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08 17:4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基本方法

篇1

提到课堂语言,人们想到的一般是教师的课堂用语或教学语言。但如果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我们就不会只把教师当作课堂的“言者”,而同样也会把学生当作课堂的“言者”。事实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单口独白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因此,课堂语言应该包含两个方面:教师使用的语言和学生使用的语言。

课堂语言可分为单口语言和互动语言。

1.单口语言(复述法、改写法)

课堂上最重要的单口语言是由教师表达的,此之谓“讲台前的独白”,学名叫“讲授法”。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所有学科共有的,共性的方法在此不谈,本文更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我们主要从学生的单口语言出发,看看由此决定的语文教学基本方法有哪些。

①复述法

关于“复述”,《现代汉语词典》先是解释为“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说过的话重说一遍”,复述的实质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把文本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单口语言。

仔细思考一下,在复述的过程中,实际上出现了三重变化:从文本到文本的解读者(学生),从文本内容到学生所知的内容,从文本语言到学生的口头语言。第一重变化,受到后两重变化的制约,说明阅读取向不是“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误读”,而是“尊重性阅读”——读出原汁原味。第二重变化,实际上是复述的关键——最大程度地不发生“变化”,把文本内容的原汁原味表达出来。第三重变化,才是真正的变化——由一种语言形态到一种新的语言形态。

就第二重变化和第三重变化而言,前者不得不保持文本的内容原貌,后者不得不选择新的语言形态。这样,原内容与新语言,构成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样,作为复述者和解读者的学生,就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守成,又要求新。这样,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就既要促使学生复述内容做到正确、完整,又要促使学生复述语言做到准确、生动。也就是说,内容复述得不错但语言表达不清楚,或者口才很不错但内容复述得走样了,教师都要认真纠正的。所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定会努力促使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保持语言和人文内容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如同保持“文本语言与文本内容”的完整一样,也要保持“复述内容与复述语言”的完整。

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只求学生复述内容大致不差,而不问其复述语言准确、生动与否。这说明一些语文教师还缺乏“语言的自觉”,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存在”。倘如此,我们的复述就失却了“语文性”,就容易导致非语文化的后果。为此,我们希望广大教师在运用复述法进行教学时,要不断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不清楚、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要让学生在文从字顺、咬文嚼字上下功夫。

在复述教学上多下这样的功夫,并把复述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善莫大焉。事实上,很多优秀的教师都喜欢使用这种教法,既可用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又可用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方面的案例很常见,就不赘言了。

②改写法

从概念上看,如果说复述是“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那么改写是“根据原著重写”(见《现代汉语词典》)。比较一下,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复述和改写的表达形式似乎不一样,前者强调“说”,后者强调“写”;但由于课堂现场交流的需要,又由于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只能了解几个学生的情况,所以改写如同复述一样,一般还是通过口头的形式来表达的。不妨也可以这样理解,由于改写比复述要复杂一点,在纸上写就相当于一种准备,而在充分的准备之后最终要有几个学生站起来,面向大家进行口头汇报的,这样改写与复述也有相似之处。

其次,复述和改写的要求不同,前者针对的仅仅是内容,后者针对的主要是形式(改变文体,如诗歌改成记叙文,记叙文改成说明文;改变语体,如文言改成白话;改变结构,如顺序改成倒叙,重新组织材料;改变人称,如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改变重点,如把主要人物改为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为主要人物)。但复述和改写的前提是一样的,都对文本基本的、核心的内容不作变动。也就是说,如同复述要忠实于文本原意一样,改写也要忠实于文本原意——认真领悟原文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主要故事情节。

据此,我们可以说,如果不考虑形式上的变动,改写实际上也是把文本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单口语言。这就碰到要“保持语言和人文内容的完整性”的问题,要保持“改写内容与改写语言”完整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写环节上意识到“语言的存在”,具备“语言的自觉”。

最后要强调的是,改写是手段——一种以迂回的策略表示对文本原文欣赏的手段。因此,改写环节所占教学时间要有所节制,不能太长,不能架空对文本本身的教学。打个比方,它只不过是延长线,而绝不是线段本身。在这种前提下,改写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

2.互动语言(对话法、讨论法、辩论法)

