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范文

时间:2023-03-22 12:4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娱乐新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娱乐新闻

篇1

一、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 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篇2

在国内文学界独树一帜的王朔也是以编剧的身份创下了很多影视的辉煌,但一直和冯小刚等人合作的他近几年突然封笔不做编剧。直到去年,他突然对导演张元说:“你为什么不看一看《过把瘾就死》这部小说呢?”结果看完小说的张元当即决定拍摄一部电影版的《过把瘾就死》,并且决定邀请已经几年没有做编剧的王朔重出江湖,拍摄电影《我爱你》。

这部电影居然用夫妻俩吵架的镜头来贯穿全片,而这些镜头可以说充分体现了王朔小说冷峻的反思精神。这部电影几乎是过5分钟就有一场吵架戏,一次次精疲力竭的吵架让观众也有点受不住了。这也在中国的电影历史上创下了一个吵架的纪录。这部片子更是因为情感的真实和凝重以及对爱情和婚姻的反思,被大家誉为“爱人必看片”。这样的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甚至有观众认为这是在拍摄他们自己的故事。导演张元也毫不掩饰地表示:“这个片子应该是所有想结婚或者已经结婚的人都必须看的电影。”

点评

一看到王朔重出江湖的标题,心下就有几分好奇,毕竟这是当年把文坛搅和得要分出两条阵线的人物,他要有新作品,当然想先睹为快。

没成想,不是新的,是旧的,而且还是一个拍过的作品,就觉得有点失望。

我过去一直以为,一个作家的才气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创造的源泉,现在看来,一个作家的经营可能是比才气更重要的东西。就拿王朔来说吧,他码字并不见得比许多作家码得多,而且现在基本已经不码字了,但他却会卖。一个《过把瘾就死》卖过电视剧,现在又卖给电影。这要卖出多少银子?比一个不会卖的作家大半辈子卖出的银子还多。建议他起码还可以卖几次,比如卖给话剧,卖给戏曲――平剧、昆剧、川剧什么的。虽然已经赚不到大头了,还可以赚小头。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一个作品既然反复能出卖,而且都能卖出好价钱,是不是也证明了这个作品的价值呢?要真没有价值,谁会当买家?

还是王朔厉害,不认不行!

李春波明年一定“杀回来”钟情电影憧憬复出

从娱乐报道中似乎已经很久听不到“李春波”这个名字了,但就是这位其貌不扬的东北人在1993年凭着一曲原创的城市民谣《小芳》横扫内地歌坛,其专辑销量更是让那年风头正劲的张学友全新国语大碟《吻别》黯然失色。此后,李春波在发行了专辑《一封家书》之后渐渐淡出歌坛,并改行做起了电影导演。

当记者让李春波在电影拍摄和音乐创作两者中做出选择的时候,他说:“当然是前者,电影艺术是我的最爱。能拍电影对我来讲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我能做成,就觉得自己挺牛的,很多人想拍却拍不成,很多人拍了一半就停止了,当然还有人拍完了却不能上映。相对他们而言,我是幸福的。”

近期,李春波一部反映售楼小姐生活的现代都市题材影片将在全国公映,谈起新片,他兴奋地说:“现代题材的影片不好拍,因为每个都市人的想法和审美观都不同,我对自己的新片自然感觉不错。”

点评

近期电影界导演新人辈出,而他们中真正出自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却不多。李春波由音乐人跻身电影导演,就是一例。

各路英豪踏上电影导演路,给电影带来的一定是新气象、新面貌。它一定不同于八十年代初由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张军钊给中国银幕带来的“新浪潮”。正是由于这个“新浪潮”完完全全地由电影学院七八班担纲,故而冲击力虽然非同寻常,但整齐划一、缺少多样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足。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对于植物和生物来说,永远存在着杂交优势。其实,杂交优势何限于植物和生物?艺术的每一次杂交,都会产生出新的艺术品种,电影本身就是多项艺术杂交后的产物。

但愿新世纪第二个年头在祖国大陆诞生的这一批“杂交”导演,能在他们的电影实验田里,收获丰硕的成果。

申军谊:做演员其实很辛苦

“奸雄派”演员申军谊近日接受采访,他说,做演员其实很辛苦。“有一次我们在长城饭店的大堂里边拍戏,一个女同志领着孩子到长城饭店去办事,但是小孩就非要在那看。看了一会儿他妈领他走了。过会儿到吃中午饭了,我们在外面马路上蹲了一溜,一人拿一饭盒在那吃饭。过了一会,小孩他妈领着他出来了,看着我们说:哼,以后再不好好学习就让你跟他们一样!哎哟,听了以后这痛苦哟,太打击了太打击了。所以说啊,以后这影视演员完全成反面教材了,说好听的特别风光,明星大腕;说句不好听的真不是人干的活。”

