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范文

时间:2023-03-19 20:3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评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评论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ist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周期:年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评论《南方都市报》

一、《南方都市报》评论体系设置

《南方都市报》的网络版“南都网”专门设置了“南都评论”子网页(http://省略/comments/)。其评论被分为以下几类:社论;个论;街谈;来论等。该报鲜明地把社论和个论做了区别。本文选取2009年6月15目的南都网上的样本。对社论和个论进行比对分析。选取《南方都市报》的理由是笔者认为它是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操作理念的报纸。样本如下:

对样本(参见附录)分析可以看出:

(1)引用消息来源方面,社论样本和个论样本都偏向于省略对消息来源的说明,但个论省略的程度更大。个论样本中存在泛化的介绍事实信息的现象――介绍事实信息时没有具体案例,而是泛泛而谈;社论样本提到的事实信息大多都是具体的,有具体时间和发生地点的事实。

(2)在下结论方面,社论比个论的逻辑组织更加严密。社论样本c+++(中心观点并交代依据或推理)、b+++(重要观点并交代依据或推理)的次数分别是12和17。个论样本这两个数量分别是6和9,这说明在中心论点和重要观点上,社论比个论交代更多的依据。

(3)修辞方面未发现大的差别,反问、假设是最常用的方法。

(4)情感(叙述角度)方面,社论样本没有出现抒情语句,个论样本中存在抒情语句和带有感彩的评论。个论样本中出现了第一人称的写作角度,而社论样本中的写作角度是隐含的,没有交代谁在写作。

(5)社论样本体现出来的整体普遍特征是结构紧凑,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较前面,段落短(一般是3到5行一段),段落层次清晰;个论样本中出现了漫笔式的写法,相比之下,个论样本的段落也偏长。

二、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的新闻评论

《南方都市报》将社论和个论作区分,并不是评论话题的不同,而是评论者和评论方式的不同。社论即来自媒体的评论,个论即来自个人的评论。《南方都市报》的这种“标明”行为可以给读者一个交代――这些观点是来自何处,即谁在说话――为读者判断评论信息提供参考。

文本分析可以看出,“社论”的写作方法受到了“公正、客观、平衡、准确”这样的新闻专业操作理念的影响,这种评论方式有别于个人立场的评论。

1、公论立场:媒体性质的延伸。新闻专业主义要求下的媒体并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新闻报道――事实信息的传递――就不应该有利益倾向,即做到公正,新闻评论也不应该受到利益倾向的影响。对于评论者来说,他观察事件应该不是从某一个利益角度出发,而是考虑到事件中的各方利益。在新闻事件中,媒体评论人应该是一个“局外人”,所以新闻评论中一般不出现“我”“笔者”这样的词汇。

2、多维视角:新闻评论的“气质”。媒体评论置身局外,就要处理各方利益的冲突。同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看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这就要求评论者把握好平衡准则,认真对待每一方利益诉求。而如此“小心”的重要原因在于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信息载体,具有巨大影响力,从而决定了媒体必须为言论负责。所以新闻评论往往体现出某种“和气”的气质。例如如果政府推出了一项措施遭到网民的质疑,那么评论者就需要考察政府推出措施的原因,同时也需要考察网民诉求的原因,不能仅仅从某个角度说政府如何不对,或者网民如何无理取闹。

篇3

在新闻评论中,逆向思维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譬如,新闻报道豪华庆典,新闻评论则逆向思维,对豪华庆典的经费来源提出批评。这种评论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新闻事件,也有助于人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分析新闻事件产生的社会效果。

新闻评论不是“抬杠”,必须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当前我国新闻评论之所以存在混乱现象,就是因为某些评论工作者缺乏起码的规则意识,他们在评论的过程中既不尊重评论对象,也不仔细研究新闻报道的来龙去脉,只是把新闻评论当作发泄的方式,借用一些文学的表达手段,东拉西扯,结果导致评论成了激化公众情绪的放大器。

新闻评论中的逆向思维,必须遵守以下几点:第一,必须遵守一事一议的原则,绝对不能脱离讨论的主题,把新闻变成一个由头,展开无限的想象力,远离新闻事件本身发表评论。新闻评论的价值就在于,针对新闻报道中所传达的信息,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受众多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多一些思考问题的空间。假如新闻评论变成政治策论,那么,新闻评论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强调对新闻事件的把握,就是要尊重新闻记者的劳动,帮助人们了解新闻报道所披露出来的信息,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假如断章取义,把新闻报道中的只言片语作为新闻评论的由头,或者把新闻事件当事人在特定场合的表态作为阐发自己观点的依据,那么,不仅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而且会损害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第二,必须遵守基本的逻辑表达规律,不能牵强附会,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力,把子虚乌有的东西作为批评的对象。新闻报道与评论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根据评论表达的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果无视新闻报道本身的内容,把新闻报道中没有包含的信息生拉硬扯在一起,那么,新闻评论就失去了逻辑性。

新闻评论不仅要强调自身表达的逻辑性,而且要强调与新闻事件本身的关联性,这一点在逆向评论中尤为重要。因为逆向评论是在新闻报道逻辑前提下,逆流而上,提出相反的观点或者得出相反的结论。如果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没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逆向评论很可能会变成“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强调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联性,实际上是要求新闻评论者遵从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针对评论的对象作出基本的“假定”,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假如没有新闻评论“假定”意识,而只是根据新闻报道呈现出来的信息展开无限的联想,那么,新闻评论就会失去逻辑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新闻评论工作者都必须自我圈定新闻评论的范围,自觉建立新闻评论的逻辑边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新闻逆向评论中站稳脚跟,并且产生社会共鸣。

