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残联工作的几点体会范文
时间:2024-02-08 17:5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做好残联工作的几点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湖街道是平湖市委、市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1999年、20__年两次区域调整,现街道辖区下设16个行政村,25个社区,常住人口10.6万余人,区域面积49.02平方公里。目前共有残疾人5000多人,其中持证残疾人3213多人。07年,我们当湖街道残联,根据市残联工作思路要求,在街道党委、办事处领导重视下,于5月份公开、成功地招聘了六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以下就是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领导重视。选聘好残疾人专职委员是关系街道残联工作的大事,是最直接联系残疾人的纽带,因此做好选拔工作就举足轻重了。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街道党委、办事处非常重视,制订了严密的工作计划。一是及时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工作计划;二是制订招聘条件:政治素质好,事业心、责任心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三是抽调专门人员,成立工作班子,负责接待应聘人员,政治审查,能力测试,确定初步人选;四是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听取对入围者考察情况的汇报,经集体讨论后,择优录取了六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五是落实办公场所,尤其是老城区社区,克服办公活动区域小的困难,确保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六是确定考核办法,年度由街道残联和村(居)组织干部、群众对专职进行民主评议,不合格者被淘汰。
二、广泛动员。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报名,街道残联要积极组织村(居)在宣传橱窗张贴招聘通知,通过街道广电站、会议、走访等途径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因宣传发动到位,5月1日上午,全街道共接待了50多名前来咨询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专职委员政策的残疾人。在这些残疾人中,有父母陪同一起来的,也有丈夫陪妻子来的(或陪丈夫来的)。例如,水洞埭社区残疾人黄海刚企业下岗,为寻找新工作岗位,在父母的陪同下一大早来招聘会,在现场听了情况介绍后,父母及本人都非常喜爱残疾人专职委员这份工作,当即办理了报名手续;个体工商户江雪宝带了几个同伴前来咨询政策、自己也当即办理了报名手续,本人还多次到街道残联要求做这项工作。最后,街道择优录用了6名专职委员,其中3人在村工作,3名在社区工作。
三、成效显著。通过半年的工作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首先村(居)基层残协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活力得到了发挥。“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等重大节日,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了。例如朝阳路社区在今年“助残日”这天,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和社区残协干部,亲自到残疾人家中开展慰问活动。当这户人家看到了残疾人也来慰问时,感到非常亲切,更拉近了村(社区)联系残疾人的距离。据不完全统计,6名专职委员已走访残疾人朋友或家庭65人次,为残疾人朋友解决实事21件。其次残疾人心声和愿望反映的渠道更为畅通。工作中,我们发现,有时,残疾人和健全人交流起来,残疾人易产生自卑感,但残疾人和残疾人相互交流,不仅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还能增进彼此的亲近感,容易接受对方的想法,没有隔阂,所以双方交流起来就更顺畅,从而能让上级残疾人主管部门更真实地掌握情况、提供的材料素材也比较客观全面,更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也容易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和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以人为本、以残疾人为本的工作目标。第三,能及时满足有不同需求残疾人的需要。例如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我们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生活确实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给予办理低保申报手续;等等。例如,南河头社区低保户张东平的女儿也是残疾人,今年考入职高,家庭贫困,学费成了问题,南河头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向街道残联汇报后,我们及时向他宣传市残联下发的关于残疾人学生、残疾人子女就学补助政策,并为他办理了就学补助手续,当他女儿亲手领到500元补助款时,高兴得笑了。还比如陈金才夫妻俩均是残疾人,原在福利二厂上班,今年上半年由于企业生产不正常,被迫裁员下岗,本人又找不到工作。专职委员汇报后,街道残联及时和平湖市油脂设备厂联系,为他找到了新的工作。当他接到上班的消息时,万分感慨,“有了残疾人专职委员,我们残疾人的很多问题就方便解决了。”半年来,6个配有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村(居)没有发生一起残疾人上访事件。第四,康复示范站有了专人管理。专职委员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管理好康复示范站,搞好站内环 境卫生、养护器材、提供服务、建好台帐、普及康复知识,这些都是专职委员要做的工作之一。到目前为止,已提供康复服务85人次。
半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残疾人专职委员的配备看似是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就业机会,其实质却是残联工作能否深入残疾人群体、扎根残疾人群体、服务残疾人群体的大问题。要做好残疾人工作,就必须立足残疾人这一工作对象主体。残疾人专职委员的配备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残疾人组织与残疾人真正融为一体,形成了血肉联系。我们当湖街道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把我们当湖街道的残疾人工作做得更出色,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
关键词:法律援助;变化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255-02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及国家对民生的重视和加强,迫切地需要司法行政部门切实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一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各级应当把法律援助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以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
一、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明显较低,农村贫困人口仍然存在。他们之间或他们与其他群体发生纠纷,大部分当事人因付不起律师费用,往往不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有的就倚仗权势、恃强凌弱,有的甚至采取无休止的上访或群体上访等途径解决。在新形势下,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予以法律援助,引导当事人依法解决,不仅能起到为政府分忧,而且也是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具体行动。法律援助制度的设立是国家为解决请不起律师的贫困群体打官司难的问题,面对这一现实,在困难农民发生纠纷,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无疑是雪中送炭,使他们直接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会到法律援助的温暖,这对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二、新形势下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变化与发展
新形势下农村遇到的法律纠纷类型大多是土地流转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及进城务工农民工劳动争议纠纷。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农村新型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农业税的取消、耕地补偿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民更注重自己的土地,农村土地的使用价值逐步提高。由于地少人多,分配不均等因素,特别是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土地被别人耕种的返乡农民工要求要回土地的增多,出现了村民与村委会、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已成为目前农村诉讼的“重头戏”,并呈上升趋势。
2.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不容忽视,有常年递增的态势。近几年,农村的道路发展较快,特别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的出行条件已大为改观。随着农村交通工具的激增,加上农民交通安全法律意识不强,农村交通事故发生频繁。同时,由于农村“黑车”和农用车较多,不参加保险比例较大,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受害群众为支付治疗费用不得不倾家荡产,一贫如洗。另外,大批农民工返乡后大多从事建筑行业,尽管在工作中无必要的安全防范设施,但为了养家糊口,他们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工作,一旦出现工伤事故,索赔工作也就难上加难。
