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范文

时间:2023-03-28 09:1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热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热点

篇1

一、新闻学的概念及背景

从理论角度来阐述,新闻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真实的新闻事件。新闻学中重点研究的是新闻内容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一种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特性的科学,新闻学所探索的是新闻产生、发展的普遍情况和特殊规律。新闻学解决的是社会客观现实对人新闻活动的影响和改变,以及新闻活动对于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社会信息的传播活动,传播是新闻被制造之后的出口,不具备传播价值的内容则不具备新闻价值。回望原始社会,在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为了交流信息并了解周围的变化和危险,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信息,这种口头传播信息的方式和今天的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其实是类似的。而这就是新闻产生的最初雏形。

中国新闻学的起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晚。直到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出版,才有了第一份中文报纸。但是中国人对于信息及新闻的渴望与热衷却是超越西方国家的。从中国近现代史中,我们从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能看到新闻业对时代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新闻学和新闻业对国人生活及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互联网当道的今天。

二、新闻热点事件对新闻学的影响

新闻热点作为当下新闻行业当中的重要角色,其每次出现都会给新闻学界带来震动。新闻热点的出现仿佛新闻学界的狂欢,一众新闻从业人员、学者、评论家、网络公知在当前时代都是新闻热点事件的簇拥者。他们对于热点事件追逐点评,蜂拥而上的姿态仿佛是一场学界盛宴。然而,新闻繁荣的背后所隐藏的却是思想的枯竭。新闻热点事件逐渐丧失其新闻价值的本真,而变成学界乃至媒体用来追逐名利的工具。对于新闻热点的过度消费很大程度上在透支受众对于新闻事件乃至新闻学界的关注与信任。新闻热点事件的追踪在当下逐渐失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新闻从业者忘记初心,开始忽视对于新闻热点事件中所隐藏的普适性规律的探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当今这个娱乐至死的“速食”年代,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稀缺品质。新闻学者对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盲目追求导致新闻事件研究中的“真、善、美、深、新”已经逐渐开始被人忽视。研究实实在在问题,推动新闻学界学术进步的重任正在被新闻从业者遗忘。

新闻学是一门与传播学、历史人文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实践性强是新闻学的特点。新闻学的研究可以分为现象研究与问题研究两个方面。所有社会及生活中的新闻内容都可以称为新闻现象,但是并非所有新闻现象都可以称为新闻问题,并非所有新闻现象都具有研究价值。那些能够从个别事例中总结出普适性规律、能够从个别事件中体现出人类社会共通价值观的内容,才能够构成新闻问题。为人类社会提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进步经验,是新闻学产生的价值之一。新闻热点事件的追踪和报道在关注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和猎奇性的同时,也要结合其是否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进步提供有用的普适价值观来作为筛选标准。以当前新闻热点事件为例,某明星的婚恋状况、某电影票房多少、某传媒公司的危机公关等内容成为热点新闻事件受到广大新闻受众的关注和追捧,甚至这类新闻有些竟然成为新闻学界研究的主流,而真正有“营养”、值得关注的内容反而无法激起受众及新闻研究者的兴趣及关注、这是当前新闻学界存在的很大问题。新闻及新闻学作为反映社会现实及记录当下历史的工具,不应该“套路化”生产。新闻的内涵性、真实性、社会性,是新闻保持生命力的法宝。如果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热点事件的追逐停留在套路化点评、模式化观察的层次,而缺少对于真正有价值新闻事件的挖掘及思考,那新闻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失去其生命活力,而变得让公众丧失关注的兴趣。

同时,在对于当下新闻热点的研究中,新闻从业者及新闻学者忽视对于新闻理论深度的挖掘,模式化的借用国外学者研究理论和标题,缺乏根植于我国社会特色的新闻探究精神。这种借鉴国外先进的新闻研究理论方式并没错,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犯了用理论反推观点的错误。在新闻研究中,我们通过对于新闻事件的记录与观察分析,来推断证明某种新闻理论,这才是新闻研究的正规路径。然而当前“拿来主义”之风的影响下,新闻学界产生一种用新闻学既定理论去推新闻事件现象的错误方法,这是本末倒置的新闻研究法。因此在对于新闻热点事件的分析阐述中,一定不能有理论先行的思维定式。一个合格的新闻学工作者一定是从事件本身挖掘其新闻价值和新闻内涵,最终总结出新闻规律与论点的。

篇2

利好政策+实实在在的行动=笑脸

如果要给2010年的薪酬画个像,那么应该是一张充满了希望和憧憬的笑脸,因为正是在这一年,收入分配问题得到了国家从上至下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让2011年的薪酬也前景可待。

《职业》:2010年薪酬领域有哪些新进展值得我们关注?

刘学民: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酝酿“破题”。2010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收入分配问题均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在这一年,强调要用“包容性增长”将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求是》杂志专题撰文强调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将其视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二是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单就工资分配政策来看,这一年实施了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了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和调控制度,最低工资、工资指导线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得到落实;此外,2010年还初步建立起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垄断行业工资过快增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控等。

三是劳动者增资诉求强烈,普通劳动力价格进入上升通道。2010年,“富士康事件”及本田发生的“集体停工”事件,引发了企业的“加薪潮”,劳动者参与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的意识增强,普遍要求提高工资待遇,“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并存,有评论认为,我国劳动力价格已进入上升通道。

《职业》:您提到了最低工资的调整,为什么要将其作为2010年的一个亮点?

刘学民:因为2010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下滑后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年,这一年的调整范围广、幅度大,并且一些配套措施也陆续出台。

首先,到2010年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就金额大小而言,东部地区处于领先位置;就涨幅而言,中西部和东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明显;就调整频率而言,经济发达地区调整相对频繁,一些省市还尝试建立最低工资和物价水平的联动机制。

其次,全国29个省(区、市)并调高了2010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上线平均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3%左右,基准线平均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2%左右。

同时,各地在制定政策时也都强调,各类企业在确定本企业工资增长时,应当着力提高工资水平偏低的生产一线及技术工人岗位的工资水平。如北京市规定,对工资水平低于上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60%及本企业平均工资,或两年未增资及工资增长缓慢的人员,要予以倾斜,其工资增幅应当高于本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工资增幅;生产一线及技术工人岗位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工资不得增长。

《职业》:垄断行业的工资收入一直饱受非议,2010年在这一方面有何进展?

