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2-08 17:4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教学设计;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也可以理解为教案,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合理、有针对性的准备教学设计,满足学生普遍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改进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素质提升

众所周知,当前初中语文教育还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之中。学生在学习上以考试成绩高低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与新理念产生分歧,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升学率或者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趋于保守,填鸭式以教师中心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大行其事。在教学方法上的选取不当,评价也较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对老师既有教学方法改进的要求,也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从实际情况看,教学方法的改进重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实践的灵动。一堂课45分钟,只讲1分钟的老师不是不好的老师,讲45分钟的老师也不一定是好老师。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做到有参与的能力、有展现自己的舞台。语文不是一门纯属书本知识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贴近每一个人。

二、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作为一堂课亟待完成的任务,是一堂课的上课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关键的一环。

(一)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中存在三个维度系统,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更注重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可以归类如下三类:

(1)字词方面:识记重点词语、品位关键词语、积累文言词语等;

(2)句子方面: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赏析语言特色;

(3)整篇方面:感知、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和线索,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等。

以上就是新课标三个维度的体现,每一点均可以从属于这三点的,可以套用之。

(二)教学目标制定四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它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具体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分析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抵触老师、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等方面。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等。各个班级,个体在这个上面表现出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需要积极关注、科学分析。

(四)班级学习风格分析。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四、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应改变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标条件在可以借鉴如下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学习在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意义。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良好的情绪长期贯穿于课堂学习之中,必将会形成学生好学、乐学的积极学习情绪感,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自主性学习教学法――“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集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与一体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内容,自己练习、检查并改正错误,培养自己的自学成才能力。

(三)合作性教学法――把人放到人中间去陶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

(四)探究性学习教学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大行其道,正源于其作用: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5、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活动式体验教学法――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教育不是压抑人,而是发展人;不是让学生死守着三尺讲台,而是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因感悟生活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结束语: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堂教学设计应在这一前提下进行。

参考文献:

篇2

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但我们所说的活动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在动态和变化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力求使语文学习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活动化,开发学习资源,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活动来实施和完成,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各项语文能力。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愿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去经历、体验、感受、领悟、总结,形成个体的系统知识和能力素质。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确实的“学”和“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听、说、读、写、看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要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在活动范围上,要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地参与和活动质量的高低。

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活动原则

1、目标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须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都是与活动化相悖离的。例如,教学《水调歌头》,要让学生体会到苏轼屡遭排挤,一再被贬的苦闷和虽一生坎坷却能乐观面对的旷达胸襟,笔者首先安排学生阅读了余秋雨的《坡突围》,了解了坡坎坷人生中的一段屈辱历程。然后,在反复朗诵全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交流心得,最后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未做任何讲解与提示的前提下,有一组同学依据词前小序的提示,从“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读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怀念;据“丙辰中秋”与“起舞弄清影”等句读出了在这万家团聚的中秋佳节,诗人独自饮酒正是为排解内心孤寂、抑郁的情怀……这些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自己读,自己领会,自己演练,然后小组、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切磋,最终巧妙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中,首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合作。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例如,笔者设计的“课前三分钟创新解读”就由学生自己组织,效果很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检查预习,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活动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内容要与教学目标有关。一年多来,学生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大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使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开端,如成语故事、新词例说、名言解读、诗词赏析、改诗改词、名人轶事、作品推介、我的故事、奇谈妙论……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课外通过语文学习去获得,所以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也促进了课外活动。

3、全体性与全面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是少数人的活动,尤其是有限的几个尖子生的活动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尽管提出很多问题,但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无法使所有学生全参与进来,一些同学只能成为看客。课堂教学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为目的,另一方面四人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共同活动,互帮互学,那些即使暂不能独立行走的学生,可以由其它成员扶着走。在《土地的誓言》教学的“欣赏与评价”中,有同学就对结尾“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好看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提出了异议:为什么是“用泪水”而不是“用鲜血”洗去“污秽和耻辱”?笔者把问题留给了全体同学,由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哪个用词更恰当,为什么。经过一番争论最终达成共识:文中所说的“泪水”是见到家乡解放后的喜悦、激动的泪水,而不是家乡惨遭践踏与蹂躏时痛苦的泪。这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必胜的信念。而“鲜血”只能表明愿为故乡奋战到死的决心,却没能预见到奋战的结果,未免不够自信,较为悲观。

