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重难点要点范文

时间:2024-02-08 17:5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重难点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设计重难点要点

篇1

1、夏季移植全冠树木应急处理技术的应用

夏季移植全冠树木是园林施工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很多工程由于营造景观效果需全冠移植树木,而全冠移植树木的应急处理技术做不好,将影响移植树木的冠形、景观效果及成活率。本人在工程实践中摸索出应用全光喷雾技术为主的应急处理技术,有效地保留了树木的叶片,保持了树木的原有冠形和景观效果,明显提高了移植树木的成活率。

2、呼市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绿化工程

呼市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绿化工程是呼市政府的重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我在该工程14标段中担任技术员。本人从该工程的土地整理;定点放线;施工组织设计;树木选择与配置;小班划分与布置;施工技术规程的制定;施工技术要点的掌握;施工重点难点的控制;春秋季施工的技术措施;栽植技术及质量的控制;施工人员和机械的现场配置和管理;苗木进场的检验检疫;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措施;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后期的养护管理;冬春季森林防火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全程进行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受到了监理和甲方的好评。

3、进行道路绿化和小区景观设计工作

篇2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 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 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 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 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 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 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 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 O. Robinette 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 4.3 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 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 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 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 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 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 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 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 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 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 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 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 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 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 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 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 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 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 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 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 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

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参考文献: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

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89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英)Paul Cooper,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3

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广场主导功能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城市规划,2002(1) 35-37

黄文宪,现代实际基础教材丛书——景观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篇3

摘要:指出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式园林绿化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改善了人居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协调发展。但园林绿化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牵涉的范围广阔,需要对气象学、土壤学、植物种植学有全面的了解。由此可见,园林绿化景观工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园林绿化工程,它是由多学科、多部门、多系统交叉而成的学科工程。

关键词:园林景观 绿化工程 施工技术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1.1表土回填技术

绿化离不开植物,众所周知,植物的生长的根基乃是土壤,而植物生长所需的最佳土壤乃是团粒结构土壤。在改造地形时,往往先剥去表土,以便在栽植时加以利用。(1)掘取表土的时间不能选择在雨后进行,施工时要保持地面干燥。(2)为避免团粒结构遭到破坏,最好使用铲车倒退掘取表土,并按照1个方向进行,且不得反复碾压。(3)为避免在复原的地面形成滞水层,应对复原地表土连同地基一同耕耘,以便两者合为一体。如果下层土质不好,应改良土壤,改良深度以80-100cm为宜。(4)表土深度应结合图纸的景观设计标高要求,要有一定的排水坡度(2.5%-3%),较为合适而且要求地形高低起伏要自然、无杂质,同时要求路沿边的土壤表面应低于路沿石3-5cm。

1.2 定点放线技术

在实际园林景观施工现场,优秀的作品塑造离不开植物定点放线技术,可以说是塑造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操作之前,首先要对作品设计图纸有一定深入的了解,对设计图纸中作者表现出的设计意图有一定的理解,这对于在以后的施工中表现作品有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1)可使用参照设计图纸中给出的参照点以及参照物进行定点,也可使用方格网法,做到定点位置准,标记点明显,事后及时检查等步骤。经检验合格才准许操作。(2)对于树木的放置要时刻注意树木自身的高矮以及位置的正确与否。规则式需要注意的是树穴排列的整齐,行道式注意行距以及参照物,孤植时注意标注中央位置以及各类信息。(3)施工中遇到的色带、色块以及绿篱,课使用方格网法,以白灰描画线条。(4)定点放线在自然式种植模式下需要注意的事项是放线线条的流畅性,必要时以白灰进行描画,难点在于保证树木的“自然”,尽量做到植木的不规则。

1.3植物栽植技术

1.3.1 挖穴

苗木的定点放样结束后,即进入种植穴的开挖程序。挖穴时,应以所定点为中心沿四周向下挖坑,种植穴的大小及深度要根据苗木的规格大小及所带土球大小而定,一般种植穴的大小应比苗木所带土球直径大 20-50cm,挖穴的深度比苗木所带土球的高度深 10~30cm,以保证种植苗根系能充分舒展。种植穴的底部一般为圆形,但必须保证上下口大小一致,呈 u 字型而不能是 v 字型,而对于特殊规格苗木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种植穴内土质差或建筑垃圾多,则要先换新土或清除这些垃圾。

