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8 17: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安全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具体到安全层面,云计算在安全方面拥有诸多优势,比如:云桌面终端不留密、实时灾备、统一杀毒,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显示与计算、存储分离,通过会话隔离技术实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用户数据的松耦合,能够为日常办公、企业管理、设计研发、公共服务等各种工作场景提供安全可靠的云基础服务平台。
但是,云计算在安全方面还有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数据安全性是制约云计算发展的最大“抑制剂”,流氓云备份及低效的云存储都会对数据造成损坏,云端应用如何有效地进行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日志审计也是问题,如何有效控制云端管理员的“超级权限”。
针对上述问题,在本届安全大会金融与政府分论坛上,来自上海动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帕拉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标软件有限公司、北京时代亿信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挑战应答令牌让电子银行更安全
在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银行发展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让银行非常头疼。对于银行来说,它要让业务全方位覆盖,也就是说要涵盖手机银行、电话银行、ATM机、柜台等多种系统。但是,网络是不安全的,如何能够让电子银行更安全?上海动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动联)产品方案总监冯勇给出的答案是——挑战应答令牌。
挑战应答令牌是在传统的令牌基础上追加了一个挑战码,用户在交易时获得一个挑战码,如果是真实的交易,挑战码将会验证通过;如果是黑客伪造的交易,在验证时挑战码就会不匹配,银行将会拒绝交易,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
为了进一步加强挑战应答令牌的安全性,动联为挑战应答令牌增加了开机密码,即使用户的挑战应答令牌丢失,由于有开机密码保护,捡到的人也无法使用。为了防止捡到令牌的人采用穷举法破解密码,挑战应答令牌在收到错误密码之后会自动锁死,如果是用户自己操作失误造成的,令牌会在24小时之后自己解锁,但是如果是连续多次输错之后,令牌会死锁,只有去银行柜台才可以解锁,保障了用户账户的安全。
堡垒机保障数据中心安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在飞速发展,数据中心中的数据,尤其是核心数据资产在快速增长。除了数据之外,网络设备、核心服务器、安全设备、监控平台等核心资产也快速增加,相关的运维人员也成倍增加。这就带来了复杂的管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杭州帕拉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帕拉迪)营销部经理李亚楠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堡垒机。
堡垒机,也叫做运维审计系统,对于数据中心核心资产来说,堡垒机就相当于一个堡垒的城墙,阻隔所有外来的攻击。堡垒机有五个功能特点:第一是集中的登录管理,第二是统一的身份认证,第三是操作授权管理,第四是访问控制管理,第五是综合审计管理。这里最重要的是集中登录管理。对于金融用户来说,公司里面有帕拉迪派驻的员工,也有第三方派驻的员工,如何才能精确控制这些员工的行为?帕拉迪首先会要求用户对需要管理的人员进行身份梳理,进行提前授权,通过授权的用户可以进入堡垒机,用户登录到堡垒机之后管理员可以对其在堡垒机内的权限再进行划分,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帕拉迪的单点登录功能,可以让用户只进行一次有效的身份验证,就可以直接访问目标服务器,省去了繁琐的登录流程。
虚拟桌面办公云让办公更安全
在传统的桌面办公环境中,保障数据安全是比较困难的。这主要因为人员流动性很强,企业的数据分布在每个员工的电脑当中,一个员工出现问题,企业就有泄露敏感数据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标软件有限公司产品中心徐梓耀博士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虚拟桌面办公云。
什么叫虚拟桌面办公云?其实说简单了就是将用户终端的数据迁移到数据中心中,通过虚拟机为用户提供办公桌面,用户只需要一个显示设备即可。当用户需要新增办公桌面的时候,他只需向管理员申请增加虚拟桌面,之后用户就可以通过显示终端接入虚拟桌面进行办公。虚拟桌面办公云的好处是,所有的虚拟机都是集中部署在数据中心中的,所有的虚拟机通过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部署,包括创建、销毁虚拟桌面。值得一提的是,虚拟桌面办公云的交付速度与传统办公环境相比快了很多。
在安全性方面,用户办公的所有数据都存储在数据中心中,在用户的终端上不会留存任何数据。通过对外设的管控,过去人们担心的通过电脑或者便携设备将敏感信息带走的问题将不会再发生。
在成本方面,传统办公和虚拟桌面办公云的初始投入差不多,但是虚拟桌面办公云采用的是虚拟机,在整体维护成本、能耗等方面具有优势。
身份认证让云应用更安全
随着云计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应用放到云上。如何能对用户进行有效控制,保障云端的数据安全、控制用户访问权限?北京时代亿信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章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身份认证。
章勇认为解决方案中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是要从云端应用里面进行用户身份认证,第二是在云中部署虚拟应用统一认证。 章勇强调,访问控制一定要部署在云端,这就相当于在虚拟化服务器和应用之间架起一道网关,充分保障用户在云中的数据的安全。
篇2
关键词:金融安全;威胁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91-02
一、金融安全概述
(一)金融安全的内涵
以前,人们对于金融安全这个概念还比较模糊,自从亚洲出现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金融安全,对金融安全才有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主要指的是这个国家能够抵御内外金融风险的冲击,在出现一些突发的金融事件的时候,具有一个自我稳定的能力、一个自我修复的能力,当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国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将这些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使它们处在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临界状态之下,最终给本国的金融制度以及金融的体系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金融安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在狭义上来说,金融安全主要是针对金融体系说的,它主要指的是金融体系自身的一个安全性;而在广义上来说,金融安全包括的范围就比较广了,它还包括国家经济方面的安全问题。
(二)金融安全的特征
金融安全有四个主要的特征,主要是金融机构经营的一个稳健性,金融运行方面的有序性、有效性以及可持续性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是联系的、密不可分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稳健性是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保障,金融的运行就无从谈起;而有序性是金融运行的一个状态,它向外界展现出金融发展的一个情况;而有效性则是一个效果,主要体现出金融运行、发展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最后,可持续性是发展。一个国家的金融只有同时具备了这四个特征,才可以说这个国家的金融是安全的。
二、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
(一)国际金融体系蕴含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上的金融体系,会蕴藏着一定的风险,这种系统性的风险可能会使我国的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大。大家都知道,在金融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内生波动性,这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产生剧烈的波动,进而使得金融资产产生暴涨暴跌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因此,在国际上资本的融资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占全部金融总量的比重也在攀升。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金融开放起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将会改变我国以往的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使我国融入到金融的全球化当中,而国际上的这些金融风险将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国内金融体系原有的一些结构性的矛盾
国内的金融体系在结构上面来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中也会潜伏者一些金融风险,这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一方面,在国内的金融体系上,国有的商业银行存在着数目比较大的不良资产,而且这个不良资产的比例也比较高,还经常因为一些经营不当的企业而积累了很多的不良资产,这就导致隐藏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地升高。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依靠的还是一些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在资金上面,又缺乏一些金融的支持。因此,导致整个结构调整的作用变得极其微弱,还有就是目前,在国内也缺乏一些资本的市场去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使得很多的货币都流向于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又背负着很大的债务和社会包袱。在这种情况下,大型国有企业用来搞开发的资金就变得非常的有限。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又很少能从资本市场上和金融支持上面获得收益,所以使得金融系统的结构得不到有效的调整。
三、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中国金融安全网,培养公众信心
金融安全网包括的范围也是比较广的,其中存款的保险制度、市场的推出机制以及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的制度等等都是属于金融安全网的。在目前来看,我国的银行系统中有很多的坏账,这些坏账随时都可能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此前国际上遭受金融风险的时候,国际上民众的信心一度受到打击,因此,我国民众一旦受到国际上的这个信心危机的传染,将会有极大的可能对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可能会导致一些挤兑行为的出现与泛滥。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建立一个金融安全网是十分的有必要的,而且这个金融安全网也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首先,国家可以进一步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使得金融结构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和提高。其次,使最后贷款人制度以及存款的制度能够顺利地建立起来,这对公众对国家金融机构信心是一个很大的维护,它可以防止金融在一个大的范围之内发生波动,以此可以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最后,对于国家的金融机构来说,我国还应该建立一个市场的推出机制,将那些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关闭掉,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得到提高,活力得到增强。
(二)渐进式进行开放,把握好开放次序、重点、时机
中国要进行金融开放,但是这个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渐进式的过程,需要逐渐开放起来。同时,对于金融服务开放过程中的次序、重点还有时机一定要把握好,不能颠倒次序、主次不分,也不能错失良机。在开放的次序上面来说,一般是采取“沿海+内地”方式,先对汇率的相关制度进行一个合理的、有效的调整,然后再对货币进行兑换,最后再是资本项目之下的货币兑换。一般是先进行一般业务的开放,然后再对银行、保险以及一些其他的金融业务进行开放,最后才是证券和一些短期的资本市场。在这个逐渐开放的过程中,对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应该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而且要使得这些政策与国际的惯例相符合,这样,有利于在中西部引入一些外资的银行。在金融开放的重点上面,以前,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国际货币或者是一些地方的区域货币的时候,一些短期资本以外的内容是金融开放的一个重点,银行和保险是一个主要的开放领域,如果不属于银行的金融,则不适宜过多地开放,但是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货币之后,则可以适当地在区域范围之内,对资本市场进行一些有选择、有限制的开放。