“还有一档子事就是有一导演,孙周,《漂亮妈妈》的导演。有一次我们拍《军人的证明》,拍完戏后那个制片不给我结账。那天拉着我们到郊区去补拍,拍完了以后我跟孙周说,导演,样片我拿走啦。制片主任马上给我打电话说,申军谊你这干什么呀,把样片都拿走了。我说什么?你不发钱啊,我只能这么做啊,我说我这人是好人,但是碰到坏人得以恶制恶。他说你不能这样,我马上给你结账。我说现在不是结账的问题了,你必须给我承认错误……其实片子我根本就没拿走,早送洗印厂冲洗了。”

申军谊并不介意自己个体演员的身份:“北京现在漂着的个体演员听说上万人啊。哎哟,各行各业都很难,真的都很难。只要自己去努力,咱不成功自己也会得到一种满足。”

点评

一句已经说俗了的话便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开始起头做的时候,都是苦的。慢慢做顺了、做好了、做强了、做大了、做出名了,也就尝到了甜头,不再苦了。

做演员之所以让人觉得不苦,主要是因为风光的地方太多。人们一看到风光,便自然忽略了苦的存在。殊不知做演员之苦,有苦得凡人不能忍受的地方。故而在我看来,演员是特殊的职业,一般人注定做不了。

不说演员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穷山恶水拍片时所受的精神和皮肉之苦,仿佛徘徊于地狱之门,单说对一个角色的情感体验,往不好听说,便是演员自身必须承受的精神折磨。假若这工作不是演员自愿参与,他们个个有权利把导演送上被告席,控告导演是摧残演员精神的魔鬼。

梅婷在拍完电视剧《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后说,她一辈子的泪水差不多都在这部戏里流完了。不要小看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埋藏着演员梅婷为角色付出的一般人难以体会的精神苦痛。

从这个角度来说,申军谊的话只讲对了一个层面,远远没有表达出做演员所要承担的特殊辛劳。

诠释新侠客汇聚名导演《关中刀客》十人十相

一部作品里能汇聚冯小刚、黄建新、张建亚、陆川、王小列、孙浩等导演,就几乎已经有了品质上的保证。20集(10部)电视电影《关中刀客》为这几位风格不同的导演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平台。日前,记者来到了《关中刀客》在银川的外景地,这里正在拍摄的是王小列导演执导的《粪操子》。摄影出身的王小列是第一次驾驭整个电影的拍摄。

粪操子和官员孙满堂斗得你死我活,最后的结果是孙满堂走上了刀客的道路;肉囊子为兄弟报仇,到了最后关头他才发现兄弟是个不仁不义的人,他所做的一切根本没有意义;人厨子和一个女人深深相爱,二人经历很多坎坷,刚刚看到幸福的痕迹时,人厨子却被女人的前夫杀了――这是《关中刀客》其中3部的故事情节,其中的每个故事都不是那种看了开头,就能预知结果的,也正是这样充满变数的故事才能更贴近刀客们随时都有意外发生的生活。

点评

已经有不少武侠片参入了幽默和滑稽的成分,武侠片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了喜剧片、搞笑片,这是不争的事实。

要不周星驰也不会那么“火”。

不过,冯小刚的幽默还是有特点的。他很会绷,绷得紧,绷得住,最后那么一释放,就让人开心了。所以,他与港台那些武侠片、搞笑片趣味明显不同。

植根于黄土文化的关中刀客,它的幽默是有深度的,如果再揉合冯氏幽默的诸多特点,我们期待看到一种新的有创造性的幽默。

海外碰头彩国内喝倒彩 成龙武功被“废”了?

上月末,功夫巨星成龙的新片《燕尾服》在北美地区盛大首映,并在短短的3天内拿下了1500多万美元票房,登上了排行榜亚军的宝座。两周来,围绕该片的话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既有叫好的,也不乏骂娘的。总之,这部帮助龙哥成功转型的动作片,很可能将成为他从影史上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

想当初,成龙凭一部《尖锋时刻》(1998年)生生闯入好莱坞,并以1.4亿美元的不错票房位列当年的“十大”。随后,他的两部西片《西域威龙》(2000年)和《尖锋时刻2》(2001年)同样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并广受海外影迷和评论界的褒扬。但就从这时起,国内的观众和评论开始对龙哥的表演以及他那“过分好莱坞化”的“乏味幽默”指指点点起来,并纷纷规劝他还是应以“国人为重”,许多人公开表示对龙哥即将“江郎才尽”的担忧。

点评

电影是娱乐,是艺术,是文化,是工业,是商品,这样的提法,我们已经看到太多太多。然而,电影是意识形态,这个曾经一度替代“娱乐”、“工业”、“商品”的限定词,是不是在某一阶段用得太多,现在被人们矫枉过正,又用得太少了?

