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范文
时间:2023-04-01 16:0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时政新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编辑的职能就是对所有的稿件进行加工编辑,拟定标题。但是对时政新闻的标题拟定的过程中,编辑通常是畏手畏脚,不敢下手。对于现在的编辑工作已不仅仅是审稿与编定节目,拟定标题,而是要对新闻的审阅发行负全责,利用现代化的操作程序序系统的驾驭新闻的采集与发行工作。编辑工作如何创新,就拿总理会见网友的新闻为例,在新华社发的稿子都是以消息和侧记来拟标题,然而在新京报与燕赵都市报去以总理与网民“面对面”“谈心”来拟题,这就形象的表达出了总理亲民的形象,更富有感彩。通过一个标题可以看出,编辑在对材料拟题的时候需要创新的勇气与气魄。
提高时政新闻的收视率,提高时政新闻的水平的前提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实行观念创新。长久以来,在对时政新闻的选择与制作过程中,都是循规蹈举,墨守传统。改变观念就是改变思想观念,一切创新源自观念的改变。在对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普遍注重会议报道,领导活动。类似的报道铺天盖地,如何做到让群众爱看,提高其收视率这需要做到三个统一:首先是新闻与时政统一。时政新闻体现的政府政策与群众的利益,具有一定的时政性,这就需要编辑在处理相关新闻的过程中,在保证其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还得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而不是政治性,找出新闻与政治的共同点。找出当下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同进还能体现的新闻价值,这样的新闻报道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收视率与宣传性的高度统一。新闻在对政府的动向进行宣传的同时,还得注重收视率,如何引导群众关注所宣传的内容,得帮助群众解析新闻的实际意义,这需要编辑在处理新闻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最后,保证群众的话语权与社会舆论的统一。在传统的时政新闻创作过程中,创作与社会关系脱离,创作者拥有绝对的发言权,真正新闻所在表达的真实意义,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群众只有服从没有说话的权利,导致群众与政府没有沟通的平台。如何体现民主,就要从根本上让群众有话语权,时政新闻的报道一定尊重客观事实。在网络媒体日益大众化的今天,网络平台给广大群众说话的权利,表达出了不同的心声,做为时政新闻的编辑更要利用网络媒体,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主流思想意识。提高媒体的公信度,客观的报道社会突发事件,民众观心的热点问题,时政新闻传递是社会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在传递正确信息的同时,引导社会舆论与平衡舆论,发挥其新闻媒体本身职能。
时政新闻不但具有政治性,还具有时代性,时政新闻的技术创新,是时政新闻跟时代同步的保障,先进的编辑技术是编辑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不同的新媒体相继诞生,同时给传统传媒带来新的生命与挑战。在多元化传媒的今天需要编辑工作者掌握多种电视编辑技术与手段,新闻的采集方式也演变成电子新闻采集,编辑系统运用了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虚拟演播技术等。导致时政新闻在播报方式、报道手段以及种类上不断丰富与创新。尤其是“新闻跟踪”、“现场直播”等各种新闻形式出现,凸显出了时政新闻的大众化、时效性及深广度等各种特性,有效增强了时政新闻传播效果。
本文作者:田恒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广播电视局
篇2
城市电视台处于我国电视传播体制中最基层位置,它的资源和业务水平与中央台及省级台存在较大差距,但我国有90%以上的电视台,十几万的电视从业人员,集中在这一位置。[2]城市电视台,尤其是市级电视台的诞生,得益于1983年3月31日~4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第十一次会议所提出的我国“四级办广播、四级混合覆盖”这一策略。这是我国电视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次策略调整,电视事业从此得到飞跃性发展,规模与速度前所未有。
城市电视台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依附于各级党委和政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进行舆论宣传的机关。行业属性上,它是独立核算、经济自主的企业型的事业单位。因此,城市电视台要以“新闻立台”,而能够担负起支撑电视台持续发展的新闻类别,必须是时政新闻。
一、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的发展瓶颈
1.新闻价值的提炼受约束。
时政新闻容易存在内容概念化、形式程式化问题。克服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它的新闻价值进行挖掘和提炼,即挖掘新闻中具有的重要性、时效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要素。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时政报道多服务于宣传价值而非新闻价值,服务主体为党政机关。时政新闻作为世界各国媒介永远关注的话题,本身存在新闻价值,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差异,就如何报道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不同。地方的执政者在控制新闻舆论上,往往没有与时俱进,导致时政新闻报道束手束脚、无所作为。
2.报道程式化,难以吸引观众。
时政新闻本身具有题材重大,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特性。但事实上,虽然领导视察、会议报道时常出现在电视画面上,但并没有很受欢迎,有的读者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缺乏看头。[3]究其原因,在于时政新闻报道程式化,多为长串名单、人头画面、套话空话,传播偏于抽象化、静态化、概念化,形象单调,缺乏生气和活力。新闻中充斥着数字和口号,缺少政策解读,没有将政策对老百姓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进行分析,无法引发关注的兴趣。
3.本身的能力与资源受限。
和其他电视台相比,城市电视台能力与资源受限,是它在发展过程中最为不利的因素。城市电视台没有中央电视台的人力与财力,省级台上星的优势也不具备,对于时政新闻的看点筹划与运作能力较为薄弱,同时受限于地域、经济要素。
二、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的变革策略
1.整合时政新闻,深化其中的价值。
整合时政新闻,指的是在政治活动报道的基础上,挖掘和该新闻相关联的衍生新闻进行报道。这些衍生新闻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一般为老百姓比较关注以及感兴趣的点。这需要记者提高新闻敏感度并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从乏味刻板的公文中挖掘新鲜点,改变时政新闻以往的模式,使之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