第三,必须学会合理的肯定,在新闻评论中。新闻评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辩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充分发表不同意见,同时又要合理地吸收有价值的观点,做到,凝聚共识。

不同的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新闻评论者在逆向评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新闻事件的复杂性,学会肯定新闻报道或者其他评论者得出的结论。新闻评论不是你死我活,新闻评论实际上是一种平等交流,一种思想的碰撞。对于那些值得肯定的观点或者意见,新闻评论者必须毫不犹豫地加以吸收。可以这样说,新闻评论是一个不断寻求共识、凝聚共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割裂共识、激化矛盾的过程。假如把逆向评论看作是一种追求绝对真理的评论,那么,新闻评论就会各执一端,不断放大彼此的缺点,从而使逆向评论变成毫无价值的“泼皮吵架”。

篇4

一、事实的报道和意见的表达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都是新闻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是基于当下新闻事件而产生的文本。因此不论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还是对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都必须以事实为本源,任何建立在虚假事实基础的报道或评论都是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但是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新闻报道强调尊重事件的本来面貌对事件进行客观性反映,新闻的五个“W”是报道的重点,不允许出现作者的主观判断;而新闻评论主观性强,基于事实本源,作者可以提出自己对所涉事件的观点和意见,针砭时弊,正本清源,文章中有论据、论点和论证。

江西宜黄事件发生后,多家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联合早报网于9月13日发表了题为《江西强拆致3人自焚警察拒救》的文章,报道围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等事件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报道,从报道中读者能够非常清晰地了解到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2007年,宜黄县政府兴建河东新区客运站,项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准,并于2007年开始对涉及该项目的居民住宅进行拆迁,由宜黄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拆迁工作。在拆迁过程中,由于当地百姓对拆迁补偿价格和安置条件不满意,拆迁工作一直步履艰难,一直到2009年年底,才将大部分居民住宅拆除,而钟如田家的三层楼房成为最后拆迁的对象,但协调了多次,双方一直都无法就安置和拆迁条件达成一致,2010年9月10日,当地分管城建、房管的县领导带领40多人的警察、城管队伍来到钟家试图强拆,引发一起钟家三人自焚事件,自焚的三人被烧成重伤,于当天下午4时许送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进行治疗,目前仍未脱离生命危险。报道并未对事件涉及的利益双方发表观点和看法,从报道中无法知晓媒体对事件的是非评判。1

《人民时评》于9月14日对该事件发表了新闻评论,从评论文章的题目《主张权利不能总靠“自伤”》,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作者的观点,评论用简短的文字回顾了事件经过之后,提出明确的观点:“以身体当筹码,用生命要权利,无奈的选择,原因就在于诸种公力救济方式的失效”,之后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公力救济实效的方法:“对于拆迁的种种问题,不能仅仅寄望于某一部法律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疏通各种权利救济渠道。完善的权利救济机制,不仅给被拆迁者的权利主张找到合理出口,也能提高他们的抵御能力和补救能力。权利救济不能等到矛盾激化那一刻。被拆迁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谈判筹码与谈判能力都相对弱小,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其权利救济有积极意义。拆迁房屋评估制度、听证制度等的完善,是在拆迁之前就应有的救济手段。纠纷发生之后,或可考虑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裁决机构,提高行政裁决的独立性和程序正当性。而法律理应为公民提供更有力的救济。突破行政诉讼藩篱,打通‘民告官’的司法渠道,让拆迁的争议可以走上法院裁断。同时,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基金等特殊司法援助手段,也是当为之举。”2

当然,新闻报道虽然是对客观事实进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可是,被报道出来的新闻其实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也就是说,客观的事实背后也有一定的意见表达。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意见表达相比起新闻评论的直接、明确的意见表达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它是通过对事实的选取来达成的,因此较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要弱得多。在联合早报网对宜黄事件的报道中,从记者通过当事人的口对事实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记者对当时自焚事件发生后现场警察的不作为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对事件中的自焚者持同情态度。聪明的记者很善于利用对不同事实的选择来表达自己的“无形观点”,新闻背景和直接引语的运用就是他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二、现象的呈现与本质的挖掘

从上述对宜黄事件的报道与评论中不难看出,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虽然是基于事实的消息传递与意见表达,但它们二者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新闻报道往往侧重于报道事实本身,现象的呈现是其关键。而新闻评论不仅报道事实现象,还侧重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透过事件现象挖掘其本质。《人民时评》的评论文章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焚事件的发生是被拆迁者在表达自己的诉求、主张自己的权利,是一种自助式的私力救济。但这样做的代价是巨大的,效果确是微小的,对权利的救济应该有更好的途径。

作者从制度的深层层次寻找了导致被拆迁者用生命要权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诸种公力救济方式的失效:“行政救济成为‘自纠游戏’——参与拆迁、甚至在拆迁中获利的相关管理部门,也是拆迁纠纷的行政裁决机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样的行政裁决难免失效。司法救济同样‘鞭长莫及’——发生矛盾时,拆迁方往往先申请裁决,使得被拆迁者只能提起行政诉讼,而法院就只能对行政裁决简单做出维持或者撤销的判决,难以真正解决问题。而听证等救济方式,也因为拆迁双方信息、资本等资源的不对称而难以生效。”3据此提出了上文的解决诸种公力救济方式失效的途径。