1.3.2 修剪

为提高苗木种植成活率,在苗木栽植前必须修剪,以减小苗木的水分蒸发。不同树种采取不同的修剪方法:(1)对常绿阔叶树进行疏枝,去除受伤枝、枯病枝和过密枝,并剪去短枝上的叶片;对落叶乔木,尤其是较大的落叶乔木进行强修剪,可剪去1/2以上的树冠。(2)对常绿针叶树只剪去受伤枝和枯病枝即可。(3)对用作绿篱的灌木也不需要进行强修剪,只要剪去受伤枝和枯病枝即可;而对花灌木则要进行疏枝,不但要去除短枝全部叶片,还要去除枯病枝和过密枝。

1.3.3 栽植

(1)栽植乔木时:苗木下坑后,由一人扶直树干,另一人填土入坑;填入适量的泥土后,用手将苗木向上稍稍提起,使根茎交接处与地面平行,这样做有利于树根舒展并能与土壤紧密结合,继而将土踩实并继续填土,直到与地面平或略高于地面为止。(2)栽植灌木时:起苗要注意苗床是否湿润,如果过于干燥,须先充分浇水,起苗时要用工具连土掘取;栽植时应用小花撬刨土,栽植后应立即浇水或施薄肥点根。(3)栽植草坪时:首先应清除地表各种石块、碎砖、瓦砾等杂物,以免妨碍施工;种植时按照设计图纸堆造地形,边铺边镇压,使草块与土壤紧密结合;草块铺好后,用晒干碾细的园土填满间隙;如草块上带有少量杂草,应立即挑净。

2、加强后期管护

园林绿化施工完成后,其后期护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强后期护理,才能保证园林质量。目前,我国园林建设还是存在重施工,轻护理的现状,加上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而缓苗期间又是苗木成活的关键时期,这个期间的树木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同时,在后期的管护中,保湿浇水的管理是关键,高温季节,浇水的次数和数量都要增加,满足树木生理的需求。冬季,树干要涂白防虫,还要严防人为破坏,定时检查,预防树木的虫害。最后,建立相关的园林管理制度,积极落实园林后期护理。因此,一个合格的园林施工工程,与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科学的施工技术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制定施工方案,科学的进行现场管理,加上后期的养护,抓住每个环节,全面提高园林施工质量,解决技术难题。

3、保障措施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层层落实质量目标,对项目实行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网络,主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由专职或兼职的质检人员组成,严格参照公司的质量体系标准,对与工程质量相关的具体做法进行规范,进行监督,保证工程的质量,严格把好园林景观工程的质量关。(2)建立质量预控及检测程序为了有效地保证工程的质量,应及时对质量进行预控及检测,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应层层把关,对每一道环节把好关,将具体的责任详细落实到个人,严格执行专人制度,即由专人负责,并派专人进行检查、专人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还应同时接受其他方的指导和监督,如工程质量监督站或监理单位等。成立施工的质量管理小组,项目工程师担任组长,成员由工程技术组、材料设备组、质量员等组成。

4、结语

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就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科学技术,在施工中,不仅要根据科学的方法施工,还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技术难题,本文通过对园林施工管理中所遇到的技术难点,分析技术难题的解决和技术管理的内涵,为提高园林施工质量做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木伟.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5).

[2]党辉.浅谈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篇4

关键词:城市湖底隧道;总体设计;交通组织;洞口景观;施工方案

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交通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愈加紧密。城市隧道由于对河流湖泊等水体无分割,环境友好,景观融合性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结合合肥市文忠路隧道工程,阐述了城市隧道总体设计和施工中的一些要点。

1工程概况

文忠路(磨店街-荃湖北路)工程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全长2.3km,是连接少荃湖北岸北航科学城与南岸职教城、主城区的重要通道,规划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60km/h。少荃湖公园占地面积约455hm2,着力打造以滨湖湿地景观为生态基底的城市综合公园。文忠路线位处湖面宽度约500m,文忠路双向八车道下穿少荃湖及公园,少荃湖隧道暗埋段总长1.09km。