2.充分利用独特的权威价值,影响主流受众。
首先,时政新闻具有权威性,处于主流地位,因此,具有受众资源优势。据调查显示,电视新闻的观众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60%,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占60%以上。[4]其中,中年观众群是时政新闻的宝贵资源,他们囊括了社会的中高端人群,在家庭中具有决策权,职业稳定,对节目的忠诚度也较为稳定。其次,时政新闻应当遵循“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在发挥政府喉舌作用的同时,加强服务性。同时,应做好社会的舆论监督报道,对政府的利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
3.创新报道方式。
以往的时政新闻往往缺乏个性,显得教条化,且篇幅长。可适当地以百姓视角为切入点,赋予时政新闻以感情,体现人文关怀,从而创新报道方式。
注释:
[1]甘惜芬:《新闻学大词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通史》[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篇3
摘 要:新闻播音语言是广播新闻中一个无法替代的有声传播媒介。这些年以来已经慢慢的在发生改变。在诸多的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当中许多播音员已经顺应时代的潮流而逐渐的更改了以往的播报语体,已经大多数是采用相互之间谈话的方式来争取与观众拉近距离,而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从来没有将时政类的新闻放到次要地位,历来都是放到重要地位的。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来分析播音语言的演变。
关键词:时政新闻;语言;消费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06-01
新闻播音是我们在广播电视当中有稿播音的一个无法取代的表现方法,这样的模式对于播音员的言语创作能力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我们的新闻节目是通过报道一些即时的信息来吸引观众。所以需要我们的播音员的创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其播音要求能够做到及时、准确,要求我们在报道所发生的实际情况之时还需要能够做到自己的用词要符合新闻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新闻的特殊要求使得有稿播音是不可能被取代,即便今后我们的科学技术有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进步,记者的人数再增加数倍,口头的及时报道再普及,有稿播音也仍然是我们所有的必然的选择之一,永远无法被取代,更不可能从此消亡。所以只有在这个作为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去畅谈时政类的新闻播音的特点。在现代社会,播报时政类的新闻是电台与电视台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新闻播报能否做到优秀直接联系到我们的宣传效果。现在各个电台与电视台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已经成为了这个单位的形象代言人,广大的观众一般是通过对于这些播音员与主持人的的看法来评价和判断这个单位的工作能力。
1 新闻需要有风格与特点
仅仅依据新闻稿件的其中的内容以及它所特有的表现形式我们就能够从中慢慢的发现新闻播音的具体要求,领悟到我们新闻播音的种种特色。通过实际情况来说明,通过自己的新意来打动观众这已经成为了我们播音语言的明显特征。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们的时政新闻同样是不能够摆脱播音的共同规律与特点。一是我们所讲述的实际情况需要与事实能够相互吻合,二是所用的语言以及表现手法需要追求新鲜感,切忌那些陈词滥调。只有做好了这些我们才需要更加的注意自己在播音时候的状态以及我们在表现形式上所需要把握好的庄重大气。明白的知道时政新闻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基本规律同时要对时代的流行性元素有着明确的了解与掌握并能够恰到好处的将其应用,我们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要对于时代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要知道我们工作的明显的时代符号。我们只能明确的说明不论什么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是与所处的时代具有无法割裂的紧密联系,在其中能够发现时代所留下的痕迹,所有的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具有许多深刻且无法回避的历史特征。我们目前所处在的时代已经无法避免的烙下了消费文化的印记。这个方面早就已经有明显的迹象,正如研究政经学的著名作家所言:“收看就是做工”,这一描述较为独特的阐明了我们大众媒体和观众之间的各种联系只要观众愿意支付自己的注意力就能够吸引广大的商家进行广告资源的投入,这也是我们媒体能够生存并发展的基础所在。
2 需要让观众在收看与收听的时候得到乐趣
我们不仅仅要让自己的观众能够去切实的了解有关于政策方面的时政新闻,还要让他们在其中能够有所乐趣。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作为时政类新闻播音的语言需要具有足够的敏感性,需要使用尽可能多的贴近观众的语言。从实际的操作层面来说,我们在播报的语态上不但需要保持原有的庄重与稳健还要牢牢的掌握住观众的心态,用他们所喜爱的语言来传达有关的信息。我们以往的时政新闻播报模式给人的感觉过于冷酷,让观众感觉离自己太过于遥远,可望而不可及,虽然我们的播音员已经做到了字正腔圆,但是却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同与喜爱,缺少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格的力量。我们主张在播报语言上可以采用富有强烈个人化色彩的语言,我们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在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不机器。
3 随时把握住新闻播音的审美的要求
篇4
关键词:电视优势 时政新闻 吸引力
时政报道不同于一般电视新闻,它传递的是领导同志的施政理念和工作思路,有很多观点性、独创性的东西,很多时候会对某项工作发挥指导性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电视新闻时政报道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内容僵化、解读不够等问题,节目表现力和吸引力不足,民间流传着“普通人不看,看的人不普通”的说法,指收看人群一般为各级领导和公务人员,而普通群众往往兴趣不高。作为各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重头戏,电视新闻类节目既是,承担着引导舆论的宣传重任,也是群众获得信息的重要平台,肩负着传播功能。