难道电影不是意识形态吗?

当然是。成龙在中国香港拍片,他遵从的是中国的意识形态,而到了美国好莱坞,他尽管内心未必情愿,但也不得不屈从美国的意识形态。站在中国意识形态下的中国观众再看屈从于美国意识形态的成龙电影,当然会不满意。

篇3

一、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

1、隐私绯闻型

所谓隐私,就是把明星的个人非常隐秘的事情报道出来。绯闻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传闻。目前,隐私和绯闻很流行,许多报纸的娱乐版正渐渐成为隐私绯闻世界。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而流行的职业词汇。绯闻也就在这些人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壮大起来,凡是与明星的爱情有关的事莫不倾其篇幅,大肆渲染,称赞乐道之意溢于言表。目前,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

2、琐屑无聊型

所谓琐屑无聊型,就是把明星的生活起居、小事小情、小事小非,莫不描写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地报道出来。类似这样的新闻在如今的报纸上屡见不鲜。它的功能除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外别无内涵,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3、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

所谓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就是对于道听途说娱乐圈的一点什么事情立马“敏感”,不加核实,添油加醋,以讹传讹,跟风炒作。比起以上两种类型的娱乐新闻。这种新闻更是把娱乐新闻失实的现象推向了顶峰。

二、娱乐新闻失真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说。结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受众猎奇的心理需求是娱乐新闻产生的前提。

二是部分影视制作公司和自由撰稿人是制造庸俗化娱乐新闻的罪魁祸首。

三是媒体的兴风作浪是娱乐新闻产生虚假倾向的根本原因。

四是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雷同、铺天盖地的“模仿秀”和影视剧的协作,对娱乐新闻的庸俗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是一小部分编辑记者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假新闻的促销员,使报纸的“娱乐新闻”成了假新闻的批发市场和集散地。

2、客观原因

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的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好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三、根治娱乐新闻的措施

1、整顿有关的娱乐部门和单位

制定相应的娱乐消息的法规,以约束娱乐节目制作单位和部门。凡为了自身节目的炒作而制造失实消息者,一旦查实,除给以经济处罚外,还应给予相应行政或法律的制裁。有关政府部门在加强娱乐市场管理时,应该认真地把这方面的工作纳入其中,加强监督检查,既可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又有利于娱乐市场的健康发展。

2、媒体应该自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肩负着传播文化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因此。媒体应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党对文艺工作的要求,坚持真实性的原则放在首位。对那些德艺双馨的从业人员应加以褒扬,而对那些争名逐利、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行为不检点、媚俗作秀的艺人应加以批评,对那些愚昧、迷信及其格调低下、有害身心健康的消极的、负面的内容和炒作行为加以制约。这样做既是娱乐新闻开阔视野,提高品德、彰显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娱乐”灵魂的一种净化。

3、媒体工作者应具有专业水平

娱乐新闻要想在众多的新闻种类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进入新闻的主流。还需要娱乐新闻的编辑、记者提高自己的新闻鉴别力、文化品位和道德自律意识。编辑记者应明确与牢记新闻工作的宗旨和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倡导文艺批评和文艺争鸣。提高鉴别力。对明显的采访时,应采取一种平视的眼光。实事求是,明星是怎么样,就怎么写,既不对明显顶礼膜拜,也不拼命贬损名人。

篇4

如果你看过趣头条这样一个软件的话,你也许会体现的更加深刻。

同时也更加感慨这个世界真的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或许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也应该做到一定的专注。

也许我们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些东西都好像曾经发生过,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预感吧,至少在这一瞬间是这样的。

我也曾经在和他们一起说话,可是到最后还是变成了陌生人。

也许是因为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彼此都不会再相互需要,因为生活的环境和共同的文化背景都已经变得不再一样。

也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阶段都有了很大的差距吧。

篇5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遵循新闻规律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涉及社会各方面,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衍变为追求趣味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新闻娱乐化代表的是一种潮流,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新闻的娱乐化。

1.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

1.1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1.2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媒体是广告存在的土壤。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1.3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1.4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壮大实力。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缓解压力,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2.对于新闻娱乐化度的把握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能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比如说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这是毫无道理的。真正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做到可感可信,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