2总体设计方案

少荃湖片区规划为新站区新中心、产城融合示范区,区域位置重要。文忠路南北向贯穿少荃湖片区,服务东北组团集散交通,向南连接老城区,向北连接高速北部区域路网,为交通性城市主干道,承担着区间交通及区域集散的双重功能。

2.1交通组织设计

文忠路全线共与5条道路相交,其中东方大道为主干路,少荃街、荃湖南路、规划一路、荃湖北路为次干路或支路。根据区域路网分析及文忠路功能定位,本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文忠路主辅分离,保证主线交通流连续畅通,快速沟通少荃湖两岸中距离交通出行。具体交通组织如下:起点磨店街交口维持现状,平交灯控,主线连续下穿东方大道、荃湖南路、少荃湖及公园、规划一路,终点与荃湖北路平交;文忠路辅道与少荃街右进右出,与东方大道平交灯控,与荃湖南路T型平交灯控。东方大道为合肥市贯穿东西的重要主干路,红线宽60m,双向八车道,交通量大,为保证此交口的交通转换需求,交口以北设置上下行匝道进出主线。

2.2横断面设计

文忠路采用双向六车道下穿东方大道,在东方大道交口北侧设置上下行匝道进出主线,少荃湖隧道是采用双向六车道还是双向八车道是确定横断面设计的关键。若隧道采用双向六车道,出入口匝道与主线衔接需设置加减速车道,根据规范要求,设计速度60km/h的加速车道长度不小于140m,由于匝道纵坡较大,并考虑上坡加速修正系数1.4,加速车道最小长度为196m。本工程受条件限制,上下行匝道与主线分合流点距隧道洞口仅144m,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故本次隧道采用双向八车道,车道分配合理,并满足远期交通需求,可保证隧道洞口前后3s行车长度范围内车辆行驶轨迹顺畅,隧道洞口段道路加减速、分合流明确,有效保障隧道运营效率,避免隧道洞口成为交通瓶颈。

2.3纵断面设计

隧道纵断面设计控制性因素主要包括少荃湖湖底标高、防洪规划标高、少荃湖公园规划标高、相交道路标高、隧道净空和覆土要求等。在满足控制性因素前提下,综合考虑了隧道长度、通风、排水以及隧道进、出口接线等因素,隧道纵断面整体呈“V”形布置,最低点设置在少荃湖湖底。根据《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设计速度60km/h的道路最大纵坡一般值为4%,最大值为5%,本次设计最大纵坡为3.956%,最大竖曲线半径为5000m,最小竖曲线半径为3000m。

2.4隧道防水设计

隧道防水设计遵循“以防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本隧道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以变形缝、施工缝等接缝防水为重点,辅以附加防水层提高以防水性能。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10,附加防水措施采用耐穿刺、施工方便、耐久性好的热塑性聚烯烃(TPO)防水卷材。变形缝是隧道防水设计的重难点,常规采用的橡胶止水带耐久性一般为30年,橡胶易老化,修复和替换困难,影响运营安全。本次设计采用寿命长、高稳定、低维护、具有良好变形性能的紫铜止水带,以提高变形缝的止水效果和耐久性。

2.5隧道洞口景观设计

隧道洞口作为隧道的标志性构筑物,应融入周边环境,既要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又应体现周边的人文环境,是隧道的标志符号和象征。本项目位于新站高新区磨店老街,磨店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出生之地,“文忠”“少荃”均源于其名号,周边建筑以徽派风格为主。隧道洞口采用端墙形式,赋予其白墙、黑瓦、马头墙、镂空花窗等徽派元素,既体现了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又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3隧道施工方案