(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货币市场体系和资本的市场体系都是属于金融市场体系的一个范畴,在当前来看,我国应该重点建设的是资本的市场,根据我国现在的一个经济制度,还有我国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要想解决中国的资源优化以及配置问题,还有结构方面的调整等等,单单靠我国采取一些财政政策,或者是一些信贷的政策,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是很难真正地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我国只有走一个市场化的道路,将一些营利性的投资尽可能地做到民营化,才可以使一些实体的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采取一个直接融资的方式,对民营投资的提供一些金融支持。最终使得企业融资的渠道得以拓宽,资本的社会化能够进一步地得到实现。
(四)逐步实现由分业管理到混业经营,提高金融机构力
目前来说,我国正处于一个法定的分业阶段,国家的一些法律对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等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约束力。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金融市场逐渐地开放起来以后,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渐地受到了金融混业的影响,仔细分析一些外资的金融机构,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经营模式大都是混业经营的模式,而根据我国出台的一些相关的条例,外资银行从事一些外币的投资业务是被允许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中资的一些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与实力可能会因为这些事实上面的不平等而被削弱,最终会进一步地将一些国有的商业银行的效益恶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进行得越严格,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就会越大,虽然它会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一个短期的稳定,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是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因此,我国应该顺应金融自由化的潮流,再加上一些内外部的推动力,将目前金融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慢慢向着混业经营进行过渡,使金融系统内在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尽可能地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最终使得我国金融机构在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沈蕾.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 崔锦玉.后危机时期中国金融安全的问题和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 李新安,熊士江.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1).
篇3
关键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金融安全;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09-03
当前以美国日益扩大的经常项目逆差和东亚地区不断积累的外汇储备为代表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带来的结果是全球资产流动性泛滥,房地产和证券资产价格不断推高,金融资本在国际间流动速度加快,这些事实充分表明建立在国际收支均衡基础上国际金融体系正在面临潜伏的金融危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形势下维护自我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评价国际金融学界观点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金融安全的概念,并根据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金融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一、金融安全的概念
关于金融安全,国外学者并没有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他们通常将金融安全问题作为国家安全战略或国家经济安全的部分进行探讨。中国学者对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以王云龙为代表的“正常运行”论和以梁勇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论两种主流观点。
王元龙(2003)认为,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和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1]
梁勇(1999)从国际关系学角度认为,金融安全是对国家“核心金融价值”的维护,包括维护价值的能力与实际能力的信心这两个紧密相关的方面。[2]
综合上述两种关于金融安全概念的观点,无论是“正常运行”论还是“核心价值”论,其理论的研究角度是一国这个层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一国金融体系已经纳入到国际金融体系之中,当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取得经济发展。如果片面强调一国的金融体系正常运行、金融财富安全、金融不受妨碍、金融信心维持,那么采取措施所导致的结果将是大量国际投资外流、失业率增加、国际贸易活动减少,最终使国家经济增长受阻(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马来西亚政府为避免大量资本流,出于1998年9月1日宣布实行了严厉外汇管制政策,内部包括对外资对外往来资金账户的资金调动需经政府批准,所有金融资金交易只能通过马来西亚政府授权的金融机构进行,外资投资需在马来西亚滞留一年以上方能撤资汇出国,实施钉住汇率(1美元兑3.8马元)等。结果造成马来西亚在金融风暴后的数年内承受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和政府财政赤字问题,国家的经济增长严重受阻。)。
从今天来反思和审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给予的启示,不应将金融安全的概念从一国角度来定义,而应当从全球视角出发来界定。一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是在不完全市场约束条件下实现投融资、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流动性供给、信息生产和法人治理六大功能,而金融危机出现的后果必然是金融体系功能无法实现或者被扭曲。所以,金融安全应该被定义为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下,为避免金融危机出现而对一国和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创新而付出的努力,以维护国家和国际货币供求、资金借贷、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的均衡。
二、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在实现金融安全的四大基础中,国际收支均衡最为重要。从一国到国际间货币供求、资金借贷状况到资本市场运行,最终都体现为国际收支的具体表现。
中国对美的巨大贸易顺差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西方部分人士指责中国实行的固定汇率政策是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从而造成中国与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经贸关系的紧张局面。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国际失衡的持续现象不但威胁到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也使中国金融体系受到了重大影响。
(一)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在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外汇储备过度增长必然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增加人民币供给。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伴随明显的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表明中国外汇资产货币化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同期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达到2499亿美元。”[3]数据表明近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量主要通过经常项目结汇而实现。受外汇储备增长影响,2007年第一季度广义货币(M2)余额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但比上年末加快0.4个百分点。[4]虽然在2006年中国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措施回笼货币,但是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依然推进货币供应量的较快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占GDP的比例已经由2004年末的185%增长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的728%。
货币供应迅速增长的结果必然是流动性泛滥,房地产、证券等金融资产价格不断推高,虚拟经济运行逐渐脱离正常轨道,最终形成全社会的资产泡沫。而这些现象恰是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出现的前奏。所以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货币供给增加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二)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国际收支顺差所带来的外汇资金流入标志着国际私人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它既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成为资本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5年11月中国股票市场开始复苏的时期正是人民币升值预期最为强烈、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争论最为激烈的时期,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开始加速进入中国。当时有学者估计国际资本进入中国股市的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相对于流通市值达1.28万亿的中国股票市场并不为大,但是对于不成熟的中国股市来说,国际资本投资股市的示范效应远远大于本身的规模。如今,上证A股综合指数已经较当时上升了4倍,在长期牛市的带动下,国际资本进入中国股市的规模更为庞大。
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下降。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较上年下降84%。其中证券投资逆差676亿美元,增长12.7倍。[5]这表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投资到中国资本市场。一方面,国际资本加速了中国股市股票价格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市场的波动。从2007年2月27日A股市场创下1997年以来单日股票下跌最大跌幅的事件分析,这次股市的剧烈波动与前段时间QFII的减仓以及国际投行对中国股市看空的言论相关。进入5月以后,国际资本对于中国股市波动的影响表现为更大的投机心态。无论国内投资者与境外资本方在这场股市中的博弈结果如何,大规模股票投机造成股市波动的结果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是对中国金融体系健全化过程的重大挑战。
(三)国际收支失衡对银行信贷市场的影响
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资金借贷市场的影响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贷款期限结构短期化;二是外债结构短期化。
由于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中国商业银行愈来愈偏好对短期项目进行放贷,从而促使贷款期限结构短期化。商业银行追求短期化贷款的结果必然加剧贷款在全年的季节性波动。这不仅与实体经济部门有效需求不匹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形象,不利于维护与客户的关系,而且也容易误导管理当局和市场对宏观形势的判断。
虽然中国外债偿付率远低于25%的国际经验标准,但是从外债运行来分析,外债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可低估,其集中表现为外债结构短期化。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06年末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393.60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3.15%,比上年末增加144.58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836.28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6.85%,比上年末增加274.85亿美元。[6]短期外债的规模过大,意味着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不断上升,对经济的风险就比较大。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都曾有一个短期资本大量流入的过程,因此短期外债规模成为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警戒信号,需要引起管理当局的高度警惕。
