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8 17:5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ABCDTM技术;运营体系
1引言
传统的金融业务基本都是建立在有具体实物的抵押、相关证券的质押以及良好信用的基础上,而核心企业中的供应商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缺乏相关的抵质押物,信用贷款也缺乏充足的征信数据,传统的金融业务很难适应这些中小微企业。为了给中小微企业纾困,政府、金融机构、大型核心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可行性及实施途径,随着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T(物理网)、M(移动技术)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供应链业务的确权变得可行,从技术上保障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文章主要研究基于核心企业的特点,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情况,探索出适合核心企业自身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从而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运营保障。
2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2.1发展背景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与金融两个领域交叉产生的创新业务,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得到了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各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实践蓬勃发展。在经济高度全球化形势下,供应链金融将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高度融合,实现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乘数效应。不同类型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所处产业运行特点和规律,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改善了核心企业周边生态圈的营商环境。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发展,企业供应链活动呈现出数智化的趋势。在数智化供应链的不断创新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成为国家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关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广东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农业厅、金融办联合制定《广东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2019年7月国务院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
2.2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发展经过了贸易融资、物流金融、1+N供应链金融、M+1+N供应链金融等历程,近年来借助数字化手段演进得更加多样。从供应链金融的质押物性质及交易场景先后顺序来看,目前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分为三大类:面向上游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类、基于物流运输行业的存货类、面向下游销售企业的预付款类,并由此衍生出数十种具体的应用模式。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运营平台主体又可分为:核心企业模式、电商模式、物流公司模式、第三方平台模式,不同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参与主体、风险管控点等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内容均有不同,体现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特征。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必须要切合企业的业务实际,为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保驾护航。
3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概述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不断发展,为供应链金融产品管理提升风控能力,降低业务成本。为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实现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南网公司”)“对中央负责,为五省服务”的经营宗旨,同时为解决供应商发展所面临的融资需求,南网公司以南网供应链金融统一服务平台为依托,将业务相关的金融机构与南网供应商融合在一个业务流程内。供应链金融的运营体系需要包括运营的保障机制、体制;日常业务运营的流程、操作规范;面对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
4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架构
4.1供应链金融运营保障
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综合了多方面的职能管控,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团队建设、财务会计、技术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和与外部金融机构及供应商的交互协调。通过分析核心企业目前的组织架构和部门岗位职能,并结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管理,为供应链金融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主要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采用业务流程化、操作标准化、管理信息网络化的运营模式进行运作。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要求,为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全面管控,需从多个管理维度实现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供应链金融管理维度主要有法务管理、业务运营、业务管理、供应商服务、平台运维、财务结算、系统风险控制、业务风险控制、信用风险控制管理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确定职责范围。法律服务团队通过对融资筹划、风控合规、交易设计、资产管理等方面开展分析,整合运用各种法律技术,为金融机构及供应链企业识别相关风险。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三大核心要素:数据、建模和系统。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的实质是通过整合各类供应链参与方(包括供应商、物流仓储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的相关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应链生态的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筛选具备优质资源且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优秀供应商,使其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来,实现共赢发展互惠互利。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业务申请、服务提供机构审批、业务办理、业务执行、资金支付、业务结算等,该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闭环。核心企业处于业务信息集中处理环节,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核心,核心企业相关信息的传递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用效果。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要构建专业的供应商服务体系。该体系为核心供应商、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多方提供优质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建设专业的服务人才队伍、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解答供应商在使用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接受用户的投诉与建议等。系统日常运维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硬件设施运维、平台系统运维、运营审计。财务结算运营包括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收入来源的核算,主要有信息服务费、保险经纪业务返佣等。系统风险控制运营通过对风控体系进行高效管理,规范事前尽职调查工作,提高对授信主体真实信息的掌控,强化对核心供应商的授信准入管理。业务风险控制运营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部门、制订业务操作指引,建立内控管理制度,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控制运营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对供应商资信调查、付款方式、信用限额、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监控,以保障应收款项能够及时回收。包括贷前风控:设立专门机构控制信用风险、确立提供信用额度的原则、制定信用政策、建立专门的信用体系;贷中风控:执行信用政策、管理信用周期、投后贷款跟踪、持续不断地监督债务人、监督供应商的信用情况;贷后风控: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求,核心企业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4.2供应链金融日常业务运营
供应链金融的日常运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历史数据提供:从核心企业招投系统中提取供应商基础资料及历史交易信息,以大数据分析方式,对供应商进行资信评估。交易数据导入:供应商确认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在系统中签署使用相关数据的授权协议。在经过核心企业法务审核后,通过数据接口,推送至金融机构。回款账户开立与确认:与核心企业业务系统联动,由供应链金融业务部门确认后,才可以变更。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供应商进行准入条件审批,通过审核的供应商,方可确认进入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数据储存:对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供应商,通过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收集并分析系统数据,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评级,评级报告应经过授权后推送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办理、合同签订及管理均应采用电子签章或CA证书确认,合同签订流程全程采用系统电子化完成。财务核算:核心企业应着手成立供应链金融财务中心,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内容及要求,从组织框架上为资本运营管理做准备。绩效考核:为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高效有序运营,应设置并实施质量目标考核办法。质量目标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设置的范围与标准管理;二是实施控制管理;三是持续改进控制管理。经营团队建设: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管理的要求,管理团队建设模块的程序设置基本上可以分为:招聘录用管理程序;学习培训管理程序;机构与岗位设置管理程序;辞退与辞职管理控制程序;目标设置与绩效考核管理程序;职业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程序;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与文化构造控制管理程序。
4.3客服运营
设置有效的供应链金融客户服务运营管理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分类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主要由客户的基本信息、业务对接服务信息组成,其中客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工商注册、法人基本资料、基本经营情况(如处于经营何种阶段、经营类型、规模等)、经营管理者个人基本信息、详细经营情况(如资产情况、利润情况、产品结构等)、潜在需求情况等;业务对接服务信息包括业务对接类型、时间、履约情况、客户满意度等信息。第二,建立完善客户潜在需求分析机制。针对会员客户,由客户管理部门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定期对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客户在经营发展各个时期的服务需求。第三,逐步规范客户跟踪回访制度。该制度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履约过程中的回访,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了解客户经营情况或履约情况;其二,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重点是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的潜在需求,该回访将贯穿客户关系维持的全过程。第四,建立完善客户台账管理机制。应按照会员管理、履约情况、客户潜在需求分析等内容,分别建立总台账和各子台账。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立足于客户服务,有效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商务活动,如金融商务论坛、咨询培训等,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客户对南网的认可程度,保持紧密关系。汇总分析供应链金融服务日常运营中的常见问题,整理列示常见问题库,方便供应商查阅相关信息,同时配置智能客服机器人,根据问题关键字返回相应解答。
5结论
核心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一定要从自身掌握的资源、所能确权的内容去考虑,不可盲目贪大、贪快。传统的核心企业由于缺乏金融领域人才配置、信息系统支撑、运营经验以及相关风控体系,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从以上方面加强保障,可以借助外部资源,也可以引入相关的人才、信息系统、风控系统以及运营体系。
参考文献:
[1]章雁.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风险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11(7):123-127.
[2]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6):34-36.
[3]康晨.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1(21):119-120.
[4]潘明.供应链运作机制选择研究———以H省A县丝网业为例[J].金融经济,2005(16):75-76.
[5]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5,9.
[6]张宜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及推广[J].宜春学院学报,2011(1):39-41,116.
[7]龙志云,陈飞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的再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83-84.