由此可见,新闻报道着眼于利用具体事实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事件的本来面目,即现象本身,而新闻评论着眼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事件进行分析,引出事件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的认识,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三、叙述、描写与议论说理: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上述区别导致了它们二者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前者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手段,要求事实真实、准确,符合事实本来面貌。后者主要诉诸于议论说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联合早报网在宜黄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报道重事实,重依据,比如:“据钟如翠称……”、“根据记者得到的现场照片可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肖主任表示……”,整个报道完全是对相关信息的直接或间接引用,叙述是其主要表达手段。而相关的新闻评论主要是在说理的基础上发表议论,《人民时评》全文对事件的回顾性叙述只有如下简单的几个字:“拆迁再次引发悲剧。9月10日,江西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在拆迁时发生一起烧伤事件,拆迁户三人被烧成重伤。其余的文字基本是议论性的语言:“自焚或意图自焚,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诉求、主张自己的权利,是一种自助式的私力救济。”、“实际上,对权利的救济途径肯定不止这一条。”、“用生命要权利,无奈的选择,原因就在于诸种公力救济方式的失效。”、“对于拆迁的种种问题,不能仅仅寄望于某一部法律的完善。”、“救济,只是权利受损后的补救手段。或许,更重要的,是赋予公众、社会更多的权利,以平等的协商、有效的程序,在不正当行为发生之前,就扑灭可能引燃自焚者的火星。”评论中议论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一步步深入事件的本质,说理是最终的目的。

另外,及时性也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之一,一般来说,新闻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更强,“新闻是易碎品”是对新闻报道时效性最好的解释,随着媒体报道技术的发展,新闻由“今日新闻今日报”已发展到“现场新闻现场报”,特别是面对突发重大新闻事件,时效性更是成为各大媒体报独家新闻,抢占舆论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评论也讲时效性,但相比起新闻报道,其时效性没有那么强,事件发生了,孰是孰非,意见的表达较之事件的发生有一个延后的过程。必须抓住事件本质,梳理论据,进行合理论证,使表达的意见能够深入透彻,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使得大多数新闻评论不能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评论。加之有时一个复杂事件的发生常常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也限制了即时评论的发展,上述宜黄事件的评论就是在事发四天之后作出的。当然,针对简单事实,事件的发生过程清楚明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会较复杂事件快一些。

参考文献

①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林辉,《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篇5

新时期以来,在党报新闻评论的改革和创新上,一些党报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一是组建专业队伍,成立新闻评论部,拥有自己的专职评论员队伍,形成一批较有影响的评论品牌,还有许多开辟了专门的评论版块。二是制定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像《人民日报》就形成了几个“七八”——七八条枪、七嘴八舌、七上八下的运行机制;在具体操作上采取项目负责制;在生成机制上,比较典型的如《嘉兴日报》采取的是采访带评论的做法,重大报道评论员都是全程参与。三是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注意改变文风,提倡“新、短、活”,狠刹“假、长、空”,使言论更好看、更有影响力和感染力,力争寻求最大公约数,在传播中制造更多的“同意”,以此重建党报的话语体系和修辞模式。

自媒体时代,人们对主流媒体可能有一种印象,就是很刻板,空话、套话比较多。具体到党报评论,给人的印象也往往是穿着中山装,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要不就是比较高深、空泛,总之让人感觉较远、不是很接地气。党报评论,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因袭和积弊打上的烙印,有时候确实是这样,但很多时候也不全是。尤其是近几年,党报的评论也尝试探索作出了很多改变,加快了从政治宣传向新闻传播的转型,比较能体现这种改变和努力的就是评论。最近我们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一些党报刊发的一批评论员文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系列评论,我们可以看出,那种“要字牌”评论的口气淡化了很多,多了一些针对性和贴近的感觉。还有作为党报知名评论品牌的大型政论任仲平文章,近年在立论上,表达上,视野上和以往相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改变,力求通过一次次学习、采访、思考、探讨,比较,交换、反复,实现认识上的螺旋式上升,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好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同时给出了更深刻的见解。

不可否认,党报评论,对社会政治生活,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在今天看来未必是晴雨表,却仍是风向标。党报评论有其话语优势,但话语优势不代表天然的读者认同,话语权不代表影响力,对党报评论来说,如果不敢说、不屑说、不会说,说不好,引领舆论只能是侈谈和奢望,传统优势也有可能转化为包袱,转化为负资产。

这些年,党报当然也包括评论,都让人看到它的改变以及致力于改变的决心。如果忽视这些,还用老眼光去看待变化中的党报评论,是不够公允的。当然,相对于上级的要求、读者的期待、时代的要求,这些变化还是远远不够。

但是,对党报评论而言,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面对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更重要的是,人人都在麦克风里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5亿,网民们每天在网上接触大量的信息,他们日渐娴熟地运用自身的理性自我启蒙,逐步形成了充满个性的价值判断,拥有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势必要引发一些价值的重估,一些观念的改写。前段时间,国学超女于丹在北大被轰,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有人判断“世界上最大的言论广场在中国”,社会舆论空间的拓展,使得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怎样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声喧哗中回应民意,这不仅是公众人物要面临的棘手课题,也是党报评论引导构建舆论新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党报来说,抓思想、做有思想的新闻的突破口,就要靠评论。

