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设计要点范文

时间:2024-02-08 17:5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园设计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园设计要点

篇1

关键词:研发核心,产业园,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经济开发区由1984年起开始创办,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成为全国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有数据表明,部分省份开发区GDP比重已达到全省GDP的60%以上,开发区的发展也成为各地发展城镇化和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1.产业园当前面临的问题

产业园作为开发区的一种类型,以比较单一的工业发展功能迅速发展并成为经济开发区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产业园发展建设中所累积的各类问题逐步显现,对产业园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产业园进一步创新发展,以应对新的发展形势。

1.1缺乏核心技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产业园发展初期大多是依靠引入外地企业来取得发展,获得最初的资金和技术积累,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多的生产技术已经相对落后,而产业园由于单一的工业生产属性,依靠引进的产业和技术获得发展,没有形成对应的科研机构,缺少自主提升产业生产技术的能力,在未能掌握企业生产的核心技术条件下,导致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进而导致产业园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1.2 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竞争加剧

经济全球化使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要模式,通过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产业园作为工业的聚集地,也应通过构筑产业链,集群式发展来提高经济竞争力。但是我国大部分产业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多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目标,没有明显的区别,并且相互间在招商引资、项目布局等方面存在恶性竞争,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中的带动作用较弱。

1.3发展空间不足,土地利用效率低

我国产业园在设立之初经历了一场大圈地运动,大部分产业园均圈占了远超其自身发展能力的土地规模,造成了用地的浪费。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紧缩,对产业园用地的清理和清退,并禁止产业园随意占用土地,各产业园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发展不能再无节制的占用和浪费土地,只能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利用内部挖潜及产业更新,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单位土地产值。

2.研发核心建设必要性

针对当前产业园发展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产业园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目标要求,并采取多种的手段促进园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研发核心的建设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2.1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并促进产业更新和发展

研发活动是产业链的上游和源头,是产业发展的活力之源。加强研发功能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通过产业的溯源研发,不仅可延伸原有产业链,还可以促进新的产业链的产生,丰富园区产业体系。产业园区的研发核心是专为承载产业研发活动建设的空间载体,是产业园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平台。

2.2通过核心技术的研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园研发核心的研发活动围绕本产业园相关产业展开,受相关企业的委托,研发机构对产业相关技术进行深化研究和升级改造,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同时,延长产业发展链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可设置商务、会展功能,宣传和推广园区产业。

2.3产业核心的建设提升空间利用效率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研发核心一般采用多层或高层办公楼,中试和孵化空间也多采用多层大空间建筑,整体而言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远高于一般工业,在产业园用地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发展研发核心不仅能提升产业园科技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是提高产业园区空间产出效率的重要手段。

2.4有利于促进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进一步强化,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发展低碳和绿色经济。产业园研发核心的建设,将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减排,加快循环、低碳和绿色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3.发展建设要点

由于产业园研发核心需要较多的投资和较长的回报周期,因此园区管理机构需具有较好的经营状况或较多的资金来源,同时有比较充裕的发展空间或园区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意识。研发核心的建设强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筑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组成的有机系统,形成科技成果无障碍转化机制,直接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1重点培育研发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研发核心的建设应以研发为核心功能,强化对研发资源的集聚,提供研发环境,促进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吸引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大学和企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由政府牵头搭建公共技术平台以及引进外来研发设计机构等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促进产业研发核心的发展和建设,同时设立科技产业孵化器,鼓励研发机构和专家利用公共技术平台创新创业,促进个人和中小企业发展,形成研发机构集群、孵化器集群、科技产业集群,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3.2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是空间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构建与城市和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的公共交通网络引导构建各级各类公共服务中心,有机联系各个开发模块,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打造低成本科研成果转化空间;另一方面应建立高效的研发服务体系,在相关业务服务、教育培训、研发环境保障、整合有效资源、对外交流与协作和各类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为研发机构提供便利条件,保障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

3.3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结合当前的发展趋势,产业研发核心不仅要提供优质的研发和生产环境,同时也要为研发人员提供适宜的生活空间,包括专家公寓、现代化社区等多种类型的居住空间,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品牌专卖店、特色商店、小型商铺、咖啡厅、酒店俱乐部等多层次、多样化的购物、商务、娱乐空间以及可用于进行健康休闲活动的生态休闲空间,满足多元化、年轻型、国际性、开放式的研发人员日常生活和休闲的需求,提升研发创新活力。

3.4保障研发资金的有效投入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研发创新具有风险,而大量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欠缺扶持,需要良好的融资环境支撑,同时也需要风险资本的积极投入。产业园区管理机构除直接对个人、企业研发活动进行资金扶持外,还应积极引导风投机构、创业银行、科技银行等择优投入风险资金支持研发活动。同时,管理机构也需要对各类研发机构进行研发资金运用的监管,保障自有资金和风投机构投入的资金能够被合理使用,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研发核心运营体系高效、健康运行。

4.结语

研发核心是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催化剂”,产业园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研发核心,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园区;景观设计;影响因素 ;设计要点

1.引言

高技术产业园区不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城市空间环境景观营建方面也有着深远影响。它们大多依托大中城市设立,地处城市边缘,既依赖于城市完善的服务设施,又有较好的区域绿色环境,这里高技术人才集聚,智力密集型产业集中,创新能力强大,生态环境良好。[1]在规划建设上,高技术产业园区要求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工作环境、优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符合高技术发展的空间创造等。[2]基于此,它的景观设计必然有别于城市一般区域的景观设计。

2.高技术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影响因素

2.1 所依托城市的本底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城市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城市格局与肌理、建筑形式和风格,加上当地居民的素质、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本底特色,决定了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点,这是景观特色形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3]城市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必须兼顾城市本身,与所依托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空间结构、城市定位、社会经济、未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2 园区总体定位与功能布局

不同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具有不同的定位和经济实力,在创新能力、文化氛围、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这些基调对园区景观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园区的景观设计必须以其总体定位为出发点,对文化基质和经济基础加以分析,从而处理物质环境和进行空间与景观设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般由生产、研发、教育、居住以及公共服务等五大功能构成 ,各功能要素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呈现功能混合布局的特点,使功能组合达到有机、自然、高效的最优组合状态。园区景观设计要考虑功能分区来进行具体布置,使其既要各具特色,又多样统一,布置丰富多彩。[4]

2.3 居住工作者的特点

高技术产业是研发投入高,研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构成了从业人员的主体。这些从业人员面临着不断创新、保持竞争、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这样的工作特点对具体的环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景观环境要有助于缓解从业人员疲劳和压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的质量。[5]要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并使之愉快的生活、工作,除了具备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便捷的信息交流、奋发创新的工作氛围、适于居住的生活氛围外,营造良好的园区景观,创造自然、生态、宜人的整体环境也是重要条件。

2.4 园区不同功能空间的特点

生产空间以厂房为主,造型相似、形式单调,室外空间组织简单,久而久之会使工作者容易疲劳,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应增加活跃元素,丰富建筑形式、变化建筑色彩、美化室外环境,产生刺激,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研发工作枯燥而艰苦,需要有优美、宜人的环境来缓解压力,松弛神经,激发创造力。办公空间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场所,对于自主和交流的要求都很高,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交流与协作。居住空间则应多样化,注重多层次、趣味性等特点,增强归属感、识别性,提供高档次、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空间,以满足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人对居住环境舒适、宜人且能够展现个性的要求。[2]

3.高技术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要点

3.1因地制宜、保护生态

作为高技术活动承载体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应亲和山水,在景观设计中应遵循自然式、乡土化、保护性的原则,借助当地自然环境,突出地方特色。要将园林景观建设与当地景观基底相结合,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植物群落、维持原生地形,充分利用既有自然地形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形象。要多了解园区文化,挖掘出园区文化特色,将景观建设与弘扬园区文化、彰显园区现代文明相结合,把高技术产业园区真正建设成体现差异,体现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区。

3.2 合理的园区布局结构

园区总体布局应力求做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相统一,有效地保护好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在产业功能布局中,突出体现人本精神,方便高效为先。[1]由于高技术产业一般无污染,并且其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又有多层次的需要,使得生产生活混合布局成为可能,呈现出功能混合的特性,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空间连续性,形成动态平衡的城市空间体系,进而塑造出协调有序、多样丰富的城市景观。

3.3网络化的园区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整体绿化空间的衔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一方面结合园区范围内较大的河湖水系、山体坡地集中布置成片的“面”状绿地,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园区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小游园、边角地、庭院,以及道路、市政设施走廊绿化,形成“点、线”状绿地,丰富城市环境景观。绿化环境设计中,尽可能地维持原生地形,力求做到富有文化内涵、人工与自然相结合,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相结合,不同季相、不同花期的植物相结合,追求立体式园林,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3.4优美的道路交通环境

园区道路联接建筑群及景观节点,成为整个园区形态环境的骨架,是构成园区整体形象的主要因素。[6]园区道路设计除了满足行人行车安全畅通、地下管线布局、消防、避灾等要求外,还应着力创造特征明显,环境优美的道路交通景观。在路网规划上,推行“细而密”的路网体系,缩小道路宽度、提高路网密度,建立分级系统,形成安全、快捷、舒适的交通环境。在道路线型方面,直线与曲线结合使用,既容易与标志建筑形成对景,又利于道路沿线形成变化的景观。园区内还应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统,与绿地系统相互融合,与商业设施和主要建筑的公共空间相贯通,建立起各个建筑间及建筑与绿地、广场之间的联系。在步行道设计上,可结合不同地段的主题功能与标志建筑,确定不同的母题,沿街建筑、开敞空间、绿化、硬地、小品等被整合在一个完整的母题内,形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步道景观。

3.5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

公共空间作为园区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旨在创造一个供园区人员交流、休憩的场所,一个展示园区形象的舞台,其品质的提高对整体空间环境质量的提升和形象的改善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一是要体现时代感和地域性:在景观创作元素、素材、表现风格、造型、技法、材料等方面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品位,并对特定地域及其文化给予足够关注,体现地方特征,展示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二是要强调亲和力与和谐性:从立意、尺度、要素、材料、色彩等方面强调公共空间的亲和力,注重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强调景观要素与环境的和谐性,创造一种和谐完美的人文环境;三是要体现公共空间景观形式的多样性,运用建筑、雕塑、绘画、地景、影像、LED、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造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环境。