篇2
【关键词】自贸区 金融政策 境外融资 供应链融资
一、自贸区金融政策解读
2013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FTZ)正式挂牌开张,该自贸区的覆盖范围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FTZ属于区域性经济特区,从金融领域的角度上讲,FTZ的开放具体体现在准入自由、交易平台多元化、资本项目放开、融资便利以及人民币跨境结算等几个方面,它的出现推进了整体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实现了市场主体国际化、多元化、利率与汇率市场化,自此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FTZ的金融政策更具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其一,贸易领域的监管模式创新。FTZ将实施“1+2”的监管服务新模式,即一线逐步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这里所指的一线为国境线,二线为国内市场分界线。该监管模式提出,要将一线监管的重点放在对人员的监管上,相关的口岸单位则只需要做好检验检疫等工作即可。而海关方面也将从原本的批次监管模式逐步向集中、分类、电子化监管模式转变,以此来实现FTZ区域内人员与货物的快捷、高效流动;其二,推动外贸物流创新发展。由于FTZ整合了上海市四大保税区,从而使其成为国内最大的物流特区,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长江经济带,同时能够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的发展。长江自古便有“黄金水道”之称,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水运通道,而上海港有将近90%左右的集装箱货源来自于长江经济带,这使得浦东机场也随之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货运机场;其三,能实现15%企业所得税优惠。FTZ的出现,为上海推动税收创新提供了可能,离岸贸易、金融采用低税率以及对境外投资收益采用分期缴纳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的出台,极大程度地支持了自贸园区内的企业发展;其四,离岸金融中心的构建。离岸金融业务既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一脉相承,并且也是FTZ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民币汇率价格发行机制的颁布实施除了能够使外流资金更好地周转之外,还能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使用效率;其五,拟定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在金融领域当中,最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无疑是金融试点,FTZ涉及金融方面的内容包括汇率自由汇兑、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等等。
二、自贸区供应链融资方案构建
长期以来,我国境内企业一直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这是造成境内企业境外投资资金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境内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债券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使得绝大部分企业难以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二是境内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若想扩大境外投资就必须以境内企业增资为前提,但是银行贷款的审批时间长、限制条件多、程序复杂,难以满足境内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在境外设立投资企业,其商业信誉需要长时间建立,不仅企业总部难以全面掌握境外企业的运营状况,而且境外企业也很难在当地银行获取贷款支持。基于以上现状,境内企业应当借助自贸区的金融政策开辟融资新渠道,通过运用供应链融资方案实现境内、外资金流动。
(一)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我国企业可通过在自贸区设立机构的方式进驻自贸区,充分利用自贸区平台,掌握自贸协定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企业对外贸易奠定基础。企业应当充分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利用自贸区的自愿帮助企业扩大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提升企业利润水平和内源融资能力。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应当走小而特、小而新的发展道路,以产品的技术创新性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开发出满足自贸协定国家和地区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要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给企业融资造成不利影响。
(二)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当中,国内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发展供应链金融技术。首先,可通过发挥特定领域内的资源优势来逐步降低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的研发和运营成本;其次,可在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及相关业务的基础上,实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标。如国际快递物流公司、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三家联合推出的UPS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自贸区内的企业以其自身的产品或是库存为担保,UPS则利用自己在物流方面的优势,直接对企业的库存和货物流动进行管理,而合作银行按照UPS所提供的企业库存价值对企业进行融资。在这一过程当中,UPS属于第三方监管机构,它以物流提供商的优势对企业质押的货物进行监督管理,这样一方面规避了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物流服务,有效扩大了物流业务,利润也大幅度提高。
(三)建立交易双方公共信息平台
银行与企业之间以供应链金融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市场交易关系。其中银行方面属于授信者,而企业则属于受信者,若是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便有可能导致企业领导者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银行方面的利益受损,或是有能力偿还银行款项的企业因为未能获得融资而与发展机会失之交臂。为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加工制造企业在投资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时,应当建立双方公共信息交换平台,以此来实现双方信息共享。该平台的建立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银行方面能够从我国加工制造企业获得当地企业的交易资信详情,这样有助于控制风险和扩展当地市场;其二,能够实现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市场适应性以及竞争能力。例如,深发展银行提出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化,这为供应链当中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换平台。借助该平台,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多项服务,如授信、资金管理、理财、结算等等。而企业则可借助银行提供的专业财务供应链管理技术进一步增强与供货商和经销商之间联系,从而获得更加稳定的供货和及时销售。
(四)重视供应链融资人才培养
供应链融资模式需要配备熟悉国际法律、金融、贸易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且还要了解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文化习俗、市场结构等情况,以确保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顺利实施。为此,企业要重视供应链融资人才培养,在对外投资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华人资源,积极聘用既具备金融贸易知识和企业管理能力,又熟悉当地市场环境的华人管理者。此外,企业还要加强华人管理者法律法规、信贷制度、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培训,使其成为满足供应链融资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自贸区供应链融资的利弊及风险
利用自贸区政策实施供应链融资方案的优势在于:供应链融资能够利用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贷资质,提升本企业在银行贷款业务中的信用等级,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能够促使我国境内企业实现境内、外资金的流动,而且还能够引导企业快速融入当地市场竞争环境,推动企业发展。
利用自贸区政策实施供应链融资方案的弊端在于: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虽然在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中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如网点建设的布局缺乏合理性、融资产品和服务针对性不强、供应链融资产品的种类单一等等,使其很难与当地的银行分庭抗礼,并且与一些老牌的跨国银行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无法提供全方位且具有针对性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此外,供应链融资方案具备跨越多行业、多方参与的特点,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的运营风险,若企业与供应链核心企业一旦出现合作关系破裂,就会使供应链融资方案面临失效的风险。同时,供应链融资金额若与真实交易情况不匹配,也会造成企业融资风险,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因此,为了有效规避供应链融资方案带来的融资风险,企业应当加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健全供应链融资保障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婧.我国自由贸易区政策对甘肃外贸发展的影响[J].开发研究.2010(2).
[2]赵迪琼.广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视角[J].学术论坛.2012(1).
[3]顾益民.自由贸易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选择、制度障碍和实现路径[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3(10).
篇3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融资优势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融资难是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信息相对不透明和收益率等因素的影响。在面对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物和担保的中小企业借款人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的信贷风险控制技术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供应链金融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又可以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模式。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的授信模式不同,其核心理念是金融机构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对单一企业的授信模式不同,其核心理念是金融机构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供应链利益相关者,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
二、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1.国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学者不仅关注供应链管理,还将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如何利用供应链模式进行融资,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Allen·N·Berger(2004)等人在分析和总结中小企业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方法进行成功融资的经典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一些新的设想及框架,并在理论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小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进行融资的思想及其可行性,并对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设计。在Allen·N·Berger研究的同时,Leora Klapper(2004)等人通过深入研究一些中小企业利用自身存货成功进行融资的机理和模式,得出了以存货为基础的融资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资金短缺的压力并有利于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的结论。继Leora Klapper提出存货融资概念之后,Gonzalo Guillen(2007)等人经过研究认为中小企业的生成具有6个基本要素:政策、订单、质量、市场、人工、现金,而现金在这6个基本要素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自身生产模式与融资方式的统筹安排不仅可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生产布局,而且有助于完善企业的资金融通机制,从而增加企业的整体收益。Comelli(2008)等人进一步指出若能将融资与生产运作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当企业遭遇财务现金流压力的时候,能够充分利用存货进行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企业通过财务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的维持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各个主体之间的现金流,能够实现现金流周转正常,资金效用达到最大化;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选择合理的融资模式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困境和完善企业的资金融通机制。