时政新闻因为往往关系到方针政策的实施,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在稿件审定过程中,由于工作习惯、时间限制等原因,往往都是以纸媒稿件为蓝本,面目正统,套路化现象严重,以宣传为第一目的,没有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时政新闻又常常有赶时效的要求,留给记者编辑再创作的时间有限,这是时政新闻不好看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很多新闻从业人员思想意识定位不准,忽视了时政新闻的新闻性,以不出差错为根本原则,不愿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电视新闻的角度去解读新闻素材,一味求稳。其实对于观众而言,他们更愿意了解的是背后的故事,如果观众刚看到开头,就能按照猜到新闻后面会说什么,这样的新闻很难吸引观众。
发挥电视媒体特性,增强时政新闻感染力
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特性。相比较报纸等平面媒体,电视传播的优点是形象、鲜活、直观,速度快,感染力强,直观易懂,很多节目甚至不用解说也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以江西卫视2016年11月16日播出的《新一届江西省委常委与新闻媒体见面》为例,见面会时间为当天下午5点钟,整个过程约半小时。对于全省人民关注的这一重大事件,江西广播电视台出动了卫星转播车,保证了这条新闻在当晚六点半播出。全片3分15秒,播音员口播后,以会场掌声切入,全片只有一句解说词,然后全部采用现场声。以鹿心社书记的讲话为串联,辅以摇臂的大全景和常委特写镜头切换,让观众有身在现场的感觉。
发挥电视声画合一的优势。图像与文字和声音结合形成的画面可以说是一种双重符号。“它既能够表达信息本身的文字含义,又能够传达姿势、节奏、标示等非语言符号的含义,所构造的世界更生动、更形象。”电视画面较好地解决了语言的有限性和事件的复杂性,描绘的片面性与现象繁复性的冲突,相对于纯文字描述则更形象清晰。以2016年3月29日江西卫视播出的《刘奇在赣州调研脱贫攻坚》为例,当时刘奇同志刚刚调任江西省委副书记不久。当电视中大家看到刘奇与瑞金的贫困群众挤在一条板凳上,一边品尝着红薯干喝着水酒,一边与老表亲切交流,不用配解说,亲民的形象跃然而出。通过画面反映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期盼,对扶贫攻坚举措的肯定,都能通过表情、语气等细节展现出来,既表现了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让大家对打好扶贫攻坚战有信心。而在第二天播出的刘奇在南昌调研生态发展节目中,记者敏锐捕捉到刘奇来到赣江边捧起江水放在嘴边的一瞬间,展示了他务实、亲力亲为的形象。
用镜头带动观众“进入”现场。在实际采访中,平面媒体只能用文字叙述的方式传递新闻,而电视媒体利用图像与声音的配合,完全能让时政新闻具有观赏性,拥有很强的表现力。2015年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江西卫视播发该新闻时长14分钟,节目中现场声和对话,领导同志的同期声运用了十分钟以上。朴实的语言、关切的语气、亲和的笑容一下子拉近了代表们和总书记之间的距离,也抓住了观众的心,节目播完了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
用同期声、现场声塑造人物形象。如果在时政报道中,把领导的重要讲话,或即席发挥的精彩讲话,以现场同期声的方式播放出来,人物鲜活的形象立刻就跃然荧屏,就能使观众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可亲可近的人,传播效果不言自明。2016年9月14日,省委书记鹿心社在井冈山市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江西卫视新闻以《一场突如其来的作风之考》为标题,播发了一条新闻,节目中大量采用鹿心社与贫困户交谈的现场同期声,并完整记录了他与帮扶干部现场通电话检查工作的全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任省委书记对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反映了他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改进会议报道,增强时政新闻报道感染力
会议新闻是时政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多数省级卫视会议新闻都存在模式化、简单化、浅表化的趋势,记者采访也习惯性的引用会议材料、新闻通稿、领导讲话等,而且总有冗长的出席领导名单,画面表现存在套路化的现象,因此,画面单调枯燥,再加上全文充斥着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等内容,可看性不强。其实,卫视记者比其他媒体同行更有机会能够参加高规格的会议,在会议材料及领导讲话中,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政策信息,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到很多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有关政策方针的落实、惠民政策的实施等,这都是宝贵的新闻资源,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记者在处理会议报道时只是把领导的讲话加以提炼,以求最保险地完成任务。其实,会议是时政新闻的独家资源,完全能够做的既权威又好看。
对于一般性会议和时政活动,要抓住会议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把会议新闻写成信息性的报道。《江西新闻联播》提出,对各类行业性会议应该考虑提取有效信息,不说空话套话,在镜头编辑上也明确要求,只出一次会场全景镜头,然后全部配与信息内容相符合的画面,增强可看性。而“两会”、党代会等重要的时政报道,必须改变以往“成就式”“总结式”的报道方式,从百姓身边的细微变化为切入口,从百姓生活中折射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传播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西卫视新闻开设了“直通两会”“互动两会”“履职两会” “数说两会”“点赞两会”五个栏目,从普通人身边的变化说起,围绕会议报告的亮点,每天重点关注一方面选题,集约化、组合式推出报道,时政报道做出了新意。
篇5
一、记者必须有较强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性
单就新闻采访工作而言,时政新闻的采访对象及环境等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在采访时对其采访的内容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诱发重大的疏漏。因此,记者在进行时政新闻采访工作时,必须提高自身政治敏锐性,充分地发挥主观灵活性及变通性,推动采访工作顺利进行。如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台在《姚安新闻》节目中推出了县乡领导关于活动访谈的系列报道;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我台又结合工作推出了乡镇和部门主要领导谈党风廉政建设的访谈节目,这些节目播出后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要做好时政新闻的采访报道,首先就要提高记者自身素质和政治敏感性,只有记者自身素质和政治敏锐性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灵活自如地对时政新闻的主题进行准确把握,组织恰当采访。