篇2

一、运用例子。举一反三

叶型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指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老所说的“例子”,可具体理解为:在教学中挑选包含着本质因素、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知识点的典型篇章、语段进行例讲、例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形成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举一反三”式课堂阅读教学类型.就是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知识点,精心选择本单元的教学“例子”、教好“例子”。

比如,我们把《劝学》上成“例子课”,把议论文的知识点,诸如立论的结构、提出论点的方式、论据的典型性、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语言等都作了落实,再选择同体裁的三五篇文章,如《获得教养的途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师说》等课文上成重要问题的讨论课,重要语段的评析课.知识点迁移课。在此基础上,设计两个单元课题:一是立论的结构;一是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要求,对这两个师生结合“例子”共同讨论,并由感性而理性.昭示出一般性知识和普遍性规律,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通过“例子”举一反三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够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引向自学之路。

二、亦读亦写。读写结合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张老的话把传授知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形成实践能力,说得清清’楚楚,知识的传授应是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亦读亦写,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设计,就是利用典型篇章.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出与课文有联系的写的内容,边阅读边写作,以读带写。其关键是以“写”促“读”。

魏书生在教授《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将整堂课设计为读、写两部分,先从读标题人手,让学生思考如何写这篇文章.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启发学生“你现在最想反对什么”,学生说“反对一重男轻女、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从中选出了“反对重男轻女”为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写,再引导学生读文中自由主义的表现,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种种表现;再导读自由主义的危害,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危害:读反对自由主义的立论依据,引导学生说出反对重男轻女的理由;……同时,让学生说时模拟课文的语言。如此这般,写的结构、语言依读而成,学生们认识到写好文章的关键在读好,从而刺激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激发了主动阅读的兴趣。

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采用启发、思考、质问的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势,有目的地进人课文,有方向地钻研课文,阅读、写作、思维三合一,撷取、综合、表达有机统一.课堂效率由此而显现。

三、精兵简政,课文撮要

所谓“精兵简政”,就是选择好阅读的切入点,由一个具体问题引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理解,由点及面.使文章的细节、部分、整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又突出教学重点。在“精兵简政”基础上的课文撮要,就是利用教材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浓缩课文内容的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此设计尤适用于议论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辨析层次关系,理清内部结构,相应解决层次划分问题的能力;感悟文章意旨,理解语言特点的能力。大凡教过议论文的老师,对此不言自明了。

四、避轻就重。化繁为简

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及阅读问题时,说在阅读中“要研究、要考察”、“吸取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吕叔湘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也说:“大家都说要少讲多练。少讲,讲什么?因为可讲的东西可多啦.你要少讲,就要有选择。……”无论叶老的“研究考察吸取排除”,还是吕老的“少讲,要有选择”,都是一个理――巧妙处理好重点、要点、疑点与学生的关系.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宁鸿彬老师讲授《皇帝的新装》一文,仅做了四件事:①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一个……的皇帝”的形式给课文加副标题;②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③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皇帝”上当受骗怨谁:④讨论研究: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文中的那么多人都上当受骗?他们上当受骗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四件事,引导学生用极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认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领会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这个精练的教学设计,正是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式课堂阅读教学的经典之作。

五、整体阅读,品析鉴赏

此设计适用于教学文学作品,也就是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评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精、美、妙。心理学中有个格式塔派,他们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强调整体组织的功能。文学作品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而存在的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注意其整体风韵,不拘泥于一情一景、一言一物,而应从它的有机组合中去品评,感悟出超于语言结构之外的新东西。如《雷雨》选读,教师在点明了背景、简介了概况之后,便设计了两个专题,要求学生进行赏析、评论:①品评周朴园的台词“哦”;②一个可以得最佳配角奖的“演员”。这个设计,离开了整体性、鉴赏性是无法完成的。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教师主导性的功能。

六、比较阅读,课内外结合

比较阅读教学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利于复习旧课,接受新课。以旧课教新课,既省时又省力,便于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优化其知识结构。比较见优劣,比较出真知。有比较,才能找准知识点间联系,优化知识的内部结构,才能有效地检索信息,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敏度、准确度。对此前人多有论述,不再妄言。

篇3

关键词:学生基础;文本;高中英语;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47-02

英语是社会公认的国际性语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需要具有英语能力的建设人才,高中英语教学既承担着为大学输送优秀学生的重任又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具有英语能力的人才的任务。在这样的条件下,高中英语教学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1.教师改变思想提高能力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效果,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深入研究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武装自己。