刘学民:2010年,对垄断行业工资增长的调控力度是有所加大的,主要包括制定工资指导线上线、建立健全垄断行业的工资增长约束机制等。一是通过改进和加强对企业收入分配的调控和管理,推进电力、金融、电信、烟草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和消除垄断超额利润。二是强化垄断收益分配管理,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三是加强对垄断企业的工资收入管理和总量控制,建立健全工资增长的约束机制。

在各地采取限制措施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可以看到部分垄断行业工资增长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如成都市2010年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工资呈上升趋势,部分行业职业工种工资却有所降低,其中就包括被社会认为是“垄断行业”的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行业,其平均劳动报酬下降了7.1%。

低工资劳动者将实现“五年倍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独立成章。从这之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哪些与钱袋子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和信心呢?

《职业》:未来五年,收入倍增计划有多大的实现可能呢?

刘学民: 从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加关注民生改善,实现收入快速增长。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规划年均增长7%,实现收入快速增长的物质条件将更加充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和谐社会建设将全面推进,实现收入快速增长的体制机制保障将更加有力。同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较大篇幅地阐述了深化健全初次分配制度改革,要求加快完善再分配机制,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还明确居民收入预期指标从年均实际增长5%提高为7%以上,并加了一个强调性的“注释”――收入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两者有了“硬性”关联,实现收入快速增长的制度保障将更加健全。所有这一切,将使未来五年收入快速增长有了更大可能。

《职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是实现“十二五”期间“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保障,未来五年,这方面最值得大家关注的是什么?

刘学民:“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完善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在改善民生的十大行动措施中,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也作为其中一项,这为未来五年最低工资标准的较快幅度调整定下了总体基调。每年增长13%以上,简单计算一下,以1000元为基数,连涨5年后将达到1800多元,低工资群体会基本实现事实上的“五年倍增”。

还有“40%”这一比例值得关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这里使用的是“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而不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这一比例与国际劳工组织的最低工资标准实现了接轨,并且有利于收入分配调节。而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达不到40%这个水平的。如广州市刚刚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至1300元,为全国最高,然而也只是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7%左右,若纳入私营企业员工等人员工资计算占从业人员工资比例,也只有30%多。

《职业》:此外还有哪些因素在支撑收入的增长?

刘学民:“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提出了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扩大工资集体协商等一系列措施。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工资分配局面将会有较大好转。

除了直接涨工资以外,“十二五”期间政府将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方式,把做大的社会财富蛋糕分得更加合理。此外,纲要还提出,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的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这些举措也有利于平衡社会财富,提升中低收入者福利水平。

越来越多职业进入高薪之列

高薪,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个与幸福感紧紧相连的词,但心甚往之却似乎总是遥不可及。

《职业》:什么样的职业才能称为“高薪职业”,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划分标准呢?

刘学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出一些新兴的行业和职业,尤其是引人注目的高薪职业,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体现。

所谓“高薪职业”,是指从业人员实际得到的薪酬水平远远高于社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职业。成为高薪职业,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薪酬水平较高,一般应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倍及以上;二是从业人员具有相当的规模,某些个别人从事的特殊高薪职位,不能纳入高薪职业范畴。

在高薪职业范畴内还存在着超高薪职业,即从业人员得到的薪酬水平远远高于社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比如某些著名球星、影视明星或电视台主持人等职业。

《职业》:目前,有哪些职业、哪些人才能站进高薪队伍之中呢?

刘学民:我们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有关高薪职业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后,总结出两个规律。一是目前高薪职业大都集中在管理技术岗位,二是大都集中在带“长”的岗位上,尤其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

当然,四个一线城市的高薪职业分布情况也有所差别。北京的高薪职业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上,如企业总经理、党群工作部部长等职位;上海的高薪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相关岗位上,如证券营业部门经理、银行支行行长等职位;广州的高薪职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及企事业单位部分专业管理技术岗位上,如人力资源总监、法务总监等职业;深圳的高薪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相关岗位及企事业单位部分专业管理技术岗位上,如证券交易员和航空运输飞行服务员等。

而从事这些高薪职业的人才都具有专业化、高学历和高技能三个内在因素,并且企业对这三个因素的要求越来越高。

《职业》:高薪职业在未来会继续一枝独秀,还是能够越来越利益均沾呢?

刘学民:相对我国庞大的职业类别来说,我国大城市中只有几十个高薪职业,相对于全部职业类别及从业人员明显太少。未来五年,伴随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收入分配结构优化调整,低收入职业将会明显减少,中等收入职业将会大幅增加,高薪职业将较大幅度增加,超高薪职业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职业》:能否请您预言一下未来有哪些职业具有高薪的潜力?

刘学民:未来五年将是“行行出状元”的时代。不仅高端行业、新兴行业的高薪职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将越来越多,低端行业、传统行业也将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高薪职业和从业人员。这个趋势在过去五年间已经显现,在未来五年内将会更加明显。员工只要努力提升能力和业绩,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职业,都有可能拿到高薪,其所在职业都可能成为高薪职业。

当然,这种趋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十二五”时期,我国高端行业、新兴行业高薪职业的数量及增长幅度仍然会显著高于低端行业、传统行业。特别是未来五年,国家政策支持的信息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型服务业、海洋产业和新农业等新兴行业将产生大量的高薪职业。

如果说预言一下具体都有哪些高薪职业的话,根据调研和分析,初步预测我国未来十大社会高薪职业会是:影视明星、球星、著名主持人等岗位;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证券投资岗位;企业核心技术岗位;大学教授、科研事业单位研究人员、管理咨询人员;律师;医生;营销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高端服务等高端专业人员;教师。

《中国薪酬发展报告》三大亮点

今年5月,中国薪酬领域第一本综合性年度报告《中国薪酬发展报告》将正式。这份报告对我国的薪酬状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和梳理,厘清了人们最关心的许多薪酬问题,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一本解读“薪情”、关系“薪愿”的权威蓝皮书。

《职业》:《中国薪酬发展报告》的出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刘学民:我想至少有三点意义。一是能够系统地展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年度薪酬变化的历程,包括薪酬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脉络以及未来趋势;二是填补了中国薪酬领域的空白;三是为政府主管部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专业人士的实务工作、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特别是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宣传工资薪酬方面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做法。

