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农户模式范文

时间:2024-02-08 18:0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作社农户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作社农户模式

篇1

关键词:“公司+农户”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

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科技化、市场化道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上,我国目前正在实践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另外一种是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以下就这两种模式发展的目的、期望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区分这两种模式的优劣。

一、“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公司与农户建立一定的经济契约关系,开展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在不改变现有的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农业的分散经营方式,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社会化服务,使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汇聚成为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改善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和规模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通过这种模式进一步开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跨区域销售,节省分散农户走向市场的交易费用,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流通增值,促使传统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

政府给予“公司+农户”模式以大力支持,是希望这种模式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户的积极性,拓宽农民致富的途径,弥补农户分散不集中的现状。对于农户来说,大公司,低成本、不用担心销售、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养殖技术、“只要不笨就能赚钱”的承诺等等,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于公司来说,这种模式的好处似乎有:可以节省场地、设备、人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开支;有保障的原材料供给,不仅避免了生产风险而且节省了巨大的市场搜寻和交易费用;可以优化资本配置,集中于科技开发、综合经营等高附加值项目的效益。

虽然“公司+农户”模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之初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大力支持,但是从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践来看却并没有达到人们所希望的目标。早在2006年就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公司+农户”有80%以上的案例是不成功的,而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存在三个共同的原因:一是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圈的钱很少用于农业;二是大部分农业公司都有圈占土地、以资源获得资本化收益的本质;三是工商业资本介入农业,其结果是工商业资本对小农的剥夺倍加。随着这种“公司+农户”模式在发展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学术界对这种发展模式的批评也越来越多,主要有:(1)认为公司与农户的行为不一致,权利不对等,导致博弈双方不能完全履行职责,容易导致不合作行为。(2)认为该模式存在制度性缺陷。因为在这种模式中,公司和农户的垄断势力不均衡、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与农户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形成契约的不完全性,从而导致该组织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3)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在生产要素流转受限的前提下,对农民增收作用不大。未经过充分竞争就过早追求“产供销一条龙”、“纵向联合”等会促进公司垄断势力的发展,妨碍中间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不利于农民增收,会阻碍农业发展。

对于进入市场的农户来说,“公司+农户”模式的实质不过是将农户与中间商之间的短期契约转变成农户与公司之间的长期契约。农户与中间商之间就存在地位不对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与公司的长期合作则会将这个问题进一步放大。本来长期契约的原意是希望分散农户能够规避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风险,然而契约双方地位的严重不对等,使得单个农户丧失谈判资格,只能作为公司所定价格的接受者,而在发生企业不履约的情况时,单个农户又无法承担维权费用,因此只能采取不合作态度。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

1995 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 次社员大会对合作社作出了一个权威的定义:合作社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共同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需要和愿望,而通过一个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自治社团。由此可见,合作社是由成员共同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纯粹的“民办”性质,承认其社员家庭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并承认社员的资产所有权及一定的参与分配的权利。我国于2007年7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合作社有两类,一类是专业合作社,一类是综合合作社。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凡是研究、关注或涉及这一问题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认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是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农业弱质性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即在市场体制和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分散经营的农户经营规模偏小,很难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急需进行微观经济体制创新。于是从节约交易成本角度出发,寻求交易过程中的联合与协作,使内部交易费用低于外部交易成本,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综合合作社的产生显然可以看成是专业合作社的扩大版,不过是将合作领域由单一的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社会等其他方面。

与国际上比较,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无论是合作社自身的内部管理、参与主体、运行规范程度,还是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人才缺乏。会技术、懂管理的人才缺乏,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出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有知识、有本领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几乎都留在城市,因此 如何吸引、培养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之一。(2)法律缺位。由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现在依然处于量的扩张阶段,许多制度除参照国际经验外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法律条文形式。(3)资金运作困难。国家虽然有许多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优惠政策,但难以落实。实际上许多农业合作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4)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根据合作社的定义,合作社应该是一个“自治社团”。但是由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上当前阶段合作社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难以摆脱行政干预的影响。(5)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如管理人的作用过于明显,缺乏民主;组织化程度不高,职责不明;“按交易额返利”的分配机制没有形成等。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显然,无论是“公司+农户”模式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之所以要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都是为了解决市场经济中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以及规避农业生产本身所固有的风险。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农户”模式并没有将改变农户的分散性质,不过是将农户与中间商的短期契约变成了农户与公司之间的长期契约而已。由于分散农户与公司的谈判地位不对等,因此这份长期契约的履行必定要依靠公司的自觉性。在我国的具体情况是,这份长期契约的履行部分地由政府支持激励生成,因此并不具备内生激励机制。农民专业组织则是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其具备与市场上的交易方相对等的谈判地位,从而解决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的单方垄断问题。

两种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中都显现了不少的问题,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公司+农户”模式中的问题是模式本身所固有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出现的问题则是由于市场、法律不完善,以及组织发展不成熟所致,并非是组织本身固有的缺陷。“公司+农户”模式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该模式未能赋予分散的农户以市场主导权,它在看似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时候,却又创造出了一对新的矛盾,即“小农户”与“大公司”之间的矛盾。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要中国坚持市场改革方向,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环境,并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国际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也会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并坚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金海.“公司加农户”的制度缺陷[J].现代商贸工业,2003(3).

2. 林柯,任红岩. “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运行缺陷与食品安全[J].科学经济社会,2006(2).

3. 李斌. 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微观经济学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4. 胡宗山. 农村合作社:理论、现状与问题[J].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07(4).

篇2

关键字:蔬菜 产业链 组织模式 优化 专业合作社

蔬菜的产业链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农村的蔬菜生产依旧未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各地区都在依据自身的发展经验和条件对蔬菜产业的组织和发展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但由于蔬菜市场的普遍性和高替代性的特点,蔬菜的价格依旧高居不下,蔬菜行业的流通环节和中间环节多,农民依旧是蔬菜行业中的弱势群体,蔬菜行业的品牌树立相对于其他行业困难,蔬菜行业是关乎民生发展和生存发展的行业,蔬菜产业链的建设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之上,建立适合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链接模式,使蔬菜产业真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一、蔬菜产业的横纵一体化产业模式的局限性

蔬菜产业经历了几个发展模式,包括市场的交易模式、纵向一体化模式和横向一体化模式等形式,随着蔬菜的产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市场交易的深入,小规模和单一的市场交易模式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蔬菜产业应进行集中和规模的生产和销售。横纵一体化蔬菜产业的发展模式是指农户和企业间通过签订相应的销售合同和生产合同进行蔬菜的产销一体化的不完全模式。然而在蔬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横纵方式的合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不完全的一体化蔬菜产业组织模式致使菜价高居不下

横纵方式的不完全一体化的蔬菜经营方式致使企业合作的农户未实现集中经营,分散经营的模式不仅效率较低,蔬菜供应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农户和企业之间通过签订相应的合约进行合作,农户进行生产而企业进行销售,蔬菜产业链仍不是完整的一体化模式,中间部分的流通环节依旧较多,蔬菜价格高居不下。

2、缺乏强制的执行机制,违约严重

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契约和合同进行联系,但由于农户的分散经营致使合约之间的执行缺乏强制力,同时由于农户之间法律意识的缺乏和遵守合约意识的淡薄,致使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违约现象都比较严重,企业注重相应的短期效益,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利益驱使下致使了农户的蔬菜生产重视产量而忽视了蔬菜的质量,横纵一体化的蔬菜产业组织模式难以保证质量,不利于蔬菜市场的健康发展。

3、缺乏相应监管机制的合作使农户居于弱势地位

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合同进行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农户和企业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导致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关系极为不稳定。同时缺乏政府管理的合作模式致使农户自行组织的合作机制未得到规范发展,农户自产自销却由于运行不规范和功能不够健全等原因,自主创设的品牌即使进入了蔬菜市场也难以占据有利的地位,难以在竞争激烈的蔬菜市场上立足。

