。此外,还应统筹规划,制定区域性及全国性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战略,将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发展。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及政策,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培育起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和运行机制。

篇9

关键词:社会责任 企业管理 模式

一、引言

Drucker(1973)认为,企业目的必然存在于企业自身之外,并且存在于社会之后总。为此,我们要想对一个企业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就应该从其社会价值入手,全面分析其运作和功能的机制。对企业的社会价值的不同认知与理论假定,深刻影响着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决定了现实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与演进。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企业是实现股东利润目标最大化的生产组织。而当前新兴一种观点,就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与传统观点根本性的差异。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存在,就应当定位成为不同社会主体实现其多元价值追求的平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重新思考。

二、管理机制方面的变革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管理机制方面的变革,从注重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到注重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当前企业管理机制的根本变革是由于基于社会价值目标上的根本转变而引起的,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在其管理价值、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等三个方面上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股东利润的最大化,把目标更多地转到社会资源方向上,深刻认知社会资源的各种存在形态,完善资源的配置,并且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上,关注国情和企业的经营特点,同时还应当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出利益相关者的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在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个层面上,从社会责任来研究当前企业的管理模式,换句话说,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只能受市场机制引导、政府调控机制约束和社会力量监督的被动主体,而是真正能够把社会激励机制、政府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进行综合考虑并形成合力发挥作用,弥补传统机制上所存在的不足。

三、管理对象方面的变革

基于社会责任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当初仅仅强调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性质方面转变为与企业内外部都相关的信息、潜力和能力等潜能性的资源。一直以来的管理模式都是认为股东利润最大化才是最终目标,并且希望在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同时,

来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通常只注重于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换句话说,传统的管理模式只是重视与财务价值相关的因素,对于企业在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社会、环境等方面所存在的价值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因此往往忽视了企业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优势和价值。而以社会责任为视角来探讨企业的新型管理模式,不但可以让传统管理对象和范围的认识得到拓展,而且还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对各种价值具有更全面的洞察,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实现社会价值上的作用。

四、管理对象方面的变革

我们从有关社会责任下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对象的一些列变化来研究,其管理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以股东价值作为主导转向以社会价值为主导,而企业的治理结构也由原来的股东治理模式向利益关联方共同治理模式转变,同样,决策权力的配置也实现了多元共享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一元主导的模式。开展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资本,而企业就是实现资本增值的有效途径,而股东价值唯一能够得到体现的也就是在资本增值上。可见,股东在公司智力结构层面上毫无疑问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时也是公司治理中的唯一主体;实现股东利润最大话是公司治理的最根本目标,也是股东对于其经营者采取的一种激励约束,发挥了其在公司里所有者的作用。从这种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来看,股东在公司平时的运作过程中并没有行使自己的职权,更多的是通过其权来争夺,还有股东诉讼和公司控制市场等手段,来获取公司的最终决策权,始终都是处于自己的利益方面考虑。这种基于股东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公司治理模式,实质上是由股东主导的一元价值模式。而基于社会责任考虑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在管理对象上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基于社会责任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其理念是为了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企业这个良好平台来实现社会价值,是一种多元价值,当中涉及到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因此,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管理模式,应当是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密切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和价值,其管理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其股东自身,要将各个利益相关者切身利益都进行考虑,并综合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建立的应当是一种多元价值的公司治理模式。同时,企业还应当要注意在决策权力配置的问题上要遵循社会价值创造逻辑,根据各个利益相关方对企业所作出的贡献不同,而分配不同的公司决策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各个主体所能实现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伟阳.基于管理模式变革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识[J].WTO经济导刊,2011(09)

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利益;员工利益;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53-01

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参与者在将目光聚焦于产品的营销的同时,不断重视市场道德方面的问题。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不仅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意识到其应当对社会的贡献,而且使消费者通过日常的购买行为参与到社会环境的保护之中。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由西方发展起来的,因而其概念也被多数西方组织所定义。究其本质,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要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保证企业内部员工、顾客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背景: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展壮大,许多跨国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选择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运作。因此,跨国公司对于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充分的自然资源的应用,使得其生产成本降低,利润有所提高,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然而,跨国公司对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利用是破坏性的,他们将劳动力需求大、易造成污染的制造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生产。因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恶化,另外由于其对劳动力雇用的临时性,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工安全无法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海外工厂中普遍存在的工作时间长、工资低、强迫加班、性别歧视等问题,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发起“消费者运动”以抗议跨国公司对劳动者的压榨,同时提出其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谋求其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要保障劳动工人的基本权益等社会责任。另外,随着社会道德不断被各界重视,也促使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消费者更加重视企业道德层面的建设,因此也促使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产生。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有助于积蓄企业的竞争力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便要求其生产经营的同时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公众、企业内部员工的利益的保护。从表面上理解,可能会是企业的成本增大,从而会减少企业的利润空间。然而,许多研究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但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甚至会使成本降低,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将从整体利益的角度讨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积蓄其竞争力量。1.积聚内部员工力量,共同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保障其内部员工的利益。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则工作在其中的员工对于自身工作的认识便持有较为稳定的态度,能够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同时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有助于员工对于工作的认同程度增加,更加努力地投入于工作,提高员工的绩效。同时,企业对于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宣传,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对于员工行为产生约束作用,使其行为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从而提高企业对外形象的统一化。2.积聚产业链条的协同力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原料供应。目前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已经采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来约束其生产链条企业,如供应商、零售商等相关企业同样承担社会责任。这样,只有符合企业理念的链条企业才能够相互合作,不仅增加了沟通的效率,同时有助于整体经济利益的提高。另外,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促使更多的制造企业将视角立于原料的供应。如今许多经济落后国家中的生产种植区域,正是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为实现其原料的充足供应,并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进行投资建成的。例如欧莱雅公司旗下的The Body Shop品牌,其社区贸易的经营理念,不仅保证原料供应的充足与质量,也为更多的人们提供了其原料的种植与采摘工作,当地人民有了稳定的收入与工作,生活质量不断提高。3.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忠诚消费者。研究表明,在产品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加愿意社会形象良好的企业。换言之,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会使消费者意识到企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品牌认知度,有助于企业培养忠诚的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其产品在满足消费者产品诉求的同时可以满足其精神、道德层面的诉求,因而消费者在获得更多产品附加简直的同时,将企业与其竞争者相区别开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社会责任只能够作为产品营销的辅助工具,要在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下加强社会责任的建设。脱离了产品而言的企业社会责任,则不能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有效影响。4.积聚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企业在经营获利的同时,注重对相应社会责任的承担,有助于企业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其永续地、持久的发展提供动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造福于外界环境、顾客等因素的同时,也为其自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的环境友好的战略可以为企业持续提供生产原料并且是资源能够循环利用。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保证产品的销量,同时降低企业维护顾客关系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多利益。

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则: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在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要注意对其经营活动与利润的影响,最终实现“双赢”局面。企业应当对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类型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群体、对象实施不同策略,以使各方真正受益,提高企业承担责任的效率。企业的社会责任要逐渐上升到企业文化层面,从而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对于企业的公众传达其道德理念。企业要诚信对待自己的公众,切实履行承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