二、必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基层信息有机结合
时政新闻它首先还是属于新闻的范畴,但与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等又有不同,它带有明显的政治性,方向性,引导性等特点。因此,要做好时政新闻的采访报道,首先必须全面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又要深入了解基层的情况是什么,广大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然后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群众的所想所盼之间寻找切入点和契合点,并通过采访工作,找出其中有意义的关键部分,并针对这些部分与基层信息进行对比核查,在保证新闻合理有效性的同时,挖掘新闻的亮点。如我台采编的《贷免扶补为妇女创业搭金桥》、《新农合政策暖民心》、《新农保就是好》等新闻,记者做主动的解释者和传播者,让公众觉得“与我有关”,从而产生关注热情,同时又能让群众更全面地了解各项惠民政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要从宏观上进行谋划把握,做到点线面结合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树立全局意识,努力将点、线、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新闻内容中的某一重要话题点进行深入采访以及挖掘,做大重点新闻、做全重大新闻,实现更为深入的报道。如在我县“荷花文化节”的报道中,《姚安新闻》节目打破常规报道手法,进行立体式组合报道。在“荷花文化节”前夕,我们就对“荷花文化节”的来历,举办地光禄古镇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旅游名胜等进行宣传。举办过程中,我们又对盛会情况、产生的效果、工作中的具体措施、各界的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巡礼式系列报道,受到了各层次观众的广泛好评。
四、必须集中力量形成采访报道合力
县级广播电视台往往人少事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一是要不断提高采编人员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并养成严谨、细致、守纪的工作作风。二是要形成合力。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充分运用各种采访手段,真正达到对采访内容全面、真实及有效的反映,才能有更好的节目质量,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和喜欢,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篇6
关键词:时政报道;地方党报;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120-02
一直以来,时政新闻报道在党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和丰富的新闻资源,使党报时政新闻报道代表着鲜明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集中体现了党报对重大问题的政治判断和舆论引导,从而成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都市报的崛起给党报带来很大的冲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数字化媒体更是日新月异。多元化的媒体格局,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市场的细分,挤占了党报原有的生存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时政新闻报道在党报参与市场竞争中的角色更加微妙起来。一方面时政报道是党报天然的优势资源,其他媒体很难与其竞争。另一方面时政报道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报道模式,空洞的内容,板着面孔的文风也成为难以治愈的症结,让人望而生厌,使得党报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影响了传播效果。只有盘活时政报道资源,让时政报道接地气,从而成为领导的决策参谋,成为群众排疑解惑的贴心朋友,才能更好地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1]。
一、做好“规定动作”,做足“自选动作”
地方报纸的时政新闻报道大多以领导活动、会议报道、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以及政策性新闻为主。这些内容具有重要性强,信息庞杂,工作味重,以及形式单一、缺乏现场感,“规定动作”较多,自由发挥空间少等特点。这就导致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中容易形成某种固定模式,稿件内容上板起面孔,形成摆架子、装样子、讲空话、说套话的毛病。
时政报道要创新,必须服从服务好政府及领导的工作需要,把“规定动作”作为报道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素材,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报道内容要走出会议室,进行拓展。 追求“自选动作”要讲究策略方法,首先要取得领导和以稿件有决定权的工作人员的认同和授权,争权适当的创新环境,在不断的实践和“磨合”中,赢得信任,实现最佳效果[2]。
在拓展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创表,首先要将庞杂的信息梳理清楚,厘清领导决策、政策出台的背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哪些是群众最关心的,决策实施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执行情况如何,群众有什么的反响。更多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发掘出决策改变了什么,影响了什么。
从新闻报道理论提出的六要素即5个“W”和一个“H”的角度说,相较于突发性新闻,时政新闻报道应该把更多力量放在“WHAT”和“HOW”上,即“发生了什么”,以及“发生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围绕读者关心的内容对核心内容进行全面解析,在报道形式上可将时政消息、人物访谈,现场侧记,图表分析,图片报道结合起,多侧面,多层次解构新闻主体,时政报道也就“站起来”了,丰满了,呈现出立体化、多层次、有过程、有互动的报道模式。
二、用贴近性激活时政新闻的生命力