抓评论,重点是打造“拳头产品”。政论是党报的传统和优势,可以说是党报的强项和重要传统品牌,展现了舆论引领的独特作用。雄辩滔滔的评论文章为何能够感人?宏大严肃的政治题材何以打动人心?如何能得到领导、同行、读者的认可?恐怕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发表在党委机关报上,规格较为特殊,主要围绕一个时段的重大主题立论。阵地重要,视角宏观,题材重大,信息权威,形成了党报政论的分量之重。二是党报政论不仅在文字表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更因其关注现实、贴近时代、引导舆论的思想性,为主流人群所看重。可以说在党报政论写作上,凝结了从政治宣传到政治传播转型的探索,凝结了提高党报舆论引导力的努力。尤其近年来,《人民日报》和一些省级党报知名大型政论文章引发的传播效应、政治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文章本身。这些党报政论,之所以能产生一些令创作者始料未及的效应和影响,说明它里面包含的一些新思考,新探索,新表达,让人觉得新鲜有用、实在解渴。

一是议题设置新颖。政治传播讲求设置议题。政论紧扣大事要事的选题,凝聚了党报评论在设置议题上的探索,体现了机关报牢牢把握话语权,在多元化的舆论格局中力争主导的追求。从选题上看,党报大型政论的大多数论题不仅重大,有时代高度,更具现实普遍意义,新也就主要新在这里。

二是表达上紧扣创新。党报评论,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党的“喉舌”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工具化宣传,而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评论写作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在观点的交流碰撞中达成共识, “寻求最大公约数”。一些政论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和思想是具有普世性的,可以说实现了“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意图。表达要有传播意识,论证要有“说服意识”。在信息的第一次传播过程中,平面媒体已经没有太多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必须在二次传播和舆论引导上下功夫,提高新闻、政策解读能力,增强宏大叙事能力,创新文本表达方式,从信息传播者向意见传播者转变,从传统政治宣传方式向柔性的、有效的政治传播方式转变。

三是在建设性上实现创新。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少政论文章,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反响,很大程度就在于能够帮助干部群众理清思路,解开思想的扣子,以此来提升水平、凝聚共识、推动工作。当然,新闻宣传不仅要成为历史的记录者,还要力争成为社会进步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也是新时期党报评论的追求和使命。

篇6

初次接触电视新闻评论还是在很多年之前,接触到的是最简单的方式――电视访谈。在访谈环节中,嘉宾和主持人对坐,主持人采用问答的方式,引发嘉宾对于某一观点的看法,记得当时的话题是“考公务员热”。多年之后,话题依旧存在,但是电视新闻评论却在2009年以来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

自2009年8月底开始,当我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特约评论员之后,有这样一个机会用嵌入式的方法来体验电视新闻评论工作。这种体验的参与,让我更好地接触到央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创作和评估。在这样一个观点纷杂的年代,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电视新闻的新类型开始逐渐成熟,也给电视受众提供了新的收视增长点。

电视新闻评论形态的发展

应当说,电视评论的发展浓缩了所有新闻评论的内容,从文本到形态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视新闻评论因为“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出现而变得异常丰富,而这种丰富在自2009年初开始的第二轮电视新闻评论热潮中再度得到了提升。如果说第一轮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是电视评论的兴起;那么第二轮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就是以新闻评论的丰富和多元作为标志。

从目前阶段来看,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已经出现了“多态并存”的局面,从形式上看,包括接受记者专访,另辟评论席与主持人连线,在同一主播台上进行对话等。从类型上看,有专门的电视评论类节目,如“新闻1+1”等节目;也有“嵌入式”的评论节目,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中连线评论员,就某一重要新闻进行3―4分钟的即时点评;还有结合上述二者的评论节目,如嵌入”东方时空”栏目的“一周时评”,由3位评论员固定担纲,每周日晚上选择本周最重要的新闻内容,在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两种不同的表达精细化处理评论内容,对一周的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而一名评论员也要逐渐适应这种“多态”的工作环境。举例来说,今年两会期间,在央视新闻中心的电视节目中,涉及到评论节目的就有四种类型,一种是以“两会晨评”为代表的短评,出现在“朝闻天下”中,主要通过选择前一天两会中比较重要的新闻内容,进行嵌入式的点评;一种是以“我有问题问总理”为代表的分析式短评,重视前期策划和与其他媒体的结合,如与网络媒体结合对网民进行投票调查等,在两会期间每天通过评论员对新闻中网友投票结果的分析,提供新的观点和看法。更重要的一种类型是前方连线和评论员专门的评论节目,专门推出了“杨禹两会评论”的栏目,将评论员直接安排在两会的主会场,通过在现场录制的评论节目,提升新闻评论的现场感和即时效果。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的形成

评论形态的发展,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语态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十余年前,电视新闻评论刚刚似一股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对于新闻语态的重新认识,也催生了新的收视热潮。无论是当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东方时空”,还是在“用事实说话”的“焦点访谈”,电视节目的类型更新,是因为新闻语态变得不那么高高在上,更加亲民与普适了,而与此同时,评论的观点也在犀利的同时更加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也曾经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将电视语态的变化称之为“刻骨铭心的”变化。他认为,语态本身是一个语法词汇,但是用在电视新闻的变革上,是将原来与公众距离遥远的新闻,变成老百姓身边亲切动人的故事。也有许多电视学者呼应这种看法,认为语态变化是电视变革的重点,是将以“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等表权威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在追求新闻的叙事上,文体的变化将民间话语的鲜活、幽默和日常生活情境带入到新闻之中。