3.6 丰富的建筑空间形态

建筑空间形态是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技术产业园区的“硬件”环境。[2]建筑空间形态的塑造,要从建筑体量、建筑形式、群体组合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建筑体量方面,要考虑建筑高度和面宽对开敞空间尺度感的影响,并合理组织建筑群体的高度关系,提供错落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创造良好视觉效果。在建筑形式和风格方面,应体现现代、简洁、高技术的时代特征,并承载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在群体组合方面,通过灵活的组合形式构成有层次、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形成各具特色的场所环境。具体来说,富有特色的大型公共建筑其本身就是一处现代景观,应从园区整体形象考虑,通过优美的建筑造型、高技派的建筑风格、高品质的建筑环境,打造地标建筑,提升园区吸引力;工业厂房应从厂房群体布局、工艺流程等方面考虑,并精心设计绿化、创作有特色的造型、配置不同的色彩,提升员工舒适度;居住建筑应注重社区环境的塑造、空间的识别性的树立,同时精心设计居住区内的绿化环境、人们的交往场所等。

3.7富有个性的色彩系统

城市色彩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它比空间实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营造景观特色。高技术产业园区色彩体系的建立首先应与城市文化、地方文化相融合,进而塑造富有个性的色彩环境。应避免出现工业区色调过冷或者商业区过于热烈等偏差过大的现象,避免杂乱无章的园区色彩造成视觉负担,甚至成为色彩污染。具体而言,在商业区使用倾向于醒目鲜艳、富于刺激的色彩,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娱乐空间倾向于活泼、鲜明、富于朝气并能调动乐观情绪的色彩;商务办公区倾向于含蓄的色彩;居住区倾向于温暖、明亮、柔和的色彩;工业区倾向于平和色彩,但应考虑适当采用亮色以活跃气氛等。[2]

3.8精致的环境小品设施

城市环境小品设施的主要功能是美化城市环境、陶冶情操、增加空间的艺术水平,“点缀”城市环境景观。[7]在高技术产业园区中,环境小品设施的设计更能体现环境品质,彰显园区特色。[2]在城市环境小品设施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它们的比例尺度、色彩、主次关系以及形象的连续性,形成系统,在变化中求得统一。可以将小品设施的多种实用功能复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多种可能方式。还可将园区、企业的一些有特色内容,如历史元素、特色产品、卓越人物、精神象征等抽象为小品,既反映了历史文化特色,又展示了园区和企业形象,既增强开发区凝聚力,又提升了员工自豪感和归属感。

4.结论

高技术产业园受所托城市本底特色、园区定位、居住工作者、不同功能空间的影响,景观设计有别于城市一般区域的景观设计,在设计中应注意因地制宜,通过合理的园区布局结构、网络化的绿地系统、优美的道路交通环境、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丰富的建筑空间形态、个性的色彩系统、精致的环境小品设施等要点来提高园区环境景观水平,提升园区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 叶岱夫,杨志英.论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园林景观设计[J].武汉科技学报,2005(2):18-20.

[2] 娄延辉.大城市边缘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设计初探一以西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6-260.

篇3

关键词:唐山;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是环渤海地区的早期工业化基地,在中相继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和第一件卫生陶瓷。由于吸收了当时国外先进建造经验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这些工厂、仓库、车站等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至今大多保存完好。唐山市的这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拥有丰富的形态类型,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在经济功能的再开发方面拥有广阔的空间。本文将唐山市作为典型样本,探讨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的具体路径。

二、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赋存及分布状态

作为我国早期工业的发展聚集区,河北省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非常丰富,称得上“数量多、门类全、价值高”,涉及煤炭、钢铁、水泥、陶瓷等主要领域,涵盖英、俄、德、日等多国建筑风格。而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整个城市的战略转型,这些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工矿业企业纷纷搬迁改造,甚至破产重组。于是就在唐山市内生成了大量工业建筑遗产,要么拆迁废弃,要么重新开发。从目前来看,唐山市的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涵盖了主要的传统产业门类,并根据产业布局的历史而呈现出片区分布格局。比如开滦集团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型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留下了珍贵的工业遗产。随着煤炭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矿产资源的枯竭,越来越多的老矿井废弃停用。当前,针对这些空间和建筑正在大力推进再开发,将具有典型工业影响的矿山遗迹改造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唐山市东南方向曾经拥有大量近代工业企业,在地震后大多搬迁至中心城区北部的丰润区,代表性企业是现在隶属于中国中车集团的唐山轨道车辆公司,而原址的工业遗产及相关的铁路文化急需发掘整合。始建于1889年的启新水泥厂也早已搬迁重建,原址正被改建为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及启新文化创意产业园,现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陶瓷企业在唐山的聚集地是缸窑路附近,但由于多数企业经济效益较差,整个工业片区需要改造升级。在采煤塌陷区建立的南湖公园内,初步建成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总部基地,旨在打造陶瓷文化创意、艺术创作展示、工业设计研发“三大中心”,集中展示唐山一百多年的近代工业文明。但在唐山市现有的再开发实践中,由于过于强调工业建筑遗产的公益性,使得改造后的博物馆、创意产业集聚区处于运营困境。

三、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的类型定位

面对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资源赋存、分布状态和再生设计需求,必须充分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以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通过盘活老厂房、旧仓库等存量设施,系统挖掘工业建筑遗产资源,注重延续工业文化根脉,按照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经济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再开发。具体引入工业旅游模式、主题博物馆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城市休闲娱乐模式等,或者对这些典型模式加以综合利用。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的类型定位如表1所示。在煤炭工业领域,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主要载体,选择工业旅游和主题博物馆为再开发方向。开滦矿山公园位于城市中心,但面积不大,分为矿业文化博览区、矿山遗迹及生产流程展示区、安全文化体验区、井下生产工艺探秘区,可以通过真实景观和多个维度来诠释悠长的煤炭工业历史,引发游客对煤炭工业文明与技术的兴趣。在水泥工业领域,主要是以启新水泥厂的原址为基础,建立以工业旅游、主题博物馆、城市休闲娱乐为内容的复合发展模式。启新水泥厂的老厂区范围开阔,交通便利,可以依托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为主景观,以工业遗产为物理空间载体,在经济功能再开发方面多维出击。启新水泥厂项目环境特征鲜明,可以利用场地环境本身的形状、坡度、绿化、设备等物质因素,以及邻近区域的历史人文因素等,整合成为城市公共功能区。引进德国麦德龙等领军企业,利用原有工业建筑的空间优势改造为大型仓储式超市。布局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打造成集成购物、娱乐、休闲等功能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在陶瓷工业领域,集中力量建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发挥“集中连片利于聚集、艺术氛围易于灵感迸发”的客观优势,拓展衍生品类型,策划组织一批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陶瓷文化创意项目和经营项目。例如各种形式的文化节庆、艺术节、会展、创意集市和创意设计比赛活动等。将工业遗产作为创意元素,开发高新科技和高文化含量的陶瓷产品。使特色主题的工业博览会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工业遗产旅游相融合,从而既能更好地挖掘地域传统工业文化,又能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区。在机械工业领域,依托唐山市悠久、深厚的铁路渊源,在唐山市东南方向建设铁路机车主题博物馆。将唐山机车车辆厂(唐山本地简称“南厂”)、在唐山办学70多年而后搬迁至成都的原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等相关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建设特色鲜明的主题博物馆,推动产业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

四、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的操作要点

把唐山工业建筑遗产的存量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将废旧建筑改造成新型产业空间,这可以为唐山市的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可以赋予废旧建筑新的生命,既能保护工业遗产,又能置换提升工业建筑遗产的经济功能,实现城市记忆与现代都市时尚生活的有机结合。在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开发过程中,需要按照先后时序,把握以下具体的操作要点。

1.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的政府作用定位。决策过程是直接决策者、利益集团和普通市民三元主体的互动过程。地方政府握有决策的权利,然而其决策是以利益集团或普通市民的支持为基础的。对于唐山市前几年已经发起的工业建筑遗产再开发项目,应该考虑其功能缺失的现状,增配商务办公和优势教育资源,以激发地块的活力。通过改造再生,使其焕发出新活力,并通过建筑自身的良性循环带动整个地块的复兴。在整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要建立完整的工业遗产名录,搭建全景式的工业遗产脉络,并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渠道及时普及工业建筑遗产再开发的知识和信息,更新转型动态,使广大公众更加了解实时进展。

2.复建近代工业化的代表性建筑群。由于唐山大地震以及时间、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经典建筑已经不复存在。近年来,很多工业建筑遗产还面临着城市建设的破坏,导致重要遗产元素被拆改或者损毁。因此,非常有必要选址原状复建一批在唐山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在一个集中的功能性园区中,以清末民初的唐山为设计背景,复建开滦洋房子、员司俱乐部、小山大世界、广东会馆等代表性建筑,打造成特色旅游景区。

3.工业旅游线路的集成设计。唐山市的各工业遗产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在单体个性化开发的基础上,推动整体联系辉映,形成近代工业遗产再开发的大尺度格局。优化设计唐山中心城区的工业建筑遗产旅游线路走向,按照景点位置和城区路网走向,可以先后参观原唐山交通大学原址、唐山机车车辆博物馆(老火车站旧址)、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开滦唐山矿原址)、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启新水泥厂原址)、唐山陶瓷工业博物馆(德盛陶瓷厂原址),串联成一条完整、经典、饱满的工业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孔雪静.城市中心区大规模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研究———以唐山启新水泥厂改造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2]杨彩云,康嘉,邹艳梅.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研究———以唐山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1):137-140.

[3]邹艳梅.唐山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J].华章,2011(20):223-224.

[4]殷健,等.经济平衡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沈阳红梅味精厂“抢救式”规划实践[J].工业建筑,2014(9):7-10.