4、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相一致的原则

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在作业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它给学生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是活力而不是束缚。如果作业缺乏活动性,就会削减课堂教学活动性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顺延,补充和拓展,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入。

(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教材间的内部联系,让学生比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譬如让学生将《伤仲永》和《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比较阅读,从中探讨“后天教育与主观努力对命运的决定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把《喂――出来》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连在一起,分析同一题材不同文体风格特点。《春》和《济南的冬天》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让学生在比较中分析研究出散文写景色特点和技法。

篇3

1.精设预习,建构知识

复习课开始前教师应认真研究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结合中考考点和新课程标准,精心安排好课时主题,设计好每一课时的预习题。笔者在备《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前,首先考虑应该让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相应知识点有所了解,于是设计了以“常见说明方法”“判断依据”“作用”为内容的表格,达到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初步了解授课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对表格的填写,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课堂教学奠基。在“预习展示”环节中,学生展示了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为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完善和建构学生的说明文阅读知识体系做了有效的准备。

2.预设学程,精心导航

要了解学生“所缺”“所困”,一般是要通过实际的预习展示来了解,而更多的情况要靠教师平时的细心观察和总结。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得做个有心人,多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在设计学程时要不断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预先设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导学策略。比如,根据以往的答题情况,我了解到学生对于“下定义”和“作诠释”这两种说明方法不太了解,容易混淆,于是我设计了辨析这两种说明方法的策略。用“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这句话为什么是“作诠释”而不是“下定义”作为导火线,通过“精讲例题—讨论方法—习题再练—巩固方法”,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辨析二者的本质区别,最终攻克这一知识堡垒。又如,学生在解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常常不能正确概括该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不能用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述作用,于是我就将这两点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突破。在“问题再现—方法指导—规律总结—能力提升”的导学过程中,使问题迎刃而解。

3.饮水思源,温故知新

《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是说明文阅读专题的第二课时,在解题时,不可将前后的知识点割裂开来,独自为战,这会缺乏系统性,影响复习的效果。因此,我在进行习题演练时,先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感知,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然后提问“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由此串联起前一课时的内容,为本课新知识的获取做好铺垫,也使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4.灵活应变,关注发展

命题者在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沿承经典题型的基础上,在不断地进行着命题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也不能墨守成规,只讲基本题型而忽略变式题型。以南通中考语文考试为例,从近年的中考题型及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有些学生能掌握基本题型的答题技巧,一看到这些题目他们就能进行相应的思维,并胸有成竹地进行解答,但题目的问法一变,他们就会束手无策,盲目答题。例如,2012年南通市语文中考卷阅读材料《 中国结 》一文中有这样一题:“第②段中引用《 易·系辞 》和梁武帝《 有所思 》中相关文献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学生因没有审明题意而盲目解答,导致失分严重。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这道题考查的是“引资料”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仍属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点范畴。

篇4

一、以教材重难点为导向设计问题串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虽然会设计一些课堂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但是他们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往往缺乏一定的导向性,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并不能完全发挥出课堂提问的优势。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课堂问题前,必须仔细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在进行了充分的备课、深入了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后,以教学内容为导向去设计问题串,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问题串教学的优势,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以《我的信念》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为“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通过梳理、把握课文内容,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以教学重难点为导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串“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居里夫人的信念的?居里夫人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二、激发学生兴趣,注重问题情境构建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初中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具有较强的叛逆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产生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采取高压政策。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问题串的设计时,要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心理情感状态,构建问题情境,将问题串融入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三、以梯度性原则为标准设计问题串

问题串的设计要具有梯度性,要体现出步步深入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问题串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一定要以帮助学生掌握初中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为目标。由于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在语文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也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梯度性问题,既让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踊跃地回答课堂问题,也为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高空间。而且教师在提问后,既可以采用点名回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自主发言亦或是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给予各层次的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课堂教学的活跃度,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孤独之旅》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针对主人公面对孤独时心理的变化设计梯度性问题串:“杜小康为什么会孤独?”“杜小康面对孤独时是怎样的心理?”“杜小康在孤独中是如何成长的呢?”“本文的主旨是什么?”通过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文章的主旨。