篇6

惰性心理――受众在接受新闻时不希望引起心理结构的改变

人是有惰性的,就是说人在接受传播信息时,因为人的惰性心理,往往选择省时省力就能获取的信息。 美国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曾经设计了一个数学公式:可能得到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选择的概率。意思是说,预期报偿(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越大,而费力的程度越低,选择某种传播渠道讯息的概率越高;相反,预期的报偿很小,而费力程度很大,那么选择的概率就很低。有了这一理论支持,就不难理解传播者为什么要“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强调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写作中加入人情因素,加强贴近性”、“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了,因为这是受众的接受心理需求决定的。

对于受众来说,新闻信息带给他们的娱乐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娱乐顺应了受众原有的认知体系,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而不需要心理上的改变,不用动脑就可以完成;而其他非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受众付出努力的,需要其加入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创造,调用受众原有的经验、理解、决定和判断,对新的刺激加以注意、解释和记忆,这常常是人本性中不情愿的。而且,娱乐化新闻受视觉文化的影响,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就容易使受众接受和理解。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的容易让受众注意和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

人一方面有着先天的惰性,希望能够自如地应对外部世界,因为主动同外部经验不会引起心理结构的大的改变,从而不会使人感觉到紧张,正如短时间的轻松散步令人愉悦但并不能改善身体的机能一样。但另一方面,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心理结构,要适应新的事物必须改变原有的结构,这与高强度的运动一样,运动过程往往伴随着紧张的痛苦的感受,而它却能使肌肉、骨骼和韧带得到锻炼,从而增强身体素质。所以,有着明确自我意识的人是不满足于娱乐化新闻的,他会有更高的阅读需求。

接近心理――真正同媒体融为一体是实现受众接近心理的重要方法

1967年,美国学者杰罗姆・巴伦(Jerome Barron)教授正式提出了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的概念。广义的接近权包含的范围很广,如参与媒介的娱乐节目或媒介发起的社会活动,在媒介上刊登新闻性、文艺性、学术性作品等。狭义的接近权则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在媒介上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是表达权的一种,即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真正同媒体融为一体,这是实现受众的接近心理的重要方法。新闻的娱乐化的一个外在表现便是强调参与性,不光让你看,还要让当事人和受众真正成为新闻的主角。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讲,能够亲身体验倒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接近,也是心理上的接近。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受众变“受”为“传”,受众作为读者、听众、观众或嘉宾、网民踊跃参与热点话题的评说。《实话实说》、《有话大家说》等电视谈话类栏目,因其为受众提供了作为传播主体的舞台而备受受众的喜爱。新型网络媒体的公众论坛,就更为受众随时随地对热点问题发表见解提供了方便。娱乐化的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更能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在现代高科技如卫星通讯、因特网的武装下,同步新闻、现场新闻已是常见的新闻传播方式,即从TNT时态(TodayNewToday)发展到NNN时态(NowNewNow)。受众之所以喜欢现场新闻,是因为现场新闻满足了他们的接近心理,受众的接近心理包含着对于新闻第一时效的新鲜感,也包含着对现场细节感觉冲击的刺激感。在伊拉克战争直播期间,人们一觉醒来,便想知道今天又有多少人阵亡,美英联军离巴格达还有多少公里,萨达姆是不是已经被炸死。很难说是人们对战争的关注激发了电视机构的热情,还是直播刺激了人们对战争的关注,但不管怎么说,直播这一现代传播手段,几乎可以说是传媒满足受众接近心理的最高也是最完美的形式。

消遣心理――受众将娱乐化的新闻作为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

受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之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尤其在我国当今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大众内心常常会感到抑郁、失落,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更为广泛和简单,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氛围,为受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在调笑、戏说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由于受众缓释压力、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娱乐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化的媒体受欢迎的原始动因。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它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追求欲望满足的快乐,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

篇7

一、《说天下》引用娱乐元素的表现

1、节目本身的定位。作为一档民生新闻,《说天下》在内容选材方面多以本地的社会新闻作为立足点,同时辐射到国内外最新鲜最热门的新闻话题,力争使天下新闻本土化,本土新闻国际化,节目内容努力贴近观众,贴近百姓生活,人情味较浓。同时采用“脱口秀”的播报方式,风格轻松明快,这样的组合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及视听兴趣,和节目产生共鸣。

2、个性化的主持风格。“世界天天变,新闻时时有,新闻脱口秀,妙语说天下。”从《说天下》的宣传语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是一档亦庄亦谐的新闻脱口秀节目――用诙谐幽默的话语方式将原本严肃庄重的新闻信息脱口而出地秀出来,正是其节目的主要特色。