如今的电视新闻评论,再一次将语态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如果说第一次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是对于新闻语态的全面改革,那么自2009年以来,当主要的电视媒体都开始尝试添加更深入和专业化的新闻评论节目时,“电视评论语态”的探讨和完善需求开始逐步出现。电视新闻评论语态是一种特殊的媒体表达方式,它将专业化的知识与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能够提高传播效率的语言形态,其目的是将观点更好地传递给观众。

这种电视评论语态的出现,深入影响了评论的选题,观点的提炼和评论员的素养。相对而言,目前的评论选题针对国计民生的大事,选题自身有一定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选题自身需要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观察年限才能够完成,以国际新闻为例,从目前来看,评论选题多围绕着巴以问题、阿富汗反恐、金融危机等国际热点命题展开,但在热点命题的选择上,既要重视评论的深度,又要重视评论的观赏性。因此,从去年央视新闻频道设立特约评论员以来,每天的评论基本上都立足在当天最重大的新闻,或者突发性的新闻。 另一方面则是选题的复杂背景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阐释清晰。从目前来看,主要的电视评论类节目,留给每位评论员的时间都不太长,少则单独三四分钟,多则交互讨论15分钟,其中每人的观点阐释时间也不会超过10分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完整阐释自身观点,其本身与评论写作有比较大的区别。

而对于电视评论员来说,评论语态仍然是第二次电视新闻评论掀起时的传统命题。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评论语态相结合,成为了电视评论人的重要挑战。评论节目的出现,也要求评论员自身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这种专业背景往往体现在或者评论员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或者评论员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问题。目前的评论员中,以专家型的为多,这些评论员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上,涉足电视评论之后,本身也面临角色的转型。因此,对于评论员来说,自身出现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评论员在不降低专业背景的基础上,降低受众的认知难度,按照电视化的说法就是放低身段,吸引眼球,有效表达,提升评论效果。通过新闻频道的评论探索,无论是专家型的评论员还是媒体出身的评论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在新闻频道的评论中,应当将自己定位为“解释新闻的人”,自己可以是一名国际国内问题的专家,但是首先是一名新闻评论人。评论的语态特点,必需要贯穿于电视新闻评论的始终。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电视媒体的特殊需要出现的。要提高观点的表达效率,增强对复杂问题的逻辑阐释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能够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地传播,这本身不仅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需要,而且是整个电视新闻工作的目的。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语态来说,要想完整的形成评论语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观点优先,在表达中先行。电视手段的出现,使得新闻评论需要在短时间内浓缩评论员的思想精华。因此在电视操作中,观点往往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因为在评论的一开头,每当评论员说出观点,就意味着他对于这条新闻的阐述由此展开,而在技术手段上也要通过字幕方式来体现评论观点。

2.减少逻辑论证,增加有效事实的传播和解释。对于电视来说,有效事实的传播和“例证”,能够极大地丰富新闻评论的语态,也增加观众对评论的理解。例如在2009年10月,巴基斯坦连续发生数次爆炸性恐怖袭击事件,这一事件是和当时巴基斯坦加大打击的力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再问为什么要加大打击,又会涉及到与阿富汗的关系,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地位,巴美关系等多个范畴。在这样的过程中,多个评论员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采取了提供新的事实,补充评论观点的办法,这一连续恐怖袭击也得到了相对完整的评论。

3.个性化表达成为了评论员的工作重点。由于评论员在任何电视台,都作为人格化的新闻阐释者承担舆论导向的作用,评论员的个性化表达,就成为电视评论语态的重点,也是不同的节目之间的差异化。这种个性化表达根据评论员自身特点打造,无论是学术型的,还是幽默型的,甚至是犀利型的,本身都构成了个性化表达的类型。个性化的表达,更能够让观众喜闻乐见,而产生与新闻播报不同的差异效果,增加固定收视群体,提升收视效果。

4.加强社会语言的专业化提炼。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也在日渐增加对社会语言,甚至是网络语言的呼应。这些社会语言源自生活,代表了公众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和智慧浓缩。对于社会语言、网络语言的模仿和呼应,其实并不仅仅是附和,更是一种选择和对公众语言的尊重。尤其在专业化,例如同为巴基斯坦的爆炸案,在评论员的提炼中就会形成“袭击的不仅是政府,还是寂寞”这样的语言,既说明了在巴基斯坦需要得到舆论重视这一情况,同时也增加了观点的可读性。

篇7

对经常出现在央视新闻的杨禹、尹卓等评论员进行分析发现,媒体出身或者拥有媒体经验的评论员占多数。央视评论员要求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内政策,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个人魅力,可以深入浅出地为观众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是日渐出现一些评论员什么都评的现象,观众对于“万金油”评论员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由此我们应该看到,随着观众“细分化”趋势不断加强,新闻评论也要加强专业化和细分化。电视新闻评论员队伍建设仍需继续完善,在保证专业评论员权威解读的同时,还要保留特约评论员,积极邀请来自各个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实现电视评论最优发展。