四、加强问题串设计的延展性与开放性

篇5

中学语文 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

语文是一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在语文的学习中遇到的文章也是真实社会生活的表现,然而初中学生渐渐学会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对生活也多加了一些思考和关注,针对一切不理解的事物都感到很好奇,希望那些问题都有一个答案,所以初级中学语文的教学设计是相当有必要的。语文源于生活,本应该是非常丰富和有趣的,但是现在的教学模式形成一个教学的误区,让初中学生觉得上语文没什么必要和枯燥,缺乏趣味性,在进行初级中学语文教学的设计中,就要注意到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主导地位的方式,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各个领域的扩展,将课堂上的知识充分和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还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教学面临的问题和现象

第一,教学的模式没能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学校和老师只是注重学校的里面练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生活感悟,并且家长也是更看重学生的分数,当然中考的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标杆,导致老师和学生都过多的将精力和事件放在中学考试的知识点上,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教育做的不够。比如中考将语法的知识掺杂在其它的考题中,导致老师和学生都对语法的学习不系统,和客观。一些简单的语法学生却不明白,短语句子的成分也不明白,这样长久以往,学生在生活中或者是写作中很容易犯极其简单的语病错误。

第二,一些学生本身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中考的时候,由于其它科目的难度比较大,学科也比小学的时候要多,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降低,在追求各科均衡发展的同时,学生自动地将语文认为是可以少花时间和精力的科目。因为数理化的学习是可以通过突击性学习拿到高分的,所以更加使得学生对语文没了兴趣。

第三,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很多老师授课都是采取一味的讲解,对学生到底学习到多少是没有加以关心,虽然不能全盘否认老师一味地讲解的教学方式,但是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学习中来,让他们成为学习中的主导者,老师应该是作好引导者的作用,讲解经典、难点、重点部分,其它的知识点可以采取让学生主动提问的方式去独立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知识点,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知识点对他们的启发性。

第四,老师失去引导性,学生在学习容易造成曲解原意的问题。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一些课文的时候,老师会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本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逻辑思维去进行理性的思考。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和见识上的局限性,在课堂上容易没有针对性,亵渎了一些经典。即使老师充分体现了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存在的隐患和弊端也是很大的,老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没有办法提高。

二、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改进

由于语文中涉及的知识点众多,所以我们应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处理对语文教学设计方法,科学地对语文教学进行改进。

第一,让学生对语文的重要性进行认识,语文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本身具有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它是伴随我们从启蒙到终身,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语文学得好,会使得自己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提高,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大的便捷。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提高、优化自己的基础知识,如听说读写的能力,和社会的交际能力,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解读,感受其中的思想,语言和艺术魅力,吸收其中的精华,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情趣和道德修养。

第二,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仅仅靠着几本课本没有办法将语文学好,突破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和突破教材的局限性来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和深度是相当有必要的。增加可学习的内容,只有学生的学习阅读量增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增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第三,采取学生和老师共同合作的学习模式,将学生设置为主体,老师不仅是裁判的作用,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导者,一个成功的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良好配合的结果,如果课堂上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不但容易造成课堂的失控和混乱,还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无非真正的提高。老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明朗的学习道路,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正确处理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四,现在科技的进步也能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将原来老师空洞的语言转化成图形或者是视频的模式,增加学生的记忆。多媒体的演示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展示大量的信息和内容,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加地生动形象,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地容易,课堂的信息量更大,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

第五,加大教学中的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情况下,加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学习,竞赛型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随着素质教育的更加普及和深入,作为初级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就更应该受到重视,教学手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语文的教学本质是对语言的充分应用的技巧的传授,在中学要让学生理解这是一种作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的工具,提高学习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提高学习能力和语言的应用能力。初级中学语文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不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学习语文,以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式的学习模式,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欲望下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挖掘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新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2008,(5).

篇6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迫使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这种提问设计的程序应该说是合理的。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我们认为这个“度”必须是广义的,它应该包括提问设计的难度、深度(铺垫性设问)、亮度(讲究感彩,抓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信息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打动学生的心)、跨度(抓住教材重点、难点,问得集中,施行浓缩法,加大问题容量)、角度、精度、密度等,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推已及人,胸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①问题本身;②具体学生的素质。倘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又能够想到这两点,教学双方必然会呈现如鱼得水般的景象。我们可根据学生预习情况,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际出发,利用有关提示,引导开启学生求异思维,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设计要“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匠心独运,在“巧”字上下功夫。一般地说,①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②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答问的评价等。③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全、忌浅、忌滥。④要讲究提问的逻辑:问题要合理,问域要适度,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