主持人――老杨,蝈蝈,一个儒雅沉稳中流露出直率,一个清纯感性中透露出理智,二人一老一少,一男一女,一动一静,个性化的组合,往往言语交锋,碰出亮点,碰出笑料,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新闻事件解说得妙趣横生。讲笑话、调侃和自嘲就是他们引出话题、评价新闻的一种常用的方式。

“云南野生动物园饲养员小李也挺闹心,因为他养的‘干脆面君’少了”“‘干脆面君’这是个什么东西?”“浣熊啊,小浣熊干脆面,你小时候没吃过吗……”

“帅不帅,我这个形象帅不帅?”“这和帅有关系吗?”“你没看出来吗?我刚才学谁呀?邦德呀!詹姆斯?邦德呀!”“哦,你不说确实没看出来,你说了,我们也没看出来,关键是你和邦德的形象差太多了……”

这样富有新意的新闻解说方式除了不会左右观众的价值观,还给节目增添了趣味性,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节目氛围。

3、新颖别致的版块设置。《说天下》由“国内外新鲜资讯”、“唱说天下”、“新闻速读120s”以及“生活常识”四部分组成。如果说国内外新鲜资讯和生活常识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常规板块,那么“唱说天下”和“新闻速读120s”就是《说天下》的独特之处了。

3.1“唱说天下”。“唱说天下”每期都会针对一则新闻进行发散、整合,挖掘新闻的深度与宽度,无需主持人解说,只需要配上恰到好处的歌曲,便可以将一则貌似单一的新闻,带入另一种意境。例如:2013年9月28日“唱说天下”围绕“45岁常宽将重组乐队回归歌坛 称崔健水准至今无人超越”这则新闻做了“上世纪80、90年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的回顾,配以常宽《未来的一切会很美》,表现出向经典致敬和怀念的主题。

3.2“新闻速读120s”。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我们已经完全陷入了信息编制的大网中,各类海量信息呈现多密度爆炸之势,信息严重过剩,筛选困难,再加上新的媒介如互联网、手机强势崛起,他们以其特有的短平快平民化姿态融入了都市人的生活,客观上大众难以细嚼慢咽从容阅读。①“速读新闻”可以说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应时之举。

4、多元化的互动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人自主意识空前膨胀,受众不再停留于做信息的旁观者,而是选择主动参与到节目当中,享受互动的乐趣。《说天下》非常重视和观众的互动交流,开通了微博、电话、手机短信、观众见面会等多种形式满足受众的参与心理。除此之外,田园牧歌式的场地设计,时尚文艺的主播造型,摩登拉风的爵士开场曲都是《说天下》引入娱乐元素的成功体现。

二、《说天下》引用娱乐元素的原因

1、电视原始功能的回归。在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理论中,大众传播(包括电视)的功能和传播效果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美国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威尔于1948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有提及。他认为大众传播的具有三种基本功能即: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和文化传承。1959年查尔斯?莱特发表了《大众传播:功能探讨》,补充了媒介的第四项社会功能――“提供娱乐”。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也对“媒介三大功能说”做了重要的补充,增加了“提供娱乐”功能。所以说,电视作为媒介,本身就有提供娱乐这一功能,《说天下》合理运用娱乐元素正是电视媒介原始功能的理性回归。

2、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之举。电视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需要高投入、重装备的行业,电视的产业属性, 决定了其对于商业价值的追求。20世纪以来, 西方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观念的盛行, 更是熏陶和强化了电视媒体的商业气息, 特别是当收视率成为主导其媒介效益的决定性因素之后, 市场逻辑几乎已经成为西方电视的主宰。②如果不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那么就意味着投入不能产出,没有产出也就没有回报,没有回报,电视也就无法生存。所以,电视栏目要面向市场。在我国,随着体制创新和媒介经济的发展,媒介的产业属性逐渐得到强化。带有鲜明娱乐色彩、能够拉动收视率和产业链的电视“娱乐化”节目, 以其广泛的互动参与性、充满悬念的节目内容以及时尚亮丽的表现形式, 得天独厚的成为了各家媒体占领收视和广告两大市场的制胜法宝。《说天下》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节目必然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适当引入娱乐元素,吸引受众眼球,赢得收视率。

3、满足受众心理诉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满足不再止步于带有政治宣传色彩的权威信息,而是期望收获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生活等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在获取方式上,也希望是一种娱乐化、亲民化对等交流与传达。《说天下》作为一档午间民生新闻节目,播出时段为中午11:50-12:30,此时正是大众活动比较分散的时段,受众对电视的必看性需求相对较低,所以电视新闻栏目要想在午间赢得高收视率就必须以“新”求胜。《说天下》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打破惯有的新闻播报的模式,以消息和评论作为节目的基本构架,用幽默风趣的言语秀出热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满足其渴望放松的心理诉求。