教师在转变自己观念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基于两个方面的。教师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我国已经步入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有充足的计算机相关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自学计算机基础性的知识,也可以咨询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与这些老师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要的时候要求专业计算机教师提供帮助。除了计算机方面的能力,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教材是教师展开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要重视教材深入的挖掘教材,并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社会热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教师也要阅读书籍,除了专业性的书籍,教师也可以阅读文学散文、小说、心理学、教育学相关书籍。教师还要经常观看英国BBC新闻和中央外文频道,提高自己的口语发音和口语能力。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故事、歌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Unit5 Music这课时,教师要根据课本中的主要内容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音乐类型的片断,根据教学的顺序将这些音乐片断进行排序。文章中阅读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美国猴子乐队的,教师需要查找有关这个乐队的表演片断和乐队发展历程相关的视频。在上一节课下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我们下节课会学习非常有意思的内容,需要学生们将Unit5 Music这一单元自己预习一下。"教师提前告诉学生这节课会非常精彩,这就会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为课堂效果埋下伏笔。教师可以把课堂的前半部分变为音乐鉴赏课,让学生们合上课本,闭上眼睛,教师播放歌曲片断,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课本内容,判断歌曲的类型。在所有的歌曲片断都播放完后,让学生们谈一谈这些音乐类型之间的区别,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介绍摇滚乐时自然而然的介绍到猴子乐队,然后播放相关的视频,结合视频中的内容展开Reading部分的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多种工具,改变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根本

高中生之间英语水平是存在着差异的,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书可以利用摸底考试和调查问卷,获得与学生英语水平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获得的资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时,一般是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根据教学任务及教学重点确定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结合学生的实际调整学生的层次。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表示优等生,B层表示中等生,C层表示次等生。以Unit3Computers为例,这课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应用等内容,其中还谈到包括计算机内的几种信息载体、智能计算机的发明等内容。本课以第一人称进行描写,多次用 "Who am I?"进行提问,增加文章阅读时的趣味性。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C层学生可以适当的降低要求,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单词和语句即可。B层学生需要在C层学生的基础上理顺文章的结构和布局,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单词和语句。A层学生可以适当的增加学习的难度,了解文章中出现的多义词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用法和含义,仿写学习过的句子结构等。计算机是有利有弊的,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讨论计算机的好处和坏处,在划分小组时,可以适当的打破层级之间的限制,每个小组中都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

4.重视文本、挖掘文本,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文本的学习积累必要的英语单词和语句。同时,教师也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在汉语环境内学习英语是非常不利的,教师要严格控制英语课堂的学习,在上课时教师向学生说Good morning!How are you?引导学生自然的说I'm fine ,thank you.教师可以把上课前的五分钟作为free talk的时间或小组表演的时间,在这五分钟内不限制学生们说的话题,只要学生们开口说即可。在学习Unit2 The Olympic Games这一课时,在课上询问学生"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Do you know The Olympic Games?When and where will the next Olympic Games be held?"通过英语提问,让学生们用英语回答,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英语阅读与写作是离不开的,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深入的挖掘文本,通过文本寻找写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学习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文章学习的基础上,以How to protect wild animals?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写作练习时可以引用文章中提到的内容。在英语文本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英语能力,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提高。

总之,为了实现高中英语的有效教学,教师要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在通常意义上,教学策略理解为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包括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应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构建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得以实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姚海荣在《构建新课标下的新课堂———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一文中提出:(1)语文教学重心要转移。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语文教学策略要改变。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的学;重感悟、重积累、重语感训练;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方法、悟方法。所以,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精神生活乐园。

二、语文教学应讲究艺术性

周桂青在《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中提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讲究艺术性,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要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用情感去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语文教学应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所以说,笔者认为学好语文是一种人生境界的飞跃,一种人格的铸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语文的艺术特性,讲究艺术性教学。

三、个性化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注入了语文教育新的理念,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这样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学习过程,是人的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必须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设计语文课程。张栋在《新课程理念下个性化语文教学策略初探》的文章中从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人本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四方面入手,讨论了如何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四、“以变求发展”的语文教学策略

陈维民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以变求发展》中提出要改变课程观,实行开放式教学;转换教师角色,推行教学民主;变革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合作;改变训练方式,构建新的训练体系;变革教学评价,实现教学评价多元化。