综合全球国际失衡对中国货币供应、资本市场和资金借贷市场的影响,将加大正在改革中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致威胁金融安全。中央银行利用传统货币传导机制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日渐不明显,从2007年5月20日中央银行加息、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并不为资本市场所认可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正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下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步骤和效果对维护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从金融体系功能来重新规划金融体系改革
克鲁格曼早在1997年就曾指出,政府的不当干预才是造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原因。在危机中资产价值的猛跌使很多金融中介机构破产,从而暴露出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的破坏作用。而金融中介机构的借贷活动与资产价值之间存在着一种政治经济动力关系,政府对金融中介机构或明或暗提供的债务担保,是造成金融中介机构进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根本原因。因此减少政府对金融体系改革的干预,才能真正发挥金融体系投融资、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流动性供给、信息生产和法人治理六大功能,以不致于中国货币政策执行陷入两难的境地。
(二)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结合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状况,考虑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因为金融不稳定因素转化为金融危机前具有一定征兆,建议危机预警体系可以把握主动,降低治理成本。该系统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构成,具体负责全国范围内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根据各行业制定预警指标体系,由三大监管机构共同对入选指标的具体数值进行监测。当某个变量偏离值程度接近临界值时,可以认为这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潜在金融风险的预警信号。监测机构将风险信息和应对方案及时传递到金融部门,以实现金融风险预警的效果。
(三)以合作创新化解潜在的金融危机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既对一国金融体系存在威胁,同时也对国际金融体系构成风险。如作为国际贸易的中美双方,中国由于贸易顺差导致货币政策执行困难,美国也由于贸易逆差而遭受赤字压力。中美任何一方体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对方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创新代替守成是化解潜在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合作在于抛开意识形态和短期利益之争,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促使全球金融持续稳定增长。具体措施包括:全球各国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监督,建立完善的银行监督机制;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督,增加对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增加所有国家宏观经济包括财政状况和货币状况的透明度;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应急贷款的机制和能力。
金融创新的意义在于通过金融制度、工具、技术创新从根本上完善金融外部性带来的风险,建立起风险分散和分担机制,实现全球金融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最佳组合。
参考文献:
[1] 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 梁勇.开放的难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5][6]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国际收支报告.
[4]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Discuss on China's Financial Security of Global Imbalance of Payment
WENG Shi-ch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 510320, China)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002-01
一、提出金融安全问题的背景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各国纷纷推出稳定金融、刺激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但从总体看,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仍在加剧,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世界金融体系遭到重创,金融资产损失严重
西方国家的银行纷纷倒闭,美国五大投资银行或是破产或是被收购,或是转变为商业银行。全球金融资产损失严重。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此次金融危机造成资产损失5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家庭净资产损失11万亿美元,房地产价值损失6万亿美元,美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损失至少在2.2万亿美元,合计损失达21万亿美元。
(二)部分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社会政治不稳定
2009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宣布该组织30个成员国2009年第一季度的综合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各国经济增长大幅下降。国外大小企业裁员和倒闭,导致失业人员增加。2009年5月,美国失业率达到9.4%,创25年来最高记录。经济衰退,贸易萎缩,失业率上涨,直接导致了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甚至社会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全球化过程中,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所难免。我国2008年下半年以后经济增长大幅下滑。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3%降到9%。一是对外贸易形势十分严峻;二是工业生产仍然迟缓;二是就业困难增加;四是通货紧缩压力大。同时,由于美元贬值等因素,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持有的境外金融资产价值出现缩水,部分从事石油、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企业遭受损失。
此次危机对我们的启示:第一是,目前的金融安全体系不完善,并不能有效地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第二是,当前世界金融格局存在不稳定性,过多依赖美元的金融格局很容易使美国本土的金融动荡影响到其他国家,发展成世界性危机。没有完善的金融安全法律保障作为武器.我国的金融很容易受到冲击。加强我国金融安全法保障律制度构建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乃至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迅速建立起完善的金融安全法律保障制度迫在眉睫。
三、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对策思考
(一)逐步放开金融市场
要“循序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切实把握开放程度与次序,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只有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不断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例如,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我国金融开放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在金融市场设施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开放资本,将使我国而临难以承受的金融风险。
(二)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旨在实现促进提高金融效率、维护金融安全的最佳组合,为交易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妥善处理促进金融业务发展与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强抗风险能力,审时度势,把握好金融开放的力度,完善好金融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最终实现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
(三)建立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
完善金融监控制度,建立安全预警网络。首先要从维护金融安全出发,建立灵敏、高效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和救援措施,构建防范金融风险、遏制过度投机的坚固防线。通过监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时采取防范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防止金融风险的累积,保持对外经济金融的基本稳定。同时要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紧密监测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运行状态。编制金融市场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专业知识搜集和分析有关信息,判断金融业务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领域,及时向金融机构发出预警信号。
篇5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安全;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7-0036-03
一、存款保险制度基本功能
各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目标可大致归纳为:一是保护存款人,特别是中小存款人的利益;二是通过建立对问题银行的处置规则,避免危机的扩大和传播;三是提高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并进而增加储蓄、刺激经济增长。
(一)维护金融稳定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事前预防和事后救助等措施,维持公众的信心,减少挤兑,从而有效抑制当一家银行出现问题时所产生的“多米诺”效应,以此提高银行体系的信誉和稳定性,保障金融稳定。
维护金融稳定不但是中央银行的三大目标之一,同时也是监管部门的既定职责,是政策制定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安排,也必须为政策制定者服务。连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费里德曼都支持政府的金融管制,并认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是确保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变化。
(二)保护小存款人利益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本意是通过防止挤兑而抑制银行危机的发生。但从实践看,尚不存在一种制度可以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因为即使是覆盖所有机构且全额承保,在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最终还要由政府来进行救助,因此,存款保险只能实现对小存款人的保护。这里所指的小存款人主要针对那些金融意识淡薄的存款人。选择他们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或能力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即金融领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小存款人往往很难获得银行实际经营情况的信息,同时这种监督对于他们来说成本过高。基于这种原因,理性但又缺乏金融知识的小存款人容易出现挤兑行为,并且由于传染效应,这种挤兑还会对经营状况好的银行产生冲击。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小存款人的储蓄财产,保障了他们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公众信心,避免银行危机。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延伸功能
(一)提高监管效果
存款保险制度的职权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广义存款保险制度除了向破产机构的存款人支付赔款外,通常还负有监测银行的状况,评估其潜在的损失,并采取及时救助行动而使这种损失最小化的职能。这与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形成互补,强化监管效果,同时从制度创新角度看,一般认为,银行监管与制度环境直接相关,与不良的制度环境相比,良好的制度环境中的银行监管要审慎得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加强审慎监管,促使银行业更加稳健经营,提高监管效果。
(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小银行得以在同等条件下与大银行进行竞争。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的市场环境中,存款人往往倾向于将存款存入大银行,同时大银行拥有比小银行更高的特许权价值,这些使小银行的竞争环境相对于大银行更加严峻。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则可以缓解这一问题,首先,在选择存款对象时,存款人不再一味认定大银行,其次,存款保险制度因为可以通过防止挤兑导致的银行破产而降低了其特许权价值,使小银行的竞争环境改善。