二、蔬菜产业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

蔬菜产业不完全一体化的组织模式难以改变农户的弱势地位,且由于企业对蔬菜销售的掌控致使菜价难以下降。蔬菜产业在发展中不断探索组织模式,从而实现产销一体化模式促进农户的增收致富。依靠企业与农户的发展模式并不能改变农户的状况,要实现蔬菜产业的生产和销售一体化模式必须由政府进行组织和管理,专业合作社的蔬菜产业组织模式由政府将分散的农户经营模式组织起来从而提高了蔬菜产业的组织效率,相对于横向或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而言,具有独特优势:

1、蔬菜产业链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实现了自产自销

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生产,实现了农户的自产自销,并且集中的生产和经营保证了蔬菜种植和生产的质量。政府通过组织相应的农户进行生产,而后使其生产直接面向市场或与企业签订合同进行加工,以政府为组织管理者的蔬菜流通和加工使农户与企业长期的合作模式奠定了基础,同时自产自销的完全一体化模式也减少了流通的环节,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菜价。

2、专业合作社的蔬菜产业链组织模式实现了政府的组织管理

蔬菜产业链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实现了政府的组织管理,将蔬菜产业的发展置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之下,从而实现了蔬菜产业的生产和管理的规范发展,通过政府对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和管理,从而保证了蔬菜生产到销售、加工的规范生产和经营,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相比农户自主经营模式生产的产品有较稳定的质量保证,从而能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地位。

3、专业合作社的自产自销模式对形成蔬菜特色品牌有益

专业合作社的自产自销的组织模式实现了农户的集中规模化经营,保证质量的蔬菜生产和经营模式能在蔬菜市场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随着人们对蔬菜质量要求的提高和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模式,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容易形成自身的品牌,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自创的品牌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但也应建立在专业合作社的蔬菜产业品牌建立在农户种植的具体条件之上,建立有特色的品牌才能始终占据竞争激烈的蔬菜市场的优势。

三、蔬菜产业链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的优化

专业合作社的自产自销组织模式相比于不完全一体化的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规模效益和规范管理模式。但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初期并不成熟,农户依然从事最基本的蔬菜生产,所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小,农户依旧是蔬菜产业中的弱势群体。专业合作社的蔬菜产业链的组织形式必须在不断的实践和发展中起到为农户增收,减少蔬菜流通的环节,在保证蔬菜生产的质量基础上降低蔬菜价格的作用,蔬菜产业还需在具体的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1、延长专业合作社的产业链,建立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专业合作社中,农户的生产是蔬菜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中心环节,企业、政府等起到相应的管理作用,但是农户生产的关键环节和地位并未给农户带来相应的效益,农户依旧是蔬菜产业中的弱势群体。农户的生产作为首要的环节和关键的环节,并不能在蔬菜产品的接下来的加工、销售等环节中获得相应的利润,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也只是初步实现了蔬菜产业的集中经营,并未对相应的合作机制进行控制和管理。

那么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应延长专业合作社的产业链,延长农户对产品生产和加工以及销售的相关涉及程度,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蔬菜产业的组织模式。农户在专业合作社中可通过参与初级的加工如包装等环节进行增收,通过初级加工实现产品的增值,也可为其他合作社进行产品的加工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特色,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相应的竞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

2、减少蔬菜产业的流通环节,促进品牌建设,奠定建设投资机制基础

蔬菜产业的竞争和不完全一体化模式的发展致使蔬菜由生产到流通环节繁多,并且蔬菜产业的加工大大提升了蔬菜本身的价值,流通的环节过多,流通成本增加菜价由此难以下降。并且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生产以普通的蔬菜品种为主,销售的范围也很有限,若扩大销售范围必然增加相应的生产成本,然而对于管理民主的专业合作社而言,农户的加入和退出都属自愿,没有相应的约束管理机制,那么相应的集资存在困难,而去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容易遭受相应的壁垒,致使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相当有限,其产品的品牌优势不明显或是难以建立起相应的品牌。

在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应增加蔬菜的品种,增加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多样性,依据专业合作社的特色进行相应的特色种植,建立和发展农户自有品牌,同时特色的品牌也能为专业合作社提供相应的市场份额,为农户的增收提供新的发展道路。同时还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加工模式,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使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和加工直接面向市场,减少蔬菜蔬菜产品的流通环节,从而实现以合作社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模式,建立相应的品牌为投资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提升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专业合作社管理机制

专业合作社虽具有较为健全的管理框架和模式,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相应的规章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具体的专业合作社的要求,执行的程度并不高,内部管理的不规范致使专业合作社的作用难以完全发挥出来,不健全的管理框架致使农户成员的民主程度难以保障,失去了专业合作社的自主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农户的参与热情,不利于专业合作社的长远发展。专业合作社成员多为同村甚至亲友,相关的章程执行有难度,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难以得到规范的发展。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依靠农户的自行组织建设。

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和组织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相应的职能作用,促进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协调,从而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立在规范而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制度约束之下,使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形成规范的管理方法和机制。在建立基本运作的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起相应的协调和管理机制,保证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并通过加强相应的管理提高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范的合作机制,提高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的效率。在合作社的建设中应考虑农户的权益,同时为其生产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及平台支撑,通过政府对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机制的形成,实现专业合作社对蔬菜产业的带动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

综上所述,蔬菜产业链的不完全一体化的组织模式难以满足降低菜价、减少蔬菜流通环节、提高农户地位的作用。蔬菜产业的发展要求完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专业合作社的蔬菜产业链组织模式实现了自产自销,建立了自主品牌,并通过对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的协调和优化建立了规范的管理机制,为相应的投资机制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蔬菜产业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师存梅.互助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

[2]夏 闰. 基于合作社视角的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以安徽省岳西县涓水高山蔬菜合作社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3]向佳玲,胡华平. 武汉市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 中 国 蔬 菜.2010(11).

[4]王礼力,石磊.浅议蔬菜产业纵向联合[J].商场现代化.2009(01).

[5]李春艳1,2,周德翼1.蔬菜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控制[J].生态经济.2009(12).

[6]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 国 蔬 菜,2010(15).

[7]吕美晔,王凯.我国蔬菜产业链组织模式及其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8(05).

[8]于璐娜.我国蔬菜产业需转变增长方式[J].中国合作经济.2010(07).

篇3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始模式“公司+农户”中,公司凭借其拥有资本优势将农业产业链诸环节整合起来而形成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并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在全国迅速发展,为解决当时遇到的小农户难以进入大市场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公司+农户”模式中,随着公司市场拓展能力的提升,其辐射带动农户的覆盖半径也相应增大,公司与农户之间缺少承担生产组织和利益协调的中介,—些公司所需的较大数量的优质农产品原料得不到稳定供给,公司不仅难以提高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的甚至丧失已占有的市场。有资料显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与龙头组织有订单合同关系的农户不到10%,履约率不足1/3。

“公司+农户”向“公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会员(社员)”演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自我完善,其动力首先来自公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入,使农业产业链中各利益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更容易成为现实。由于引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促进公司和农户双赢格局的形成,这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力量。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在全国9.4万个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中介组织带动型达到3.2万个,占34%,销售收入达到2809亿元。

“公司+农户”向“公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会员(社员)”转型,由于公司与农户之间更容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而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其方阵,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实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扩张,进而促进优势产业带的形成。以湖南省湘潭市为例,全市拥有伟鸿、港越、先锋、三旺、金锣等生猪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170万头。全市龙头企业创办了74个养猪协会,占全市养猪协会总数的59%。“公司+农户”向“公司+协会+会员”的转型,实现了公司与农户的双赢:全市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5.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具有中介功能,其龙头带动功能更是日益增强。①在众多的“公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会员(社员)”的模式中,有的协会转型为合作社,不少协会、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品牌和注册商标,逐渐成为新的龙头组织。②在日益兴起的“合作社+社员”模式中,合作社独立兴办加工厂、开展市场营销业务,成为独立的产业化龙头组织。③在“合作社+公司+社员”模式中,合作社兴办自己的公司。