3.1隧道施工工法

少荃湖隧道的施工工法是本项目的关键点,根据不同建设条件及工程特点,对于水下隧道,目前国内成熟的施工工法主要有盾构法、沉管法、矿山法(钻爆法)及围堰明挖法等。根据地勘报告,场地土以粉质黏土和黏土为主,湖底覆盖0.5~3m淤泥层。矿山法隧道一般适用于较稳定的岩层,要求地质岩性好、透水性小,在土质围岩地区需要埋深很大,两岸接线长,下穿湖底施工风险高,不适宜本工程;盾构法隧道一般适用于隧道较长、地层均匀性好的水下隧道,同时要求隧道埋深较大,盾构机始发和接收需要较大的施工场地,盾构法断面形状一般为圆形,对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隧道,圆形断面利用率较低;沉管法隧道一般适用于水深较大,水道湖床稳定、水流较缓的水下隧道,需要大型施工用船和沉管制作干坞场地;围堰明挖法则适用于水道宽度较短、水深不大的水下隧道,需水中设置围堰。综上,根据本工程特点,权衡各工法利弊,少荃湖隧道推荐采用围堰明挖法施工。该工法风险可控,工程规模合适,空间利用紧凑,工程投资节省,符合本项目的建设特点和要求。

3.2基坑施工方案

本隧道基坑深度为8.0~17.0m,综合考虑本项目场地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经济性等方面,基坑围护结构的形式选择主要有以下四种:放坡+土钉支护、SMW工法桩、地下连续墙以及钻孔咬合桩。放坡+土钉支护是一种边坡稳定式的支护,是明挖法隧道最常用的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造价经济;SMW工法桩属柔性支护,变形大,不适合深度较大基坑;地下连续墙需要采用专用的挖槽设备,适用于变形控制要求高、防渗要求严格的地下墙体结构,造价较高,工期较长;钻孔咬合桩具有防渗效果好、泥浆污染小、不易塌孔等优点,但造价较高,施工精度要求严格。经综合比选,本工程采用放坡+土钉支护方案。

3.3围堰施工方案

围堰形式及材料应结合水深、地质条件、隧道结构、基坑支护及环保要求等因素确定。结合本工程建设条件、隧道结构及施工工法,可采用的围堰形式主要有土石围堰、钢板桩围堰和混凝土围堰。土石围堰技术简单,施工方便,适用于水深较浅、水流很缓的河、湖、塘的临时围堰,造价较低;钢板桩围堰施工较难,技术成熟,适用于水深较大、防渗要求较高的临时围堰,造价较高;混凝土围堰施工较难,围堰底部基础处理困难,一般结合周边的水利建设作为永久结构。本工程围堰为临时挡水结构,根据现场条件,黏性土资源丰富,且黏性土抗渗性能好,故采用黏性土围堰。

4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泉州西湖公园;城市园林景观;传统闽南建筑文化

Abstract:Thepaperisconcernedwithplanningparkentrancegateincitilizationregionenvironment,combinedwiththedesigningofwestgate&northgateofQuanzhouXihuPark.Theenvironmentandinhabitantdemandofthecityareemphasizedtoreachtheharmonyandunityofarchitectureandcity,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rchitectureandhuman.

Keywords:QuanzhouXihupark;citygardenslandscape;traditionalMingnanarchitectureculture

1环境特点与设计概况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该区处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滞洪,俗称“西北洋”。由于洪涝灾害严重,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被列为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一号议案。从1999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hm2,其中水域面积82.28hm2,广场道路面积1.72hm2,绿化面积16hm2,种植树种达200多种。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的翠色相呼应,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西湖公园将滞洪排涝工程和园林景观合二为一,使泉州市民有了一处休闲的好去处,每天清晨,来这里休闲散步、晨练的市民如梭织,或把茗而谈,或竞舟而逐,得到社会的广泛称誉。

西湖公园不收门票,是一处完全开放的公共绿地,体现了泉州市委政府超前的意识。因此,大门的目的一方面方便公园的管理,另一方面给公园增加一些景观点,增加其休闲游憩功能,使公园环境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

2大门设计要点

一提起园林,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出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的景象。古代的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花园,其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权贵阶层。对传统园林的评价标准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情画意。但是现代的城市园林,其服务的对象是众多的普通市民大众。对现代城市园林的评价,除了“诗情画意”的审美功能外,还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要。因此,现代园林景观不是单纯为了美而设计的,而是强调景观功能,强调为人的日常游憩需要服务,强调满足人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和材料。