时政报道要想吸引读者,就要努力摆脱高高在上的说教模式,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新闻报道上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学会以小见大。这里的“大”和“小”都有两层含义,“小”一是指文章短小精悍,选材精当,不做长篇大论;二是指报道的切入点都是身边的点滴小事,真情实感,体现细节。“大”一是指主题重大,具有一定高度,有较强的指导性、普遍性和针对性,关注度高;二是指产生影响广泛。“以小见大”则是通过对小而新的事件的报道,来表现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大主题。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以小见大不是盲目的写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生硬地将这些小事放大,那样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抓取的人物事件往往流于个案,不能让人产生共鸣。因此以小见大也要讲究策略方法。记者要善于从身边小事中发现新闻,用小事例说明大道理,用小事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小事例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思想。
以小见大到要学会“居高临下”、“胸怀全局”看小事,时政记者首先要准确把握时局,围绕中心工作,深刻领会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找出政府决策和广大群众利益的结合点,用全局的眼光,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认真观察挖掘身边的小事,查人所未查,才能真正了解政府的决策落实是否到位,通过小事找出规律和共性的问题,才能体现小中见大,细微之处见精神[3]。
以小见大要善于抓取典型事例。生活中的小事,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什么样的事符合新闻判断,具有“见微知著”的特点呢?面对没有任何头绪,纷繁复杂的人和事,如何进行取舍,为我所用,这不仅要有一双慧眼,更要有新闻的敏感。第一家沃尔玛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多媒体只是把它当做招商引资的项目引进做了扁平式的报道,而21世纪经济报道则在其开业不久,以一个起大早到沃尔玛排队买便宜鸡蛋的老太的心理变化和生活轨迹为切入点,辅陈出一种中国人还不熟悉的集约式的消售模式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给传统日用品零售市场带来的冲击。这样的事例选取无疑是非常精到的,每一个细节和变化的剖析都让整篇文章呈现出庖丁解牛式的清晰脉络和主题表达,这样的报道无疑是非常具有亲和力,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的。
时政记者要想实现内容鲜活,形式活泼,就必须真正走入群众的生活中,切身体验“小人物”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人间冷暖,将这些生活体验与广大职工群众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就会发现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事例选准了,写成的新闻报道,才能使读者从小事中了解大局,懂得政策,明辨是非,这样的新闻才有生命力。
三、转变文风是时政报道创新的“捷径”
时政报道因其往往与重大主题有关,讨论的问题比较严肃,又要突出领导决策,再加上受机关公文的影响,记者在行文上往往摆脱不了摆架子,摆派头的习惯,在内容上往往体现“三多”和“三少”。三多即领导讲话多,上纲上线多,总结提练多。“三少”即鲜活人物少,生动现场少,典型事例少。这就导致文风生涩,难以摆脱居高临下,一本正经的派头,动不动就指出、强调、号召、要求。再加上首先、其次、然后三段论模式,就形成了特有的八股文风。
转变话语方式,把文件语言转化为新闻语言,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探索清新的文风,让群众喜闻乐见,是时政报道的用力方向,也是最直接、最直观的创新方式。要想改文风,首先要走基层,转作风,只有深入企业社区、田间地头,才能听到群众真实的声音,看到政策措施执行的真实情况,到不到位、走没走板。才能知道老百姓想听什么、听得懂什么。有了这样的基础,文字上只要用事实、用数字,用群众身边的典型,用老百姓能听懂的朴实的语言,真实地展现出来,就有了亲切感,就会受群众欢迎[4]。
在写作技巧上,生动的文字应该突出细节,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都能更生动地表达真实的情感,一笔清晰的数字账比长篇大论更能说明问题,现场的环境和氛围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掌握这些技巧,并在写作中娴熟地运用,用真实鲜活的素材展现劳动者的情怀,以朴实的语言,反映群众的生活,小事件大背景,小人物大感动,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这样文字就会流淌出真实的力量,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四、时政报道的数字化、全媒体出路
随着数字化新媒体的普及,时政新闻也逐步改变传统党报单一式、平面化的报道样式,更多地借助数字媒体优势,对时政新闻进行多层次、多平台的推送。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部门作风的转变,服务意识的增强,为时政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党报时政报道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借助数字媒体的灵活性特点,有意识的为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穿针引线,搭建政府和百姓交流的平台,使时政新闻报道放下架子,走进群众中去,真正地接上地气,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很多党报集团的数字媒体先后开设了“网上问政”、“民意通”、“公仆坐堂”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报道,通过热线电话、网络在线,微博直播等方式,把政府各职能部门请出来,针对群众关心的各个领域的问题,倾听民意、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这样的网络互动平台,使收集网民提交信息、督察办理效率、反馈办理结果、统计办理情况、评价结果满意度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公众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反映建议、意见并得到解决和反馈。
这一模式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政新闻报道的模式,模糊了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界线,通过网络践行群众路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促进规范自身行为,努力改变作风。用新闻报道推动网络平台的建设,用网络互动丰富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对于推动地方政府提高执政水平,改善民计民生,提高群众满意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时政报道要出新意、出个性,不断创新,这关系着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领导决策和落实的传播效果。在创新的过程中,记者始终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在追求新、活、贴近性的过程中,把握好分寸,做到帮忙不添乱,才能使时政报道做到“出彩”不“出格”。
参考文献:
[1] 练学华,郑幼智.激活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方法和路径[J].新闻实践,2013(4).