篇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自提出以来,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出巨大优势。但是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兴事物,在其初期发展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很多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有头无尾的现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来困难。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都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起步阶段,难以深入人心,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合作社的规模小。目前全国现存的合作社的注册资金大都不超过100万,资金投入不够,合作社的发展受资金限制,整体实力较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其次,合作社在发展初期,相关法律法规侧重点在与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合作社具体流程的法律制度缺失,合作社管理人员职责不明,即使法人外逃,也难以纠责。最后,合作社形同虚设。合作社是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经济组织形式,但是在基层政府执行过程中,更多的将其视为形象工程。大量合作社犹如雨后春笋,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社不超过三分之二。

二、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监督

加强监督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全心投入,开展监督工作。首先,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宣传,增加农民对合作社的了解,确保每个入社农民都是在自愿的情况下入社。其次,加强对基层领导者的培训,全面提高基层领导者的素质,增强法律知识,杜绝基层领导者将合作社视为其形象工程而开展工作。再次,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设定专门的监督小组,全程跟进监督合作社的发展,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促进农民合作社的透明、公开,实现合作社健康良好发展。

2.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存主要法律,该法在合作社发展初期确实大大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但是随着合作社进程的推展,《合作社法》已然不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例如,《合作社法》中对合作社注册设定限度较低,对成员的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等等。现存法律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实行农产品的市场化经营,但是,由于农民知识水平以及市场意识的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独立成型。因此,需要政府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需求,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且指派专人负责,对于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将难以理解的信息内容用简单的叙述方式表示出来,方面农民查阅。不断对农民进行高科技手段的普及,提高农民使用网络查找所需资料的能力以及在实际中使用信息的能力。

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现阶段,随着农村经济与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更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几种发展模式进行介绍,探索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1.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

由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预测,通过合同与合作社约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及主要品质和技术指标。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家提供统一的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成熟之后,由合作社验收,收购、包装、储藏或初加工,然后由龙头企业集中并作最终加工和销售。模式优势: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即可提高农户经营的规模效益,降低中间交易成本和违约机会,增强了农户与工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

农民合作社依照本地特色建立良种、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名特优新”为发展方向。通过为社员统一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统一防病虫害,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公平,公正互利互惠的销售,统一进行产品质量认证,树立特色品牌、发展特色农业。模式优势: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可以极大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3.合作社+农业科教单位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扶贫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贫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和农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同时,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也在不断地提升与扩大。但农村经济的提升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对其进行保障,同时还需要创建一些相应的行业组织和专业协会。200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此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农业高速演变的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范围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乡村旅游等各个领域,其服务功能和内容也由单一的服务功能开始向多元化的服务功能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提高了合作社成员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更为关注,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的还不够充分。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特点与运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农民为了得到相关服务并维护其自身利益而自愿组成的非政府组织,这里的服务可以理解为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一种交易,农民能从这些交易服务中取得实际的利益,这也是他们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我国曾对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过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将较为薄弱的小农群体有效地聚集在一起,并且可以实现相对强大的竞争力使其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博弈中。而且,合作社能够较为科学地运用和开发农民所持有的自然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以及经济资源等等。与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能降低生产交易成本,有效地减少农户在市场中所承担的风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分工与合作的效率,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和发展,有效地完善农业产业的整体结构。烤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一般的企业法人、社会团体不同,它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采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合作方式,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进行集中化生产管理、统一化农事操作、现金支付劳动报酬和经营收益的烟农联合生产性管理组织。它拥有独立自主、以农民为主体、入社自由、退社自愿和服务于民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

宁远县地处永州市南部,总面积为251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的687个行政村(其中省扶贫开发重点村121个),总人口达83.9万(其中贫困人口21万,低保人口6.7万)。宁远县于2002年被列为湖南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2011年又被列为全省48个扶贫开发片区和重点县之一。宁远县的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往往也都是“传统化”、“大众化”的模式。宁远县左坝烤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09年,是由烟草部门引导、政府主导以及烟农自发组织而成立的宁远县首家烟叶服务合作社,种植烤烟达2000余亩,蕴藏了大量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最为首要的目标就是强调科学知识的吸取和融入,同时还特别重视创新。另外,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在发展思路上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缺者为贵,稀者为奇”的理念,在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引导下,运用新型农业管理和经营模式发展合作社和带动农户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在农户中的影响逐渐扩大,而且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农村扶贫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近几年的实施进程中,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带动了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还在开发和促进市场导向型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专业化分工和农民组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它还相应地为教育培训、创造就业机会和老人女性的赋权提供了极大的扶持和推动力。

二、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的扶贫路径

(一)重视科学知识,培育“四型”农民

一直以来,宁远县的烤烟种植都具有产业规模小、劳动强度大、专业化程度低以及投入成本高的特点,当地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都是使用传统而大众化的手工操作生产方式,这使得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抗风险能力极弱,种植烤烟的收益很低。人们想致富,又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也没有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指导,这些都导致了他们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贫困,但是他们拥有极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的社员们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传递运用科学知识致富的理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农民不断地种植和培育新品种。在农村发展产业扶贫的同时,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还特别注重创新,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融入。同时,合作社还注重将传统式农民转变为“知识型、技术型、开拓型和管理型”的现代化“四型”农民,运用新型的管理思想和发展理念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

(二)采用新型产业经营模式,降低农户风险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农民不了解市场需求,盲目的种植生产,会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不高,没有针对性也没有特色产品优势,无法高价出售,甚至根本卖不出去。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创建之初采取的就是“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社由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在了解市场需求后直接去农产品生产基地跟农民签订合同,农户结合科学技术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公司与农户风险共担。现在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还采用了互联网+扶贫的新型扶贫模式,直接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进行宣传,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极大地降低了农户所面临的风险,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三)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共同致富

当地农户生活在欠发达的地区而且受教育程度低,在进行农业生产资料选择时,无法判断市场需求,盲目的从众种植,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又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和指导,这些都会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农产品质量过低并供大于求,影响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农户的经济收入。因此,当地工商部门对合作社进行相关政策宣传,并组织和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国内外其他合作社的经验。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了四项服务:生产、技术、知识与协作。合作社统一购买化肥农药烟苗等一系列生产资料,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给社员,让社员自愿购买。为了解决单家独户造成的劳动力缺乏等问题,合作社实行统一育苗、统一整地、统一防治病虫和集中运输烘烤。另外,合作社还成立了专门的服务性办公室,随时帮助农户解决一些农业生产相关的问题。同时合作社积极地为农户开拓市场,提供销售合作的信息与平台,让农产品能及时销售出去。为了预防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合作社还跟农民签订报价收购的协议,在农产品丰收时,合作社直接到生产基地现场付款进行收购,这些都有利于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三、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在扶贫中的独特作用

(一)实现技术资源共享的最大化,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

近年来,我国制定并颁布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扶持政策,各级政府部门也开始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一系列的农业技术下乡服务活动和农民技术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提升,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技术资源共享的最大化,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对象就是其内部成员,在为其内部成员提供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材料、技术和服务的同时,它还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以便实现对优质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实现技术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和共同致富。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内部将优质与薄弱结合在一起,进行薄弱结合互帮互助,这同样可以有效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还能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

(二)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的主要决策就是实行高效率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大量的烤烟栽培和种植是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的基础经营业务之一,也是其核心业务之一。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在降低农业生产多样性的同时,还增加了土地的资本投入量来推动农户最大化的使用土地资源和提升农业产值。在实行此模式的进程中,农户相应地增加了自身的农业专业知识和种植技术。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也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综合效益。