三、启示

纽约大学教授、当代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尼尔?波茨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曾一针见血的指出:随着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电视时代蒸蒸日上,政治、宗教、教育、新闻和任何其它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作为受众的我们也就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其实,电视新闻的娱乐化不仅是一个全球化的潮流,更是电视传媒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可以更好地在变化中寻求发展,给广大受众提供别出心裁并且日益成熟的东西, 笔者认为作为传媒自身只要正确把握好“娱乐”使用的维度,适当运用娱乐元素装点节目内容,丰富表达方式,而非“娱乐至死”沦落为娱乐的奴仆,便可以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龙点睛之笔。

注释:

篇8

关键词:网络 新闻娱乐化 受众 授众

受众是网络新闻娱乐化的始作俑者

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在网络传播里,受众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由于“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用性和交互性的独特优势,是有别于传统大众传媒的新型媒体”①,因此,受众不仅仅是受传者,即接收信息的人,同时也是传授者,即传播信息的人。以往新闻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路径是,专门的新闻从业人员采集编码信息,通过集团垄断或者政府控制的大众媒体传递到公共领域,人们在这里获得新闻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反馈。而网络传播中,新闻传播不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权力”,任何人通过论坛、博客、个人主页甚至官方网站等公共信息平台都可以传播新闻,因此网络新闻与受众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内在联系。

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受众本位”

在自由经济环境下,观众是媒体的生存之本。电视媒体关注收视率,网络媒体关注点击率。“受众本位”逐渐进入学界和业界的研究命题。网络上的受众,即网民,由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独立个体组成,他们的社会面貌可以千差万别,意见表达匿名自由,群体聚合力可以无比强大。他们的影响力以及影响他们网络行为的因素可以从受众的内环境和受众所处的外环境来看。其中,受众构成和受众心理是研究受众内环境的基础。

(一)受众角色的内环境

受众构成对网络新闻的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介入门槛最高。不仅需要满足电脑、网络等硬件要求,而且操作者本人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络覆盖率迅速上升,上网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网络以其超强的渗透力走进了中国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自1997年以来做的10次调查为基础,说明中国网民的构成情况。②例如,从受众性别看,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之初,网络几乎是男性“一统天下”,但近年来,上网的男女比例逐渐走向平衡,目前中国上网的男女比例保持在6∶4。从受众年龄来看,20世纪90年代末网民主要集中在18~24岁的学生族和上班族,而近年来网民的年龄构成逐渐向两头扩散,18岁以下网民数量激增,40岁以上老网民也呈上升趋势。从受众的文化程度看,超过半数的网民拥有大专以上文凭,而这些年增长最快的是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人群。从受众的网络需求看,男女需求有较大差异,男性网民主要以网络游戏、网上交友、新闻资讯为主,女性网民以娱乐新闻、美容时尚、影视休闲为主。高收入人群更倾向于时政财经类新闻,而低文化人群的主要网络需求是游戏娱乐、网上交友。由上述可见,受众本身的差异对于网络新闻的需求不尽相同。

受众心理对网络新闻的影响。1.受众的注意力。有人说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体想尽一切办法赚取受众的注意力,再靠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等指标将受众注意力转卖给广告主获取经济增值。因此,受众注意力是媒体最宝贵的资产。受众的注意力可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类别。网络上,受众关注网络新闻,多数是付出了有意识的注意力。例如,传统媒体报道某个社会焦点,受众为了获得更加详尽的信息而到网络上有意识地寻找相关新闻来满足自己的信息缺口;或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某一新闻吸引,有意识地打开其他新闻链接。受众在网络上能够主动探求自己需要的一切信息,兴趣成为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海量的阅读对象与自主的阅读方式使得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实践成为网络新闻受众的普遍行为,也决定了受众点击方向的多变性与网站忠诚度的下降。”③而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即使网络用户基数在不断扩大,有意识的受众注意力仍然是网络新闻媒体争夺的稀缺资源。2.受众的接受心理。首先引入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受众在遇到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相悖的信息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由于产生心理上的不舒服,会促使人试图减轻这种不和谐感,以达到和谐”,并且“除了力图减轻不和谐,人还将积极地回避接触会增加心理不和谐的情景和信息”。④网络信息自由化程度高,为受众规避认知不和谐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受众在选择网络新闻时更倾向于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兴趣取向相一致的新闻。另外,“有证据表明,对娱乐的选择是典型的‘冲动型’的,在于‘一时高兴’或‘自发而为’,而不是深思熟虑的‘选择性接触’。也有研究证实,人们似乎是根据他们的情绪,直觉地去选择娱乐”。⑤可见,无论是冲动性选择还是直觉选择,娱乐化新闻内容都更容易被受众接受。3.受众的求新心理。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报道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等各种新信息,并且要求在时间上是最新的,在内容上具有新意。总之,新颖性和新奇性是受众的心理需求。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新闻机构不断推陈出新,从内容和形式上寻求突破。例如,时下许多门户网站都喜欢做新闻专题,网易2005年推出的一种新的专题模式,置于新闻专题栏目之下,起名为“恶搞专题”。网易的“恶搞专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新闻的娱乐化制作,但是由于专题内容的特殊性,又使这种“娱乐化”带上了批判的色彩。⑥“恶搞专题”无疑是门户网站为了满足受众求新求异心理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受众在网络中的“授众”身份,赋予了受众更多创新的权利。随着网络知识的普及,更多人掌握了网上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的处理技术,采编播一体的新闻操作模式在网络上更加容易实现。