[2] 王磊.让规定动作出个性-简论党报时政报道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09(23).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特点;竞争力;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
1.视听合一。这是电视新闻所具有的最醒目的特点。电视新闻一改传统媒介的呆板,它具有声音和图像同时展现的优点。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说,可以同时看到图像和屏幕提示语,耳朵听到解说词,具有“声画合一”的效果,这也决定了其在众多媒介新闻中最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还原现场。为了凸显电视新闻的说服力,往往电视新闻会通过镜头叙事,再现新闻现场,是观众身临其境,现场感相当强烈。特别是一些体育赛事的直播,能够将正在进行的比赛透过电视屏幕真实的传递到观众面前,让人热血沸腾。
3.表现手法综合化。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多种多样,具体来说要用到声音图画和字幕等元素。而电视新闻就是把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并加上音响和同期声的渲染以传递出更富有感染力的新闻信息。
4.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众多新闻媒介中,电视新闻的群众性是最广泛的。作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电视媒介的影响力毋庸置疑,电视的收视率也一路攀升,目前我国的电视信号覆盖率已经达到98%以上,电视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是其他媒介不可企及的。
5.制作要求严格,权威性高。电视新闻多年以来树立的品牌形象,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信度高,像央视一些权威的性的频道更是受受众追捧,作为大众心目中的权威媒介,电视新闻的制作更是要严格的审查,并进行一系列的“把关”,经过考察核实,剔除假消息,最后到达受众面前的是经过精心制作了的真实性新闻,电视为受众选择的重点热点,也是受众关注的焦点新闻,通过电视屏幕来展现给受众。
二、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1.广播新闻的特点。广播新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所有媒介中其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广播电台利用无线电波当导体,将消息以光速300000km/s的速度传递出去,在时效性上面,毫无疑问广播新闻当首选。广播新闻传播的范围广,对于广播来说,哪里有电波信号,哪里就能收听广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电业行业的大刀阔斧之势,广播的覆盖率亦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一些偏远的山区人民来说,听广播成了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广播新闻的简短性,广播播放的内容一般都会考虑到受众听觉的疲软性和广播信号的局限性,所以广播新闻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短,通俗易懂。听觉优先,广播是用来收听的,它主要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刺激人的听觉细胞。
2.网络新闻的特点。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是网络新闻的特色。网络新闻一般不用顾忌排版因素,因而网络新闻可以尽可能的大篇幅的将一个相同的问题阐释清楚。更新速度快是网络新闻的另一重要优势,网络的传播和更新速度是其它媒介不能比拟的。另外作为网络媒体它还具有广泛的传播性。网络联通全球文化,网络传播没有边界,互联网的网络传播空间涉及全球各地。
3.纸媒的特点。报纸的特色在于读者的选择性比较强,便于查阅和存储。报纸由于自身版面内容的限制,所选择刊载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报纸新闻内容更适合读者阅读,其办报水平一般都比较高。
三、如何加强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1.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生动性。电视新闻具有“声画一体”的画面感和形象感。这是电视新闻的特性,要充分的发挥电视新闻的这一特色,并把这点特色做大。充分利用镜头叙事的特点,尽可能的将新闻消息还原,充分发挥音响和同期声的作用,来吸引受众感染受众。总而言之,充分的利用电视媒介的综合化表现手法,发挥其它媒介所没有的特色文化,加以深化并发扬光大,制作出更有质量的电视新闻,培养更专业的电视新闻频道的以吸引更多的电视受众。
2.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较之广播新闻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电视新闻本身的时效性是可以的,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的时效性也在加强。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在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前景下,进一步加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电视受众。
3.建立专门的新闻频道。建立专门的电视新闻频道,有利于所定电视受众。对于一些流动性的新闻来说,他们发生的时间先后有差距,如果一个电视频道整体的等着插播各种新闻势必影响人们观看电视的情绪。设立专门的新闻频道,对当下发生的一些重大事实和群众关心的热点,分阶段性的报道。并对所报道内容进行整齐划一的策划。另外,对于一些时效性强的信息,可以采用电视频道下方区域滚动的方式来播报。充分准确及时的对一些重大新闻播报。
4.深度挖掘新闻。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对一些人们关心的时政热点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事情进行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前提是人们密切关心的事情,对于一些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做成专题栏目。柴静先前主持的《新闻调查》,包括她后来主持的《看见》栏目都是对新闻的深度报道。对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新闻背后的深刻含义,通过深度的新闻报道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5.降低电视收费。电视新闻要求高质量的制作水平,它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对于一般的家庭有线数字电视来说,收费相对偏高。如果能在降低制作成本的基础上价低对电视的收费,那么更加增强了电视的收视率,也进一步加强了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随着国内乃至国际电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电视台在不断提升自身媒体特色、提升电视新闻竞争力上任重道远。总之,要想在新闻传播媒介中处于不败地位,就要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主动性、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建立专门的新闻频道、深度挖掘新闻并且降低对百姓的电视收费。结合本土区域优势,打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赵文艳.浅谈如何提升地方电视新闻竞争力[J].新闻传播,2011(12):30-31.