3.进城务工农民工劳动报酬积欠增多,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尽管国家出台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侵犯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案件,仍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些单位在用工过程中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发生事故推脱责任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家庭作坊式的用工单位,农民工如坚持签订劳动合同,这些小企业要么推脱,要么就是不再聘用。这就致使农民工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明知不签劳动合同带来的后果,但要找份工作又不容易,往往是硬撑着干下去,可是一旦出现劳动争议又很难处理。
三、新形势下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维权成本增高。农民遇到法律纠纷,倾向于选择民间调解和通过行政手段解决,而不愿意诉诸法律程序。其中仲裁、诉讼环节多,维权成本高是农民厌诉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法律援助机构向经济困难的农民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为农民减免了律师费,但农民自己还是要交纳诉讼费。此外,为了收集证据材料,可能要到国土、房屋管理、工商等行政机关查询资料,交纳查询费,为了调查取证,农民也可能要进行工伤、交通事故、人身损害、医疗事故等各种鉴定。这些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对收入本来就不高的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少的费用。由于交不起相关费用,导致案件无法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即使进入了司法程序,也会因为缺少关键证据而败诉。
2.人员经费不足。虽然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义务为法律援助提供经费保障、机构保障和队伍保障,而在实践中各地法律援助经费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和对法律援助的重视程度[2]。对一些法律援助经费无保障的法律援助机构,为了惠及更多受援人,只好降低律师办案补贴标准,严重挫伤了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积极性。
3.社会知晓率不高。虽然近几年加大了法律援助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开展了法律援助进农村、进企业和法律援助为民服务年活动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村自然村庄分布较散,交通条件较差,农民获得法律援助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以及法律援助机构担心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导致法律援助需求增加,经费和人手难以应付,在宣传工作上患得患失,造成农村总体对法律援助的认识水平仍然偏低。
四、新形势下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调解机制。一是建立法律援助案件庭前、诉前调解机制。农民和农民工通过仲裁、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权成本高、执行风险大,因此不少农民和农民工宁愿采取围堵马路、越级上访甚至以死相逼等非理性的方式维权。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事由主要集中在劳动报酬、工伤、人身损害赔偿等方面,其权益能否及时实现,直接影响其生活状况。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建立法律援助案件庭前、诉前调解机制。即凡民事类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申请后,认为可以以调解方式结案的,由承办律师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启动调解程序,尽最大可能将纠纷解决于诉前、庭前。二是建立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衔接机制。农民受自身法律意识和交通条件的限制,遇到纠纷后往往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内寻求帮助。农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基层司法所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同时也直接参与疑难民间纠纷的调解。人民调解员生活在本地,熟悉农民的语言,了解本地的习惯和传统规则,善于与农民沟通,容易获得农民的信赖。而基层司法所覆盖面广,深入农村,熟悉农民经常面临的法律问题,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可以作出较快的反应,能够避免矛盾的激化。建立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衔接机制,可以利用人民调解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纠纷调解功能,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3]。
2.强化制度保障。经费短缺、人手紧张,已经严重制约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争取更多的法律援助经费,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律师办案补贴;二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会律师采取精神嘉奖的办法,增加社会律师的知名度,为其赢得社会声誉;三是扩大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通过吸收从事或具有司法实践工作经验的退休人员和基层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村、居、社区工作人员等途径来壮大农村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
3.加强协调配合。法律援助的实施不仅仅是法律援助机构的事情,法律援助在宣传、调查取证、开展调解工作等方面都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建立法律援助机构与相关维权部门的协调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与劳动、建设、交警等部门沟通协调,健全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二是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联系,建立刑事诉讼法律援助与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协调机制和民事诉讼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衔接机制[3];三是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探索建立司法行政内部“大法援”工作协调机制。在法律援助业务规范、质量管理及人员培训等方面与法律服务管理部门和律师协会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制度配套、资源共享;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深入开展和老龄委、妇联、工会、残联等社团维权组织的联系,形成对特殊群体的服务联动机制。
4.扩大社会覆盖面。为了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的农民和农民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应该不断提高农民和农民工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覆盖面。一是联合相关维权部门共同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其他部门的优势。健全在各镇街区依托司法所建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完善在有关部门设立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把法律援助延伸到群众身边。二是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法律援助工作。充分利用法律援助具有公益事业的特性,制作动态的公益广告在电台、电视台播放,制作平面公益广告在公交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农民工集中出入的地点张贴。三是在农民工容易汇聚的部门或区域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接受农民工的法律咨询,向农民工宣传法律援助。四是创新宣传工作方式,注意运用举办法制讲座、法制竞赛、文艺演出、以案说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超,王秀萍.法律援助质量标准化管理探析[J].中国司法杂志社,2012,(7):27-28.
[2] 崔兆商.当前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司法行政研究,2011,(1):32-33.
- 上一篇:妇联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下一篇:景观设计重难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