这份报告集权威性、实用性、特色性于一体。在理论阐述、实践总结的同时,注重数据分析,尽量以最新年度的数据为支持;辅之以相关的案例、示意图及表格,简明清晰;内容基本涵盖了我国薪酬的全部内容,并尽可能地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热点问题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带来的教学成果是显著的,为原有的数学知识注入新的动力。小学数学教育进步明显,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教师和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与完善才能推动新课改的一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

1.小学数学大众化问题

德国数学家首次提出大众数学的概念,不同的人在学习数学时得到的发展是不同的。我国新课改也倡导数学大众化。数学大众化理念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普及性,数学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从中得到益处。二是选择性,学生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并且数学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三是发展性,不再根据数学考试成绩来判断学习成功与否,而是转变数学思维。我国新课改以来,在大众数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考试制度方面没有体现出数学的大众化理念,而且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还不平衡,乡村师资力量缺乏,也是目前小学数学大众化的一个难题。

2.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

情境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的学习与我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教学法引起了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是有些教师只是把情境教学当做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情境教学的深层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这也是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3.“自主学习探究”方法实际应用问题

课程改革标准说明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在这个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几个一组进行交流探究,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探索。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适用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进行交流探究时,学生不知该从哪里入手。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浪费课堂学习时间,也会使教师中断教学,自主学习探究流于形式,进而影响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解决对策

1.增加数学教学投入,实现小学数学大众化

基于上述对小学数学大众化问题的分析,要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的大众化,就要增加对小学数学的投入资金,实现城乡师资平衡,保证教师队伍水平、教学资源和教材质量。虽然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达成小学数学的大众化,但是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高的教学质量,有效实现小学数学大众化,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实现这一目标,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真正实现小学数学大众化。

2.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小学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的教育不能与实际生活脱轨,数学的基础和资源均来源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更应该贴近生活,保证小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现阶段小学生会数学计算但是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数学教材与现实生活脱轨造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基于真实场景和学生需要进行教授,不能为体现数学生活化而有意识地进行情境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

3.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完善“自主学习探究”方法

“自主学习探究”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让这种方法更适合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合作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还要在学生分组时将分析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进行搭配,兼顾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教师更要起到引领作用,告诉学生数学问题的大致分析方向,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收益最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模式。除本文分析的热点问题外,还有其他问题,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逐渐提高我国的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乐.以生为本,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15(36).

[2]谭德祥.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2).

篇4

【关键词】体育新闻;体育文化;体育赛事;研究热点

一、问题提出

互联网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迅猛发展,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数据,“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2亿”。[1]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也为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一片沃土。作为一门体育学与新闻传播学交叉的学科,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新闻传播学,但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又表现出与母学科的不同。体育新闻传播相关研究在新闻传播类期刊中的“市场份额”如何,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在大数据、虚拟现实、全媒体等背景下有哪些核心问题,相比于体育类期刊中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成果有何差异性体现,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以呈现我国2015-2017年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热点。文献资料法。“学术研究领域所认可的核心期刊,其代表的是一个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重要的成就”。[2]本文将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时间截取2015至2017年,以“体育新闻”“体育新闻报道”等为关键词进行人工筛选,最终获取517篇研究文献。内容分析法。将已获取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体育新闻传播相关研究在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时间与发文量之间的相关性。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借助基于科学计量和数据可视化背景发展起来的CitespaceV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时区视图分析我国体育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

三、研究结果

(一)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在新闻传播类期刊中的分布情况

《新闻战线》刊发的体育新闻传播相关研究文献最多,占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67.89%(N=351),其次是《青年记者》(10.25%)、《电视研究》(4.84%)、《传媒》(4.64%)、《新闻与写作》(2.51%)、《新闻爱好者》(2.51%)等以关注新闻传播业务实践为主的期刊。而由国内新闻传播院校主办的、侧重于学术探讨研究的CSSCI来源期刊,如《新闻与传播研究》(N=0)、《国际新闻界》(N=0)、《新闻大学》(N=3)、《现代传播》(N=9)却鲜有体育新闻传播类的研究成果,仅占比2.3%(合计N=1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体育新闻传播这一研究主题并未进入到国内传播研究的核心领域。另一方面,在年份与刊名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三年间国内各新闻传播类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的相关研究呈现下降趋势。

(二)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热点主题

将CNKI中的517篇研究文献导入CitespaceV可视化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和除重处理,共获得513篇文献。根据研究目的,对时间切片TimeSlicing(From2015To2017,#YearsPerSlice1)、节点类型NodeType(Keyword)、数据抽取标准SelectionCriteria(Top30)、剪枝Pruning(Path-finder)等功能进行参数设置,最终绘制得到90个节点、148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37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以及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关键词出现频次与其中心性并不呈现正比关系。当中心性大于等于0.1时,表明该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可见,“新媒体”是近年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中中心性最高(Centrality=0.50,以下简称“C”)的关键词,其次为体育文化(C=0.24),此外体育赛事的中心性虽然只有0.19,但其出现频次仅次于体育新闻,因此三者间接地呈现了近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焦点,即新媒体与体育新闻、体育文化、体育赛事传播的相关研究。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纸媒、电视和门户网站,到“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再到直播、视频、VR、机器人报道、数据可视化、H5等,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体育新闻新的报道格局,也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通过新媒介技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及塑造国家形象,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关注点。此外,体育赛事也是出现频次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特别是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而作为媒介事件的大型体育赛事,如何利用新兴传播媒介与赛事进行互动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体育赛事新媒体转播权也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选择聚类视图ClusterView,可绘制模块值Q=0.5764(0.3)、平均轮廓值S=0.6148(0.5)的显著、合理的聚类图谱。由表3可见共形成9个聚类,其中聚类号与聚类大小成反比。根据上述关键词共现频次和聚类图谱,可见三年来新闻传播类期刊中发表的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在体育新闻、体育文化、体育赛事等三方面。