五、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解决措施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学生阅读方面的综合能力,逐级成为了初中英语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主要工作重点。初中英语阅读文章的类型较多,对于学生阅读方面的各种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客观地决定了做好相关问题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新课改影响范围的扩大,推动了初中英语教学各项体制的改革,对于其中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作用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问题设计方面缺陷

初中英语大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为了增加初中生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他们运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开展有效的英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与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内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同时,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开展中,需要充分发挥问题设计的相关优势,增强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但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的问题设计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影响了问题设计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些有关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主要缺陷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设计问题方法单一,整体的质量不高。初中英语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阅读设计的相关概念理解不深,实际的教学计划制定和安排的过程中,设计问题方法比较单一。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问题方法单一主要表现为:(1)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过少;(2)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锻炼不足;(3)忽略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性;(4)问题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客观地说明了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造成的影响。

2.问题的设计缺乏创新性。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需要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英语阅读文章,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从而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问题。而某些老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深入了解英语阅读材料的内涵,导致最终设计的问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问题设计缺乏创新性,学生整体的思维想象力将会被慢慢地弱化,解决英语实际问题的思考角度将会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3.问题设计的层次感不强。新课改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差异性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英语阅读方面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相关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为了按时地完成教学计划,在具体的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总是采用相同的参考标准要求学生,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感。在这种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某些学生由于看不懂老师设计的相关问题,学习的自信心将会慢慢地下降。而英语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基本可以适应老师设计出的各种问题,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自身的学习效率也会逐渐地提高。这种现状在规定的时间内得不到有效地改变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会变得更加明显,整体的教学工作也将承受更大的压力。缺乏层次感的英语问题设计的教学模式,影响着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4.问题设计的开放程度不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的阅读问题设计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这种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答案,阅读过程中投入的精力非常少,选择问题的答案时主观的随意性强。这种由于缺少足够思考空间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客观地体现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英语问题设计开放程度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增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效果的主要措施

1.增强问题设计的层次感。为了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更多兴趣,初中英语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增强问题设计的层次感,注重差异性教学质量,为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提供一定的推动力。我在教学NSE八上Module6 阅读课Unit 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中,解读这篇科普文时,考虑到有部分学生阅读上存在困难,所以我设置了以下问题:What are the animals? Where do they live? What do they feed on? Why are they in danger? How difficult is the situation? What can we do to save it?前三个问题是表层次的问题,除个别英语底子较差的学生外,学生都能直接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后面三个问题则层层深入,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连接词so, in order to在文中的作用,并联系上下文阅读才能得知答案,最后获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动物。

完成这样的教学,需要老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做到:(1)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设计问题时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大致了解问题考察的相关内容;(2)老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主要的内容,根据文章的结构设计相关的问题,保证设计出的问题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3)对于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老师在问题设计阶段应该有着充分地了解。设计出的问题应该能够体现文章的主旨大意,为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2.突出开放性问题的重要地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开放性问题所占的比例大小客观地反映了老师设计阅读问题的合理性。开放性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及概括能力。初中英语中各类型的阅读材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老师在这些问题设计中加入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将会逐渐地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他们英语方面强烈的求知欲。比如,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这样设置:How do you deal with this matter? What would you do? Do you have a better solution ?等。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3.注重细节性问题的设计。为了有效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细节问题的设计。这种设计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阅读方面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初中英语阅读中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篇幅较长,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处理细节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教NSE八上Module 11阅读文My experiences in England 时,学生在阅读下面两句时:In England , you usually drink tea with milk. So I tried to drink tea with milk too. 我就会追问道:Why did the writer try to drink tea with milk? 引导学生去琢磨作者为什么用“try to”,学生展开讨论,得出想法:Maybe the writer didn’t like the way of drinking tea in England first。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作用较为明显。

三、结束语

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出有关问题设计方面的可靠措施,为学生未来全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做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相关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为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宽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杨富琴.阅读教学,英语教学的灵魂――初中英语阅读策略探索[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6):52-53.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专题教学 专业设计

专题作业是在加德纳多元智力实验学校开展的主体性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提出的。专题作业是依主题而设计的,学生能够从专题作业中学会阅读、写作以及相关的概念。在每个专题结束后学生要展示对专题作业研究的成果,并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获得开展专题作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能力等。那么,究竟如何针对初中语文专题教学进行作业设计呢?