(二)受众所处的外环境

由于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网络普及程度的差异,势必带来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即“在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平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在数字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⑦互联网的使用程度不同加深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网络中蕴涵浩瀚的信息,网络天生就是新闻的自由市场,而网络新闻娱乐化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决定的。“社会、文化、体育等软新闻的娱乐化趋向,硬新闻纯新闻的软性化生活化日常化走势,并不完全是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所致,而是整个社会背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强劲折射与激烈反弹,大众传媒与大众口味的合流是天经地义情理之中的事情”⑧,所以网络新闻媒体走上大众化道路是时代的选择,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另外,网络新闻中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缺失以及网络新闻规范和新闻伦理建设滞后等客观因素同样放任了网络新闻娱乐化的自由发展。受众的猎奇需求滋长了新闻娱乐化的气焰,而充斥着“黄色新闻”的媒体环境反过来又“民意”。“可以说,网络新闻的边缘化趋向,是网民与网站互动的一个结果:网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站对于新闻的选择与编排方式,而这些选择与编排又反过来刺激了网民的阅读欲望”。⑨

受众在网络新闻娱乐化中扮演的角色

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受众和“授众”。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在大众传播路径上已有明显不同,它不再是单向的线性传播,而是“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信息,所有网结生产、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⑩网民正是网络传播中的一个个网结。因此,大多数网民同时扮演着接收信息――受众和授予信息――“授众”的双重角色。这里提出“授众”的概念,是指网络情境下特有的受众存在形态,他在传播模式中不仅具有接收信息和反馈信息的传统角色功能,而且在信息二级传播中充当传播者的角色。可以说,“授众”既是信息解码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编码者,包括一级信息源的编码以及对一级信息的解构和再编码二级信息源。另外一种情况是,“授众”以网络新闻传播者脑海中的“潜在受众”存在,间接左右新闻的内容选择和报道形式。其中,“使用与满足理论”或“认知不和谐理论”可以为“授众主导新闻娱乐化”这一观点提供理论支持。

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单向度的人”。作为单一受众角色存在的网民并非不存在,也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11)就是那种一味认同现实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沉迷于网络,陶醉于流俗娱乐,满足于网络世界的“虚假的需求”。这类人在网络新闻娱乐化的诱导、欺骗下,追逐适应网络强加于个人的“需求”,成为屈从网络而又麻木地自感幸福的单向度的人。这类单向度的人在低文化网络用户群体中占大多数。而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来说,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相对完整,对网络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相对而言不容易被网络异化成为单向度的人。

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弄潮儿”。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弄潮儿”通常是指那些乐意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的网络活跃分子,他们不满足于新闻评论者的角色,而是运用自身条件积极创造新闻价值。例如芙蓉姐姐,她最初在清华、北大的BBS上疯狂张贴个人“玉照”,并在传统媒体跟风报道中大出洋相,乖戾的行为举止一时成为网络热点,然而反偶像的定位终归无法获得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芙蓉姐姐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但后有大批来者。在网络评选出的“年度十大网络红人”中,有三位女性以大胆出位见长。无论是自我炮制新闻想出名的人还是无意间成为新闻焦点的网络红人,都具有草根性、娱乐性和偶发性的特点,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绝对少不了这些“弄潮儿”的身影。