2.国内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陈淮(1987)提出了构建“物资银行“来调剂、串换物资品种的设想,但当时的这种设想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罗齐(2002)等人通过对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调研,创造性地提出融通仓这种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相结合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模式。郑绍庆(2006)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指出融通仓对解决供应链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十分有效的。门俊宏(2007)在分析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小而流动资产较多的基础上,提出三种基本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选择这三种融资模式之一。国内学者研究供应链金融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即供应链金融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融资环境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在整个供应链中,通常有一个具有强势谈判能力和结算能力的核心企业,其它中小企业在结算时可能都受制于此谈判企业的话语权。根据核心客户性质以及其在整条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供应链金融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即应该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游中小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办理融资的模式。国际上,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一种常用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在这种融资模式中,企业以自身的应收账款债权作为质押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金融机构在向企业融通资金后,若该企业的债务人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那么金融机构有权向该企业要求偿还资金。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应收账款融资的主体一般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供应链上游的小企业、核心企业和银行都参与此融资过程。核心企业在整个融资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其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银行在同意向上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前,并非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银行更多关注的是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由于具有较好的资信实力,并且与银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核心大企业能为中小企业融资起到反担保的作用,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2.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即使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供应链上游的核心大企业预付账款。保兑仓融资是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质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生产商、下游的经销商和银行的参与外,还需要物流企业的参与,负责对质押品的评估和监管。从银行的角度来分析,保兑仓业务不仅为银行进一步挖掘了客户资源,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既可以由供应商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又能够以物权作担保,进一步降低了所承担的风险。银行通常会要求经销商缴纳一定比例的初始保证金,银行通过银票的方式向厂家订货,拥有货权。当在经销商提货时,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提货保证金,然后银行向厂家发出指令要求厂家向经销商发货。在保兑仓融资下,作为核心企业,厂家需要承担连带保证、回购、约定付款等一系列的责任。
3.融通仓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与应付账款模式不同,在这种模式下将抵押物由债权变为存货。在传统信贷模式中,商业银行更倾向于用不动产作为抵押物,因为不动产的风险较低,容易掌控,而动产流动性强,商业银行很难把握掌控,同时动产由于在运输等过程中风险较大,所以商业银行并不常用动产作为抵押品。融通仓融资作为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企业可以根据法律和行业管理规定将生产原料、商品、存货等可流通的货物交给物流企业代管,商业银行则可以通过与物流企业签订相关协议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银行在质押期间可以不定期对货物情况进行检查,而物流企业则负责向银行汇报货物的相关情况。待融资企业偿清银行贷款后,银行归还仓单给融资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凭仓单提货。
四、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
1.供应链金融优于商业银行传统授信
在传统的授信审批模式下,银行主要审核授信主体的财务、经营状况,通过对其财务报表、经营状况、法人资信等方面的考量来确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融资。而中小企业这方面信息的透明度较差,较难进行银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创新授信审批模式。供应链融资针对具体的贸易合同进行审核,即对供应链交易的风险进行考察,凭借核心企业的资质来作为为企业增信的工具,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对整个供应链成员进行整体信用评估,尤其侧重考察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作用而不是单体企业自身状况,由此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严广乐通过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中小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相应的博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扩大融资规模、对银行减小信贷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将核心大企业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捆绑,核心大企业往往需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负有连带责任,因此这也有助于推动核心企业优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队伍的结构,提升供应链的管理能力。
2.供应链金融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中小企业信用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交易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易导致中小企业的短期行为模式。由于存在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情况导致逆向选择,因此出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银行通过引入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作方两个变量,可以有效的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银行可通过有效采集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目标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相关信息,了解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和盈利水平相关情况。银行通过对物权单据的控制和融资款项的封闭运作,实现对资金流和物流的双向控制,使风险监控直接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环节,有利于对风险的动态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银行授信与融资主体风险的隔离,可缓解银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优化信贷结构
当前,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很多都没有与真实交易相匹配,许多企业并没按照原先贷款意图进行使用,擅自挪为它用的现象经常发生。这种贷款的数量占到一些银行信贷总额的比例很高,而且贷款期限以长期居多。商业银行对其很难进行紧密地跟踪监测,因此无法确定风险程度。供应链金融所采用的融资模式都是与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相匹配。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注重企业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连续性,通过对企业信用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银行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使资金不会被挪用,贷款风险相对较小。在现实中,中小企业的融资期限大多注重短期,而且流动性比较高。由于其信贷支持是以抵押物作为保障的,所以资产安全度较高。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可以逐步增加短期信贷,使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两者之间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从而促使银行的信贷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五、结论
作为一种从整个供应链产业群体的角度出发考虑的信贷授信新型模式,供应链金融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对企业一对一的单独授信,而是针对整个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信贷管理的业务模式。供应链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三方实现共赢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融资形式,有利于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参 考 文 献]
[1]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2]Allen N. Berger, Ifekhar Hasan, Leora F. Klapper.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community bank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4,25:169-202
[3]Leora Klapper.The Role of " Reverse Factoring" in Supplier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R].World Bank,2004(9):102-103
[4]Gonzalo Guillen, Mariana Badell, Luis PuiPuigianer. A holistie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eonomics,2007,106:288-306
[5]Mickael Comelli, Pierre Fenies, Nikolay Tchernev. A combined financial and physical flows valuation for logistic process and tactical production planning: application in a company supply cha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es,2008,112:77-95
[6]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75-76
[7]杨琳.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
[8]马俊峰.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兰州大学,2010
[9]丁汀,李雪梅.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分析[J].物流技术,2009
[10]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101-103
[11]余剑梅.以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经济纵横,2011(3):99-102
[12]严广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11(4):5-9
篇4
11月27日,京东商城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线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双方将向京东的合作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继平台开放后,“供应链金融服务”成为京东构筑网络零售生态的又一重要之举。
根据双方的协议,京东的供应商可根据与京东签署的销售合同、货物单据、保单及京东的确认文件,在第三方保险机构投保后,获得中国银行的融资。此外,京东还表示,将以自有资金为供应商提供部分融资。目前,京东已累计融资15亿美元,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处获得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
京东首席战略官赵国庆对与中银北京的合作表示相当的期待,他介绍称,京东现有供应商超过1万家,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合作,能够通过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供应商加快资金流转。中银北京分行行长张金良也是踌躇满志地表示:“希望中行、京东商城、供应商三方加强合作,把这个业务效率、规模做起来。”
无独有偶,苏宁电器也在近日公告,称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香港苏宁电器有限公司与关联方苏宁电器集团共同出资3亿元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此前,苏宁已通过南京苏宁易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预付卡发行、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服务业务。
京东商城和苏宁电器双展金融服务的背后,是电商将原本立足于用户竞争的“战火”烧至供应链,未来各大佬围绕这一新的竞争领域的争夺必将更加激烈。
京东的金融野心
根据京东商城的介绍,其金融服务包括B2B和B2C两部分。其中,B2B部分对供应商提供投/融资服务。融资服务包括订单融资、入库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委托贷款融资等,投资服务则包括协同投资信托计划、资产包转移计划等。
在这些融资中,供应商可根据与京东签署的销售合同、货物单据、保单及京东的确认文件,在第三方保险机构投保后,获得中国银行的融资。京东商城扮演供应商与银行之间的授信角色,资金的发放由银行来完成。据悉,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30%,年化利率低于阿里小贷。
除了面对上游供应商的融资投资服务外,京东商城还计划向普通用户推出金融频道,包括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保险、理财、黄金、信用交易等。
实际上,京东商城此次在金融领域的发力并非首度尝鲜。就在11月,京东商城收购网银在线,悄然“入侵”第三方支付市场。据本刊记者了解,网银在线到目前为止已与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银联及农信银在内的80多家金融机构有合作关系,开通了300多个银行结算接口,支持互联网、POS、手机、电话等多种线上线下的终端支付形式,以及银行卡、外卡、电信卡等各种支付工具。京东商城对其收购之后,在获得宝贵的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的支付体系,对用户信息和用户体验的掌控能力将会更强,有利于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易观国际分析师陈寿送就表示,京东推出供应链金融是在其已经构筑的生态系统中为商家提供服务的一部分。
业界猜测,京东商城下一步或许会在用户池和商户池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利润率高的衍生产品,金融服务也将很有可能成为京东商城的支柱业务之一。
