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

时间:2024-02-08 17:5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合作社合作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合作社合作协议

篇1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法律制度;规范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没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会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干涉。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现阶段立法方面的现状与不足之处

我国农利信用合作社立法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1)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一部完善的、专门的立法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进行全而、系统的规范。而已经颁布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其效力级别仅为部门规章(法律效力层次低),权威性有所欠缺目约束力较低。

(2)目前可依据的相关法律存在明显缺陷。对合作经济原则性的规定,《宪法》与《农业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宪法》中将其定性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而在《农业法》中的相关规定为“农民专、世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有多种形式”。

2.《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专门规章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该规章中对设立农村合作信用社做出了注册资本金一般不少于人民币100万元的规定,增加了农村信用合作社设立的难度。针对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情况,这一限额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准入门槛,不利于我国农村合作信用社今后的发展壮大。

(2)该规章中欠缺了对农村信用社社员权利的规定。会导致社员对其权利认识不清,社员权利缺乏法律保障。

(3)规定小有“农村信用社主任由县联社推荐并进行考核,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进行任职资格初审,中国人民银行地(市)分行批准其任职资格后,由理事会予以聘任。”这无疑是将农村信用社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命权掌控在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县联社手中。

3.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

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即使制定了完善的立法体系,也无法保证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健康良好的发展。

二、造成立法缺陷的原因

1.法律的监管与合作社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占重要位置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而发展的缓慢导致了成熟法律制度跟进的滞后。所以出台的法律只能是根据目前出现的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一部完整的法律取决于信用合作社发展的进程,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长期以来,农村合作信用社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未能得到明确,因此,国家没有制定出相关权威性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管。而立法规范的欠缺和临管不力又反过来制约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壮入,从而陷入了一个发展的死循环,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阻碍。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立法方面的一些建议

1.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进而健全法律体系

(1)通过试点试验的方式对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法律,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法律会得到逐步完善,一部具权威性和高效力级别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立法将在完善中逐步成型。国家需制定专门的,具权威性和高效力级别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立法,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

(2)修订《农业法》中对合作经济原则性的相关规定,使其与我国的《宪法》保持一致。

2.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立法内容(新的高效力立法中必须具备的内容如下)

(1)根据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实际情况确立其发展的原则性问题,如:注册资本限额、社员参与的资格,交易分配方式等。这些问题应该考虑地域差异,在原则范围内,各地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各自的标准,并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2)明确权利与责任。权利的明确就是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进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责任的明确,可以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增强自身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外部风险。

(3)合理关于农村信用社组织机构的规定,避免民主管理名存实亡的情况。只有当农民把自己的相关利益部分决定权把握在手中,农民才会提高在管理方面的积极性;而政府应当充当监管者的角色,在原则性问题上把好关。

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和现代企业管理职能分工的理论,将整个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划分为决策、执行和监督三大职能,分别设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相互分工、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分权制衡。

3.加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监督制度

篇2

技术装备全球领先

鸡蛋可以直接食用

正大30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西樊各庄村,总占地面积779亩,是平谷区实施大都市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成功实践。该项目于2010年4月开工,经过两年的紧张建设,5栋宽大整齐的现代化车间拔地而起。车间里是从德国、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进口的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全封闭人工最佳养殖环境,整个生产过程几乎全部由电脑控制完成。泰国正大集团采用优质蛋鸡品种、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最佳的饲料配比,实现了高效优质养殖,使该项目成为亚洲养殖规模第一、世界养殖规模第二、世界首例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蛋鸡生产项目。

该项目主要包括蛋鸡养殖场、青年鸡养殖场、饲料加工厂、蛋品分级包装、液蛋加工等配套附属设施,其中蛋鸡场养殖规模300万只、年产鲜蛋5.4万吨,青年鸡场养殖规模100万只,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

该项目引进了国际先进成熟的蛋鸡养殖设备技术,结合正大集团的养殖管理经验,代表着目前国内蛋鸡养殖行业的最高技术典范,其生产的每一枚鸡蛋都能够追溯到源头,可以直接食用,有效提升了国内蛋鸡养殖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了国内蛋品生产向规模化、优质化、科技化发展。

“四位一体”产权模式

农民当老板 企业来打工

正大30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首创了“四位一体”产权模式,通过整合政府的政策资源、银行的金融资源、龙头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资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和组织资源,共同搭建起多方共赢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平台。具体来说,拥有1608户近5000人的北京绿色方圆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的法人主体,除获得土地收益外,还可以取得工资性收入,并分享企业红利。该合作社委托由正大集团和平谷区谷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出资的股份合作公司――北京谷大农业投资公司进行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确保企业实现持续稳步成长。项目建成后,谷大公司委托正大集团所属北京正大蛋业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资产运营管理,双方签订不可撤销、照付不议租赁协议,正大集团承诺每年按5.82亿元预算投资额的12%给付谷大公司资产租赁收益,谷大公司按年度计划归还投资本息后,其余收益全额付给合作社。北京银行为项目提供商业贷款获得利息,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可创造20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全区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据谷大公司总经理刘腾介绍,农村合作社收入包括资产租金、土地租金两部分,资产租金在经营期内每年为6984万元。清偿投资本息后,合作社20年共可从该项目获得纯收益5.37亿元。具体到农户,西樊各庄村入社农户户均总收益将达到34.7万元,平均每年每户1.93万元;入社农村残疾人和低保户户均总收益31.71万元,平均每年每户1.76万元,实现了1600余农户产业发展的资本积累与保值增值。最为关键的是,该项目合作期满,项目投资本息清偿后,将无偿转让给西樊各庄村农民合作社,即农民当老板,企业来打工,农民成为现代化农企的真正主人。

产业模式创新工程

力促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正大30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是从产权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创举,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项产业模式创新工程,该项目彻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企业征占土地方式,由农民带地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以土地参与项目建设,农民在不失去土地的前提下获取土地租金、资产租金等多重收益,并成为现代农业项目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据了解,通过政府与龙头企业合作,创新地实现了大资本进入农村的模式,从而创造了一条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有效地推进“三农”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该项目改变了政府直接补贴的支农方式,采取搭建投融资平台、贷款担保和贴息方式对合作社进行支持,变“输血”为“造血”,变“主导”为“引导”。通过整合农村土地、企业技术品牌和银行的金融资本,使政府支农资金有了新的、更有效的着力点,撬动了社会金融资本,放大了财政的支农资金效益。

篇3

信贷资金供给不足是当前全民创业中创业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县域范围内创业者人数众多,资金需求量小,属于小额贷款范畴,而金融机构县域地区力量薄弱,无法满足数量众多、资金需求量小的创业者。而我们共青团有很强的组织资源优势,县、乡镇、村、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和农村合作组织都有团组织,

整合金融资源、政策资源,以金融服务为切入点,为小企业、个体工商化、农户提供服务,参与到小企业、个体工商化、农户生产、销售等各环节中去,为其提供服务,推进他们互相交流,加强对他们的了解,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搭建创业者融资、生产、销售合作的交流平台。目前政策资源越来越有利,《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金融服务的意见》皖政〔2009〕59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滁政〔2009〕87号都有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融资的鼓励政策。

整合资源,和各大银行搞水平战略

1、各大银行贷款情况,各行贷款申请难易程度。

农行小额贷款3万惠农卡,月息5.3厘,年利率6.36%,今年在凤阳放了2000万专门针对农户的联保贷款,但大多数没有和合作社合作,资金投放速度很快。由于农行利率低,而且惠农卡是信用卡性质,随借随还,可借可存,方便实惠,深受农户欢迎,基本上2000万被“抢”掉了,所以据接触和了解有关系才能获得。团组织还没有介入协调。农行合作渠道不畅。