公园为了便于管理,界址四周多设园墙和大门,城市公园大门大多位于城市主干道一侧,位置显著,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一个视觉中心。大门建筑功能很简单,主要由售票检票,出入口以及部分小卖、办公等用房组成,建筑面积要求不太,但由于公园大门是公园内外交通的咽侯,游人进园首先要经过大门。因此,大门建筑功能简单与环境作用显著之间的反差,使大门设计常常成为整个公园设计中的难点重点。西湖公园实质是一个城市景观的改造工程,除了对公园内部绿化进行疏理修饰,增加相应设施外,重点放在了公园边缘环境景观的改造上,包括公园周边道路拓宽改造、周边违章建筑的拆除、公园封闭式围墙的拆除,新建通透式围墙内纵深绿色的疏理改造,其中新增的两个大门工程结合城市广场的建设成为改造工程中重要的一环,使这两座园林建筑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部分,与城市景观作一体化设计,它们不仅仅满足公园的使用要求,而且成为城市主干道沿街景观中的景点,并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创造合适的市民休憩场所。

西湖公园四周环境主要为博览建筑和居住建筑,她北面为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南和西面是城市新兴的居住区。在这样的城市景观背景中,园林建筑从设计手法、建筑体量、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必须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适应。因此,设计手法上以现代构图原理为基础,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运用到园林建筑中,把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如立体构成形式、建筑虚构架、灰空间等的运用。同时,公园园林也借鉴西方园林外向型的布局与设计手法,大量增加草坪、树木、喷泉、广场等。

3环境分析及设计构思

3.1大门规划设计中的环境意念

作为建筑小品的大门是位于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不同区域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它侧重的不是其室内的空间关系,也不是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和穿插,而是重点处理室外空间的关系,或者称之为群体空间关系[1]。建筑处理的重点体现在开放型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园林空间的融合与连接上。

3.1.1公园北大门(图2)

西湖公园的北面是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规划设计将公园的北门位于泉州博物馆的中轴线上,将它们之间的城市交通道路下沉立交,避免道路交通对博物馆广场的影响。北门设计配合泉州博物馆馆前广场的尺度和泉州博物馆的造型特点,利用一组10m~12m高的墙体组成的牌坊作为博物馆馆前广场的界限,平面上采用圆弧曲线构成,形态像广场上的飘带,柔和飘溢的曲线与西湖公园的景色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西湖公园开放式的初衷。

大门的左右两侧是对称布置的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它们通过3m高的片断式景墙与牌坊式的大门出入口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曲线形的通透式的牌坊式公园出入口与直线形的实体片墙围合组成的公园辅助用房形成对比张力的美感进一步丰富博物馆馆前广场的景观,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西湖公园,大门,广场和泉州博物馆的整体感,增加了西湖公园的文化品位。(图3)

总平面上公园北大门进门不远有湖面阻挡,空间进深不大,所以大门空间沿东西伸展形成面宽大,进深小的总体布局。

3.1.2公园西大门(图4)

西湖公园的西门位于泉州邮电小区的对面,这里有大片的新兴的具有泉州特色的住宅小区,一条城市交通干道将它们隔开;基于这种环境,公园西门平面上由大门外广场空间,大门建筑和大门内广场序幕空间组成。门外广场是游人首先接触的地方,与城市空间直接相连,门前交通流量较大,尤其节假日人流、车流更为集中,前广场负有缓冲交通的作用,大门建筑是公园前广场空间的构图中心,并且与公园外城市景观连成一体,它以公园园林为背景,面向现代城市空间,受到城市景观的制约,服从现代城市景观的要求,成为从城市空同到园林空同的过渡。由于西湖公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公园,因此门内广场空间具有约束性空间和开放性空间的两重性:一方面,市民自由出入公园,门内广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集会聊天的场所,因此需要有一个约束性空间来营造这一场所;另一方面,门内广场需要把游人引向开阔的湖面空间,引导到公园的主干道上,所以门内广场设计为纵深较大的,以完全开敞的湖面大飘台作为门内广场的收尾。这是由于这样的空间系列,公园入口空间形成一条中轴线:门外广场——大门建筑——门内广场——湖面大飘台——西湖的中心岛景区;把市民和游人从城市空间引导到园林空间。西大门平面与北大门平面异曲同工,大门前广场为圆弧形平面,三栋经过现代建筑处理手法精心设计的具有传统泉州民居特点的建筑对称布置在弧线上,它们分别是入口门房,公园管理办公室和小卖部;它们通过化整为零的布局方式,不仅有利于表达出建筑意境上的乡土气息,而且有利于塑造门前广场空间的围合感,避免市政交通等对门内广场的干扰。(图5)