卡位供应链
无论是京东商城,还是苏宁电器,它们开展金融服务都绕不开一个共同的劲敌——阿里巴巴。
2010年,阿里小贷公司在杭州成立,打造“平台+小贷”的融资模式,利用众多支付宝注册用户所产生的巨额在途资金等资源,由合作银行提供贷款服务。截至2012年6月,阿里小贷已为13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超260亿元。今年7月20日,阿里小贷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以此计算,阿里金融的利息收入一年将高达惊人的3.65亿元。
阿里小贷在过去两年中赚得盆满钵满,这也让阿里巴巴在未来的布局上对金融有了更多倾斜。在今年9月的网商大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就提出阿里明年的“平台、金融、数据”计划,再次将金融列为发展重点。
阿里小贷赚得满地流油,但对广大的中小卖家而言,由于信用担保凭证出具困难,获得融资并不容易。此外,中小卖家获得融资的成本也是相对高昂。阿里小贷单笔金额一般在5-100万元,由于卖家规模小,风险较高,年化利率通常在18%左右,高出基准利率30%以上,这也让很多中小卖家感到“压力山大”。
一边是阿里的金融服务对平台供应链和生态产生了强劲的黏性,同时自己还获利颇丰,一边是由于其商家的限制,阿里小贷的金融服务还留给后来者不少的想象空间。如此境况之下,京东商城和苏宁在同一时间杀入这一战场就比较好理解了。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金融借贷需要信用凭证,其往往和支付、物流等供应链环节紧密对接,京东商城通过供应商在支付、物流上的数据和凭证进行抵押担保。这意味着供应商一旦要申请金融贷款服务,需要在物流、支付上与京东进行深度对接,因此很难脱离京东生态。到那时候,金融服务不仅仅是供应链的重要黏性环节,更是物流、支付等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对供应商而言,届时将不再是选择哪家平台进行合作,而是要加入哪个供应链的问题。分析人士认为,这才是京东商城和苏宁的最终目标。即只有牢牢控制了供应商,才能有资格和底气向阿里巴巴叫板。
未来的烦恼
某种程度上看来,京东商城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确实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7%-8%的年利率不仅低于阿里巴巴,也远低于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行的约20%的年化利率。其次,新的服务平台大大加快了供货商的资金回笼速度。据介绍,过去供应商从备货到最后从京东拿到回款,一般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在平台的核心产品“应收账款融资”则大大缩短了这一周期,供应商在完成对京东的送货后即可与京东对账,核对无误后,京东给银行发出指令,银行将货款金额提前给供应商结清。今后,供应商最快可在提出申请后一天之内就获得融资。如此高的资金周转率,自然能够帮助京东商城赢得更多供应商的青睐和依赖。在电子商务观察员鲁振旺看来,京东推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近半年以来,京东与供应商的结款周期越来越长,这对于小商家而言压力颇大,而京东的金融服务可以缓解商家的资金压力。
毋庸置疑,京东商城依靠统一的物流服务与规模较大商户的入驻,信用凭证较容易体现,可通过物流单据获得融资。然而在支付环节,无论是网银在线还是供应商金融服务平台,与阿里系相比,京东仍处于劣势。
业界更担心的是,京东商城在开掘一系列金融产品同时,也将可能面临监管政策变化的风险。
根据银监会2008年5月颁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第五条规定,只能在“本省(区、市)的县域范围内开展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此前,阿里小贷通过淘宝平台的贷款商户遍及全国,不过目前监管政策“只观察不表态”。然而,这样的状态显然不会持续,未来政策走向并不明朗。
篇5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指标体系
一、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及其评价的内涵
风险评价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供应链融资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供应链所有成员提供系统性和结构化的融资安排。供应链融资模式实现了银行授信风险控制理念的重大突破,其风险控制的实质是通过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来控制风险。因此,供应链上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历史交易状况、商品的价格走势、交易流程的控制能力等成为评估重点。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技术实现对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控制相比以前的风险控制措施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在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处理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随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断广化和深化,以依靠核心企业信用捆绑为主的单一授信评估标准不能满足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和创新中风险评价需要。要改变现阶段供应链融资风险评估的现状,就必须在考察核心企业信用状况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健康情况和外部环境,对供应链融资等风险进行系统性评价。为更好的实现这一风险评价的目标,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实践,将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界定为:以整条供应链为融资的主体,由于供应链各个主体之间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以及其所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导致整条供应链发生中断、瘫痪甚至崩溃而造成商业银行供应链整体性融资损失的可能性。
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适应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专业化、多样化和全方位化下风险控制要求。目前,商业银行意识到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的迫切性, 但由于缺乏一套有效、系统的风险评价指标, 就难以对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将从供应链内部、核心企业能力、行业发展和宏观环境四方面系统地阐述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既要根据供应链融资活动的全过程,又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因素,同时还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代表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等原则。
根据上述要求和原则,结合关于供应链风险评价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和分析,吸收、归纳现有的风险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供应链内部评价指标体系、核心企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行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宏观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四个方面的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一)供应链内部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链内部评价指标体系是从供应链系统角度出发,从供应链整体的柔性和协调度两个层面来估供应链系统健康稳定性的指标体系。
1.供应链柔性。供应链柔性反映供应链对环境影响的适应度,它是指整个供应链能否根据市场变化而迅速地自我调整,从而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的需要的能力。一般来说,供应链柔性越好,供应链的稳定性强,风险防范能力强。主要包括供应链的数量柔性、时间柔性、产品柔性和资源利用柔性四个方面。数量柔性是指供应链对顾客需求数量变化的满足能力。其主要反映了供应链应对市场需求风险的能力。它包括订单完成率和准时交货比例等指标。时间柔性是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供应整体生产能力越强,市场响应能力越快,供应链的时间柔性越好。产品柔性是指在种类的有关属性指标或者是一定时期内新产品引进数量或种类占产品总数量。包含了产品质量稳定性和效益稳定性两个指标。资源柔性反映的是供应链对人力资源、原材料、企业的机器设备等资源的利用率情况。
2.供应链协调度。供应链协调度主要考虑的是供应链各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共享和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协同能力。一般来说,供应链的协调度越高,供应链的风险就相对越小。信息共享程度是反映借款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水平的一个指标,由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决定。信息传递及时率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与其外部客户的信息交流是否及时、不影响到各自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信息传递准确率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与其外部客户的信息传递是否准确无误。合作时间是指供应商和销售企业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的时间,它是反映企业之间合作密切程度与合作稳定性的指标。如果双方的合作时间较长,可以认为双方合作的比较密切而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继续合作的可能性较大,供应链的整体稳定性有保障,相互之间配合的比较好,协调性比较强;反之,则表明合作双方对彼此的了解较少,进一步合作的变化性较大。
(二)核心企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特异性变量,其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核心企业出现信用或是道德风险,供应链融资的基础将不复存在,此时,核心企业将成为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的源头。核心企业能力指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
1.核心企业的信用评级。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对整个供应链的发展与稳定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决定着供应链的存亡。核心企业良好的信用对整个供应链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根据我国现行商业银行企业信用等级的分类规则,将核心企业的评价信化分为以下五个等级:特优(AAA)、优秀(AA)、良好(A)、合格(BBB)、不合格(BBB以下)。
2.对供应链的管理程度。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程度越高,说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越高,同时又有利于加强供应链的竞争力,发生风险的可能就越小。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程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和销售商有明确定的退出机制;二是上下游企业能否享受到核心企业的一些排他性的优惠政策;三是核心企业是否对供应链成员有无奖惩措施。如果三者都具备,则说明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程度高。如果有一到二个说明管理程度一般。
3.核心企业的产能。核心企业的产能是其在市场中地位最基本的体现。核心企业的产能排名越靠前,其影响能越大,其市场地位也就相对高。
4.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的销售量占该类产品整个市场销售总量的百分比。一般来说,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经营、竞争能力越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越强。
(三)行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行业发展评价指标主要是从行业的状况来评估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大小。行业发展情况主要是指行业的发展空间、发展阶段、行业政策的支持度和技术变革对行业的影响等。
1.行业发展空间。行业发展空间主要考虑的是供应链主要产品的潜在市场的大小。产品的潜在市场越大,行业未来成长的空间就越大。一般来说,朝阳行业发展空间较大,其行业的发展前景越好。因此,在对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时,必须对其加以重点关注。
2.政策支持度。政策支持度反映的是国家的政策对供应链所在行业的支持程度,一般来说,包括特定行业的支持与特定规模的支持。政府对供应链所在行业的支持度越高,企业的发展前景就越好。该指标通过每一年公布的行业政策支持度判定。
3.行业发展阶段。一般来说,行业会面临引入、发展、成熟、衰退这几个发展阶段,分析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于判断行业以及供应链的发展情况都有一定帮助。行业在引入的不确定性大,风险也大,而在衰退阶段的行业无发展力,违约风险最大。发展和成熟阶段是相对较优的阶段,行业风险也小。
4.技术变革对行业的影响。在对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时,也应该重视技术变革对行业的影响。如果行业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非常显著,那么行业发展的波动性会很大,诱发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宏观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宏观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供应链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衡量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的情况。宏观环境做为基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国际贸易环境等。
1.国家政治环境。国家政治环境是供应供应链所处的国家或地区政治情况,主要是是考量是:否发生政府更迭,政局的安定性和国家(地区)间发生的政治冲突、战争的可能性。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对供应链的生产经营活动会产生也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说,经济繁荣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各对供应链生产经营活动有促进作用;经济衰退或是紧缩宏观经济政策的对供应链销售额和市场筹资环境都有不利影响。
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一种不可抗力的因素。其变化作用于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经营活动、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资金运动,通常引发企业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地震、洪水、火灾、雪灾、山体滑坡等,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大。