篇4

【关键词】扩容提质、建设规划、行动计划

1、 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省紧抓国际产业转移与香港制造业北上的契机,形成了以自下而上的镇域经济和建设为特征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态势,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但与此同时,省域发展并不均衡,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珠三角仍有较大差距。在此形势下,广东省作出“支持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聚集发展、率先崛起”的重要战略部署,要求粤东西北地级市做好城区扩容提质工作,促进粤东西北等传统地区的发展。清远市作为此次扩容提质的工作试点,不仅可以明确清远城区未来的建设发展思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更可以通过经验的总结推广,为粤东西北其它城市提供可供参考的“路线图”。

2、 规划目标

清远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承外启内,左右逢源,清远完全有条件成为珠三角地区和广大内地市场主体南融北拓的“桥头堡”。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广佛地区的功能外溢,给清远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根据《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方案》,清远市扩容提质规划主要目标为:依托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现有建成区及其合理的拓展地域、新区起步区、已经或适当时机可撤县设区的县域及其合理的拓展地域打造中心城区,有序拓展中心城区空间,建成人口和产业集聚度高、城市功能完备、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市,推动全省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到2020年,中心城区主要发展指标和设施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3、 思路与策略

根据《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目标体系及实施要点》对清远扩容提质的要求,清远市南部都市区现状值与规划期末的理想数值还有较大的差距,在较短时间内要实现这一目标,发展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势必要求城市超常规发展,核心是实现人口与产业的双重集聚与提升,并逐步提高城市品质,而在空间上做出合理的安排与布局。具体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借力广清一体发展,提升综合水平。紧紧抓住广清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加快与广州在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市场要素、市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六个方面的融合,借助广州在项目资源、招商引资、高端人才等方面的突出优势,集中资源全面提升清远综合发展水平。分清轻重缓急,制定实施方案工作计划。针对实施方案中所涉及的所有事项,应理清职责分工和实施时序,与清远市的总体发展目标相结合,合理控制项目推进的节奏,逐步扩大合作的宽度和深度,同时也应结合自身的财政能力相匹配。

二、确定城市发展框架,优化空间布局。具体策略为(1)识别重点发展片区,资源重点倾斜。(2)划定弹性发展区,避免遍地开花。

三、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做大产业规模。具体策略为(1)继续做大产业园区,主题化发展。(2)做好产业培育服务,支持创业创新。打造制造业孵化器和回乡创业园,重视中小企业培育。(3)保持持续的就业岗位供给,保持人口集聚的原动力。

四、 创造人口流动条件,促进人口集聚。具体策略为(1)加快户籍政策改革研究,充分利用政策红利。(2)针对市域城镇化人群,提供更多劳动就业机会。(3)针对高端人才,培养和吸引并重。(4)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创造宜居环境。优先完善医保、养老保险及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制度和政策,解决人口流动的后顾之忧。

五、 优先推动城市提质,提高空间效益。具体策略为(1)盘活闲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效率。(2)活化旧城区,高标准建设新区。提升已建成区的空间品质,补充和完善各类民生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态设施,对缺乏“人味”、隔绝“人气”的低效空间进行人性化改造。(3)推进土地供应机制改革,创新土地出让条件。通过临时用地制度对国有储备用地阶段性开发,既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提供相应功能服务,又能根据城市发展需求的不确定性,灵活处理,避免无地可用的困境,并充分体现土地价值。

六、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突显城市特色。(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紧抓农业两品工程,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借助广清一体化发展平台,发展无公害蔬菜和优质家禽,与广州共建“菜篮子”基地。(2)塑造城郊景观,保持乡土特色。突出清远的“绿野”风光特色,保护鲜明的城乡过渡格局,强调城、郊、乡各自功能和特色的独特性和互补性,避免珠三角乡村工业经济和出租经济的模式。(3)加快旅游及相关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加快旅游区块建设,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依托中心城区秀丽宜人的自然景观,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对旅游资源进行分区分类,统一主体,整合开发。

4、 规划主要内容

综合考虑城市各种发展要素,规划形成以下城市空间结构。 (1)一城七镇。一城: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七镇:太平产业镇、石角产业镇、源潭产业镇、三坑特色小镇、美林湖特色小镇、银盏特色小镇、飞来峡特色小镇。三个产业镇通过产业集聚满足清远第二产业发展的需求,集约利用土地,四个特色小镇以居住、休憩、游览为主导功能,通过良好的山水环境营造特色鲜明。(2)六片两带两轴。六片:旧城片区、职教板块、中心居住板块、新城板块、龙塘板块和银盏-长隆旅游板块。旧城板块由江北老城区和清新老城区组成,以居住功能为主;职教板块以职教园为核心,带动周边发展;新城板块已以燕湖新城为核心,通过新型功能序列轴的打造,充分对接职教板块和银盏-长隆旅游板块;中心居住板块,是江南新开发居住片区的集中区域;龙塘板块。龙塘TOD和旅游中心为带动,促进周边发展;银盏-长隆旅游板块,利用山体资源突出旅游开发。两带:北江景观带,通过北江沿岸开敞空间布局,两岸建筑打造形成贯穿东西的城市景观廊道;大燕河景观带,通过对大燕湖、飞来峡等景观节点的串联,形成郊野景观带。两轴:传统空间扩展轴,通过国道105衔接清远江北旧城、小市片区和龙塘镇区;新型功能序列轴,通过城市纵轴线衔接职教园片区、燕湖新城和银盏-长隆休闲旅游区。

5、 行动实施

根据整体规划安排,确定6大行动要点。

(1)拓展和优化空间格局。实施“东进南融外延”战略,向东以燕湖新城和职教园为重点,循序渐进建设新的城市中心;向南整合高新区、龙塘片区,形成完整的核心区框架;加快石角、银盏和源潭片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广清一体化发展,融入珠三角。

(2)壮大城市产业基础。重点建设源潭物流园、光电产业园、石角广清合作产业园、太平传统产业园和银盏新市镇等五大产业平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商贸物流业。

(3)强化旅游城市特色。借助长隆旅游项目的入驻,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加快推进四大旅游区开发,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文化内涵。

(4)推进重要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开展大燕湖水利工程、北江一江两岸绿道等一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5)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加快推进江北老城区和清新老城区的综合整治,建设一批公园绿地和绿道系统,增加公交投入并优化公交系统,实现公交全覆盖,做好与轨道站点的无缝接驳,创造宜居环境,建成珠三角“后花园”。

(6)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塑造有别于城市景观的城郊特色景观带和城郊过渡区域,加快推进一批有文化底蕴或个性特质的特色村建设,高标准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规划还应形成有力的实施保障。

1.促进人口集聚。(1)全面放开户籍政策,先行先试取消“农业”、“非农业”等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区域管理户籍,鼓励市域人口和外来人口迁入中心城区。(2)完善人口流动的福利制度,完善社保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政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人口流动的后顾之忧。(3)提升教育、医疗设施服务水平,利用广清合作机制,“名校入清”、“名院入清”,建设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增大中心城区吸引力。(4)强化住宅政策引导与管理,扩大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完善住房租赁制度,为“新市民”提供多元化居住产品。调控过度的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避免形成空城、睡城。(5)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保障进城农民的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公开、公平、公正、规范运行。

2.促进产业发展。(1)增强城市招商引资能力,利用广清合作机制,加强广清一体化招商引资合作,加强两市重点商会、经济组织和关键企业的联系与合作。(2)促进广清产业互补合作,利用清远土地、成本优势,整合相关园区的优惠政策,有效吸纳广州帮扶单位的产业外溢和扩散。(3)完善市域内园区合作共建机制,以全力促进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集聚为目的,建立市县合作的园区协作机制,以税收分成等为条件,引导县级市、县产业园区有关企业到中心城区发展。(4)出台更有力的创业优惠政策,运用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创业指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场地和技术扶持等手段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增加更多就业岗位。(5)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依托职教基地,建设农村。

3.加强资金保障。(1)利用新型城镇化政策,争取更多的省级转移支付资金,利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股权基金”这一资金平台,支持民生设施建设和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生态保护等重点项目。(2)尝试金融机制创新,探索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专项债券,为城市基础设施筹集长期建设资金。(3)支持各种经济成分平等参与城镇化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与政府合作、购买地方政府债券、设立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服务、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建设和运营,建立重大项目面向民间投资招标长效机制,完善公用设施特许经营制度。(4)利用广清合作机制,支持广州金融机构在清远设立分支机构或异地支行,鼓励两地企业参与互设村镇银行,共同培育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型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4.创新城市建设管理。(1)争取更多的扩容提质专项建设用地指标,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统筹市域建设用地指标资源。(2)创新城市建设模式,完善土地一级开发模式,逐步允许农村集体或其他业主通过土地出让、租赁、入股或自主建设、改造等方式参与城市建设。(3)试点空间开发权转移制度,逐步推动建设用地容积率交易,建立城乡空间优化开发和生态、历史文化保护补偿等利益平衡机制。(4)探索建设用地弹性出让和租赁制度,建立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缩短工业用地出让年限,逐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5)在加大土地收储力度的前提下,探索土地临时使用。

6、 结语

在新的发展背景与机遇下,清远市依托自身的优越资源和基础优势,必将迎来较大的发展,而作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清远市中心城区的提质扩容规划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规划通过人口、产业、空间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全面系统的措施策略构建,将为新形势下粤北城市提供探索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单诺戎,《先发区域后发城市“扩容提质”规划探讨―以广东省云浮市西江新城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3

篇5

(一)基本情况。

服务业经济期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已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期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由年末的59.02亿元增加到年的13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以上,占GDP比重由年末的14.8%提高到年的21%,平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年以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2.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保险、科技研发、评估咨询、信息软件、物流运输、文化产业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年生活业、生产业、公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2%、39%、19%,生产业和生活业成为服务业中的主体。

3.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期间,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纷纷启动,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服务业固定资产每年增长超过2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项目投资为179亿元(含基础设施),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68.8%。

4.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期间,全区加大区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初步形成金融商贸服务、生产服务、教育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生活配套服务五大服务体系,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二)存在问题