邮政储蓄市行与凤阳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今年5000万投放额度,基本投放完毕,放款最多,手续较为简便,效率最高。邮政储蓄的运作模式很好,他们积极与各级团组织联系,根据各级团组织推荐的对象考察,挑选有一定规模,销售渠道畅通,发展前景好,三户农户组成联保小组(或者两个担保人担保),互相担保,可申请3至5万贷款。三户个体工商户组成联保小组(或者两个担保人担保),可以申请到5万至10万贷款。可以说,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合作通道畅通。

信用社由于进行内部整顿,目前放款较少。

村镇银行无法与合作社合作。存款7900万,贷出7000万,没有资金可贷。

2、全面创业中各类创业主体的融资状况。

第一,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资产积累不足,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和担保方式,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稳定,财务不够清晰,管理水平落后,信贷风险水平较高。

第二,小额贷款是解决农民资金需求的主力军,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推出最高额5万的农户联保贷款(目前合作社社员之间联保),农行惠农卡联保贷款3万(也是社员联保,信用记录良好,一年以后额度升至5万),信用社小额贷款2至3万,基本能够解决农户的资金需求。

第三,针对中小企、个体工商户和农户,主体为数众多,资金需求量有限,各银行小额贷款发放需要各级团组织发挥组织资源优势,提供信息、帮助筛选,解决信息不对称、小额贷款成本过高问题,各级共青团组织为创业者服务,需要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3、各类政策优惠和共青团策略。

《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金融服务的意见》皖政〔2009〕59号中规定:省政府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贷款进行单独考核。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贷款的增幅要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县域当年新增存款要主要用于当地。省财政对金融机构新增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贷款按0.5‰给予奖励。对向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贷款较多、增幅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级财政性资金在存储方面给予支持。

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微小贷款等无担保或无抵押类贷款,对贷款风险按其当年新增贷款月均余额的5‰给予补偿,补偿资金从当地风险补偿资金中列支。

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内的,由财政部门按照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贷款企业贴息,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同级财政各负担一半。

全面推开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大试点品种和覆盖面,提高省级保费补贴负担比例。鼓励支持各地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和“信贷+保险”试点,省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相关办法另行制定。

《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滁政〔2009〕87号规定:市人行、市银监局、市金融办要加强对“三小”贷款利率以及融资担保费率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对信用良好的“三小”以及信用担保机构承担连带责任的“三小”贷款,要在现行实际利率的基础上再下浮10%;对基本面较好、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困难或财务困难的小企业,要按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内的最低档次执行。

县政府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0万用于贷款贴息,利息按照每月8厘(邮政储蓄银行、信用社),即年利率9.6%(农行年利率6.36%,更低),给予50%贴息,可以撬动4000万信贷资金投入各类创业领域。

结论:共青团组织可以用这些政策去和金融机构谈,去为给类创业者争取政策支持,银行、各类创业者、政府共同打造平台,推动小额贷款资金流入合作社产业发展中去。

因此,下一步各级团组织利用组织资源优势,整合政策资源,银行、农户、政府各部门搞水平战略,整合金融、政策资源,推动小额贷款发放,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全民创业。

小结

资金合作社产业融资问题是合作社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就农户的金融环境而言,09年大大改善。邮政储蓄开始放款,额度较大,手续也较为简单;农行股改今年已经完成,农行总行单独组成三农事业部,县域范围内农行支行全部划归三农事业部管理,负责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贷款利息低,额度也不小,实力强劲(只是需要政府出面整合能够为合作社发展所用);信用社由于面临邮储、农行两大实力强劲的对手挤压,必然要做出调整。所以,县域范围内全民创业的金融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

但是,共青团在这个时候不能无所作为,应当主动出击,积极沟通联系,与银行、合作社联手打造融资平台,利用政策资源,将银行信贷资源、共青团的组织资源、创业者的产业资源、信用资源整合进来,迅速打通创业者融资渠道,实现与银行的对接。

第一,共青团通过整合金融资源,在全民创业中为创业者提供服务,争取创业者的信任和理解,进而切入创业者的创业中去,全方位了解创业者的生产、销售信息,为创业者提供培训、生产、销售信息服务服务。

篇4

关键词:“三农”融资;信贷产品;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5-0025-03

一、天津市支农信贷创新情况

(一)创新支农思路,搭建信贷支农平台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属弱势产业,投资大、周期长、收益率低、经营风险高,一般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条件,金融机构从商业性原则出发,对涉农贷款多持谨慎态度。但是“三农”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国家要求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银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金融支持部门,从政策性原则和社会责任考虑,又应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因此,如何将信贷支农的商业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调研发现,天津市各涉农银行开拓思路,以构建支农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突破口,发挥整体实力,较好地解决了支农信贷政策性原则和商业性原则不可兼得的两难问题。一是以共同利益为纽带,调动各方参与。如农发行天津市分行开发的小城镇支持项目,采取“政府主导、平台承贷、委托建设、财政补贴”的运作模式,即:由津南区政府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区政府的主导地位和落实还款资金来源等责任;由区政府下属的融资平台承贷并组织项目实施;由区政府授权、市场化运作并具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由区政府财政收入作为项目主要还款来源等,使地方政府成为项目利益攸关方,有力推动了项目的进展。再如,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农信社,针对参与各方权利与义务不明确、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原有信用村进行改造,组成由村委会、农户代表、信用社三方共同参与的信用等级评定小组,构建起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了信用户守信意识和村委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二是为农户搭建共同的融资平台。如针对农户经营分散、规模较小、银行投入产出不匹配等问题,塘沽五十间房村信用社通过该村的龙头企业,把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龙头企业分包的工程、机械租赁和招收劳务人员首选该村成员,从而变小规模为大规模,为农户搭建了一个共同的融资平台。

(二)创新支农产品,扩大信贷支农覆盖面

当前天津市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村金融需求进一步多元化和复杂化,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小额资金需求和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额资金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因此,传统、单一的信贷产品已经无法适应天津市“大农业”发展的现实。

调研发现,天津市各涉农银行为此开发出了多种信贷产品,形成了一个既覆盖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又覆盖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广覆盖、多层次金融产品体系。一是针对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小额资金需求,天津农合行系统开发出了9种信用共同体,分别为:以东丽大毕庄物流货运中心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箱式信用共同体、以鑫茂科技园区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伞式信用共同体、以津南营盘圈村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风险金模式信用共同体、以蓟县文昌商业街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街区式信用共同体、以静海王口镇农副产品行业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联合会模式信用共同体、以宝坻津海洋水产养殖合作社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信用共同体、以塘沽五十间房村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模式信用共同体、以蓟县下营镇常州村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原信用村改建模式信用共同体和设施农业模式信用共同体。

二是针对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额资金需求,农发行和农行分别开发出了小城镇信贷支持项目和“绿色家园”贷款计划。农发行2008年与津南区政府就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示范镇――葛沽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签订了27亿元贷款协议,成为全国农发行系统第一家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分行。农行与宝坻区等10个区(县)政府签署“绿色家园”贷款全面合作协议,主要用于城镇建设与发展,并将区域性合作与项目开发相结合,涉及到县域信贷的多项业务。

(三)创新支农渠道,提升信贷支农服务水平

长期以来,支农渠道有限也是制约信贷支农有效开展的一个瓶颈,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正常的信贷需求往往由于申请条件和标准脱离农村实际情况、申请手续繁琐、申请时间过长等原因而得不到有效满足。