4.国际贸易环境。国际贸易环境主要包括国际经济形势、汇率政策等等。现在供应链融资源于跨国公司国际发展的需要,而且现在很多供应链企业的产品都销往国外。因此,国际经济形势和汇率变化对供应链融资的影响也很大。国际经济形势越好,汇率等相对稳定,供应链企业发展稳定,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各个指标所反应的内容对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影响程度,提出了包括23项核心指标的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都是各个方面中最重要的指标,其反映的内容对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供应链融资风整体性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作为一种新的探索,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但在以后实际应用中, 也应根据环境条件和具体情况对风险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地改善和调整。
参考文献:
[1] “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
[2] 李九献.供应链融资的银行信贷+业务转型的影响以及发展策略[J].时代金融,2010,(2):42-44
[3] 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42-45
篇6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问题;对策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及国内外实践
1.供应链金融指的是指通过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控制变量,以真实的交易背景为依托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或者核心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等综合服务,以此来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由传统的企业间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地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物流企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供应链的增值,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2.供应链金融的国外实践。根据Demica公司的调查研究报告。供应链金融近年来发展迅速,2007年供应链金融使各家商业银行发放的授信增长了65%,14%的企业开始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另外有38%的企业积极准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表现有墨西哥国家金融开发银行的“生产力链条”计划,GE和太平洋资产融资公司的存货代占解决方案,摩根大通银行的实体供应链和金融供应链联姻以及荷兰银行信息化技术助推亚洲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的国内实践。20世纪90年代末中小商业银行在竞争压力持续创新,存货融资业务得到部分恢复。之后,深圳发展银行在总结货押和票据质押业务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偿性贸易融资”的理念和“1+_N”系列产品。“1”指的是一个核心企业,“N”指的是为这一家核心企业服务的众多中小企业。并在2005年提升为供应链金融服务,2006年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继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后广州发展银行推出了“物流银行”概念,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法案”,兴业银行提出了“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华夏银行“融资供应链”,招商银行“电子供应链金融”和民生银行“特色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企业进行融资,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以应收账款来盘活企业的现金流。其中债权企业一般处于供应链的上游,而债务企业一般处于供应链的下游。
各个步骤含义是:(1)债权企业和债务企业进行贸易,债权企业把货物赊销给债务企业;(2)债务企业把相关的单据交给债权企业:(3)债权企业把相关的单据抵押给商业银行:(4)债务企业承诺付款;(5)商业银行把信用贷款支付给企业;(6)企业用募集来的钱购买原材料,进行再生产:(7)债务企业通过销售产品获得资金:(8)债务企业把获得的资金用于偿还对银行的欠款;(9)商业银行与债务企业的合同结束:整个交易完成。
2.保兑仓融资模式指的是在供应商(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融资企业(买方)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为质押,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以此来取得银行的授信额度的融资业务买方可以获得分批支付货款和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其有利于买方取得大规模批量订货的优惠,增强买方的议价能力和在货物价格较低时采购和存储货物,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买方)的短期资金压力。其基本流程如图二所示
各个步骤的含义是:(1)买卖双方签订以保兑仓模式进行货物的买卖;(2)买方向商业银行缴纳保证金:(3)商业银行向卖方开出承兑汇票用于购买货物:(4)卖方把货物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5)第三方物流企业把货物质押的单据交给银行:(6)买方向银行续交保证金,以此取得部分货物的所有权;(7)商业银行允许物流企业把部分货物交给买方,并给买方提货单;(8)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提货单把货物交给买方:(9)商业银行承兑商业汇票,把钱支付给供应商。
3.存货抵押模式(融通仓融资)指的是企业把自己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以此获得流动资金的融资模式。该模式中中小企业需要进行融资时需要把自己的存货交给银行认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不转移所有权,这样企业就可以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在供应链金融的思想下,银行对企业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是否有长期的贸易合作伙伴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营环境。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对整个行业负责对货物进行看管、评估价值和监管,并出示证明,协助银行进行风险控制,并以此提高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三、供应链金融的现实意义
(一)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的意义
一是对中小企业的作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上处于从属地位,他们经常会遇到资金短缺的现象,但是自身的信用等级不高,不能从银行借到钱。而供应链金融以整个供应链作为评价,突破了对单个企业的限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盘活了再生产流通环节的商品,使中小企业获得了银行的贷款但是并没有增加相应的担保资源,促进了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流通。二是核心企业可以把仓储、运输、库存管理等环节交给物流公司,自己专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在银行资本的帮助下,整条供应链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二)供应链金融对银行的作用
一是供应链上大多存在一个核心企业,围绕这个核心企业有众多的中小型供应商和经销商。众多的中小企业会改变银行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降低客户的集中度,分散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贸易背景为依托。银行把动产的监管工作外包给物流企业可以转移风险,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三是可以银行可以开展多种业务,满足企业对金融产品多样话的需求,加快银行金融创新的步伐,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四是吸引中小企业到银行办理结算业务,实现供应链上的资金流动的内部循环,从而带动相关业务的发展。
(三)供应链金融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
物流企业通过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一方面可以密切与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关系,稳定原来的客户促进新客户的开发,增加利润来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
四、供应链金融存的主要问题
(一)来自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风险
法律和风险主要有:一是由于法律自身的模糊性复杂性以及法律体系中本身存在的空白、冲突。如《担保法》没有明确规定原材料、半成品和应收账款等可以质押。《担保法》没有对担保物的清唱顺序做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生纠纷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二是法律的执行和政策的风险。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法律纠纷,费时费力无形中增加了供应链金融的成本。《物权法》对浮动式质押方式的给予了法律上的肯定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不接受浮动质押办理,有的动产担保物需要多头登记,而有的动产担保物没有规定登记场所。
(二)来自企业的风险
一是来自核心企业的风险,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往往会被扩大10%~20%作用,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着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问题,一旦核心企业出现了问题,整个供应链就会面临很大的问题。由于很多国内企业的供应链意识淡薄,大企业没有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利益驱动,即使很多企业开展了供应链金融也大多没有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实行制度化的管理。二是中小企业的风险,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的透明度不高,银行不易监管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来自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
一是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设计者业务流程设计的不合理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的设计漏洞包括:授信额度设计不合理、风险敞口过大、合同不完善、合同条款不合乎法律规定和流程设计过于复杂等;不舍理的业务流程设计可以导致系统风险。二是银行要防止u内部人员的作弊、欺诈等主观行为造成的风险和也有银行从业人员能力不匹配、操纵失误给银行造成的风险;其可以导致非系统风险。
(四)来自物流企业的风险
要防范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开出无实物抵押的票据或者入库凭证。此外由于在商品质押的监管上由于存在,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滞后导致银行在质押品的监管上存在风险。
(五)信息传递的风险
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其实是一个松散的企业联盟,每个企业在面临选择时会首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把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放在首位。可能会出现为了自身利益侵害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的行为。当供应链上的企业越来越多,供应链的规模越来越大,系统越来越复杂时,信息传递的失误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的失误可能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错误的估计市场需求的规模,市场需求的变化,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这种变化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从而带来风险。
五、风险防范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此外法律是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滞后反映,由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相关的法律不是很完善。一方面国家的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对动产抵押物和动产抵押查询制度加以完善;另一方面以行规、违约成本和综合措施弥补法律的缺陷。
2.对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对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如:设备的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财务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企业进行改进,防止情况的恶化。帮助核心企业把供应链上的不合格企业及时清除,保证供应链的健康发展,也保证银行自己的资金安全。争取做到尽可能的防范风险,及早地发现风险,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3.银行要加强建设,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制度。一是商业银行要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建设,防止失控行为的发生。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任何人不得违反相关的制度和越权做事。二是银行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评定制度。如实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确定合理的中小企业的授信量。把优质的中小企业纳入银行的扶植行列,剔除风险大的中小企业,防止“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此外银行还要对获得贷款的企业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掌握企业的存货增减、货款回收状况和固定资产的变化,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三是加强操作平台的建设。实行按地区或者城市分层次设置供应链金融的集中操作平台,分层级的集中操作可以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标准化,以及减少重复劳动获得规模效益。
4.物流企业要加强信息的收集和仓单的规范化建设。建立灵活的市场信息收集机制,掌握市场质押物价值的变化。及时的反映供应链上的变化情况,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对质押物价值的误判。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使用的仓单还是由各个物流企业自己设计的,形式不统一。因此要对仓单进行科学的规范,使用统一的格式进行规范,以此来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唯一性和统一性。
5.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失误;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一是由物流企业和银行共同构建的信息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自已掌握的信息及时的与商业银行进行沟通,解决双方之间的不信任问题。二是由政府出面构建统一的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应包含了工商、税务、海关等相关部门登记的企业的商业信用、产品质押等信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查询这些信息,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的解决双方的信任问题。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