我区服务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依然较低。跟市总体水平及市其他地区相比,服务业增加值呈现总量偏小、增速偏慢、GDP占比偏低的特点。二是行业结构仍偏传统。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现代服务发展不够充分,尚未有效形成规模优势。三是知名服务品牌和规模企业相对缺乏。开放程度低,现代服务业外资企业进驻较少,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不充分,缺少带动作用强、服务业增加值贡献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四是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区内服务业发展布局不尽合理,除中心城区基本形成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占比偏低。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我区服务业三年跨越发展计划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三区三城”总要求,围绕“争先进位”总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发展以创新基地为平台的科技服务业和以区域制造业为依托的物流业,提升发展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创新发展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业,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增强集聚发展能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2.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较快提升。到年,占GDP比重每年提高3-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以上,总量达到31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2%;

贡献份额显著增加。到年,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5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到年,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结构,生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

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每年服务业招商引资规模占全区外资招商30%以上,内资招商的60%以上。到年,引进大型商贸项目10个,总部经济项目15家。

集聚程度显著提高。到年,新建4个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集聚区。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到年,形成10家市级服务业标杆企业,10家市级创新型服务业企业。

三、重点任务

实现我区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是一项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积极有效地依托资源与优势,切实加大服务业投入,加快服务业集聚工程建设,实现重点行业突破,以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来全面提升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统筹产业布局,加快服务业集聚工程建设

围绕区域空间格局,通过集聚化战略,采取集群式、园区化发展模式,科学有效地配置服务业资源,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培育现代物流集聚带,构建四大生产配套服务区,建设多中心的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即形成“两核、一带、四区、多中心”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1.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

围绕商务商贸区和科技城科技服务区,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

商务商贸核心区。以街道、街道为主的中心城区,围绕“T”字型发展主轴,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加大金融、保险、中介、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形成以大型金融业态为主的狮山路沿线金融产业带,以绿宝广场、天都广场等商业载体为核心的长江路沿线商贸集聚带,以创业园、财富广场等创新载体为核心的竹园路沿线科技创新创业产业带,以永利广场、赛格电子市场等为核心的运河路沿线商贸配套产业带。提升的商贸服务能级,成为辐射全市的市级商务副中心。

科技服务核心区。围绕科技城软件园、微系统园、软件实训基地、医工所、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等科技载体,整合全区科研服务资源集聚,为全市、地区提供科技研发服务(包括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交易与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创业服务等),形成科技服务核心区。同时,配合区行政中心西移,加快科技城形成商务、商贸、金融新的集聚区,一方面成为次级商务中心,另一方面为科研提供中介、商务等综合服务。

2.培育现代物流集聚带

物流集聚带以运河、铁路、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为轴,涉及、开发区、。在该地区,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实现聚集效应,充分利用综保区政策优势,加强物流通路建设,力争实现内陆区港联动,形成功能上的“自由贸易区”。以该集聚带为中心,向西向南逐渐拓展,多点布局配送中心,从而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立体网络框架。物流集聚带以浒通片区中心为核心为工业企业提供商务办公、金融、信息咨询等生产功能,重点发展(保税)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国际货代等现代物流服务,配套发展生产资料专业市场、企业咨询、职业中介服务、贸易经纪与服务等。建设市现代物流中心和国际物流分中心。

3.构建四大生产配套服务区

依托工业园、通安科技产业园和工业组团、枫桥工业园、开发区阳山科技园和工业组团,构建四大次级生产配套服务区,实现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围绕各园区主导产业,引入国内外高水平的生产业企业,重点建设各种门类的专业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品质检验中心、设备维修中心、设备租赁中心、样品制造中心、工程设计咨询中心、产品试验中心、高技能人才中介中心和循环经济服务指导中心等。为全市、同类型工业企业提供专业配套服务,促进中小产业集群的形成。

4.建设多中心的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围绕建材区、汽车城、创业园、环保产业园、财富广场、树山养生休闲基地、刺绣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风光带等核心区块,重点建设若干特色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新型专业市场服务、科技创业服务、旅游休闲服务、文化服务的高地。

(二)明确实施要点,实现重点服务行业发展突破

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结合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资源,聚焦经济增长贡献高、自身增长潜力大的服务业重点行业,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提高总量,提升质量。

1.加速发展科技服务业

一是整合利用科技城、创业园、高新财富广场等科技载体和平台,以一流的创新载体集聚一流的创新资源,到年研发及服务机构总数达到300家,部省市科技项目超过1000个。二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担保、科技保险和种子基金、VC基金等科技金融业态,私募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三是加快服务外包发展,引进具有深度研发设计的高科技生产制造企业,通过技术溢出和产业链整合作用带动我区服务外包及其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充分应用省市服务外包相关政策,重点引进一批位居产业链重要环节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迅速形成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到年,引进和培育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20家,建成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功能载体180万平方米,全区接包合同额达到18亿美元,离岸执行额达到7亿美元。四是加快建设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易程产业园、中科协鑫()工业研究院和职大工研院,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到年,集聚一批以技术开发为主的创新型企业。五是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专利中心,提供专利数据咨询、业务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发展科技服务业创造良好环境。

2.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

一是加快综保区建设。发挥综保区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分拨以及国际配送业务,积极研究空陆联程中转的操作模式,加快引进内河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内河集装箱港。发挥京杭大运河的水运优势,力争实现与上海洋山港、浙江宁波港通过水路进行对接,大幅提升在海运转运方面优势。通过改善区域物流环境,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到年,监管货值翻一番达到600亿美元。二是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基地。加快中外运高新物流中心、方正高新港、普罗斯物流园、明德物流园、华润北药等物流基地建设。三是发挥中外运物流、大田物流、开元物流等省市重点物流企业的引领作用,发展一批拥有自身核心业务能力的本地骨干型物流企业,到年,培育3-4家综合物流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现代物流重点企业。

3.集聚发展商务服务业

一是加快狮山商贸区建设。充分利用在建和建成的天都大厦、高新国际商务广场、人才大厦、润捷广场、新地中心等大型高层商务载体,集聚企业管理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各类商务企业。通过加快退二进三,挖掘土地潜力,加快搬迁狮山路两侧工业企业,利用中心城区内退整理出的土地资源,重点打造“狮山中心核”。二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依托制造业发展优势,提高总部机构业务与本地产业的融合度,着力引进企业营运总部或分公司及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等职能性总部。到年,引进和培育总部机构15家。

4.整体提升商贸服务业

保持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一是健全商贸服务业网络。重点加快美罗、亿株美亚、绿宝广场二期等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吸引一批名店名牌入驻,加快引进大型家电商业企业,提高业态整体水平,扩大商贸集聚规模,形成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商贸核心;二是实施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改造提升计划。到年底,创建由市政府命名的市级商业特色街区6条,完成3条由国家命名的“中国特色商业街”;三是结合城乡一体化、西部开发,加快推动老镇改造,加快社区商业、万村千乡工程的建设。到年,新建6家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成2家省级、1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四是完善市场体系,增强服务辐射功能。加快赛格电子市场三期、金屋地板市场、枫桥汽车零配件市场、红酒市场等市场建设,提升国际汽车城、横塘建材装饰城、通安钢材交易市场、高新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刺绣市场等专业市场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增强对外辐射能力。到年,培育2家交易额超50亿的市场,5个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市场,年总成交金额突破200亿元。

5.做强做大休闲旅游业

一是着力打造太湖大湿地生态休闲带、姑大阳山休闲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加快推进西部生态城旅游度假区、刺绣文化旅游区、树山生态旅游区、太湖湿地公园配套工程、大阳山公园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发掘整合区内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二是围绕乐园啤酒节、白马涧冰雪节、刺绣文化节、树山梨花节等节庆活动,积极造节造会造势,增强区内外影响力。三是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与商贸、文化、餐饮、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创新盈利模式,开辟利润增长点,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年,达到60亿元。

6.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以打造“真山真水宜居城市”为目标,合理布局房地产。加快西部生态城、科技城、浒通地区房地产开发力度,到年,全区房地产业投入总量达到150亿元。大力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国内著名房地产企业数和开发量由目前占总企业数和开发量的17%提升到30%以上。扶持培育本土房地名品牌和规模企业,走出,成为省内外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

7.推进制造业分离服务业

以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对象,以主辅分离、整合提升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莱克等重点制造业企业将现代物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等环节进行分离。用足用好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做好对分离发展服务业企业的跟踪服务,积极提供税收、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

(三)加大有效投入,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进一步坚持“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聚焦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做到“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三年时间,排出总投资879亿元的97个服务业项目,集中力量建设,切实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1.着力打造大物流项目

充分依托保税物流中心、物流园等综合优势,加快国际物流大厦、高新港码头二期工程、中外运四期、普罗斯物流园、华润北药医药配送等一批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的建设,打造配套合理、衔接有序、货畅其流的区域物流中心。

2.着力建设大商业项目

一是加快赛格电子市场三期、横塘地板、灯具、陶瓷等5个建材市场的综合改造,建材市场、枫桥红酒交易市场、东渚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承载能力,增强对全市的辐射能力。二是加快天都广场、绿宝二期、滨河世贸中心、狮山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的建设,加快形成商贸核心圈。

3.着力完善科技平台项目

加快中科院医工所二期、医疗器械科技园、浙江大学工研院、协鑫工研院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全面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新能源、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崛起。

4.着力构建公共事业项目

重点实施一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实验中学,学府初级中学、科技城医院、明基医院、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发展滞后的问题

5.着力加快重点企业培育

加快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注重发挥高新集团总公司、博济堂科技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元集团、欧索软件有限公司、仕德伟网络有限公司、乐园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支持自主品牌好、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推动上市、资金奖励、财政资助等方式做强做大。

四、保障措施

1.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

按照全区统筹和地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一方面对于区域内具有全局性的大型重点服务业载体和项目,从招商到项目建设,由管委会统筹协调,切实保障龙头项目的强势推进,形成对服务业发展强而有力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各镇、街道、开发区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和力量,因地制宜,形成集聚,促使服务业在全区范围内蓬勃发展,实现提升跨越。