调研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天津市各涉农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创新支农渠道,提升信贷支农服务水平。一方面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办理环节,为农户、农企提供便利,以适应农户贷款“短频急少”的特点。如农合行对加入共同体的信用户提出的信用贷款申请实行免抵押、免质押;对信用户授信额度内的贷款申请不附加任何复查内容、保证条款和不增加手续费用;信用户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以外的资金需求可采取担保、抵押、质押等方式予以支持;简化贷款手续,采取“一次核定,随贷随用,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法等。另一方面转变作风,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为客户提供信贷及投资理财等多样化金融服务,丰富了信贷支农服务的内涵。如农合行在创建大毕庄箱式信用共同体时,还在该物流中心设立了营业网点,安装ATM机等自助设备,为商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社区型零售银行”。

二、天津市支农信贷创新的效果

(一)缓解了“三农”贷款难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农发行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农行的“绿色家园”贷款计划和农合行的信用共同体在缓解“三农”贷款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郊区县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农发行小城镇支持项目已发放首笔贷款6亿元,而农行“绿色家园”贷款协议总额达170亿元,截至2008年末,已审批贷款项目74个,已发放贷款87.8亿元,其中投向城镇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30.36亿元,投向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9.06亿元,投向城镇土地储备、开发项目的资金29.79亿元,投向撤村建居及经济适用房项目的资金12.63亿元,投向县域物流批发项目的资金5.96亿元。静海王口镇农副产品行业信用共同体成立以来,王口信用社累计向信用户投放贷款9310万元,给农户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该信用共同体已创造经济产值2.4亿元,直接取得经济效益660万元。蓟县下营镇常州村信用共同体创建以来,农家旅游条件得到改善。天津市各郊区县城市化进程近年来也明显加快,如2003年到2008年,东丽区城镇化率从36%提升到58%,宝坻区从14%提升到32%。

(二)为银行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银行自身发展

农发行天津市分行开发的小城镇项目有力推动了该行支持天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截至2008年末,贷款余额80.37亿元,同比增长41.4%;不良贷款率为0.9%;人均利润接近100万元。“绿色家园”贷款计划实施以来,每年为农行天津市分行带来4亿多元的利息收入,累计发放贷款87.8亿元,已归还44.3亿元,未出现一笔不良贷款;“绿色家园”贷款已成为农行部分郊区县域支行的主体资产业务,宝坻、东丽支行的“绿色家园”贷款均已达到8亿多元,分别占该支行全部贷款的50%、20%。天津农合行目前已建立信用共同体66个,评定信用户7277户,向2502户发放贷款8.37亿元,信用共同体内实现了无不良贷款的良好业绩。

(三)密切了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促进了银政合作

农行通过与当地区县政府加强合作,其“绿色家园”贷款基本上是基于政府项目或政府借助社会力量开发的项目,确保了较高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农合行创建的“设施农业信用共同体”,由政府成立担保公司对信用共同体成员贷款提供担保,防范信贷风险。天津市各郊区县政府也在支持银行机构支农信贷创新、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得到实惠,如2005年以来,天津市各郊区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幅普遍在50%以上,大港区增幅最大,达到180%;GDP增幅普遍在40%以上,汉沽区增幅最大,达到150%。在开展支农信贷创新过程中,农发行小城镇支持项目、农行“绿色家园”贷款计划、农合行信用共同体创建项目都已成为加强银政沟通、联系的重要桥梁,各银行机构与各级政府形成了互惠合作的关系,提高了涉农银行在各级政府中的地位,如农行东丽支行行长因支农工作出色而代表金融机构当选东丽区人大常委。

三、天津支农信贷创新的启示

(一)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创新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农银行机构的服务对象和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经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情况,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同时,创新的开展要因地制宜,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照搬照抄,否则即使开发出新产品也无法适应实际需求。天津农合行系统结合当地农业及金融发展状况,为适应“三农”融资需求特点,将农村信用工程延深、嫁接,引入城区和农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地开发出9种信用共同体模式,基本做到一地一策、灵活多样。如,针对东丽区大毕庄物流货运中心商户经营场所较为集中的情况,创建了天津市首个“箱式”信用共同体,而针对鑫茂科技园区商户分散的特点,则采取伞式信用共同体的创建模式。再如,在静海王口镇政府不愿承担监管责任的情况下,王口信用社指导农户自发组建了联合会模式信用共同体。

(二)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形成社会合力

破解“三农”贷款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银行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借助政府的力量开展工作,同时还要尽量使包括农户、农企、民间组织等在内的各方力量都积极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尊重各方的利益,给予其合理回报,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调动其积极性。农行与郊区县政府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就是借助政府的力量推广支农信贷产品。农发行小城镇支持项目采取“政府主导、平台承贷、委托建设、财政补贴”的贷款运作模式,由津南区政府主导并保证项目还款,有力推动了项目的开展。农合行构建的多个信用共同体,则是将社会各方面力量都调动起来,如蓟县文昌商业街信用共同体由当地信用社依托辖内街道办事处、工商所、蓟县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社区居委会、信用户代表等共同组建;下营镇常州村构建起“农村信用共同体”后,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作用得到发挥,年底结息时,管片信贷员利用半天时间就可将以往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收息工作一次收清。

(三)形成合力,发挥集体优势

“三农”属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农民、农户经营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农企多数是中小企业,单个农民和农企很难满足银行放贷条件,银行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不愿对其放贷。但是,如果将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就具备了一定的整体实力。农合行9种信用共同体的创建就是将分散的农户、农企以及各种行业组织、社团、甚至当地村镇政府联合起来,形成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发挥了整体实力。如津南营盘圈村信用共同体,由27个信用户自愿结合,组成5个联保小组,联保成员相互信任、相互担保、风险共担、互相督促按时还本付息,且每个信用户都根据信用等级自愿拿出不高于贷款金额10%的资金,作为风险保证金,增强了整体抗风险的能力。

篇5

据调查,国内的农业院校从本科到中职,农机专业的生员普遍较少,原来以农机专业为主打专业的院校均改办了其他专业。一方面是进口农机具需要大量懂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农机专业没有生源。农村职业学校如何办好涉农专业,如何为区域农机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机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区域农机化专业发展的需要。多数涉农专业的中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没有深入企业、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实施的人才培养不能与企业和农村有效对接,培养形式封闭,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

(2)教学方式不适应农机从业人员培养培训的需要。有的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成本,没有实施一体化教学,仍然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践的机会少,操作能力差,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

(3)师资培养培训滞后。农机专业现有的师资水平与先进的进口机械技术脱节,一个原因是涉农专业的高校缺乏先进的农机设备和师资,国培和省培仍然是陈旧的内容;另一个原因是农机公司技术垄断,学校与农机具生产厂家售后服务的培养培训没有接轨,教师的培训跟不上,导致农机新技术只掌握在售后服务人员手中。

(4)实习实训设备落后。涉农专业的学校均存在实训设备和工位不足的问题,进口农机具价格昂贵,少则几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如迪尔公司的9670型收割机价格在200万元以上,如果把各个公司的农机具全部买齐要几千万元。没有仿真的配套教具,中职类的学校根本买不起。即使购买新农机具也不能随便拆卸,多数学校使用的仍然是以前的国内陈旧的设备,导致实习实训设备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5)教材内容陈旧。农机专业教材稀缺,进口机械的专业课教材几乎没有。现有教材内容陈旧,进口机具技术资料不易获得,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农机专业的教学要求。

(6)校企未能有效合作。有些涉农学校虽然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只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有效合作。一是农场和农村的农机具均为个人所有,价格昂贵,车主均不愿让其作为操作对象。二是生产厂家因技术保密,使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学生的实习受限,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7)缺乏激励机制。涉农专业学校的办学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单靠学校很难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传统的重工轻农思想在农民和农场职工的头脑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农民的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垦区多数农场职工多年没有解决合同制身份,没有对适龄青年用工的激励机制,使得回乡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没有积极性,学习农机专业的人员越来越少。

