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2-08 17:4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与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谓语文教学课堂设计,就是探讨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等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课堂设计应该要注意哪几个问题?对此,我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实践:

一、注意教学设计中的导语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上也是一样,课堂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但是教师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导语设计要具备知识启发性,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快速的吸引学生进入该堂课的学习氛围中,大致了解课堂所要教学的内容,因此,课堂导语的设计要遵循知识性与启发性原则。其次,课堂导语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性,课堂导入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爱好。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是否能够成功的前提条件,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同时,也是向学生明确整堂课教学目标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导入,在课堂的开始就奠定整堂课的情感基调。初中语文的教材都是经过选择的,都是在其特定的写作背景下完成的,具有作者特定的情感态度,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铺垫这种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课文,还能够有效的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进行情感教学。

二、注重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育过程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切入点,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让情感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那么该如何具体的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情感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学过程。仅仅只是依靠讲授书面知识,忽视学生的体验过程,那么情感教学是很难取得成绩的。针对情感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情境当中去,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体会到语文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知识。

其次,通过诵读欣赏培养学生的情感。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都非常重视诵读的环节,正如古人所f:“三分诗,七分读。”学生通过大声地、反复的诵读,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诵读教学环节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感情、有态度的读,不能够只为了读文章而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欣赏与诵读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一大途径,是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问题设计必须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利“法宝”。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原则:首先,问题的设计要难度适中,太简答的问题没有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难的题目很容易又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其次,教师的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能够只关注“优等生”,而忽略了“差等生”的学习。

四、课堂教学设计要以教材为基础,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是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的课程标准来编排的,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以及要求。在新课改要求中,无论是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还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材的编排都将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因素,融进了教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仅只是教授课本表面的知识技能,还要钻研教材,深挖教材,准确的把握住教材的编排意图,在教学课堂上抓住适当的教学时机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使教学的“三维”目标能够得到实现,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此外。只有通过对教材的专研,教师才能够牢牢的掌握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脉络以及精髓,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掌舵者,才能够准确的开展课堂教学反馈,并能够使这样的课堂教学反馈是在教师的掌握之中的,教师能够及时快速根据课堂教学反馈来改变或提升自身的教学策略。

五、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拓展学生视野

新课标要求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拓展学生视野,根据语文课程的不同内容巧妙的进行实地的知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是涉及的知识面是非常广的,中学的几本教科书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篇2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小学语文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语文是个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学习语言,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及思维能力、丰富情感。所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语文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根据教材特点,除确定语文知识、能力目标外,还要确定思想教育、情感渗透及思维训练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发展。

二、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一)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喜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

在《新课标》的教学目的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不是老师讲几次能够达到的,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作文,从篇篇课文中,从作者的精美语言中,如,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多样,篇章构思的巧妙;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步体会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习惯。

(二)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凭借文章的语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达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过程。不论是写事、写人、写景的文章,其中总是蕴含一定道理的,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认识。通过习作,学生能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习作过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认识的过程。

(三)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言中感受丰富的情感,为做一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的现代人打下良好基础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脱离读书、作文,因为文学作品大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小学语文教材不论是什么题材、体裁,作者所着力的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使作品所表达的景、情、语三者统一起来,从读书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达情或以理激情,读书时就要先明事达理,才能入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学生作文感到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周围事物、人物、景物的热情,看到什么都无动于衷,又怎能表达出真挚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导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三、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社会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低年级 小学语文 游戏设计

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方法,这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低年级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而将游戏教学法应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游戏法的应用作用及现状

1.1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游戏法的应用作用分析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教学效率上就会受到影响,而游戏教学的设计应用,对语文教学整体效率水平的提高比较有利。应用游戏教学法,学生的自我表达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断提高[1]。低年级学生相对年龄比较小,游戏是学生这一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游戏教学法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及表达能力的培养比较有利。

另外,通过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健全人格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在素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方面。游戏教学设计能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到团队精神,在学习中树立信心,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1.2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游戏法的应用现状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在对游戏应用设计方面,由于没有注重方法的科学实施,在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2]。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游戏教学设计比较单一化,对游戏的趣味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将游戏和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这就使游戏设计的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