3.2大门建筑造型服从于环境

大门建筑一方面属于园林建筑,它们除了满足和反映其特殊的功能外,还着重于园林造景的作用,如点景、框景、围合园林、空间对景、障景等等[2](图6,图7);另一方面大门建筑也从属于城市景观,造型服从于城市区域的整个规划要求,其造型设计意念、材料都应与城市建筑协调一致。首先,造型的设计手法上充分吸取传统闽南建筑文化特点,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设计手法运用到大门设计中,借鉴了泉州传统民居的形式,以不同体量、材质的墙体组合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图8~图10);其次,建筑材料上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和再现传统建筑工艺在建筑上的表达。在石雕的应用上,根据不同的材质而采用不同的手法,燕尾砖花饰与石雕花窗的细腻,装饰石柱的粗糙给人以厚重充满力量感的印象,精细的龙腾浮雕墙如画一样精雕细琢。(图11~图13)

北门和西门建筑设计上,优美有力的弧线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特色并具标志性,传统泉州民居元素配以简洁的构架景墙造型,显得端庄典雅,气派不凡。

4结语

通过西湖公园两个大门的设计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以公园大门为代表的一类完全向城市空间开放的园林建筑与城市景观紧密联系,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来许多市郊绿地变成城市中心绿地,被城市建筑包围、园林建筑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在园林建筑设计上首先应站在城市景观设计的高度上来考虑分析,解决了在传统城市肌理中,新旧建筑文化的融合问题。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古建筑文化的艺术价值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得到升华,反映了历史文化古城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创造出有现代感有时代特色的园林建筑。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应用型与实践性,教育理念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其教学过程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以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驱动”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项目或课题实施,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巩固,“项目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多样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其基本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完整的项目贯穿整个过程;教学步骤依据项目的构建过程;教学过程由项目任务进行驱动,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整个学习就是参与一个完整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的全过程,这样就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项目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是一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程的精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师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按照教学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从学生的角度看,“项目驱动”教学法,特别适用于各种有着较强操作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旅游策划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大胆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旅游策划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旅游策划学》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旅游策划项目为主线来驱动整个教学过程,与企业签订合同,承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限期提交旅游策划书,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围绕着相应的策划项目进行学习。项目完成后,学生分组进行汇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为了使评价的结果更具客观性,聘请教师、专家与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让每组学生各出一名代表进行现场汇报,专家组对作品进行现场点评、考核和总结,当面指出策划书的不足,并充分肯定其成绩。最后,将经过整改过的旅游项目策划文本提交给企业。这样以真实的企业旅游策划项目作驱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增加学习的成就感。

(二)有助于学生成为准职业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侧重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指导方针是“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长应用”,但是,与职业技术学院一味强调实践能力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强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着力强调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培养“强实践、长应用”的准职业人为主要目标,使“大学生”成为“准职业人”,办学模式上,从传统的以“学校为本的职业教育”向以“用人单位为本的职业人的塑造”的转变。在《旅游策划学》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借助承担的策划项目,使学生置身于旅游项目策划实际工作环境,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与技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真实的项目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变,使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有效地将学生培养成为“准职业人”。

(三)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教育,相对于学术型的本科院校,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国内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目益增长,但据相关资料显示,旅游专业本科生毕业后,有50%没有从事旅游业相关工作,同时,即使毕业后选择了旅游管理相关工作,但两年后还存丰大量的流失,约有60%的流失率,即最后只剩下大约20%的旅游专业人才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大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流失,究其原因,就是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实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存在旅游行业的“人才缺乏”与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崎形现象。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旅游规划、策划、产品开发等工作岗位更是缺乏新鲜的血液,企业负责人抱怨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而与此同时,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相应的旅游规划、策划、产品开发等相关工作岗位的学生人数相当稀少,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相应工作岗位工作经验很少,在就业面试中,因为欠缺工作经验而难以打动企业负责人。为了有效地弥补学生的实践经验的不足,在《旅游策划学》教学过程中,承担真实的企业策划项目,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从而加强其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认同,让学生在校期间早作打算,查漏补缺,进行相应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前解决就业问题。