1、体育新闻报道研究

体育新闻是“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进行及时的报道和传播,具有大众性、娱乐性、情感性、全球性等特点,不仅是吸引受众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各类媒体扩大自身影响力、争取受众群体注意力的必要新闻品种和报道内容”。[3]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微博、微信、体育新闻APP等新媒体,当前“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体育新闻传播媒介新格局已经形成”。[4]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聚类0、1、2、3、8,在新闻实践中表现为奥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以及世界杯等单项赛事中的数据可视化报道研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新闻数据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数据图形成为主体,数据新闻应用更加轻量化”[5]、“新闻中的数据与故事更适合当下的视觉阅读趋势,使受众收获更好的阅读体验”[6]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体育新闻传播实践,并推动着体育新闻传播学理层面的研究,如《融媒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转型路向》等。此外,还体现在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如鞠峰认为“全面的新闻专业技术、具备与新媒体思维融合的专业态度、深厚的体育新闻专业知识和内外兼备的体育新闻专业能力是新媒体背景下对体育新闻人才的要求”[7],而王湛卿从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认为“树立以国际化、复合型、个性化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以体育、新闻、外语、人文为合力的课程体系,打造以体育、新闻、学术、技能为中心的师资团队,搭建以政府、媒体、企事业单位、学校为一体的实习基地”[8]是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必要路径。

2、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化传播”也是体育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主要包括聚类5和聚类6。现代体育的发展至今不过一个多世纪,因其本身具有的魅力和大众传媒的推动,体育话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正如英国学者大卫罗提出的,“体育、文化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它们总是无处不在地发生作用,以永动的断言和反断言的方式影响对方或被对方所影响”。[9]大众媒介已经成为当今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当下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载体已经逐渐多元化,如体育赛事、运动品牌、体育明星、全民健身等等”,[10]而这些体育文化形态的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三年来体育文化传播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战线》《青年记者》等主要关注新闻传播业务实践的期刊,共有32篇。探讨的议题可分为三类:一是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文化传播问题,如《论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特征与作用》《新媒体促进体育文化发展路径探析》《体育文化传播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等;二是讨论新媒体对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作用与途径,如《新媒体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传播》《论媒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等;三是探析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新媒体的作用,如《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体育传媒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等。

3、体育赛事传播研究

“体育赛事”是三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中出现频次排名第三的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出现次数虽靠后,但其中心性并不低(0.03)。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后,大型体育赛事如青奥会、亚运会、羽毛球世锦赛等在我国各大城市相继举办。媒介手段的介入让受众摆脱了特定空间的局限,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体育赛事这一“媒介事件”的见证人,经历一种不在场的“现场体验”。因此,新媒体时代的体育赛事传播就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聚类4和聚类7,共有《门户网站大型体育赛事移动化传播逻辑创新》《微博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路径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微传播发展的局限与对策》《互联网思维下的电视体育赛事报道模式创新》等20余篇文章。除此之外,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11]及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使得从法律角度等探讨体育赛事转播权备受关注,三年来的相关研究达15篇以上。其中,南京体育学院的李金宝连续三年发表了与此相关的文章,如《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认定的困境》《体育赛事新媒体转播权的三大关键议题》等。

(三)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成果在体育类和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的差异性体现

体育新闻传播作为体育学和新闻传播学两门学科的交叉领域,其在两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表现不同。从上述分析可见,新闻传播类期刊是我国体育新闻业务方面研究成果发表的平台,多以实践应用为研究点,在理论层面探讨的后劲稍显不足,仅有几篇从传播学、符号学等视角对体育现象进行研究,如《仪式传播视域下的NBA赛事电视传播》《体育奇观的生产与消费——以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为例》等。而在体育类期刊中,体育新闻报道、体育文化传播以及体育赛事传播这三大热点主题更多地呈现了“理论+实践”的维度,即研究议题既与当下“一带一路”倡议、体育文化建设等实际问题保持一致,又从不同学科的理论视角进行论证。此外,这种差异性还体现在体育类期刊中对中西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梳理性总结,如《现状与未来:对我国体育新闻与传播研究的思考——基于2012—2015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机遇与挑战:国外体育新闻研究进展及其启示》等。

篇5

5月13日的央视国际报道:针对近日有媒体报道的我国“各省市的最低工资普遍低于国家标准”的消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5月12日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该说法严重失实。

看了这一消息,不禁使我联想到最近一个时期在我国的主流媒体屡屡发生的热点新闻失实问题:如关于我国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等“三公”消费高达9000亿,《学习时报》报道不久,财政部门就纠正:不是9000亿,而且只有1000多亿;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去年的亏损数额,也是中央级的媒体前面报道是“历史上的第二个亏损高峰”,紧接着就有有关部门宣布“此报道不实”;前几天有境外的一家会计事务所,了一份“全球不良贷款研究报告”,称“中国的不良贷款额为9110亿美元。”对此,“上海证券报”5月12日报道,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对此消息“予以驳斥”。

这些屡屡失实的“热点新闻”,由于公众关注程度高,传播迅速和辐射面广,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最直接的是使媒体的信誉度下降,也使政府的形象受到影响,如这类热点消息,大多数都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相关,消息的“失实”,在没有被“纠正”前就早已传播,影响很难挽回。

为什么热点新闻会屡屡“失实”?我想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新闻单位在采写报道时不深入、不细致,缺乏与相关部门的核对与沟通,经常是一个电话或一份传真就能避免的不实报道,个别新闻从业人员却懒得去做;二是新闻的体制不规范,比如现在的不少论坛、研讨会等领导、专家的演讲、发言,都被新闻舆论部门当作消息来源,显然,这与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是有区别的,因为政府部门个人的观点并非代表政府,但是这一点当被报道时往往被忽略,误导了公众 ;三是政府部门的“热点新闻”意识比较弱,没有建立对“热点新闻”的定期制度,如对公众比较关注的“三公消费”、“金融系统不良资产、不良贷款比率”、“工资调整”、“住房价格”、“教育收费”等,多数处于被动地位,经常是媒体公布了,政府去“纠正”,为什么我们有关部门不去主动向社会公布呢?四是对“不实新闻”的单位,缺乏严厉的惩治措施。近一段时期,“不实新闻”多次发生,哪一家新闻部门的,哪一位记者写的,哪一个编辑遍发的,都非常容易“追究”,但是,公众很少看到对那些责任者的单位及个人进行公开处理。

在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在网络日渐普及的时代,新闻、特别是“热点新闻”对人们的生活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有责任维护“热点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比新闻的“时效”、“独家”要重要的多。

篇6

3月14日,以“畅通网络,诚信服务”为主题的2006年电信服务年会在北京召开,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为大会致辞。