[2]邹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与防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
[3]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篇7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分析
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分析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的交易结构,通过管理供应链中企业的物流、信息流等方式控制每一笔具体业务授信所面临的风险,已为企业提供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广泛复杂,其包括企业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网络,也包括下游商及分销商,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业务。它能够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相结合,实现针对性的融资、结算、账款管理、风险参与等组合服务,为企业赢得资金流动,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企业的命运受企业资金流的影响巨大。若企业资金的收入与支出时间不统一会引起企业资金缺口的产生。对于一般企业来说,资金缺口会出现在销售、经营、采购等阶段。在采购阶段,资金缺口由供应商产品的价格波动以及供应商对下游企业的付款要求造成;在运营阶段,库存的滞留会积压大量资金,造成企业资金的断流,从而产生资金缺口;在销售阶段,受买方具有议价能力以及买方强势的影响而产生资金缺口。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全过程相对应可分为主要的三个阶段:第一个为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第二个为生产阶段的存货融资。第三个则为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企业为获取经营资本,与签订真实的交易合同,以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为卖方提供的,以合同中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就是应收账款融资。这种融资模式的类型非常多,常见的有应收账款保理类、应收账款质押等。在这种融资模式下,还款来源是应收账款回收产生的现金流,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度,银行对担保性资产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整个融资过程中,核心企业在其中起到反担保作用,当小企业出现违背融资条款时,核心企业的下游企业将承担弥补金融机构损失的责任,这就降低了银行贷款的风险。
二、供应链管理背景下企业应收账款融资采纳的风险分析
目前,国内不少银行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的管理服务,但大部分国内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意识,认为供应链潜在风险太大,且企业信息技术相对滞后,企业管理者积极性并不高。一国政府若想在不同时期促进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根据形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而应收账款融资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融资活动,必将受到国家外贸政策、金融变化的影响。
(一)信用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采纳模式有效转移和分散了风险,使得银行无须被动承担较大风险。从信用角度来说,应收账款融资的信用风险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多方参与、共同承担风险。应收账款融资采纳模式中,债务企业在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当融资企业出现问题时,债务企业能弥补银行的部分损失。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核心企业承担着隐性担保的责任,能显著降低融资企业违约的风险。第二,良好的合同管理限定风险。在应收账款融资中,融资企业要与下游企业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融资企业与银行签订质押合同,债务企业与银行签订付款承诺书,融资企业与银行签订融资合同……通过这些合同的约束,有效限定信用风险的承担者,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第三,限定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施行条件,比如说限定融资企业、债务企业的准入条件,降低融资风险。
(二)操作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采纳模式最大的风险是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买卖双方的账务不一致。当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存在许多漏洞时,二定期的财务考核工作量巨大,买卖双方的对账就可能出现不一致现象。对银行来说,买卖双方账务的不一致将会导致风险的产生。因此,必须在融资前后进行详细的账务核对,制定严谨的账务核对制度,防范风险。第二,间接付款风险。虽然说在应收账款债权发生转移的过程中,银行会将新的付款路径通知付款人,但当企业面临成千上万个供应商时,此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够细致,那么很有可能出现付款错误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银行将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只有对付款路径进行事前回款验证,才能有效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第三,财务管理风险。财务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若没有非常全面、严谨、细致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可能出现付款人不及时付款,但银行却未能及时发觉的情况;也可能出现付款人将资金付到约定账户后,在网银管理等漏洞的影响下,款项又被借款人挪用等现象,这些都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其他风险源
除了上述风险点外,应收账款融资采纳模式的风险还存在于应收账款的真实性、转让手续、通知程序等。在应收账款业务中,应收账款是否真实存在或是否是基于真实贸易活动而产生的,是应收账款融资采纳中的重点。在办理应收账款转让业务时,必须仔细审核应收账款是否有相应的法律约定等,确认转让事实,以免出现后期扯皮现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应收账款的通知必须是应收账款转让生效的必要条件,银行和卖方都必须通知买方关于应收账款的转让事实,取得买方的书面确认,在买方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应收账款的转让以及融资。总而言之,要掌握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基本流程以及风险点,合理进行风险控制。
三、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医药行业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医药行业供应链融资浅析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日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医药行业规模正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发展前景良好。伴随着金融创新,金融机构与医药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日益紧密,作为对传统金融产品的革新,供应链金融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所有合作能达到“共赢”的效果。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问题,为我国医药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融资保障,并可以通过对医药行业服务带动供应链融资业务整体快速发展。
但是,供应链金融在医药行业的应用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还没有广泛开展。本文仅对供应链金融在医药行业的理论和可能采取的模式进行探讨。相信,随着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实践的不断积累,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又称“价值链”、“供需链”,源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Porter的著作《Competitive Strategy》。供应链集成了企业现金流、订单信息流、仓储配送流,其实质在于价值和信息的传递。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对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衔接、稳固和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劳务)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找寻一个核心企业,并以此为基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是银行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多个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通过建立一种特殊的机制共担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银行通过借助与中小企业有产业合作关系的核心企业的信用,或者以两者之间的业务合同为担保,同时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参与来共同分担贷款风险,改变了以往银行仅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并据此做出授信决策的融资模式,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与核心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因此,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能够取得在其他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
二、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的现实意义
现今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医药行业改革,医药企业能否获得资金支持来迎接挑战是其能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基于供应链金融创新视角研究医药企业尤其是处于流通环节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医药企业融资创新能够实现银行与企业双赢。首先,供应链金融能使医药企业迅速筹措短期资金,保证营运的持续性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畅通,帮助其消除资金融通的劣势,提升其信用等级,从而获得更多、更便利的信贷支持,有效改善医药行业流通环节的融资困境;其次,医药企业的贡献度逐步上升,正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医药企业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最具有活力的目标市场之一。
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分散集中的优势,对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进行战略调整。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为医药行业流通环节提供融资,将对商业银行和医药企业形成一种双赢局面,对于两者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医药企业贷款融资利好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就存在着“多、小、散、乱”的格局,竞争力严重不足。商务部发出《关于做好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制定出台《2010-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对地方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修改完善药品流通管理法规,加快制定行业经营、服务等标准体系。本次《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药连锁经营,提高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培育大企业的同时,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通知》明确了医药行业的利好形势,银行须把握时机,迅速与处于流通环节的中小型企业开展融资合作。
(三)深化医药企业运用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供应链金融紧贴供应链的结构及交易特点,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上单个或上下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弱化银行对中小企业本身的限制,有利于缓解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从而刺激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国内就医药行业流通环节如何实现供应链金融制度创新,特别是如何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有待探讨。
三、医药行业产业链及融资需求分析
(一)我国医药行业产业链的构成形式。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产业链构成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1、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医院—消费者;2、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药店—消费者;3、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批发商—医院—消费者;4、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批发商—药店—消费者。