1.有效利用扶贫资金,保护农民利益

为了能有效地实现群体的规模效益,保护农民的确切利益,还需有效利用扶贫资金。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条件,产品的附加值将无法提高。2016年是农业改革发展的关键年,我国有关农业补贴的资金也更侧重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这些注重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倾斜。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不仅可以增加销售渠道,壮大发展队伍,还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有效利用扶贫资金,为宁远县较为贫困的县区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帮助了不少用户提升其家庭的经济来源和效益。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扶贫中可以有效利用扶贫资金,保护农民的利益。

2.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帮助广大农民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从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农业家庭经营效率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式的交易不仅能降低生产交易的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分工与合作的效率,增强农户升级组合的多元性,为农户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提升生计来源,这对于农村中的贫困农户而言显然又增加了一条能够增加收入和摆脱贫困的道路。

四、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贫能力

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链较为短缺,在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才创建几年,产业链还有待延长。同时左坝烤烟种植合作社在改变农户的种植观念、带动农户生产经营经济型作物方面的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局限性。最为重要的是,合作社还未能给社员农户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因而农民合作社在农村扶贫中的作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重点关注的。

在招聘渠道上,为了能够保障人才发展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都是以熟人介绍的方式来进行人才的挑选。但是,由于合作社中所产生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这会使一些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望而却步,导致合作社团队中缺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从而造成合作社过于依赖当地的政府部门,缺乏自主增收致富创新的理念,无法正确评估市场需求。人才是合作社发展最为核心的基本要素,人才的缺失会给合作社在实行可持续发展和带动农户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制约,因此,这是合作社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五、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存问题的对策

为了能更好的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比如完善人才制度、细化专业分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等。人才的缺失会对合作社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制约,所以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其次,根据等级制度来进行福利待遇的发放会使部分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和负面情绪,对员工的成长和优秀员工的留存都存在着消极影响,会阻碍合作社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加强农户的话语权,使其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社员才会更为关注合作社的发展,这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应增加农户的话语权,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考核方法。另外,我们还需要延长合作社农业产业链的形成,细化专业化分工,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链的延长意味着农产品附加值的增长,能为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增加农户生计多样性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减少农户生计的脆弱性。只有解决好以上相关问题才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农村扶贫中的推动作用,更好地带动农户增加经济效益和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 韩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2] 肖彦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中的政府管理职能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3] 李继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扶贫中的作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4] 刘晓华.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5] 杨丽丽,黄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5):61- 65.

[6] 张礼祥,刘彦.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海南省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9- 51.

[7] 刘艳芳.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兴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05):82- 83.

篇6

一、消除农户分散经营组织障碍的途径

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是解决农产品物流初始阶段的组织障碍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程度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展农业合作社;二是成立农业公司,发展公司化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动性经济组织。近些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农户提高组织程度的一种主要途径。本文所提出的“公司农业”不同与以往“公司+农户”模式中的“公司”,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公司大多不是农产品的生产单位,而是与农产品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公司与农户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对接的过程中存在难以解决的利益纠纷,加上农户在与公司交往中的弱势地位,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这里的农业公司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公司。对于农户来说,市场交易方式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因为农产品的季节性、易腐性等特点以及农产品生产的地理位置、生产投入等都会使农户面临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当资产专用性较高时,由于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使得农户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不确定性因素高,如产品集中上市引起的价格暴跌,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可以造成极高的交易成本,有时甚至没有交易发生。在市场交易条件下,农户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调查和满足市场需求条件,但是市场需求是不稳定的,因为供给和需求总在变化。随着不确定性对交易影响的加深,市场这一交易方式将会因为不确定导致高成本的合同重签和可能增加的投机行为。再来考察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当农户没有足够生产规模和文化素质来执行销售和物流功能,零售商或加工商也不具备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时,企业这一治理结构也不是一种有效结构。当农户将产品交给农业经纪人销售,零售商或加工商雇佣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时,大量的委托问题就会产生。事实上,农户在寻求一种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可以让他们专注于生产,将市场营销的职能外包并获益于营销的规模经济,从而避免与独立营销企业缔结合约时的问题。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样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有效的治理结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物流的促进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的自愿联合、互利合作为基础把农民联合起来,引导农民有组织地生产,改变原来农户自营物流时规模小、分散的局面,把成员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实现集中贮藏、分级包装等初步处理,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的组织程度,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了全体的规模效益。

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进入农产品供应链的中介如果农户一直是分散经营的状态,农产品供应链将无法形成,因为在某一特定区域,对于某种农产品来说其生产者基本上是同质的。生产同一种农产品的农户是完全竞争的关系,由于单个农户力量单薄,在与供应链其他主体的谈判中明显处于弱势,因而很难获得平等的合作地位,所以也没有机会以个体的力量成为某条农产品供应链必不可少的节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却能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而成为一个能与供应链中其他节点平等对话的主体,提高农户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谈判地位。同时,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运作,可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品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主体间的协同运作ShoshanahCohen和JosephRoussel提出了供应链中不同类型合作关系的匹配矩阵。其中,横轴以合作伙伴数量表示合作关系的相对广度,纵轴表示合作的相对深度。整个合作关系匹配矩阵中定义了4类不同的合作关系:交易型合作、协作型合作、协调型合作和协同型合作。笔者在这一基础上把合作关系匹配矩阵应用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上:当农户分散经营时,由于和农产品贩销商、农产品批发商和农产品加工商的关系是不固定的,各交易主体之间几乎没有合作,因此他们之间的合作是交易型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后,首先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可以与其他交易对象进行大规模的合作;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交易主体会形成较为固定的交易关系(关系狭窄)。根据合作关系匹配矩阵,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向协同型合作发展。

4.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我国农产品生产和物流领域对组织制度和经营制度的创新需求。李晓锦认为,合作社将农产品流通的部分活动引入组织内部,以组织内部“管理的交易”替代农户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直接市场交易,从而降低交易费用。虽然合作社本身的运营会产生管理费用,但只要单个农户分摊的管理费用少于交易费用,农户就会选择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进入市场。这就将原来“多对多”的“渔网”交易关系优化成了“一对多”的交易关系,从而明确了农产品的物流方向,优化了物流线路,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的效率。

5.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解决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帮助农户搜集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一方面,合作社可以安排专人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渠道搜集信息;另一方面,合作社提高了农户组织程度,可降低与其他交易主体进行谈判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6.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装备技术水平农产品易腐烂、易损伤的生物特性要求物流组织快速及时、保质保鲜地将农产品从产地转移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同时,农产品“季节性生产、全年性消费”的消费特点又使得需要采取贮藏、保险等措施延长农产品的物流时间。无论是缩短还是延长农产品的物流时间都需要物流专用设备(如冷库、冷藏车、包装设备等)作为保障。对于单一的农户来说,物流专用设备的投资大,他们没有固定的交易对象,交易的频率较低,因此他们不会购置专用设备。对于合作社来说,合作社有专门的运作资金、交易对象较为固定、交易的频率高,因此可购置专用资产,并且专用资产的投资会从合作社的组织化运作中获得规模效应。同时,合作社具有落实政府惠农政策的职能,可以向政府申请相关补贴,建设必要的仓储设施和购买必要的设备。

7.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流通加工附加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统一监控,并根据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分级分拣”、“分类包装”、“分级销售”,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承担农产品的流通加工职能,通过流通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把自己的产品打出市场,还会大力宣传,创立农产品品牌,从而推动农产品的销售。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定位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的观点,把治理结构视为市场、科层制和混合体的集合时,不难发现,基于农户之间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于企业之间合作的供应链都可以被视为在新的制度意义上的混合治理结构,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天然的相容性。当供应链管理成为农业产业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组织形态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必须走向供应链、参与供应链、主动融入农产品供应链来寻求自身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定位为: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投资农产品物流专用设备、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起始节点,成为农户生产资料的提供者、农产品的销售者、农产品初始物流的组织者。