一、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内容应注重联系生活

传统的语文作业把学生局限在书本当中,但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其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内容应注重与学校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例如,春天到了,春暖花开,鸟语花香,观察校园的一角,写一写你的感受和体会。这样的作业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既发展了学生的自然观察智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

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内容应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仅仅依靠学校生活给学生设计的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多元智力的发展是不够的,社会环境的协调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多元智力理论本身就具有开放性自由交流的特点,所以可以借助社会生活的开放性来弥补学校生活的不足。例如,可以让学生调查社会上不规范用字和传播媒体中错别字的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组成小组到附近的乡村采风,搜集民间故事;还可以借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组织一次保护环境的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就当前社会上有哪些流行文化现象进行调查。

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内容注重与自然生活的联系。多元智力理论非常重视与自然生活的联系。加德纳认为,自然观察者智力是人类在早期生存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在过去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观察智力显然是很有价值的,如狩猎、采集和种植等。但在今天,却很少有人能够轻易地接触到尚未开发的荒原,多数儿童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呆在了由钢筋与混凝土建造的房子里,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这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这就提醒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为学生创造亲近自然生活的机会,让学生感受课堂之外的真实世界。例如,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回家观察禽兽的生活习性、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并写观察笔记。

二、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应该多样化

作业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语文作业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活动作业、复习和预习教科书、阅读课外书籍。除了以上几种常规语文作业形式之外,还有几种新的作业形式:分层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践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作业,促进学生多向交流;探究作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创编作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综合作业,给学生拓展的机会。但多元智力理论视域下的专题教学的作业形式是开放的、丰富的,学生应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作业的空间,能够极大的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知识作业,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也缺乏灵活性,再加上教师缺乏创造性,因而学生感到语文作业面目可憎,丧失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而兴趣作业应该带有新场景、新情节,充满游戏的魅力。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的偏狭加之“应试”的指向,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和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所以,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学主张给学生布置运用性作业,让学生获取生动活泼的发展。运用性作业有别于传统作业的被动复制,它在强调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和合理表现。运用性作业主张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感受鲜活的语文信息,培养语文意识,形成语文能力,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具有很好的作用。

四、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通过情节续写、内容扩写进行训练

如在专题《激发联想,放飞想象》教学过程中,教学《木兰诗》一文后,我要求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木兰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进行想象:木兰回家后会做些什么?把她回家后发生的事情写成小短文。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要求学生为皇帝的游行大典进行创造性复述,扩展其故事情节,让学生大胆地去创造去想象。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2.通过句子仿写、事例补写进行训练

发散性思维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那种思维单一、内容贫乏的封闭现象,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为此,可在平时多设计些仿写、补写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话题作文进行训练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命题,它以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等优点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它在写作时比一般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自由度要大得多,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向立意。我们要充分利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立足话题、多向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五、结语

总之,通过专题作业可以看出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对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专题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独立地设计或创设一个专题,这样学生就能有机会学习和掌握专题中的知识、技能和概念。

参考文献:

[1]张国勤.让作业成为学生超越自我的平台[J].现代教学,2009,(11).

[2]栾成勇.细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做法[J].江苏教育,2008,(22).

[3]陈历雄.给学生“作业超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3).

[4]吴建华.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种类型[J].文学教育(下),2009,(4).

篇9

一、优化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把问题情境放在首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也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内驱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同时,重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在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这一特点反映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问题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问题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当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主要症结和疑难点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比如,在教学《绝对值》这一节内容时,有的老师连续提问学生十多个有理数的绝对值,这种问题没有深度,忽略学生思维过程,学生没有真正学会学习。师生间的问与答属于简单的、不和谐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不经思考就能立刻回答的。教师仅仅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使整节课徒有繁荣的外表,华而不实,从而使得师生间的“对话”流于形式。

2.提出的问题过难过偏,超出学生的能力,学生不会回答。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课堂被极少数尖子生牵着鼻子走。

3.问题设计门槛太高,没有梯度,学生没有同等学习的机会。

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述“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曾出示过这么一道题: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矩形的一边AB=xm,矩形的面积为ym2。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教师从出示问题到让学生回答,前后不足2分钟时间,提问时连续抽查3名同学均未能回答完整。

4.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安静对学生而言很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课堂提问时,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我们做老师必须做到的。

5.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课堂上,有老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来讲?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学生答出来理所应当,因为这是的很简单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说明老师的提问随心所欲,学生不愿回答。

6.问题设计不合理,老师的用语不当,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有如下一段提问对话:

老师:请同学们回答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的图形”,并举出具体的实例。

学生1:若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仍能互相重合的。如正三角形、正方形。

教师:请举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图形。

学生2: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志。

学生3:还有工商银行的标志。

学生4: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标志也是轴对称的。

老师:同学们的观察较仔细,回答正确。教师紧接着又问:你知道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用户各有多少吗?