在游戏设计过程中,教师在游戏教学的能力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实际教学中对游戏教学效果不能准确科学地进行评估,这就使得游戏教学的作用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在游戏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一些老师由于缺少应用经验,导致效果相对较差,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及兴趣的培养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2.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游戏法的应用策略探究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游戏设计的应用方面,要充分体现策略的科学性。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游戏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以有效提高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效率。

第一,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游戏设计教学意识要转变。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难得以有效提高。面对新的教学发展,要充分重视新教学模式的应用[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游戏教学的偏见加以纠正,让老师对游戏教学方法的应用有正确的认识,在应用方法上多样化呈现。学校要对能够创新教学的老师提供相应的嘉奖,只有在方法上多样化应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游戏设计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要遵循全员参与的原则。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是属于每个学生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在这一方面得以充分重视,游戏的设计要考虑到全员的参与。教师对学生要有详细的了解,对游戏的设计,对参与人员要及时转变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游戏设计中可通过卡片记忆的方法展开。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中,学生常常会存在对拼音及生词记不牢的问题,让学生按照顺序进行拼写就比较容易,但是一旦顺序打乱学生在拼写的过程中就存在难度。在这一教学方面,可将卡片记忆的游戏方法加以应用,将拼音及生词写在彩色卡片上,让学生通过认识卡片的颜色进行拼写[4]。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为保障游戏设计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也要提高。老师在对游戏教学法的应用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化的评估体系建立方面要加强。熟悉游戏教学内容方面,通过游戏和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有效提高。在应用游戏教学法之后,老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心,从而对下一步的教学比较有利。

通过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较有利,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通过游戏教学方法的科学实施,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3.结语

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实际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新的教学发展环境下,充分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此次的努力,对丰富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沈秀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0).

[2]季校校.论游戏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5(09).

篇4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都有谁欺负丑小鸭?他们是怎么欺负的?用短线划出来。(学生找出句子并回答)

师:(出示丑小鸭哥哥,姐姐,公鸡,小姑娘的头饰,给学生戴上)如果你们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你是怎样欺负丑小鸭呢?

生:(扮演丑小鸭的哥哥,姐姐)丑小鸭,你瞧我们长得多漂亮呀!毛黄黄的,嘴巴红红的,身子圆圆的,可你呢,真丑!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难看极了!

生:(扮演公鸡)我可不想和你这么丑的家伙一起做朋友,谁叫我公鸡长得这么美呢!

生:(学着小姑娘叉着腰)你真是一个丑东西!你不要呆在我们家了,走远一点,我讨厌你!

师:大家都欺负丑小鸭,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想些、说些什么呢?

生:哎!大家都嫌我丑,都欺负我,我真可怜啊!

生:哥哥,姐姐,公鸡,小姑娘都不和我做朋友,我一个朋友也没有。

生:在这个家里我一点温暖都得不到,我该怎么办呢?

师:是啊,丑小鸭得不到关心,得不到温暖,多可怜啊!他又是怎么做的?

生:他感到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师:你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单?

生:当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在家里,我会感到孤单,

生:当没有小朋友和我一起玩时,我会感到孤单,

师:你孤单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生:心里很难过。

生:心情悲伤。

师:你能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吗?

师:读得比较好,老师觉得你能读得更好。想一想,你就是丑小鸭,那么孤单,那么可怜,应该怎么读?(稍停,让学生酝酿感情)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这节教学片段是《丑小鸭》一课的前奏。在教学中,我运用“假设”把学生带到丑小鸭的生活中去,模仿丑小鸭的哥哥,姐姐,公鸡和小姑娘欺负丑小鸭的话语,以及让学生扮演丑小鸭,体验丑小鸭孤单、痛苦、可怜的命运,激发学生对丑小鸭的同情怜悯之情。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孤单时的心情,为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做好了情感铺垫。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加强了朗读训练。

基于上述教学片段,我认为学生读书的过程是他们逐渐理解文本的过程。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延伸和体验。因此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延伸和体验,引导他们体验文本角色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强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让学生带着真情实感走进文本,体验角色,升华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循循善诱,连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促使学生体验生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真义。

师:有一天,丑小鸭看到了洁白美丽的天鹅,她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自由朗读,交流)

生:丑小鸭又惊奇又羡慕。

师: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惊奇什么?又羡慕什么?