1.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起始节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消除了农户和农产品供应链其他节点的不对等性,通过提高组织程度成为了实力较强的农产品供应商,从而使得农户融入农产品供应链成为可能。作为供应链的节点,在与其他节点协同运作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不能只注重数量上的联合还要注重质量上的提升,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单一地立足于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合作社竞争,而要更多地寻求与下游节点的合作与协调;不是一味地追求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支配力,而要更多地与供应链合作者公平地分担风险和报酬。

2.农户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满足供应链合作节点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合作社可负责农用生产物资(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的采购和供应。农户根据自身的需要先向合作社预定,合作社统一购买后按时向农民提供,从而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农产品的销售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或在与其他供应链节点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与供应链其他节点签订销售合同,然后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并先付一定的货款,农户按照合同生产后将产品交给合作社,等产品卖出去后再付清余款。当合作社成为农产品营销主体时,农户就可以从合作社营销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强大的议价能力中受益。

4.农产品初始物流的组织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一般发挥集货、贮藏、包装和流通加工的职能。农产品成熟后,由各农户收获的农产品必须集中起来才有利于进行统一包装、统一运输和统一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资源集中的优势,针对产品的特点采取田间预冷措施、建设冷库等专业的仓储设备,采用现代化的贮藏技术来保持农产品的品质。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产品的特点、运输工具的要求和下游客户的要求对农产品进行适当的包装,从而降低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通过包装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产品销售。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烂的特点,在进入市场之前经常需要做保鲜处理,如打蜡、干燥脱水等。这些处理工序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单个农户无法进行,而合作社投入一定的设备,采用专业设备来完成,效果更好,费用也更低。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集中后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拣选分级,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可以获得更高的销售收入。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创新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处在生产合作社的阶段,借鉴美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经验,可对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模式上进行一些创新。

1.合作社拍卖农户将收获的农产品带到合作社进行拍卖,出售给批发商和零售商,零售商再把产品卖给最终的消费者。在合作社拍卖中,合作社的主要职能是为农户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以便农户在那里出售他们的产品。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滚动播报拍卖时刻决定的价格,管理卖方的销售行为,物流服务(主要是短期仓储),以及质量分级和检查。合作社拍卖的市场透明度高,信息公开透明,机会均等,买方凭实力和技巧公开竞争。农产品买家集中在拍卖场,拍卖时刻决定价格。通过合作社拍卖,签约费用是不存在的,因为买卖双方不需要合同谈判。通过合作社拍卖,监管成本很低,由于农户和买方之间的交易接近完全市场交易,这种交易中也不存在委托问题。在合作社拍卖中,农户必须是合作社的成员,买家必须登记,因而双方遵守拍卖规则是有保障的。由于信息公示和竞价拍卖,消除了岐视易和贸易欺诈,能较好保证交易的公平和公正。此外,合作社为农户提供集体保险以防备买方违约。合作社拍卖为农户和买方提供农产品的贮藏、分类、分级、质量和包装等标准化管理等物流服务,以及订单处理、网络结算、预约配送、企业广告等增值服务,产品标准化通过质量分级制度和统一包装要求来实现。由于交易中的保鲜冷藏设施是为生鲜农产品而投资的,所以合作社拍卖会付出极大努力改善物流途中的效率。合作社拍卖与其他环节的协调通过透明化和标准化来实现。由于农户和买家不需要花精力研究供应和需求状况,信息费用减少了。拍卖完成后,每个人都知道拍卖时刻立即决定的价格。

2.合作社营销由于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经营所在地盛产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为主,这样就会造成产品成熟时集中销售而生产期无产品可以销售的状况。营销合作社可以采取这样的一种运营方式,合作社以出售自己成员的农产品为主,在当地农产品生产期收购一些跨区域、跨季节的农产品或进行其他农产品贮藏、加工和销售。这种运行机制的优点一是可以避免合作社的冷库、加工包装设备等专用资产的闲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为资产的投资者———农户带来收益;二是通过这种运作形式保持合作社运营团队的正常运营;三是有利于维持和零售商、加工商等供应链其他节点的交易频率,固定交易关系,成为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商,有利于自身品牌和声誉的树立。

五、结论

篇7

【关键词】七顶山街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

一、绪论

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位于大连市金州新区西北部,濒临渤海,北与瓦房店市隔海相望,东与普湾新区接壤,据大连市区仅40公里,全域面积64.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七顶山街道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长久以来都作为大连市的菜篮子,给大连地区供应地产蔬果,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按照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一果一菜”的优势农业产业,粮经比例达0.5:9.5,在4.5万亩的耕地上,现有的农业产业布局是:大樱桃种植1.6万亩,黄桃种植1.1万亩,葡萄种植3500亩,精品蔬菜种植1.2万亩,其余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过多年发展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成为目前全省唯一一个“辽宁特产大樱桃之乡”和大连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大樱桃7000吨,黄桃2.5万吨,葡萄6500吨,新鲜蔬菜12.9万吨。在我国农业生产地区利用各地区不同地理优势发展各种专项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们国家农业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七顶山地区各类型果树、蔬菜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也是当地政府解决地区内“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合作社发展不足的几个因素。

(一)规模较小制约发展

七顶山街道这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发展的势头很快,已经从2000年的不足10家上涨到如今的80余家,也出现了销售上百万规模的合作社。但超过80%的合作社是仅仅开展信息科学技术服务联合的低级层次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对推动本地区农户增加收入作用并不显著,很多专业合作社只是一种形式上起到了连接各农户但没有真正的联合经营,缺乏应对市场变化抵抗风险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这些合作社很难与农资供应商和农产品销售企业议价,与其合作社成立之初的单户农业经营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些低层次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没有相应的政府扶持很容易在市场的竞争中淘汰瓦解。

(二)人才缺乏制约发展

跟其他经济体一样,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维持正常的运作也同样需要各种各样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素质高低同样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优秀人才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非农行业就业,即懂得务农有懂得经营的人才寥寥无几。现有合作社带头人基本是农业生产技术能人或者村委会干部,他们虽然具备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且熟悉本地基本情况,但他们的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还无法满足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很多合作社通过村会计合作社会计,导致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会计报表中也不能完全反映这些合作社的资金、分配、财产等状况,这使得广大农户了解不到合作社运营的信息。人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现有经营模式阻碍发展

在日常的经营中七顶山街道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分成两个类型:

一是由本地大户或是农业专业能手牵头,由其周边农户参与成立的合作社成立后,依靠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技术能手引进新的农业新技术,统一购买新的农业资料,组织农户参与培训,通过自身示范效果,发动周边更多的农户参与合作社,逐步形成了成规模的专一农产品生产基地。这种经营模式由于发起人本身具备一定的农业技术优势,技术投入上可以节约部分成本。统一的管理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形成较大的经营规模,通过统一的规模化发展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本,经营获利的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经营都是靠大户控制,在合作社经营的决策方面也存在着权利过于集中的情况,必然影响合作社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的合作社,也就是标准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由于农业龙头企业拥有资金优势,对市场的需求把握也很准确,可以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户。合作社就可以制定计划生产,有助于农产品顺势进入市场,实现农产品保值。同时也给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这看似万全的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弊端,农业龙头企业在经营中包销了合作社员的农产品,减少了农户的生产风险,但是在农户增加收入方面却是没有贡献,因为产品销售协议只是按照企业保底价进行签订,农户基本没有定价权,由于企业与农户的实力不对等,也将影响合作社的长久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举措

篇8

截至9月底,浦江县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为30.9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93.35%,涉农贷款笔数居全县金融机构首位,已发放“美丽田园”贷款10046万元,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789户,有效满足了涉农主体资金需求。