上述医药行业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即药品生产厂家。而批发商这一角色包含了多种含义和环节,包括商、一级药批、二级药批等。这四种形式中,因为受到医药不分家的传统体制影响,医院依然是主要的药品经销商,但近几年由于连锁药店的出现,药店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二)医药行业供应链及金融服务需求分析。医药行业上游主要包括种植业、化工、电子元器件、金属元器件等。下游主要包括医药流通环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采购体系中,上游供应商多数情况下为中小型企业,在与生产企业的交易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多以赊销方式销售并形成应收账款,账期一般为60~120天,因此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销售环节,医药流通企业(包括药品经销商以及“医药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药品及医疗器械主要是通过医药流通企业销售,医药流通企业再销售给医疗机构(医院)及最终消费者(病人),或通过医疗机构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在医药流通体系中,具备国资背景的大型医药公司及医药生产企业设立的销售分子公司在医药流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区域性的大型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中小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将随着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施而面临着被淘汰或兼并的风险。医疗流通企业为贸易型企业,因资金实力有限往往需要通过向银行融资解决其采购资金需求,同时又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有限而无法取得有效的银行资金支持,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保兑仓、厂商银等)可有效满足此类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医药行业融资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式仍以固定资产抵押为主,但对大多数的医药企业而言,其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较为有限,但企业拥有的流动资产,如权利单证(包括仓单、应付和应收款项单据凭证等)和存货还占有一定份额。供应链金融服务正是针对这些医药企业的特点,在创新银行传统的抵押、质押和票据业务的基础上,基于医药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实际融资需求而推出的金融服务模式。银行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与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交易关系,借助对大型企业支付能力和强势信用支持等方面的评估,而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应付与应收账款、存货等进行质押融资,面向供应链上的单个或多个医药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支持,从而有力地解决了供应链企业的资金缺口和信用失衡等问题。
本文已经针对整个医药行业产业链融资需求做出了分析,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结合医药企业营运管理特点,笔者分别针对上游采购环节和下游销售环节探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一)医药行业上游采购环节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需求。根据医药行业产业链条中采购环节特点,对于采购环节的金融产品我们推荐国内保理和应收账款质押业务。
1、国内保理业务
(1)业务释义:指上游供应商向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赊销并形成应收账款,本行受让该应收账款,并在此基础上向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账户管理、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催收和承担应收账款买方信用风险等的一系列综合性金融服务。
(2)适用情况: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生产或贸易企业)有一定资金实力,可以自有资金生产或采购并向核心企业赊销。
(3)风险点及控制措施:为保护银行在应收账款项下的权益,应在业务下柜前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上进行查询并登记,以对抗善意第三人并取得优先顺位求偿权。
2、国内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
(1)业务释义:指上游供应商向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赊销形成应收账款,并将相关应收账款质押给本行而获得的本行授信额度及其项下具体融资业务。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以应收账款回款作为主要还款来源,本行对授信申请人(即上游供应商)保留融资追索权。
(2)适用情况: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生产或贸易企业)有一定资金实力,可以自有资金生产或采购并向核心企业赊销。
(3)风控措施:业务下柜前应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进行查询和登记,以对抗善意第三人并取得优先顺位求偿权。
(二)医药行业下游销售环节相关产品需求
1、保兑仓业务
(1)业务背景介绍:保兑仓业务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药品生产企业的下游客户(这些下游客户主要是除医院以外的药品经销商、商等,以下统称医药公司),因为其在向核心企业采购药品到收到销售款时,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所提供的融资方案。
(2)业务释义:指本行通过与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公司签订三方业务合作协议,允许医药公司以现金和银行承兑汇票或国内信用证等提货,核心企业受托保管药品。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付款后,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发货,核心企业按照本行指令发货。
(3)适用情况:医药公司应被核心企业认可并向本行推荐;核心企业愿意协助本行控货,并承担差额(未发货部分)退款责任。
(4)操作要点:应在三方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核心企业向本行承担差额退款责任或连带保证责任;本行融资款项定向支付核心企业,银行承兑汇票应由本行直接交付给核心企业。
(5)业务流程:①本行与核心企业签署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业务总对总合作协议;②本行、核心企业、医药公司签署三方业务合作协议;③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或流贷、国内信用证等);④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⑤医药公司向本行付款申请提货;⑥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发货;⑦核心企业向医药公司发货(注:如此循环操作,直至发货完毕),在银行承兑汇票或三方协议到期前,医药公司应向本行存足保证金,使融资敞口同时填平;⑧如医药公司违约(未在约定时间内付款提货),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向本行退回未提货部分对应的款项。
2、厂商银业务
(1)业务背景介绍:与保兑仓业务相似。
(2)业务释义:厂商银业务操作与保兑仓业务相似,指本行通过与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公司(医药流通企业等)签订三方业务合作协议,给予医药公司融资用于满足其向核心企业订购药品、医药器械的资金需求,并由核心企业为医药公司向本行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其与保兑仓业务的区别在于厂商银业务不可同保兑仓业务一样循环操作。
(3)适用情况:医药公司与核心企业关系密切,例如医药公司为核心企业在各地设立的销售分子公司等;医药公司应被核心企业认可并向本行推荐;核心企业愿意向本行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4)风控要点:核心企业须与本行签署担保合同,并明确由其对于医药公司在本行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5)业务流程:①本行与核心企业签署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业务总对总合作协议和担保合同;②本行、核心企业、医药公司签署三方业务合作协议;③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或流贷、国内信用证等等);④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⑤核心企业根据生产及销售进度计划,自行向医药公司发货;⑥如医药公司违约,本行通知核心企业承担连带责任保证,并向本行支付相关款项。
3、订单融资
(1)业务背景:对于资质较好,有稳定的供销渠道,或者与作为核心企业关联公司的医药公司,若其下游企业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医院,医院在向医药公司批量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时不愿向银行申请融资服务,且不愿确认对医药公司确认应收账款时,本行可对医药公司提供融资。
(2)业务释义:指企业凭信用良好的买方产品订单,在技术成熟、生产能力有保障并能提供有效担保的条件下,由银行提供专项贷款,供企业购买材料组织生产,企业在收到货款后立即偿还贷款的业务。
(3)业务流程:①医药公司向本行出具承诺函,约定其收款账户为监管账户;②当医院对医药公司签署采购协议后,医药公司凭协议原件向本行申请融资,本行审核采购协议;③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根据医药公司向核心企业的采购合同给予流贷或者开立银行承兑汇票;④核心企业收到货款后通过本行指定物流公司发货;⑤医院收到药品或医药器械后按采购合同上的收款账号将货款打入本行监管账户。
(4)风险点控制:由医药公司与医院签订采购协议时约定锁定回款账号在本行;要求医药公司向本行出具承诺函:该公司所有销售回款均回笼本行账号,本行对该收款账号进行监管;本行与医药公司共同签署知会函,告知医院该医药公司已向本行申请融资,医院须按照订单和采购协议约定将货款打入本行账户;药品生产厂在发货时必须通过本行指定物流公司发货,本行全程监控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运输过程。
4、国内商业发票贴现
(1)业务背景:商业发票贴现业务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医药公司,因为其下游客户较为强势(如医院等),多采用赊销的方式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医药公司在从向下游客户销售药品到收到销售款时,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
(2)业务释义:国内商业发票贴现指银行与卖方之间存在一种契约,根据该契约,卖方将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债务人)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卖方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该业务也是一种国内保理业务的一种,建立在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的基础上。
卖方凭带有债权转让声明的拟贴现商业发票、增值税发票正本及复印件等相关商业文件及单据即可向银行申请融资。
(3)业务适用客户及业务:与本行有一定合作年限、经营稳定,需尽快实现销售回款、要求资金快速周转的中小型企业;广泛应用于赊销、托收等交易方式。
(4)业务流程:①医药公司和银行签订《国内商业发票贴现协议》;②医药公司向下游企业销售了医疗用品或提供了服务;③下游企业通知医药公司开立商业性专用发票;④银行对卖方的商业发票按贴现协议的规定进行贴现,同时医药公司将《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传达至买方;⑤本行在应收账款到期日之前采取合适的方式向买方催收;⑥若在已贴现商业发票到期日未收到买方的付款,本行有权自相关商业发票到期日三十天后向医药公司追偿贴现款项并合理计息。买方到期付款,本行用以归还贴现本息,将余额转给卖方。
(5)风险控制:本行在对医药公司给予发票贴现前,需严格审查其经营情况及未来现金流;选择资质较好的下游客户;由本行在应收账款到期前需向买方催收货款;一旦发现下游客户无力支付或者有拒付倾向的,需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本行信贷资金能按时收回。
5、应收账款质押
(1)业务背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医药公司或者药品生产商在向下游企业销售货款时,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所提供的融资方案。
(2)业务释义及操作流程:同核心企业采购阶段原材料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融资办法一致。
五、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提示
发展医药供应链金融虽然能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却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金融机构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主要的风险可以归纳如下几种类型:内部管理风险、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以上风险因素是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所普遍存在的,目前已有一些针对上述风险的对策研究。而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因其医药产品的特殊属性——药品的食用安全性、时效性以及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
(一)仓储监管风险。医药行业产品品种繁多,药品形态多样,对药品存放的要求也不近相同。例如,绝大多数的液体药剂不易储藏保管,有些药剂则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恒温状态,一些则需要避免见光,在药品存储过程中,对仓储监管方要求较高。因此,医药行业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就存在比较严重的质押货物风险。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尽量直接由药品生产方的仓库进行监管,尤其是一些对药品存储条件相对苛刻的液态制剂、生物制剂等产品,需严格规定仓储地点,避免在药品的仓储监管中发生药品变质或其他药品食用安全风险。
篇9
以下描述了一家上市公司2008年3季报的一些怪异之处,共有四个方面。猜一猜这是哪家公司?该公司是否存在诸多问题?
怪异财报
首先,是资产结构上的高货币资金比率。2008年3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高达35.65亿元,占总资产的59.63%,若再加上14.93亿元的应收账款与2.58亿元的应收票据,则三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高达88.92%。与之相比,公司存货仅,66亿元,占总资产的2.77%;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两项合计仅1.17亿元,占总资产的1.96%。通常,传统制造业的存货项目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与产成品,以及反映生产设备、厂房等价值的固定资产项目,往往占据着资产总额的较大比重。难道这是一家金融企业?
其次,是负债结构上的巨额短期借款。2008年3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为37.85亿元,占负债总额的比重高达78.91%:而反映供应商融资的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分别为4.84亿元与1.33亿元,仅占负债总额的10.08%与2.77%。可见,公司是典型的“双高”型企业,即同时具有高货币资金与高银行借款,甚至2008年3季度末短期借款比货币资金还多2.20亿元。“双高”型公司通常被分析人士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存在资金管理低效的问题,比如集团企业未有效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从而导致下属公司大量闲余资金与银行借款并存;二是可能存在财务舞弊现象。难道有如是可能?
第三,利润表上出现巨额负数财务费用,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与投资净损失。2008年前3季度,公司利润总额1.68亿元,剔除所得税4209万元与少数股东损益48万元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26亿元。在这种盈利情况下,公司前3季度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与投资净损失分别高达2494万元与6167万元。同时,公司期末存在巨额短期借款。甚至在短期借款多于货币资金的情况下,前3季度财务费用却是-2.29亿元。难道公司在2008年资本市场熊市中出现了证券投资方面的现实亏损与浮亏?
第四,是经营现金流量中的“其他”项异常巨大。2008年前3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4.62亿元,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11.99亿元:与之相比,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高达146.51亿元,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高达135.96亿元。“其他”项中到底有哪些内容?难道是公司替其他企业进行了“倒账”运作?