另一方面,广义的存款保险制度还负有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的职责。存款保险人往往还是清算人和接管人,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建立一个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通行机制,对未保险的存款人提供清算分摊额,规范市场退出秩序,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三)提高经济效率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创新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大规模银行挤兑和倒闭所引发的社会成本,是美国金融制度交易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款保险作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或信息成本,加强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降低交易费用。科斯和诺斯将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进行研究,科斯将制度产生与资源配置联系起来,诺斯最重要的命题是制度决定经济效率,由此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也就提高了经济效率。
(四)促进金融深化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存款人的信心,有利于储蓄存款的增加, 进而直接导致M2的增加,由于M2/GDP是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例如通货膨胀),并假定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则从理论上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对金融深化及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三、存款保险制度特征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公共性
存款保险制度是为公共政策目标服务的,它的首要职能就是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维护金融稳定既是一国货币当局的既定职能,又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存款保险制度还具有保护小存款人利益的功能,小存款人虽然在银行负债中所占比例不高,但数量众多,保护了小存款人也就是保护了绝大社会公众的利益,有助于社会稳定。存款保险制度为公共政策目标服务的职能决定了它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职能机构。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定性
从国际实践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一般都先制定了《存款保险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职能、组织结构、治理结构、技术安排及具体运作方式等,使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伊始便具有法律效力。
(三)存款保险制度的特殊性
存款保险制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保险,常规的保险仅直接涉及双方当事人,即保险人和被保险人,而存款保险合同却直接涉及三方当事人,即存款保险人、存款人和其存款银行,同时也间接地涉及到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保险机构职员、银行所有人、监管人及最后贷款人,这些人的利益都可能受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
(四)存款保险制度功能的双重性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权衡在理论界一直处于争议当中,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初衷是为了保护小存款人利益,防范银行危机,但同时由于其固有的内在弊端,即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及委托,特别是道德风险的负效应也可能反而会对银行危机产生助推效应。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1997)对65个国家在1981―1994年期间发生的银行危机进行了经济计量测试,结果证实了存款保险负效应的存在。虽然还不能据此下定论,但至少说明了在不考虑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影响的前提下,存款保险制度具有这种负效应。
四、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安全网
(一)金融安全网职能目标
金融安全网是指为保持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安全稳健运行而建立的危机防范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金融安全网是随着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而发展起来的防范风险的金融制度。由于银行是一个通过资产负债持续不匹配来创造流动性的行业,潜伏着被挤兑的特殊风险,处于各种金融危机的核心,因而各国都对银行业给予了特别关注,采取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监管,实行金融管制,建立金融安全网。设计金融安全网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降低银行对风险的暴露,控制危机出现,即危机防范;二是一旦银行危机发生,抑制其破坏性影响,恢复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即危机管理。
(二)存款保险制度纳入金融安全网的必要性
因为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即银行处于社会支付体系的核心,银行的稳定将关系到经济稳定、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因此银行部门应该处于一个严格的法律环境下,同时受政府权力部门的监管,以此来维护金融稳定和公众信心。
这种稳定性主要建立在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和政府权力部门制定的管理规则上。但从实际看,无论是银行的内部治理,还是政府的管理,对于解决银行危机并不十分有效。在现代经济社会,对亏损金融机构进行清算经常发生,建立一个清晰、高效、快捷的存款保险制度是保障金融系统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存款保险制度在金融安全网中的地位
金融安全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金融安全网的构成要素仅为存款保险制度;广义金融安全网还包括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和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从这三个构成要素的职能看,审慎监管是第一道防线,是一种主动的,防患于未然的保护措施,也是构成金融安全网的成本最低、效果最为明显的环节,是一种微观管制行为;最后贷款人制度是银行危机防范的应急管理手段,属于事中管理,可以解决问题机构短期流动性不足问题,但不能根本解决资不抵债的银行问题,也不适宜经常使用;存款保险制度是防范和管理银行危机的补充手段,既可以通过赋予其一定的监管职能而达到提前救助的目的,又可以通过赋予其清算人和接管人的职能而建立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由此可以看出,存款保险制度是对审慎监管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必要补充和有效连接,一方面可以使监管当局和货币当局专心履行各自的职能,避免一个机构承担过多职责而产生角色冲突,效率下降;同时也使权力机构建立了对银行业从市场准入、日常管理、危机防范、问题救助到市场退出这一完整过程的持续规范管理,从而构建了一国稳固的金融安全网。
参考文献:
1.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World: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628, June 2005Asli Demirguc-Kunt, Baybars Karacaovali& Luc Laeven
2.Gillian Gillian, “Deposit Insurance and Crisis Manage-ment”, IMF Working Paper, WP/00/57,2000
3.Gerard Caprio,Jr.William C.Hunter, George G.Kaufman, Danny M.Leipziger编,《银行危机的防范:近期全球银行倒闭风潮的教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4.何光辉,《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罗滢,《存款保险: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篇6
关键词:区域;金融安全;金融生态;金融预警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077-02
一、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的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0)分析了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的原因:社会公众对金融风险的承受能力脆弱,滥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性业务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国有企业境况不佳加大了金融安全运行的困难,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存在支付风险,金融资产单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2005)指出温州地区金融不稳定的五大源头:银行经营中的不稳定因素,证券和保险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外汇领域所含有的不稳定因素,信用环境的不稳定因素,民间融资的不稳定因素。
李嘉晓、秦宏、罗剑朝(2006)剖析了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1)金融业自身的原因,包括金融机构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经营发展模式,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存在缺陷。(2)金融业之外的原因,包括:政府的不正当干预,社会信用问题。
胡国、宋建江(2005)认为,房地产价格波动会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理由是:房产价格波动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异化,扭曲经济主体的消费投资行为。
李升高(2006)探讨了广东省全面退出煤炭行业可能引发区域金融稳定:煤炭行业及关联企业贷款风险全面暴露,银行不良贷款骤增;煤炭企业失信导致信用环境恶化,资金外流影响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农信社改革目标的实现。
实际中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的因素比已有研究成果中提到的要多,因为金融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存在于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而这些方面或环节一旦出现不稳定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区域金融稳定。
二、金融生态
研究区域金融安全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金融生态问题。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保证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前提。
徐诺金(2005)定义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高小琼(2006)把金融生态总结为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其对外部环境冲击的自我调控的制度安排。曾康霖(2007)认为,金融生态的内涵是指金融企业的生命力状态和生存环境,外延应当有金融生态平衡、金融生态周期、金融生态环境。周小川(2009)指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延伸到标准执行、执法公正性以及对欺诈案件的处理等问题上。
林永军(2005)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金融生态作为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金融市场各个子系统之间良性互动,高效运作;金融主体产权清晰;生态圈内游戏规则科学完善;与系统外进行良性的资源、能量的输出输入。李扬等(2005)认为,城市法制环境、地区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金融部门独立性和诚信文化等是影响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建立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子体系,共计127项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及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3个目标层次、14个准则层次,共90项指标;定性评价包括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情况等四项标准,共37项指标。并建议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评价结果。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6)以金融市场有效性假说为理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计量方法评估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了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