生:天鹅多美啊!

师:对,但是老师听不出丑小鸭很惊奇,很羡慕的语气,你能再说说吗?

生:(做出惊奇的表情说)天鹅多美啊!

生:很夸张地张开双手,眼睛瞪得圆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说:“啊,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丽这么洁白的天鹅啊!”

师:此时它心里会想什么?

生:要是我能像他们一样漂亮,一样美丽,那该多好啊!

生:天鹅有那么多伙伴,而我就自己一个,真可怜。

生:是呀!我要是有他们那样的美丽,人人都会喜欢我,哥哥,姐姐也不会咬我,公鸡也不会啄我,养鸭的小姑娘也会喜欢我的。

师: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他又希望自己也要有,这就叫羡慕。想一想,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羡慕别人?

生:我的学习成绩好,同学们就会很羡慕我。

生:我们班的张航同学钢琴弹得非常好,我不会弹,我很羡慕她。

师:请同学们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

以前教师总是从字典中查出“惊奇”和“羡慕”的意思,径直告诉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学生必定生吞活剥,机械理解,并不能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所使用二词的意义。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运用“假设引导”告诉学生如果你是丑小鸭,看到那么美的天鹅,你会惊奇什么,羡慕什么,让学生进入情景,体验丑小鸭那一时刻的激动心情。在情景中自我理解语境,自主建构词义。这样“惊奇”和“羡慕”两词在学生身上获得了生命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串语言符号。在学生切身感受到词语蕴含的情感与意义的基础上,我及时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再次返回情景,此刻学生与文本不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我――你的相遇关系,学生在与文本真诚相遇对话过程中,体验文本的真味,建构我之理解。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理解了什么),也涵盖了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不是被动,机械的识字、词、篇章的意思,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亲近课文,自读自悟,在与文本平等对话中,获得真情真义。

师:丑小鸭变得那么美,他自己相信吗?请小朋友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孩子读出了疑问的语气)

师:不错,你读出了疑问,谁再读?

生: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孩子不仅读出了,还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师:我听出了不相信的语气!丑小鸭最后相信了吗?

生:相信。

师:读出有关的句子。

生: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你觉得这时候丑小鸭的心情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

师:那就用非常高兴的语气来读一读呀!(生有声有色地读了一遍)

读书的境界是要如同身临其境,体验角色,尝试朗读,是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有益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假如”是课文的人物,并指导他们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丑小鸭的内心,多种形式地体会重点句,让学生反复体会丑小鸭说话的语气与心情。引导学生在品读评读中自悟自得,体会文意,悟出感情。既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颐养性情。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设计指导 方法策略 教学技能

在开展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指导策略上,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设计并确定探究主题?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1.与文本对话,开发探究的内容。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作出创新处理。其关键是要挖掘蕴含于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可供学生探究的内容。就阅读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在质疑问难处探究。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或语言,或多或少会有疑难迷惑,或者表面看似无疑,但经教师点拨后又发现疑窦丛生。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疑惑之处,探究文句之间的联系,揣摩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

(2)在品味赏析中探究。语文课本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或用语流畅、文笔精美,或语言朴实、准确自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得体的语词加以揣摩、体味,感悟其精妙,领会其诀窍,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荷花》一课写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用“冒出来”而不用“钻出来”、“长出来”,在词语的辨析中感受这满池荷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冒”字的生动传神。

2.以学情为依归,确定探究的主题。探究离不开问题,语文探究型课堂教学主要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发现产生新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只有那些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成为探究的主题。因此,作为探究主题的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的广度,是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问题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但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只有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足以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2)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学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探究性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指导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的最佳情境。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