2.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优化提升我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各相关产业的专项规划。近期加快出台和完善物流、房地产、服务外包、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新一轮发展计划。

3.强力推进载体建设

继续加大服务业载体建设力度。重点加强狮山商贸中心、科技城、综保区、西部生态城等服务业载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产品交易、研发设计、商务商贸、科技信息、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集聚区发展软环境,着力建设和完善科技、旅游、物流、社区、信用等公共服务平台。

4.优化专业招商队伍

继续坚持把招商引资摆在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由管委会统筹招商资源,用好“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老镇改造等土地优惠政策,提高生产业用地比例。优化服务业招商队伍、充实服务业招商人员,要重点突出按服务业行业招商,加快建立与行业协会、境外机构的招商合作机制,及时招商信息,拓展招商渠道。

瞄准服务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关键环节,着力引进金融保险业、证券业,形成集聚效应,成为市保险、证券核心区。积极引进物流、专业配套服务、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探索引进与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相关的服务业。重点加强对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引领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和规模较大、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企业的引进,力争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服务业项目落户我区。

5.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围绕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大高端服务业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高端服务人力资源储备库,重点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商业人才、物流人才、科技服务人才以及各类中介经纪人才。通过强化政策激励、人才专项、项目申报、资金跟进、平台搭建、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服务机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6.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建立由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又要加强政策的扶持。一是对国家、省、市、区最近几年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整理汇编,对出台的引进外资、民营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涉及服务业的进行梳理归并,对我区重点发展的行业(如物流、保险证券等)出台具体扶持办法,支持服务业载体建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型业态的发展。二是要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级出台的相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逐年增加规模,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行业的发展,对列入国家、省、市各级专项资金扶持计划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区财政给予1:0.5以上的配套资金扶持。三是对列入省、市、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打造服务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在土地供应、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特殊项目、重大项目应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灵活把握政策,敢于突破,切实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四是对成功申报省、市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示范区的单位给于一定数量的财政奖励。对省、市服务业积聚区内的企业、项目优先推荐列入国家、省、市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投资计划。

篇6

2015年我局按照《__县深入开展“改革攻坚年”活动实施意见》的工作安排部署,结合经信工作实际,强力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建立健全了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业务股室各司其职的工作推进机制,将深化改革工作细化并层层落实,全年局党委、班子会研究深化改革工作达5次以上,重点解决了企业培育、项目建设、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工作难题,确保了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加大园区建设力度。2015年已完成园区“七通一平”480亩,新增道路1.5公里;入园项目环评通过率达92%;园区标准化厂房一期入驻企业10家,租用厂房3.4万平方米;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二期已完成立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工程预算等工作,园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已完成升级改造可研论证,立项,投资协议已签订;依托县城普资产经营公司,成功组建园区投融资平台。

(二)大力实施“成长工程”。2015年,我县实施成长工程的具体目标是:确保新增规模企业7家;新增产销过亿元的企业1家。

截止11月,已组织7户企业申报规上企业,待国家统计局审批。新增主营业收入过亿企业__省__杀菌钱包科技有限公司1个

(三)协调发展小微企业。2015年,累计为180余名创业者免费提供为期七天的创业培训指导服务,对申请创办微企的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成功发展微型企业106户,拟拨付财政扶持资金212.14万元,解决就业人员360余人。

(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推动重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带动全县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结构优化、量质同步提升。我局正在拟草《__县重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制定鼓励和扶持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重点推进__生物技改、达开水泥扩能升级、悦安重工折叠臂式汽车起重机、庆丰机械羊角锤、冶燃物质重介洗煤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目前,清洁能源项目正在加快场地平整;__生物环保治理改造项目正在加快设备安装,已完成项目总工程量的90%,预计年底前能试运行;重介洗煤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设备安装基本到位,预计年底前试运行。全年新开工内陆计算器、五金线路板、迪砂铸造生产线等6个投资2000万以上项目,竣工油橄榄gmp车间改造、__服饰、__豆制品等3个项目。预计年底前,电线电缆项目开工,__生物环保治理改造、重介洗煤两个项目竣工投产。

一是面临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企业必须换挡升级,在困难中求生存,在发展中求转型,在转型中求提挡升级。二是原来主要依赖较低材料(能源资源)、土地、人力、环保等低成本生产要素的优势作用受到一定制约,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逐步显现。三是发展的区位优势不佳,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配套能力不优,企业生产配套、物流成本较高,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四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县域企业普遍存在资本严重不足,融资条件不佳,抗风险能力差,企业自主创新乏力、转型升级信心不足,缺乏精气神。

(一)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园区管委会管理职能,加强园区队伍建设,提高园区干部素质,提升园区的创新能力。二是提升园区规划水平。修订完善现有规划,明确战略定位,实施有效管理,做到产!业功能和区域功能的有机协调,加快形成全县“一区三园”工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引导入驻企业拓展发展思路,提高产品的本地配套率,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四是切实加强服务。全面贯彻落实__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__工业集中发展区入驻企业审批流程的通知》和“部门(政府)委托、园区办理、部门备案”的运作模式,实现简政放权、应放尽放。

(二)大力实施培育计划。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依托“221”工程,推进农副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发展和培育绿色品牌。依托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突出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发展天然气清洁能源化工业。依托五金铸造中心技术改造升级,着力打造台钳、汽摩配件等铸件生产基地。二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以清洁能源、电子电器、五金机械、汽摩配件四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

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空间功能布局;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具体是将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置花卉展览、鱼类及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及相关配套娱乐设施等,[1]为非农村游客提供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复合型农业经营活动。在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伴随“微度假”时代的到来,现代休闲农业掀起了发展热潮。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和产业“膨胀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尖锐问题:(1)盲目跟风,产业经营遍地开花;(2)档次不高,规模较小,缺乏特色,项目规划布局单一;(3)圈地运动,园区缺乏统一科学规划,打破原有的景观肌理和生态平衡,给生态和农业景观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建设”等等。而今,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良好的功能空间布局对休闲农业可持续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概括来说可持续休闲农业的注意点有: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在这些要点中,科学规划的空间功能布局是生态、资源、人文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催化剂,在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功能空间布局既是贯穿休闲产业园区经营的始终,也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课题科研项目江苏泰兴虹桥滨江生态园(以下简称虹桥滨江生态园)结合实际土地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功能空间布局,针对功能布局的重要性、设计原则、设计理念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休闲农业空间功能布局。

1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景观空间功能布局设计的重要性

空间显示是研究景观可持续性必不可少的方法。[2]简要概括就是数年景观生态学实验对人类理解空间、认知关联过程提供依据,并将其纳入可持续性科学创建、评估的方法体系。而功能空间布局就是其空间显示体系中的首要工作。空间功能布局简单的解释就是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满足使用功能且具有一定美观的空间布局。人为地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总体资源有效的链接分配,间接提高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形成延续性产业链条带。休闲农业中在生态农业的自然风光和自然的地理地貌保留外,还应加入一些人文景观要素,并进行适当的景观设计与舍取。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就是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景观生态系统,[3]其中景观不仅要以现在的格局,而且要探索新的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生态生活条件。以虹桥滨江生态园园区滨水功能空间布局为例,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对水岸的综合利用,以生态驳岸为基础,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起来。遵照当地地势自然条件,采取有组织排水等工程技术措施,采用乔、灌、草等多层次植被营造生态型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态体系。[4]虹桥滨江生态园配合植物种植,维护保持原有自然景观生态驳岸,以此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从生态、观赏角度看,起到了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点的辅助作用。

2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设计原则

2.1坚持循环、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定的景观空间配置结构的多样化,既要有景观的生态功能,又要有美学功能,最终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旅游观光活动的协调、平衡发展。[5]功能布局首先在整体规划中搭建景观结构框架,为后期的设计开辟良好发展空间。虹桥滨江生态园的森萱农庄(以下简称森萱农庄)在湖中三座岛开发利用及功能安排上,充分开发水域生态系统资源,形成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庄园,受到远近游人的赞誉。并且依托独特地理条件,生态资源转换经济资源,经济资源又参与农庄生态发展,形成可持续能量循环体,促进良性可持续发展。

2.2坚持整体开发原则

合理的景观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态效益。正如本科研参考项目虹桥滨江生态园,功能遵从自然资源,将水域特色最大化,全面整体看待滨江资源利用与开发,以科学的规划思路分析景观功能布局,加强农庄整体的协调关系与连接关系;在景观功能布局及生态建设计划中,保持生态整体性与持续稳定发展弹性空间。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点,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提高环境承载力。

2.3坚持空间功能布局传递性原则

园区空间布局不同于一般建筑功能布局,是自然、人文、经济交织的规划布局。位于扬州南郊的西江生态园(以下简称西江生态园)成功地构建了一座个性化的特色旅游园区,通过农业观光、现代农业技术的展示、农业科普以及农村生活体验等功能设计,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创造独特的生态体验园区。庄园各分区的有机组合、交流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后期维护,还降低了资金、时间的成本,吸引当地富余(农民)劳动力,使庄园的不同功能布局发展融于当地人文环境中,依托当地群众形成可持续发展效应,提高庄园经济、生态效益。

3以科研项目虹桥滨江生态园为例阐述景观功能空间布局思路

3.1主题性空间营造

站在区域全局视角下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本土文化及当地产业特色,提出适合园区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突出独特性。设计开发生产、展览、贸易、服务等多种功能平台,以打造特色庄园功能布局,树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复建设。虹桥滨江生态园中森萱农庄就突出了渔业文化主题,现有旅游观光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江鲜美食区、果园采摘区五大功能区域。是一个结合实际地理位置总体规划垂钓、种植、养殖水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度假庄园。通过定义主题,多产业结合发展,体现功能空间布局对庄园的经营的便捷性和可持续性。