杨宏斌(2005)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从金融生态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银行危机传导机制,认为流动性短缺是危机传导的基本条件。张志元、雷良海、杨艺(2006)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城市金融生态系统达到最优稳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受贴现率效应、开发成本效应和增长效应三方面的影响,然而在现实中,与这些理论因素相关联的实际影响因素出现的问题比较多。许红莲、邓超(2007)指出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出现了所谓的“中部塌陷”现象:资金吸纳能力低下、金融机构结构欠合理、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金融宽度不够、融资渠道狭窄、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整体金融效率低等。并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五个角度分析了中部塌陷在一定程度上是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良的必然结果。高万东、王洋(2007)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别,突出表现为信用基础脆弱、缺乏良好的金融自动调节机制等。谢德仁、陈运森(2009)利用2001―2004年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债务重组的数据研究了金融生态环境和企业最终控制人性质对融资性负债治理效应的影响。
朱静(2009)指出农村金融生态的特征是系统性,平衡性和动态性。并指出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完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失衡。
三、区域金融预警
研究发现金融危机预防成本大大小于危机事后处理成本,所以学者们都在积极探索区域金融预警。
仲彬、刘念、毕顺荣(2002)讨论了指标的选取,模型的应用和模型准确性检验。最终选取微观审慎指标和宏观先行指标,利用自回归模型并结合事前检验建立了区域银行体系风险预警系统。
易传和、安庆卫(2005)阐述了建立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及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选取核心指标和相关指标两大类,其中核心指标又包括五大类19项指标,相关指标包括六大类12项指标。给出了区域金融稳定状况的等级划分,并结合湖南某市的具体现状给出其金融稳定的状态。
汪祖杰、吴江(2006)指出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主要分为内在关键性指标和外在影响因素指标。内在安全关键性指标包括区域安全微观、宏观和金融生态环境检测指标;外在影响性指标包括全国经济状况指标、货币指标、股票价格指数指标和汇率指标。构建了区域金融安全计量模型,给出区域金融安全判断值,并结合苏州实际情况给出金融安全分析。
邹小凡、林竹、汪娟(2008)利用支持向量回归采用线性核函数构建了杭州担保业的预警模型。姚星垣、郭福春(2008)结合浙江省的地方经济特色给出了浙江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特殊指标体系。崔艳娟、张凤海、徐晓飞(2008)选取宏观先行指标、微观审慎指标和金融环境指标,运用信号模型对大连市的金融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由于地区的经济金融特点不同,预警指标选取也应该因地而异。上述研究成果中指标权重的选择上有相对的主观因素,阀值的选择也没有真正结合实际,因为国际惯例不一定适用于当今经济转型中的中国。ARIMA模型只考虑了变量自身的变化趋势,不能反映其他变量对它的影响,所以由突发事件造成的时间序列的结构突变是用此模型预测不出的。而信号法在以往的实证检验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四、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治理
大部分文献给出的维护区域金融安全的对策都集中在: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区域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完善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强化区域内行业自律,建立多种金融稳定指标检测(或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改善区域金融的外部环境等。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一套完整的区域金融安全理论应该包括:(1)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与金融生态特征,找准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因素,包括直接影响因素的和间接影响因素。(2)根据影响因素建立预警系统,包括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及科学的预警模型。(3)不稳定因素的治理,发挥地方经济特长,逐步改善金融生态,限制或消除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8).
[2]曾康霖.刍议金融生态[J].中国金融,2007,(18).
[3]杨宏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以改善金融生态[J].生态经济,2005,(12).
[4]高万东,王洋.东北地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分析[J].经济纵横,2007,(15).
[5]胡国,宋建江.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区域金融稳定[J].上海金融,2005,(5).
[6]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广东区域金融生态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6,(6).
[7]李升高.广东省全面退出煤炭行业可能引发区域金融问题不容忽视[J].南方金融,2006,(5).
[8]易传和,安庆卫.建立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9).
[9]李嘉晓,秦宏,罗剑朝.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商业研究,2006,(19).
[10]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6).
[11]汪祖杰,吴江.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
[12]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的不稳定因素及其化解:以温州为例[J].上海金融,2005,(4).
[13]仲彬,刘念,毕顺荣.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金融研究,2002,(7).
[14]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1).
[15]邹小,林竹,汪娟.地方金融风险预警模型构建[J].浙江经济,2008,(6).
[16]姚星垣,郭福春.构建浙江省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浙江金融,2008.5
[17]崔艳娟,张凤海,徐晓飞.区域性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与检验[J].商业研究,2008,(11).
[18]张志元,雷良海,杨艺.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金融生态研究[J].金融研究,2006,(6).
[19]徐诺金.论中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20]周小川.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融资的关系[J].金融研究,2009,(18).
[21]李扬,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J].金融时报,2005,(11):5.
篇7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治理:创建金融安全区
1999-2002年是##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治理阶段,当时尚未系统地提出金融生态这一概念,而是定位于创建金融安全区,着重解决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问题。期间,人民银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由相互抱怨观望逐步走向相互理解支持,工作中牢牢抓住“三个点”,群策合力,共同治理,2002年成功摘掉了“金融高风险区”帽子,创建安全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以救助支付风险为焦点,全面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被确定为“金融高风险区”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城市商业银行爆发支付风险,因此创建金融安全区首先从救助支付风险着手,在资金和政策安排上进行重点倾斜,确保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人民银行有效发挥风险监管者和最后贷款人作用,紧急筹措救助资金5.68亿元,及时封堵支付缺口进而消除了支付危机。地方政府积极发挥行政职能,半年时间帮助清收不良资产1.17亿元、保全资产7.25亿元,弥补前期亏损、呆账损失、拆借高息共计4亿多元;2002年率先实施了地方财政出资置换商业银行不良资产8亿元,为全面化解其经营风险奠定了基础。二是以打击企业逃债为重点,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银行业出现高风险主要是由企业大范围不规范改制引起的,因此创建金融安全区的重中之重就定位在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维护金融债权完整,开展大规模整治社会信用秩序活动。人民银行牵头组织金融部门对恶意逃债企业实施联合制裁,大力维护金融权益。地方政府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成立创建##金融安全区领导小组,大力实施“诚信##”工程,社会信用状况逐步好转。三是以撬动信贷增长为亮点,在发展中化解历史风险。引导树立从发展中化解历史风险的经营理念、以贷款增量来稀释存量风险对银行业走出惧贷和惜贷阴影、步入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人民银行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加强窗口指导,有效发挥央行再贷款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以增加信贷投放来化解历史沉淀风险。地方政府出台信贷奖励政策,研究由财政出资成立贷款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放贷提供便利条件。
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政银互动考核
2003-2004年是##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阶段,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重点由单纯的维护金融债权,逐步扩展到以全面改善社会信用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建设上来,着重解决银行的运行质量和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问题。人民银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由相互理解支持进一步演升到互助合作、协力共建,工作中注重牵好“三条线”,稳步推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是以整顿存贷市场为引线,规范银行内部竞争秩序。化解金融高风险之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需从规范内部运行环境入手,理顺银行之间的竞争秩序,共同维护金融的整体利益。人民银行组织金融机构签订《维护存款竞争秩序同业公约》,促进银行间公平竞争和创安工作顺利开展。加大对信贷市场的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机构规避“垒大户”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利用信贷登记系统查询贷款大户,避免盲目竞争和一哄而上形成信贷集中风险。二是以建立政绩考核为主线,改善银行外部运行环境。辖区个别政府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行政干预问题,暴露了创安工作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软约束,将创安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成为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动力。人民银行密切关注创安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建议将创安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进行统一考核。地方政府建设“诚信##”将创安作为重要内容,将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与各级政府政绩捆绑到一起,形成了政府考核金融、金融考核政府的“双考核”局面,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真正驶上“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的快车道。三是以推介重点项目为连线,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成为改善金融生态的一项核心工作。人民银行适时传导宏观货币政策,加强区域经济金融协调性研究,积极为银行信贷投放指方向、找出路。地方政府积极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多次以召开银企互动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大力促进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发展。金融机构积极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结合地方产业政策来调整信贷结构和增加资金投放,经济金融初显协调互动发展态势。