2.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构探究的操作平台。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一片探索的空间。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帮助学生对疑问归类整理。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给以积极的帮助,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问。

3.强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的渠道。探究本身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它既需要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而探究的成果则需要通过交流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才能逐渐形成共识,或达到成果共享,感受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亲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才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也才能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目标性;生活性;探究性;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落实和实现这一要求,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中精心设问。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好动,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会偏离主题。所以,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现有的知识经验,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寻找他们思维的兴趣点,设问到关键处,让他们主动地有效地参与学习。

一、设置的问题要有贴切的目标性

教师在备课和课中给学生制造的“障碍、鸿沟”,一定要联系课文本身,紧扣教学目标,服从教学活动的需要,并结合它在所处单元中的“位置”进行设置,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向性和目标性。这“三性”要紧扣“三维”目标,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的和谐协调的共同提升。如,在教学《有趣的发现》中,我是这样引导下学生的:

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师:(评价学生的读法)你把“有趣”读得很好,你把“有趣”读得很重,你把“有趣”读得很长。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聪明的小脑袋里会冒出哪些问题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相互交流一次;这样一问,紧扣主题,目标明确,看到题目想到什么)

生:发现是什么?

生:这个发现有趣在哪儿呢?

生:是谁发现的?

……

就这样,我在指导学生读题后,评价并强调本文要注意“有趣”这个词语,这不仅是一种朗读指导,而且为学生的提问作了一种思想上的导向,防止学生的提问漫无边际。学生的问题正是本课要探讨的问题,解读课文的突破口由此形成。

再如《大禹治水》中的“治”,就可以分解成小目标: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2.大禹治水时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他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3.大禹在治水后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4.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的英雄?老百姓是怎么感谢他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用“心理视线”去读书,使他们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同时,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在探究中认识到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培养学生为别人造福的观念。

二、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生活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促使学生自我探究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实践为契机,设置有效的问题,调拨他们的知识内存和生活经验进行组合来解决语文问题,体验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知识返璞归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理解“人”的生活意义,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们可以结合社会中部分不良现象和学生们在平时遇到的突况,设计问题,启发想象:如果你是小羊,你怎么与狼斗争?在上学或放学的途中,遇到坏人,你怎么办?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深入探究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同时,又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丰富并重组了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

三、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联结点和关键点设问,组成逻辑关系紧密的且有实用性和一定梯度的问题或题组,将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从矛盾冲突中揭示出来,并作为新信息传递给学生,驱使他们进行合作探究,让他们参与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思维的触角在一个个问题解决中,由表及里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同时滋生出“新问题”。如教学《的扁担》第二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既然挑粮食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的扁担藏起来呢?”“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什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情感,又体现了价值观,也使学生萌生出新问题:的一个“做”,又能表现了什么?进而投入到更加深层次的探究中。

四、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篇7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 导入 引导与点拨 评价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今的小语课堂中,仍出现了“致命”的弊端:重灌输、轻主体;重文字、轻文化。

具体表现为:教学课堂实践上,面对新教材,不知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评价,不知怎样恰当地、适时地用口语向学生表达引导、点拨、评价的意向。出现了诸多教师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明白、学不明白、逐步失去学习兴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是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关注自身“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造成的。

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水平,影响着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影响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笔者认为,要足够重视以下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语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用最精炼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是导入语的功能。精湛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语所用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重大的影响。它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可以为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作引线,成为教学的先导。

(一)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遵循的原则

⒈ 激趣活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是课堂生成的动力。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把学习新知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活跃的思维去面对学习。

⒉ 有的放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必须紧扣教材,准确切入课眼。切忌随意性、盲目性和牵强附会。

⒊ 干净利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注意灵活性、实效性、精炼性。

⒋ 常教常新。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强烈的“喜新厌旧”心理,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无论多么精彩的导入语设计,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多次后,学生都会厌倦。这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激活学生思维了。因此,要让我们的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赋予变化。

(二)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

例:“揭题导入”的导入语设计

A:(板书齐读课题后)“亲爱的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梳理出几个有价值的、直奔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B:(板书课题《鸟的天堂》后)“什么是天堂?天堂会是什么样子?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想象的一样!”