银农合作,完善信贷支农机制

2013年4月,浦江农信联社与农业部门进行对接,与县农业局签订《银农合作协议》,确定在政策扶持、信息共享、协调指导以及资金、渠道等方面建立共享互补机制,因地制宜地创新合作和工作机制,形成支农合力,实现“农业发展到哪,服务追踪到哪,资金支持到哪”的工作局面,综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为切实解决农民增收过程中的贷款担保难题,满足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美丽田园”贷款开辟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实施贷款基准利率优惠,下放全县各基层网点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实现涉农贷款当天归还当天发放。县联社还在“公司+农户”等三类贷款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担保方式,推出农民土地承包权质押贷款,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

浦江县联社出台了《“美丽田园”产业链贷款管理办法》,对贷款条件、用途、程序等16项内容进行了规范,把金融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年度考核,为农户等涉农主体建立经济档案,定期对其进行信用考评,最高可给予300万元的无担保贷款。

创新模式,优化信贷支农手段

浦江农信联社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现状,多次走访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等农村经济实体,积极迎合农民所需,不断创新贷款模式,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是创建“公司+合作社+农户”贷款模式。由公司提出贷款申请,县农信联社进行调查审核,经授信批准后,对与该公司合作的经济组织和其成员发放贷款。二是创建“合作社+农户”贷款模式。以“合作社+农户”为主体申请助农贷款,由农户向经济合作社提出申请,经济合作社拟定农户姓名、所需资金等贷款助农信息,再统一提出贷款申请。每笔贷款专款专用,作为经济合作社生产资金。三是创建“公司+农户”贷款模式,对公司和农户进行双向支持。农业产业化公司可直接提出贷款申请,农户则可凭借常年与公司签订的产销合同申请贷款,由公司承担担保责任。申请贷款的公司或农户需提供该公司基本情况介绍、生产销售情况、借款用途等资料,农信联社进一步调查摸底,并审核授信。

目前,浦江农信联社已向与浦江茶艺轩农产品开发公司合作的东坪茶叶专业合作社授信260万元,同时信贷支持该合作社农户20人,共计300万元;向浦江县潘周家手工面专业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240万元,同时向该合作社社员累计发放贷款1000余万元;向浦江县希望农副产品配送公司发放贷款500万元,同时已支持农户1000万元。

三大措施,保障信贷支农体系

加大投入,增强财力支撑。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扶持,重点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订单农业、块状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等产业项目进行扶持。为了加强信贷资金投入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浦江县农信联社从今年开始,5年内每年至少新增1亿元支农信贷资金。到2017年,该社对村集体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贷款余额将达到13亿元。

篇9

关键词:分工协作;果业:产业化;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分工合作能够极大地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这一理论已被人类实践反复印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虽然目前许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但农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仍严重滞后.传统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模式仍在一些地方占据统治地位。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打破传统农业的封闭经营模式,通过推进农业领域的分工合作、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来改变落后的生产面貌。

一、马克思的分工协作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了协作与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马克思指出,协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一)协作克服了个体生产者的能力局限。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的能力需要而言,个体的人无论有多么能干,劳动能力总是有限的,不能胜任所有工种工序的需要。但当许多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团体的劳动能力就会极大地增强,会克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局限。对此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骑兵连做战为例进行说明。“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单靠个人的能力,不但劳动范围有限,劳动生产效率也很低。当个体的劳动主体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完成时,不但完成的质量低下,也难以发挥个体的优势和专长。因此,分工合作。将众多的工序交给许多人去做,个体劳动者只从事专业化的某一环节,必将有效克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局限,使劳动者可以更加专注有效地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劳动生产率会极大地提高。

(二)分工协作创造了一种全新、高水平的劳动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相对于个人的劳动能力而言,多人的分工协作不但会摆脱个人的局限性,而且劳动者在分工合作环境中进行生产劳动的效率远比单独的劳动行为高得多。“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因为劳动过程是复杂的,只要有大量的人共同劳动,就可以把不同的操作分给不同的人,因而可以同时进行这些操作,这样就可以缩短制造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古代亚洲人、埃及人、伊特刺斯坎人等等的庞大建筑,显示了简单协作的巨大作用。”

从整体的角度看,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劳动者若连接起来,分工协作,可以创造一种全新的生产力,能够完成的工作具有无限可能性。今天人类一切惊人的文明成果,都是在全体人类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完成的,都不是少数人的努力可以达成的,分工协作本身刨造了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二、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分工协作的观点不但对当时工厂作业时代有重要意义,即使今天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也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一直维系着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这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使农民不但要以有限的人力、物力、技术力量进行多工序的农业耕作,还要承担因自然灾害、市场变化带来的种种风险。这种农户独立完成农业作业多环节的模式已超过了农户能力可以承担的范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农业本身是由多环节、多链条组成大的产业组织。比如,农业的产前链包括种苗培育、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环节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减灾、农业金融、保险等服务部门的服务;农业产后链包括农产品的采摘、包装、销售、运输、加工等诸多环节。农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如此庞大的产业体系对于农业经营的要求非常高,已不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可以满足的,解决的关键就是采用分工协作的方法,对于农业而言就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农户与农业合作社、大市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合,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模式,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从单个农户的经营活动中分离出去,农户只负责专业的生产环节,其余产业环节由合作社、专业化市场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部门完成,解决农户因为要独自承担农业诸多环节而产生的一系列难题,并通过产业组织整体作用的发挥极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正符合了马克思倡导的分工协作思想,代表了今天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三、推行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积极影响

通过推行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在产前的生产资料生产和采购环节,可以降低个体农户采购生产资料的风险.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之前首先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然而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专业性,使得农户在鉴别生产资料的优劣方面非常弱势,常常出现购买假农资现象的发生,甚至导致部分地区农业绝收现象的发生。这种分散化的市场行为,也加重了一些农资企业的投机心理,无助于农资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分散化的购买行为,也使得农户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的议价能力很低,无法获得具有性价比优势的生产资料。一些农户就采取购买低质低价生产资料的方法来降低经营成本,产生了经营中的许多问题,影响了农产品品质的提升。

而通过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将农户组织起来,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生产资料的采购活动,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不但合作社的议价能力极大提高,帮助农户降低成本,还能赢得生产厂商积极的售后服务,并且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激励及约束厂商形成规范化的经营行为,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商的经营素质。

(二)在产中阶段,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可以将长期以来农户自己需要承担的生产技术、资金等问题逐一解决

1、技术扶持。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只有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才有可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目前,市场化的要求使得农户单凭经验及民间传授的方式无法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而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比较低的农户自己掌握先进种植技术的能力有限,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中,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了保证农产品收购的货源质量,会通过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及产中的技术服务,保障生产品质。目前,汇源果汁、双汇火腿肠等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就采用了这样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户有限的生产技术能力通过大公司的协助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在农户十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中,合作社会统一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专业指导,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品质。

2、资金帮助。农业生产周期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生产投入。农业生产经营时常面临的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决定了农业生产需要较高的投入,然而目前农户有限的资金是无法保证农业生产需要的。

农户获得资金最好的渠道是来自金融机构。但由于农户信贷能力弱,信贷活动分散,使得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的动力往往不足。而通过将农户纳入农业合作社,会有效增强农户的信贷能力。第一,通过加入农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还款能力提高,可增强信贷能力:第二,合作社的建立为金融机构进行农业信贷活动搭建了有效平台,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可以直接通过合作社进行,信贷对象信贷能力的评价及贷款的发放可以直接通过合作社的平台进行,进而实现对广大农户信贷的支持,同时也避免了金融机构与分散农户打交道产生的种种问题。