五、“结构——建构”的语文教学策略

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本课题中主要指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知识内容结构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掌握良好的知识内容结构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升华为智慧的基础。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还必须掌握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即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程序结构。只有以知识内容结构为核心,以方法程序结构为策略,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式方法。

建构:本课题中的建构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即以学习模块为基础,创设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情景,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主动获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和体验情感的统一过程。

“结构—建构”语文教学策略:是以系统科学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为指导,以语文学科素养生成为目标,以帮助学生掌握呈结构性的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对语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整体设计。

总之,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的实行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关于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整理相关材料,笔者发现对于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对于这些教学策略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上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效果的研究还很少。希望笔者对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的整理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帮助。

篇5

一、 要充分理解并努力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见《语文课程标准》)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人只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即使强调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是狭窄的。就“听”而言,首先,听对语文能力的训练有许多重要的作用,如有训练听觉的作用,有提高听觉的作用,有吸收信息的作用;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训练学生听准字音,又要训练学生听懂意义,还要教会学生在听中鉴赏。就“说”而言,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人生下来就学说话,说到如今,习以为常,哪还需要什么正规训练?说话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比如陈述事实、表达情感、闲话聊天、辩对问难等,如果我们“不会说话”,轻则耽误事情,重则伤感情,甚至酿成大错。在说的训练中,要训练说准字音,注意把握语调(语气),还要注意轻、重、停顿和训练“出口成章”。就“读”而言,阅读是学习之母,它对生活、对工作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口语表达、对书面写作有最直接的作用,对知识的获取、对智力的开发,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训练,我们一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二要指导学生怎么读,即要学生做到多读、善读。就“写”而言,人们重视的多是写作,什么是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实,写还应包括汉字的书写。在世界各国的文字中,只有中国的汉字书写成为一门艺术,而我们作为母语教学的教师,就更有义务和责任指导学生写好自己的文字。

二、 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可取之处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是因为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存在弊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是,同时我们也应明确,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传统语文教学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要的是批判地继承。诚然,传统语文教学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和问题:一是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二是长期坚持“文言”,使人们对文言产生了错觉。甚至产生了迷信,似乎学了文言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能力,不学文言就不可能提高语言能力。三是我们几千年的语文教学竟然没有一部系统的论述语文教学的著作,没有形成一套语文教学的理论,据此产生出一套或几套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于是教学成果完全取决于教师。古代的语文教育,从教育目标上说,常常要求培养通才;从教学内容上说,常常采用综合类型;从教育方法上说,常常强调多读多写,心领神会。这其中有科学的一面也有不科学的一面。实际上,传统语文教学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继承的东西,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之一是,教学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其二是,教学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他们认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其次,凡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其三是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己能不断的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

三、 要以教材为本,学会活用教材

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实现都离不开教材。不错,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材编排因其僵、死、旧曾饱受人们的批评,以至于有些偏激的教师在教学中干脆放掉课本,自己决定教学的内容。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比较科学了:一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二是着力于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材是有体系的,是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耗费了许多人的心血的。但有些人就是不看重教材的“本”的作用,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而过分强调课外阅读;不讲解课本里的基础知识,一味强调学生自己去理解,凡此种种,只能是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此,要体现语文的功能,就不能忽视它的工具性,要充分理解并努力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要以课本为本,实现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向前进,提高母语教学的质量。参考文献

篇6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篇7

一、 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政治学文化现象、经济学文化现象、历史学文化现象、哲学文化现象、文学文化现象、法学文化现象等;素养,主要是指由人的“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共同组成的基本素质。宋代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程颐在《伊川易传》中曾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由此可知,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科学现象、文化现象以人为对象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能力,即人的内在精神和品质。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两方面,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其本质内容是对人类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和理解,主要包括一个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内在价值,深刻理解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各种文化科学现象,同时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升学生的幸福感知能力。