不过,现实并非如上述诸多猜测的情况。怪异财报的编报者为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怡亚通”,002183)。2007年10月19日,证监会核准其公开发行A股不超过3100万股,2007年11月13日,其股票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交易。怡亚通本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7.72亿元,扣除发行费用4125万元后,实际募集资金7.30亿元。怡亚通2008年3季报中的一些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其实都可归因于其特有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
怡亚通的主要业务是为企业提供除核心业务(指产品研发、市场)以外的其它供应链环节的服务,并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包括采购、产品营销支持、进出口通关、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国际国内物流、物流加工、供应链结算配套服务、供应链信息服务等一系列、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具体的产品运转过程包括原材料采购、原材料实现半成品到成品的转换、实现半成品到成品再到终端用户的转换,涵盖了供应链服务中的采购(执行)、虚拟生产、分销(执行)环节。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代表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趋势。近几年来,跨国公司加大在华采购力度,建立零部件生产与采购网,将中国企业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同时,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产业,与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种背景下,实行供应链管理成为中国生产和流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的物流及供应链市场价值将达到675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市场。
近年来,怡亚通又开始从事虚拟生产服务。虚拟生产服务是指以采购(执行)和分销(执行)为基础,再加上接受客户委托外包加工生产的环节,彻底实现由客户委托采购原材料、生产、配送成品到最终使用者的全面性供应链服务。虚拟生产是公司根据客户现在的需求及市场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供应链服务业务,是对公司现有业务的补充与完善。目前怡亚通虚拟生产的主要产品是平板电视及手机。
正是由于怡亚通所从事的相关的供应链环节服务,导致其财报出现诸多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比如,怡亚通的巨额货币资金与巨额短期借款其实具有一种对应关系。怡亚通2007年年末货币资金48.88亿元,其中主要是保证金存款,人民币与美元两项合计为人民币40.64亿元。据介绍,为了取得相关银行的短期借款等融资额度并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怡亚通将保证金存款作为等值且有追索权利的抵押。其中,人民币38.73亿元的保证金存款用作短期借款质押,人民币1.68亿元的保证金存款用作远期外汇交易合约质押,人民币2320万元的保证金存款用作应付票据质押。
又如,对于委托分销及采购服务,怡亚通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货物采购、分销以及境内进出口物流服务,但作为委托商。并不对客户的货物拥有所有权。这样,巨额委托分销及采购服务业务的现金流,便被分类列入经营活动中的“其他”项。而对于虚拟生产业务,为了管理该业务的相关信用风险,相关的委托加工生产合同订明了怡亚通对相关的委托加工货物保留所有权,所以虚拟生产服务以销售商品的会计政策确认收入。这样,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以及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便属于与虚拟生产业务相关的现金流。
应该强调的是,怡亚通的非生产性供应链管理与虚拟生产两种业务与营业收入、毛利率等的情况不同。2007年度,怡亚通非生产性供应链管理的业务量高达203.11亿元,而表现在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仅为3.55亿元,综合毛利率高达60.27%:虚拟生产的业务量与营业收入皆为14.41亿元,综合毛利率仅为3.06%。可见,由于业务模式与会计处理的差异,怡亚通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其实仅反映了所进行工作(业务量)的一小部分。
风险敞口
由于自身具有“采购/物流/仓储平台”的业务特点,使得怡亚通的风险主要集中在货币资金方面。同时,怡亚通的香港及海外业务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2008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按地区划分,香港及海外为8.47亿元,而中国大陆为1.75亿元。从地区营业收入结构来看,外汇风险无疑是怡亚通面临的重要风险。
对于流动性风险,怡亚通各子公司负责自身的现金管理工作,包括进行短期投资及筹借贷款以满足现金需求。当然,如果借款额超过某些预设授权上限,便需获得母公司董事会的批准。怡亚通的政策是,定期监控短期和长期的流动资金需求,审核是否符合借款协议规定,确保维持充裕的现金储备,同时获得主要金融机构提供的充足的备用资金,以满足短期和较长期的流动资金需求。从这些现金管理的内容来看,怡亚通似乎尚未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各子公司在授权范围内各行其是。当然,目前来看,怡亚通的资金调控能力还是很强的,分析其资产负债表可见,巨额的货币资金与短期借款主要集中在母公司层面。
怡亚通大部分业务以人民币进行交易,而人民币不能完全兑换为外币。所有外币交易需按照人行公布的汇率,通过获授权买卖外币的银行进行。如要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他机构批准以外币付款,则需呈交付款申请表格连同供应商发票、船务文件及已签订的合同等。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怡亚通的外汇风险便渐趋增大。在经营供应链管理业务时,怡亚通需替一些客户以美元向外地出口商购货。其主要做法是以人民币存款质押,向银行借取等值美元,推迟购汇时间,降低购汇成本。另外,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美元借款,避免外汇风险。对于不是以记账本位币计价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如果出现短期的失衡情况,会在必要时按市场汇率买卖外币,以确保将净风险敞口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
怡亚通2008年3季报显示,报告期内交易性金融资产增长430%,交易性金融负债下降55%。交易性金融资产及负债是对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外汇合约)的计量。在公司签订相关衍生金融工具合同时,即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及负债,且以公允价值计量。报告期内,公司约定的衍生金融工具,以其期末到期的合约价格与当日市场公允价格计算的收益或亏损,收益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亏损计入交易性金融负债。前述的怡亚通2008年前3季度所出现的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净额以及投资收益的变动,主要就是由美元远期外汇合约交易而产生的。
另外,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怡亚通及境内子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依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39号),原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公司,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逐步过渡到法定税率。这样,怡亚通及其一些境内子公司原来享受区域性优惠政策,比如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厦门经济特区及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等适用15%的优惠税率,自2008年至2012年,这些公司需要分别采用18%、20%、22%、24%与25%的税率,这将逐渐影响怡亚通的业绩。
谨慎管理
怡亚通具有新商业模式以及较强的风险意识,在公司治理与经营管理中,显现出谨慎态度。
表现在审计委员会所探讨的相关内容方面。2008年4月17日,怡亚通审计委员会召开2008年第二次审计委员会会议,会议讨论了两项内容,一是与参会的会计师事务所代表就2007年度审计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对审计报告(初稿)中虚拟生产业务的收入确认、年度内计提的坏账准备等问题进行解答:二是委员们对衍生金融工具在公司业务上的运用及相应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探讨。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 风险管理 期货
供应链是在市场环境下,原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网络系统,是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高度互联,更加快速高效的市场变化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和各种风险[1]。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运输、仓储、生产、配送等环环相扣,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风险事件,衍生的风险将迅速扩散并造成整体供应链上成员的损失。尤其是涉及大宗原料的采购、销售的供应链企业,应更加注重企业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1.风险
所谓风险,通常是指损失的可能性或危害的结果[1]。《韦氏国际大辞典》(第三版)的解释,风险由两层含义,一是易变化的特新或状态,即不确定性;二是具有无常的,含糊的或未知性质的事物。美国的威雷特博士在《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美国经济学家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认为,如果一个经济行为者所面临的随机性能用具体的数值概率来表述,那么就可以说这种情况涉及风险。Norrman认为,风险是在量化的条件下,可以定义为危害发生的机率。它结合主要事件发生的机率和这些事件一旦发生所造成的结果来衡量。因此风险的本质是反映可能结果的范围及每个结果个别机率的分布。综上所述风险的定义,风险来自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相应的结果。如果发生的结果不符合未来的期望,则可以估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并作出相应对策进行风险管理。
2.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是市场交易中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交互作用连接成链的网络系统。从原料采购开始,到制成中间品以及最终产品,到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环节。这些企业在供应链中形成交易,发生信息、资金、商品的流动,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系统。不仅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相互影响,整条供应链还会受到宏观因素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科技变革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供应链中企业运行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供应链风险即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的可能性。根据风险因素的来源,供应链风险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2]。内部风险包括组织风险、存货风险、采购风险、配销风险、财务风险等。外部供应链风险包括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尤其是大宗原料的生产企业,一方面连接波动剧烈的原料市场,一方面还需要面对下游需求的变化,从而产生极大的采购成本风险和成品销售风险。因此,在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供应链上的企业非常需要找到适合的工具应对市场供应链风险。
3.期货工具与风险规避
供应链企业面对内部外部风险最终都以市场价格的变化呈现[4]。这种价格变化给企业造成原料成本的压力和销售利润的压力,尤其是生产规模大、质量标准化的产品,如钢材、食糖、塑料等。期货市场的产生则是以回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为目的,商品生产、批发商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交易方向相反的操作,以锁定成本和利润。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套期保值操作,来规避原料采购、成品销售的风险,进而实现企业生产的连续与稳定。
3.1买入原料期货,控制采购成本
供应链中的生产企业常常需要采购原材料进行生产。而原材料市场受到宏微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变动非常剧烈,给生产企业造成成本上的风险。比如食品制造商需要采购的食糖,建筑家电汽车等行业企业需要采购的钢材,玩具家具行业需要采购的塑料等。期货市场中提供这类原材料品种进行交易。供应链中的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判断,结合自身采购需求,预先在市场中买进所需原材料,到时在现货市场中买进的时候,再在期货市场中卖出,从而规避原材料的价格风险。
3.2卖出成品期货,锁定销售利润
同样的,对于供应链上游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也面临着不断变动的价格风险。比如钢铁生产企业,食糖生产企业,石化塑料生产企业等。这类供应链上游的企业,生产的成品市场需求变化较快,给企业造成销售利润的风险。通过分析市场行情和预判,结合自身的生产计划,在适合的价位上可事先卖出,在成品生产出来之后,供给到现货市场上销售的时候,再在期货市场上平仓买入,以锁定目标利润。
3.3卖出套保,控制库存持有风险
当企业的库存物资价格变动剧烈的时候,同样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规避。比如,持有较多的食糖、钢材、塑料等材料,发现市场不利变动的时候,均可在期货市场中卖出相应数量的期货,以实现库存价值的保护,规避风险。
4.展望
随着全球化加剧以及中国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企业风险管理将会日益突显其重要意义,尤其是涉及大批量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的供应链企业,更应注重风险的控制。期货等金融工具则给这类企业一个极佳的采购、销售风险管理控制平台。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如原油期货的推出,期货期权的推出等,涉险企业将能更加有效的制定套期保值、风险规避的策略,帮助企业更加从容的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
参考文献:
[1]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4)
[2]供应链风险的分类与风险来源研究――基于文献回顾的方法[J].供应链管理,2010,(8)
[3]供应链管理风险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