三、项目驱动教学前期准备

(一)项目设置要求

《旅游策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拓宽学生求职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违背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设置应满足以下几个要点:

1、项目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用性,设置一系列易于调研与实践的项目,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任课教师对项目进行整体把握,根据项目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实施教学,从细节上调整和控制项目的规模。

3、设置的项目要求在涵盖主要知识点的前提下,注意难度适中,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4、通过项目驱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明确策划原则

对于旅游策划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树立系统观念、加强生态监控与研究,树立保护意识。从系统工程角度构建开发与保护体系,组建各个项目策划小组,各人员各司其责,密切合作,分工实施;加强基础科学调查研究,对策划项目的区域环境、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旅游活动进行外业调查、实地走访、调研。学生在实施旅游策划项目时,要使学生明白旅游策划归根到底是“三句话,九个字”,也就是“定位准、产品绝、操作顺”。定位准可理解为主题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目标定位和形象定位准确;产品绝就是要在打造旅游产品上下大功夫,不但要做成精品,做出极品,还应该立足于创造“绝品”,没有一批可以称得上“绝招”的旅游产品,难以打造出一个足以吸引游客的景点;操作顺就是有了准确的定位和精彩的产品策划设计,还必须保证能够顺利地实施,即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可不可行;二是如何实行,一定要确保“操作顺”。在《旅游策划学》教学过程中,应设置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旅游策划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来自企业,也可以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在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时,使学生明白,课程所设置的项目不是教师为了课程教学而随意设置的相关教学案例,而是真实的企业项目,需要按时提交相应的旅游策划成果,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紧近感与压力感,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真实的项目策划,因此,要确保项目从政策、环保、技术、投资和市场等多方面具有可行性,对项目策划的可行性进行严格的论证,保证顺利操作,圆满地完成预期的规划目标。

(三)构建合作学习模式

旅游项目策划受社会、经济、生态等因素的制约,进行旅游项目策划时,为了设计出高质量的旅游策划书,需要参与的策划人员之间精诚合作。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策划。在分组前,与学生进行交谈,同时,保持与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班主任进行交流,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为了保证学生兴趣的一致,在学生自由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并兼顾优、差学生互补进行小组成员的微调。为了能够按时提交项目策划书,把策划项目任务进行细分,各个任务具体到每个项目小组,并选择有较强沟通能力、学习能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担任项目负责人,由小组负责人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项目驱动教学过程实施

(一)聘请有策划经验的人员进行前期辅导

旅游策划内容包括10部分:资源分析、市场研究、定位分析、功能布局、游憩方式设计、景观概念策划、商业模式设计、旅游房地产概念性策划、运营实施策划、策划图件。课程涉及的内容多,在开始课堂教学前,为了使学生全面投入《旅游策划学》课程学习,让学生从工程的角度了解旅游项目策划流程,聘请了有实际策划经验、专门从事旅游策划工作的技术人员以讲座的形式讲解项目策划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旅游策划项目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合理分解项目

旅游策划就是依据旅游地的资源优势、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对具体的旅游目地的或旅游景点进行定向、定位的过程,即对旅游产品进行研制、发展、优化,因此,其涉及的内容众多,旅游主题策划是成功策划的灵魂。只有将旅游产品概念进一步提炼、升华成为形象化,情节化,甚至戏剧化的主题,才能对旅游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此,要求学生从主题开始,再产生一系列构思,进而发展成旅游产品概念和具体构思,在学生构思期间,绝不参与干涉,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自主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一个成功的旅游项目策划必须具备6大要素:策划主题;功能定位;功能设置;项目设计;意境营造;景观设计。在策划过程中,使学生在了解整个项目的功能、定位以后,鼓励学生将项目进行模块分解,使各功能模块能够与课程相关知识点进行衔接,并对项目设置的合理性进行检验。通过项目模块化的分解与合理性的检验,可以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检测,如果发现主要的知识点出现了遗漏,可以适当增加功能模块,从源头上保证知识的完整性。由于项目各模块涉及的知识不一定都是顺序的,此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须进行调整与合理安排。这样,使得课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能够有效地融入到功能模块中,学生在完成项目模块操作的同时亦掌握了相关知识点,随着项目顺利开展,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