二、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初中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明确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即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学习热情、爱的能力和基本审美情趣等;其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素养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应该得到所有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显著提升人类生存的幸福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健康向上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向上的学习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知足的生活态度、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等。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人文素养教育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改、促进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素质教育的本质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生理、心理上并不完全成熟,此时极易受到外界物质环境的影响,养成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初中时期往往被教育学家看作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过渡期”,此时是学生形成各种人生态度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平稳地度过“过渡期”,为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文素养水平,人文素养的缺失会严重阻碍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人文素养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相结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环境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生活中各种诱惑,促进健康社会氛围的形成,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三,道德水平的缺失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五、 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应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进行过较大的革新,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学意识相对较弱。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相对较弱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首要培养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应该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教师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把握机会,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情感素养,深刻理解人文素养的深刻内涵,积极掌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文学习氛围,将教学内容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给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人文素养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部和广大教育学专家都深刻认识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很多,但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创新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致力于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策略。首先,应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历史文学作品往往融入了作者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感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历史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最后,在写作练习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态度的过程,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深度的写作话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应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聆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 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内容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策略。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分辨出生活中的各种善恶美丑现象;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人文话题,组织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教育氛围,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应该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和教师应该组织各种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8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必须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客观存在的一条基本规律,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遵循规律,开展思维训练呢?

一、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言训练,是指对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思维训练,是指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基本内涵是: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思维训练不是游离于语言训练之外,另搞一套,油水分离,变成“两张皮”,而是渗透其中,水融,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强化、渗透思维训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速获取新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能力。同时,语言又是对思维的加工,是思维结果的外化,语言的学习能够促进思维的传递交流,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能达到增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双重目的。

上海市的著名语文教师于漪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深感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学生要学好语文哦,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应该进行扎扎实实地思维训练。如果忽视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读,就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内容干瘪,词不达意;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思维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弱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于老师总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钥匙”抓住“激疑”、“辨疑”、“析疑”重点突破等基本环节,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会思、爱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领航开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要结合语言训练,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方法是认识的桥梁。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增强思维能力。因此,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要十分重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思维方法有多种分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以三种思维的划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实际上人的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交错在起作用。”同样听说读写也是各种思维在起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强化思维训练,不要拘泥于思维方法的名词术语,要重在引导学生把握思维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还要非常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思维个性差异的表现,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逻辑性和敏捷性等。这些,反映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差异,是区别智力高下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不同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点,也是提高语文训练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

如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总结自己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指导思想,以“自读、教读、作业复读”为组织教学的基本程式的“语文导读法”。他认为:“听说读写必须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否则就可能变成一种教育价值不高的机械性训练。”教学中,他把语言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既要强化、渗透思维训练,又要充分发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结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智力,又称智能或智慧,是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结构,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诸方面。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为它是信息加工的最高阶段,又在观察、注意、记忆、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与智力的其他因素关系密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取得的知识又恰恰是思维的矿石和原料,是语言和思维互为羽翼的中介,这进一步表明智力结构的其他因素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条件。

非智力因素又称后思维意识(是一种在个体思维形成后的、复杂的、属于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在调节人的认识活动,发展智力,充实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发展思维的内驱力,是形成思维品质的重要保证。

篇9

1.1基础语文能力

所谓的基础语文能力,就是一般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语文基础能力。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的听说能力,让中职学生学会倾听,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利于中职学生在从业过程中能够与人交流及自我推销。而培养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欣赏能力,中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其基本的写作能力,从而为中职学生今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2职业语文能力

职业语文能力,就是在中职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语文能力之后,根据职业活动需求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中,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性质对其进行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对中职学生开展专业化、职业性的语文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满足就业需求的相关职业语文能力,以便提高中职学生进入职场的适应性。

2、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中职语文教学能够达到高效的课堂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方法的影响,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中职学生尽快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

2.1设置人文性、实用性兼容的教学内容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设置上,需要注重人文性、实用性的兼容,通过语文教学令中职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做人。语文教学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其能正确引导中职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中职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能力,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2.2制定实际性、阶段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够帮助中职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教师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来制定实际性、阶段性的语文教学目标。如此,中职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制定学习目标,从而激励中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最终让中职学生取得实际收获。

2.3采取公平性、鼓励性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使用是为了辅助教学方法发挥功能性,以促进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每一个中职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其具有参与学习的基本权利,因而教师应采取公平性、鼓励性的教学手段,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中职学生的学习进步。

2.4组织多样性、新颖性的教学形式

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开拓新思路,组织多样性、新颖性的教学形势,以突破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局限性,进而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极具趣味性、新颖性的教学形式能够为中职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让中职学生充分投入到语文教学中。