(二)形成良好互动

与纸媒评论相比,电视评论以评论员出镜的直观画面、可视化的数据和图表等立体化传播手段,使得评论变得更通俗和直观。以今年央视两会报道《杨禹热评》为例,电视评论员不仅以符合逻辑的论证做到了理性思辨,同时利用电视传播特性,以生动的电视画面,结合评论员的小字板上图表分析,实现具象展示,在政策解读上效果显著。面对面的观点交锋和碰撞是电视评论的一大吸引点,但目前在央视新闻评论中,评论员很少和主播进行互动,过于呆板、保守,其发展成熟度远落后于香港凤凰卫视。因此,央视新闻评论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以主持人、嘉宾和专业评论员对话互动的方式代替评论员独白。同时,加入新媒体,用微博、微信等方式和观众搭建交流平台,也是新闻评论可尝试的有益方向。

(三)引导网络舆论

互联网作为信息的集散地,改变了我国舆论传播格局,电视作为主流媒体舆论场除了在电视上做出及时评论外,还要置身新媒体,从网络上直接发声引导网络舆论。2012年新浪微博“央视评论员”上线,内容上除了电视屏幕上的评论外,还包括对一些网络热点的分析评论,是电视评论在网络的延展。知名评论员也积极开通微博,化整为零地引导着受众,“评论员杨禹”粉丝数在今年8月达到5081359,转发和评论多,颇具社会影响力。央视评论员队伍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置身于新媒体浪潮中,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中不断寻找好的连接点,发出正面声音,保证和谐舆论环境。

(四)主持人兼具评论员

篇8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得网络无可争议地成为新兴的大众媒体,并且在短短的时间内,具有了巨大的影响力。从1995年开始,中国的新闻媒体陆续有了自己的电子版,从1998年起,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商业网站异军突起并且开始涉足新闻业务。“门户网站”概念的提出让国内的商业网站在1998年年底迅速整合,一些网站例如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等这些门户网站开始全面涉足新闻传播。像新闻网站一样,新闻和评论也成为这些门户网站必要的构成因素。然而,只有少数新闻网站有自己的记者,大部分网站特别是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传播是依托传统的新闻媒体发展的,它们本身没有独立写新闻的能力,在网站上刊载的新闻是编辑从传统新闻媒体的数据库里面选择编辑的。除了一些突发事件,网络新闻在时效性上超越传统媒体以外,在新闻传播这一块,网络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网络新闻评吃却可以成为网络媒体建立网站的品牌,扩大网站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网络具有一些特性使得网络评论可以迅速发展。

首先,网络本身的特性使得受众发表自己的意见非常便捷,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而这最能调动受众的积极性。

其次,网民的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增速很快。1997年中国的网络用户约70万,1998年约210万,1999年约400万,人――最初的新闻统治者魔术师――从记号和图形进化到文字――使用文字后的情报搜集法。第三,原始公告形态的演变:口头――文字、记号、记标(包括肉体记号、地图和狩猎报告的记号、年代记、文件和书信的记号、利用物体本身的公告法等)。第四,原始时代通信方法的演变:听觉通信――视觉通信(包括动作信号,烽火信号、烟信号、毛毡信号等)――动物通信(如鸽、鹰、犬等)。《综合新闻学》的第三卷第七章专门探讨了“现代的高速度通信机关”,分别介绍了电报电话、摄影技术、 2000年约1000万,据2003年7月21日新闻联播报道网络用户已达到6800万。而且,特别是在城市,电脑的普及率也在上升,个人用机和家庭用机的数量迅速增长;还有网络速度的增加,这些都促使上网人数的增加。上网看新闻也已经成了很多网络用户每天的必备功课,点击新闻的同时,很方便地可以发表评论。

再者,网络隐蔽性很强,自由度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任何人都不可能主宰整个网络,受众在网络上发表的意见权平等,知晓权平等,受众受暗示的可能性小。受众将可能不受到组织机构“议程设置”的强力控制和影响,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从网上拉出自己喜欢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意见。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形式

网络新闻评论目前在网站上存在形式多表现为三种:新闻即时跟帖评论,这是网络评论中最具有特色的,它反应迅速,一般短小精悍;新闻论坛评论即BBS上面的新闻评论,论坛中的评论具有选题广泛的特点,下面一般还设有子论坛,受众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进入;网页新闻评论,这种评论就是一个标题链接着载有篇幅较长的署名评论的WEB页面,一般是针对一条新闻所发评论。

根据帖子的来源还可以做以下归类,一种是网站转载报纸或者其他媒体上面的评论,其二就是代表网站观点并且由专人撰写在网站上发表的评论,第三种就是网友的署名评论和匿名的一句话评论、跟帖。

三、网络新闻评论样本的具体分析

由于新闻同质化竞争激烈,所以不管是传统媒体的网站还是商业门户网站,它们都力图在新闻评沦上做出特色。打出自己的品牌,取得竞争优势。这里,笔者选取新闻网站中的人民网,商业网站中的新浪网做一下比较分析。

人民网是公认的网络新闻评论做得最好的网站。人民网不仅仅是从民日报》的网络版,它在评论方面有重要的拓展,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大大弥补了报纸的劣势。上述的三种网络评论的形式人民网全部具有,而且网页新闻评论是人民网比较有特色的一种。人民网的评论来源比较多,在新闻中心的页面上有《媒体视点》,它是把当天国内报纸上面比较重要、论述有力的新闻评论载到网上,使受众可以方便地检索到各地报纸的评论文章;还有网友来稿和代表网站观点的时评。人民网上的网络评沦有以下几个栏目:《人民时评》、《网友说话》、《网友之声》、《网友交锋区》、《强国论坛》。