奚国华说,“十五”期间,全国通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7.6%和13.4%,平均每年新增电话用户1亿户左右。通信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万亿元,平均每年2000亿元。电信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累计达到252.5亿美元。电信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到2005年底,全国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57.3%,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27线/百人和30.3部/百人,互联网上网普及率达到8.6%。2005年电信业务平均资费水平比2001年下降45%。

奚国华特别强调,经过艰苦努力,“村村通电话”工程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投资159亿元,为5.28万个行政村新开通了电话,有11个省市实现了全部行政村通电话。

奚国华还对今后一段时间的电信服务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提高对服务工作的认识;以解决服务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建立健全长效的工作机制,推动电信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改善;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加快农村通信发展和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电信普遍服务水平。(相关报道见A12版)

申请国家高技术项目需五大基本条件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将于4月1日施行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规范管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日前公布,并将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共分总则、组织管理、申报及审核、资金管理、项目实施与管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附则等七章,共43条。它明确了申请“国家高技术项目”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符合发改委项目公告或通知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要求,项目方案合理可行,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应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归属明晰;项目单位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资金筹措、项目实施能力,以及较好的资信等级,资产负债率在合理范围内,项目已基本具备实施条件,项目所需资金已落实;建设项目应按本办法第九条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已基本具备开工建设条件,或已经开工建设,但审批、核准或备案未超过两年,已通过项目用地预审或用地已经依法批准,具有环保以及其他许可文件。

该办法指出,发改委安排给单个国家高技术项目的资金最高限额原则上不超过两亿元。国家高技术项目实行项目单位责任制,发改委负责对实施情况进行稽察。

寻找盛大巨亏的真实原因

盛大2005年第四季度财报的,在业内引起巨大轰动。是什么原因导致盛大收入的下滑?是什么原因使得盛大在收入下滑的同时,运营费用却成倍攀升?又是何种重要因素迫使盛大立即就要推出游戏免费的策略?

当盛大这个季度盈利2.3亿元的公司瞬间陷入巨亏的境地,我们不禁在猜想,除了可以看到的ACTOZ股权损失导致巨亏这一直接原因外,还应存在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使得盛大的运作结构早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扭曲,而此次巨亏不过是因为其在扭曲结构下长期运作,致使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遂于最脆弱的环节集中爆发。

本期《财富门》,将试图从收入支出、资金链运作等资本层面进行更深一步的探析,力图揭示出在公司治理、战略运作等方面重点环节的作用,既可能促进资本积累,也可能加速资本状况恶化,因此必须得到重视,以供企业决策层参考。(详见A32~33版)

WAPI标准难“嫁”国际市场

同样是在2006年3月7日,北京和日内瓦却上演着WAPI前景的不同版本。

在北京,包括方正、联想、华为和四大电信运营商在内的22家中国企业,由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及科技部等牵线搭桥,携手并肩成立了WAPI产业联盟。这是继财政部、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在去年12月30日《无线局域网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以来,继续推进WAPI标准产业化进程的又一重棋。

在日内瓦,国际标准组织(ISO)有30个国家成员体对WAPI进行快速流程投票,其中赞成票只有8张。但是,在31个国家成员体对WAPI死对头802.11i的投票中,却有24张赞成票。尽管仍有一段时间的复议期,但专家认为WAPI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

近20个月的苦口婆心,并未能够把WAPI嫁入ISO的标准家族。WAPI命运似乎注定坎坷,它能迈过这道坎吗?(详见A13版)

ISO/IEC 20000的实践应用

ISO/IEC 20000是由英国国家标准BS 15000通过快速通道(Fast Track)而成为一个国际标准的,因此,它的结构和内容与BS 15000是基本一致的。而BS 15000又是建立在ITIL的基础上。那么ISO/IEC 20000与大家比较熟悉的ITIL究竟有哪些区别与联系?ISO/IEC 20000作为一个国际标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ISO/IEC 20000针对的是什么,是IT服务的提供者还是ISO 20000或者ITIL的咨询企业?是针对产品还是管理流程系统?ISO/IEC 20000 的认证流程又是怎么一个过程?(详见A30版)

新农民用数字智慧躬耕垄亩

数字时代,安徽的新农民正利用日益成熟的农网,在奔小康的路上大有作为。

种紫荆、紫薇是个致富的好法子,但怎样才能卖出好价钱?一气卖出紫荆树苗两万棵、交易价格10万元的忠义村村民周成锦可以告诉你。一个月两块钱看起来微不足道,可用过农网致富短信的农机手可以告诉你,它能有多大用场。不要说农民就不能走在信息化的前列,不要以为上岁数的人就会注定在信息时代落伍。这不,图中年过60的白土镇农民王世武就乐在网中。(详见A9版)

倒计时103天中国企业备考RoHS

篇7

【关键词】心理热线电话;婚姻问题;恋爱问题;热线干预策略;效果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45-2

此报告的的主要内容是对2008年6月1日至2009年6月1日期间,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热线部接听的274例关于婚姻与恋爱问题的咨询案例进行解析,继而希望社会人群了解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婚姻与恋爱问题,了解处理婚姻和恋爱中危机问题的方法。

①相关概念;②热线中婚姻恋爱问题的分类与解析;③热线接线的干预策略;④热线接线的效果评估;⑤小结。

1相关概念

1.1婚姻我国现行法及司法解释均未明文规定婚姻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两种:

一是认为婚姻是“男女双方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以夫妻的全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

二是认为婚姻是“男女双方以共同生活为目的而缔结的,具有公示的夫妻身份的两性结合。”

1.2恋爱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定义。现代定义为两个人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2热线中婚姻问题的分类与解析

2.1类别

2.1.1在来电者求助的婚姻问题当中分为以下几类

⑴婚外情;⑵夫妻吵架(包括孩子的问题;夫妻相处的空间;性生活不和谐;双方家庭的摩擦;家务;夫妻不同的生活习惯);⑶经济问题;⑷两地分居;⑸新婚期的磨合;⑹婚姻破裂;⑺家庭暴力;⑻再婚的问题。