3.2空间连续性景观规划

结合功能区内在联系,规划连接空间功能布局景观轴线,功能区边缘要有延续性(连续性),多条景观带串联主要功能分区,形成整体规划,以促进园区各布局协调发展,相互呼应。宏观上做到全局把握,综合发展,微观上做到景观传递、移步换景。虹桥滨江生态园总体规划注重功能区相互延续性,例如:体验区与观光区形成游览轴线,花卉种植区与水产养殖区形成绿色生态区。功能区轴线分区分级排布,对游人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区域景观,同时不同轴线方便了内外部人员的交通,更好地提高区域使用效率,促进区域高效率利用开发。

3.3参与融合景观情景

这也是人文生态延续性的重要体现。虹桥滨江生态园功能区内有相应的体验功能,生态绿洲观光区、生态度假观光区、网箱养殖观光区以及特色农庄体验区等,在不完全改变功能区定义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使各个功能区相呼应,例如,观光区可以不单单是展示形式,换为实际参与体验,或结合道路设计,增加游览旅途的趣味性等。娱乐区也可以加入展示的部分,寓教于乐,让游人在玩乐的同时认识新的事物。而在位于生态度假区的森萱农庄庄园里,关于人文生态的景观就明显地表达了互动式功能布局这一特点,庄园景观节点、农作物生产基地、水产养殖水域等功能分区均有相关体验功能的设置,增加了功能分区的趣味性,丰富了功能空间的利用方式,拉近各个功能布局联系的同时,促进人文生态延续性的良性发展。功能空间布局设计理念除以上三个方向,还可以有其他角度,例如:分期分步规划布局建设,一个重点多个附加功能规划布局、单个功能空间布局内含多个下属功能布局等多种功能空间布局设计方法,在遵循布局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设想不同的规划理念,不同的理念结合不同的实际项目规划既能表达相应的独特性,同时也是相对应不同土地资源的利用体现。本课题研究的案例虹桥滨江生态园致力于彰显“渔业”文化特色,无论是生态园的空间布局、景观节点的细节、园中的雕塑小品、还是餐饮文化,都充分体现了庄园主打的产业文化主题。形成独特的度假渔村,展示自己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对不同分区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鉴于实际自然资源及农业产业链条,实现旅游、生态和谐统一,进而发展和形成地方特色。综上,功能布局设计在整个设计中地位非常重要。农业景观功能布局设计必须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鉴于此,必须将“可持续景观”“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等理念贯穿于布局规划中,在不破坏原有自然资源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精心的艺术加工设计,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景观格局才会给世界和人们带来好的自然生态景观设计,这样的景观作品才能真正达到“为民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

[2]赵文武,房学宁.景观可持续性与景观可持续性科学[J].生态学报,2014.34(10):2453-2459.

[3]程星.浅析可持续发展下的可持续景观设计[J].科技与创新,2016(7).

[4]范水生.休闲农业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规划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

[5]张兴艳,张洪恩.略谈人文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四川建筑,2007.8.27(4).

篇8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8-6353-03

我院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是江苏省2008年批准的首批省级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与知名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创思维力软件集团合作多年,自2008年起先后培训软件人才10多批次,合计500余人次应届毕业生,为软件企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新员工,输送到的软件企业有大展软件等知名企业。基地在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过程中通过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1 依据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校企合作,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1.1 寻求政府企业多方合作,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分别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不断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2008-2010年,与企业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推行“学校+公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搭台,基地通过提供场地和硬件设备等举措,引入创思维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该公司进行了三年合作。2009-2011年,学院与北大青鸟、江苏微软中心合作,推行“学校+培训机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上“筑巢引凤”方式,基地得到了发展壮大,学习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流程规范,不断完善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机制。2010-2013年至今,探索“教学产业园”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推行“教学产业园”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正在探索实践之中。

1.2 根据软件企业的发展战略,校企联合开发培训课程资源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软件企业的专业职位细分为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员、项目管理经理。经过调研,明确基地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软件企业需要的程序员和BPO 专员。程序员是能够熟练编程的技能型人才, BPO 专员是既懂计算机又懂外语,还懂一门业务(包括金融、财务或人力资源等) 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刚参加的培训学员,帮助他们寻找自我认知,为职业生涯定位,确定发展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培训教材,将具有工程背景的企业真实项目经过改造后形成培训课程包。课程包能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员工,划分了2个部分:“基础篇”针对初学者,开发了《IT职业导向训练》和《软件项目开发方法》等课程,能够使初学者快速掌握软件开发的内容;“进阶篇”中开发了《数据库设计规范》和《软件项目开发模式》等课程,课程按照软件项目开发流程进行讲解,并且配套大量应用实训案例,帮助学员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例如,通过与北大青鸟等公司合作,成功开发了JAVA软件工程师课程包、.NET软件工程师课程包,具体的系列课程如表1所示。

教材的内容编排方式为“实训任务、相关知识点、任务要点分析、参考源代码、扩展练习”,内容紧凑详尽、结构清晰、易学易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1.3做好培训过程需求分析,抓好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建设

基地选送优秀教师赴国外进修,目前已有2名教师赴印度、澳大利亚进修。通过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联盟、软件行业协会等平台,教师参加行业的考评员培训和教育部的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目前12名考评员全部上岗。采用优惠政策从软件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目前有来自微软、中科国际、太仓智博软件公司,上海博为峰软件公司等软件企业的10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学院教师与企业培训师实现双向兼职,最终成功造就一批既懂了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 使用云计算培训平台,构建全真公司管理运营管理模式

2.1 全真公司制的教学管理方式

为适应现代教育和企业实际人才的培养需求,基地创新管理模式,采取了全真公司化管理运营,部署应用了日立JP1企业级综合系统运行管理软件,严格按照软件公司的规章制度考核学员。学生在模拟公司环境的教室环境中上课,以企业岗位职位来设置培训班的班级干部职位。培训过程中,给每位学员进行多次职业测评,根据学员智商、情商、素质等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榜样的MCLA教学方法,采取PD(项目驱动)教学,以实际项目引出技术知识点,严格保证学员实训期间代码量达到10000行以上,提高学生的项目动手实践编码能力,确保学员培训结束后直接胜任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工作。

2.2 数字化云计算培训平台的使用

目前,基地依托太仓大学科技园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已经建设了云技术培训教室,通过虚拟云桌面来访问云计算平台资源,减少了基地的设备投入费用。充分利用云资源的整合共享功能,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成熟的应用软件部署在云端,以服务方式将“应用服务”提供给培训基地,虚拟跨平台环境极大地方便了学员的培训学习,降低了基地的运行维护成本。充分利用云中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大大降低了存储和访问压力。学员通过太仓大学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平台的培训资源,在云服务提供的网络进阶培训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在网上听课过程中提出问题和网上研习测试,自我测评学习效果。

软件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公共云平台,如图1所示。

3 结束语

我院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经过近六年运作,立足服务外包(BPO、ITO、KPO)以及嵌入式系统应用维护等IT行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编制培训教材,造就双师型培训教师,保证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培养适应长三角地区发展需求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涛.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0).

[2] 马艳红.高职为企业提供在线培训学习平台服务的研究[J].软件,2013,34(1).

[3] 顾海燕.校企合作共建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2(11).

篇9

1、景观休闲型

以赏花经济为主导,以特色节庆为引领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1.1、规模取胜,通常大面积的同类或多种花卉,形成视觉冲击;

1.2、景观塑形,通过地形设计、人造花卉雕塑、花卉人文景观等优化景观效果;

1.3、节庆助推,有针对性的推出节庆活动;

1.4、服务配套,立体交通观赏、养生美食享受、有机产品购物等保证美好体验。

案例:加拿大Butchartgarden

加拿大国宝级精致园林,实现四季皆有景的多彩风情园。

1.5、简介:坐落于加拿大温哥华岛,占地20 hm2,是利用一个荒废的采石坑修建的,层次鲜明,四季可游,融汇世界园艺精华的精致花园。

1.6、策略:利用地势起伏构建景观层次,从单调园艺走向主题园。

1.7、产品:玫瑰园、日式庭院、意大利花园、低洼花园、Butchart家族陈列馆。

1.8、配套设施:游客中心、停车场、园艺咨询中心、种子和礼品店、餐饮厅(dinningroom,blueroom-温室餐厅,咖啡店)。

1.9、盈利模式:门票+餐饮消费+纪念品出售(见图1)。

2、科普观光型

这是一种以科技观光为引领,以四季花卉为特色,以考察、科普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2.1 注重科技导入,从花卉苗木的组培科研到立体化展示;

2.2 科普体验规划,科普教育相关的功能设置及活动策划,且需注重趣味性;

2.3、创意景观设计,用花卉创作有趣味的景观小品,提升花卉的观赏性;

2.4、其他功能导入,引入生态餐厅等项目,丰富游客体验内容。

案例:英国EDEN伊甸园

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动,通过环境再生,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伊甸园”。

2.5、概况:1994年英国人提姆・史密特首次提出要在一个已经受到工业污染和破坏的地区重建一个自然生态区的想法,2000年在英国南部康沃尔郡废弃的矿山上兴建的伊甸园的项目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温室。这里目前汇集了几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过4 500种、13.5万棵花草树木在此是一个集科学与娱乐为一体的博物馆,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一个开展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它是后工业时代环境再生的绝佳范例。

2.6、经营状况:伊甸园自2001年对外开放以来,目前已接纳访客超过900万人(见图2)。

2.7、运营模式:

2.7.1、注册慈善信托基金。信托基金下O一个全资公司,代表信托基金掌管伊甸园工程的全部事务;

2.7.2、成立伊甸园基金会。基金会主要代表伊甸园工程的对外形象,负责与政府、企业、学校和NGO等机构建立联系,帮助伊甸园工程建立一些专项项目(如废物零排放项目),以及寻找伊甸园工程差异化发展的策略。

2.8、创意理念及重要项目设置

2.8.1、特色项目

体验类:话剧、研讨会、艺术类、园艺论坛、音乐节和儿童节目。

观赏类:两大温室、三大展览馆。

教育类:每年1月和9月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

2.8.2、生态教育

创意建筑:

伊甸园由4座穹顶状建筑连接组成,整体外观如蜂巢的巨型球体,被世人称为:“吹气泡泡的建筑”,世界第奇迹。

2.8.3、展馆设置:

种植10万种以上的植物,为全球最大植物保育场的所在地;

以主题方式分别设计“潮湿热带馆”、“温暖气候馆”、“凉爽气候馆”;三大展区共6个“大温室”,分别展示6个不同国家的植物。

3、生态度假型

兼顾花卉的特色观光和优美环境功能,以花造景、依景度假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3.1、明确用地组合,注重农业用地与旅游度假设施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关系,兼顾景观性、私密性与经济性。

3.2、丰富度假产品,基于花卉田园等打造花田运动、花汤养生、美食体验、花丛住宿等特色度假产品;

3.3、完善配套设施,以建设"花境"绿道为重点,以特色交通体验为特色,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设计。

案例:成都石象湖

以生态休闲、鲜花节事为核心驱动,激活相关产业的综合性生态休闲示范区。

3.4、区位:位于四川蒲江县,距成都86 km,距双流机场国际机场77 km;

3.5、规模:20平方km,2 000 hm2区域;森林覆盖率60 %,湖面133 hm2;

3.6、特色:

3.6.1、以湖景旅游为核心结合花卉产业(郁金香、百合花)整合优势,将石象湖打造成为国际复合型度假区;

3.6.2、园区由生态文化主题辐射出国际休闲度假园、国际会议中心、未来人居生态环境示范区及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等。

3.7、游客量:年均30万人次

3.8、空间布局

4、主题游乐型

以花卉景观为环境特色,以花田游乐为主导的开发模式(见图3)。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4.1、花卉景观设计,通过不同种类花卉搭配种植,形成多彩花田景观;

4.2、运动娱乐导入,花田中设置卡丁车赛场、迷宫等趣味运动。

4.3、特色交通规划,结合地形特点,设计车行、人行等不同景观道路。

案例:日本芝樱公园

欣赏浪漫芝樱+体验花田赛车,世界独一无二的芝樱卡丁赛车场。

4.4、概况:位于日本北海道东藻琴村藻琴山,芝樱数目达120万枚。同时,山下设置亲子游憩设施,并提供野餐等场地。

4.5、面积:10 hm2。

4.6、主题活动:“芝樱祭”系列春日活动、“东藻琴芝樱公园摄影比赛”等活动。

4.7、芝樱花色:五月花季,紫、白、红、粉红、淡粉、雪青6种花色同时开放,花期长达3个月。

4.8、建设内容:卡丁赛车场、大地艺术景观等。

4.9、开发启示:独特的赛车体验,多彩的芝樱花田。

独特的赛车体验:世界唯一的芝樱卡丁赛车场,体验芝樱环绕下的赛车感受。

多彩的芝樱花田:通过不同花色的芝樱种植,拼出独特的“小牛”大地艺术景观,形成景区著名地标之一。

5、产业博览型

集花卉苗木种植、交易、展览、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式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5.1、产业资源,必须具备或能整合花卉苗木的组培、种植、研发、管理等人才、企业和花卉苗木资源;

5.2、链式开发,基于产业种植基础,从组培、种植、研发延伸拓展到展览、交易、花卉衍生产品生产与销售、花卉观光休闲等,以产带旅,以旅促产;

5.3、功能空间,主要功能一般包括花卉科研区、花卉展销区、主题花海观光区、休闲度假区等,功能组合和空间布局上需兼顾产业要求和旅游需求,既不影响生产种植,又能满足游客体验。

案例:上海鲜花港

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典范(见图4)。

5.4、核心特色:320万株郁金香花海&36万m2玻璃温室。

5.5、开园时间:2007年。

5.6、占地面积:主景区66 hm2。

5.7、投资方: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5.8、所获殊荣: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5.9、游客量:郁金香画展期日均1万人次,年游客60万人次,门票:100元。

6、空间解析(见图5)

7、旅游产品及游线解析(见图6)

8、农家花乡型

以“花田”为背景,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花卉乡村”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8.1、注重风貌整治,以大面积花卉景观围绕,建筑、景观等凸显乡村风貌,营造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貌;

8.2、融入乡村文化,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打造主题文化景观,设置手工艺、民俗及农事体验活动,并结合花卉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

8.3、化农家休闲,注重农家美食、休闲垂钓、农事体验等休闲产品,以花引客,以闲留客。

案例:四川成都三圣花乡(见图7)。

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的乡村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8.4、概况:距市区15 min车程,面积16.8 km。

8.5、定位: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8.6、规模:农家乐26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24家),高档会所及高、中、低档乡村客栈40余家。日均客流20 000人(周末35 000人以上)。

8.7、周边:城东副中心,万亩国家级森林公园、千亩天鹅湖公园。

8.8、五朵金花:

9、经营管理:

(1)运作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

政府主导。在财政、税收、信贷上向农村和农业倾斜,投入8 300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撬动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

吸引社会资金介入。按照政府合作经营、先行投入再溢价退出的方式,引进了成都维生、上海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入驻。

集体资产参与。村集体通过将集体土地、堰塘、荒坡等资产出租,将获取的租金用于“五朵金花”的打造。

(2)规划建设:农村化布局,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

采取“农民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将农居改造景观化。

增加湿地、绿地使景观打造生态化。

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

(3)景区管理:5A要求,4A标准,精品提升。

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经营场所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使其与景区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

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干部入户、文明到家”等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验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4A景区品质。

10、产品打造

10.1、文化主导,主题经营

以文化润色农业、营造环境、提升经营;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形成五个主题景点。

10.2、多元发展,提升转型

由单一的“观光+休闲”(农家乐)向“文化+休闲+商务”(精品乡村商务酒店、高级会所、体育公园等)的中高端多元化产品提升转型。

10.3、节事营销,产业支撑

以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和花博会为契机,以花卉产业为支撑,营造四季花卉节事。

10.4、4A标准,品牌塑造

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进行环境整治、设施改造、经营规范,树立“五朵金花”品牌形象。

(摘自山合水易研究中心,2014-5-13)

休闲旅游小镇开发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休闲小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模式。休闲小镇更具象化,可以落实到休闲产业上,是以泛旅游产业为主体,在33~333 hm2的架构上进行城市化聚集的一种模型。如何成功打造休闲小镇。

1 休闲小镇的概念

休闲小镇,是指依靠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以旅游服务和休闲产业为主的小城镇,也是一种以商业街区为主要形态,休闲聚集与居住聚集混合的小镇旅游策划综合开发项目。如休闲古镇、旅游小镇、温泉小镇、艺术小镇、时尚小镇等。

2 休闲小镇的三个要素

休e小镇是由旅游产业聚集带动的城镇化的一种主体模型,任何一个休闲小镇都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核心基础:

2.1 核心吸引中心,其中吸引核不一定是观光,有可能是休闲,有可能是娱乐,也有可能是游乐。

2.2 休闲聚集中心,不仅让人来,还要让人住在这里,只有住下来才会形成消费。因此以居住为核心的多业态休闲聚集,实际上是休闲小镇发展的核心。一个休闲小镇能不能成功,核心取决于休闲业态。

2.3 是延伸发展中心,休闲聚集可以延伸出养生、养老、娱乐各种各样的消费结构和各种各样的产业业态。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旅游引导休闲聚集形成的休闲小镇发展模式”。

3 休闲小镇的打造要点

3.1 吸引力和游客量是休闲小镇打造的前提

3.1.1 吸引力的打造是前提,休闲产品/项目的设计是关键,是形**流的必备条件;

3.1.2 游客量与游客滞留时间是重点,决定了休闲小镇的规模。

3.2 休闲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模式

3.2.1 休闲产业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与基础。

3.2.2 游客的水平、层次、消费模式以及滞留时间形成的人均消费水平将会形成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

3.3 休闲聚集下的泛旅游产业整合和延伸发展

休闲聚集下的商业物业延伸出一系列产业和产业带动的地产,在这一结构下同时形成城市化本身的配套,由此形成休闲小镇架构。

4 休闲小镇的发展架构“吸引核+聚集核+地产延伸”

休闲小镇是一个景区,有风貌、有特色,还能起到示范作用。

休闲小镇也是消费产业聚集区,是由消费聚集形成的产业园区。

休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区,需要解决人的城镇化。

由此,风情小镇构建的12个重要方面:

4.1 风貌吸引力:古镇、艺术、创意、西洋。

4.2 广场吸引核;激光水秀、篝火晚会。

4.3 餐饮吸引与聚焦:一招吃遍天。

4.4 酒吧与夜间聚集:留客的关键。

4.5 创意客栈聚集:客栈酒店及公寓房地产。

4.6 创意工坊街区:百工坊、百艺坊。

4.7 娱乐游乐街区:演艺、洗浴、养疗。

4.8 街区与商业房地产。

4.9 就业与本地居民第一居所。

4.10 大城市与周末居住第二居所。

4.11 远客与度假居住第三所。

4.12 养老居住。

5 休闲小镇规划六要素

5.1 规划基础: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旅游产业是旅游小镇发展的基础,是集聚人口,形成就业的关键。在城镇化体系架构下,应以泛旅游产业体系为构建重点,发挥传统旅游产业的联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泛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旅游业态及要素规划并为政府及企业设计合理的运营模式,从而形成一整套产业发展规划,为休闲小镇的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5.2 规划要点:特色旅游吸引核的设计

旅游吸引核的设计对小城镇建设来说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对资源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本体价值与开发价值评价,选出既可产生市场需求又具有辨识度的资源,作为核心吸引力构建的基础。进而围绕这一资源,进行产品设计、业态设计、游憩方式设计及功能布局,最终形成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因素。

5.3 规划关键:双重功能的项目策划

小城镇,不仅要服务游客,更要为当地居民服务。因此,小城镇里的项目策划不同于单纯的景区,需要具备小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

5.4 规划落地:特定功能开发及其布局

产品及项目策划完成后,落地下来就是依据功能的空间布局。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多,休闲小镇的功能布局也由单一化走向了综合化,往往具有观光、休闲、度假、游乐、夜间娱乐、居住、集散、养生、运动等多种功能。当然,不同资源类型主导下的小城镇,功能也不尽相同。