2.5保持系统性、长期性的教学效果

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中职语文的教学效果,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长期保持中职语文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学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也需要长期坚持,以保持系统性、长期性的语文教学效果。

3、中职语文教学的课程评价方法改革

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往往通过单纯的考试分数来体现,这种评价方法缺乏全面性,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评价。于是乎,中职语文教学在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课程评价方法的革新,具体可以划分四种评价方法,包括:单项评价、加分评价、阶段与综合评价、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单项评价对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中职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加分评价中,教师对中职学生好的方面进行肯定评价;阶段与综合评价,是教师分阶段对中职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在学期末尾便于教师对中职学生进行综合点评;而自我评价,是教师指导中职学生进行自我点评,帮助中职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利于引导中职学生自我反思,以促进中职学生的不断进步。

4、结语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语文教学 职业特色

语文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重要工具学科和基础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但会影响其他的学科学习,也会对其将来的生活工作产生影响。在现实教学中,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不论从教学管理、质量评估、教材,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各类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水平及质量的提高。了解现状,对症下药,才能使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1.中职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走向工作岗位,并能很快的适应社会的工作生活。现代语文课程的理念是: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能够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倡导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构建有活力开放的教学课程。这一理念的要求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化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学是奠定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基础,是学习专业化知识的前提。

2.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社会工作的联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走向社会,需要有较强的口头交际能力和很强的书面语言运作能力,并且这些都离不开语文实践。对于护士学校的学生来说,将来与病人打交道,就要求有很高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很好地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然而,这些知识都是以语文教学为前提的,语文知识的欠缺可能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

二、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的问题

1.中职语文教学的矛盾构成

1.1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织

很久以前便有文道之争,这也是对于语文如何定性的关键。虽然很多老师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目前职业教育越来越推崇就业导向,文化课成为为专业课服务的工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斗争甚至曾一度模糊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价值方向,使得语文教学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1.2系统性和周期性的矛盾

当前职教的校内实际教学周期被压缩,然而语文却是能将生活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载体,其教学的教学周期和系统性难以调试更让语文课堂教学愈发变得无所适从。另外,由于职教学校语文老师没有升学压力和学科成就感,也致使她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授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学中。

1.3开放性和传统性的冲突

中职语文教学跟普通语文教学相比,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的变化能力。现在的中职教材中基本沿袭了普教的思路,在内容的编排上也缺少知识系统的完备性,并且在能力培养、趣味性、人文性方面相对薄弱,与现在的学生的生活及专业距离相差太远。

2.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不管从教育教学方面,还是从学生学习方面看,很多中职学校的教育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存在很多的问题。单单就语文而言,从学生角度出发有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有些人对于最基本的词句都无法正确写出;二是学生很多都存在厌学的思想,课上精力不集中,开小差,更有甚者逃学;三表现为思想空虚,对高雅文学没有兴趣;四是教育理念不正确,使得学生产生分数比能力重要的错误思想。

三、改变教学模式,突出中职语文职业特色

1.确定教学目标,体现职业性

中职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语文的独特功能,应与普教语文有很大区别。一般来说,中职语文教学要确立能力培养“专业化”导向,把语文教学的能力和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相结合,能够突出职业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中职学生的学习起底低,之前的语文成绩一般属于中下等的水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但是,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兴趣较广泛,有求异求新意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多样化学习方式,采取新颖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激起学生学习欲望,争取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享受成功带来的感觉。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教师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来龙去脉,尊重学生的见解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培养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以护士学校为例,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可以将文章或故事与具体的护理知识相结合,也可以多传授一些与医学护理相关的文章等,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他们在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4.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

现在的教学评价模式基本为“唯分是举”,这样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却没办法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过程,必定会挫败后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激励手段,并随时的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过程进行公正的评价,使教学评价变成学生上进的杠杆。

4.2重视优化教学评价的内容

中职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在重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其技能与动手能力。

四、结语

本文对中职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进行分析,语文教学是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连接的桥梁。然而,目前的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着各类问题,一方面是学校和老师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也使得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特色优势无法完整体现。所以,本文在最后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改变现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堪忧现状。

参 考 文 献

[1] 幸安全. 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实践导向阅读课型的探讨[J]. 教育科学,2013(8)

[2] 陈少玲. 改革教学方法体现中职语文职业特色[J]. 中国科技信息,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