《人民时评》是署名评论,每天都有两篇来自人民网的时事评论,或关政治或关财经。《人民时评》是代表人民网的观点,是由评论员或者编辑所发,在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民网还邀请有关专家来发评沦,帮助受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看清问题的本质。

《强国论坛》是人民网在1999年5月 8日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南斯拉夫大使馆而开设的“抗议北约暴行论坛”, 9日下午4时正式推出,一个月内帖子达到9万多条,网友的话题逐渐转为爱国,所以人民网适时地改为《强国论坛》,于6月19日晚9时推出,迄今已有5周年。《强国论坛》为网友开辟了一个抒发自己观点的园地,在论坛中议题很广泛,有些是最近的新闻,有些则是社会现象,既有版主发起的讨论,也有网友: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在《深人讨论区》里面,大部分帖子言简意赅,很有见地。

新浪网是商业网站,它本身没有采写新闻的权利,它所载新闻来自其他权威的新闻网站或者是从各地有分量的报纸上转载,大多数的新闻可信度比较高,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的受众,由此,新闻评论也得到了发展。新浪网的评论―般有两类,一类是新浪网转载的报纸上面的时评,打开新浪网的新闻中心的页面的左边有个栏目是《评论》,选取当天报纸上的评论做了链接。比如对于“湖南嘉禾事件”新浪网就选取了《大众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所发评论,后面还跟有网友的看法,一粪是网友所发议论。第二类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新闻即时跟帖评论和BBS上面的评论。新浪网的即时跟帖是最多的,比如“美国虐俘事件”在短短的几天内就达到了33517条,而且新浪网每天有热门评论排行榜,反映了

粗略地看,人民网是网评质量最高的网站,新浪是网评数量最多的网站,并可以看出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的新闻评论各有特色。商业网站没有专门的采访队伍,但是它的新闻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坚持受众为本的观点,而且门户网站不受地域限制,新闻能够引起比较广泛的关注,评论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但缺乏深入的评论。新闻网站是依托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网站的新闻只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新闻可读性比不上门户网站,但是新闻网站的优势就是他们有意识地在新闻评论方面开拓新局面,做出自己的精品栏目,吸引受众。新闻网站拥有资源优势,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能够在评论的深度和力度上有所突破,影响受众。

四、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积极因素

工网络新闻评论近两年迅速壮大,在些重大事件中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尤其是在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和“孙志刚事件”中,众多的网络受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对营造新闻舆论起到了很大作用,促使了问题的解决。这几年,网络评论有了很大进步,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评论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①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受众的数目虽然增长迅速,但受众人数仍然比较少。

②网络的不可控性,使得网络评论良蒸不吝.成为它的一处软肋。在新闻论坛和新闻即时跟帖中,由于网络的隐蔽性,有些网友不顾道德在网上发表;一些非理性、不负责任的信息,有些甚至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在新闻后面的即时跟帖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篇9

2、把握新闻观,评论正面消息,注意舆论导向。

3、注意新闻的创新,采用的手法 ,电视的画面冲击力 ,广播的典型音响和速度的特色。

4、要注意积累素材,为外部宣传工作做准备,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评论也伴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而显出勃勃生机。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评论相较传统新闻评论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新闻评论,指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评论性意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历来被传媒高度重视,报纸、电视、广播都曾不遗余力地开设新闻评论栏目。而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在网络上就当前的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是意见表达较为自由的媒介评论。

根据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不同,网络新闻评论大致可以分为网站评论、专家评论、网民新闻评论这几类。网站评论,即代表网站立场的评论,它通常由网站或网站所依附的传统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或网站的特约评论员来撰写;专家评论,指由网站特邀的专家对某个事件发表的评论;网民评论,则是指任何方式的网民意见的自由表达,主要包括论坛中的帖子和新闻事件后面的留言。①网络新闻评论除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具有的理论性、思想性、有益性等特性以外,还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不具备许多优势,主要有:

首先,网络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的特点。所谓连续动态性,是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的静态而言,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技术、覆盖范围等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间隔,网络新闻评论突破了技术等限制,消除了网络新闻评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网民制作、传播、接受和反馈新闻评论的过程几乎同时同步进行,这使新闻评论在宏观上呈现连续、动态的特性。对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时效性是重要特性之一,即当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新闻评论的写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新闻评论的写作并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传播出去。较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在时效性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便利的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时效性发展成为即时性,逐渐形成连续动态性。“全天候的滚动新闻是网络媒体独有的新闻形式,在网络上,新闻文本的时间已经细化到了几分几秒”,而新闻后面往往会有“我要发言”等为受众提供新闻评论的空间,只要受众有表达的意愿,即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尽情发表意见和观点。同时,网民写作的新闻评论越来越跳出传统的新闻评论写作模式,观点愈发自由和多样化。论点、论据、论证等都不再是必须的要素,一句话、一组词、甚至是一个表情,只要可以表达此刻的观点或情绪,都可以写作、发表并形成网民的新闻评论,省去措辞的推敲和斟酌以及论点的推理论证过程,节省大量时间。评论完成后,只要点击相应按钮,便即刻上传和,过程简单、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这些微观的快捷操作最终形成了网络新闻评论连续动态的效果。