很显然,最后一个问题与所讲内容并无紧密联系,反而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氛围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清楚提问的目的,明确其意义,否则提问将是徒劳的。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探索。例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时,学生不怎么感兴趣。教师可以教室为平台,以中间排的同学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中间列的同学所在的直线为y轴,全班同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坐标吗?教师这样提问,学生马上就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样发问最能让学生跃跃欲试,又能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受到思想教育。

2.设计形象具体巧妙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要新颖巧妙,引人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在提问时,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材的特点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有部分同学同类项概念没掌握好,以至于不是同类项的也合并。所以举例子:“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4个梨加上3个梨等于几个苹果?2个苹果加上3个梨等于什么呢?所以苹果与梨一定要分清楚!”

3.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问题的难度与深度,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具体性,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4.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有些条件开放,有些结论开放,有些过程开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开放性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复习《二次函数》这个单元知识时,设计如下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x2-2x-3,你能得到哪些结论?①开口方向;②顶点坐标;③对称轴方程;④增减性;⑤最值情况;⑥抛物线与y轴交点坐标;⑦抛物线与x轴交点情况及其坐标。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学生的参与面广,课堂教学效果好。

接下去又提问:你还能想的更深入一些,还能得到其他结论吗?⑧画出二次函数图像;⑨可以计算图中任何线段的长度,任何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还可以求出图中任何角的度数;⑩可以求出将抛物线沿坐标轴做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后的解析式。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提问: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如果知道上述结论中的一点或几点,能否求出解析式中的a,b,c呢?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5.设计诊断型的问题。

篇10

一、初中英语牛津版教材及其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1.初中英语牛津教材的特点

初中英语牛津版教材比较重视英语的交际功能,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从教材的编排和设计上来看,牛津版英语教材的文章题材比较新颖,趣味性和可读性强,各个单元之间的衔接也比较自然。其语法练习题也较多,且容易总结。比如说牛津版英语涵盖了学校生活、自然、历史、地理、文化、体育、饮食、科普等诸多内容,教材内容的编排和选取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能较好地吸引学生,提高其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英语素养和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讲授牛津版教材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材里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2.目前初中英语课堂问题设计的现状

不少教师都知道课堂教学中设计适宜的问题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却没能正确把握问题设计的深度,教学问题要么设计得过深过难,导致学生回答不出来而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要么就是设计得太过简单,如一句yes或no就能回答的问题,使得问题的设计变得毫无意义。这种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问题,根本就起不到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的作用,也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多加探索和实践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实施有效的提问,对此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几点看法。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问题设计的策略

1.围绕教学的重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对任何版本的初中英语教材来说,教材文本都是我们师生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英语技能的重要来源和载体,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不能脱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围绕教材重难点而设计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围绕教材重难点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当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紧抓教材的重点内容,这是前提;其次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尽量满足各个学习层次同学的需求;最后是这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使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其主动性。

例如,笔者在教授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语法时,首先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介词,在此基础上就方位介词的使用设计了如下的一些问题:(1)How many prepositions of place can you find in this article ? (2)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ese prepositions of place? (3)要求学生以教室中的一些桌椅等设施来设计问题,学生之间互问互答来加深对这些方位介词的掌握。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既加深了对学习重点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提问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重视提问的层次性

鉴于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不小的差异,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内容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内容;同时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既要在学生的知识范围之内,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开动脑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阅读部分的内容时,设计了如下的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1) Find the people in the story. (2)Who asked for help? (3)Why are the three men in the police station? 这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其中前两个较为容易,我要求大家都尽量完成,而第三个问题则鼓励基础还不错的学生来回答,这样的问题设计避免了一刀切,不至于完全没有挑战性,又能满足不同学生求知和学习的需求。

3.丰富课堂提问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