2、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办学的做法和思考

(1)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垦区和农村培养落地人才。201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该文件为涉农专业学校的办学搭建了一个开阔的平台,办学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学制、学习方式,认定学分的范围更大。文件制定了2~6年的弹性学制,可以把学校设在农场、农村,可以送教下乡,可以把课堂设在田间、畜舍和农具场,使涉农专业的办学迎来了曙光。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于2012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以此为契机,结合中央1号文件,该校农机专业创建了“校场双元,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借鉴德国“双元制”,把农场和学校设为“双元”;“产学结合”即把教学点设在农场,把课堂设在农具场和田间,结合农时,采取“忙工闲学”的形式。即农闲时由农场和学校共同组织学员进行理论教学,农忙时由农场指派技术专家任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员参加农机作业。这种模式既符合生产实际,又方便了学员学习,同时又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实施“学校+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周边的农场以及部分农村有机户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便于实施一体化教学和学生的顶岗实习。理论教学到农具场进行现场教学,有条件的教学点建设一体化教室,强化学员实践能力。

(3)加强农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机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提高老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送出去”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农机专业教师送到生产厂家和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请进来”就是聘请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农场的技术专家到学校参与农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回答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的到来会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于2007年与约翰迪尔公司进行了合作,派出两名教师与动力科贸公司的农机售后服务人员一同去约翰迪尔中国总部参加实践技能培训。后来学校又陆续聘请国外3大农机公司的售后服务人员和农场的技术专家来校,针对进口机具举办讲座。这种培训模式提高了教师一体化的教学能力。

(4)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弥补农机专业实习设备和工位的不足。学校取得农机行业主管部门、农场和各农机制造公司的支持,增加部分实训设备,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同时学校与垦区各农场的农机中心深度合作,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借助农场的农机设备完成农机作业过程教学实习,既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全过程的农机作业,又弥补了校内农机实习设备和工位的不足。

(5)组织精干力量,编写适应农机新技术的校本教材。组织骨干教师,融合国外3大农机公司的新技术,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编写《农机标准化作业》等8本校本教材,其中5本公开出版发行,3本达到了省级精品课标准。

(6)政府应加强对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从2006年开始,与北安管理局合作实施了订单培养,开办了首期“现代农机师傅班”,旨在培养一批师傅充实到一线,实施师傅带徒弟战略,第2年的招生量翻了1番。目前这种专业培训模式已经推广到九三分局,由此可以看出,涉农专业的办学必须由政府制定激励机制。一是垦区出台政策,对农机专业回场工作的毕业生解决合同制身份,以激励适龄青年学习涉农专业;二是主导和协调学校与农场及农机制造企业的关系,取得企业在设备、师资培训、学生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方面的支持,为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三是支持学校实施订单培养。

篇6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状;影响因素;成功案例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61-02

一、宁阳县土地流转现状

1.宁阳县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根据实地调查发现,转包、入股、出租、互换等流转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其中以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承包,合作社经营为主。截至年底,我县共有98464亩土地进行了流转,其中转包35659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36.2%;入股32366,占土地流转面积的32.87%;出租12865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3.1%;转让6310亩;互换1564亩;其他流转方式9700亩。

2.宁阳县土地流转的特点。①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宁阳县实行以土地入股、土地租贷、土地置换、土地转让多种形式相互结合,互相补充的流转方式。“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模式与“底金+分红+劳务收入”农户收入模式有效地整合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解决了分散经营与产业化大生产的矛盾,树立了大型企业和新型庄园的品牌效应,又减少了农户出让方本身所承担的风险,促进土地流转政策的顺利实施。②土地流转成效明显,流转规模逐步扩大,土地流转促进了宁阳县农业布局的改善,作物种植面积翻番,农作物规模化经营,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各显神功,实现了宁阳县农业产业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土地集中化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宁阳县搭建的科技兴农平台,又从科学理论上对生态农业,高产农业发挥指导作用,使农业生产科学化,具体化。

二、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

无论是对于土地流转过程的出让方、受让方、未参与方,影响其土地流转意愿因素是作为推进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减少阻力的重要参照部分。我们从主观因素(依赖程度、流转方式及对象、流转原因、农业与非农收入等)及客观因素(年龄、学历、家庭劳动人口数、拥有土地数等)对农户流转土地的意愿进行具体分析和说明。

1.主观因素。①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宁阳县作为山东省土地流转“股份+合作”模式示范地,其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比较了解,约四成农户愿意转出其全部土地,对土地流转政策比较支持。非常愿意转出土地的农户比例为零,说明农户们的求稳心理很强,侧面反应了保障措施不完善。对土地依赖程度调查结果为不清楚的农户占一成比例,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有从众心理,易于宣传工作来号召他们响应土地流转政策。愿意转入土地的农户经调查一般为种植大户或者家庭劳动人口数充足,其流转土地意愿较强烈。②农户实行的土地流转方式及对象,宁阳县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为“股份+合作”与当地政府引入农业龙头企业有关。同时“土地出租”模式也占一定比例,与当地种植大户有关。“互换”的土地流转模式类型因存在容易产生纠纷问题,故调查显示无农户实行此模式。当地农村合作社较少,与龙头企业通过政府与农户签订合同有关。③户实行土地流转原因调查及流转后生活状况,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的改善生活质量是农户实行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农户认为现阶段单纯务农收入低,加上国家政策和“打工潮”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放弃部分土地承包权,实行土地流转。经调查,土地流转中,农户可以在当地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所流转的土地打工,即所谓“副业”,对年老体弱无能力外出务工的农户有较大好处。农户普遍认为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其改善情况取决于家庭人口数等诸多因素。④解决纠纷的方式,村委会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故解决纠纷方式普遍采用找村委会协商的方式,该种方式占到了79%;其次是求助法律(15%)以及直接找承包商理论(5%)等。

2.客观因素。①收入与人口,农户的家庭人口数与家庭劳动人口数决定其家庭劳动结构的分配,家庭人口数越多,其外出务工人口的数量会受影响增多,其流转土地的可能性与流转数量也会增加,收入也相应增加。②不愿流转的农户年龄与学历,农户的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土地流转的意愿,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因其求稳定、抵制变革的心理,反对进行,60岁以上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占到了36%,而31―40岁的农户仅占10%。

三、宁阳县土地流转成功案例及经验

1.“郑龙模式”。蒋集镇郑龙村有机蔬菜合作社辐射周边县乡12个行政村,带动发展有机蔬菜9000多亩,从而探索出了“郑龙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前提下,2013年通过企业招商引资引进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2014年注册成立了泰安泰山惠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探索一种“农工商结合模式”。郑龙村成立了与公司配套的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公司制作菌种和生物培养基,保护价回收产品,“抓两头、放中间”,让农民发挥最大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最大的效益。“郑龙模式”推广可行性分析。①郑龙模式有效破解了土地承让与流转利益调整的问题:农户家庭承保单一作战,无法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农业收益瓶颈不能突破,实行集约化经营、统一经营解决了一两个农户不能办到的事情,有效破解了小承包与大集约间的矛盾。②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合作组织更具有发展经济灵活性,而近几年集体几乎没有收入来源。而在郑龙模式中村干部作为中介和入股合作方,起到了决定作用,也获得了大的效益,村干部获得了同其他社员同等的收入,有效破解了富协会与穷集体间的矛盾。③村集体以管理权入股,同其他社员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决策程序更加规范,民生程序能真正落到实处,有效破解了小农经和民主间的矛盾。

篇7

同志们:

这次市委、市政府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主要是传达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和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对接会议精神,分析当前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研究解决项目建设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刚才,市长传达了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并通报了全市金融运行情况,发改委、财政局通报了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情况,部分金融单位作了表态发言,大家对加快金融改革与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过一会儿,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肯定成绩,倍加珍惜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的良好形势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调节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发挥金融调控职能,在重大项目建设、优势产业培育、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地区生产总值由__年的__亿元增至__年的481亿元,年均增长16%,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由300亿元增加到564亿元,年均增长37%;财政收入由45亿元增至60亿元,连续两年跨上两个台阶。金融工作也在全市金融机构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呈现出存贷增长加快、融资渠道拓宽、投放结构优化、互动并进发展的良好势头,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一是金融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__银行、交通银行先后入驻酒泉,农行、工行等在__县和__恢复县级机构设置,农村信用社在移民乡增设营业网点,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16家,保险业机构17家,证券期货机构3家,批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3家,成立融资担保公司23家。二是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金融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__年,辖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__亿元,增长31.3%,增速居全省之首,存款余额__亿元,增长15.7%,存贷款规模仅次于__,居全省第二;实现保险业保费收入14亿元,保险密度达到__元/人,保险深度达到2.92%,均高于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证券交易额收入达到__亿元,上市公司直接融资4.1亿元,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度三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存贷比由__年的36.7%提高至__年的56.7%。三是支持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助推经济跨越发展功不可没。今年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向“三农”、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公益事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投放贷款117亿元,占全市贷款总量的35.8%,下岗再就业与妇女小额贷款达到24.8亿元,生源地助学贷款实现全覆盖,特别近三年向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投入信贷资金近200亿元,为新能源基地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进步,都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浸透着金融部门广大职工的心血和汗水,金融工作与地方发展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金融系统的全体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二、把握大局,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__,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阶段,做好金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经济规律看,金融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现代经济运行中,金融的发展规模、活跃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活力。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金融的发展都体现了超前性和先导性,金融规模扩大与经济总量提升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可以说,抓住了金融,就抓住了牵引经济发展的“牛鼻子”。__实体经济基础较好,资源能源优势明显,投资消费潜力较大,经济活动空前活跃,特别是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迈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高位平台,今年经济总量预计达到56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将突破900亿元,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代经济发展与金融保障的密切关系,把握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加大投放力度,进一步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从目标任务看,金融保障是支撑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年初,省委王三运书记对酒泉提出了“挑大梁、做标杆、走前列”的要求,省政府下达我市生产总值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的工作目标,任务空前繁重。当前,我们最大的矛盾是发展不足,制约发展的最大矛盾是投入不足。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实现17%经济增长目标,必须依靠大量的项目做支撑,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保障。依据经济增长目标,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至少在6000亿元以上,从历年的情况看,信贷资金基本占投资的一半左右,五年至少需要3000亿元的信贷资金。今年投资要增长45%,仅项目建设就需要银行贷款__亿元以上。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紧盯金融政策导向,把握好信贷投放的力度和节奏,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从现实差距看,金融滞后是影响转型跨越发展的突出短板。目前,我市金融信贷投放虽然增长较快,但与转型跨越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全国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交通银行落户__,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较慢,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普遍推广的债务融资、上市融资、票据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 市仍处于起步阶段。二是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偏弱。__年,金融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度只有66.1%,明显低于全国123.8%和全省__%的水平。根据初步摸底情况看,今年全市拟签约银企对接项目286个,意向贷款金额虽然达到一百多亿元,但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的15%,其中60%的还是协议资金。

一季度,全市项目贷款仅增长2.2%,到位资金增幅回落64.4个百分点,资金到位率只有19.2%。三是金融机构存贷差较大。去年存贷差高达242亿元,存贷比只有56.7%,低于全国13.6百分点,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全市8家商业银行有一半存贷比不足50%,其中邮政储蓄银行仅为17%、建设银行仅为27%,“肥水流了外人田”。四是金融服务结构失衡现象严重。信贷资金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向大企业投放多、向小微企业投放少,向城市投放多、向"“三农”投放少,长期贷款多、短期贷款少。同时,县乡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三农”领域和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五是金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理想,银地、银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顺利推进。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破除瓶颈制约。

三、瞄准方向,切实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今年,国家重点支持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要时刻关注货币政策动态走向。

一要积极争取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和信贷资源是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今年,各金融机构初步下达我市的信贷额度近400亿元。希望辖区金融单位及早着手,抓紧对接,加快投放,努力使信贷规模发挥倍增效应。同时,要着眼于促进地方经济和金融业加快发展,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扩大信贷投放额度,保障重点领域、支柱产业和关键环节的资金需求。要探索推进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政策,重点保障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地方小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的资金需求。要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通过与在甘金融机构或总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产业融资和银企项目资金对接活动,建立银企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项目信息共享机制,促进重大项目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为银行扩大信贷投放提供项目支持。今天会议之后,市政府要与中国银行__省分行签订2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希望其他金融机构积极跟进,以更大的力度推动银政银企合作。

二要切实保障重大项目资金供给。今年,我市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84个、总投资规模2160亿元,重点实施风电光电二期、合肥光电产业园、敦煌-鱼卡-格尔木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敦煌水资源综合利用、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瓜星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最近,我带领各位副市长、部分县市区、部门的负责同志又到省上专门对接了一次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成省上批复了75万千瓦大型示范风电项目和1008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这些重大项目,为信贷投放提供了很大空间,希望金融机构及早对接,主动服务,有所作为;也希望各县市区和发改、公信等部门积极牵线搭桥,搞好协调服务。

三要着力缓解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难题。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保障民生、解决就业、提供税收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目前,全市有小微企业近4000家,但发展资金基本靠自筹,利用外部资金的比例较小。从今年开始,省政府将每年组织一次“双百行动计划”,即“全省中小企业百亿元信用担保再担保贷款项目计划”和“百户中小企业集合融资计划”,确保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树立抓大不放小的观念,抓住小微企业这一庞大市场,合理调整客户定位,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措施,改进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信贷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和融资方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经营户的融资难问题。要紧紧围绕“全民创业年”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就业担保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融资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

四要继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投入。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刘伟平省长明确指出,要确保三年内全省县级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可贷资金的80%投放县域经济发展。市金融办要会同人行、银监局,制定推进计划,明确责任目标,争取到__年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70%。当前,在做精第一产业、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带动下,农村投入强度加大,信贷资金需求旺盛,县域金融机构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牧业、种养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确保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其他各项贷款增速。

五要切实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实施保障房建设、农村道路、校舍安全、文化中心建设等一批民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对民生工程的信贷投放。这既是金融机构业务能力的体现,也是对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考验。在此,我强调一下,城市建设既事关酒泉形象,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今年启动实施的新城区开发二期、北大河综合治理等市政工程前期资金投入都需要银行的支持。各金融机构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信贷支持重点,对道路改造、市政建设、水暖气设施等工程给予重点保障。

四、加快改革,全力推动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金融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全市各级特别是金融机构要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为主体,多种金融形式互补的现代金融体系,把金融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

一要引进培育银行业金融机构。引进银行,就是引进资金、引入竞争。目前,机制灵活、实力雄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向三线城市进军,我们要大力实施“引行入酒”战略,抢抓机遇,创优环境,加强合作,力争招商银行年内在酒泉设立分支机构,争取今后几年每年引进一至两家银行机构入驻__。各县市要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改革步伐,争取将肃州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__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兰州银行在各县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向农村延伸服务,提高农村信用社对边远乡、移民区的金融服务能力,探索建立适合 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互助合作社。

二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现在,成立商业银行的难度比较大,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就相对容易一些,如果今后国家政策转变,小贷公司就有可能过渡到商业银行。很多企业和老板看到这一点,投资小贷公司的积极性非常高。截止目前,全市申报核批小额贷款公司28家,省政府金融办获准批复23家,正式开业16家,筹集资本金4.5亿元,发放贷款余额12.8亿元。我们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既要引导已有的进一步充实资本金,加快资金周转,加强运行管理,搞好跟踪服务,确保其规范发展、做强做大;更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发展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小额贷款机构,力争年内实现县县都有小贷公司的目标。