三、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问题的提出及建议
2005年##市开始进入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阶段,着重解决银行业的效益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要尽量避免较大的利益冲突,逐步形成一种政银企互动发展的格局,兼顾政银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当前##市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再是一些简单的表象问题,而是涉及到制度安排、法制建设、行政干预等深层次问题,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努力解决的问题重点。
1、银行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银行作为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生存主体,其法人治理结构和金融服务状况成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目前银行的一些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如地方金融机构产权不明晰,经营中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信贷管理中重风险约束轻绩效激励,争抢大企业信贷忽视小企业市场等等,严重影响到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建议各级政府积极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进程,建立并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各银行要加快内部制度改革,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适时调整信贷营销策略,在大企业信贷竞争成本上升和资金集中风险加大的状况下,尽可能将营销重点向中小企业转移,不断提升对地方经济的服务水平。
2、司法部门执法的独立性问题。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司法部门执法过程中独立性较差、效率不高,在涉及金融问题上表现为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主要是由于法院执行力量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问题所致。建议各级法院进一步提高案件审理独立性和公正性,合理调集人员组成金融案件专门执行机构,定期组织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活动,切实提高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尽快转变行政理念,兼顾银企案件纠纷中双方面利益,消除司法干预和地方保护思想,有效保护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市场规律约束的外在性问题。经济的外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无关者的影响,外在性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失灵,如银行无法通过市场约束来对企业逃债进行惩罚就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是一种负的外在性,而赖以消除市场失灵的制度建设又尚不完善,如对逃债企业不能有效实施严厉惩罚,对诚实守信者又不能带来相应利益,这易引导其他企业的逃债预期,亟需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来消除这种负的外在性。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权威性的企业信用评级,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着力改善区域内的社会信用状况,强化社会信用对企业的约束;研究完善《破产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使破产成为强制企业还贷的“杀手锏”,依靠法制建设来强化市场约束。
篇8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11月6日宣布: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面对如此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如何充分运用并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外汇储备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探讨我国兑现加入WTO承诺后,在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外汇储备在规避金融风险、保护金融安全中的作用等问题。
一、金融安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
1.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金融经济时代,金融安全与稳定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可以使一国经济陷入停滞、负增长甚至倒退。金融危机频繁发生,金融安全维护愈发困难,金融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甚至被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人们由此产生了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恐惧进而去防范它,对金融安全与稳定则由衷地企盼并竭力维护。金融风险的产生或存在构成了对金融安全的威胁,而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是对金融安全的维护,化解金融风险就是巩固金融安全。
2.金融风险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金融风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影响着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当金融风险日趋严重时,由于投资者对本币资产的恐慌性抛售和私人资本外逃,进一步加剧了本国货币汇率下跌。为了阻止汇率下跌,中央银行往往用外汇储备入市干预。而为摆脱金融危机,危机国家则通过增加外债来救急。这样,会使本来就已经债务累累的危机国家进一步加重债务负担,恶化其债务状况。
二、我国的外汇储备
上面已经提到当一国金融风险日趋严重时,中央银行往往会用外汇储备入市干预,以阻止本国汇率下跌,防止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降低通货膨胀。那么,外汇储备到底能发挥哪些作用,我国的外汇储备情况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外汇储备的涵义
外汇储备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储备资产项目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储备的一部分,主要由国际收支顺差形成,是弥补国际经济交往中自主易不平衡的主要手段。
外汇储备既可以是外币现金或相当于现钞的支付凭证,也可以表现为以外币计值的短期金融资产,具有灵活性、方便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可直接用于各种经济交易和国际支付,并可根据本国需要进行区域调拨和币种转换,必要时可用作外汇市场的干预,以保持汇率稳定。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特殊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具有政策性银行的管理职能,其外汇结存也计入国家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就由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外汇库存两部分构成。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银行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发展,政府不再无条件地使用其所持有外汇,而划入国际清偿能力的范畴。自1993年起,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不再计入我国外汇储备的范围,现阶段我国外汇储备只包括国家外汇结存。
2006年11月,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是继2006年2月,我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后,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
三、外汇储备与国际金融危机
外汇储备对于一个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金融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虽然开放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优化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另一方面却也能够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增加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延伸,世界各国及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前所未有地紧密,这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随时有可能通过经济链条蔓延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时外汇储备在规避国家的金融风险及危机,保护国家金融与经济安全方面就扮演了一个极具分量的角色。
(一)在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外汇储备在规避金融潜在风险中的作用
1.金融市场开放下面临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通常,非国际货币的发展中国家在开放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实行浮动汇率,其宏观经济政策都会存在弊端,国家内部的金融体系机制不十分健全,可能存在大量经济泡沫,此时如果该国大规模举借外债,其货币就会面临投机性资本冲击的强大压力,若本国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以应对冲击,就会抵挡不过投机资本的力量。当一国经济发展呈现疲弱的态势时,投机资本就会抓住该国金融体系机制上的缺陷,利用其可兑换的固定汇率下被高估的弱势货币进行投机性打击,牟取暴利,这种国际游资带来的风险往往会诱发并加速一国的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货币危机正是如此,不管是拉美的债务危机还是墨西哥、亚洲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最终都表现为:缺乏足够的外汇或外汇储备保持本币汇率稳定,对外债务支付困难和要求延期。但是如果一国拥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就会有与强大国际资本相抗衡的实力,足以让恶意投机止步。我国所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就可以给投机资本以威慑作用,使他们不敢对中国进行恶意或蓄谋的投机,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事实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降低了企业境外筹集资金成本,能够使国际金融市场感受到中国的力量和重要。并且能够使得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感觉到中国的经济实力所能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增强了外界对我国经济金融实力的信心。
2.金融市场开放使一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被削弱,发展中国家有丧失经济的风险。金融市场开放下,金融衍生工具增加了资产的可替代性,国家金融当局对市场货币总量和货币实际供应量难以进行准确的估计和判断,一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随着金融资产规模膨胀和外资的不断流入,货币当局干预市场的能力以及对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降低,中央银行的监管难以真正实现其监管目标和发挥作用,变得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中,全球金融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发达国家垄断资本集团,为其所操纵和控制。这些垄断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开放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使本国经济处于发达国家强大的垄断资本摆布之中。然而强大的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保证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尤其是利率的稳定,使我国真正有能力实现浮动汇率。通过市场机制保持汇率稳定,在与国际垄断资本的长期较量中获胜,保护国家的经济,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
(二)外汇储备在规避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风险中的作用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商品市场渠道;二是金融市场渠道。
1.商品市场渠道的国际货币危机传播,是指一国货币危机的发生通过商品市场的传播时,另一个国家实际的宏观经济变量发生改变,从而在另一个国家诱发和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货币危机在商品市场上的传播,是通过两国间直接或是由第三国产生的间接联系完成。假设A国经济稳定、低通货膨胀、汇率水平适当、无国际收支逆差,B国遭受了一次货币冲击,将引起外汇市场对A国的投机性冲击,表现为:
(1)造成A国出现贸易赤字及外汇储备减少。货币冲击导致B国货币汇率下降,货币贬值,而B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下降,竞争力增强,若B国与A国对C国出口类似产品,C国会增加B国进口商品数量,导致A国出口数量减少,甚至完全从B国进口;另外,B国商品降价会导致A国商品降价。这样B国的货币危机就通过A国商品出口减少、价格下降及进口增加引发A国的贸易赤字,从而减少A国外汇储备。当其外汇储备下降到难以维持外汇市场上该国的汇率水平时,就容易诱发对A国货币的投机冲击,导致A国的货币危机。
(2)产生多余的货币供给。B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使得A国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迫使A国国内类似商品下降,最终整体物价水平下降,从而导致A国国内的货币需求下降,经济中就产生了多余的货币供给。而其只能由中央银行向居民出售外国资产收回本币才得以消除,这样外汇储备减少,当外汇储备减少到难以维持本币汇率时,就容易诱发本币货币危机。
由此可见,一国的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危机传播时,对于稳定本币汇率,避免本币受到投机冲击,阻止货币危机在本国的发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金融市场渠道的国际货币危机传播。金融市场是货币危机在国际间传播最迅速、最重要的渠道。如果大量的A国投资者及居民提取本币将其兑换成外币,那么会造成银行大面积的支付危机,而在A国银行体系拥有大量资产的国际投资者就会面临流动性困难,并因此转向B国的金融市场上提取资金,当这种提款较为集中的发生在B国时,就有可能引发B国的货币危机。但是如果A国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就会减少国际投资者的流动性困难,也就减少了引发B国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因此,一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不仅可以避免本国遭到货币冲击,也是对与本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周边国家的支持,对于维护本国的国际地位和金融信誉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过多的外汇储备也蕴藏着风险
虽然外汇储备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并不是说外汇储备越多越好,要坚持适度原则,过多的外汇储备实际上也蕴藏着风险。
(一)决定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
一般认为,决定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首先是国家的进口规模和外债的规模,其次是汇率制度及汇率的稳定状况,再次是其他目的的外汇储备需要。按照国际公认标准,外汇储备一般应相当于一个季度的进口额。以2005年为例,我国每季度进口额大约1500亿美元,加上外债流出、外商投资回报以及其他需要,外汇储备规模应约为2500亿-3000亿美元;而统计显示,我国实际外汇储备已达8189亿美元,高出合理需要1倍以上。
(二)我国外汇储备过多所造成的影响及蕴藏的风险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外汇储备过多隐含着巨大风险。外汇储备不是多多益善,必须规模适度,储备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与防范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不过,外汇储备超过合理需求、高速增长,也给我国经济金融带来负面影响(萧灼基)。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不等于中国经济就高枕无忧,高额外汇储备累积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增加了配置这些资金的难度,还增加了中央银行和国家外汇管局管理国内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的外汇管理难度。
1.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本币升值压力,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一国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减少对外汇的需求,就会造成外汇供给大于需求,从而本币升值产生巨大压力。另外,央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又会形成巨大的货币供给量,成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面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如果要既不对人民币升值产生压力,也不对国内的价格水平产生压力,央行就必须通过发行中央票据采取对冲,由此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都将造成很大压力。
2不利于提高我国总体经济的运行效率。高额外汇储备,意味着相对应的国民储蓄从国民经济运行中沉淀,没有参与国民经济的运作;另外,我国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巨额资金缺口问题,如“三农”资金问题,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紧张问题等。因此,对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的中国来说,此时以较低的利率借钱给外国政府使用,从总体经济效率上看是一种浪费。
3.外汇储备过多会造成外汇资金的闲置和积压。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表明我国牺牲了自己国民消费和投资的机会向外国提供低息融资,充当别人的现金流。发展中国家投资资本回报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1994-2003年间,所有发展中国家投资回报率平均为13.3%,而西方七国集团平均只有7.8%,最高的美国也不过9.9%(梅新育)。
4.可能面临美元贬值风险。我国外汇储备目前以美元为主。从历史上看,美国往往不顾他国利益,不断地交替采取美元升值、贬值的政策,以解决其经济的矛盾与问题。如果我国长期持有高额美元储备,遇到美元严重贬值,可能的损失不能轻视。
篇9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建立。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具有鲜明的共性:一是法律的强制性,即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保险立法,强制要求保险公司参与;二是行业鲜明性,即保险保障基金是保险行业自己的基金,对其他行业具有排他性;三是目的明确性,即建立保险保障基金的目的,主要是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自创立以来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各个国家和地区结合自身国情在施行保险保障基金税收政策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为吸收和借鉴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在税收政策上的有益经验,本文将选取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相对成熟的我国台湾地区、美国和韩国作为范本,通过分析上述国家和地区保险保障基金税收政策的具体做法,归纳各国税收政策方面的有益经验,为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税收政策提供借鉴。
一、我国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的保险保障金又称保险安定金,由财团法人保险安定基金进行管理。财团法人保险安定基金的设立初衷是为保险业者共同集资以互助精神寻求金融安定,并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的基本权益。截至2013年11月25日,缴纳基金的寿险公司共计30家、产险公司共计20家。
台湾保险安定基金属于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益性非盈利组织。台湾地区民法规定了财团法人制度,规定一定财产的集合能够成为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同时,由于财团法人是为社会公益而存在,属于公益法人,故其所从事的也必然是公益的非营利事业。
财团法人保险安定基金享有作为非营利组织所应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台湾地区非营利组织大都依民法、人民团体法及各种特别法规所设立。税法给予了非营利组织相当优惠的税收待遇,只要符合免税条件的非营利组织一律给予税收优惠。我国台湾地区《所得税法》规定“所得税分为综合所得税及营利事业所得税……凡在台湾地区境内经营之营利事业,应依本法规定,课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台湾地区仅对各组织机构的营利事业收入征收所得税,从事非营利事业组织的非营利所得不需要缴纳所得税。
虽然税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的商业所得原则上必须缴税而不论这些所得是否用于公益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台湾“财政部”的解释函令允许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所得扣除该组织其他非商业项目收不抵支部分后,如有余额,才对余额征税,如没有余额,该部分商业所得就不征税了。而且台湾允许非营利组织成立“附属作业组织”,并通过“附属作业组织”取得经营收入。
从台湾财团法人安定基金的基金情况中不难发现,其不但非营利所得免税,而且营利所得享有税收减免优惠。
二、美国
20世纪30年代美国率先建立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以州为单位的保险监管体制决定了美国相应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以州为单位。美国的保险保障基金分为财产和意外险保障基金(The Property and Casualty Guaranty Funds)以及生命和健康保险保障基金(The Life and Health Guaranty Funds),这两个基金就其性质来说是私有性的、非营利的①。
为协调各州之间保险保障基金,美国成立了国家保险保障基金协会(NCIGF,Ntional Conference of Insurance Guaranty Funds)和国家人寿健康保险保障协会(NOLHGA,Ntional Organization of 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Guaranty Associations)两个组织。此外,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Commissioners)负责对保险保障基金进行管理,该协会设立了两个独立法人机构,管理人寿、健康保险保障基金和财产、意外保险保障基金。根据上述三个组织的官网介绍,其都被定性为非营利独立法人机构。
保险保障基金相应的立法对保险保障基金的税收政策作出了专门的规定。NAIC制定的《寿险与健康险保障基金模范法》(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Guaranty Association Model Act)以及《财产与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基金模范法》(Post-assessment Property and Liability Insurance Guaranty Association Model Act)中都写入了保险保障基金税收制度的专门条款,对保险保障基金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②。虽然这些法案中对保险保障基金所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不适用于各州,但是这两部法典表明了联邦政府对保险保证基金的税收政策,美国各州大部分保险保障基金的州法律都参考这一模范法而制定。同时,美国各州根据这两部模范法案按照各州自身的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法案规范保险保障基金的税收制度,如亚拉巴马州、俄克拉何马州、密歇根州、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明尼苏达州、佛罗里达州等。这些州都给予了保险保障基金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韩国
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存在独立的保险保障制度,但是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将存款保险公司、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保险保障基金、信贷管理基金、信用联合保障基金及信用合作安全基金六个相互独立运行的保障制度进行统合,重构了其金融保障体系结构,于1998年4月设立了整合后的存款保险公司(KDIC,Korea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对上述保障制度进行统一管理,保险保障制度也由KDIC进行管理。KDIC设立的法源基础包括《存款保护法》(The Depositor Protection Act)和《公共基金管理特别法》(The Special Act on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Funds)。
韩国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KDIC的发展,给予了KDIC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下③:
(一)资本利得税的减免
KDIC转移其所有的财产而获得的收益可以减免50%的资本利得税。但KDIC享受该税收优惠政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其所出卖的资产必须是在该会计年度的年底之前取得;二是取得的资产必须在5年之内进行转让。
(二)证券交易税的豁免
KDIC为了改组破产的金融企业而从该企业获得的股份或者股本,其后将这些股份转让给第三方。KDIC就其转让股份的所得能够获得证券交易税收的豁免。
四、金融安全网其他组成部分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存款保险制度、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共同构成了金融保障制度④。这些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组成部分,不仅是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防线,也是防范财政危机的重要防线。