5.5 规划特色:风貌规划

特色风貌是休闲小镇的吸引力之一,休闲小镇风貌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城镇的建筑和景观方面的因素,还是城镇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软环境方面的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建筑主要集中在民居、客栈、酒店、商业建筑、景点建筑;

景观主要集中在商业街景观、滨河/水景观、道路景观、绿地景观、休闲广场景观;

软环境是对当地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生活风俗等传承与保护的同时,从居民与游客的需求出发,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制度保障。

5.6 规划价值:政府运营模式

篇10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契合当地产业环境,对接产业设专业,以“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为基础,实施“一镇一品一专业”建设,建成制造类、现代服务类、艺术设计类、电子信息类、化工类5大专业群,在产教融合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之路并没有在此止步,学校开拓创新,以产业学院为平台,进行了“镇校企”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合理布局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继续教育三大功能。产业学院是该校依托现有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兴办,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体机构,是“一镇一品一专业”办学思路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古镇、沙溪、南区、小榄4个专业镇(区)的特色产业园区合作兴办了古镇灯饰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和小榄学院,将办学边界从中等城市向下延伸至乡镇,实行差异化、特色化和创新式发展战略,使教育科研资源辐射到镇区企业、社区,有效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该校还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通过在产业学院实施董(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创新现代高职院校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学校初步建立了校企共同创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共担的“六共”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实习实训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专业服务产业难等4大现实难题。

该校初步形成了“总部+基地”办学格局,校内依托产学研园,成立产学研园理事会和中山市产学研战略联盟,校外依托4个产业学院建立起辐射24个镇区的成人教育基地。产业学院成为学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实践平台,成为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长效校企合作机制、招考制度、面向地方的社会服务能力、面向社区的终身教育等重要和关键领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开创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资源和质量双驱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策略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面临以下挑战:(1)学校资源有限,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需求;(2)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企业人才的岗位需要;(3)职教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市场运作。为此,该校通过实施资源和质量双驱动策略,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难题。

1. 整合学校自身各种资源,优化合作条。该校采取了三个措施来整合自身资源:①整合专业设置,实行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的举措。②提高师资素质,实行竞争上岗、以职定责、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措施,并聘请设计师、学者和企业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聘任企业师傅担任兼职教师。③改革实训模式,通过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把企业引进校园,把课堂搬进车间,实现实训中心对接产业链。

2. 主动融入到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分担政府重任。依托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参与当地产业发展规划,整合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科研机构、高校、地方商会等各种资源,开展五位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

3. 与创业成功毕业生合作,反哺学校发展。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认为优秀毕业生回校寻求合作是最直接的资源。如该校与中山市暴风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商产学园,电商产学园设置了一系列学生的实操岗位,为学生的实训实操提供了大量机会。

4. 给企业最大的红利,发挥资源价值。学校主动提供场室,邀请企业把生产设备、技术精英长驻学校,允许其按照生产实际进行运作。企业把设备和师傅投入到学校教学中,把生产计划和教学计划结合起来,和学校教师共同实施和改进教学。

5. 建立民主透明的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形成明确、可操作的机制,并在运行中予以不断完善。学校、教学、学生与企业、生产、员工间的利益关系、责权利要明晰,制定产权协议、各方责任书,从而有效保障校企合作有效进行。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道路上,触碰了职业教育的5个实质性问题,即:如何吸引企业融入职业教育,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对接岗位工作,如何实现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步进行,如何使学生完成“学生――学徒――准职业人”的转变,如何使指导教师完成“职业人――师傅――人师”的转变。为解决难题,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在和南沙大酒店10年的合作中,提炼并实施了“校企双主体,办学双协议;教学双任务,育人双导师”的合作模式。

“四双”产教融合模式――旅游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新思路

该校和南沙大酒店围绕以下六个主题开展校企合作:一是开发实习教学要点库,解决实习教学内容的问题;二是开发实纲及编写实习教材,解决实习课程微化落地的问题;三是配备企业导师,解决“师带徒”的问题;四是建设企业课堂,解决实习教学场地的问题;五是建设数字化实习课程资源库,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六是落实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解决实习质量评估的问题。目前,学校提炼的“校企双主体,办学双协议;教学双任务,育人双导师”的合作模式,已在广东旅游职教集团普及推广,“四双”产教融合模式在解决校企合作相关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1.“双主体”着眼于解决企业融入职业教育的问题。10多家合作企业参加广东旅游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单位在集团“六共模式”(人才共育、利益共享、基地共建、机构共管、校企共需、契约共守)框架下承担教育责任,开展校企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就业指导服务六个方面的合作。

2.“双协议”着眼于解决校企合作的规范问题。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明确并细化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实习协议由学校、学生、家长、企业四方签订,明确学生遵守企业纪律、开展岗位工作的义务,明确企业落实教学计划的义务。

3.“双任务”着眼于解决实训教学体系化的问题。实训教学体系化指“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的情景教学和“促进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化”的实操教学。

4.“双导师”着眼于解决“师带徒”的问题。“师带徒”指企业技能导师以“师带徒”形式开展岗位职业指导,学校文化导师定期送教上门。该校将此方式延伸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教育中,形成“岗学对接,四级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统领各专业实训教学。

现代学徒制的创新实践――紧扣实业发展与就业主导的双赢举措

职业教育突出反映了实业发展与就业主导这两条主线,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紧紧依托这两点,清楚洞悉学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氛围,深刻把握职教发展的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从“车间进校”,到“企业课堂”,再到“岗位学制”,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1. 车间进校――学校免费提供场地,企业车间搬进校园。2007年,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为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引进了汇丰公司,开创了东莞乃至广东“车间进校”模式之先河。“车间进校”是将企业的模具专业生产车间引进校园,学校为企业提供车间场地,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任务和教学计划全部放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车间的生产岗位就是学生的学习岗位,企业的生产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真正实现了车间与教室的统一、师傅与老师的统一、作品与作业的统一、学员与学生的统一。

2. 企业课堂――学校提供优秀学员,企业培训机床操作高手。2009年,为了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大胆走出去,开创“企业课堂”新模式。“企业课堂”是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前期培养的基础上,企业从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用自有的师资、设备和课室,在公司内独立开展为期一学期的企业课堂教学。对学校来说,毕业后学生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在“企业课堂”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高度匹配;对企业来说,他们培养了一大批熟悉机床的优秀的模具技能人才,提高了设备的社会认可度和技术人才对设备的忠诚度。

3. 岗位学制――企业为学校建设校区,岗位师傅直接带徒。2012年,学校与拥有省内第一条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制造生产线的香港朝日集团东莞钜升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建设“钜升课堂”,开展“岗位学制”的实践。学校实行“2+0.5+0.5 ”的课程模式,学生先到“企业课堂”学习一学期,然后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最终形成“2年(学校学习)+0.5年(企业课堂)+0.5年(顶岗实习)”的课程模式。对半年的“企业课堂”,学校提出了“岗位学制”的要求,安排学生进入钜升公司生产岗位当学徒,让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的跨越,完成由学生到岗位熟练从业人员的完整教育过程。

产教联动,学做融合――生产进校园的创新模式

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在滚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工科专业高消耗、高成本的难题;二是“2+1”人才培养模式中也碰到了工、学分离的难题。为破解这两大发展难题,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加工制造类专业的特点,与江门市新会区新农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究探索“生产进校园”创新模式。经过两年的研究探索,该校成功破解了工科专业高消耗、高成本的难题,破解了校企合作中工学分离的难题,破解了技能训练、竞赛普及化的难题,还破解了“双师型”教师技能水平提高难题。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在生产进校园的实践道路上发掘了以下创新点:

1. 产教联动,创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模式。该校的“生产进校园”教学模式,坚持产教联动,以教学为主,生产为教学服务:学校接订单首先着眼于是否适合教学内容,以合作企业的十个基本固定的生产项目为主要载体;企业专家工作室与专业带头人共同研究生产任务,按不同层次拆分工作内容,开发产教项目,以适合不同年级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以生产为主线,生产活动为载体,理论与实训一体。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一切活动,学做融合,实现了工与学的对接。

2. 学做融合,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校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理论设计并实施教学,使学生在源自企业现实,又经过典型化的“做中学”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时,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研究课程标准和考核细则,开发项目化教材,设计“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活动方案,并由双方人员共同组成教学队伍实施教学,实训体系更接近市场。

3. 以产促学,破解工科专业高消耗、高成本难题。学校从合作企业中建立了一个支撑“生产进校园”的稳定生产任务供应链,这个供应链不仅满足教学训练体系量的要求,也符合专业培养质的要求,确保教学与生产同步,让生产服务于教学。学校强调“课堂与车间一体,生产与学习合一”,使学生“全员、全部、全程”参与生产性实训成为可能,解决了工科专业实操高消耗、高成本的难题。

4. 以研促教,补强了中职教师科研的短板。“生产进校园”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转变,还把教师带入了一个相对陌生的生产领域。团队教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承担教学改革项目、编写教材、承担教学技能竞赛、建设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撰写教研教改论文等,切实提高了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钻研的水平。

引企入校合作培养模式――打造校企资源配置的全新平台

湛江财贸中等专业学校在引进企业入校,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

1. 校企共建财经一体化实训基地。学校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3S基地打造、课题研究平台的搭建、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共建合作,打造财经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财经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从指导思想的确定到规划实施,企业全程参与,使得工程施工与实训需求无缝对接,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形成了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互动,实现教学服务企业,企业带动教学的双赢局面。

2. 校企共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训商场。学校与深圳兴达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引企入校合作意向,在校内开设教学商场,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完全按学生专业学习、实训的教学环境设计,基本体现企业经营氛围、企业文化,专业实训完全按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进行。根据企业实际设立不同的岗位和角色,学生如同在真实工作和职业环境中进行实训学习,从而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熟悉专业操作规程。

3. 校企共建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公司。学校引入广东叁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学校。网络公司的引入,使电子商务专业的部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放到校园企业中去完成,校园企业实训成为了超越课堂、超越实验室的大课堂、大教学、大实习活动。学校师生都明显感受到了校园企业对教学实习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