三要积极发展融资担保公司。担保公司一头连着银行,一头连着企业,是银企合作的剂。全市现有2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共筹集资本金5.4亿元,看起来钱不多,但担保融资的倍数效应明显。各级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指导监督,规范运营管理,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使每个县都有融资担保机构。要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共同出资或参股建立规模大、担保能力强的大型担保公司,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互助担保基金和互担保机构,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农民实行联户联保,努力吸引市外担保公司来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需求。

四要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去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亿元,增长8.5%,增速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与酒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称。保险行业要按照“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思路,切实增强发展意识,拓宽业务领域,重点加大对农业、畜牧业等“三农”领域的保险服务力度,加快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将商业保险纳入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救助范围,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要进一步规范保险业执业行为,着力解决销售误导、理赔困难等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保险行业发展水平。

五要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省上决定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力争五年实现20户企业首发上市。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大工作力度,在推进敦煌旅游上市的同时,围绕新兴产业、水利交通、保障房建设等国家产业政策、融资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强对奥凯种机、巨龙集团、特尔鲜公司等企业上市的引导、扶持和培育,支持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进入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争取五年内新增3家上市公司。金融办和各证券机构要切实发挥作用,做好企业上市的指导工作,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五、健全机制,着力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投入,金融发展也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倾斜。我们要为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让金融机构在酒泉发展的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一要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金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金融业的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现代金融知识,熟悉金融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做好金融工作的能力。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平台作用发挥不好,是影响融资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市每年都举办银企合作洽谈会,初步构筑起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银政银企关系。各级政府特>:请记住我站域名/

篇8

1、县域银行业机构的媒介功能逐步均衡,信贷普惠不足。农业银行的三农事业部制及“金益农”业务组合,有序在县级推广并显现作用。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和小微型企业及“三农”信贷稳健发展。农村信用合作行业的资产业务创新能力增强,成为服务“三农”和县域的主力军。村镇银行只能对注册地域发放贷款,增强对县域的就地、就近媒介资金功能。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显示:2013年农村家庭存款市场参与比例为56.2%,持有信用卡的5.1%。农村家庭正规信贷参与为14.1%,参与证券市场的1.6%,参与民间借贷的43.8%。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得性为23.6%,参与者的信贷满足度为80.2%。说明普惠信贷覆盖面不高。

2、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稳步发展,普惠金融环境有所改善。村镇银行已经设立1005家,网点超过2000个,对注册地的客户提供信贷服务。小额贷款公司在县域普遍设置,并办理小额信贷服务。农村资金互助持续试点,社区互助金融显现作用。中央决定合作社可以试点信用合作。这类机构遵循市场原则在农村地区办理业务或开展对社员的信用合作,刺激农村普惠金融业态的改善。仅四川就有3.5万农户或小微型企业得到了村镇银行的信贷服务。

3、农村信用社市场化、股份制步伐加快,信贷覆盖面提升。全国已经改革重组了413家农村商业银行,129家农村合作银行,另有1738家主要以县级为法人的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机构,并遵循市场化原则,服务“三农”,服务农村地区小微企业。所提供的“小额分散”的信贷服务,确立了这支队伍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作用。

4、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和电子技术得到推广,普惠金融的技术基础有所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通过业务机制、电子技术为农村地区的客户提供远程业务服务。银行业机构通过开发供、产、销产业链条以及价值链条的金融系列产品,探索对“种养加”、“农工贸”的专业化龙头公司及产业链条提供配套的“一揽子”业务服务,丰富了普惠金融的模式与业务品种。银行业机构通过流程与服务创新,在金融服务行业探索“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金融延伸服务,正持续扩大对信贷需求者的业务供给。5、政策措施激励涉农金融机构改善服务,普惠信贷增强。中央银行的差异化涉农货币政策,财政部门实施涉农信贷补贴,监管部门推进“阳光信贷”、“进村入户”、“惠民富家”活动,并将涉农业务指标考核与市场准入挂钩,激励着金融机构改善对县域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仅2013年前9个月涉农信贷即增长18%,高于信贷增量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票据业务、理财业务和远程信贷业务,也快速地增长。总之,近年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组织体制”取得了注目的成绩。互联网技术、简易金融服务广泛运用于县域和乡村,并持续提高渗透能力。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向县域延伸服务,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模式与流程。在差异化政策激励下,农村金融的普惠性持续得到体现。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显示:2013年农村家庭参与存款比率上升1.9个百分点,参与正规信贷的家庭比例上升0.3个百分点,参与民间借贷的家庭比例下降0.8个百分点。证明最近两年的普惠金融有所改善。

二、农村金融公共基础的缺陷制约了普惠金融效能的发挥

农村金融公共基础服务的脆弱性与非健全性,随着多样化金融需求增大而日益显现,其对发展普惠金融形成制约。“三农”、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新兴企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的项目所需的金融服务,存在的融资额不足、融资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欠匹配、融资成本较高等矛盾,其表现如下:

1、农村金融的社会责任未得到自觉实施,电子技术在农村的天然缺陷加剧普惠信贷难度。城乡二元金融格局下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效应继续存在。金融资源因电子技术的改善与信贷的标准化程度提高,依然持续向城市、大型银行和大企业集中,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不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主要集中于城市,且竞争充分,形式多样。城市银行业理财业务兴起,信托理财爆炸式增长,吸纳了农村资金通过大型银行的理财业务、中小银行业购买信托产品和特约存款而流向城市。电子技术的便捷性与追逐“效益”的目的性一经结合,加上普惠金融的消费者的技术弱势,大量农村地区的资金通过银行机构持续地抽离县域。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全国仅农村信用合作行业的资金,通过行业统筹、特约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票据业务、信托机构合作等五个途径,即有2.3万亿元资金流向城市。至于传统的六大银行的县域机构的存款与贷款比,据有关方面测算,全国低于30%。

2、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认识不统一,农村社区金融及其业务总体滞后。对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也实施“合意信贷规模”,因其不可能创设“理财产品”而直接受到发展约束,竞争力也下降。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股份制改革总体滞后,其就地服务“三农”的潜能未能充分发挥。对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体制性、技术性和政策性的欠协调,三类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鲶鱼效应”并没有形成。“十二五”规划明确在县域探索社区银行试点,至今没有清晰的导向政策与注目的试点。

3、城市金融主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未能有效覆盖并服务县域。第一,农村地区传统银行业间接融资出现结构性失衡。农村存款业务、理财业务竞争激烈,农村信贷、票据融资、理财服务不足。“三农”与微型企业的临时、短期信贷供给服务不足。农村市场主体的中期、长期信贷供给机制没有建立。间接融资日益出现的抵押、质押、担保业务崇拜,严重抑制了农村信贷供给。业务监督制约不适应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差异化与灵活性,“三农”间接融资存在操作繁琐、效率降低、费用提高、用途狭窄、覆盖收紧、难度增大、循环不畅等问题。第二,直接融资、商业保险在县域严重滞后。这方面的政策、知识、信息、业务严重短缺,难以渗透到“三农”与小微型企业层面。第三,金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和机制,阻隔了金融创新服务。缺乏监管支持与引导,多样化融资、中长期信贷资金和金融创新服务在县域总体滞后,不适应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金融消费需求。第四,农村金融套用城市金融的路径,总体效能低、成本高,适用性、针对性、便捷性不足。动辄抵押、担保与质押,专营证券与保险,社会中介服务与业务标准和流程,参照城市金融的规模经营与路径,提高了县域金融服务的总体成本与操作难度,牺牲了金融服务效率和需求,出现金融供求失衡,增大了县域正规金融消费成本。