存款保险,或称存款保障,是各地政府为了稳定金融秩序,保障存款人权益而成立的一种以针对银行等金融业为加保人的保险制度。主要是当金融业发生挤兑或破产等危机时,对于存款户提供一定额度的存款保障。存款保险制度最先在美国建立,根据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IADI)数据,目前在全球共有112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有8个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正在建设之中,有33个国家有意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和保险保障制度的相似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设立目的相同,保护的对象都是金融产品的消费者,银行存款保险保障的对象是储户,保险保障基金保障的对象是保单持有人;二是两者都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三是两者面临的风险相似,都存在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因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公共服务的功能,就组织形态来说目前几乎所有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都是公营机构。此外,国际上绝大部分存款保险机构都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国存款保险基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保险费收入、资金运用收益、赔付后收回款项、违约金收入、捐赠所得、发行债券以及向政府(中央银行或财政部)或金融机构融资所得。
各国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有多种渠道,各国对不同资金的来源渠道采用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具体税收优惠政策参见表1⑤。
从表1中不难看出,绝大部分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被给予免除大部分税收的优惠政策。其中,在澳大利亚、阿塞拜疆、孟加拉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和美国(房产税和继承税除外),存款保险机构通常被免除了所有的税收。同时,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塔、中国台湾、俄罗斯和菲律宾在法律上仍然需要承担部分税收。在印度,印度村保机构DICGC的年度盈余仍需纳税;在印度尼西亚,存保机构的投资收益需要纳税;在中国台湾,存保机构的保险费收入需要纳税;在菲律宾,存保机构PDIC的所有收入都需要纳税;在哈萨克斯坦,除了存保机构的保险费收入和投资于政府债券的收益,其他收入都需要纳税。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载体,构筑经济金融发展平台,塑造新型政银企关系,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近期目标(1年内):创建市级金融安全区。
1.不良贷款清收成效显著。国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偿还率达80%,金融信贷案件审结执行率95%以上。
2.诚实守信观念不断增强。积极争创全市“最佳信用县”。
3.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以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账户管理系统为载体,逐步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力争在政府集中采购、政府工程招标及年度单位、个人各类考核中对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率达80%以上。
4.有效信贷投入不断加大。全县贷款投放增长率与全县GDP增长幅度相适应。
(二)远期目标(3年内):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
1.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公众信用意识明显增强,经济金融和谐发展。
2.信用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经济金融信息采集和披露程序科学规范,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具体严明。
3.金融机构实力大大增强。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新放贷款到期收回率达98%以上,并实现整体盈利。
4.有效信贷投入明显加大。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尽力满足全县贷款的有效需求,积极支持全县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三、组织领导
成立县金融生态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由分管金融副县长任组长,县人行行长和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人民银行支行行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部门职责
(一)县政府办:负责对各乡镇(区)和县直各单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目标考核,对重要活动进行统一调度、部署,牵头负责金融依法维权,协调相关部门,组成专门班子,清收国家公职人员、社会人员拖欠银行贷款。
(二)县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负责建立全县国家公职
人员银行信用档案,对不讲信用拖欠贷款的国家公职人员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责任人进行信用问责和组织处理。
广电局:负责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为金融生态建设工作营造好的舆论环境。
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依法对金融信贷案件进行审判执行和对金融违法犯罪的打击处理,与金融机构建立案件预防、案件移送、信息沟通、定期联席会等工作机制。
县农办:负责筛选、培植农业企业,协调金融部门为“三农”服务,对农业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监督。
县人民银行:负责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规划、日常调度、上下联络等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相关经费,依法做好欠贷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扣划工作,配合金融机构搞好不良贷款清收。
县统计局:负责创建申报所需各类经济数据的整理、汇总和上报。
县国税局、地税局:负责依法打击逃税行为,强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纳税意识,加强对纳税依据真实性的监督、检查。
县发展改革物价局:负责监督中介服务机构和执法部门按标准收费,加大对违规收费的查处力度,防范乱收费现象发生。
县工商局:负责加强工商法律法规的宣传,建立诚信机制,实施分类监督,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办理机械设备等抵押登记手续。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加强国土政策宣传,加强土地使用权管理,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手续。
县房管局:负责加强房产政策的宣传,加强房屋产权管理,依法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手续,定期监测房地产开发业务,协助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
县工业局:负责筛选培植民营工业企业,加强银企合作,对工业企业信用状况进行监督。
县建设局:负责科学规划城镇建设,防止房地产盲目开发,配合建立房地产金融联席会制度。
县商务局:负责对招商引资企业加强服务、管理和监督,为企业争取有效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付创造良好条件。
县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农发行、邮储银行、信用联社:负责加强优质服务和业务创新,抓好金融知识宣传、新产品推介,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有效投入,加快对不良贷款清收和处置的步伐。
五、工作步骤
(一)组织准备阶段(年7月)
1.成立领导小组。
2.完成创建方案、国家公职人员和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贷款清收方案和国家公职人员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活动方案的制订。
3.完成国家公职人员和行政事业单位拖欠银行不良贷款清理工作。
(二)发动实施阶段(年8月——年12月)
1.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以“信用”为主线,组织创建金融安全区的专题宣传,营造良好的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氛围。
2.8月底前完成国家公职人员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工作。
3.12月底前完成国家公职人员和行政事业单位拖欠银行不良贷款清收任务。
4.年底前完成政府集中采购、政府工程招标及年度单位、个人各类考核中对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率达80%以上工作任务。
(三)总结申报阶段(2010年2月)
1.完成各成员单位创建工作总结。
2.完成各类创建指标整理、汇总和填报工作。
3.申报。
六、工作措施
(一)以宣传发动为基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切实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一是开展集中宣传,搞好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主题的宣传月活动。二是坚持常年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辟专栏,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对清收不良贷款进度、恶意逃废债务典型案例公开曝光。
(二)以完善机制为核心,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1.完善政府指导机制。
(1)建立县政府牵头,各金融机构、经济主管部门共同参加的地方产业政策与货币信贷政策协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金融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2)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筹建县信用担保公司,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真正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3)建立银企座谈会制度。积极组织银行、企业通过项目推介、银企洽谈等市场化运作方式促成银企合作。每年举行三至五次银企座谈会,搭建重点企业融资开发平台,搞好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最佳融合,提高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
(4)完善信贷投入奖励机制。继续实行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奖励政策,真正调动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2.完善金融服务机制。
(1)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县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监测和贷款投向引导,研究制定适合我县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分析体系,为信贷投放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
(2)加大银行信贷投入。各金融机构要努力增加贷款规模,创新信贷服务产品,探索抵押、担保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保证贷款总量的适度增长,确保信贷投放的均衡性和平稳增长。继续加大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稳步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家庭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业务,积极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涉农金融机构要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范围,支持农村种养业和有市场开拓力的农户扩大生产经营。
(3)制订《县信用客户金融服务优惠政策》,让信用客户真正在贷款额度、利率、账户结算等方面得到实惠。
3.完善社会诚信创建机制。积极开展信用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信用乡镇(村、组)、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农户的创建活动,加快推进诚信社会建设步伐,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各企业要恪守信用规则,不断提高自身资信等级;要严格执行借款合同,切实履行偿债责任,支持配合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在改制重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金融部门的意见,不逃废金融债务,共同构建以诚信为基石的新型银企关系。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进一步规范企业财务审计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三)以清收不良贷款为重点,创建良好的金融法制环境
1.大力清收国家公职人员和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贷款。通过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一年内使国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收率达到80%,行政事业单位贷款落实率达到5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