2.1.2在来电者求助的恋爱问题当中分为以下几类

⑴失恋;⑵恋人间的吵架;⑶两地相处;⑷怀疑恋人移情别恋或已经发现第三者影响感情;⑸恋爱对象其中一方在恋爱前已经失身;⑹分手后想再次复合。

2.2求助者年龄段

由于电话咨询的特殊性,以及求助者的个人意愿,未能完全统计274例案例中求助者实际年龄,仅能依据求助者提供的所属年龄段进行区分。

20―30岁

30―50岁

60岁

2.3恋爱、婚姻问题的分类解析

出现恋爱、婚姻问题的因素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来自家庭外部。

我们在这里把所有核心家庭(夫妻及子女)以外的因素都称为来自家庭外部的影响因素。

第二种类型:来自家庭内部。

两人之间爱情表现不足,一方或双方感到感情受到了伤害,一方认为另一方漠视自己的存在,都可以成为危机的导火线。

第三种类型:个人素质。

男女双方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个性;人格的不同,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而引起婚姻危机。

3热线接线的干预策略

3.1倾听、共情;表达理解与支持。

3.2评估来电者心理健康程度(当时心理状态处于正常或异常)。

3.3澄清矛盾的核心与重点事项。

3.4建议解决两人之间冲突的办法。

3.4.1认识到冲突不是坏事,压抑才是。

3.4.2不能盲目争论对错,每个人的看法不同。

3.4.3看到伤害对方后另一方的伤痛。

3.4.4吵架的时候学会暂停,安静下来才会思考。

3.4.5学习沟通技术。

3.4.6评估来电者当时情绪问题缓解程度。

3.4.7若来电者情绪处于急性应激状态;焦虑、抑郁状态;长期处于情绪不稳定状态,建议接受专业心理治疗,或转介精神科就诊。

3.4.8鼓励来电者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感谢来电者的信任。

4效果评估

由于电话咨询的局限性,无法得到来电者周围其他关系人的确认,无法核实来电内容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在来电过程中,由于来电者的苦闷与烦恼得到部分的宣泄,痛苦和焦虑得到适度的缓解,情绪的暂时性改观比较明显。对事物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能够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开始新的认知,对事物接纳不同的解释,对心理健康有进一步的了解。

但心理问题的持续影响并不是一次电话能够完全改善的,有些情绪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电话咨询更多的是给予一些建议,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应用的心理学知识。求助者若想要让生活彻底发生改变,还需要自身不断的努力与完善。

5小结

爱情应该是与情爱的结合,缺乏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

冲突也是恋爱、婚姻中的一部份,是双方深入互相了解的重要契机。冲突之际,也是双方真情流露之时,如果不懂得沟通、相处的技巧,那么许多夫妻的关系就容易由‘相敬如宾’演变成‘相见如兵’(大动唇枪舌箭,暴力相向)。

相爱的男女,都渴望自己的爱情婚姻美满。要获得美满的爱情,应具备以下心理条件:

其一,不过分痴情,不咄咄逼人,不公开表现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充分尊重对方。重视对方,不干涉对方的活动,但又不是漠不关心。要为双方的个人自由留有充分余地。

其二,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时,自己更感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满足。即是要有无私精神。

其三,美满的爱情是彼此双方独立个性的结合。即恋爱双方不作为对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让双方都有发展自己个性的余地。

其四,寻找和珍惜双方心理上的共鸣。美满的爱情在于精神上的和谐,心灵上的沟通。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地理热点;教学;误区

地理热点是指同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人们普遍关注的时事热点、生态环境热点和生活热点,即关系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环保等方面的自然、社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热点教学已被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所关注,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对地理热点教学中的误区和相应对策作出初步分析。

一、地理热点教学的误区

1.把新闻热点当地理热点

不是所有的新闻热点都是地理热点,地理热点也不一定是新闻热点。凡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如空间特征与空间过程、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地理意义或影响等)的热点问题应备受关注。在教学中,由于地理热点的来源非常广泛(如网络、新闻、报刊等),大家都在尽力收集,力求广泛、新颖。但有的教师过于强调地理热点问题的时效性,在选取热点时,取材时间周期短,往往只搜寻一年内的重大时事问题,混淆了热点问题与地理学科的关系。

例如,巴西里约奥运会是2016年的一个地理热点。有的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向学生娓娓道来:①国际奥委会的宗旨、奥林匹克口号;②体育健儿如何发扬奥运精神、中国代表团获得哪些项目的奖牌;③中国女排如何重振雄风、应怎样弘扬女排精神等。将热点问题搞得沸沸扬扬,使地理课变成新闻快播课。甚至有教师详细地向学生介绍IS问题、南海仲裁案过程等,这些事件虽然是新闻热点,但是关系到问题、国际关系走势不清晰等,比较敏感,并不符合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只能作为时事新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新闻事件,把新闻热点当作地理热点,缺乏“地理味”,既难以把握一年内的短期地理热点,更容易遗漏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长期地理热点,使地理热点教学变成新闻热点教学。

2.把热点材料当地理知识

地理热点教学应巧用地理知识,合理分析社会热点,解决实际问题。在地理测试中,命题者往往以地理热点问题作为背景资料和以具体的区域图为切入点,常采取隐性的方式创设试题情境,使试题既立足于学科教材之上,又游离于教材之外,正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但有的教师过于关注热点问题,淡化了热点问题与地理学科的联系,忽略了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近年来,各地中考地理测试中,以热点作为背景,结合课本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能力的试题已成为常态。如2016年海南卷第34题、云南卷第29题的背景就是第31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两卷都以巴西地图、巴西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柱状图为载体,考查内容虽然有所差异,但都主要涉及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环境、人口和城市分布等问题,以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橹鳌?杉,地理热点教学要考虑的不是热点事件本身,而是以该事件作为背景材料,引申出事件背后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如“南水北调”是近几年的一个长效地理热点,有的教师过于关注工程进展、管理和三个方案优缺点比较,把地理热点本身当作地理知识点,只是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新内容,忽视了揭示材料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这就失去了热点问题教学的根本。

3.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热点教学不仅是为获得地理知识,更是为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判断、综合和分析等能力。命题者十分注重运用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试题的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只注重对地理热点知识本身的传授,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奉送给学生,满足于用材料简单地再现教材,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普遍下降。如利用“南水北调”热点问题开展复习教学时,有教师深入挖掘了热点事件,引出与该事件和该区域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并结合教材拟定从下列几方面去讲解:①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②北方地区自然特征。③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④长江水系及水文特征。⑤分析调水方案。但教学时,教师照本宣科、按提纲把知识点向学生过了一遍,未能以分析“南水北调”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形成分析资源短缺问题的一般思路: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4.重应试训练,轻情感培养