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把关人”。当然,网络中理性睿智的网民也大有人在。受众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也形成了网络生态和谐的“原生”保卫力量。“台湾首家网络原生报《明日报》于2000年4月推出了‘个人新闻台’服务,即提供现成制作模板及存放个人主页空间的服务,很快吸引了上万网友的参与。11月,‘新闻台’又发展成具有社群功能的《逗阵新闻网》,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网友。”(12)让有一定专业背景和文化素养的受众参与媒体把关,这对于网络新闻娱乐化具有长远的建设性意义。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培养受众主人翁意识,不仅有利于受众自身规避网络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可以借助受众的力量来监测娱乐化走势,叫停恶俗网络新闻。

注?摇 释:

①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②⑦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第75页。

③胡钰:《试论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观》,《当代传播》,2001(1)。

④赛福林、坦卡德[美]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⑤臧海群、张晨阳:《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⑥陈力丹、李彦:《试论网络“恶搞专题”的合理性与非主流》,《声屏世界》,2007(3)。

⑧仲志远:《网络新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⑨彭兰:《主流化与边缘化――网络新闻发展的双重轨道》,《中国记者》,2004(5)。

⑩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国际新闻界》,2001(2)。

(11)房苏敏:《新闻娱乐化对精神生态的影响》,《沈阳大学学报》,2007(6)。

(12)乐程:《简析网络传播中受众角色的变化》,《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篇9

2、天冷了,路太远,无法送你温暖外套,也无法送你温暖怀抱,只好让消息带着祝福到,愿你天冷加衣加被千万别感冒,身体健康,一切安好!

3、天冷了,给你火炉,怕烤熟你;给你围巾,怕你误会;给你皮靴,不知道你脚的大小。思前想后,还是给你条诚挚的消息吧,愿你温馨每一刻,温暖每一天!

4、天气在变,关怀不变,季节在变,关爱不变,气温在变,关心不变,短信在变,问候不变:天气凉了,多添衣物,注意防寒保暖。

5、天气转凉,注意着;被子要盖,别冻着;生冷东西,少吃着;运动锻炼,常做着;保暖衣服,要带着;收到信息,要乐着;祝你没事,常笑着!

6、季节变换天气无常,一丝凉意让人浑身打颤,一丝温暖抵过寒霜冷冰,一声祝福送去牵挂关怀,一条短信捎去冬日篝火,恭祝快乐多多、幸福多多、健康多多。

7、短信无需合情合理,但需真心真意;祝福无需常常联系,但需挂记挂心里。一条温暖的关怀送给你:天冷注意加衣!

8、降温了,花落的声音风知道,思念的感觉心知道,变冷的温度冬知道,我的祝福你知道,没有华丽的词语,只想在渐冷的季节为你送上暖暖的祝福!

9、一条短信,一声问候,一个拥抱,一个眼神,一条围巾;天冷了,多加衣。别感冒了!如果你不幸不小心打了个喷嚏,请记得,那一定是我在想你哦!

10、叶落了,带来的是风的祈祷;草枯了,带来的是雨的别离;天冷了,带来的是冬的问候;我来了,送出的是短信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篇10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着快乐,关键就在于你如何发现它们,感受它们。

一对夫妇生下两个小男孩。其中一个男孩特别乐观,心里总是充满阳光;另一个男孩整日蹲在他的角落里,细细咀嚼着这个世界带给他的痛苦。

他们的父母为了改变他们的性格,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关进肮脏的马房;把另一个孩子抱进放满玩具小房间。不多一会儿,这对夫妇先来到放满玩具的小屋,那个悲观的孩子仍然坐在角落里不停的哭泣,夫妇问他为什么不玩玩具,他回答:“这些玩具玩了可是要坏的。”夫妇叹了口气,走到马房。发现那个孩子正兴奋的用铲子铲着马粪,他还高兴的对父母说:“能拉出这么多的马粪,一定有一头健壮的小马,我要给小马铲些地方,让他好好的生活。”

这两个孩子在同一个家庭,为什么他们的性格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主要是取决于他们各自的心态!其实,人不都是如此吗?

起初,我刚上中学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了压力。身边那么多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还有讲课速度特别快的老师,难以理解的知识,一切都让我无法适应。但是,自从我看到了这个故事之后,或许我此时的心态就像那个悲观的小男孩,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痛苦,让我无法适应。但是我是不是就无法改变现状呢?不,我可以尽量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发现事件的另一面,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如果就这样想,那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将是那么有趣。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如果你的世界沉闷而无望,那是因为你自己沉闷无望。要想改变你的世界,就必须改变你自己的心态。”如果我们的心态是乐观的,那么你就会发现:“快乐原来如此简单,它就潜藏在我们身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