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公司依托自己强大的信贷优势,通过公司担保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所需的贷款,也是有效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3、农业产后环节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的产后环节涉及到农产品的包装、销售、加工、运输等问题,直接与农民的增收有关。然而,在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下,农户自己要承担上述职能,导致农产品产后环节的低效运行,需要有专业的机构来承担相应的职能,而无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还是公司+农户的模式,都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里,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农产品的采摘、分拣、包装,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甚至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使得农产品的销售收益大幅度提高。合作社的整体销售,使其在收购时节的议价能力极大提高,有效保障了农户经济利益的实现,使农民不再为农产品卖难而伤脑筋。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会收购与其签约农户的农产品,并进行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无论何种方式,都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总之,分散化的农业经营非常需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协作模式。这样可以克服单个农户经营的局限性,发挥产业化运作的力量,从而创造单个农户经营无法创造的奇迹。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所在,陕西苹果产业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

四、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全国果品生产大省、加工大省,目前陕西水果人均占有量236公斤,居全国第一,在全国水果业的位次跃升为第4位。果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对于地方财政及果农增收的贡献都十分明显。2006年陕西果业增加值达到84亿元,苹果基地县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元以上,占纯收入的75%左右。全省3,600万人口中,大约有1.000多万人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果品生产经营。目前,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

(一)地方政府及中央部委大力支持陕西果业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果业的发展,他们在全国带头成立了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对果业经营实行统一管理。省政府还不断拿出专项资金对省级苹果示范园套袋和果园耕作机械实行补贴,对龙头企业实行贷款贴息、出口奖励等政策,培育了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二)优质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陕西非常重视对优质果业基地的建设。通过调整果品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扩大了果业优生区建设规模,加大了对果品产业链关键环节如良种繁育、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出口基地的建设力度。以苹果为例,迄今陕西省基地县苹果面积达到82%,占其苹果总产量的88.4%。

(三)建立果业质量追溯体系。为了确保果品的质量,陕西一些地区的果业协会率先在全国对果品建立了“二维码”质量追溯体系,利用红外线识别器就可以查到苹果主人的照片、生产地址、产量,以及化肥使用情况等,实现了有效的质量保证。由于对该技术的引进,目前陕西铜川的公权苹果专业合作社获得了世界银行的1,600万元农业贷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苹果领“身份证”的机构。

(四)实施苹果原产地保护政策,打造陕西苹果知名品牌。为保护陕西苹果的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树立陕西苹果的整体良好形象,陕西省政府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陕西苹果原产地保护,于2003年9月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获保护苹果面积达26.7万公顷,成为中国原产地产品保护范围最大的产品。

(5L)在果品营销方面,陕西着重全力打造果业营销产业链,推动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陕西果区兴起了建设果品贮藏库的热潮.全省果品贮藏能力达到260万吨,新增30万吨。为做大果业产业,陕西还在白水县组建了全国最大的苹果物流中心,统一品牌、标准、包装、价格、销售,大大整合了苹果基地的资源,使优质果的价格每公斤提高了3~5元,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该物流中心入股农户达到2万户,辐射渭南、铜川、延安三市15个果业基地县364万亩果园。

(六)不断扩大果业出口创汇能力。为帮果业做大做强,陕西不断扩大果业出口创汇能力,2006年陕西企业自营出口果品35.94万吨,创汇3.08亿美元,果品出口创汇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81%。自2004年以来,陕西省果品的出口值在以每年1亿美元的速度增长。

(七)在产业组织上,陕西注重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自2007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陕西积极加大组建果业合作社的步伐,已组建上百家果业合作社,并以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为单位,对果品生产基地建管并重,指导果农严格执行基地生产标准,重视果园生产投入,使陕西果业在农业产业组织的带领下更加有序地发展。

虽然目前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仍比较低,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分散化种植的问题仍比较严重;加入合作社的果农比例较少;许多合作社的规模小,资金有限,对农户的带领能力不足;优质果业的生产基地不能满足收购企业的需要,经常出现优质果源供应不足的情况;大多数果业的营销仍处于低

水平状态,没有发挥产业组织的效应;对果业的农业金融扶持不到位,等等。只有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五、推进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果农的产业化组织程度.农业生产责任制成功解决了果农生产积极性的问题,但无法解决个体果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果农的分散经营必使其与统一的市场之间缺少必要的纽带,从生产资料、病虫防治、果园技术及产品销售等环节都缺乏科学指导和监督,生产成本加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克服生产的盲目性。因此,需要积极组织果农加入果业合作社,提高果农产业化组织程度。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加大对果农参加合作社的宣传及组建力度。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地区合作社的建设仍是空白,需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向果农宣传有关合作社的理念,帮助果农组建并加入果业合作社;其次,要积极扶持果业合作社的工作。果业合作社的建立属于新生事物,许多合作社无论从经验、经费、人力等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需要得到有关合作社人员培训及工作经验的扶持。政府部门应设立专职机构负责对合作社成员的培训,并邀请专业人士、企业代表、合作社活动有成功经验的人士进行经验传授及培训活动:再次.要加强对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合作社工作开展初期,急需一定的启动资金,对于西部的合作社而言,通过农民入股筹集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难以维持合作社的正常运营,需要有关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提供及时到位的资金扶持。目前,陕西省政府已拨出专款对合作社进行扶持,但由于资金有限。只能对少数合作社进行扶持,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二)要加强对果业合作社的整合力度.2007年我国第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陕西省已成立了上百家果业合作社,大部分都属于规模小、资源有限的合作社,难以有效带动果农致富。由于合作社规模小并分散,导致各合作社之间缺乏相互的合作,不利于陕西果业整体优势的发挥,需要有关部门整合合作社的力量,组建区域级或省级的合作社,将省内的果业资源统筹经营,将陕西果业作为一个统一形象向外打出,避免出现目前的各自为政、品牌遍地开花、恶性竞争严重,甚至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使外地客商无所适从的现象。山东的苹果资源并没有陕西优越,之所以能够跑到陕西前头去,就是因为他们成功地通过省级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果茶站”扶持了全省的果业生产。目前陕西经济合作组织也不少,但缺乏一个类似于山东“果茶站”一样的在省内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大对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随着果业产业化发展的日益加速,果农与外界联系沟通的程度不断提高。对于包括农村道路、通讯、宣传、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急需得到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积极改善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果业发展的外在环境。

(四)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生产基地,由龙头企业把产供销、果工农管到底,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各级政府要加大果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扶持力度,通过下拨专项资金,给企业提供无息、低息专项贷款、贴息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方式,对企业购买与果品贮藏、加工有关的关键设备、技术予以支持,并加大对龙头企业信息担保体系的建立工作,解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难的问题,并对果品出口企业给予专项补贴,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农产品流通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large supermarket from Zhengzhou, the paper analyzes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super-docking. Summed up the“agriculture super-docking”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typical modes, namely the“supermarket+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farmers”mode, the“supermarket+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farmers”mode and“supermarket+farmer”mode. In addition, methods of distribution and circulation performance, compares“agriculture super-docking”differences with the traditional distribution channel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griculture super-docking; circulation patterns;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远远落后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农产品产销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和农民的“菜园子”两个问题,是近年来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作为其解决途径的“农超对接”模式一经提出,便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郑州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的省会,同时又是全国“农超对接”工作的试点城市,研究其发展的探索、路径和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我国“农超对接”的发展已逾6年,经过一系列探索和发展,在降低流通销售成本、保证市场稳定、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相比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农超对接模式给农户、超市以及消费者带来了一系列好处,但相比发达国家农超对接模式的实现程度——美国为80%、日本为90%,我国农产品经由超市销售的比重还很低[1]。从外部环境看,当前我国“农超对接”参与者的供应链地位不对称[2],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完善,传统设施设备对长途运输形成挑战;从合作社看,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较为滞后,难以满足超市的流通加工需求,且农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均有待提高[3];从超市看,“农超对接”对超市的吸引力较低,流通环节的成本仍然偏高,支付周期缩短的压力大。