篇8
一、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1.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教学任务难完成;教材探究活动、探究问题设置比较多,探究活动没有时间组织开展。
2.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感觉知识体系弱化、不够规范,知识显得有些散乱,没有旧教材好把握。特别是对于刚接触新课程教学的老师来说感觉更明显,有些不适应,等等。
3.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认为政治教师讲的越少越好,忽略了讲授的积极作用。
4.新课程政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张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但落入了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的误区。
5.许多政治教师在教学上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学生回答问题”,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二、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出现问题的原因
1.新课程观念的转变、理念的理解不到位。每个政治教师都要接受并努力适应新课改,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接受,由被动变主动,抛弃消极抵触、无所作为的情绪,积极主动地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
2.对新课程课标学习重视不够,理解片面,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深入研读新课程高考考纲和考试说明,名确高考考试的目标和要求。
3.应试教育现象仍比较严重。高中政治新教材应该成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而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
4.课程的评价还需进一步探究。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热点和时政热点,将新的内容充实到高中政治教材中去,让政治教材永远保持时代性和生命力。高中政治教学一定要做的理论联系实际。
三、解决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的方法
1.转变观念,贯彻新课改理念,积极走进新课程。高中政治教师要加强政治新课标的学习,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及其关系,进一步认识把握新课程、新教材。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已经从过去侧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变为目前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转变。
2.加强对新课程高考考纲、考试说明的研究,明确高考能力考核的目标与要求。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名确高考考试的目标和要求。新课程考试说明,中对学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第一,审题能力:获取信息,突破题眼;第二,迁移能力:知识提取,重组运用;第三,解题能力:应试技巧,解题方法;第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规范表述。政治教师要首先重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从而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展开提供广阔舞台。
篇9
金色九月,丹桂飘香,秋菊争艳。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25个教师节,值此佳节,市委、市政府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离退休教职员工表示节日的祝贺,并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眉山教育,快速发展,成绩喜人。建区设市以来,基础教育全面加强,幼儿入园率达到86%,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2%,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位居全省前茅,共向普通高校输送新生9万余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校学生达到5.2万人,比建市时增加4万人,增长33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成人教育持续发展,累计培养46.7万人,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4.5万人;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稳步发展;教育民生工程受益学生近40万。
文教昌明,利在千秋,功在教师。多年来,在眉山这片沃土上,全市广大教师不辱使命,用爱心和智慧驾驭知识之舟,为莘莘学子扬起远航的风帆,为眉山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少教师默默无闻几十年扎根于偏远山区,过着清贫淡泊的生活,为山区孩子的成长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很多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刻苦钻研,无私奉献,把满腔热血和一片赤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千千万万个渴望知识和寻求真理的青少年学生;特别难忘,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全市广大教师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带领学生快速有序转移,确保了学生生命安全。震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辞辛劳,坚守岗位,倾情奉献,一手抓学校灾后重建,一手抓学生复课工作,用行动彰显师德,用心血铸造师魂,确保了大灾之年高考成绩不衰,确保了9月1日100%的学校100%的学生如期安全复学复课。市委、市政府感谢你们!全市人民感谢你们!