地理课程具有思想性,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但现阶段,不少师生把中考当作学习的终极目标,一味地注重应试训练,不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导致个人发展的基本素养难以形成,学科教育教学的价值不能发挥;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健康发展。

如“资源问题”是一直备受关注的地理热点,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开展“自然资源”教学的归宿。许多资料中都有关于自然资源概念、特征和分类的题目,大多数是选择题,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属于自然资源,或判断可再生、非可再生类型等。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生产、生活实例,通过图文资料来营造问题情境,在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对自然资源分类的积极意义和具体分类后的做法往往避而不谈,没有很好地渗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教育,忽视了资源忧患意识的培养;未能把课堂教学融入社会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资源消费观和环境意识,以便进一步指导学生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这种画龙不点睛的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题目中的“魂”还没挖掘出来,教学过程头重脚轻。

二、地理热点教学的对策

1.把握地理热点,杜绝节外生枝

教师要养成关注国内外热点新闻的习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从各种繁杂的新闻中找到其体现出来的地理知识,准确地把握地理热点,避免把地理热点教学搞成时事新闻拼盘,杜绝节外生枝。一应用心收集地理热点,从正规的网站、报刊上摘取,保证它的真实性;弘扬正气,关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热点。二应精心整理地理热点材料,分析教材知识与热点问题的联系,用教材主干知识对热点涉及的知识进行一次条理化修订,即热点问题地理化。

2.回归地理教材,避免喧宾夺主

地理热点问题考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教材,最终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教师要把热点问题教材化,防止地理热点教学变成热点材料展示,避免喧宾夺主。一应找准与教材内容结合的切入点,保证地理热点材料既不偏离教材主题,也不仅局限在教材的少许内容上;让热点材料能够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与更新,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实现由事实材料到理论的飞跃。二应将地理热点教材化。学生答题时的语言只有回归教材语言,才能避免出现语言不规范、表述不准确等现象。同时,通过问题的设置,将材料所体现的“理”蕴涵在教材之中,使热点问题回归教材。把热点问题放到教材系统中,通过发散性思维把握“热点”与教材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弄清问题的前因后果,解答问题才有层次性、逻辑性。

3.立足主干知识,重视能力提升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地理热点教学在于巩固已学知识,把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知识,让学生形成新的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转化为能力,提升地理素养。一应注重“双基”落实,将热点问题和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深化、巩固、迁移学科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应注重热点区域化,将热点、区域、原理运用三者结合起来,提高运用知识和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应注重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关心地理热点问题,注意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逐步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提出创新的见解。

4.挖掘情感载体,关注情感培养

地理课程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列为核心论题,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不是空泛地说教,要渗透到地理知识和地理事件的讲解中,运用多种情感载体,做到以境育情。一应倡导民主课堂,重视学习兴趣和学科情感的培养。充分利用地理热点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重视对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成功意识,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二应引导地理训练,彰显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和教育性。设问要遵循“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原则,使问题生活化,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逐渐培养学生答题的自信和能力;设问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探究性,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地理思维能力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并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参考文献:

[1]金卫东.浅析地理热点试题的编写技巧[J].地理教学,2016(7):4951.

[2]单咏,丁长城.地理“热点问题”教学的几点误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7):7778.

篇9

关键词:政治课堂;选取原则;新鲜资源

我们都知道,新闻事件的发生往往掺杂着各种因素,当前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兴趣非常广泛,喜欢探讨国内外各种时政热点问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若能恰当地把理论知识与时政热点、典型事例、新鲜事例结合起来,在第一课堂把“鲜味”送给学生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现在的中学生想了解的不仅是新闻本身的内容,更多的是渴望了解一些相关的政治背景,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去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让鲜活的新闻资料激活政治课堂。

一、“新鲜”资源的内涵

所谓“新”,就是政治课教学必须面向世界,跟上时代的脉搏,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又能触及学生的思想、生活世界的最新、最有感触的资源。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用最新的事实、时事以及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材料去说明问题,证明课本原理。

二、“鲜活”资源的选取原则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取课程资源

教师要使鲜活的课程资源选取的新颖又贴切,就要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学习和运用有关的原理全面科学地分析当前现实生活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整合。

2.根据课程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鲜活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所选取的部分鲜活的课程资源也正与政治中考试题的材料题、探究与实践题相一致,由此可见,鲜活的课程资源的选取,体现了能力培养的利益性,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成绩。

三、“鲜活”资源运用的做法

1.巧用教学资源,实现与新闻热点巧“对话”

如果将思想品德课比作一份“大餐”,那么在“烹制”之前就要注重所选材料的新鲜与美味,而新闻热点恰巧符合此选材标准。此外,新闻热点素材具有典型性与真实性的特点,运用于课堂教学,更能增加新颖性、增强可信度,如能将图文并茂的时政材料充实于课堂教学,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2.运用时事杂志资料,进行针对性教学

近几年苏州市政治中考命题中的时事背景及材料,有相当部分来自当年时政资料,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教师引导,我每次上课前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学生每天收集一到两条新闻线索,或国内外大事,到上课时首先进行“三分钟演讲”,引导学生交流国内外大事件,然后结合当前社会动态和学生兴趣共同选定重点和热点事件进行重点分析。方法很多:时政点评、新闻调查,关键是要让学生参与近来,把“新鲜”传递进来,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兴趣,二是帮助学生获取资料中最有效信息(即找到文中能运用的背景资料),三是找到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选取现实背景材料自行设计题目,开展讨论,表达见解,让学生自己的时事知识处处开花。

3.选取学生生活的社区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方式。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生他、养他的家乡、成长的摇篮。说家乡、赞家乡、爱家乡是爱国的重要体现,在九年级的教学中,结合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艰苦创业精神的教学内容,发动学生进行社区调查。经过社区调查,有的学生就家乡发生的重大变化,从住房变化谈社会发展,谈取得成就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教材上所涉及的要点)。

经过社区课程资源的选取与运用,使学生走出课堂,感悟社区,同时又丰富课堂,感悟人生。学生不仅了解自己村的由来与发展的历史,而且感受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艰苦创业的教育,讴歌了改革开放的功绩,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决心,增强了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实现了学生对祖国、家乡热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寻找课堂“新鲜”资源的途径或要求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怎样才能在第一课堂把“鲜味”送到学生手上呢?我认为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1.思维要活、要灵,不墨守成规