其次,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多元化特性。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写作主体多元化、文本形式多元化、选题多元化、发表渠道多元化、编辑组织形式多元化等几个方面。写作主体多元化,传统新闻评论的写作主体以本媒体的记者、编辑为主,结合少量的特约评论员评论和专家评论,而网络新闻评论不仅包括记者、编辑、特约评论员以及专家评论,还包括数量庞大的网民评论。数以万计的网民有着不同的来源,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各异的学历、年龄、社会地位等利于形成独立的新闻人格、新闻认识、新闻情感和新闻角色,形成多元的新闻评论写作主体;文本形式多元化,传统的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媒体特色和局限分别以文字、声音、图像为主要文本形式,网络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综合运用这些载体进行整合传播。同时,网络新闻评论还突破了传统新闻评论的文本标准和规范,网友甚至可以利用单纯的表情、符号、声音等发表评论,文本形式高度自由;选题多元化,新闻评论就是新闻评论所要描述的事物、现象或是要评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也是写作过程中的首要环节②。由于版面和时段的限制,传统新闻评论选题多数集中于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大多选题严肃、评论严谨。网络新闻评论从根本上突破容量的限制,为评论选题的多元化提供保证,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而对不同的事件、问题发表评论,使评论选题更丰富、视野更广阔;渠道多元化,网络新闻评论的发表渠道主要有网络新闻评论专栏评论、网络论坛评论、网民即时评论三种。网络新闻评论专栏主要发表媒体自身以及网民的评论性文章,独立成篇、新闻评论要素较齐全,基本延续了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和特点。网络论坛评论主要是指网民根据各自兴趣自发形成的就某个或某类话题表达意见并相互交流反馈。网民即时评论通常是指网民在阅读相关新闻之后迅速跟帖作出的评论;编辑组织形式多元化,相对于传统的新闻评论编辑组织方式,网络新闻评论的编辑组织方式出现了创新,如利用网络的超大容量功能,进行评论汇编,就某热点讨论制作专题,为网友制作评论文集,建立评论数据库。③

转贴于

第三,网络新闻评论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所谓交互性,是指“后来的信息在顺序上与前面的信息的相互关联程度,尤其是后来的信息对早先信息关系叙述的程度”④。网络是双向交流的媒介,受众能在阅读评论的同时参与评论,任何人都是网络空间信息的一个结点,既接受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信息,又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同时新的信息,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这些操作对于能够使用网络的用户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壁垒。当下几乎所有网站的新闻页面都附有“评论”选项,读者可以随时发表评论。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的集散地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反馈,相互交流和互动。技术的便利为网民的互动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和坚强的后盾,而网络的匿名性则为网民的畅所欲言提供了可能。网民在网络空间均呈匿名状态,现实生活相对应的身份和责任在网络世界均隐退,网民发表意见和言论可以规避“祸从口出”的风险,不必为说过的话负责任、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对于当下具有倾诉欲的人而言具有无法抵抗的吸引力,网民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参与不同的讨论群,出入自由、交流平等,全然没有后顾之忧,吸引和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网民的参与又进一步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讲网络新闻评论看成是“互动式评论”。传统新闻评论虽然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展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例如报纸有读者来信,广播和电视有听众电话甚至邀请受众进演播厅,但事实是,任何传统媒体在交互性上都无法和网络媒体媲美,网络媒体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是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和电话参与不能望其项背的。

第四,网络新闻评论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特色也是其吸引受众的重要魅力。首先是话语权向大众的回归。传统媒体格局之下,发表言论的权利属于社会稀缺资源。虽然广播、报纸、电视都致力于发展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但是由于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公众意见往往无法得到自由流畅地抒发。而网络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使任何可以接触网络终端设备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在网络空间里占有一席之地,并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平等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受版面、时间的限制。话语权的回归使网络新闻评论真正实现了“观点的自由市场”,真正成为有着广大受众参与的交互式评论。其次,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使得网民有可能使用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的话语权。经济的发展使网络终端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不再遥不可及,网民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新闻事实,发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言论。这种互动式的评论,改变了传统媒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技术的突破和竞争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广泛参与的受众从自身环境出发,选择与自己实际生活相关或是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意见,使网络新闻评论从根源上具有平民化和鲜明的个人化印记,具体表现为个人化的选题、个人化的视角、个人化的判断和个人化的语言。大众化和个人化不仅是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特性,也反映了当下关注个体、关注民生的时代精神。

第五,网络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批判是网络新闻评论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前提是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框架内,对某种思想、观点或者行文进行合逻辑的分析,其分析的结果是对该思想、观点或者行为的否定。⑤话语权由过去的被媒体精英或知识精英垄断的格局转变为人人都能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去中心局面,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发表个人意见,这些都决定了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性。伴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批判精神更是被网民发挥到极致。庞大数量的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立场,他们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对某个新闻事件或事态予以关注并进行思考和发表评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去关注和分析新闻事件,形成观点和看法。在网络这个“自由的意见市场”上,各种声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互之间平等民主,这些都使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综上所述,网络新闻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交互性、多元性、大众化和个性化、批判性等优势特性,这使网络新闻评论相较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对受众更有吸引力,虽然这些特性的存在不能掩盖网络新闻媒体权威性不足等缺陷,但是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扬长避短,根据自身优势,为网络新闻评论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②郑艳,《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 《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月(下半月)

③田秋生,《网络新闻评论的突破和创新浅析》,《新闻传播》,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