C:“亲爱的同学们,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几个字?”(学生板书课题后)“谁能说说这几个字的意思?”“从这几个字的意思里,你能猜猜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吗?”“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猜的一样!”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情境导入语 故事导入语、迷语导入语、介绍背景导入语、针对语病导入语、点出人物导入语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设计,都要充分体现激趣活思、有的放矢、干净利索、常教常新这几个原则。总之,“导入语”是鲜活的、灵动的、变化的、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的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与实施好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整堂课亮点层出不穷,取得实效。

二、引导与点拔语

引导、点拔语的设计与实施关系到课堂上教与学的建构,是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的主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它的设计与实施应着眼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内容;观注课堂生成资源,鼓励、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课例:《五彩池》

我在教学《五彩池》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愣,略加思索后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指就能触到池底”(大多数太小、太浅);“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干净);“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由此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怎么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姚老师深入浅出地引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内化和智能的开发,真可谓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不经意间,把学生逐步引向语言学习的美妙境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真的归纳总结,心生顿悟,豁然开朗。学生的质疑不仅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而且成了深读课文的切入点,不亦妙哉!若然教师此时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势必使教学僵硬化,学生所得既浅又死。这就是观注生成的魅力。

三、评价语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大体有这么几种:“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为你自己鼓掌”;“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我认为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如果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建议教师在评价用语中要注意三个点:1、真诚,2、赏识,3幽默。

真诚: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种一味迎合学生的过分表扬十分流行,“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充斥着整个课堂。这样的评价语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势利,批判力锐减,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名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

赏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事实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我在评价时要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

篇8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环境概况

在谈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我们不能脱离当前的教学实际环境空谈。只有在充分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况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艺术的研究探讨。总的来看,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大致如下:

(1)以应试为导向的现状难以快速改变

尽管九年之义务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升初的问题,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等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的影响。在学校里,学生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主要是想进入一个教学质量好些的学校的压力),这种压力使得学校、家长、社会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考试成绩,又直接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上来考察,这些因素是探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不可回避的现实。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都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的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有效作用的发挥

如前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设计是在这种环境里生长起来的,其对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有效作用的发挥限制极为严重。目前,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主要有几种有影响力的,但是考虑地方文化和实际情况的没有。这种情况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结果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建构,需要我们考虑现实的制约因素。只有从现实中分析,从现实中找对策,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例如,通过语文课堂互动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听、说、读和写,在双向一互动中逐渐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1)兴趣培养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厌学是学生的普遍现象,因为现在的家长要求学生学的东西太多了。什么跆拳道、钢琴、美术、音乐、舞蹈等都要学。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全才,特别是条件稍微好些的孩子更是深受其害。因此,课程内容的信息应该是为吸引学生学习而设的,教学的过程更应该如此。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关键。

(2)教学模式的改进

当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基础知识的传授。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传授的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使得语文教学过程缺少吸引力与活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互动过程,而不应该是单向传递过程。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练习——再练习”的机械模式应该改变。

(3)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更是教学取得成功的有效保障。双向互动不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求知识,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不能做出过激的理解。有的教师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任其自由发展,殊不知其中还有教师这个主体。互动关系的形成是一项艺术中的艺术,既要让学生愉快学习,又要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方法

虽然教学这门艺术并没有确定的万能的方法,但是能够出效果的就是好方法。当前,各种制约因素较为复杂,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方法有多种。在具体教学中,重点考虑以下三种。

(1)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既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相应的学习技巧。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语文教学是有成效,关键在于教师。

(2)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学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学生是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学生又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科学地处理教材内容,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重要。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并且乐于参与,通过相互间的语言交流和合作,锻炼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学到了活的语言知识。

(3)提前做好教学设计

篇9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向课堂要成绩,我们语文老师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有效高效。