观念决定行动,只有新的观念、活的思维在脑袋生根,行动才能紧跟上时代的节拍。

2.多读书、多看报,关注新闻

世界日新月异,不读书看报就无法增长自己的见闻,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想新也无法新起来。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资讯,教师必须坚持每天收听广播电台的“新闻报纸摘要”,每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尽可能多地收看“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节目,捕捉时事热点,从浩如烟海的各类新闻资讯中攫取政治课堂上需要的新闻热点。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到新闻资讯与政治教材的有机统一。

3.适当记录,做好摘抄

篇10

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做专辑、专栏,对新闻的内容进行深度、广度开发。网络新闻如果要对新闻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在实践中通常采用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网络媒体制作的新闻专题以其超强的时效性、丰富的表现形式(集新闻稿件、照片、视频、音频、论坛互动、网上访谈等表现形式)、海量的信息内容成为网民阅读新闻的重点所在。它起到了报道最新动态,整合新闻资源,揭示新闻事件本质的作用。因此网站尤其是重点新闻网站应该重视新闻专题的策划和制作。

聚合的优势

表现手法的式样性是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重要标志所在。其形式包括文字稿、新闻图片等形式以及FLASH、音频、视频等形式。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增加新闻专题的可读性,加强传播效果。

对于一般的报纸来说,新闻的刊登有版面的限制;对于电台和电视台,也有时段的限制。而拥有“信息海量”特点的网络,则基本上不受上述的限制,它可以在编辑的布局下,全面对相关事件的最新动态,以及前因后果等,而页面上“更多内容”的运用,则基本上可忽略版面的限制。但这并不等于将网络成为“信息垃圾站”,网络编辑在发挥此特点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精品意识,仔细挑选相关的稿件。

对于受众来说,他不可能轻易地找到一个月以前登载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新闻事件,但在网络专题上,他们发现一切都是如此地容易,就像在大型图书馆熟练地查找资料一样十分方便。

在同一角度看,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网上实现较长时间的,一个月,半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按网站的新闻价格取向,它们可以长时间地存在,并且不断地进行第一时间的更新,永远以“最新”的形象出现。

互动是网络新闻的最重要的特点和优势之一,也是网络新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BBS(论坛)、新闻跟贴等形式可以让网民在阅读了某个新闻专题后,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新闻专题编辑亦可第一时间了解到受众的喜好,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双方互动和双赢等良好的传播效果。

选题应抓热点

什么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热点?可以简单分为新闻热点和宣传热点,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作为重点新闻网站,绝不能单纯强调“新闻性”而忽视舆论引导作用。南方网近年来,对党的十六大、抗击非典、广东两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重大新闻进行了详细的专题报道,正是由于抓住和做好了这些热点,才有效地确立和提升了网站的权威性。

比如《2005广东警民心连心》专题,围绕着当前市民普遍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这个热点问题,既有公安机关加强整治的力度等正面宣传内容,也有省公安厅领导与市民在网上聊天的互动访谈,还结合了原创的公安练兵图片集,使此专题获得了极高的点击量,传播效果十分突出。

还要避免重复制作和无用功,改正“做专题才能显示水平”的观点。目前存在一种观点,好像不做专题就显示不出编辑的水平,此种认识并不科学,专题的选题必须精,不能过滥,如果一味单纯强调专题的数量,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专题制作前应有充分的准备和相关资料的积累、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及对今后更新的考虑等内容,还有与相关专题的链接、制作人力的安排、工作的周期、挂出的时机、相应的推广、扩大影响的实施等内容,均需要一个通盘的考虑。其实这就是在强调策划。新闻专题一定要在事前进行策划,没有策划的专题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同时也要求网站内部要有良好的沟通机制,避免重复,集中资源,更有利于做出精品。

南方网制作的《广东2005年两会》的专题报道中,除了有最新的新闻报道,更是策划了《热点话题》的栏目,每日推出一个精品专题,针对每日的新闻热点,由编辑共同商定当天的热点,以整合其他媒体的资源和自主采访为新闻来源,相当于每日掀起一个宣传,成为颇受网民欢迎的一个热点栏目。如果没有相应的策划,仅仅是罗列当天的报道,则根本不可能有这样和效果出现。

南方网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进行成就宣传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制作出精品。我们将广东省在外经贸、城建、基础设施、工业、开发区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动漫和FLASH等形式整合起来制作了《广东人的幸福生活》专题集,有效地进行了成就报道形式的创新,也受到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友的热烈欢迎。

新闻专题表现手法多样,但更要注意内容的提炼和分类。不能单纯罗列,让人家害怕。要注意唯美和唯实的统一。如果一个专题将所有的新闻从头到尾简单罗列摆放,读者所看到网页上仅是密布着的一条条新闻,试问谁会有兴趣和耐心仔细看下去?

互动与沟通

网站新闻资料来源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引用其它媒体的内容是相当多的,从网站目前的编制上来说,也无法在短期内像传统媒体一样拥有一批遍布社会各个层面的记者队伍,但是不是说网站仅仅复制一下别人的作品就够了呢?笔者认为网站应该有重点新闻地积极进行采访,一方面可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成为名符其实的“首发”;另一方面,第一手资料更增加了所发新闻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网站自己的编辑在现场采访新闻,亦可令到本人对新闻事件有直观的了解。网络新闻第一手资料的来源可以由自己的记者、编辑采访得来,也可以是由自己的通讯员投稿所得。在南方网所做的《广东首次反恐演练》专题,就是网站派出了两名编辑,直接在演习现场拍摄的,整个专题了近200张生动的现场图片,由于专题在演练结束的半个小时之内马上挂出,稿件和照片纷纷被国内外各大网站和军事论坛等多方转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新闻的优势和特点除了体现在“快”上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互动性上。如果说“快”,目前国内已经有了全天播出的电视新闻频道,它可对任何重要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对于网络新闻专题来说,互动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武器”。所以说网络不能仅要拼速度,它还要运用互动这张“王牌”。可以同时利用新闻跟贴、论坛、网民调查等方式迅速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让网民畅所欲言,从而实现双向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