另外,在教学过程发现,如果仅仅依据某个功能模块,由于功能模块难以涉及课程所覆盖的所有知识点,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可能掌握旅游项目策划的知识和技能,将重要知识点设计成多个配套小项目,学生在配套小项目的完成过程,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真正掌握该知识点。

(三)引导学生选择项目

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寻找项目,借鉴优秀的旅游项目策划案例,组织学生进行项目讨论,在讨论分析过程中确定各功能模块(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往设定好的功能模块上靠);确定了各功能模块,教师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整个项目作适当的引导和分析,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或学校图书馆等搜集资料、实地走访调研,对各功能模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分析,教师从旁引导,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学生通过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小组成员思想的碰撞,会产生出一些有创意的点子,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新理念、新思想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然后综合分析,对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将新创意添加到项目中,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提高。

(四)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只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参与的机会很少,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在《旅游策划学》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借助企业真实策划项目,按照实际开发流程设置实施步骤,让学生置身于真实项目开发流程。课程的授课过程就是一个旅游项目的策划过程,为了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到策划项目,引入“启发式”教学法,对整个策划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尤其对项目策划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引导,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于旅游策划项目讲究“新”、“奇”、“特”,所以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同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掌握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可以将这些知识点由教师事先设置成一些小项目,然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比较,然后完成这些小项目。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探索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旅游策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法,强调理论讲授,轻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在对重点的内容进行引导性的讲解后,再由学生进行相应实践来验证,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因此,在《旅游策划学》授课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变“教室”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实验室”为中心,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练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室先进的设备条件,教师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引导式讲解和演示后,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投入到实践项目开发过程中,这样,学生能够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快速掌握、消化和吸收相应知识点,强化了学生知识、技能、能力三者融会贯通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小组作品交流和评价

为了能够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旅游项目策划的每个阶段,各开发小组完成相应的功能模块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小组进行作品的交流,同时,为了形成一种赶学赶超的学习氛围,要求任务小组进行作品展示。为了使评价的结果更具客观性与公正性,邀请相关专业人员、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进行积极地点评,肯定成绩,找出不足,这样,学生能够在积极融洽的环境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针对一些主题突出、新颖策划创意,教师则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不断加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能够长时期保持一种饱满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小组作业交流时,选择了一组学生的策划作品《木鱼湖湿地公园旅游策划》进行仔细点评,因为木鱼湖就是学校内的一个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学生对这个项目十分熟悉,在现场点评时,发动所有学生对该旅游项目的定位进行思考、讨论,由于木鱼湖湿地公园作为一个位于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高校内,因此,在主题定位时应重点强调其文化、浪漫特性,其产品服务对象应该是年轻的游客,结合周边的湘江、湖湘公园与附近的宝塔山,可以将产品做成一个有着爱情主题的旅游产品,在该旅游产品的策划时,可以借助市政府近年对木鱼湖的建设、宝塔山周边违章建筑的整顿以及湘江污染的治理,将木鱼湖湿地公园做成一个旅游精品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在进行讨论分析时,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构思,使得学生最终提交的《木鱼湖湿地公园旅游策划》的项目策划书观点新颖,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与可行性,受到了相关专业人员的好评。

(七)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旅游策划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承接企业的旅游策划项目,涉及的技术层面多且深,为了使学生真正能够进行具体的旅游项目策划,就必须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旅游策划学》采用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传统的纸质考核方式,主要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进行检验,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这一缺陷,对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纸质考核为辅,实践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学生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占25%,主要来源于学生对重要知识点所设置的小项目完成情况(10%),日常分阶段检查学生各项目模块完成情况(15%),平时成绩的考核能够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2、最终项目的完成质量,占40%,在课程结束时,相关专业人员、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全面考核学生完成完整项目的质量。

3、纸质考核,点35%,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新的考核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试图希望通过期末的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过关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的考核,有够有效地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采用这种新型的考核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到课率,基本杜绝了学生平常的迟到、早退的现象,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氛围相当浓厚,教学效果良好。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