本文试图从"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这一角度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的认识。

不同的专家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认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鲍嵘在《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一文中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我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借鉴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大纲)、依托教科书(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境和自身能力确立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和教学流程。

什么叫"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一、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状

1、教学目标定位的错位甚至错误

在网上及一系列的优秀教案上搜索,你不难发现我们的教案几乎总是把思想教育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第一位,生怕别人说自己不懂得"人文关怀".有的教学目标甚至是错误的,如"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精神"等,为了"创新"的"创新"就不是"创新",而是"谬误"了。

2、教学目标定位时大、空、杂、乱

教学目标定位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很模糊的,有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有很多老师把教学设计等同于教案,其实不然,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学情及环境分析、学习目标、教学检测、学习评价、教学反思等。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学习目标、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有效教学设计的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是这样的

(一)、思路清晰的课程管理理念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是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来分年级段、分单元编写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是否理清了不同阶段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每一课的关键点又是什么。

2、要通过哪些活动来完成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3、学生的素养是否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所提高,这些素养的提高与教材预设的价值、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否重合。

(二)、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定位学习目标

1、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我们要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而且要让学习目标落实到位,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中有关学习目标的定位;其次是研读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和学生从中所要学习的东西。

2、制定学习目标

①制定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7—9年级学生要掌握常用字词3500个,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基本的修辞手法,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积累基本的文言词语等。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就要围绕这些来制定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

②制定生成学习能力的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下方面来制定学习目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文本的各种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把握作品的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等等

③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后,学生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不应当在语文知识没有很好落实时,去大谈情感态度价值观。"文以载道","文"的内容还没弄清楚,就去谈"道",那也是"无源之水"的"道".所以要在落实了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在形成能力的帮助下,去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譬如《陋室铭》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名、灵、斯、德馨、鸿儒、白丁、乱、劳".

2.了解"诸葛庐"、"子云亭"的来历。

能力目标:

1.学生分析概括"我"的"陋室"生活。

2、学生推敲开篇四句及"诸葛庐"、"子云亭"、孔子的"何陋之有"的内涵。

3、结合写作背景,学生谈刘禹锡心目中"陋"与"不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时结合背景加以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分析探讨刘禹锡心中何为"陋"何为"不陋"后,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及高洁傲岸的节操。

(三)、关注教学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省"的意思就是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育者把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做对象,进行监测、分析、研究、评价的思维活动。

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对教学计划、教学流程、教学检测的反思。教育者可以就一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1、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

2、这节课我最成功地方、最失败的地方。

3、学生获得了哪些语文知识

4、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让大部分同学感到快乐。

5、三维目标落实了没有。

6、课堂评价的语言是否合理兼具激励性

7、教学检测是否紧扣教学内容

篇10

【关键词】阶段性;层次性;合理性

作业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有效方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更为深入的开发,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找到小学语文学习的动力。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作业提高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注重小学语文作业的A段性

提起作业,似乎总会有一个“课后”这样的修饰词语,事实更是如此,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但这样的作业方式过于单一,也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丧失了语文学习激情。因此在笔者看来应当加强对小学语文作业阶段性的区别,作业应当分为课前与课堂、课后三种,以此来实现作业有效性的提高。首先从课前作业来讲,其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没有学习过的语文内容,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前作业的内容大多以朗读课文、识记汉字与词语为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从课堂作业来讲,就是教师利用课上时间对教学成果进行及时的检测。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被动完成”变为“自主学习”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机械、重复地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学生犹如疲惫不堪的渔夫在无边的苦海漫无边际地漫游。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如有位学生记“赞”时说:“有两个先生家里有很多宝贝,我称赞他们真有钱。”字形、字意、运用全会了,我想这不得不说是“创新思维”帮的忙。

三、“整体统一” 变为“体现层次”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四、“标准答案”变为“合理回答”

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什么?”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

总之,我们必须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见解,允许学生与同学争论答案,最后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一味由教师下定语。

五、“单一评改”变为“人文互动”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