4、“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对弱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力。城乡统筹、市场一体,互联网金融业务促使县域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途径和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消费者需要金融的多样化快捷服务,却难以有快速的纠偏机制。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社会中介和银行业机构金融业务有了市场需求,金融新业务能够渗透至县域,因失去行为规范与自律和监管,越权、违规甚至非法集资等在县域相对突出。保险经纪与保险业务的声誉性风险,诱导存款百姓购买保险产品而产生投诉与争议在县域持续增加。县域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纠纷、证券投资基金和信托产品投诉上升,既对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不足,同时更加刺激了影子金融活动在县域出没,总体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普惠服务效能。

5、“一行三会”的基础性公共服务缺乏对农村地区的“广覆盖”,制约了商业金融的“互利互惠”开展服务。金融监管与服务在县域的缺位,实为基础性公共金融服务在农村的供给与保障机制的脆弱性体现。“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滞后于金融消费者的多样化、综合性、便捷化的需求。仅就银行业受托的各种涉农补贴、政策优惠资金的汇兑结算而言,就因政策途径、扶持项目、消费习惯、结算渠道、汇兑技术、监督职责、纠偏机制的制约,造成金融柜台处理业务时“卡卡难以联通”,人为增大农户与基层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损耗社会资源。农户为了分散的、途径有区别的各种补贴,需徒步到乡镇的银行机构网点排队确认、取现或转存归集入特定的放心账户。农户不去办理又担心分享不了政策的扶持,委托他人怕发生道德风险。这类业务的综合成本高、业务效益低、浪费人力与物力,甚至还影响服务“三农”的主业与综合效能。农村家庭涉及到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与理财等新型金融需求,更加难以覆盖县域或服务至家庭。农村各经济主体的多样化金融需求的矛盾,在“一行三会”空白的县,更加突出。县域“影子金融”兴旺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6、县级党政对金融工作的作用有限,普惠金融服务缺乏同业自律与激励。证监、保监机构远离县域,银监机构在绝大多数县的机构不健全,人民银行不具有全域覆盖、缺乏监管功能。地方党政为加强对金融指导协调与服务,设置的办公机构及赋予的职责,也有运行方式、挂靠单位、职责范围的差别。党政协调金融的体制、机制、方式及差异,与“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联动有差异,明显需要规范。在个别县域甚至间接推进“影子金融”出现,增加了金融监管与服务和协调的成本,甚至引发乱集资,出现局部性金融失序。“一行三会”的派出机构与地方党政的金融指导与服务之间,还需要持续的规范与磨合。这方面的受害者,一般还是普通家庭。对开展普惠金融较好的,缺乏行业性激励。

7、县域的普惠金融公共基础总体不配套,金融综合服务效能较低。农村地区金融公共基础总体不配套,现代金融支付机具与技术不能互联、基本账户与贷款证管理与服务不尽严谨,征信的取得与运用不充分,金融机具的布设与使用维护不充分,总体困扰普惠金融服务。投资主体、管理机构、服务部门、市场中介几者之间的职能调适与分工协作,竞争与业务合作的规则制度不健全。金融技术使用中的快捷纠偏机制、引导消费、维护安全、保障权益、市场环境建设,才刚刚起步。信贷服务中的资产评估、抵押质押和担保机制相适应的社会中介,规范服务,市场化利率水平与配套服务的各项收费,这在县域与农村还是空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内的机构及其业务,在县域总体雷同,缺乏适用性。县域金融缺乏特色性、差异化与便捷性。对热点项目、大型企业、政府平台具有同质性,因共同面临政策性、市场性风险,往往出现调控与支持同向,显现出非均衡与共振性。

8、县域诚信环境与合格且审慎的金融消费行为培育薄弱,普惠金融消费者的行为自觉需要还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供给机制不健全,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不完善,透明的金融运行信息与严格的市场纪律未能形成。稳健的经济与货币政策、良好的法制环境、对称的客户信息和金融行业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没有在县域形成适应性的市场软环境。县域金融基础环境薄弱,多样化金融服务的供给薄弱,金融服务理念与支撑基础不强,对称的金融组织体制与保障机制不健全,这就是县域金融服务不充分、普惠金融脆弱的根本。

三、对构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普惠金融服务基础的几点建议

(一)清晰总体思路普惠金融服务,是遵循市场规则、金融规律,坚持“等价有偿”、“互利互惠”原则,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风险可控、价格合理、双方自愿”的金融服务体系。普惠金融不是“普惠财政”,本质是”金融“消费。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民生,服务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健全体制、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增强功能、完善机制,发挥配置资源、防范风险、发现价格、推进治理的职能。

(二)优先改善县域金融的信贷供给机制需要依据县域普惠金融的缺陷以及迫切需求,合理监管机制,增强同业自律,健全中介服务,引入市场竞争,强化普惠金融的基础公共服务。提供适应县域金融消费者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的组织机构。改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运行机制。构建电子技术与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业“本业经营、综合”的机制,降低普惠金融的运营成本,抑制电子化技术下的抽离农村资金的某些功能。完善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金融同业公会、“一行三会”、地方党政之间的新型协作与沟通机制。开创县域普惠金融环境与公共金融的服务基础,优化金融机构的业务方式与各类,加大对县域的政策倾斜,提升其业务效能。

(三)健全县域普惠金融基础的具体建议

1、优化“一行三会”及地方金融办在县域的金融监管与服务职责。首先县域金融服务与金融消费者的“守夜人”及其任务供给决定需求的我国金融业,理顺好县域的公共金融基础服务与监管体制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机构、有职能、才会有行业的良好服务。有监管服务机构,才可能规划、配置县域的金融资源,去研究经济发展中的配套金融机构、服务和供给。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一行三会”在县域及农村地区的协作机制,明确“一行三会”和县域金融服务办公室的彼此职责,健全监管与服务机制,为金融企业、金融消费者提供相对明确而良好的基础服务环境。充分考虑县域主要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为主、保险经营机构为次、证券行业远程交易出现、民间借贷与“影子金融”潜伏等情况,在县域试点金融行业的“统一监管”体制和对上级的多头信息沟通机制。县域银监机构、人民银行应协助县级党政抓好金融秩序的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金融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宣传,开展对县域金融机构的应有的服务与监管,成为县域金融改革与深化的重要推进力量。对涉及“一行三会”的金融政策予以落实,在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县域金融服务格局方面有所作为,确保“一行三会”协调机制在县域的生根。“一行三会”在县域的协作机制,需要包涵县域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和金融自律组织甚至金融消费者代表、政府部门的代表,相关人员需有担当“守夜人”的情感与责任。

2、针对县域金融供给与消费的特点,科学处理传统金融与创新金融在县域的发展路径。切实优化县域银行业机构的间接融资环境,增强传统银行就地、就近媒介资金的能力,渐次推进金融新业务深入农村地区,充分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县域本土的金融主力军与生力军作用。构建县域的金融资源能够就地、就近投放的机制与政策规定。中央银行与监管部门,应当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对县域、“三农”、小微型企业予以宏观政策倾斜,开创必要的间接融资政策环境,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就地、就近媒介资金的能力,抑制持续抽离县域资金于大城市的情况。对于地市级以下的农村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遵循依法审慎监管原则,采取资本充足率为基础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手段的自律性经营,辅助以银行同业的行为自律和社会中介的居间监管评级,明确市场纪律,增强信息透明度,确保其资金就地、就近运用于县域。终止地市级以下的银行业机构的跨区域扩张机构,发展业务,遵循法定的存贷款比率管理,取消对中小型银行业机构实施合意信贷规模之类的管理与约束。明确大型银行的县域机构的最低存贷比不得低于40%。提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律风险的情况下,自主开展信用贷款、抵押和质押贷款以及保证贷款,发展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可对中小企业设置专门的理财业务和业务创新,自觉在银行同业的指导下,规范同业竞争的业务行为,运用利率市场化,优化组合资源,显现银行业的社会服务责任,切实引导影子金融活动。