教育事业,兴贤育人,教师为本。目前我市正处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做靓城市,人才是支撑。希望全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眉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篇10
好好读书
刚向爸爸汇报完最近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要挂电话之时,爸爸忙说:“先别挂”。我以为爸爸有什么重要的事忘了说,可等了一阵也没有回答,过了好一会儿,电话那边才传来爸爸殷切的声音:“好好读书”!我一愣,继而淡淡地笑了,一股厚重的温暖便在我的心头荡漾开来。
走出话吧,阳光瞬间倾泻在我的身上,丝丝缕缕温暖如爸爸包含慈爱的叮嘱,甜蜜又轻柔。脑海中又浮现出爸爸说“好好读书”这句话的神情,严肃而又不失慈爱,在一刹那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和忧愁。
我至今记得爸爸初次说起这句话的日子,是去年的7月4日,那天早上,爸爸将数好的4000多元分成两份给我和妹妹,郑重的说“从今天起就是高中生了,好好读书”!我觉得这话耳熟,才想起这原来是《大宅门》里的一句台词,李天意的姥姥每次送他上学时都会喊上一句,至死的最后一句也是,李天意总是承诺般地回答“知道了”三个字,我和妹妹不约而同地看了对方,说“知道了”。简单的三个字,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代表了我的承诺,也代表了我坚定的意志。
从踏入高中校门的那天起,每次大休结束离家爸爸送我上车时,都会说上这一句。“好好读书”四个字便犹如烙印似的深深烙进了我的心底。
我知道自己上学比别人要难得多,一直就知道,上幼儿园时,看着别人的爸爸妈妈买着零食来接孩子,我就十分伤心,可是我告诉自己,爸爸妈妈要挣钱给我们上学,他们太忙不能来,我倔强的擦掉正在哭泣的妹妹的眼泪,牵着她的手往家走。小时候家里穷,姐姐还常说爸爸妈妈只疼我喝妹妹,一点也不关心她。甚至有一次她被热水烫伤了腿,怕挨骂不敢说,说这么明显的疤肯定会影响工作,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姐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不论初中还是高中她总是成绩名列前茅,考大学时,姐姐不在状态,只过重本线几分,爸爸问她想不想复读,她轻轻地摇了摇头,她说早上够了。我总觉得这是借口,有几个人不想上所好大学呢?姐姐也不例外,她放弃复读,就是不想加重爸爸妈妈的负担,因为那时我和妹妹已经上初二了。
高一国庆假期,正是秋收,本来就身体不好的妈妈因为着急干活病倒了,但她却不肯养病,那段日子,她白天干活晚上打点滴。爸爸心疼妈妈,总想多干点儿,姐姐也从学校回来帮忙。每当在农田里看到爸爸日渐苍老的背影,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流,每当忙完一天回家,我连饭都不想吃,倒在床上就能睡着,爸爸妈妈虽然心疼却也没办法,只能摸着我的头说“这样也好,懂得了种地的辛苦,你才能好好学习”。我暗暗告诉自己:为了自己也为了父母的辛勤汗水,你要好好读书。每当我在学校贪玩时,只要想起这段日子,我就不敢怠慢。
我一直想替父母分担心压力,可除了学习,什么忙也帮不上,虽然爸爸总对我说:拿不上钱上学是家里的事,但成绩不好就是的事,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可我心里还是不安心,现在收入增加了,可爸爸依旧是舍不得吃穿,为我们上学操碎了心,我的内心千百次的挣扎也没办法,知道学校有为贫困生提供帮助这个证词,我看到了一丝希望,我瞒着父母申请了补助,我知道这可能被责备,可我还是要做。作为儿女,怎能不替父母分忧呢?所以,即使他们责备了我,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丝轻松。既然得到了这份帮助,我便更要义无反顾地扑到学习中去,我没有理由也没有借口贪玩,每当想起爸爸妈妈疲惫的身影,想起这份补助寄托的一片希望,我心中便增添了一股奋起搏击的力量。
阳光依旧温暖,爸爸殷切的话语依旧回荡在耳边,想起这优越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我不敢松懈,加紧了向教室走去的步伐,那里,是一个充满光明和未来的地方。身后,又想起了那饱含期望的声音:“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