1 “农超对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实地调查发现,符合发展“农超对接”条件的专业合作社,由于发展时间短,不少合作社存在产品品种过于单一、产能规模普遍偏小的问题,难以满足超市多品种、大批量配货的要求。另外,一直以来,由于有关部门疏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正确引导管理,导致其运作不规范,在实际运营中还存在着机械现代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包装程度低、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不强、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1.2 小农生产无法满足超市要求,散户经营缺乏相关知识。长期以来,郑州市农副产品生产者是散户经营,生产者的小农意识决定了他们比较看重眼前的利益,在产品发展和品牌维护上缺乏长远眼光。农民在自然、自发的生产过程中,很难得到必要的指导和帮扶,导致其生产无法形成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制度化。

1.3 合作社谈判能力低,农产品流通环节成本高。由于合作社通常存在品种单一、产量有限等问题,在与大型连锁超市谈判过程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从超市的角度来看,农产品供给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超市处于垄断地位,可以从价格、质量等对合作社提出严格要求,合作社只能被动地服从。

1.4 农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很多农民很难做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再加上缺乏严格周密的监管程序,即使出现质量问题也难以追根溯源。虽然我国农民的生产技术与昔日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与超市的标准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达到超市合格标准的产品比率不高。

1.5 供应链各方地位不对称。与传统批发市场相比,几乎所有超市都对“农超对接”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尤其是中小合作社在与大型商超巨头“对接”的过程中,由于合作社自身规模的限制,往往显得“人微言轻”,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自身利益很难得到保证。

1.6 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完善与提高。虽然农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订单预测进行生产,但现有的信息共享机制并不完善,在市场信息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存在时滞。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节点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因此如何有效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成为供应链优化的当务之急。

2 “农超对接”的主要模式

2.1 “超市+农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对郑州3家家乐福超市的调查发现,“家乐福”采用的是“超市+农业合作社+农户”的“农超对接”模式,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通过“家乐福”模式与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对比,我们发现,以往的采购流程至少需经过农民、批发商、供应商等4个以上环节。而家乐福与农村合作社合作,将采购直通田间地头,直接采购的农产品售价将比传统模式采购的农产品售价降低15%到20%。采用“直供”方式后,超市方面利润成本维持原样,原先被中间商赚得的利润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转移”给农民,提高了对他们的产品收购价格;另一部分用来惠及消费者,最终反映为果蔬价格的下跌。

家乐福超市的“农超对接”模式运营中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运输费用、仓储费用、物流损耗费用等,此模式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利益分配情况见表1。收购价格方面,目前家乐福超市实行的机制主要是在果蔬基地一般收购价格的基础上增加一成左右,以确保对于当地其他收购商的相对价格竞争优势,从而使项目货源供应得到保障。其中,每吨运输费率约占成本的5%

~6%,每吨每天仓储费率约占成本2%~3%,运输配送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损耗率一般在5%~6%。

2.2 “超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目前,沃尔玛采用的“农超对接”模式为“超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第一,多维度的对接模式,即产地直接采购、建立直接采购基地、特别采购3种对接模式。第二,全方位的培训和辅导。沃尔玛拥有面向农户的培训课程,对合作社和农户进行“农超对接”实地培训、举办研讨会和最佳实践分享,发放“农超对接”辅导手册及农技手册,全面促进“农超对接”的发展。第三,建立沃尔玛“农超对接”合作农场的标准和操作体系,以准入制度、复检制度、抽样测试3种“农超对接”的检验标准。

“超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的农超对接模式,突破传统组织有形界限,建立了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超市间相互合作关系,通过有效整合双方的内外部资源实现双赢的战略目标。采取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在这种模式下,尽管价值增值不少,但农户分配到的利益还是有限的,接近消费者的超市在让消费者付出较高价格代价的同时,占有了多数的利益。在“沃尔玛”的“农超对接”模式下,消费者购买黄瓜每斤可以省19.1%,购买西红柿每斤可以省10%,因此相对于农贸市场购买,消费者还是分配到不少流通利益。

2.3 “超市+农户”模式。河南本土最大的连锁零售超市——丹尼斯,目前采用的是“超市+农户”的对接模式,运作流程如图3所示。这种模式下,超市不是被动地采购农户已种植的农产品,而是工作向上游延伸,采用订单式采购,对种子的种类、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这种模式要建立生鲜配送仓库,实现生鲜瓜果蔬菜的直采,而不是到批发市场或者通过经销商运作。同时,超市入股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与他们合作开发自有农场。

“超市+农户”模式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和流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减少鲜活农产品损耗,有利于保证农产品质量,促进工商协作,推动基地建设。超市主导的“农超对接”模式有利于鲜活农产品的品牌塑造、营销推广,合作社主导的前向一体化则更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分享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由于中间环节缩短,避免了一次次倒手和层层加价。沃尔玛和家乐福对比,超市的利润率降低了很多,把更多的利益分配给了农民。

3 “农超对接”模式的对比分析

3.1 农超对接模式的流通方式对比。从对接模式、合作形式、是否第三方参与和物流配送4个方面,对现行的3种农超对接模式进行多维度比较,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家乐福主要注重于与农业合作社的合作,沃尔玛拥有自己的农业产业基地,并且有龙头企业的参与。丹尼斯主要与符合要求的农户合作,直接去农户家采购。在物流配送方面,除了超市自身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公司,沃尔玛不同于其他两家超市,沃尔玛还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物流。

3.2 农超对接模式的流通绩效对比。根据表2的流通绩效对比,超市通过“农超对接”提高了农产品的新鲜度,保证了产品的品质,黄瓜在传统模式下价格为2.1元/斤,而做“农超对接”的超市价格均降低了0.3~0.5元/斤,产品的价格降低了,让利于农民和消费者。但是传统模式下的利润率为54.5%,并且传统模式下农民的利润率只有39.8%,可以看出,传统模式下超市的利润率是很高的,由于中间环节颇多,农民的利益也是极少的。“农超对接”模式下,产品的追溯性高,产品的质量安全可以得到充分保证。但是对于“农超对接”模式,超市所占的利益还是很多。

3.3 农超对接模式与传统流通模式的优劣对比。传统批发市场模式中,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中间环节众多。果蔬等农产品的价格随各环节逐级增加,相比生产成本价,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其价格已经翻了3~4翻。而这一增值过程中,真正获利的是与消费者接触较紧密的农贸市场批发商,而相比之下稍低一级批发商利润空间相对有限。这一模式的直接结果是生产者承受“价格倒逼”,消费者承担较高的价格,诸多环节的倒手导致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以及农贸市场商贩的利益增加。而在“农超对接”模式下,由于实现了超市和产地的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见表3)。

4 结论及建议

第一,合作社提供流通加工服务,满足超市需求。传统合作社出售的多为未经过加工的农产品,不但合作社方面利润较低,而且超市方面也存在存放、清洗、加工、包装等诸多方面的限制,降低了超市的合作积极性。合作社应开展流通加工作业,根据超市需求,对欲出售的农产品进行分类分级、清洗、初步加工、包装、集装等作业,既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满足了超市需求,有利于双方的长期稳定合作,实现双赢。

第二,合作社通过横向或纵向协作,发挥群体优势。通过横向联合组建合作联社,或通过纵向联合组建行业联盟。一方面,通过联合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地域和农产品种类数量,能在诸多层面满足超市等采购方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联合提高综合实力,增大在市场经济中的话语权,与超市进行相对平等的合作,维护农民利益。

第三,对于超市来说,应当加强货源物流建设,提高流通效益。通过与农户进行合作,建立农产品“直采”基地,致力于建立农副产品的可追溯体系,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流通环节,减小商品运转损失。同时,与农户进行合作,建立农产品“直采”基地,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提高对接农产品的质量。采用先进的物流配送中心,每个环节均使用规范的电子物流管理系统控制,确保生鲜商品的新鲜程度。

参考文献:

[1] 刘晓峰. 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5):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