3、有序探索县域金融企业法人的综合、“非并表”核算和综合金融业务。支持县域法人金融企业“分业经营、兼职”,将现代金融各项业务及信息,通过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引导到农村地区,降低专业经营的成本与“三农”需求的脱节矛盾。金融机构开展的业务信息、签署的合同、开展业务的权责利,可由达到监管三级以上金融机构全面保险、证券、基金等专营机构的业务,避免分散明确影响效率。金融机构要对同业自律组织报备相应的资料和信息,接受“一行三会”的适时核查,适时核查的信息需要对上级的“一行三会”联席办公室抄送。银行业机构与证券、保险机构签署的合作协议、业务,需要通过远程专门技术联结,并建立彼此的业务机制,相关客户的信息需要与中央银行的征信系统联结,确保业务的规范、真实、可靠、安全与权责界限清晰。确保审慎开办各项金融业务,将适当的金融业务、金融品种服务或出售与得当的金融消费者,有条件向金融消费者提供适宜的产品服务。对于业务的风险度、防范措施和发展趋势,需对金融同业自律机构报备,确保同业不受区域性、系统性的风险传导。对于不具有法人地位的县域银行业机构,只能在其上级的授权与同意合作的协议框架与风险保障前提下,对金融业机构开展定向业务,并将业务的信息与县域同业和政府相关的部门共享。

4、适应县域建设小康及“四化”的普惠金融需求,开创中长期筹集融资的机制。县域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只是需要短期流动性资金,还需要中长期资金支持,需要综合性、多样化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服务。证券行业需要将直接融资引导到县域,增强中长期直接融资的比重。政策性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结合政策性的取向与中长期投资的功能,推进县域“四化”发展所需的基础性、中长期的信贷服务。国有大型银行的县级支行需要针对县域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金融发展需求,开发新的理财业务、增大授信力度、改善间接融资的流程、推进创新服务,切实为公司类和规模化的项目予以融资资金。农村中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遵循普惠金融服务,努力扩大业务的覆盖面,增强服务的渗透力,重点围绕“三农”及“四化”的短期、小额的流动性需求,予以简洁、高效、有序和普惠服务。运用贷款利率市场化与交易的自愿化,优化组合短、中、长融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和商业保险、财政政策的优化组合,切实开展好对县域的金融综合性、多样化业务服务,确保金融与经济的共赢。确保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县域的全面发展,缓解县域的融资难、融资贵、渠道窄等问题。

5、增设县级金融业自律机构,规范同业经营行为,激励普惠金融。宜在县域设置有银监、中央银行、金融办、各金融机构联动的金融同业自律组织,承担行业自律功能,反映行业经营与服务的信息与问题,开展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和权益保障。县域金融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在上级“一行三会”的指导帮助下,搞好基础金融环境的构建与维护,开展同业行为自律,规范经营与经纪行为,开展对兄弟金融业协会的联系与信息沟通,维护金融消费者和金融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开办好本自律组织的对外宣传与舆论引导。及时沟通金融运行与服务情况,协助县级党政开展好县域的金融基础服务、金融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县级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应向中央银行、银监、证监和保监部门提供相应的信息,协助“一行三会”行使在县域的公共金融基础服务,改善县域的金融消费环境,引导金融业务供给与消费,成为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之间、监管部门和党政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6、创建适应县域金融供求的良好环境,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基于利率市场化和社会财富的日益证券化,县域金融供求的形式、工具、途径和秩序维护发生深刻的变化。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与渗透增强,“影子金融”体系和民间借贷会持续发展,传统的“高利贷”难以界定。这方面的影响与正规金融服务综合成本、创新能力,考验着“一行三会”和金融业的服务创新、机制创新与工具创新。金融消费的透明化、清晰化,需要正规金融机构予以引导并改进方式,对各种形式的“影子金融”活动予以应有的警惕与关注。通过行为自律、保持与熟知的客户交往、从维护全行业的安全与正常的服务秩序出发,切实与“影子金融”活动保持距离,显现出金融服务机构应有的维护稳定、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社会责任。通过对金融消费者的法规、政策、知识、技能的传输,通过提升金融服务的有效性、丰富性、多样性,努力提高金融消费者的公开、公平、公正分享现代金融正规服务,避免“影子金融”体系对金融业的传输与风险转移。宣传群众、争取群众、动员群众通过合法的、规范的、安全的途径消费金融及服务,避免成为非法金融的参与者和推波助澜者。通过构建投诉与举报奖励机制,引导公众防范金融诈骗、乱集资及不法金融交易。通过改善县域金融服务与消费环境,努力提升县域正规金融服务质量,压缩不法金融活动的生存空间。金融机构强化对金融消费者的行为关注,不对非法金融行为及活动提供服务,自觉维护并构建良好的金融服务生态。

7、发挥中央银行县级支行的功能,“县域先行”运用征信系统服务普惠金融发展。对金融消费的违约者予以有效抑制。县域人民银行职责与任务清晰,技术与手段先进,传统的功能与作用清晰,是“一行三会”在县域联系金融消费者面最广、最直接、也最具体的部门。特别是贷款证办理、征信建设与信息更新、信用卡、现金、汇兑与结算管理,均涉及对公众的基础性公共性金融服务。在“三会”机构及其监管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人民银行有条件、有义务、有责任配合党政及金融机构,共建县域良好的金融业态,并发挥征信系统的服务功能,为金融机构及其服务的创新,开辟良好的市场环境与诚信环境。人民银行需要通过金融自律组织的作用发挥,为金融机构、为党政、为金融消费者、为“三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及时的征信信息,货币政策信息与金融运行服务动态,确保各有关方面善待金融、善用金融,共同维护金融及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县域金融稳健运行。

8、适度扩大和丰富县域金融机构法人企业的业务功能,引导其增强普惠业务覆盖能力。县域金融法人企业,不宜打造成为纯粹“分业经营”的平台,需要增强其服务功能,健全其业务机制,完善其业务品种,探索“金融百货店”,发挥其本地性、法人性和特有的治理优势,为社区、为居民、为小微型企业提供本业的经营类服务,通过与协作开办好其他金融企业的业务。通过县域法人机构的平台,将各项金融业务引导到县、服务到乡、联系到村,送服务到户。县域法人金融机构,需要构建覆盖城乡的物理业务网点,布放简易金融支付机具于社区、村组的可信赖的专业合作社或乡村小商店。建立相应的金融电子设备的维护机制,确定专门人员提供巡回技术与业务指导和监督服务。积极拓展本单位的简易金融支付技术,拓展信用卡业务,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户、在乡的非农户熟练运用互联网或简易金融支付工具。同时打造各项基础性金融业务的员工队伍,提升对金融消费者的顾问、咨询与适当的业务服务。不宜将这类机构打造为专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经营机构,确保其业务的简洁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满足“三农”和社区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9、对县域金融服务明确就地、就近服务的存贷比例。有关部门需要出台对国有控股的大型银行、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的县域机构,实施本地信贷服务的最低规定。确保大型银行将县域组织的存款,至少有40%用于本县的“三农”、中小企业和相应的符合市场化的企业与项目。并优化配置好期限、利率与工具,避免县域资金持续流失,影响县域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对于金融机构在县域开展的融资,特别是在省定、国定贫困县开办的服务,应予以必要的奖励与税收优惠扶持,激励金融机构开展对县域的金融资产业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